• 39.50 KB
  • 19页

水文学部分知识汇总 二

  • 19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水文学部分知识汇总二水文学部分知识汇总(二)2011年01月14日  绪论★水文学(Hydrology)及其研究对象  定义: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江、河、湖、海、地下水等的水循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反馈效应。  ★水文现象及其特点  定义: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特点:水文现象永无止境;时间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统方法1,成因分析法;2,数理统计法;3,地理综合法。  二、现代观测与分析手段的运用  1,随机分析法;2,同位素分析法;3,遥感分析法;4,计算机模拟分析与综合等。  水的性质与分布  ★液态水结构的主要模型:连体理论;混合体理论;闪动团簇理论  潜热:水在发生相变过程中都要发生热量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水的潜热。  ★潜热的作用:调节地球上热量变化,维持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四大类物质  水  悬浮物质:粒径>100nm。  胶体物质:1~100nm,包括次生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腐殖酸。  溶解物质:<100nm,盐类、气体及某些有机化合物。盐类包括八大离子和微量元素,前者占溶解物质总量的95~99%。八大离子:K+、Na+、Ca2+、Mg2+、Cl-、SO42-、HCO3-、CO32-。微量元素:Fe、Mn、Cu、Ni、P、I、F等。溶解气体:O2、CO2、N2、H2S、CH4。  ★矿化度:是指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  ★天然水的矿化过程:是指各种溶解物质在天然水中的累积和转化。  ★天然水的矿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1,溶滤;吸附性阳离子交换;蒸发浓缩;氧化-还原;混合作用。  2,影响因素:元素及化合物的物化性质,环境因素。  ★天然水的分类  分类的意义:科学地认识天然水的形成及演化过程,为水资源利用、评价和保护提供依据。  阿列金的地表水分类法:首先按占优势的阴离子将天然水分为三类:重碳酸盐类(C),硫酸盐类(S),氯化物类(cl)。其次,对每一类天然水按占多数的阳离子分为钙质,镁质,钠质三组,然后在每一组内又按各种离子摩尔的比例关系分为四个水型。  ★水资源(waterresources)的含义与特性  广义:地球上一切水体  狭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特性:①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④利与害的双重性。   ★中国水资源  时空变化  ①空间分布很不均匀,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全国可分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②多年变化。③季节变化。  中国水资源问题  ①人均、亩均少;②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协调;③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④水的利用率和水资源浪费严重;⑤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⑥天然水的水质较好,水污染现象严重。  对策:1.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2.水量的地区调配;3,抗旱防洪;4.加强水土保持;5,防治水质恶化;6.加强法制建设和环保宣传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  1、基本动力: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  2、服从质量守恒定律;  3、涉及整个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4、全球水循环为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  5、水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其他物质和能量的运动。  ★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称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循环的作用和效应  1、水循环与地球的圈层构造:积极参与四大圈层的界面活动深刻影响地球表层结构的形式以及今后的演变和发展  2、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影响各地天气,甚至决定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  3、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在地质构造的基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影响地壳表层内应力的平衡。  4、水循环与生态平衡:水是生命之源,又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制约一个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是影响生物活动的主要因子;其强度的时空变化又会影响洪涝旱的地区分布  5、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才能用之不竭。  ★水量平衡  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者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者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平衡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  水量平衡是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分析研究的基础,也是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计算及评价的依据。★从上图可以看出:  (1)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  (2)海洋蒸发量提供了海洋降水量的85%和陆地降水的89%,海洋是大气水分和陆地水分的主要来源;   (3)陆地降水量中只有12%来自陆地蒸发,说明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的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的作用;  (4)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海洋和陆地水最后通过径流达到平衡。  ★中国的水量平衡  中国水量平衡要素组成的重要界线是1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地区,径流量大于蒸散发量;反之,蒸散发量大于径流量。中国除东南部分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蒸散发量大于径流量,越向西北差异越大。  水量平衡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明在径流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径流与降水的相关性很高,蒸散发对水量平衡的组成影响甚小。在径流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蒸散发量则依降水而变化。这些规律可作为年径流建立模型的依据。另外,中国平原区的水量平衡均为径流量小于蒸发量,说明水循环过程以垂直方向的水量交换为主。  ★扩散(diffusion)  定义:物质、粒子群等由于随机运动而扩展散布于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  成因:空间上物质、能量、动量状态的差异。  结果:转移物质质量、动量和能量,并最终在空间分布均衡。  ★中国水汽输送的路径与基本特点  1、三个基本的水汽源西北水汽源、南海水汽源、孟加拉水汽源。南部和西部输入89.1%的  水汽量。  2、三条输出、入路径:  西北水汽流:西北方向入,东南方向出;  南海水汽流:东南方向入,长江口附近出;   孟加拉水汽流:北部湾入→广西、云南→贵阳-长沙一线与南海水汽流汇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海。  东南成为主要的水汽输出场,占总输出的88.8%。  3、既有大气环流引起的平均输送,又有移动性涡动输送,前者输送方向基本与风场一致,后者大体上与湿度梯度方向一致。  4、地理位置、海陆分布与地貌上的总体格局,决定了全国水汽输送的基本态势。  ★降水要素  降水量,单位;mm;  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  降水强度(雨强),单位:mm/分,mm/时  降水面积,单位:km2  ★降水特征表示法  1、降水过程线  2、降水累积曲线,自记雨量计纸上的曲线即为降水累计曲线。  3、等降水量线  4、降水特性综合曲线:雨强-历时曲线;平均深度-面积曲线;雨深-面积-历时曲线;  ★面降水的计算  1、算术平均法  2、泰森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  3、等雨量线法  4、客观运行法  ★可能最大降水(PMP)或可能最大暴雨(PMS,)  1.概念:在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   2、意义:防洪、减灾  3、估算方法:半经验、半理论的模型计算法;当地暴雨放大法:暴雨移置法;暴雨组合法  ★下渗: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水的运动过程,又称入渗。  影响因素:  下渗作用力:分子力;毛管力;重力;  其他:土壤质地、降水特性、地貌特征、人类活动等。  下渗阶段阶段作用力水的存在状态及流动性渗润分子力吸湿水→薄膜水→土粒表面水分饱和(最大分子持水量)渗漏毛管力、重力毛管水→田间持水量→部分重力水(不稳定流动)渗透重力全部重力水,稳定流动。土壤下渗水的垂向分布:饱和带、过渡带、水分传递带、湿润带  下渗要素:  1、下渗率(下渗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下渗水量f,单位:mm/分或mm/小时。  2、下渗能力(下渗容量):充分供水条件下得下渗率,fp。  3、稳定下渗率(稳渗率):下渗率趋于稳定常值时的下渗率,fc。  径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径流:流域的降水,从地面和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径流分类: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和壤中流。前者包括超渗地面径流、饱和地面径流两种形式。  表示方法  1、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常用形式: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  流量过程线:流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径流总量W: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单位:立方米。   3、径流深度R:将整个流量径流总量平铺到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  4、径流模数M: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单位:升/平方千米·秒。  5、径流系数: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与相应的降水深度的比值。  径流形成过程:从降水到达地面时起,到水流流经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  1、流域蓄渗过程  包括:植物截流(plantinterception)、下渗(filter)、填洼(swamp)与蒸散发过程。  产流形式:可能会产生超渗流、壤中流、地面径流、地下径流。  水的流向:以垂向为主,并发生了空间分配。  2、坡地汇流过程  坡面漫流:历时短、流程短,可用水流的运动方程来描述,对小流域很重要。有片流、沟流两种形式。  壤中流: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配合,流速介于坡面漫流与地下水流之间,可以用达西定律来描述。流动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地面径流、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一般运动缓慢。补给河流的地下径流常形成河流的基流。  水的流向:既有垂直方向,又有水平方向,总体看是由垂直方向为主向水平方向为主转化。  结果:坡地汇流使各种径流成分在时程上发生了第一次再分配作用。  3、河网汇流过程:   坡地汇流诸如河网,沿河网向下游干流出口断面汇集的过程,流域上的净雨量有85—95%是通过坡地漫流而进入河网的。  产生现象:河网的涨落水现象。河网在涨落水的同时,也产生了河网的调蓄作用:河网容蓄,包括河岸调节和河槽调解两种形式。  水的流向:以水平方向为主。  结果:净雨量在时程上再次分配,使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比较平缓。  四种产流的共同规律——界面产流规律  a.要有供水:雨水、冰雪融水、下渗水流;  b.要有大于下渗率的供水强度;  c.要有水流侧向运动的动力条件:水力坡度、水流归槽条件等;  d.所有的径流形式都产生在界面上。  径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气候;流域下垫面特征;人类活动  ★洪水:指大量降水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特大的径流,达到威胁沿岸地区安全的程度。洪水又称为“汛”。洪水溢出河槽而造成洪灾。  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Qm,洪水总量W和洪水过程线。  洪水波:指在天然河道中,洪水的流量和水位随时间而成波状起伏的变化。当洪水波由上游向下游传播时,波长不断加大,波高不断减少,这个过程称为洪水波的展开。  洪水波的变形:洪水波通过某一过水断面时,最大比降、最大流速、最大流量、最大水位。  ★枯水:是指年内没有洪水时期的径流。枯水径流发生在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时期,这个时期称为枯水期。   分布:在我国,南方河流的枯水期是冬季,而北方河流则为冬季+春末夏初。  危害:枯水影响航行、发电、农业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  ★河水的流态:  层流: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不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运动。  紊流: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均随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运动。  环流:河水内部的不同水质点或水团,在重力、惯性离心力基地转偏向力等的综合作用下,呈螺旋状下移,或者是涡旋状运动的现象。  水系:指由干流和各级支流组成的河流系统。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弯曲系数。特征是  ◆河长——指从河口至河源沿河流轴线所量得的长度。  ◆河网密度——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的河道长度。  ◆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距离之比。K值越大,河段就越弯曲。  水系的类型  ①扇状水系:干支流呈扇状分布,各支流较集中地汇入干流,流域呈扇形或圆形。如海河。  ②羽状水系:支流从两岸相间汇入干流。如滦河。  ③平行状水系:各支流平行排列。如淮河左岸。  ④树枝状水系:干支流分布呈树枝状。如西江。  ⑤格状水系:支流成90°角汇入干流。河流发育受两组互相垂直的构造线控制。如闽江。  水系的发育初期——多湖泊分布,支流少而小;  伸长期——溯源侵蚀,干支流系统初步形成;  扩张期——溯源侵蚀、侧蚀强烈,水系密度最大;   合并期——河流劫夺(袭夺),长期侵蚀后转向堆积,水系越来越简单化。  流域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1、分水岭:指划分相邻水系或河流的山岭或河间高地;  2、分水线(分水界):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地表分水线受地形影响,地下分水线则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  3、流域(河盆):指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4、流域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流域高度、流域坡度、干流流向等。  水位:指河流某处的水面高程。其零点称为基面。  流速: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的体积。  河流泥沙:指组成河床和随水流运动的矿物、岩石固体颗粒。随水流运动的泥沙又称固体径流。  侵蚀模数:是指每km2流域面积上,每年被侵蚀并汇入河流的泥沙重量。单位为t/(km2·a)  ★凌汛:如果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会出现上游解冻早,而下游解冻晚的现象,向下游移动的冰块可能壅积成冰坝,使水位抬高,称为凌汛。  正常径流量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正常年径流量反映了某断面多年平均来水情况,是水资源可能被利用的最大限度,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水文计算中是很重要的资料。  ★地下水:指埋藏在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体。包括气态的、液态的和固态的水。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渗,小部分来自水汽在地下岩土中的凝结。  地下水的类型  上层滞水: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特点:1分布范围小,水量小而季节变化剧烈;2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3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4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  潜水: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特点:1,潜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2,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3,动态变化较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潜水补给条件好,水量丰富;5,水质容易遭污染。  承压水: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具有压力的地下水。  特点:1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水头;2补给区与承压区不一致;动态变化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补给条件较差,大规模开发后,水的补充和恢复较缓慢;4水质不易遭污染。  硬度:水中Ca2+、Mg2+的含量称为硬度。  矿化度:指水中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含量,称为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单位为g/l  岩石的水理性质:指岩石与水的贮容、运移等有关的性质。  1、容水性:指岩土容纳水量的性能,用容水度表示。容水度是单位体积的岩土所能容纳的最大水量。  2、持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岩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用持水度表示。持水度是岩土在重力水排出后所保持的水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  3、给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用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从饱水岩土中流出的水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4、透水性:是指岩土的透水性能。主要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和连通性,以及孔隙的多少。   地下水流系统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立体性;2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3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与上升的并存性;4涉及的区域范围较小。  地下水的蓄水构造:指由透水岩层与隔水层构成的能够富集和贮存地下水的地质构造体。  基本条件:1、有透水岩层构成蓄水空间;2、有相对的隔水层构成隔水边界;3、具有透水边界,补给水源和排泄地下水。  ★湖泊: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成的自然综合体。  湖泊的作用和意义:在地表水循环过程中,有的湖泊是河流的源泉,起着水量贮存与补给的作用;有的湖泊(与海洋沟通的外流湖)是河流的中继站,起着调蓄河川径流的作用;还有的湖泊(与海洋隔绝的内陆湖)是河流终点的汇集地,构成了局部的水循环。  世界湖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为古冰川覆盖过的地区,如芬兰、瑞典、加拿大和美国北部。  中国湖泊分布它:我国湖泊的分布以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最为密集。  湖泊的类型  1、构造湖: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等)所产生的凹陷形成。其特点是湖岸平直、狭长、陡峻,深度大,如贝加尔湖、洱海等。  2、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成为积水的湖盆,其特点是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如长白山的天池,湛江湖光岩等。   3、堰塞湖:包括熔岩堰塞湖与山崩堰塞湖。前者为火山爆发熔岩流阻塞河道形成,如镜泊湖、五大连池等;后者为地震、山崩导致河道阻塞所成,其存在时间往往不长即被河水冲毁而恢复原河道,如1932年地震山崩形成的岷江上的海子。  4、河成湖:由于河流的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而成,其外形特点多是弯月形或牛轭形,故又称牛轭湖,水深一般较浅,如我国江汉平原上的一些湖泊。  5、风成湖:由于风蚀洼地积水而成,多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湖水较浅,面积、大小、形状不一,矿化度较高。如我国内蒙古的湖泊。  6、冰成湖:由古代冰川或现代冰川的刨蚀或堆积作用形成的湖泊,即冰蚀湖与冰碛湖,特点是大小、形状不一,常密集成群分布,例如芬兰、瑞典、北美洲及我国西藏的湖泊等。  7、海成湖:在浅海、海湾及河口三角洲地区,由于沿岸流的沉积、使沙嘴、沙洲不断发展延伸,最后封闭海湾部分地区形成泻湖,泻湖再经淡化后形成,这种湖泊又称海迹湖,如杭州的西湖。  8、岩溶湖:由于地表水及地下水溶蚀了可溶性岩层所致,形状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水深较浅,如贵州的草海。  湖泊的演化  (一)湖泊形态-湖盆的演化:湖岸变形;湖底沉积  (二)湖水的演化  主要指湖水化学性质的变化。  原因:气候变化或者水中盐分平衡变化。如气候变干旱,湖水由碳  酸盐型水→硫酸盐型水→氯化物型水。  (三)湖中生物的演化  湖泊水生生物可分为浮游生物、漂浮生物、自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沼泽:沼泽是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它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为湿地类型之一。  全球沼泽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0.8%。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寒温带地区。  我国的沼泽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若尔盖高原、三江平原等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1.15%。  沼泽的三个基本特征:①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②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③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  ★湿地: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水或充满了水,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地球的肾。湿地类型:包括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水库、池塘、水稻田等。世界湿地日:2月2日,1971年确定。  ★水库: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在河道上建坝或堤堰创造蓄水条件而形成的人工湖泊。  水库异重流:异重流是两种重率不同的流体相汇合,由于重率差异而发生的相对运动,彼此不发生全局性的掺混现象。  类型:温差异重流,热电厂的取水口;盐水异重流,河流入海河口;浑水异重流,河流入库处。  形成:挟沙水流入库后受库水壅塞,流速、含沙量及重力变化而形成。  形成标志:水库表层水流发生逆河流水流方向运动,向库区上游运动到一定位置后转为向水下运动而构成补偿流,从下游带来的漂浮物可再次为水面上停止不动,这些漂浮物对应的地点成为水库异重流形成和插入的潜入点。   特性:有效重力小,速度小,能够爬高和超越障碍。  海洋  ★海水盐度的分布特征:1,表层海水盐度分布:从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形成马鞍形;2,盐度等值线大致与纬线平行;3,大洋盐度高于近岸。4,最高是红海(>37‰),最低是波罗的海(3‰—10‰);5,绝大多数海水的盐度为33‰—37‰;  ★波浪按水深分类  深水波:水深相对波长很大的波(水深>L/2),水质点运动轨迹为圆形,又称表面波或短波;深水波作用的极限水深等于一个波长,该深度称为波浪作用基面或波底;  浅水波:水深相对波长很小的波(水深<L/2),水质点运动轨迹为椭圆形,又称长波;浅水波与深水波比较,波速减小,波长变短,波高增加。  ★波浪的破碎:波浪传入浅水区或近岸后,海底摩擦作用使波顶运动速度大于波底,最后波峰越过波谷而发生破碎。  波浪破碎的三种主要形式:崩顶破碎、卷跃破碎、激散破碎。  ★海湾:是海洋伸入大陆的部分,其深度和宽度向大陆方向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湾口处的等深线作为洋或海的分界线。海湾的特点是潮差较大。  ★海峡:是连通海洋与海洋之间狭窄的天然水道。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其水文特征是水流急潮速大,上下层或左右两侧海水理化性质不同,流向不同。  ★洋:是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体部分,它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不受大陆影响,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和独立的潮汐系统以及强大洋流系统的水域。世界大洋分为4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是靠近大陆,深度浅(一般<3000m),面积小,兼受洋、陆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理化性质,潮汐现象明显,并有独立海流系统的水域。  ★根据海被大陆孤立的程度和其地理位置及其它地理特征,可将海划分为地中海和边缘海。  地中海又可划分为:陆间海和内陆海。陆间海是介于两个以上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相连通的水域,一般深度较大,如地中海;内陆海是深入大陆内部,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显著,如黑海、红海等。  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的水域,一部分以大陆为界,另一部分以岛屿、半岛、群岛与大洋分开。与大洋的水交换比较自由。靠近大陆一边受大陆影响大,水文状况季节变化显著;靠大洋一边受大洋影响大,水文状况比较稳定。  ★波浪按成因分类  ①风浪和涌浪:由风力的直接作用而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当风停止或波浪离开了风区时的波浪称为涌浪;风浪属于强制波,波形和余摆线差别大,波峰高而尖陡,波峰前后不对称,前部陡峻而后部平缓,波谷比较宽平,波长较短,波速较慢,最大仅40~50km/h;涌浪属于自由波,波形接近余摆线,波峰圆滑而矮,前后对称,波长较长(可达500~600m,甚至800m以上),波速较快,>100km/h,可以比风速大,故常利用它来预报台风或风暴。  ②海啸(Tsunamis)与风暴潮:  由火山爆发、海底地震引起海底大面积升降,以及沿海地带山崩和滑坡等造成的巨浪,称为地震海啸。  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例如台风、强低压等)而引起海水异常升降产生的巨浪,称之为风暴潮。风暴潮份热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两类,前者有热带风暴引起,常见于夏秋季节,后者多发生在春秋季节,由温带气旋引起。   二者产生的原因虽不相同,但它们产生的现象和破坏力却是类似的,所以,一受海啸的影响小,但受风暴潮的影响大般将二者统称为海啸。  ★按水温分类  暖流——如果洋流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就称为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属于暖流。暖流在洋流图中多用红箭头表示。  寒流——如果洋流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就叫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属于寒流。寒流在洋流图中一般用蓝箭头表示。  ★按成因分类  ①风海流:海水在风的摩擦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又称漂流或吹流。风力作用于海面,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②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而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海水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所以又称梯度流。  ③补偿流:是由于某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上升流和下降流)。  ★世界主要洋流系统  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信风(NE、SE)作用下,由东向西流(北赤道流、南赤道流),遇到大陆后,分为两支:一支向赤道形成赤道逆流,另一支向高纬流到纬度40°~50°形成西风漂流。  气旋型大洋环流:分布在45°N~70°N,当西风漂流遇到大陆后,又分为两支,向高纬一支(即阿留申暖流)在极地东风作用下沿西海岸南流,最终汇入西风漂流。  南极绕极环流;  北印度洋季风漂流:冬季,东北季风漂流;夏季,西南季风漂流。   黑潮:是仅次于湾流的世界第二大暖流,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黑潮因水质清澈深厚而呈蓝黑色,它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起源于菲律宾东南,是北赤道流的一个向北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巴士海峡东侧北上,经台湾东岸进入东海向东北流,至奄美大岛以西折向东流离开东海返回太平洋,并沿日本南岸东流、逐渐扩散。  黑潮流量约3000万m3/S,平均宽度150km,厚度约1000m;夏季水温27~30℃,冬季>20℃。舟山渔场和日本东部渔场与黑潮密切相关。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