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67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千秋基业构筑战略粮仓——农田水利与粮食安全(陶丽琴)中国水利报“盛世华诞·水利巨变”特稿之四
提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的基础,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农田水利高度重视,加大工程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全国灌溉面积从2.4亿亩增加到8.77亿亩,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如今的5亿多吨,为国家粮食长久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成就速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
●我国已经建成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47个,1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5967个。
●现有塘坝、小型泵站、机井、水池、水窖等独立运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大中型灌区末级渠道、小型灌区固定渠道近300万公里,固定灌溉管道约180万公里,相应的配套建筑物近700万座。
“没有交口灌,老天不下没有饭;有了交口灌,再旱粮囤也丰满。”渭河两岸群众对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发自内心的赞美在今年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尽管遭遇干旱,但灌区100多万亩农田依然碧绿万顷、生机一片,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
春旱给我国今年不少地区的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但各地仍然连连报出夏粮丰收的喜讯。6月12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宣布,今年全国夏粮预计产量将达到2450亿斤,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连续6年夏粮增产的佳绩,也为今年粮食全面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粮袋子”的信心来自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正是有了逐渐厚实的农业灌溉体系,我国的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亿吨增加到如今的5亿多吨,成就了我国以占全国耕地48%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用占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的辉煌业绩。
灌溉体系建设
书写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的历史变迁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事关全局发展的大问题。自古以来,粮食足天下安。“粮袋子”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粮食安全的根基在农田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年毛泽东主席给农田水利的定性奠定了水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脆弱,仅有22座大中型灌溉水库、7.1万千瓦的机械排灌动力、2.4亿亩的灌溉面积,根本无法抗御频发的自然灾害。1.1亿吨的粮食年产量也无法填饱4亿国人的肚子。
粮食安全是执政之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作为粮食安全的关键工程——农田水利始终是政府的重要工程。从1950年开始,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运用财政投资和贷款兴修新的灌溉工程,并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程建设,农田水利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农田水利建设更是一马当先。这之后,安徽淠史杭灌区、内蒙古三盛公灌区、XX密云水库等大型水库和大型灌区开工兴建,中小型工程更是遍地开花,为我国农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厚实的家底。
灌溉条件的改善使许多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米粮仓”。1960年开始兴建的交口抽渭灌区使西安、渭南两市126万亩盐碱地变得“稻语花香”,靠天吃饭的渭北旱塬在以后的40多年间呈现粮满仓、果满园的喜人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5年,以及XX年到XX年连续6年,中央都以一号文件对当年农村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对农田水利进行重点安排。经过常抓不懈,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逐步扭转,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47个,1万~30万亩的中型灌区5967个。大量的小型塘堰和难以计数的田间工程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
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水系发达、降雨丰沛的南方地区承担着我国粮仓的重任。1976年年底,全国机井数量已达240万眼,为提高华北地区粮食产量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象征,从这一年开始,“南粮北运”的格局逐步被“北粮南运”所取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东、海南、浙江。这也意味着,我国逐步实现了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藏粮于田”战略
水利为共和国粮食安全提供命脉保障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不可能依靠进口的情况下,面对需求增长、资源气候制约等因素,解决“粮袋子”问题只能靠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农田水利建设。
保卫粮食安全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1998年,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实施“藏粮于田”战略,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的基础保障着力夯实,为我国储存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为其中的重头戏。
大型灌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基地,全国近30%的粮食产量、60%以上的经济作物产自大型灌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不仅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用水效率,解决农业灌溉水资源不足问题。可以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优化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有限的资源中储存了更多的粮食生产能力。
中央自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10年来,共安排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345亿元,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6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343万亩;灌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9提高到0.52,年新增节水能力105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2亿公斤。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费省效宏。以河南鸭河口灌区为例,项目实施后灌溉面积得到明显恢复和增加,实际灌溉能力已达160万亩,突破了灌区建设以来历史最高水平158万亩的纪录,比改造前扩大灌溉面积27.4万亩,相当于新增一座大型灌区。
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成为“藏粮于田”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黑龙江省在“千亿斤粮食工程”中规划5年内新增大型灌区13处,大型灌区灌溉面积在全省灌溉面积中的比例由11%增加到34%。吉林省把新增粮食的潜力放在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西部,XX年6月开工建设的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投入运行后,将新增灌溉面积258万亩,旱田水浇30万亩,牧业用地灌溉70万亩,年增产粮食19亿斤。
XX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并逐年大幅度增长,XX年达到45亿元。各省财政也建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并不断扩大规模。这一政策性调整标志着“藏粮于田”战略向更大的范围延伸。
种种措施表明,我国粮食安全并非仅仅追求现实的粮食产量增加,更多的则是夯实农业基础,追求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确保十几亿人的口粮长久无忧。这也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发挥综合效益
农田水利成就数亿群众幸福生活
农田水利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有效的途径。它为数亿农村群众实现从温饱不足向小康社会跨越这一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覆盖人口最广的民生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工程,也是农村群众奔小康的幸福工程。
有资料显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后,项目受益区农业总产值增幅达46.1%,人均纯收入增加43.8%。截至XX年年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安排42亿元用于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60元左右。农田水利建设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灌区改造节水、增产带给群众实惠在四川省金堂县九龙滩灌区得到了很好体现:玉堂村以前一亩地最少交50元水费,由于灌溉不及时,水稻用水跟不上,亩产水稻只有250~300公斤。现在1亩地水费只有10多元钱,亩产水稻500~600公斤,水费支出的减少加上粮食增产,每亩地比原来多收入200元左右。
鸭河口灌区通过节水改造项目的带动,灌区粮经种植比例由过去的6︰4调整为5.5︰4.5,新增经济作物33万亩,亩均年净增收入800元,共计增收2.64亿元,灌区农民纯收入达到了3500元,比非灌区高200元左右。
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增产增收,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建设中的综合作用也十分显著。哈达山灌区投入运行后,将彻底改变这一地区沙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的状况,营造一个人类宜居的生存环境。还可为吉林西部氟中毒病区47万人提供洁净水源,当地农民将彻底摆脱高氟水之苦。
水利命脉保粮食安全,“藏粮于田”筑千秋基业。60年来的巨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册上浓墨重彩的篇章。随着我国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汩汩碧水将源源不断流入沃野,浇灌出一幅幅国泰民安、富足秀美的画图。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施工组织设计-secret
-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加快万载县农田水利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 小议u型砼预制板在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中的应用
- 农田水利会人事管理规则
-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
- 农田水利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246
- xx年春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
- 去冬今春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造林整地现场会讲话稿
- 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汇报
- 关于我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汇报
-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调查
- 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意见
- 县级农田水利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