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 MB
- 1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莱茵河流域的治理及其经验
莱茵河流域面积170000km2,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位于第三位。河道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后流入北海莱茵河全长1300km,其中880km可通航。河水来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融雪,径流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最大与最小月流量的比值是2~3。有利的航运条件等使其成为欧洲的航运要道,德荷边界年过船1.5万艘,货运量达1.8亿吨。
莱茵河自1817年著名的“图拉整治”之后,大力发展航运,沿江修建码头、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使莱茵河流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多年来沿莱茵河干流形成了6个世界文明的工业基地,它们是巴塞尔-米卢斯-弗莱堡,斯特拉斯堡,莱茵-内卡,莱茵-美茵,科隆-鲁尔和鹿特丹。莱茵河的水环境问题也随着大面积的沿流域的洪泛平原被开发利用而日益尖锐。莱茵河在20世纪50年代初本来水质尚可,50年代末开始日益恶化,60年代更加恶化
1971年的夏天,德国中部美茵茨河支流汇入莱茵河的河口到科隆段大约200km的河道鱼类消失。德国境内的河流水质污染又直接影响到下游的荷兰
博登湖欧洲著名旅游胜地博登湖,是德国境内最大的湖泊。长约63km,宽约14km,最大湖深254m
荷兰因受到北海盐水入侵的影响,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为此荷兰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治理措施,并有所成效。但自1850年以后,由于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有机和无机物排入河道,氯负荷迅速增加。德、荷边界鲁比瑟站在1900年~1930年和1930年~1960年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氯负荷连续翻番,1930年达120kg/s,1960年为250kg/s。
化学污染直到1971年6月才受到重视,此时莱茵河含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鱼类大量死亡。1971年秋季低水时期,耗氧污水和有毒物质污染非常严重。由于缺氧,所有水生生物均从被污染的德荷边界河段绝迹。
1950年7月由荷兰提议,瑞士、法国、德国、卢森堡等国参与,在瑞士巴塞尔成立了旨在处理莱茵河流域保护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1963年在瑞士首都伯尔尼签署了,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的框架性协议,即伯尔尼公约。该公约奠定了莱茵河流域国际管理协调发展的基础
氯化物和化学品公约的签署1972年就氯化物议题达成协议,1976年正式签署。法国在第一阶段氯化物减排60%。1972年12月3日,签署化学品公约。签约国同意逐渐消除“黑名单”物质排放,并逐渐减少“灰名单”物质排放。除氯化物和化学污染意外,签约国还讨论了热污染问题,同意新建电厂配备冷却塔。
桑多兹火灾与莱茵河行动瑞士桑多兹的火灾成为莱茵河治理的重大转折。1986年11月1日,在瑞士巴塞尔附近的桑多兹化学公司发生大火,巨量杀虫剂倾入莱茵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随即提出一个行动计划,要在2000年前让鲑鱼重返莱茵河,以及处理三角洲的污染沉积物
莱茵河行动计划目标1回复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水质达到能使较高等鱼类回归的标准2使莱茵河河水只用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引用3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污染,改善河流沉积物的质量,使之达到可用作陆地及填海的标准主要行动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扩散污染计划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及形态变化的计划
欧盟的作用1992年2月7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成立欧盟的条约,该条约是欧盟的基础。自欧委会首次对关于共同体环境政策进行沟通后,EEc就开始重视水质问题。在该文件中,欧委会主张,制定欧洲环境政策不仅是为了保护共同体的环境,也是为了防止不平等竞争环境及共同体内新贸易壁垒的产生。欧盟已经发展为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重要政治经济组织。其指令对所有成员国均具有约束力。EEc条约第226条与第228条规定:如果成员国不正确执行这些指令,欧洲法院将会对其处以数百万欧元的罚金。各成员国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欧盟在欧洲环境保护,包括莱茵河水质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合作成效战后莱茵河国际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水质得到了较大改善,这些都归功于IcPR。IcPR是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几个欧洲流域委员会的典范。特别是,莱茵河行动计划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成就。尽管莱茵河行动计划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这个计划的大部分减排目标都已经实现:33组物质已经达到或者优于规定的标准。其中,13组物质几乎达标,另外12组物质的浓度非常低,化验时无法检测到。仅有7组物质的减排目标没有实现。除IcPR与欧盟外,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和沦坛也在莱茵河管理中发挥了作用。莱茵河水质的改善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IcPR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IcPR没有决策权,它提供的是1个磋商平台
经验和启示重视流域管理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重要性。莱茵河流域国际合作的进展和成效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区域经济合作、国内立法、局部利益、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不断增强的环境意识、技术革新及灾难。其他的重要背景因素还包括国际捐助机构的活动、国家政府的内部差异等。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使成本和利益分配更加平均。莱茵河流域经验同时也证明了跨国流域委员会的有效性,但对流域管理机构这一方案支持率很低。由于背景因素的重要性,莱茵河流域的经验无法简单复制,战后在欧洲西北部适用的方法不一定在其他背景条件下起作用。
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污染治理设施巡查制度4.doc
- 冲压件厂超声清洗生产过程噪声污染治理方案.doc
- 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合同.doc
- 大气污染治理宣传标语口号.doc
- 粉尘污染治理方案.doc
- 城区水污染治理实施方案-word范文文档.doc
- 调查报告-中国环境污染治理行业分析报告(2019年版).doc
- 规章制度-大型电力企业污染治理型营销策略.doc
- 常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教材课件.ppt
- 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022贵州重金属污染课件.ppt
- TiO2光催化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与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课件.ppt
- 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课件.ppt
- 水污染治理及宣传课件.ppt
- 矿物材料与环境污染治理_以粘土矿物和沸石为例.pdf
- 土壤重金属化学行为与污染治理课件.ppt
- 城内河污染源调查与污染治理.doc
-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总结.pdf
- 高分子保水剂在土壤水肥保持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