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 MB
  • 114页

某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20页优秀)

  • 11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xxxxxxxx河段治理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送审稿)2010年10月31 1总则11.1任务由来11.2编制目的11.3编制依据41.4评价标准71.5评价工程等级101.6评价范围及时段121.7评价时段131.8环境保护目标131.9评价重点161.10评价工作程序172工程概况202.1工程地理位置20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02.3工程任务、规模202.4工程总布置与建筑物202.5工程施工总布置及进度222.6工程占地272.7生产安置282.8河道取水口概况及初步保护方案282.9工程特性表293工程初步分析313.1法律、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313.2工程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323.2工程总体布置合理性分析333.3主体设计施工方案合理性分析333.3工程环境影响源分析334环境概况394.1自然环境概况394.2社会环境概况394.3主要环境问题415水环境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425.1水环境现状评价425.2影响预测475.3水污染防治措施5131 6生态环境与景观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546.1生态环境及景观现状评价546.2影响预测626.3生态保护措施677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697.1环境空气现状评价697.2影响预测717.3废气污染防治措施758声环境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778.1声现状评价778.2影响预测788.3噪声防治措施839固体废物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859.1底泥和土壤质量现状评价859.2影响预测889.3污染防治措施8910社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9110.1移民搬迁和生产安置影响分析9110.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9110.3对人群健康的影响9210.4对交通的影响9211对XX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9311.1对xx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9312水土保持方案9512.19513环境风险及防范措施9613.1环境风险识别9613.2环境风险分析9613.3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9713.4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9813环境监测与管理10113.1环境监测10131 13.2施工期环境监理10413.3环境管理10613.4生态环境监察10713.5环境保护竣工验收10814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0914.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10914.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1131 1总则1.1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xx市环境保护局对本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请表》(附件2)的受理意见,本工程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院受xx市xx区水利局委托(附件1),为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承担了《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大纲)的编制工作。1.2编制目的本报告书编制目的如下:(1)在现场踏勘、环境现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施工布置,提出环境保护目标,尤其是识别敏感保护目标;(2)依据主体设计资料,进行工程分析。分析工程生态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工程施工期废水排放量、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等排放量,结合项目区的敏感性、地表水规模等,确定评价项目、评价等级及其评价范围;(3)分析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源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减缓措施,制定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监测、监理、监督管理计划;(4)进行环保费用估算,将环保投资纳入主体工程总投资,为环保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证;(5)提出公众参与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在报告书阶段开展第二次公众参与活动,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方案,充分了解公众对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6)为xx河道治理工程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形成在环境管理上具有约束力的文件,经xx市环保局批复后的《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将作为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促使项目建设单位明确和履行自己的环保职责。31 1.3编制依据1.3.1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4);(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3);(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1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12);(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2.10);1.3.2行政法规及法规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04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283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7)《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令第474号);(8)《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国发[1998]36号);(9)《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1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9号);(11)《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函[1992]13号)。31 1.3.3部委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国家环保总局令第5号);(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3号);(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保[1994]513号);(5)《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1997]758号);(6)《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7)《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1]19号);(8)《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第40号2005年);(10)《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法[2005]152号);(1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12)《关于加强环保审批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通知》(环办函[2006]394号);(13)《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函》(环发[2006]28号);(14)《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令第2号2008年9月2日);(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7)《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2006]2号);(18)《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函[2006]11号);(1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颁布1989年7月10日实施);(20)《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环办[2009]30号);(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23)《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31 1.3.4地方行政法规及规章(1)《xx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2)《xx省水功能区划》(x府函[2006]117号,2006年8月9日);(3)《xx省土地管理条例》(2000年9月);(4)《xx省河道管理条例》(2004年5月28日实施);(5)《xx省林地管理条例》(2004年1月1日施行);(6)《xx省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9月24日颁布);(7)《xx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x府发[1995]52号);(8)《xx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1994年4月);(9)《xx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05.11);(10)《xx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1997.10.9);(11)《xx市绿化条例修正案》(2005.6);(12)《xx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2006.1.1);(13)《xx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第73号);(14)《xx市水污染防治规定》(2002.3.1);(15)《xx市xx河环境保护和管理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第108号);(16)《xx市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x府发[1996]37号文);(17)《xx市声环境质量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意见》(x府发[1991]4号文);(18)《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x府发[2007]38号);(19)《xx市空气环境功能区划》(x府发[1998]37号文);(20)《xx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1998.6.17);(21)《xx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xx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22)《xx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2004.11);(23)《xx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2003年11月27日,xx市人民政府令第127号)。1.3.5技术导则与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HJ/T19—1997);(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31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9)《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HJ/T433—2008);(10)《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卫监发[2001]161号)(10)《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11)《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1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1.3.6技术文件(1)《xx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7.4);(2)《xx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年);(3)《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1);(4)《xx市xx片区控制详细规划》(2006.3);(5)《xx市xx区xx河(xx水库坝址至xxxx口)及xx河防洪工程规划》;(6)《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7)《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9年)及其批复;(8)《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2010.5);(9)《xx省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取水口保护方案设计报告》;(10)《xx市xx区xx河段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10.6);(11)《xx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2009.12);(12)《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及其批复。1.3.7委托文件关于编制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委托书。1.4评价标准根据xx区环保局确认同意的评价标准确认函,执行评价标准如下:31 1.4.1环境质量标准u地表水本工程治理河段内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u地下水《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u环境空气①工程区地处xx省级风景名胜区内,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②《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u区域环境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u土壤及底泥渣场附近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底泥浸出液采用《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进行评价。1.4.2污染物排放标准u地表水禁止设排污口。u大气①《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②《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一级标准(位于风景区内的河道疏浚施工区),二级标准(位于风景区外的现有商业渣场)。u噪声①《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u底泥河床底泥回用于农田时,需满足《农用污泥中污染控制标准》(GB4284-84)。上述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详见表3-1、表3-2。u31 表3-1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要素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及底泥浸出液空气环境声环境标准名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声环境质量标准》标准编号GB3838—02GB/T14848-93GB15618-1995(GB5085.3-2007)GB3095—1996(日均值)(TJ36-79)GB3096—2008标准分级II类Ⅲ类三级一级一次2类标准限值COD≤15mg/LBOD5≤3mg/LNH3-N≤0.5mg/L粪大肠菌群≤2000个/L…pH为6.5-8.5氨氮≤0.2mg/L硝酸盐≤20mg/L亚硝酸盐≤0.02mg/L…pH值>6.5Pb≤500mg/kgZn≤500mg/kg…Cd≤1mg/L;Hg≤1mg/L;As≤5mg/L…SO2≤0.05mg/m3NO2≤0.08mg/m3PM10≤0.05mg/m3…氨≤0.2mg/m3硫化氢≤0.01mg/m3…昼间≤60dB(A)夜间≤50dB(A)表3-2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因子排放标准废污水大气污染物噪声淤泥标准名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农用污泥中污染控制标准》标准编号GB8978-1996GB16297—1996(GB14554-93)(GB12523—1990)(GB4284-84)标准分级禁止设置排污口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一级标准(位于风景区内的河道疏浚施工区)二级标准(现有,位于风景区外的渣场)农田施用污泥中污染物的最高容许含量(标准限值——SO2≤0.40mg/m3,NOx≤0.12mg/m3颗粒物≤1.0mg/m3…..氨≤1mg/m3硫化氢≤0.03mg/m3臭气浓度≤10…..氨≤2mg/m3硫化氢≤0.1mg/m3臭气浓度≤30…..①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昼间≤75dB(A),夜间≤55dB(A);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昼间≤70dB(A),夜间≤55dB(A);吊车、升降机等昼间≤65dB(A),夜间≤55dB(A)项目在酸性土壤上(pH<6.5)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上(pH≥6.5)镉及其化合物(以Cd计)汞及其化合物(以Hg计)铅及其化合物(以Pb计)铬及其化合物(以Cr计)砷及其化合物(以As计)…≤5mg/kg≤5mg/kg≤300mg/kg≤600mg/kg≤75mg/kg…≤20mg/kg≤15mg/kg≤1000mg/kg≤1000mg/kg≤75mg/kg…31 1.5评价工程等级1.5.1水环境治理河段所在的xx河,地处xx河2号水厂以上主干流(同时地处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水质保护要求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2号水厂取水口以上集水面积339km2,多年平均流量5.4m3/s<15m3/s,河流属小型河流。本工程施工期废、污水产生量约608m3/d,项目地处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排污口,不存在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活动,但河床淤泥是内源污染物,清除淤泥时因施工机械扰动,可能导致某些污染物释放,从而对临近水体水质造成二次污染。根据xx河历年水质较好、基本满足水厂取水水质的要求,经初步分析,淤泥不会受到严重污染,扰动形成二次污染的特征污染物主要是SS、COD及TP,以轻度有机污染为主,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运行期因清除了河床淤泥,大大减少内源污染物,水质将趋于好转。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关于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的规定,确定本工程地面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1.5.2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区和渣场区,工程影响范围约10.34km2。经初步调查,工程影响范围中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减少<50%,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1/2,物种多样性减少<50%,连通程度变差不会使土地理化性质改变,不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河段地处xx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经初步分析,总体而言工程建设对风景区的不利影响较小,一是受影响的景区范围约1.5km2,仅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0.2km2的1.5%;二是砂石料采用外购方式,不设料场,拟选择的商业渣场不在xx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施工期不设置炸药库、油料库。本项目在风景区范围内不存在开山、采石、弃渣等严重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经初步调查,工程施工的水域和陆域无珍稀、濒危物种,工程建设不会导致区域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不会破坏珍稀、濒危物种生境,主要的生态环境影响类型为景观生态影响。31 运行期因清除了河床淤泥,河道景观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受到扰动水生生物会逐渐恢复到工程施工前的状态。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表4-1划分依据,并结合本工程实际,确定本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1.5.3大气环境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对邻近大气环境有一定影响,影响源有机械燃油、土石方开挖及爆破、车辆运输等施工活动,污染物有TSP、SO2、NO2,其中以TSP为主要污染因子。渣场区的影响源还有富含机腐殖的河床淤泥,暴露在空气中散发的恶臭,污染因子有NH3、H2S,呈无组织状态释放。工程运行期则不向外界排放大气污染物,因水质趋于好转,河边环境空气将得到改善。本工程大气评价等级确定原则如下:(1)经估算模式计算,主要污染物粉尘(TSP)的最大地面浓度Pmax=8.77%<10%,按照HJ2.2-2008中表1中评价工作分级判据,本工程大气环境作三级评价。表3-8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参数表参数总悬浮颗粒物TSPH2SNH3Ci(mg/m3)0.0790.00070.012C0i(mg/m3)0.90.010.2Pmax(%)8.77%7%6%(2)由于本工程为非污染生态类项目,虽然本项目涉及xx省级风景名胜区,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仅存在于施工期,期限较短,此外工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较好,根据HJ2.2-2008中5.3.2.3.7的规定,评价等级经适当调整后,确定为三级。综上所述,确定本工程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1.5.4声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的规定,噪声评价等级按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声学功能区划、建设项目规模以及建成后的声学环境变化来确定。施工期间将产生一定噪声,运行期则无噪声产生。经施工噪声源分析,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且受影响的人口无明显变化,但工程区位于2类区,因此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二级。1.5.5环境风险工程施工过程中无重大危险源,其运行期则无危险性物质。31 施工期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有:施工炸药及油类运输风险、施工废污水事故排放风险、施工期间用水户取水安全风险。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本工程的危险品主要为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和爆炸性危险物质,属于非重大危险源,因此确定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1.6评价范围及时段根据本工程的规模、特性及影响区域的环境特点,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如下:1.6.1水环境水环境评价范围包括:1)施工扰动的8.68km治理河段;2)考虑上游施工对下游一定距离的水体水质有影响,因治理河段下游边界有一滚水坝,因此上游施工对下游水体水质的影响长度有限,结合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xx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适当向下游外延至风景名胜区的边界,即下游2.3km处,并考虑包括所有水环境保护目标。评价河段总长10.98km,评价面积0.3km2。1.6.2生态环境本次生态评价范围的划定,以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原则和依据,并主要根据评价区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生态评价范围由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及其生境的评价区域组成,总评价面积10.34km2,分述如下: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评价范围,与水环境评价范围一致,评价长度10.98km,评价面积0.3km2。陆生生物及其生境的评价范围为,沿10.98km评价河段两岸外延至第一山脊线,并考虑包括所有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另外还包含渣场区域,评价面积10.04km2。1.6.3大气环境本项目的大气污染排放源呈多点分布,评价长度包括8.68km治理河段,并向上外延至xx水库坝址(上游0.3km处)、向下外延至风景景名胜区边界(下游2.3km处),评价总长度11.28km,评价宽度包括河道并从河岸向两侧分别外延200m的区间,并考虑包括所有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另外还包含渣场区域及附近保护目标,总评价面积10.34km2。31 1.6.4声环境与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一致,总评价面积10.34km2。1.6.5环境风险包括任何可能发生环境风险事故的区域,主要包括施工炸药及油类的运输路线,总长17km,以及施工废污水事故排放的受纳水域,与水环境评价长度一致即10.98km。1.6.6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评价范围即是本工程的公众参与调查范围,项目区行政隶属xx市xx区xx办事处、xx办事处和xx办事处,项目实施将对其产生最直接、深远的社会环境影响。除此之外,评价河段内八家取水单位以及xx公园等,亦纳入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7评价时段分施工期和运行期两个时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重点评价时段为施工期。1.8环境保护目标1.8.1环境保护敏感目标根据技术导则,环境保护目标包括环境敏感目标与保护区域应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要求。(1)环境敏感区经现场调查、资料查阅和专家咨询,治理河段涉及xx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xx省级风景名胜区二个敏感区域。①治理河段涉及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部分范围,其中位于一级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长1.922km,位于二级、准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分别长1.958km、4.8km,相对位置关系见表3-3和附图4。②治理河段涉及xx省级风景名胜区,相对位置关系见表3-4和附图5。表3-3治理河段与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对位置关系位置及桩号水源保护区保护级别0+000—0+500一级保护区0+500—5+300准保护区5+300—7+258二级保护区7+258—8+680一级保护区31 表3-4治理河段与xx风景名胜区相对位置关系位置及桩号所处景区、景点资源0+000—8+680一级景点2个(xx公园,4号河滩),二级景点3个(1号河滩、2号河滩、3号河滩)。(2)环境敏感点该工程环境敏感点有治理河段区间的9个合法取水口、xx公园,及河道两岸沿线、渣场附近分布的居民点等。xx河道治理工程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5、表3-6。31 表3-5河道治理工区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要素保护目标位置及规模影响源保护要求水环境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位于一级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长1.922km,位于二级、准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分别长1.958km、4.8km施工扰动底泥、施工废污水事故排放确保水质不受污染,尤其是避免施工扰动造成底泥二次污染。9个合法取水口桩号分别为0+520、0+800、0+860、1+700、1+900、6+140、8+220、8+680。取水规模150000m3/d—200m3/d。施工扰动底泥、施工废污水事故排放1)协调好工程施工与取水安全的关系;2)维护施工期间取水户的正常生产、生活用水。河道景观8.68km治理河段施工扰动底泥、施工废污水事故排放、施工围堰、工程弃渣的临时堆放尽量减轻对河道景观的不利影响截污管8.68km河段两岸截污管(沟)施工过程中可能对截污管(沟)造成损坏施工过程对截污管加强保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生态环境xx省级风景名胜区景的风景资源整个治理河段地处“xx公园景区”。涉及一级景点2个,二级景点3个施工占压植被,破坏景点1)1)项目施工需取得省建设厅同意;2)2)避免或减轻对景区资源、景点、景观的不利影响。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8.68km治理河道内施工围堰、施工噪声、施工占地3)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性措施环境空气1)游客;2)沿岸分布的居民点、宾馆、学校和单位;3)xx河穿越的xx公园以及xx城区。1、游客集中在桩号0+000—3+100段,即xx大坝下游至xx公园一带;2)城区河段沿岸分布的集中居民点、xx宾馆、xx中学和多家单位;3)xx村的沿河两岸的零星居民点,共计60户、250人。3)桩号1+900—3+100段穿越xx公园,桩号1+700—3+100穿越xx区城区。燃油机械废气、工程开挖、爆破粉尘、淤泥恶臭等。风景区本身为环境空气敏感保护目标,科学施工规划、文明施工,减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缩短大气污染时段。声环境施工设备运行、工程开挖、爆破噪声减轻噪声污染,排缩短噪声污染时段。表3-6渣场区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要素保护目标方位及距离保护规模影响源保护要求空气环境xx地居民点xx地居民点xx村民点北偏东北偏西东面400m450m30m7户30人3户15人6户20人淤泥恶臭散发。运输噪声和堆渣噪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31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水环境周边地表水、地下水渣场附近—渣场余水、渗漏液排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土壤环境土壤渣场附近—渣场余水、渗漏液排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三级1.8.2保护区域应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要求工程影响区域应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要求见表3-7。表3-7保护区域应达到的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要求环境要素保护区域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要求生态环境河道内、沿河两岸等生态合理占用土地,杜绝资源浪费。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严防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保护风景区景观资源和景点。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河道外的陆生生物。水环境xx河受影响河段;渣场渗漏液影响的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水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保护,确保影响区用水户取水安全,维护河道景观。地下水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大气环境施工区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渣场区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声环境施工区声环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社会环境xx办事处、xx办事处、xx办事处、xx公园。科学施工规划、文明施工,采取先进环保施工工艺,降低污染,避免游客投诉。1.9评价重点(1)水环境影响评价清淤疏浚作业时挖掘机搅动底泥,引起河床底泥的再悬浮与扩散,导致局部水域的二次污染。施工作业水质污染对用水户主要是区间9个合法取水口的用水安全影响。渣场余水事故排放、渗漏液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河道治理后导致xx河水文泥沙情势发生一定改变。(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河道内进行土石方开挖、回填活动,加大水土流失风险。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对土地资源、陆生植被的破坏影响。分段围堰、清淤疏浚作业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鱼类资源的扰动和影响。堤防工程改变了原天然河道景观,对评价区生态景观产生影响,尤其是本项目地处31 xx省级风景名胜区,工程实施对景观、景点资源的影响。(3)社会环境影响本工程虽然不涉及移民搬迁安置,但项目地处环境敏感区——xx饮用水水源保护区、xx省级风景名胜区,并且包含众多敏感保护目标,如2号水厂、xx水厂、xx大学、疗养院、xx公园等,项目将受到公众高度关注。施工对下游取水户取水安全、风景区游客舒适度等的影响。工程建成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亦是显而易见的。总而言之,xx河道治理工程对社会环境将产生直接的、深远的影响。(4)主体设计施工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本治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施工期,主体设计拟采取的施工方案是否具有环境合理性,直接关系施工期环境保护成败与否。因此本次环评亦将其纳入评价重点。根据国内、省内已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如xx市xx河河道清淤等工程,对疏浚工艺方案进行优化,达到环保疏浚的要求。(5)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措施在上述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重点有水污染防治措施、生态和景观保护措施、取水口保护措施、恶臭防治措施、堆场污染防治措施等。1.10评价工作程序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收集项目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状况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拟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计划和方法,进行第一次环境信息公示,编制《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第二阶段: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任务为开展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中确定的主要环境影响和评价因子,进行详细的现状调查及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现状评价和工程分析,完成公众参与调查、咨询工作。第三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在第一、二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就项目建设和运行对项目影响区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并根据预测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进行环保投资估算和经济损益分析。31 在报告书草案完成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环境信息公示,根据公示反馈结果,完善报告书相关内容,给出评价结论,最后编制《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详见工作程序框图1-1。31 准备工作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报告书编制合同确认环境功能确定评价等级确定环保目标确定技术要求拟定工作计划自然环境调查社会环境因子现状调查水、气、声环境现状调查及监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环境监测计划环境管理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审查意见反馈环境现状调查、监测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总体评价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反馈报批图1-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公众参与工程分析环境概况调查31 2工程概况2.1工程地理位置本次河道治理线路为:xx市xx区xx河段(xx水库大坝坝址至2号水厂取水口河段),全长8.68km。行政区域涉及xx区xx办事处、xx办事处和xx办事处。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xx河是xx市的母亲河,其上游xx河段是xx区境内较大的河流之一,河床坡降较缓,河道淤积较严重,并因此导致行洪能力下降,两岸洪灾频发,尤以xx水库坝址——中槽水厂取水口河段为甚。河道内淤积的泥沙亦是内源污染物,若不及时清除,将对xx河水体水质、河道景观尤其是xx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附近取水户用水安全构成威胁。综上所述,对本河段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项目实施后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促进xx市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积极意义。2.3工程任务、规模2.3.1工程任务xx市xx区xx河段治理工程<以下简称“xx河道治理工程”>,主要任务是改善xx河水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岸农田,可以保护农田0.39万亩、人口3万人。2.3.2防洪标准、建筑物等级设计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P=5%)。其主要建筑物级别堤防为4级建筑物,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临时性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2.3.3工程建设内容河道治理以河床清淤为主,对局部河段河堤进行加固设计。河道治理总长8.68km,淤泥开挖29.08万m3,土方开挖0.236万m3,石方开挖0.125万m3,挖方x土堤1.575万m3,M7.5浆砌块石护脚2370m3,草皮护坡1.531hm2。2.4工程总布置与建筑物工程总体布置为:以河道清淤为主,局部河段进行加固。31 2.4.1河道清淤疏浚治理工程在整个8.68km治理河段内,除景区主要河滩景点等河段不进行清淤外,其余河段均需进行清淤疏浚,本次清淤以主河道清淤为主,主要对淤泥厚度大于1.0m的河段进行清淤,对两岸及浅滩位置不清淤,具体清淤深度根据物探剖面结合现场踏勘确定,河道清淤深度在1.0m-1.5m范围内,共计清淤290800m3。各河段清淤特性详见下表。表2-1各分段河床清淤特性表桩号平均清淤厚(m)清淤量(万m3)0+000~1+300段1.2m5.141+300~1+600段4号河滩,不清淤1+600~3+190段1.3m5.823+190~4+300段1.5m5.804+300~4+600段3号河滩,不清淤4+600~5+070段1.5m1.945+070~5+400段1.1m2.325+400~5+700段Xx公园示范点,不清淤5+700~6+000段2号河滩,不清淤6+000~6+750段1.1m2.766+750~7+200段1.0m1.467+200~7+500段1号河滩,不清淤7+500~8+680段1.0m3.84合计29.082.4.2堤防工程对不满足行洪要求的河道,修筑土堤并草皮护坡,局部河段采用浆砌石护坡固脚。(1)修筑土堤、草皮护坡1.78km河段需要修筑土堤、草皮护坡。土堤高1.2~2.6m,顶宽1.5m,土堤边坡1:1.5,土堤填x完后进行草皮护坡。图2-1土堤、草皮护坡表2-2修筑土堤(草皮护坡)河段一览表31 桩号长度(m)3+800—3+9301304+100—4+4003004+590—4+640506+030—6+1401106+860—6+940807+480—8+5901110合计1780(2)浆砌块石护坡固脚0.24km河段采取M7.5浆砌块石护坡固脚,护坡型式为贴坡式。顶宽0.5m,高H1.2~2.5m。图2-2M7.5浆砌块石护坡固脚表2-3浆砌块石护坡固脚河段一览表桩号长度(m)0+610—0+7801704+070—4+14070合计2402.5工程施工总布置及进度2.5.1施工辅助企业(1)施工营地施工营地包括施工单位办公室、施工人员住宿等,拟租用配套有卫生设施且污水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房屋。31 (2)及空压机沿河道施工现场布置移动空压机。在桩号0+000、1+515、3+135、5+000、5+400、6+000、7+258、8+010、8+680设9台12m3/min移动空压机。(3)砂石料加工系统砂石料外购,不设砂石加工系统。(4)混凝土拌合系统工程所需混凝土外购,不设混凝土拌合系统。(5)机械修配厂施工区位于xx区市区范围,附近有多家机械修理厂,委托周边机械修配厂承担本工程的机械修理任务。(6)炸药、油库工程使用炸药、柴油的量少,施工区不设炸药、油库。2.5.2施工用水、用电治理河段污染较小,可直接用作施工用水,经过沉淀、消毒杀菌后可以用作生活用水。工程区已有10kV输电线路,主要是民用电源,从已有供电系统内架设10kv输电线路到工程区。2.5.3场内交通场内交通条件较好,充分利用河道两边已有公路、机耕道,不需新建施工临时便道。2.5.4料场2.5.4.1主体设计料场规划(1)石料场工程所需砂石料均在风景区、水源保护区外的合法石料场购买,不设石料场。(2)土料场根据主体设计的最新设计资料《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所需土料主要用于新建土堤及临时围堰工程。xx河段两岸坡粉质、砂质粘土的开挖量大于所需土料,故按就近原则进行开挖,但开挖中的淤泥部份不能用于土堤回填料,且回填土料因含水量大,应进行充分夯实压密”。31 2.5.4.2环评取消土料场本环评初步分析认为,主体设计提出的“沿河两岸就近开采土料”的方案,对生态环境尤其是风景名胜区的破坏较大,对水源保护区水质也构成潜在威胁,并与相关环境保护规定相冲突。因此本环评提出环保替代方案,土方开挖料尽量作为土堤回填料、围堰填x料使用,不足部分从风景区、水源保护区外的合法土料场购买。2.5.5土石方平衡及弃渣场(1)土石方平衡本项目淤泥开挖29.08万m3,土方开挖0.236万m3,石方开挖0.125万m3,挖方x土堤1.575万m3。根据“挖方+借方=填方+弃方”原则进行土石方平衡后,弃方29.205万m3,其中包含29.08万m3的河道淤泥。表2-4xx河道治理工程土石方平衡表单位(万m3)挖方填方(含x土堤)借方(外购)弃方备注土方石方土方石方土方石方29.3160.1251.57501.339029.205弃方含29.08淤泥说明:土方开挖料全部考虑回用于土提填x料。(2)弃渣处置规划29.205万m3弃渣统一转运至9km处的合法商业渣场集中堆放、处置。建设单位不另行设置弃渣场。该商业渣场位于xx水库大坝上游xx村境内,紧邻已有公路,运渣便利,平均运距9km。渣场不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详见附图4),紧邻xx省级风景名胜区边界(详见附图6)。渣场东西两面坡度较陡,坡角40°—55°,植被稀疏;南北两面为两个低垭口,与洼地底部高差约为20m。洼地被覆盖层所覆盖,厚约0.5—0.8m,基岩为三叠系中统x阳组(T2gy)浅灰色厚层白云岩,下部夹泥质白云岩,岩层产状为S30°E∠20°,洼地西面为顺向坡,东面为逆向坡,四周未发现有滑坡痕迹,无大型溶洞发育,场地稳定性较好。此渣场为天然洼地,四面环山,堆渣高程低于垭口高程。堆渣起点高程1150m,堆渣高度20m,水平堆放,渣场库容约75万m³,完全满足工程堆渣要求。根据xx区水利局《关于xx河道治理工程渣场的说明》(附件4)以及xx村委会的承诺函(附件5),xx区水利局缴费后,将所有弃渣转运至xx村31 渣场集中堆放。该渣场的环境保护责任和环境治理义务由xx村委会自行承担。2.5.6施工导流本堤防工程主要建筑物4级建筑物,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施工围堰导流标准采用5年一遇设计(P=20%)。设计导流时段为11月~次年3月,设计导流洪峰流量Q=6.91m3/s,设计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导流方式采用分段围堰导流。围堰为重力式袋装围堰,围堰顶宽1.5m,边坡为1:0.5,围堰高度在1~2.5m。工程施工时,可利用河道内的拦河坝为横向围堰进行分段施工导流。2.5.7疏浚工艺2.5.7.1主体设计疏浚工艺主体设计采取分段围堰施工,围堰将一半河床隔开进行清淤,围堰中铺设防渗塑料土工膜,防止疏浚过程中底泥颗粒向外水体扩散,利用挖掘机将淤泥挖掘上岸后堆存于附近临时堆场,自然干化后运往渣场进行填埋。2.5.7.2环保疏浚本环评提出3套河道疏浚工艺进行比选,推荐符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的环保疏浚工艺。(1)方案介绍方案一:挖泥船绞吸工艺目前较先进的疏浚工艺是挖泥船绞吸工艺,清淤时绞刀扰动范围内的淤泥被泥泵充分吸入,有效防止了因绞刀扰动使底泥颗粒向外水体扩散,绞吸清淤无死角,避免施工过程中因挖掘造成二次污染,这种绞吸工艺可以将河底部浮泥、淤泥、实土和垃圾等杂物绞吸上岸。方案二:泥浆泵水力冲挖工艺利用水力冲挖机组形成的高压水流冲刷淤泥,使用泥浆泵将淤泥与河水混合后的“泥水混合物”抽起,通过泥浆泵上的管道输送至岸边,进入污泥脱水机进行干化,并及时由密闭罐车运往渣场进行填埋,不在岸边堆存,防止二次污染发生。方案三:干法机械工艺本环评在采取主体设计疏浚方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使其达到环保疏浚的要求。主体设计方案未对淤泥进行干化就直接堆放,由于淤泥含水量高,泥水将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水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本环评对主体设计疏浚工艺进行优化,将淤泥31 采用挖掘机挖出后直接进入污泥脱水机进行干化,干化淤泥进行袋装后及时由密闭罐车运往渣场进行填埋,不在岸边堆存,防止二次污染发生。(2)方案比选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由于xx河道坡降较大,河道不规整,方案一中采用的挖泥船无法正常作业,所以该工艺不可取。对比方案二和方案三,方案二中淤泥通过泵吸入运输上岸较方案三便捷,但需先用高压水流冲刷淤泥,造成淤泥含水量增大,通过同类工程实验研究结果,采用方案二清出的淤泥含水率约为90%,方案三则为83.3%,方案二淤泥含水率较方案三高出约6.7%,本工程淤泥运至渣场运距约9km,且穿越xx城区,淤泥含水率较高易使泥浆及泥水沿途散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方案三教方案二优越,经综合评价后,本环评推荐采用方案三工艺作为本工程河道清淤工艺。(3)比选结果经比选后,本环评推荐采用方案三作为本工程河道清淤工艺,该工艺在采取分段围堰隔离河道的基础上,利用挖掘机将淤泥挖出后直接进入污泥脱水机进行干化,干化淤泥进行袋装后及时由密闭罐车运往渣场进行填埋,不在岸边堆存,防止二次污染发生,是符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的环保疏浚工艺。工艺流程图如下所示。图2-1环评推荐环保疏浚工艺流程图2.5.8主体工程施工(1)基础开挖、淤泥清除基础土方开挖及淤泥清除,采用挖掘机开挖,表土层土料施工时就近集中临时堆放,待施工回填、临时围堰用,淤泥及多余废渣,运至商业渣场堆放。基础开挖后进行整平和夯实。土方采用自上而下、先岸坡后基坑的开挖方法。先根据坐标及断面尺寸进行放样,主要采用机械开挖,由于土石方回填量较大,建议需用于回填的土料放置在基坑周围,多余的土料用自卸汽车外运至商业渣场。31 石方开挖采用钻爆法,先根据防洪墙的断面尺寸进行放样,然后进行台阶平整,并布孔、钻孔、装药、爆破,为了安全,在钻爆施工时应尽量减少炸药用量。用挖掘机挖装出渣,需要用于回填的石料放置在基坑周围,多余的石料用自卸汽车外运至渣场。土石方回填施工,待防洪堤砌x完毕后达到砂浆设计强度的70%即可进行土石方回填。用挖掘机挖填,人工分层夯实,注意墙身不要受到夯击影响,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自身的稳定,墙后填土选用透水性较强的填料,当采用粘性土作为填料时,掺入适量的石块。(2)浆砌块石施工块石采用自卸汽车运输至施工现场,人工搬运至工作面。在进行浆砌石施工前,先根据防洪墙端面尺寸进行放样。若遇软弱基础,需进行基础处理。浆砌石采用人工砌x,砂浆要饱满,上下层块石要错缝,避免形成通缝。砂浆勾缝需在某一段浆砌石砌x完毕后方能进行,砂浆用0.35m3拌和机,人工抹面和勾缝。浆砌石施工时,块石砌体应上下错缝搭砌,砌体厚度等于或大于两层,若在同层内采用丁顶组砌,则丁砌石应交错设置,其中距应不大于2m,砌x时,石块安置必须稳定,大面朝下,严禁石块直接接触,座浆及竖缝砂浆或混凝土填塞应饱满密实,铺浆均匀,坚缝填塞砂浆后应插捣至表面泛浆为止。(3)土堤工程施工土堤填x时,施工用土料采用汽车运输,推土机推平,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本工程土堤填x采用风化料填x,工程施工时先清除基础根植层,土堤填x材料设计最大干密度Pd=1.6(g/cm3),压实度取0.96,渗透系数不大于1×10-4(cm/s),c=10KPa,φ=21°。土堤填x完成后采用草皮护坡。2.5.9施工进度工程总工期为12个月,总工日为14.38万工时。高峰施工人数100人/天,平均施工人数60人/天。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如下:表2-6施工总进度计划表2.6工程占地工程总占地3.3hm²,其中:(1)工程永久占地2.33hm²,包含旱地2.26hm²、31 灌木林地0.05hm²、水域0.02hm²;(2)临时占地0.97hm²,包含旱地0.97hm²。表2-5工程占地地类表单位:hm²地类旱地灌木林地水域合计永久占地2.260.050.022.33临时占地0.97000.97合计3.230.050.023.32.7生产安置本项目不涉及占用房屋、专项设施,因此无拆迁安置和专项设施迁建。因本工程永久占用xx办事处20亩耕地,损失耕地数量较少,拟采取一次性补偿方式进行生产安置。2.8河道取水口概况及初步保护方案2.8.1河道取水口概况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xx区水利局提供的《xx水库坝址至2号水厂取水口河段有关用水单位取水口情况》资料分析,8.68km治理河段区间内现存的合法取水口共计9个,分属8家单位。取水口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情况见表2-6。表2-68.68km治理河段区间内现存的合法取水口特性表取水口名称位置(桩号)日取水量及用途单位1、xx水厂取水口左岸,0+52030000m3/d,生产、生活供水xx市xx区供水公司2、xx大学A区取水口左岸,0+8006000m3/d,生活供水xx大学3、xx乳业取水口右岸,0+860800m3/d,生活供水xx乳业公司4、xxxx疗养院取水口左岸,1+700500m3/d,生活供水xx职工疗养院5、xx大学B区取水口右岸,1+9005000m3/d,生活供水xx大学6、xx厂取水口取水口左岸,6+1401000m3/d,生产、生活供水xxxx有限公司7、xx水泥厂左岸,6+140200m3/d,生产、生活供水xx水泥厂8、xxx设计院取水口左岸,8+220400m3/d,生活供水xxx设计院9、2号水厂取水口右岸,8+680150000m3/d,生活、生产供水xx市自来水公司2号水厂2.8.2主体设计初步保护方案(1)《取水口保护方案设计报告》业主委托xx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本项目《取水口保护方案设计报告》,明确提出两项保护措施:1)施工保护措施,在取水口以上1.5km31 河道施工中,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以尽量减少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工程施工时,严禁向河道内倾倒垃圾,围堰基坑内的排水采用PE管排至取水口以下;2)取水口围堰保护措施,在取水口进口处设围堰,对取水口进水进行过滤处理,围堰采用袋装碎石填x,顶宽1m、高2.5m、底宽3.5m。2号水厂滤水围堰长度为104.2m,xx水厂滤水围堰长度为34.8m。(2)《施工图设计说明书》根据xx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施工图设计说明书》,由于本段治理河道上除中槽水厂和xx水厂为取水量较大的取水口,其余取水口取水量均较小。本工程施工时,除中槽水厂和xx水厂外,其余的取水口暂停取水,其用水可接入自来水管网解决,对中槽水厂取水口和xx水厂取水口采用砂石围堰对取水进行过滤,同时加强水厂的水质监测,以确保水厂取水水质,使其经水厂处理工艺后,能满足用水水质要求。2.9工程特性表xx河道治理项目工程特性见表2-7。表2-7xx河道治理工程特性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水文1流域面积km23392利用水文年限年401960—19993设计洪水标准(P=5%)xx水库坝址处m3/s180P=5%xxx桥以上m3/s195P=5%xx大桥以上m3/s202P=5%中曹取水口以上m3/s208P=5%二总工程效益指标1防洪标准P(%)52保护农田/人口0.39万亩/3万人三主要建筑物及设备1治理河道长度m8680四施工1主体工程数量淤泥开挖m3290800土石方开挖m33610M7.5浆砌石m32370挖土方x土堤m315750草皮护坡m2153102施工工期月12五永久占地/临时占地hm²2.33/0.97六建筑材料水泥t212.79砂m3904.9631 碎石m30.00块石m32559.60七经济指标1总投资万元2557.5631 3工程初步分析3.1法律、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3.1.1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性分析xx河道治理工程属于水源保护服务建设项目,其工程建设目的是改善xx河水质,与水源保护直接相关,该项目本身属于非污染生态类项目,不新增排污口,施工期废水不外排,其渣、料场、施工生活营地的布置均处于现已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外,其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同时也符合《xx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办法》的相关规定。3.1.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属于“第一类鼓励类”项目。3.1.2xx区防洪规划符合性分析根据《xx市xx区xx河(xx水库坝址至xxxx口)及xx河防洪规划》:1)xx河规划河段,起于xx水库坝址,止于xxxx口xx河汇入处,规划整治河段总长13.52km;2)xx河规划河段,起于刘家山,止于xxxx口,规划整治河段总长20.5km。规划提出防洪体系的总体布置思路是:堤防+护岸+河道疏浚,并推荐xx河采用堤防+河道疏浚方案。本工程治理河段总长8.68km,位于上述xx河规划河段内,采用堤防+河道疏浚工程措施,其建设地点、防洪思路均符合xx区防洪规划。3.1.3与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协调性分析xx河道治理工程涉及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部分范围,其中位于一级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长1.922km,位于二级、准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分别长1.958km、4.8km。本工程既是水利工程,亦是环境保护工程,工程实施后可以减少水源保护区的内源污染物,有利于改善供水水质,是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有关的建设项目。从施工布置来看,工程区砂石料采用外购方式,不设料场,拟选择的商业渣场不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施工期不设置炸药库、油料库,施工区不设排污口,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不存在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活动。施工生活营地系租用已建有卫生设施并且污水能够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房屋。综上所述,xx河道治理工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因此与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是协调的。3.1.4与xx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协调性分析整个xx河道治理工程地处一级景区“xxx—xx公园景区”内。根据《xx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x—xx公园景区为“生态不利区”,主要是无序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滨水农田灌溉退水对xx河水质的影响,规划提出该区域需要加强绿化植树和污水处理,减轻人为压力,大力整治景区的生态环境。本工程新建土堤段采取草皮护坡1.531hm2,既改变局部河堤垮塌的不雅景观,又提高了景区绿化率。大量淤泥清除后,同时去掉淤泥中富集的TP、TN、有机质等污染物,从长远来无疑将改善水质、水生生态环境以及景区河道景观。因此本工程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协调的。规划还提出,风景区内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选址论证。本报告编制目的就是预测项目施工、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和减缓措施,以充分发挥工程的正面环境效益。本工程建设还需经xx省建设厅选址同意,目前业主正在积极征询xx省建设厅的意见。3.2工程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由于本项目所处区域十分敏感,故不单独新建弃渣场,拟将弃渣及淤泥堆放在一已建商业渣场——xx渣场,该渣场位于xx水库大坝上游左岸约400m处的xx村境内,紧邻已有公路,运渣便利,平均运距9km。此渣场为天然洼地,四面环山,堆渣高程低于垭口高程。堆渣起点高程1150m,堆渣高度20m,水平堆放,渣场库容约75万m³,完全满足工程堆渣要求。渣场东西两面坡度较陡,四周未发现有滑坡痕迹,无大型溶洞发育,场地稳定性较好。根据xx区水利局《关于xx河道治理工程渣场的说明》(附件4)以及xx村委会的承诺函(附件5),xx区水利局缴费后,将所有弃渣转运至xx村渣场集中堆放。该渣场的环境保护责任和环境治理义务由xx村委会自行承担。该渣场不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详见附图4),紧邻xx省级风景名胜区边界(详见附图6)。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本工程不单独新建弃渣场,弃渣均堆放于xx商业渣场,该渣场堆渣库容满足工程需要,地质条件较好,且不在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因此工程弃渣场选址是合理的。3.2工程总体布置合理性分析工程区砂石料采用外购方式,不设料场和砂石料加工系统,避免对植被、景点造成破坏。拟选择的商业渣场不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施工期不设置炸药库、油料库、机修车间,施工区不设排污口。施工生活营地系租用已建有卫生设施并且污水能够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房屋。上述施工总体布局最大程度减低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具有环境合理性。但主体设计提出“沿河两岸就近开采土料”的方案,对生态环境尤其是风景名胜区的破坏较大,对水源保护区水质也构成潜在威胁,并与相关环境保护规定相冲突。因此本环评提出环保替代方案,土方开挖料尽量作为土堤回填料、围堰填x料使用,不足部分从风景区、水源保护区外的合法土料场进行购买。3.3主体设计施工方案合理性分析主体设计方案中未对淤泥进行干化就直接堆放,由于淤泥含水量高,泥水将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水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本环评选择了三种河道疏浚工艺进行比选,经比选后,本环评推荐采用干法机械工艺作为本工程河道清淤工艺,该工艺在采取分段围堰隔离河道的基础上,利用挖掘机将淤泥挖出后直接进入污泥脱水机进行干化,干化淤泥进行袋装后及时由密闭罐车运往渣场进行填埋,不在岸边堆存,防止二次污染发生,是符合本工程实际情况的环保疏浚工艺。3.3工程环境影响源分析3.3.1施工期环境影响源分析3.3.1.1施工废、污水结合主体设计施工布置和施工工艺,施工生产废、污水主要来自作业工作面冲洗废水、基坑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淤泥压滤及渣场余水。施工废污水产生量共计492m3/d。①作业面冲洗废水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作业面冲洗废水为15m3/d,主要污染物质为SS,类比同类工程其浓度为2000~2500mg/L。②围堰基坑水河床淤泥清除时,因降水、渗水、施工用水(主要是作业面冲洗水)汇集而产生基坑废水,悬浮物含量较高,约3000~4000mg/L。基坑废水产生量为20m3/d。③淤泥压滤水淤泥压滤水产生量约375m3/d,主要污染物为SS、TP、TN,SS浓度约1500~2500mg/L,TP、TN浓度受控于淤泥自身污染物含量。压滤水排放将对xx河水质产生不利影响。④渣场余水渣场余水产生量约74m3/d,主要污染物为SS、TP、TN,SS浓度约1500~2500mg/L,TP、TN浓度受控于淤泥自身污染物含量。渣场余水排放或渗漏,将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⑤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特征污染物为COD、NH3-N、动植物油,浓度分别为200—600mg/L、10-50mg/L、20-50mg/L。施工期高峰人数为100人/d,每人每天用水量为100L,排水量按80%计算,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m3/d。施工营地是租用生活污水能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房屋,因此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房屋配套卫生设施处理后,进入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xx河xx河支流汇入口的下游III类水域河段。表5-1施工废、污水特性表排放源产生量(m3/d)特征污染物备注作业面冲洗废水15SS河床疏挖作业将对污染底泥产生扰动,造成底泥颗粒再悬浮、扩散和部分污染物的二次释放,影响排水水质,可能使TP、TN、有机质、重金属等浓度升高,其污染程度受控于淤泥自身污染浓度和疏挖作业方式。围堰基坑废水20SS淤泥压滤375SS、TP、TN排水水质受控于淤泥自身污染物含量渣场余水74SS、TP、TN施工人员生活污水8COD、NH3-N、动植物油合计4923.3.1.2生态影响源(1)施工、占地对生态、景观的影响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施工导流、围堰、机械挖掘、淤泥清除、石方爆破、土方开挖等施工活动,在河床内进行,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构成直接威胁,破坏治理河段底栖动物栖息地和水生植物生存环境。在河道内进行土石方开挖、回填活动,加大水土流失风险。本项目地处xx省级风景名胜区,工程建设对景观、景点资源的影响。工程永久占地2.33hm²、临时占地0.97hm²,占用部分为耕地,对当地土地资源、农业生态压力的影响。3.3.1.3社会环境影响源(1)敏感保护目标项目地处环境敏感区——xx饮用水水源保护区、xx省级风景名胜区,并且包含众多敏感保护目标,如2号水厂、xx水厂、xx大学、疗养院等9个合法取水口,以及xx公园、渣场附近居民点、游客等,项目本身受到公众高度关注。施工对下游取水户取水安全、风景区游客舒适度等的影响。(2)人群健康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进驻,使风景区人口密度增加,增加了易感人群,也可能带来新的传染源,从而增加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可能,对施工区施工人员和工程区周围居民的人群健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施工人员长期与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河床底泥直接接触,若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可能引发疾病。3.3.1.4废气(1)施工废气施工废气排放源主要是施工机械、土石方开挖及爆破、车辆运输及燃油废气,主要有CO、SO2、NO2、TSP。由于工程施工时间不长,施工高峰较短,预计施工过程中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会太大。工程施工预计使用柴油75t、炸药5t,根据有关资料,每燃烧1t柴油释放的有害物SO2为3.5kg、CO为29.3kg、NO2为48.3kg、铅化物为1.7kg;每1t炸药爆炸时产生CO为44.7kg、NO2为3.5kg,粉尘的排放系数采用经验估值206.13(kg粉尘/t炸药)。主要施工废气产生量见表5-2。表5-2施工废气特征表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污染源用量SO2CONO2TSP铅化物柴油总量(t)750.282.1953.625—0.13炸药总量(t)5—0.220.021.03—合计总量(t)800.282.4153.6451.030.13从表可知,施工期SO2、CO、NO2、TSP、铅化物总排放量分别为0.28t、2.415t、3.645t、1.03t、0.13t。(2)生活燃料施工营地为租用当地房屋,已经配套有生活设施,生活燃料采用电能、煤气或液化气,避免使用燃煤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3)底泥散发恶臭河道底泥富含腐殖质,在受到扰动和堆置地面时,会引起恶臭物质(主要是氨、硫化氢、挥发氢、挥发性醇以及醛),呈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影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根据已建类似工程的调查结果,作业区和其淤泥堆场均能感觉到恶臭气味的存在,恶臭强度约为2-3级,影响范围在50m左右,有风时,下风向影响范围约大一些。表3-11恶臭物质理化特征恶臭物质分子式嗅阈值(ppm)臭气特征三甲基胺(COH3)N0.000027臭鱼味氨NH31.54刺激味硫化氢H2S0.0041臭蛋味粪臭基硫酸0.0000056粪便臭3.3.1.5噪声施工开挖、钻孔、爆破、车辆运输等施工活动均将产生噪声。(1)交通噪声施工区运输车辆以中型载重汽车为主,表现为线源,源强与行车速度、车流量等因素有关。在施工准备期主要是将设备、机械运至施工地点,加大xx大道等路段车流量和交通噪声。施工期则主要是运渣汽车,频繁往返于xx渣场和施工区,平均运距9km,对运渣道路沿线居民声环境有一定影响。昼间主干道车流量增加20辆/h、运行速度20km/h,夜间主干道车流量增加10辆/h、运行速度15km/h。(2)主体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钻孔、爆破、开挖等,各施工设备噪声最高值可达120dB(A)。本项目主要施工设备、施工机械及其噪声级见表5-3。表5-3工程主要施工设备、机械噪声特性表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序号施工设备、机械名称单机噪声级备注1风钻120点源2挖掘机1123皮带机78~874棒磨机1155空压机82~976通风机85~907水泵70~808重型载重汽车84~89线源9中性载重汽车79~8510轻型载重汽车76~8411推土机78~965.3.1.6固体废物施工期间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工程弃渣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工程弃渣:xx河道治理工程淤泥开挖29.08万m3,土方开挖0.236万m3,石方开挖0.125万m3,挖方x土堤1.575万m3。经土石方平衡后,弃渣29.205万m3,其中包含29.08万m3的河道淤泥。弃渣转运至商业渣场堆放,在转运途中和堆放中都将存在水土流失风险。淤泥渗滤液可能会对附近水环境、植被、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生活垃圾:施工人员按施工高峰人数100人,产生活垃圾按0.5kg/d·人,施工期间共排放生活垃圾18t。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置将有损环境卫生和美观,若泄入河流,还将污染水质,应及时收集后定期运往垃圾处理厂填埋。3.3.2运行期环境影响源分析xx河道治理工程既是一项防洪工程,也是环境保护工程。运行期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工程建设后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水环境影响加大了xx河泄洪能力,减少河道侵蚀,一定程度上引起xx河段的水文及泥沙情势变化。河底淤泥清理后,消除内源污染隐患,水质趋于好转。(2)生态环境水质得以改善后,对下游水生生物生境、两岸生态环境、风景区景观产生有益影响。堤防工程改变了原天然河道景观,对评价区生态景观产生影响。(3)社会环境确保区间取水户用水安全,尤其是2号水厂承担xx市城区的供水任务,工程受益区广。通过实施本项目,无疑将进一步改善xx省级风景名胜区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环境,吸引更多观光游客,提高xx区知名度。改善xx区环境形象,促进xx区旅游经济的发展。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4环境概况4.1自然环境概况略4.2社会环境概况4.2.1行政区划、经济xx区位于xx市南郊,距xx市中心区17公里,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约43公里,总面积97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49公顷。2009年末,xx区总人口32.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4万人。辖153个村委会,17个社区居委会。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32597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8059元,4.2.2医疗卫生全区有卫生机构35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11个、疗养院1个、妇幼保健服务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96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拥有医疗床位4.5张。4.2.4xx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4.2.4.1水源保护区概况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xx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批复》(x府函),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总面积10.9km2。其中一级保护区面积1.4km2,二级保护区9.2km2,准保护区0.3km2。一级保护区:共有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从xx大坝以上3.3km,至xx水厂取水口以下200m,两岸以峭壁或路为界。第二区域,北至2号水厂取水口(挡水堰),南至达麦新桥,东至xx河沿江乡村路,西至xx河沿江x花公路。二级保护区:共有两个区域。第一区域,从xx大坝上溯至于松柏大桥和天生桥水域,一级水域与两岸边的峭壁或分水岭间的陆域。第二区域,北至2号水厂取水口下游200m,南至xx桥的水域,一级东至大将山脉山脊,南至xx寨、xx桥,通用机械厂一线,西至xx大道沿线西侧山脉山脊,北至铁路医院、山水村、山水关一线的陆域。准保护区:从xx水厂取水口下游200m至xx桥的水域。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4.2.4.2相对位置关系xx河道治理工程涉及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部分范围,其中位于一级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长1.922km,位于二级、准保护区内的治理河段分别长1.958km、4.8km。本工程与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相对位置关系见图4、表4-1表4-1治理河段与xx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位置及桩号所处水源保护区保护级别0+000—0+500一级保护区0+500—5+300准保护区5+300—7+258二级保护区7+258—8+680一级保护区4.2.5xx省级风景名胜区4.2.5.1风景区概况xx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0.2km2,。风景名胜区由6个片区、1个景群组成,分别为xx公园景区、xxx景区、xxx景区、xxx峡谷景区、xxx景区、xxx景区和xxx历史文化名胜景群,各景区级别见表4-2。表4-2景区级别一览表一级景区(群)xx公园景区、xxx景区、xxx历史文化名胜景群二级景区xxx景区、xxx峡谷景区三级景区xxx景区、xxx景区风景名胜区内共有70个景点,其中一级景点13个、2级景点36个、3级景点21个。4.2.5.2相对位置关系整个xx河道治理工程地处一级景区“xx公园景区”内,两者相对位置关系见附图5。该景区以河滩景观的观光旅游为主,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性景区,共计9个景点,景区总面积4.4km2。治理河段涉及5个景点,分别为:1)一级景点2个,xx公园,4号河滩;2)二级景点3个,1号河滩、2号河滩、3号河滩。表4-2xx河道治理工程涉及景区、景点资源表涉及景点资源及保护级别涉及景区4号河滩,1级xx公园景区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xx公园,1级3号河滩,2级2号河滩,2级1号河滩,2级4.3主要环境问题(1)泥沙淤泥、洪灾频发xx河河床坡降较缓,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并因此导致行洪能力下降,两岸洪灾屡屡发生。0+000~1+520河床平缓,1+520处为xxx桥处,该断面以上为xx的旅游景点之一,河床淤积较为严重,河道大部分未经过治理,两岸并无河堤护岸坡,多为天然河岸,每到汛期,两岸洪灾屡屡发生。1+520~3+110河床平缓,3+110处为xx大桥处,左右岸分布着一级阶地(xx公园景区),两岸并无河堤护岸坡,多为天然河岸,河道穿过公园,公园内河道河床淤积比较严重,每到汛期,两岸洪灾屡屡发生。3+110~3+820河床平缓,左右岸分布着一级阶地(为耕地),高出河水面约1.5-2.5m,两岸并无河堤护岸坡,左岸多为天然河岸,右岸为公路路基及民房基础,每到汛期,洪水常常危及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820~7+200河床平缓,左岸并无河堤护岸坡,为天然河岸;右岸为土堤(堤顶宽约1m,底宽约3m,高约1.5m),现淤积比较严重,河道两岸常受洪水灾害。7+200~8+680河床平缓,左右岸并无河堤护岸坡,为天然河岸,7+208处为为xx桥处,8+680处为2号水厂拦河坝取水口处,该河段未进行过治理,现淤积较为严重。(2)水质安全隐患河道内大量沉积的淤泥若不及时清除,将对xx河水体水质、河道景观尤其是附近取水户用水安全构成威胁。4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5水环境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5.1水环境现状评价5.1.1污染源xx河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xx水库溢洪道、泄洪洞泄洪时携带的污染源,根据《x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xx省环境监测站于2008年12月8~9日在xx水库进行了1期2次的现场监测,xx水库水质目标为II类,监测结果表明,总磷和总氮超标,其中总磷超标倍数2.92~3.4,单项水质类别为V类,总氮超标倍数为4.12~4.3,单项水质类别为劣V类。因此上游xx水库泄洪时携带的主要污染源为TP、TN。治理河道区间两岸分布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城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源主要通过市政截污管网进入xx污水处理厂和小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概况详见“4.2.3”及“4.2.4”。),因此区间主要污染源是未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的农村分散生活污水以及农田灌溉回归水,主要污染物为COD、NH3-N、TP。目前xx区重点抓“xx景区”、xx水库、xx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打捞河面漂浮物、水草、白色垃圾,在水源保护区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农家乐、烧烤摊位,加强沿河两岸环境监察,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垂钓,上述措施有效保护了饮用水源。5.1.2水质监测工程所在河段为II类水域,为了科学、准确的评价工程涉及河流的水质现状,2010年9月1~9月3日,xxx水科研试验测试检测工程有限公司在xx河xx水厂取水口、xx大学B区取水口、2号水厂取水口、xx渣场附近水井,共设置了4个断面进行水质监测,监测断面详见附图2。监测情况如下:(1)断面布设表3.2-1水质现状监测断面布设表编号断面位置执行标准W1xx水厂取水口,桩号0+52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W2xx大学B区取水口,桩号1+90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W32号水厂取水口;桩号8+68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G1xx渣场附近水井《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2)监测项目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表3.2-1监测项目一览表水体性质监测项目地表水(W1、W2、W3)水温、pH、DO、COD、BOD5、总磷、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粪大肠菌群、SS,共计12项。地下水G1水温、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化物、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共计21项。(3)监测时间及频率2010年9月1日~9月3日(4)监测方法及质量保证监测单位严格执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监测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国家有关规定、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册进行,所有监测数据符合质控要求。(5)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3.2-1。表3.2-1xx河道治理工程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断面、时间监测项目xx水厂取水口(W1)xx大学B区取水口(W2)2号水厂取水口(W3)1日2日3日1日2日3日1日2日3日水温21.821.423.221.521.521.323.021.022.0PH7.57.557.757.657.757.757.657.807.85DO9.418.958.109.448.928.109.388.878.24高锰酸盐指数1.381.451.812.101.771.812.482.232.24CODCr10.0L10.0L10.0L10.0L10.0L10.0L10.0L10.0L10.0LBOD53.523.453.153.553.423.153.503.403.18SS44.0045.0043.0042.0043.0043.0042.0042.0041.00粪大肠菌群160001600035001600016000350016000160001100总磷0.0110.0100.0110.0100.0110.0110.0250.0120.014氨氮0.05L0.05L0.0600.05L0.0530.0600.05L0.0510.050总氮1.1361.1570.8740.8890.8850.8740.8160.8260.829石油类0.01L0.01L0.01L0.01L0.01L0.01L0.01L0.01L0.01L注:低于最低检出限,用“最低检出限+L”表示。表3.2-1xx河道治理工程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断面、时间监测项目xx渣场附近水井(G1)20日21日22日水温21.823.521.5PH7.507.557.35氨氮0.05L0.05L0.05L硝酸盐(以N计)0.9960.9851.298亚硝酸盐(以N计)0.0050.0060.008挥发酚(以苯酚计)0.002L0.002L0.002L氰化物0.004L0.004L0.004L砷0.00025L0.00025L0.00025L汞0.00005L0.00005L0.00005L镉0.001L0.001L0.001L铬(六价)0.004L0.004L0.004L总硬度(以CaCO3计)251.20250.16249.12铅0.01L0.01L0.01L氟化物0.3810.3880.379铁0.040.030.07锰0.020.010.02溶解性总固体289.00238.00386.00高锰酸盐指数1.861.811.94硫酸盐23.7724.4566.50氯化物6.276.276.11总大肠菌群350035001700注:低于最低检出限,用“最低检出限+L”表示。5.1.3水质现状评价5.1.3.1地表水质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水质参数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一般污染物标准指数:Si.j=Ci.j/Csi式中:Si.j—为污染物i的标准指数;Ci.j—为污染物i在监测点j的实测浓度(mg/l);Csi—水质参数i的地面水水质标准;pH的标准指数计算方法:SpH.j=(7.0—pHj)/(7.0—pHsd)pHj≤7.0SpH.j=(pHj—7.0)/(pHsu—7.0)pHj>7.0式中:SpH,j—监测点j的pH的标准指数;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pHj—监测点j的pH的实测值;pHsd—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pHsu—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DO的标准指数计算方法:SDOj=|DOf—DOj|/|DOf—DOs|(DOj≥DOs)SDOj=10—9DOj/DOs(DOj<DOs)DOf=468/(31.6+T)式中:SDOj—DO在监测点j的标准指数;DOf—饱和溶解氧浓度,mg/L;DOs—溶解氧的地面水水质标准,mg/L;DOj—监测点j的溶解氧监测浓度,mg/L。当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Si>1时,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不能满足功能要求;当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Si≤1时,为达标,满足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类别要求。(2)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域标准进行水质现状评价。(3)评价结果最终评价数据采用三日监测结果的平均值,评价结果见表3.2-2。5.1.3.2地下水质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1)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2)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3)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表3-2评分规定类别ⅠⅡⅢⅣⅤFi0136104)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不包括细菌学指标:总大肠菌群)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式中:F—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n—参评指标的项数5)根据F值,按以下规定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如“优良(Ⅱ类)”、“较好(Ⅲ类)”。  表3-3等级规定级别优良良好较好较差极差F<0.800.80-<2.502.50-<4.254.25-<7.20>7.20(2)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水质现状评价。(3)评价结果最终评价数据采用三日监测结果的平均值,评价结果见表3.2-2。表3.2-2xx河道治理工程地表水质现状评价表监测项目II类标准值(GB3838-02)xx水厂取水口(W1)xx大学B区取水口(W2)2号水厂取水口(W3)平均值Si平均值Si平均值SiPH6~97.600.307.720.367.770.38DO≥68.820.048.820.008.830.04高锰酸盐指数≤41.550.391.890.472.320.58CODCr≤155.000.335.000.335.000.33BOD5≤33.371.123.371.123.361.12粪大肠菌群≤200011833.335.9211833.335.9211033.335.52总磷≤0.10.010.090.010.110.020.17氨氮≤0.50.040.070.050.090.040.08石油类≤0.050.010.100.010.100.010.10表3.2-2xx河道治理工程地下水质现状评价表监测项目平均值xx渣场附近水井(G1)对应《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别评价分值FiPH7.47I类0氨氮0.03I类0硝酸盐1.09I类0亚硝酸盐0.01II类1挥发酚0.001I类0氰化物0.002II类1砷0.00013I类0汞0.00003I类0镉0.001II类1铬(六价)0.002I类0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总硬度250.16II类1铅0.01I类0氟化物0.38I类0铁0.05I类0锰0.02I类0溶解性总固体304.33II类1高锰酸盐指数1.87II类1硫酸盐38.24I类0氯化物6.22I类0总大肠菌群2900V类—评价结论经计算F值为0.74,地下水质量等级为优良,细菌学指标中总大肠菌群仅能达到V类标准,因此,本工程地下质量现状为优良(V类)据监测数据评价可知:①xx河道治理工程所处河段BOD5、粪大肠菌群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0.12倍、4.92倍,超标原因主要是该河段两侧居民点较多,部分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所致,xx河现状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②xx渣场附近地下水水质现状为优良(V类),总大肠菌群仅能达到《地下水治理标准》(GB/T14848-93)V类标准,主要原因跟附近石板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有关。5.2影响预测5.2.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5.2.1.1生产废水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预测施工生产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预测模式如下:C=(CpQp+ChQh)/(Qp+Qh)式中:C—污染物混合浓度,单位:mg/L;Cp—污染物排放浓度,单位:mg/L;Qp—废水排放量,单位:m3/s;Ch—河流本底污染物浓度,单位:mg/L;Qh—河流流量,单位:m3/s。施工生产废水主要来自作业面冲洗废水和围堰基坑废水,施工期间生产废水日平均排放量为35m3/d,按每天连续排放4小时计算,则排放流量为0.00243m³/s,生产废水的SS浓度较高,一般为2000~4000mg/L,浓度取3000mg/L进行预测,河流流量采用xx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多年平均流量5.4m3/s,SS本底值取现状监测平均值42.78mg/L,采用完全混合模式进行计算,结果见表5.1-1。表5.1-1施工期生产废水排放影响预测表xx河生产废水污径比混合浓度(mg/L)浓度增加值(mg/L)多年平均流量(m3/s)SS本底值(mg/L)排放流量(m3/s)浓度(mg/L)5.442.780.0024330001:222244.111.33工程施工期生产废水如果直接排放,河流污染物SS浓度由原来的42.78mg/L变为44.11mg/L,浓度增加了1.33mg/L(见表5.1-1),生产废水若直接排放,对xx河水质将造成影响,并且施工河段位于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因此,生产废水禁止排入河道。5.1.1.2生活污水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预测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预测模式也采用完全混合模式。施工期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8m3/d,按每天连续排放3小时计算,生活污水日排放流量为0.0007m3/s,生活污水的特征污染物为COD、NH3-N,排放浓度分别取COD=250mg/L、NH3-N=50mg/L进行预测。河流流量采用xx河多年评均流量5.4m3/s,特征污染物本底值取现状监测平均值,分别为COD=5mg/L、NH3-N=0.04mg/L,采用完全混合模式进行计算,结果见表5.1-2。表5.1-2施工期生活污水排放影响预测表xx河生活污水污径比混合浓度(mg/L)浓度增加值(mg/L)污染物多年平均流量(m3/s)本底值(mg/L)排放流量(m3/s)浓度(mg/L)COD5.45.000.00072501:77145.030.03氨氮5.40.040.0007501:77140.050.01由表5.1-2可知,工程施工期生活污水如果直接排放,经完全混合后,生活污水特征污染物浓度相对于河流本底值增加较小,因此,生活污水若直接排放对河流影响小,但施工河段位于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所以生活污水禁止排入河道。5.1.1.3疏浚过程对水域水质的影响(1)清淤使底泥重金属悬浮对水质的影响当河道疏浚过程中底泥被搅动,使沉积在底泥中的重金属再悬浮于水相中有可能引起水质污染。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根据水质与底泥现状监测结果,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处于正常范围。根据对底泥重金属形态及迁移转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经絮凝沉降作用,随泥沙一起沉积在河床中,底泥重金属形态一般以硫化物结合态为主,含量最高,约占75%,腐殖质结合态和硝酸盐结合态的含量约为8—10%,盐酸盐物质结合态约占10%,水溶性物质为可给态,含量约为5%。结合态要转化为毒性最大的离子态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水体的pH、温度、重金属的原始浓度等。根据监测结果,水温也较高,多年平均水温为21.86℃,PH为7.69,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水体中的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吸附速率系数,低价金属离子变成高价金属离子,促进生成氧化物沉淀,有利于悬浮物絮凝、聚合、络合等物理化学过程的进行,使重金属进入底泥。同时,根据污染源调查,治理河段内,无排酸性废水的重大污染源,河道疏浚作业也无酸性废水产生。综上所述,河道疏浚施工作业搅动底泥,产生底泥再悬浮于水体中的现象,由于施工不产生酸性废水,同时水体中pH值正常,再悬浮于水体中的重金属形态不会发生新的改变,因此,河道清淤施工作业除增加作业区下游局部水域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外,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2)清淤产生SS对水质影响本项目河道的清淤,采用干法作业,每隔200~300m设一道临时围堰,用水泵抽水至相邻的区段,抽干施工部位的滞水,利用挖掘机在河道底部挖掘底泥,挖掘和抽水过程中会搅动河道中的部分底泥,使其中的污染物散发,对水质产生影响。从xx河水质现状和底泥浸出液的浓度分析,搅动水体中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到xx河的水质现状类别。根据类似疏浚工程监测资料,在作业点附近,底层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在300~400mg/l之间,表层水体中悬浮物含量在100~180mg/l之间,悬浮物含量升高,对xx河水质影响较明显,但悬浮物质为颗粒态,它随着河水运动的同时在河水中沉降,并最终淤积于河底,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是有限的,清淤引起的悬浮物扩散的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本项目采取围堰干法清淤施工方式,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小,仅仅是在围堰的初期和拆除围堰时会产生暂时性的影响。5.1.1.4施工对下游取水户用水安全影响本工程治理8.68km河段内,分布有9个取水口,施工过程中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河水受到污染,将对各取水口水质造成不利影响,对取水户人群健康造成威胁。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5.1.1.5淤泥压滤水影响分析淤泥疏挖上岸后经压滤机压滤脱水后即时运往渣场,压滤水中SS、TP、TN含量较高,若排入河道将对水质产生不利影响。5.1.1.6渣场余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影响(1)对周边地表水影响本工程距离xx水库库区约400m,渣场余水排放可能通过地下水对库区水体造成污染,在渣场采取相关防渗措施的基础上,渣场余水基本不会对xx库区水质造成污染。本项目渣场应做好相关防渗措施,杜绝渣场余水污染水库水质事故发生。(2)对周边地下水影响本项目清淤产生淤泥均运往xx渣场进行堆放。根据实地查勘和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弃土场土质以砂壤土为主,干密度平均值在1.67~1.71g/cm³之间,渗透系数为8.7×10-7~7.6×10-5cm/s,属弱~微透水,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10m。根据河道底泥质量监测结果,清淤河段各监测点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远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注》(15618-1995)三级标准值,底泥浸出液中汞、砷、铜、锌、铅、镉、铁、铬等重金属的浓度远远低于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的标准值,由于弃土场土层厚度较大,自然净化能力强,渗透系数小,淤泥中低含量重金属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河道底泥中总磷的平均含量为842.33mg/kg,项目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29mm,降水入渗系数为0.08~0.17,每年将有15.8万m³的降水下渗淋滤底泥,将产生2.69万m³的渗出液,若有0.1%的磷随下渗水进入地下水,将会使地下水单位面积内的磷升高0.002mg/L,因此,本项目的底泥弃土场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很小。5.2.2运行期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5.2.2.1对xx河水文情势的影响工程建设前,由于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导致行洪能力下降,无法满足20年一遇洪水行洪要求,两岸洪灾屡屡发生,造成河道两岸农田经常受淹减产,洪水常常危及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建设后,xx河流速增加、河道过流能力增大,提高了河流的抗洪能力。表4-1整治前、后河道水面线变化情况一览表断面位置桩号P=5.0%的水面线(m)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整治前整治后xx水库坝脚0+0001101.691100.870+4001101.111100.650+8001100.831100.58xx坝1+1801099.961099.961+2001097.481097.42x桥1+5151095.711095.611+6001094.301093.352+2001093.271092.53xx大桥3+1351091.301090.873+6001090.471089.604+0001090.211089.294+6001089.901088.954+9001089.771088.78xx桥5+4001088.551087.395+6001087.291086.536+2001086.461085.566+8001085.631084.88xx桥7+2581085.031084.438+0001084.101083.88+4001083.771083.642号水厂取水坝8+6801083.221083.225.2.2.2对xx河水质影响分析底泥疏挖对水环境影响的实质是在局部区域减少一个内源性的污染源,其排污量相当于底泥中污染物的含量。本项目的实施将减少xx河污染物含量见下表。表1-1      工程清淤减少河流中污染物含量表名称污泥量TPTN有机质HgAsCdPbCrxx河河道内原有的腐殖质和有机物被清除,对xx河水质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5.3水污染防治措施5.3.1生产废水本工程施工区分布在xx河治理河段周围,生产过程冲洗废水的产生点比较分散,因此,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工区废水相对集中地设置现场处理设施,通过地沟收集各类施工废水、进入简易沉淀池进行隔油沉淀处理。处理出水全部回用于道路冲洗、施工区洒水降尘等,禁排入xx河。本工程围堰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基坑废水主要由降水、渗水汇集而成,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悬浮物浓度可达3000~4000mg/L。由于所处位置的限制,不利于处理设备或构x物的设置。主体设计拟采用PE管将围堰基坑内的排水排至取水口以下,本环评提出优化措施,向基坑投加絮凝剂(FeSO4),让坑水静止沉淀4h后抽出收集回用即可,禁排入xx河。5.3.2生活废水本工程施工营地是租用附近房屋,生活污水均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因此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房屋配套卫生设施处理后,进入市政管网、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xx河下游III类水域河段。5.3.3下游用水户水污染防治措施本工程河道清淤采用干法施工,对河底沉积物的扰动扩散程度和扰动范围相对较小。主体工程设置围堰施工,将有效减缓对xx河水质的影响。主体设计提出在取水口进口处设围堰,对取水口进水进行过滤处理,围堰采用袋装碎石填x,顶宽1m、高2.5m、底宽3.5m。在取水上游1.5km河段内清淤施工时,应尽早通知各取水单位,使其作好在拟定时段内的供水应急措施。根据相关资料,清淤引起的悬浮物增多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2小时内下游可恢复正常水平,而供水高峰一般是白天,因此在取水口附近清淤可避开供水高峰时间段,或采用夜间疏浚。疏浚施工采用间断施工方式,相应地,水厂取水也采用间断取水。即在施工时停止取水,停工时恢复取水。取水时间由现场监测人员确定。时间间隔可根据现场时间情况而定。施工期间加强取水点水质监测,并与水厂保持密切联系,适当补充水厂水处理费用。5.3.4淤泥压滤水淤泥压滤水进入简易沉淀池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附近农田灌溉,禁排入xx河。5.3.5渣场余水同类工程淤泥堆场余水的监测结果表明,采用自然沉淀处理的渣场余水水质良好,这说明采用渣场自然沉淀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余水水质。在排泥场四周利用弃土修筑围堰,做好排泥场基底处理并采用铺垫天然粘土进行防渗。为了进一步控制弃淤场余水水质及可能造成的污染,可采用以下措施:a优化堆场设计,强化自然沉淀效果,在排泥场中设置多道隔埂,阻止泥浆直接流向排水口;b延长余水在堆场的滞留时间,增加尾水排放流程,起到充分沉淀作用;c投放化学药剂,进行加药沉淀处理,降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低堆场余水中污染物含量;d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旱作标准后回用于附近农田灌溉。5.3.6其它水污染防治措施(1)工程施工时,严禁向河道内倾倒垃圾;(2)施工场地撒落的物料要及时清扫,物料堆放要采取防雨水冲刷和淋溶措施,以免被冲入河道,污染水体;(3)为防止工区临时堆放的散料被雨水冲刷造成流失,散料堆场四周可用砖块砌出高50cm的挡墙。施工材料如油料不宜堆放在河流水体附近,应选择远离河道的合适地点,并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防止大风暴雨冲刷而进入水体。(4)注意场地清洁,及时维护和修理施工机械,避免施工机械机油的跑冒滴漏,若出现漏油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用专用装置收集并妥善处理。(5)施工场地加强管理,尽量保持场地平整,土石方堆放坡面应平整,以减少土石方等进入河道。(6)为确保xx河水质不受污染,保证治理河段内取水口水质的安全性,雨天禁止疏挖淤泥。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6生态环境与景观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6.1生态环境及景观现状评价6.1.1陆生生态1、陆生植物及植被(1)植被区域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按xx省植被分区,属x阳—xx灰岩山原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石灰岩植被小区。由于人为活动的长期破坏,原始植被已基本不复存在,仅在少数区域有残存。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为主,森林覆盖率约49.33%自然植被区域天然植被可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坡、草坡六大植被类型。针叶林类型较少,但分布面积大,主要有马尾松、此为杉木等,主要分布区位黄壤丘陵山地;柏木林在区内各地石灰岩丘陵山地呈斑块状分布。阔叶林类型较多,但分布面积较小,主要类型有椤木石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云南樟、云x鹅耳枥、椤木石楠为主的常绿落叶混交林,以云x鹅耳枥、园果化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以光皮桦,响叶杨为主的落叶阔叶林。灌丛及灌草丛为典型的次生植被,在评价区广泛分布,发育较为典型。人工植被人工营造的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林和马尾松。经济林中,以油茶为主,次为茶叶、油桐、板栗、核桃、生漆、棕榈等。农田植被区域农田植被以一年两熟类型为主,以水稻、油菜、小麦、蚕豆为主的一年两熟水田植被在区域分布较为普遍,一般水源较好的河谷、坝子、山间盆地均有分布。以玉米、油菜或小麦为主的一年两熟旱地植被在区域分布也很普遍,多在水源较差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此外,以多种蔬菜为主的一年多蔬菜地植被也分布较广。(2)植被分布评价区涉及3个街道办事处,评价面积<11km²,东西横跨1.8km、南北纵横2.5km,幅员不大,植物生长所需水热条件水平变化很小,不会因此引起植被分布的水平差异,区内地势高差悬殊不大,再加上人为活动的严重影响,现状植被垂直差异不明显。总之,河道周边植被地理分布较均匀,在水平、垂直方向上没有显著差别,植被分布主要受制于土壤立地条件,如土壤酸碱性、坡度、土层厚度、肥力等。(3)野生植物资源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区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常见的蕨类植物120种,被子植物1050种,高等真菌219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惜濒危植物有6种,即二级保护植物香果树、杜仲;三级保护植物青檀、天麻、领青木、南方铁杉。此外,尚有一些分布于xx的珍有种类,如xxx油杉、高坡四轮香、青钱柳、方竹等。经现场调查,并咨询相关部门,治理河段两岸未发现珍稀植物和古大树木。2、陆生动物本区气候温和,植物繁茂,滋育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仅就脊椎动物而言,有两栖类6科17种,爬行类7科18种,鸟类35科114种,兽类20科48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本区属于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本亚区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海拔较高,地形崎岖,森林、灌丛的环境常与农田交错。因此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次生林灌丛不少,大型兽类不多,中、小型食肉兽如黄鼬、猪獾、狗獾、果子狸等有一定数量。鸟类的种类在本区多达100余种,绝大多数以农、林、蔬菜害虫为食。鸠类数量较多。两栖爬行动物中的蛙类、蛇类有一定数量。经实地访问调查以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评价区主要分布的动物,两栖类有青蛙、蟾蜍、泽蛙、石蛙等,爬行类有蜥蜴、乌梢蛇、竹叶青等,鸟类有麻雀、喜鹊、家燕、、八哥、金腰燕等,兽类主要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xx菊头蝠等。经调查,xx河道治理工程区域范围内无保护性动物分布。6.1.2水生生态为了解评价xx河道治理工程评价区域的水生生物现状,xxxx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于2010年9月4~6日对评价区域的水生生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1、调查断面xx水库大坝、x桥、xx岛、xx堰、xxx。共设置5个采样断面进行采样。表6-1水生生态调查采样断面编号名称桩号W1xx水库大坝W2x桥W3xx岛W4xx堰W5xxx2、调查结果1)浮游植物现状及评价(1)浮游植物现状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调查河段内共检出藻类植物164种(含变种和变形),隶属于8门12纲19目34科61属,其中蓝藻门1纲3目6科9属;红藻门1纲1目1科1属;黄藻门2纲2目2科2属;硅藻门2纲4目10科21属;隐藻门1纲1科2属;甲藻门1纲1目1科1属;裸藻门1纲1目1科1属;绿藻门3纲7目12科24属。藻类植物种类数为硅藻80种,占总数的48%;绿藻52种,占总数的31%;蓝藻20种,占总数的13%;隐藻4种,占总数的3%;黄藻3种,占总数的2%;甲藻2种,占总数的1%;裸藻2种,占总数的1%;红藻1种,占总数的1%。主要优势类群为硅藻、绿藻和蓝藻。分布最广的是硅藻门的喙头舟形藻(Navicularhynchocephala)、钝脆杆藻(Fragilariacapucina)、广缘小环藻(Cyclotellabodanica);其次为绿藻门的单生卵囊藻(Oocystissilitaria)、空星藻(Coelastrumsphaericun)、维利微胞藻(Microsporawilleana)、网纹小箍藻(Trochisciareticuraris);蓝藻门的圆柱鱼腥藻(Anabaenacylindrica)、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sp.)。xx大坝处浮游藻类细胞密度为2.86×106个/L、x桥6.072×106个/L、xx岛4.372×106个/L、xx堰1.738×106个/L、xxx9.482×106个/L。具体见藻类植物名录(附表1)。表6-1藻类植物种类组成及分布蓝藻门红藻门黄藻门硅藻门隐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绿藻门合计20(13%)1(1%)3(2%)80(48%)4(3%)2(1%)2(1%)52(31%)164(100.00)注:“S()”——S为种类数,“()”中数字表示种类数占该点总种数的百分数表6-2藻类植物细胞密度编号名称藻类细胞密度(106个/L)W1xx水库大坝2.86W2x桥6.072W3xx岛4.372W4xx堰1.738W5xxx9.482从上述样点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可以看出,主要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居多,且表明其种类均以硅藻和绿藻为主。(2)现状评价根据采样、鉴定和分析,评价区域河段内的藻类植物种类组成复杂,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最多,蓝藻门、隐藻门、黄藻门、红藻门、裸藻门和甲藻门的种类较少。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浮游动物及鱼类提供饵料来源,会直接影响食物链下端的物种数量和种类;本次采集样品中仅发现藻类植物164种,表明本评价河段内藻类植物种类多。结合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看,浮游植物在种类数量上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数量较少,硅藻门占有较大优势,表明xx河水体营养较为贫乏,水体质量较好。2)水生维管束植物现状及评价(1)水生维管束植物现状xx大坝至xxxxx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生维管束植物共有35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覆盖度高,分布广泛。在xx河、人工水塘、农田均有不同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存在。常见分布的有苦草、黑藻、沉水海菜花、水芹、菰、矮慈菇、野芋、空心莲子草等。水生植物生态类型多样,分布有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其中漂浮植物2种,占6%;挺水植物22种,占63%;沉水植物11种,占31%。xx大坝处以沉水海菜花为优势种类,xxx桥河段以金鱼藻、菹草为优势种群;xx公园处以空心莲子菜和宽叶香蒲为优势种类;xx大桥河段,以黑藻为优势种类。调查区域的水生植物作为特色资源之一,具有以下特点:①调查区域内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丰富,覆盖度高,分布广泛。在xx河、人工水塘、农田均有不同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存在。常见分布的有苦草、黑藻、沉水海菜花、水芹、菰、矮慈菇、野芋、空心莲子草等。 ②调查区域的水生植物生态类型多样,分布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③调查区域的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优美,尤其是在水质清澈的浅水处,嫩绿的沉水植物(如:苦草、沉水海菜花)在水中轻摆,犹如长袖善舞的仙女,在阳光照耀下,越发显得美丽迷人。调查区域整条xx河均有沉水植物分布,正是这些美丽的水草把本来美丽的xx河装点得更加靓丽。漂浮植物同样也显示了它的迷人之处,随处可见的满江红,在人工水塘的静水处,形成单优群落。水生植被类型及群落结构:浮水植物群落1.满江红群落(AzollaimbricateComm.)2.浮萍群落(LemnaminorComm.)3.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distinetusComm.)沉水植物群落1.金鱼藻群落(CeratophyllumdemersumComm.)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沉水海菜花群落(0tteliademersaComm.)3.苦草群落(Val1isnerianatansComm.)4.黑藻群落(HydriIlaverticillataComm.)5.竹叶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malalanusComm.)6.篦齿眼子菜群落(PotamogetonpectlnatasComm.)7.菹草群落(PotamogetoncrispusComm.)挺水植物群落1.苹群落(MarslleaquadrifoliaComm.)2.豆瓣菜群落(NasturtlumofficiaaleComm.)3.水芹群落(OenanthejavanicaComm.) 4.石龙芮群落(RanunculussceleratusComm.)5.空心莲子草群落(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Comm.)6.矮慈姑群落(SagittariapygmaeaComm.)7.野芋群落(ColocasiaantiquorumComm.)8.水芦群落(PhragmileskarkaComm.)(2)现状评价调查河段水生植物生态类型多样,覆盖度高,分布广泛,它作为湿地植物一种类型,对湿地生态系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水生植物不仅净化水体,降低富营养化程度使水质清澈,而且可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生存空间。同时水生植物也是美化水体景观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水质清澈的浅水处,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优美。在保持营养平衡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显著功效,由生长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可以反映出xx河水质现状较好。3)浮游动物现状及评价调查区域水体浮游动物有共63种,其中轮虫类24种;原生动物16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10种。主要优势类群为轮虫类和原生动物,分布最广的是轮虫中的异尾轮虫属(Trichocerca)的二突异尾轮虫(Trichocercabicristata),其次为原生动物中的圆体砂壳虫(Diflugiaurcelatacater),桡足类(Copepoda)中的剑水蚤等。具体浮游动物名录(附表3)。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表4-5工程评价区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分布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类原生动物合计13(20.63%)10(15.87%)24(38.10%)16(25.40%)63(100%)注:“S()”——S为种类数,“()”中数字表示种类数占该点总种数的百分数浮游动物以浮游藻类为食,但同时其也有是部分鱼类的饵料来源;因此其种类的相对丰富,直接影响食物链下端的物种,即鱼类的数量和种类,这使得本评价区域河段内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均相对较多。3)底栖动物现状及评价调查区域水体底栖动物共4类42种。其中软体动物22种(赤豆螺、河蚬、萝卜螺、犁形环棱螺、湖蚌等);甲壳类5种(锯齿华溪蟹、细螯沼虾);水生昆虫6种(摇蚊幼虫、线虫、蜉游、扁蜉、灯蛾蜉、龙虱幼虫);环节动物9种(尾鳃蚓、水丝蚓等)。整个水体以软体动物占多数,分布最广为紧缢小田螺(Paludinellastricta)、平盘螺(Valvatacristata)、大脐圆扁螺(Hippeutisumbilicalis)、赤豆螺(Bithyniafuchsiana)、光钉螺(Katayamanosophora),优势种为犁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和蚬(Corbiculafluminea)。其数量以xx公园河段中的软体动物的犁形环棱螺最多。具体见底栖动物名录(附表4)。表4-7工程评价区域底栖动物组成及分布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甲壳类环节动物合计22(52.38%)6(14.29%)5(11.90%)9(21.43%)42(100%)注:“S()”——S为种类数,“()”中数字表示种类数占该点总种数的百分数底栖动物也可以作为鱼类饵料来源,但其在鱼类的食物组成中比例较小,因此,本评价区域河段内底栖动物种类的稀少不会对评价区域河段内鱼类种类及数量产生影响。4)鱼类现状及评价调查区域内的xx河水质清澈,鱼类丰富,共有10科55种,具体见鱼类名录(附表5)。据统计,xx河鱼类有55种,鱼类数量占xx市鱼类总数(121种)的45.45%,其中鲤科36种,占xx河鱼类总数65%。常见种类有鲤鱼、鲫鱼、泥鳅、马口鱼、鳙鱼、鲢鱼、麦穗鱼。表4-8评价区域鱼类目、科、属、种统计表目科种占评价区域鱼类的比例(%)鲤形目23970.91鲇形目31120.00鳉形目223.64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合鳃目111.82鲈形目223.63合计1055100根据表4—45显示,该评价区域内鱼类区系组成,以鲤形目为主体,计有2科39种,其次是鲇形目有3科11种,鳉形目和鲈形目均为2科2种,合鳃目为1科1种。鲤科鱼类占优势这一特点与xx及我国各主要水系鱼类区系组成的共同特点相符。5)两栖类动物现状及评价两栖纲动物是一个可以在陆地生存但还不能彻底摆脱对水环境依赖的类群,尤其是其繁殖必须回到水中的特性,决定其必须依水而居,因此,两栖纲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水环境的优劣,调查范围内有6科12种两栖纲动物,是x阳地区两栖纲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与区域内优越的水环境和多样的生境类型密切相关。具体见名录(附表6)。在调查过程中,根据xx区农业局提供证明,xx河段分布有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大鲵,应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强对大鲵的保护。6)爬行类动物现状xx河爬行类动物种类较少,仅有乌龟(Chinemysreevesii)、鳖(Trionyxsinensis)两种。6.1.2景观生态体系1、景观生态体系组成及特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林业区划、农业区划等有关资料分析,本工程生态评价范围各景观拼块组成见表4-20。表6-5评价区植被景观组成表景观类型面积(hm²)面积百分比(%)森林植被150.614.56灌丛植被80.327.77灌草丛植被100.49.71农田植被451.843.69人工拼块220.8821.36水域302.90总计10341002、生物生产力(1)自然生产力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工程区自然生产力采用H.lieth生物生产力经验公式进行估算:Y1=3000/(1+e1.315-0.119t)Y2=3000(1-e-0.000664P)式中:Y1-根据年均温度(t,℃)估算的热量生产力(g/m2.a);Y2-根据年降水量(P,mm)估算的水份生产力(g/m2.a)。工程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29mm,经计算,区内热量生产力为1838g/m2·a,水分生产力为1582g/m2·a。可见工程区热量生产力较好,生产力受水分条件制约。(2)各拼块净生产力根据评价区各类土地现状调查数据,以林地、灌丛、灌草丛等的生物量、耕地近年平均粮食产量等参数推算其生产力,结果见表4-21。表4-21xx区各拼块净生产力拼块类型生物量(t)成长期(a)单位面积净生产力(t/hm2.a)面积(hm2)净生产力(t/.a)占总净生产力(%)森林89.25155.95150.6896.0712.29灌丛14.352.8680.32229.723.15灌草丛7.5932.53100.4254.013.48农田13.08113.08451.85909.5481.07合计   783.127289.34100.从上表可看出,评价区总净生产力达7289.34t/a。在各拼块中,农田净生产力5909.54t/.a,占总净生产力81.07%,其次是森林为896.07t/.a,占12.29%,灌草丛拼块位居第三。以上说明,评价区农田以其面积和产量优势,在对区域总净生产力贡献方面已超过森林生态系统。(3)生态稳定性分析通过景观系统内各种拼块的优势度值来判定生态稳定状况,公式如下:密度Rd=×100%频率Rf=×100%景观比例Lp=×100%优势度值Do=×100%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判定拼块频率时,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进行取样,统计各拼块出现的小样方数得出频率,再计算优势度值。结果见表4-22。表4-22xx区各类景观拼块优势度值拼块类型密度Rd(%)频率Rf(%)景观比例Lp(%)景观优势度Do(%)森林16.3568.9714.5628.61灌丛8.2543.657.7716.86灌草丛12.3653.579.7121.34农田31.2696.4343.6953.77人工拼块23.1269.4621.3633.83水域8.6628.572.9010.76从表4-22可知,在评价区景观体系中各类拼块优势度既存在差异,又表现出破碎性:①农用地拼块优势度值Do占绝对优势,为53.77%,成为模地,是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控制性作用的拼块,此类拼块具有很强次生性和人为干扰性,亦表明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②人工拼块优势度值Do为33.83%,在区域生态环境中亦处于重要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拼块的“模地”绝对优势,使景观体系表现出一定破碎性;③森林拼块优势度位居第三,为28.61%,说明森林在景观体系中已不是主导拼块。6.2影响预测6.2.1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6.2.1.1陆生生物影响预测1、工程占地影响本项目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在施工作业过程、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等产生的影响,改变部分原有的地形地貌,破坏现有植被,使地表出现局部裸露,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及景观。本项目占地面积合计3.3hm²,其中工程永久性占地2.33hm²,临时施工占地0.97hm²。本项目占地情况如下表所示:表6-11项目工程占地地类统计(单位:hm²)地类旱地灌木林地水域合计永久占地2.260.050.022.33临时占地0.97000.97合计3.230.050.023.3由上表可以看出工程永久占用旱地2.26hm²,这部分旱地将永久失去生产能力,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导致评价区域农作物生产量减小,但永久占用旱地仅占评价区域的0.5%,因此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很小,工程占用灌木林地仅0.05hm²,仅占评价区域的0.06%,对评价区域植被生物量影响甚微。工程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临时道路和施工场地,占地地类为旱地,在工程结束后将采取恢复措施,因此临时占地的影响只是在施工期间,由于工程施工时间较短,仅12个月,采取适当的措施后,其施工期的影响较小,工程完工后可以得到恢复。2、施工建设活动影响施工将进行土石方的挖掘和填x,裸露的地面在旱季引起大量扬尘,对于附近的农作物和树木也将产生一定影响。扬尘会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树木生长。由于本工程主要以河道清淤为主,仅在修建土堤和浆砌石护脚的施工区域有一定开挖量,开挖面积和开挖量均较小,并且工期较短,随着施工结束,这些不良影响也将逐步消失。工程建设期间虽然对生物量、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工程工期短,工程内容主要以河道清淤为主,占用土地少,对两岸河段植被破坏性不大,施工结束后对新建土堤进行草皮护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生态效益。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施工、车辆运输、机械运行等施工活动将给生物及其生境带来影响,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和灯光对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废弃物对动植物栖息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由于施工不是长久的,因此除对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外,其他影响为暂时性的。3、对河道沿线生态环境影响工程实施前,评价区陆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分布于工程河段两岸的杂草、灌木以及一些农作物等。工程实施后,为了满足生态、景观的要求,坡面防护设计摒弃了不能绿化、不能给生物提供栖息地的硬体护坡形式,选用能绿化、渗水和排水的生态型草皮护坡,有利于对工程河段两岸陆生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在防护河道的同时,有利于沿线生态环境的改善。本项目实施后,可明显增加护堤地、堤顶等绿化面积。河道现状均为一般的人工植被,以本地常见绿化树种为主,可以通过植草、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人工重建和恢复,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砍伐树木,对于河道竹子等植物资源应尽量避免砍伐,能保留的一定要保留,对实在不能避免的,可对这些植物进行移栽。另外,淤泥堆放场在填满后,通过绿化,也可以较大地弥补当地的陆生态环境质量,使所在地的景观得到较大改善。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6.2.1.1水生生物影响预测1、施工影响xx河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会对河流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底泥被挖走后,由自然演替而来的河床环境将会改变,原本深浅交替的地势会变得平坦。水道疏浚工程引起的环境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行为、繁殖和分布,造成一部分水生生物死亡,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好氧浮游生物、鱼类、底栖动物会因环境的恶化而死亡,从而造成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影响基本都是不利的,但同时也是可逆的,而且影响时间较短,在施工完成一段时间后,因施工造成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得到恢复。(1)水生植物河道清淤将改变挺水植物的生存环境,在工程施工期间,两岸挺水植物将消失。xx河河道治理主要是河道清淤工程,河道底质环境将改变,工程施工期间,沉水植物将消失。根据类似河道的疏浚后调查情况,河道疏浚后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而沉水植物的恢复时间较长。另外,沉水植物的恢复跟水体的透明度有关,经河道清淤后,xx河水质将比现状水质条件好,透明度较高,有利于沉水植物较快的恢复。(2)底栖动物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其对环境突然改变,通常没有或者很少有回避能力,而大面积底泥的挖除,会使各类底栖生物的生境受到严重影响,大部分将死亡。然而根据类似河流疏浚后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分析,河道疏浚后底栖动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只是恢复进程缓慢。另外,恢复时间越长,底栖动物就恢复得越好。由于xx河目前的底栖环境较差,河道整治后,底质环境及水质的改善、污染底泥的去除,将有利于河道水生生态环境的重建,将加快底栖动物的恢复,提高底栖动物的多样性。(3)鱼类河床性质的改变也会造成鱼类产卵条件的变化,不利于鱼类繁殖,对河道鱼类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鱼类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可在周边河道寻觅到合适的生境,且工程所影响的鱼类均为当地常见鱼类,无珍稀保护鱼类。因此,工程施工对鱼类的不利影响较小,且是暂时的。(4)两栖动物由于xx河道中有大鲵生存,本工程施工中若不加以保护将会破坏其生境,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经查阅相关资料,娃娃鱼一般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和岩洞甚多的山区溪、河中。白天常潜居于有洄流水的洞穴内,主要在夜间捕食。本工程在浅滩河段均不进行清淤,不破坏大鲵的适宜生存条件,工程完工后水质改善,对大鲵的生存繁殖是有利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大鲵的保护。2、清淤后对水生生物有利影响通过疏浚工程,原本对水体污染程度较高的底泥被挖走,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大幅降低,水流速度将会加快,水中溶解氧含量提高,这将使河水水质改善,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同时河道整治采用天然河道断面,整治的河道断面形状多样化,保持了河道深潭及浅滩、平面宽窄不一的体形,也为水下动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地。生存环境的优化将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工程完毕后由于河底的污泥被挖走,底栖生物生长和繁殖速度将可能提高。底泥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和鱼苗的生长。而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含氧量增加,则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的生长。水质变清,透光深度变大,将有利于光合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提高。而各种浮游生物的增加,将使以这些生物为食物的鱼虾、以及以小鱼虾为食物的大型鱼类得到更充足的食物供应。因而,工程完成后xx河内水生群落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将会有较大提高。随着水质变好,各种生物的生境都将改善,一些不适宜在原来环境生活的浮游生物(如褐藻、钟虫等)可以在河道中生长繁殖,一些非耐污性的鱼类也可以迁移到此定居,底泥质量的改善也使一些耐污能力较低的底栖生物如螺类、蚌类等得以繁殖。各种生物的迁入,使xx河的物种多样性得以增加。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河道内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将更完善,食物链的断链环节重新恢复,食物网复杂化。而生境异质性的恢复也使生态系统的水平和垂直结构更完整。从而使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发育更成熟,其质量、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将得到提高,有利阻止或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总体而言,项目的完工将使xx河的水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会有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加,生态系统结构更完整。6.2.2对景观生态体系影响分析6.2.2.1景观拼块面积变化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工程建设后,评价区周各景观拼块类型变化较小,只有农田、森林、水域拼块面积因工程永久占地有所变动,详见表5-14。从下表可知,拼块在评价区所占面积比例调整幅度较小,变化较大的是农田拼块,从43.69%下降至43.57%,其次是人工拼块,从21.36%上升至21.41%。表5-14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周各景观拼块组成变化表景观拼块类型工程建设前工程建设后面积(hm2)所占比例(%)面积(hm2)所占比例(%)森林植被150.614.56150.5514.59灌丛植被80.327.7780.327.79灌草丛植被100.49.71100.49.73农田植被451.843.69449.5443.57人工拼块220.8821.36220.8821.41水域302.9029.982.916.2.2.2景观拼块净生产力变化因拼块面积发生变化,将导致评价区净生产力改变。从表5-15可看出,工程实施后,工程区净生产力将受到一定损失,总损失量为29.86t/a,但与原总净生产力相比,仅减少0.41%,不会对评价区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且项目本身还将实施草皮护坡措施,完全可以对这部分生物损失量进行异地补偿。表5-15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周净生产力对比表拼块类型工程建设前工程建设前后前后总净生产力差值(t/a)总净生产力(t/a)占总净生产力总净生产力(t/a)占总净生产力森林896.0712.29%895.7712.34%0.30灌丛229.723.15%229.723.16%0.00灌草丛254.013.48%254.013.50%0.00农田5909.5481.07%5879.9881.00%29.56合计7289.34100%7259.48100%29.866.2.2.3景观生态稳定状况预测经分析(表5-16),评价区各拼块优势度值基本保持与施工前一致,变幅小,景观生态稳定。农田拼块优势度值占绝对优势,其模地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表5-16工程完工后各拼块优势度值及其变幅拼块类型密度Rd(%)频率Rf(%)景观比例Lp(%)景观优势度优势度Do(%)变幅(%)森林16.3268.8514.5928.59-0.09%灌丛8.3543.737.7916.920.33%灌草丛12.4353.859.7321.440.46%农田30.192.5943.5752.46-2.44%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人工拼块24.0871.2521.4134.542.10%水域8.7229.342.9110.971.97%6.3生态保护措施6.3.1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1)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的宣教工作施工期将破坏占用耕地、破坏植被,导致一些地表裸露,改变土壤结构,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的宣教工作,禁止施工人员破坏设计用地以外的植被。(2)保护地表上层和植被各标段承包商应在施工前期,依照设计文件将地表0~20cm有肥力土层进行剥离、临时储存并加以防护,同时将原有的树木进行移栽,以便完工后用于土地复垦或河道岸坡的绿化。要求工程监理人员应加强此项作业的监理工作,因为此项工作是保护用地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和项目绿化范围内植树种草提高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作的填挖土方,会产生水土流失,可建立工程与植被相结合的复式挡土墙,挖排水沟或截水沟、进行绿化等措施,防止雨水冲蚀泥土,防止泥土外溢,同时加强对施工场地平整过程中的弃土(渣)的管理,建设施工尽量安排于非雨天进行,以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从而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6.3.2陆生生物保护措施(1)施工完成后,对弃渣场表面进行土地平整和表土覆盖,并依据植被生态演替的基本规律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对弃土场造成的裸露地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或复垦措施。而且对于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和施工临时道路也应恢复原状,由建设单位组织复耕或植被恢复。(2)项目的建设使施工场地的植被面积和植物生产量减少,造成的氧气供应量和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从而降低项目所在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施工后期和营运初期,应按工程绿化美化设计,实施征地范围内的绿化工程。当地政府和项目建设者要加强河道沿岸、岸坡植被建设,增加绿地面积,以补偿由于项目建成造成生态系统功能的损失,同时保持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3)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绿地建设要注意要以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形成多层立体结构,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绿地系统,并且要采用多种植物进行绿化,注意不同种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多采用土著种绿化,维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3.3水生生物保护措施(1)项目施工造成水生生物死亡,对水生生态系统将产生破坏,为加速受损生态系统的重建,可往河道中投放各种水生生物(如各种鱼虾、沉水植物、河蚌等),但投放的数量和比例必须控制得当。(2)重建水生生态系统要注意合理安排投放的生物种类,应投放本地区常见的淡水水生生物。(3)注重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组成的完整性,优化群落结构,根据各种水生生物的栖息、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放养。根据各种水生生物之间捕食关系,建设完整而复杂的生物网,从最低营养级的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到营养级别较高的肉食性鱼类都应合理安排。不同生物的生境也各不相同,按照不同的生境,可分别建设不同的水生群落,如河底可投放各种大型沉水藻类、河蚌、螺蛳、泥鳅、黄鳝等,其他不同深度也可按生物的生活规律构建水生群落。提高物种和空间结构复杂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能阻止或缓解外来环境恶化造成的不利影响。(4)加强项目完工后对河流环境的管理工作。两岸废水及生活垃圾不得排入河道,以防止毒害水生生物和造成水体污染。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7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7.1环境空气现状评价7.1.1调查内容2009年,为了解xx区的大气环境现状,xx区环境监测站委托xx市环境监测站对xx区进行了大气常规监测。该监测资料的主要内容如下:(1)监测点位共布置3个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布置见下表。表3.4-1xx区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表编号监测点Q1xxQ2xx水厂Q3学院(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3)监测时间与频率2009年3月23日~3月27日,连续监测5天。(4)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详见表3.4-2。表3.4-2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与评价表(日均浓度值)点位采样时间SO2NO2PM10Q1xx2009.3.230.0210.0210.0302009.3.240.0130.0230.1442009.3.250.0250.0140.1042009.3.260.0120.0160.0632009.3.270.0230.0180.085五日均值0.0190.0180.085Q2xx水厂2009.3.230.0320.0660.0772009.3.240.0200.0250.0542009.3.250.0240.0460.0442009.3.260.0110.0490.0322009.3.270.0110.0620.021五日均值0.0200.0500.046Q3学院2009.3.230.0310.0160.5152009.3.240.0280.0160.253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9.3.250.0160.0110.1572009.3.260.0270.0160.0662009.3.270.0190.0200.128五日均值0.0240.0160.224总均值0.0210.0280.1187.1.2大气环境现状评价(1)评价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单因子指数计算公式为:Ii=式中:Ii——第i中污染物的单因子污染指数;Ci——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m3);Coi——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污染物单因子指数I≥1,污染物超标,I<1,污染物达标。(2)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执行。表7-6大气现状评价标准一览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项目标准限值(mg/m³)SO2日均值0.05NO2日均值0.08PM10日均值0.05(3)评价结果与分析xx区环境空气质量各单项因子污染指数计算值的评价结果列于表3.4-2。表3.4-2xx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表点位采样时间评价指数及达标情况ISO2INO2IPM10Q1xx2009.3.230.42达标0.26达标0.60达标2009.3.240.26达标0.29达标2.88不达标2009.3.250.50达标0.18达标2.08不达标2009.3.260.24达标0.20达标1.26不达标2009.3.270.46达标0.23达标1.70不达标五日均值0.38达标0.23达标1.70不达标Q2xx水厂2009.3.230.64达标0.83达标1.54不达标2009.3.240.40达标0.31达标1.08不达标2009.3.250.48达标0.58达标0.88达标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9.3.260.22达标0.61达标0.64达标2009.3.270.22达标0.78达标0.42达标五日均值0.40达标0.63达标0.92达标Q3学院2009.3.230.62达标0.20达标10.30不达标2009.3.240.56达标0.20达标5.06不达标2009.3.250.32达标0.14达标3.14不达标2009.3.260.54达标0.20达标1.32不达标2009.3.270.38达标0.25达标2.56不达标五日均值0.48达标0.20达标4.48不达标总均值0.42达标0.35达标2.36不达标从表3.4-2可知,各监测点中SO2、NO2日均浓度值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的要求,但PM10基本不能达到一级标准,总均值超标倍数为46倍,主要超标原因是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和汽车尾气等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因此,xx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不能达到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要求。7.2影响预测7.2.1施工粉尘影响预测评价(1)预测模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5.3.2.4的规定,三级评价项目只需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进行预测即可。(2)预测参数本工程所在地形为复杂地形,多年主导风向为SE风,施工期产生的TSP对周围环境的空气的影响预测选择不利的气象条件(大气稳定度F),风速选择多年平均风速2.2m/s。(3)预测结果及评价根据估算模式及预测参数,通过计算得到施工产生的TSP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拟建项目污染物估算模式浓度预测结果见表5.1-3。由表可知,TSP最大地面浓度为0.07893mg/m³,占标率为8.77%,对应的距离为400m。估算模式已考虑了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拟建项目对周围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但由于xx区粉尘本底值较高,基本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要求,本项目应控制粉尘污染物的排放,确保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爆破技术,采取洒水降尘等措施,保证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表5.1-3估算模式预测施工期TSP浓度扩散结果距离(m)TSP浓度(mg/m3)占标率(%)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500 01000.00025 0.032000.03765 4.183000.074388.264000.07893 8.775000.071447.946000.061566.847000.05243 5.838000.04490 4.999000.03878 4.3110000.033793.7511000.029783.3112000.02646 2.9413000.023682.6314000.01367 1.5215000.021332.3716000.019332.1517000.017611.9618000.016111.7919000.01481 1.6520000.012661.4121000.01181 1.3122000.01105 1.2323000.01036 1.1524000.009741.0825000.009181.027.2.2施工车辆行驶扬尘影响评价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在施工过程中,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占总扬尘的60%以上。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V——汽车速度,km/hr;W——汽车载重量,t;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表5-13为一辆10t卡车,通过一段不同路面、不同清洁程度及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因此,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及保持路面的清洁是减少汽车行使道路扬尘的最有效手段。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如果施工阶段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粉尘量减少70%左右,可以收到很好的降尘效果。洒水的试验资料如表5-14。当施工场地洒水频率为4~5次/天时,扬尘造成的粉尘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内,降低扬尘量30%~80%。表5-13在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的汽车扬尘单位:(kg/辆·km)路面粉尘量车速0.01(kg/m2)0.02(kg/m2)0.03(kg/m2)0.04(kg/m2)0.06(kg/m2)0.1(kg/m2)5(km/h)0.00910.01530.02070.02570.03480.051110(km/h)0.01820.03050.04140.05140.06960.102115(km/h)0.02720.04580.06210.07700.10440.153225(km/h)0.04540.07630.10350.12840.17400.255330(km/h)0.05450.09160.12420.15410.20880.306340(km/h)0.07260.12210.16560.20540.27850.4084表5-14施工阶段使用洒水车降尘试验结果距路边距离(m)52050100TSP浓度(mg/m3)不洒水10.142.811.150.86洒水2.011.40.680.60洒水比不洒水降低(%)80.250.240.930.27.2.3施工废气影响评价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车辆等燃油排放的废气和爆破产生的废气,以及厨房油烟等。本项目建设工程所有施工机械主要以柴油为燃料,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燃油排出的CO、NO2。由于工程施工时间不长,施工机械数量有限,尾气排放量较小,施工机械设备施工作业时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施工区内。预计工程施工作业时对局地区域环境空气影响范围仅限于下风向20-30m范围内,不过这种影响时间短,并随施工的完成而消失。其余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将维持现有水平,预计施工机械尾气对环境空气影响小。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使用清洁电能,对大气环境基本无影响,但厨房在烹饪时将产生一定量油烟。根据类比调查,每人每日消耗食用油以0.1kg计,施工高峰期共有100人,则年消耗食用油3.3t,在烹饪时挥发损失约3%,则厨房废气含油量约0.1t/a,采用普通吸排油烟机处理,油烟去除效率可达85%,油烟排放量为0.015t/a,处理后的油烟通过竖向专用通风井引至房顶集中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7.2.4底泥散发恶臭影响评价(1)恶臭影响分析类比同类工程淤泥臭气影响强度见表3-2。恶臭强度是以臭味的嗅觉阈值为基准划分等级的,我国把恶臭强度分为6级,见表6-13。表3-2底泥臭气强度影响距离距离臭气感觉强度级别堆放区有较明显臭味3级堆放区30m轻微2级堆放区50m极微1级80m外无0级备注表6-13恶臭强度分级法强度指标0无气味1勉强能感觉到气味(感觉阈值)2气味很弱但能分辨其性质(识别阈值)3很容易感觉到气味4强烈的气味5无法忍受的极强气味根据类比分析,河道清淤过程中在河道岸边将会有较明显的臭味,30m之外达到2级强度,有轻微臭味,低于恶臭强度的限制标准(2.5-3.5级);80m之外基本无气味。据现场调查,集中居民点距离河道距离都大于30m,仅有少数零星居民点在30m范围,清淤过程淤泥臭味对周围居民有一定影响,但本环评提出淤泥即清即运的方式,不临时堆放淤泥,恶臭对周边居民影响只是暂时的,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影响也随之消失。为避免疏浚时可能产生的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强化疏浚作业管理,保证疏浚设备运行稳定,可减少疏浚过程臭气的产生。如发现部分疏点有明显臭气产生时,采取两岸建挡板、加强对施工工人的保护、把受影响人群降至最少。淤泥堆场臭味对周围居民会产生一定影响,由于xx渣场距离最近的居民点有30m,居民能闻到轻微臭味,但该居民点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向,恶臭影响有限,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护,随着堆场淤泥固化植被恢复,恶臭气味将会消失。此外,淤泥产生恶臭主要是对施工人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施工期较短,影响是短期的,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施工人员的防护措施。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7.3废气污染防治措施7.3.1粉尘防治措施(1)施工中挖方和填方应采用湿法作业抑制扬尘,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少粉尘影响时间。(2)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车辆行驶路线,尽量避开居民集中区,路经居民区集中区域应尽量减缓行驶车速,车速不得超过15km/h。(3)施工作业应尽量避开大风天气,对施工场地和运输车辆行驶路面定期洒水,防止浮尘产生,如在大风日则加大洒水量及洒水次数。(4)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xx材料应密闭存放,施工现场的石灰、砂土等要集中堆放场,采用覆盖等措施。(5)施工区干道车辆实行限速行驶,从事底泥、土方施工垃圾的运输,必须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以防运输过程中撒落引起二次扬尘;运输车辆在离开施工区时冲洗轮胎,检查装车质量,防止扬尘污染。(6)施工现场只存放回填利用的开挖土方,弃土要及时清运。晴天干燥季节对存土、铲土运输,要采取洒水措施,以保持表面湿润,减少扬尘产生量。(7)加强施工管理,贯彻边施工、边防护的原则,施工现场在敏感区域段设围栏,减少施工扬尘的扩散及景观影响,同时对敏感点分布的河段施工过程中尘土进行定期清理,每日洒水3次。7.3.3施工废气控制措施(1)机械废气选用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并且安装排气净化器,使用符合标准的油料或清洁能源,使其排放的废气能够达到国家标准。严格执行《在用汽车报废标准》,推行强制更新报废制度。特别是发动机耗油多、效率低、排放尾气严重超标的老旧车辆,应予以更新。加强对燃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发动机处于正常、良好的工作状态。(2)油烟在厨房设置普通吸排油烟机,处理后的油烟通过竖向专用通风井引至房顶集中排放。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7.3.4恶臭污染防治措施(1)河道疏浚过程中,为减少少量臭气的排放,在附近分布有集中居民点的施工场地周围建设围栏,高度一般为2.5~3m,避免臭气直接扩散到岸边;(2)淤泥压滤后即时清运,不进行临时堆放;(3)对施工工人采取保护措施,如配戴防护口罩、面具等;底泥采用罐车密闭运输,以防止沿途散落;底泥运输避开繁华区及居民密集区。(4)清淤的季节建议选在冬季,清淤的气味不易发散,而且冬季居民的窗户关闭,可以减轻臭气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若在其它季节清淤,清淤的气味易发散,施工单位应提前告知附近居民的关闭窗户,最大限度减轻臭气对周围居民的影响。(5)在淤泥堆场靠近居民点一侧,种植绿化隔离带,并建设围栏,最大限度减少臭气扩散对居民影响。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8声环境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8.1声现状评价8.1.1调查内容2009年,为了解xx区的声环境现状,xx区环境监测站委托xx市环境监测站对xx区进行了噪声监测。该监测资料的主要内容如下:(1)监测点位在xx区共布置104个生活噪声监测点、10个工业噪声监测点、8个交通噪声监测点。(2)监测项目Leq(A)。(3)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4-4。表8-3xx区环境噪声监测统计结果一览表噪声源分类生活工业交通分类测点数104108声源构成比(%)85.28.26.6LeqdB(A)51.255.158.58.1.2声环境现状评价(1)评价方法根据当地区域声环境质量的要求,将测量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达标和超标情况,分析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状况。等效连续A声级Leq(A)为本项目环境噪声的评价因子。(2)评价标准采用《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3)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见表4-4。表4-4xx区噪声评价结果一览表监测点位监测时间Leq达标情况Leq(A)评价标准生活噪声2009年51.260达标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工业噪声2009年55.160达标交通噪声2009年58.560达标根据上表可知,xx区2009年生活、工业、交通噪声均可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总体而言,xx区声环境质量总体达标。8.2影响预测8.2.1固定点源噪声影响预测(1)声环境敏感点分布概况本工程治理河段长8.68km,沿线分布有居民点、单位、宾馆和学校,本环评选择受噪声影响较大的典型敏感目标进行预测,典型敏感目标分别为:①桩号0+600,xx宾馆,距河岸约90m;②桩号3+000,xx桥附近居民点,距河岸约20m;③桩号3+200,xx中学,距河岸约65m。(2)工程主要噪声源源强与分布本工程固定点源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噪声源,其源强和分布情况请见工程分析章节的“3.3.1.2”部分。(3)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本工程所在地年平均风速2.2m/s,主导风向NE,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相对湿度82%。固定噪声源位于河岸边,与固定噪声源高程相差5—10m,之间地面覆盖物主要为绿化带树木和草地。(4)预测模式①声级计算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等效声级贡献值(Leqg)计算公式:式中:Leqg—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LAi—i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A声级,dB(A);T—预测计算的时间段,s;ti—i声源在T时段内的运行时间,s。②预测点的预测等效声级(Leq)计算公式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式中:Leqg—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Leqb—预测点的背景值,dB(A)。③户外声传播衰减计算户外声传播衰减包括几何发散(Adiv)、大气吸收(Aatm)、地面效应(Agr)、屏障屏蔽(Abar)、其他多方面效应(Amisc)引起的衰减。Lp(r)=Lp(r0)-(Adiv+Abar+Aatm+Agr+Amisc)④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无指向性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基本公式是:LA(r)=LA(r0)-20lg(r/r0)式中:LA(r)—距离声源r处的A声级,dB(A);LA(r0)—参考位置r0处的A声级,dB(A);r、r0—均为接受点距声源的距离,m。⑤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空气吸收引起的声级衰减量:Aatm=a(r-r0)/1000式中:Aatm——空气吸收引起的A声级衰减量;a——每1000m空气吸收系数;r——预测点距离声源的距离(m);r0——参考位置距离(m)。⑥地面效应衰减地面效应引起的声级衰减量:Agr=4.8-(2hm/r)[17+(300/r)]式中:r—声源到预测点的距离,m;hm—传播路径的平均离地高度,m。⑦噪声叠加对于n个声源对预测点的贡献值采用叠加公式进行计算:Lp=10Lg()式中:Lp——叠加声压级,dB(A);Lpi——第i声源的贡献值,dB(A);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n——n个声压级,dB(A)。(5)预测结果根据施工区施工机械种类及其源强,按照前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计算各施工机械单独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贡献值,然后将各施工机械同时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贡献值与背景值叠加,得到各居民点的噪声预测值,结果如表5-15所示,噪声等值线分布图如图5-2所示。由表5-15可知,在施工高峰期,所以施工机械同时运行时,xx宾馆、xx桥附近居民点、xx中学声环境质量在昼、夜间均超标,其中xx宾馆昼间超标11.36dB(A)、夜间超标21.36dB(A);xx桥附近居民点昼间超标24.41dB(A),夜间超标34.41dB(A);xx中学昼间超标14.2dB(A),夜间超标24.2dB(A)。通过对本工程典型敏感目标噪声预测结果可知,施工高峰期噪声对xx河沿线居民会造成影响,若夜间施工则影响较大,因此应加强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时间,尽可能避免夜间施工。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表5-15敏感点噪声预测结果设备名称源强xx宾馆xx桥附近居民点xx中学距离贡献值背景值预测值距离贡献值背景值预测值距离贡献值背景值预测值(dB(A))(dB(A))(dB(A))(dB(A))(dB(A))(dB(A))(dB(A))(dB(A))(dB(A))(m)(dB(A))昼间夜间昼间夜间(m)昼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m)昼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风钻120907051.251.271.3671.36208651.251.284.4184.416575.6751.251.274.274.2挖掘机112906220786567.67皮带机80903020466535.67棒磨机115906520816570.67空压机85903520516540.67通风机87903720536542.67水泵75902520416530.67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8.2.2流动噪声源影响预测(1)流动噪声对沿线交通噪声的影响本项目在施工期间运输车辆主要为载重自卸货车、混凝土搅拌车,这些设备的运行噪声为76-96dB(A),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鸣笛则可能对路两侧的住宅造成瞬时影响。运输路线上的敏感点主要为公路两侧居民点、学校和单位。经现场对xx大道和xx城区交通状况调查可知,车流量约为1800辆/h,其中大型车340辆/h、中型车660辆/h、小型车800辆/h。本项目施工期的车辆运输主要为弃渣运输以及材料运输两部分。按最大车辆运输30辆/d,平均6辆/h,主要为大型车来考虑。由此可知,本项目施工期运输车流量仅占道路车流的1.8%,故不会引起现有道路交通噪声的大幅度增加,对运输路线两旁的敏感点影响不大。(2)流动噪声对渣场公路沿线居民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xx村进渣场公路的车流量加大,按最大车辆运输30辆/d,平均6辆/h,这将会引起进渣场公路交通噪声的大幅度增加,对渣场公路沿线的居民点造成影响,本环评预测情况如下。(1)预测模式采用公路交通运输预测模式进行影响预测。式中:—第i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dB(A);—第i类车速度为Vi,km/h;水平距离为7.5m处的能量平均A声级,dB(A);Ni—昼间,夜间通过某个预测点的第i类车平均小时车流量,辆/h;r—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的距离,m;(A12)适用于r>7.5m预测点的噪声预测;Vi—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km/h;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1h;、—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弧度;—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可由下式计算: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2+31=坡度+路面2=Aatm+Agr+Abar+Amisc式中:1—线路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坡度—公路纵坡修正量,dB(A);路面—公路路面材料引起的修正量,dB(A);2—声波传播途径中引起的衰减量,dB(A);3—由反射等引起的修正量,dB(A)。(2)预测结果本工程预测时间选择在施工高峰期,昼间车流量6辆/h、运行速度20km/h,预测结果如表5-16所示。表5-16流动声源衰减预测结果一览表距离(m)51020305060100200300dB(A)76.070.163.959.856.254.450.143.940.5距离渣场公路最近的xx村居民点距离道路50m,根据以上预测结果,在施工运输公路两侧50m以外流动声源昼间的影响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昼间60dB),夜间则不能达到2类标准(夜间50dB)。因此本工程流动噪声源夜间对渣场公路附近居民有一定影响。此外施工区作业点的施工人员是噪声污染的主要受体,因近距离作业,噪声将直接危害施工人员健康,应采取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随着施工的结束,当地声环境质量将逐步自行恢复到原有水平,不会有残留不利影响。8.3噪声防治措施由于本工程沿线噪声敏感点多,为尽量减小施工对敏感点影响,拟采取如下防护措施:(1)降低设备声级①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以液压机械代替燃油机械,有效降低昼间噪声影响;②要加强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减震措施,整体设备应安放稳固,并与地面保持良好接触,有条件的应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保持润滑,紧固各部件,减少运行震动噪声。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③及时修理和改进施工机械,加强文明施工,杜绝施工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不当而产生的其它噪声。(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布局施工现场严禁晚上22:00~凌晨6:00以及中午12:00~14:30进行可能产生噪声扰民问题的施工活动,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以避免局部声级过高。高噪声设备施工时间尽量安排在日间,禁止夜间施工。同时应尽量缩短居民聚居区、学校、宾馆附近的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施工时间,减少对敏感目标的影响。针对施工过程中具有噪声突发、不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的施工活动,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加以缓解。同时,施工场地布置时备应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必要时应在高噪声设备周围和施工场界设隔声屏障,以缓解噪声影响。(3)个人防护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产生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和低噪声的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个人防护,对高噪声设备附近工作的施工人员,可采取配备、使用耳塞、耳机、防声头盔等防噪用具。在河道较窄且分布有居民区的河段建简易挡棚,部分阻挡噪声的传播。(4)降低人为噪声提倡文明施工,建立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人为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对人为活动噪声应有管理措施,要杜绝人为敲打、叫嚷、野蛮装卸噪声等现象,最低限度减少噪声扰民。(5)减少运输过程的交通噪声选用符合《机动车辆允许噪声》(GB1495—79)标准的施工车辆,禁止不符合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进入工区,尽量减少夜间运输量,限制车速,进入居民区时应限速,对运输、施工车辆定期维修、养护,减少或杜绝鸣笛。加强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的管理,保持道路畅通也是减缓施工期交通噪声影响的重要手段。对施工过程除采取以上减噪措施以外,对受施工影响较大的居民或单位应在开工前提前沟通,在施工现场附近居民点张贴通告。施工期环境影响为短期影响,施工结束后即可消除。但考虑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求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本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及建议,做到文明施工、严格管理、缩短工期,力争将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9固体废物现状评价、影响预测及防治措施9.1底泥和土壤质量现状评价9.1.1底泥质量现状评价为了解xxxx河底泥现状,xxx水科研试验测试检测工程有限公司在xx河xx水厂取水口、xx大学B区取水口、2号水厂取水口附近对河道底泥进行取样监测,底泥监测包括成分分析和浸出液分析。(1)监测断面及监测项目,在xx河河床设3个底泥监测点,见表3。底泥监测包括成分分析和浸出液的监测分析。表3河床底泥监测方案监测点监测项目成分分析底泥浸出液测定E1—xx水厂取水口,桩号0+520;E2—xx大学B区取水口,桩号1+900;E3—2号水厂取水口;桩号8+680。含水率、TN、TP、有机质、pH、Cu、Zn、Cr、Pb、Cd、As、Hg。TN、TP、CODcr、Cu、Zn、Cr、Pb、Cd、As、Hg。(2)监测时间和采样频率2010年9月1日采样一次。(3)评价标准底泥成分分析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进行评价;底泥浸出液分析采用《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进行评价。(4)监测和评价结果①底泥成分现状监测结果见表5-12。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表5-12底泥成分监测结果监测点pH含水率(%)TP(mg/kg)TN(%)有机质(%)Cu(mg/kg)Zn(mg/kg)Cr(mg/kg)Pb(mg/kg)Cd(mg/kg)As(mg/kg)Hg(mg/kg)E18.1769.08590.423.2142.110530.139.50.2320.50.22E28.2249.15380.312.5335.861.426.276.90.02412.80.11E38.1461.811300.353.0732.982.323.027.20.109.840.23标准值——————————4005003005001.0401.5由监测结果可知,xx河河河道底泥的金属含量很低,均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三级标准,表明河道底泥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②底泥浸出液现状监测结果见表5-13。表5-12底泥浸出液监测结果监测点TP(mg/L)TN(mg/L)CODcr(mg/L)Cu(mg/L)Zn(mg/L)Cr(ug/L)Pb(ug/L)Cd(ug/L)As(ug/L)Hg(ug/L)E10.144.671.80.0180.0322.550.20.1712.10.48E20.216.049.40.0220.0753.823.20.2511.20.20E30.5917.861.60.0590.0593.445.70.1512.40.18标准值——————10010015000500010001000100由监测结果可知,各监测断面底泥浸出液中各项检测指标监测结果均远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不属于危险废物,可作为一般废物处置。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9.1.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9.1.2.1调查内容为了解评价区域的土壤环境现状,我院环评人员采用类比法,类比了xx大学于2004年发表论文—《xx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中的相关监测数据,该监测资料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监测范围:xx区土壤②监测项目为铅、汞、铬、镉、砷;③分为表层(0~20cm)土样和底层(20~40cm)土样2个层次。④监测结果:表9-2土壤现状监测资料单位:mg/kg采样地土壤层次PbHgCrCdAsxx区表土33.4500.07072.8950.13413.830底土30.0800.10035.1250.07611.9059.1.2.2土壤环境现状评价(1)评价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2)评价标准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三级标准。(3)评价结果见表9-3表9-3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采样地土壤层次PbHgCrCdAsxx区表土0.070.050.240.130.35底土0.060.070.120.080.30标准值(mg/kg)5001.5300140评价结果显示,xx区土壤环境现状可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三级标准,不会对植物和环境构成危害。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9.2影响预测9.2.1清淤底泥环境影响评价1、底泥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xx河道治理工程清淤底泥预计约29.08万m3。由于河底淤泥含水量很高,清淤上岸后立即装运极易发生沿途滴漏现象,对城区道路和xx风景区景观造成很大影响,对周边水、气、声环境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采取措施,防止淤泥运输过程中发生滴漏。2、底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标准和xx渣场土地利用情况,xx渣场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属于III类。从对清淤河段底泥的监测结果来看,底泥中重金属汞、砷、铜、锌、铅、镉、铬的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III类标准,满足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同时,各项监测因子均满足《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底泥属一般废弃物,不属于危险废物,满足农用污泥施用标准要求。因此清淤的底泥不会对弃渣场的土壤环境造成污染。3、底泥堆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本工程淤泥堆场选择xx村境内的天然洼地,四面环山,减少了对农田耕地的占用,该渣场不在xx水库水源保护区和xx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不会对水源区水质、风景区景观造成直接影响,但若不采取任何措施直接堆放淤泥,极易造成二次污染,淤泥堆放产生的渗滤液及恶臭将对周边xx水库水环境、大气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因此,淤泥堆放前需对渣场采取相关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堆渣后淤泥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9.2.2xx弃渣xx河道治理工程修筑土堤、草皮护坡和浆砌块石护坡过程中土方开挖0.236万m3,石方开挖0.125万m3,挖方x土堤1.575万m3,开挖土方全部回用,产生石方弃渣0.125万m³,与淤泥一同运至xx渣场堆放。本工程xx弃渣主要成分是石渣,不含有毒或有机污染物,故不致污染周围环境,在堆弃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必须在施工中及施工后,采取相应水土保持措施,减小弃渣所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9.2.3生活垃圾本工程施工期间共排放生活垃圾18t。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置将有损环境卫生和美观,若泄入河流,还将污染水质,应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生活垃圾。9.3污染防治措施9.3.1底泥污染物环境影响防治措施(1)清淤、压滤后及时外运挖出的淤泥须先进行压滤,降低其含水率,之后立即外运,采用密闭运输车,以防止沿途撒落。建设单位应提前与环卫部门进行协商,施工期间,在淤泥运输路段增派环卫工人,及时清除滴漏淤泥,减少淤泥滴漏对城区道路和xx风景区景观影响。(2)考虑底泥综合利用根据监测结果,xx河底泥不属于危险废物,满足农用污泥施用标准要求。本环评建议可考虑利用淤泥用于园林、花卉、绿化的耕种。根据相关资料,河道底泥用于园林投放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一方面可以改善绿化用地土壤土质,增加肥力,另一方面底泥中的污染物不进入人类食物链,消除人群健康的风险,同时淤泥中污染物对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3)堆渣场环保措施本工程弃渣场——xx渣场为商业渣场,所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均由xx村委自行负责,建设单位只需缴纳弃渣堆存费。本环评提出指导性环保措施,此部分措施投资不计入工程环保投资。在底泥堆放前采取一定的防渗措施,采用粘土垫底夯实,并在四周修建围堰,围堰设计和建造时,建议设置防滑桩以及采用不同的围堰建造材料等方法提高围堰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对弃淤场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土地整治措施和临时措施等四部分。在弃淤场顶面、坡面和坡脚设置排水沟、沉沙场,弃渣过程中分层碾压密实,并铺腐植土以利于绿化等。堆渣完毕后及时进行覆土绿化,防治水土流失。9.3.2xx垃圾防治措施xx弃渣堆弃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且不要影响周围景观和交通运输。运至渣场后及时进行平整和压实,施工后期应进行相关的植物措施,对弃渣带来的环境影响及造成的植被破坏进行恢复,缩短渣场的裸露时间,减少水土流失。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9.3.3生活垃圾防治措施施工单位加强施工工区生活垃圾的管理,分类设置垃圾箱,并定期委托当地环卫部门予以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0社会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0.1移民搬迁和生产安置影响分析本项目不涉及占用房屋、专项设施,因此无拆迁安置和专项设施迁建。工程永久占用xx区xx办事处2.33hm²耕地,拟采用一次性补偿方式进行生产安置。本项目永久占用的耕地不属于基本农田范畴,数量较少,不产生工程性移民,但使资源有所下降,间接对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临时占用耕地0.97hm²,竣工后将对施工迹地进行平整,对被占用的耕地进行生产性恢复。从损失耕地资源的数量来看,仅占评价区耕地总面积0.52%,不会给当地农业生态造成较大压力。从耕地分布情况来看,工程占用耕地分布于沿线多个行政村,使当地人均耕地降幅低于1%,降幅很小,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小。经计算,占用耕地将减少农作物产量30.22t,占库区周农田总产量0.52%,工程实施后不会使当地农产品产量发生较大变化。10.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施工期间,施工队伍的进驻也将促进当地餐饮业、服务业、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施工活动也将为当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1、施工期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资。xx河道治理工程总工期12个月,高峰期施工人数为100人/d,平均施工人数60人/d,大量劳动力的需求,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将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工程的建设,xx材料的需求,施工人员大量进驻,商品的需求等促进乡镇企业及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搞活当地经济、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工程平均施工人数60人/d,每人每月工资按0.15万元计,施工期限12个月,工程建设后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108万元。本工程需要水泥约212.79t、砂904.96m³、块石2559.6m³、油料50t,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可以刺激相关行业经济增长。2、运行期xx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道治理工程完工后可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护两岸农田0.39万亩,保护人口3万人。同时对河道清淤后,清除了河道内源污染物,对河道水质、生态环境作用改善明显,对促进xx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优化xx区投资环境,树立地方政府形象,有利于促进招商引资,促进周边商贸发展,同时可带动旅游业,增加社会就业,促进xx区乃至xx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故本河段治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10.3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大量进入工区,造成工区人口密度急剧上升,同时由于施工场地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而且劳动强度也会很大,给各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传播途径。受影响的主要人群为施工人员,也可能对附近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工地施工中产生的废水、各种施工垃圾和工人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如不及时清理会使得各种病菌孳生,传播疾病。施工中产生的扬尘会随着工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滞留量过多则会危害人体健康。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机械产生的噪声有超标现象,因此会对施工人员造成危害。施工机械在运转过程中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施工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严禁违章操作或者酒后操作机械。疏浚过程使底泥暴露在空气中,会有臭气产生,同时底泥易滋长苍蝇蚊虫,容易导致疟疾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因此需避免施工人员直接污染底泥,对施工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在污染较重的河段两岸设置挡板,减少疏浚排放的少量臭气直接影响人群,同时需要在底泥表面播洒消毒剂灭菌。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密切注意工程施工对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健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杜绝疾病的传播和流行。(2)运行期工程运行后,河水流速加快,河流自净能力将增强,经河道清淤后,富含有机物的底泥被清除,减少了底泥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的数量,xx河水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各取水单位取水水质得到提高,保证了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0.4对交通的影响河道整治过程产生的弃土和淤泥运至渣场堆放,平均运距9km,从施工区前往弃渣场的道路大都为交通干道,根据“8.2.2流动噪声源”的分析,施工期运输车流量仅占道路车流的1.8%,所以不会影响当地正常的交通流量,给周围公路交通运输增加压力。因此,工程施工运输车辆对城市交通影响不大。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1对xx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11.1对xx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影响分析(1)对景点的影响:根据《xx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总体规划布局图、景区景点规划图,xx河道治理工程位于xx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治理河段范围内分布有4号河滩、xx公园、3号河滩、2号河滩、1号河滩5个景点,其中2个一级景点、3个二级景点。在所有景点区域,均不在岸边进行土石方开挖,不对破坏现有景观。在4号河滩、3号河滩、2号河滩、1号河滩4个景点区域不进行河道清淤,保持原有河滩景观。在xx公园河段清淤时尽量减少机械噪声影响,做好隔离措施,合理安排工期,运输车辆全封闭,减速禁鸣,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游客的影响。(2)对景观的影响:工程完工后,河段流速增加、河道过流能力增大,水质逐渐变好,水生环境逐步改善,为水生生物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伴随着水生生物及岸边植物的生长,将丰富景区游赏内容。本工程有1.78km河段需要修筑土堤、草皮护坡,0.24km河段采取M7.5浆砌块石护坡固脚,堤防工程可能会改变原天然河道景观,对评价区生态景观产生影响,但由于堤防工程施工河段不涉及风景区景点,且土堤采用草皮护坡,仅有少部分河段采用浆砌石护脚,因此本项目堤防工程对xx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影响很小,不会对景区生态景观造成不利影响。(3)对生态环境影响:①植被影响:工程建设永久占用林地0.05hm²。受影响植被类型包括以丝栗栲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杉木为主的针叶林,以窄叶蚊母树、长叶水麻为主的河漫滩灌丛,以芒、芒萁为主的灌草丛等。由于工程占用植被面积小,工期短,因此对植被影响有限。②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由于工程治理河段位于风景区内,在区内分布的水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因此可能受到影响,但本工程清淤主要以河道中心清淤为主,河岸两侧淤泥较浅的地方均无需清淤,对岸边水生植物影响较小,因此对不会降低水生生物多样性。(4)综合评价①据以上分析可知,xx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对xx风景名胜区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工程运行后对景区景观是有利的。②要用科学发展观看待河道治理工程,正确对待河道治理工程对风景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利弊因素,减缓甚至避免不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对风景区水质及景观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的促进作用,只要在施工中重视环保问题,规范施工,河道治理与风景资源的保护是可以实现双赢的。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2水土保持方案12.1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3环境风险及防范措施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是指人类活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确定危害,或自然作用对项目建设、周边环境造成的不确定危害。环境风险具有随机性、事故性,发生几率极小或几乎为零,但一旦发生则会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必须对风险种类、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13.1环境风险识别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周围环境特点以及工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施工期的环境风险,风险主要体现在:①施工炸药及油类运输,可能造成爆炸和火灾风险;②施工废污水事故排放风险,进而污染xx河水体;③施工期间清淤过程污染水质,用水户取水安全风险。13.2环境风险分析13.2.1爆炸、火宅风险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不设置油料库和炸药库,工程施工预计使用柴油75t、炸药5t,其运输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造成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运输过程中须严格遵守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规定,炸药运输不得将炸药和雷管混装运输,运输油料的运输车辆须采用密闭性能优越的储油罐,确保不造成环境危害。13.2.2施工废污水排放风险影响分析根据“5.2.1.1生产废水”中预测结果可知:工程施工期生产废水如果直接排放,河流污染物SS浓度由原来的42.78mg/L变为44.11mg/L,浓度增加了1.33mg/L(见表5.1-1),生产废水若直接排放,对xx河水质将造成影响,并且施工河段位于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将会对居民饮水安全造成影响。13.2.3用水户取水安全风险影响分析清淤过程搅动河道底泥,从底泥干成分及浸出液的监测结果可知,底泥中重金属、总磷等污染物含量很低,施工过程搅动水体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但会造成局部水域SS浓度升高,若施工围堰隔离措施不到位,将会使河水与淤泥混合、扩散造成下游水体污染,对取水口水质造成影响,继而对用水户取水安全产生风险。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3.3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13.3.1爆炸、火宅风险影响防范措施(1)加强油品和炸药的运输管理,采用专用合格车辆进行运输,并配备押运人员,车辆不得超装、超载;在运输车辆明显位置贴示“危险”警示标记;不断加强对运输人员及押运人员的技能培训;(2)加强装卸作业管理,装卸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合格的专业技能,装卸作业机械设备的性能必须符合要求,不得野蛮装卸作业,在装卸作业场所的明显位置贴示“危险”警示标记,不断加强对装卸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3)加大传教育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13.3.2施工废污水排放风险防范措施由于本工程施工河段位于xx区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从水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防护和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和水土保持要求,严禁将施工土石渣、钻渣及xx垃圾倒入地表水体;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对生产废水处理设备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巡查,防止管道渗漏。做好施工废水循环回用工作,派专人监控回用过程,以有效控制施工废水事故排放造成水质污染影响问题。废水处理设施一旦出现故障,立即停止生产运行,并将废水暂存,排除隐患后方可继续运行。13.3.3用水户取水安全风险防范措施施工单位在修建围堰时应做好清淤河道与流动水体的隔离工作,清淤过程应加强管理,防止清淤段淤泥进入流动水体,下游取水口进口处应做好围堰措施,施工前应尽早通知下游各取水单位,使其作好在拟定时段内的供水应急措施,防止饮用水受到污染。施工人员一旦发现下游水体出现浑浊及其它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取水单位停止取水,待取样化验排除隐患后方可继续取水。13.3.4应急措施(1)编制应急预案,制定应急计划,成立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全权负责本工程施工期的突发性风险事故的处理和处置。应急指挥部应设24小时值班电话,并向社会公布。(2)发生生产废污水事故排放时,应及时通知事故应急指挥机构、xx区水利局和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各取水单位。(3)污染事故一旦发生,检测人员必须快速出击、赶赴现场,现场判断出污染事故影响波及的范围及程度,在事故现场清理回收与化学处理过程中,应随时出具数据,以判断污染物的控制情况。同时,对污染现场和下游河流段进行较长时间跟踪检测。13.4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13.4.1应急预案根据“国家环保局[90]环管字057号文”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文”《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的要求,通过对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价,各有关企业单位应制定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工作计划,消除事故隐患的实施及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办法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必须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减轻危害。根据本项目项目特点,制定如下应急预案纲要,供项目决策人参考,详见表10.4-1。表10.4-1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序号项目内容及要求1总则论述污染源类型、数量及其分布2污染源情况工程区3应急计划区应急指挥总部—负责全面指挥应急指挥分布—负责责任区应急事故处理处置4应急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和善后处理5应急状态分类及应急响应程序规定环境风险事故的级别及相应的应急状态分类,以此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6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应急水质监控监测设备7应急通讯、通告及交通规定应急状态下的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8应急环境预监测及事故后评估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应急预测,对事故性质、严重程度与所造成的环境危害后果进行评估,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事故,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9①控制事故发展,防止扩大、蔓延及连锁反应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应急防护措施、消除泄漏措施及需使用器材②消除现场泄露物,降低危害③相应的设施器材设备④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措施及相应的设备配备10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医疗救护与保护公众健康①事故处理人员制定毒物的应急剂量、现场及邻近装置人员的撤离组织计划和紧急救护方案②制定受事故影响的邻近地区内人员对毒物的应急剂量、公众的疏散组织计划和紧急救护方案11应急状态终止与恢复措施①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生产措施②解除事故警戒、公众返回和善后恢复措施12人员培训与演习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事故处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并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演习;对工人进行安全卫生教育13公众教育与信息对监控地区公众开展环境风险事故预防措施、应急知识培训并定期发布相关信息14记录和报告设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立档案和报告制度,专门部门负责管理15附件资金积累并形成与环境风险事故有关的附件材料13.4.2应急计划①确认事故的责任方,责令其采取可能做到的防范措施:②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③必要时对事故发生地周围实行警戒或实行交通管制④对可能受威胁的环境敏感区和易受损资源采取保护措施;⑤对出事水域和下游水域进行实时监测;⑥制定应急对策方案,调动应急防治队伍和应急防治设备、器材等以及必要的后勤支援;⑦组织协调救捞、环保、渔监、水产、军队、公安、消防、邮电、气象、农林、旅游、保险等部门按指挥部确定的职责投入应急活动;⑧制定具体的危险品、剧毒品的应急清除作业方案;⑨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应对事故周围的水域进行事故状态下的应急监测,对水质、鱼类的残毒进行监测分析,如果出现超标应汇报渔业等主管部门;如果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封闭水域、禁止取水的建议。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图6-1应急行动程序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3环境监测与管理13.1环境监测在报告书编制阶段,一些潜在的环境风险问题不可能完全认识清楚,因此应对施工期环境因子实施动态监测,针对新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环境保护措施。对工程突发性环境事故进行跟踪监测调查,明确肇事方责任。本项目环境监测点位布置示意图见附图21。环境监测责任方为xx市xx区水利局,监督方为xx市环保局、xx区环保局。施工期对施工区附近水域进行水质监测,以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生产、生活废水排放情况,也为运行期水环境质量的长期监测积累相应资料。13.1.1施工期13.1.1.1水质监测①xx河水质监测断面布置:为了解施工期间治理河段的水质状况,分别在xx大学B区取水口、2号水厂取水口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共2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水温、pH值、SS、CODcr、BOD5、TP、石油类、氨氮8项。监测频率:每年丰、平、枯各取样监测一次。②渣场附近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布置:为了解渣场余水排放对附近xx水库水质影响状况,在渣场S方向400mxx水库设置1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水温、pH值、SS、CODcr、BOD5、TP、TN、石油类、氨氮9项。监测频率:每年丰、平、枯各取样监测一次。③渣场附近地下水水质监测断面布置:为了解渣场余水排放对附近地下水水质影响状况,在渣场附近水井设置1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水温、pH、氨氮、砷、汞、铬(六价)、铅、镉、铁、锰、高锰酸盐指数,共计11项。监测频率:每年丰、平、枯各取样监测一次。④排污口监测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监测点:在生产废水简易沉淀池进水口设1个风险排放监测点。施工期间不设施工营地,拟租用配套有卫生设施且污水能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房屋居住,因此不需设置生活污水监测点。监测项目:生产废水排放口——PH、SS、石油类;监测频率:生产废水监测为风险事故监测,视风险发生情况而定。监测方法: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执行。结果处理:每次监测任务完成后,监测承担单位均需编制监测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成果表(附监测方法)、标准指数表及水质状况的评价结果。监测报告由工程环境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表9-1水质监测特性表编号监测断面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目的1#xx大学B区取水口水温、pH值、SS、CODcr、BOD5、TP、石油类、氨氮每年丰、平、枯各取样监测一次了解施工期间治理河段的水质状况2#2号水厂取水口3#渣场S方向400mxx水库水温、pH值、SS、CODcr、BOD5、TP、TN、石油类、氨氮每年丰、平、枯各取样监测一次为了解渣场余水排放对附近xx水库水质影响状况4#渣场附近水井水温、pH、氨氮、砷、汞、铬(六价)、铅、镉、铁、锰、高锰酸盐指数每年丰、平、枯各取样监测一次为了解渣场余水排放对附近地下水水质影响状况5#生产废水简易沉淀池进水口PH、SS、石油类视风险发生情况而定风险事故监测13.1.1.2.噪声监测监测目的:对主要施工作业点和具有代表性敏感点进行噪声监测,掌握施工期间项目区域噪声情况,便于加强噪声防治措施,保护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心健康。监测项目:根据国家各种环境噪声标准,噪声测量项目为等效声级(dB),仪器采用2型以上的积分式声级计。监测地点:①施工区:工程施工区设1个监测点,任意选择一个施工布置集中区域。②敏感点:敏感点噪声质量监测:选择xx宾馆、xx中学、xx桥附近居民点和xx渣场附近居民点4个敏感点。监测时间:每季度监测1次,每次1天,分昼间和夜间监测。施工期施工区和敏感点噪声监测计划汇总于表9—2。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表9-2施工期噪声监测计划一览表对象监测地点监测项目监测时间与频率施工区任意择一个施工布置集中区域机械噪声、交通噪声1次/季度,施工高峰期酌情增加监测次数。敏感点xx宾馆xx中学xx桥附近居民点xx渣场附近居民点13.1.1.3大气监测监测目的:了解并掌握各施工作业点粉尘浓度、施工废气、淤泥臭气对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影响,对粉尘、施工废气和臭气进行监测,为加强施工安全卫生防护和完善施工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监测项目:PM10、NO2、H2S、NH3。监测地点:本项目共设6个监测点,如下①施工区:工程施工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设1个监测点,选择任何一个需清淤河段的施工布置场地进行监测。②敏感点:敏感点大气质量监测:选择xx宾馆、xx中学、xx桥附近居民点及xx渣场附近居民点4个敏感点。监测时间:每季度监测1次,每次7天,监测时段8:00~20:00。施工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计划汇总于表9—3。表9-3施工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计划一览表对象监测地点监测项目监测时间与频率施工区选择任何一个需清淤河段的施工布置场地PM10、NO2、H2S、NH3每季1次,每年监测4次,每次连续监测7天。敏感点xx宾馆xx中学xx桥附近居民点xx渣场附近居民点H2S、NH313.1.1.4人群健康疫情监测监测点:为保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地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应定期对施工区进行必要的预防服药和预防接种工作,定期检查和消灭与疾病有关的媒介生物,以及进行卫生防疫和宣传工作。疫情指标:疫源、病种、发病率等。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监测人数和频率:疫情监测要求按施工人员的10%比例,每半年进行一次流行病学的抽样检查。疫情抽样检查需建立档案,若发现疫情及时上报,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13.1.2运行期13.1.2.1水质监测工程完工后为了解工程清淤对xx河水质影响,分别在xx水厂取水口、xx大学B区取水口、2号水厂取水口各设置1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水温、pH、DO、COD、BOD5、总磷、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粪大肠菌群、SS12项。监测频率:河道清淤完工后监测一次,完工三个月后监测一次,完工半年后监测一次,共3次。13.2施工期环境监理13.2.1监理目的施工期环境监理由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是工程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而且本项目处于xx饮用水源保护区、xx省级风景名胜区,对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要求较高。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是:落实环境保护设计中所提出的各项措施,将不利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程度。13.2.2监理内容工程环境监理任务由业主委托有资质单位承担,监理单位成立xx河道治理项目监理部,在业主授权范围内,依据合同条款对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理,全面监督和检查各施工单位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和工程质量。工程建设环境监理的任务包括:①环保工程质量控制,监理单位应依照合同条款及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及巡查结果,监督、审查和评估施工单位各项环保措施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纠正违反合同环保条款及国家环保要求的施工行为;②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工程影响区各类环境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反馈、处理和储存管理,便于监理决策和协调各施工单位环境保护工作;③组织协调,协调业主与当地环保部门、承包商、设计方的关系。监理内容主要有: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在施工期间应监督施工单位是否依照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方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重点检查各施工区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有无因施工废污水排放而造成xx河水质污染,弃渣有无堆放在指定地点,临时道路开挖沿线裸露面是否进行生态恢复,施工单位是否采取避免自然景观破坏的先进施工工艺,竣工后施工单位是否进行迹地恢复,以及现有环境保护措施能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发挥生态效益。监理范围:本工程环境监理范围包括工程施工作业区、生活营地,场内交通区等。13.2.3监理方式在监理期间,环境监理工程师要到现场巡视,实行旁站式监理,若发现施工单位有环境破坏现象,立即下令整改或停工,并负责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验收、质量评定。13.2.4监理工程师职责环境监理工程师全面负责监督、检查施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并负责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验收、质量评定。监理工程师主要履行以下职责:(1)制定环境监理计划,监督检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环境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等的实施情况,对工程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监督施工期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转情况,对各环境要素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环保改善方案;(2)参加承包商提出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计划的审查会议,就环保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审查承包商提出的可能污染的施工材料、设备清单及其所列的环保指标;对承包商的环境季报、年报进行审查,提出审查、修改意见。对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以整改通知单的形式下发给承包商,要求限期处理;(3)监督承包商环保合同条款的执行情况,并负责解释环保条款,对与工程施工关系较大的环境问题,由环境监理工程师提出解决意见,经工程总监同意后执行。一般环境问题由环境监理工程师决定;(4)每日对现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处理结果做记录,每月向环境管理机构提交月报表,积累资料并整理环境监理档案,每半年提交1份环境监理评估报告,对环境监理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存在的重大环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说明今后工程建设环境监理工作安排和工作重点,并整理归档有关资料;(5)全面检查施工单位负责的临到道路的裸露地、施工迹地等的处理和恢复情况,主要包括迹地复耕率、绿化率等,尽量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合同中与环保有关的违约事件,按照合同规定,索赔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处理;(2)环境监理工程师有权反对并要求,承包商立即更换由承包商确认的而环境监理工程师认为是渎职者、或不能胜任环保工作或玩忽职守的环境管理人员;(3)参加工程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对承包商施工过程及竣工后的现场就环境保护的内容进行监督与检察。工程质量认可包括环境质量认可,单项工程的验收凡与环保有关的必须由环境监理工程师签字。13.3环境管理13.3.1目的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等有关规定,本工程应设置环境管理机构,确保完成工程环境管理任务。xx河道治理工程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将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建设期在xx河道治理工程指挥部下设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简称环保办),作为工程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环保办应与环境监测、监理单位密切合作,共同为本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服务。保证工程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减免工程兴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工程区环保工作长期开展,维护生态稳定性,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13.3.2机构设置xx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由建设单位环境管理办公室、环境监理机构、承包商环境管理办公室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落实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并进行环境监理和监督。建设单位环境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本工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监督、协调、督促施工区内施工单位依照合同条款及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组织开展、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环境监理机构:由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依照合同条款及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及巡查结果,监督、审查和评估施工单位各项环保措施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纠正违反合同环保条款及国家环保要求的施工行为。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承包商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作为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责任机构和执行机构,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和招投标文件中规定的环境保护内容,具体实施施工单位承担的环境保护任务。13.3.3环境管理任务xx河道治理工程环境管理任务如下:(1)落实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监测计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2)会同地方环保部门,检查、监督施工单位(或承包商)执行环境保护条款情况;(3)处理工程中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纠纷,协调地方环保部门与工程环境保护有关事宜;(4)整编环境监测资料,呈报环境质量状况报告。(5)落实工程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6)协助地方环保部门开展工程区环境保护工作;(7)执行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部门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13.4生态环境监察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为进一步促进本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项目区施工期生态环境干扰控制到最低,项目完工后区内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本次评价提出相关生态环境监察要求如下,仅供环境监察部门参考:1、实施现场监督检查人员必须持有环境执法证件,必须2人以上,并主动出示执法证件。2、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范围和执法程序,不得越权执法。  3、现场监督检查要作好现场调查、取证记录。4、现场监督检查的有关文件、资料应及时汇总归档。5、坚持环境监察报告制度,对反映环境监察情况的快报、季报、半年简报、年报要求及时、准确、完整。6、严格执行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工作制度,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通报和报告有关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7、贯彻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制度,有效防治和及时处理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xx河道治理工程业主单位及施工单位必须积极配合监察部门做好本项目生态环境的监察工作。13.5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为切实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减缓项目建设及运行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做好环境保护竣工验收。验收时间: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间应在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开展。验收单位:xx市环保局或其委托单位。验收方式:委托有资质的机构,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类影响》要求,编制《xx市xx河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调查报告》。验收重点内容:包括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及变更;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造成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他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审批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环境质量及主要环境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及有效性;工程施工期实际存在的及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的预测结果;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情况。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4环境保护投资估算及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4.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14.1.1编制原则(1)“谁污染,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对于既保护环境又为主体工程服务,以及为减轻或消除因工程新建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等,需采取的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和环境工程管理等措施,其所需的投资,应根据其项目的依附性质,列入工程环境保护投资。(2)“突出重点”原则。对项目影响较大、公众关注、保护等级较高的环境因子进行重点保护,在经费上予以优先考虑。(3)“功能恢复”原则。对于因工程新建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需采取的补偿措施。(4)“一次性补偿”原则。对工程所造成的难以恢复、改建的环境影响对象和生态与环境损失,可采取替代补偿和生态恢复措施,或按有关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合理补偿。14.1.2编制依据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第62条:“凡属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所需的装置、设备、监测手段和工程设施等均属于环境保护设施”、“凡有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项目均应列出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概算”。主要编制依据如下:(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2)《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计价格[2002]125号文);(3)《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2003年1月;(4)工程部分植物保护费、水土保持措施费计入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不作为本报告书的新增环境保护投资。本工程弃渣场——xx渣场为商业渣场,所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均由xx村委自行负责,建设单位只需缴纳弃渣堆存费。因此xx渣场环保投资不计入工程环保投资。14.1.3费用构成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和xx河道治理工程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环境保护投资费用由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环境监理措施、环境保护仪器设备及安装、环境保护临时措施、环境保护独立费用等五个部分构成。14.1.4环境保护投资主要指标xx河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总投资为102.82万元,不包含水保投资费用,全部为本《环境影响报告书》新增环境保护投资。由五部分组成,其中环境监测费11.8万元,环境保护仪器设备及安装21万元,环境保护临时措施费25.05万元,环境保护独立费用35.62万元,基本预备费9.35万元。表10-1列出了工程减免生态环境破坏及污染防治措施各项目所需环保投资费用估算。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一览表见附表5。表10-1xx河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总估算表工程和费用名称本报告书新增投资备注xx工程费植物工程费仪器设备及安装费非工程措施费独立费用小计第一部分环境监测措施   11.8 11.8运行期环境监测费计入工程运行费。1、水质监测   2.4 2.4 2、大气监测   8 8 3、噪声监测   1 1 4、卫生防疫监测   0.4 0.4 5、水土流失监测     0计入水保投资。第二部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及安装  156 21 1、环境保护设备  156 21购3台带式压滤脱水机2、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0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环境监测,不新购设备。第三部分环境保护临时措施4.5550.714.8025.05 1、水污染防治措施2.4  2 4.4 (1)简易沉淀池等2.4  2 4.4 建8个简易沉淀池2、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1.550.5  7 (1)围栏尾气净化器  0.5  0.5采用租赁(2)围栏1.5    1.5 (3)绿化隔离带 5   5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0.1    0.1 (1)警示牌0.1    0.1 4、固废处理措施0.55  4.4 4.95 (1)修建垃圾池0.5  0.8 1.3含垃圾清运(2)垃圾箱0.05    0.05 (3)运输车   3.6 3.6垃圾运输至填埋场5、人群健康保护措施   4.4 4.4 (1)施工人员防护   2 2 (2)疫情抽查   0.4 0.4 (3)配备药物、医疗器材   2 2 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6、生态环境保护   3 3 (1)水土保持     0计入水保投资。(2)植物保护措施   1 1用于宣传、巡视(3)两栖动物保护   1 1用于宣传、巡视(4)鱼类保护措施   1 1用于宣传、巡视7、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0.21 1.2用于宣传一至三部分合计4.55515.732.6057.85 第四部分环境保护独立费用    35.6235.62 1、环境保护建设管理费    12.0312.03 (1)环境管理人员经常费    1.161.16按一~三之和2%计。(2)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费    1010暂列(3)环境保护宣传及技术培训费    0.870.87按一~三部分投资之和的1.5%计。2、环境监理费    551名监理工程师,监理工期为1年。3、科研勘测设计咨询费    18.4718.47 (1)环境影响评价费    1515按照收费规定计算(2)环境保护勘测设计费    3.473.47取一~三部分之和的6%。4、工程质量监督费    0.120.12按一~三部分之和2‰计。第一至第五部分合计4.55515.732.635.6293.47 基本预备费    9.359.35按一~四部分之和的10%。环境保护总投资    102.82 14.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12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