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00 KB
  • 194页

浅谈中小型河道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19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浅谈中小型河道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相关定义1.1、风险社会治理的概念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对风险的主观理解性两者共同决定了风险的治理模式。这种对风险的治理实际上是一种泛泛的概念,指的是治理方对利益方的利益的保护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一个国家、组织或地方,控制、规范、塑造、掌握他者或对其使用权威所采用的各种战略、策略、过程、程序或计划”,这是罗斯对治理所下的定义,他指出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一方面,治理者要将权力施加给被治理者,另一方面,被治理者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或者思想影响治理者的治理方式、方法。当代社会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风险治理对社会建设的各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19层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其覆盖面也相应地将会逐渐扩大,这也让社会对风险的治理有了更深层次的重视。而且治理的手段存在着多样性的特征,一个社会的治理模式并不仅仅是国家所制定的政策,甚至细化到我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我们为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而投入的保险,我们工作的单位和生活的小区的物业管理细则,都可以划分到治理手段的框架内,事无巨细着管理着生产生活当中的各种规则运行下的事物。这些具体的规则在整个治理系统中犹如基因链条一般,环环相扣,彼此相关,它们交织相连在一起就形成整个社会的治理模式。一种治理模式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是构 建一种可以让各个方面的关系都能够协调一致的结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使这个框架真正的发挥出他的作用,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风险造成的危害让人不可小觑,对待风险更不得儿戏。它对人类的治理提出很高要求,概括起来为:眼明手快,想法大胆,行动谨慎,治理够狠,手段要硬。”眼明手快”描述的是在风险刚刚显露雏形时,就要准确的把握它的脉搏,即第一时间了解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第一手掌握它的具体数据和资料,尤其是规模和发展态势;”想法大胆,行动谨慎”是指治理风险不能畏手畏脚,对风险的应对既要有足够的勇气,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人力物力准备。风险对人力资源分配和物质的分配构成很大的考验。首先要根据风险的规模和范围明确负责承担风险的具体单位,有几个负责单位、每个负责单位要承担的风险治理工作有哪些,这些都是风险能否得到有效治理的关键。治理过程中要保证权责分明,分工有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弄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有效的为风险治理贡献个人力量。最终还要根据个人的贡献和单位的贡献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扬善除恶”。人力分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治理过程中每个小个体的作用是否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每个个体之间能否有效地合作起来,互补互助。配合得当的话,几个人、几个组织联合起来工作的效力,也许远远超过单个人、单个组织的工作效力之和。与此同时,物力的分配也轻视不得。既要保证充沛的物力资源储备,又要对风险有准确的定位,明确哪些具体的物资是治理所需要的。有许多风险治理的过程都需要负责人到达风险发生的第一现场,如果携带的物资或设备不够,不仅风险得不 到及时有效的治理,人员的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如果带的物资庞杂繁冗,既增加了人力负担,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风险治理工作的进行增添许多了旁枝杂叶。因此,”行动谨慎”不仅是准备工作要具体得当,更要求有一套科学系统的体系为风险治理的参与者分担相应的风险。”治理够狠,手段要硬”就落实到真枪实弹的风险治理过程中了。风险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要力求在最大可能上减少风险。其减少风险的程度、防止风险的1.2、()传播过度的定义传播过度和传播学界关注很久的信息过剩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紧密地联系,所谓信息过剩是由”信息爆炸”引起的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处理能力,从而使人不能有效和充分地选择、吸收、利用和发挥信息的作用,使得信息不可避免地贬值[2]。可以看到,信息过剩问题只是说明传播信息的量多,而从汉语字典里可以查到”过度”是指超出了适当的限度,因此传播过度问题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更是一个度的问题。同时还说明传播信息的重复率高、频率快、面广。而且传播过度不仅仅包括传播信息的过度,还包括传播态6度的过度,传播方式的过度和传播机制的过度。根据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为传播过度下一个定义,所谓传播过度是指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引起了信息、观点、情感的大量、重复、高频率、高密度的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超过了人类自身的心理、生理所承受的最低限度,从而不能高效快捷地取得有效的认知成果。因此当今的传播现状用传播过度描述应该比信息过剩更加 确切。1.3、概念的界定依据.2011年国际法委员会UntemaitonalLawCommission,ILC)第54次会议通过的《国际组织责任条款草案》,所谓”国际组织”指的是”根据条约或受到国际法制约的其他文书建立的拥有国际法律人格的组织”10。尽管现实中的国际组织纷繁多样,但一般认为国际组织须具备如下三个要件:基于国际协议设立;拥有至少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机构;设立于国际法项下。”在这样的定义下,本文所论及的国际组织通常指的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等其他实体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国际组织的内部机构(intenraitonalorgans)有权力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行事比如联合国大会(UnitedNation:sGeneralAssembly)有权聘请特别报告员就具体问题做调查并向大会报告——在这过程中也会涉及豁免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也将这些内部机构的情况考虑在内。另外,联合国WnitedNations)作为当前世界上唯■个普遍性组织(universalorganizaiton),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经验积累方面来讲它都比其他国际组织更为丰富,因此对联合国的豁免规则进行考察很有价值也非常必要。(二)豁免国际法院UntemationalCourtofJustice,ICJ、认为:”国际组织受制于‘专业性原则’(principleofspecialty)国际组织是由国家创造的,因此国际组织的权力大小取决于国家赋予它们的推进共同利益的功能多少。”I2为了保障组织的独立性以 满足其不受干扰地实现其职能并达成其目标的需要(《eimpediaturoiffcapirnciple),有必要为国际组织机构和人员制定一系列措施,而这些措施被统称为国际组织的特权与豁免。虽然”特权”与”豁免”常被习惯性连用,但是二者并不是同义反复:前者从实体法角度出发,指的是在如兵役、海关、税收、移民、外汇、就业许可等4领域的国内法律不适用于国际组织IS;后者是从程序法角度出发,指的是在其他领域虽然适用国内实体法,但是从程序上免除对国际组织的司法审判和执行丨4。就司法程序而言,特权规则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本文仅关注豁免规则。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际组织(包括其机构和人员)的司法管辖豁免(juirsdictionalimmunity),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也会涉及包括国家豁免和外交豁免在内的主权豁免规则15以及国际组织特权、国际组织执行豁免等规则——它们与国际组织司法管辖豁免规则之间虽有差异,但是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法理联系。51.4、治理与媒体治理:关键概念的厘清媒体和社会的概念,前文已有界定。媒体对社会影响深刻而广泛,毫无疑问治理也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表现方式。或者说,媒体”治理”是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这也是本文提及的核心概念。然何为治理?治理,英文为governance,最早源于古希腊语中的”掌舵(steer)”一词,希腊文中写作κυβερνω,柏拉图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的比喻义。后来它被拉丁文吸收,进而传播到多种语言里。1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主要 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宪法或法律的执行问题,或指管理利害关系不同的多种特定机构或行业。2西方治理理论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对于”治理”的定义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也因为这确实是一个与各个领域均有交叉的概念,所以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从他们各自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定义。较宏观性、一般性的说法如世界银行在《发展管理:治理的维度》中把治理看作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在国家经济和社会资源管理中的权力行使方式”。3全球治理指标的长期项目研究组织则认为治理是:”国家权力得以实行所凭6借的传统和制度”4这是考虑了西方政府选举、监管与替代的过程之后所给出的定义。也考虑了政府有效制定和执行完整政策的能力、管理经济和社会交互的公民方面因素和制度状态。联合国发展研究项目在本地治理方面的区域研究计划中,根据拉丁美洲的案例研究对治理作出这样的定义:”治理被认为是为了解决行动者和所实行的合法决策之间冲突的政治系统的规则(合法性),也被用于描述合适的制度功能以及其被公众的接受程度(正当性),而且它被用于激发统治的功效和通过民主手段来达成一致(参与性)”5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UNESCAP从更一般的层面上界定了不同组织、群体中的治理行为:治理是”决策制定、被执行或被阻挠的过程”。6瑞士国家竞争力研究中心南北研究项目(theSwissNationalCentreofCompetenceinResearch,NCCR,North-Southresearchprogramme)提出了治理分析框架(governanceanalysisframe,GAF)。在GAF范围内,治理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表述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行为,也就是在行为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交互和 决策制定的过程。这些行为人涉及到那些引起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创新、强化、衍7生的集体性问题。”7西方学者Bell,Stephen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治理是”对制度和政府结构的运用、甚至是共同完成资源分配、协调或控制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行为。8总体来看,西方对”治理”的界定分为若干角度:Stateandpolitics,即国家政治层面的治理。通常来讲,这通常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通过政府和私人的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PPP)或者区域组织的合作、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下推进资源分配,政府和国家行政部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主导国家事务的解决。这种治理通常发生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社会阶层利益分配方面等重要方面。比如美国式民主就采取了三权分立的治理方式。罗茨(R.Rhodes)为治理下了六个角度的定义,其中提到:”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指政府与民间、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强调处于中心的行动者进行管理时所受的限制,声称不再有单一的主权权威。这样,治理成了互动式社会—政治管理方式的结果。”9CorporateOrgnisations,即公司组织层面的治理。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领导和控制公司的系统或者体制。治理结构尤其是指在不同8利益主体、参与者之间的权责分配,比如董事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审计者、监管者、还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决策的规则和流程。公司治理提供一种结构来设立和实现企业目标。这种结构反映了社会背景、立法和市场环境。公司治理是一种用于监督公司行为、决策的机制,也涉及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101112除此之外,还有全球治理(globalgovernance,或者worldgovernance)、IT 治理(informationtechnologygovernance)、监管治理(regulatorygovernance)、参与性治理(participatorygovernance)等多重概念。治理这个词是如此的复杂和模糊,”可以应用到若干不同的背景中,比如公司组织治理、国际治理、国家治理,以及本地治理”13对治理也有价值角度的划分:善治和恶治。善治,英文为fairgovernance,或goodgovernance,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治理。与之相对的是恶治(badgovernance)。”不良治理正越来越被认为是社会罪恶的一大根源”。14在本文中所谈论的治理,将不会涉及到全球性的、更宏观的背景。本文所指是以实现善治为目的、对组织、个人与机构、乃至社会部门之间等不同利益相关9者的利益协调和关系处理。媒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可避免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在社会治理层面显然是媒体治理的重要内涵。媒体治理,英文表述为mediagovernance,通常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1)媒体对机构自身的治理,包括对媒介形式与内容的把控、对媒体从业者行为的治理;2)媒体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治理,最典型的莫过于公司治理;3)媒体参与广泛的社会治理、在社会层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层含义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概念。以下所有论述、引用均在此概念范畴内讨论。在第三个层面上,媒体治理(简称”媒治”)可以比较简明的定义为:媒体作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者,承担相应角色,处理社会其他各部门、组织、个人的利益关系,以期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第三层含义最初是在西方人著作中被界定的。传播学者SeánóSiochrú、BruceGirard和AmyMahan早就在其《全球媒体治理引论》(GlobalMediaGovernance:ABeginner’s Guide)中提出:”媒体治理是全球治理整体上的缩影,并且拥有共同的核心问题和矛盾。而更广泛的处理过程,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媒体治理的进步所发生的范围。”15他们把媒治的概念从媒体机构的组织管理拓展到了更宏大的社会公共领域和国家运行层面,这正是本文要论及的范畴。1.5、治理与图书馆治理:概念分析第一节治理的概念第一节治理的概念罗茨列举了六种关于治理的不同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中来;(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格里斯托克(GerryStoker)是研究治理理论的权威之一,他梳理出关于治理的五种主要观点,①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却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责任方面的模糊性。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后者正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这样,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日益变得模糊不清。(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进一步说,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为达到目的,各个组织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交换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各参与者的资源,而且也取决于游戏规则以及进行交换的环境。(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①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1):19-29.-5-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①总之,治理是一种新的理念,它对以往以管制、控制、命令为特征的统治来说是一种修正甚至是”反叛”。治理理念适应了民主国家人们限制政府权力、摆脱行政奴役、走向自主管理的普遍诉求,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支持②。治理与统治的区别大致可归纳为表1③。表1治理与统治的区别统治(Government)治理(Governance)主体是政府和准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公民及其合作 基于政府和社会公共机构的目标基于共同的目标权力运行自上而下权力运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等级式的权力分布结构多中心的权力分布结构基于正式的规则、法律条文基于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主要通过命令、指令实现主要通过协商、谈判、合作实现依靠正式赋权形成的政治权威不一定经过正式授权,但同样拥有权威1.6、治理的概念2.1.1.1治理的兴起在理论层面上,一般认为治理概念的兴起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科学出现某些”范式危机”有关,部分既有的范式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许多学科都陷入过于简化的二分法的泥潭中,例如经济学中”市场与科层”、政策研究中的”市场与计划”、政治学中的”公共与私人”等等。显然在纯粹的市场、等级制的国家机构避免任何一方统治的理论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以外,还有一些更为有效的协调机制,是以前的科学未能从经验数据和理论思维两个方面加以把握的。②近年来,学术界不再拘泥于二分法,调整了学科的研究方向。在公共行政学领域方面,研究者关注的协调方式不仅已经跨越了公、私部门泾渭分明的传统观念和制约,同时也不再局限于”复杂纠结的层级节制”体系之中,代之而起的是平行的权力网络,或是其它跨越不同政府层级和功能领域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协调形式。③从公共行政学演变的情况来看,治理可以弥补二分法造成的裂痕,补充其不足之处。从实务的层面来看,特别是由政治与行政系统来观察,”治理概念目前已经 成为思考国家能力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路径”④。现在,治理一词常被运用于公共与私人领域,表示全球与地方的政策网络安排,并且包含正式、非正式的组织结构。治理的概念具有强烈的主观诉求,因而很少有精确的定义,当治理被界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②同上,56③JessopB.TheRiseofGovernanceandtheRiskofFailure:theCaseofEconomicDevelopment.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1998,(155):31④PierreJ,BGuyPeters.Governance,PoliticsandtheState.Basingstoke,Hampshire:MacmillanPressLtd,2000,509定为政策或组织目标达成的时候,它到底指的是组织结构、行政过程、管理措施、诱因与规则系统、行政理论或者是上述要素的综合,目前也没有统一的界定。而在公共行政领域的文献上,治理的定义常与网络的概念相结合。例如,世界银行(WorldBank)所规范的治理概念涵盖了组织结构的关系及其与政府机构的科层关系、多元机构伙伴关系,自我组织的网络、发展中国家权力从国家移转到公民社会、公共冲突解决的公民积极参等等。2.1.1.2治理的界定治理概念的兴起,在于当代民族国家的政府已经无法完全支配或者统治整个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系统,治理与统治在概念上的区别显示出了政府角色已经改变,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治理流程或是一种已经改变的有序的统治状态,又或者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新方法。严格来说,治理概念在社会科学界的运用上处于”前理论”时期,对治理概念的界定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分歧。1.库伊曼对于治理概念的界定库伊曼(KooimanJan)认为在一个”社会政治的系统”中,所有的行动者相 互依赖且存在复杂的关系,其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因此这种社会政治系统的本质是极为多元变化,没有单一的行动者能够完全地支配其它行动者。①换言之,公共政策的产出并非由中央政府的行政完全决定,而是经由一种”社会政治的治理”(social-politicalgovernance)过程来完成,其治理过程是系统中利害相关的行动者的相互依赖及互动的过程。库伊曼视治理为一种运动过程,将治理看作是”社会─政治─行政”互动后的结果。藉由”治理行动”(governing)②、”治理”(governance)③及”治理能力”(governability)④等三个连续且相关的概念来界定治理。库伊曼强调,过去的十几年,治理过于强调效率和效能,进入二十一世纪,治理则应将其平衡点移向治理的合法性(legitimacy)。2.罗茨对于治理概念的界定尽管治理的定义比较模糊,罗茨总结先前的经验后,认为现在治理并不是政府的同义词。罗茨将治理界定为”自我组织的、组织间的网络”(self-organizing,interorganizationalnetworks),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加以了解:首先,从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罗茨延续多元主义、统合主义的路径,发展出”政策网络”和”政①KooimanJan.ModernGovernance:NewGovernment-SocietyInteractions.London:Sage,1993,255-260②“治理行动”,指一种协调、引导、影响、以及平衡(balancing)前述互动关系的过程。这种治理行动是相对于传统由上而下的治理形式。具体言之,治理行动可被视为”政治行动者或社会行动者具有目标取向的干预行为,他们都试图在现有的社会政治系统中,创造一个或多或少可被预测和某种稳定程度的互动型态(pattern),并尽可能将这种互动型态塑造成符合自我期望和目标的情境”。③ 治理被视为”在社会政治系统中,行动者互动后所显现出來的型态或结构,所有参与者在互动干预后的共同结果或产出(commonresultoroutcome)”;此种型态不能被化约为某一行动者或某一特定群体的行动。这种显现出來的型态或结构,将形成某一特定系统中的”游戏规则”,换言之,在此一型态中,行动者可依循规则行事,甚至尝试运用这些规则來达成自己的目标与利益。④治理能力是治理行动和治理两者的结合,也就是社会政治系统自我统理(self-govern)的总体能力。10策社群”,并由政策网络进一步探讨”治理”的概念——治理表示政府涵义的改变,是新的统治过程、新的统治环境或新的社会统治方式。其次,从实证研究的角度上来看,罗茨提出政策网络和自组织的治理概念,主要是源自他对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次级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①3.沃尔特对于治理概念的界定沃尔特(KickertWalter)界定”治理即是复杂网络的管理”(publicgovernanceisthemanagementofcomplexnetworks)。治理包含了政府机关、政治团体、利益团体、第三部门以及私人组织等诸多行动者,这些行动者的性质、目标和利益取向也不尽相同。从实证的角度上说,如今的政府已经很难仅仅借助科层体制就能完全支配或者统治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另一个层面上,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平等的等级分化,由于能力上的差异使得行动者在采取行为很难保持行动上自主,实际上,任何行动者都存在于一个既存的、相互依赖网络关系中,通过社会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形成一种自我管理的“网络治理“。沃尔特是从工具(instrumental)②、互动(interactive)③和制度(institutional)④ 等三个层次來说明这种网络治理的概念。⑤2.1.1.3治理概念的引申从上述对于治理概念的经典诠释,虽然存在若干的差异,但是存在着共通的脉络。首先,治理的概念范围较统治更为广阔。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而统治的概念是建立在政府具有合法的独占统治权力的基础上,这些随着社会多元化而不再具有排他性地解释当代经济社会的能力。相对而言,治理的概念涉及到诸多的行动者及其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治理是诸多行动者在政策”共识”下集体行动的结果,更能反映实际的政策过程。事实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公共管理改革,使得传统的公共行政已经不适应快速多变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变迁,政府行政模式开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复杂的政策网络,所以有必要借助与于治理的概念来加以诠释和理解。其次,治理是一种权力行使与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治理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权力的行使,这里的权力概念更接近于”影响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①RAWRhodes.TheNewGovernance:GoverningwithoutGovernment.PoliticalStudies,1996,(44):652-667②工具,从该层面上理解,”引导”(steering)功能是网络治理的核心角色。强调任何行动者都具有”引导”其它行动者的能力,尽管政府被假定为主要的行动者,但它并不是唯一或具有独占性的引导权威。③从互动的层次来看,”集体行动”(collectiveaction)扮演了网络治理的核心角色。在复杂的网络情境中,并非由特定的行动者或主要的组织來设定目标和达成目标,而是由行动者互相调适彼此的策略,以获致最终集体行动的共同结果。④ 从制度的角度上来说,网络被视为是一个”整体”(whole),网络治理即影响(influence)网络改变,或消失的过程。网络治理即是在处理制度化和再制度化的过程;从制度的观点,网络治理的目的是在利用政策网络结构与文化的影响力,来创造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有利于制定政策的条件。⑤KickertWalter.PublicGovernanceintheNetherlands:AnAlternativetoAnglo-American“Managerialism”.PublicAdministration,1997,75(4):731-752.11因为在治理的概念下,政府不是唯一权力中心或者独占排他性的权威,在政策领域中的任何行动者都具有影响其他行动者的能力。虽然行动者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权力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但是行动者之间却是彼此联系的,这是由于任何行动者在政策过程中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资源上的互赖使得在行动者的行为模式是以理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对规则、目标、策略等形成共识。最后,治理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复杂网络。自我管理可以说是利益相关者和组织之间互动后,所呈现出来的治理形态和结构。公民社会的成熟以及后现代社会发展的情势,使得社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表示社会能够超越国家或市场而完全的控制整个治理过程,虽然在治理的概念中强调“社会操纵”的治理方式,但是这并非指政府就没有其他工具干预社会的能力。强调治理的”自我管理”不是意味着社会机制”自由流动”且无所不在,而忽略其他的引导力量,特别是市场的力量。从宏观的层次观察,治理的模式是变动的,其过程是国家、社会以及市场三股力量互为补充。比较务实的看法应该是在社会 和市场驱动下,政府以外的行动者确实拥有相对于过去更多的对于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从上述的论述以及比较分析中,对于治理的理解主要在两个方面加以诠释。其一,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的行动者;其二,由于多元化导致治理过程的复杂、无惯性,因此在治理的运作中,强调一种协调、协商的机制整合所有功能,并通过不间断的互动关系来达成治理,形成政策网络的治理形态。总体而言,治理被视为一种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理念,是公共与私人部门互动的过程,通过彼此间协调、互动、协商等关系,以决定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社会政策如何被执行。①治理模式的变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增强社会政治经济系统的自我管理能力,克服集体行动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治理的变迁总体上还是政府、社会和市场综合驱动的结果,促使治理模式在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1.7、生态环境需水定义目前,与生态环境需水有关的概念很多[22],如”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环境用水”、”生态环境需水”、”生态基流”等。对于生态环境需水,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说法,迄今为止国内对生态环境需水仍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存在争论: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联系;生态需水包不包括环境需水和生态需水的阈值问题。(1)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问题生态需水是生态系统发挥不同生态功能所需的水量,它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而动 态的变化[1]。生态用水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被动接受的水量。因此需水和用水具有不同的内涵,从理论上讲,生态需水大于生态用水[2]。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采用生态用水这个概念比较合适,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建议采用生态需水这个概念。6(2)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问题生态需水实质上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栖息环境动态稳定,为解决生态问题(如保护水生生物、生态防护林等)所需要的水量[3]。环境需水是保证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质量所需要的水量,环境需水侧重人和资源的关系[4,10]。在实际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是两个概念[5,9],环境需水不应包括在生态需水概念之中。有的学者认为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属于同一命题[6,15],生态需水包括环境需水[19]的概念。有的学者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提出了”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7,20],其下再划分生态需水和环境需水两个方面。一般认为生态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建议采用”生态环境需水”这个概念。(3)生态基流问题河流生态基流量(Riverecologicalbasicflow)是指为保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用以维持或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所需的最小流量。研究和确定河流生态基流量的目的在于遏止由河道断流和流量减少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实现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河流生态基流量的确定,水文学法较早提出,至今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了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一个基本手段,所以在未来研究中水文学法将同样发挥作用,只是方法将不断得到完善,以保证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更加精确。此外,基于水 力参数的水力学法、基于生境适宜性分析的生境模拟法以及综合法等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中来。(4)生态环境需水阈值问题生态环境需水存在着临界值[8],一旦临界阈值被超越,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系统的健康受到损害并趋于恶化甚至衰亡。关于临界阈值的确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可根据水的年际变化[3-5]或采用灰数四则运算方法[2]来研究和判定生态环境需水阈值。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需水可以概括为:不同时空条件下,区域内维持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的水资源需求量。从理论上分析,生态环境需水量具有一个阀值区7间[20],即处于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和理想生态环境需水量之间。当现实生态系统的水量—水质处于这一阀值的临界值时,生态系统维持现状,基本稳定;当生态系统的水量—水质介于这一阀值区间时,生态系统将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当生态系统的水量—水质小于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或大于理想环境需水量时,都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退化衰败状态。生态环境需水是一个时空变量,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的属性。它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又体现了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管理水平。1.8、概念的界定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生态需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生态用水主要指某种生态水平下和某种生态系统平衡下所使用的水量,未必是合理和可持续的。而生态需水则是指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水量的配置是可持续的。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则是一个整合概念,可以从河道生态需水和 河道环境需水[16,17]两方面考虑。其中,河道的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生命的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在理论上其由河道的生态基流量组成,主要功能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即河流的生态功能。河道的环境需水量则是为改善水体水质、维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水热平衡等以及回补地下水、维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理论上其由河道的污染自净与稀释需水量、输沙需水量、水面蒸发生态需水量等组成[10,11],其具体组成应该与所研究河段的基本特性相结合,主要环境功能为:①保持水体一定的污染物稀释、自净能力;②保持水体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可维持泥沙的冲淤动态平衡;③防止因蒸发、侧渗等因素而导致地表水量的失衡;④维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和河口的生态修复功能等。由于河道生态需水量与环境需水量之间的界线难以判定,因而,将两者统称为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211.9、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河道驳岸是一座城市最具景观和环境价值的地段,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河道驳岸建设最能体现城市建设开发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交织,河道驳岸设计将面临城市河道的生活性岸线、生产性岸线、生态性岸线等各种复杂的河道区段,驳岸一旦按照设计实施成型,则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印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深入研究城市河道驳岸设计,本研究率先从以下驳岸的定义开始着手。驳岸(revetment)定义为保护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1], 而在园林基本术语中,驳岸(revetmentingarden)定义指保护”园林”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2],对于阜阳这种地区级城市,城市河道驳岸可以翻译成——urbanriverrevetments,这正是本论文将要重点研究的主要对象。本研究把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概括为——在城市河道的立地环境中,通过使用多种混合型建筑材料结合多样性岸线绿化,营建保护河道水体岸边的人工设施。驳岸生态设计也已经成为景观设计的新趋势,例如:在住建部新近发布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有对环境水景驳岸优化设计的规定,要求用缓坡植被驳岸取代硬质堤岸,恢复水岸生境,种植水生植物[3]。国家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日益重视,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在我国逐渐兴起,并且逐步走向正规。过去,国内许多城市采用防洪大堤将河水围住,这种标准断面甚至采用硬质驳岸的做法会使很多滨水生活的物种失去生存环境,这和我们的天人和谐的理念是相悖的[4]。1.10、Petri网概念与特点Petri网是一种网状模型,包括事件和条件两个节点类型,在这样的图形中,分布着表示状态资源或信息的托肯(Token),按照触发规则进行状态的演化,从而反映系统运行的全部过程。事件一般用”变迀”表示,条件用”库所”表示,托肯用库所内的小黑点表示,库所和变迀之间用有向弧连接。1.Petri网的基本术语基本的Petri网是简单的过程模型,主要由库所和变迁节点,节点间的有向弧,以及托肯等元素组成的: (1)库所:在模型中通常是一个圆形。资源按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分类,每一类存放一处,则该处抽象为一个库所,又称P元素,它类似于一个容器,库所不仅是一个场所,而且表示该场所存放的资源。(2)变迁:在模型中通常是一个方形。资源的消耗、使用及产生对应库所的变化,网论中称之为变迁,又称为T元素。它是模型能够运行的充要条件。(3)有向弧:在模型中是一条有向线段,连接着库所和变迁。(4)托肯:是库所中的动态对象,可以从一个库所移动到另一个库所。2.Petri网的定义和图形表示定义2A三元组–(P,r,F)满足以下条件就称为有向网:(1)F(jT;(2)P引发。当一个变迁的每一个输入位置的标记的个数不少于从这个输入位置到变迁的弧的权数,称这个变迀是使能的。4.Petri网特点(1)Petri网用可视化的图形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进行描述。(2)Petri网是一种结构化的建模工具,能够很好的描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3)可利用图形和数学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特性检验,判断系统的可行性。(4)能够利用仿真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和检验。(5)Petri网模型可以转化为其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模型,如自动机和马尔科夫链。1.11、中小型水库的定义在山谷的狭口处,筑一道拦水坝,堵住山溪或河流的水流,把上游集水面积内的来水拦蓄起来,为农田灌溉、生活用水、防洪保障、水力发电等服务,这样的工程,就叫做水库。10按水库蓄水容量(即库容)的大小,把水库分成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水库——总库容在1亿m3以上。中型水库总库容在1000万m3以上,1亿m3以下。 小型水库总库容在10万m3以上,1000万m3以下。小型水库又分为两级:小(1)型水库,总库容在100万m3以上,1000万m3以下;小(2)型水库,总库容在10万m3以上,100万m3以下。至于总库容在10万m3以下的,一般叫做山塘式塘坝。1.12、中小型医院的概念就目前的主流的医院等级划分标准来看,通常都已护理床位的数目对医院的规模进行划分。国际上对中小型医院界定为:护理床位不多于于200床的医院可以归类于中小型医院的范畴。在我国,一类甲等医院以及乙等、丙等医院亦可划入中小型医院的范畴。2、相关背景2.1、北极治理背景(一)北极地区界定及现有国际法地位在讨论北极治理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范围,也就是对北极地区做出界定。北极地区没有一个确定的划分标准,从地理学上讲北极是指北缔90°的北极点,北极地区指包括北极点在内的北极圈(北炜66°33’)以北的区域。这一区域内包含整个北冰洋及周围的北美洲、亚洲和欧洲北部区域,呈现出主权国家环绕北冰洋的状态。其中北冰洋面积1310万平方公里,岛均在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该地区总面积为2110万平方公里。在自然科学中,还常用等温线和树线等方法进行北极区域划分。而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很少直接运用这些自然科学的方法,但 会以此为基础进行划分。以北极理事会的北极监测与评估项目(ArcticMonitoringandAssessmentProgram,AMAP)与2004年出版的《北极人类发展报告》(ArcticHumanDevelopmentReport,AHDR)为例。AMAP自1997年开始就一直使用一种监测范围划分方法,将北极地区的南部界限划分在北韩60°与北极圈之间。将东北大西洋中的法罗群岛,白领海域中的阿留申群岛,哈得孙湾及白海纳入北极地区范围?。AHDR因为需要对北极地区居民生活状况和福利进行综合评估,其釆用的划分标准更考虑北极国家的行政区域界定,具体而言相对于AMAP,AHDR在加拿大拉伯拉多地区和俄罗斯境内的北极边界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的北极地区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气(两种划分方式的对比图见图1.1)。由于北极治理问题与各国行政区划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确定的北极地区范围参考地理学划分标准,以从地理特征上看,北极是山主权国家环绕中的陆地及大洋,组成地区内很早就有土著定居,后来又有来自北欧及北美洲的移民迀徙至此,因此北极地区的问题较为复杂。而南极是大洋环绕中的大陆,从未有人类定居。两极不同的地理环境一定度上决定了南北极在国际法地位上的差异。北极地区的陆地及岛均主权归属大部分已经确定,分别归属于俄罗斯、挪威、冰岛、丹麦(格陵兰岛)、瑞典、芬兰、加拿大和美国?。争议领域主要存在于北冰洋海域、北冰洋洋底以及气候变化后可能出现的未发现海岛?。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层融化,该区域内航道、油气、战略地位价值的愈发|”[7领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显。现存国际法中对北极地区国际法地位适用的只有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 法公约》(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theLawofSea,UNCLOS)?。该公约规定沿海国拥有200海里大陆架的权利;第76款第5条中对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下称外大陆架)的宽度做出了规定:即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在取得程序方面,公约规定沿海国确定外大陆架的界限时需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然后在该委员会的建议基础上划定其大陆架外部界限?。北冰洋大陆架十分广阔且沿岸均有主权国家分布,环北极国家均积极提出了外大陆架主张,同时主张交叉重叠情况也时常发生因此矛盾争议不断。对于非北极国家而言,确定大陆架的外界,意味着确定了沿海国管辖海域的最大范围,也确定了属于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的范围,对世界海洋政治、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在北极地区的未定主权问题及国际法地位问题上,环北极国家认为该问题属于地区内部问题,且认为各自对于未定地区拥有主权。然而北极地区本身存在国际公共空间,未定主权地区也应为国际社会所共有,并且不论是在全球气候,地缘政治,抑或是气候变化后的能源、资源、航道开发问题上北极地区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区域影响力本身,因此北极地区的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该地区本身,也不能只体现某些主权国家的意志。而应该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实现北极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主权国家、国际政府问组织、非政府组织、原住民组织一起,共同关注和实践北极治理,将各国在军事优势、能源开发、航道主权的争夺 限制在和平、有序竞争、协调的范围内,使北极能够为全人类共同利益造福,实现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二)北极治理现状概述在讨论北极治理现状之前,首先需要明晰治理这一概念。最具权威性且被广泛引用的是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即”治理是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和机构同意的或以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政治的制度安排”。④同时,该委员会认为治理虽然一直被视为政府间关系,但现在必须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运动、跨国公司以及8硕士学位论文U…pri/MASTER’STHKSIS全球资本市场。也就是说治理不再单纯强调以主权国家政府为中心,国家或者政府不是唯一的行为主体。治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协调与配合。基欧汉和奈将治理定义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并限制一个集团集体行动的程序和机制。政府是治理的一个分支,其行动具有权威性,并产生正式的约束关系。但治理不一定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际机构排他性地实行政府治理。私人企业、企业联合会、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联合会等都会参与其中,它们常常与政府机构携手创造治理机制;有时干脆没有政府机构的参与?。同时,他们认为虽然在治理中国家不是唯一行为体,但治理仍将建立在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国家权力、国家间权力分布仍然十分重要,这甚至将影响全球化方向及其治理形式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北极地区大气、冰盖、气候等状况都出现了巨大变化,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北极社会环境也正经历着明显且深刻的变化。这些变 化不仅影响着北极的生态环境,也将对世界气候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北极将面临环境变化方面的巨大挑战,同时在能源、资源、航道开发方面又出现了机遇。在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北极需要各个行为体都参与治理,使北极地区不因主权、能源、资源争夺发生冲突,实现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使之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北极气候评估项目报告(ArcticClimateImpactAssessment,ACIA)认为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很明显,可感受,并且将会影响到全球气候、海平面高度、生物多样性,甚至对人类社会、世界经济体系带来影响,这种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应该引起各国政策制定者与公众的紧急注意。③在北极海上浮冰是最重要的气候变量和指标之一,因此以下以海冰为例来说明北极气候变化的速度与变化剧烈程度。对北极夏季持续无冰期的出现时间预测从2013年至2060年不等,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资料认为北冰洋将在2020年至2040年的某个时候完全无冰,最早在2013年夏季无冰。④北极理事会2009年发布的北极航运评估报告则预测夏季无冰期将在2060年到来。⑤(历史上北极冰盖最小面积及未来预测最小面积见下图1.2)同时,最近的一些新的观察发现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着北极冰盖融化的速度。2012年7月9领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24円美国航天局的研究人员发布报告称,他们分析卫星图像后发现,截至7月12円,格陵兰岛冰盖表层的融化面积已达整个表层的约97%,这也是对该地区;IT展卫星观测30多年来融化面积最大的一次?。(如图1.3所示)广.:,、__ex__ee::j、:::‘‘:》、:‘、. —i象7.图1.2历史上北极冰盖最小面积及未来预测最小面积来源:LindaJakobson,Chinapreparesforanice-freeArctic,SIPRIInsightsonPeaceandSecurity,Vol.2,March2010?航天局网站:hUp://www.nasa.gov/topics/eatrh/feat;iires/greenlanci-me满足人们的交通、文化、生活、国防、外交等方面的需要[1][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财力不断增强,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快速增加,已成为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虽然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率低、浪费情况严重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专家、学者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3]:1.1.1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不重视可行性研究。政府工程项目长期以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施工阶段,以及项目完成后的资金审核上,而普遍忽视工程的前期论证和决策。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决策是项目的起点,这个阶段的投资约占工程总投资额的0.5~3%,但是影响总投资的可能性为35~95%。对工程项目的方案进行系统地研究、论证对合理配置资源、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控制工程投资、杜绝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论证工程是否可行,避免工程隐患,必要时增加投资,确保工程不至于”烂尾”或留下重大隐患,造成更大损失。项目建设单位对工程的前期论证有时比较草率,由于任务重、工期紧,前期论证的时间往往很短,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也很少,造成项目论证不充分,甚至有些项目与国家及地方的政策相抵触,由此造成的政府投资损失和浪费十分惊人。1.1.2违反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程序 部分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存在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问题,工程项目已经开1工建设,或者已经建设完成,却没有履行工程建设的前期审批手续;有些项目的工程设计,甚至可行性研究报告还未经过论证、审批;有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边工程”;甚至有个别工程完全属于无立项、无报批、无图纸的”三无”工程。1.1.3行政干预较多政府工程多涉及国计民生,一般投资额较大,涉及的利益相关部门多,因此在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行政权力干扰较多。1.1.4工程造价偏高部分工程存在虚增工程量,工程单价不执行规定的定额单价,随意高套,造成投资增加。我国大多数政府投资工程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施工承包商在竣工决算书中普遍存在高估冒算、重复计算、高套定额、虚设项目等问题。此外,工程造价偏高、经济效益差,也与前期论证不充分,未能采取更优的实施方案有关。由此可见,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3、工程背景2.1.1青岛市大沽河简介1、大沽河地理位置青岛市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西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之间。西、西南侧分别与潍坊市和日照市接壤,北、东北侧与烟台市毗邻,东南面临黄海。全市总面积10654km2,辖七区五市,即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常住人口871.51万。大沽河古称姑水,发源于招远市东北部的阜山,在莱西市道子泊村进入青 岛地区,在胶州市东营盐场和城阳区潮海盐场之间注入胶州湾,干流全长179.9km,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大沽河流域位于东经119°40′~120°39′、北纬35°54′~37°22′之间,涉及烟台市辖区的招远、莱州、莱阳、栖霞诸县市,潍坊市辖区的高密市,青岛市辖区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胶南和城阳区,流域面积6131.3km2,其中在青岛市辖区的流域面积为478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5%,是青岛市一条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被誉为青岛市的母亲河。2、大沽河水文气象条件大沽河流域地处胶东沿海,属海洋性气候,温度在-22~38,流域内温差不大,终年无霜期约200天。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约有80%集中在汛期(6~9月)。大沽河流域地处胶东沿海,属海洋性气候,温度在-22℃~38℃,流域内温差不大,终年无霜期约200天。流域内雨量较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3.3mm。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雨量为1466.2mm(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34.4mm(1981年)。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约有80%集中在汛期(6~9月),尤以7、8月份最多,约占全年56%左右,年降雨天数一般不足90天。春冬雨水稀少,若遇干旱时期,全月无雨;夏季降雨时间较短,且非常集中,因此农业生产易受春旱夏涝的自然灾害影响。大沽河流域与周边地区最大24小时的降雨量,以大、小沽河上游最大,均在300mm以上,如张家院为333.3mm,黄同309.4mm,南墅318mm;向南逐渐62.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基层民主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我国有关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正不断完善,但亦存在如下缺陷,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1.宪法对村民委员会的定性不准,降低了村民在自治过程中的地位(1)村民委员会在宪法中所处的章节容易引起人们对村民自治性质的误解。在我国现行宪法中,村民委员会制度是在第三章第五节作出规定的,而第三章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机构,第五节规定的内容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种规定容易给人以一种错觉:村民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构、是乡镇政权的下级组织,从而混淆村民自治的性质。村民自治组织的自主性与相对独立性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能否保持这种独立性是能否有效实现村民自治的首要标准。村民委员会制度在宪法中所居的位置容易引起人们对村民自治的误解,影响村民自治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2)宪法对村民委员会的定性不准,容易引起人们对村民委员会性质的误解。根据《宪法》第1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法理上来看,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为村民自治的执行机关。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的执行机关是有区别的:自治组织相对来说更笼统,包含的范围更广,既包括村民委员会,又包括村民大会,还包括村民委员会主任;而村民自治的执行机关只是自治组织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村民大会是村里的最高权力机关,村民委员会只是由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并代表村民集体行使自治权利的一个组织,而非自治主体,真正的自治主 体是村民集体;村民委员会主任只是集中行使村民自治执行机关权力的代表,其主要职责是对外代表整个村集体。2.《村组法》对村民委员会与相关组织的关系规定不明确,不利于村民委员会正确行使权力(1)《村组法》中关于乡村关系的规定比较模糊,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实现。《村组法》第4条第2款规定,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个规定在实践当中主要有协助乡镇收缴税费、完成计划生育等。这种权责的实现,往往就意味着村民委员会身份的异化,由自治执行机关转为乡镇基层政权的下属机构,村干部也就成了乡镇政府的”代理人”。《村组法》第22条第4款规定,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12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该条款的立法本意是要监督村民委员会、保障村民权益,但其效果却恰恰相反,不但不利于对村民委员会的监督,反而呈现出乡镇政权与村委会的上下级痕迹:因为只有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中,才存在这种调查、责令改正权力。这种监督关系类似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复议。由此强化了乡镇及县政府对村务的干涉,使村民委员会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独立性雪上加霜。(2)《村组法》规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不明确,不利于村委会行使村民自治权利的实现。首先,《村组法》第3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从理论上来说,只规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而未有相关法律来规范党的这些组织如何行使领导权,那么党组织的这种领导往往就会发生扭曲、膨胀。在实践中党支部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干涉也证实了这一点。村党支部实际上成为村的权力中心,是村实际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这种情况不利于村委会行使村民自治的权利。其次,根据《村组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乡镇政府在实施对村民委员会的干预时,往往还是有所顾忌的。但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则是上下级关系,通过乡镇党委对村务进行干预则显得更容易。根据党的组织原则,村党组织负责人是由党员选举产生的,但必须经过上级党组织的考察和选配。上级党组织通过对村党组织成员行使任免权,不仅可以强化对村党组织的领导,也可以有效地调控村民委员会的行为。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乡镇控制村务提供了便利途径。事实上,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既是宪法的规定,也是党的主张。但宪法规定和党的主张由于党的基层组织的原因而未真实地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得以实现,这不能不说是《村组法》的一大缺憾。(3)村民自治权利的法律保障不足,抑制了村民自治的正常实现。现行村民自治权利除涉及村民的财产权、人身权的事项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如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予以救济外,其他的并没有纳入司法救济途径。《村组法》第4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当乡镇干预了村民自治的事务时,应负什么责任并无规定, 所以,一些乡镇领导肆意干预村民自治事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却奈何不了。《村组法》第15条规定: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由于村委会选举与县乡政府利益直接相关,因此,要县乡有关组织公正处理很难做到。从法理上讲,”有权利必有救济”,如果当事人认为县乡行政组织处理不公,应有司法途径给予救济。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一些地方的农民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到法院进行诉讼,而法院则以”法无明确规定”为由,不予受理。[10]13(4)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程序过于复杂,不够灵活,难以操作。《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委员会成员,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开避了一条清除不称职村委会成员的渠道。但由于程序复杂,操作难度大,尽管群众有要求,有呼声,却无人敢铤而走险,启动罢免程序。因为,如果罢免不成,反遭报复;上级政府对此也有顾虑,如果组织罢免活动,万一”过不了半数”,通不过罢免提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就会变得更为紧张。这样一来,大凡能选举上的,好坏一届当满,除非自己提出辞呈,工作只能一拖再拖,一搁再搁,耽误时机,耽误工作。(二)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偏低1.党十五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总体上仍然偏低。我国农村居 民素质偏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具体表现在:第一,宪法确认的公民是国家的主人认识不清现阶段,农民并未能够真实实现其是国家主人的地位。这个不仅仅是因为许多非农民异样的对待农民,还因为农民自身没有能够充分认识自己是国家主人的一部分和行使主人的权利。农民在对待政治时,表现出参政情绪不高,参政程度不够。在农民生活中,政治生活几乎已经被排除在外。大部分农民对政治的关注,至多表现为”听听”,而在日常生活中绝不会思考和论及。第二,农民民主意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民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农村,民主主体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作为个体的农民,一是作为整体的农民群体。从个体上看,中国农民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主要表现为一些朴素的民主观念,距离成熟的现代民主意志、素质尚有很大差距。许多农民心目中的民主,就是遇到纠纷时,上级领导能公平地为自己做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往往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地位上,很少主动地去争取。从整个农民群体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民主文化环境上。相当多的农民对封建思想津津乐道,认为一切皆为命中注定,不用去争取什么。同时,旧习俗(如家庭制和家长制)的存在,束缚和压抑着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意志的发育、强化。在旧习俗的笼罩下许多农民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民主的概念,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民主权力而屈服与家族权威。因为在许多地方,一个村的村长往往就是这个村的大族的长者,宗族文化决定了他们只能服从而不得有丝毫反抗。农民群体中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农民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受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一部分农民认为:”各种各的田,干部不用管”。一些目无法纪,无视民主程序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 第三,农民对民主的认识不清,公民基本权利意识淡薄。对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够重视。作为四个民主之一的民主选举,既是农民民主权力的核心,也是实现农民利益的根本保障。然而相当多的农民对于体现他们基本民主权力的民主选举极为漠视。许多农民把那些公正、廉洁的干部奉为”青天”和”父母官”。他们的权利意识严重错位。[11]14中国人民大学韩大元教授于2002年主持的”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农民对于关于农民基本权利的知识的题目的答对率极低,个别问题的答对率仅有11%。农民权利意识淡薄使得其在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同时,这也反映出农民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另外,农民民主意识不高,还可以从农民对待选举权的态度得到证实。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拥有选举权,当然农民也毫不例外的享有这项基本政治权利。我国选举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体现。在农村,在对待选举权上,许多农民是选择放弃的。即使不放弃这项权利,在行使的过程中,也是带着随意的心态的。许多农民认为选举与自己没有关系,多自己一票或者少了自己的一票,不会影响整个选举。根本没有意识到参加选举是我国现阶段实行民主的重要方法。2.制约农民民主意识的主要原因(1)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整体不高,直接影响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农民实现政治参与的基础,也是农民形成民主意识的必要条件。在当前之所以农民民主意识淡薄,是与农民文化教育水平整体不高分不开的。农民很难通过自身的知识、技能来参与民主选举、村民自治,他们获得和掌握必要的民主政治知识和民主参 与技能的能力就差,他们就难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因此,农民无法形成较强的民主意识。(2)农村经济欠发达,制约农民民主意识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2]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民主意识,它也必然受制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说,在影响农民民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3)村民自治的自治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导致农民民主意识不强。一个村是否能治好,一个村的村委会是否能保持其生机和活力,不仅取决于村民的配合程度,更主要的是看其机构是否健全以及这些机构是否发挥了作用。有些村民自治机构成了虚有其名的组织,一些乡镇党委政府也不够重视,没有引导好村民自治机构发挥作用,这导致村民自治的功能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长期下来,这就导致农民产生对民主政治不感兴趣的心理,农民无法形成强烈的民主意识。(4)封建思想文化的存在也影响农民民主意识的发展。我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度,在当前,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仍大量存在,从日常生活到集体事务的管理以至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特别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由于从小受到封建文化影响,再加上其文化水平所限,与外界交流少,就更容易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左右和侵蚀,致使他们长期处于愚昧状态,民主观念相当淡薄。15(三)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 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党员和党员干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党员数量少、年龄大、文化低,有些农村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近十几年来几乎没发展新党员,现有的党员也大多是从部队转业复员回乡的,致使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并且党员外出多、活动性大、管理松散,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作为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海外,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时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连自我发展的能力都不足,就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而部分先富起来的干部,带富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甚至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受益,致使基层党组织无法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观念陈旧,思想僵化,凭老经验工作,老习惯办事;有的法制意识不强,有法不依,靠资格、靠辈份去解决问题;有的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不尊重民意;有的采取愚民政策,糊弄百姓。[13]在农民被动参与的传统体制中,政府指示高于一切,干部只要传达上级指示,农民被动接受即可,政治动员一般采取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等强制方式,宣传说教多,利益诱导 少,上述行为方式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民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不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2.市场经济的冲击带来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的新阶段,如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如何引导农民把生产方式由传统的一家一户转向专业合作化,转变到发展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就会影响党组织的威信。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农村利益格局发生大幅度地调整,让所有制和经济模式发生很大程度地变革,这就促使基层政权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针对农民群众不同的利益诉求,做出不同的回应,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注意利益诱16导,在尊重农民个体利益的前提下,注意保护农村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还促使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复杂化、个人追求的趋利化、人群活动的分散化等等,如何抵制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党员和干部的侵袭,如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凝聚人心,就显得尤为紧迫。(四)村级自治组织与乡镇政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权力冲突1.”乡政村治”造成权责分界不清和权力运行中的体制磨擦 村级自治组织与乡镇政权组织的关系,是我国农村管理体制中的基本政治关系,因而乡村关系中的矛盾成为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乡镇行政权与村庄自治权的来源不同,形成现行治理结构中权责分界不清和权力运行中的种种磨擦。首先是乡镇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上的不适应。尽管法律意义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支持和帮助”[14]的关系,但因这种界定过于抽象,具体操作时弹性过大。实际上,乡镇政府还是习惯于以行政强制的方式领导村委会。其突出表现:一是对村委会人选的干预。乡镇政府从候选人名单的确定到对选举结果的批准进行控制。二是对村庄事务的干预。乡镇政府直接向村委会下达”硬指标”,要求村委会强行向农民集资、摊派或收费,盲目指挥村庄上项目、搞政绩工程等,导致村级负债严重,农民负担加重。三是对村财务的干预。有的乡镇实行”村财乡管”或乡镇向村里委派会计。其次是村级自治组织行政化的偏向。从制度安排看,村委会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也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实践中,由于乡镇管理要依托村委会去实施,村委会实际上同时承担了自治和行政双重职能,而且现行制度安排并没有明确区分两者的界限。在实际运作中,当两种职能发生矛盾时,往往是自治职能让位于行政职能,其后果既抑制了村自治组织的积极性,又削弱了乡镇行政的效能。当农村的种种矛盾互相交织并在特定条件下突显出来时,村民意志和乡镇意志的不一致甚至冲突也就容易表面化,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有些乡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这种体制的不完善有一定的相关性。2.”两委”关系定位不清,形成权责交错的局面 《村组法》规定农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就规定了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村治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而《村组法》又规定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是农村的主体,一切权力应属于村民。法律对村委会和党支部的职责权限规定极不明确,再加上受到”以党代政”传统体制的影响,村党支部总是想加强对村委会的控制,因此在基层农村组织中就出现了来自于上的执政党的执政权力和来自于下的村民自治的权力之间的冲突。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各地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村党支部包办村委会的工作,使村17委会处于从属地位;有的是以村民自治代替党支部领导,村党支部核心作用弱化,但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之间”将相不和”,工作不协调。具体表现:一是个别村委会成员片面强调自治,认为村委会是几千村民选出来的,村党支部只是几十个党员选的,在思想和行动上排斥党支部的领导,这种情况在有的地区占有不小的比例。二是片面强调党支部书记的”一把手”地位,代替村委会决策,干预村委会自治事务。三是有的村委会工作缩手缩脚,村主任看村支书的脸色行事,对村里的事务不敢管或者不愿承担责任。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那些村主任能力较弱的村。[15](五)村民自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村民自治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实现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村民自治存在着形式化和表 面化的问题。1.村委会选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选民资格纠纷有所增加且难以及时解决;大量外出务工选民的选举权利难以保证,选举组织难度加大;正常竞选活动开展得不充分,而无序竞争现象比如贿选有增多趋势且查处困难;操纵选举、砸票箱、撕毁选票等破坏选举行为时有发生且难以处理;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的比例很低等。2.民主决策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缺少权威性,在一些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基层政府、村党支部或者村委会擅自”为民作主”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上收农民民主权利,把属于自治范围内的人权、事权、财权向上集中,撤换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成员,强制推行”村财乡管”;村党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关系不协调,工作中产生矛盾;村委会功能弱化或异化,使民主决策机制难以运转;交给农民讨论决策的事项多是一些需要他们出钱出力办理的事情,而在决定村干部工资补贴、集体收益分配、村庄撤并、”村改居”、新农村建设资金项目等重大问题时,忽视农民参与权、决策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支撑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难以有效组织和落实等。[16]3.民主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程序不规范,所做规定管群众的多、管干部的少,雷同的多、有针对性的少,有些内容与国家的法律政策相抵触,侵害了一些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和经济收益权但难以及时纠正;宗族、派性势力干扰村务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难点村,矛盾长期积累、错综复杂,村务管理长期处于混乱局面等。184.民主监督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存在不公开、公开不及时、假公开等现象;未设立民主理财组、村务监督组等自治组织,或虽设立但履职困难,作用不明显;资产管理不规范,资金公开不到位,资源管理不透明等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且难以进行责任追究;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罢免程序设置不合理,罢免不称职的村委会成员存在较大困难。192.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全球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结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开始了参与全球化与追求现代化发展相互取长补短的征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全球化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政之八I口(1)外部政治势力的威逼利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仅靠单个国家和现有的国际机构及国际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全球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协调合作,共同行动,才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于是,全球政治、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会思想应运而生。但是正如亨廷顿认为的,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结束并没有使霸权主义消失,事实证明,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后霸权时代”,美国的实力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增强了。它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强势,不断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具有在全球几乎任何一个地方促进其利益的手段和能力。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确立的战略是维持一极之下的多极格局,它积极参与全球行动,并且 力争充当领导。有人把美国的这种行为辩称为”仁慈的帝国主义”,认为只有它才有道德责任心和能力来维持全球秩序。〔’6〕而实际上,由于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根本利益一致,美国在这种”仁慈的霸主”掩盖下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意志:向他国施压,要他们接受美国有关人权和民主的价值观和做法;在其他国家的领土上或在其他社会中强行实施美国法律;对达不到美国在人权、毒品、恐怖主义、核扩散等方面问题的标准的国家实行制裁;把某些国家分类为”胡作非为”的国家,把他们拒于全球体系的大门之外,因为他们不愿意服从美国的意志。〔‘71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和关注的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问题正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实质。霸权主义必然导致强权政治。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无论政治意识还是政治体制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一长,使本来对中国就有敌意的某些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它们缓解这种不安找到了机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来看,全球化进程确实正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走向一种新的全球治理秩序,正在推动着人类在政治方面从统治到治理,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但是,每个国家具体选择什么发展道路由本国人民做主,对此其他国家应该尊重,这是联合国宪章的一个基本原则;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情况,这种特定情况决定了它接受外来政治文明的进度;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不应仅盯在它目前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看它正在努力做些什么,制定的决策和战略将在多大程度上 促进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保证本国和世界人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美国往往不顾一些国家的具体国情,强制推行所谓的”民主政治”。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眼中,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总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美国有些人甚至公开宣称:美国21世纪最主要的战略挑战莫过于如何对付中国的崛起。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将所谓的”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借与中国发展经济关系之机向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在中国推行西方的”人权”标准和政治制度,使中国朝着西方国家所希望的方向转变。更为严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他们的需求,干涉中国内政,以经济制裁相要挟,试图使中国在政治问题上做出让步。可以确信,随着我国在新世纪经济的发展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攻势以及利用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倾向还会加强。因此,面对西方大国”利用经济优势进行政治干预、经济政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如何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推进民主发展进程,建立一种多数民众能够理解和认同的高效、廉洁、民主、法制的政治,消除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借口,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2)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深化:既要”革命”,又需”稳定”全球化为某些方面相对落后的国家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机遇。从政治制度方面看,民主、人权、法治正在成为全球的普遍价值。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国人接触了外来优秀文明成果,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思想的指引下,创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道路上的又一个高潮:一种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民主理念、超越国界的新的现代民主价值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政治评判的标准。虽然如此,经济体制每前进一步,都让人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国有企业改革所以如此之难,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即国有企业改革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改革,更重要是政治领域改革。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寸步难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呼唤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决策者们早就认识到了政治改革的迫切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81在从1957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长达20年时间的”左”倾错误之所以得不到纠正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l引”我们说,制度是决定因素,那个时候的制度就是那样”。〔20]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也汲取了历史教训,认为”许多问题己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到了改革的纵深地带”,〔,门决心加大力度进行政治体制”革命”。实际上,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压力和动力。中国已加入wTO,必须按WTO通行规则办事。根据WTO无歧视原则、可预见性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准入条件原则、透明度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和通过市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原则等,政府对市场干预必须适度,对市场监督要有力,对宏观经济调控要有效率,政府政策及行为要统一透明。政府继续沿袭过去的行政权力配置已为世贸框架协议所不 容,易于引起国际性的法律争端,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从这个意义上,世贸组织的若干原则与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世贸组织的目标指向是致力于发展世界贸易和使世界贸易向自由化发展,它深知政府在推进自由贸易中的作用,因而用极大的精力来规范约束政府的行为,以促进政府行为的法制化和政府效率的提高。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只有体现世贸组织的这一精神,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获取更多的利益。然而,体制改革是体制变迁的一种表现,它的内在机制是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社会各方政治力量格局变化的结果,它的根源在于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动无数人的既得利益。但是,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集权制对国民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历史的惯性思维造就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当下社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等。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面对这诸多的不同,如果一刀切地牵动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势必把中国搞乱。当前中国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即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等等,恐怕就与此有关。而社会稳定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基本经验时,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一条重要的经验。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最大的目的是取得一个稳定的环境”[2z]所以,我们既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促进社会更加发展的紧迫感, 又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总之,我们既要进行政治体制”革命”,又须维护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2.经济(1)外部压力:西方的经济、科技优势和不公正的市场旧秩序在现阶段的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和科技水平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使中国的经济实力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1997年,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99257亿美元,美国就达76901亿美元,约占25.9%;日本为47723亿美元,约占15.9%;德国为23159亿美元,约占7.8%。仅这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ry0。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0544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5%,大致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7%,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22%,德国的45.5%。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比较,发达国家的优势更加突出。1997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8740美元,而我国仅为860美元,仅超过美国的零头。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是高度发达的、高度集约型的经济,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高。而我国的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属发展中的、粗放型经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低下。二者之间的差距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发展阶段上的和质量上的。科技实力就是经济实力。在科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也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高科技方面,它们占有巨大优势。目前发达国家每年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占全世界的95%以上,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不到5%。科技人员90%左右集中在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拥有的科技人员数只占10%。〔幼尽管2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科技研究与开发在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经济和科技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21世纪的较长时间内仍然继续存在,从而会导致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的排序会停滞不前。另外,目前全球化进程中所遵循的国际法规、国际规范、国际标准以及国际管理等市场游戏规则都是以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条件为依据,发展中国家处于极其不利地位。江泽民在1998年n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二战后,为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成立了多个综合的、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签订了国际经济协定,制定了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而这些法规和规则仍是今天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基本依据。这种规则在规范利益主体行为、协调各自立场的同时,也为多元的利益主体进入我国市场进行公开化、白热化的竞争提供了”通行证”。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用国际规则衡量和协调国内与国际的经济关系时会带来问题,即遵守国际游戏规则与让步部分经济利益和国内事务主导权之间的取舍。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自由、统一的市场仍没有发育完全,经济立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高,对国内外经济的反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有限。因此,如何在现存的框架和国际竞争中既利用全球化的共同成果争取更多的贸易机会和投资吸收,实现更有效的经济体制 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方式,又能稳固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使利益和正常秩序不受大的冲击,还需要不懈地去探索。(2)内部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内部结构失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引进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私利出发,依仗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对外贸易、对外投资、货币投机和技术转让等,加强掠夺和剥削,往往把资金投入首先集中于外向型和利润高的企业。引进的外资虽然可以带动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却不能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无助于国内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以至于我国工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衡,其主要表现为企业间的技术水平出现断层:有的企业已进入”现代化”,个别大型企业已进入”世界五百强”,而大量以内需为主的行业和企业仍处于所谓的”半现代化”状态。这种工业结构是相当脆弱的,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就会造成结构性的过乘g危机。其次,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地区来看,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较好且交通方便的地方,条件差的地区则很少有人问津。而且,按照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了优惠政策。这种投资的集中和政策的倾斜已经造成了我国经济畸形发展的迹象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数据显示,长期以来90%以上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02年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为454.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n.62%,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6.19%。其中广东吸引外资最多,为113.34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1.49%;其次 是江苏,为101.90亿美元,占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9.320k,是增长最快的省区。第三是山东,为47.34亿美元。以上三省区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49.75%。但广大中西部地区2002年吸收外资只有70.17亿美元,仅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3.31%。从增长幅度看,吉林(一27.51%)、河南(一11.38%)、山西(一8.11%)、重庆(一23.44%)、甘肃(一17.57%)、新疆(一5%)、四川(一4.47%)等地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负增长。〔241可见外资在各地的分布状况与我国期望填补中西部地区的资金需求缺口、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外资的这一流向,将进一步加大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再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即使是在我国目前较发达地区,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例如,温州是我国私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995年温州农民的人均收入就已超过了2000元,但约占65%的农民人均收入尚不足720元,而约占总人口2.3%的私营企业主年平均收入己超过100万元。〔25]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虽然已达8万亿元,但据估计,其中的80%为10%的居民所拥有。此外,我国近年来城镇下岗和失业人数也居高不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到2001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2年度《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则认为,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了7%的警戒线。〔川再从基尼系数分析我国贫富差距的情况。根据国际惯例,基尼系数介于0一1之间,越趋向于O说明越平均,越趋近于1说明差距越大,如果 在0.3一0.4之间为中等程度不平等,高于0.4则意味着不平等程度加剧,超过0.5则意味着贫富差距悬殊过大。我国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2,1994年为0.434,2002年已达0.467。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要达到0.5这个极为危险的系数。可见,我国的基尼系数己处在”警戒”区间,贫富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又如1996一2000年间,最低收入困难户人均收入年增长率只有1.2%,而最高收入人群的增长率高达9.7%。贫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996年的3.77倍,扩大到2000年的5倍以上。汇271贫富差距过大将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从而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的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3.文化(1)文化入侵:面临被蚕食命运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由于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然而,人类历史发展到具有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世界历史”的特征的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广泛而迅速的传播提供了工具和载体。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与地区问题学会会长塞缪尔,亨廷顿的一片惊世骇俗的论文《文明的冲突》,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不同地域的发展归结为人类文化的冲突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争论。从这篇论文产生的影响来看,至少能够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的碰撞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和现实。但这一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尽管也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压力,但大体处于受益者的地位,他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得到扩张,主体性得到发挥;全球化虽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面对发达国家的先进优势,其民族文化处于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的危险。所以,反对全球化的学者认为:”国家边界的消失以及经由市场相互联系的世界的建立,将对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对传统、风俗、神话以及更多决定各国或各地区文化认同的东西构成致命一击。由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并不能够抗拒来自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入侵—或者确切地说是来自超级大国美国的文化入侵—这种入侵不可避免地伴随大型跨国公司而来,北美文化最终将会强加于人,并在世界范围形成统一标准,使丰富多彩、迥然各异的地方文化消失殆尽。这样,不仅弱小民族,而且所有其他民族都将丧失其认同,丧失其精神信仰,从而仅仅成为21世纪的殖民地一一它们将成为一味仿效新帝国主义文化准则的行尸走肉抑或滑稽模仿,而新帝国主义文化除了以其资本、军事力量和科学知识进行全球统治外,也将会把其语言以及思考、信仰、消遣和梦想方式强加给其他民族。”〔283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实力,不仅从整体上统治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新秩序”,而且在思想文化上同样从整体上统治着全球。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地的娱乐界充斥着美国制造的产品,流行文化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行业,1996年美国 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该国其他任何行业,以致一位美国社会学家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做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近的一次行动。它代替了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徒推行的拉丁语以及共产党政府推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国正是通过它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得不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依附于它,而且在精神文化上也完全依附于它,泯灭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29]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也发生了变迁,出现了危机。”中国人历来追求的政治都要求‘淳风俗,正人心’,可是现在的普遍心理是‘向钱看’,为了钱什么都可以不顾,什么都可以不管。中国古人历来鄙视为机会主义者的‘弄潮儿’,现在居然成了时代英雄。所谓痞子文学,其精义无非是鼓吹‘何不游戏人间’,‘何不潇洒走一回’,‘什么价值标准,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艰苦朴素,统统见鬼去吧’!‘什么立诚推仁,什么居敬主静,什么希圣希贤,你算老几’?然而难道中国人在失去了所有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真的就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么?难道12亿中国人能就这样稀里哗啦地走向全球化的世界么?‘不能’,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如果中国人不能继往开来,建立上承旧统而下启新运的道德秩序,我们就将既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没有资格在全球化的未来世界上占有一个尊严的位置”。〔3川实际上,从鸦片战争爆发起,中国的文化危机就开始了。百年来,仁人志士们关于如何解决危机的争议可谓车载斗量。特别是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口号的提出,为彻底解决中国文化危机 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机。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调和的,即使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二者在经济上彼此依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灭我之心依然未变。与以往不同的是,侵略者变以前残暴的武力侵略手段为较为隐蔽的文化入侵。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决定的,所以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正在采取各种手段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紧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反动的文化思潮如黄、赌、毒垃圾在我国现在社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文化论争: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偏颇态度诚如李慎之先生所言,中国应该继往开来,建立上承旧统而下启新运的新文化。然而,且不说建立一种新文化是何其之难,单是如何上承旧统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五四’以来关于东西(或中西)文化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争其关键似乎更在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问题已成了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症结。”汇川长期以来,无论理论界还是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两种偏颇看法:第一种,对传统文化轻率地全盘否定,简单地把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礼教的代名词,当作通向现代之路的最大障碍,急欲全部加以铲除。第二种,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肯定,将其视为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法宝,不加分辨地吸收。这两种看法无疑都是错误的,对此潘家铮院士认为”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即断送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发展步伐,导致我们走上 错误的道路前一种态度以赤裸裸地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形式亮相一出笼就自然而然地遭到人们的反对。后一种态度却打着爱国、爱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其实,贩卖这一观点的人,绝大多数并非爱国和爱传统之人,而是别有用心的。”工32,第二种论调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已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虽偶有余声,也是风雨不在了。让人最为警惕的则是第一种论调,因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论调最为诱人,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论调所倡导的西方文化所蚕食。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无非是为了”全盘西化”,其理由就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其发生的根源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生长出或(经过调整而)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而西方文化则与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化是在西方文化中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截然对立的论调是值得商榷的。楼宇烈先生批评这种论调说,”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在实际上则不仅行不通,而且是有害的。目前,从理论上论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可协调的论文,当以《河荡》解说词最有代表性。它追根溯源,纵论古今,横比中外,粗粗一看似乎对中华文化弊端之揭示颇不乏醒世之笔。然而,我觉得该文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不可协调,因而必须彻底抛弃传统文化的论证,仍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如果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对立的、不可协调的话,那末该文在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不可协调的同时,却又在竭力论证西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必然联系,证明现代工业文明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发生发展起来的,这不是同样在肯定现代与传统文化有着血肉的联系吗?如果说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 文明不可协调,那末我认为,在今天做这样肯定的结论也似乎还为时过早。一则,近代中国存在着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事实,尽管这种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是有限的,是不彻底的,或者如有人所说那样是严重走了样的,然而它毕竟是接受的。而且,正因为有这种因素的进入,才发生了文化上、观念上中外古今的矛盾冲突,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管此种矛盾冲突尖锐到什么程度,也只能说明我们暂时没有调整好,而无法直接推断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与现代工业文明协调的结论。再则,结合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其他一批与中国有相同传统文化的现代工业国家的现实状况,更得不出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不可能与现代工业文明协调的结论。看来,”换血’说也好,‘换色’说也好,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其根据都是不够充足的,实难令人信服。”〔:l31然而,批评终归是批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建构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并不是一帆风顺。4.其它除上述挑战外,还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各种挑战。从国内来讲,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起步阶段,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发展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其主要表现为人口膨胀,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等等。第一,庞大的人口。我国人口已超过了13亿,并且每年仍以净增1500万的速度在膨胀,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要被新增人口所消费。人口膨胀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第二,资源相对短缺。统计资料表明,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 草地四类资源,我国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0/0、32.3%、14.3%和3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消费,更加剧了资源的短缺程度。第三,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的失衡。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周期逐渐缩短,如连续不断的雪灾、干早、洪涝、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等等,便是明证。第四,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据统计,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每年排放污水360亿吨,除了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垃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垃圾围城现象仍在不断加剧。这些问题对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从国际上来讲,近年来,局部地区的危机和战争不断发生,涉及的国家越来越多,例如发生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危机和战争危险直接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国家,而是涉及到整个阿拉伯世界乃至全球;并且使用的武器越来越先进,如美国在伊拉克打的是一场高科技战争,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防建设己是刻不容缓。”911”之后恐怖主义思潮迅速发展,中国与国际恐怖主义的”地缘联系”使得中国西北边境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和冲击,恐怖主义活动将使中国边疆地区安全形势和社会治安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和日本阴谋干涉我国内政,我国统一台湾会更加艰难等等。 2.6、后现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后现代状况。印度电影和泰国小说并不抵触后现代主义。关于虚拟的思想东南亚是并不反对的。冒牌服装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盗版CD他们也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发展中国家要抗议边缘化,如伊斯兰世界是一种边缘化的文本形式,他们乐于接受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关注边缘的倾向。?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在中国没有”后现代”的历史语境。现阶段,中国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前现代化社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东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西方价值观也进入了我国,互联网络高速发达,信息传递速度极快,不可避免要遭遇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成分、利益诉求、社会阶层多样化,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失去规范、法制意识淡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不健全。认识以瓦解现代性、理性主义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时要辩证分析。(-)价值多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功能受到干扰1.主导功能受到干扰的原因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这一特征对我们提倡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干扰。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这一特征对我们提倡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形成了干扰。后现代主义的反中心主义这一特征对我们提倡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干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视角这一特征对我们提倡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形成了干扰。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主体性这一特征对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形成了干扰。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这一特征对我们提倡的”精 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干扰。法国福柯的”总体性话语的压迫”,法国德里达的”形而上学与暴力”,法国拉康的”主人话语”,揭示的都是”试图从整体上去把握”的压迫性和专制性。②后现代主义一心忙于否定、摧毁,对该肯定和保留的东西缺少耐心,21内在缺陷专事破坏少于建设,由于没有思考周全就下结论,作风简单化、粗暴化、前后自相矛盾又过多,过于坚执否定性,破而不立,最后或是走向无政府主义的多元论或是遁入神秘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主张反权威、反中心为政治多元化提供了所谓的”合理性”。后现代常常惧怕任何一种中心,稳定性、目的、信仰和价值被抛弃。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各种理论都在争夺市场。但人们不能承受过多的信息,因此不断在各种信息间摇摆。在吸收西方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难以避免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格局,既有马克思主义又有非马克思主义,还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存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和多元化话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功能受到干扰。2.主导功能受到干扰的表现中国的政党制度显然不会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认同。中国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执政党不等于参政党,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在朝党”和”在野党”关系。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是一种霸权,无疑会使得其他党派被边缘化,其他党派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如果否认任何中心,惧怕任何边缘化,那么星座文化、鬼神文化以及风水文化又会沉澄泛起, 这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国正由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己经进入到深化阶段,社会上道德缺失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普世价值、个人主义、大陆新儒家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比较少和知识结构有限并不能充分的认识这些社会思潮。因为各国科技水平差距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传播制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西方国家的一些势力不希望中国强大,一些敌对分子一直企图”西22化”、”分化”中国,其利用先进的宣传工具究售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做法必然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造成消极影响,如有人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也是一种威胁。3.主导功能受到干扰的危害主导功能受到干扰之后,社会主义观念、资本主义观念、封建主义观念都存在于社会之中,市场经济所诱发的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也流行于社会之中。没有信仰、信念或者某种形式的信任,人类无法生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并不希望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现代主义就其极力推崇的反对统一、反对基础、反对本质等破坏性和虚无主义的主张,对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建设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讲, 无疑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这种否定政治旗巾只的思想必然使得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复杂化。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意识形态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国家文化安全必然会受到威胁。(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地位受到冲击1.在教育目的观上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好与坏提供必要的依据,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时时刻刻动员鼓励广大干部和劳动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艰苦奋斗。?后现代主义以摧毁理性主义的极权性、压迫性以及结构化为目标。在理性主义的思维范式内,整个社会就是一种结构化、一体化的存在状态。如政23治思想上的某种规定的意识形态,经济形式上不变的体制,文化传媒中舆论一致的导向。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种思维方式是将人看成物的思维方式,在注重主体能动性发挥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最宝贵的”自由”。?后现代精神的品格即不确定性,这一精神消解一切秩序。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客观的普遍的本质,真理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约定的,是可变的且多元的,把真理绝对化的观点是非人道的过分要求,而这种非人道的原因是”理性主义错误结论”。②后现代主义者不相信永恒不变的人性,也不相信人的核心本质,这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提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违背人的本 性的,人不是刻板的,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我们应该允许人有缺点和错误,这一观点显然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完人”教育。2.在教育立场上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个人或者是群体,按照某个社会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积极地施加教育影响。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要符合社会规范,他是一定社会所需求的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仅是组织者而且还是引导者。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③美国罗蒂认为根本不存在绝对真理,也不存在作为世界木体的基础,真理并不是对实在的反映,只是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罢了。④车里霍尔姆斯认为陈述具有真理的效果是权利关系指定的,真理的东西是人为确定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只能是当下的真理。后现代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被形容成”普遍性代表”、”为普天下大众求正义”、”榜样”等,是真理的代言人,但目前事实并非如此,信息技术、科学文化使得知识分子的地位发生了危机。时代不同真理不同,地点不一样真理也就变得不一样,真理是多24元化的,教师不可能是某种知识的权威。教师信仰的东西是真理,学生信仰的东西也是真理,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现代主义知识观的特征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①所以教师才能够传授一种客观普遍的知识。知识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不再是绝对真理,知识只是一种假设,知识的本质是生成性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显著变化是:从确定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从一元性的知识观到多元化的知识观,从静态稳定的知识观到动态生成的知识观, 从客观公众的知识观到个体性的知识观,从单一分离的知识观到网络性的知识观,从良构性知识观到非良构性知识观。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不提倡理想以及反价值的做法也使得教师和学生浮躁,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再追求深刻的知识,而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以此作为满足欲望的工具,获得光环的道具,作为取得成功的敲门砖;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变得功利,学习是为了获取轻松却收入高的工作,获得切身利益或取得挤身上层社会的筹码。3.在师生观上的冲击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建构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主体客体关系,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角色、行政管理的角色、教师心理导向角色、教师的自我定向角色,学生则是被教育的对象;第二,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联结学生和教师的中间纽带是知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知识成了奴役教师和学生的工具;第三,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这是”教师中心”的体现,这一权威是在科学知识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第四,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教师中心”下是学生成为教师的工具,在”学生中心”下学生又控制着教师,两种教学理念都是将对方当成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第五,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教师会形成”偏爱中心”,有意或无意间将时间、关怀、资源分配给教师自己喜欢的学生,事实上使得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成25为”边缘人”,被冷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越受老师重视的学生发展越好,越受老师冷落的学生,学习障碍越多;第六,知情分离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建构存在以下几种:主体间的关系,互为目的的关系,平等对话的关系,共同探究的互惠关系,相互理解与相互融合的关系, 意义共建的关系,共历生命成长的关系,生命的相互投入与相互创造的关系。②这些师生关系的构建对我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现代主义师生观并非是完美无瑕的,确实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我们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投入与互动,中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认为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也说明师生间应该共同探究,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差异性而不该搞”一刀切”。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教师更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而不是真理的代言者。本人认为,根据后现代主义观点,既然我认为的东西是真理,真理就在我的手中,那么教师持有的又是什么?真理根本不具有客观性。在少数学生身上,重视现时感受,他们跟着感觉走,不知羞耻,吃喝玩乐,追求刺激新鲜,对父母都不知怜惜,对教师更是冷漠麻木,实在令人惋惜。在生活中,大学生普遍对政治课不重视,在课堂上心不在焉,逃课现象严重,教师让写论文以期引起重视思考,但真正用心思考的人为数甚少,多是在网上复制粘贴,或是写写而已,关心的只是分数,内心并不认同主流价值。大学生应该了解国家大事,社会动态,但很多大学生只是热衷于听粗制滥造暧昧不清的音乐、无中生有的惊爆新闻、虚构或炒作的明星绯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知识也是一种商品,知识的供应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为知识的创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慢慢发展为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模式。面对以往纯洁的师生关系,有的学生内心并无尊师之念想,认为自己交了学费,老师就应该以顾客为上帝,迟到、早退、矿课,课堂上吃东西、听音乐、耍手机,课下见到老师就最基本的礼节问好都 做不到,在考试之前不断的联系老师索要答案,挂科不反思自己只是一味的26认为老师不好,如果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更多的是去送礼,把师生关系世俗化功利化。本人认为在私立学校和培训学校这种现象尤其严重,一些艺体学校的学生因为家里有钱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有的学生赤裸裸的侵犯教师的尊严。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比较明显,如广东、台湾等地区,师生关系更加的复杂。(三)大学生信仰危机现象普遍中国大学生主流还是非常好的,他们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本身素质整体比较高,他们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他们自我意识强,社会参与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富于创新精神,希望能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投身”三支一扶”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当村官给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投身慈善事业,无偿献血、捐献骨髓,参与学雷锋、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以及其他形式的青年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本人论文由于篇幅有限,更多关注的是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后现代思潮有关联的问题。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的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尽管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①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从小就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是新生的”一代小皇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愿望要求都竭尽所能的满足,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会造成孩子自我中心、冷酷麻木的特点。90后独苗们狭义的生存环境是狭小的, 从小在孤僻的、单调的、封闭的的环境中生存,在面对环境压力时易于选择无规则的行为方式。由于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上普遍出现前移的现象,在心理上出现成熟期后移的状况。近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冲击。大学生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现代人的生27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鄙视普通劳动者,人情味淡漠,郭美美事件、医生收受红包都体现着拜金思想在作怪。吃了山珍海味不满足还消费国家明文禁止的保护物种,穿了绫罗铜緞不满足还滥杀珍奇动物满足对貂皮大衣的向往,有人吸食毒品、动辄花费上万元吃一顿饭、用奢侈品来弦富满足内心变态的优越感都体现着享乐思想在作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毫不顾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某些身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人不思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只是运用资源优势来满足自身膨胀的私欲,百善孝为先但有些人自己能够过着富足的生活却不能满足年迈父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体现着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作怪。社会的浮躁等原因造成利益冲突现象飙升,闪离对下一代造成孤独、苦闷和失望的情绪。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后现代主义反理性主义、标新立异、抵制权力、反抗秩序、消解中心、拒斥经典、宣泄欲望、缺失深度、颂扬欲望、无意识等元素迎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也对大学生的信仰造成了干扰。非理性主义为后现代主 义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致使大学生没有精神家园、丧失信仰,信仰也曰趋世俗化、功利化,出现价值评价标准模糊、混淆美丑等问题,后现代主义更容易影响到学习落后者、性格偏激者、心理残疾者等弱势群体。1.精神迷茫大学是社会化的场所,要让这些社会的精英认同社会文化和内化主流价值观。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读过后现代哲学,但通过出版物、电视、网络、广播、录像机、摄像机、数据库影视等等载体仍然可以耳儒目染的接受后现代文化。”后现代性文化,如好莱鸡式的商业电影、家庭肥阜剧、通俗小说,还有各种社会新闻、娱乐报道、读者文摘、谋杀迷案、明星传记,甚至包括各种亚文化形式,如卡拉0K、MTV、时装表演、游戏机。”?后现代思想质疑所有既定的观点和权威。后现代哲学由于过分强调多样28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在思想方法上陷入形而上学,但大学生还很难辩证的看待。后现代主义披上”反”的外衣,反文化、反权威、反美学、反秩序、反智性、反文学、反同一、反价值、反意义、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反整合、反有序、反中心、反深刻,这些思想强化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自我意识,忽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化的发展,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大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加辨析,囫囵吞譽的接受,如德里达的”解构”,有人认为是”建构”,有人认为是”拆毁”,而德里达所谓的”解构”,就是”有点像‘解析’或者‘剖析’,即剖析剖解某一特定命题,对它的论断和论据进行拆分,以此发现命题中的矛盾因素”?。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比较明显,大学 一般位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大学生后现代穿着打扮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生活颜废,”奋斗”的口号不再响亮,而是整天看充斥着暴力和性以及低俗情节的美国大片、沉迷于打游戏之中、不断的网上购物或看充满戏剧性和欲望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快男超女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有的不去食堂吃饭,直接叫送货上门的外卖,有的迷恋无厘头周星驰的”黑色幽默”槁笑艺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所引起的潮流在中国一直没有定论,但它颠覆传统和市民化的无厘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部影片中反映出了对生命和历史以及时间的消解,真实和历史以及正义被质疑?。后现代主义倡导一个人应该怀疑除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和世界存在,把自己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导致内心无法有坚定的信念,不关心集体,政治责任感渐渐淡化,社会信任度下降。后现代主义在个人自由、选择问题上,过分夸大了自由和选择。人既是生成的又是给定的,所以没有绝对的选择。传统观念、同时代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他的思维和选择,撇开社会关系仅把抽象的个人体验作为本质,绝对的自由和选择不可能实现。但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只想着自由,吃喝玩乐不肯付出努力怕吃苦,甚至因为不能睡懒觉就辞职不上班,炒老板鱿鱼现象非常普遍,还有的直接成为”啃老族”29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沈旭、张帆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一文中认为传统精英式教育希望大学生追求”伟人生活”受人冷落,大学生更向往”自由职业”。 后现代思想家视一切为游戏,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科学和哲学也被看作一种游戏。后现代哲学用”游戏”代替”追求绝对真理的活动”,用游戏的”规贝r取代”普遍必然的绝对真理”。大学生出现”跟着感觉走”、”我只知道跟踪自己的心情,别的一概与我无关”、”过把瘾”、”神马都是浮云”、”怎样都行”“、”玩的就是心跳”、”享受孤独等游戏化生活方式。出了“I服了YOU”、”某某某,你妈妈喊你吃饭了”、”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吓坏了花花草草”之类的无厘头语言。2.信仰日趋功利化中国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的原因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科学的而且还是崇高富有魅力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自己的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顽强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等级观念,这种教育模式受到大学生的反感。后现代思想孕育出激进的怀疑论调,必然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任何一种学问都受到质疑”?。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在的中国不是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30大学生中存在不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者。有些大学生不是比学习成绩而是比家庭环境比消费、比阔气、摆排场。将大把的美好青春荒废在一遍又一遍 的逛街、疯狂的购物、追逐名牌和奢侈品、化妆上,有的欺骗父母的血汗钱供自己享乐,面对父母的呵斥不以为羞、冷漠麻木,甚至出现谩骂殴打父母者,有的过度消费引起负债累累。少数大学生身上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生活和文化领域更为时尚化、媚俗化、低俗化、粗俗化和商品化。后现代物化的形象、商品拜物教、情感平面化的景观严重。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观看灾难,比如海陳造成的大规模的死亡、地震造成血淋淋的场面、非洲饥荒造成人们绝望无助,这些对痛苦的体验都不是直接的,间接体验只能引起人们间接的反应。电视图像画面对人们的冲击使得人们对灾难的感受能力不断下降。社会充满了无情、冷漠,如肇事司机在惨祸发生后不是去救助伤者而是将其碾压致死,对社会不满的人疯狂的砍杀幼儿园孩童,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时有发生,大学生面对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视而不见。马加爵事件引起全国轰动,部分大学生表示不予置评,有些大学生表示被害者活该,冷漠至此无以言表。药家蹇事件中,部分大学生对药家翕也表现出理解,更多的人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一个宿舍的人就像房客一般,和平相处即可,有了心事就釆取打游戏或写日记等封闭式的方式解决。人们的道德焦虑感和道德恐慌感越来越加剧。后现代主义消解责任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生命感、肉身存在和当下感的把握,看重触摸和感性交流的价值。福柯认为:”快感,譬如性快感,具有无上的价值,必须无限制地追求”。①爱情是美好的,是一种纯真、专一的感情。但是有些大学生“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今拥有”,在美好的爱情里少了责任感,出现荒 废青春或情欲泛滥的状况,致使学业成绩不佳或对他人造成伤害。还有的功利化对待爱情,不关心彼此情感只想利用另一半少奋斗几十年,爱情商品化,甚至有人和一个人在一起只是因为这个人的父母有权、有势或有钱。大学生对未婚同居非常淡然,对同性恋等问题也表现出理解。313.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在传统语境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爱国情感被破坏、政治意识弱化、政治责任感淡化必将影响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是因为他的人生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人生价值大是因为他通过实践极大的促进了历史的进步。社会提倡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为: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以强调否定性、摧毁、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批判以及多元性为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是一种”流浪者的思维”,忽视建设性过分执着于否定性、流动性和破坏性,有陷入否定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多元论的危险。后现代主义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使人们很难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后现代文化拒斥道德的神圣性、统一性,变化、批判、否定等受到后现代主义的热捧。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科学和理性取得巨大进步,在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为社会规定了机械般的秩序,慢慢地掏空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打乱了人们的精神秩序和价值观念,让人们成为了精神的贫困者和无序价值观念的载体。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传统书籍己经不能满足需要,传统的 交流方式也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交流需求,在网络时代,ICQ、BBS、MSN、QQ聊天交友、谷歌、百度、BT下载、迅雷下载、PPS播放器、博客、播客己经充斥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边缘性和去中心性是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就消极意义而言,其造成部分网民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社会责任感淡化,网络依赖综合症等。网络恶搞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大胆导标新立异、颠覆经典、反讽社会、反主流、反英雄化、反权力、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有关。”一些激进的怀疑论哲学家认为,意义是人类自造的,自由漂浮,与一切真实无关。”②德里达主张,32要颠覆以往的等级、结构、深度、中心和本原,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有些恶搞根本没有实际价值意义,有些挑战道德底线,有些戏弄政治底线,有些颠覆传统文化,这些行为引起价值消解、精神消亡,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爱国情感。大学校园网络上流行着国家领导人”怪”形象图片,丑化国家领导人引起民众对国家的不信任;把毛泽东与西方文艺明星并置;流行着英雄先烈扭曲的私人生活故事,空穴来风的扭曲引起人们审美价值标准模糊,不知道自己该坚信什么,向哪个方向努力;流行着漫画《论语》,搞笑诺贝尔奖,水煮《三国》,交配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网络红人”凤姐”等。有一个女子直接骑在毛主席的雕塑的头部拍照,这种无公德心无道德的事情不是一件两件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流传毕业照,男生不穿上衣露出发达的胸 肌,女生穿着黑丝袜摆着各种各样性感掠人的造型。网络上还有一些反党、反政府、反人民的信息。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价值评价标准模糊和混淆美丑可见一斑。332.7、治理与政府治理范式变革的背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原先单一的国家权力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各种社会性因素不断地产生和发展,研究和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为了中国社会治理范式转变的关键。邓正来就认为,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于调适中国政府和社会间的关系格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产生的各种社会性因素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政府能够适应各种新的形势而作出相应的调整,都是治理变革应该做出的选★13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一种民主的解析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前言部分★1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05),P37-41★17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2,P214★18罗兹.墨菲:《亚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P23-24★19罗兹.墨菲:《亚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P23-24★20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31★21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P20318中国现阶段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既有传统权威向法理型权威转换的过程,当 然这一过程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心理情节的变化之中,在现实层面的操纵已经很少见了。也有魅力型权威向法理型权威的转换。可以这样说,中国政治现代化转型是一种心理和社会实现急剧变化和碰撞的复杂和危险的过程。如果这一转型能够成功,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转型失败的话,那恐怕会出现无法预测到的结果。所以对于当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学者引用当年梁启超在”五四”时期的提法,认为目前中国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推翻帝制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政治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五四运动”是文化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用”千年未有之变局”来形容中国当今的社会,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对中国前景的乐观,但同时也隐含着许多的忧虑。当前政治转型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推行政府治理艺术的变革,即如何使政府更有效率,行为更加负责,行动更加迅速和政治更加民主化。政府的任务不仅是通过法律来管理商业和社会交往,而且也要力图对人们的希望和忧虑作出回答。在未来社会如何实现公正、参与、互助和创新;如何塑造一个值得人们在其中生活的社会,不排斥任何人,并且使所有人最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促进首创性,保护弱者并鼓励强者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任何一个政治现代化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可是,在现阶段,我们发现,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导致了政治转型更加的困难。这些矛盾和问题在要求加快政治转型的同时也阻碍了政治转型。现阶段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贫富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势必会引起社会冲突的加剧。据统计,2000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17,2003 年增加到0.452,根据2007年的统计,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应该在0.50以上。而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0.40。可见,我国贫富差距悬殊是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治理的首要难题;第二,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差距在继续扩大,这和第一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三,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第四,就业问题形势严峻,许多人面临着成为无业游民的危险,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第五,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几十年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是过高的社会成本,这种成本的过高和过早付出制约着我们今后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如何尽快的落实绿色GDP的概念,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辣手问题,把绿色GDP19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体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风范;第六,腐败问题依然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中国自80年代以来,腐败问题就引起了社会和世界的关注,这几年虽然加大了反腐的力度,注重法律体系和监督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但腐败分子对反腐败体系就像老鼠对老鼠药,具有累进抵抗效应,随着反腐体制的完善,腐败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和效率;第七,政府信用丧失现象严重,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对政府抱有不信任的心态。学术界对政府信用失范的具体表现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权力应用的不规范现象严重,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利用权力资源的希缺性来寻求权力的寻租;其次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随意性很强,不科学,不稳定现象常有;再次是政府的服务性并没有真正的成为政府执政的理念,政府服务效率低下,信息封锁, 暗箱操作现象严重;最后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的不协调,地方政府常常对中央政府的政令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数字注水,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社会问题就是政府治理中的木板,政府治理就像木桶盛水一样,治理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问题解决的程度。以上社会问题,说明了政治本身所应有的任务政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完成,反而使我们的政治转型陷入到了一种权力集中但权威却流失的尴尬境地。如何使政府早日摆脱这种境地,完成自己本身应该完成的任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促进社会治理结构的功能变迁,转变政府治理职能,实现政府治理范式的变革,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善治。2.8、乡村治理的社会背景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视,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乡村作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乡村的发展程度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局产生根本性质的影响。党和政府-11-决心下大力气发展乡村建设,从多方面提出发展目标。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凝聚多方的力量进行通力合作。虽然现在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有限,但是乡村拥有的许多资源和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在接下来的阶段乡村应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和资源,吸引非政府组织的对自身建设的投资和帮助,不断开创乡村建设的新局面。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年代,我国广大乡村在乡村治理方面主要实行的是 权力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政社合一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由于政府对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严格的管制和约束,导致村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丧失,缺乏选择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这些对我国乡村的治理和建设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政府在政治方面对村民的思想意识和民主诉求考虑不足,在经济方面严重打压非公有制经济的苗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作为非常有限,整体呈现出严格管制、服务低效的局面。乡村党委集中掌握着管理的权力,这种集权的管理体制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高管制的服务状态不仅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还对村民日常生活的积极状态进行打压。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同,要求在广大乡村进行推广,它直接宣告了以集体经济为代表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失败,成为新时期乡村乡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制度,但是它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权力的真空,集体事务难以开展,服务保障缺乏公共资金等一系列问题。1983年党中央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成立乡镇政府,农民开始组建代表自己利益的村民委员会并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这种形态极大地激励了村民成为村治主体并参与构建治理体制的过程。这项制度集结了政府、村委会、集体组织以及村民的力量,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旧时代的中国农村,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较少,所以村民在思想状态上依然受到封建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在思想上的落后和封建导致村民对于政治民主缺乏敏感度,缺乏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对于民主政治的诉求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随着基 层民主自治的开展,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日益改善,他们追求政治权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央的指导下广大农村区域不断地完善自身体制机制的建设,对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他们参与自治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技术帮助。在当下,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农民走自愿、互助的新型合作化道路。生产上能够实现互助合作,资金上能够提高使用效率,发展农民间创新型的合作组织是未来我国农村的一个发展趋势。-12-自从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国家就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经济取得巨大改变的同时,我国乡村的发展依然落后,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吻合。如何改善乡村的治理面貌、提高乡村的经济水平依然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为新农村的治理提供了实践的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不仅仅是指新房子的建造,道路的修建那些为迎合上级检查而做的表面工程。新农村的建设与治理,单纯依靠政府是不可行的,必须充分调动乡村的每一个利益主体,共同努力推动乡村的治理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兼顾协调各方的利益,不断减少利益矛盾和摩擦,提高治理效率。2.9、浙江省近自然河道建设背景1.6.1浙江省城镇河道背景1.6.1浙江省城镇河道背景浙江省河流众多,主要河流大多发源于海拔800m以上的山区,而下游河口则为滨海平原,海拔在10m以下,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除苕溪注入太湖 属长江水系外,其余均独流入海;此外尚有浙、闽、赣边界河流和众多独流入海小河流等;在杭嘉湖和滨海平原,地势平坦,河港交叉,形成平原河网,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河道水域地区也往往是一个城镇发展最早的地区,大多数浙江省城镇的发展与河网水系密切相关,河水为人们提供生活水源,净化城镇的污垢,是城镇对外交通、物资与信息集散的动脉。由于其处于水陆的边际,它的景观信息量最为丰富,是展现城镇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直接影响到城镇的整体风貌。如古老的杭州以”人间天堂”著称,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绕城范围内291条长度在1km以上的河道组成的水网在杭州整个生态与景观系统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1]。杭州境内河道交错、水网密布,西湖、西溪、运河、湘湖、钱塘江等贯穿其中。它之所以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与其丰富的水资源密切相关。2.10、河道采砂研究意义及研究背景流。长江河道丰富的沙石资源为沿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建筑和填筑材料。长江河道机械采砂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组建形成大规模开采之势。20世纪90年代,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沙石需求量大增,沙价上涨,在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采砂船蜂拥而至,遍及长江中下游河段,形成滥采乱挖的局面。长江河道采砂涉及多种行业、部门,除少数是按照国家规定,经有关河道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批准的范围、时间和作业方式开采以外,大多数为非法采砂。给长江中下游干流 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以及社会发展等带来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的长江河段。据不完全统计,在禁采前,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审批采砂区44个,审批的采砂总量达5300余万吨。由于非法采砂肆无忌惮,长江中下游河道中采砂量远大于上述数字。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全长1893km(宜昌至河口),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六省(直辖)市。沿江地区工农业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水资源丰富,是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带,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根据1997年资料,沿江地区总人口数约1.0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73%,而区内国民生产总值达1.1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6%。自然河床的演变不会给周围环境等带来不利影响,而认为干扰如河道采砂加剧了局部河道的演变,滥采乱挖江砂,加剧了长江江岸坍塌,影响河势稳定,危及了长江防洪安全和通航安全,严重威胁着长江沿江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长江中下游各省市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对本省市境内长江河道的采砂活动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彻底取缔非法采砂活动。2001年2月,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开始全线禁采江砂。2002年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水规总院制定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采砂规划,规划报告提出了采砂规划的范围、规划期和规划任务,确定了一些禁采区和33个可采区,并对禁采期做出了合理的确定(长江水利委员会,2002)。滥采乱挖江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某些河段的河床结构和水流走势,使河床冲1长江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淤失去平衡,河势恶化,危及堤防安全;众多采砂船拥塞挤占主航道,使船舶航行、停靠困难,船只搁浅,碰撞等事故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由于采砂影响,引起河势变迁,使沿江港口、码头作业困难,严重的可能造成港口、码头淤废;采砂还会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从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影响珍稀水生物白暨豚和江豚的栖息场所和饵料资源;有时采砂还会挖断江中的通讯电缆,使很多的通讯设备遭到破坏;还有使水上治安秩序严重恶化等问题。长江河道采砂是采掘河床表层的床沙,并非远年沉积的河床沉积层。而床沙是河道挟带泥沙的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保持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床冲淤基本平衡,每年可供开采的沙量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所以,如果不对长江中下游采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无限制地、掠夺式地开采江砂,将会破环长江中下游干流相对稳定的河势,破环长江中下游河床的冲淤平衡。因此,制定河道采砂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长江江砂资源的需要。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及管理的现状、暴露的主要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影响,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自1996年开始,陆续颁布了关于禁止在长江河道内采砂的省政府令、通告、公告等。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已实行了全面禁采,全面禁采后,干流河道采砂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有效地遏制,禁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维护河势稳定、保证沿江两岸堤防和防洪设施的安全、保证通航安全以及沿岸国民经济各部门重要设施的正常运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全面禁采,沿江地区建筑沙料供不应求,导致沙价大幅上涨。有的建筑工程甚至用海沙替代江砂做建筑材料,从而影响到许多在建工程的工程进度、工程投 资和工程质量,当然还有其他很多问题。所以,采用全面长时间的禁采来保持长江河道的健康发展是不可能,必须对长江河道的科学、合理采砂进行详细研究,从而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规划方案。为依法、科学、有序地利用长江江砂资源,确保江砂开采不致影响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及沿江工农业设施的正常运用,以及满足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采砂区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林木松等,2004)。江砂开采必须服从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不能带来明显的不利影响;江砂开采必须保证工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设施的正常运行;采区的选择应与河道整治与发展规划相一致,应有利于航道的稳定与整治;综合最近河道演变特性,进行采砂区的布置。近年来,长江委为长江干流河道采砂的合理规划做出了很多不懈的努力,且成效显著。对河道采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也是健康长江课题的一部分内容,2002年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体现了其主要规划内容,报告简述了各个可采区河段的基本情况及河道演变特性,就河势、防洪及通航安全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采砂影响综合分析,对可采区范围、控制开采高程、年度控制开采量、2长江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采砂船控制数量和禁采期等给予了适当的规定。2.11、研究背景的思考,是基于硕士期间,非常有幸能接触、参与很多的国内河道改造、建设及相关的研究事件。3年来不仅经历和阅历了其中的很多 工程实例,还接触了各方面的前辈和专家,有水利的、城市规划的、生态的、旅游的、人文历史的等。他们言传身教,使我深深感到,现代城市河道的存在的形式和发展方向,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同时,在这期间,国内外对城市河道改造的实践活动及理论研究可以说突飞猛进,如火如荼。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河道规划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引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解决城市水利工程的同时,牵扯到城市河道景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空间肌理、城市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城市河道或多或少都已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态,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并制约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水污染严重、水量少经常出现季节性断流、河道硬化、渠化严重、河道防洪存在安全隐患、开发中忽视河流景观及滨河公共空间的整体规划、河道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河道综合治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综合焦点。河道是一个城市极富魅力的景观场所之一,是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场所。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城市的河道两侧景观带的建设已经纳入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水”也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但是,我国各个城市先后进行的大规模的城市河道的改造工程,总体而言,缺乏较为系统的合乎国内实际情况的理论指导,其结果是难有成功的案例。目前,世界各国许多相关专家也都意识到,城市河道改造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因此,除了水利工程师,景观、生态、城市规划、人文历史等越来越多的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研究城市河道改造问题。英、法、德、美、日等国家在这方 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深入的水平,其中把城市河道改造作为学位论文客体的总量也逐渐增加,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对河、湖、湿地等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通常是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合理的组织和布局生产力;建立工业区、城市群和产业带,并促进了流域内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这已成为一种趋势。2国内各城市近几年对城市河道的改造力度逐年在加大,工程的实践以及理论的研究也由单纯以水利工程师的主持到景观、城市规划、生态、旅游等多方面的人士共同参与,并且,《中国水利》、《建筑师》、《景观设计》、《中国园林》、《规划师》、《城市规划》、《建筑学报》等国内期刊杂志介绍了大量国内外的设计实例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但总体而言,国内对城市河道规划设计或改造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比较零散,多以个案出现。大多数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中只解决了某个局部和多个局部的问题,尚未系统解决河道景观的建设与城市功能、生态景观、防洪排涝、人文景观之间的矛盾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借鉴国内部分河道改造的成功案例,研究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中,如何统筹河道生态环境改造、景观设计及水利工程设施,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亲切、宜人、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观环境。33、研究意义3.1、课题依据及意义(1)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社会风险理论,卢曼的风险社会不可知论等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渊源 (2)风险全球化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险机制回应(二)选题意义回首2002年,非典疫情肆虐全球,生命时刻面临威胁的国民首次被笼罩在风险所带来的阴云中。而近些年来,各种突发事件的频发,更使这种恐惧感愈演愈烈。尤其是2008年以来,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前所未有,汶川特大地震百年一遇,重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甲型H1N1流感迅速蔓延。这种由外部风险所激化而成的恐惧感已经上升为主动的安全诉求。人类的脚步已迈入了风险社会的门槛,准确的说就是全球风险社会。风险恐惧正在逐步上升为风险意识,并以其强大的反作用力为风险社会的形成”增砖添瓦”。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全面剖析我们所生存的时代和迎面而来的紧迫问题,更要想到这个时代为我们的存在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本论文正是借助风险社会理论理性地思考我们生存的环境,尤其是中国面临的风险的一种尝试。虽然它只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尝试,但并非是毫无实践性的无的放矢,它彰显了风险意识的能动性,从根本上体现出对个体和人类共同存在的关怀。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既有”大自然的惩罚”,如地震、海啸、飓风;也有”社会的不安定”,如恐怖袭击、经济危机、政治骚乱。但本论文所说的”风险”并非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来自自然的灾难,我们称之为灾难、危险或威胁,而是立足于人类行为和决策意义上的,是它们的副产品,指的是其失败的可能性以及其他难以预测的结果。风险的重要性不在于风险本身,而是体现于风险依附的对象。因此,我们在研究风险时,重要的并不是风险本身,而是辨别风险的知识和技术。风险不是来自无知,而是来自知 识。如艾瓦尔德说,”任何事情本身都不是风险,任何事情都能成为风险,这有赖于人们如何分析危险,考虑事件。”①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风险与风险社会的概念早已跳脱出专业领域的框架,成为当前整个人类不可回避的历史境遇。它与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息息相关,是”现代制度①F.Ewald.1991.”InsuranceandRisk”.InBruchell,G.,Gordon,C.andMiller,P.eds.TheFoucaultEffect:StudiesinGovernmentality.HemelHemstead:HarvesterWheatsheaf前言2长期成熟的结果”。我国的风险社会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所催生的。而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不安又适逢体制转轨的混乱无序,削弱了我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变得更为脆弱和不堪一击。这一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是,传统与现代势不两立、本土的与”舶来品”针锋相对,这使得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应对风险的治理机制不断地受到变化与变革的冲击;另一方面在建立新的治理机制过程中也不断产生着新的风险,而风险计算中的经济赔偿又无法实现。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怎样建构应对风险的新机制、如何消除风险和补偿损失,是我国在保全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时要要不断加强关注的领域。在风险视角下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毫无疑问的首要工作就是拓展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用更加精致的方法和手段来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增长3.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旳新时期的边疆治理是党和政府、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构建新时期的 边疆治理理论框架、制度框架以及探索治理途径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实证的方式对当前临沧地区国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当前临沧地区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并剖析其深层次原因。在充分掌握导致临沧地区国家安全面临问题的具体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国情、族情、区情等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构建实现临沧地区边疆国家安全有效治理的途径和模式,并为我国其他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提供经验借鉴。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展现临沧地区国家安全所处的具体现实环境和形势;二是发掘影响临沧地区国家安全的具体因素;三是针对临沧地区国家安全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模式;四是研究成果即临沧地区边疆治理的经验和模式能够为我国边疆治理提供借鉴。(二)研究意义边疆治理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领域,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边疆治理实践的现实要求。当前学界对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对历代王朝的边疆治理开展研究,对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实际上为数不多,在CNKI数据库输入”边疆治理”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的条目仅有120多条。本研究以临沧市为例,对临沧市的国家安全影响因素、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理论意义当前学术界对边疆治理的研究己经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以周平教授为代表,对边疆治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当前我国边疆治理整体面临的形势和环境也进行了分析。然而,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已有研究成果以纯 理论构建居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个案的形式开展,对临沧市的边疆治理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是对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丰富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2、实践价值作为西南边疆重要地区的临沧市,在国家安全方面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影响因素,同时辖域内各民族的利益诉求逐渐高涨,为实现有效治理,维护临沧市地区稳定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亟需相关理论作指导。本研究的开展,详细分解影响临沧市国家安全问题的各因素,并针对临沧市的市情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研究所做的现状分析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治理对策提供现实参考和依据,而本研究提出的治理对策则可以作为地方政府进行治理实践的理论指导,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3.3、课题研究意义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一直以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投资能力不断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不但数量增加,而且项目规模更大,工程投资屡创新高。例如:北京首都第二国际机场项目,规划占地达43000亩,机场及配套设施投资超过1000亿元;京沪高速铁路总长度1318公里,工程总投资约2209亿元;而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达到5000亿元,陆续建设了十多年,这项工程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我国政府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投资工程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 用也毋庸置疑,但同时,由于工程中广泛存在的高造价、低效益,以及由于缺乏可行性论证、违反工程建设程序等造成工程隐患和质量事故,而广受诟病。每年政府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数额巨大,这些工程对于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些工程由于管理粗放,存在巨大浪费。因此,研究如何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管理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科学管理的成果,用于政府投资工程中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4、研究意义及研究背景,一直未对清漳河河道进行合理的统一规划和治理。近几年来,河道遭遇的洪水比较频繁,遭受的污染日趋严重。为充分发挥清漳河两岸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信息快捷的优势,以构建”沿清漳河经济发展带”为目标,当地政府力争用4~5年时间,把漳河沿岸乡镇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村镇建设配套、经济带动能力较强的条状经济隆起带,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瓜果飘香、交通便利、生态和谐、人民富裕的”北方小江南”。结合清漳河的综合治理开发规划,在清漳河两岸修筑防洪堤坝及主河槽护坡,累计全长69.935km。河道整治防洪标准为:县城段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保护城区,修筑防洪堤坝;非县城段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开挖恢复主河槽,确保10年一遇洪水不漫滩,20年一遇洪水河滩地水流速度控制在1m/s以内,土地不被冲刷。整治范围为郭家村到匡门口水文站,全长47.5km。河道砂石是洪水的产物,裸露的岩石经阳光、风雨、霜冻等共同作用风化成较 小颗粒,在地面径流、洪水挟带下进入河道,随着洪水流速的改变,砾石、粗砂、中砂、细砂分别沉积在河道上,成为构成河床的主要要素,不同流速水流的冲刷与不同粒径河道砂石的补给相互作用,河床保持相对平衡。河道砂石用途广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尤其在建筑行业应用广泛,它是混凝土的主要骨料。涉县清漳河砂石资源丰实,多年平均输沙量较大,且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输沙量的70%~80%。丰实的河砂资源为邯郸市的经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非法进行河道采砂,加上缺乏统一的采砂规划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管理力度的不足,形成河道采砂乱采滥挖的现象,造成局部河势恶化,危及堤防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邯郸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采砂规模愈来愈大。目前,河道采砂的形势已十分严峻。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清漳河砂石资源,维护河势稳定,保护沿岸生态环境,整顿河道采砂秩序,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开展河道治理与砂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己显十分重要和迫切。23.5、本研究目的、意义及设计方案1.5.1目的和意义1.5.1目的和意义针对于上海市河道健康评价的研究,多是围绕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展开的[49-52],而未对河道健康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缺乏较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河道健康状况评价是河道治理工程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应用性工作,依据河道 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选择快速、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选择适合于当地的评价方法,为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提供有力63.6、风险管理研究的意义现阶段公路建设工程具有一次性、周期长、固定性、投资大等特点,建设工程与施工环境息息相关,风险时刻存在,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发生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必须对工程风险加强管理,及早防范。随着施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施工企业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面对的影响因素变的更多更加复杂,通过管理求得效益最大化更具挑战性,面对各种风险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减少风险损失是施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包括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分析、风险应对与风险的监控等环节。有着系统的运用工具方法,在运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并根据风险管理的理念与项目的情况进行对比,建立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最终取得良好的风险管理成效。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在下意识的对项目的某些方面进行了”风险”的判断与避险,但是并未真正了解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2重要理念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用有待全面的研究完善。3.7、现实意义 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出现以后在短短的时间内使传播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传播过度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传播环境中,媒体和受众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媒体觉得传播的信息越来越难以有效的到达自己的目标受众,而受众却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变得越来越无助,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本课题就试图综合传播学、社会学、信息学和符号学等学科的理论来找到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使得媒体传播的信息能够顺利到达他们的目标受众那里,而受众也可以在面对全方位涌来的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三)文献综述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和受众所处的传播环境较传统媒体时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传统媒体时期的信息稀缺变成了当今的传播过度,在传播环境发生巨变的同时,身在其中的媒介和受众在经营策略上、信息传播方法上、接受信息的习惯上较传统媒体时代也随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通过图书馆、网上电子期刊等相关资料的搜索、查阅,笔者了解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传播过度研究或者是与传播过度有密切关系的研究的一些现状及问题。与本课题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内容综述如下:331.从信息传播研究为出发点,以信息社会为背景对信息传播本身进行探讨,为媒介或者受众认清当前的传播过度环境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比如美国人戴维申克的《信息烟尘: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英国学者理查德伍尔曼的《信息饥渴—信息的选取、表达与透析》和我国学者熊澄宇教授的《信息社会4.0—中国社会构建新对策》等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和探讨。2. 关于传播语境的研究,现存的文献资料所涉及的也不是很多。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输入”传播语境”,只查找出42篇学术文章,其中多以大众传播语境、网络传播语境和全球化传播语境研究居多。但是在这些文章中也有很多涉及到了对传播过度的探讨,因此对这篇课题的研究写作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比如黄顺铭的《全球化传播语境分析》等。3.关于信息过剩的研究,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出现后不久,传播界的学者专家们就注意到了信息过剩这个现象,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输入”信息过剩”和”信息过载”,查到的文章有很多,但是很多都是从科学技术角度去探讨信息过剩这个现象的,在不多的传播学文章中也是一种对信息过剩现象比较简单的探讨,比如杨彦辉的《信息过剩现象及其负面影响》;攀凡的《信息爆炸对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郭小平和阮雪琴的《网络时代:”信息过载”与报纸的信息抉择》。4.对鲍德里亚后现代传媒观的研究是目前以后现代视角对传播学进行研究最多的一个分支。比如陈力丹和陆亨的《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刘燕的《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等,还有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在《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媒》中,专门有一章是论述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思想的。作为当代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以批判的视角对以电子媒介为技术特征的媒体社会和相关的消费社会提出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而本课题在传播过度研究时借用了很多后现代的传媒思想,因此这些对鲍德里亚传媒观研究的文章对论文的写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5.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文献资料外,一些著名的技术控制论传播学者比如保4罗莱文森、哈罗德伊尼斯等,他们的著作和文献中也包含了很多对传播过度研究有用的思想,比如最著名的技术控制论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的一些著名的话语,像”媒介就是信息”,”热媒介、冷媒介”等都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6.当然传播学作为一个由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为起点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在进行传播学研究时肯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播学的资料文献中,在其他的社会科学领域中比如未来学、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对本课题研究有巨大帮助的或者相关度很高的著作、学术文献。比如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未来的震荡》,还有索绪尔的语言学,孔子、庄子、康德、尼采等哲学大家的思想。(四)本选题的创新之处本课题是对”传播过度”的研究,和在传播学界已经关注很久的“信息过剩”的研究是有区别的,信息过剩只是说明了传播信息的量多,而传播过度不仅仅是说明了传播信息的量多,而且还说明了传播信息的重复率高,频率快,面广,同时传播过度还包括传播态度的过度,传播方式的过度和传播机制的过度。应该说传播过度比信息过剩更能描述当代的传播环境。研究时本课题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播学、新闻学和广告学的理论观点,而是把视野放在了整个社会科学范畴之内,运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理论观点来对此课题展开研究,比如在论述传播过度产生的原因时,借用了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传播观中的诸如”超现实”、”内向爆破”、”拟像”等理论观点;在论述媒体如何面对传 播过度时,本课题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人类认识发展进程进行了一个简要回顾,提出了传播信息越”简单”越有效的结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现在在传播学界还关注较少的观点,比如”传播过度使得数据库成为了一种权利形式”、”受众在重视知情权的同时也要重视不知情权”。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即反对经验主义的功利取向,也不完全采用纯粹理论的无55功利取向,并抛弃实证研究和批判研究二元对立的研究取向,转而采用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3.8、理论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现在相比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中所描述的”信息过剩”只不过是一个热身运动。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将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登记40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900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和数不清的网页,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着你注意全球任意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传播其中的不只有新2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更有预言、流言、传言和谣言。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对”信息过剩”的研究有很多学者已经有所涉及,而对传播过度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虽然信息过剩和传播过度是两个很相似的概念但是还是有区别的,描述当代社会的传播环境用传播过度应该是更贴切一些,因此对传播过度的研究和对传播过度中媒介和受众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意义。这既丰富了传播学的理 论体系而且也可以开拓出一些新的传播学研究范畴。3.9、治理理论对高校管理的意义2.4.1治理理论为高校管理提供新视角——管理主体多元化2.4.1治理理论为高校管理提供新视角——管理主体多元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管理模式由”统治”型向”治理”型转变,而政府和大学的发展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今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的迅速普及,高校不断对外开放,学生个性日益张扬,使得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发生改变,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新挑战。大学生无需进入课堂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观念和思想更新速度加快,教授在知识传授上的绝对权威地位有所减弱,从而影响传统管理模式发挥作用。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亟需理解与重视。在此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受到挑战,忽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将学生视为单纯的被管理者将对极大影响高校管理有效实施。而治理理论的提出,则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即管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强调权力分化,认为应不断增加多样化的主体或角色进入决策过程,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在高校中,随着学生群体的壮大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一些学生组织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一只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拥有学生群体的支持与认可,并对其有主导作用。为 此,要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涉及学生的管理工作,引入学生元素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作为参与主体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也是高校落实以生为本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更显迫切,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和当事者,学会参与和竞争,是培养大学生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3.10、宪政对于腐败治理的实际意义宪政是腐败治理的根本出路,其实现与否和程度将直接影响腐败的存亡和生存空间大小。宪政作为以保障人权为基本目标,合理调整着公权力和公民个人私权利之间关系,是一个处于不断运转中的动态过程。它不仅包括着一些基本价值原则、制度与关系,还包括受基本价值原则支配的动态运行状态。就宪政原则而言,除民主、制衡、法治、程序、人权基本原则之外,还包括其它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宪法至上原则、有限政府原则等;就宪政制度而言,有议会民主制度、选举自由制度、宪法诉讼制度和司法查制度等;就宪政关系而言,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政府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公民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等;就宪政的运行状态而言,它涉及各种原则、制度和关系的总体协调运行。宪政的运作则体现为以上一系列原则的贯彻、制度的落实、关系的实现以及状态的展开。随着宪政建设力度和深度的加大, 社会上下都了解宪政这些基本原则、制度、关系和状态,宪政知识得到普及和运用,以致国家整体宪政意识的增强,社会整体对宪政有充分了解而生成强烈的宪政追求,那么,大家在各领域对于防止权力腐败都能够从加强宪政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宪政建设能够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权力腐败就必然会得到有力的遏制,权力腐败就会失去温床和土壤,失去赖以滋生和泛滥的条件。宪政的这些基本原则、制度和措施对于防止权力腐败的重要意义也就自然流露了。举例而言,”美国宪法中的廉政条款也是美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宪法不同于其他国家宪法的重要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法律价值,是美国发展强大的重要保证,是构建廉价政府的经典。”17笔者以为,这些具体的廉政条款正是借助宪法这一根本法、母法所具有的强大法律权威性和实际影响力,对公民产生潜移默化的民主、法治意识影响,培育整个社会的良好宪政(反腐)文化氛围,进而起到了防止腐败的理想效果。同时,由于社会的多元复杂性决定腐败的治理应当寻求一种相应多元的综合治理模式,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辅之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宪政应当,也必须视为腐败治理的基础工程,夯实地基。因为,只有为腐败治理提供民主、制衡、法治、程序、人权的宪政环境,客观上压缩腐败的空间,辅之以道德伦理等软治理手段才能行之有效和事半功倍。93.11、调解对乡村治理的意义治理的基本要义在于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社会的秩序,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而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纠纷的产生总是不可避免的。纠纷产生于社会关系的非正常状态,这种非正常状态下的对立与冲突亦是对社会原有秩序的破坏。就纠纷这方面而言,言及乡村社会的治理,必然需要考虑乡村社会中纠纷的解决。纠纷的解决不仅关乎主体权利义务的回复,还关乎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维持。乡村治理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实现公益,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因此,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乡村治理对社会具有同样的意义,都关乎社会秩序的维持。调解是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乡村治理中,它也是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乡村社会,社会纠纷多为民事纠纷,因此调解的作用更显重要。在纠纷的解决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存在。如纠纷的种类、纠纷的主体、纠纷的原因,纠纷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在不同的因素影响下,会使我们选择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纠纷解决机制的选择,不仅要实现个体的最大利益,也要实现社会整体的最大公益。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机制,其被广泛运用于乡村社会,在于其对人们需要的满足。运用调解解决纠纷,尤其在乡村社会这一特定场域,符合乡村血缘与地缘结合的社会特性。在调解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运用乡村社会自身的地方性知识以引导。这些知识是乡民在长期的生活与劳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被用来分配乡民之间的权利、义务,调整和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主要在一套关系网络中分别予以实施,是其长久的文化和伦理积淀,是为人们所熟知和可接受的。运用调解解决纠纷,更多关注于在乡村这一相对封闭的社会中村民间关系的维持及社会的和谐。乡村治理的过程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它要求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与民众共同合作管理,在这种新型 的关系中,强调两者的积极性。在纠纷解决领域要促进纠纷的解决与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要考虑乡民自身的主体性,强调纠纷主体的参与,调解的过程中则更要体现对主体的尊重。调解依其自身的特征趋向于使纠纷双方利益最大化地实现,在维持乡村社会自身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亦是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调解对乡村的意义所在。7第2章调解与乡村治理关系之历史考察4、研究目的4.1、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目旳新时期的边疆治理是党和政府、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构建新时期的边疆治理理论框架、制度框架以及探索治理途径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实证的方式对当前临沧地区国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当前临沧地区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并剖析其深层次原因。在充分掌握导致临沧地区国家安全面临问题的具体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国情、族情、区情等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构建实现临沧地区边疆国家安全有效治理的途径和模式,并为我国其他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提供经验借鉴。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展现临沧地区国家安全所处的具体现实环境和形势;二是发掘影响临沧地区国家安全的具体因素;三是针对临沧地区国家安全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和模式;四是研究成果即临沧地区边疆治理的经验和模式能够为我国边疆治理提供借鉴。(二)研究意义 边疆治理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领域,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边疆治理实践的现实要求。当前学界对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对历代王朝的边疆治理开展研究,对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实际上为数不多,在CNKI数据库输入”边疆治理”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的条目仅有120多条。本研究以临沧市为例,对临沧市的国家安全影响因素、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理论意义当前学术界对边疆治理的研究己经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以周平教授为代表,对边疆治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当前我国边疆治理整体面临的形势和环境也进行了分析。然而,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已有研究成果以纯理论构建居多,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个案的形式开展,对临沧市的边疆治理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是对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有益补充,丰富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2、实践价值作为西南边疆重要地区的临沧市,在国家安全方面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影响因素,同时辖域内各民族的利益诉求逐渐高涨,为实现有效治理,维护临沧市地区稳定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亟需相关理论作指导。本研究的开展,详细分解影响临沧市国家安全问题的各因素,并针对临沧市的市情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研究所做的现状分析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治理对策提供现实参考和依据,而本研究提出的治理对策则可以作为地方政府进行治理实践的理论指导,因此,本研究的开展同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4.2、本研究目的、意义及设计方案1.5.1目的和意义1.5.1目的和意义针对于上海市河道健康评价的研究,多是围绕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因子之间的关系展开的[49-52],而未对河道健康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缺乏较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河道健康状况评价是河道治理工程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应用性工作,依据河道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选择快速、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选择适合于当地的评价方法,为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提供有力64.3、动机和目的理论上讲,如果没有市场的操纵行为,股票的价格应在其内在价值(理论价格)附近随机波动,因而股价的变化主要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股票市场又是由各行业发行的股票组成,股票市场的变化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变化,所以股市又被称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在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时不同步,甚至于股市走出反”晴雨表”的走势。在2004年上证指数从1492点运行到1266.5点而同期国民经济增长较好,GDP增长速度高于9%。这种相反的走势令很多人深感怀疑,但我认为是正常的。因为GDP增长不应是考核经济的唯一指标,更不是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反映,同期由于中国经济已出现过热的苗头,大量的重复建设项目上马,重点针对钢铁、电解铝和电石等基础生产资料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执行,而使人们的预期值大大降低。根据 DDM模型3-51(1)ntttPD==∑+r因为Dt为预期的收益,当预期降低时,股票的价格就相应下跌。一般来讲市场的操纵行为表现在行为人对一只或几只股票进行操纵而不是对整个市场。股价的波动会产生损益,但围绕其内在价值的随机波动是无法获取短期资本利得的,因为资本具有逐利性,股票市场又是可以在短期追求到超额利润的特殊金融市场。对于持有股票者,如果股价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就可以达到赢利的目的,对于股票的潜在购买者,如果股价大幅下跌,潜在购买者可以较少的成本买到等质等量的股票,待股价回升会获取利润。因此操纵市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都在尽可能用隐蔽的办法扭曲股价,使股价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在第二章理论分析中已研究过影响股价最主要的两种因素是其内在价值(IntransicValue)和供求关系(Supply&Demand)。大多数的企业都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股权分置改革面临问题产生的原因34具有生产经营的连续性,短期内发生剧变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内企业的基本面大为改善的更是稀缺,因此要想在短期内获取超额利润就只能掩饰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提供额外的供给和需求,这样就产生了市场的操纵行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厂长(经理)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承担经营责任,并与其个人收入挂钩”。按此办法,必须净资产保值增值率≥100%,企业的厂长、经理根本不需要理会股票价格在市场上的变化情况。然而,实际情况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国资发产权(2005)246号文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权管理问题的通知》第十条第一款明确指出:”在对上市公司国有 控股股东进行业绩考核时,要考虑设置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市值指标,考核办法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这标志着国有出资人的考核将从企业的帐面价值向市场价值考核转变。因为帐面价值只是过去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反映,无法体现未来的前景预期;帐面价值只是市场定价的参考而非决定因素。因为帐面价值的变现能力不强,在国际上企业的评价标准也是按市值为主,帐面价值考核为辅的办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QFII(合格的国际投资)和QDII(合格的国内投资)制度的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必将融入资本国际化的经济热潮之中。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国有资产的管理将逐步过渡到以市值考核为主。当前,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将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资本市场将是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的有力工具,股票价格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退出所得和进入成本。以市值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和体系将很快得以建立,市值的增加和减少影响着厂长、经理的年度考核,因此厂长、经理直接操纵或参与操纵将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实现全流通后,股本结构会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原来国有法人股东肩负着公司的考核,人事任命,业务指导,纪律监察等职能。如果股本结构改变或者分散后,有的公司从被国有绝对控股变为相对控股,股份持有人的价值取向的集中度会降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权威会上身升,这种改变是双刃剑。既可以让他们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直接或参与操纵市场的机会和可能性。 4.4、研究目的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能源是一种政治武器,在国际能源版图发生变化时,地缘政治也随之改变。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能源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分析国际能源与地缘政治的变化将有助于人们全方位的了解能源问题,认清国际能源发展形势和大国之间对能源竞争战略的调整趋势,同时为中国能源政策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4.5、()目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逐渐拉14大,贫困现象、不平等现象、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前所述,群体性事件,尤其是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快速增长,给维护社会稳定的局面带来巨大压力。社会不稳定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增加,社会内在矛盾的突出,使不稳定因素呈现被激化的趋势。群体性事件不仅数量逐年上升,其性质也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趋势。这种演变趋势表现在,以前,普通民众运用法律手段争取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的权利,难以收到良好效果时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满情绪累积后的泄愤引发严重的群体骚乱。也就是说,群众利益诉求在之前通过比较温和的方式表达,得不到合理的解决,现在转为通过更为激烈的方式。对维稳的强调和维稳成本的支出是逐年攀升的,但社会却表现得越来越不稳定,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这种社会背景成为政府进一步强调维稳的最关键的原因。 为了走出”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以及应对社会动荡的风险,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维系现有体制的稳定,力求最终形成一种刚性稳定的结构。而维护社会的刚性稳定成为当前基层维稳的出发点。所谓刚性稳定,是以社会的绝对安定作为管治目标,将一切抗议行为都视为无序或混乱,一律要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压制或打击。在刚性稳定的状态下,社会管治的方式只能呈现出绝对化和简单化。此外,社会治理方法也不断异化,在个别地区,政府除了镇压、驱散、限制、跟踪、截访外,为防止重点人员上访,稳控重点对象的相关人员甚至可达数十名。解决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已经不是政府维稳的主要目的,截访、控访反而成为主要任务,其后果只能是群众的意见越来越大,社会稳定局面越维越不稳。在很多时候,特别是特殊情况下,地方政府还会以”维稳”为借口绑架中央政府。甚至出现,为了所谓”维稳”,下级政府的行为明显违法,上级政府也不得不视而不见或予以谅解。可以说在中国,地方政府以”稳定”为借口肆无忌惮得侵犯民众的合法权益,严重破坏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已经到了难以附加的地步,所产生的社会危害十分巨大。总之,中国基层政府维稳的现状让我们看到这种维稳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维稳思维和模式上都存在着误区。这种误区的典型表现是把民众正当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认为凡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就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对其进行压制。这种压制的后果也许能获得暂时的稳定,但这种稳定是短期的,极容易被颠覆的。当不断加强的压制措施已经不足以实现短期稳定时,爆发出来的冲突才真正会影响社会稳定。由此,基层维稳面对的主要问题就十分清晰了。15 4.6、研究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社会政治环境逐渐宽松。在现代生活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为了营造良好的政治发展环境,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最大限度利用社会政治资源,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政府公关、实施政治策略已成普遍现象。企业的政治行为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整合社会利益诉求,科学决策、发扬民主。但与此同时,企业的政治行为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当行为,它的存在和泛滥,使政府设租与企业寻租相结合,政府腐败日益严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政治稳定。若不加以治理,中国的现代化将会毁于一旦。基于此,本文以”反腐败视阈下的企业不当政治行为治理研究”为题,以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的宏观背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出发,按照构1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剖析中国企业不当政治行为,揭示种类、特点、发生机理,以反腐败为基点,将企业不当政治行为作为剖析的对象,力图阐释企业不当政治行为与政府腐败间的内在关联,探寻治理企业不当政治行为之道。4.7、研究的目的在相关方面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当前改革实际,切实构建起一种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在新形势下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参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社会主义政权稳定。4.8、纺织行业协会的治理目的网络被概念化为”非正式制度——不是正式组织,是互惠的(非科层节制),行动者间由于拥有相对不变的关系与互动形式,因而会努力去实现共同的利益。网络乃根据彼此同意的规则,故可降低信息与交易成本,又可在行动者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以降低不确定性及背叛的风险。这些功能可作为介于各行动者之间水平自我协调的理想制度架构①”。网络在这里被定义为利益团体间互动的非正式规则。在此规则之下,纺织行业协会通过加强政府、协会及企业的各方监督与合作,达到降低信息与交易成本,优质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效果。在网络合作关系中,行动者目标的分配有可能是相容的,也有可能是冲突的,这就需要协调机制来缓解冲突。网络的失败是因为竞争,缺乏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因此,在纺织行业协会的治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信任,政府、纺织行业协会、企业之间必须完全的信任与依赖,存有共同的目标,以此加强合作。在纺织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中,政府要始终支持协会培育信任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纺织行业协会履行其积极的社21会公益功能,最终实现政府、纺织行业协会、纺织企业的共同利益。完善纺织行业 协会的治理结构将为加速社会转型、企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循环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4.9、研究的目的意义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域面积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13.5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818公里(王峰2011)。从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进入我省,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市(区),境内河道长502公里,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其中从宝鸡峡至潼关入黄口388公里,横贯关中腹地。渭河之水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我省64%的人口,沿线大中城市密集,集中着我省65%的生产总值,是我国工农业、国防、科研和教育的重要基地。李白曾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冷朝阳也感叹渭水之滨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如同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一样,渭河在中华文明的孕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一都两京(丰京、镐京)、气势恢宏的秦都咸阳、强汉盛唐的国际大都市长安,都成为当时世人最向往之胜地。华夏文明史册正是围绕渭河这一轴线向外辐射,世代延绵,不断走向辉煌灿烂。渭河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是最充满诗情画意的河流。由于人们长期对渭河的依赖和掠夺式的利用,使渭河不堪重负,并由此给两岸人民2陕西渭河生态廊道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带来了灾难:洪涝灾害频发,泥沙淤积严重,堤防支离破碎,水质污染严重,河流来水锐减, 河道满目苍夷。这些严重影响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维护渭河健康生命,还原渭河绿色生态廊道,就是我选择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所在。陕西渭河生态廊道的规划,对于陕西省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陕西形象,展现陕西魅力;其次,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是建设陕西文化强省的需要。提高了陕西文化品位;第三,有利于加快关中经济发展,建设经济强省;第四,有利于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建设生态文明;第五,规划好渭河生态廊道是确保关中安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可以说,研究陕西渭河生态廊道的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对于陕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4.10、研究目的的重要物质之一,是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加之人类对生态环境需水问题的长期忽视,过分强调生产和生活需水,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断流和地下水位下降等诸多问题。例如,小水电一直被认为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其经济效益显著,相对火电及大水电而言,环境负面影响较小,似乎不存在太大的环境生态问题。但是,近10多年来,我国小水电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实际关系仍不容盲目乐观,离”环境结合”(Environmentalintegration)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80年代之前,国家主要是实行兴修水利与开发小水电相结合的政策,要求有条件的设施,如小水库、渠道落差较大等,必须利用水能资源安装小水电机组。在这 一时期,中国小水电站多为有调节能力的库存式水电站。80年代以后,尤其是1983年以后,国家对不断发展的小水电实行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国小水电发展快速,每年新增装机容量200~300万kW,总装机容量已达3466万kW,占整个水电的比重30%以上,占全国电力工业比重6%~7%,世界绝对领先。但在大规模、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尤其是生态保护、环境影响的问题更为突出。比如80年代之前的小水电,基本都未考虑泄放生态环境需水的问题,或者有些考虑了但具体运行时却未实行。又如90年代之后的所谓”圈河运动”,造成河流无序开发,区间断流,水质恶化,自然景观被破坏等;个别河流由于未考虑生态环境需水,过度开发,出现局部减水和脱水断流,破坏河流生态,影响河流健康生命。小水电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河道生态需水量的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所重视。24.11、选题意义及目的多期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的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为塔河油田主力油层。塔河油田在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后,形成了复杂的缝洞系统,其有效储、渗空间主要是溶洞、溶孔、不同尺度的裂缝。导致碳酸盐岩储层各向异性非常强、油气水关系复杂、非均质性严重。缝洞型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存在诸多的研究困难,每一步进展都将是艰难的探索性研究。现今,对于S48单元区域性的缝洞表征(如3D建模)不能满足生 产阶段的需要,需要更精细的储层认识。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各种流动机理的研究不明朗,更不能很好用于生产实践。以各种静态资料(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和生产动态关系结合来正确认识和刻画缝洞型油藏储层,即油井及井间的储层类型及缝洞空间配置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缝洞单元油井的生产动态分析、预测和下一步的注水工作指导刻不容缓。因此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对S48单元和S65单元的47口单井和27个连井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套研究缝洞型储层单井概念模型和井组概念模型的综合方法以及各种工程因素如何影响油藏动态的关系。最终总结出了14种单井地质模式及7种井组连通模式与生产动态的关系,希望今后通过对单井生产动态的分析能推测单井及井组储层的类型及配置关系,便于对生产动态进行实时监控、预测和注水指导。5、国内外研究现状5.1、国内外研究现状3边疆治理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急剧变动,新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边疆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现状1、对古代边疆治理的研究光明日报曾经撰文指出,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陆疆和海疆,一般把边 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学者马大正提出,在认识和研究边疆问题时,应历史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边疆问题,既要有重点地对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边疆进行研究,也要兼顾从边疆的某个单一视角或对某些局部问题进行的研究。同时马大正提出我国边疆的四个基本特点,即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②马大正还对两汉王朝的边疆政策、隋唐王朝的边疆政策、元朝的边疆政策、清朝的边疆政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李世愉在《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一文中对清朝前期的治边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他提出,这一时期清朝治边思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清统治者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在思想情感上进行靠近,对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从”以夷制夷”到”以汉化夷”的转变,典型的边疆治理思想即是对边疆少数民族”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因俗而治”基本治边方针的确立。正是这些治边思想的实施,使得在清朝出现了“拓疆万里,中外一统”的盛况③。学者方铁认为,我国古代治理边疆应该分为治边理论与治边实践两个部分:治边理论包含统治者的边疆观与治边观、治理边疆地区及治理边疆蛮夷的理论、开发边疆资源与地缘政治关系的理论、疆域形成演变与邦交方面的理论、重北轻4南的治边倾向及其演变、平民思想家的治边理论等内容;治边实践包括治边政策 的制定与调整、治边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治边实践的作用与影响、边疆吏治与治边实践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对治边的影响、影响治边实践的非制度性因素、治边理论与治边实践的互动关系等。?对我国历代王朝边疆治理的政策、思想、实践等开展研究的主要成果还有林士俊的《康有为的边政思想》、裴杰生的《略论清代的西北边政方略》、刘袖瑕的《略论唐初对突厥的政策》、杨永福、陶亚敏的《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措施之比较》、舒习龙的《姚锡光与晚清边疆治理》等。2、对当前边疆治理的研究就我国当前的边疆治理,学者们的研究同样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边疆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周平教授从边疆治理中以族际关系为主还是以区域协调为主对当前我国边疆_治理的基本取向进行了分析。他提出,”秦统一中国到18世纪中叶的边疆治理,基本上是族际主义的治理,18世纪中叶以后,区域主义的边疆治理才逐步形成,但新中国成立后的边疆治理主要采取的是族际主义的方式,当前边疆形势的变化和边疆问题的转型要求我国政府的边疆治理应构建区域主义的治理模式。”②他还进一步提出:中国还面临着发展、稳定和安全三大边疆问题,不仅要进行边疆治理,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边疆治理进行重构,促进和加强边疆治理。③陈霖对党的边疆治理政策进行了系统地回顾和分析,主要包括民族平等政策、民族自决政策、区域自治政策、特殊扶持政策、建设兵团政策、兴边富民政策、睦邻友好政策等,并对党的政策取得的实际成效进行了分析,他特别提出:”特殊扶持政策对边疆的超常规发展至关重要。”④ 学者夏维勇主要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对我国边疆治理的历史、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他提出”边疆治理不仅是一个国内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与本国和周边国家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新中国建立后的边疆治理政策,其主题经历了以国防安全为首要考虑的治理政策到以发展为首要考虑的治理政策的变化,”“周5边关系的好坏影响甚至决定着边疆治理的成效,而边疆治理的好坏也对周边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与边疆tt邻的周边地区的稳定状况也对边疆治理的成效有着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①对当前我国边疆治理问题幵展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还有周平的《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论我国边疆治理的转型与重构》、《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陈霖的《我国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探讨》,陆海发等的《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边疆治理视野下的认同整合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李崇林的《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等,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我国的边疆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二)国外边疆治理研究边疆治理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政府都存在的问题,是任何主权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必须开展的重要工作。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并依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世界各国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1、美国学界一般将美国的边疆治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80年代独立战争胜利到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为美国的经济扩张时期;第二阶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深层次发展阶段。美国的边 疆治理主要通过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构建民主政治、塑造西部精神、整合族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实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推进,为其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边疆稳定奠定了物质基础;民主政治在西部地区的构建,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政治理念作为重要的价值观进行宣传和教育,为边疆治理奠定了思想和制度基础;而西部精神的塑造则为美国边疆治理构建了良好的文化平台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接纳与认同;在族际关系的整合方面,美国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道威斯法案》等的推行,迫使印第安人融入现代美国社会并逐渐被同化。这些政策的有效推行,使得美国政府在边疆治理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国际竞争实力大大6提升。?2、瑞士中欧的小国瑞士,辖域内共有26个州。奉行”政治中立”原则的瑞士一般并不像当代中国这样面临着国家安全的挑战,但该国对不同族群的治理模式对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著名的公法学家托马斯?弗莱纳教授(ThomasHeiner)将瑞士的族群治理经验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一是”非民族”的国家概念;二是责任化的权利配置;三是直接参与的民主;四是政治中立;五是多元主义;六是社会均衡与社会团结;七是人的尊严;八是自主与自治。在瑞士的族群治理制度下,宪法所规定的”公民身份”有着绝对优先权,任何公民不能因为特殊的”族群身份”而要求任何性质的特殊待遇,在政治上,”公民身份”的影响远远超过”族群”的影响。这正是被学界称为”宪法爱国主义”成功实践的典范,使得瑞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联邦制”国家。基于”宪法爱国主义”进行族群治理的瑞士,在其一系列治理政策的推行下, 逐步构建了一个和谐、团结、平等、民主、自由的多民族国家,且”族群”概念正逐渐被淡化,对该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对瑞士独特的族群治理问题开展研究的主要学者还有茨威格、阿兰德?利法特和杰哈德?雷姆布卢斯、张千帆、吴志辉、J?斯坦纳、J?奥布勒等。3、前苏联前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转瞬间土崩瓦解,其边疆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重要因素,前苏联边疆治理失败的教训也值得关注。前苏联在边疆治理方面存在的失误,学者陈霖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宪法法律埋下祸根,即将民族自决权、自由退盟权写入宪法法律当中;民族政策严重失误,即大肆推行新时代”俄罗斯化”的民族沙文主义,引起其他民族的不满;戈氏改革制造混乱,主要体现为无原则的”民主化”、实行政治多元化;西方势力大肆煽动,在苏联边疆民族地区发生动荡之时西方势力不断地进行离间、挑拨和煽动;党和国家放弃控制,使得边疆民族分裂活动日益娼厥;人民大众抛弃7苏共。①前苏联以上边疆治理过程中的重重失误政策,对前苏联的倾覆埋下了重大隐患,并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崩离析。对当下我国有效开展边疆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必须引以为鉴,以维护我国的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5.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国,面临的风险更为严峻。首先,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风险成为超越国界的议题,中国也无可 避免。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即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转向一个以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从一个总体性社会转向一个多元化社会。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必定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不确定因素或始料未及的风险,社会结构经历着剧烈的、整体的和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竞争加剧、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分化加速、社会风险丛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控制风险的双重任务。但现实情况却是,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对于现代风险仍然缺乏足够的知识与管理能力。尽管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风险的管理工作,并在各个部门领域都建立了针对重大风险问题的管理和应对机制,但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需求。完善的风险决策和管理体制,必须以坚实的研究为基础。目前国内的风险和风险管理研究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多数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集中于对各类具体风险问题的分析而对现代风险的本质及其管理方法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主要还是以介绍与翻译西方的风险社会理论为主,重要的译著有:乌尔里希贝克等著、路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3林译的《自由与资本主义》,乌尔里希贝克、哈贝马斯等著、王学东、柴方国等译的《全球化与政治》和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贝克的《风险社会》等;主要的译文有:乌尔里希贝克著、郗卫东编译的《风险社会再思考》,斯科特拉什著、王武龙编译的《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乌尔里希 贝克等著、王武龙编译的《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沃特阿赫特贝格著、周战超编译的《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等。在此问题上,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进一步广泛深入地研究风险社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有部分国内学者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薛澜等撰写的《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杨雪冬的《风险社会理论述评》,郑曦原、李方惠的《通向米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周战超的《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引论》,薛晓源、周战超的《风险社会与全球化》等,都引领了国内研究的主流方向。(二)国外研究现状的分析1986年,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出版了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该书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几乎与此同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由于人为原因发生爆炸,酿成世界性的大灾难,为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1992年,贝克的《风险社会》(RiskSociety)一书被英国学者马克里特(MarkRitter)译成英文后,并没有一下子为英国人所接受。后来,随着疯牛病危机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风险社会理论才成了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ScottLash)从风险文化的角度来解读风险社会的涵义;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基础上考察风险社会;沃特阿赫特贝格(WouterAchterberg)探讨了风险社会与生态民主问题,提出自由民主政治不一定适合风险社会,协商民主政治才是风险社会的适宜模式;莫里科恩(MaurieJCohen)将风险社会理论与约瑟夫休伯(Joseph Huber)的生态现代化理论结合起来,试图找出适合风险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还有一些学者如莱恩威尔金森(LainWilkinson)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风险与忧虑问题,写出《风险社会中的忧虑》一书;马克海恩斯丹尼尔(MarkHaynesDaniell)为了脆弱的下一代,提出了逃避风险的新全球战略。无论这些学者们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现代风险社会,不可避免地都要面对同一个结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将面临着深层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生态危机。在所有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中,贝克是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事实上,欧洲社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贝克的理论是最富有洞察力的、也是最具有号召力的理论。它不仅产前言4生了跨学科的影响,而且远远超出学术的围墙,在公共媒体上也引发了热烈的论争。由此,乌尔里希贝克成为当今社会极为罕见的一位学者,他不仅对当前社会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解释,同时对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ScottLash)在给英文版《风险社会》写的引言中高度评价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他指出贝克的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国1990年召开的一年两次社会学例会就是以”现代化的现代化”命名的,其实指的就是贝克的反思现代化理论。不仅如此,在德国生态政治学的重建过程中,风险社会理论更是发挥了主导作用。拉什称赞马克里特和西梅尔(Simmel,介绍贝克理论的另外一名学者)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英国学者吉登斯与贝克一样都属于制度主义者,他们都将风险界定在一个由制度性的结构所支撑的风险社会中。在1992年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贝克最初把”风险 社会”定义为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具有普遍的人为不确定性原则的特征,它们承担着现存社会结构、体制和社会关系向着更加复杂、更加偶然和更易分裂的社团组织转型的重任。斯科特拉什从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所著的《风险与文化》一书入手,用风险文化的思想来解释风险社会的概念,提出了与贝克不同的解释。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认为,在当代社会,风险实际上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加剧,相反仅仅是被察觉、被意识到的风险增多和加剧了。他们宣称,虽然事实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可能已经有所降低,人们之所以感觉风险多了,是因为他们认知程度提高了。他们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了三类风险:即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自然风险包括对自然和社会所构成的生态威胁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风险与文化》一书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变迁分别归结为三种风险文化所酿成的结果,即倾向于把社会政治风险视为最大风险的等级制度主义文化、倾向于把经济风险视为最大风险的市场个人主义文化和倾向于把自然风险视为最大风险的社会群落之边缘文化。他们认定,正是这三种文化类型导致了社会结构走向混乱不堪的无组织状态。拉什认为,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变迁,或者说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变化,为风险文化的上升趋势构筑了基础。不确定的和已经被察觉和认知的风险,与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所承认的风险相比,显得更普遍。我们不能仅仅从第三类风险即自然风险的意义上来评判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了,而且还要从社会结构面临风险的 意义上看,从个人主义消涨的意义上看,从国家所面临的威胁的意义上看,我们所面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5的风险都大大增加了。回首2002年,非典病毒肆虐全球,生命时刻面临威胁的国民首次被笼罩在风险所带来的阴云中。而近些年来,各种突发事件的频发,更使这种恐惧感愈演愈烈。尤其是2008年以来,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前所未有,汶川特大地震百年一遇,重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甲型H1N1流感迅速蔓延。这种由外部风险所激化而成的恐惧感已经上升为主动的安全诉求。人类的脚步已迈入了风险社会的门槛,准确的说就是全球风险社会。风险恐惧正在演化为风险意识,推动着风险文化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理性而全面的理解我们生存的时代及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不仅必要,而且关乎到我们共同存在的可能。本论文正是借助风险社会理论理性思考我们生存的环境,尤其是中国面临的风险的一种尝试。虽然它只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尝试,但并非毫无时间性的无的放矢,起码它体现了关怀个体和人类共同存在的风险意识。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社会,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风险”并非是纯粹自然意义上的——来自自然的灾难,我们称之为灾难、危险或威胁,而是人类行为和决策意义上的,是它们的副产品,指的是其失败的可能性以及产生风险的重要性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风险附着的对象。因此,在风险方面,重要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辨别风险的知识和技术。风险不是来自无知,而是来自知识。如艾瓦尔德说,”任何事情本身都不是风险,这有赖于人们如何分析危险,考虑事件。”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干预自然、影响社会的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及自我认识能力的 提高,风险在种类、数量、强度、影响等方面急剧增加。这是二战以来围绕风险研究出现大量理论和方法的根本原因。对于风险的关注并不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危险的、更不安全的时代,而是强调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和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关注我们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可能。有学者指出,”随着我们的社会在实现生活更健康和更安全上花费更多时间和金钱,许多人开始更关心,而不是更不关心风险。”对于风险社会的理论研究主要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他们认为,在后现代性条件下,风险不仅大量出现而且全球化了,因此比过去更难以被计算、管理或避免。在他们看来,现代性不再是毫无疑问的过程了,而是产生了许多危险或”缺陷”。”风险社会”理论是笔者在构思本文时的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框架,结合中国的复杂国情,对中国面临的诸多复杂多变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较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使我们在中国的这样一个背景下,能够更为清醒而冷静的面对和处理多重风险。前言6现代性话语体系下的风险与风险社会的概念,是作为社会学家们反思现代性的切入点而映入理论研究视野的,如今己经成为当前整个人类不可回避的历史境遇。它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密切相关联。我国的风险社会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所催生的。当前,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的不期而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在这一进程中,传统的、本民族的因素与现代的、外来的因素并存,二者间的对抗和矛盾势必导致价值缺失和社会风险。如何应对在风险社会到来这样一个总体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风险,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有鉴于此,就应该重视并深入开展对风险社 会理论的研究,以便为科学地应对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提供一种理论和规范的指导。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75.3、城市河道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在河道健康和河道治理效果评价中,人们从最早只关注水质指标[9]到现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关注[10],经历了一个曲折又漫长的过程。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一直是评价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制约着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11]。从众多的生态因子中筛选出易于比较、相对稳定的综合参数,且参数需能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状况又便于度量,一直是河流健康评价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9,12]。为实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生态系统中各方面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及功能指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但是,过多的评价指标需要许多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共同努力合作才能够完成,因此想要快速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显得太过复杂和冗余[13]。所以要建立一种快速评价的监测机制时,不但要有速效性,还要遵循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性、科学性、独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14]。1.1.3.1国外生态评价研究国外对水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开展较早,最初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发建立了多种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的评价方法,其中生境评价系统(HES)和生境评价程序(HEP)是最常用的两种评价系统[15],这两个评价系统对于河流生态系2 5.4、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安全及对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的现状如前所述,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较多,但分歧也较大。首先表现在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不同看法上,口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二:一足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的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土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厂‘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强调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三是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观点,强调资本土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其次,分歧也表现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过程上,有人认为地理人发现后就出现了经济全球化,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另外对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特点和影响,不同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石法。经济安全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日本发布的《国家综合安全报告》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少lJ了这一概念。现在各国都一}}峥污重视经济安全问题,如美国政府在90年代初期就将”经济安全”置于对外政策二人支柱的一泞位;俄罗斯则在其《国家安全构想》中明确提出”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日本也特别强调“经济安全保障在综合安全保蹄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国家经济安全是近年来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月.会土义!J]业新局d。》,人民出版引2002年11月版,第30歹乏。9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至于何谓国家经济安全,学术界土要有二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经济化,这一观点土要强调经济实力 的相对领先地位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第止种观点认为,经济安全是本国经济发展的白主性和稳定性,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土权是一国经济安全的本质特征。第三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这一观点强调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和根本保证。日前,我国对经济安全研究的一专著土要有陈玉京、冯海霞土编的《网络时代的经济安全》(2000年10第l版),孙通强的《中国经济安全报告》(2000年版),张幼文的《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1999年10月第1版),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章。就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而言,国外的学者研究总体来看较少,有些经济学家关于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中或经济全球化条件卜如何维护白身经济利益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借鉴,如: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论、普雷维什的保护贸易理论等。从国内来看,现在己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如:王永贵著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3年1月版)就有一定篇幅探讨了这一问题,龙文悬著的《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安全》(2003年7月版)从科技安全、环境问题、法律保障、文化等儿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徐更生的《21世纪初世界与中国》(2002年2月第1版)也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问题,自永秀、王军旗土编的《市场经济教程》(2003年3月第l版)也简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问题,杨永华的《利用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1999年2月第1版)专门从利用外资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从以上这些著作来看,专门探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问题的专著并不多见,能涉及到具体诸方面挑战和对策的更是较少;另外一些著作切入点过小,不能全面反映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挑战。当然,近年来各种学术杂志上偶尔也能找到一些相关甚至相似的文章,如吴家庆教授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吴舒丹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等等。这些文章更多的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加之篇幅有限,给人的感觉是分析得意犹未尽。我以为,更多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此问题少t对它做一个详尽的剖析,是研究这一课题的趋势,同时也是我能够有所突破的地方。5.5、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关于我国报纸评论专栏、专版及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的研究?我国新闻评论最初是以单篇形式出现在报纸上,后来又演变为”栏目”的形式。评论突破”栏”的范围,形成专门的评论版,是当代评论繁荣的集中体现。因此,报纸新闻评论专栏与报纸评论专版的研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不少学术著作和新闻评论教材将新闻评论专栏和报纸评论专版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李法宝在《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一书”评论的表现形式”部分,特别对专栏评论进行了论述,并以《南方日报》评论专栏《南方观察》、《人民日报》评论专栏《长话短说》、《羊城晚报》评论专栏《街谈巷议》、《今晚报》评论专栏《今晚谈》等为例,对我国评论专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马少华在其2007年出版的《新闻评论教程》和2008年出版的《新闻评论案例教程》等两部著作中均有专门章节 论述了报纸新闻评论版。他在《新闻评论案例教程》一书的第五章《报纸言论版编辑》中,分别以《今日美国》、《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的评论版为例,论述了评论版内在关系、层次与结构、个性化以及中国报纸评论版的创新与拓展等内容。在报纸设立评论专栏、专版的同时,广播、电视等媒体也开播了类似的新闻评论专题节目。仲富兰在《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一书中认为,广播评论性节目是单篇广播评论的延伸,不仅有发展前途,而且拓展了广播评论的发展空间。他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访谈》为例,对广播评论专题节目进行了多方面解读。3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以新闻专栏、专版、专题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较多,近年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报纸言论版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效用》、《如何做好文化娱乐的言论版》、《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特色评析》、《台湾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模式是否适用于大陆同类栏目》、《报纸评论的特色和品位——〈三晋都市报>杂文、时评版综述》、《论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为例》、《解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事开讲〉》等。(二)关于《新华时评》的研究目前,关于我国通讯社新闻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领域,即从写作学的角度探讨新闻评论写什么、如何写的的问题,如新闻评论的种类,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等要素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等等。不少高校新闻学院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还着手对通讯社新闻评论专栏的跟踪调查,对《新华时评》的栏目特点进行分析。笔者所掌握的各种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对《新华时评》的研究者既有新华社 国内部主任、《新华时评》编辑部负责人和编辑等新闻从业者,也有高校从事新闻’评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发表的研究文章多集中于三个方面:《新华时评》的基础研究、《新华时评》的传播过程研究和《新华时评》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是《新华时评》的基础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该专栏文章的特点分析、选题分类和内容拓展等进行研究。如万武义发表于《军事记者》2006年第5期的《〈新华时评>:用鲜明特色赢得青睐》、徐兆荣发表于《新闻传播》2010年12期的《掌握全球话语权首先须有世界眼光——以新华社〈新华时评〉为例》、张建高的《〈新华时评〉:万象更新看民生》等。这些研究从新闻性、时效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对《新华时评》专栏播发的稿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华时评》的实践意义在于代表国家通讯社及时发言,亮出权威观点和判断,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新华时评》的传播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一时间段《新华时评》专栏播发评论的分析或《新华时评》在新形势下的新动态等。如杜秀发表于《中国记者》2006年第4期的《新闻评论的时代视角——2004、2005年〈新华时评〉调查分析》;赵振宇发表于《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2期的《新闻评论的新形势与5.6、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专门职能。具体来说,西方学者对企业风险的研究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3.1问题的起源: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 国家,问题的提出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及战后的德国,当时德国出现了近乎天文数字的恶性通货膨胀,企业经营程度的好坏已成为能否生存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研究企业风险,并制定了若干经营政策,以1915年著名学者莱特纳的著作《企业风险论》为标志。德国的风险政策,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保护企业为目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在理论体系上结合了一些实际问题。德国学者强调处理风险的手段是风险的控制、分散、转移、回避和抵消等,至于应当选择哪一种,则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1.3.2初步实践: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出现之初,美国的学术界对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就已经有了认识。1921年,著名学者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风险负担管理的观点,他提出了风险转移和风险排除的风险处理方法。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研究和探讨风险管理问题。从此,对风险管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在一些大企业中开始初步实践并逐步展开。1.3.3概念产生: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在西欧经济战后复苏时期,在欧美兴建了一大批的煤炭、水电、能源、交通、水利项目,由于很多项目工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涉及因素广泛,加之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项目在质量、成本、进度管理本身面临着许多风险因素,于是,项目风险管理概念就应运而生。1.3.4独立学科:1963年,在美国出版了《企业风险管理》一书,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的学科。31.3.5风险划分:1987年,美国学者Cooper和Chapmen 按照风险的特性将风险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1993年美国学者Tahetal应用风险分解结构原理对风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1999年Tah和Carr在HRBS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用于风险的定性分析。2000年Zdoganmeal为了有效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将项目的风险分为国家风险、政府风险和项目风险三大类,并形成决策策划程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1.3.6领域渗透: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国防、航天和建筑部门,广泛普及到了医药、化工、矿山等部门。随着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分析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美国风险管理协会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风险管理协会的建立和风险管理教育的普及,表明风险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3.7管理准则:1983年,在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云集纽约的各国专家学者,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这标志着风险管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3.8走向全球:国外一些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均采用了风险管理,如美国的英国伦敦地铁项目、华盛顿地铁项目、香港地铁项目、新加坡地铁等大型项目,采用了风险管理技术,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成功运行。风险管理的概念、原理和实践从美国迅速传播到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1986年,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进一步将风险管理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了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同年日本风险研究会成立, 这表明,风险管理研究运动已经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5.7、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村治理,一直是一种集权模式,从上到下,层层加压,导致与农民生活最密切的基层政府不能履行应有的职能,反而成为乡村利益的损害者,这种来自体制的原因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新世纪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刻不容缓,此种局面促成了乡村治理研究的高潮。研究机构以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最为出色,全国各地大学也有许多的研究基地。有一大批致力于乡村治理的学者,例如徐勇、于建嵘、项继权、李昌平、贺雪峰、党国英、温铁军、孙立平等等。这些学者的悉心研究和他们辛勤的实证调查,涉及了乡村的微观和宏观方面,不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助于乡村治理理论的发展。徐勇教授对乡村治理做了多角度的研究,认为乡村治理结构的理想目标是实行”县政、乡派、村治”。县政是指县成为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直接对本县政务和人民负责;县以下的乡成为县的派出机构,接受县政府6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委派,专事县政府委托的任务。由于政府任务主要由乡派出机构处理,村民委员会只是协助政府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搞好村民自治,从而使村民委员会真正成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县政、乡派、村治”的目的是使乡村治理结构中的权、责、能相对均衡,从根本上消除制造和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因素,适应乡村社会 转型的要求。这一改革并不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中进行的政府体制改革所遵循的”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原则便可为乡村治理结构改革所借鉴。他认为乡村治理结构的走向应该是强村、精乡、简县。强村,增强村的财力和自治能力;精乡,变乡级政权为派出机构;简县,精简机构与建立责任政府。党国英认为中国乡村民主政治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是乡村宗法势力还很强大,村委会无权,乡村民主选举也己异化走样,乡村民主政治现状不容乐观。他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政府权力过大,乡村党支部的权力生成机制还未改变,村庄选举中没有竞争机制,而乡村精英的思想仍然不够解放。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第一,借助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大大缩小乡村公共机构的权力,发育民间组织;第二,改革土地制度,把基层官员对土地的控制权力剥离出来,明晰土地产权;第三,改革党支部权力的生成机制。要破开党支部权力的封闭性;第四,大力推动乡村选举中的竟选制度。党国英认为当下做到这几点,就可以打破乡村治理的僵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认为,要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来推进乡村治理结构的转换,张晓山从宏观上谈到了政府职能的转换,认为政府不能直接参与资源配置,要着力创造良好的资源配置制度环境;各个政府部门的职权、责任要和财政预算相匹配,使基层组织能公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发育有效的制衡机制,提高乡镇与村两级组织的自治程度;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来促进农村多元化的组织结构的生成,为农民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的发育创造条件。温铁军对乡村治理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他认为中国”三农”面临的最大矛盾 就是城市导向的制度在农村无法适应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专门针对小农村社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亦即符合农民需要的法律和制度。温铁军建议,如果能够把现在的中央、省、地、县、乡、村这种六级垂直管理,改变为中央、省、县三级行政管理,则可能在理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关系的同时,大幅度减少制度成本,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温铁军倾力建造了中国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第一个对农民实施免费技术培训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种试验被学术界称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在他的设想和试验里,面对分散的小农经济,要通过试点促进经济合作组织,让农民联合起来抗御市场风险;带动农村合作金融试点,使农村滚动积累发展资金;推广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希望农民健全的组织力量能够应对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于建嵘对乡村治理的看法是他认为国家要弱化对农村基层的控制,给农民更多的自治权,自主权。当国家己经完全不需要从农民那里获取什么的时候,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自我解决、消化一些问题。只要真正把社区权力给农民,没有国家机构的东西进去,我认为农民是能够带好农村的。于建嵘反对撤乡并镇,他认为改革乡镇的目的应当是改变链条,斩断乡镇干部是国家公务员的这个链条,使他没有往上升迁的这个链条,使他不再是国家公务员,而是我们选出的管理我们这个地方的人。但这样也就有一个问题,需要尽量减少自治组织担负的国家的功能。于建嵘认为乡村政治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按照现代分权与分治理念,合理地确定国家行政权与乡村自治权的边界;按保护个人权利的理念,确定乡村自治权和村民 个人权利的边界;按社区优先发展的理念,合理区分国家民主和社区民主的边界。孙立平,李昌平等一些学者则注重分析了”三农”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同时对乡村治理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所有这些,都是从事乡村治理研究的人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纵观各家各派的乡村治理研究,各方在如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乡村治理落后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的外部导入性、中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内在矛盾、国家农村政策的失误;乡村治理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业人口转移困难、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教育医疗保障困难重重、基层民主面临新困局等;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乡村治理结构,发展基层民主,实现乡村自治,繁荣乡村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争议主要是城市化是否是解决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国家政权系统如何介入乡村社会以助益乡村发展、乡村社会应该发展现代的乡村文化还是复兴传统文化、乡村民主发展的实际效果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否应该在乡村重建农民组织、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是否需要变革等等。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第二章中国历史上乡村治理的实践及启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型社会,千百年来不仅创造了优秀的农业文明,在乡村治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掘和整理这些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的乡村治理难题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章主要以中国古代社会、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分期,以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治理的实践为依据,归纳总结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5.8、我国乡镇治理研究现状综述乡(镇)村治理是中国地方治理的基础,其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政治稳定。目前,我国的乡(镇)村治理的基本格局是”乡政村治”,即乡镇成为基层政权组织,依法行政;乡镇以下的村建立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本村事务行使自治权。形成这一格局的基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的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村民自治的兴起和国家权力的上收。在乡(镇)村治理研究领域,自1998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乡村治理”为题的文章多达二百多篇,而其中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中心出版的”乡村治理书系”,包括: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贺雪峰的《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徐勇和徐增阳的《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徐勇的《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唐鸣的《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侯保疆的《中国乡镇管理研究》,朱宇的《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等也对我国乡镇治理作出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在乡村治理这一框架下,学者们从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对乡(镇)村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乡(镇)村治理的研究关注的较多的领域是选举、乡村关系、乡镇体制改革、税费改革及其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出台并落实的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政策,表明我国的乡镇社会已 经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乡镇政府治理亟待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整个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由此可见,乡镇治理研究尚待深化和扩展其研究空间和领域。此外,乡镇的存废问题,乡镇政府的转型和发展问题在学术界也是争论的焦点,而在其中对被视为关键的乡镇撤并问题的争论更为激烈。5.9、IT治理的理论与研究现状2.2.1IT治理的基本概念2.2.1IT治理的基本概念目前对n治理这一概念的理解国内外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但公众对其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IT治理协会(ITGovernanceInstitute)强调:“IT治理从本质上讲涉及两件事:信息技术对业务价值的贡献以及信息技术风险的规避”。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珍妮?罗斯和彼得?维尔认为”IT治理就是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确定决策权及责任框架以鼓励IT应用达到期望的行为”[33]。2004年,对于信息技术如何产生所希望的行为以及信息技术活动中权力和责任的配置问题,彼得?维尔等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以权力配置角度来看,IT治理的关键在于授权与控制并举;以信息技术作为组织重要资源观察,6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相关理论综述信息活动存在如下五个相互关联的决策,它们是信息技术原则、信息技术架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企业应用需要、信息技术投资及优先次序。分别确定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义信息技术间的关系、整合及标准要求;决定信息技术可提供的服务;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购买或自主开发;选择有限投资的项目并确定投资金额和优先次序。 在国内,IT治理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中的一个相当新的理念,IBM最早将此理念引入中国。国内的研究一般认为IT治理是公司治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用于描述企业或政府是否釆用有效的机制,使得IT的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IT治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公司的IT投资是否与战略目标相一致,从而构筑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目标变化太快,很难保证IT与商业目标始终保持一致,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保证IT治理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走。IT治理的实践与标准1989年,英国政府部门CCTA(CentralComputingandTelecommunication)提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TInrfastructureLibraiy,ITIL),主要适用于IT服务管理(ITSM)0ITIL使得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有了一个严谨、客观、可量化的规范标准。ITIL的广泛使用使其成为信息技术管理事实上的标准。另外,ITIL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2003年,惠普公司发布了ITSM3.0版。1996年,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公布IT治理的开放性框架或标准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在IT治理实践中广泛使用。CobiT使得IT过程,IT资源与企业的策略目标发生联系,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COBIT的业务导向包括:建立IT目标与业务目标的联系,提供测量IT目标和业务目标成果的度量和成熟度模型,确定业务和IT流程所有者的相关职责。C0BIT通过流程模型来标识其流程的焦点,该流程模型把IT进一步细分为与计划、建设、运营和监控领域的职责相一致的4个域及34个流程,用以提供 一个端到端的几视角。企业架构的概念有助于识别流程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即应用系5.10、研究现状学术界涉及沙洲的研究并不少见,大多为现代地理学界侧重的数理分析方面。在《泥沙研究》、《水利学报》等刊物上有许多关于沙洲演变的系统理论分析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高进《河流沙洲发育的理论分析》1,对不同形状的沙洲进行数理公式推理,认为沙洲发育不是随机的,必须满足一定的水动力学规律。这些研究既有其理论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例如河道整治、通航、防洪及沙洲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指导意义。针对较长时段沙洲发育与淤消演替等进行研究的主要有王育民、张修桂。从宏观角度对长江沙洲演变的研究,张修桂先生有着丰富的研究理论。他的《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2中,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河床与湖沼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江汉洞庭地区历史上的”跷跷板”演变模式,为中下游河湖演变趋势和必须确保荆江大堤等问题,提供理1高进:《河流沙洲发育的理论分析》,《水力学报》,1999年第6期。2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论根据和背景资料。再有,王育民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1,论述了长江口北岸及崇明岛的历史变迁,认为这一变迁与长江主泓道的南北游动密切相关。从微观角度对长江沙洲区域研究的有学者尹玲玲,她在《明清两湖平原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2一书中指出沙洲的出现与消亡有一个过程。详细的阐述了江流主泓道可以东西摆动,并且在摆动 时在东西凹凸两岸交替出现泥沙淤积和侵蚀这一原理。这些长江沙洲演变的分析理论对分析湘江长沙段沙洲的演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本文的研究区域——湘江流域而言,卞鸿翔先生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他的《古桔洲与南津城新探》3论证了南北朝时期的古桔洲位于今靳江河口至寥家垸一带,而且该洲现已并入湘江西岸,赵泥湖即为淤塞的湘江西汊故道。推翻了前人陈运溶对南津洲即兴马洲的论断。他的《长沙古北津城考析》4认为,旧麻溪水道大致在今火车北站以北的老京广铁路线,至陈家湖一带接今浏河口段入湘。这为本文更加深入分析捞浏二水河道变迁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有关河流水道的研究,学术界已有很多成果在此就不赘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鲁西奇先生对历史时期汉水河道变迁的相关研究。他的《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5中,全面探讨了历史时期汉水中下游干流与主要支流河道的变迁与堤防建设情况,重点是对不同时期河道与所修堤防的具体位置进行考证,并通过对河道变迁与堤防建设之间关系的考察,分析了汉水中下游地区人地关系的特征。鲁西奇先生关于历史时期汉水河道变迁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湘江长沙段水道变迁以及分析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湘江流域水系复杂,支流繁多,因而这一地区水上交通甚为便利。渡口的设置与运营,河港的整治与疏浚就这一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而史学界对于渡口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经济史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一类是从交通史的角度来分析。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有关清朝湖南长沙境内的渡口修建和管理的专著很少。例如,张艳芳的《明代渡口述略》6 对渡口进行了大致分类即官渡、义渡、私渡。并且对渡口相关的配套设施以及管理、运作及其修建进行了宏观研究。从微观区域经济角度出发的基础上,武汉大学1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2尹玲玲:《明清两湖平原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卞鸿翔:《古桔洲与南津城新探》,《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年1期。4卞鸿翔:《长沙古北津城考析》,《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0年2期。5鲁西奇:《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6张艳芳:《明代渡口述略》,《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03期。5.11、桥区物理模型研究现状对于拟建桥梁对河床的影响[28],前人从桥位的选择、桥区水流条件、桥区水流结构[29]、桥区水位、桥区河床冲淤[30]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31],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推荐了很多计算公式。例如,张晓峰、胡旭跃[32]建立的水流平面二维数学模型,适用范围广,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吻合较好。蒲瑞年在综合考虑了水流阻力、水流遮蔽、水流流向、淹没深度、相对水深和斜向水流作用等纵多因素后,他得出了桩墩群阻力公式。将桩墩群阻力公式与动量方程相结合,他还推导出桩墩上下游水位落差公式。但是由于桥区水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33],桥渡设计与工程实体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河工模型试验的发展与运用,对不少跨河工程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并就相应的跨河工程提供了很多可行性的工程措施。 目前,我国国内桥区物理模型主要是对桥区河道水流条件,桥墩附近水流结构及桥墩附近冲刷情况进行研究[34]。例如,周冠伦,陈晓云,刘怀汉[35]等在实验室通过水槽试验,研究桥墩后侧紊流的宽度范围,探究桥墩后侧紊流现象的形成2机理。欧阳飞[36]利用水槽试验对桥墩周围的流速和紊流宽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图1-1为该水槽试验的示踪照片。图1-1桥墩周围水流试验照片Fig.1-1Theflowtestphotosofaroundthebridgepier5.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欧、美、日本等一些高度城市化的经济发达国家,由水环境自然生态破坏而给城市环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已日益显现、日趋严重,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始投入巨资进行水环境治理,并且把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生态修复工程来进行,目标是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在治理的过程中,生态水工学及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步得到应用和发展。”多自 然型河流治理法”即”多种生物可以生存、繁殖的治理法”,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建设具有一定防洪标准的河流水利工程。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21]。瑞士、德国等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的MELK流域经过”亲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鱼类个体数量、生物量从治理前的150个、19kg提高到治理后的410个、55kg。德国莱茵河于1993年和1995年两次洪灾,主要原因是由于莱茵河河流生态遭到破坏,莱茵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渗透所致。因此,德国现在正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重新恢复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并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延长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主河道洪峰量。英国采用了”近自然”河道设计技术。荷兰强调河流生态修复与防洪的结合,提出了”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22]。日本的多数河流常受洪水影响,且结构形态不稳定[23]。为了防洪、控制泥沙,日本修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如修筑堤坝、疏通河道等;加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河流污染不断加剧,水循环不断改变,致使日本生态状况急剧恶化,大多数天然洪泛区栖息地消失殆尽。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河川计划”,1991年开始推行重视创造变化水边环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设”。仅在1991年,全国就有600多处试验工程进行(Katsumiseki,KojiTakazawa,ProjectforCreationofRiverRichinNature-TowardaRicher NaturalEnvironmentinTownsandonWatersides,JournalofHydroscienceandHydraulicEngineering(Special4issues),No.SI-4,1993,86-87.)。日本建设省推进的第9次治水五年计划中,将对5700km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km为植物堤岸、1400km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河堤。200km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堤岸,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并种植植被[24]。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的促进了地下水的渗透和水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水边环境的自然净化功能。美国南佛罗里达州在20世纪70年代把很多天然河道进行了人工化改造,但逐渐被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已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著名的洛杉矶河也正在拆除衬砌[25]。总之,很多国家都在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做法进行反思,都在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国纷纷大规模拆除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采用混凝土施工、衬砌河床而被忽略自然环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国普遍否定,建设生态河流已成为国际大趋势。6、研究方法、思路6.1、研究方法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涉及范围较广以及一些实地调查的困难,决定了本研究只能主要采用 文献研究法。所谓文献,其原义主要指包含各种信息的书面材料或文字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根据文献具体形式和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及大众传播媒介三大类,也可以把它分为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掌握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查阅中国的环境统计公报及环境统计年鉴,收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现状的相关资料。通过报刊、网7络查阅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的相关资料。其次是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个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个案研究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洞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生动、具体、详细的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而且能为后来较大的总体研究提供理论假设。本文在论证时结合一些典型个案进行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最后是比较研究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对比其异同,以把握事物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亦即从相互联系和差异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进而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广义地说,比较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都要釆用比较的方法;任何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解释学的方法、分析学的方法、行动研究的方法等等)之中都包含着比较研究的成分。本文通过对国内、国外提升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相关经验的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提供借鉴。8第一章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政府治理能力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以及市场调节能力的不足的一种补充,也就是说,它的起源和发展适合政府失灵、市场失效紧密联系的。该理论强调多样性的合作与结合,包括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多种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管理与参与的结合等等,它具有服务于民的性质,在管理机制上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内涵6.2、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学界对边疆治理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幵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目前能够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对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对当前时期的边疆治理开展研究的学者也有不少,通过期刊、报纸、网络等渠道搜集的相关文献资料对本研究的开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实证分析本研究以临沧市为个案进行探讨,以国际局势变化和利益争夺等时代背景为起点,综合分析当前临沧市辖域内的民族结构情况、宗教信仰状况、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公民社会意识状况等因素对临沧市国家安全稳定的影响。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展现当前临沧市边疆治理的现状和需求,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客观的现实依据。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本研究的开展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就临沧市辖域内部分群体的宗教信仰状况、民族成分等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同时 结合地方社会居民实现现代化、共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果的诉求等现实状况开展定性分析。既保证研究面的广域覆盖,也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技术路线研究的开展严格遵循理论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理论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技术和方法对临沧市的国家安全状况进行考8察和分析,通过深入探讨当前临沧市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及其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具体技术路线方案如下: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确定研究切入点Y文献研究及分析5拟定研究方案5实证调查及分析I[研究对策图1.1研究技术路线图6.3、研究方法国内外关于河道治理与滨水景观规划研究的实例很多,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河流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滨水景观建设千差万别。本研究在经过多次全面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调研,提出符合本案的河道治理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更能体现区域特色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杜红伟等2008)第一章文献综述96.4、研究方法和思路(1)文献分析法。本文着眼于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大学出版社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大学出版社到现在才走过30余年的时间,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体制改革均是在探索中前行。虽然地方出版社的发展历史较大学出版社久远,但具体到转企 改制这种深刻的体制变迁,地方出版社与大学出版社仍然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他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而本文在考察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过程中,研究参考范围不仅限于大学出版社,还涉及其他地方出版社以及国外按照企业化运营较成熟的出版企业。为了使得研究更加全面细致,笔者搜集了编辑出版、传媒经济学、管理学、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大量学术专著。笔者对这些翔实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类归纳、整理和分析,提炼出相关理论支撑点,成为本文的理论观照和重要研究借鉴。(2)比较分析法。本文所作的比较分析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纵向比较,即回顾我国大学出版社自成立以来的体制改革历程,在历程的回顾中厘清我国大学出版社改革的脉络,并将过去有效的改革经验”古为今用”;其次是横向比较,大学出版社作为我国众多出版社中的一个群体,其既有与一般国有出版社的共性又有其他出版社所没有的特点,笔者将在文中将大学出版社与其他类型出版社面对同样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阐释对比;此外,国外出版行业大多采用公司化运作,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目标之一即是使原来事业单位向公司化运作的企业单位转变,国外出版社运作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也将在本文行文过程中作为参照比较。本文力图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为我国大学出版社提供有益参照。(3)定性研究法,通过对大学出版社近30年来的改革过程,探寻梳理出这些年来大学出版社的改革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后改制时代大学出版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比较,为大学出版社更快、更好适应改革提供借鉴。 6.5、()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本文立足于中国责任政府建设,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责任政府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期对责任政府的基本问题予以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视角;二是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责任政府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予以深入分析,旨在将责任政府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践,真正地研究”中国的问题”,为提出我国责任建设的对策奠定基础;三是运用多元视角有针对性的提出我国责任政府建设的对策,从而实现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化,以期为政府体制改革提供一定指导。基于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笔者立足于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分析责任政府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责任政府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建设责任政府的现实依据,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研究思路。2.研究方法为深入研究责任政府建设的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资料法。通过广泛收集学者关于责任政府的论述,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借鉴学者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从而找准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为本文研究夯实基础。3二是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学者对责任政府的内涵、构成要件、特征等基本问题的论述,明确本文的基本观点;比较西方资产阶级责任政府、马克思主义责任政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责任政府的基本思想,为我国责任政府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三是综合分析法。立足于我国当前责任政府建设的现实需要,综合分析学者对我国 责任政府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的论述,找准我国当期面临的主要症结,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6.6、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研究方法:调查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思路:通过对中东北非国家的了解及发生变革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料的收集,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学习,利用个人所学国际政治的相关知识对变局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全球化的思维对中东北非变局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中东北非变局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216??耻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第二章中东北非变局透视6.7、研究的思路、方法1.4.1研究的思路1.4.1研究的思路本课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原则,结合网络舆情是社会意识这一本质,通过考察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及管理方法。6.8、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学术研究应当从其逻辑起点开始,概念的界定直接关乎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路线的设定。本文在重新梳理近些年国内外政府信用研究现状的基础 上,从政府信用这一政治学概念入手,结合国内权威学者对政府信用的定义,采用概念分析和主体解构的方法,厘定了政府信用的主体结构和内容结构。在此概念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契约论、委托——代理理论、系统分析理论、心理契约理论等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对我国政府缺信用缺失的状况进行了以调查为基础的列项评定,进而探究其根源。最后,结合国际环境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背景下行政改革的导向确定了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在本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资料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因果分析法。具体而言,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问题主要采用了资料分析法,关于政府信用的理论渊源研究主要采用了回溯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关于政府信用的主体性结构研究主要采用了系统分析法和要素分析法,关于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现状分析主要采用了数理统计法和评价分析法,关于政府信用缺失原因的研究主要采用了因果分析法,关于政7府信用缺失的多元治理模式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和趋势研究法。6.9、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思路1.3.1研究的方法1.3.1研究的方法1.3.1.1文献研究法拥有大量而丰富的文献材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目前学术界对于集群行为的定义、特征等方面已经分别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论文写作中,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相关的论文、书籍、杂志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综合,以期能够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和掌握网络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等各方 面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材料和理论准备。1.3.1.2访谈法通过对少量网民进行了个别访谈,通过深入的交流,以期对网络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1.3.1.3案例实证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笔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和资料收集,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尽可能准确的找出影响网络集群行为的各种要素,找出导致这一问题的症结,进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应对策略。6.10、主要研究思路总体思路:以塔河四区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累积的大量的测井、钻井、录井、成像测井、产量、PLT、地震等动静态资料为基础划分单井静态模型,之后在单井静态模型基础之上结合高精度地震资料及各种刻画缝洞特征的地震属性对单井概念模型和井组概念模型进行精细刻画。总结出各种工程因素和地质因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素对油藏动态的影响,最后结合井组连通级别的划分,总结出了典型缝洞连通模式与生产动态之间的关系。技术路线:结合存在的问题,研究任务等,明确研究方法和工作内容,设定了相应的技术路线(图1-1):钻井放测井、FMI、PLT、酸压、高精度地震注采关系失踪剂空漏失录井产液量干扰试井静态资料动态资料属性提取单井静态模型”米”字剖面连井剖面生产动态分析平面时间切片平面时间切片连通级别多方位单井概念模型工程因素与单井地质模式与油藏动态关系油藏动态关系井组概念模型典型井组连通模式 与生产动态关系图1-1技术路线图6.1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研究思路1.3.1研究思路(1)查阅相关文献通过各种现代化信息渠道,查阅大量关于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的文献资料,结合阜阳实际,纵览古今中外,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后,对相关的优秀科研成果予以认真总结、学习和综合评述,为深入开展阜阳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的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为求质变,先求量变。(2)制定技术路线纵览全局,对于”阜阳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这一论文主题,要有思路清晰的技术研究路线,把整个研究过程及步骤用抽象的思维路线图表达出来,有利于找出实际问题,加以系统剖析,最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3)确立理论体系阜阳城市河道驳岸生态设计的研究要在系统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常规城市河道驳岸的功能分类和技术手段,深入探讨符合实际管理要求、更加科学的结果。(4)提出研究策略7第1章背景分析与研究内容对于阜阳市城市河道驳岸工程建设应重点剖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提出相应的生态设计路径和对策,做到策略得当,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5)确定研究重点通过全面调查阜阳城市河道驳岸建设情况,重点以老城区的环城河、城市新区的老泉河南段为研究实例,通过生态设计科学利用河道岸线,优化驳岸设计。 6.1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符合上海实际、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在研究中以分析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现状为主线,以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现存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安全、资源、生态”的水环境为研究目标,提出创新并构建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经济调节相结合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本课题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一)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论文对新形势下研究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于构建上海市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内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化,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二)河道长效管理的相关理论支撑论文在对河道、河道管理、机制等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明了河道长效管理和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内涵,并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等相关理论论证加强河道管理的必要性,从理论上为建立并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三)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现状分析论文着重对目前上海市河道长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上海市河道长效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增强对构建上海市河道长效管理机制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四)国内外河道长效管理的经验借鉴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河道管理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典型对比、实证分析,归纳了国内外在河道长效管理方面值得借鉴的方法与经验。(五)完善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论文针对上海市河道长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为加强河道管理,必须完善河道管理机制,并提出了创新思路,分别从完善河道管理组织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联动机制和应急预案处置机制等六方面全面进行了阐述。87、相关技术7.1、本文研究课题相关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本文对浒苔的综合研究主要采用了浒苔灾害预警、浒苔吸声性能研究和计算机仿真试验等方法,方便后续对浒苔展开全面的实际利用工作。目前采用的浒苔灾害预警技术主要是卫星遥感。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能动态、快速、多平台、多时相、高分辨率的提供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感器以及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全球一体化的需求,遥感技术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卫星遥感技术的总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的建立。遥感技术应用的实践表明,全球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是由航空、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子系统组成的。同时,这是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综合系统,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2)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的特点是要求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必须有较高的处理速度、精度和处理能力。如果处理速度、精度和处理 能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造成大量遥感数据积压,处于数据爆炸状态,无法发挥遥感技术所具有的宏观、快速和综合的优势。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以高速、大容量和高精度为目标,建设遥感与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势在必行;(3)遥感、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分散或网络数据共享。不久,人们将看到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协同,粗、细、精分辨率互补的全球系统。在信息与数据处理方面,将加速技术整合,实现遥感、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一体化和全数字化[2]。目前采用的吸声材料的测试方法主要有:声波导管法、自由声场法和混响室法。前两种所测得的是吸声材料的垂直入射或斜入射的吸声系数,后一种所测得的是吸声材料的无规入射吸声系数。如果采用单传声器驻波管,其缺点是当测试的频率较低时,需要很长的管子,同时只能用纯音进行测量。而声波导管中的双传声器法可以弥补这两方面的缺陷。所谓双传声器法就是在管道中用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相同特性的传声器来输出,经过适当的延时处理后,可有效地分离入射2浒苔灾害的综合治理试验研究波和反射波,单独地测出入射波和反射波就可算出材料法向入射的声学特性。混响室法的基本原理是声源在封闭空间启动后,就产生混响声,而在声源停止发声后,室内空间的混响声逐渐衰减,声压级衰减60dB的时间定义为混响时间。当房间的体积确定后,混响时间的长短与房间内的吸声能力有关。根据这一关系,吸声材料或物体的无规入射吸声系数就可以通过在混响室内混响时间的测量来 进行[3]。这是几种经典的测试材料吸声性能的方法,它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室内声学仿真的根本含义是通过计算机建立封闭声环境的模型,并借助特定的算法模拟其内部的声学参数或听音效果。因而,这项技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受到声学工作者们的重视。如今该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建模算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产生了包括声线跟踪法、虚源法、声束跟踪法、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等一系列的建模算法[4-7]。这些方法针对室内声学的重要现象,包括扩散、混响、界面反射、衍射、散射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然而,室内声学仿真是一项多变量、非线性的复杂工作,尽管上述方法的不断提出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室内声学研究的前进,但该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受重视也是最受争议的一点就是计算机仿真的可信度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近几年,研究者们又尝试提出一些新的方法,主要包括自适应声束跟踪法、波导网络法、神经网络法等[8]。目前,此项课题主要是针对浒苔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在以变害为宝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几种可行并且得到实际应用的方案。既消除灾害,又对浒苔加以利用,创造了经济价值;在浒苔纤维吸声方面的研究当中,利用驻波管法进行其垂直吸声系数的测定,并且与几种常用的吸声材料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随后在软件中进行虚拟仿真。此课题将继续研究开发浒苔,已经完成理论研究阶段,正处于试验阶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7.2、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2.1.1技术创新的定义2.1.1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1912)提出的创新理论,他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东西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37]。后来,人们又把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型,可见技术创新概念是从创新概念演化而来的,它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3]。在技术创新理论被提出后的几十年里,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围绕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索罗(S.C.Solo,1951)提出的”两步论”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施发展”,可谓开创了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里程碑,此后关于这一概念,学者们从行为集合角度、创新时序过程角度、产品创新角度、技术变革集合角度等诸多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阐述[54],缪尔塞(R.Mueser,1999)综合了学术界的多种观点和阐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给技术创新重新下了一个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55]。我国开展技术创新的研究活动比较晚,国内著名的专家傅家骥教授和吴贵生教授均对技术创新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傅家骥教授(1998)的定义比较翔实具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54]。 吴贵生教授(2000)的阐述则比较简练、相对通俗: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56]。综合上述若干定义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技术创新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提出了技术创新活动所要遵循的要素,即始于新创意,通过研发,交由市场检验成功与否的完整商业活动。特威斯(BrianC.Twiss,1980)在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下于1980年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威斯综合模型,从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加以图形描述,见图2-1。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11-7.3、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1.2.1国内外机房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2.1国内外机房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通信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网络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网络质量领先是通信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稳定的动力设备和优良的机房环境是保障网络质量领先的必要条件。为了提高运行质量保障能力和运营管理低成本运作能力,通信企业必须建设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1996年,邮电部发布的《通信电源和空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暂行规定)》,是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为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的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信息产业部发布的《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总结了近十年的建设和应用经验,内容丰富、要求明确。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第1 部分系统技术要求代替了原《暂行规定》,同时修订和明确了若干定义和术语,增加了监控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物理结构以及相应接口的定义,修订了监控系统的组成及组网的要求,补充了监控对象及内容,补充了通用管理功能和系统各级功能部分,补充了监控系统硬件和软件要求;第3部分是由原附录《通信协议》修改后的前端智能设备协议部分;第2部分互联协议和第4部分测试方法是新增部分[1]。目前国内外许多通信行业的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各种机房监控系统。如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的PSMS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中兴公司的ZTEE_Guard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2]、大唐电信的MSS3000动力设备与环境监控系统等等。按照电信总局的规定,在一个本地网内,监控系统按监控中心(SC)、监控站(SS)、监控单元(SU)划分成三个层次,监控中心和监控站两个层次为管理层。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监控单元SU主要功能是对端局进行现场数据及图像的采集、处理及存储现场采集主要包括温湿度、水浸、烟感、门禁等环境量及电源、空调、UPS等智能设备数据,另外还必须执行监控站(SS)及监控中心(SC)下达的控制命令[3,4]。国内的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基本都有其配套的监控单元。艾默生公司生产的IDU一体化采集器和IPLU系列采集器都是运行在PSMS动力环境及监控系统的前端监控单元。IPLU系列采集器是在IDU采集器设计平台上,更灵活地适应多种类型局站监控需求的系列产品。可应用于接入网、小模块局、微站,及户外基站监控。ZXM10GSU通用监控单元是中兴公司研发的,它运用于ZTEE_Guard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ZXM10GSU 通用监控单元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采集设备,它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设计,可以实现对各种动力设备和环境监测信号的实时监测和报警处理,并根据应用需求做出相应的控制。国外的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技术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网络化、多媒体化。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监控技术正向综合各种媒体信息的应用趋向发展[5]。在多媒体监控中心配备相应的各种控制、处理、记录和显示设备。生产管理人员通过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方便的计算机控制台,一方面了解、处理和记录由现场传来的各种实时信息;另一方面还将对全网内的全部或部分远端现场发出各种操作和控制指令,以完成在现场所能完成的各种操作。整个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3-智能化功能。如ERICSSON公司的EnergyMaster电源监控产品;美国BroadWin公司基于browser-base的远程诊断维护的最新技术pal;俄罗斯AdAstrA科技集团与研华公司合作的ADAM-5510动力设备机房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等等[6]。1.2.2国内外Web技术及其运用发展现状和趋势1.2.2.1Web技术发展综述Web是WWW(WorldWideWeb)的简称,中文意思是万维网。Web是建立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之上,以HTML语言和HTTP协议为基础,能够提供面向各种Internet服务的、并保持用户界面一致的信息浏览系统[7]。Web的前身是1980年TimBerners-Lee负责的Enquire(EnquireWithinUponEverything的简称)项目。1990年11月,第一个Web服务器nxoc01.cern.ch开始运行,TimBerners-Lee在自己编写的图形化Web浏览器”WorldWideWeb”上看到了最早的Web页面。1991年,CERN(EuropeanParticle PhysicsLaboratory)正式发布了Web技术标准。目前,与Web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都由著名的W3C组织(WorldWideWebConsortium)管理和维护。自从Web的产生到现在短短数年的发展,Web技术已从最初简单的文档的浏览发展到当今复杂电子商务的应用,其间共经历了静态文档、动态交互页面和实时可伸缩的事务处理三个阶段。静态文档阶段这一阶段的Web技术,主要是用于简单静态Web页面的浏览。用户使用客户端的Web浏览器,可以访问Internet上的各个Web站点,在每一个站点上都有一个主页作为进入Web站点的入口。在每一个Web页面中都包含相关的信息及超链接,通过超链接使用户很方便浏览其它的Web资源。Web页面都是由HTML编写,它提供了控制超文本格式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使开发者缩写出能在浏览器上显示各种风格的Web页面,所以HTML和浏览器的发展也决定着Web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低版本的HTML和浏览器制约,Web页面只有纯文本内容,浏览器也只能显示文字信息。这一阶段的Web技术实际上只有包含一个HTTP的Web服务器,客户的访问请求、连接的建立、对静态Web页的查找及结果的返回都由Web服务器完成。动态交互页面阶段第一阶段的Web技术无法满足人们进一步的要求。随着高版本HTML的出现和浏览器对Form表单的支持使Web技术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动态交互页面阶段。数据库技术适于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组织管理,Web技术拥有较好的信息发布途径,这两种技术天然的互补性决定其相互融合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将Web 技术与数据技术相结合,开发动态的Web数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4-库应用,已成为当今Web技术研究的热点所在。为了实现Web信息的双向交流、满足Internet上各种交互式应用的需求,各大软件商纷纷开发自己的动态Web技术。归结起来,动态Web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类:(1)使用中间件的方式,典型的有CGI和API接口技术。(2)使用Script语言,在客户端提供对动态交互页面的支持,如JavaScript,VBScript,Perl,JavaApplet,ActiveX等。实时可伸缩的事务处理阶段随着Internet用户的迅速增加,人们渴望网络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商家和用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Web的应用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随着Web技术、分布式对象技术以及安全保密技术的发展,为在Web上实现电子商务提供有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在Web上进行实时可伸缩的事务处理,实现电子商务,Web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即如何实现实时的事务处理、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安全性与客户认证等技术难题[8,9]。1.2.2.2Web技术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1998年Web的发明者国际W3C主席TimBerners-Lee首次提出了语义Web的概念。Tim等人所倡导的语义Web定义为:”语义Web不是产生一种新的Web,而是针对现有Web的扩展,Web中的信息语义被良好定义,使人与人、人与计算机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共工作[10]。”语义Web不仅仅是为了共享资源,进一步人们希望共享知识,这种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能够发挥比个人拥有知识更大的作用;其次,目前海量的网页数据中,有近80%的内容来源于数据库中的数据, 因此在万维网中共享的不是网页内容,而是数据内容的集成和共享。因此在语义Web中,处理的对象不再是以超级链接连接的页面文本,而是具有一定语义超链接的数据内容;进而,万维网成为一个语义关联的数据网络,人们能够像使用数据库那样在万维网上获取到所需的知识[11,12]。虽然目前语义Web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距离Tim提出的智能化Web远景还有一定距离。语义Web能否与Web2.0结合成为智能的Web3.0,是语义Web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14]。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应用语义Web技术组织社区内内容,利用本体建立跨社区异构知识共享,同时提供基于知识的搜索方式和可视化表示。WorldWideWeb为e-science而生,并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Web技术带了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集成广泛存在的分布和异构的领域数据,有效利用各类系统中的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Web建立起人、组织机构、数据库和智能代理之间的友好通讯和互操作。此外,如何提供值得人们信赖的方便的服务,也是语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5-Web技术在e-science、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中的重要应用[15,16]。1.2.2.3Web服务器应用程序发展现状Web服务器发展的初期,其作用是使用HTTP和HTML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在Web服务器端是以静态文件的形式存在的,这使得Web只能作为一个发布静态信息的平台。事实上,任何一个Web服务器在设计和实现的时候,它的功能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新的需求。Web要成为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平台,就必须对Web 服务器的功能进行扩展,以满足客户与Web服务器动态交互的需求。最初,Web服务器功能扩展是通过修改服务器本身来实现的,这种扩展方法需要开发人员在网络编程、HTTP协议等方面有相当的了解,而且每次修改时都要编译服务器源代码,同时也降低了服务器的通用性。目前通用的办法是通过开发服务器端应用程序来实现对服务器功能的扩展,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包括通用网关接口(简称CGI)、动态服务页(简称ASP)、Java服务器网页(简称JSP)、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简称PHP)、嵌入式服务器页面(简称ESP)等等。CGI程序属于一个外部程序,需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以便在服务端运行。浏览器将用户输入的数据送到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将数据使用STDIN送给CGI程序,在执行CGI程序后,可能会访问数据库的记录。最后使用STDOUT输出HTML形式的结果文件,经Web服务器送回浏览器显示给用户[17,18]。ASP是Microsoft于1996年11月推出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ASP主要功能是为生成动态的交互式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提供一种功能强大的方法或技术。ASP的主要特性是能够把HTML、脚本、组件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够在服务器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并把按用户要求专门制作的标准HTML页面送给客户端浏览器[19]。JSP是由Sun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是基于Javaservlet以及整个Java体系的Web开发技术,只要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和JSP标记。用JSP开发的Web应用是跨平台的,既能在Linux 下运行,也能在其他操作系统上运行[20,21]。PHP最初是RasmusLerdorf于1994年创建的,它是一种跨平台的服务器端的嵌入式脚本语言。它大量地借用C、JAVA和Perl语言的语法,并耦合PHP自己的特性,使Web开发者能够快速地写出动态产生页面。PHP支持目前绝大多数的数据库,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源码,甚至可以从中加进你自己需要的特色[22,23]。ESP是由Mbedthis公司和一个开发组织联合开发的,它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6-动态网页创建环境。ESP通过在HTML页面中嵌入强大的,标准的脚本语言来实现与PHP,ASP等相同效果。1.2.2.4嵌入式Web服务器发展现状和前景当今的Internet应用正转向以嵌入式设备为中心,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嵌入式Internet时代。Internet一向是一个”胖服务器”、”瘦客户机”的技术,嵌入式技术进展得很快,使Web服务器可以运行于用闪速存储器作为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单片计算机上,称为”瘦服务器”和”瘦客户机”嵌入式服务器。这些紧缩的技术使嵌入了Web服务器软件的智能设备可以用Web浏览器去访问[24]。嵌入式Internet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等。以前的设备控制系统一般是通过专用通信线中进行的,其通信介质、通信协议、相关软件和硬件都是专用的,而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嵌入式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方式有了改变。不需要专用的通信线路,并且传输的信息不局局于数据信号,还有声音和图像。最重要的是其通信协议是标准和公开的。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几乎改变了现在的信息表达形式,很多应用都是基于Web技术的。由于HTML 语言的标准统一性,只要在嵌入式设备中有一个微型服务器,就可以使用任意一种Web浏览器接收和发送信息[25]。嵌入式Web服务器是嵌入式Web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管理、控制和监测各种各样设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这种设备可以是具有有限内存资源的8位或16位系统,已足够提供一个用户界面,而且这种方式是基于Internet的。这种设备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它连入Internet就能够控制它。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很多,许多公司都有自己的Web服务器产品。如Pharlap公司的MicroWeb、AgranatSystems公司的EmWeb、EmWare公司的emMicro、Allegro公司的RomPager、WindRiver公司的Wind,还有Boa、Enea、PicoWeb、ChipWeb、Ipic、NetAcquire、Voyager、Quiotix等。国内的有Webit[26]。Web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但如何应用到嵌入式设备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实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emWare公司开发的嵌入式设备因特网解决方案EMIT,Allegro软件公司开发的嵌入式Web服务器包RomPager。EMIT包括多个部件,有emMicor、emGateway、AccessLibrary、emLink、emObject。其中,emMicro是适合于小型电子设备的微型网络服务器,即嵌入式Web服务器。emGateway是EMIT分布式网络平台的关键,是轻量级设备网络(如RS232、RS485、CAN、RF等)和大型高性能网络(如Intranets、Internet)之间的桥梁。EmGateway提供了emMicro中没有包括的网络服务功能,并且可以写多种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7- 用户界面相连接,如网络浏览器、数据库、应用程序等。EmGateway可以驻留在PC、单板机、ISP服务器或32位以上的嵌入式处理器上。AccessLibrary是库函数,可以通过高级语言(如Java、C、C++)来调用,实现从一个通用程序(如网络浏览器)或用户程序中访问和监测设备。emLink在emGateway中为每个外部嵌入式设备提供通信管理功能,以保持网络连接,支持最常见的物理层协(RS232、RS485、RF等)的数据链路功能。而emObjects是预先建立的Java对象,能够实现从标准网络浏览器中访问和控制嵌入式设备。RomPager实现了一个典型嵌入式设备的管理框架。一个嵌入式设备通常使用SNMP或Telnet协议通过Set/Get调用来管理设备,另一些设备也使用额外的串行端口来管理设备参数。RomPager软件非常易于集成到这类设备中。RomPager同时会将Web浏览管理以及Email通知服务加入到设备中[27]。7.4、工作流技术的相关概念根据WfMC的定义,工作流(Workflow)就是自动运作的业务过程部分或整体,表现为参与者对文件、信息或任务按照规程采取行动,并令其在参与者之间传递。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工作流是针对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将工作活动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进行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工作流技术为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了先进的手段[25]。1993年,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Management Coalition,WfMC)的成立标志着工作流技术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为了实现不同工作流产品之间的互操作,WfMC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相关术语、体系结构及应用编程接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标准[26]。工作流管理联盟给出的工作流定义是:工作流是指整个或部分经营过程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在实际情况中可以更广泛地把凡是由计算机软件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控制其执行的过程都称为工作流。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顺序关系,还包括过程及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工作流管理系统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它与工作流执行者?8(人、应用)交互,推进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并监控工作流的运行状态[27]。7.5、中小型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相关概念及内涵任何研究都建立在对研究对象概念化的基础上,准确而清晰的定义和分类有助于区分事物的不同特征和类别,这是理解所讨论内容的基础起点。探讨中小型企业的技术管理体系问题,也应首先界定所研究的中小型企业,在此基础上,明确技术管理的概念,继而建立”中小型企业技术管理体系”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8、应用8.1、层次分析法在北运河河道治理方案优选中的应用表3-6各投资项目的权重排序结果次序12345因素 P1P2P3P4P5权值(%)41.8425.4818.568.155.99从表3-6的计算结果可知,北运河滨水景观改造工程需占总投资的41.84%,列第一位,河道清淤占总投资的25.48%,维修改造水工建筑物占总投资的18.56%。前三位合计占总投资的85.88%,而水土保持和人工强化净化分列第四和第五位。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北运河河道综合治理投资方案的优选结果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堤岸改造,绿化造景,生态恢复和景观驳岸改造等滨水景观改造;其次是进行底泥清淤、河道拓宽、取直疏浚;再次是增建、改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最后考虑水土保持和人工强化净化。8.2、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实效欧盟海关的经验表明,现代化必须是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的,任何改革都需要有技术作为[1]WT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3.3海关与商界的伙伴关系[2]海关总署解读新修订的《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8-02/04/content_9648988.htm39支撑并为改革助力。我国海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吸取欧盟的先进经验,在打造中国电子口岸和地方电子口岸平台”单一窗口”和”一站式”通关服务时,须注意协调各管理部门和口岸单位的关系。同时由于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目前还无法成立像欧洲税务与海关总司之类的区域性管理机构,海关等中央直属机关在地方口岸推行电子口岸等公共数据平台时,是否可以将部分事 权(如等平台的技术推动和执行操作等职能)适当让渡于地方,以期通过中央和地方层面的信息联网,快速实现”单一窗口”的目标。积极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电子口岸以及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一体化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为此,应整合利用口岸海关与内陆海关资源,提高海关管理整体效能。加强与口岸其他政府部门的联系、协调,提高口岸通行效能。在口岸管理中逐步引入单一窗口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贸易商只需以电子形式向一个指定机构如海关一次性递交进出口所需信息,逐步实现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共享风险情报。8.3、()ASP模式应用服务自身存在的问题1、ASP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模式,所提供的服务也一种新产品。新产品还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由于采用的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服务,企业客户的计算机需要经过互联网与ASP服务器进行数据相互传送,即客户每进行一次页面操作,就要与ASP服务器进行一次数据交流。但由于目前网速的问题,造成客户经常处于等待状态,如何减少客户操作时间,就必须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在产品设计上尽量减少页面操作和点击率,同时提供给用户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GUI)。霍尼韦尔公司我的工程网是面向建筑业的ASP,就聘请40位建筑领域的人员和一家专业网页设计公司就上面提到的问题进行了三天不间断的测试,得到反馈意见后即时地进行了改进。 由于网络经济没有经验可言,无法对市场容量进行准确的预测。如同在建立一条新产品的生产线的时候,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预测,得到一预计的产量;然后根据这个产量,设计该生产线的产量。在传统经济它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详尽的市场调查得到的产量数据可能与实际结果相差不大。ASP模式在开始规划设计时,也要考虑该系统的承受能力。这时同样要估计出同时可供多少用户使用。这个数据却是很难得到较为准确的预计值,这时就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在保障服务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一旦用户数超出规模效益的临界值E,参见图11,ASP服务商就要复制一套跟以前一样的系统来提供给客户使用,造成ASP的投资风险。C成本C成本0EV(产量)0EV(产量)传统规模经济模型ASP模式下的规模经济模型图112、ASP如何迅速建立企业资信和加强网络安全性。由于ASP采取租用的方式,企业客户需要把它的经营数据和记录放到ASP服务器上,这就要求ASP服务商必须有较高的资信。有关ASP资信管理,会涉及ASP公司的品牌是否强劲,所谓强劲品牌包括两个主要因素:个性和能见度,它是通过正确的价值定位,始终如意的价值交付,清晰的沟通价值来实现的。强劲品牌可信度就高;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领导是否具有所谓”企业家”级的信用,这一点在国内犹其显得突出,企业对待客户是否诚实,一大半的责任在企业领导的素质。ASP企业通过建立行业内典型客户的案例,来提高ASP企业的资信度,比如一个行业中的顶尖公司采纳了ASP模式的解决方案,对其他中小型客户来讲,这就是资信。从而带动销售工作的开展。 客户特别注重ASP系统的安全性:因为企业客户要将自己的一些数据,资料通过ASP服务商的服务器进行处理,运算。这时ASP服务商要问自己到底在系统的安全性方面为客户做了那些工作是不是在提供ASP服务的初始阶段,就已做好一整套的有关网络安全的规划:网络服务器是如何保管的;服务器现场的保护有没有防火,防偷盗,抗震功能;中心机房的环境是如何控制的:如何自动调温,如何进行湿度控制;在网络设备和软件技术上,设置防止黑客或病毒入侵的防火墙技术(Firewall),信息加密技术。3、ASP模式要解决客户化与运营成本的问题,还有客户化同系统升级的矛盾。由于ASP服务商所提供的基本上是标准化的,也会根据特殊用户的一些特殊要求来为其定制一些应用服务。但这就会带来服务运营成本的增加,包括系统开发,特殊维护,应用服务展开咨询,都需要企业投入付出成本,这就要ASP企业如何掌握客户化度的问题。另外系统升级是对ASP服务整体的提升,是所有客户都可以享受到的,所以在资金投入的有限的情况下在这两方面也要作出一个平衡。从上分析可以知道ASP模式目前在国内运作还存在诸多障碍,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得了的,所以ASP模式全面被市场所接受还有一个过程。四、住时机,总结经验,确定并实施创新,整合战略,达到提高ASP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8.4、建立科学运行机制,应用先进经营模式中式卷烟企业在总体上现在还比不上世界先进的烟草业,但在黎明前透出的 曙光是,我们也存在有许多优势。比如我们最广阔的市场资源,越来越优厚的资源配置,政府重视而良好的政策扶持,世界一流的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中式卷烟首要任务便是尽快完成大集团化经营思路,理顺企业经营机制,以先进的管理和科学的运行机制为手段,加大整合力度,摒弃落后经营模式,使烟草行业成为集生产、加工、科研、销售、技术与服务相统一[17],具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有力有效的营销团队的走专业化道路,拥有学习型员工的学习型企业。这样才能逐步与世界先进的烟草业接轨,为中国烟草的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8.5、治理理论应用于大学治理结构研究的适切性与缺陷当应用一个其它领域的理论来研究高等教育的问题时,一定存在着理论的适切性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瓶装旧酒”或者”两张皮”现象,那么这时候就要考察理论的应用能够给研究在旧有基础上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同时,由于任何理论都是有它原本的特性的,不可避免的治理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组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大学治理概念的提出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争议,因为就其根源来讲,治理概念起源于经济人假设的企业,企业天然的营利性与大学相比仿佛亵渎了大学的崇高性,但是我们将治理的理论应用于分析大学组织一定有其合理性。因为治理理论适应于企业问题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谁受益谁应受益的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等都不是企业所独有的,而是任何组织都存在的,对大学来讲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们谈起大学治理结构,其指向往往是大学在回应”冲 突和多元利益”时应该具备怎样一种组织框架与决策机制,因此提出大学治理结构命题的关键性前提是必须确认出现了”冲突和多元利益”现象,而判断大学是否出现”冲突和多元利益现象”则主要看其组织属性是否为”非单一化组织”以及与其它社会组织之间是否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迄今为止,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管理学家对大学这种组织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都表明,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因而它不是‘单一化组织’;至于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我国公立高校办学体制改革进程已完成举办权与办学权的分离,高校与政府之间形成了特殊公法人与一般公法人的事实关系,双方在构成委托代理关系方面已不存在法律障碍”[22]。因此,”大学治理结构在其本质上是指体现大学‘非单一化组织’属第1章绪论8性和委托代理关系特点的决策权结构,旨在满足具备独立法人地位的大学在面向社会和市场自主办学的过程中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的治理需要”[23]。而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或者对大学问题解释力不足的方面主要在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与现代大学多元目标的不同,这就使得企业治理中的对目标的评价方式难以与大学治理相适应;同时治理所考察的是通过激励与约束来引导制度的自动实施,激励约束通常比较适用于企业这种刚性组织中激励优秀者、约束与限制偷懒者与平庸者的情况,而对于大学来讲,在知识生产这个环节激励约束机制只能部分适用,因为由于知识创造的特殊性,在某些时刻约束有可能成为牵绊潜在优秀者的绊脚石。因此,大学治理研究必须谨慎分析、合理划定范围,其研究进行 也许并不能给出问题的确定答案,而只是开辟一条新的研究思路,给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指向。8.6、孤岛油田污水治理技术与应用孤岛油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采取传统的重力沉降、压力过滤工艺。主要流程为:油站来水→一次除油罐→二次除油罐→缓冲罐→外输泵→压力滤罐→注水站,传统的处理工艺无法解决当前污水高含聚、高含油等问题,造成回注、回灌以及外排指标不达标,主要表现在:水温较高(30-60℃)、cl-浓度高(30OO-20000mg/L)、总盐量高(5000-32000mg/L)、可生化性差(BOD5/COD小于0.25)、污染严重(石油类、机杂、腐蚀率高、SRB、COD等多指标超标严重)、微生物生长环境恶劣,同时,污染了环境,影响了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益。因此,我们采取扩建新罐、工艺改造及药剂使用相结合等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应用。8.7、治理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本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治理理论的重要观点引领全文框架。在治理理论视角下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治理理论把重点放在沈阳市宠物狗治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上,本文在第三章开始就在治理理论下进行了沈阳市宠物狗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紧扣治理理论,把原因和具体理论依据分析清楚,在第四章又根据该理论提出具体的对策,充分利用多方治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市场和社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紧紧的抓住善治的中心思想,认为宠物狗 治理存在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就是达到人与宠物狗之间的和谐相处。118.8、层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在乾北地区的应用常规解释要求构造解释只是针对松辽盆地的几个标准层(比如,T1,T2等),而对层间目的层顶面构造一般只是利用邻近标准层的构造图,利用钻井资料进行校正而代替,这只能代表一种宏观的构造形态,不能真实代表构造的细微变化,是一种”趋势”而已。像松辽盆地的新北地区的微小构造,只要有4ms~5ms的闭合度,就可能装满油而成为高产区块,采用标准层代替的方法就会将微小构造全部隐藏起来从而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应用价值。发挥地震解释新技术优势,充分挖掘了三维地震资料潜力,就要开展层间构造精细解释工作。但层间构造解释难度较大,原因如下:由于沉积时储集砂体的横向不连续性,纵向分布的时间差异性,导致层间目的层同相轴不连续,经常出现分叉、合并现象,很难横向追踪,再加上标定工作需要准确无误,因此大面积成图工作比较困难。层间构造解释的难度除层位的问题外还有断层的问题,由于层间岩性的变化特别是河道沉积,很可能被识别为断层,其实是岩性变化引起的。因此层间构造的解释必须具有一定的地质观点,要了解研究区的地质特点。针对层间构造解释难度较大,就要利用”小断层模型技术,相干体技术,可视化手段,纵向放大拉伸技术,正演模型技术”等多项技术辅助解释人员,采用精细解释的思路,将小构造刻画出来,准确的落实断层和层位,为下一步 的储层预测提供可靠的层位和断层,也为下一步的油藏分析提供可靠的地震信息。24第4章技术应用效果8.9、澧水流域河道演算的应用4.1流域概况4.1流域概况澧水系湖南省第四大河,发源于桑植县北部山区,流域跨湘鄂两省。上游有北、中、南三源,其中北源最长,中源水量最大,南源较小。澧水干流(澧水北源至小渡口)共规划十六个梯级,自上至下分别为凉水口、贺龙、八斗溪、鱼潭、花岩、木龙滩、红岩壁、黄家铺、宜冲桥、岩泊渡、茶庵、城关、茶林河、三江口、青山、艳洲。溇水是澧水一级支流,发源于湖北省鹤峰黑湾,于桑植县进入湖南省,后流经江垭,于慈利县城汇入澧水干流,全长250km。在《澧水流域规划报告》中,将溇水分五个梯级进行规划,分别为江坪河、淋溪河、江垭、关门岩、长潭河。渫水同是澧水一级支流,于石门的三江口汇入澧水干流,全长175km,采用六级开发方案,即黄虎港、张家渡、所街、寨坪、中军渡、皂市。目前,澧水流域中归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的水电站主要有皂市、关门岩、三江口、艳洲、中军渡、张家渡、茶庵、茶林河、长潭河、城关、红壁岩、鱼潭、贺龙等,其中江垭和皂市为具有年调节能力的电站,鱼潭为不完全季调节电站,其余为日调节或径流式电站。目前,河道演算的目标主要是湖南省电力公司调度的电站,在梯级短期优化调度中,为下游电站提供演算的入库流量,使澧水流域梯级电站的短期优化调度更加合理。 8.10、定性储层预测技术在乾北地区的应用4.2.1乾北地区地震地质特点习惯的认识是在砂岩发育区,由于砂泥岩的波阻抗差大,在地震上应该表现为强振幅,而泥岩发育区应该为弱的反射或是空白反射,但是在乾北-两井地区,由于泥岩含钙的原因,造成了泥岩发育区也是强反射,相反在砂岩发育区由于河道的下切,而形成了复波反射,振幅变弱的现象。而研究区的中部砂岩发育区又表现为强振幅,工区的东部为中振幅,这种地震特征使无法用同一种属性和同一张图很好地反应出油储层的分布。研究区多口井钻遇砂岩,有些井砂岩偏干,识别有效河道砂体,精细刻画渗透性储层,寻找优质储层发育带,也是制约葡萄花油层进一步勘探的关键问题,有效储层预测难度极大,原有地震数据主频低,只有45Hz左右,频带窄,只有10Hz~80Hz,加大了储层预测的难度。4.2.2深度域合成记录储层标定标定图4-2油层顶面上2ms下2ms分频扫描图是进行储层预测的基本段自查21深026度0岩性剖面自然然电伽位深0玛井综合浅侧侧柱向向电电状阻阻率02率图N024020(m)02002AC500DE120.07综合解释前提,也是127012801290准确确定特130013101320殊岩性体地133013401350质意义的重姚13601370一13801390要手段。本段1140014101420次研究将层位标定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区域标准层标定,一种图4-1查20井深度域合成记录25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目的层段储层精细标定。区域标准层标定方法经常采用的技术时间域合成记录标定,在时间域合成记录标定过程中,我们注重子波的选取和不同层段主频 的确定等重要环节,另外在标定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了井斜的因素,使测井声速曲线制作的合成记录能够按照井孔的真实轨迹与地震剖面建立对应关系,提高了合成记录标定的精度。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区域标准层的确定,而针对层间层位的标定将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和多解性,并且难以直观地反映储层岩性与地震间的对应关系,针对储层精细标定环节,采取了深度域合成记录方法进行标定,将研究区内的所有井进行深度域合成记录的制作(图4-1),很直观的进行储层岩性与地震反射轴的对应关系,分析深度域合成记录,砂岩在地震反射轴上都位于下部;分析井资料,该套储层的上部发育一套粉砂质泥岩或是一套泥岩,再向上一定发生颜色的变化,说明再这套储层的上部才是该次地质事件的结束,才形成了强的波阻抗差,开始形成地震反射轴。这种储层的特征对下一步的储层预测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4.2.3中部储层定性预测根据工区西部利用地震的结构信息揭示中振幅复波的储层分布,中部采用小时窗分频扫描技术揭示薄储层分布趋势,东部应用沿层切片揭示中振幅的河道特征,通过三个区域,不同方法,对乾北地区的储层分布有个整体认识。在研究区的中部利用了分频扫描技术,主要是利用葡萄花特殊的储层以及地震反射轴是由80Hz~20Hz的综合反映的原理。在研究区的中部姚一段Ⅱ砂组的储层岩性主要表现单层的厚层粉砂岩或者是1~2个单砂体叠加,上下大多为厚层的泥岩;往东北砂层变薄,总厚度一般2m~6m,单砂体厚度一般1m~4m。从钻井和区域资料分析认为姚一段Ⅱ砂组沉积时期主要是为分流河道、水 下分流河道的沉积环境。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姚一段Ⅱ砂组油层组顶部反射轴具有频繁的强弱变化,砂层基本上都标定在波峰反射同相轴上,位于反射轴的下部。用LandMark解释软件的地震属性提取功能,从标定结果出发,通26第4章技术应用效果过开时窗,以葡萄花油层顶面为参考层,以4ms为一个时窗,沿储层标定的反射轴进行扫描。将每个扫描的结果与井揭示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本区沉积环境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当开到油层顶面的上2ms下图4-2油层顶面上2ms下2ms分频扫描图2ms时,与用井勾绘的砂岩分布吻合较好。因此认为利用分频扫描基本上能够描述姚一段Ⅱ砂组在研究区中部的储层的大致分布趋势。从姚一段Ⅱ砂组的扫描图上(图4-2),红色和黄色区域,通过地震标定为强振幅区,蓝色区域为弱振幅或空白反射。通过井标定,落在红色和黄色区域内的井,砂岩都比较发育;而落在蓝色区域内的井,泥岩都比较发育,而且红色区域的展布特征也符合地质规律,因此预测红色区域为砂岩发育区,而蓝色区域为泥岩发育区。井上曲线特征表现为钟形和箱形,这表明属于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砂体展布的方向主要是西南向西北和东北延伸,这些砂体受北西向的断层切割,易于形成岩性圈闭。当时窗开到上1ms下3ms时,分析分频扫描图(4-3),在乾深14井区预测出一条河道痕迹,在地震上表现为中振幅,有上平下凹的特征,是河道沉积在地震上的反映的几何形态,通过钻井验证,乾深14井为一套4.5m的粉27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砂岩,曲线特征为钟形,为河道沉积特点。4.2.4西部查36井区的储层定性预测查36井区井上表现为一层6.5m的单厚砂 层,在地震上为一个复波的特征,针对这一特征,主要采用了波形分类、水平图4-3油层顶面上1ms下3ms分频扫描图切片技术和雕刻技术。层拉平水平切片方法在去除构造因素的影响后,往往能较好地体现出地震剖面中异常反射现象。在选择拉平层位时注意不要使用油层本身反射层,因为经验得知油层本身在解释时图4-4T1+67查36井区水平切片图28第4章技术应用效果遵循的就是以地质的观点进行解释,而不是按等时的观点进行的,会掩盖许多地质现象。以T1反射层拉平数据体做层拉平切片,在T1反射层下65ms、67ms水平切片上(图4-4),在研究区的西部的查36井区预测出两条河道的痕迹,河道的位置在地震上的特征为一个复波,向两侧变为两个单一的轴,这个主要是由于后期河道沉积时对下部地层形成下切作用,破环了下部地层,没有形成强的波阻抗,而形成了复波的地震反射层特点。查36井、查36-2-1井、查36-1-3井位于复波区,井上特征表现为河道的沉积,物性好;查36-2-2井、查36-3-3井位于复波向上下两套反射层过度区,有砂岩的沉积,但是物性不好,应该是河道边部沉积;查25井位于上下两套反射层区,有泥岩沉积,位于河道间部位。通过地震和井的分析,认为该区域确实有河道的沉积,但是切片只能看到河道的影子,不能搞清楚的揭示整个储层的分布,为了搞清该区域储层的整体分布,又应用了波形分类和立体雕刻。以葡萄花油层顶面反射层的层位作为参考层,上下分别开8ms和9ms,该时窗确保该区域内能够包括整个地震反射轴,没有穿轴现象,确保预测的准确性。分析波形分类图(图4-5),经过井标定,认为在棕色和绿色区域 地震上是复波,通过查36井及该区域的开发井标定,应该为储层的发育区。针对查36井图4-5查36井区波形分类图区的地震特殊性,利用查36井、查36-2-1井、查36-2-2井、查36-1-3井、查29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3-3井的振幅值进行了雕刻,刻画了查36井区的储层分布情况。4.2.5东部查48井区的储层定性预测方法研究区的东部主要钻探的查48井,查49井、乾189井、乾215井储层发育,在地震上表现为中振幅,而让55井、乾219井等泥岩沉积区,为空白反射。主要应用了水平切片和频率信息。以T1反射层拉平数据体做层拉平切片,在T1反射层下74ms、76ms、78ms水平切片图上(图4-6),在研究区的东部预测出多条河道的痕迹,河道的位置在地震上的特征为一个中振幅。位于中振幅区的查48井,发育有4.8m的粉砂岩,曲线特征为箱型,属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查49井是三层薄的粉砂岩沉积,曲线为齿形,属于河道边部的沉图4-6T1+76ms查48井区水平切片积特点;乾189井发育一套1.6m的粉砂岩,曲线为漏斗形,属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但从砂岩厚度看不是河道的中部;乾219井为泥岩沉积。通过地震和井的分析,认为该区域确实有河道的沉积,主要发育三支河道,这三支河道不停的分叉合并,主要发育于乾215井处,查48井处,查45井处而地震上有储层发育的区域,地震表现为一个中振幅,连续的特征,向两侧变弱,是相变的表现,也是河道沉积的典型特征。通过切片看到该区域确实存在河道的沉积,通过Jason进行了瞬时频率的提取,认识了该区域储层的整体变化。4.2.6AVO属性分析30第4章技术应用效果 工区内6口井有横波资料。对查36井进行了流体替换及弹性曲线的计算(图4-7),分析梯度阻抗和截距阻抗曲线,发现相对上覆泥岩,含油砂岩的梯度阻抗是负值,截距阻抗是正值。含油砂岩表现为Ⅰ类AVO特征,说明砂岩相对较致密。进行流体替换后的曲线变化规律非常符合AVO理论,当孔隙中分别充填气、油、水时曲线有着不同图4-7横波计算后弹性曲线的变化。增加10%的孔隙度后,含油砂岩的曲线变化剧烈,说明孔隙度是影响本区储层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测井曲线能够响应岩石物理及流体的变化,地震信息才有可能识别这些变化,这是我们下步工作的基础。该地区具备了做AVO的资料条件,下一步就是对道集进行优化。地震资料的品质是AVO属性分析成功与否的关键,特别是同相轴的剩余时差,是AVO属性计算精度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AVO工作前,要尽可能对叠前的道集进行优化处理。对道集应用Time-VariantTrimStatics处理后,道集同相轴的剩余时差得到一定消除(图4-8)。但是经过处理后对能量的恢复还图4-8叠前道集的优化处理前后对比是不足,中道适中,近中远道能量不一致,近道和远道能量弱,直接影响AVO分析。研究所有井的井旁道集振幅变化(图4-9),发现含油井的振幅能量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含水或干层随偏移距的增大变化没有规图4-9查48井井上道级振幅能量变化3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律。说明道集还是满足了AVO属性分析的需要。因此对从处理中得到的均方根速度进行转换得到层速度,加载速度后,对叠前道集进行角度切除试验,从而验证层速度的正确性,为后续的AVO 道集的产生提供了保证。波形显示为10-35度角道集。在进行AVO分析前进行了如下的交汇分析。通过对含油砂岩的原始纵横波曲线的交汇分析(图4-10),可以知道利用纵横波的关系可以很好的区分含油砂岩及上覆泥岩,当横波速度大于2000ms、纵波速度大于3700ms时,为含油砂岩。图4-10纵横波曲线交汇图进一步对含油砂岩的流体替换后纵横波曲线进行交汇分析,可以知道利用纵横波的关系可以很好的指示出流体变化在地球物理特性的反应规律。通过对流体替换后的截距及梯度曲线进行交汇,可以很清楚地识别出泥岩相对砂岩分布范围,以及砂岩产出层与非产出层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为后续的有利储层的识别确定了准则。利用LanMark5000的AVO分析模块,进行图4-11岩性体和流体体提取的沿层含油砂岩分布32第4章技术应用效果叠加产生梯度和截距体。通过对截距和梯度体针对不同地质深度进行交汇,得到该区沉积环境及物性变化的规律。浅层泥岩(蓝色)及深层泥岩(绿色)主要分布在第二象限及原点部位,深层泥岩相对浅层分布更集中,反映了压实作用对泥岩物性的影响。砂岩(橙色)相对分布在第四象限更多一些。再通过泥岩背景线旋转,将梯度和截距体分别转换成岩性体和流体体。分析发现,含油砂岩在岩性体上为强的反射特征,在流体体上为弱反射的特征,通过融合,将岩性体上强反射同时在流体体上的弱反射的区域定位含油砂岩分布区(图4-11),并进行了提取,符合率达到50%。4.2定量储层预测技术在乾北地区的应用该地区的储层存在着波阻抗差小的特征,探井钻井时间跨度大,各种测井 方法的地质、物理响应机制不同,各种测井曲线的量纲、数量级以及测井仪测量状态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造成储层横向的不可对比,影响曲线对储层物理特征反映的真实性,严重影响反演质量。为保证反演的效果,将常规测井曲线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的曲线的直方图的形态接近高斯正态分布(图4-12)。同时对所有的探井的砂泥岩的阻抗进行统计。认为纵向的波阻抗差砂泥岩可以很好的分开,图4-12曲线归一化图33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但是横向上波阻抗差相对较小。在定量储层预测中,针对有效储层与泥岩声阻抗差小,储层、干层、含钙泥岩层在地震响应上没有明显差异的实际情况,采用叠前与叠后联合、河道刻画与定量反演结合及多种预测方法综合的研究思路,首先深入开展了敏感储层参数分析。经过波阻抗与电阻率、电阻率与伽玛、波阻抗与伽玛交汇、截距与梯度交汇分析发现(图4-13),无论哪一种参数单独都很难较好识别储层,只有通过两种波阻抗-电阻率电阻率-伽马Rt>5,Rt>5,波阻抗-伽马截G距截梯度图4-13曲线交汇图参数联合才能较好识别储层,波阻抗与电阻率交汇分析得出当Rt>5&Imp>8500可以识别储层,电阻率与伽玛交汇分析得出当Rt>5&Gr8500可以识别储层,截距与梯度交汇分析得出G0.26x108可以识别储层,因此分别开展了波阻抗反演、电阻率反演、伽玛反演及叠前AVO分析(图4-14),采用单一常规波阻抗反演效果差,储层预测结果砂体有无与井符合率只有63%(表4-1),针对储层薄的实际,尝试分频反演,其反演效果有所改善,储层预测结果砂体有无与井符合率75%;电阻率反演成果砂体有无与井符合率 70%,伽玛反演成果砂体有无与34第4章技术应用效果井名钻井砂厚预测砂厚绝对误差相对误差(m)(m)(m)(%)查134.55.000.5010.00查154.15.000.9017.94查205.14.89-0.21-4.31查2104.754.75100.00查2500.000.000.00查2665.00-1.00-20.00查2755.000.000.00查281.55.013.5170.07查2922.630.6324.09查301.52.000.5025.06查3133.900.9023.04查365.25.11-0.09-1.70查36-101.131.13100.00查36-1-31.11.290.1914.42查36-205.005.00100.00查36-2-15.83.02-2.78-92.15查36-2-20.92.121.2257.45查36-3-333.710.7119.03查3735.122.1241.41查3800.000.000.00查4415.134.1380.49查4505.035.03100.00查4715.004.0080.00查4855.030.030.58查491.72.120.4219.68乾1015.15.00-0.10-2.00乾1701.73.001.3043.33乾1830.73.602.9080.53乾18923.691.6945.85乾2152.74.001.3032.50乾21902.542.54100.00乾22015.004.0080.00乾2210.84.313.5181.44乾深1255.000.000.00乾深130.95.034.1382.12乾深143.70.47-3.23-681.11乾深151.11.790.6938.70乾深160.71.030.3331.78乾深171.25.364.1677.62乾深1815.004.0079.99乾深2331.00-2.00-198.60让151.11.710.6135.57让20.91.880.9852.10让550-0.11-0.110.0035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井符合率65%,叠前AVO截距与梯度联合反演砂体有无与井符合率67%,最后把分频符合率:75%符合率:65%分频波阻抗反演储层分布图伽马反演储层分布图符合率:70%权厚度图电阻率反演储层分布图岩性体与流体体交汇储层分布图图4-14 各种反演体提取的砂岩厚度图波阻抗反演、电阻率反演、伽马反演及叠前AVO分析(截距与梯度交汇)进行综合,即满足Imp>8500&Rt>5&Gr0.26x108条件认为是储层。进行加权获得了葡萄花油层的反演提取的砂岩厚度图(图4-15)。获得储层分布成果砂体有无与井符合图4-15分频波阻抗反演-伽马反演-电阻率反演-流体加率83%,在储层成图时进一步加了井的约束,使储层预测平面分布与井吻合率达到90%以上,储层预测成果与钻井勾绘砂岩平面图比较,两者趋势基本一致,36第4章技术应用效果通过钻井落实的五个主砂带在预测图上依然存在,但储层预测成果变化更丰富、细致,井间预测成果认为也较可靠,针对研究区预测成果而言,后期钻井5口,均与预测结果一致,符合率达到100%(图5-16)。图4-16乾北地区葡萄花油层预测砂体厚度图4.3预测技术在两井地区的推广应用总结乾北储层预测的技术和方法,在两井地区应用。采取同样的技术路线,针对两井地区葡萄花油层开展储层预测。通过振幅和频率分析,将两井地区划分了四个区:查34井区、乾深20井区、查30井区和让16井区。查34井区储层发育的井查34井和查14井为强振幅,查24井为泥岩沉积,但在地震上也表现为强振幅,因此采用了分频地震数据体进行预测。乾深20井区用普通的预测方法就可以满足储层预测的要求。让30井区,储层在地震上表现为弱振幅,在预测时主要应用频率信息。让16井区与乾北的查48井区相似,地震表现为中振幅。37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区分块的进行储层预测,并将两井地区的预测结果与乾北地区的预测结 果进行储层分布拼接,完成了乾北-两井地区的整体储层预测图(图4-17)。图4-17乾北-两井地区葡萄花油层预测砂体厚度图参与反演控制的134口井,符合率达到91%;未参与反演控制井验证井16口,符合井12口,不符合井4口,符合率75%。总体看,本次储层预测成果较好满足了葡萄花油层控制储量提交需求。38第5章结论第5章结论通过本项目的开展,总结形成了一套针对葡萄花油层薄储层的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并在地质模式的指导下优选有利河道砂的过程中,确定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可供钻探的砂体。并形成了以下认识:1.针对储层预测需求的保真保幅处理技术,能够保证满足储层定性定量预测的质量要求。2.通过探井与地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建立油层地震响应特征与岩性组合关系模版,做到井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钻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地震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同时以河流相沉积模式为指导。通过井震联合分析和分区分块开展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有效解决了葡萄花油层沉积环境复杂、地震特征不一的技术问题,储层预测的精度符合地质需求。3.分频波阻抗反演、伽马反演、电阻率反演的有机结合,是解决储层特征、地震特征复杂情况储层预测的有效方法。4.含油储层中由于凝吸气的存在,利用AVO属性分析技术进行流体预测,可见到一定的效果。39★[1]王永春.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的形成条件与分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赵占银,江涛,姜呈馥.保乾大型三角洲岩性油藏成藏条件.中国石油勘探,2003,l.8★[3]王立武,梁春秀,邹才能等.综合地震解释技术在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预测中的应用.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1):58~62★[4]张关泉,马在田. 地球物理反演若干问题的讨论.地球物理学报,1990,33(专辑Ⅱ):1~4.★[5]李幼铭,杨文采.地震反问题研究评述.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7(3):23~31★[6]杨文采.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7]郑晓东.Zoeppritz方程的近似及其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26(2):129~144★[8]杨绍国,周熙襄.Zoeppritz方程的级数表达式及近似.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29(4):399~412★[9]宋立彬等,砂泥岩薄互层油藏描述,吉林油田,1997。★[10]徐伯勋、白旭滨等,地震勘探信息技术提取、分析和预测,地质出版社,2000。★[11]美FredHilterman著,孙夕平等校,地震振幅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2]戈革编地震波动力学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13]陈宗和等,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的新思路,石油学报,1998(2)。★[14]张厚福、李维连等,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的地震预测,石油大学,1998。★[15]凌云研究组.叠前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处理的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5):534-552★[16]凌云研究组.测井与地震信息标定[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5):68-74★[17]殷八斤,曾灏,杨在岩.AVO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8-86★[18]尚新民,夏斌.基于岩石物理与地震正演的AVO分析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8,28(2):64-66★[19]胡中平.AVO正反演技术.地球物理进展.2003,12(5-6)★[20]周东红,滕玉波等.叠前反演技术在锦州31-6地区浊积扇砂体含油气性预测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勘探[J],2010,5★[21]王保丽,印兴耀,张繁昌.弹性阻抗反演及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进展.2005,3(1):89-92★[22] 孟宪军,慎国强,王玉梅.叠前AVA地震纵横波阻抗同步反演技术研究[J].石油物探,2004,43(增刊):53-55.★[23]曹孟起,王九拴,邵林海.叠前弹性阻抗反演技术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3)323★[24]王大兴,于波,张盟勃等.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7,27★[25]MallickSA.simpleapproximationtotheP-wavereflectioncoefficientanditsimplicationintheinversionofamplitudevariationwithoffsetdata.Geophysics,1993,58:544~552.★[26]Saatcilar,R.,1996,AnalgorithmforQ-filtering:J.Seis.Exph,5,157-168.★[27]Taner,M.T.andCoburn,K.,1981,Surface-consistentdeconvolution:Presentedatthe51stAnn.Internat.Mtg.,Soc.Expl.Geophys.★[28]Taner,M.T.andKoehler,F.,Surface-consistentcorrections:Geophysics,46,17-22.★[29]Treitel,S.andRobinson,E.A.,1966,Thedesignofhigh-resolutionfilters:Inst.Electr.Electron.Eng.,GE-4,1.★[30]Walden,A.T.andHosken,J.W.J.,1984,Aninvestigationofthespectralpropertiesofprimaryreflectionscoefficients:Presentedatthe46thAnn.Mtg.Eur.Assoc.Expl.Geophys.★[31]Waters,K.H.,1981,Reflectionseismology:Secondedition,JohnWiley&Sons.★[32]Yilmaz,O.,1974,Theproblemsofresolutionandreverberationsinreflectionseismology:J.Geophys.Soc.Turkey,5,2.★[33]Loewenthal,D.,Lu,L.,Roberson,R.,andSherwood,J.W.C.,1976,Thewaveequationappliedtomigration:Geophys.Prosp.,24,380-399.★[34]Ma,Z.,1981,Finite-differencemigrationwithhigher-orderapproximation:Presentedatthe1981JointMtg.ChineseGeophys.Soc. andSoc.Explor.Geophys.★[35]Reshef,M.,1991,Migrationfromirregulartopography:Geophysics,50,1333-1335.★[36]Rothman,D.,Levin,S.,andRocca,F.,1985,Residualmigration:ApplicationsandlimitationsGeophysics,50,110-126.★[37]Schneider,W.,1978,Integralformulationformigrationintwoandthreedimensions:Geophysics43,49-76.★[38]Soubaras,R.,1992,Explicit3-DmigrationusingequiripplepolynomialexpansionandLaplaciaisynthesis:62ndAnn.Internat.Mtg.,Soc.Expl.Geophys.,ExpandedAbstracts,905-908.★[39]Soubaras,R.,1996,Explicit3-DmigrationusingequiripplepolynomialexpansionandLaplaciaisynthesis:Geophysics,61,1386-1393.★[40]Stolt,R.H.,1978,MigrationbyFouriertransform:Geophysics,43,23-48.★[41]Stolt,R.H.andBenson,A.K.,1986,Seismicmigration:theoryandpractice:GeophysicalPress.★[42]Taner,M.T.,Cook,E.E.,Neidell,N.S.,1982,Paleo-seismicandcoloracousticimpedancesectionsapplicationsofdownwardcontinuationinstructuralandstratigraphiccontext:52ndAnn.Internat.Mtg.,Soc.Expl.Geophys.,ExpandedAbstracts,ll0-111.★[43]Taner,M.T.andKoehler,F.,1977,Wave-equationmigration:Technicalbrochure,Seiscom-DeltaInc.★[44]Yilmaz,O.,1979,Prestackpartialmigration:Ph.D.thesis,StanfordUniversity.★[45]FattiJL,VailPJ,SmithGC,etal.DetectionofgasinsandstonereservoirsusingAVOanalysis;a3-DseismiccasehistoryusingtheGeostacktechnique★[46].Geophysics,1994,59(9):1362-1376★[47]Connolly P.Elasticimpedence[J].TheLeadingEdge,1999,18(4):438-452(SI):314-317.★[48]ChenShuangquanWangShangxu,Reservoirpredictionusingpre-stackinvertedelasticparameters[J].APPLIEDGEOPHYSICS,2009,6(4):349-358★[49]Peacock,K.L.andTreitel,S.,1969,Predictivedeconvolution-theoryandpractice:Geophysics,34,155-169.★[50]Ristow,D.andJurczyk,D.,1975,Vibroseisdeconvolution:Geophys.Prosp.,23,363-379.★[51]Robinson,E.A.andTreitel,S.,1980,Geophysicalsignalanalysis:Prentice-HallBookCo.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