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 MB
  • 51页

云南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

  • 5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受理公示我局拟受理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本全文公示,周边群众若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将书面意见反馈至西畴县环境保护局环评股。公示期:2018年8月6日至2018年8月12日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单位西畴县水务局法人代表朱锋联系人苏有德通讯地址文山州西畴县城西洒镇青年路西畴县水务局联系电话15012190225传真邮政编码663500建设地点云南省西畴县董马乡立项审批部门/审批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水利管理业N761占地面积(平方米)64200绿化面积(平方米)35000总投资(万元)1636.99其中:环保投资(万元)54.17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3.31%评价经费(万元)1.2预期投产日期2019年9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背景50 董马河发源于董马乡中心一处水塘,该水塘来水主要为泉水点及地表径流汇集,自北向南穿集镇中心而过。该河流具有季节性河流暴涨暴跌的特点,雨季水流量大,沿岸多见淹没;枯季水量小至局部断流,影响农田灌溉。董马河治理段河道穿镇而过,对集镇的防护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整条河道存在大小落洞无数,河道在枯季基本无水,从而导致集镇居民倾倒的污水及垃圾遍布河道,整条河道臭气熏天,董马河大部分堤段堤身单薄、吊脚严重,堤顶高程低于设计洪水位,部分堤段断面小,行洪受限。河道上附属建筑物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其功能,严重影响了河道的防洪及灌溉。现阶段的董马河防洪标准局部河段还不能完全满足10(P=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这样低的防洪标准,随时都在威协着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乡镇建设。综上,治理董马河无论从防洪、灌溉及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来说,都是十分迫切和必需的。根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本次董马河河道治理初步设计工程结合当地民生要求,考虑先治理当地民生反映比较强烈的地段,本次拟对0+000.00(集镇塘坝)~5+050(大落洞),共计治理河道长度5.05km。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我单位受西畴县水务局委托,承担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规定和省环保厅的有关技术规范,编制了《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供建设单位上报审批。二、项目概况1、工程目的保护沿河的乡镇、村庄和农田免受洪水淹没,提高河段防洪能力,保障沿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本身为防洪工程,建成后对沿河两岸、上下游河段均无不利防洪影响。2、工程任务通过河道治理,洪水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洪水标准;保护农田面积0.5万亩,保护项目区人口2万人;河道整治后在提高董马河治理段行洪能力的同时,为周边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交通出行提供一个较为舒适、优美、休闲的环境和场所。3、工程投资项目工程总投资1636.99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54.17万元。项目拟于2018年11月开始建设,至2019年8月竣工。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0 董马河位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境内,由于治理段属典型喀斯特地貌,治理段河道穿镇而过,对集镇的防护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整条河道存在大小落洞无数,河道在枯季基本无水,从而导致集镇居民倾倒的污水及垃圾遍布河道,整条河道臭气熏天,董马河大部分堤段堤身单薄、吊脚严重,堤顶高程低于设计洪水位,部分堤段断面小,行洪受限。河道上附属建筑物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其功能,严重影响了河道的防洪及灌溉。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穿过集镇,提供集镇居住用户的生产、生活用水,近年来引进多家公司新建成500余亩大棚供文山及广西蔬菜基地,实现了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高效化,建成了较具规模、设施最全、效益最好的蔬菜基地,真正打造了董马河经济园。而该经济园区基本靠河道内提水灌溉,部分地段自流灌溉,即董马河功能定位是防洪兼顾灌溉供水。而现阶段的董马河防洪标准局部河段还不能完全满足10(P=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这样低的防洪标准,随时都在威协着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乡镇建设。董马乡为省级社会主义贫困村,被市委、政府授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先进乡镇”、“劳务产业一家一人外务乡镇”、“无毒乡镇”、“平安乡镇”、“民族团结示范乡”、“文明小城镇”荣誉称号,被县委、政府授予“五好先进乡镇党委”、“先进乡镇”、“水利建设先进集体”、“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集体”、“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但由于防洪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薄弱,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解决当地“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围绕“增量”,工业经济实现提速增效。狠抓“特色”,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繁荣市场,第三产业健康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水利必须先行,而董马河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由于董马河沿线都包围着当地村寨,对沿线村寨的美化亮化工程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地美丽水景工程及环境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及边疆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治理董马河无论从防洪、灌溉及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来说,都是十分迫切和必需的,也是迫在眉睫的。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董马河治理河道全长5.05km(里程0+000~5+050),自乡中心水塘起,至河道终点落水洞处。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河道治理工程、清淤工程、排涝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人行桥及亲水台工程。50 治理河道最高点为起点水塘,高程1070m,最低点为治理终点处(下游),高程1030m。堤防加固长度0.56km,新建堤防4.34km,清淤河道长度2.6km。共设置排涝涵管5处,DN500长度共计40m,DN1000长度共计35m;沿河每隔200~500米设置一处亲水台,共设置20道;新建8座人行便桥。本项目组成主要包括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各工程组成见表表1-1。表1-1项目工程一览表项目工程工程名称建设内容备注主体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治理工程起点为乡中心水塘,终点至下游大落水洞,里程为0+000~5+050m,治理段长度为5.05km,堤防加固长度0.56km,新建堤防4.34km,清淤河道长度2.6km,河道主要治理方案以加固河道堤防、护岸为手段。永久工程配套工程防汛公路由于在河堤左右岸都遍布交通道路,本次左右岸设置2m便民通道,泥结石路面,路面厚20cm,路两侧设计C20砼路缘,路缘高30cm,宽20cm。永久工程排涝工程由于项目区堤防两岸存在纵横交错的沟渠,为了在堤防施工完成之后,能够在暴雨期顺利的将沟渠的水引入河道,在堤防与沟渠接合的地方采用砼涵管将水引入河道,同时为了不影响堤防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在涵管外侧采用C20砼对涵管进行包裹,其中涵管DN600的长度120m,涵管DN1000长度330m。永久工程跨河建筑物治理河段共设计11座人行桥,本次治理工程新建8座,其他3座为原有人行桥。永久工程亲水平台为了景观美丽和方便居民取水,沿河每隔200~500米设置一处亲水台,按照人员集中多布置为原则进行布置,宽度3m,采用C20砼砌筑,本工程共设置20道,左右岸各10道。永久工程弃渣场本工程共设置1个弃渣场,1#弃渣场位于河道里程上段2+160m处旁耕地内,占地面积为0.97hm2,堆渣高度3.5m,容量为25560m3,实际堆渣量17053m3(自然方,换算松方为22169m3),弃渣场位于河道旁,有施工临时道路,无需再修运渣道路。施工期间产生表土2910m3,堆存于弃渣场一角,用于后期覆土,不再设置表土堆场临时工程公用工程交通运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部分地段有乡村公路相通,满足运输要求,直接利用,部分地段需新修临时道路,临时道路长2.5km,施工道占地面积0.88hm2。临时工程施工供电施工电源取自柴油发电站。每个标段配备一台装机容量1×100kw的发电机,同时设置柴油发电站2台作为施工保安电源,装机容量1×100kw。临时工程50 施工供水在河道沿线大约每隔1000米布置一个10m3移动水池,然后接管至相应的工作面进行供水。临时工程通讯工程区程控电话已全部开通,且工程区范围移动通信完全覆盖,通信极为方便,不需专设通信设施。临时工程环保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为0+000~2+958m两岸河堤边坡绿化,绿化面积约为35000m2。永久工程1、河道治理工程(1)董马河0+000~0+280治理段治理起点为集镇塘坝,该塘坝水源来自地下水,自然形成,本次在塘坝顺流右侧及背水侧采用M7.5浆砌石衬砌,为了使塘坝水源有自然的净化作用,将塘坝底板采用30cm厚C20钢筋砼结构,使之成为一个全封闭的10000m3大水池,枯季采用水库放水至水池,汛期采用塘坝落洞冒水至水池,让塘坝一年四季处在清水循环之中,从而保证塘坝下游河道长期不至于干渴,该段河道呈“S”型,河段两侧基本为集镇房屋,地势平坦,现状河堤基本为挡墙,现状河宽3~6m,河堤平均堤高2~5m,由于该段为董马乡集镇区域,现状河道垃圾成堆,杂草丛生,全镇污水随意排放至河道,造成河道臭气熏天,尤其是在夏季,造成整个集镇都处在臭的味道中,所以本次对该段治理采用全断面衬砌,集镇段两侧除了部分房屋外侧有M7.5浆砌石衬砌之外,其余都未衬砌,本次对外侧采用挡墙进行衬砌,河道底板采用30cm厚的M7.5浆砌石衬砌,在其表面采用10cm厚的C20砼垫层。本次治理后里程0+000~0+280m河段维持原河道宽度3~6m。(2)董马河下段0+280~1+500治理段该段呈“S”型,河段左右两侧全部为农田耕地,地势平坦,现状河堤全是土堤,现状河宽6~10m,堤高1~3m,坡降约1~5‰左右,该段未修建任何堤防,河堤冲毁严重,河道弯弯曲曲,杂草丛生,且河道两岸农田及耕地每年遇见暴雨成灾,现状堤防连基本的10年一遇暴雨都无法满足,且被水流冲刷高低不平,局部地段损毁严重。严重阻碍河道的行洪,该段本次需全段进行新建堤防,由于该段为董马乡新农村规划发展重点区域,同时根据当地村民及政府请求,需进行全断面治理,断面形式为1:1.5土堤护坡,尽量减少洪水对优质耕地的破坏;底板采用30cm厚的M7.5浆砌石衬砌,在其表面采用10cm厚的C20砼垫层。打造美丽乡村美化亮化景点,造福当地居民。同时该段在0+970、1+380桩号存在跨河人行便桥,且便桥为当地村民自建,无任何设计标准,经过复核0+970处人行便桥满足不了过流要求,本次需拆除新建人行便桥。本次治理后里程0+280~1+500m段河底宽度为6~10m。50 (3)董马河下段1+500~2+450治理段该段呈“S”型,河段左右两侧全部为农田耕地,地势平坦,现状河堤除了当地村民局部自建有干砌石挡墙外,其余全是土堤,现状河宽6~10m,堤高1~3m,坡降约1~5‰左右,在该段1+542、2+177桩号处各有一个落洞,在枯季从上游河道来水基本从该落洞下泄,从而导致落洞以下的河道出现无水现象,整条河道河堤冲毁严重,河道弯弯曲曲,杂草丛生,且河道两岸农田及耕地每年遇见暴雨成灾,现状堤防连基本的10年一遇暴雨都无法满足,且被水流冲刷高低不平,局部地段损毁严重。严重阻碍河道的行洪,该段本次需全段进行新建堤防,由于该段为董马乡新农村规划发展重点区域,同时根据当地村民及政府请求,需进行全断面治理,尽量减少洪水对优质耕地的破坏,打造美丽乡村美化亮化景点,造福当地居民。该段断面形式为1:1.5土堤护坡形式,桩号1+542、2+177处的落水洞,采用40cm高C20钢筋砼围砌处理,在常规水位的时候让上游来水能够通过河道,在汛期让超过常规水位的水从落洞下泄,从而保证整条河道常年有水,同时该段在1+600、2+000、2+450(古桥)、2+470桩号存在跨河人行便桥,且便桥为当地村民自建,无任何设计标准,经过复核1+600、2+000处人行便桥满足不了过流要求,本次需拆除新建,同时2+450处古桥是西畴董马乡的人寿桥,不属于重点保护文物,本次予以保留,同时在桩号2+470处新建人行便桥一座。本次治理后里程1+500~2+450m段河底宽度为6~10m。(4)董马河下段2+450~2+560治理段该段呈“直线”型,河段右侧为乡村道路,河段左侧为高边坡,地势陡峭,现状河堤全是高边坡,现状河宽5~8m,坡降约7‰以上,该段河底为基岩出露,经过复核该段能够满足防洪要求,同时该段两岸无防护保护面积,里程2+450~2+560m段地板增设防冲消能设施。(5)董马河下段2+560~5+050治理段。该段呈“S”型,河段左右两侧为耕地及村庄,地势平坦,现状河堤基本全是土堤,其中在3+050~3+300段河道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堤防左岸正在进行机耕道修整,现状河宽4~10m,堤高1~3m,坡降约1~5‰左右,同时在该段3+190、3+500、4+070、4+650新建人行便桥,本次从2+558.4以后只需对河道进行清淤即可。局部零星地段采用刚性结构衬砌即可,现状堤防连基本的10年一遇暴雨都无法满足,且被水流冲刷高低不平,局部地段损毁严重。该段本次需全段进行清淤,尽量减少洪水对优质耕地的破坏,本次治理后2+560~5+050m段河底宽度为6~10m。50 2、排涝工程董马河治理段河堤为土堤,堤防低矮,不满足防洪要求,主要是对河堤进行加高培厚,董马河位于较平坦的河谷地段,河道两边均为低洼农田,因此受内涝影响较大。董马河治理段排涝系统主要涉集镇后山的山洪排水沟,两岸主要分布耕地,不存在农田,本次设计主要将其山洪排水至河道即可,根据地形及排水面积情况,设置排涝口。根据水文计算的排涝模数,水田为m20%=0.144m³/s·km2、旱地为m20%=0.25m³/s·km2;按划定的各片区面积,计算各片区的排涝流量见表1-2。表1-2排水口一览表位置排水口编号堤线里程排涝面积(km2)设计流量(m3/s)管径(mm)涵管(洞)长度(m)备注右岸10+4100.250.062510005新建20+7000.150.037550020新建左岸10+8500.110.027550020新建21+8000.120.03100015新建32+0000.130.0325100015新建3、人行桥工程结合当地村民对生产生活的交通要求,本次设计新建8座人行便桥。表1-3人行桥建设情况编号桥名桩号桥宽桥高过流量10年一遇流量备注1已建集镇1#桥0+20010246.8742.6满足行洪要求2已建集镇2#桥0+27563.564.8242.6满足行洪要求3新建1#人行便桥0+97019.5291.3942.6新建4已建2#人行便桥1+38010246.8742.6满足行洪要求5新建3#人行便桥1+60019.5291.3942.6新建6新建4#人行便桥2+00019.5291.3942.6新建7新建5#人行便桥2+47019.5291.3942.6新建8新建6#人行便桥3+19019.5291.3942.6新建9新建7#人行便桥3+50019.5291.3942.6新建10新建8#人行便桥4+07019.5291.3942.6新建11新建9#人行便桥4+65019.5291.3942.6新建4、亲水平台为了河道治理后将是乡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乡镇人口的增长,建设步伐的加快,要求防洪工程的建设要与城市或乡镇的美观,休闲娱乐等相衔接。同时为了方便居民取水,沿河每隔200~500米设置一处亲水台,按照人员集中多布置为原则进行布置,宽度3m,采用C20砼砌筑,本工程共设置20道,左右岸各10道。50 5、弃渣场本工程共设置1个弃渣场,1#弃渣场位于河道里程上段2+160m处旁耕地内,占地面积为0.97hm2,堆渣高度3.5m,容量为25560m3,实际堆渣量17053m3(渣场后期的覆土量2910m3,堆存在弃渣场一角,渣场总堆放量为弃渣14143m3+表土2910m3,为17053m3),弃渣场位于河道旁,有施工临时道路,无需再修运渣道路。表1-4弃渣场特性表名称面积(hm2)堆存容量(m3)堆存点地形交通情况堆渣高度(m)实际堆渣量(m3)自然方松方弃渣场0.9725560平地利用施工临时道路3.517053221696、景观绿化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为0+000~5+050m两岸河堤边坡绿化,绿化面积约为35000m2,7、工程占地及拆迁工程总占地面积为6.42hm²,其中主体工程占地4.04hm2,弃渣场占地0.97hm2,施工营地占地0.53hm2,施工临时道路占地0.88hm²,工程占地类型主要为水田、梯坪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工程占地中永久占地4.04hm²,临时占地2.38hm²。表1-5项目占地实物指标表单位:hm2项目梯坪地水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小计备注工程建设区主体工程区0.990.720.262.074.04永久占地弃渣场0.540.430.97临时占地施工营地0.210.240.080.53施工临时道路0.460.190.230.88合计2.201.151.002.076.42本工程不涉及房屋拆迁及移民安置问题,占用耕地的的生产安置人口可从当地村委会内部调整耕地进行生产安置,按规划设计水平年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为安置规划目标,以实现安置目标需要为农业生产人口配置的土地资源数量,作为安置标准。工程区内无矿产资源、文物古迹和其他生产生活设施。五、平面布置1、堤线布置50 在选择堤线走向时,根据现有河道的流势、水流以及地形地质条件,并结合两岸工农业生产情况综合分析考虑。首先,堤线应大致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力求避免急弯和折线。其次,考虑到地形地质条件,堤线通过地带,其地势要高,以减少堤身高度,减少土方回填量,节约投资。堤防原则上靠岸修建,以减少工程量和不侵占行洪断面。堤线布置应尽量充分利用已建的护岸工程,以节省工程量。本次治理各河段的平面形态已较为稳定,根据实际地形、河势,堤线在确保行洪断面的情况下,基本维持现状河道的走向不变。2、排涝布置董马河治理段河堤为土堤,堤防低矮,不满足防洪要求,主要是对河堤进行加高培厚,董马河位于较平坦的河谷地段,河道两边均为低洼农田,因此受内涝影响较大。董马河治理段排涝系统主要涉集镇后山的山洪排水沟,两岸主要分布耕地,不存在农田,本次设计主要将其山洪排水至河道即可,根据地形及排水面积情况,设置排涝口。六、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工艺1施工组织设计1.1主要材料及来源(1)主要材料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水泥、钢筋、砂石、块石、砖等均采用外购的方式,水泥、钢筋可直接在西畴县或马关县购买,砂石料及砖等必须选择附近合法的料场进行购买。(2)其他材料工程所需的其他建筑材料就近购买。(3)料场选择①石料场本工程所需石料拟定从正在开采经营且手续完善的丁家卡村石料场选购。丁家卡村石料场为正常运营中的料场,位于河段治理尾端500m,各工程段平均运距3.5km,料场山体属溶蚀斜坡山地地貌,植被较稀少,地表大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层覆盖,厚0.5~2.0m,浅表岩石较为破碎,料场地形坡度23~56°,分布高程为1100~1200m。料场有用层岩性为石炭系中统威宁组,中厚层~状灰岩,岩层产状183°∠22°~25°,主要发育两组节理:①218°∠78°;②124°∠84°。有用层岩石岩质较坚硬,据开采面看,岩体完整性较差,据类似工程经验,大多岩石湿抗压强度大于40Mpa,可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大规模开采时,应清除岩体中的充填物及表层碎裂状料石。场区开采底线均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有乡村公路直达料场治理区河道,开采和运输条件较好,储量及质量均能满足工程需求。50 ②砂料场砂料拟从丁家卡村石料场采购机制砂。③土料场么铺子土料场为Ⅲ类土料场,料场面积小,地形起伏较大,位于治理河段中部么铺子村附近,平均运距2.5km,开采土料场位于公路边,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夹少量碎石,母岩为石炭系地层,覆盖层厚3~4m,剥离层含少量植物根系,厚0.2~0.3m;有用层主要为粘土夹碎石,平均厚度3m,类比同类母岩料场,可用土料主要为可塑、硬塑状态,饱和度为81.8~99.3%;粘粒含量为13.5%~30.5%(;最大干容重γ=1.38~1.55g/cm3;比重G=2.87~2.96;孔隙比e=0.854~1.133;塑性指数为13.7~32.7偏高;渗透系数7.03×10-7cm/s~3.81×10-6cm/s;天然含水量为27.0~52.5%,大于最优含水量26.4~37.2%;抗剪强度φ=21.5°~30.3°;c=22.0~54.3kPa。以上防渗土料质量指标,除天然含水量偏高于最优含水量及塑性指数略偏高外,其余指标均满足防渗土料的要求。根据河堤勘探孔取样试验资料及设计资料,大部分挖土能够满足河堤回填土要求,可作为回填土料应用,实际施工阶段可优先考虑挖土做回填土料。1.2施工交通情况(1)对外交通 西畴县董马河治理段本次治理起点0+000(集镇塘坝)~5+050(大落洞),治理段位于集镇附近,交通四通发达,项目区距离县城31km,区域内交通便利,交通条件较好,施工方便。(2)对内交通 工程区内由治理起点集镇塘坝(0+000)至大落洞(5+050)段旁边都有现成的乡村公路连通,本次只需新建2.5km临时施工道路可满足施工运输。1.3施工总布置施工总布置结合地形、料场、道路、河堤及安全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统一安排布置,使其达到整体协调、工作方便、安全有序的效果。施工总布置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工程施工区:本工程的施工主要是董马河治理段河堤的加高培厚和护砌。治理段相对分散,互不干扰。50 施工生产生活区:各施工段开工之前,必须选好加工场地、备料场地、工棚位置、仓库等。工程为线性工程,周边不便于搭建工棚等建筑物,因此在附近租用沿线的坝尾、老街、幺铺等村委会空闲的房屋作为工程建设施工营地,不再新增占地。1.4施工用水、用电及通讯(1)施工供电施工电源取自柴油发电站。每个标段配备一台装机容量1×100kw的发电机,同时设置柴油发电站2台作为施工保安电源,装机容量1×100kw。(2)施工供水根据工程各用户分布、水量及生产、生活用水对水质的不同要求,本工程在河道沿线大约每隔1000米布置一个10m3移动水池,然后接管至相应的工作面进行供水。(3)通讯工程区程控电话已全部开通,且工程区范围移动通信完全覆盖,通信极为方便,不需专设通信设施。2施工工艺2.1施工导流本工程的主要施工内容是:河道河堤加高、培厚、护砌以及河道疏通开挖,阻水建筑物的改建或重建。由于河道较窄,所有河堤施工均采取河道中心纵向布置围堰,再打横向围堰单边河堤施工。待基础施工完毕后拆除横向围堰施工另一岸河堤。2.2河道治理工程施工1、河堤加高、培厚及护砌河堤加高培厚为土方填筑工程,为使原来的老河堤与新加高培厚部份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水压力的长期作用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剪强度,满足相应的防渗要求和强度要求,河道开挖土料除表层土外均可用于河堤回填。(1)、在加高培厚之前首先做好老河堤的表层清挖工作,要将老河堤表面的草根、树根及腐植层全部清除干净,此部分土料不可用于河堤回填,一部分可用于围堰填筑,其余部分用5t自卸汽车运到施工范围以外填埋鱼塘和凹地或指定弃渣场,严禁堆放在河堤上,围堰土方施工结束后需清除外运。(2)、覆盖层(不可利用土)和河床内的开挖土方采用1.0m³50 挖掘机挖装,5t自卸汽车沿河堤运0.5km左右至两岸保护范围内的鱼塘和凹地内进行回填或指定弃渣场,多余土方先存放在河堤两岸5m护堤地范围内,工程主体结束后拉至弃料场回填复耕。(3)、所需石碴料用8t自卸汽车从丁家卡村石料场运进、上堤。(4)、所需土料运输上堤采用1.0m³挖掘机装,自卸汽车运料上堤,回填土料采用挖方土料;上堤的填筑土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使用腐植土、膨胀土、淤泥质土等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土料进行回填。在填筑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回填,碾压夯实。加高部分以机械碾压为主,采用拖拉机牵引振动平碾碾压密实。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三检制”,指定专人负责,随时抽检回填质量,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必须作返工处理。施工技术人员应严格把关,使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5)、在进行河道的疏通开挖的同时,进行护砌基础的开挖,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护砌的施工,同时对需要进行加高培厚的部位进行处理。总之,工程施工所用石料、砂料、土料等建筑材料质量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护坡砌筑时每层石头应注意错缝搭接,砌体砂浆应饱满,平整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护砌好的河道断面应与设计标准断面吻合,所有施工应严格按《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等规程规范进行。2、大三角施工大三角:按产商提供的技术要求施工,人工铺设。施工时根据挡墙入土深度和轮廓线长度及宽度等设计要求,开挖基槽,并在挡墙下面铺设好土工布后进行大三角的施工,施工时保证挡墙基地土质及其密实度;如遇较差的地基土质时,须进行地基置换,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大三角具体施工工艺如下:(1)、护坡整理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护坡整理,满足设计坡比要求。(2)、铺设垫层大三角下垫层主要包括土工布,起稳定挡墙和防止上部土体遭水流冲蚀的作用。(3)、测量放线根据设计要求测量放线,现场施工达到美观、大方。(4)、护坡施工大三角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均匀铺设。调料施工中,采用机械和人工相配合的施工方法,首先用机械将大三角运至坝体附近,再用人工将摆放整齐。50 由于厚度为12cm,表面铺设平整。大山角之间必须密实,空隙需满足设计要求,表面平整度需满足设计要求,不能出现高低不一。(5)、连接施工将大三角铺设好之后,采用钢丝连接,扣死,让相互之间有挤压,露面应平整美观。在进行大三角施工之前,请建设单位会同生产厂家对护坡施工方法、注意事项等做现场指导,施工单位认真听取施工指导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2.3跨河建筑物施工本次设计对不满足过流要求的农用桥进行拆除新建。砼施工:采用自落式搅拌机拌制,人工挑运入仓,组合钢模施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浆砌块石支砌:河底基坑及浆砌石应排干基坑积水,堤岸护坡用人工修整成型,压实方能施工。3、施工总进度本工程施工总进度工期划分为四个阶段:Ⅰ工程筹建期:由建设单位负责进行对外协作工程的工作期限;Ⅱ工程准备期:主要是输电设备及部分堤段的临时住宅等;Ⅲ主体工程施工期:河堤土方开挖及衬砌等;Ⅳ工程完建期:场地清理该工程按总工期一年安排施工总进度计划。工程筹建及准备期重叠,安排为1个月,主体工程施工有效期为8个月,工程完建期为1个月,总工期为10个月。计划施工期完成的工程项目为董马河治理段5.05km河道河堤的加高、培厚和护砌。施工筹建及准备期为第一年11月份。主要完成的工作项目有:征地、工程招评标及签约,场内交通建设以及风、水、电系统、施工企业和办公及生活福利设施等。施工完建期为第二年8月份,主要完成的工作项目有:施工收尾及场地清理。七、土石方工程本工程总土石方开挖量72295m3(自然方,以下同),回填利用量55242m3,弃方14143m3,堆存于弃渣场,表土2910m3,堆存于弃渣场一角。八.环保投资本工程总投资1636.99万元。其中环境保护投资费用合计54.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0 3.31%。环保投资详见表1-7。表1-7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表序号环保投资名称工程投资(万元)备注1施工扬尘防治措施洒水、围挡等措施42施工废水防治措施沉淀池2污水收集池2防渗措施33施工噪声防治措施施工围挡34施工垃圾防治措施垃圾箱15水土保持投资35.176环评及验收监测4合计54.17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与本项目相关的主要环境问题如下:(1)本工程局部河道无防洪设施,两岸冲刷严重,不能满足区域防洪要求。(2)下游河道内有泥沙淤积。(3)沿岸村庄生活污水、农业面源等污染未能得到有效处置即排入河道,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4)部分居民在河堤上种地、种植苗圃,侵占了河道,沿河倾倒垃圾,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50 50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地理位置西畴县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位于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6′~23°3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东南接麻栗坡县,西南隔董马河与马关县相望,西靠文山、砚山两县,东北与广南县隔达马河相望。县境东西长63.6km,南北宽59km。全县总面积1506km2,县城所在地西洒镇海拔1473.4m,距省会昆明487km,距自治州首府文山87km。县境内地势北部和中部高,东南、西南低,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主要山脉呈现西北走向和西南走向。西北至东西走向的有铁厂山梁,位于境内中北部,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有万家寨梁子,位于县境西南部,西南至东南走向的有大花山,位于县境西南,偏南北走向的有上梁大山,位于境内西北部,境内最高点海拔1962.9m,最低点海拔654m。董马乡属西畴县所辖,董马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2公里。面积127.85平方公里,人口1.9万。有公路通县城。辖董马、通心坡、锅地塘、新寨、芹菜塘、么铺子、龙里7个行政村。有铝土矿。农产品以玉米为主。工业以采矿为主。文山州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隶属于云南省西畴县董马乡。地理位置为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6′~23°37′。治理段位于集镇附近,交通四通发达,项目区距离县城32km,满足交通要求。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2、地形、地貌及地质区域地处云南高原逐渐向越南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地形总体趋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河谷的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大多呈南北方向展布,最高点为北面朱家寨,向南地势逐渐变低。工程区所在西畴县以东的条状峰丛地带,总的地貌组合为峰丛洼地和峰丛坡地。工程区多见石炭系灰岩出露,山体坡度较陡,多大于45°,河道流经区域主要发育Ⅰ级阶地,倾向河谷。Ⅰ级阶地主要为冲洪积阶地,沿河道条带状分布,高出河床约1.0~3.0m,宽18~200m。总之,区域为云贵高原区侵蚀—溶蚀中低山地貌。工程区位于文山旋钮构造西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工程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50 3、气候特征项目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8.7℃,多年平均气温16.6℃,年气温变幅较小,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气候。其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60mm左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匀,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3%左右。11~4月为旱季,降水年际变化不大,Cv值一般在0.20左右;项目区年蒸发量约为772.9mm左右,最大蒸发出现在4~5月,最小为11-2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3%左右,年内各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差不大在79~86%之间;年日照时数1500~1600小时,无霜期340~362天,多年平均风速1.8m/s。整个气候适合于项目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4、水系西畴县境的河流主要有八布河、畴阳河、鸡街河、董马河、南利河,径流量(水资源量)8.66亿m3,每亩达0.3817万m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利工程建设难度大,可控水量低,利用率不到30%。此次治理河段位于董马河流域,董马河位于文山州西畴县境内,西畴县地处云南高原逐渐向越南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地形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董马河发源于董马乡中心一处水塘,该水塘(季节性龙潭)洞出水补给源为其西南方向的河流水源,当地人称仙人河。在董马乡复出后形成一个天然的小塘坝,随即便以明流形式归入河道,称为董马河。该河流具有季节性河流暴涨暴跌的特点,雨季水流量大,沿岸多见淹没;枯季水量小至局部断流,影响农田灌溉。区内多以灰岩出露,岩溶发育,至治理段终点呈地下暗河形式自北向南汇入南利河,属于元江水系。董马河流域水系图见附图4。5、土壤植被董马河流域内由于地貌类型复杂,所发育的土壤类型也比较复杂。县境内分布有赤红壤、红壤、黄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等六个土类,十一个亚类。十六个土属,四十个土种。由于流域内地质地貌和森林覆盖率低等原因,土壤冲刷流失严重。流域内植被类型垂直分布较为明显,主要分有喜湿性草甸植物和耐寒的高山树种,有高山柳、杜鹃、山茶等;云南松、华山松针叶林类和樟树、旱冬瓜等阔叶林类混交;灌木林以马桑、刺栎、野山茶、杜鹃、箭竹及蔷薇科刺藤为主;草丛以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禾本科草本为主。此次治理河段内植被覆盖较差。本项目所在区域人类活动频繁,附近无野生动物。50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区划、人口西畴县共9个乡镇,72个村民委,1778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6.3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2.43‰,死亡率为6.50‰,自然增长率为5.93‰。城镇开发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2.40%。董马乡辖7个村委会20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6种民族。2017年末,全乡共4631户19955人,其中:农业人口4450户19550人,少数民族人口219户920人,农业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全乡总人口的97.97%和4.61%。2、经济2017年西畴县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7684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累计增幅波动范围保持在1.8个百分点内,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444万元,增长6.1%,对GDP的贡献率为17.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6604万元,增长15.3%,对GDP的贡献率为38.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65768万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8801万元,增长9.4%,对GDP的贡献率为43.5%。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28.7:24.5:46.8调整为26.9:25.6:47.5。人均GDP达到14356元,同比增长9.5%。非公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145432万元,同比增长11.2%,非公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达38.6%。董马乡2017年粮食总产1205.8万公斤,增长率8.3%,农民人均有粮590公斤,增长率10%,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1.2亿元,同比增长1.3%,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5元,增长率10%,2017年全乡财政拨款收入1268.18万元,支出1008.54万元,同比减少66.23万元,减少率6.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3、科技、文化、教育及卫生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至2017年末,专利申请40件,全年共组织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其中,共获得科技项目支持1项,科技扶持资金30万元。50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2017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31所(普通中学11所,小学94所,幼儿园24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有在校生35887人(普通高中3273人,职业中学1007人,初中8577人,小学17307人,学前幼儿5723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校舍建筑面积540741平方米,其中,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481657平方米。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25%。义教均衡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呈现新气象。2017年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县级文化广场1个、全民健身广场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农家书屋75个、农村文化活动室650个、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200个、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9个、村级基层服务点69个,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29万册。全县广播覆盖率达9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8%。医疗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2017年全县共有乡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16个,核定编制749人,实有656人(其中:卫生行政管理人员20人、参公管理人员8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8人、工勤人员37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8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取得高级职称46人、中级职称83人、初级职称354人和未定职称100人),病床编制1003张,实际开放病床659张,平均每千人有病床2.53张(含县中医医院人数编制及床位编制)。有村卫生室69个,乡村医生243人,村计生宣传员80人。3、自然保护区西畴县境内有动植物种群丰富、总面积达5万余亩的小桥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位于西洒镇东郊山麓的西洒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根据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项目区南面9.6km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山州西畴县小桥沟自然保护片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文山市和西畴县境内,由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和西畴县小桥沟片区两部分组成,保护区总面积26867hm2,,其中老君山片区22960.4hm2,小桥沟片区3906.6hm2,,保护区于2003年6月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华盖木、长蕊木兰等多种木兰科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目的。经现场踏勘,项目区位于小桥沟保护片区西面约35km,不在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桥沟保护片区范围内。项目区周边未发现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危动、植物。50 三、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根据项目所在位置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功能区划分二类区的划分要求(即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农村地区),确定本项目所在地为环境空气的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地位于董马乡董马河,项目区及周边主要为农业生态系统,没有工业污染源,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较好。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治理河流董马河属于南利河支流,至治理段终点呈地下暗河形式自北向南汇入南利河,据《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年)》,南利河水环境功能为饮用二级、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质保护类别为Ⅲ类,董马河参照执行Ⅲ类水质标准。项目地处农村地区,项目区周边没有大型的工业废水污染源产生,周边主要污染来源于两岸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其对董马河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水质状况较好。3、声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位于文山州西畴县董马乡,属农村地区,应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区周边没有大型的工业企业等噪声污染源,噪声主要来源于生活噪声和附近公路的交通噪声,区域声环境质量一般。4、地下水质量现状项目区地下水运动主要受地层岩性、构造及地形等因素制约。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以岩溶水、孔隙水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风化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碎屑岩之强风化砂岩、泥岩、页岩、砾岩、硅质岩等中,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自高处向低处运移,并于沟谷或低洼处呈小泉或散浸等形式溢出地表,沿沟谷径流于河沟汇集,流向该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南利河排泄;区内属碳酸盐岩分布区,地下水运移较复杂,与岩溶的发育、构造关系密切。50 治理河段上游近水塘段地下水埋藏较浅,钻探揭露水位距地表0.80~1.20m。地下水水力坡降小,迳流缓慢,下游河段河床内多呈断流,钻孔揭露多为干孔。地下水除大气降水补给外,还与河水存在互补关系。当河水位较高时,河堤地段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则地下水补给河水。地下水主要至里程桩号5+050处流入落水洞,呈地下暗流向西至南利河段出露排入南利河。项目治理河段水质较好,与地下水互为补给关系,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5、生态环境质量现状项目区占地类型为水田、梯坪地、草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为:水田长期种植作物,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梯坪地长期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作物为甘蔗、玉米等,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其它土地现状为裸露地表,因地势较为平缓,故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由于流域内地质地貌和森林覆盖率低等原因,土壤冲刷流失严重。流域内植被类型垂直分布较为明显,主要分有喜湿性草甸植物和耐寒的高山树种,有高山柳、杜鹃、山茶等;云南松、华山松针叶林类和樟树、旱冬瓜等阔叶林类混交;灌木林以马桑、刺栎、野山茶、杜鹃、箭竹及蔷薇科刺藤为主;草丛以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禾本科草本为主。此次治理河段内植被覆盖较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本次董马河治理的范围为:里程0+000(集镇塘坝)~5+050(大落洞),治理河道长度5.05km,治理河流沿线主要涉及董马乡坝尾、老街、幺铺三个敏感目标。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保护级别如表3-1所示。表3-1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类别环境保护目标性质方位、距离桩号基本情况执行环境标准空气环境、声环境老街村庄治理河段两侧约5m0+000~1+95047户,201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幺铺子村庄治理河段两侧20m3+150~3+30029户,133人坝尾村庄治理河段东侧97m4+900~5+05033户,约138人地表水体董马河河流本次治理河段0+000~5+05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50 四、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地属农村地区,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功能区划的原则,属空气环境二类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具体标准限值见表4-1。表4-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单位ug/m³污染物TSPPM10PM2.5SO2NO2NOxCO(mg/m3)O3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5002002501020024小时浓度限值30015075150801004160年均浓度限值2007035604050——2、地表水项目治理河流董马河属于南利河支流,据《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年)》,南利河水环境功能为饮用二级、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质保护类别为Ⅲ类,董马河参照执行Ⅲ类水质标准。表4-2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水质类别pHCODBOD5氨氮石油类TPⅢ类6-9≤20≤4≤1.0≤0.05≤0.2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地下水环境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水质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4-3。表4-3地下水质量标准单位:mg/LpH值为无量纲项目pH氨氮硫酸盐挥发性酚类高锰酸盐指数III类标准≤6.5-8.50.52500.0023.0项目氯化物铁硝酸盐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总大肠菌群(个/L)III类标准≤2500.3200.33.04、声环境项目区所处区域属于乡村居住环境,属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因此,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标准值列于表4-4。50 表4-4声环境执行标准单位:Leq[dB(A)]评价标准类别昼间夜间GB3096-20082类标准60505、水土流失标准水土流失评价标准按《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SL190-2007)执行,具体分级标准详见表4-5。工程区域属于西南土石山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允许值为500t/km2.a。表4-5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级别侵蚀模数[t/(km2·a)]平均流失厚度微度<200,<500,<1000<0.15,<0.37,<0.74轻度200,500,1000~25000.15,0.37,0.74~1.9中度2500~50001.9~3.7强烈500 -80003.7~5.9极强烈8000-150005.9~11.1剧烈>15000>11.1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一级标准。根据本工程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象及原生水土流失资料,对各防治目标值进行修正,修正后采用标准见表4-6。表4-6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防治指标标准规定扰动土地治理率(%)95水土流失治理度(%)95土壤流失控制比0.8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林草覆盖率(%)25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水项目所在的董马河治理河段为Ⅲ类水域,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表4-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单位:mg/l污染物pHSSCODBOD5氨氮动植物油石油类一级6~970100301520102、废气50 项目所处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大气污染物执行的排放标准见表4-8。表4-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单位:mg/Nm³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³)颗粒物120监控点浓度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3、噪声排放标准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值如下:表4-9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单位:dB(A)昼间夜间70554、固体废物固体废弃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2013修订版)。总量控制指标本项目为河道治理项目,根据本项目污染源排放实际情况,污染物产生及排放均在施工期,运营期无污染物排放,因此,本项目不设总量控制指标。50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1.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本项目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其污染主要在施工期。工程施工内容包括河道治理工程、清淤工程、排涝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人行桥及亲水台工程五个工程类型。施工期主要污染源有:施工期噪声、扬尘、建筑垃圾、土石方、运输及动力设备运行产生的燃油废气、施工作业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破坏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施工期生活垃圾。其简单的施工流程及各阶段产污环节见图5-1。图5-1施工期产污环节2.运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既是一项防洪工程,也是环境保护工程。运营期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50 主要污染工序:一、施工期污染源分析本项目为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完工后,无产生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设施、建/构建物等,故本项目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通过对本项目各工期组成及施工环节的分析,项目产生的污染源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1.1废水本项目主要工程内容有河道治理工程、清淤工程、排涝涵管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等。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于施工废水及河道围堰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1)施工废水项目内施工人员食宿依托沿线周边老街、幺铺子和坝尾村。环评提出禁止在施工场地内进行施工机械设备、车辆等的清洗。项目施工废水主要有混凝土养护废水、清淤废水。挡墙和边坡修筑过程中需消耗混凝土养护水,混凝土养护排水主要污染物为pH、SS,集中收集后回用于混凝土养护。河床淤泥清除时,因降水、渗水汇集而产生基坑废水,此类废水悬浮物含量较高,约为3000-4000mg/L。在沿岸的沉淀池沉淀处理后用于洒水降尘。(2)围堰抽水扰动河底底泥工程导流采用河道中心纵向布置围堰,再打横向围堰单边河堤施工,单边堤防施工的方式。沿河道中间砌筑导流围堰,围堰及抽水过程中将扰动河底底泥,悬浮物将引起河底水质混浊,引起水质污染。同时,围堰拆除初次过水时,水体冲刷河底引起河底污染物进入水体而影响水质。(3)清出淤泥渗滤水本项目河道清出的淤泥在河道两岸自然晾干后,直接用于两岸回填,淤泥在堆放晾干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渗滤液,由于项目治理河段上游无大型工业企业,河床污泥成分简单,主要为泥沙,淤泥堆放产生的渗滤液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渗滤液引入沿岸设置的沉淀池中沉淀处理后用于沿岸洒水降尘,不排入董马河。1.2废气项目施工期主要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排涝工程、清淤工程、景观绿化、人行桥等50 工程的建设。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土方开挖、场地平整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河道淤泥清出、运输时产生的恶臭;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废气。(1)扬尘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河道治理工程、排涝工程、河岸景观、人行桥及亲水台等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的土方开挖、场地平整等过程中;另外,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在2+160m处耕地旁设置一个弃渣场,产生的剥离表土分别就近堆放在弃渣场一角里用于后期的植物绿化,弃渣场在大风天气下会产生一定的扬尘;施工车辆运送水泥、沙石、建筑垃圾等也可能引起较大的扬尘及道路粉尘。主要污染物为TSP,不含有毒有害的特殊污染物质,对施工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粉尘呈无组织排放,其产生强度与施工方式、气象条件有关,一般风大时产生扬尘较多,影响较大。根据同类工程类比浓度较高的地点是场地平整过程中的土料装卸过程,产生量约为20mg/m3~50mg/m3。由于土方开挖、平整场地、道路修建、建材装卸、表土堆存等施工作业中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空气造成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产生量和气候条件,影响面主要集中在施工场地200米范围内。据有关资料可知,当风速大于3.0m/s时,地面将产生扬尘。另外,进出施工场地的运输车辆也会造成施工作业场所近地面粉尘浓度升高,运输车辆引起的扬尘对路边30米范围内影响较大,而且形成线形污染,路边的TSP浓度可达10mg/m3以上,一般浓度范围在1.5~30mg/m3。(2)恶臭河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导流方式采用纵向围堰与水泵排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流,围堰及抽水过程中将扰动河底底泥,淤泥富含腐殖质,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扰动时,会引起恶臭物质(主要是氨、硫化氢、挥发氢、挥发性醇以及醛),属于会引起人感官不愉快的臭气,呈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影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根据已建类似工程的调查结果,作业区、运输过程中和其淤泥堆场均能感觉到少量恶臭气味的存在,恶臭产生强度较小河床淤泥清除、淤泥堆放过程也会产生恶臭气味。由于本项目治理河段位于农村地区,河段中淤泥主要为泥沙,有机物的含量较低,散发的异味程度较小,呈无组织状态释放。(3)发电机废气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柴油发电机进行供电,施工期配备一台装机容量1×50 100kw的发电机,在每个工段施工的时候移到该工段进行供电。柴油发电机组采用含硫量小于0.2%的柴油作为燃料,每日工作量不超过2小时,全年工作时间不超过600小时,发电机耗油率为0.228kg/kW.h,则备用发电机工作时耗油量为0.0228t/h,整个施工期共耗油13.68t/a。项目柴油发电机年耗油量较小,每日使用时间短,电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主要为CO、HC、NO2等,呈无组织状态释放。此外,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将产生少量的汽车尾气,且施工废气污染源具有间歇性和流动性。1.3噪声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包括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运输的交通噪声。各类机械的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开挖、钻孔等;车辆运输等施工活动也将产生噪声。(1)交通噪声施工区运输车辆以中型载重汽车为主,表现为线源,源强与行车速度、车流量等因素有关。施工期则主要是土石方运送车辆和物料运输车,土石方运送车辆、频繁往返于弃渣场和施工区,对运输道路沿线居民声环境有一定影响。(2)主体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开挖等,本项目主要施工设备、施工机械及其噪声级见表5-1。表5-1工程主要施工设备、机械噪声特性表序号施工设备、机械名称单机噪声级备注1挖掘机1022空压机82~973水泵70~804中型载重汽车79~855轻型载重汽车76~846推土机78~961.4固体废物施工期的固体废弃物产生主要有四大部分,分别为:①河床淤泥;②施工前产生的剥离表土等;③施工开挖土石方;④建筑垃圾等。施工人员为附近居民,食宿主要依靠周边村庄,项目区内不设置施工营地,因此,项目内不产生生活垃圾。50 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为3t,建筑垃圾应该分类收集,可以用的部分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部分由施工单位按有关部门的要求清运处置。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清理出河道淤泥,淤泥产生量约为7000m3,由于项目治理河段上游无大型工业企业,河床污泥成分简单,主要为泥沙,在河道两岸自然晾干后,直接用于两岸回填,不外排。项目在河道上段2+160m处旁耕地内布置1个弃渣场,主要为堤岸施工、表土剥离的弃渣,占地面积为0.97hm2,堆渣高度3.5m,容量为25560m3,实际堆渣量17053m3(包括弃方14143m3,表土2910m3),剥离表土堆放于渣场一角,本方案将对渣场进行综合治理,故不再设置临时表土堆放场。本工程总土石方开挖量72295m3(自然方,以下同),回填利用量55242m3,弃方14143m3,堆存于存弃渣场;,表土2910m3,堆存于弃渣场一角。表5-2土石方平衡分析表单位:万m3项目主体工程区河道围堰填筑围堰拆除施工营地施工临时道路弃渣场合计开挖方剥离表土29102910土方开挖55150570220557925拆除量1146011460小计551500114605702205291072295土方回填4100711460570220555242调入数量1146011460来源河道开挖调出数量1146011460去向废弃表土29102910去向渣场一角永久弃渣26831146014143去向弃渣场弃渣场二、运营期污染源分析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既是一项防洪工程,也是环境保护工程。运行期不向外界排放污染物,工程建设后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结束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的影响。正常运营期,董马河不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项目完成后,董马河将得到根本的改善。另外,本工程综合整治还包括了两岸的景观绿化工程的建设,建成后董马河整治河段原有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改善。2.1废水50 项目实施的主要工程有防洪挡墙、绿化等,因此,项目运营期不会新增污染物。挡墙及岸坡的修建会削减污染物入河量。河岸绿化能涵养水源,改善区内生态环境。因此,项目各项工程实施后,无新增废水产生。2.2废气本项目为河道治理项目,项目完工运营过程中不存在向大气中排放废气的排放口和污染源。2.3噪声本项目治理河段河堤两侧规划为边坡景观绿化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存在噪声污染。2.4固体废物河道治理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不产生固体废物。根据项目《可研》,本项目周围设置防洪挡墙和边坡景观绿化,河道周围有村庄,周围村庄的居民会在河道周边活动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2.5灌溉工程本项目涉及灌溉工程,其中生态农业为主体工程的规划理念,不涉及征占地,也不涉及地表扰动和土石方工程量,因为生态农业规模不确定,因此项目取水规模不确定。如果灌溉工程取水量达到了取用地表水蓄水容量在10万立方米及其以上的或者设计流量为0.5立方米每秒的,环评要求建设单位做水资源论证报告。50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预期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大气污染物施工期施工现场扬尘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运输车辆扬尘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施工机械TSP、SO2、CO、NOx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河床污泥异味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柴油发电机CO、HC、NO2少量(无组织排放)少量(无组织排放)水污染物施工期施工废水COD、SS-用于洒水降尘固体废物施工期建筑垃圾3t3t工程弃土14143m314143m3淤泥7000m3回填,不外排噪声施工期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噪声源强在80~100dB(A);建成后,沿线不新增噪声源。其它无主要生态影响施工期生态环境因素: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因把河床沉积物表层的底泥清除,将破坏已经形成的水生生态系统,底栖生物,特别是可以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将会随底泥一并被清除。经治理后董马河水质将会改善,新的底栖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将会重新形成,因此,河床清淤对底栖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挡墙、场地布置等生产活动,扰动了局部原生地貌、破坏植被,使局部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是短暂的,施工结束后,沿岸边坡进行绿化后对两岸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50 项目扰动地表、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主要是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统计计算,部分结合实地查勘和图面量测获得,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面积为6.42hm2,其中永久占地4.04hm2,临时占地2.38hm2。根据工程占地、工期、原生土壤侵蚀模数及扰动后侵蚀模数进行水土流失量计算,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量为65.38t,施工扰动后,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2358.13t,可能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2292.75t。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河流沿线现状植被会造成一定破坏,并产生少量水土流失。工程通过优化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环保措施,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降至最低。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施工区域植被会恢复,工程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也随之消失。运营期态环境影响因素:通过对董马河的治理,使河道两岸的污染物得到控制,对下游水生生物环境及两岸生态环境产生有益影响。由于河道两侧绿化带的建设,形成沿岸绿化带,将有利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构建,形成新的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环境。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会对河流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淤泥被挖走后,由自然演替而来的河床环境将会改变,原本深浅交替的地势会变得平坦。水道疏浚工程引起的环境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行为、繁殖和分布,造成一部分水生生物死亡,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好氧浮游生物、鱼类、底栖动物会因环境的恶化而死亡,从而造成整个水生生态系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影响基本都是不利的,但同时也是可逆的,而且影响时间较短,在施工完成一段时间后,因施工造成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得到恢复。(1)水生植物董马河河道治理包括清淤工程,河道底质环境将改变,雨季工程施工期间,沉水植物将消失,根据类似河道的疏浚后调查情况,河道疏浚后挺水植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而沉水植物的恢复时间较长;根据治理河段自然条件,枯季施工期间河道内水生植物已消失,故枯季施工期间对水生植物没有影响。(2)底栖动物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淤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其对环境突然改变,通常没有或者很少有回避能力,而大面积淤泥50 的挖除,会使各类底栖生物的生境受到严重影响,大部分将死亡。然而根据类似河流疏浚后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分析,河道疏浚后底栖动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只是恢复进程缓慢。另外,恢复时间越长,底栖动物就恢复得越好。河道整治后董马河底质环境及水质的改善、污染底泥的去除,将有利于河道水生生态环境的重建,将加快底栖动物的恢复,提高底栖动物的多样性。(3)鱼类由于项目工程施工分段进行,在雨季鱼类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可在非施工段河道寻觅到合适的生境,且工程所影响的鱼类均为当地常见鱼类,无珍稀保护鱼类;枯季治理河段河流干涸,没有鱼类,故枯季施工期对鱼类没有影响。因此,工程施工对鱼类的不利影响较小,且是暂时的。总而言之,河道原有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并不高,而且这些水生生物都是河流水生环境中常见的物种,没有受保护或濒危物种。因此,施工期水生群落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损失量不大,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也不至于很大。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因工程占地的影响,可能对水陆动植物生境及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据调查,本项目河段内无珍稀水生生物,且生物量较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50 七、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一、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期废气包括扬尘、淤泥恶臭和施工机械燃油烟气,扬尘主要是在渣土装卸、场地平整、土石方开挖、边坡挡墙建设等施工工序和土石方、建筑砂石料运输及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施工期恶臭主要是来自河道淤泥清出、运输时产生的;施工机械燃油烟气主要来自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辆等燃油机械的运行。1、施工场地扬尘的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期扬尘属无组织排放,其产生量与施工范围、方式方法、空气干湿度、气象等诸多因素有关,是一个复杂较难定量的问题。本项目采用类比方法对环境空气影响进行分析。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对7个建筑工程工地施工扬尘进行了测定,测定时风速为2.4m/s。测定结果表明:(1)当风速为2.4m/s时,建筑施工的扬尘污染较为严重,工地内TSP浓度为上风向对照点的1.5~2.3倍,平均1.88倍,相当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1.4~2.5倍,平均1.98倍;(2)建筑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为其下风向150m之内。被影响地区的TSP浓度平均值为0.491mg/m3,为上风向对照点的1.5倍,相当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1.6倍;(3)类比其它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情况(表5-3)当风速>2.5m/s时项目施工粉尘的影响范围变大,特别下风向超标范围将更大。施工现场近地面粉尘浓度会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二级标准中日平均值(300μg/m3)的1~40倍。表7-1类比其它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情况(mg/m3)监测值工地上风向50m工地内工地下风向备注50m100m150m范围值0.303-0.3280.409-0.7590.434-0.5380.356-0.4650.309-0.336平均风速2.5m/s平均值0.3170.5960.4870.3900.322对照上述测定结果,本项目区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2m/s,略小于上述北京工地测定风速(2.4m/s)及其它工地测定风速(2.5m/s)。由于本项目施工期主要是建筑物拆除、渣土装卸、场地平整、土石方开挖、河堤修建、边坡挡墙建设,扬尘产生点较为分散,且单点工程量不大,扬尘产生量相对较少,影响范围变小。50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作业场地采取围挡、围护措施,并安排专门员工对施工场地洒水。本环评引用洒水与不洒水情况下某施工工地周围TSP的浓度变化:表7-2类比某施工工地近场大气TSP浓度变化距工地距离m1020304050100备注浓度mg/m3场地未洒水1.751.300.780.3650.3450.33春季测量场地洒水0.4370.3500.310.2650.2500.238由上表可知,在适当洒水的情况下扬尘量将减低28%~75%,大大减少了扬尘对环境的影响。由类比可见,只要做好洒水工作,对扬尘的防治十分有效,项目周围扬尘的影响将大为减少。项目施工期间采用临时挡护、及时洒水降尘等措施以减缓区域施工扬尘影响。由于本工程为线性工程,各保护目标仅在其附近施工点施工期间会受到施工扬尘的影响,每个施工点的施工时间较短,随着施工点的移动其对周围保护目标的影响将随着消失。⑵运输道路扬尘分析车辆道路扬尘为线源污染,扬尘在道路两侧扩散,最大起尘浓度出现在道路两侧,随离散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最终可达背景值。根据同类工程类比可知,在自然风力作用下,施工现场的道路扬尘一般在下风向50~110m范围内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在土路路况较差,施工现场的道路扬尘一般在下风向80m~130m范围内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由上述可知,施工期间运输道路扬尘将对本项目沿线施工段200m范围内居民敏感点(老街、幺铺子、坝尾)产生一定影响。汽车运输产生的道路扬尘量与车型、车速、车流量、风速、道路表面积尘、尘土湿度等有关。项目运输道路与周围村庄住户的距离较近,为减轻施工运输期间产生的扬尘对周围住户的影响,项目在驶出施工道路时需对车轮进行清洗,避免将施工场地内的沙土带到运输道路上;同时不得过度装载并需对运输车辆进行加盖篷布,防止运输过程中施工材料的洒落。必要时适当对运输道路进行洒水,以减轻车辆行驶时产生的扬尘量。此外,项目运输路线地势空旷,周围绿化植被较多。因此,项目运输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通过自然扩散、绿化吸收后对施工道路两侧的影响较小。⑶施工机械燃油烟气对环境的影响50 施工机械及各型运输车辆。使用汽油、柴油作为能源,在运行时排放的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场地平整、河床淤泥清除、河床淤泥运输等过程中将产生较多的大气污染物。施工机械废气主要是CO、碳氢化合物等,其产生量及废气中污染物浓度视其使用频率及发动机对燃料的燃烧情况而异。施工机械废气属低架点源无组织排放性质,具有间断性产生、产生量较小、产生点相对分散、易被稀释扩散等特点,加之项目区施工范围相对较大,施工场地周围较空旷、地面风速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好,故一般情况下,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产生污染在空气中经自然扩散和稀释后,对评价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2、底泥散发异味影响分析施工期异味主要来源于河床淤泥清除、淤泥运输。由于本项目治理河段位于农村地区,河段中淤泥主要为泥沙,有机物的含量较低,散发的异味程度较小,呈无组织状态释放。河道与各村庄之间均有树木、农田作物等植被相隔。河床清淤过程产生的微弱异味其他在周边植被的吸附和阻隔下其散发在村庄周围大气内的浓度较低。此外,河床清淤分段进行,项目施工过程在老街、幺铺子、坝尾村施工段对两岸村民有影响,该段治理工程施工完成后,该过程所产生的异味影响也将随之消失。因此,清淤工程产生的异味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3、发电机废气影响分析项目施工过程中使用柴油发电机进行供电,施工期配备一台装机容量1×100kw的发电机。柴油发电机组采用含硫量小于0.2%的柴油作为燃料,整个施工期共耗油13.68t/a。项目柴油发电机年耗油量较小,每日使用时间短,电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主要为CO、HC、NO2等,呈无组织状态释放。通过空气自然稀释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二、水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废水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清淤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①清淤废水河床淤泥清理过程中,会产生基坑废水,主要为降水、渗水等,主要污染物为SS。产生量难以估算,若直接排入水体,必将影响董马河水质,因此,施工期将此部分废水用泵引入沿岸设置的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用于河岸洒水降尘,不排入董马河。②混凝土养护废水边坡挡墙50 修筑过程中需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浇筑需养护水,养护废水主要为pH、SS。混凝土养护废水若直接排入周围水环境,必将影响董马河水环境质量,因此,拟于防洪通道两侧设置截水沟,沿河岸设置沉淀池,将混凝土养护废水集中收集后引入临时沉淀池处理,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路面洒水降尘或混凝土养护,不外排入董马河。③清出淤泥渗滤水项目清出的河床污泥成分简单,主要为泥沙,淤泥堆放产生的渗滤液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渗滤液引入沿岸设置的沉淀池中沉淀处理后用于沿岸洒水降尘,不排入董马河,对董马河影响较小。2、施工期间对下游农灌的影响分析本项目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采用纵向围堰分期导流,原河床导流,单边堤防施工的方式,沿河道中间砌筑导流围堰。现有河道两侧不存在固定的取水口,农灌用水均由水泵根据农田需要泵水灌溉。纵向围堰施工将清除围堰所有水体,围堰一侧农灌需水将没有来源,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河道围堰仅针对于河道半侧,围堰过程中仅局部河道半侧围堰,不改变河道内的流量。同时,围堰施工过程中两侧农灌用水可从围堰另一侧取用;同时,围堰施工分段进行,每小段的施工时间较短,在该段施工结束后即拆除围堰。因此清淤过程对周围农灌用水影响不大。3、地下水影响分析工程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Qeld)、冲洪积层(Qalp)孔隙水、岩溶水,次为裂隙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及水位均受季节性控制,富水性弱至中等。工程区岩溶发育,地下水多经岩溶通道下渗,致使区内地下水位较低。含泥粉细砂,含泥、砾、螺壳粉细砂层属层状孔隙水含水层。粉质粘土、粘土层等含水性弱,透水性也较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泥岩、页岩、泥灰岩表层含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透水性也较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含岩溶水,富水性强,透水性也较强,可视为含水层。50 治理河段上游近水塘段地下水埋藏较浅,钻探揭露水位距地表0.80~1.20m。地下水水力坡降小,迳流缓慢,勘察期下游河段河床内多呈断流,钻孔揭露多为干孔。地下水除大气降水补给外,还与河水存在互补关系。当河水位较高时,河堤地段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则地下水补给河水。地下水主要至里程桩号5+050处流入落水洞,呈地下暗流向西至南利河段出露排入南利河。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清淤的影响。清淤对地下水的影响:河道治理前,底部有较多淤泥,这对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有一定的影响,在清淤完成后,河水渗透地下水的补给量会有所增加,并且河道治理后,地表水水质的改善,使得有机污染物浓度大幅度降低,其下渗进入地下水的浓度也随之降低。建议工程施工在枯季施工,同时采取抽排水措施处理。施工时长较短,施工结束后对地下水的影响即消失。综上,故董马河河道治理后,河道水从落水洞补给地下水的水质变好,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是积极的。三、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间,大量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进驻,临时生产、生活场区的布设,车辆运输及各种施工活动的开展,将打破本区原有的宁静,使施工区变成一个繁忙的施工场地,施工期间噪声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⑴主要噪声源本项目施工机械主要有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等,其主要声源及源强见表5-1。⑵噪声源特点施工机械及设备中既有固定噪声源又有移动噪声源,多为露天工作,排放的噪声直接辐射到周围的环境中,其传播距离较远,在传播的过程中噪声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⑶施工期声环境影响预测①预测模式根据本项目在各施工阶段,不同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各声源在某一时刻的传播可以按点声源分析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利用噪声衰减公式对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衰减情况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阐述本项目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噪声衰减公式如下:LP=LP0-20·lg(R/R0)式中:LP—距声源R米处的噪声预测值,dB(A);LP0—距声源参考距离R0米处的参考声级,dB(A)。②预测结果设备噪声距离衰减值见表7-3。50 表7-3施工机械及设备噪声距离衰减值表单位:dB(A)序号设备名称距离施工机械距离(m)5102040801001502801推土机86807468626056512装载机90847870666460553挖掘机8882767064625853③施工期噪声标准施工场界噪声限值采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见表7-4。表7-4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dB(A)序号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噪声限值昼间夜间1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70552打桩各种打桩机等70禁止4装修吊车、升降机等7055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昼间噪声限值70dB(A),夜间噪声限值55dB(A)。从表7-3可以看出,各单台设备在40m处产生的声级值均满足施工噪声昼间的限值标准;夜间施工设备噪声达标距离在280m外。沿途受影响的村庄主要为两岸5m的老街和两岸20m的幺铺子,项目昼间施工时段两岸居民大多外出劳作,且项目为线性工程、分段作业,影响时间仅为该河段施工期,施工结束后影响随即消失,故施工噪声对沿岸村庄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可接受。为减小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环评建议施工方采取以下措施:①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为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②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利用建筑物、绿化带等减小噪声的影响。③块材等建筑材料尽量采用定尺定料,减少现场切割。教育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时不得敲打钢管、钢模板,尽量减少噪音。④施工过程严格控制施工作业时间,在夜间22:00至次日凌晨6:00禁止作业。由于本工程为线性工程,各保护目标仅在其附近施工点施工期间会受到施工噪声影响,每个工程点的施工时间较短,随着施工点的移动其噪声对周围保护目标的影响将随着消失。严格控制各类机械产生的噪声和施工人员噪声,使用商品混凝土50 ,混凝土按需求从西畴县购买。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对声环境的影响可接受。四、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挖方土石。根据项目土石方平衡可知,本工程总土石方开挖量72295m3(自然方,以下同),回填利用量55242m3,弃方14143m3,堆存于存弃渣场,表土2910m3,堆存于弃渣场一角。1)剥离的表土在工程施工初期需剥离表土2910m3,表土剥离主要弃渣场的表土剥离,剥离厚度30m,剥离面积为0.97hm2。表土临时堆存于弃渣场区内,剥离的表露全部用于后期的绿化覆土。每逢雨季或大风天气,在表土上面采用防尘布临时覆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对环境影响不大。2)开挖土石方本工程土石方开挖72295万m³,土石回填利用量为55242m³,剩余14143m³弃渣堆放于弃渣场。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为了使工程开挖产生的弃渣得到妥善堆存河有效防护,施工设计中规划了1个渣场来堆存施工开挖渣料及用于施工结束后的绿化用土,弃渣场占地面积0.97hm²,弃渣场选址位于桩号2+160.0处,为低洼地带,占用土地主要为梯坪地和草地,弃渣场位于河道旁,运渣方便,有施工临时道路,无需再修运渣道路。该处适合堆放弃渣,且弃渣场在弃渣完成后进行绿化,尽量减少弃渣场产生的水土流失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仅如此,在堆渣过程中遵循“先拦后弃”的原则,同时加强管理,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渣场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可以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水土保持措施加以消除,只要对渣场进行强有力的防护措施,确保渣体、挡渣墙的稳定,就不会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本工程渣场位置的选择从环保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3)建筑垃圾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为3t,建筑垃圾应该分类收集,可以用的部分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部分由施工单位按有关部门的要求清运处置。4)清淤底泥项目河床清淤过程中产生约7000m3的底泥,底泥主要成分为泥沙,在岸边自然晾干后,用于两岸回填,不外排。五、景观影响分析50 工程沿线景观以人工植被类型为主。工程开挖将严重破坏征地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形成与施工场地周围环境反差较大、不相融的裸地景观,从而对施工场所周围人群的视觉产生极大冲击。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对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和工程区土壤的扰动,在雨季松散裸露的坡面易形成水土流失,导致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增大,对下游植被和水体产生影响,从而对区域景观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而在旱季,松散的地表在有风和车辆行驶时容易形成扬尘,扬尘覆盖在施工场所以外植被表面,使周围景观的美景度大大降低。根据环境现状调查可知,工程沿线经过地区多为农村田园景观,大量的施工机械和人员进驻给原有的农村田园景观增添了不和谐的景色。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属非污染性项目,项目本身不会排放水、气、声、固废等污染物。项目建成后,与整治前相比,河道的蓄水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当地的防洪泄洪能力,绿化带的建设能美化周围环境,改善当地景观,基本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还会产生环境正效益。一、噪声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治理河段河堤两侧规划为边坡景观绿化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存在噪声污染,对周边关心点没有噪声影响。二、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亲水台等人群活动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组织人员清运。三、对水质及水环境的影响分析本项目的实施,为日后该区域河道水质从根本上得以优化创造了基本条件。另外,随着本项目的建设,可有效地促进美化环境工程的进程,有利于内河水环境的改善。(1)有利影响河道治理工程和河岸绿化工程均对河流水体有有利影响。(2)污染物削减工程的实施,污染物的削减主要以河床清淤工程来实施,本工程实施的清淤工程,大大削减了排入董马河下段的污染物,工程在运营期有利于董马河下段水环境的保护。(3)河岸景观工程50 工程拟对河道岸坡加强绿化,选用耐旱、抗涝、耐土壤贫瘠、固土效果好、根系发达的乡土苗木进行绿化。河岸绿化工程的实施,对河岸两侧有积极重要的环保效益,将加强河岸两侧水文涵养、减少水土流失、产生天然屏障作用、利于河岸环境绿化美化。河岸绿化在河道两侧形成天然的防污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污染物进入董马河下段,且能净化一定的污染物。因此,河岸绿化工程对董马河下段水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董马河经河道治理工程、河岸绿化工程处置后,沿岸污染物入河量将大量削减;河堤绿化等将成为河岸的天然屏障,对河岸起到保护作用;河道防洪能力将大大提高;沿岸生态环境将得到大大改善。因此董马河下段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将对董马河水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带来极大的环境效益。四、对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河道容积增加,水体环境容量有所增加,水文情势得到改变,可提高排洪能力,遇暴雨等条件下可使洪水位降低,高水位持续时间较现状减少,有效地缓解洪水形成的因素,对当地的防洪排涝等产生有利影响。非排涝期间,由于清淤工程、拓宽,增加了河道水体蓄积量。五、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分析本项目的建成提高了防洪能力,减少了洪涝灾害,保证附近居民正常安定的生活,免受洪涝之苦,从而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均有促进作用。六、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分析本项目也是一个景观工程,在项目沿线铺设绿化带,绿化作为本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起着美化景观的作用,而且对及时恢复区域原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七、项目产业政策分析项目将对董马河“乡中心水塘(0+000)至下游大落水洞(5+050)”河道及支流长约5.05km的河道进行整治,主要整治内容主要包括加固河道堤防、护岸等,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版)可知,本项目属于鼓励类中的水利中“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类。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现行的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八、与《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符合性分析50 根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本次董马河河道治理初步设计工程结合当地民生要求,考虑先治理当地民生反映比较强烈的地段,本次拟对0+000.00(集镇塘坝)~5+050(大落洞),共计治理河道长度5.05km。其中保护农田面积约0.5万亩,保护项目区人口约2万人,河道整治后在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的同时,为周边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交通出行提供一个较为舒适、优美、休闲的环境和场所。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重点工程防洪减灾的重要内容和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为目的,以河道疏浚防护等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手段,通过加强重点地区山洪沟的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促进人水和谐,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沿河两岸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免遭洪水侵袭,减少洪灾损失,保障公益设施、农田、交通道路、公共民用建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排除了洪涝灾害的影响,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0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防治效果大气污染物施工现场扬尘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挡,粉性物料采取封闭、遮盖措施,少量的水泥和砂石拌合应集中设置,大风天禁止拌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运输过程产生的废气THC、CO、NOx限速行驶、洒水降尘、运输车辆加盖苫布施工机械燃油废气TSP、SO2、CO、NOx加强往返于施工区车辆的管理和维修,施工机械完好率要求在90%以上,使用有害物质量少的优质燃料,以减少尾气排放污染大气;对于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械车辆,不许进入施工区施工噪声施工设备噪声设备降噪《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固体废物施工场工程弃土及时整平、压实,弃土和剥离表土堆放于弃渣场,剥离表土用于后期绿化覆土处置率100%,对环境无影响河道淤泥晾干后,回填于两岸,不外排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可以用的部分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部分由施工单位按有关部门的要求清运处置水污染物施工废水SS经沉淀中和处理后回用于养护、洒水降尘不外排其它无生态保护措施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河流沿线现状植被会造成一定破坏,并产生少量水土流失。工程通过优化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降至最低。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施工区域植被会逐渐恢复,工程对生态的不利影响也随之消失。本工程实施后,占地面积内新增绿化面积35000m2,有利于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50 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建议采取以下环保措施减少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并按工程关键部位、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分步骤进行施工。工程开工后,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及组织计划所确定的顺序进行施工,边坡开挖后,应立即进行护坡处理,减少地表裸露时间,从而减少水土流失,减小或避免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分段施工,场地平整后及时进行工程施工、景观绿化建设,应尽量缩短施工场地裸露时间,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在施工时相互配套,做好临时防护工程,合理安排工程建设时序。(3)施工场地的拦水、截水、排水工程必须提前完成,将施工场地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4)尽量避开在大风和雨天条件下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5)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工程临时占地区域进行复耕,避免表层裸露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6)剥离的表土应及时集中堆放于弃渣场一角,按规定的边坡比堆放,保证弃渣场边坡的稳定。(7)根据情况严格控制土堆高度,避免由于重力或外力作用下造成坍塌。(8)弃渣场所在河段其他工程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岸坡景观绿化带的建设,以减少土方的堆放时间。(9)在施工期间,工程建设单位应有专职或兼职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落实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水土保持管理措施、临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在施工招标文件中明确并由施工单位遵守和完成。50 九、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项目为云南省西畴县董马河河道治理工程,项目位于西畴县董马乡,本项目主要内容为:自乡中心水塘起,至河道终点落水洞处,里程为0+000~5+050m,治理段长度为5.05km;工程的建设任务是保护农田面积0.5万亩,保护项目区人口2万人。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治理工程、清淤工程、排涝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人行桥及亲水台工程和其他临时工程。项目所在地位于董马乡,项目区及周边主要为农业生态系统,没有工业污染源,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周围环境空气和声质量良好。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清淤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经沉淀处理后洒水降尘,不外排董马河。项目噪声对关心点和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很小。项目施工期对固体废物的处置率为100%。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选址合理;规划符合相关政策,本项目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属非污染性项目,项目本身不会排放水、气、声、固废等污染物。项目建成后,与整治前相比,河道的蓄水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当地的防洪泄洪能力,河道护堤以外管理范围内绿化带的建设能美化周围环境,改善当地景观,基本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还会产生环境正效益。建设单位只要认真实施本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提出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对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进行治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就能保证各种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可以接受。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是可行的。二、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治理措施1.1废水治理措施①项目内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机械不在项目区内清洗。②机械设备保证完好,控制施工生产中设备用油的跑、冒、滴、漏。③50 施工物料堆场应尽量远离地表水体,并设置在径流不易冲刷处,粉状物料堆场应配有草包蓬布等遮盖物并在周围挖设明沟以防止径流冲刷。④采用围堰清淤方式,清淤结束后首先拆除上游一侧围堰,使其形成简易拦砂坝,减轻围堰拆除时初期冲刷水中悬浮物对河道及下游董马河水质的影响。⑤基坑废水引入河岸设置的沉淀池处理后全部回用于项目洒水降尘和混凝土养护;⑥拟于防洪通道两侧设置截水沟,混凝土养护废水经截水沟收集后,引入沉淀池处理后回用;⑦清淤工程尽量在枯水期施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水对水环境影响较小。1.2废气治理措施(1)施工过程中对邻近施工段的保护目标一侧设置围挡、围护措施以减少扬尘对环境影响。(2)在施工场地安排专门员工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不少于2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3)车辆运输建筑垃圾时必须加盖封闭运输并限速行驶,减少抛洒和道路扬尘的产生。(4)开挖的土石方和剥离表土堆放于弃渣场内,同时尽量远离周围敏感目标,并在周围设挡护,大风干燥天气由专人负责洒水抑尘、采取临时遮挡等措施。(5)在施工场地上设置专人负责建筑垃圾处置、清运。及时清理场地,改善拆除场地的环境。(6)尽量避免在大风天气下进行施工作业。(7)在施工场地上设置专人负责土石方、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和堆放,对建筑垃圾及弃土应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而堆放场地应避开居民区的上风向,必要时加盖蓬布或洒水,防止扬尘污染,改善施工场地的环境。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对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较小。1.3噪声治理措施为减小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噪声敏感点的影响,环评要求:(1)降低设备声级①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以液压机械代替燃油机械,有效降低昼间噪声影响;50 ②要加强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减震措施,整体设备应安放稳固,并与地面保持良好接触,有条件的应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保持润滑,紧固各部件,减少运行震动噪声。③及时修理和改进施工机械,加强文明施工,杜绝施工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不当而产生的其它噪声。(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布局施工现场严禁晚上22:00~凌晨6:00进行可能产生噪声扰民问题的施工活动,尽可能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以避免局部声级过高。同时应尽量缩短居民聚居区附近的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施工时间,减少对敏感目标的影响。针对施工过程中具有噪声突发、不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的施工活动,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加以缓解。同时,施工场地布置时应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在靠近关心点处施工时应在高噪声设备周围和施工场界设置临时围挡,以缓解噪声影响。(3)设置临时围挡距离工程施工场地较近的居民区,采取临时围挡的措施,减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4)减少运输过程的交通噪声选用符合《机动车辆允许噪声》(GB1495—79)标准的施工车辆,禁止不符合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进入工区,尽量减少夜间运输量,限制车速,进入居民区时应限速,对运输、施工车辆定期维修、养护,减少或杜绝鸣笛。加强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的管理,保持道路畅通也是减缓施工期交通噪声影响的重要手段。1.4固体废物治理措施本项目施工固废主要为建筑垃圾、剥离表土、开挖土石方以及清淤污泥,应采用以下措施降低固体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1)施工活动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分类收集,可利用的在工程完成后由回收商收购,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由施工单位组织清运处理。(2)开挖土石方回用于项目工程回填,后期进行生态恢复;剥离表土暂时存放于弃渣场一角,施工结束后用于岸坡绿化覆土。(3)车辆运输散体物料和废弃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不得沿途漏撒;运载土方的车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路段行驶。50 (1)淤泥晾干后,回填于两岸,不外排。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理率达100%,对外环境影响较小。2运营期治理措施运营期项目本身不会产生污染物,因此,本项目运行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为加强项目区及周边的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将国家及省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区域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同时,加强工程征地范围内的绿化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对新建工程严格管理,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按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应该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版)第十七条:“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规定,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验收。根据该项目的污染特征以及本报告表规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议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内容见表9-1。表9-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一览表序号项目处理措施处理对象处理效果监测位置考核标准1景观岸坡景观绿化-两侧沿岸绿化35000m2-/2固体废弃物晾干后,回填于两岸,不外排河床淤泥100%处置——/3生态环境临时堆场植被及水生生物对弃渣场表面进行土地平整和表土覆盖,并依据植被生态演替的基本规律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对弃渣场造成的裸露地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或复垦措施。-/50 预审意见:公章经办人:年月日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公章经办人:年月日50 公章经办人:年月日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