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45 KB
  • 1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docx

  • 12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鸦片、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一,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第二,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这两大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第二,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第三,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腐败。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汇入英、法军队展开英勇的斗争,给了外国侵略势力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会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其失败的教训是:第一,太平天国以宗教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宗教教义不是科学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二,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他们把《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但是,删去的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却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第三,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第四,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的胜利的历史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19世纪60年代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其性质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支配后者。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兴办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和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发展起来的。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经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洋务运动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管理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军事工业有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产品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由政府“专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无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据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教训: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法改变中国社会贫病挨打的局面,也无法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答: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时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他们虽然未能成功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由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基础还相当狭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十分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而是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事实上,维新派中的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在他们身上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他们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尽管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存,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变法维新。再次,他们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正因为没有人民群众作后盾,当守旧派操刀反击时,维新派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正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决定了维新运动的失败。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答: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的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革命派还进一步驳斥了改良派认为因革命要“杀人流血”、“破坏一切”而不可革命的说法。他们指出:第一,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有可能免除痛苦和牺牲吗?相反,这样做恰恰意味着他们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牺牲。“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之祸,可以免乎?”“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由于害怕流血牺牲就否定革命,“是何异见将溃之疽而戒毋施乃圭”?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第二,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孙中山说:“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这就是说,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因此,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甚至宣称,“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只有劝告清政府主动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而推行君主立宪,才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出路。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而不能以国民素质低劣为借口,搞君主立宪甚或开明专制。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他们还攻击主张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是危害国本,并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宁死不让”。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则惟有实行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答: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毛泽东说过,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这个历史教训是很深刻的。这场革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答: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一再碰壁。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走向胜利。正因如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怀疑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恰是这种怀疑,推动了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途径,这就为他们尔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之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工人阶级迅速壮大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已经具备。而1917年的十月革命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到东方,从资本主义转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之所以推动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发生根本转变,首先因为两国国情相似,十月革命表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走向胜利。其次,十月革命后的新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平等待我,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再次,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广大劳工和士兵群众广泛发动而取得的,这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革命方法上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这样,在十月革命之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力的潮流。其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经过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的指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变得不可抵挡了。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但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已经无法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成立新的政党来领导中国的革命,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之所以屡遭失败,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突出表现在:第一,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解决了中国革命长期以来找不到真正敌人,团结不到真正朋友的问题。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真正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答: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主要是: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理由是:首先,分清敌友是任何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其次,是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久,也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答: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以俄国革命为模式,屡屡在全国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武装暴动,却屡屡遭受失败。特别是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人连续发动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的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结果又遭到失败。走俄国人的路,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要遵循城市起义的模式?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课题。在执行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走城市暴动的道路;另一条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应当说,中国革命战争所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道路,正是不断地批判并最终抛弃城市暴动道路的结果。“城市中心论”来源于西欧和俄国的革命经验。血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较为弱小,而反动势力又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要夺取革命胜利,实行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暴动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因此,中国革命的道路既不同于俄国,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便产生了。既然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那么党的工作重点,革命的战略基地就必须放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吸取了近代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大革命失败后,在反动统治下,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国革命进入一个低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革命的道路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他们将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革命的胜利。事实清楚地表明,在中国的特殊条件和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必须实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即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着重发动工人转向主要依靠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2)“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3)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4)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进军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的光辉起点。 在井冈山,毛泽东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整顿和恢复地方党组织,建立红色政权,从而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道路最早也是最清醒的探索者,他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勇敢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论证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批判了“城市中心论”和“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错误思想倾向,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认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走向复兴。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答: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错误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答: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年代,我党一部分领导人之所以犯了全局性的、严重的错误,主要就是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来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基于这样的认识。红军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革命的急性病,系统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地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军事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理论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其满怀信心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战。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答:第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答: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答: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就使得大多数作战未能给敌人以更大的消耗,并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并且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但,客观地承认,国民党军队后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渊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二,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第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人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陷入人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在于:第一,国民党违背人民群众对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扼杀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悍然发动全面内战,这就把自己置于全国人民的对立面。抗战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努力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的目标迈进。根据战后时局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并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达成关于和平建国的多项协议。政协会议的召开和政协协议的形成,激起广大中国人民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热切期盼。在这一时期,是否忠实履行政协协议,成为衡量政治是非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坚决履行政协协议。而国民党政权作为的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恢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以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因此,在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同时,蒋介石集团积极准备内战。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彻底扼杀中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把自己置于人民的对立面。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地位。内战爆发后一年,战争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攻势作战,构成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的斗志。第三,解放区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推动了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江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经过土地革命,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资源。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土地革命,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只觉地团结到中国共产党周围。第四,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形成。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已严重散失民心。抗战胜利后,它违背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除了对人民增收苛重的捐税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使国民经济遭遇深刻危机,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内战爆发后,农村经济急剧衰退,全国各阶层人民被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这就迫使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国民党政府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和其他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综上,由于严重散失民心,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战线、政治战线上全面走向溃败,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是一只重要的力量。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奔走呼号。它们为政协会议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维护政协会议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大多数人同共产党站在一起,并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在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中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的形成: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民主党派中的某些人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他们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是客观形势决定了在中国没有走中间道路的可能。国民党当局不仅嫉妒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宣告了第三条道路的破产。1948年1月,随着民盟总部在香港宣布恢复,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招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相应。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联合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的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此后,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新政协,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和中国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从而走上了新的历史道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答: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恩们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们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首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由于统一战线中存在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因此,必须坚决依靠第一联盟,争取和扩大第二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还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其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争取革命的胜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有严格纪律、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口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正是遵循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掌握了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