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 KB
  • 10页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 1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唐人称“义疏”为“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3.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4.浊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5.孤平是指B型句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如果是平,那么第三字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字用了仄,那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否则就是孤平,也叫犯孤平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声母简称声,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部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辅音担当的,另一种是没有辅音或由半元音担当的,而相对于辅音声母来说,后一种仿佛是没有声母,它们的声母等于零,所以叫“零声母”。声母古代又叫做“纽”或“声纽”。3.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指具有相同主要元音,韵尾不同却是同一发音部位的韵部之间的互转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1.读为是音韵术语。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3.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4.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5.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四、释义题1.浸泡2.遵循。3.记载历史的书。4.通“弼”,辅佐5.腰带6.并7.耕战之事8.求9.称赞10、等同。1.涅:黑泥。2.报:判决。3.行。4.买5.腰带6.节:关键7.高:使……高,推崇。8.等同9.北:败走。10、献1.通“罹”,触犯。2.私剑:私人的剑,这里指行刺的行径3.献4.买5.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线。腰6.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7.被:通“披”。披上,穿着。8.死9.称赞10、粗劣1.军队住一晚2.猕猴3.畴:通“俦”,同类。4.记载历史的书5.耕战之事6.准备7.哑巴被:通“披”。披上,穿着。8.浸泡9.停止10、重金悬赏 1.浸泡2.关键3.记载历史的书4.判决。5.磨损6.营垒7.耕战8.求9.献10、买五、归纳题职屋铎阳支蒸锡谈文之冬真铎职之冬文蒸职之鱼元侵冬蒸五、论述题1.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全浊的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2、七言律诗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平收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2、七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1.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其中全清的代表汉字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2、七言律诗的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1.这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次清的有:滂敷透彻清穿溪2、七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1.(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2、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六、阅读题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答:游:交游。欺:欺骗。进:推荐。合:会合。匡:匡正。贾:经商。肖:好。遭:遇。2.找出文中的被动句,并翻译成现代语体管仲囚焉:管仲被囚。及小白立为桓公:等到小白被立为桓公。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君驱逐。吾幽囚受辱:我被幽囚受到屈辱。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体分财利多自与:分配财利的时候,经常多给自己。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而以功名不显于天下为羞耻。1.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答:閧:哄闹,众声并作。胜:尽。慢:怠慢。忧:忧虑。2.将文中的用通假字写出的否定副词选出,并注出它的意义答:莫:没有。无:不要。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百姓没有谁为他而死。差不多有上千人。则百姓亲爱他的上司,为他的尊长而死。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答:身体:亲身去做。衣:穿。辑:通“缉”,连缀。鬻:卖。2.出文中的判断句,并译成现代语体答:墨子者,显学也。墨子之学,是显学。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现在世上的谈论,全都是辩说文辞之言。3.出文中的通假字,说明其相对应的本字,并解释意义答:辑:通“缉”,连缀。揽:通“览”,观看。六、标点翻译题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译文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裴骃、司马贞、张守节2.端、知;定、澄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4.平水1065.吕不韦,纪,论,览,八览6.裴骃、司马贞、张守节 7.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8.战国末期,吕不韦,160,吕览9.32.3010.平水、10611.纪传体,司马迁,书、世家。裴骃、司马贞、张守节1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二.选择题ADCCDCCCDA三.概念题1.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唐人多称“义疏”为“疏”,在唐代又称“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如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3.在汉语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韵部。4.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5.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连同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五音”,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6.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7.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连同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这“五音”,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8.在汉语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韵部。9.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唐人多称“义疏”为“疏”,在唐代又称“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如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10.孤平是指B型句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如果是平,那么第三字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字用了仄,那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否则就是孤平,也叫犯孤平。11.阴声韵: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12.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13.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14.清音: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1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16.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分出半齿音,连同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音”,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17.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18.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19.如字指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来读。20.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21.反切是我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进行分析后创造的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2.对转指具有相同的主要元音,韵尾不同但却是同一发音部位的韵部之间的互转。23.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24.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25.在汉语音韵学里,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独立的组合,称为韵部。三、释义题1.上:用作动词,置于上位2.几:希望3.高:使……高,推崇4.涅:黑泥5.关键6.记载历史的书7.判决。8.求9.献10、败走11.黑泥上:用作动词,置于上位12.判决几:希望13.记载历史的书14.通“弼”。辅佐15.腰带16.并列17.买18.浸泡19.关键20、献21.离:通“罹”,触犯。22.军队住一晚23.献24.买25.遵循26.耕战之事27.重金悬赏28.死29.称赞30、粗劣31.磨损32.猕猴33.文献34.记载历史的书35.耕战之事36.准备37.粗劣38.浸泡39.停止40、检查41.遵循。42.等同43.腰带44.浸泡45.关键46.判决47.耕战之事48.求49.献50、买四、归纳题真铎谈职之蒸锡谈真之铎药脂职之铎文屋冬支 冬铎真药之五、论述题1.(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2.七言律诗仄起平收式(即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4、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5.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其中全浊的代表汉字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6、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7.先秦古声母研究的成就中对上古唇音和舌音的研究成果是:(1)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2)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如: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8、答:这首诗是格律诗,因符合格律诗的四个特点:(1).符合句数和字数的要求:共8句,每句五字,共40字。(2).符合用韵规则: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偶数句须入韵,并须一韵到底。这首诗一韵到底,偶数句的韵脚“秋、流、舟、留”属平声韵。(3).符合粘对规则: 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符合对仗规则: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9.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中古声母系统,它是研究和认识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声母系统的桥梁。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其中全浊的代表汉字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10、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常见,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标点翻译题1.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译文: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2.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公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3.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4.齐桓公将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东郭牙中门而立,公曰:“寡人立管仲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今子何为中门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公曰:“能。”“以断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牙曰:“君知能谋天下,断敢行大事,君因专属之国柄焉。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公曰:“善。”乃令隰朋治内,管仲治外以相参。齐桓公打算尊封管仲,向群臣下令说:“我打算尊管仲为“仲父(把他当父辈对待)”。赞成的人站到门的左边,反对的人站到门的右边。”东郭牙却到门中间站着。齐桓公说:“我要尊封管仲为仲父,并下令说:‘赞成的站到左边,反对的站到右边。’现在你为什么站到门中间呢?”东郭牙说:“以管仲的智慧,他能谋划(称霸)天下吗?”齐桓公说:“他能。”“以管仲的决断,他敢做大事吗?”齐桓公说:“他敢。”东郭牙说:“您知道他的智慧能够谋取天下,他的决断敢做大事,您就把国家的政权交给他。以他的才能,借您的基础来治理齐国,不是很危险吗(指篡位)?”齐桓公说:“说的好。”于是让隰朋治理朝内、管仲治理朝外相互辅助。5.(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答:问:慰问。比:比并,并列。过:过错,过失。已:停止。(2)将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写出,并注明属于哪一中前置。答:寡人将谁属国(疑问代词作宾语);臣奚能言(疑问代词作宾语);公谁欲相(疑问代词作宾语);视不己若者(否定句疑问代词作宾语);衰不己若者(否定句疑问代词作宾语)。(3)将文中用“意动用法”翻译的词注出。答:丑不若黄帝:丑,耻,以……为羞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