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0 KB
  • 11页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9.doc

  • 1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第9章总供给一、选择题1.C2.B3.B4.C5.A6.C7.C8.B9.D10.D11.A12.A13.C14.D15.A16.A17.A18.A19.D20.A二、名词解释 1、黏性工资模型:黏性工资模型即阐述黏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黏性工资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黏性的”。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新凯恩斯学派提出工资黏性的理由:(1)合同的长期性。(2)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3)效率工资论。(4)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黏性工资论认为,无论是通过合同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膨胀和失业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努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企业生产和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和量来决定,工资是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惟一手段。2、不完全信息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是阐述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并不能掌握所有相关信息从而影响总供给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市场出清,即所有工资和价格自由调整使供求平衡,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是因为对价格暂时的错觉。此外,该模型还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由于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供给者无法在所有时间中观察到所有价格。他们密切注视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但对他们消费的所有产品的价格关注较不密切。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当物价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所有供给者都观察到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上升。他们都理性而错误地推断,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并生产得更多。总之,不完全信息模型说明,当实际物价超过预期物价时,供给者增加其产出。由Y=+α(P-Pe)可知,当产出背离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自然率。3、黏性价格模型:性价格模型即阐述黏性价格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黏性价格指不能迅速反映产品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产品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价格。该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该模型表示为Y=+α(P-Pe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说明了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是正相关的。4、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它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因此,如图9-2-1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普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W图9-2-1U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在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理性预期学派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直线。5、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是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例如,某个时点的适应性预期价格P等于上一个时期的预期价格加上常数C以及上期价格的误差。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50~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6、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可解释为“过多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在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在产量达到最大时,即为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引起需求扩大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的扩大,政府支出的增加、减税,净出口增加等(通过IS曲线右移),它们都会导致总需求的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称为实际因素;另一类是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减少(通过LM曲线右移),导致总需求增加。7、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这里的利润通常为垄断利润)。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据西方学者解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工资的提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工资不再是竞争的工资,而是工会和雇主集体议价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者进而认为,工资提高价格水平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一价格螺旋。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就像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是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一样,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是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价格完全决定于商品的供求,任何企业都不能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价格;而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以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8、牺牲率: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比。由菲利普斯曲线得知,在短期,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有取舍关系,低通货膨胀率意味着高失业;又由奥肯定理得知,失业增加,产出减少,也即降低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牺牲率就是用来衡量降低通货膨胀成本的。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引发通货膨胀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又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是巨大的。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可信地承诺降低通货膨胀,公众理解这种承诺,并相应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话,那么降低通货膨胀不必须经历一个高失业、低产出的时期,牺牲率是可以为零的。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尽管牺牲率的估算差别很大,但典型的估算基本在5%左右:通货膨胀每下降一个百分点,一年的GDP必须牺牲5%。9、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预期概念之一,指人们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义有三个:首先,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其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为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最后,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10、自然率假说: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自然率主要指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它是货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基本假说。“自然率”的存在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只有在造成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11、滞后性:滞后性是用来描述历史自然率的长期影响的术语。滞后性是一些经济学家向自然率提出挑战的一种机制。自然率假说认为:总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中影响产出与就业。而在长期中,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但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提出总需求甚至在长期中也能影响产出和就业而向自然率假说提出了挑战。他们指出存在若干机制,通过这些机制衰退可能通过改变自然失业率而给经济留下长期伤害。三、问答题1.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是怎样相关的?答:(1)菲利普斯曲线是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总供给曲线是描述物价水平和产出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2)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联系分析如下:①在短期,产出的供给取决于产出的自然率和预期的价格水平以及实际的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关系可以用总供给函数来表示:Y=+α(P-Pe)。菲利普斯曲线是另外一种表达总供给的方法。它提供了一个表示短期总供给曲线所隐含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它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πe、失业与自然率的的背离(周期性失业)u-un和供给冲击ε即:π=πe-β(u-un)+ε两个等式用不同的方法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实际经济活动和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②从总供给曲线的表达式可以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总供给曲线:Y=+α(P-Pe),进一步可写成:P=Pe+(1/α(Y-)+ε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两边减去上一年的物价水平P-1,得到:P-P-1=(Pe-P-1)+(1/α)(Y-)+ε因此,总供给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是相关的,它们仅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2.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别。答:(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它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或者在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前者因为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后者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②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的膨胀产生的,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因此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造成,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左移,在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低的产出水平,即出现滞胀。3.考虑黏性工资模型中的下列变动。a.假设劳动合约规定名义工资完全根据通货膨胀b.现在假定指数化只是部分的。就是说,GPI每提高一次,名义工资就增加,但增加的百分比较小。部分指数化如何改变这个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答:在黏性工资模型中,假定工资不能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而迅速调整。这导致了一条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Y=+α(P-Pe)。a.完全指数化使总供给曲线由向上倾斜变为一条垂直线。分析如下:在简单黏性工资模型中,名义工资W等于期望的实际工资ω与价格水平Pe的乘积,W=ωPe。但是,完全指数化使名义工资完全取决于实际价格水平。也就是说,合同确定了实际工资ω,名义工资完全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调整,结果,W=ωP或W/P=ω。这意味着没有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化不会对实际工资造成影响,因此,不会影响劳动力使用的数量和产出量。此时,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Y=。b.部分指数化使总供给曲线比没有指数化时更陡峭。分析如下:在简单黏性工资模型中,如果名义工资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不变,没有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增加就会降低实际工资W/P。在部分指数化条件下,价格水平升高会导致名义工资也升高。既然指数化只是一部分,名义工资上升赶不上价格水平上升,所以实际工资总的来说还是下降了。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导致公司使用更多的劳动,从而产出增加。但是,实际工资下降不如没有指数化时那样多,所以产出增加也是有限的。实际上,部分指数化使总供给等式中参数α变小。也就是说,产出波动对价格水平变化的反应变小了。4.长期与短期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如何?长期与短期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怎样?答: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企业所愿意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反映了价格与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与总需求曲线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价格水平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时间的长短。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在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1)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取决于既定的技术水平和这个社会现有的生产要素的存量。由于像产品价格以及工资、利率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在长期都可以随着市场的供需状况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在长期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被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闲置的情况。所以,一个社会的总产出量可以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即现有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在正常状态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水平Y*。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LAS)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如图9-3-1所示。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一个社会的长期总产出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所显示的产出水平,也可以认为是社会在长期中经济所趋向的生产水平。在工期总供给曲线上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SASLASPP图9-3-2图9-3-1YYY*(2)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同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图9-3-2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SAS表示,在短期内价格水平下降,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就会减少;价格水平上升,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就会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原因大体上有三个方面:①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在短期,一般来说,劳动者的名义工资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名义工资水平是由劳资双方的工资合同决定的。工资合同一旦签订就会在一段时间(如1年内)保持稳定,因此劳动者的名义工资在短期内就不具备伸缩性。而企业是根据在签订合同时所预期的价格水平事先同意向其工人支付这种工资的。如果价格水平P降到了预期的水平之下,而名义工资仍然是W,那么实际工资W/P就上升到企业计划支付的水平之上。由于工资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较高的工资意味着企业的实际成本增加了。这样,当市场的价格水平下降后,企业的反应是少雇用劳动力,并生产较少的产品和提供较少的劳务,从而使得总供给量下降。②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者强调,不仅名义工资在某一时期内调整是缓慢的,而且一些产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的变动也是缓慢的。例如,企业的原材料一般都是大宗产品,如钢材、石油等等,大宗产品的交易通常也是采取合同方式进行,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缺乏伸缩性。这样,由于企业的成本(工资、原材料价格等)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当市场价格水平上升时,企业的利润就会增加,企业就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供给也就随之增加。③新古典的价格错觉理论根据这种理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们的决策。假设价格总水平下降到低于预期水平。当供给者看到他们产品的价格下降时,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他们的相对价格也下降了。例如,种棉花的农民在注意到他们作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之前先注意到自己产品价格的下降。他们可能从这种观察中推论出,生产棉花的收益是低的,他们的反应就可能是减少他们所供给的棉花。在这样的情况下,低的价格水平引起对相对价格的错觉,这些错觉引起供给者减少产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对于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说明如下:长期总供给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是由社会的潜在产出水平决定的,因而可以认为是一个社会经济中总产出的一个趋势值。而短期总供给受到当前价格水平的影响,因而在短期一个社会的经济总产出并不一定能达到潜在产出水平。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9-3-3加以说明。LAS图9-3-3YPSASY*当价格水平较低时,企业将减少产品的生产量,这样社会上存在着未被利用的闲置的生产能力,实际产出水平必然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因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在总供给曲线的左边。并且,当价格水平很低时,产品价格略为上升,就足以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企业只需增加很少的投入,就可以扩大社会的产出水平。因此,这时的短期总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短期总供给曲线表现得相对平坦。随着产出水平的提高,闲置的生产能力会越来越少,企业要增加产出,就必须使用那些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生产要素,从而导致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因此,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短期总供给的价格弹性就越来越小,要促使企业增加产出就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水平拉动,从而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得较为陡峭。当产出水平达到或超过潜在产出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将变为一条垂直线,即接近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水平。四、计算题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1.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消费C=800+0.8Yd,税收T=0.25Y,投资I=200-50r,政府购买G=200,货币需求Md/P=0.4Y-100r,货币供给Ms=900,总供给函数为Y=2350+400P,试求:(1)总需求函数;(2)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Ye和价格水平Pe;(3)假定经济的充分就业的收入为2850,试问:该体系是否实现充分就业?此时当局应采取什么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解答:(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C+I+G,将已知条件代人,得:Y=800+0.8(Y-0.25Y)+200-50+200整理得IS曲线为:Y=3000-125r;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d/P=Ms/P,代人得LM曲线为:900/P=0.4Y-100r;联立IS-LM曲线方程得:总需求曲线Y=2000+750/P;(2)联立总需求和总供给方程:Y=2000+750/PY=2350+400P联立解得:均衡时的收入Ye=2750。价格水平Pe=1。(3)Y=2750<2850,所以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当局可以采取总需求政策,扩张总需求,比如通过增加政府购买的财政手段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根据题意,要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到AD′,使得AD′和总供给曲线相交点的产量为2850,价格上升了,新价格从供给曲线求得P=500/400=1.25,见下图所示:PLASSAS:Y=2350+400P1.251AD′:Y=R+750/PAD:Y=2000+750/P28502750Y令AD′为Y=X+750/P,代入Y=2850和P=1.25得:2850=R+750/1.25,得:R=2250可见AD曲线右移250又因财政政策乘数:dY/dG=hKe/(h+kKed),其中Ke是政府购买乘数代入数据得:dY/dG=100×2.5(100++0.4×50×2.5)=5/3代入dY=250得△G=250/(5/3)=150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所以,政府购买增加150就可实现充分就业。2.假定一个经济中的消费函数C=80+0.9Y,投资函数I=720-2000r,货币需求函数Md=(0.2Y-4000r)P,货币供给Ms=500。不存在政府支出和税收。(1)求总需求函数。(2)假定劳动需求函数为Ld=600-10×(W/P),实现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为400。若名义工资W=20时,就长期而言,市场恰好实现了均衡,求相应的国民收入和产品的市场价格(并要求画图描述)。解答:(1)根据题意和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可知:Y=C+I即Y=80+0.9Y+720-2000r化简得Y=8000-20000rIS曲线方程再根据题意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可知:Ms=Md即500=(0.2Y–4000r)P化简得Y=2500/P+20000rLM曲线方程联立IS和LM曲线方程,得2Y=8000+2500/P化简得总需求函数:P=1250/(Y-4000)(2)我们知道充分就业量就是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就业量,并根据题意可知400=600-10×(20/P)化简得P=1又因这时市场实现均衡即AD=AS,其均衡价格是P=1那么把P=1代入总需求函数:P=1250/(Y-4000)得Y=5250,根据题意这是长期均衡的产出,也就是潜在的产出。P1YAS5250AD03.某经济社会,当就业量N为25时,总供给Z为150,就业量达到75时,总供给量增加300。而当就业量为25时,总需求D为225,就业量为0时,总需求D为150。(1)求总供给函数;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求总需求函数;(3)求有效需求量。解答:(1)设总供给函数为线性形式Z=aN+b①已知当N=25时,Z=150;N=75时,Z=450,将这些条件代入①得到方程组:150=25a+b450=75a+b解此方程组得到:a=6b=0即总供给函数为:Z=6N②(2)设总需求函数为线性形式:D=mN+n③已知当N=25时,D=225;当N=0时,D=150,将上述条件代入③式得方程式组:225=25m+n150=0+n解方程组得:m=3n=150即总需求函数为:D=3N+150(3)有效需求即为总供给=总需求条件下的需求.由②④式得到均衡条件为:Z=D即6N=3Y+150解得:N=50有效需求即为:D=3N+150=3×50+150=300该题超出考纲,不要求!!!4.假设利普曲线具有以下的形式:πt=πet+0.1-2μt;πet=θπt-1其中,πt是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πet是t时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μt是失业率。并假设θ的初绐值为0。(1)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假设开始时的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在第T年,政府决定把实际失业率降到3%的水平,并且在以后保持不变。(2)计算第T,T+2,T+3和T+4年的通货膨胀;(3)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使自然失业率降到3%的水平?(4)你相信(2)的答案吗?为什么?考虑人们是怎样形成他们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的;11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假设到了第T+5年,θ的值从0变到1,并假设政府仍然决定永远保持失业率μ在3%的水平。(5)θ=1代表的预期形式是怎样的?为什么θ会有这种形式的上升?(6)第T+5,T+6和T+7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7)自然失业率是怎样依赖于目的?(8)你相信题(5)的答案吗?为什么?答:(1)当πt=πet时,可计算自然失业率是μt=0.1÷2=5%。(2)因为πte=0,所以当ut=3%时,第T,T+1,T+2,T+3和T+4的通货膨胀率都是πt=0.1-2×(0.03)=4%。(3)自然失业率永远都不会降到3%,因为自然失业率是在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计算而得的。本题中,它的值为5%。(4)如果每一年都是πte=0和πt=4%,那么人们永远都不会预期错误。(5)当θ=1时,人们预期今年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去年的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在各年间表现很强的相关性的时候,这样的预期最可能形成。(6)为了使失业率保持在3%的水平,通货膨胀率必须每年上升。T+5:π5=π4+0.1-2×0.03=8%T+6:π6=π5+0.1-2×0.03=12%T+7:π7=π6+0.1-0.2×0.03=16%(7)自然失业率是在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即πet=πt时计算而得的,因此自然失业率与θ是独立的。(8)这种情形是不可能的,当θ=1,通货膨胀的预期永远都是错误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