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 KB
  • 9页

【答案完整版】科学社会主义练习题.doc

  • 9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科学社会主义练习题(答案完整版)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内容:1、马克思、恩格斯悉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指明了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有重大的反作用,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刊:会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层次的理论。2、他们进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主题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3、最后,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使命,认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大体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道路和目标,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第三个层次的理论。关系:马克思、思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结则是科学社会主义。起点、中介和终结这二者是紧密相关、互相联结的。如果没有起点和中介,也就不可能有终结.这表明马克思上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两大理论前提。二、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1、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看,既然哲学和经济学是起点和中介,社会主义学是终结,那么,如果没有终结,起点和中介也就半途而废,没有完成。从这个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比之哲学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没有了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或者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2、其次,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个组成部分。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和三种表现形态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3、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要肯定苏联模式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成果,同时要纠正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背离性歪曲,而且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各国国情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才能够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四、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1、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3、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党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4、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5、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五、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化和激化。(1)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最终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2)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正在逐步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使人们有可能对它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作出科学的说明,从而真正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转化为更高社会形态的规律。2、社会政治条件: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早期的工人运动相比,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的近代欧洲产业工人运动开始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无产阶级明确地、公开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斗争的主要矛盾直接对准了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2)无产阶级逐渐抛弃破坏机器等原始斗争手段,转而采取罢工、游行示威甚至武装起义等形式反抗资产阶级,这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新的更高的阶段。(3)无产阶级开始建立起许多政治性组织。但这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却成了时代的落伍者,他们无力回答无产阶级所面临的迫切的理沦问题,因而也不再能够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这样,回应时代的呼唤,抛弃陈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便成了摆在社会主义理论家面前的—个重大课题。3、思想文化条件:(1)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推进到了科学阶段。六、《共产党宣言》的内容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因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2、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宣言》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建立并没有消灭阶级、阶级对方和阶级斗争,它只是用新的阶级、阶级对立形式和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3、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宣言》中写道:“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织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5、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1)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宣言》指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它没有任何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宣言》明确规定了共产党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共产党的近期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逐步改造社会;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建立起一个人人全面发展的“白由人联合体”。(3)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制。6、关于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的理论。7、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8、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9、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10、关于阶级解放与人的解放的理论。七、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1、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恩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2、狭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马恩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3、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改变(推翻)资本主义世界(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八、列宁着重分析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2、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使这些国家的人民除了起来革命之外没有别的出路。3、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存在.造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这些国家引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4、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农民作同盟军,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如果这些条件汇合起来,就可以形成—种直接的革命形势。九、列宁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局限性内容:1、战时体制首先是从余粮征集制开始的。2、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3、为动员全部工业为前线服务,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4、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 5、经济关系实物化。6、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局限性:1、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十、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内容:1、以市场为取向。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3、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4、改革过分集权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实质:1、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2、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十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和弊病特征:1、政治方面的表现:(1)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这里所指的过度集权,包括三层意思: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3)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内于建立起过度集中的体制,过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甚至凌驾于党和国家机关之上,拥有特殊的地位。2、经济方面的表现:(1)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2)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3)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4)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5)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3、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1)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2)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3)公共舆论一律。弊病: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十二、同苏联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2、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 3、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十三、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丰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上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十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述及其之间的关系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关系: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2、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五、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1、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2、主要特点:(1)采用文学形式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彻底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主张。(2)精心描绘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3)理想社会是以个体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倾向。(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代表人物:摩来里《自然法典》、马布利《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巴贝夫《永久地籍册》2、主要特点:(1)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2)开始摆脱纯粹虚构的幻想,采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3)明显带有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1、代表人物:圣西门《论实业制度》、傅立叶《新世界》、欧文《新社会观》2、主要特点:(1)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2)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3)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十六、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1、为科学的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源。2、对资本主义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十七、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使节及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十八、“社会主义”的含义1、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一门学科,一种理论学说,通常称科学社会主义亦即科学共产主义,在这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语。2、作为一种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都是指那种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十九、试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块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1)唯物史观的创立1844年9月,马恩合写了第一部重要著作——《神圣家族》,在与青年黑格尔派斗争中,批判和改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845年又合写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于此同时,马还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这几篇经典著作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唯物史观1、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正确说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基础。(2)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马恩运用唯物史观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同法国蒲鲁东主义的斗争中,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是马克思写的《哲学的贫困》和《雇用劳动和资本》,特别是后来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1、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2、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和历史使命,直接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3、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剩余价值学说则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学依据。二十、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总结第一,运用暴力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第二,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阶级力量。 第三,“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和思想。第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二十一、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总结第一,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第二,无产阶级革命不能运用旧的国家机器达到自已的目的,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自已的国家政权。第三,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已的历史使命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已政党。二十二、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从巴黎公社到共产国际期间革命经验的总结第一,提出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威。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修正主义思潮,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或者说理论也并没有消失,到现在也没有,所以,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威。第二,系统研究社会发展阶段。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第二阶段为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纲领,必须注重斗争策略,要加强党的建设等。第四,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初步论述革命胜利后的任务。二十三、试述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原因:(一)苏东剧变的内部原因1、体制上的缺陷。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阻碍了民主政治发展;苏联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苏联固守这种体制、东欧照搬这种体制而又改革不力,最终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2、经济上的危机。苏东各国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自60年代以后,采取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入的工业方针,出现了许多错误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农业长期滞后;三是沉重的债务负担;四是人民生活提高缓慢。3、政党建设乏力。政治上民主建设滞后,个人专断盛行组织上长期存在宗派活动。理论上教条主义盛行缺乏创新。思想上疏于教育。4、历史问题的阴影。东欧地处苏联和西欧之间,二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使东欧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对东欧的控制使东欧感觉到仍然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客观上阻碍了东欧各国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当苏联势力衰弱后,东欧自寻出路,就是历史的必然。5、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是苏东剧变的催化剂。二战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进一步加剧了东欧的民族矛盾,东欧各国错误德望民族政策和理论,则进一步促使了矛盾的激化。(二)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加速了苏东剧变,其主要手段是: a、经济上诱压。b、外交上干涉。c、思想上渗透。d、意识形态上进攻。教训:第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对待别国的经验和模式,任何照搬照抄只能给革命和建设带来惨重的损失。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第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防止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和腐败作风的产生与蔓延,是执政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五,必须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分清功过是非,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第六,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和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原则。第七,必须正确处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继承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又要抵制和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盲目排外和全盘吸收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第八,必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既要坚持民主团结,民族平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又要反对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分裂国家,反对社会主义。二十四、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经济实力增强,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但影响发展的机制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但收入差距拉大;政治体制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但都还有待加强。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严重挫折。有的国家经济结构失衡,有的国家社会腐败,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十五、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把握执政兴国关键。这要求我们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要求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求我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大国治理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注重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二十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科学性:(1)建立在二大学说基础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从形成的过程来看,通过批判中继承,实践中检验,比较中鉴别,论战中确立.2、革命性:(1)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2)公开申明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3、开放性:(1)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是开放的;(2)在其发展过程也是开放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内容,完善自身的理论形态。不是宗派,不是神学学说,宗教教义,不具有排他性.决不是一种终极真理.修正,补充,丰富,发展,创新,与时俱进.4.实践性:(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检验于实践,为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