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0 KB
  • 10页

答案《自然辩证法》复习题.doc

  • 1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涨落:指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下,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所产生的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类比: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得到解决的矛盾。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指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与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10- 第二,认为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3.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第二,从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4.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只要是科学真理,不管它来源如何,都服从于不以个人为转移的普遍标准。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它要求所有的科学知识,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要经过仔细的检验;无论是哪个科学家做出的贡献都不能末经检验而被接受,科学家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工作都应该采取怀疑的态度。5.科研选题应注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2)科学性原则-10- 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轻率地把与已经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课题作为研究对象,也不要把毫无科学事实根据的“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如研究者的素质、能力,人才结构和研究经费、实验设备、书刊资料、政策环境等,要将这些结合起来加以权衡。(4)社会需求原则对于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中发现的科学问题来说,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考虑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发展。6.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和检验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这就是说,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l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一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那么T就没有逻辑矛盾,就是自洽的,反之就不是自洽的。科学理论的简单性是指“这样的一种努力,它要把一切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这是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的要求,而不是指科学理论内容的简单性。7.试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从内涵上讲,科学技术共同体的概念,与各类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有许多重叠之处,但两者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以成员的互动作为存在的基础;后者更多地是为了专业管理和协调方便而建立的。非实体性组织由于成员互动的范围往往超越了某个研究机构,也可以称为实体间组织,这种超越实体机构的互动方式在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中非常普遍。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科学交流。科学交流把分散的科学家的认识汇聚和统一起来,形成不同的研究领域、专业和学科,形成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形式叫“创新者网络”,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创新者网络”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3.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首先,-10- 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而观察的可谬性会使我们对相应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成为可错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据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错误负责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的检验情况的某一部分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1.分析科学问题的方法·科学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明确问题之所在,首先要对它进行分析。一般是:第一步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把一个复杂问题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子问题);第二步按次序从简单问题上升到复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关系网络,这也就是笛卡儿提出的方法论原则的现代发展形式。·科学研究的问题实质上是已知与未知的矛盾,经过恰当的分析,已知和未知相对清晰地分离开来,它们以较为明显的多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于是,从已知到未知中所涉及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缺欠或空白,就更为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构成了有合理结构和层次的问题网络。分析问题就是要得到这样的问题网络,使问题细化和层次化。·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一致对应性·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假说应当与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在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假说是向传统理论的挑战,但同时它还应当继承已有理论中的合理内容,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比如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3)可预测性-10- ·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原则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种主张必须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第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权力尤为重要。·2.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它追求“在不超出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4.公平性原则在社会发展中,经济的技术的和资源得到分配方面的不公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是导致环境问题和不能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公平性原则,既要体现代际公平,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还要体现代内公平,即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n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科学假说有以下基本特点:其一,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科学性使它具有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内在根据,假定性使它具有发展为科学理论的一种可能性。其二,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其三,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假说的科学性与猜测性、抽象性与形象性、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等特征,反映了人类特有的认识的能动性,并使假说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n2.科学假说的作用n假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n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自然科学就是沿着问题—假说—理论—新问题—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10-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n其二,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首先,由于假说是对蕴含在科学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猜测、假设,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表现。所以,提出假说的能力,往往被认为是科学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其次,科学假说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实验、发现新的事实,成为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手段。n其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关于同一类对象的多种不同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揭露各种假说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和精确化。即便是错误的假说,往往也包含一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对科学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试述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1、定义科学模型是指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特定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运用科学模型,可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质或规律。这种借助模型来获取关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我们称为模型方法。·2、性质和特点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模型是科学研究者所创建的、用来研究客体的工具或手段,同时,模型作为研究客体的替代物,是主体进行研究的直接对象。由于科学模型身兼二职,它便具有了工具性和对象性这双重性质。模型与原型相比,必须具有明显的简单性。·3、作用许多科学家在科研实践中已经把模型方法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来掌握和运用。但模型方法的运用并不遵循既定的程序,而是需要科研人员综合地使用各种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个有效的科学模型,既要严格地以原型为依据,又要广开思路,敢于提出大胆设想,是多种知识、多种思维和多种方法相综合的产物。·4、分类我们可以根据科学模型的性质将它们分为实体形态的物质模型和观念形态的思想模型。物质模型包括天然模型和人工模型。思想模型则包括理想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和半经验半理论模型等。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征。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10- 此外,科学研究领域的交叉、理论方法的移植,边缘性、横断性、综合性学科的大量涌现,使科学自身日益整体化;技术开发领域的交叉、融合,使技术自身日益综合化。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综合化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导致现代科学技术日趋一体化、立体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在古代,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的主要源泉,其结构模式为“生产——技术——科学”;·近代以来,科学实验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源泉,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于是结构模式逐渐变为“科学——技术——生产”;·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的双向、动态结构模式。·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前后,更是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结构态势。R&D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状况的决定因素。·二、科学技术社会化.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在近代主要处在自由研究时期,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科学家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社会无关。这是典型的“小科学”时期。·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综合性大课题的出现导致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进入大科学时期。科学技术不仅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化事业,甚至成为重要战略产业、带头产业。·所谓大科学,就是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如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科学←→技术←→生产”的现代结构模式,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子系统,成为一种新战略产业。为了从宏观的角度调控科学技术业的社会运行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三、论述题(三题中选两题,共40分)1.从专业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看法2.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10-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②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出现。③涨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下,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所产生的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4.试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①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体系主要由政府拨款的财政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高校和科研机构自筹科技经费、社会风险和创业资金、基金会和民间捐赠资金组成。②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主要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组成的庞大的有机体系。建立恰当的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科学技术体制的重要内涵。③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都无例外地重视制订科学技术成文法律。科技政策法律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④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正在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其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方面。微观层次的科研院所则进入市场,逐步成为享有充分自主权、实行科学管理的独立法人。通过改革,将在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的新形势下,为抢占高技术这个制高点,必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创新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科学技术在不同主体间的流动机制、促进这种流动的组织方式和对其进行调控的机制,从而保证研究与发展的顺利进行。-10- 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第一,战略方针制定第二,政策法规引导第三,产业升级调整第四,研究开发投入第五,区域示范探索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科学奖励制度2.技术专利制度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科学革命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技术革命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模式1.科学技术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呈现出正相关,前者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后者是英国→德国→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成功范例:第一次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经济起飞花了大约半个世纪时间追上英国。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济起飞,经过大约40年的时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新加坡的崛起。2.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10- 面对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中的美国独占整头,其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兴旺的增长期。为了充分地适应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保持其经济、技术大国地位,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地变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