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50 KB
- 1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0.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3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30.3.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30.4.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41.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41.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41.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41.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41.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52.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52.2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52.4、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62.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63.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73.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73.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73.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7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84.2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84.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8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8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85.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9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96.2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96.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97.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107.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10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107.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108.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108.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举例说明之。108.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的发展?119.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5星)119.2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119.3技术体系有哪些特征?119.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一般)1110.1.怎样理解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1210.2.简述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1210.3.技术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哪些?1210.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1211.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211.2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1211.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1211.4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1212.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1312.2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1312.3什么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313.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131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313.3试论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1416
13.4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1414.1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1414.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1414.3请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1514.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1515.1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1515.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1515.3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发展模式(同15.2)1516.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1616.2试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1616.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6名词解释:1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7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17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180.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学界的哲学大师.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1.在自然观方面v第一,系统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v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系统科学的诞生与发展v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诞生v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v1979年10月——提出了建立系统科学的体系的问题v此后20多年——对社会经济系统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系统的方法论。v当前面临许多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西部大发展、教育改革等v第二,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v首先,生态学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v一方面是数量上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16
v另一方面是质量上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与环境的质量之间的矛盾。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同三种自然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v一是自然环境v二是人工环境v三是人工自然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v一是以建造人工环境的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v二是以创造人工自然的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最后,生态学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自然世界(自然环境);另一个是人类为自己而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人工环境与人工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v是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0.3.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支柱。对我国来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和民族振兴的大事。而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包括科技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和科技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知识形态的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有力地推动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战略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0.4.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v1.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v2.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v3.自然辩证法的育人功能v3.1自然辩证法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3.2自然辩证法具有特殊的智育功能3.3自然辩证法具有提高人们勇于创新之心理素质的功能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方法v1.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1.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1.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自然科学基础: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④尿素的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2)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16
1.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1)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辩证法规律。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这种人化自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隘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限制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1.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2.2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答: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通常指演化内容的第一部分,它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其子系统与要家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除了指事物的‘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纯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纯态”之间的更替。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1)有序化16
“序”的基本词义为“排列”,可引申为一种规则的状态,在现代科学中,序的概念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出此,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反映自然系统演化的过程。 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丁系统的一定秩序,即有序度。事物或状态不同的有序度构成一系列的阶梯。如果系统向有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高:反之,如果系统向无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低。 (2)对称性破缺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席变性。如可逆性过程的时间反演对称性(时间对称)、空间对称(结构对称)和功能对称等。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浮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浮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2.4、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②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胸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③涨落:“生序原理”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的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一般说来,当系统的宏观状态为平衡态和平衡态附近的某个定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都是衰减的。涨落本是很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2.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史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意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既然在我们地球上,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知道能思维的人类,那么当它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首先,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其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的;最后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总的趋势呈现上升的特征,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16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是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3.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3.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3.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高级消费。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二、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3.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撒谎那个进行经济再生产。1)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其核心是生态农业。2)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3)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16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1)科学的涵义: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2)科学的性质: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②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3)科学的本质属性: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4.2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2)特点:①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理论,比较系统和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简明性;③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④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3)相互关系:①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②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③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④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4.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用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2)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5.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16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性质规律作出假定性说明或推测性解释。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1)经验定律型假说:是概括的成果,它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和特征的普遍化描述或者是对若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普遍化描述。因此,它是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普遍的、较大范围的认识。(2)原理定律型假说:它试图揭示事物深层的运行机制,将事物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这只能被设想、被猜测。此类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1、相关的经验定律L2、若假说H为真,则L可被解释3、有理由认为H为真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思维方法:1)演绎方法:它又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作用: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也使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的巧妙运用。2)非演绎方法:1、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掌握该方法能更好的理解科学认识从“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2、归纳和概括: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的发展,概括是经验定律型假说的主要思想。3、类比和联想: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航作用。4、思想模型方法: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构建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应用。6.2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灵感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直觉是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尽管它们带有许多幻想成分,但它的全部内容都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想象力在类比和联想方法中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当对科学认识的形成作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其主要思维形式为:意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与灵感,类比和联想,思想模型方法。6.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它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科学家来猜想理论假说时,不仅与他们的个人素质及其所属科学共同体的团体因素有关,与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知识有关,而且也与他们怎样猜想有关。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看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才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事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相似物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是通过构建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的,这就是思想模型的实质。7.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总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模的实验验证等等。7.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16
1.相容性评价。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举例: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做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的相容性关系来看问题,可以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微观世界的拓展,它们是相容的。2.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举例:伽利略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3.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举例:哥白尼理论比托勒密理论简单的多,这是后者战胜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理论的推论进行经验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科学假说或理论与科学事实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才能使假说与事实建立起联系,从而确证或反驳某种假说。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⑴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假。⑵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⑶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7.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8.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一、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①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所以理论家的方法是,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建立逻辑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这正是理论的真理性③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8.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举例说明之。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是以问题为科学的起点。问题出现后,科学家们就会提出各种试探性理论用以解决问题。各种试探性的理论提出后,就要接受严格的批判和检验,即寻找反例进行反驳和否证。对一种理论的的任何真正的检验,都是企图否证它或者驳倒他。当试探性理论被经验否证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样,又从新问题到新理论,以及新理论再被否证,科学正是如此从旧问题向新问题的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只有经受住严格的检验,才真正可以称为是真正进步的理论。可否证度高的理论是有意义的和重要的,及时它遭到经验的反驳,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有助于科学的进步。8.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前科学是尚未形成范式的时期。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科学的成熟,有了范式就意味着前科学进入到了常规科学。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的渐进发展,是一种累积的事业。这一阶段有时会出现反常现象,随着反常现象的频繁出现,范式陷入危机。要解决危机,必须进行革命,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科学到了危机和革命时期,才有批判性。科学的革命时期,科学的发展是突变和飞跃,是新旧范式的更替。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的跨越式发展,是理论不断更替的过程。新的理论揭示了对立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前者代替后者的发展是相当深刻的。16
9.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5星)(1)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2)技术的特征:①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技术手段必须依靠自然过程,因此技术具有自然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技术具有社会性。②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物质因素,而且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实践的知识体系,包含精神因素。③中立性和价值性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④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⑤跃迁性和累积性 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累积性。9.2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的技术要素。(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9.3技术体系有哪些特征?技术体系的特征:(1)功能的整体性技术体系追求的不是其中某一技术的单个功能,而是不同技术组合而成的整体功能。(2)目的的社会性 任何技术体系都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的,社会目的不同,技术体系的构成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不同。(3)构成的层次性 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性表现出技术体系构成范围的大小。(4)环境的制约性现实的技术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某一时间、地点的地理环境、人才状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9.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一般)技术是历史地演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因而技术体系也同样处在历史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在开始形成时,总是具有较大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总有它的极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相对稳定的平衡就被打破。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考察,提出在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在第一技术体系中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技术,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和廉价的动力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的主导技术地位,并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第二技术体系。10.1.怎样理解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答:技术与科学在多方面的差别决定了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有着多方面的差别:首先,认识目的不同。其次,认识对象不同。再次,认识过程不同。最后,解决的问题不同10.2.简述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答: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是从社会提出技术需要开始,经过规划、研究、设计等阶段,使技术原理具体化,最后通过研制、实施创造出合乎需要的产品。10.3.技术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第一,矩阵技术法。矩阵技术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不考虑时间变量的相关矩阵法;二是考虑时间变量的交叉影响矩阵法。第二,效果分析法。第三,多目标评估法。第四,技术再评估法10.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第一,系统设计法。第二,可靠性设计方法,也称概率设计法。最优化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直觉优化方法、试验优化方法、进化优化方法等类型。11.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16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1、技术的自然价值。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观点看,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2、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11.2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11.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1、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的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2、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人权争论。3、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4、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等等。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11.4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影响和控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的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12.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只是的创造,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16
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12.2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指定并确定创新策略,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由若干个阶段或环节构成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不同了划分。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12.3什么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技术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最终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高技术具有高投入、前沿性、高增值、高效性、高风险性以及发展速度快、扩散能力强、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等特点。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除了高技术产业化及其扩散和渗透的过程外,还包括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高技术与传统技术、高技术产业与传统技术产业的结构及体制等方面的关系。在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等。13.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体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的基本成员,分析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形成与演变过程,是讨论科学技术体制化进程的重要路径。1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答: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13.3试论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是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由于体制目标不同而有区别: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技术的社会规范则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13.4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答: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将科技投入由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采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16
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方面:将科学技术的立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拥有更好的发展。14.1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①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能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②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生产这三大部类相辅组成,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一方,其中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2)科学技术社会化。①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进入大科学时期。所谓大科学,就是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②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3)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为。①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具备相液压的社会条件,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创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良性运行。②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14.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高技术的崛起及其产业化,使得研究与发展(R&D)成为大科学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关键,研发投入及其强度(R&D/GDP)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战略重点。只有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机制。14.3请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14.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5.1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1、知识产业: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的“知识产业”概念,他研究了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50年代末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将教育、R&D、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划归为“知识产业”。这个概念对后来有很大影响。2、“后工业社会”。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全面阐述了他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前工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实质上就是信息社会。3、“第三次浪潮”。阿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4、“大趋势论”。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把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归纳成是个方向,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变成信息社会。15.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相应改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16
面对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的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兴旺的增长期。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的变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日本也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知识经济既是新的机遇,又是新的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新的经济发展对策。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实质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人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手段的发展。要促进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特别紧迫的现实意义。15.3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发展模式(同15.2)辨析:负反馈一定带来损害性。反馈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环。正反馈环是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了这种变化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在变动中起自我增强的作用是正反馈环作用。负反馈环正好与之相反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要素的连锁反应,减弱了这种变化,使变化趋于稳定。这种在变动中起自我调节的作用是负反馈环的作用。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相生相克,通过负反馈环作用使得任何一个要素的数量都不可能过多或过少,各要素之间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天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着各种负反馈机制而保持了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这就是人们最初使用“生态平衡”一词所要描绘的景象。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由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这二者的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和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的同时存在,系统必然是在变动与稳定、增长与衰减之间相互斗争。当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强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时,系统就趋于稳定;而当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超过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时,系统的稳定就遭受破坏,脱离初始状态。生态平衡论是以系统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它实质上是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在特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体现和发挥。系统的性质、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决定着系统的稳定有序,决定着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16.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已经提出现代化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洞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2)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指出,新时代的特点是:穷国与富国的差别不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以缩小它们与富国之间的知识差距。(3)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4)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16.2试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决人口、资源与发展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据此,党的十五大与十六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创新能力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中国的发展战略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四个方面:知识创新系统。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系统。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它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研究与发展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研发强度(R&D/GDP)反映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研发活动的类型和研发活动的部门分布,反映科技资源的配置状况。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国家的教育体系。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的体制、思想、内容与方法的改革。16.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①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②用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2)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业。16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利益①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②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习研究与发展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深化教育改革。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方法(如何研究科学)的理论或学说。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的思想基础。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资本主义(capitalism)是一种经济体系,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由私人所有和控制的公司进行。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经济体系,其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由政府或社会所有的机构进行。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知识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资本主义有哪些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如何保证观察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辩证法应用的体会科学引发的生态问题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16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1)市场创新机制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2)风险投资机制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4)官、产、学合作机制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5)法律制度机制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6)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1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逻辑思维课本习题答案(苏).docx
- 郭庆光《传播学原理》课后问答题答案.doc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docx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2.docx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doc
- 郭庆光老师《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doc
- 郭庆光老师《传播学教程》部分课后题答案.doc
-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doc
- 采购绩效管理课后习题及答案.doc
-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课后习题及答案详解.doc
- 重庆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课后习题及答案详解.doc
- 金属学总复习与参考答案1.doc
-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试题及答案-文档.doc
- 金德环《投资学》课后习题答案.doc.doc
- 金融习题答案.doc
- 金融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doc
- 金融工程练习题及答案.doc
- 金融市场学的课后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