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doc

  • 92.00 KB
  • 22页

马克思习题.doc

  • 22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练习二11.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要点】①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内容实质,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②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时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不存在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12.简述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①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实现的。②实践的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③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转换过程,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主体反映客体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或称主体对象化)过程,即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或称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失去自己对象化形式而变成主体的一部分。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答案要点】错误。①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一论断非常正确,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因此把二者等同起来,说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则是非常不正确的。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③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1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答案要点】错误。因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①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15.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实事求是。【答案要点】⑴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物辨证的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多种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统一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全部原理都是说明这个统一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①既然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人们的思想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只有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践才能成功。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和抽象原则出发;②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具体分析具体问题,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③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多门具体学科都以揭示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为任务,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办事,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尊重科学与实事求是是一致的。练习三11.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答案要点】①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就是根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去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以认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认识矛盾,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由于矛盾的特殊性,还要求在"两点论"基础上坚持"重点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唯物辩证法还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所以还要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条件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根源,去揭示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12.现象和本质有何辩证关系?【答案要点】①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是事物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内在联系。②本质和现象既区别,又统一。区别是: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变的、丰富的,有真象和假象分;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比较深刻、单纯的。统一是: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③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表明: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答案要点】正确。①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思想。②"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把世界看成是许多彼此孤立、绝对静止的既成事物的堆积的世界观的否定。③"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指世界万物都毫无例外地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之中,眼前的任何既成事物都只能是暂时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生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都是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相互联系的世界万物也就构成了整个世界这个"过程的集合体"。14.人的衰老是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答案要点】① 人的衰老的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总的说来是处在量变过程中。但与任何事物一样,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常常包含部分的或阶段性的质变,这是由量变质变相互渗透所引起的。就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而言,很难说发生了什么根本性质的变化,他还是他。②但不可否认,在这整个渐变即量变过程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如人从幼年到成年,由成年到中年,再由中年到老年,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都是质的变化。这就是说,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及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虽没有改变,但是随着根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以及被根本矛盾所规定的大小矛盾的变化,事物个别特性或方面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阶段性。③上述论断看到了人的衰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不懂得在总的量变过程中会发生阶段性质变,把人从幼年到老年仅看成只有量的变化,这种观点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15.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参考答案】⑴部分与整体关系原理。此原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了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正如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的那样,"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人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人离开了社会就不成其人了。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第三,整体与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⑵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必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甚至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体主义。同时还要考虑和照顾到局部,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重要作用,反对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的绝对的整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立足整体、统筹兼顾,既不要搞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又不要搞绝对的整体主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练习四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答案要点】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促使感性认识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不存在中介。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三是表面性,就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⑵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也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是经过头脑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二是抽象性,即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答案要点】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精神变物质的过程。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次飞跃的意义是:第一,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最转化为物质力量。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答案要点】错误。认识的客体是指认识的主体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那部分事物。世界具有无限性。在整个世界中,既有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也有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不能称之为认识的客体。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实践和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愈来愈多的事物进入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成为认识的客体。14.由于认识主体不同,因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答案要点】错误。①真理的相对性一是指真理反映事物的近似性、不完全性,二是指真理之所以真总是相对于一定条件的。②真理的相对性不是因为认识主体不同所致,而是因为真理总是借助于一定的主观形式去反映客观内容,真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总是有条件的存在,所以才使真理具有相对性。③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成果,它不会因认识主体的不同而改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案要点】⑴徐霞客自幼立志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成年后乐于对自然地理进行考察旅游,不畏艰险,毕生不疲,一方面是出于对祖国秀丽山川无比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搞清原有地理书上的疑问,填补其中的空白,让国人对祖国的地理环境有更全面、更深入、更正确的了解。徐霞客经过一生的不懈努力,写出了《徐霞客游记》这部传世巨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徐霞客把亲自实地考察作为完成考察旅行既定目标的基本途径,总是针对有关地理书籍存在的疑点确定具体考察的重点,在考察中又总是突破书中的记载,力求有新的发现,走很少有人走的路或另开新路。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亲身的体验去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⑵向导是本地山民,长期生存于此,因而对山地情况十分了解。长期在山区的生活经历,也会积累起各种克服困难的丰富经验。文中向导显示出的种种找水途径,或者是他人或前辈所传授,或者是自己基于对山地自然特点、动植物含水情况的熟悉而掌握到的,总之都是山民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⑶ 材料1和2都说明,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在材料1中,《徐霞客游记》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而是在多年跋山涉水的实地考察中对考察对象的真实记录。在材料2中,山民向导的找水经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祖祖辈辈在山地生活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归根结底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材料1和2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就是"实践出真知"。练习五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答案要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显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②这一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③正确掌握这个规律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钥匙;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依据;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有哪些特殊性?【答案要点】①从其根源看,阶级斗争存在的根源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历史上阶级斗争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②从其社会地位看,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量的社会矛盾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③从对象看,阶级斗争的对象已不是完整的阶级,而是剥削阶级的残余。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缩小、减弱和缓和。④从斗争形式看,主要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依照民主、法制乃至教育等途径解决。13.唯心主义之所以是唯心的,就是因为它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有作用。【答案要点】错误。①不仅唯心史观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有作用,而且唯物史观也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有作用。因此,不能把唯心史观之所以是唯心的理由归结为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的作用。②唯心史观之所以是唯心的,是因为唯心史观把社会意识看做是第一性的,看做社会存在的本源,并不是由于它承认了社会意识的作用。③命题离开唯心主义历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用历史唯物主义也承认的观点来确定唯心主义的本质,因而是错误的。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答案要点】正确。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意义的论断。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是通过改革将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② 我国当前的改革之所以是一场"革命",一是因为改革同革命一样具有解放生产力的作用;二是因为改革是对我国传统体制的根本变革和革命,不是对原有的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三是因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和直接的动力,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四是因为改革引起了我国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因此,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③但我国当前的改革也不同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而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革命性变化。15.请用社会意识形态能动性原理分析发展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作用。【答案要点】⑴社会意识形态能动性原理①社会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它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②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这种反作用在于它能够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③一般说,在每一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落后的、现实的和代表未来的即进步的三种意识形态及其斗争,它们的斗争实际上就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逐步取代落后的和现实的,亦即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落后的、现实的还是先进的意识形态,都体现出自己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⑵先进文化及其对社会的重大作用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对社会经济、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就是社会意识形态能动反作用的体现。②特别是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反映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内涵和条件,是把人与人紧密地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量。③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便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练习六11.怎样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答案要点】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具体形式下从事的劳动叫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就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12.货币商品与一般商品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案要点】联系在于:作为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区别在于:第一、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而存在,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一般商品要通过与货币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第二、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产生了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一般商品只具有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具体的使用价值。13.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答案要点】错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金或银)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本身也包含一定的价值。但是,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具有相同的质,因而它们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只是因为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14.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答案要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认为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具体)劳动。但商品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只有(抽象)劳动才是其唯一源泉。15.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答案要点】⑴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⑵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练习七11.什么叫工资?工资有哪些形式?【答案要点】工资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获得的报酬,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价格。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和计件两种。1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答案要点】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最后,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13.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过的。【答案要点】错误。①"机器人"实质上是一种机器,是物化劳动,属于生产资料。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其消耗程度转移价值,而不能增加价值,创造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③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④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但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不是"机器人"创造的。14.资本按其在运动中执行的职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答案要点】错误。产业资本在循环的不同阶段,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而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固定资产和流通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前者是资本循环考察的对象,其意义在于揭示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后者是资本周转考察的对象,其意义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这是资本的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不能混为一谈。15.分析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理论的现实意义【答案要点】首先,资本运动从微观层面看就是单个资本的运动(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关注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效益。要求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注重生产资本的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更新固定资本等等。总之,资本是一种运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加快资本循环和周转,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其次,资本运动从宏观层面看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其现实意义是:要求保持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具体说:①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种比例关系,意味着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要保持平衡;②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要保持平衡;③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要保持平衡;同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说明:要保持一定的积累率,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练习八11.如何理解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从全社会看,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12.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答案要点】与以前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①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③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进步。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答案要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存在国有企业,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制订并实施经济计划,但这都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14.南北差距的扩大,根源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答案要点】错误。南北差距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以来,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近年来,包括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快增长,发展速度甚至高于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之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主要由于国际垄断资本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控制国际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推行新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落后,其历史根源在于老殖民主义,现实根源在于新殖民主义。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答案要点】⑴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在其内在结构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由此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类型,因而是判断生产关系的根本标准。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综合练习6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答案要点】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②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第一,事物之间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而认识事物就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第二,由于矛盾的同一性和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所以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62.为什么说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答案要点】①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②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同客观世界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人类认识和科研的任务就在于把现象作为人们的向导,通过认识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由于事物的本质可能通过真象直接地表现出来,也可能通过假象被歪曲地表现出来,就要求认识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排除假象的干扰,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63.简述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答案要点】①科技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使生产力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革命必然导致产业革命,并推动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进而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科技革命还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主体及其生活资料,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革;还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革。③科技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我们提出"科教兴国"重大战略的哲学基础。64.剩余价值在那些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答案要点】剩余价值在生产出来并且实现之后,要在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瓜分,也就是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等五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产业资本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是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获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6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是什么?【答案要点】⑴根据列宁的论证,垄断资本主义或者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五个: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⑵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为:①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对内通过"参与制"和"个人联合"谋求从经济到政治对整个国家的统治;②对外运用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战争的手段进行扩张,谋求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控制。66.哲学并不能直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各项具体工作的人学习哲学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答案要点】错误。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哲学虽然与其它具体科学不同,它不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但它却为人们提供解决各种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各项实际工作虽然直接涉及的是具体问题,但都贯穿着哲学问题,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不是自觉地用正确的科学的哲学指导,必然要受别的什么哲学思想指导。③ 做具体工作的人学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的成效是不会相同的。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正确世界观的指导,就不能很好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就会做不好工作。④认为做具体工作的人学习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没什么关系的观点,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一切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错误的。6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答案要点】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通过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亦即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用于实践,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而且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在第一次飞跃中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6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答案要点】正确。①上层建筑总是要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②如果不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改造旧的上层建筑,才能建立新的经济基础,从而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决。69.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广泛。【答案要点】错误。①民主、权利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一定阶级的民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主权利也就越来越广泛和发展。②但是,民主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不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因而有不同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其民主的真实性和民主的广泛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③我们要看到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广泛、真实。否则,就会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越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结论。7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答案要点】正确。①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上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说不是公有制生产关系。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它是适应私人垄断资本的需要,为极力扶持私人垄断资本而产生的。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矛盾得到最终解决,却为实现社会主义准备了更为充分的物质条件,但它本身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71.分析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答案要点】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解决了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存在形式上的矛盾这一重大的理论难题。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说明了它们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第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深刻的经济根源。马克思创立平均利润理论,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在平均利润下,社会剩余价值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进行瓜分,说明利润平均化从直接的经济利害关系上体现了整个资本家阶级和整个工人阶级的对立。第三,平均利润理论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有重要启示作用。利润率平均化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建立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应当消除人为设置的垄断和障碍,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72.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答案要点】⑴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随着全球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深,各国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是资本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产生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经济安全的要求。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世界范围的"富国"与"穷国"的分化,"发达"对"不发达"的剥削和控制,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呈现多样化趋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不发达、不成熟,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之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区域经济集团的宗旨是为了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五种: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一体化。第三,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及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联系,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活动中囊括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空前巨大的网络,从而使全球化的经济成为网络型经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突破了贸易壁垒、分散了投资风险、开拓了新市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使国际竞争在更大的规模上得到展开,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7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参考答案】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⑵根据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材料2提出了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材料3提出了发展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的基本要求。⑶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还是靠"救世主"解放自己,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推动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的基本思想,正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史观的具体体现。74.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答案要点】⑴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⑵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⑶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模拟测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㈠答案31.怎样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分)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2分)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分)3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答案要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分)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分)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2分) 3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要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分)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分)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34.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案要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分)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2分)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大的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服务的方向:“保护自己,排除异己”。②服务的方式:强制性、非强制性方式。③服务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分)3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答案要点】⑴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分)⑵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2分)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作用也有消极后果:(1分)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6.简述资本主义垄断产生的原因。【答案要点】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分)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2分)③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1分)四、辨析题37.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2分)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1分)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2分)3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2分)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分)⑵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从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分)39.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2分)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⑵资本在现实中表现为一定的物,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2分)40.近一个时期以来,厂家、商家大打价格战,使消费者得到不少实惠。因此物价越低越好。【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2分)⑴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对价格问题应从价值量和市场供求状况两方面分析。(1分)⑵在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的情况下物价下降实有必然性,同时,商品价格低也反映出商品供应充足,甚至供过于求,市场繁荣,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好事。(1分)⑶但如果物价趋低是由于供大于求,甚至产品积压过多,迫使商家无利,经销甚至低于价值经销,则会严重抑制生产者的积极性,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减速,对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来讲,物价低并非好事。(1分)可见,笼统地讲物价越低越好是不对的。五、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摘自《反杜林论》)[材料2]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3]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请回答:⑴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⑵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答案要点】⑴关于材料1和材料2的基本观点和共同之处:①材料1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发生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是说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必然要相应发生变化。(2分)②材料2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它的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是遵循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客观规律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分)③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分)⑵材料3的观点及其与材料1、2的区别:①材料3是费尔巴哈的历史观,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历史时代是由宗教的变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的现实根源在于人世间的苦难,是现实社会生活决定宗教而不是宗教决定现实社会,费尔巴哈的观点否认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唯心史观。(3分)②材料3与材料1、2的区别在于:决定人类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材料3认为是宗教,材料1和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2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㈡答案31.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案要点】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分)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分)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1分)3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案要点】含义: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分)能动作用的表现:⑴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分)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1分)⑶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分)3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⑴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1分)。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看主观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这就需要架起主观和客观的桥梁。(1分)⑵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分)一方面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能够架起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并对照和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1分)3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分)⑵对立性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2分)。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分)。35.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⑴在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断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利。(2分)⑵在竞争的手段,垄断组织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1分)⑶在竞争的范围上,垄断竞争打破了经济领域和国内市场,使国际市场和经济以外的领域也有了更激烈的竞争。(1分)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而且具有跟大的破坏性。(1分)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其主要形式是什么?【答案要点】含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1分)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1分)。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1分)。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1分)。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1分)四、辨析题37.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的发展【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1分)⑴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1分)。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1分)⑵事物的发展需要通过事物的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1分)但是,质变有可能是倒退的,下降的变化。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1分)。38.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1分)正确的揭示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分)⑴规律具有客观性,人有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 ⑵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发生作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想更好的命令自然为人类服务,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2分)39.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1分)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2分)⑵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的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2分)4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1分)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过程中必须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使贱买贵卖,也只是对整个流通领域总价值进行重新分配。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分)⑵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因为资本家如果不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就不能进行,就无法生产出剩余价值。如果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不能在市场上卖出去,剩余价值也不能实现。(2分)五、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成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摘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2]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摘自《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材料3]“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2、材料3主要说明了什么观点、如何理解?【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材料1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分)。材料2的基本观点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2分)。材料1和材料2共同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分) 2、材料3主要说明了什么观点、如何理解?材料3说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分)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1分)。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分)。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㈢答案26、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分)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分)。2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答案要点】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⑷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评分标准:答案前面三点即可给满分,若只答两点可给4分。)28、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答案要点】⑴从实践到认识。(1.5分)⑵从认识到实践。(1.5分)⑶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分)评分标准:答案两点可给4分。29、简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答案要点】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⑵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⑶革命和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⑷科技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⑸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评分标准:每点1分。30、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答案要点】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分之间的分配比例,但也有负面影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⑵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会阻碍技术的进步。⑶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但也会造成两极分化。评分标准:只答题正面或负面作用,可分3分。四、辨析题3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答案要点】⑴此观点正确。 ⑵理由如下:①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都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实践本身也是发展的。所以说,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是相对的。3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答案要点】⑴此观点错误。⑵理由如下:哲学上的物质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对客观存在的所有物体的总概括、总抽象,是从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角度对物质下的定义。物体是具体的物,物质是对具体物的概括。故,错。33、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答案要点】⑴此观点正确⑵理由如下,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的。生产力之所以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因为: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故不能自由选择地生产力。34、最近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金龙鱼涨价,说明价格主要由国家决定。【答案要点】⑴此观点错误。⑵理由如下:商品的价值量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然劳动时间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而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仍然由价值量来决定,但是价格的高低还受着供求关系的影响。故,错。35、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答案要点】⑴此观点正确。⑵理由如下: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事物矛盾运动的方向和道路方面进一步展开了对立统一规律。阐明了新旧事物交替中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过程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性质,指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要战胜资本主义这个旧事物必然要经过过程的曲折过程。故,正确。五、材料分析题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材料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2]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新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和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摘自《在动荡中发展》)[材料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整理)[材料4]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消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摘自《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材料5]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材料6]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仅20有余。(摘自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根据材料1、2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根据材料3、4、5、6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答案要点】⑴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有:①科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④但是就资本主义而言,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求,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评分标准:只答前面3点只能获得3分,第4点为2分,共5分。)⑵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无论对资本输入国还是资本输出国而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都可以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所以发达资本主义更能够获利,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饱受着贫穷与落后,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评分标准:只答案正面作用或负面作用,最多可得3分,共5分。)六、论述题(10分)37、如何理解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案要点】⑴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的总和。⑵ 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技术从来就是生产力,一般是指那些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质手段和方法,即用于生产的工具设备和加工方法。而科学则是社会的精神财富,从广义来看,它属于广义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种能力。如果从狭义来看,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即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把它应用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去,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力。⑶这种转化的具体途径是:第一,通过技术发明的途径。①自然科学物化为生产工具,大大提高生产力。②自然科学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与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大大提高生产力。第二,通过学习与教育的途径。①自然科学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经验和工艺操作方法,提高生产力。②自然科学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生产管理者对生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生产力。⑷当代,由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对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大,日益显著。总之,所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科学技术的动态的考察,包含着它的物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