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8 MB
  • 146页

(2015修订版)《西方经济学练习册》参考答案.doc

  • 146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经济学开始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后者着重分析经济的基本单元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其主要区别表现在方法论和研究领域上。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3.相对稀缺性: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支柱是---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支柱是不够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制度至关重要。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在不同时期,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稀缺约束是不一样的。人类早期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有限劳动力的约束,有效率地利用稀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早期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后来,土地、资本的相对稀缺日渐显著,经济学便又去研究土地和资本。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成为相对稀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理论也越来越丰富。4.看不见的手: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二、选择题1-5BCDDC6-10DBBDB11-15CBBBD16-17DA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名词解释1.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特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2.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发生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这里特指的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各点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的是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3.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具体而言,恩格尔定律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在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基础上,如果具体的研究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映程度,就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用弹性来定义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4.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1)在经济学中,弹性被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即: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式中,为弹性系数;△、△分别为变量、的变动量。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之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2)收入弹性一般指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3)交叉弹性 指需求或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5.均衡:是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的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销,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进一步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变化最终趋于静止点的均衡状态。6.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不出去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7.替代品指在效用上可以相互代替,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例如牛肉和羊肉、圆珠笔和钢笔、煤和石油等都属于替代商品。两种商品如果有替代关系,当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时,另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就会引起对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反之,另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就会引起对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互补品指在效用上互相补充配合,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与胶卷、录音机与磁带、汽车与汽油等都属于互补商品。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商品时,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反之,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二、选择题1-5BADCB6-10DBCAB11-15ABBCA16-20DCCBB21-25BCBAA26-30BABAC31-35ABDDC三、简答题1.答:(1)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需求弹性小于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大于1,则称该物品的需求为相当富有弹性,如大多数奢侈品。(2)产品的需求弹性对其价格战略的影响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此时厂商应该采取减价的方法,以提高销售收入。如高档消费品,由于其需求富于弹性,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此时厂商应该采取涨价的方法,以提高销售收入。如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2.答:(1)需求定律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供给定律是指:一般情况下,商品(或劳务)的供给量随着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的一般规律。 (2)支撑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的机制是价格机制: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价格又可以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价格在市场上调节着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厂商的生产行为: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和偏好下,为了使效用获得极大化,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反之,价格下降则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商品的价格上升,对于厂商而言意味着利润的增加,理性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会增加产量,反之,商品的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则厂商会减少产量。同时,需求与供给也在调整着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调节着市场,使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联系供给和需求的纽带便是价格。3.答:(1)一般说来,需求规律的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即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满足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需求规律给出了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的行为都严格服从这一规则。下面的两种情况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特例:①吉芬物品:是一种劣等品,其价格上涨时,由于替代效应远远低于收入效应,导致人们对它的需求反而增加,如马铃薯;②炫耀性物品:指的是那些用来满足人们虚荣心的物品(如钻石等),这类物品常因其价格上涨,愈能显示出其珍贵及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因此往往价格愈高,对其需求量反而愈大。 4.答:“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粮食增收,粮价却下降,卖粮收入反而比往年少的现象。(1)“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原因分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动。其原因在于: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的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所以,降价最终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以图2.7来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下降为。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和的面积之差。图2.7谷贱伤农(2)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发挥的作用由于农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农产品的丰收反而会降低农民的收入,这会降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收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第一,政府保护价收购。即在农业丰收时,为了避免价格大幅度下降,政府设定农产品收购保护价,这就保证了农民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从而使得农产品丰收时农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保证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第二,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政府可以采取直接补贴的形式,对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民不会因为农产品丰收反而收入减少,这保证了农民未来农业生产队积极性。5.答: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因此,商品需求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减少对劣等品的需求量;相反,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时,会减少对正常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劣等品的需求量。例如,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则对汽车的需求会增加,对黑白电视机的需求会减少。第二,互补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对其需求的减少。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之下,墨水价格上涨,则不但会引起对墨水的需求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墨水互补品的钢笔的需求减少。第三,替代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特定商品而言,如其替代品的价格上涨,则会造成对此特定商品的需求的增加。例如,猪肉的价格上涨,则对猪肉的需求量下降了,但间接地导致对其替代品——牛肉的消费需求增加了。第四,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第五,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6.答:(1)对产品X的需求会增加。因为产品X变得更受欢迎,就会有更多的人转向产品X的消费,导致产品X的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增加对X的需求量。(2)对产品X的需求会增加。因为作为产品X的替代品,当产品Y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产品Y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产品X来实现替代。此时,产品X的需求曲线右移,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产品X的需求量。(3)对产品X的需求要视产品X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而定。若X是正常品,居民收入上升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将使他们增加对包括产品X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相反,若X是劣等品,居民收入上升后,他们会转向对质量较高的商品的消费,从而减少对X的需求量。(4)对产品X的需求增加。因为预期人口有较大的增长,将产生新增人口对产品的额外需求。X的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X的需求量。7.答:(1)S曲线左移。因为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房屋供给成本增加,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房屋的数量,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2)S曲线右移。因为水泥价格下跌意味着房屋供给成本下降,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3)S曲线右移。因为建筑房屋的技术进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下生产者会增加供给,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4)S曲线左移。因为房租下跌,会使购买房子的人减少,从而房屋生产者的利率会降低,盖房屋的供给减少,表现为其供给向左上方移动。 (5)S曲线左移。在考虑资金用途的取舍下,当工业投资的利润增加,投资于房屋的人会转向工业投资,势必使房屋投资减少,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8.答: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因此,影响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1)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2)生产的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3)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4)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例如,对某个生产小麦和玉米的农户来说,在玉米价格不变和小麦价格上升时,该农户就可能增加小麦的耕种面积而减少玉米的耕种面积。(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9.答:以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为依据,大体可以把商品分为五种类型。各类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其销售收入变动的影响如下:第一,。这种商品由于价格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即在公式中,(价格)的任何变化,(需求量)都固定不变,因此,(销售收入)将与按同方向同比例地增减。第二,。这种商品由于在大于零的任何一种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都无限大,因此,若价格下降,只会使总收入无必要地减少,所以,厂商一般不会降价;若价格上升,又会使需求量无限地减少,以致使总收入减少为零。第三,。这种商品由于价格变动的幅度与需求量变动的幅度相等,所以,价格与需求按相反方向变动引起的一增一减的变化幅度恰好可以相互抵销,因此,价格变动前后的销售收入不变。第四,。这种商品由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大于需求量变动的幅度,所以,当价格下降时,一般只会引起需求量较小幅度的增加,从而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反之,当价格上升时,一般只会使需求量有较小幅度的减少,从而会使销售收入有所增加。第五,。这种商品由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小于需求量变动的幅度,所以,当价格下降时,一般会引起需求量较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反之,当价格上升时,会引起需求量较大幅度的减少,从而会使销售收入减少。10.答:(1)轿车的产量将增加。因为轿车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将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轿车的数量将比以前多,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2)轿车的供给将减少。因为轿车厂数量的减少将直接减少在任一价格水平下轿车的供给量,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3)轿车的供给将减少。因为生产轿车的工人的工资上涨将提高其成本,从而减少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这表现为其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4)轿车的供给将增加。因为当预计轿车的价格要下降时,生产者会赶在价格下降之前尽量多生产和出售产品,以免受或者少受跌价的损失,其供给曲线便会向右下方移动。四、计算题1.解:设汽油的价格为P,对于Delta来说,在此价格水平下的消费为10升汽油,所以有两边对P求导,有所以Delta对汽油的弹性对于Epsilon来说,其对汽油的消费为,所以有两边对P求导,有得所以Epsilon对汽油的需求弹性为2.解:(1)因为将Ed=–1.2,=3%代入可得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提高3%使需求降低3.6%。(2),将,Ey=3.0代入可得 因此,其他条件不变收入提高2%时,需求增加6%。(3)假设价格提高8%,收入增加10%。2002年新汽车的销售量为800万辆。(万辆)2003年新汽车的销售量为800+163.2=963.2(万辆)3.解:由题中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可得,由市场均衡的条件,得所以均衡价格,均衡交易量为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和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均衡时的消费者剩余为:4.解:(1)设该种钢的需求函数是,由各种弹性定义:钢的需求价格弹性①钢需求对于铝价格的交叉弹性②钢需求的收入弹性③由题知以下数据:,,,,,,,将具体数值代入以上三式,可解得,,,该公司明年钢的需求增加值,所以该公司明年钢的需求量是24000-3600=20400(吨)(2)在收入增加6%,铝的价格下降2%的条件下,,,如果希望钢的销量仍保持在24000,即,可知,将其代入①式,可解得 ,即钢的价格应上调2%。5.解:由题设,,,于是故需求的弧价格弹性约为–0.57。6.解:(a)由题设,,,则于是的价格弹性为的价格弹性为(b)由题设,,这样, 又已知,于是,X公司产品x对Y公司产品y的交叉价格弹性即交叉价格弹性为。(c)由(a)可知,Y公司生产的产品y在价格P=600下的需求价格弹性为,也就是说其需求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价格将减少其销售收入。不妨验证如下:降价前,Y公司的销售收入为降价后,Y公司的销售收入变为可见,,Y公司降低其产品价格将使其销售收入相应减少,故降价对Y公司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7.解:由假设①,当时,,则由假设③,Y之需求曲线通过点(36,8)同时,在点(36,8),X的需求弹性为,则由假设④,,得Y之需求曲线的斜率于是,据假设②,由点斜式直线方程得商品Y之需求曲线为即8.解:(1)需求价格弹性: 根据需求函数:可知:所以:所以:(2)=3,=1.5时,,即解此可得:此时的市场需求为:(3)市场总的销售额为:对TR求P的一阶导数为:要使价格上升能带来市场销售额的增加,就必须使,所以,即为价格上升能带来市场销售额增加的市场价格范围。9.解:(1)征税后形成新的供给曲线:P=20+10q+5=25+10q由税前的均衡方程  P=180-q              P=20+10q         p0=165.455得均衡点q0=14.545  p=180-q  由税后的均衡方程          p=25+10q           p1=165.909得新的均衡点q1=14.091所以,物价上涨165.909-165.455=0.454(2)由(1)可知,物价并不是按全部税额上涨的,通过转嫁,消费者和生产者各承担了一部分税额。对于每单位产品:消费者负担△P=0.454元生产者负担5-△P=4.545元(3)税前需求弹性 税前供给弹性 所以,税前需求弹性大于税前供给弹性。五、论述题1.答:(画图略)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相交所决定的价格,也就是供求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也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向于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便会发生位移,从而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这种形成过程,以及由旧的均衡向新的均衡的变动过程,实际就是所谓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形式。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价格的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使之趋向均衡;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它又自动地引起价格的变化,使之趋向于稳定的均衡价格。2.参考简答题第4题。 第三章效用论一、名词解释1.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用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具体来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相反,在商品价格上升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假设可以对消费者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货币收入补偿,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到得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2.劣等品(InferiorGoods)与吉芬品(GiffenGoods):(1)劣等品指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对于劣等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就是吉芬品。(2)吉芬品是随着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也下降,即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品。作为劣等品,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其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吉芬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的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普遍发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从几何意义上讲,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用公式表示为。例如,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个包子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完全吃饱的时候,包子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而边际效用却降为零。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降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由于人们生理、心理作用的影响,商品对人们的刺激力和重要程度都有下降的趋势。5.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当消费者在选择, 两种商品时,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例如商品)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例如商品)价格变化,而使预算线向外或向内旋转,自然会使消费者均衡点发生相应变化,连接各个不同的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便是价格-消费曲线。6.收入-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以图3.4来具体说明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在图3.4(a)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移至,再移至,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和。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3.4(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图3.4(a)中的收入一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3.4(a)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在图3.4(b)中,采用与图3.4(a)中相类似的方法,随着收入水平的连续增加,描绘出了另一条收入—消费曲线。但是图3.4(b)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7.无差异曲线:指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一簇曲线。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其中,、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由于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序数效用,所以,这里的只须表示某一个效用水平,而不在乎其具体数值的大小,有的西方经济学者称这种效用水平为效用指数。8.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9.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因此他们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若某产品需求函数为,和分别代表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则从到时,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为实际支付的数额,于是消费者剩余(用CS表示)=。10.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二、选择题1-5CCBAC6-10BBCCB11-15CCBBC16-20BCBCA21-25BBACA26-30BCAAA31-35CBBCD选择第20题答案:A。将P=4,M=500代入X(P,M)=-P+2500/M得,X(P,M)=-4+2500/500=1即这个学生每月对大米的需求为1公斤。现在每公斤大米涨价2元(6-4=2)故他的生活费应增加到502(500+2=502)才能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故选A。三、简答题1.答:⑴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其中和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2)当消费者的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无差异曲线本身是不会变化的。因为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组合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组合中包含的商品1和商品2没有变化,所以无差异曲线不会变化。2.答:(1)区别:①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表达式为 ,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④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故效用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序数效用论表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其大小的,故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2)联系: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④他们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3.答:(1)商品价格下降通常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该商品的需求,不管商品是正常品,还是一般的劣等品,或是吉芬商品,商品降价后的替代效应表明办要该商品降价,就会用该商品替代其他商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同一方向上起作用,商品降价后需求量增加。但吉芬商品在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2)对于正常品而言,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同一方向上起作用,表明在商品降价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都是正值。总效应必然大于零,表示商品降价后需求量增加。对于一般的劣等品而言,虽然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但是在绝对值上替代效应仍然大于收入效应。商品降价后正值的替代效应在绝对值上大于负值的收入效应,总效应仍然大于零,表示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也是增加的。只有那些特殊劣等品,即吉芬商品降价后,不仅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而且在绝对值上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导致商品降价后总效应小于零。这表明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答:(1)水和金刚钻的价值悖论指水对人们很有用,必不可少,但水却很便宜;金刚钻对人们的用途很有限,但却很昂贵。(2)这一悖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说明,因为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①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对于水,水源充足,其消费量虽大,而边际效用却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由于金刚钻的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②从供给一方看,由于水源充足,生产人类用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金刚钻则很稀缺,生产金刚钻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金刚钻很昂贵。(3)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则水便宜,金刚钻昂贵。5.答:(1)“X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正常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可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2)“X是劣质商品”,不正确,因为无法得知收入效应的正负。(3)“X不是吉芬商品”,不正确,因为X不是吉芬商品,可能是正常商品,也可能是劣质商品。如果是正常商品,其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可能会等于或小于收入效应。(4)“Y是正常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与Y商品是否是正常商品无关。(5)“Y是劣质商品”,不正确。因为X价格下降时,对X消费量的替代效应之绝对值是否大于收入效应之绝对值与Y商品是否是劣质商品无关。6.答:不违背边际效用递减律。因为边际效用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这里的“单位”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种完整的商品单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鞋子。对于四轮车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才成为一单位。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轮子才能使车子有用。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 7.答:(1)吉芬商品是随着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也下降,即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劣质商品是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2)相同点: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劣等商品。二者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即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方向,两者互相抵消。当X商品价格下降时,从替代效应看,对X的需求量会增加,因为消费者总会用多消费X来取代其他商品的消费。但从收入效应看,对X的需求量会减少,因为X的价格下降意味着购买X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时,无论是劣质品还是吉芬品,其需求量都会下降。(3)不同点:对劣等商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当劣质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增加超过需求量的减少,因此,需求量总的说还是增加的,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对吉芬商品,其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减少(收入效应)大于需求量的增加(替代效应),因此,需求量总的说是减少的,这样使得吉芬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4)劣等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则倾向于减少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发生作用。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需求量随价格下降而增加,此时的需求价格弹性是负的;若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则需求量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此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零;若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价格的下降商品需求量也减少,此时需求价格弹性为正,这样的劣等品就是吉芬商品。四、计算题1.解:(1)根据题意,预算方程为,那么令,U极大化的必要条件是所有一阶偏导数为零,即;;解下列方程组可得(2)总效用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3)若X的单位价格上升为9元,预算方程变为 解方程组可得总效用(4)现在,也就为即解得将代入预算方程,可得:元。2.解: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即:      消费者均衡时:,即解得:,   3.解:假设总支出为M,总支出的分配为:。根据消费均衡的条件:,可以得出 ,所以,代入中,得,所以此消费者在Y商品上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是,并且,对Y的需求与X的价格无关。4.解:消费者均衡点通过解以下规划问题得到:约束方程用拉格朗日乘数法令由最大化的一阶必要条件:(1)(2)(3)(4)可解得可得:(5)可得:(6)把(5)、(6)代入(4)得,即(小时)。所以工作时间为168-105=63小时,即消费者每周会工作63小时。又由(5)得,,所以用于购买X的花费所占比例为。五、论述题1.答:可用提高自来水的使用价格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扩大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这样,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也许可得到缓解或消除。(1)采取这一措施,会使用户消费者剩余减少。在图3.8中,横轴代表自来水的数量,纵轴代表自来水的价格。直线代表自来水的需求曲线。当自来水价格从提高到时,用户对自来水的需求量从下降到 。于是,消费者剩余从减少为。图3.8自来水的需求曲线(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效应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途径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的使用。但这样做,也许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比方说,工厂里本来用水来冷却物体,现在要改用电来冷却,增加了对电和有关装置的需求。如果自来水价格提高过度,必然会带来更多其他资源的消耗,这是不利的一面。(3)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无异是降低了居民的实际收入。对此,可以给居民增加货币工资或予以价格补贴。2.答:(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各自从对单个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了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形状。(2)下面对这两个理论作简要评价:①基数效用论大致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埃奇沃斯和剑桥大学的马歇尔都是其代表性人物。从专业技术上看,基数论被认为具有三大缺点。首先,效用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从而它的大小是否能加以衡量构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效用既然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概念,那么,不同人的效用之间的可比性构成一个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基数论的成立依赖于边际效用递减,而边际效用的递减又被认为是一种“先验的”规律,即不能加以证明而仅凭大家的经验和内省而认同的规律。这种脆弱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有损于基数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还在意识形态上使资产阶级,特别是很富有的阶层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正如马歇尔指出的那样,货币(金钱)也必须服从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既然如此,由于富人持有的货币量远大于穷人,所以前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后者。如果把一元钱从富人转移到穷人手中,整个社会的效用(福利)便会增加。这样,边际效用的递减可以成为收入平均化的理论根据。②鉴于基数论的上述三大缺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的推动之下,序数论取代了基数论的地位,其理由据说是因为序数论能够不依赖于效用的可衡量性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而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实际上,序数论的这种优点仅仅是形式上的。此外,序数论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a.无差异曲线表示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建立无差异曲线要有一个前提,消费者总是可以通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来维持一定的满足程度。但事实上,人们的欲望具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欲望要从不同类别的商品的消费中才能得到满足,而不同类别的商品是不能相互替代的。b.在对序数效用论的论述中,常用两种商品的组合来说明消费者的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组合当然不限于两种商品,而应把社会上全部种类的商品包括在内。c.根据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假定,无差异曲线一定应该是凸向原点的。但现实并不能对这一假设作出保证。d.在序数论中,价格不进入效用函数。但是显然违反事实,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少有消费者能撇开价格因素,而单独考虑商品效用的大小。只有不懂世故的幼童,根本不知道价格是怎么一回事,才会脱离价格而判别他对商品的喜爱程度。总之,虽然序数论在形式上弥补了基数论的缺点,但是,它在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比较牵强的说法。 第四章生产论一、名词解释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marginalreturns):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在厂商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投入劳动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一开始是递增的,但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产量就会递减,直到出现负数。2.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与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1)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或。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2)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或3.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例如,在生产中如果只有劳动L是可变投入,则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表示为:MP=ΔQ/ΔL假设生产函数连续且可导,从而可以用总产量对可变投入量求导得出边际产量,即MP=dQ/dL。这样,在某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就是该产量相对于总产量曲线上一点的斜率。4.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对于生产函数Q=f(L,K)而言,若f(L,K)=,则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其中为一常数。5.外在经济(externaleconomics):也称为外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当一个行业拥有众多厂商时,只要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与企业有关的某些外部条件的改变。即使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如果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使个别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为外在经济。6.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产生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以及技术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后使得劳动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技术因素是指规模扩大后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二、选择题1--5AAAAC6--10DCCBB11--15DCCBB16—20BABDB21-25ADABB26-30C都对CBD31-35BADDD三、简答题1.答:(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图4.9等产量曲线如图4.9所示,等产量曲线表示生产一定单位的产品,可以有很多种劳动和资本数量组合。当劳动投入量为La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必须是Ka单位;当劳动量从La单位增加到Lb单位时,资本投入量就可以从Ka单位减少到Kb单位;以后如果劳动仍然继续增加固定单位,则资本的减少量会越来越少。(2)等产量曲线具有以下重要特点:①等产量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具有负斜率。它表示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只有具有负斜率的等产量曲线,才表示劳动和资本互相替代是有效率的。②坐标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它们按产量大小顺次排列,越接近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少,越远离原点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多。③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④等产量曲线向原点凸出。它表示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逐次减少。这一点将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来解释。2.答:(1)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具体而言,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4.10所示: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0增加到平均产量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MP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的区间。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的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MP两曲线的交点到MP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到 的区间。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的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以后的区间。图4.10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可以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3.答:(1)生产者均衡的含义生产者均衡又叫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指在既定产量下总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使得总产量最大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图形上,表现为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切点所对应的要素组合。这个切点,在微观经济学中叫做生产者均衡点。(2)生产者均衡的条件由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成本曲线的斜率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所以最优要素组合的边际条件是:,即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又由于两种生产要素的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实物产量的比率,所以,此条件又可表示为:,即。该公式表示生产者的每一单位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获得的边际实物产品都相等。厂商的生产在生产者均衡点上进行,也就是达到了利润最大化。4.答: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扩大导致收益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在企业开始生产的最初阶段,由于最初要素的投入带来了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合理的、先进的管理进一步充分发挥了各要素的组合功能,所以最初阶段企业的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递增收益的因素吸收完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受到了技术的限制,因此规模收益转为常数状态;接下来如果再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是管理效率的降低,生产效率的下降。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企业要保持生产的效率,各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平衡至关重要,当诸要素能力不均衡时,如果还存在潜在生产力,那么最低生产能力因素的略微提高,将会带来整体生产投入的提高,反之,如果整体生产能力已趋极限,继续增加投入,将是得不偿失的。5.答:如果生产函数满足则当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当时,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当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1)呈规模报酬递增。(2),呈规模报酬不变。(3),呈规模报酬递减。6.答:若一个生产函数满足正式工:,则该生产函数为n次为齐次生产函数。(1),显然不是齐次函数。(2),所以是一次齐次函数,且规模报酬不变。(3),n=2/3所以是齐次函数,且为规模报酬递减。7.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规模报酬与边际替代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讲的是企业本身的规模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情况,规模报酬不变时有;而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研究在企业的规模一定时,所投入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即,该式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当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时,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可能不变,如线性生产函数,也可能递减,如。所以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替代率之间无直接因果联系。8.答: 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化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如下:规模报酬问题论及的是,一厂商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时(这假定为该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说是厂商根据它的经营规模大小(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所讨论的则是在该厂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报酬)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问题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产量的变化,而可变要素报酬问题论及的则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当厂商经营规模较大,在给定技术状况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所以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可能也会同时面临报酬递减现象。9.答: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函数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发生平行移动;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也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等成本线相切所形成的切点即为生产的均衡点,因此,扩展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生产者均衡点。它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四、计算题1.解:(1)当K、L同比例增加倍时,有所以该企业的规模报酬不变。(2)企业利润最大时,企业处于均衡状态,满足均衡条件,所以,,得当,时,成本,生产函数当P=6时,利润为使利润最大化,应使,则,所以企业雇用最优的劳动数量为。(3)如果工资提高到时,有:成本 利润,要得到最优的劳动数量,须使利润最大化,即时,由得,。2.解:对于生产函数因令K=10则(1)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2)i)对于总产量函数欲求总产量极大值,只要令其边际产量为零,即求得L=10又因所以L=10为极大值点即当总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10。ii)同样,对于平均产量函数令即(负值舍去)又因故为极大值点。 即当平均产量达到极大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8。iii)对于劳动的边际产量由于为负向倾斜的直线,而且劳动不可能小于零。故当时,为极大值10,亦即当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厂商雇佣的劳动为0。(3)证明:由(2)ii)可知:由L=8时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则而当L=8时,故当达到极大时,3.解:(1)由已知,成本方程为则:设拉格朗日函数为(1)对(1)式分别求L、K及的偏导数并令其为零,可得(2)(3)(4)由(2)÷(3),得(5)将(5)式代入(4)式可得所以,当产量Q=10时的最低成本支出为80元,使用的L与K的数量均为10。(2)求既定产量下的最低成本支出和投入生产要素组合除了用(1)题所用方法求解外,还可根据的厂商均衡条件求解。对于生产函数 由厂商的均衡条件得所以代入当产量Q=25时的生产函数求得因为所以,当产量Q=25时的最低成本支出为200元,使用的L与K的数量均为25。(3)花费给定成本使产量最大的厂商均衡条件为对于生产函数则所以代入总成本为160元时的成本函数求得则所以,当总成本为160元时厂商的均衡产量为20,使用的L与K的数量均为20。4.解:(1)对于定比生产函数有如下关系式:因为所以,(2)由,得 又因所以5.解:(1)①对于生产函数来说,,由可得:整理后可得:即为厂商长期生产扩展线函数。②当,,时,代入生产函数中,可解得:所以,,(2)①对于生产函数,由可得:;整理后可得:则即为厂商长期生产扩展线函数。②当时,代入生产函数中,可得:所以,(3)①生产函数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厂商按照的固定投入比例进行生产,且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直线上,即厂商的长期扩展线函数为 。②由得:,五、论述题1.答:边际替代率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1)不同点①所属理论不同。边际替代率属于消费者理论中的概念,而边际技术替代率属于生产者理论中的概念。②条件不同。边际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而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前提是维持产量水平不变。③公式不同。以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或。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或。④含义不同。根据这个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可以知道: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而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2)相同点①形式上相似。从二者的定义和公式中即可看出。②都是一种比率。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之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的比率。③都遵循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遵循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由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变化量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因此,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斜率,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具有递减规律。由于劳动替代资本,两者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即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斜率,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2.答: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当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某一特定值之前,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以后所增加的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直到边际产量为负,则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总产量开始递减。从以上分析可知,理智的生产者会选择边际产量递减但为正且平均产量递减的生产阶段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的投入是有限度的,过多的投入将带来生产的非效率。国有企业过多的员工使得企业的生产脱离了生产的经济区域,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通过减员,减少过多的可变要素投入,使得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搞活国有企业意义重大。第五章成本论一、名词解释1.经济利润(economicprofit):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显然,它等于隐性成本。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正常利润=隐性成本2.经济成本:为了进行经济分析或适应管理决策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概念,由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内在成本)共同构成了经济成本。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使用的成本概念(会计成本),在经济分析中,对任何一项决策,经济学家们不仅要考虑该决策的会计成本,即显性成本,还必须同时计算该决策内在的一些成本,如为了采取该决策而放弃的其他决策所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即机会成本。经济成本虽然不同于会计成本,但往往以会计成本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3.隐性成本(implicitcost):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是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4.可变成本(variablecost): 指在短期内可以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与不变成本相对的概念。可变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费用、生产工人的工资等。厂商没有进行生产时,可变成本为零。产量逐渐增加时,可变成本会相应地增加,但可变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与产量的增加呈相同比例,这一过程受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开始时产量增加,可变成本的增加幅度可能较大,因为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可能不一定有效率;随着产量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得到发挥,可变成本增加幅度变缓;最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会使它增加较快。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了厂商的总成本,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而可变成本是总成本中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部分,因此可变成本的增长量与总成本的增长量相等,它们的增长率也相等且都等于边际成本。可变成本可以帮助厂商决定在短期内是否继续进行生产,因为不变成本对于厂商来说是不能改变的,而可变成本则不同,它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厂商停止生产,不能节省不变成本,却可以节省可变成本。因此,厂商如果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那么生产就是值得的;如果生产的结果不能收回可变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只有在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之后有余额,才能够补偿不变成本。5.总成本(totalcost,TC):指生产特定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总额,它包括两个部分,即固定成本(FC)与可变成本(VC)。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厂房费用、机器折旧费用、一般管理费用、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不管生产量多少,都需要支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支出、生产工人的工资。这些费用在短期内是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其变动的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率,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趋于合理,其效率得以充分发挥,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小;最后由于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大。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描述的总产量的变动趋势相反。6.要素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减:(1)厂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各种要素,现假定仅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可变的,而其他要素保持不变,那么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在开始时,它的边际产量有可能增加;但随着可变要素的继续增加,它的边际产量会出现递减现象。这种由于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引起的边际产量的递减甚至总产量的减少的现象,称为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分析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在任何生产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纯技术关系。必须指出: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是以生产技术给定不变为前提的。技术的进步可能会使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延后,但绝不会使报酬递减规律失效。其次,这里的报酬递减规律,是以除一种要素外的其他要素投入固定不变为前提,来考察一种可变要素发生变化时其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还有,报酬递减规律是在可变的生产要素使用量超过一定数量后才出现。(2)规模报酬递减是指随着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达到某一时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出现递减现象的规律。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来定义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的,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假定各生产要素都以同样的比例增加,则企业产量的变化有三种可能:第—,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倍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多于一倍,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递增。第二,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倍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不到一倍,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递减。第三,当产量增加的比例恰好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相同时,这种情形称为规模报酬不变。一般说来,企业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之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个阶段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二、选择题 1—5DBDCD6—10CACDA11—15DBBAA16—20ACADB21-25CCBCB26-30ABDBD31-35BDDAB三、简答题1.答:TC曲线指总成本曲线,它表示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与所需要花费的总成本的关系。该曲线上任意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值,就表示在该点上的产量上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即AC。TC曲线上与过原点直线切点表示AC的最小值,这点的意义在于,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切点之前的AC是递减的,切点之后的AC是递增的,在切点处的平均成本AC是最小值。2.答:(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即最初阶段递减后又转入递增阶段。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前,每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之平均产量。这表现为,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当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后,随着投入可变要素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即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自此点开始转入递增。(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的原因在于,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等的规模扩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递减阶段之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由于企业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会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将越来越大,若再增加产量,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最终将转为递增。3.答:假定短期生产函数为:①短期成本函数为:②③且假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价格是既定的根据②式和③式,有:式中,为常数由上式可得:根据③式有:4.答:总成本曲线可分为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两类。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区别,并不单纯指时间长短,而主要是看在考察成本变动的时期内,随着产量的变化,是否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化。如果只有一部分投入可以变化,而另一部分是固定的,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如果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便是长期 总成本曲线。由于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指随着产量变动,企业所使用的各种投入都可及时调整变动而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状态,因而曲线的每一点都表示厂商所生产的产量使用了最低的总成本,从而也使用了最低的平均成本;但就短期总成本曲线来说,在产量变动过程中,由于有一部分(如厂房、设备)是固定不变的,在短期内有浪费设备或对设备利用不当的情况,各种投入只有在生产最佳产量的场合才是最协调的,因而在曲线上只有某一点才表示其对应的产量使用了最低总成本,从而也使用了最低的平均成本。于是,短期总成本只有在这种场合才与长期总成本相等,在其他场合,短期总成本都必定高于长期总成本。这就是说,短期总成本曲线只有一点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重合,其余各点都处于长期总成本曲线上方。短期总成本曲线可以有无数条,每一条都有一点与长期总成本曲线重合,这样,长期总成本曲线实际是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各自所表示的最低平均成本点相连接而形成的曲线。简言之,长期总成本曲线乃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5.答:(1)规模报酬递增是指当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时,如增加—倍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产量的增加多于一倍,这种情形即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所有要素投入都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2)要素报酬递减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而规模报酬递减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一定比率时,产出量增加出现递减的现象。(3)规模报酬递增的工厂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情况。事实上,要素报酬递减的规律是任何厂商都要面临的规律。在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固定要素的使用效益逐渐最大化。当达到极值时,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会出现递减现象。6.答:(1)由于在短期中劳动是惟一可变投入,则,因为劳动价格是常数,所以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递增时,后者呈递减;前者呈递减时,后者呈递增;前者的最高点对应后者的最低点。即上升并达到最大然后下降,AVC曲线将首先下降达到最小再上升,形成U形。即在某种意义上AVC曲线是曲线货币化的镜像或其倒数。(2)当劳动是短期中惟一可变投入时,。根据是常数的假设,可知边际成本和边际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具体地讲,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先上升达到最大,然后下降,由此曲线先下降达到最小值后上升,形成U形。即在某种意义上曲线也是曲线的货币化的镜像或为其倒数。7.答: 平均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当平均可变成本达到最低点开始上升的时候,平均固定成本仍在下降,只要平均固定成本下降的幅度大于平均可变成本上升的幅度,平均成本就会继续下降,只有当平均可变成本上升的幅度和平均固定成本下降的幅度相等的时候,平均成本才达到最低点。因此,平均总成本总是比平均可变成本晚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平均总成本的最低点总是在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的右边。四、计算题1.解:由STC(Q)=TVC(Q)+TFC得TVC(Q)=STC(Q)-TFC=0.04Q3-0.8Q2+10Q所以AVC(Q)=0.04Q2-0.8Q+10令AVC(Q)=y则由,得Q=10又可知,当Q=10时,AVC取得最小值为6。2.解:(1)由企业的总成本函数:可求得平均成本函数:对产量一阶求导,得:又所以,当,即时,平均成本最低。(2)由企业的总成本函数:可求得边际成本函数:对产量一阶求导,得:又所以,当,即时,边际成本最低。3.解:,, 求厂商总的成本函数实际上是求s.t.设拉格朗日函数为:分别对、、和求偏导,得:得出4.解:(1)根据题意可联立方程组:minC=L+3KQ=F(L,K,)=L+3K+(Q)  ①   ②③联立方程①②可解得 ④在将④代入③中有:,解得L, 所以LTC=L+3K=LMC(2)在短期内,由K=10,Q,得出所以,5.解:由题意可知:实际上是求在minZ=20K+5L(1)约束为LK2=Q(Q为常数)(2)下的K/L由(2)式可得:L=Q/K2,再将其代入(1)式得Z=20K+5Q/K2当时,Z取得最小值解得K/L=K/(Q/K2)=K3/Q=1/2因此,在产量一定时成本最小化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为1/2。6.解:(1)假定固定产量水平为,在下的最低总成本:LAC=所以Q=100,400下的LAC都是(2)K=16时,由=,得Q=16L,所以L= STC=2L+16=Q=100时,SAC=12.66Q=400时,SAC=50.047.解:可以参照求长期成本的方法来解该题设拉格朗日函数为分别对L、m及求偏导得(1)(2)(3)由(1)、(2)两式可得:再将其代入(3)式,可得:所以则短期总成本 短期可变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8.解:(1)当K=4时,所以,劳动投入为:L=又因为K的总值为100,L的价格为10,所以总成本函数为:平均成本为:边际成本为:(2)厂商的利润函数为: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解得:Q=8又因为: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8。最大的利润为:(3)如果K的总值从100上升到120时,成本函数为: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解得:Q=8又因为: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8。最大的利润为:9.解:(1)将代入生产函数,得整理后可得:(1)所以,成本函数为:(2)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为:解得:将其代入(1)、(2)式可得:即的投入量为64,的投入量为36,总成本为2690。(2)把生产函数中的看作一定数值时,生产函数整理后可得:(3)总成本函数即为:(4)成本极小化的条件:解得:代入(4)式后即得总成本函数:五、论述题1.答:(1)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但是他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本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平移,而内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市场上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规模扩大而向下倾斜。(2)规模经济被称为汽车工业的灵魂,不赞成此观点的至少有两个结要解,一是认为某两个汽车项目效益最好时,都在形成规模之前。要注意,这时的高额利润是由高关税下的短缺市场造成的,与规模无关。其二是说达到15万辆“规模经济”之日,就是效益下滑之时。答案很简单,所谓规模经济,包括整车、零部件、销售、产品开发等在内,整车能力达到后,零部件由于厂点分散、投资不足、技术未达标等原因,远远达不到自身的最低规模经济要求,因此成本降不下来,价格居高不下,这还没包括产品开发等其他规模经济因素。汽车工业实行规模经济是一套严谨的工程理论,核心是固定资产的不可分割性。中国汽车工业近十年的发展表明,规模经济基本上都是成功的,没有规模经济的几乎没有一家是成功的。没有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富康和天津夏利这些厂的规模经济,也就没有悦达、奇瑞、吉利、英格尔这些所谓汽车新势力!它们是沾了规模经济的光。广州本田、风神汽车捡的是合资外方在国外的规模经济的尾巴,没有合资外方在国外工厂的规模经济,就没有它们的快速盈利和快速发展。现在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头,因此更要重提规模经济的必要,同时大声疾呼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让规模经济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否则只有两种后果:一是优胜劣不汰,汽车厂越来越多,既然汽车不神秘,谁都可以干,那为什么我不干一把呢?二是中国加入WTO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用国外汽车零部件组装的整车厂,中国也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媒体倡导的世界汽车工业制造中心。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汽车工业到时候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实实在在地变成跨国汽车公司的“附庸”,付出了开放市场的代价,结果最后什么都没换回来。2.答:如果把讨论的范围扩大到厂商外部可能的变动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问题。规模报酬问题与规模经济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后者的技术基础。规模报酬递增反映了产出的平均成本曲线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行业(或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如果厂商必须购买的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了,这有可能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但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一般而言,当生产规模变动时,规模报酬的变动出现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种情况。如果厂商所有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产量)逐渐增加;如果所有的投入要素以某一给定比例增加,产出也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则称为规模报酬不变,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报酬固定不变;如果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这被称为规模递减,此时,厂商每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逐渐减少。 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模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到来。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幅度与报酬(产量)增加幅度相等。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把二者相混淆。规模报酬论及的是厂商规模变动时,产量如何变化,属长期分析;而要素报酬考察的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增加可变要素时产量的变化,属短期分析。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一、名词解释1.竞争市场:指存在着产品竞争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核垄断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垄断竞争市场是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产品,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1)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着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有非常接近的替代品;(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3)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而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2.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的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增的。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随着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长期供给价格是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还引起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同方向的变化。成本递增行业是人们常见的行业,因而,一般而言行业的长期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3.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货币选票”的投向和数量,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体现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和意愿。而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等。这说明,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微观经济学中对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通常被用来作为对消费者统治说法的一种证明。4.完全竞争市场: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条件是:① 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②产品同质。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③要素自由流动。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进入或退出市场。④信息充分。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除此之外,还有完全竞争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设。事实上,这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很难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经济效率最高,可以作为经济政策的理想目标,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总是把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当做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作为一个理想情况,以便和现实比较。6.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long-runequilibriminaperfectlycompetitivemarket):指在长期中,厂商通过改变所有要素的投入数量,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而达到的一种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分析中,厂商在短期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只能调整可变要素的数量,因此,厂商只能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变动产量所引起的短期可变成本的变动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而在长期中厂商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具体地说,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调整;另一方面,行业内企业数量的调整,即厂商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厂商的长期均衡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实现的。①厂商对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的调整。在长期内,厂商为使其利润最大化,必然会调整其工厂规模和产量水平。在某一生产规模和产量水平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厂商便会增加产量,扩大规模;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时,厂商便会减少产量,缩小规模。②行业长期调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因此,只要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新厂商便会进入,增加供给,使市场价格降低,直至长期利润为零;若行业中有亏损,一些厂商便会退出,减少供给,提高价格,直至行业亏损为零。长期内,厂商在上述两方面的调整是同时进行的,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二、选择题1--5ADAAA6--10DBDBD11--15BABCD16--20DDCBC21-25BBCCC26-30BADBD31-35ACAAD三、简答题1.答:(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P=MC,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厂商行为的惟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和必要条件是MR=MC。设想厂商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R)大于其边际成本(MC),表明该厂商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而需要继续增加产量;如果产量增加到使边际收益(MR)小于边际成本(MC),则意味着厂商的利润因产量过多而减少,因此,需要减少产量。可见,当厂商的产量使MR>MC,或MR4.5)。5.解:可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由AVC=MC:解得:Q=10,(没有经济意义,舍去)因此:AVC=5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P=MC,短期供给函数为: 即:,6.解:(1)单个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由,得:短期供给曲线:100个厂商的供给为解得(2)由,得每个厂商的产量,代入AC方程,得所以有所以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7.解:(1),成本函数而均衡条件为即 解得:(无经济意义,舍去)或当时,总利润即利润极大时的产量是20,单位成本是240,总利润为8000。(2)要判断行业是否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只须判断P是否等于处于AC的最低点的值。只须令即解得:而即不等于的最低点的值该行业并没有处于长期均衡状态。(3)当该行业处于均衡时,企业的产量为(上面已计算)。单位成本由于,所以价格也是140。8解:厂商的成本函数为S,则所以,显然,当产量Q≥0,则MC>AVC,故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P=MC。即P=0.2Q+1故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P=0.2Q+1,或者Q=5P-5(P≥1)。因为该行业有100个相同的厂商,行业的供给曲线是各个厂商的供给曲线水平方向的相加,故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也即供给函数为:,即(P≥1)(2)已知市场需求函数为,而市场供给函数为,市场均衡时,即500P-500=4000-400P。解得:P=5,市场均衡产量:。(3)原来的行业的总供给函数为。当每单位产品征收0.9 元的税后,行业的供给函数就变为:。行业的需求函数仍为。市场均衡时,,即:因此,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5.5,新的市场均衡产量为:。由于税收的作用,产品的价格提高了0.5元(5.5元-5元=0.5元),但整个行业的销售量下降了200单位(1800-2000=-200)。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价格提高的数量(5.5元-5元=0.5元)小于每单位产品的税收的数量(0.9元)。可见,在0.9元的税收中,有0.5元通过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剩下的0.4元由厂商来承担。9.解:已知,则,欲求LAC的最小值,只要令,即2q-4=0,q=2。当每个厂商的产量为q=2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其长期平均成本为:。当价格p等于长期平均成本4时,厂商既不进入,也不退出,即整个行业处于均衡状态。故行业长期供给函数即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行业的长期供给函数为p=4。需求曲线为,而行业的供给函数为p=4。所以行业需求量。由于每个厂商长期均衡产量为2,若有n个厂商,则供给量。行业均衡时,,即1600=2n,n=800。故整个行业均衡价格为4,均衡产量为1600,厂商有800家。10.答:(1)在长期,对于完全竞争厂商而言,其达到均衡时必须满足条件:P=LAC=LMCLAC==LMC=,解得Q=12,所以厂商预期的长期最低价格为:P=2×122-32×12+180=84。(2)如果要素价格不变,短期内厂商生产必须满足条件:在短期可变成本最小处,有AVC=SMC,即:所以Q=6,所以。因此短期厂商将继续经营的最低产品价格为:P=48。(3)如果产品价格为P=120,则厂商的利润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短期内厂商将生产Q=8。11.解:(1)因为已假设该行业为成本不变行业,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所以在长期中,厂商的均衡产出水平由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给定。行业供给曲线由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相等的价格水平(10元)给出,即P=MC=AC=10。(2)已知需求曲线为D=1500-50P,价格水平为10元,令行业供给S=D=1500-50×10=1000,且由题意知,每个厂商的均衡产出为20,所以厂商的个数为1000/20=50。(3)厂商短期平均成本函数为,边际成本函数为。当AC最低时,AC=MC,即,求得产出水平为q=20。(4)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即边际成本函数,由求得(P>10);行业短期供给函数为。(5)由于厂商不能在极短期调整其产出水平,令S=1000=D=2000-50P,得P=20,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水平为。(6)行业短期供给函数由(4)知,为,令,得:50P+500=2000-50P,解得P=15,产出水平为。厂商的利润水平(短期内厂商数目不变,仍为50个,平均产出为,此时的平均成本为。(7)长期中,均衡价格水平由于新厂商的进入将重新回到P=10元的水平(每个厂商均衡产出仍为20),令,厂商个数为1500/20=75。五、论述题1.答: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其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如图6.20所示,为原市场需求曲线,现在向右上方移到 。那么在极短期(指厂商来不及调整产量,比短期更短的时期,在短期,厂商可以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使用)每个厂商的供给量不变,则市场供给量也不变,从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如图上的,是一条垂直OQ轴的直线,市场供给量固定为,于是市场上厂商只能调整价格,产量无法调整。在短期,厂商可以通过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同时调整产品的价格,每个厂商这样做时,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新的均衡点为C,均衡价格为,均衡产量为。在长期,新的均衡点为D,均衡价格为,均衡产量为。因为在长期,厂商可以调整厂房设备,新的厂商也可以进入。假定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厂商的生产成本曲线下降,厂商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价格()反而低于原先的均衡价格()。    图6.20成本递减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2.答: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其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原因在于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不变的。水平的供给曲线表示:在长期内,成本固定不变行业是在不变的均衡价格水平下提供产量,这个均衡价格水平等于单个厂商的不变的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市场需求的变化只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均衡产量,但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均衡价格。(1)根据题意,对该行业产品需求持久性增加,使需求曲线从D上移到,从而使均衡价格从原来的上升到。由于价格上升,厂商有超额利润,于是该代表性厂商将生产量从扩大到。由于题目假定该厂商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而短期内资本不变,因此产量扩大只能靠多雇工人,因而该厂商在长期均衡条件雇佣的劳动(产量为时雇佣的劳动人数)必然小于(而不是等于或大于)他在短期内雇佣的劳动人数(产量为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图6.21成本固定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2)由于存在超额利润,不仅该行业原有企业纷纷扩大产量,还使新企业纷纷加入该行业,因而使市场供给曲线右移到,从而市场均衡产量从Q扩大到。在长期内,不仅劳动可变,资本设备也可变,因此产量从扩大到。一方面是劳动人数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资本设备增加的结果。可见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在长期是增加了(见图6.21)。(3)由于该行业是成本不变的行业,因而新旧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不会上下移动,老厂商扩大生产以及新厂商进入该行业引起市场供给量增加,导致行业供给曲线从右移到,迫使价格下跌,直到恢复原来均衡价格为止。因此,长期均衡价格并未变化。(4)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等原因,当生产扩大时,厂商的会从下移到,从而使长期均衡价格下降,行业长期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右下方倾斜。(见图6.22)。图6.2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一、名词解释1.完全垄断市场:指整个行业中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在这样的市场中,排除了任何的竞争因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所以,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2.垄断利润:指垄断企业凭借对生产要素、技术专利、品牌等排他性的独占权和市场势力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以垄断价格为前提,指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特别是通过垄断价格的形式获得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除此之外,还包括利用垄断价格占有的本企业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普通消费者工资收入以及不发达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的剩余价值。3.价格歧视(PriceDiscrimination):价格歧视指由于垄断者凭借其拥有的某种垄断力量,对自己所出售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4.自然垄断(naturalmonopoly):指某些行业或部门为了有效生产而只需要一个生产者或厂商的市场状况。这种行业可能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自然垄断部门一般有电力、石油、天然气、自来水和电信等行业。自然垄断的形成,使得一个大规模厂商能够依靠自己的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规模经济的益处由该厂商充分加以利用。自然垄断有时来源于某些地理条件。在自然垄断的部门中,政府通常对厂商加以认可,以批准该厂商进入该行业经营,或者在不利后果发生之前进行制止,以免损害公共利益。5.产品差别:垄断竞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指不同质的产品,而且还指同质产品中存在商标、款式、颜色、包装或销售条件等区别。产品差别的主观特性和客观特性是同等重要的。由于存在着产品差别,消费者对不同厂商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偏好。所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垄断竞争市场的每一厂商提供的产品都存在某种差别,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垄断程度取决于产品差别程度。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越高。另一方面,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又存在替代性,因而存在着竞争。产品差别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是厂商进行品质竞争的重要手段。6.折拐的需求曲线(Kinkydemandcurve):又称斯威奇模型。折拐的需求曲线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需求曲线,斯威奇用该曲线分析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其假设条件是:一家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竞争对手为了增加销售量不提高价格;当它降低价格时,竞争对手为了不减少销售量也降低价格。因此,寡头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折拐的7.寡头垄断市场: 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它是指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市场结构。它的基本特征是:(1)厂商为数不多。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厂商个数为两个时,叫双头垄断,是寡头垄断市场的极限。(2)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何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制定者,更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3)这种依存影响关系使寡头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寡头厂商无法精确找到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按照是否存在产品差别可分为差别寡头和纯粹寡头;按照厂商是否勾结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二、选择题1--5AABDA6--10BCADC11--15CBCDC16--20CAABC21-25DADDB26-30BBABB31-35BACDD三、简答题1答:价格歧视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1)一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再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与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在实际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因为在边际点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产出水平较高,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总量较大。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在现实中很少见到。(2)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3)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2.答:(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之间的比值。用E代表需求价格弹性,Q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则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计算公式为:(2)在完全垄断条件下,由于市场需求曲线即为厂商需求曲线,因此可以找出厂商的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证明如下:假定反需求函数为则可以有即① 式中,为需求的价格弹性,。①式就是表示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商品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关系的式子。由①式可得以下三种情况:当,有。此时,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厂商总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时,有。此时,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厂商总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当时,有。此时,曲线斜率为零,表示厂商的总收益达极大值点。以上三种情况在图7.4中都得到了体现。图7.4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若某垄断厂商的生产目的是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此时MR=0,所以在他决定销售量时,应该把产量定在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处。3.答:(1)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p=c,收益曲线为R=cq,边际收益曲线为。故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为同一条。 图7.6(a)完全竞争厂商7.6(b)完全垄断厂商(2)而对于完全垄断厂商来说,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故它的需求曲线即市场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故边际收益曲线为与需求曲线相比纵截距不变,但斜率绝对值增加一倍。4.答:垄断竞争市场指那种许多厂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质、而是具有差别的商品的市场组织。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状况,一个市场中有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垄断竞争市场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市场上生产和出售的产品都具有差别,这种差别是指同一类产品的不同之处。产品有了差异,就不能彼此完全替代,所以形成垄断,即每个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市场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企业的垄断程度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又同属一类产品,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又具有竞争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小,替代性就越强,竞争程度就越高。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2)市场上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因此,各个企业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很有限度。(3)企业进入和退出某一类产品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1)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2)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很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3)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垄断竞争是以产品的差异性为基础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5.答:(1)完全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信息完全、交易自由等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市场结构,是理论分析的一种抽象状态,一般很难出现。二 是垄断竞争。这是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所需要的条件:一是各个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彼此具有差别,单个企业生产的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而既可以相互区别又能相互替代;二是在同行业中企业数目很多,每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只占市场总供给的很小一部分,从而可以展开竞争;三是企业进出行业相当容易。垄断竞争是以产品的差异性为基础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2)如图7.9所示,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表示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由于向下倾斜,所以长期均衡下,相切于曲线最低点的左侧,根据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产量为,价格为,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曲线必相切于曲线的最低点B,此时产量为,价格为。画图可看出,但,显然在垄断竞争中较少的产量却面临较高的成本,存在着生产资源的浪费,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佳状态。另外,从曲线来看,其成本也没有达到的最低点,意味着企业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而从长期来看,垄断竞争厂商没有更多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扩大规模,将成本降低到曲线的最低点。另外从消费者剩余来看,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要大于垄断竞争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存在着社会福利损失。图7.9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比较6.答:(1)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厂商理论就是要说明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如何决定其产量与价格的。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样,厂商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收益总是与价格相等的。所以,厂商的边际收益MR与平均收益AR也是相等的。反映在图上,要求曲线dd、MR、AR三条曲线重叠并且与横轴平行,其高度等于市场价格OP。(2)关于成本,厂商在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数量,使得每一产量所对应的成本为最低。从长期来看,厂商的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在开始时是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当产量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开始递增。这样就可以确定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图7.10)。 图7.10长期均衡点根据MR=MC原理,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M,产量为OQ,价格为OP。此时有MC=MR=AC=P,厂商获得最大正常利润。假设MR≠P,如P上升到,则需求曲线也上升到。根据图形可得,交MC于。决定的产量为,价格为。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的面积,总成本是的面积(为与AC的交点),超额利润为。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新的厂商加入该完全竞争市场。由于新厂商的加入,引起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即线下降,一直降到与dd重合。(3)相反,若P下降到,则dd下降到,据图形可得,交MC于M2,M2决定的产量为,价格为。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的面积,总成本是的面积(为与AC的交点),亏损额为的面积。由于长期亏损的存在,迫使行业中的厂商退出经营。从整个行业来看。由于一些厂商退出这一行业,从而使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这种调整一直到价格dd为止。(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厂商的长期调整是与行业的长期调整同时进行的。行业的供给曲线是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横向加总。当行业处于均衡时,即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处于均衡并且没有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市场处于均衡,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均衡价格恰好使得行业中的厂商取得正常利润,即价格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如果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么市场价格就会随之变动,引起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直到长期中实现均衡为止。(5)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留成不用担心因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即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保持利润(至少获得正常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在长期内能获得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厂商的生产规模是可变的,以及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或者说垄断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仍然是MR=MC,可以表示为MR=SMC=LMC。 7.答:(1)完全垄断通常称为垄断是这样一种组织,在这种市场组织中,一种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对于垄断者所出售的产品,市场上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寡头垄断指那种在某一产业只存在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组织形式。如果一个产业只存在两个卖主,就称为双寡头垄断。(2)如果说完全竞争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一种极端形式,那么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市场组织的另一种极端形式。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一种产品有众多个厂商生产,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中有一个厂商生产。而在寡头垄断垄断上,则是由少数几个厂商生产一个产业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产量,因此每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对该市场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3)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而寡头市场上,则存在很少的几家但不是惟一的厂商;完全垄断所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没有接近的替代品,而寡头厂商的产品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有差别的;对价格的控制能力垄断厂商要强于寡头厂商;进入一个垄断行业比进入寡头行业要难,实际上垄断市场和寡头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8.答: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之所以会结成一个卡特尔,就是因为它们愿意根据整个行业的产品的需求状况和各厂商的成本状况,按利润极大化原则确定产品价格和全行业的产销量。在这样情况下,价格和产量决定就与独占行业(完全垄断)一样。为使行业利润极大,各厂商协商一致决定,根据全行业产品需求曲线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曲线和全行业的边际成本曲线(由各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在水平方向加总而成)相交来决定全行业产量和价格,然后再由行业边际收益与各厂商的边际成本相等来瓜分产量,出售产品。由于各厂商成本情况不一样,势必造成各厂商产量不相等,并且由于是按卡特尔统一价格出售产品,因此,有些厂商会盈利多些,有些厂商会盈利少些,甚至发生亏损。为防止供过于求情况发生时各厂商削价竞争带来的损失,盈利多的厂商会根据协议让出一部分利润给盈利小的或亏损的厂商。9.答:有关厂商行为的假设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产量和价格决定理论。常见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假设是:寡头厂商通过勾结谋求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单个厂商在其他厂商不做出反应的条件下通过调整自身的产量或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1)当寡头之间存在勾结时,产量是由各寡头之间的协商确定的,协商结果主要取决于寡头的实力分配。采取的方式可能是限定或分配产量,也可能是划分市场范围。勾结及其协议有一定程度的暂时性,当寡头厂商的实力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新的竞争。在相互勾结时,价格领先制和卡特尔是制定价格的方式。价格领先制又称领袖制,指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是某一寡头根据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率先确定价格,其他寡头追随其后确定价格。相互勾结的寡头们通过协商产生领袖。作为领先制定价格的厂商往往在行业中最大,处于支配地位;或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或者在掌握市场行情变化或其他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以协议的形式把这一价格规定下来。卡特尔是各寡头之间公开进行勾结形成的寡头垄断组织,是相互勾结所独有的。在垄断组织内部,各寡头厂商协调行动,以垄断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共同确定价格。(2)在寡头之间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行业中的寡头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产量和价格。产量和价格确定模型的结果取决于对寡头的行为假设。具有代表性的有: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伯特兰模型和古诺模型等。在进行相互竞争时,寡头行业仍可以按价格领先制确定价格。这时,行业中的厂商自觉跟随领先制厂商制定价格。此外,寡头厂商也可能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厂商在估算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不变的利润率,其中利润率是寡头厂商根据全行业的利润率确定的,大致相当于全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厂商的长期利润率。四、计算题1.解:厂商的利润: R=TR1+TR2-TC=Q1p1+Q2p2-(Q1)2-Q1Q2-(Q2)2由Q1=40-2p1+p2Q2=15+p1-p2得:p1=55-Q1-Q2(1)p2=70-Q1-2Q2(2)代入R整理得R=55Q1-2(Q1)2-3(Q2)2-3Q1Q2+70Q2(3)要使利润最大化,必有即解得:Q1=8Q2=7.67代入(1),(2)得:p1=39.33p2=46.66代入(3)得:R=488.42.解:均衡时有:MR=MCP=a-bQTR=PQ=(a-bQ)Q=aQ-bQ2MR=a-2bQ3.解:(1)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R=MC。已知Q=40,则MR=MC=0.3Q2-12Q+140=140。由SMC=0.3Q2-12Q+140和SFC=3000可以得出:STC=0.1Q3-6Q2+140Q+3000已知利润=1000=PQ-STC=40P-0.1×403-(6×402+140×40+3000),所以可以得出:P=160(元)。总收益TR=PQ=6400(元)。(2)垄断厂商的需求价格弹性满足:则有:140=160(1-1/ed),得以得出:ed=8。(3)假定线性的反需求函数为:P=a-bQ 式中,a、b为常数,且a、b>0。则边际收益函数为:MR(Q)=dTR(Q)/dQ=a-2bQ代入已知数值,有:140=a-2b×40。与160=a-40b联立,可以得出:a=180,b=0.5。则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Q=360-2P。4.解:从总成本函数中导出边际成本函数,均衡产量为60,实行差别价格时在市场I上,即得又从需求曲线中得又已知利润,当Q=60时,从总成本函数中得TC=41000在市场Ⅱ上,而从上述中得而将和代入需求函数得(1)又已知,将和代入,得 600=A-40B(2)将(1)式减(2)式得:20B=300∴B=15A=12005.解:厂商的总收益为厂商的总成本为所以,利润令(1)(2)由(1)、(2)可得。从而,。利润=33.125即,如果厂商实行价格歧视最多可以获得33.125的利润。6.解:由市场需求函数为:可得:由可得:所以,利润令(1)(2)由(1)、(2)可得 即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均衡价格为27.5元,两个工厂各自的产量分为19.5和5.5。7.解:(1)该行业属斯威奇模型,即折拐需求曲线模型,所以该公司所属行业的市场结构是寡头市场。(2)当Q=20时,(从一样求出)。然而,当时,对于来说,对于来说,这就是说,MR在15—5之间断续,边际成本在15—5之间都可以达到均衡。现在假设,由此得当时,25-0.5Q=5+0.5Q,得当时,35-1.5Q=5+0.5Q,得显然,只有才符合均衡条件,而,小于20,不符合题目假设条件,因为应用了P=35-0.75Q,而题目假设只有Q>20时,才适用。当时,已求出价格P=20,所以利润(3)当时当时,25-0.5Q=8+0.5Q得当时,35-1.5Q=8+0.5Q得显然,由于,不符合假设条件,因此是均衡产量。这时,。利润。利润为负,说明亏损,但这是最小亏损额。8.答:(a)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满足条件:MC=MR。TR=PQ=(30-Q)Q,所以MR=30-2Q=MC=3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13.5,价格为:P=30-Q=16.5 利润为:=PQ-TC=182.25。(b)对于厂商1而言,其利润函数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①对于厂商2而言,其利润函数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②(c)由(b)中的①、②两式可得:厂商1的产量为:厂商2的产量为:市场价格为:P==13厂商1的利润为:厂商2的利润为:(d)古诺竞争时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的原因在于:古诺竞争时,存在着两个厂商,每个厂商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产决策,还要考虑对手的决策对自己的影响,两者对产量进行竞争,两个厂商对市场的垄断势力都比单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要小,所以其产量比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产量要高。这其实是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效率的区别。9.解:(1)各企业利润为:利润极大化条件为:因此,由于企业都是相同的,市场供给函数应为: 均衡条件(需求=供给)为:由此可求出p、q表达式:(2)均衡时企业要求利润为非负,即≥0解得:≤8此时,竞争均衡时最大的企业参与数为8。(3)设n个企业产量为,由需求函数得:企业的利润为:根据均衡条件:所有企业都是同样的,均衡时应有:因此,求得:(4)均衡时要求企业利润非负,即:≥0求得:≤11.142此时,最大企业参与数为11。五、论述题1.答:(1)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一个厂商生产的商品是无差异的;所有的经济资源可以在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每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的。由此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生产者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经济利润等于零。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一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的控制力量,他们每一个人都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相对来说很小的销售份额。所以,厂商既不会单独提价,也不会单独降价。因此,该空调制造商所在的行业不可能是完全竞争行业,而应该是寡头市场。 (2)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的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做出的反应,然后,才能在考虑到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要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关于寡头竞争的斯威齐模型中,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所以,该空调厂商应该属于寡头市场。2.答:斯威齐模型又被称为弯折需求曲线模型,它所依据的假设是:寡头垄断厂商竞争时会同时降价,但不会同时提价。即当一个厂商降低价格时,竞争对手同样会降低价格,使得这个厂商想从降价中获得收益是不可能的;而当一个厂商提高价格时,竞争对手会增加销售量而不提高价格,使得这个厂商因为提价而受损。图8.7中d是一家厂商的弯折需求曲线,曲线上的折弯点c将曲线分为左右两个线段,MR是这一个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是根据需求曲线即平均收益曲线得出来的。由于曲线d分为c点左右的两条线段,相应地MR也分为两段,需求曲线d在c点折弯,与弯折点c相对应,边际收益曲线MR出现间断点。图8.7弯折的需求曲线图8.7中边际成本曲线或和边际收益曲线MR的交点决定的产量为,这一产量通过需求曲线d上的对应点c确定的价格为。图中MR曲线间断点上那段垂直虚线表明,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具有稳定性。厂商的边际成本在和区间内上下变动,都不会改变价格和产量。除非边际成本出现很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才会引起价格和产量的变动。例如,当边际成本曲线上升为时,MR和的交点决定的产量为,通过这一产量在需求曲线上的对应点确定的价格为,产量下降,价格上升。 一般地,人们认为弯折需求曲线是存在于寡头厂商决策者心目中的主观需求曲线,它为寡头厂商维持刚性价格(刚性价格指当成本有着一定的改变时而价格却保持不变)提供了一种解释。这就是说,即使厂商的成本发生一点的变动,厂商的价格也较少发生改变。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一、名词解释1.经济地租(economicrent):准地租的—种特殊形式。一般准地租指边际生产力较高、质量较好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由需求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一种超额收入。相反,经济地租则是指质量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两者的共同点都是由需求方面决定,而与供给无关。例如有甲、乙两类劳动生产要素,乙类优于甲类,如果甲类要求每月工资800元,乙类要求每月获得1000元,从长期看,因为乙类劳动者已大量增加,社会普遍工资水平已提高到乙类劳动者所要求的工资水平,因此,他们每月得1000元工资是正常工资,而不存在超额收入和准地租的问题。但是,由于厂商对劳动需求的增加,单靠乙类劳动者不能满足需要,还必须雇用甲类劳动者,因为工资水平已普遍涨到1000元,甲类工人当然也能得到1000元,然而他们本来只要求得800元,于是得到了超过自己要求的工资200元。这200元就被认为是准地租。但是,这种准地租毕竟不同于一般准地租,一般准地租是由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结果,而这种准地租是由于需求数量增加的结果,而且是在长期内存在的,所以被称为经济地租。这种经济地租在一定意义上类似消费者剩余,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超过他愿意接受的收入部分。2.准租金(quasi-rent):又称为准地租。指有些生产要素的租金,在一定条件下只取决于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方面,而与其供给无关。一般来说,准地租是某些质量较高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超额收入。例如,厂商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从短期看,它的供给数量固定不变,供给弹性几乎为零,正如土地的供给弹性为零一样。如果厂商所使用的是较好的厂房、设备,其边际收益产量较高,也就是说它们的边际生产力曲线或需求曲线的位置较高,所得租金水平也就较高,通常表现为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利润就被看作是由厂房、机器设备的需求决定的,而与供给无关。3.引致需求(deriveddemand):又称“派生需求” 。指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而引起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厂商。相对而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称之为直接需求。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产品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从中获得满足,一次购买过程到此结束。与此不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企业,而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从中获得利润。企业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一次经济行为的终结。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利润并不取决于其自身,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产品支付足够的价格。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或者说,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引致和派生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某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的形态,是从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最终产品的需求曲线派生出来的。4.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revenueproduct):指在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时追加一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它等于边际物质产品(MP)与边际收益(MR)的乘积,即MRP=MP·MR。边际收益产品是以收益表示的边际生产力,它受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两个因素的影响。由于边际物质产品是递减的,因而边际收益产品也是递减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要视不同的市场曲线而定。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价格,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两条曲线按同一速度下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一条倾斜的需求曲线,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而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不再重合,前者以更快的速度下降。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反映了厂商增加一单位这种生产要素给它带来的收益。厂商正是根据这一收益大小来决定它对该要素的需求量及价格。因此,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它与要素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与均衡量。在这一点上,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在这一条件下,厂商才会实现利润最大化。5.洛伦茨曲线:指以它的发明者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命名的用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洛伦茨把社会居民依其收入多少分成若干等级,再分别在横坐标和纵坐标上标明,连接每个等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和每个等级人口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百分比所形成的一条曲线,就叫洛伦茨曲线。如图9.9所示,横轴OP表示社会总人口,并被分为100等份;纵轴OI表示社会总收入,也被分为100等份,OPYI为正方形,OY直线是正方形的对角线,OY曲线便是洛伦茨曲线。OY对角线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平均;OPY线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因此,洛伦茨曲线愈靠近对角线表示分配愈平均;愈靠近OPY线表示分配愈不平均。图9.9洛伦茨曲线二、选择题1--5AAADC6—10BDBBD11--15DCDDD16—20CCBCA21-25AACCA 三、简答题1.答:(1)某厂商的产品市场是垄断的,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此情况下,厂商的要素供给曲线是水平线,要素需求曲线则由MRP曲线表示。该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曲线,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是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市场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总和。要素市场价格由市场的供求曲线决定,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则决定于市场价格和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2)某厂商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要素市场是买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VMP,边际成本是MFC,要素的供给曲线W(L)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市场供给曲线。要素价格由要素供给曲线W(L)决定,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决定于VMP和MFC的均衡点。在此种情况下,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VMP=MFC。(3)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和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共存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此时,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MRP,边际成本是MFC,厂商对要素的购买量决定于MRP曲线和MFC曲线的均衡点,并与AFC曲线一起决定均衡价格。即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MRP=MFC。2.答: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即土地使用价格(租金)变化不影响土地供给量,并不是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由用途。事实上,任何一种资源,如果只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途,即该用途的机会成本为0,则即使该资源价格下降,它也不会转移到其他方面,即供给量不会减少,从而供给曲线垂直。如果土地对其所有者确有某些消费性用途(如打猎、做网球场或造私人花园等),则供给曲线就可能不垂直,而会略微向右上倾斜。3.答:根据要素价格理论,可以知道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厂商对产品市场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厂商可以在商品给定的市场价格下,出售任何数量的该商品,这就意味着在该商品给定的市场价格下,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即弹性无穷大)。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厂商对要素市场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厂商可以在该要素给定的市场价格下购买任何数量的该要素,这就意味着在市场决定的价格水平上,企业面临要素的供给曲线为水平线(即弹性无穷大)。在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对某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的决定不仅要考虑市场价格,还要考虑这一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值和平均产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总是以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值与该要素的价格相等的原则,来确定该要素的最佳使用量。概括地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就是低于平均产值曲线的边际产品价值()。4.答:假定厂商只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对单个厂商的劳动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劳动的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厂商在其产品市场上是垄断的,因此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边际收益曲线在任何产量水平下都会小于其价格或平均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不再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而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用公式表示就是:。由于在产品市场上厂商处于卖方垄断地位,因此其边际收益MR小于其平均收益AR。由于平均收益总是等于价格(AR=P),MR小于AR,也就意味着MR小于P,所以,在所有产量水平上都小于。同时设为每增加1单位劳动投入而增加的总成本,称为“边际要素成本” 。这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的卖方垄断厂商对单一可变要素劳动的需求就可以用下式来表示:该公式表示,在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增加1单位劳动投入,就多支付一份工资,因此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就等于工资。厂商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使投入1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这一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即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5.答:在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中,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都是以其边际产品为基础的。而边际产品的存在又以该要素的投入量可变为前提。严格地说,真正的固定生产要素由于其投入量固定不变,因此是没有边际产品的。这样,其价格决定就应与可变要素不同。固定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是建立在经济租金概念的基础上的。经济租金是超过“吸引并保持该固定要素被使用的费用”以上的支付,或者说经济租金是超过固定要素的机会成本的支付。如果一种固定生产要素除此一种用途之外别无他用,其机会成本就是零,这是使用该要素的所有支付都为租金。许多长期可以变化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往往是供给固定的生产要素,对这种短期内固定的要素的支付称为准租金。因为在长期,当该要素成为可变要素时,这一租金会消失,因此不能与长期固定要素的经济租金划等号。6.答:土地价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土地本身的经济关系引出的价格,这部分价格可以叫土地资本化的价格,或者称之为土地资源价格;另一部分是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形成的价值所决定的价格,这部分叫土地资产或土地资本。土地本身的价格或称土地资源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这两部分价格之和,便构成现实的土地价格。租金是支付给一种只有单一用途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当土地只有一种用途时,其供应就完全缺乏弹性。对土地的需求价格不论上升或下降都不会使土地供给增加或减少。由此可见,是房屋的价格上涨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而不是土地价格的上涨导致了房屋价格的上涨。这个结论只适用于土地完全缺乏弹性的情况,如果土地还有别的用途,别的用途的需求也会把土地的租金提高,从而使建造房屋必须支付更高的费用,从而对房屋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7.答:(1)农民进城以后,将向市场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城市职工工资水平从W1下降到W2。工资总额从B+C+D+E+F+G+H下降到C+D+E+G+H+J+K。 图9.14农民进城打工对城市的影响(2)厂商的收入从A增加到A+B+F+I。(3)农民进城后的收益为:J+K。整个社会的福利从A+B+C上升到A+B+C+D+F+G+I+J。故对整个社会来说,农民进城是能提高福利的,但对于城市职工来说,由于来了低成本的竞争者,其福利将受到损害。8.答:(1)产品市场理论与要素市场理论的不同点。首先,产品市场上需求曲线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从而决定需求规律的因素是有关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例如,在基数效用论中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在序数效用论中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由于这些假设多来源于对消费者心理的描述,因而难以得到有力的证明。与此不同,产品的供给曲线来源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从而来源于厂商的生产规律,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为技术规律,有关生产函数的假设较容易得到证明,因而使得生产理论的分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要素市场上,要素的需求来源于厂商,而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但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前提是消费者的需求,即要素需求是引致需求。与此不同,产品市场上需求是消费者的直接需求,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大小,部分地决定了生产该产品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不同于产品的供给,要素的供给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效用,而产品的供给则主要是生产者的技术因素。(2)产品市场理论与要素市场理论的相同点。首先,在两个市场上,中心问题是价格决定,而价格决定是通过供求均衡来实现的。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和厂商的供给相互作用,决定产品的价格;在要素市场上,厂商的需求和要素所有者的供给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两个市场上,供给和(或)需求发生变动,都将使得均衡价格发生改变,供求定理发挥同样的作用。其次,在两个市场上,对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分析是一致的。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合理配置对收入的支出,用于购买既定价格的产品;而消费者的收入则来源于要素市场上要素所有者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同样,在供给生产要素数量时,要素所有者遵循的原则仍然是效用最大化。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供给者,为了利润最大化,在既定的价格下选择供给产品的数量。同样,厂商也是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者,以此原则,厂商选择使用生产要素的数量。四、计算题1.解:劳动力市场均衡时,=,既10W=60-10W,解得: 所以不存在政府干预时,工资率为3元/小时,就业水平为30千万人/年。(2)当政府规定最低工资为4元/小时,劳动供给量为,劳动需求量为,所以就业人数会降为20千万人,同时有20千万人的失业人口。(3)如果政府改为向每个就业者支付1元补贴,则劳动供给曲线为,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得此时就业水平提高到35千万人/年,企业支付的工资为2.5元/日,工人实际获得的工资为3.5元/日。2.解:(1)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所以,令得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函数为:(2)因为所以该消费者工作的时间会随着工资率的增加而增加。(3)由可得,不管工资率有多高,她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3.解:(1)要评价该公司的总工程师的建议是否合理,只须看如果企业用400小时的熟练劳动和100小时的非熟练劳动,所花费的成本是否使产出达到最大化。若没有使产出达到最大化,则该工程师的建议不合理,反之,则合理。按照该总工程师的建议,企业须花费400×10+100×5=4500美元的支出来得到Q=300×400+200×100-0.2×4002-0.3×1002=105000的产出。下面我们只须看花费4500美元的支出时,最大化的产量是多少,就可以判断该工程师的建议是否合理:使得 对应的拉格朗日函数:达到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得S=350,F=200,此时的产出为Q=108500∴108500>105000∴该工程师的建议不合理。(2)此时的最大化问题就变成了使得同理可求得满足一阶条件的式子:求得S=393,F=214,此时的产出为116071.4。(3)此时企业不存在支出的限制,所以企业利润的表达式为∴当时,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为1449181.25。即企业应雇佣332.5小时的非熟练工。4.解:(方法1)根据求得利润极大时的L、Q和p。由P=85-3Q,得将代入上式,得于是,又由于此要素按固定价格出售,故由,可得:L=25 (方法2)根据MR=MC求得利润极大时的L、Q及P。由P=85-3Q,得所以,由,得,因此,所以,由MR=MC,,得Q=10P=85-3×10=55;此时,。5.解:(1)当厂商利润极大时,有,即:解得:(此时,即处于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厂商未达到最大利润,舍去)即当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应每天投入的劳动时间为60小时。(2)利润=22(美元)即每天获得的纯利润为22美元。6.解:据题设,(1)均衡时有,-10W+150=20W,得(元),(人)(2)如图9.20所示,当均衡工资提高到=6时,,新的就业水平即为120人。 图9.20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设政府给企业的单位劳动补贴为S元,则补贴后的劳动需求曲线为:将代入,得于是政府付给企业的补贴额为元,企业付给职工的补贴额为(元)。(3)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此时劳动需求人,而劳动供给人,故失业人数为(人)。7.解:由题设P=10,Q=100,AVC=5,AFC=4,得准租金=500元经济利润元由此可见,准租金与经济利润是不等的。这是因为准租金指总收益扣去可变总成本后的余额,而经济利润又是准租金扣去总固定成本的余额。8.解:(1)因产品和劳动市场均为完全竞争,故均衡时有 美元。即每个农业工人的年工资为9000美元。(2)由题设,总收益美元故总地租美元,于是,每公顷支付地租为美元。五、论述题1.答:(1)均衡工资将由OW1降到OW2。因为在这些省市职工流入深圳前,劳动的需求曲线AB与供给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的均衡工资为OW1;随着这些省市职工流入深圳,劳动的供给曲线右移,新供给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AB相交于E2决定的均衡工资变为OW2。(2)这些省市职工流入深圳前,深圳本地劳动供给量为OL1,工资水平为OW1,故工资总额为OW1×OL1,即区域OW1E1L1所代表的金额。这些省市职工流入深圳后,深圳本地职工工资水平降为OW2,其工资总额变为OW2×OL1,即区域OW2CL1所代表的金额。因此,深圳本地职工总工资额因外省市职工的流入而减少了,减少的数额为OW1E1L1-OW2CL1=W1W2CE1。(3)由n个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为这n个工人的边际产出之和,用积分来表示即为。在外省市职工流入深圳前,均衡劳动使用量为OL1,总产值便为这OL1个工人边际产出之和,即图9.23中面积OAE1L1所代表的数额。由于工资总额为OW1E1L1,资本所有者得到面积W1AE1(=OAE1L1-OW1E1L1)量的收入。外省市职工流入深圳后,均衡劳动使用量为OL2,总产值便为这OL2个工人边际产出之和,即图9.23中面积OAE2L2所代表的数额。此时工资总额为OW2E2L2,资本所有者便能得到面积W2AE2量的收入。与外省市职工大量流入深圳前的W1AE1量相比,增加了W2W1E1E2量的收入。(4)由(②)、(③)知,外省市职工流入深圳后,深圳本地的劳动所有者(工人)的收入损失了W1W2CE1量,而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了W2W1E1E2,显然W2W1E1E2>W1W2CE1,即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总收入的增加量超过了劳动所有者(工人)工资额的损失量,其差额为CE1E2。因此外省市职工流入深圳整体来说是有利的。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2.答:(1)租金产生的原因是政府对出租车数量的控制。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对出租车的需求来自市民,市民搭乘出租车的次数与乘坐出租车的价格相关,乘坐出租车的价格越低,市民搭乘出租车的次数就越多,客观上要求更多的出租车运营。对出租车的供给来自出租车的成本,在出租车成本一定的条件下,乘坐出租车的价格越高,出租车行业的利润越高,愿意进入出租车行业的人越多,从而市场上的出租车越多。在竞争条件下,均衡价格和均衡出租车量是供给和需求的交点。但是,在政府决定出租车价格的条件下,由于政府定价高于市场均衡价格,因此对出租车的供给高于对出租车的需求。市场的出租车是由需求所决定的,因此为了使出租车的供给等于需求,政府就需要将出租车的成本提高到在既定价格下与需求相一致的水平,这就是租金的产生。图9.22如图9.22所示,在政府规定价格P1的情况下,市场对出租车的需求为Q1,但出租车的供给为Q2,为了使出租车的供给降低到Q1,政府对出租车收取执照费,执照费为P1P2,在这种情况下,出租车的供给和需求才能相等。(2)执照控制以后,从上图可以看出,乘客剩余减少了A+N,出租司机剩余减少了C+M,政府收入增加了A+C,社会总剩余减少了M+N。所以执照控制后,乘客和出租司机都蒙受损失,政府获得利益,但从整个社会看,整个社会的福利也减少了。 第九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瓦尔拉斯定律:也称为瓦尔拉斯法则,由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其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和为零。各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之间相互依存,均衡价格为相对价格,而非绝对价格。由瓦尔拉斯定律可以推出,经济体系中存在几个商品市场,若其中n-1个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第n个商品市场也必然是均衡的。瓦尔拉斯定律不仅表明在交换体系中任何价格水平消费者对所有商品的超额需求总和为零,同样可以证明,瓦尔拉斯定律不仅适用于纯经济交换体系,而且适用于生产与交换经济体系,也适用于货币经济体系。需要提出的是在纯经济交换体系和生产与交换经济体系下,瓦尔拉斯定律中的需求函数为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超额需求函数亦为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但是,在货币经济体系下,由于货币需求量并不是效用函数的变数,这样,需求函数和超额需求函数都不再是价格的零次齐次函数,均衡商品价格的任何同比例变动,都会使该货币经济体系脱离其原来的均衡状态。2.均衡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设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一般均衡分析是将互相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在一般均衡理论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共同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实现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的均衡。3.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与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1)实证经济学是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排除了价值判断的理论经济学。只研究现实经济体系的运行,揭示现实经济实物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描述有关变量之间的稳定的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不涉及事物的好与坏,也不提出如何改变现状的建议。简而言之,实证经济学的目的旨在了解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为何这样运行,回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涉及应该怎样的问题。例如,分析经济运行可从下面三方面着手:①现状怎样。如失业率有多高。②为解决现实问题有几种方案。只是提供几种方案,不作具体建议。如为解决失业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③ 选择某种方案的后果。如指出某种降低失业率的方案可能带来的后果,但对这种后果不做任何评论。实证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检验的标准是客观事实。不同派别的经济学家对实证问题的看法一般都不同。(2)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规范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经济学,它研究经济事物应该如何运行,而不考虑经济事物的实际运行状况,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为个人或政府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简而言之,规范经济学的目的是对经济体系的运行做出价值判断,回答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并提出“应该怎样”的问题。凡陈述应该怎样的命题,成为规范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征收累进所得税,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这会使收入分配趋向平均化,属于实证命题;政府是否应当征收累进所得税则属于规范命题。又如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现状和原因的描述属于实证经济学;而规范经济学要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哪一个更坏,应该把消除失业和防止通货膨胀哪个摆在优先地位,等等,规范性命题是否正确合理,无法单纯通过事实来检验。二、选择题1—5DCDCA6-10DCCDB11-15DDBDD16-20CDBAD三、简答题1.答:(1)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2)一般均衡的实现的基本条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完全竞争的市场;②资源具有稀缺性;③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④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⑤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⑥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3)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结论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瓦尔拉斯最先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并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瓦尔拉斯在其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提出瓦尔拉斯定律,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和为零。由该定律可以推出,经济体系中存在几个商品市场,若其中n-1个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那么,第n个市场也必然是均衡的。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事实上,瓦尔拉斯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逻辑是错误的。但是,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苛刻的假设条件下才存在均衡解,这些假设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而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及均衡同时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2.答:(1)如果商品X的市场供给(SX)增加,按局部均衡分析,则其价格PX 下降,供给量QX增加。由于实际生活中,各个部门、各个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X商品市场的变化会对经济的其余部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越大,就越不适合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因此,需用一般均衡分析来考察X商品市场的变化与其他经济部门的相互影响。由于商品X的价格PX下降,人们会提高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对其替代品的需求。这样,互补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上升,而替代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下降(如果供给曲线呈正向倾斜)。(2)在商品市场中的上述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因为它导致了生产X商品和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又引起了生产商品X和其互补品的要素价格和数量的上升。它同时又导致商品X的替代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又引起生产商品X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下降。这些变化被替代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削弱。(3)由于(2)中所述的变化,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及收入的分配也发生变化。商品X及其互补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增加,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商品X的替代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减少,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些变化转而又或多或少地影响包括商品X在内的所有最终商品的需求,这样,所有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都受影响。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又同时重新稳定,整个经济又一次进入全面均衡状态。3.答:瓦尔拉斯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条件下,建立以四组方程为主要内容的一般均衡价格模型体系。这四组方程是:商品需求方程、资源需求方程、商品供给方程、资源供给方程。他假设以X、Y、P、W分别表示商品的数量、资源的数量、商品的价格、资源的价格。则居民对商品需求为,需求总价格为;居民对资源的供给为供给的总价格为。按照假设,居民对商品需求的价格量恰好等于他们对资源供给的价格量,因为居民是靠出售自己的资源才得以购买商品的。于是:               ①又因厂商对资源的需求为,需求总价格为;厂商对商品的供给为,供给的总价格为。按照假设,厂商对商品供给的价格量与他对资源需求的价格量相等,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于是:               ②①式等号左边与②式等号右边的价格量相等,意味着居民对商品需求与厂商对商品的供给恰好一致。即从商品方面来看:①式等号右边与② 式等号左边的价格量相等,意味着居民对资源的供给与厂商对资源的需求恰好一致,即从资源方面来看:总之,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体系中,商品和资源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相等,这一恒等式就是瓦尔拉斯定律。换而言之,瓦尔拉斯定律是指在一般均衡价格模型体系中,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数量,正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居民愿意供给的资源数量,恰好等于厂商所需要的资源数量。四、计算题1.解:要素市场均衡要求W=VMPL=P×MPL,故有故                 故   于是,              ①同样地,由VMPK=P×MPK=R,有故   故    于是, 3KYPXX=KXPYY  ②由效用函数及MRSXY=,有故PXX=PYY   ③将式③代入式①、式②,得LY=3LX,KX=3KY由题设,LX+LY=2500,故同样,由KX+KY=324,知将这些值代入生产函数,得X=480.25×2430.75×6250.25=(24×3)1/4×(35)3/4×(55)1/4=2×34×5=810Y=30.25×810.25×18750.75=31/4×(34)1/4×(54×3)3/4=3×3×53=1125(1)由式③及给定PX=100,得。(2)R=0.75。(3)W。五、论述题1.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相互联系,共同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不仅影响它们各自市场上的价格,而且影响到其他市场的供求,从而使得许多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一般均衡分析就是讨论当影响某一个市场上的供给或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后,能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问题。 所谓一般均衡系指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一种状态,它是相对于局部均衡而言的。具体地讲,就单个消费者来说,他面对既定的市场价格,使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购买和出售,来实现自身的效用最大化。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组合)的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构成了商品的市场需求。单个生产者在既定的价格下购买生产要素,利用成本最低的生产技术生产各种产品的组合,并以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当厂商获得最大利润时,厂商处于均衡,从而形成对产品的供给。所有厂商供给的总和构成了产品的市场供给。如果所有厂商的成本函数相同,那么在厂商处于均衡时,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对所有的商品而言,当消费者的超额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量减最初拥有量)恰好等于厂商的市场供给时,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可以证明,如果所有经济当事人的需求和供给函数都是连续的,并且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满足预算约束,那么对于任意价格,瓦尔拉斯定律成立,并且存在一系列价格,使得所有的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在一般均衡的实现过程中,除了经济当事人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外,最终均衡的实现还要借助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即市场拍卖者的存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就是反映市场供求变动的晴雨表。如果某一行业的利润较高,其他行业中的资源就会转移到该行业中来。这样,在市场机制中如同存在一个拍卖者,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动调整资源的配置:如果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超过供给量,那么他就提高价格;反之,他就降低价格,直到所有的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为止。如同单个商品的价格决定一样,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决定一系列的市场均衡价格,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一般均衡模型除了论证“看不见的手”的目的以外,其分析也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其实现的条件。(1)一般均衡的实现需要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所以有关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对一般均衡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一般均衡分析至多具有理论意义。(2)有关经济当事人行为的连续性等假设过于严格,有关拍卖者的假设也需要经济当事人有超常的信息处理能力。(3)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也只是为一个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数学解。 第十章博弈论初步一、名词解释1.混合策略(mixedstrategies):指在博弈中,博弈方的决策内容不是确定性的具体的策略,而是在一些策略中随机选择的概率分布的策略。混合策略情况下的决策原则有两个:第一,博弈参与者互相不让对方知道或猜到自己的选择,因而必须在决策时利用随机性来选择策略,避免任何有规律性的选择;第二,他们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使对方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有针对性倾向某一种策略而在博弈中占上风。2.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3.占优均衡(DominantEquilibrium):占优均衡指这样一种均衡,不管其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该竞争者采取的策略都是最优策略。纳什均衡指每一个竞赛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占优均衡是一种纳什均衡。占优均衡若存在,只存在惟一均衡,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二、选择题1—5CCCAB  6-10BBCDA     11-15CAACD 16-21CBBDBC三、简答题1.答:卡特尔组织是指厂商串谋到一起,试图确定使整个行业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的合作或者串谋。一个卡特尔组织就像一个垄断厂商一样,只要市场需求相当缺乏弹性,它可以将价格提高到大大高于竞争的水平。一般卡特尔成功的条件主要有这两个:首先,一个稳定的卡特尔组织必须要在其成员对价格和生产水平达成协定并遵守该协定的基础上形成。其次,垄断势力的潜在可能。下面从这两个条件分析卡特尔组织不稳定的原因。首先,从卡特尔成功的第一个条件看,由于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成本,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甚至有不同的目标,因而他们可能想要不同的价格水平。或者各成员可能受到通过略微降价即夺取比分配给它的更大的市场份额来欺骗其他厂商的诱惑,从而造成卡特尔组织的解体。只有长期回到竞争价格的威胁才能阻止这种欺骗,如果卡特尔的利润足够大,这种威胁是有效的。其次,从卡特尔成功的第二个条件看,即使一个卡特尔能够解决组织上的问题,但如果它面临的是一条具有高度弹性的需求曲线,它就只有很小的提价的余地,因而组成卡特尔的利益就是很小的。在现实中,由于上面的原因,卡特尔组织具有不稳定性,卡特尔组织只能在一种短期利益的结合下形成,当这种共同利益不存在时,卡特尔组织就会解散。2.答:1)A的最大可能损失为最小的策略是违约,至少可保证有利润200,如果守约,有可能损失200。同样,B的最大可能损失为最小的策略也是违约,也可以至少保证有200的利润,这是极大化极小策略。 (2)如果我是A,会选择违约,因为不管B是守约还是违约,A选择违约都是最优的,因而选择违约是A的优势策略。同样,B也会选择违约,如果A选择违约,B也一定选择违约,否则,就会有—200的损失。如果B选择违约,A也会选择违约。(3)这一对策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B都选择违约,从而都得200的利润,因为这是优势策略均衡。事实上,这就是囚犯困境的纳什均衡模型。3.答:(1)有两个纳什均衡:(等待,去打水)和(去打水,等待)甲去打水等待去打水(2,2)(1,3)等待(3,1)(0,0)乙(2)有好处。若甲坚持不打水的的策略,乙打水的话,甲获得的效用是3,因此对甲有好处。反之,若乙坚持不打水的策略,乙获得的效用为3,故对乙也有好处。四、计算题1.解:(1)该囚徒困境博弈的矩阵图为:厂商B厂商A降价不降价降价0,0,0不降价0,,运用划短线法,纳什均衡解为(降价,降价),(不降价,降价),(降价,不降价);其中(降价,降价)为弱占优均衡。(2)若两厂商进行T次有限次重复博弈,采用逆向递推归纳法可得: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为((降价,…,降价),(降价,…,降价))(3)两个厂商若要都获得垄断利润,应该合作,采取(不降价,不降价)的策略。此时两厂商可以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来保证双方都有动力来维持合作。2.解:(1)可能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对甲占优均衡:a>e,c>g,b>d;第二,对乙占优均衡:b>d,f>h,a>e;第三,对甲乙都占优均衡:a>e,c>g,b>d,f>h。(2)纳什均衡只需要满足:甲选取上的策略时,b>d,同时乙选取左的策略时,a>e。即本题中纳什均衡的条件为b>d,a>e。(3)占优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因为占优均衡的条件包含了纳什均衡的条件。(4)当对任何一方而言,任何一种纯策略组合都不满足纳什均衡时,纯策略纳什均衡就不存在。3.解:(1)A考虑,若选H,min{30,50}=30;若选L,min{40,20}=20。A采取极大化极小策略,max{30,20}=30,所以A会选择H。B考虑,若选H,min{30,60}=30;若选L,min{35,20}=20。B采取极大化极小策略,max{30,20}=30,所以B会选择H。如果两家厂商同时做出极大化极小策略,则有均衡结果(H,H),二者的支付为(30,30)。(2)如果A先行动,若选H,B会选L,此时A的利润为50;若选L,B会选H,此时A的利润为40。所以若A先行动会选择H,B选L,均衡策略为(H,L)。 如果B行动,若选H,A选L,此时B的利润为60;若选L,A会选H,此时B的支付为35。所以若B先行动会选择H,A选L,均衡策略为(L,H)。五、论述题1.答:(1)博弈论,英文为“game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2)我国外贸额90%以上是同世贸组织成员发生的,此时的中国就类似于智猪博弈中的“小猪”,世贸组织成员类似于“大猪”,因为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双方往往以双边政治关系为“抵押”,却无权引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从而使我国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无权引用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协议和反补贴协议下的权益,也使中国往往成为歧视性反倾销反补贴的首要对象。(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能够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争取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也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如会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专家们指出,这些压力将促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加入WTO组织之后,由于可借助WTO的仲裁机制,类似针对中国的单方面的制裁将会多了一个申诉的渠道,不会光吃哑巴亏。就如斗鸡博弈理论一样,其他国家单方面对我国进行歧视性反倾销时,我国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行事,避免过于被动。同时,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将可直接参与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而且参与制定规则有利于使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反映;同时,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关处理,免受不公正处罚。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指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国防、海上导航用的灯塔,就是公共物品。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2.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2)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3.寻租(rentseeking):指个人或利益集团寻求垄断特权以获得垄断利润或额外收益的非生产性行为。寻租现象总是与政府行为相联系的。当政治分配介入市场,为市场运行创造出各种人为壁垒,从而人为地创造出各种垄断特权时,寻求额外收益的个人或利益集团便围绕着垄断权力展开寻租活动,或者鼓励政府建立垄断特权,或者取代别人的垄断特权,或者维持已取得的垄断特权。二、选择题1--5DCCAD6--10ADBBA11--15BDABB16--20BCBDA三、简答题1.答: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的一个概念,通常将不具备消费或使用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人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同时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0。公共物品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种。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四个特性:(1)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2)强制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3)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4)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2.答:(1)同样一个市场系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市场在配置“鸡”和“鲸”这两种资源时其效率是不一样的。市场在配置鸡的生产和消费时是有效的,但在配置鲸时却出现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不完全信息等。鲸是一种公共资源,但市场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往往无能为力。公共资源是指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排他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竞争性是指当某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和服务时,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当利用市场来对公共资源进行配置时,它很可能很快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有财产的悲剧”。(2)从产权角度来看,农民拥有他所养殖的鸡及相关的占有、处分、收益等权力,因此觉得有必要好好照看它们,增加鸡的数量。由于产权的确定性,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鲸的产权归属并不明确,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个人,换言之,它是世界公共资源。于是,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捕鲸可以赚大钱,不少人蜂拥而上;另一方面,保护鲸类则由于缺乏直接经济利益而乏人问津。这就使得单纯依靠市场来配置鲸这种资源时其结果缺乏效率。3.答:(1)因为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垄断利润是不公平的,所以必须要反垄断。图11.3垄断厂商的经济效率在图11.3中,横轴表示厂商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表示厂商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再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直线AC=MC表示。为了使利润极大,厂商产量定在Q2,价格为P2,它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量(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边际成本)。显然,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1和价格P1,消费者剩余是ΔFP1H的面积,而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Δ 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图P1P2GI所代表的面积)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另一部分(ΔGIH所代表的面积)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2)对垄断的公共政策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则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①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一般根据反垄断法来执行。行业的重新组合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垄断的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分解原有的厂商,或扫除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制止垄断行为可以借助于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②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治措施。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③管制自然垄断的做法还可以采用为垄断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相似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被控制在平均水平,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4.答:(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如国防、警务之类。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这是由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的。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排斥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一件衣服,一磅面包之类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2)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了。四、计算题1.解:(1)显然,任何承包大桥的公司都将作为一个垄断者出现,因此按垄断利润最大化来求解该问题:公司若承包,则其面临的决策为 对上式求导:从而最优的汽车数为:Q*=25,最优的过桥费为:P*=12.5但此时若有公司承包,其利润为,所以没有公司愿意承包。(2)若政府根据每天通过的汽车数进行补贴,假设每辆汽车补贴t,则承包公司面临的决策为:对上式求导:解得最优的汽车数为:Q=25+t最优过桥费为:最大利润为:既要使补贴数最小又要公司愿意承包,所以最小的补贴额应该满足:解得:t*=6.62。这时,最优汽车数为Q*=31.62,最优过桥费为P*=9.19。(3)若政府一年一次给承包公司固定补贴,补贴数与通过车辆无关时,承包公司按照本题第(1)问的方式来决策,因为每天亏损187.5,所以政府一年补贴的总数额应为:187.5×365=68437.5。(注意,通过上述计算,考生可以从政府最小补贴额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分别考虑两种补贴方式的优劣。)2.解:(1)如果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则企业的利润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企业的产出水平为:;市场价格为:p=200-q=165。(2)如果生产者必须内部化其外部性,则企业的利润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解得企业的产出水平为:;市场价格为:p=200-q=175。(3)上述计划不能消除污染物,即不能使污染量减少为零。①在(1)中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数量为:z=0.1q=3.5②在(2)中的情况下,污染物的数量为:z=0.1q=2.5比较①和②可见,生产者内部化其外部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污染程度,不能将污染减少为零。(4)税收设计应该采用从量税,即对每单位产量征收一定的税。因为总量税显然不能改变企业的边际决策,如果不能改变企业的边际决策,就无法影响企业的产量和排放的污染量。假设对企业每单位产量征税为t,则企业的利润为: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要使污染排放量为(2)中的z=0.1q=2.5,则企业的产量为:q=25,则有:所以t=40,即政府应对企业每单位产量征收40的税收。3.解:(1)灯塔属于公共物品,因为灯塔具有公共物品的两个属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通过将三条个别需求曲线纵向加总可得到由D表示的市场需求曲线。边际成本曲线MC与需求曲线D相交点确定的最佳光亮强度为Q。(3)在Q的最佳光亮强度情况下,C船应付5美元,B船应付10美元,A船应付15美元。(4)可以。在英格兰,灯塔就曾经由私人所有与经营,灯塔服务费可在港口收取。一般情况下,一定时点只有一条船需要灯塔服务。由悬挂的旗帜来认定其是否已经交费,如未交费,灯塔则不发光。五、论述题1.解 :(1)当信息充分时,显然有高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高,但需求大,低质量的房子建造成本低,但需求小,供求状态为图11.10。图11.10信息充分时,高质量房与低质量房的供求状况其中,Dh,Sh分别为高质量房子的需求与供给;D1,S1分别为低质量房子的需求与供给。(2)当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的需求一样,因为消费者无法区分高质量房子和低质量房子。但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心里清楚,故两种质量的房子的供给曲线与前述相同。见图11.11。图11.11信息不充分时,高质量房与低质量房的供求状况显然,与买卖双方对商品房质量有充分了解的情况相比,低质量房子的价格上升,数量增加,而高质量房子的价格下降,数量减少。市场上低质量房子的供给反而超过了高质量房子的供给。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名词解释1.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NP: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2.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由于物价不同,名义GDP和实际GDP一般会有些差异,差异越大,说明基期到现期的物价变动大。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4.NDP:即国内生产净值,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5.GDP平减指数:是指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它衡量现期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年上产的那一篮子物品市场价格的差异,计算公式为: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6.NI:即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二、选择题1—5BBCCD6—10ABBDC11—15DAABB16—20AABDD21—25DDCBD三、简答题1.答:不能。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2.答:不能。该公司对GDP创造的作用表现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多卖掉一些还是少卖掉一些,只会使存货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而不会使GDP生产发生变化。3.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4.答:住宅建筑即当年建造为私人购买和使用的房屋总值,之所以列为投资的一部分,是由于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增加看作是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可算作消费,假定它是出租的话,所取得房租可以计入GDP。5.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四、计算题1.解:(1)按收入法计算GDP,得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100+10+30+30=170(2)按支出法计算GDP,得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90+60+30+(60–70)=170(亿元)(3)政府收入=所得税–转移支付=30–5=25(亿元)所以政府预算赤字=政府支出–政府收入=30–25=5(亿元)(4)家庭将收入分配为消费、储蓄或税收,因此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转移支付)所以储蓄=收入–消费–(税收–转移支付)=170–90–25=55(亿元)或者,由等式(投资–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0得储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出口–进口)+投资=5+(60–70)+60=55(亿元)(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2.解:(1)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500+(125+50)+200+15=890(亿美元)(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折旧=890-50=840(亿美元)(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840-75=765(亿美元)(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765-100-50-130+120=605(亿美元)(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05-80=525(亿美元)3.解:(1)储蓄S=4100-3800=300(亿美元)(2)投资I=300+(-200)+100=200(亿美元)(3)政府支出G=4800-3000-800-(-100)=1100(亿美元)4.解:(1)国内生产净值=4800-(800-300)=4300(亿美元)(2)净出口=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3)30+960=990(亿美元)(4)个人可支配收入=4300-990=3310(亿美元)(5)个人储蓄=3310-3000=310(亿美元)五、论述题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名词解释1.引致需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在众多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同时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因而消费可以近似的表示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用公式表示为:c=a+вY。其中,a为消费者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消费部分;而引致消费指的是收入引致的消费,是边际消费倾向в和收入y的乘积。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用APC表示,APC=c/y.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例,用MPC表示,MPC=Δc/Δy。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Δy/Δg。5.均衡产出:又叫均衡收入,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产出。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者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一般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二、选择题1—5DBADB6—10DACAB11—15CCDCA16—20DBDCA21—25DDBCD26—30CDCBD31—35DDCBD36—38CAD三、简答题1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较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2答:凯恩斯认为:①企业投资水平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于市场利息率的对比。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时,投资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少;②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递减规律;③由于货币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是有限度的;④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下降受阻,导致投资需求不足。8.答:(1) 乘数原理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投资的增加,则乘数是投资乘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则乘数是政府支出乘数;等等。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2)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4.答:(1)短期消费曲线是一条与纵坐标相交的一条曲线,而长期消费曲线则是一条从原点向右上方延伸的一条曲线。(2)斜率不同,由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比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高,所以长期消费曲线的斜率比短期消费曲线斜率大。(3)在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曲线是一条向上凸的曲线;在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保持稳定,消费曲线是一条直线。5.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6.答: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时,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7.答: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增加储蓄是好的,减少储蓄是恶意的.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应该指出,这种悖论只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存在,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就不存在了。四、计算题1.解:(1)在C=120+0.75y中,令C=1120,得y=1333(2)从消费函数知MPC=0.75,从而MPS=0.25(3)在C=120+0.75y中,令y=3000,得C=23702.解:由Y=C+I+G和已知条件,则Y=80+0.75(Y+20-0.2Y)+0.1Y+50+200=0.7Y+345所以Y=1150从而I=50+0.1Y=165T=-20+0.2Y=210 Yd=Y-T=940C=80+0.75Yd=7853.解:⑴可支配收入为Yd=Y-T+TR=Y-250+62.5=Y-187.5由收入恒等式得Y=C+I+G=100+0.8(Y-187.5)+50+200,所以均衡国民收入Y=1000⑵根据消费函数可知边际消费倾向MPC=0.8,则投资乘数K1=1/1-MPC=5;政府购买Kg=1/1-6=5;税收乘数Kt=-MPC/(1-MPC)=-4转移支付乘数Ktr=b/(1-b)=4;平衡预算乘数Kb=1-MPC/(1-MPC)=14.解:(1)可支配收入:Yd=Y-Tn=Y-50       消费C=30+0.8(Y-50)          =30+0.8Y-40          =0.8Y-10      均衡收入:Y=C+I+G            =0.8Y-10+60+50+50-0.05Y            =0.75Y+150          得Y=150/0.25=600……均衡收入(2)净出口余额:NX=50-0.05Y=50-0.05×600=20(3)KI=1/(1-0.8+0.05)=4(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Y=C+I+G+NX               =0.8Y-10+70+50+50-0.05Y               =0.75Y+160160          得Y=150/0.25=640……均衡收入          净出口余额:NX=50-0.05Y                 =50-0.05×640=50-32=18(5)当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X=0.8Y-10+60+50+40-0.05Y=0.75Y+140          得Y=140/0.25=560……均衡收入          净出口余额NX=40-0.05Y                =40-0.05×560=40-28=12(6)自发投资增加10使均衡收入增加40(640-600=40),自发净出口减少10(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使均衡收入减少额也是40(600-560=40),然而,自发净出口变化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更大一些,自发投资增加10时,净出口余额只减少2(20-18=2),而自发净出口减少10时,净出口余额减少8(20-12=8)。5.解:(1)根据题意可得:解得:(2)由政府购买支出乘数=(3) 解得:或者:政府支出增加所以收入增加,所以新的国民收入为2500。6.解:(1)根据题意可得:解得:又所以,(2)解得:此时所以,预算盈余为:7.解:(1)=+=0.6+100+150解得:=投资乘数为(2)=0.8+100+150解得:投资乘数为均衡国民收入由于投资乘数增大1倍而增大1倍。(3)=0.6+100+200解得:均衡国民收入因投资量增加50(=200-150)而增加125(=750-625)。8.解:(1)根据题意可得:Y=C+I=50+0.75Y+150解得:Y=800 从而有:C=650S=150I=150(2)根据题意可得:Y=C+I=50+0.75Y+175解得:Y=900从而有:C=725S=175(3)若消费函数斜率增大,即MPC增大,则乘数亦增大。反之,若消费函数斜率减小,乘数亦减小。五、论述题 第十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一、名词解释1.IS曲线:表示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2.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3.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4.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5.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6.货币交易需求:指为满足日常交易活动所要求持有的货币余额。7.投机性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8.货币幻觉:指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实际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人们由于只注重名义价值的改变而改变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一种心理错觉。二、选择题1—5ACABA6—10ABAAC11—15AADAB16—20CAADC21—27BAABCBB28-30AD,AD,BCD31—35BDCBC三、简答题1.答:IS曲线:⑴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S=I时,国民收入(Y)与利率(r)的组合轨迹。⑵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利息率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投资对利息率的反应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相反,投资对利息率的反应越不敏感,IS曲线越陡峭。⑶IS曲线左边的点表示产品市场短缺型的失衡。因为,在同一利息率的水平上,这些点所代表的产出水平低于产品市场均衡时的产出水平;相反的道理,IS曲线右边的点表示过剩型的失衡。⑷自主性支出的变动会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自主性支出增加,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或政府支出增加等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表示在同等利息率水平上收入增加了。相反,自主性支出的减少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表示在同等利息率水平上收入减少了。2.答:LM曲线:⑴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Y)与利息率(r)的组合轨迹。LM曲线中的L是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L(Y,R),M是货币供给量。⑵LM 曲线向右上方延伸,表明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息率呈同方向变动。其原因是:在货币供给不变时,收入增加要求交易货币需求量增加,这样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从而使利息率提高。⑶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⑷LM曲线的形成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投资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因此,LM曲线位置的移动,主要取决于这三因素的变化。在货币需求较稳定的情况下,LM曲线的移动主要由货币供给变动引起。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货币供给减少使LM曲线向左平行移动。h和k的变动则会使LM曲线斜率变动。3.答:如果货币市场的供给不变,则可以进行如下的判断⑴如果利息率较低,国民收入水平也较低(IS曲线下方),则国民收入倾向于增加。⑵如果利息率较高,国民收入水平也较高(IS曲线上方),则国民收入倾向于减少。⑶如果利息率较高,国民收入水平较低(IS曲线上),则国民收入倾向于不变。⑷如果利息率较低,国民收入水平较高(IS曲线上),则国民收入倾向于不变。4.答: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存在流动性陷阱时,人们在即定的利率时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所以,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自发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方移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由于财政政策所引起的自发支出增加不会引起利率上升,所以也就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的作用最大,而且,流动陷阱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存在的。5.答: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需求货币是出于货币在所有的资产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资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个人和企业为了正常的交易活动的需要产生对货币的需求。预防动机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对于投机动机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凯恩斯认为主要取决于利率,这可表示为L2=L2(r)。因此,在凯恩斯看来,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于是货币的总需求可表示为:L=L1(y)+L2(r)其中L1是收入y的增函数,L2是利率r的减函数。6.答: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能使IS右移,利率保持不变,不产生“挤出效应”。7.答:(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基础之上的,而其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则是以其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前提的。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为了避免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就必须相应增加投资。但凯恩斯认为,在生产过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消费不足,投资也是不足的。而投资不足是由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引起的。 (3)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表明,投资的多寡,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一般说来,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化,而与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如果投资成本既定,资本边际效率就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因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短期内波动不定。考虑到资本成本随投资增加而不断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随产品供给增加而下降,资本边际效率就出现了随投资增加而趋于递减的趋势,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种情况使投资的增加受到了严重限制。(4)流动偏好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心理偏好。该理论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流动偏好规律使人们必须得到利息才肯放弃货币,因而使利率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会妨碍投资的增加。这样投资和消费不足,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非自愿失业。要消除这一状态,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四、计算题1.解:(1)∵Y=C+I+G+NX=[300+0.8(Y-0.2Y)]+(200-1500r)+200+(100+0.04Y-500r)=0.68Y+800-2000r∴IS曲线方程0.32Y=800-2000r,即Y=2500-6250r(2)∵货币需求函数为L=0.5Y-2000r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为M/P=550由L=M/P有0.5Y-2000r=550∴LM曲线方程Y=1100+4000r(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解得:;均衡国民收入为:Y=2500-6250×0.136=16502.解:(1)由可得:解得:-------------IS曲线方程;由L=M得:解得:-----------------LM曲线方程;(2)由方程组得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分别为:=2.5,=1000(3)由得即由方程组得:=2.9,=1100所以当政府购买增加100时,均衡国民收入会增加100。3.解:(1)L=L1+L2=0.2Y+2000-500r…………………………货币需求总函数(2)由m=L 2500=0.2×10000+2000-500r得:r=3%,即均衡利率为3%。4.解:(1)(亿美元,下同)……………………均衡收入;……………消费;……………………储蓄;……………………投资乘数;(2)在三部门经济中,是宏观均衡的条件,在第(1)小题里,+500=正是均衡国民收入。当实际产出为6000时,,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国民收入将下降。(3)………………………………………………IS方程……………………………………………LM方程=8000-200解IS、LM方程组=2000+200得均衡利率=15(%),均衡收入=5000(亿美元)5.解:(1)Y=100+0.8Y+150-6r=1250-30…………………………………………………IS方程将该式代入IS方程可得需求函数:=500+…………………………………………AD方程(2)=1时,150=0.2-4=750+20………………………………………………LM方程=1250-30解IS、LM方程组=750+20得:=10(%),=950(亿美元)6.解:由C=a+bY,I=e-dr和Y=C+I可知Y=a+bY+e-dr此时IS曲线将为:于是由(a)的已知条件C=50+0.8Y和I=100-5r可得(a)的IS曲线为: 即同理由(b)的已知条件可得(b)的IS曲线为:即同样由(c)的已知条件可得(c)的IS曲线为:即7.解:(1)r=0.05时,Y=550-50=500。由MPS=0.2,则MPC=0.8,因此政府支出乘数所以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故新的均衡收入为:。(2)IS曲线水平右移的距离为:,故新的IS曲线为8.解:(1)在价格水平不变P=1时,若已知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100-5r和名义货币供给量为250,则LM曲线为:0.2Y-5r+100=250即(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300,同样根据(1)中所用的方法可得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均衡时的LM曲线为:0.2Y+100-5r=300即:与(1)中LM曲线相比会发觉,(2)的LM曲线位于(1)的LM曲线的右下方,且两者平行,这说明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致LM曲线向右下平行移动。(3)当r=10,Y=1100时,货币需求量为:L=0.2×1100+100-5×10=270,对于(2)中LM曲线来讲,货币供给300,此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利率下降的压力。9.解:(1)由,由于假定,因此,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即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其斜率代数表达式为。(2)当时,LM曲线斜率为: 当时,LM曲线斜率为:当时,LM曲线斜率为:(3)由于LM曲线斜率为,因此当越小时,LM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越大时,LM曲线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4)若,则LM曲线为0.2=即:=5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表明货币与利率的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情况。10.解:(1)Y=C+S=100+0.8Y+=100+0.2Y所以由I=S可得:100+0.2Y=150即Y=1250由L=M可得:0.2Y4r=200即Y=1000+20r(2)解方程组可得:r=12.5Y=1250(3)当m=220时,由L=M可得:0.2Y—4r=220,即Y=1100+20r解方程组可得:r=7.5Y=1250所以其均衡收入不变,利率减少5%。11.解:(1)这是一个引入政府的三部门经济模型,因此在已知C=0.8(1t)Y,t=0.25,I=90050r和=800的条件下,由恒等式Y=C+I+G可得IS曲线为:Y=0.8(1—0.25)Y+900—50r+800化简得Y=4250125r,即为所求的IS曲线。(2)在货币需求L=0.25Y+20062.5r,货币供给=700的已知条件下,由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得LM曲线为:0.25Y+20062.5r=700化简得: Y=2000+250r,即为所求的LM曲线。(3)由IS曲线和LM曲线联立得解方程组得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利率r=6,均衡收入Y=350012.解:(1)这是一个引入政府、外贸的四部门经济模型。在C,I,G,NX为已恬的条件下,由Y=C+I+G+NX得Y=100+0.9(1t)Y+200500r+200+1000.12Y500r=100+0.9(10.2)Y+200500r+200+1000.12Y500r=600+0.6Y1000r整理化简得IS曲线为:Y=150025000r(2)在名义货币供给800和价格水平为1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为800,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要等得LM曲线为:1000=0.8Y+2002000r化简得:Y=1000+2500r(3)由IS和LM曲线联立得:15002500r=1000+2500rr=0.10Y=1000+2500×0.10=1250故产品市场放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利率为r=0.10,均衡收入为Y=1250(4)将均衡收入Y=1250利率,r=0.10分别代入消费,投资,净出口函数得:C=100+0.9(1t)Y=100+0.9×(10.8)×1250=1000I=200500r=200500×0.10=150NX=1000.12Y500r=1000.12×1250500×0.10=10013.解:(1)IS曲线:300l00r=200+0.2Y化简得Y=2500500r①LM曲线:0.4Y50r=250化简得Y=625125r②(2)联立①、②式得到:Y=1000r=3(3)G=100,则ISLM方程为:100+300l00r=200+0.2YY=3000500r①0.4Y50r=250Y=625125r②联立①、②式得到:Y=1100,因此,国民收入增加100(1100-1000)。五、论述题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古典的总供给曲线: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即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劳动的供求主要受实际工资的影响。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或劳动供大于求、或劳动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2.劳动供给曲线:指描述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的曲线。3.劳动市场均衡: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反映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的需求曲线上,就是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在这一点上,劳动的供给总量和劳动的需求总量正好相等,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这一点决定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4.总供给曲线: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表示经济当中的生产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地,生产总水平与价格总水平变化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总供给曲线可以通过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的分析得到。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5.总需求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6.潜在就业量: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这时的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7.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它的两个假设为:(1)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2)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它是一个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的图形。当价格上升时,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要求货币工资增加,实际工资恢复原值,就业量不变,总供给不变。当价格下降时,实际工资增加,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而货币工资又不能减少,所以导致厂商减少劳动力供给,就业水平小于均衡状态,总供给减少。8.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二、选择题1—5ACAAA6—10BDDBB11—15ADBBC16—20BCCDD21--25ABCCA26--30BDBBC三、简答题1.答: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为总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价格水平提高,则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若价格水平下降,则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这种关心的内在机制是: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上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息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倒置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减少,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即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2.答:(1)决定总需求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是LM曲线的斜率和IS曲线的斜率。(2)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越陡,则LM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越大,从而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则IM曲线斜率不变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AD曲线也越平缓。3.答:宏观经济的均衡是指一国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从而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这样一种状态。宏观经济均衡包括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以及劳动市场的均衡。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AS=AD),或总储蓄等于总投资(S=I)。当S>I时,即AS>AD时,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导致存货上升,价格下降,利润减少,企业缩减生产,解雇工人,这一过程表现为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的过程。当S<I时,即AS<AD时,生产不足,存货下降,导致价格上涨,利润增加,此时企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表现为经济扩张过程。因此,只有当S=I时,宏观经济实现了均衡。4.答:(1)总需求是指支出,单个商品需求是指商品数量;(2)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的影响;(3)二者都受到价格的影响。对前者的解释必须从利息率的变化入手,对后者的解释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开始。5.答:(1)简单凯恩斯模型假设价格不变、利息率不变。用乘数理论刻画财政政策效应。该模型对总产出决定和政策效应的分析实际上是总需求分析。(2)IS-LM模型保持价格不变的假设。重点引入货币因素从而说明了利息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该模型在利息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息率决定。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了挤出效应。此外,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但是,该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3)总供求模型引入劳动市场从而分析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于是放弃了价格不变假设。该模型在价格可变的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价格水平决定。不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效应,而且分析了它的价格效应。不仅进行了总需求分析,而且进行了总供给分析。6.答:导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1)消费需求尤其是对于耐用品的购买变化;(2)投资需求的变化;(3)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4)净出口的变化。导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1)自然灾害和战争等;(2)技术变化;(3)风险承担偏好,如果市场风险增加,而厂商恰恰是风险回避者,则可能会减少供给;(4)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5)劳动意愿的变化,即人们在闲暇和工作之间进行选择的偏好。四、计算题1.解:(1)IS:150-6r=0.2y-100 LM:总需求曲线为:(2)当P=1时,根据(1)的结果可求得:y=950,r=10;(3)AS=800+150P=AD=500+解得:P=1,Y=950,即为均衡的价格水平与收入2.解:(1)IS曲线方程:整理得IS曲线方程:①(2)LM曲线的方程:所以价格水平为1时,LM曲线的方程:整理得②(3)当价格水平P=1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分别为,联立方程①②得:。(4)联立(1)、(2)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3.解:(1)由已知条件可得利润函数为:要求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投入,须使,即:若给定,劳动需求函数可以简写为:,显然,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2)将劳动需求函数代入总量生产函数可得总供给函数:可见,总供给Y是价格水平P的增函数。(3)将代入总供给函数,得Y=10P 它表明在技术条件给定,短期资本存量不变,工资刚性假设下,总供给是价格水平的增函数,这正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再将(W/P)=1代入,得Y=250。劳动市场的竞争性导致充分就业的实现,而实际工资为一常数(是否等于1是无所谓的)。这样,产出是充分就业的产出(潜在产出),不受价格的影响,这正是古典学派的观点。4.解:(1)当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当=150,P=1时,LM方程为:(2)如果P=1.2,则有:150/1.2=0.2y-4r即:(3)比较(1)和(2)可得:当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1.2时,实际货币供给从150美元下降到125美元。因此,如图17-1所示,LM曲线向左上移动,图17-1价格水平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5.解:(1)在安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在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即雇佣单位劳动的名义工资)处决定劳动力的需要量。这里,边际产值为P(14-0.08N),名义工资为W,当P(14-0.08N)=W时,就决定了价格水平P下对应于每个名义工资水平的劳动需要量。于是有,当P=1时,4美元的工资水平下就业量为125单位;3美元为137.5单位;2美元下为150单位;以及1美元下为162.5单位。(2)从(1)中可求解在P和W水平下的劳动力需求N由P(14-0.08N)=W即0.08PN=14P-W得劳动力需求函数为:N=175-12.5() (3)当P=2时,根据(2)中的劳动力需求函数即可求出不同W水平下的N。W=4时,N=150;W=3时,N=156.25;W=2时,N=162.5;W=1时,N=168.75。(4)把(1)和(2)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分别画在一张图里,如图17-2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劳动力需求曲线从Nd向上移至。图17-2劳动力需求曲线6.解:(1)如果预期为完美预见,则,由总供给AS:+λ(y—y*)可得,均衡时的产出水平为:y=y*,即产出实现充分就业水平。此时,由总需求曲线AD:m+v=p+y,可得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m+v—y*。(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在短期内,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货币政策的改变,因此,人们将不会调整其对价格的预期,因此,经济中的产出将增加。如图17-3所示,由于预期没有发生改变,短期总供给曲线为AS0,货币扩张使总需求曲线从AD0右移至AD1,产出从初始充分就业的产出y*增至y1,价格水平由p0增至p1。图17-3一次意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但是,在下一期人们就会意识到发生了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因此,人们将修正其对价格的预期,如图17-3所示,总供给曲线将由AS0上移至AS,产出重新回复到充分就业水平y*,价格上升为p2。因此,货币扩张在短期内提高了产出,但是在长期,人们调整价格预期后,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不变,货币扩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7.解:(1)当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15时,政府支出函数为1/(1-0.8)=5,自主支出增加(115-100)×5=75产品市场上,IS方程为Y=1075-30r在P=2.22时,LM方程为Y=450.45+20r (2)在P=2时,利率r可从IS和LM方程联立求解:y=1000-30r………IS曲线y=500+20r……LM曲线可得:r=10,此时C=510;I=90当P=2.22,G=115,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IS:y=1075-30rLM:y=450.45+20r求解可得r=12.50;C=510;I=75;(3)ΔI=75-90=-15,可见增加15美元的政府支出就挤出了15亿美元的私人部门的投资。五、论述题1.略2.答:(1)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混合的不同性质的曲线,它们被分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古典区域。如图17-6所示。①凯恩斯区域(水平段)。这是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线区域,表示凯恩斯区域内一般价格水平不变,而国民收入可以变动;这是由于在严重的失业情况下,经济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总产量水平很低,产量增加不会形成资源供给不足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同时,价格下降又有刚性,导致工资和物价不下降。②中间区域(正斜率阶段)。这是正常情况下的供给曲线,此时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化。这时,随着产量的增加,某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进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正斜率段是处在大量资源闲置与充分就业的中间地带。在产量从水平段右端上升时,总有些部门的发展较早较快的靠近充分就业,在其他价格水平稳定时,靠近充分就业部门出现“瓶颈”状况,则产品的价格会上升,当产量持续增加时,会有越来越多的部门达到饱和状态,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再增加产量已变得困难,于是,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影响总供给曲线变的陡峭起来,最终进入垂直阶段。③古典区域(垂直段)。这是古典主义的供给曲线—垂直线区域。不论价格水平如何提高,产量不会增加,Y0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即全社会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这是传统理论所考察的经济社会存在充分就业趋势,各种资源都会得到充分利用。图17-6总供给曲线三个区域(2)对于西方国家70年代出现滞胀,现分析如下:假定总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情况可用图17-7来表示。此时产出Y1低于原来Y0的水平,价格P1高于原来P0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对于美国20世纪90 年代新经济的分析如下:假定总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而向右移动,但总需求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情况可用图17-7来表示。此时产出Y2高于原来Y0的水平,价格P2低于原来P0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新经济状态。即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货膨胀。图17-7滞胀与新经济 第十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1.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3.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的上涨。4.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的物价上涨。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则表现为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因此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5.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即认为: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间这种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6.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y*=-a(u-u*)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7.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 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而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8.消费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CPI=×100二、选择题1—5BBABD6—10ACCAD11—15ABDDD16—20BBDDD三、简答题1.答:在现代的经济学中,按不同的标准,失业可有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力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2.答:失业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损失,这就是个人和社会为实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国民收入的减少。3.答: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爬性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四类。当物价上涨小于2%-3%时属于爬行型通货膨胀,在3%-10%之间属于温和型通货膨胀,达两位数时即为奔腾型通货膨胀,超过50%就属恶性的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将通货膨胀划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三类。通货膨胀能否预期,有可把通货膨胀划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两类。4.答: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三种。消费者物价指数,又称零售物价指数或居民生活费用指数,是通过计算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零售价格变动而得到的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又称批发物价指数,是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到的指数。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它反映的是所有计入GN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5.答: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其经济效应为:⑴收入的再分配效应。关于收入的再分配效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首先,通货膨胀将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其次,通货膨胀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受益,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值。 再者,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这是通过膨胀的再分配效应。⑵产出效应。在短期内,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却导致产出水平的减少。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能刺激就业,减少失业;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通常会减少就业。在长期,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都会消失。6.答: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有:货币供给的增长,需求拉上,成本推进,混合性以及结构性等因素。⑴货币供给的增长。这是依据货币数量方程得出的结论。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将发生通货膨胀。⑵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的原因,它是指商品市场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超过总供给水平,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引起总需求过多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被称为实际因素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扩大,政府支出增加,减税以及一国净出口增加等因素都使IS曲线向右移动,引起总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使经济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另一类被称为货币因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实际货币需求减少。这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也会导致需求在现有价格水平下扩大。在经济的总供给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总需求的增加在使价格水平上升同时,也使总产出增加。随着经济接近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总需求再增加,产出不会再增加,而只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⑶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提高原有的价格水平才能达到原来的产出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根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不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三种。⑷混合的通货膨胀。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拉上或总供给推进,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⑸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经济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攀比等引起的通货膨胀。7.答:菲利普斯曲线表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通货膨胀率提高。但菲利普斯曲线没有考虑到预期的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根据适应性预期对这条曲线作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在短期内,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但在长期中人们要根据适应性预期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人们可以根据过去预期的失误来修改对未来的预期。这样,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一致时,失业与通货膨胀就不存在这种交替关系,从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都不存在。四、计算题解:⑴设π1995,π1996分别为1995年、1996年通货膨胀率,则有π1995=(P1995-P1994)/P1994*100%=(111.5-107.9)/107.9*100%=3.34% 同理可求得π1996=2.69%⑵设π1,1997为1997年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则依照题意有π1,1997=(π1995+π1996)/2=(3.34%+2.69%)/2+3.015%⑶按照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有实际利率1997=名义利率1997-π1,1997=6%-3.015%=2.985%五、论述题1.答:在反通货膨胀方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紧缩性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和总供给相适应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措施。按照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分析和有效需求原理,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才会产生。要消除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用紧缩性政策以压制总需求,措施有:首先,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和支出两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税收,减少支出的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税收能够压缩社会总需求,减少财政支出可以减少需求。其次,可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过膨胀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是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购买政府债券的人用商业银行的支票来支付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根据支票向商业银行提款,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同时,由于政府在公开市场上抛售债券,会降低债券的价格,实际上就是提高了贷款利率。第二是提高贴现率。提高贴现率是指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减少贴现数量时,商业银行的储备金就会减少,同时也会引起商业银行相应的提高贷款利率。第三十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储备金不足,因而不得不收回部分贷款,被收回的贷款用活期存款来支付,这就减少了货币的供给量。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要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使之于经济增长一致。货币学派提出“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在某一水平上。这时,在市场上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时,有利息率,工资率,价格等自动调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⑵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紧缩性需求管理从而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方法是针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为了对付非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收入政策和收入指数化的措施。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这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通货膨胀时期用来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的经济政策。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工资和物价增长标准。即确定一个工资和物价增长的客观标准,并用课税作为手段来实施与推行,遵守者可有减税奖励,违反者要有增税惩罚。第二,公布“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通过强制的说服或施加压力,使企业和工会自愿限制工资和物价的增长速度。第三,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在通货膨胀时,政府公布在一定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强制性的冻结。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微观市场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生产要素市场的工资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刚性推动着工资与物价交替上升,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 收入指数化:货币学派提出了收入指数化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是:把工资和薪金,储蓄和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租金,养老金,保险金和各种福利津贴等名义收入同生活费用指数紧密联系起来,名义收入同消费价格指数直接挂钩,即对各种名义收入实行指数化,使其能按照物价指数的变动而随时得到调整,以抵消物价波动时对各种收入的影响。收入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官方编制的消费物价指数可能压低物价实际的涨幅。由于编制物价指数与依据物价指数对收入进行调节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工资调整往往滞后于物价上涨。⑶供给管理。经济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视与强调了社会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与分析了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对失业的影响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管理政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从长期看,发展生产,增长有效供给也是控制物价上涨和反通货膨胀的对策。2.答:(1)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而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一般保持不变,按照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工资上涨率可以由物价上涨率来替代,这就得到了通常所说的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反向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如图所示。菲利普斯曲线比如说,如果一个社会倾向于高就业,将失业率控制在4%,为此必然要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税率,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又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比如上涨率为7%,组合的结果为图中的A点。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更偏好于物价稳定,比如5%的物价上涨率,为此必然要缩减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压缩,又必然导致失业率的上升,比如升至10%的水平,组合的结果为图中的B点。(2)中央银行面临的选择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四个政策目标既有统一,又有冲突,菲利普斯曲线便反映了其中两个政策目标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中央银行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可能面临的选择只有:①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如图中的B点。这时中央银行以物价稳定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而牺牲充分就业这一目标。②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如图中的A点。这时中央银行以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而牺牲物价稳定这一目标。③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相机抉择,如A、B间的某一点。(3)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有某种正相关,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较为偏重于保持物价的稳定。 我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并未消除。一是国家财政困难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二是在解决短期总量失衡问题之后,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的困难在较长时期内还会存在,对增加货币投放的压力仍然很大;三是农业基础还是很薄弱,一遇到粮食减产或其他意外情况,物价就会迅速上涨。近年来,控制通货膨胀主要不是通过采取行政办法,而是通过改革,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如果放松银根,宏观调控的成果仍有丧失的可能。而对于充分就业,由于我国当今的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和国有经济中需要再就业的职工如何安排都很难指望货币政策予以解决。由此可见,我国做出的物价稳定重于充分就业的选择是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1.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2.货币创造:又称为“信用创造”。指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3.货币乘数:又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扩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为存款准备金率,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4.法定存款准备金: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5.法定准备金率:指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金额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6.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7.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和银行承兑票据等),以期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之一。8.基础货币:又称为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9.相机抉择: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10.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11.货币政策乘数: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12.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13.凯恩斯极端:指凯恩斯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14.古典主义极端:指古典主义的一种极端情况。如果IS越平坦,或LM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LM曲线为垂直线而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有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二、选择题1—5DDCBB6—10ACCDD11—15ACCAC16—20AAADD21—25BDACD26—30BCCBC31—35BCACB36—40CABBC41—45BDBBD46—50ACDCC 三、简答题1.答: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为活期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为存款准备金率,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货币乘数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可以使银行存款多倍扩大,又能使银行存款多倍收缩。因此,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和调整准备率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大影响。2.答:(1)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及局限性表现在:①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之,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②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控制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③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的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3.答: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包括对铸币、纸币和活期存款的管理。在货币供给中,占比例最大的不是铸币和纸币,而是活期存款,所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主要是对活期存款的管理,而对活期存款进行管理的关键是准备金。因此,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措施管理准备金,来实现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其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和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总需求水平。由于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因此,总需求水平的变动又可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而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产生影响。在实践中,上述影响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基本类型。使用财政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是逆风向调节。当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政府通过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水平,以刺激有效需求。货币政策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政府使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是逆风向调节。当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增加时,货币当局通常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等手段降低利息率水平,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也就说,当经济衰退时,应该同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财政,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效地调节。4.答:(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2) 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3)该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第一,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第二,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息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5.答:(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0~1之间。一般来说,从LM、IS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6.答:(1)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是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2)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3)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如图15-1所示。通过IS1曲线向右移动至IS2使收入从Y1增加至Y2,利率由r1上升至r2,但与此同时向右移动LM曲线,从LM1移至LM2,使利率从r2下降至r1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3。这样,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图15-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7.答: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不合适。理由如下:(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含义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2)紧缩货币政策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的影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过热的经济有抑制作用,但是不能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外部均衡。一方面,中央银行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灵活调节利率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从而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另一方面,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①产出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增加;②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顺差增加;③利率提高→资本净流出下降→顺差增加。所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抑制经济过热,但是不能使顺差减少,即不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仅仅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是不合适的。(3)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提高汇率可以兼顾两大经济目标提高汇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所以,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提高汇率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顺差减少和产出下降。8.答: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式中,为边际消费倾向;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为投资需求函数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和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从上式可知,当、t、h、k既定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d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同样,、t、k的大小也会影响dy/dm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果。根据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因此,由于LM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都受系数和的影响,所以货币政策效果会因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当LM斜率较大时,较大或较小,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相反。9.答:(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下降。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程度,其中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是决定性因素。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政府增加支出,会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2)如图15-2所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IS曲线右移至,利率由升至,但国民收入没有变化,仍然为,这表明政府支出已完全挤占了私人投资。rLMr1r2IS1IS0Y0Y图15-2IS—LM模型四、计算题1.解:(1)从收入恒等式Y=C+I+G中得:Y=600+0.8Y+400-50r+200=1200+0.8Y-50r即0.2Y=1200-50r 解得:Y=6000-250r……………………IS方程;从=L中得:,即:Y=2000+250r………………………LM方程;(2)将IS和LM方程联立:Y=6000-250rY=2000+250r解得:r=8,Y=4000(亿美元)即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分别为4000亿美元和8。(3)财政政策乘数为:货币政策乘数为:(4)由于Y*=5000,而实际收入为Y=4000,因此△Y=1000,若用增加政府购买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政府购买为:(亿美元)(5)若用增加货币供给量实现充分就业,则要增加货币供给为:(亿美元)(6)(4)(5)的草图如图16-1,图16-2所示:图16-1第(4)小题的草图图16-2第(5)小题的草图2.解:已知(1)活期存款乘数(2)货币乘数 (3)狭义货币供应量:3.解:货币创造乘数货币供给变动额(亿美元)4.解:(1)由三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Y=C+I+GY=300+0.8Yd+200+G=300+0.8(Y-T)+200+G=300+0.8×(1-0.2)Y+200+G=500+0.64Y+G即G=0.36Y-500当Y=2000时,政府购买必须是:G=0.36Y-500=0.36×2000-500=220(亿美元)BS=T-G=0.2Y-220=0.2×2000-220=180(亿美元)故政府预算盈余为180亿美元。(2)当政府支出不变,为G=220亿美元,T=0.25Y时,由Y=C+I+G可知:Y=300+0.8Yd+200+G=300+0.8(Y-T)+200+G=300+0.8×(1-0.25)Y+200+220=720+0.6Y解得:Y=1800(亿美元),即为所求均衡收入。BS=T-G=0.25×1800-220=230亿美元这时预算盈余增加。5.解:(1)由IS和LM方程联立:Y=950-50rY=500+25r解得:r=6,Y=650,即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分别为6%和650。此时消费为:C=40+0.8Yd=40+0.8×(650-50)=520投资为I=140-10r=80。(2)当政府支出增加为80时,IS曲线将会向右移动,由Y=C+I+G得:Y=40+0.8Yd+140-10r+80=40+0.8×(Y-T)+140-10r+80=260+0.8(Y-50)-10r=220+0.8Y-10r 解得:Y=1100-50r,此为新的IS曲线方程;又:LM曲线Y=500+25r,将两个方程联立,可得:Y=700,r=8,即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分别为8%和700。此时C=40+0.8Yd=40+0.8×(700-50)=560;I=140-10r=140-10×8=60。(3)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在支出乘数作用下,IS曲线右移量大于均衡收入增加量的原因在于,IS曲线的右移,在LM曲线向上倾斜时会使利率提高,从而通过投资需求作用减少了私人投资量,也就是存在政府支出增加部分挤占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因而均衡收入的增加量就小于IS曲线的右移量。6.解:(1)当产品市场均衡时,有:即整理后,得到IS方程为:(2)当P=1时,IS、LM方程分别为:联立IS、LM方程求解可得:y=950,r=10当P=1.5时,IS、LM方程分别为:求解可得:y=800,r=15。(3)如果在P=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美元下降到125和100美元,实际货币供给水平也就相应从150下降到125和100美元。当实际货币供给为125时,LM方程为:125=0.2Y-4r将上述LM方程与IS方程联立求解,可得:r=12.5,Y=875。因此,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从10上升为12.5,国民收入水平将从950美元下降到875美元。当实际货币供给为100时,LM方程为:100=0.2Y-4r同理,联立IS、LM方程求解可得:y=800,r=15。因此,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从10上升为15,国民收入水平将从950美元下降到800美元。7.解:(1)由化简得: …………………………………(IS曲线);由和L=M得:化简得:………………………………(LM曲线);由IS-LM模型联立方程组:解得:Y=1075,r=3,I=135即均衡收入、均衡利率和投资分别为1075、3%和135。(2)由,T=100,I=150-5r,G=120和Y=C+I+G得IS曲线为:化简得:……………………………(IS曲线);由和L=M得LM曲线为:化简得:………………………………(LM曲线);由IS-LM模型联立:解得:均衡收入为Y=1125,均衡利率r=5,投资I=125。(1)因为政府支出增加,使得私人投资135减少为125,所以存在“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8.解:(1)当宏观经济均衡时,Y=AD,即得Y*=755。(2),其中c为边际消费倾向。(3)用S表示政府盈余,则S=政府的收入-政府的支出政府的收入=T0+tY*=60+0.25×755=248.75政府的支出=G=200 所以S=248.75-200=48.75。9.解:(1)①由L=M即100=0.2Y-500r解得:Y=500+2500r...........................LM方程;由Y=C+I+G=40+0.8×(Y-50)+140-1000r+50=0.8Y+190-1000r解得:Y=950-5000r.......................IS方程;联立方程组:Y=950-5000rY=500+2500r解得:均衡收入Y=650,均衡利率r=6%,投资I=80②由Y=C+I+G=40+0.8×(Y-50)+110-500r+50=0.8Y+160-500r解得:Y=800-2500r..........................IS方程;联立方程组:Y=800-2500rY=500+2500r解得:均衡收入Y=650,均衡利率r=6%,投资I=80(2)①由Y=C+I+G=40+0.8×(Y-50)+140-1000r+80=0.8Y+220-1000r解得:Y=1100-5000r.......................IS方程;联立方程组:Y=1100-5000rY=500+2500r解得:均衡收入Y=700,均衡利率r=8%,投资I=60②由Y=C+I+G=40+0.8×(Y-50)+110-500r+80=0.8Y+190-500r解得:Y=950-2500r..........................IS方程;联立方程组:Y=950-2500rY=500+2500r解得:均衡收入Y=725,均衡利率r=9%,投资I=65(3)由于情况①的投资利率敏感系数大于情况②,即情况①中IS曲线较平缓,意味着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挤出效应”较大,利率上升时排挤掉的私人投资较多,因而均衡收入增加较少。10.解:(1)①由L=M,即150=0.2Y-400r解得:Y=750+2000r.....................LM方程; 将IS方程和LM方程联立方程组:Y=1250-3000rY=750+2000r解得:均衡收入Y=950,均衡利率r=10%②由L=M,即150=0.25Y-875r解得:Y=600+3500r....................LM方程;将IS方程和LM方程联立方程组:Y=1250-3000rY=600+3500r解得:均衡收入Y=950,均衡利率r=10%(2)由L=M,即170=0.2Y-400r解得:Y=850+2000r.....................LM方程;将IS方程和LM方程联立方程组:Y=1250-3000rY=850+2000r解得:均衡收入Y=1010,均衡利率r=8%②由L=M,即170=0.25Y-875r解得:Y=680+3500r....................LM方程;将IS方程和LM方程联立方程组:Y=1250-3000rY=680+3500r解得:均衡收入Y≈987,均衡利率r≈8.77%(3)由于情况①的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比情况②小,即前一种情况中LM曲线较陡峭,因此一定的货币供给增量便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对投资和均衡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大。五、论述题1.答:(1)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IS-LM模型。(2)当出现非均衡时,能够通过IS-LM模型的内生变量的调整使之均衡。下面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论述IS-LM模型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意义。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15-3中E点,收入为,利率为,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 。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地,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到。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办法。图15-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为了将收入从提高到。可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因为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则均衡点为,利率上升到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不变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2.答:(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2)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缓,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①LM曲线不变,IS曲线变动。在图15-4(a)、(b)中,假定LM曲线完全相同,并且初始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l,右移的距离是EE2,EE2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EE2=KGG。在图形上,收入应从Y0增加至Y3,Y0Y3=KGG。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为IS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15-4(a)还是图15-4(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1,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分别增加到Yl和Y2。图15-4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从图15-4可见,Y0Yl<Y0Y2,也就是图15-4(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15-4(b),原因在于图15-4(a)中IS曲线比较平缓,而图15-4(b)中IS曲线较陡峭。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越少。图15-4(a)中的Y1Y3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0Y1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15-4(b)中IS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②IS曲线不变,LM曲线变动。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15-5所示。图15-5中,假设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斜率不同,初始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支出G,它使IS右移到IS1,右移的距离E1E2即Y0Y3,Y0Y3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Y0Y1和Y0Y2。 图15-5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从图15-5可以看出,政府同样增加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较小,也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其原因是: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即使因支出增加而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3)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3.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交的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按比例上交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我国经济、货币信贷量增长同比过快,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构成了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金融风险。贷款的过快增长还可能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加剧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进而使生产资料瓶颈问题日益突出。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流量和良性发展的金融环境。第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因素复杂,导致货币供给量短期剧增。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不单是经济高增长、银行系统追求利息与利润收入的结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需要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对流动性加以冻结。第三,经济形势决定了需要采用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作用机制复杂、传导过程曲折,而数量型工具作用机理直接、传导过程简单。在一定的时点背景下到底选择哪一种工具全看调节的紧迫程度和目标的预期值域。为适当抑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过度扩张及降低扩张中生成的金融风险,只能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之间进行选择。由于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压力,在2004年4月份我国并不具备提高利率的环境,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必然选择。第四,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弥补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均衡。通过差别准备金率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促使金融企业完善股份制治理结构、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使当局的货币政策由内传导转向外传导,使市场发挥能动的货币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有效的传导机制。第五,通过货币政策的改变,进而引导投资者改变心理预期。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一个经济投资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投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货币当局目标政策的影响。同时,投资预期理论分析,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影响投资者的预期,使之感到央行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从而对其投资领域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减少风险,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图并非完全紧缩银根,而是为了控制由于低水平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考虑货币信贷增长对物价、资产价格等方面的滞后影响,选择适当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工具,可以改变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和投资方向,继续保持货币信贷的长期稳定增长,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产生如下几个作用: 第一,经济的预期效应。货币当局宣布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给投资者一种货币政策紧缩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同时,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第二,利润递减效应。由于当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贷款头寸发生变化,进而对其利润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商业银行仍将会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水平,并具有平稳增加贷款的能力。第三,多米诺骨牌效应。此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改变市场资金供给状况,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然后波及到经济的各个层面。第四,市场利率效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与市场利率的资金供求弹性有关。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市场的市场利率影响并不相同,这也是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第五,市场结构效应。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不但对金融市场整体供求均衡点(如股价指数)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而不同上市公司、不同板块的股票价格受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也不相同。(2)利率调整的原因是:从宏观上来看,房地产、水泥、造船、金属制品等行业在连续几年中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而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经济性手段用的不多,大量地依靠政府的行政性命令才将过热的投资势头压了下来。然而行政性手段也有缺陷,容易引起“一刀切”,不分良莠,一棍子打死,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不可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在所有的市场化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的当属利率调节,所以中央首先选择了利率调整。其次,在连续的几个月中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上涨。房地产的持续升温也是加息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的房价水平居高不下,加息是非常有效地为房地产行业降温的手段,央行加息也有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意图。利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明显、普遍而持续上涨。我国本次物价上涨是物价总水平上升,而不是各类商品价格普遍上升,特别是工资、租金和利息等基本没有上升,所以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但如果任其发展或宏观调控不好,就会转化为完全意义的通货膨胀。此次加息是在物价总水平增长连续数月处于高位下做出的,虽然幅度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②对投资的影响去年国家的行政指令性的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一些行业的过热投资,像建材、房地产、汽车项目等。今年全国的房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仍有上涨趋势,也引起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强烈反映。因而此次利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投资的过热,另一方面也巩固了宏观调控的成果。③对消费的影响这一次利率调整对消费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利息的上升的幅度还是比较小,人们不会因此而把本来的计划改变。因而,加息对消费的影响不大,更不会导致消费萎缩。④对外汇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增高一方面显示了近来贸易顺差继续高增,另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这同时则给当前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不少难度。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成我国当前出台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取向。但是这些增加的外汇其中有一部分是投资者预期人民币的升值而大量涌入的热钱。而加息后,进一步加大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国资本由于没有利率风险而更加空前地进入中国市场,外汇压力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本来提高利率的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则会带来新的更大的压力。因此加息并不能化解外汇压力。利率调整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它是一个信号,它预示中国将可能更多的运用利率来对经济加以调控。4.略第十八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一、名词解释1汇率:汇率是指买卖外国货币或对外国货币索取权所支付的价格,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汇率是衡量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的尺度,在国际间经济在来中有着重要职能。 2固定汇率: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仅限于一定的幅度之内。3浮动汇率:指一国不规定本国的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分为自由浮动汇率与管理浮动汇率。4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采用这种标价方法,如果外汇汇率上升,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跌;反之亦然。二、选择题1—5CBBAB6—10DADBC三、简答题1.答:国际收支平衡表:这是系统记录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与外国在一切经济往来中的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按复式记帐原理编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分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平衡项目三类。国际收支平衡表全而反映了一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是一国制定贸易政策,决定汇率、利率,决定对外投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2.答:实现国内外均衡的政策。当国、内外处于非均衡状态时,需要依靠政府宏观政策的干预,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调整政策等。但是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应针对本国所处的具体状态,实行不同的政策组合。如(l)经济处于国内均衡与对外不均衡时,只需要采取有助于恢复对外均衡的措施,如调整汇率。(2)经济处于国内不均衡与对外均衡时,只需采取有助于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3)经济处于国内、外非均衡时,又要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第一,如果是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贬值。第二,如果是失业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第三,如果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第四,如果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升值。四、论述题略第十九章经济增长一、名词解释1.均衡增长率:也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Gw),是指在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率V.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GW是由储蓄率和厂商合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决定的。GW=S/V.2.自然增长率:是指长期中人口的增长与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后所能到达的最大可能实现的增长率,它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3.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4.资本的黄金分割率:若使稳态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f’(k*)=n。二、选择题1—5BCDBA6—10CCBAD11—15BABBA16—17CB三、简答题1.答: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分析得出的,他认为如果使资本—劳动比率达到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这样一个数值则可以实现社会人均消费的最大化。假定经济可以毫无代价地获得它今天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资本,但将来它不得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存量。黄金律的内容是,欲使每个工人的消费达到最大,则对每个工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如果目标是走上使每个工人的消费最大化的稳定增长道路,黄金分割律决定的是一个经济一开始应该选择的每个工人的资本量。2.答:(1)新古典增长理论放弃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它的假设前提大致是: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函数为S=sY,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且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