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 MB
  • 151页

城市道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 15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综合说明1.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起于205国道与马鞍山市区南环线交叉处大转盘,沿老路经当涂至马鞍山市与芜湖市交界处塔桥,里程约19.02km。本项目建设是安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沿线经济开发区建设、促进马鞍山市社会经济发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马鞍山市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本工程由路基工程、交叉工程、桥涵工程、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施工临时道路等组成。全线里程约19.02km,设计为城市道路,设计速度60km/h,红线宽度75m,大、中、小桥以及涵洞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沿线共设桥梁1175.4m/5座,其中大桥1055.4m/3座(含新桥铁路高架桥425.4m/1座),中桥100m/1座,小桥20m/1座;涵洞19道,设置平面交20处,立体交叉1处,收费站1座。工程总占用土地197.16hm2,其中永久占地145.9hm2,临时占地51.26hm2;全线开挖土方31.91万m3(自然方,下同),填方168.9万m3,借方161.08万m3(设取(弃)土(渣)场3处);需拆迁各类房屋53840m2,产生弃渣2.7万m3。拆迁安置由当地政府统一安置。本工程由马鞍山市公路管理局建设,工程估算总投资14.46亿元,其中土建投资约10.02亿元,25%由业主自筹,75%从国内银行贷款。计划2011年1月开工,2012年12月完工,施工总工期24个月。受马鞍山市公路管理局委托,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0年3月初编制完成了《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0年6月初着手编制完成了《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7月受鞍山市公路管理局的委托,我公司承担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任务。在全面搜集和掌握详细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及时组织项目组技术人员与业主和主设单位技术人员一起沿公路沿线进行实地查勘,向项目业主和主设单位技术人员 充分了解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布置、专项工程设计、绿化美化设计等基本情况,并在业主的配合下,对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地貌、植被、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等规程规范,以工可报告为依据,通过现场查勘调查、收资,于2010年8月编制完成了《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项目区地处长江下游东岸冲积平原,地形开阔平坦,地面坡降平缓。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5.8℃,≥10℃积温5200℃。多年平均降水量1023mm,水面蒸发量1458.7mm。5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141mm,10年一遇最大24h暴雨量175mm,最大冻土深度9cm。无霜期234天,多年平均风速为2.9m/s,最大风速24.3m/s,全年主导风向为ENE。项目区土壤主要为黄棕壤、棕红壤、水稻土、潮土、粗骨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草地带,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29.07%。该区土壤侵蚀类型为水蚀,侵蚀强度为微度,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0t/km2·a,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规定,项目区的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根据皖政[1999]53号《关于划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本工程属建设类项目,应执行建设类项目二级防治标准。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土保持[1994]513号)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本工程为改建项目,其主体工程设计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编制深度一致,为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结合工程的建设进度安排,本改建项目预计于2011年1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建成投产,工期24个月。本方案设计水平年确定为工程完工后的第一年,即2013年。至设计水平年规划防治目标值:①扰动土地整治率95%,②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8%,③土壤流失控制比1.0,④拦渣率95%,⑤林草植被恢复率97%,⑥林草覆盖率22%。 1.2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项目区域无泥石流易发区、无崩塌滑坡危险区以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不存在生态脆弱区。项目建设仅对项目区的土壤和自然植被造成扰动和不利影响,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无法治理或破坏性的影响。本工程施工方法、工艺、时序基本合理。公路沿线取(弃)土(渣)场选址的原则、位置基本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取土方量合适。主体工程设计中未考虑路基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或不足,此外,主体设计重点倾向于主体工程运行安全,对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施工临时道路水土流失预防与生态保护涉及较少,本方案需予以补充。综合评价认为,本工程的建设不存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制约因素,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1.3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1)防治责任范围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236.09hm2。其中项目建设区197.16hm2,直接影响区38.93hm2。2)防治分区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路基工程区、交叉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区以及施工临时道路区共7个防治分区。1.4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本工程扰动地表面积170.56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161.58hm2,弃土弃渣量24.09万m3,建设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15364.1t,新增土壤流失量13620.1t,其中施工准备期水土流失量1418.6t,施工期水土流失量13129.4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816.1t。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尤其在路基土石方施工期,路基开挖及填筑形成裸露边坡;取(弃)土(渣)场取土时段,是产生土壤流失量及流失强度较大的时段,也是需要重点防治的时段。 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①对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等主要建设区域要做好预防保护措施及土石方平衡的合理调运利用,优化施工工艺,尽量减少弃渣量,做好公路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防护措施,注意植被绿化,改善和恢复生态景观;②对取(弃)土(渣)场区主要采取排水、临时拦挡、恢复林草地等措施;③对施工临时道路区、施工场地主要是采取临时排水、覆盖等措施,对迹地进行场地清理和平整,恢复耕作。2)主要工程量①路基工程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8.9万m3,纵向浆砌石排水沟16.8km,排水钢筋砼涵管37.6km,浆砌石沉沙池34个。植物措施:栽植乔木39940株,栽植灌木68000株,栽植草坪25.03hm2,撒播草籽5.29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0.98km,沉沙池42个,密目网2.2m2。②桥涵工程区临时措施:袋装土围堰填筑、拆除12400m3。③交叉工程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0.1万m3,纵向浆砌石排水沟0.82km,排水钢筋砼涵管0.42km,浆砌石沉沙池5个。植物措施:栽植乔木20株,栽植灌木200株,栽植草坪0.03hm2等。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100m,密目网0.1万m2。④临时堆土场区工程措施:土地整治1.84hm2。植物措施:撒播草籽0.64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0.79km,沉沙池3个,袋装土拦挡1081m3。 ⑤取(弃)土(渣)场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8.55万m3,土地整治21.68hm2,开挖土质排水沟2.15km。植物措施:栽植乔木13550株,撒播草籽32.51hm2。临时措施:袋装土拦挡2373m3。⑥施工营地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2.4万m3,土地整治8.0hm2。植物措施:撒播草籽3.8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3.98km,沉沙池8个,袋装土拦挡3600m3。⑦施工临时道路区工程措施:土地整治1.41hm2。临时措施:开挖土质临时排水沟6.4km。1.6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主要调查监测与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共布设7处监测点。监测时段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即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项目在整个建设期(含施工准备期)内必须全程开展监测,且要开展不间断监测。对路基工程区、取(弃)土(渣)场区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等至少每10天监测记录一次;扰动地表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拦挡效果等至少每1个月监测记录一次;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至少每三个月监测记录1次。遇暴雨(24h降水量≥50mm)、大风等情况应及时加测。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完成监测。1.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本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3769.37万元(其中主体工程已列水土保持工程工程投资2665.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607.09万元,植物措施342.64万元,临时工程276.23万元,独立费用253.83万元,基本预备费208.79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80.79万元。其中水土保持监理费58.80万元,水土保持监测费50.87万元。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可达到:扰动土地整治率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9.4%,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8.2%,植被植被恢复率99.2%,林草覆盖率34.1%。1.8结论及建议工程建设将对项目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范围和程度的不利影响。主体工程设计对主体工程区路基填筑边坡及特殊路基地段采取了防护及加固等处理措施,考虑了路基路面的排水工程以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等措施,对取(弃)土(渣)场施工结束后的恢复植被、施工临时道路的排水、防护等措施也提出了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工程符合《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的有关规定,工程建设不存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制约因素,工程设计的推荐方案基本满足水土保持要求,工程建设是可行的。建议主体工程设计单位下阶段设计时进一步优化主体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加强工程区地质勘察工作,并进一步优化施工进度安排计划,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以减轻土壤流失量。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要求,施工时应结合主体工程建设先行修建排水沟或临时挡土堤,加强施工管理,使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边坡开挖后,应尽快布设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护坡工程和植物措施,防止“先破坏,后治理”现象的发生。应对工程实施招投标制,聘请有相应资质的水土保持监理单位、监测单位分别对本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进行监理、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应严格遵守“三同时”制度要求。 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项目名称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流域管理机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涉及省区安徽省涉及地市或个数马鞍山市涉及县或个数当涂县雨山区项目规模公路长19.02km总投资(亿元)14.46土建投资(亿元)10.02动工时间2011年1月完工时间2012年12月设计水平年2013年项目组成建设区域长度/面积(km/hm2)挖方量(万m3)填方量(万m3)路基工程区17.63/137.5120.47164.88桥涵工程区1.18/6.68交叉工程区0.21/1.71临时堆土场区2.480.030.03取(弃)土(渣)场区34.227.42施工营地12.02.378.10施工临时道路区2.561.625.85合计197.1631.91168.9重点防治区类型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地貌类型长江下游东岸冲积平原土壤类型黄棕壤、水稻土、潮土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t/(km2·a〕300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236.09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500项目建设区(hm2)197.16扰动地表面积(hm2)170.56直接影响区(hm2)38.93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161.58建设期水土流失总量(t)15364.1新增土壤流失量(t)13620.1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路基工程区、取(弃)土(渣)场区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8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林草覆盖率(%)22 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续表)防治措施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路基工程区表土剥离8.9万m3,纵向浆砌石排水沟16.8km,排水钢筋砼涵管37.6km,浆砌石沉沙池34个。栽植乔木39940株,栽植灌木68000株,栽植草坪25.03hm2,撒播草籽5.29hm2。临时排水沟0.98km,沉沙池42个,密目网2.2m2。桥涵工程区袋装土围堰填筑、拆除12400m3。交叉工程区表土剥离0.1万m3,纵向浆砌石排水沟0.82km,排水钢筋砼涵管0.42km,浆砌石沉沙池5个。栽植乔木20株,栽植灌木200株,栽植草坪0.03hm2等。临时排水沟100m,密目网0.1万m2。临时堆土场区土地整治1.84hm2。撒播草籽0.64hm2。临时排水沟0.79km,沉沙池3个,袋装土拦挡1081m3。取(弃)土(渣)场区表土剥离8.55万m3,土地整治21.68hm2,开挖土质排水沟2.15km。栽植乔木13550株,撒播草籽32.51hm2。袋装土拦挡2373m3。施工营地区表土剥离2.4万m3,土地整治8.0hm2。撒播草籽3.8hm2。临时排水沟3.98km,沉沙池8个,袋装土拦挡3600m3。施工临时道路区土地整治1.41hm2。开挖土质临时排水沟6.4km。投资(万元)2607.09342.64276.23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3769.37独立费用(万元)253.83水土保持监理费(万元)58.80监测费(万元)50.87补偿费(万元)80.79方案编制单位XXX水利水电咨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马鞍山市公路管理局法定代表人及电话孙玉明法定代表人及电话陈光柱0555-2376576地址合肥市九华山路48号地址马鞍山市慈湖河路邮编230022邮编243000联系人及电话虞泊宁0551-2128222联系人及电话徐小卫0555-2376576传真0551-4654374传真0555-2376576电子信箱rbn@ahsl.gov.cn电子信箱masxxj@163.com 2编制总则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扰动原有地貌,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遵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应采取预防及治理措施。编制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如下:1)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使因本工程建设活动而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避免因工程建设新增大量水土流失,使工程区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改善;2)结合工程的规模、施工方法等分析工程建设区水土保持特点,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及其危害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提出经济合理、具可操作性的防治对策,为方案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3)有利于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进行监督、验收、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依据。2.2编制依据2.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6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0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1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12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10月);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7月);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8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120号1993年8月);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1998年11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号1988年6月);11)《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1995年11月2004年7月1日修改)。2.2.2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5号发布第24号修改2005年7月);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2000年1月);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6号发布第24号修改2005年7月);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水土保持[1994]513号1994年11月);5)《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9号2004年9月)。2.2.3规范性文件1)《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国发[1993]5号);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3)《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水利部水保[2004]332号);4)“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司局函保监[2001]15号);5)《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3]89号);6)《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 7)《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保监[2005]22号);8)《关于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后续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办公厅办函[2002]154号);9)《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2006]第2号);10)《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7]184号);11)《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164号);12)关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的通知(水利部、交通部水保[2001]12号);13)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求》的通知(水保监[2008]8号);14)《关于划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皖政[1999]53号);15)关于修订并重新印发《安徽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缴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皖价费[2006]第160号);16)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保[2009]187号);17)《关于发布2009年全国性及中央行政事业性单位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财综[2010]20号);1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水保[1994]513号);19)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2008]78号)。2.2.4技术规范和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6)《防洪标准》(GB50201—94)7)《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GB/T22490-2008);9)《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1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1999);11)《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43/094—2005)12)《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1—2008);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15)《公路排水设计技术规范》(JTJ018-97);1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1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1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3)19)关于颁发《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水总[2003]67号);20)《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修订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21)《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DL/T5088—1999)。2.2.5技术文件及资料1)《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6月);2)《关于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立项问题的复函》;3)《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安徽省水利厅,2005年12月);4)其他相关文件及资料。 2.3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2.3.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减轻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防治新增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及马鞍山市当涂县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注重工程区的景观与周边景观建设的协调,保证“三同时”制度得已落实。2.3.2编制原则在符合国家有关水土保持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本方案按照水土流失二级防治标准确定防治目标和施工进度,方案编制中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预防为主与综合防治相结合。针对主体工程和新增水土流失特点,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选用先进的施工和生产工艺,优化主体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组织。合理布置各项防治措施,建立选型正确、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做到水土保持措施经济合理,可操作性强。此外,加强施工中的临时保护措施,结合主体工程已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措施布置临时防护措施时,尽可能做到临时措施通过加工改造后能作为永久措施得到利用,既可节约资金又可减少二次扰动。因地制宜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根据本项目各防治分区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做到“标本兼治”。同时结合本工程的建设特点及同类工程的水土保持经验,选用当地适生的植物品种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类型及防护标准,提高措施布设的适宜性。对本工程建设过程开挖的土石方,做到尽可能多的调运得以利用,以减少弃土占地扰动地表产生水土流失。同时注重表土的利用,开挖的表土用作林草种植土或用于复耕覆土,促进植物生长。 生态、景观与主体三位一体。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以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是工程总体设计的组成部分,并服务于主体工程。本项目主体工程及取(弃)土(渣)场的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力求与环境相协调,做到“适地适树适草”。植物措施配置时,草、花、灌、乔合理搭配。坚持水土保持措施“三同时”。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合理安排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在保障主体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适当超前布设水土保持设施。2.4设计深度、方案设计水平年及方案服务期2.4.1设计深度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规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应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因此,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为可研深度。2.4.2设计水平年水土保持设计水平年指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发挥效益后的第一年,一般为工程完工后的第一年。本工程计划2011年1月开始施工准备,2011年3月正式开工,2012年12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为24个月(含施工准备期2个月),方案设计水平年定为2013年。2.4.3方案服务期按照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求》的通知(水保监[2008]8号)中的有关规定,本工程为建设类项目,方案服务期从施工准备期开始计算,至方案设计水平年结束。本方案服务期为2011年~2013年。 3项目概况3.1项目名称及工程性质项目名称: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建设地点:马鞍山市当涂县、雨山区建设单位:马鞍山市公路管理局建设性质:改建公路等级:城市主干道线路长度:19.02km路基宽度: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75m,设计车速:60km/h工程占地:总占地197.16hm2,其中永久占地145.9hm2,临时占地51.26hm2。挖填方量:挖方31.91万m3,填方168.9万m3,借方161.08万m3。工程投资:估算总投资14.46亿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10.02亿元。建设工期:2011年1月~2012年12月,总工期24个月。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特性见表3.1。3.2地理位置本项目是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起点位于马鞍山市南环路与205国道交叉处;终于当涂县与芜湖交界处。全线位于马鞍山市区(含当涂县城)西侧,北纬31º63′48″~31º50′95″、东经118º47′54″~118º43′95″之间。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见图3.1。3.3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路线方案:本项目起点定于205国道与马鞍山市南环线交叉口大转盘,沿老路经当涂、新桥至塔桥马鞍山与芜湖市交界处,建设里程约19.02km。 主要控制点:起点(与南环线交叉处)、马鞍山南互通、终点(塔桥)。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路线方案图见附图1。塔桥河G205本项目终点天门大道宁芜铁路项目起点 图3.1项目地理位置图 表3.1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特性表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2建设地点马鞍山市当涂县、雨山区所在流域长江流域3工程等级Ⅰ级公路等级城市主干道4工程性质改建5建设单位马鞍山市公路管理局6投资单位25%由业主自筹,75%从国内银行贷款7建设规模全线里程约19.02km,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60km/h,红线宽度75m。沿线共设桥梁1175.4m/5座,其中大桥1055.4m/3座(含新桥铁路高架桥425.4m/1座),中桥100m/1座,小桥20m/1座;涵洞19道,设置平面交20处,立体交叉1处,收费站1座。8总投资14.46亿元9土建投资10.02亿元10建设期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总工期24个月二、项目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项目组成占地面积(hm2)主要技术指标合计永久占地临时占地主要项目名称主要指标路基工程区137.51137.51大桥1055.4m/3座桥涵工程区6.686.68中桥100m/1座交叉工程区1.711.71小桥20m/1座临时堆土场区2.482.48取(弃)土(渣)场3处取(弃)土(渣)场区34.2234.22拆迁房屋53840m2施工营地12.012.0施工营地8处施工临时道路区2.562.56新建、改建施工临时道路3.2km合计197.16145.951.26利用现有道路15.2km三、项目土石方挖填工程量(自然方、万m3)分区开挖回填调入调出外借弃方数量来源数量去向数量来源数量去向合计31.91168.9161.0824.09备注:本工程全线大部分为填方,弃方24.09万m3,其中16.69万m3表土用于覆土绿化,最终废弃方中拆迁弃渣2.7万m3和不良地质挖除土方3.46万m3先运往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并采取拦挡措施,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弃)土(渣)场内;围堰拆除、临时排水及防护等土方1.24万m3就近弃于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内。 3.4建设规模本工程全线里程约19.02km,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60km/h,红线宽度75m。沿线共设桥梁1175.4m/5座,其中大桥1055.4m/3座(含新桥铁路高架桥425.4m/1座),中桥100m/1座,小桥20m/1座;涵洞19道,设置平面交20处,立体交叉1处,收费站1座。本项目主要包括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施工临时道路等区域。3.4.1路基工程本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冲积平原地形区,是长江与低丘之间狭长漫滩区,地形平坦,沿线现状主要为耕地、交通运输道路,地面高程为6~12.8m之间(黄海高程系,不含河道沟渠高程)。路面设计标高为7.3~22.02m,为填方路段。本工程路线平纵面图见附图2。1)路基标准横断面本项目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标准建设。205国道马鞍山段(K0+000~K19+020)里程约19.02km,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75m,6.5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8m(辅道)+3.5m(绿化分隔带)+15.75m(快车道)+7.5m(中央分隔带)+15.75m(快车道)+3.5m(绿化分隔带)+8m(辅道)+6.5m(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拟建项目路基红线宽度75m,路基设计高程采用路中线高程,路基设计洪水平频率为1/100,行车道横坡采用1.5%,人行道横坡采用2%。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见图3.2。2)路基边坡及防护本项目填方段路基边坡率视填土高度和土质条件确定,从安全性和环保要求两方面综合考虑。道路设计标高与沿线两侧地坪高差较小,为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且减少工程投资,一般路侧不设挡土墙等防护措施,仅利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平缓过渡接顺。与马鞍山南互通立交交叉处,由于车道下穿互通区立交桥,受净空影响,原路面标高需下挖,下挖后,防护与排水应综合考虑。桥头路基边坡采用C20混凝土预制六棱块和M7.5浆砌片石全防护。桥头路基边坡防护设计见图3.3。3)路基路面排水①路基排水 本项目采用城市道路标准设计建设,排水系统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道的技术标准与《马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标准一致。雨水依据就近排放原则,通过重力自流及泵站提升排至临近水系;污水依据区域污水规划,通过重力自流及泵站提升排至分属污水处理厂。按道路排水相关规范,道路路幅>50m,雨、污水管道宜采用双侧布置;本项目红线宽度为75m,采用双侧布管;同时,为便于两侧建设用地雨污水支管接入,每隔一定距离(约120m)预留雨、污水支管。本项目设置排水工程17.84km。②路面排水为城市主干路,雨水排放采用管道排水形式。在纵坡小于0.3%路段采用锯齿形边沟。正常路段,主干路机动车道设1.5%横坡,并在外侧设置一排平箅式雨水进水口,用以收集机动车道的雨水。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2%反向坡,路面雨水经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流入雨水管道。③对当地排灌渠系的影响本工程沿线设置了涵洞、通道及路基排水涵,灌排体系基本能维持原有走向,不会对当地的排灌渠系造成较大的影响。3.4.2路面工程根据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本项目位于Ⅳ2区,即江淮丘陵润湿区。从减轻噪音、保护环境,提高路面行驶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从施工、养护及造价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全线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路面结构按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的有关规定设计,结合本项目所经地区的自然区划,沿线的土质、地质、材料以及远景交通量等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确定结构类型和结构层厚度。机动车道:4cm细粒式SBS沥青砼(AC-13)+6cm中粒式SBS沥青砼(AC-20)+8cm粗粒式沥青砼(AC-25)+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老路补强段,采用4cm细粒式SBS沥青砼(AC-13)+6cm中粒式SBS沥青砼(AC-20)+8cm粗粒式沥青砼(AC-25)+18cm水泥稳定碎石+老路路面结构层。辅道:3cm细粒式S BS沥青砼(AC-13)+5cm粗粒式沥青砼(AC-25)+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非机动车道:3cm细粒式SBS沥青砼(AC-13)+5cm粗粒式沥青砼(AC-25)+18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人行道:6cm预制彩色人行地砖+3cm水泥砂浆+18cm低剂量水稳碎石。全线机动车道和辅道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847638m2,非机动车道路面工程107070m2,人行道路面工程71380m2。路面结构见图3.4。3.4.3桥涵工程1)桥涵设计标准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大桥、中桥、小桥、涵洞1/100。2)沿线桥涵布设情况全线共设桥梁1175.4m/5座,其中大桥1055.4m/3座(含新桥铁路高架桥425.4m/1座),中桥100m/1座,小桥20m/1座;涵洞19道,设置平面交20处。 3)跨越河流情况除姑溪河外,其余3条河道均不通航。目前姑溪河为V级航道,根据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要点,姑溪河规划航道等级为III级。此次改建按照III级航道的通航净空要求对老桥拆除重建,采用30*3+40*2+70*2+40*3+30*2连续梁。沿线跨河桥梁概况见表3.2。表3.2沿线跨河桥梁概况一览表序号桩号孔数—跨径孔—m桥长(m)桥宽(m)交叉河流桥面面积(㎡)结构类型备注1K0+3003-3010063.5采石河6350连续梁拆除重建2K6+8604-3013063.5襄城河8255连续梁拆除重建3K9+40030*3+40*2+70*2+40*3+30*250063.5姑溪河31750连续梁拆除重建4K19+0201-132045塔桥河90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加宽 合计75047255  4)涵洞全线涵洞19道。涵洞主要功能为排水和灌溉,灌排体系基本能维持原有走向,不会对当地的排灌渠系造成较大的影响。涵洞形式采用1.5m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或2~4m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沿线涵洞设置情况详见表3.3。表3.3涵洞基本情况表序号所属地市桩号道数备注1马鞍山市K0+000~K3+9204扣桥长100m,老涵加宽2当涂县K3+920~K6+5003老涵加宽3当涂县K6+500~K9+2503扣桥长130m,老涵加宽4当涂县K9+250~K13+0003扣桥长500m,老涵加宽5当涂县K13+000~K16+0003扣桥长425m,老涵加宽6当涂县K16+000~K19+0203扣桥长20m,老涵加宽  合计19  3.4.4交叉工程1)立体交叉本项目在K2附近与马鞍山大桥接线交叉,下穿马鞍山南互通主线桥(40+45+40+2*60+40+3*30+7*30+2*40+30+6*30+40+54+45P.C连续梁)及C匝道桥(8*25+35+40+35P.C连续梁),本项目初步拟定分幅穿越。本项目在K14附近与马鞍山当涂发电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交叉,此次改建拟利用该桥作为本项目左幅人行道及辅道桥。设计概况为:桥面总宽度23.5m、分2个半幅,每幅车道宽10.5m,纵坡3%,桥跨采用19*22预应力大孔空心板梁,桥梁全长425.4m,桥面为4+4的沥青混凝土。(见下图)。2)平面交叉本项目设置平面交叉20处(含马鞍山南互通匝道平交口);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远期交通量增长对交口的影响,合理的渠化交口交通,保证进口道和出口道与交通流相匹配。包括交叉口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公共交通交通组织设计等。沿线平面交叉工程一览见表3.4。 表3.4沿线平面交叉工程一览表序号桩号交叉形式被交叉路等级备注1K0+000T城市主干道东环路2K1+700T互通匝道马鞍山南互通3K2+960T规划城市主干道 4K4+520十规划城市主干道 5K5+350十规划城市次干道章塘路6K6+230十规划城市主干道S3147K7+100十规划城市次干道太白路8K7+900T规划城市次干道金柱路9K8+450十街道 10K8+730十规划城市主干道 11K10+020T规划城市次干道 12K10+540十县乡道 13K11+500十县乡道 14K14+040十县乡道 15K14+540T街道 16K15+690T开发区道路 17K16+170T县乡道 18K17+060十县乡道 19K17+810T开发区道路 20K18+360T开发区道路 沿线跨越河流情况见表3.2,跨越沟渠情况见表3.3,道路交叉情况见表3.4。由于设置了较为合理的通道或涵洞,工程沿线对当地的农田灌排体系基本无影响。3.4.5安全设施为了运输安全和充分发挥本项目快捷、安全、畅通的功能,必须设置齐备的安全设施,对交通流向进行调节、警告和诱导。其内容包括交通标志、标线、反光标志、防护设施等。本项目安全设施共19.02km。 3.4.6专项设施改(迁)建情况本工程是对现有公路提高等级,主要是在老路的一侧或两侧加宽,与沿线的河道、沟渠以桥梁、涵洞的形式跨域,无改渠、改路工程。3.5临时堆土场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是对现有公路进行改扩建,沿线道路轮廊基本形成,路基工程主要为填方。弃方24.09万m3,其中16.69万m3表土堆放在施工营地或取(弃)土(渣)场占地范围内,作为后期绿化用土,实际弃方7.4万m3。本工程采取取弃结合的形式,对沿线废弃的土方,先堆放在取(弃)土(渣)场傍边的临时堆土场内(取(弃)土(渣)场预留弃渣堆放深度),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土坑内,取(弃)土(渣)场表土堆放于最底层,便于后期覆土。工程沿线设置临时堆土场3处,基本情况见表3.5。表3.5临时堆土场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所在位置桩号位置堆土量(万m3)占地面积(hm2)1K3+680左侧1.530.512K8+280左侧2.070.693K17+050左侧3.841.28合计7.402.483.6取(弃)土(渣)场在不提高或较少提高工程总体成本的前提下,取(弃)土(渣)场多点取土尽量不占耕地,特别避免占用保护型基本农田。在雨季施工中,应采取随开挖随防护措施,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和增加随后施工及后期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难度。根据周边土地的利用情况,取(弃)土(渣)场布设原则为结合后期的恢复植被利用方向取土,采用多点取土。根据工程需要及工程沿线地形地貌条件等,本工程采取取弃结合的方式,将所需弃土集中运往临时堆土场。 本工程沿线共设置取(弃)土(渣)场3处,根据取土情况沿路线左侧布置,平均运距6.7m,可取土量为177.18万m3。取土区总占地总面积34.22hm2,为残丘,主要占地类型为林草地,平均取土深度为4.95m。根据地质勘探结果,取(弃)土(渣)场主要为黄棕壤、棕红壤、粗骨土,沿线取(弃)土(渣)场土质满足路基填筑要求和需要。本工程弃方24.09万m3,其中16.69万m3表土用于覆土绿化,最终废弃方中拆迁弃渣2.7万m3和不良地质挖除土方3.46万m3先运往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并采取拦挡措施,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弃)土(渣)场内;围堰拆除、临时排水及防护等土方1.24万m3就近弃于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内。本工程无需设置集中的弃土场。取(弃)土(渣)场位置、占地面积、取土数量等详见表3.6。取(弃)土(渣)场沿线布置见附图1。表3.6沿线各取(弃)土(渣)场基本情况表编号中心桩号微地貌占地类型相对位置可取土量(万m3)实际取土量(万m3)表土(万m3)占地(hm2)平均运距(km)平均取土深度(m)用土路段桩号1K3+680残丘林草地左侧43.6839.711.547.055.66.2K0+000~K3+9202K8+280残丘林草地左侧56.2451.132.5612.029.24.7K3+920~K9+2503K17+050残丘林草地左侧77.2670.243.3215.155.35.1K9+250~K19+020合计177.18161.087.4234.223.7土石方平衡本工程土石方分段进行平衡利用,其中挖方31.91万m3,填方168.9万m3,借方161.08万m3,弃方24.09万m3。其中路基挖方及清基土3.8万m3,表土剥离16.69万m3,工程占地范围内拆迁弃渣2.7万m3,不良地质挖除土方3.46万m3,施工营地及临时道路整平3.99万m3,围堰填筑及拆除以及施工过程中临时排水、防护等土方1.24万m3等;填方168.9万m3,填方内161.08万m3来自取(弃)土(渣)场。本工程弃方24.09万m3,其中16.69万m3 表土用于覆土绿化,最终废弃方中拆迁弃渣2.7万m3和不良地质挖除土方3.46万m3先运往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并采取拦挡措施,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弃)土(渣)场内;围堰拆除、临时排水及防护等土方1.24万m3就近弃于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内。本工程无需设置集中的弃土场。本工程土石方平衡详见表3.7,土石方平衡及流向框图见图3.5。表3.7土石方平衡表分区开挖回填调入(万m3)调出(万m3)借方(万m3)弃方(万m3)数量来源数量去向数量来源数量去向分段K0+000~K3+9204.2240.4939.711#3.44K3+920~K6+5002.7827.3526.832#2.26K6+500~K9+2502.9624.8524.32#2.41K9+250~K13+0004.0320.2119.463#3.28K13+000~K16+0003.2320.1819.583#2.63K16+000~K19+0203.2531.8031.23#2.65小计20.47164.88161.0816.67临时堆土场0.030.03取(弃)土(渣)场7.42       7.42施工营地区2.372.37       施工临时道路区1.621.62       合计31.91168.9    161.08 24.09备注:①表中土方均为自然方;②调入方和调出方为各分区间的调运方,不包括外借方和弃入弃土场的方量;③取(弃)土(渣)场取土不纳入土石方平衡表的行中,以列表的形式出现在借方中,表内挖方量为表土量;④弃方24.09万m3,其中16.69万m3表土用于覆土绿化,最终废弃方中拆迁弃渣2.7万m3和不良地质挖除土方3.46万m3先运往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并采取拦挡措施,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弃)土(渣)场内;围堰拆除、临时排水及防护等土方1.24万m3就近弃于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内。本工程无需设置集中的弃土场。3.8工程占地及拆迁3.8.1工程占地经统计,本工程总占地197.16hm2 ,其中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等工程永久占地145.9hm2,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场地及施工临时道路等临时占地为51.26hm2。占地类型有耕地58.05hm2,林草地57.33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98hm2,住宅地5.38hm2,交通运输用地52.4hm2,其他用地15.02hm2等。见表3.8。表3.8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占地情况表行政区划占地类型工程单元及占地面积(hm2)合计(hm2)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临时堆土取土场区施工营地施工道路雨山区耕地9.210.050.381.50.2111.35林草地4.030.030.137.0511.2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590.641.23住宅用地0.630.63交通运输用地10.590.160.1110.86其他用地5.530.020.065.61小计30.580.640.260.517.051.50.3840.92当涂县耕地33.250.281.4610.51.2146.7林草地18.240.170.5127.1746.0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16.047.75住宅用地4.754.75交通运输用地40.020.890.6341.54其他用地8.96 0.11   0.349.41小计106.936.041.451.9727.1710.52.18156.24合计137.516.681.712.4834.2212.02.56197.16备注1、路基、桥梁、交叉工程为永久占地;2、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施工临时道路占地为临时占地;3、表中其他土地包括空闲地、农业设施用地和裸地等。 3.8.2拆迁情况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的建设,将造成一定数量的拆迁,需拆迁各类房屋面积53840m2,产生弃渣约2.7万m3(已纳入土石方平衡中),电力、电讯线路832根。拆迁各类设施数量详见表3.9。表3.9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拆迁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行政区起讫建筑物(m2)电力、电讯线(根)桩号楼房砖瓦房简易房总数电力线电讯线总数1雨山区K0+000~K3+9202620268010206320126381642当涂县K3+920~K6+50030602340720612085191043当涂县K6+500~K9+25073004780136013440145451904当涂县K9+250~K13+0006800520085012850122611835当涂县K13+000~K16+0006450540088012730104421466当涂县K16+000~K19+02010808504502380331245  合计2731021250528053840615217832由于本项目采用货币包干拆迁制,拆迁安置及专项设施复建费用由建设单位统一交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解决拆迁问题。地方政府在拆迁安置中要考虑水土保持。此外,包干合同中要注明水土保持责任,费用纳入水土流失治理费用中,侵占水土保持设施的须另外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或缴纳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3.9施工组织设计3.9.1总体要求本项目采用国内招标的方式、分合同段组织施工力量进场施工,通过工程招标可选择资质条件优良的施工队伍,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严格的合同管理也有利于工程的实施。 结合本区气象水文条件,路基工程、排水工程、跨河桥梁等的基础工程,宜安排在旱季施工,以避开雨季造成基础水位上升对基础工程的影响,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对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如大桥,应以机械创造较多的作业面同时施工或提前进场施工,以确保全段同步完工,并保证对正常交通的干扰减少到最低程度。当采用分段招标施工时,对合同段的划分应注意填挖方数量的相对平衡,避免产生跨越合同单元的土石方调运给施工带来的相互干扰。应尽量减少公路用地范围以外的临时用地,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不得进入与施工无关的区域,以减少对沿线生态的破坏。3.9.2施工交通条件区域内公路支线密布,汽车运输作为筑路材料的主要运输手段。本工程施工临时道路主要有新建、改建和利用现有道路,除利用项目区已有的省、县道或县乡道路15.2km作为施工临时道路之外,尚需新建、改建(整修、拓宽)至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等施工临时道路长度3.2km,新建、改建路面宽5.0m,路基宽8.0m,占地2.56hm2。3.9.3施工营地布置本工程施工场地包括预制场用地、沥青拌和站用地、金属结构安装场及材料站用地、表土临时堆场和施工驻地用地,共8处,布置在线路两侧,总占地面积12.0hm2。3.9.4筑路材料、施工用水、用电1)工程用土路线穿越平原区,多为耕地,筑路土料可采用附近丘陵林草地集中取土方式。取土时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及时做排水措施。在旱季取土时应注意环境保护,及时洒水,防止灰尘污染。取(弃)土(渣)场取土结束后恢复植被。2)石料马鞍山利平石料厂:位于马鞍山市上湖村,石质主要为青灰至深灰色安山岩,斑状结构,中厚层块状结构,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角闪石、云母等,石质坚硬致密,岩石发育有裂隙,料厂已开采,储量大于6000万m3,生产各种规格的碎石、块片石,可供本工程碎石及块片石用料,交通方便,道路情况良好。当涂县第一建筑材料厂(太白镇 西侧火龙山)、薛津镇龙山石料场等,石质良好,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通过公路运输至施工场地。江苏省金坛石料厂,石质主要为黑色玄武岩,石质坚硬致密,质量稳定,储量丰富,已开采,生产各种规格的碎石,可用于路面沥青砼抗滑表层用石料。石料可沿长江水运至马鞍山和当涂县码头集中堆放,再用汽车运往本工地,交通方便,道路情况良好。3)砂料本工程砂料主要来源于长江沿岸砂场。4)水泥水泥可从马鞍山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水泥厂采购,该厂产品规格齐全,质量稳定优良,为国家产品质量免检企业。水泥可通过汽车运输。5)其它筑路材料①芜湖石跪有多家石灰场,石灰生产能力大,所产石灰质量稳定合格,为Ⅲ级消石灰,可用于路基、路面工程。②沥青:可从芜湖沥青站采购。③钢材:可从马鞍山钢铁公司采购。④木材:可从本地木材市场购买。6)施工用水和用电项目所经地区河渠密布,公路建设用水便利。用电可与沿线地方电力部门协商,就近解决,并应考虑自配发电机,以备急用。3.9.5施工工艺a)路基施工老路改建施工:路基基底差异沉降对拼接处应力变化最为明显,同时最大拉应力位于路床及路面部分,为了缓解新老路基拼接部位的应力集中,调整新老路基拼接部位的应力状态,保证加宽路基与旧路基的良好衔接,使其成为一个较好的整体,避免或减少横向错台和纵向裂缝的发生,确定采取以下措施:1)在填筑加宽路基前先清除老路土路肩,再在垂直边坡方向清坡30cm(水量平方向为54cm)。 2)对老路边坡进行削坡处理。老路基边坡填土松散,压实度偏低,且部分路段老路基边坡坡面存在大量灌木及少量高大乔木,因老路基填土未掺灰,树木根系较深。另外,原老路基边坡没有统一的防护、规则的坡面。为了提高新老路基拼接质量,提高拼接部路基填土压实度,拟统一确定老路边坡削坡坡率为1:1.5,这样既能对灌木根系、坡面浮土加以清除,又能保证新老路基拼接质量。低填路段或坡~面存在高大灌木路段可适当加大削坡。3)在原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台阶底向内倾斜4%),同时自下而上,开挖一级及时填筑一级,并按压实度要求进行碾压,根据新路基高度(H)的范围,采取如下拼接方式(见图3.6):①H<1.48m,清除老路土路肩后,自剩余老路基(即老路面)边缘向里1.5m范围开挖一级台阶,开挖深度为80cm,即至同老路床底标高,开挖后,与拓宽部分路基同步填筑。②1.48≤H<3m,清除老路土路肩后,自剩余老路基边缘向里1.5m范围内,开挖拼接台阶,要求自上而下第一级台阶尺寸为150x60crrl(宽×高),以下各级台阶为100×60cm,各级台阶开挖后,即与拓宽部分路基同步填筑。在第一级台阶上铺设一层4m宽的单向土工格栅。③H≥3m,清除老路土路肩后,自剩余老路基边缘向里1.5m范围内,开挖拼接台阶,要求自上而下台阶尺寸为100×60cm(宽×高)各级台阶开挖后,即与拓宽部分路基同步填筑。在第一、二级台阶上各铺设一层4m宽的单向土工格栅。 b)路面工程由于路面施工工艺复杂,专业要求比较高,要重视施工专业队伍的选择。为确保路面工程的平整和质量,基层混合料应以机械集中拌和,摊铺机分层摊铺,压路机压实,沥青混合料也应集中拌和,自卸汽车及时运输至工点摊铺成形,各项工序必须环环相扣。c)桥涵施工1)桥梁施工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环节是桥梁下部的基础施工部分。跨越水体的桥梁基础施工应在枯水期进行,水中基础工程采用钢围堰的施工工艺,桥梁基础采用灌注桩基础或扩大基础,就地砌筑或浇筑施工。当场地为浅水时,钻孔灌注桩宜采用施工平台,采取筑岛施工法。场地为深水时,可采用钢管桩施工平台、双壁钢围堰平台等固定式平台,也可采用浮式施工平台。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的情况下可采用挖孔灌注桩。 水上桥梁施工工序为:搭建施工平台—基础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旱地桥梁施工工序为:平整施工场地—基础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本线路涉及的桥梁桥台基础为明挖扩大基础,采用人工开挖基坑。桥台基础施工工序一般为:①桥位及基础放样,用全站仪测量桥位定位,并对基坑放样,确定基坑开挖边线;②基坑开挖,土层采用人工开挖,石方采用风镐和浅眼爆破施工。当基坑开挖距基底设计标高30cm时,采用风镐开挖,人工凿除清底至设计高程;③当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进行基础定位放样,放样尺寸比基础尺寸宽50cm,保证基础立模位置,放样后如发现开挖尺寸不到位,用人工修整到基坑放样尺寸;④立基础模板,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外支撑加固模板;浇注基础片石砼,砼采用砼拌和站生产供应,砼运输车运送砼到基坑上方,用滑槽将砼滑入基础模内浇注基础砼。在浇注基础砼时掺入片石,其片石数量、质量、间距均应符合片石砼的施工规范的规定;⑥基础砼养护采用覆盖草帘洒水养生7d以上;⑦基础以下基坑回填,分层夯填,层厚不超过10cm,采用电动夯夯实。2)涵洞施工跨越沟道的涵洞基础施工应在枯水期进行,水中基础工程采用围堰的施工工艺,为防止土石围堰被河流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增加编织袋装土围堰对临时围堰进行防护,围堰顶宽1.0m,边坡1:2,填筑和拆除土方量1.24万m3(已纳入土方平衡),施工结束后,将拆除土石围堰的弃渣和施工过程中的泥浆运到附近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集中堆放,不得倾倒在水体中。水中围堰高度要求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0.5~0.7m。围堰外形考虑沟道断面被压缩后,流速增大引起水流对围堰、河床的集中冲刷等因素,并满足堰身强度和稳定的要求。围堰要求防水严密,减少渗漏。d)穿、跨越工程施工工程沿线需穿、跨越公路、道路、河流、铁路等,施工时,对于穿越道路、铁路在跨越处上方设置防护网,以免对其交通造成影响,尽量减少对现有道路、铁路边坡、路基等的破坏,并采取边坡防护、排水措施等;对于跨越沟道的涵洞施工,采取围堰拦挡措施,并对桥梁、地面连接段采取边坡防护、排水措施等。 e)取土施工取(弃)土(渣)场开挖一般采取挖掘机开采、汽车运输。在施工前将表土耕作层预先剥离,并将表土运到指定的临时堆土场堆放,作为覆土的料源,对其临时堆料场地采取袋装土临时拦挡、设临时截、排水沟,取土结束后回填表土恢复植被。工程弃渣运往就近取(弃)土(渣)场的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取(弃)土(渣)场预留弃渣堆放深度,取土后再填入取土坑内,并与周边地面高程一致,后期采取恢复措施。f)施工临时道路本工程建设在平原地区,当地机耕便道发达,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取(弃)土(渣)场尽管充分利用了现有道路,仍需修整、开辟施工道路,主要是对于局部坑凹不平路段适当填土、压实和整平。同时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施工结束后通过土地整治进行复耕或植被恢复。g)施工营地本线路施工设8处施工营地,总占地面积12.0hm2。在场地平整、碾压等的同时,做好场地四周的排水设施,施工结束后及时迹地恢复,覆土还耕。3.10工程跨河桥梁洪水影响情况说明本项目线路跨越的主要河流有采石河、襄城河、姑溪河、塔桥河。除姑溪河外,其余3条河道均不通航。目前姑溪河为V级航道,根据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要点,姑溪河规划航道等级为III级。目前,工程跨占主要河流防洪影响评价正在委托编制。本工程跨越沟渠均采用了新建涵洞或对现有涵洞进行延伸等,维持了原水系,涵洞主要功能为排水、排涝和灌溉。灌排体系基本能维持原有走向,不会对当地的灌排渠系造成较大影响。3.11投资及进度安排3.11.1工程总投资本工程投资估算总金额约14.46亿元,平均每km造价为7603万元。建设资金初步计划由国内银行贷款及项目法人筹措。拟从国内银行贷款10.85 亿元,约占总投资的75%;剩余资金约3.61亿元由项目法人筹措,约占总投资的25%。3.11.2工期安排2010年12月底前完成项目各项前期工作,2011年1月开工建设,2012年12月建成通车。本项目总施工期为24个月。施工进度详见图3.7。图3.7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初拟施工进度概略图年份项目2010年2011年2012年四季一季二季三季四季一季二季三季四季前期准备工作征地拆迁路基土方工程路基防护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路面工程安全设施工程其他工程 4项目区概况4.1自然概况4.1.1工程地质1)地质构造工程区大地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弧东翼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是一个北东向展布的,以中、上侏罗统为“基底”的继承式陆相断陷火山岩盆地。工程场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发展阶段为燕山期,以断裂和岩浆活动为主,褶皱次之。工程场区褶皱形成于燕山期(早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自燕山运动以来,地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断裂为主,并伴随岩浆喷发-侵入活动。自第三纪以来,构造活动不甚强烈。工程区有两条北东向岩浆断裂喷发(侵入)带通过,但未发现区域大型断裂构造通过。路线所跨越的断层形成时间较早,且第四纪以来一直稳定,没有活动迹象。2)地下水项目所在区域位于长江东岸的丘陵前缘,由古生界-中生界组成紧密、宽缓的褶断、断褶丘陵,山峦起伏、基岩裸露。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无臭、透明度好,水温变化在17-22度。根据各类水文点的水质成果统计,其第四系潜水的水化学特征为:HCO3Cl-Na.Ca型水,矿化度0.5-1g/l,向平原潜水过渡,呈现水质淡化趋势。而本区的基岩水水质一般的变化规律为:碎屑岩类基岩裂隙水,由于地下水循环条件有利,水化学类型受基岩介质的影响不大,所以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低于0.5g/l、水质较好。各时代地层岩性属碎屑岩类,其空隙、裂隙、溶隙介质中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依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1077mm,水面蒸发量1458.7mm。 雨量比较充沛,大气降水可直接沿空隙、裂隙、溶隙入渗,成为空隙裂隙水、裂隙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其径流条件受区域内北东-南西地下分水岭的制约,沿着一定格局的裂隙、断裂向东西两侧径流,其速度因坡降各地不一而异,常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冲沟、小溪,或以伏流向下游泄流。基于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的一致性,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互补关系,本区潜水还存在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和洪水期河湖水的侧向补给。至于局部近河地段,由于相对隔水层的尖灭,使得潜水、承压水相对沟通,发生垂直的水力联系,两者的越流补给肯定是存在的。总的来说,潜水径流条件是缓滞的。主要排泄于蒸发或在枯季排泄于地表河流。3)不良地质路段根据勘查结果,本项目沿线不良地质主要为淤泥质软土,分布在项目沿线河流两侧低洼地,由于厚度薄,埋深浅,对公路工程影响不大,主体工程设计时予以挖除处理,挖除土方约3.46万m3,先运往临时堆土场内集中堆放,并采取拦挡措施,最终运往各段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堆放。5)地震根据《安徽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项目所在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VI度,公路工程按相应规范采取抗震措施。项目沿线地质构造基本稳定,适宜公路建设。4.1.2地形地貌本项目是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起点位于马鞍山市南环与G205交叉处;终于当涂县与芜湖交界处。全线位于马鞍山市区(含当涂县城)西侧,北纬31º63′48″~31º50′95″、东经118º47′54″~118º43′95″之间。项目区域属沿江平原地形区,是长江与低丘之间狭长漫滩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6.0~12.8m左右。组成岩性为第四纪全新世(Q4al)粉质粘土、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及砂卵石。项目区地形地貌现状见图4.1及图4.2。4.1.3土壤植被 区域内地带性土壤有黄棕壤、棕红壤;垂直地带性土壤有棕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潮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灰色草甸土、石质土、粗骨土。耕地土壤以水稻土面积最大,次为潮土、棕红壤、黄棕壤。项目区植被在省内分布区划上属省中部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带植被区。区域内原生自然植被不复存在,而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人工种植的各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油菜、棉花、蔬菜等。河塘中水生植被主要有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孤尾藻、灯心草等,还有人工培育的菱、藕、慈菇、茭白等。主要树种有柳、杨、楝、刺槐、水杉、泡桐等。项目区现状林草覆盖率为29.07%。4.1.4水文气象项目所在区域地处亚热带北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温和湿润,梅雨集中。但由于处于中纬度偏南位置,形成气候上的某些过渡特征:冬夏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秋季是冬夏季交错过程中的季节,冬夏温差较显著;气流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高压气团影响,盛行偏北的冬季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团影响,盛行从海洋上来的东南风(夏季风);每年春末夏初,雨带停滞江淮地区,形成降雨集中的梅雨期。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寒冷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项目所在区域平均日照数约2110h,光照资源较丰富,近25年年平均气温15.8℃,最低气温为-13.7℃,极端最高气温为41.1℃;年降水量比较丰沛,根据1960~1985年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077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达1522.2mm,最少年份只有460.4mm。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34天,初霜日期,一般在11月上旬间;终霜日期,一般在3月下旬。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历年平均气压:101.47kpa年平均气温:15.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1℃(1959年8月23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3.7℃(1977年1月31日)历年平均≥10℃积温:5200℃历年平均降水量:1077mm 历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458.7mm10年一遇24h降水量:175mm最大一日降水量:254.6mm(1991年8月16日)历年最大风速:24.3m/s(1978年4月26日)历年平均风速:2.9m/s最大积雪深度:33cm(1984年1月19日)最大冻土深度:9cm(1967年1月6日)全年主导风向ENE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7%4.1.5河流水系区内地表水系发育,区内河流湖泊众多,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是纵贯全区的长江,另外还有姑溪河、采石河、襄城河。襄城河,源于十里长山和黄梅山、龙王山,上游分两支,至银塘合为一河,再西流注入长江,全长10km。入江口于1969年建中型闸一座,以防江水倒灌,闸内水位最高达10.8m(1983年7月6日)。采石河,又称外桥河,为马鞍山市与当涂县的界河,发源于当涂县龙山乡北部丘陵区,自东向西流经杜塘、佳山乡的南部,在采石锁溪河注入长江,全长约18.13km,流域面积74km2。姑溪河,东起丹阳湖口小花津与运粮河相接,西至金主关注入长江,全长23.4km,是水阳江下游注入长江的主干道。全河可分为上下段,上段自小花津至芮家渡,河床宽117~434m,河深0.6~5.4m;下段自芮家渡至入江口,河宽100~300m,河深6~10m,最深处13.1m。姑溪河实测最高水位(太平口站)12.33m(1983年7月16日),最低水位2.18m,实测有纪录最大流量1900m3/s(1983年7月16日),枯水期最小流量8.72m3/s,江水倒灌为-235m3/s,年平均流量128.6m3/s,水位主要受降水及江水顶托、倒灌影响。目前姑溪河为V级航道,根据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要点,姑溪河规划航道等级为III级。 长江,马鞍山河段位于长江下游,上起东梁山,承芜裕河段,下迄慈姆山(猫子山),与南京河段相接,全长约36km。河道走向为北东向,是一个两端束窄中部展宽的顺直分汊型汊道,受长江径流控制,马鞍山河段汛枯季分明。最高潮位发生在汛期,最低潮位发生在枯期。马鞍山水位站年内最高潮位在5月到9月间均可发生,最早出现在1958年5月22日,最迟发生在1961年9月13日,大部分发生在7、8、9三个月中。年内最低潮位在12月到来年的3月间均可发生,最早发生在1992年12月23日,最迟发生在1954年3月30日,大部分出现在12月下旬到2月上旬。枯季最低潮位在马鞍山以下主要由潮汐控制,加上冬季季风的综合作用,其最低潮位在时间上的出现就比较均匀,变幅也小。项目区河流水系分布见图4.3。4.2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4.2.1水土流失现状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皖政[1999]53号《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本项目区属于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告的重点监督区,即为基本建设活动较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且一旦造成水土流失将产生较为严重危害的区域。其特征为:人口稠密,工矿企业较为集中,是全省重点工矿企业所在地之一,且采矿、修路等生产建设活动较为集中,人为扰动水土资源最为频繁,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监督控制。2)水土流失现状马鞍山市地貌复杂多样,按其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丘陵、岗地、圩畈平原三大类型。水土流失是在对区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收集项目区所在的水土流失遥感资料和图件并结合项目区地形图和占地类型的基础上统计而得出。根据2005年12月安徽省水利厅发布的《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本项目所在的马鞍山市雨山区、当涂县水土流失现状见表4.2、表4.3,见图4.4号。 表4.2马鞍山市雨山区水土流失现状表侵蚀程度面积(km2)占总面积比例(%)无明显侵蚀面积(km2)159.0091.91流失面积(km2)轻度9.005.20中度3.001.73强烈2.001.16极强烈0.000.00剧烈0.000.00小计14.008.09总面积(km2)173.00100表4.3马鞍山市当涂县水土流失现状表侵蚀程度面积(km2)占总面积比例(%)无明显侵蚀面积(km2)1286.4495.58流失面积(km2)轻度36.992.75中度17.271.28强烈5.30.39极强烈0.000.00剧烈0.000.00小计59.564.42总面积(km2)1346.00100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本项目区所属土壤侵蚀类型区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其次为沟蚀,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拟建公路沿线范围内地势平坦开阔、起伏不大。项目区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天然木本植物被常年人为垦殖破坏。河岸、公路两侧有香樟、意杨、柳树、泡桐等阔叶林木,农家四旁营造着乔木和灌木,农田里种植着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多种作物。公路路线范围内水土流失轻微。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以及表4.2、表4.3的统计数据,该区域应属微度水力侵蚀。通过现场调查,结合马鞍山二电厂水土保持监测资料,确认本项目区原状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土壤侵蚀模数采用300t/km2·a。工程各分区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见表4.4。表4.4工程各分区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表序号工程单元(分区)地貌类型水土流失背景值(t/km2·a)备注1路基工程区长江下游平原区3002桥涵工程区长江下游平原区3003交叉工程区长江下游平原区3004临时堆土场区长江下游平原区3005取(弃)土(渣)场区长江下游平原区3006施工营地长江下游平原区3007施工临时道路区长江下游平原区3004.2.2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的各种形式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当外应力的破坏大于地表土体抵抗力时造成的。项目所在区域地处黄淮冲积平原,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其成因及发展规律是极其复杂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气候、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成为水土流失客观的物质基础。人为因素则是指受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开荒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植被遭受破坏;开矿修路,乱采乱挖,乱弃废土,使表土大面积裸露,产生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加剧,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息息相关。自然因素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才是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公路工程建设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因表土剥离、土方开挖、搬运和堆弃等施工行为,造成工作面原生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土壤结构疏松,表土抗蚀能力降低,在雨水溅击和水流冲刷等外营力作用下,易发生水土流失,其形式以面蚀为主。 项目所在地区汛期降水集中,强度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大;雨季地表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抗蚀能力较差,遇暴雨会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侵蚀形式以面蚀和沟蚀为主。项目区域土壤以砂水稻土面积最大,次为潮土、棕红壤、黄棕壤。项目区内自然植被类型繁多,但部分区域因人为的开发使得林草稀疏,植被覆盖率较低,于水土流失的控制不利。上述地形、地貌、降水,地面物质组成以及植被四个方面的特点构成了水土流失发生的自然因素。4.2.3水土流失治理情况1)马鞍山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目前,马鞍山市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2004年主要进行了雨山湖分流工程、江东大道二期工程以及新建骨干道路的绿化美化;实施并完成金字塘公园综合整治和湖西绿地改造等工程按计划开展了重点地段绿化,社会绿化指标全面超额完成,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目前,长江干流堤防整治河道5.36km;完成人工造林1600hm2,建立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4个,达420hm2。形成了大水面水产品主体生态养殖模式、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模式等6种生态农业模式。完成退耕还林1333.3hm2,营造长江防护林533.3hm2。对全市森林进行了分类、界定,把森林划为公益林和商品林。2)沿江芜大高速公路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沿江芜大高速公路工程实施过程中实施了以下水土保持工程:①主体工程防治区在路基施工中,在路肩边缘两侧顺路肩先筑土坎,防止汇流直接下泄冲毁路基。沿线路纵向每间隔50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一临时性边坡排水沟(临时排水沟用袋装土码砌而成),用以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边坡排水沟在坡脚处设横向截水沟或缓冲带,排水沟采用10年一遇标准建设,能满足工程需要。在边坡排水沟和截水沟的末端进入泄水道前设沉沙池兼消力池。填方路基施工结束后,遇汛期采用塑料薄膜或草棚对路基边坡进行覆盖,以防降雨、径流对路基边坡形成的溅蚀、面蚀、和冲蚀。 路基剥离耕植土和互通剥离耕植土堆放在沿线设施和立交范围剥离的表土需就地存放,以备本单元覆土用。路基填筑结束后,剥离的耕植土用作路基边坡、中央分离带和互动区的绿化用地。临时堆放的耕植土采用袋装土编织袋临时防护,袋装土采用开挖的土方装填。为了减少堆放过程中因降雨击溅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堆体表面采用撒播草籽的方式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增强防治效果。②取土场防治区取土场取土前清除地表耕植土。取土坑分层开挖取土,为减少土的含水量,每层取土前先在坑区内设置纵向排水沟,将水引入低洼处或及时用小机械抽排。取土场开挖后适宜采用植物措施进行绿化,撒播狗牙根草籽。其余取土场均蓄水,改造为鱼塘,发展当地养殖业。③施工场地防治区在施工场地周围开挖排水沟,采用10年一遇标准。施工完毕后清除施工场地硬化层,并返还表土,进行土地整治返还当地进行复耕。④施工便道防治区为防止施工期间施工车辆随意碾压,破坏原地表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行车通道,避免破坏施工便道沿线的植被和生态。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本方案编制过程中,通过对沿江芜大高速公路的现场调查,其排水措施设计标准采用10年一遇最大24h降雨量,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加肯定了以上经验对本方案措施设计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结合类似项目现场调查情况布设各类防护措施,借鉴已经成功的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的布设,并对不足部分进行完善和补充。同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照片见图4.5。4.3社会经济概况1)雨山区社会经济概况①雨山区社会经济情况 马鞍山市雨山区位于马鞍山市区南部,西濒长江,北与花山区和金家庄区毗邻,东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接壤,南与当涂县相连,是马鞍山市未来城市中心区。全 区国土面积173km2,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5万人。现辖1个乡2个镇4个街道,28个村、36个社区。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67.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70元。 ②雨山区土地利用现状雨山区国土总面积为173km2,其中:耕地3235hm2、林草地1600hm2、水域733hm2、其他用地11732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71hm2,人均基本农田0.066hm2。雨山区社会经济概况见表4.5。表4.5雨山区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表行政区划总面积(hm2)耕地面积(hm2)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GDP(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耕地(hm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雨山区173003235264.5672000220000.07177002)当涂县社会经济概况①当涂县社会经济情况 马鞍山市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交汇处,介于马鞍山和芜湖之间,拥有长江岸线20km,与江苏省江宁、高淳、溧水一区两县接壤,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全县国土面积1346km2,总人口65万,辖10镇4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67个村33个(社区)居委会。  当涂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以“项目推进年”、“企业帮扶年”和“城乡环境建设年”为抓手,三力合拉经济列车。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145亿元,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3280美元,增长15%。该县其它主要经济指标也有较快增长:一、二、三产结构比例16∶60∶24。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增长4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8亿元,增长1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万元,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7109元,增长12.5% 。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8%,比2008年提高6个百分点。 ②当涂县土地利用现状当涂县国土总面积为1346km2,其中:耕地43600hm2、林草地9973hm2、水面31266hm2、其他用地49761hm2。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076hm2,人均基本农田0.071hm2。当涂县社会经济概况见表4.6。表4.6当涂县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表行政区划总面积(hm2)耕地面积(hm2)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GDP(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耕地(hm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当涂县13460043600665714500001160000.0767109 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5.1水土保持制约因素分析与评价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本工程水土保持制约因素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b)一般规定本工程从减少占地、充分利用土方等方面出发,控制和减少了对原地貌、地表植被、水系的扰动和损坏,保护了原地表植被、表土,减少了占用水土资源,提高了利用效率;路基、桥涵开挖区域将采取拦挡、护坡、排水沟以及后期整治绿化措施;路基清表、拆迁弃渣、路面铲除弃渣等将运往就近取(弃)土(渣)场;施工过程中将采取临时防护措施;施工营地、施工道路将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及恢复措施。2)对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主体工程选线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要求(如:在路基边坡防护中尽量采取生态护坡方式);工程选线及总体布局上未涉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未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工程取(弃)土(渣)场基本设置在老路一侧;主体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沿线乡镇总体规划,对当地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会产生积极影响,基本不影响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及居民点的安全;工程3处取(弃)土(渣)场在荒草地范围内;8处施工营地不在植被良好区;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本做到了合理安排施工,对土石方进行了合理调配,有效避免了土石方的多次倒运,施工进度与时序安排充分考虑了降水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雨季减缓了施工强度,并避免了易产生水土流失的施工区段,对新增裸露面进行了控制,大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体上分析得出,本项目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可行性,不在水土保持限制性规定之列。b)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特殊规定 本工程为南方红壤丘陵区,主体工程设计中对路基开挖采取了较为完善的排水工程,能有效的防止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路基、交叉、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等在施工前将采取表土剥离措施,后期加强土地整治,及时恢复植被或复耕,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灌排系渠造成的影响较小;工程弃渣就近运往取(弃)土(渣)场,并提出水土保持要求。b)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特殊规定本工程为线型工程,工程基础开挖土方将回填利用,设置临时拦挡及排水措施,能满足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综上所述,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较为科学地考虑了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创造了条件。本工程建设符合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功能定位要求,符合水土保持、土地资源管理等法律法规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评价,本项目的建设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5.2工程总体布局及方案比选分析与评价5.2.1工程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本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路基工程、交叉工程、桥涵工程、取(弃)土(渣)场、临时堆土场、施工营地、施工临时道路等。综合考虑项目区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城镇规划、重要建筑物等路线走廊选择的制约因素,主体工程突出与各城区规划相协调的特点,贯彻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理念,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原则,将公路自身的平纵面线形、路基宽度、构造物等与沿线自然特性及人文景观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工程沿线设涵洞19道,主要功能为排水和灌溉,涵洞形式采用1.5m的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或2~4m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由于设置了较为合理的通道或涵洞,工程沿线对当地的农田灌排体系基本无影响。在满足高速公路交通技术规范及经济等要求的前提下,工程总体布局贯彻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总体布局尽量少占耕地,本工程桥梁比为6.18%。工程全线大部分为填方,表土剥离后堆放于施工营地内的临时堆土场,后期全部用于绿化,利用率达100%。取(弃)土(渣)场充分考虑施工方便和运距等因素,充分依托老路 以及众多的县乡公路,减少了施工临时道路长度,施工生活场地主要通过租用附近居民住宅,生产用地沿线尽量布设在路基占地范围内,减少了占用、扰动以及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有效地减少了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综上,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总体布局基本满足水土保持要求。5.2.2路线方案比选因为205国道老路西侧为长江、东侧为宁芜铁路,路线走廊带受限,加之线路里程较短,起、终点确定,没有新建道路的条件,又因老路的平纵面指标较高,能够满足城市化道路改造的要求,有一定的改扩建条件,根据城市路网规划,老路本身为连接主城与当涂县城之间城市主干道天门大道,因此可研阶段改建仅拟定了一个建设方案,即沿205国道老路改建。因此,本项目无比选方案。5.3推荐方案的合理性评价5.3.1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施工工艺本工程建设施工区域主要为路基工程区、交叉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等。公路路基填筑以机械施工为主,本着永临结合的原则在路基两侧红线范围内沿线开挖临时排水设施。路基填到设计标高后,人工刷坡,尽量采用较缓的坡率。从水土保持角度评价,临时排水设施的修建可以有效排除施工面作业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减少了因降雨等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主体工程设计对路线中存在的不良地质段采取了安全有效的施工工艺,例如对于软土路基段采用清淤后回填素土、反复压实的办法进行处理。既保证了路基的稳定和公路行车安全,也有利于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桥梁基础施工采用扩大基础和桩基础。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的施工方法,扩大基础采用明挖施工。钻孔灌注的施工方法减少了开挖过程中的土体扰动范围,防止开挖的土方直接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淤积。 取(弃)土(渣)场开采一般采用机械开挖并由自卸汽车运输,运输过程中加盖盖板,可有效防止沿途散溢造成不必要的土流失。开采结束后,将取(弃)土(渣)场恢复为林草地,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减少了水土资源的占用。施工生产生活场地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扰动较大,松散的土方易受周边的地表径流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总体上来看,本工程建设施工工艺结合了当地地形、环境等特点,较为合理,符合水土保持要求。本方案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水土保持要求规范操作,土石方填筑应做到随挖、随运、随填、随压,避免水土流失;对于路基剥离的表土、桥梁基坑开挖弃渣要及时清运至临时堆土场,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防护措施,减少施工新生裸露面,雨季施工要加强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围堰使用结束后,及时拆除,土方运至取(弃)土(渣)场回填或低洼处填凹。2)施工组织设计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准备期将完成场地“三通一平”工作。主体设计将路基开挖的表层土运至施工营地集中堆放,拆迁弃渣及淤泥运往临时堆土场。本方案认为施工之前将剥离表土运至施工营地集中堆放、拆迁弃渣及淤泥运往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是合理的,这样减少了路线施工过程中临时堆土量,减少了裸露面积,可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另外,由于公路绿化需要大量种植土,可考虑从临时堆土场倒运表土用于植被恢复需要,这样既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减少了二次开挖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但是,应注意转运过程中的防护措施,防止土料沿途散落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主体设计对公路修建采取分段施工,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可减少取土、弃土量,防止因重复开挖和土石方的多次转运造成的水土流失。跨河桥涵施工要求在枯水季节进行,要保证在无水环境下施工作业,防止开挖的土石进入河道造成淤积。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一方面可以加强施工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施工临时道路计划先开通被交叉道路,从一般道路与公路主线交叉处进入主线,在主线内设工程用道路,随着主线施工的推进,依顺序改变和利用。这一施工时序安排可以大大减少开挖扰动范围,降低开挖扰动产生的水土流失。本工程设置的施工临时道路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下阶段需进一步细化。 综上所述,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较为充分地考虑了水土保持要求,满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规定。本方案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衔接好各施工程序,及时配套完成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防护措施,做到工序紧凑、有序,以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建议在满足路基设计洪水标准等因素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填筑高程,减少取土量,保护土地资源。5.3.2工程占地分析与评价1)工程占地区域本工程用地包括:路基工程用地、桥涵工程用地、交叉工程用地、临时堆土场用地、取(弃)土(渣)场用地、施工营地及施工临时道路用地。路线用地通过合理设计,尽量减少填土高度来减少用地;取(弃)土(渣)场用地通过合理设计,尽量减少高填来减少取土数量来减少占地,取土结束后仍恢复为林草地。本工程总占地197.16hm2,其中永久占地145.9hm2。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对“平原区”六车道公路用地总体指标为7.9152~8.558hm2/km,本项目主线用地为7.67hm2/km,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规定,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公路建设选线贯彻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尽量少占用耕地。2)工程占地类型本工程建设总占地197.16hm2,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两部分。工程永久占地主要包括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等工程占地范围及土地使用管辖范围,面积共计145.9hm2;本工程临时占地包括取临时堆土场、(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以及施工临时道路区等,面积51.26hm2。占地类型有耕地58.05hm2,林草地57.33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98hm2,住宅地5.38hm2,交通运输用地52.4hm2,其他用地15.02hm2等。5.3.3土石方调配平衡分析与评价本工程土石方分段进行平衡利用,其中挖方31.91万m3,填方168.9万m3,借方161.08万m3,弃方24.09万m3。 土石方平衡中按桥梁或重要乡镇为节点等控制因素进行平衡,节点设置合理,尽量减少取土量,由此减少扰动地表面积和水土流失,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建议主体工程在下一阶段设计中进一步优化路线设计,优化土石方平衡,尽量减少取土量,从而减少因工程建设而新增的土壤流失量及环境破坏。5.3.4专项设施改(迁)建分析与评价工程沿线布设了大量的桥梁、通道等,不涉及改沟、改路工程,但需拆迁电力、通讯线路等专项设施832根,本项目采用货币包干拆迁制,专项设施复建费用由建设单位统一交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解决拆迁问题。地方政府在迁(改)建过程中要考虑水土保持。此外,包干合同中要注明水土保持责任,拆迁垃圾处理交由地方政府集中处理,费用纳入水土流失治理费用中,侵占水土保持设施的须另外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或缴纳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拆迁及专项设施改(迁)建工程交由地方政府负责便于工程的实施,也利于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因此是合理可行的,但是应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5.3.5取(弃)土(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在不提高或较少提高工程总体成本的前提下,取(弃)土(渣)场多点取土尽量不占耕地,特别避免占用保护型基本农田。在雨季施工中,应采取随开挖随防护措施,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和增加随后施工及后期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难度。根据周边土地的利用情况,取(弃)土(渣)场布设原则为结合后期的恢复植被利用方向取土,采用多点取土。根据主设成果,本工程沿线共设置取(弃)土(渣)场3处,沿路线左侧布置,平均运距6.7km,可取土量为177.18万m3。取土区总占地总面积34.22hm2,为残丘地貌,主要占地类型为林草地,平均取土深度为4.95m。综合分析认为该公路沿线取(弃)土(渣)场选址的原则、位置均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取土方量合适。建议主体工程下一步在对路基设计高程优化的条件下,进一步细化取(弃)土(渣)场的选址及施工方法,尽量减少占地数量,取土、搬运过程中需做好临时防护措施,减少土壤流失量。本工程土石方分段进行平衡利用,弃方24.09万m3,其中16.69万m3表土用于覆土绿化,最终废弃方中拆迁弃渣2.7万m3和不良地质挖除土方3.46万m3 先运往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并采取拦挡措施,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弃)土(渣)场内;围堰拆除、临时排水及防护等土方1.24万m3就近弃于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内。本工程不另设弃土场,节约了工程占地,也避免了弃土外运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5.4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功能分析与评价5.4.1水土保持工程界定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水土保持工程的界定原则为: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工程为水土保持工程;以主体设计功能为主、同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不作为水土保持工程;对建设项目临时征地、占地范围内的各项防护工程均作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为水土保持工程等。5.4.2以主体设计功能为主,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根据水土保持工程界定原则,本工程可研报告中,以主体设计功能为主,同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种:1)路面硬化措施从减轻噪音、保护环境,提高路面行驶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从施工、养护、筑路材料、沿线地质的分布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全线均采用沥青砼路面结构,面层为沥青砼,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路基路面硬化有效防止了降水直接进入土壤,彻底消除了土壤流失的动力源泉,对防止路基路面的土壤流失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但由于路面硬化彻底阻碍了降水进入土壤的可能性,使降水无法渗入土壤,即无法形成壤中流,使降水以地表径流的形式直接流走,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流失。所以,路基路面工程的保土作用非常好,但保水性能特别差,做好路基路面的排水工程至关重要。2)边坡防护本项目全线大部分段为填方,一般情况下边坡值采用1:1.5。桥头、过塘、浸水路基边坡采用M7.5浆砌片石全防护。这些具有水保功能的工程对防止地表径流对新生裸露面的冲刷,维护边坡稳定和公路建设、运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特殊地质地段处理本工程对路线中存在的局部不良地质段采取了有效的处理措施,避免给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既保证了路基的稳定和公路行车安全,也有利于项目区的水土保持。4)桥涵和交叉工程桥涵工程减少了大的填方工程,对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有利的作用。涵洞工程水中基础施工均在围堰内,施工期工作面因雨水冲刷流失的土壤及施工流失的废土仍被围拦在围堰基坑内,施工结束后,土围堰也将拆除并将废渣运至指定临时堆土场,施工期一般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涵洞工程可以保持原有水利系统及满足农田灌溉和排水等的需要,排除公路侧积水,减少积水增加造成的水土流失,但由于涵洞上部汇水,加大了对涵洞下部的冲刷作用。本主体工程根据涵洞上部的汇水量和当地的降雨强度进行涵洞上下部排水沟渠的设计,防止排水沟渠因断面较小,汇水量较大,使径流溢出沟渠,冲刷边坡、路基等情况。此外,交叉工程区域的工程护坡措施,如浆砌石挡土墙或全浆砌石护坡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同样不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以上措施虽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但以主体工程为主,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要求,其工程量和投资不纳入本水土保持方案。5.4.3主体工程设计中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主体工程设计中应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的主要是路基工程、交叉工程、桥涵工程区采取了排水措施、植物措施等。a)路基工程区1)工程措施为保证路基和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工程设计通过设置完整的排水设施同时对各类设施进行综合设计,以实现迅速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目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排水涵、排水沟及路面边缘排水设施等。其断面形式多,分布范围广,与路基路面工程紧密联系,其中路基、路面排水工程属于水土保持工程。 工程设计的排水设施自成一体,并与当地排灌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路基排水设施可以有效的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证路基的稳定,防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填方路基下侧设置的排水沟结合布设的排水沟可以汇集并排除上方的地表径流,将路基附近积水引排至桥涵或路基以外。根据类比项目施工现场调查,各类排水设施布设的形式、过流断面及数量合理,能有效保证路基路面排水的畅通,减少了因雨水而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和防治效果。①路基排水在填方路基坡脚处设置纵向排水沟,并与自然沟渠和涵洞相连形成系统。在纵向排水沟每隔适当的距离设一沉沙池,用于过滤路面上的排水,以减轻对农田和水资源的污染。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底宽60cm,深60cm,边墙及底板厚均为25cm,边坡1:1,采用M7.5浆砌片石铺砌。沉沙池采用长方体,尺寸为长200cm,宽150cm,深150cm。排水沟总长16.8km,沿线共设置沉沙池约34个。路基排水工程见图5.1。②路面排水本项目采用城市道路标准设计建设,排水系统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道的技术标准与《马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标准一致。雨水依据就近排放原则,通过重力自流及泵站提升排至临近水系;污水依据区域污水规划,通过重力自流及泵站提升排至分属污水处理厂。按道路排水相关规范,道路路幅>50m,雨、污水管道宜采用双侧布置;本项目红线宽度为75m,采用双侧布管;同时,为便于两侧建设用地雨污水支管接入,每隔一定距离(约120m)预留雨、污水支管。在纵坡小于0.3%路段采用锯齿形边沟。正常路段,主干路机动车道设1.5%横坡,在排水涵每隔适当的距离设一窨井,用以收集机动车道的雨水。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2%反向坡,路面雨水经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流入雨水管道。排水涵采用¢1000C25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涵管,本项目设置排水涵37.6km(含预留雨、污水支管2.34km)。路面排水工程见图5.1。2)植物措施主体设计中对路堤采取了植物护坡措施,这些措施既能满足路堤边坡稳定,又能有效防止坡面径流对新生裸露面的冲刷,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其种植的植被能大大改善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增强了景观协调性。 为使生硬、单调的公路线形变得丰富多彩,降低工程建成后对周围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将绿化、美化以及景观观赏和窗口示范等功能和谐优化,融为一体,创建一条景观环保型“绿色生态公路”,主体工程设计规划在公路沿线两侧的空坪隙地布设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公路沿线布设的景观绿化措施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减轻并防治污染、净化和改善大气的环境质量等作用,还可以改善地温和气温,改善小气候,减轻路面老化,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植物体通过根系对土壤的固着作用,以及植物枝叶和地被植物的有关作用能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并能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和防止雨水冲刷路基、路堤、边沟、边坡,避免水土流失,其本身就是水土保持措施之一。①道路绿化:设计中主要考虑绿化分离带和两侧路缘带绿化,以发展生态交通为目的,以自然式绿化为主、规则式绿化为辅的表现形式,增强边坡与周围地形的自然过渡。以香樟、桂花、广玉兰、雪松为绿化主体,分段栽植。②中央分隔带绿化:以侧柏、龙柏、小叶黄杨为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主体,分段栽植,龙柏三角形栽植,侧柏等距离种在外侧,中间栽种小叶黄杨绿篱,内侧种植大花金菊,形成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分隔带。b)交叉工程1)工程措施①路基排水在填方坡脚处设置纵向排水沟,并与自然沟渠和涵洞相连形成系统。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底宽60cm,深60cm,边墙及底板厚均为25cm,边坡1:1,采用M7.5浆砌片石铺砌。排水沟总长0.82km,设置沉沙池4个。路基排水工程见图5.1。②路面排水本项目红线宽度为75m,采用双侧布管。排水涵采用¢1000C25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涵管,本项目设置排水涵0.42km。路面排水工程见图5.1。2)植物措施体现与自然充分协调,景观设计追求以自然绿化为主,绿化上选择能代表区域特色的植物,形式布置上充分考虑层次感。 5.5工程建设与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5.5.1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工程建设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属于人为活动的影响,施工过程中,人为活动将使地表结构被破坏,在降雨、地表径流等自然因子的综合影响下,导致项目区水土流失剧烈增加,主要表现如下:1)公路施工过程中因开挖扰动地表,原有表土与植被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在雨滴打击和水流冲刷以及风蚀作用下易产生水土流失。公路填方路基段由沙土、石料堆垫经过分层压实后形成,虽然内部结构紧密,但边坡表层结构比较松散,易发生片蚀、浅沟蚀等形式的水土流失。2)取(弃)土(渣)场取土形成新的边坡裸露面,易受降雨径流冲刷,暴雨时极易产生水土流失。3)场平过程中开挖扰动以及人为践踏等改变土体结构,使得表层土壤抗蚀力显著降低,极易产生土壤流失。施工中临时堆置的表土,其裸露边坡土体松散、稳定性差,易发生片蚀、沟蚀等。4)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因开挖扰动使得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在雨滴打击和水流冲刷作用下易产生水土流失。填方路段的边坡表层结构比较松散,易发生片蚀、浅沟蚀等形式的水土流失。根据本项目各区域建设特点、施工工艺以及各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现状,拟建项目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识别见表5.5。从表中分析可以看出,项目施工期的土石方工程、取(弃)土(渣)场施工等对水土流失影响最大。表5.5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表施工行为影响原因主要影响环节影响程度路基填筑破坏土壤结构、坡度变化,植被破坏、坡面裸露填方边坡、取土◇◎■桥涵工程施工扰动土壤结构及弃渣桥涵基础开挖、弃渣◇◎□取(弃)土(渣)场地表植被破坏、破坏土壤结构、堆渣、开采边坡裸露开采、堆渣、临时堆土◆◎■施工临时道路破坏土壤结构、毁损植被、坡度变化土石方开挖及填筑◇◎■施工营地破坏植被及土壤结构、地表裸露新建临建设施、土地利用工程◇◎□注:◆/◇——长期/短期;○/◎——有利/不利;■/□——严重/一般 5.5.2工程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本工程属建设类项目,运行过程中没有土石方开挖,不扰动地表,不会新增水土流失,而且,建设过程中通过采用合理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工程建设后植物措施也逐渐发挥其生态防护功能,只要没有人为的再破坏,工程运行期水土流失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5.6结论性意见、要求与建议5.6.1结论性意见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的开发建设符合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功能定位要求,符合国家、地方水土保持、土地资源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主体工程设计从建设项目功能、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规模、占地的影响等方面,确定本工程线路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等符合水土保持要求,满足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及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特殊规定。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将会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后,可有效防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不存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制约因素,工程建设是可行的。通过与主设单位进一步沟通,仔细核对图纸,本工程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的投资为2665.0万元。其措施类型、数量以及分项投资详见表5.6。表5.6主体工程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数量及投资表防治分区措施类型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土场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合计1、工程措施钢筋砼排水涵管(km)37.60.4238.02投资(万元)1880.0021.001901排水沟(km)16.80.8217.62投资(万元)423.1020.81443.91沉沙池(个)34539投资(万元)2.950.433.38 续表5.6主体工程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数量及投资表防治分区措施类型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土场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合计2、植物措施399402053510侧柏(株)1275012750龙柏(株)1275012750香樟(株)361053615广玉兰(株)361053615桂花(株)361053615雪松(株)361053615小叶黄杨(株)3400010034100大花金菊(株)3400010034100马尼拉草皮(hm2)25.030.0325.06投资(万元)316.260.45316.71主体已列投资合计(万元)2622.31 42.692665.05.6.2要求与建议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本工程的建设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本项目主线用地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规定,贯彻了国家节约用地的土地政策,建议主设单位下阶段进一步优化取(弃)土(渣)场布设,以减少占地,将工程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2)公路路基填筑过程中将扰动大面积地表,土石方工程量较大,取土较多,且由于工程施工扰动地表结构、破坏植被,导致地表水土保持功能减弱。因此,需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取(弃)土(渣)场、路基边坡的防护措施。3)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原地表表土的剥离并集中堆放。临时堆置的表土,由于结构疏松,抗蚀性能差,需布置临时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防护措施,控制水土流失。4)在施工时序安排上,应做到分段施工,分段进行防护,先建好路基两侧的排水工程后再进行路基的填筑。 5)除严格落实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外,还应严格落实本方案布设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相关保障措施。 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6.1防治责任范围6.1.1项目建设区项目建设区指工程永久占地及施工期间的临时征、租地范围和土地使用管辖范围,包括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征地。本工程项目建设区主要包括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等永久性占地145.9hm2,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和施工临时道路等临时性用地51.26hm2。工程所需砂石、块石等均从附近商业砂石料场购买,防治责任由开采方承担,不纳入本方案防治责任范围面积计算。但业主(或建设承包商)在购买时应与开发商签订购买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开发商应承担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当地水土保持监督部门应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本工程项目建设区面积共计约197.16hm2。6.1.2直接影响区直接影响区主要指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和施工临时道路等项目建设区以外因施工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区域。本工程由于路基工程的施工,改变了区域局部的地形、地貌,可能对该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特征有所影响,这一影响区域称为工程建设的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填方路段下游的部分区域范围。经现场查勘,本工程取(弃)土(渣)场排水均排入周边已有排水系统,其排水出口对周围不产生影响,因此,本方案不计其直接影响范围。经实际调查,并参照以往已建类似工程,本方案按照以下原则确定直接影响区:①路基工程:路基工程区影响范围按填方边坡影响范围按坡脚外5m范围以内计,直接影响区面积为17.63hm2;②交叉工程按占地边界外围5.0m计,直接影响区面积为0.45hm2; ③桥涵工程区按桥梁支墩施工下游河道50m、上游10m、桥台两侧各10m和涵洞周边5.0m面积计,跨铁路高架桥按两侧各10.0m计算,直接影响区面积为5.45hm2;④临时堆土场按周边5m计,直接影响区面积为0.22hm2;⑤取(弃)土(渣)场按周边5m计,直接影响区面积为1.42hm2;⑥施工临时道路直接影响范围按道路两侧各5.0m计算,直接影响区面积为3.2hm2;⑦施工营地按场地四周各5.0m计,直接影响区面积为0.82hm2;⑧本工程需拆迁房屋53840m2,直接影响区按拆迁房屋面积的1.5倍计,直接影响区面积为8.08hm2;专项设施改(迁)建直接影响区按电力、电讯线路832根、每根影响区面积20m2计算,其直接影响区面积为1.66hm2,纳入到本方案防治责任范围的直接影响区面积之中。根据上述原则,估算本工程直接影响区面积共计约38.93hm2。6.1.3防治责任范围面积通过对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面积进行统计和估算,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共236.09hm2,其中项目建设区总面积197.16hm2,直接影响区总面积38.93hm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见表6.1及图6.1。6.2防治分区6.2.1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法1)分区依据依据项目区地貌特征、主体工程布局及水土流失特点等进行分区。2)分区原则①各分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②相同分区内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相近或相似;③同一个区地形地貌基本相同,扰动的地表物质组成相近,降水特征值基本一致;工建建设扰动地表的方式相似,土地利用基本相同; ④分区应结合工程布局和水土流失特点,应具有控制性、整体性、全局性。3)分区方法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土流失分区。表6.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表项目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占地性质直接影响区范围界定项目建设区路基工程区137.51永久占地桥涵工程区6.68永久占地交叉工程区1.71永久占地临时堆土场区2.48临时占地取(弃)土(渣)场区34.22临时占地施工营地区12.0临时占地施工临时道路区2.56临时占地小计197.16直接影响区路基工程区17.63填方边坡影响范围为坡脚外5m范围交叉工程区0.45占地范围边界外围5.0m范围桥涵工程区5.45桥梁上下游共60m、桥台两侧各10m,铁路高架桥两侧各10m,涵洞周边5m临时堆土场区0.22周边5m范围取(弃)土(渣)场区1.42周边5m范围施工营地区0.82周边5m范围施工临时道路区3.2道路两侧各5m拆迁安置区8.08按拆迁房屋面积1.5倍计算专项设施改(迁)建1.66按电力、电讯线路每根杆20m2计小计38.93合计236.09防治责任主体马鞍山市公路管理局6.2.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本工程沿线为长江下游东岸 平原区,各路段的地貌均相似。根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工艺特点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相近或相似的原则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路基工程防治区、交叉工程防治区、桥涵工程防治区、临时堆土场防治区、取(弃)土(渣)场防治区、施工营地防治区以及施工临时道路防治区共7个防治区。见表6.2。表6.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表地形地貌防治分区备注长江下游东岸平原区路基工程防治区(含桥梁连接线段)长17.63km交叉工程防治区长0.21km,立体交叉1处,平面交叉20处,收费站1处桥涵工程防治区桥梁1175.4m/5座(含新桥铁路高架桥425.4m/1座),涵洞19道临时堆土场防治区3处取(弃)土(渣)场防治区3处施工营地防治区8处施工临时道路防治区新建、改建3.2km备注:桥梁只包含桥面及支墩等,桥梁连接线纳入路基工程区。 7水土流失预测7.1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本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在主体工程设计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正常的设计功能,在无水土保持工程条件下预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量和危害。7.2水土流失成因及类型7.2.1水土流失成因1)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成因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路基填筑、弃土弃渣的临时堆放、房屋的迁拆等工作,将占压破坏地表植被、扰动表土结构,改变现状地形,在重力作用、雨滴打击、水流冲刷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易引发新的水土流失。①工程开挖和填筑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因表土剥离、取土和弃土等工作,使其工作面的原生地貌和植被遭受破坏,地表裸露、土壤结构疏松,表土抗蚀能力减弱,原有的自然稳定状态受到破坏,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功能,从而在雨滴打击、水流冲刷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增加新的水土流失。路基填筑导致地形、地貌的改变,在施工场地形成填筑边坡,改变原有坡面的汇流条件,易造成水力侵蚀,使水土流失由原来的面蚀改变为沟蚀,形成新增水土流失。加上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子,在重力作用下,新筑边坡也易产生滑、塌等形式的土壤侵蚀。②取土、采料取土将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底层土壤裸露,土壤结构严重破坏,抗侵蚀能力降低,遇暴雨将会发生水土流失。本工程砂石料均外购,不设砂石料场。③施工临时弃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弃土流失的影响主要有:占压土地、自然植被及其它水土保持设施,降低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弃土为松散堆积体,若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容易造成土体表面的冲刷,甚至产生土体塌滑,引起新增水土流失,弃土亦再塑了原地貌,影响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④其他临时占地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营地和施工临时道路等临时占地将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会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条件。⑤拆迁工程由于本工程的建设,将造成一定数量的拆迁安置。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受移民建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将造成对土地、地表植被的占压和破坏,成为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隐患。2)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成因在自然恢复期(公路试运行期),路面全部硬化,不会产生水土流失。对于采取工程护坡的一些重塑坡面单元,由于砌石或砼预制块护坡直接将土壤侵蚀源与侵蚀动力分隔开来,所以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而对于采用植物措施进行防护的一些工程单元,在试运行期植物措施尚未完全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之前,受降雨和径流冲刷,仍会有轻度的水土流失发生。但随着植物生长,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将会逐渐得到控制,并降低到容许水土流失强度或以下。不良地质路段在采取了防治措施以后,虽然还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危害,但频率会明显降低,影响也较轻微。7.2.2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分布主体工程和施工临时道路施工属于线状工程,植被破坏、扰动地表及水土流失呈带状分布。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等属于点状工程,植被破坏、扰动地表及水土流失呈点状、片状分布。马鞍山地区的土壤侵蚀特点总体表现为侵蚀类型单一,侵蚀强度较弱,由于本工程的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溅蚀、面蚀、沟蚀等水力侵蚀。 7.3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7.3.1预测范围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即为各防治分区的扰动面积,预测单元应为工程建设扰动地表的时段、扰动形式总体相同,且扰动强度和特点大体一致的区域。根据以上要求,结合项目区域的自然概况、工程布局以及施工特点,本工程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包括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区以及施工临时道路区。7.3.2预测时段根据本工程施工建设的特点,以及各单项工程施工时段,结合项目区降雨季节等,划分水土流失预测时段。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规定,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三个时段。本项目为建设类项目,运行期不需进行水土流失预测。施工准备期:主要完成占地范围建筑物拆迁、场地的清理、表土剥离、施工场地的布置和施工临时道路的修建,这将会破坏地表和植被,造成较大程度的水土流失。施工期:主要完成主体工程区公路的修建,是工程开挖、填筑、弃渣等施工活动最集中的时段,也是土壤流失量最大的时段。由于开挖、取土、筑路架桥、机械碾压等原因,破坏了公路沿线原有地貌和植被,扰动了表土结构,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如不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导致水土流失大量增加。自然恢复期:因施工破坏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各种因素在自然封育下可逐渐消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固结及植被逐步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日益发挥,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恢复和改善,土壤流失量逐渐减少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本工程施工准备期、施工期预测时段根据各预测分区单元工程的施工进度、工期安排等分施工单元分别确定,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预测时段,各单元的预测时段结合产生水土流失的季节,按最不利的影响时段考虑,施工时段超过雨季时段的按全年计算,未超过雨季时段(本项目区雨季为7~9,历时3个月)的按占雨季长度比例计算。自然恢复期按项目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取2.0年。各施工单元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见表7.1。表7.1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一览表预测分区预测时段(年)施工准备期施工期自然恢复期1、路基工程区0.52.02.02、桥涵工程区1.03、交叉工程区2.02.04、临时堆土场区0.52.02.05、取(弃)土(渣)场区0.52.02.06、施工营地0.52.02.07、施工临时道路0.52.02.07.4预测内容、方法水土流失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及其潜在的水土流失危害,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发生的重点时段及重点部位,为合理布设各项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规定,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包括:1)原地貌、土地及植被破坏情况的预测;2)弃土、弃石、弃渣量的预测;3)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预测;4)可能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的预测;5)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的预测。根据对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可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除受项目区水文、气象、土壤、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外,还由于受各项施工活动的影响,使施工区域的水土流失表现出特殊性(如水土流失形式、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等),从而导致水土流失随各个施工单元和施工进度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时空变化的动态性。本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主要方法见表7.2。 7.4.1扰动地表面积根据工程总体布置及可研报告相关数据,经核算,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97.16hm2,其中路基工程区占用老路26.6hm2未扰动。扰动地表面积共计170.56hm2,按占地性质划分:永久占地119.3hm2,临占征地51.26hm2;按行政区划分:雨山区35.09hm2,当涂县135.47hm2。各行政区占地数量、类型详见表7.3。表7.2水土流失预测主要方法一览表序号预测内容预测方法1建设期工程永久及临时占地,开挖扰动地表、占压土地和损坏林草植被类型、面积通过查阅设计图纸、技术资料,分区确定扰动地表面积。2建设期土石开挖量、回填土石方及弃土、弃石量。查阅设计资料、同主体工程设计单位相关专业配合,对挖方、弃方分别统计分析。3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根据安徽省关于水土保持设施的有关规定,通过查阅设计图纸、技术资料,结合实地查勘进行测算。4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用类比法预测。5水土流失对工程、土地资源、周边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的可能性。结合现状调查及对土壤流失量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表7.3扰动地表面积统计表行政区划占地类型工程单元及占地面积(hm2)合计(hm2)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临时堆土取土场区施工营地施工道路雨山区耕地9.210.050.381.50.2111.35林草地4.030.030.137.0511.2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590.641.23住宅用地0.630.63交通运输用地4.810.110.115.03其他用地5.530.020.065.61小计24.80.640.210.517.051.50.3835.09当涂县耕地33.250.281.4610.51.2146.7林草地18.240.170.5127.1746.0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16.047.75住宅用地4.754.75交通运输用地19.50.640.6320.77 其他用地8.96 0.11   0.349.41小计86.416.041.21.9727.1710.52.18135.47合计111.216.681.412.4834.22122.56170.567.4.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根据安徽省相关规定,本项目施工扰动地表范围用地中除水面外,其余均属于损坏水土保持设施范围。本项目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共161.58hm2,其中雨山区33.86hm2、当涂县127.72hm2,,见表7.4。表7.4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统计表行政区划占地类型工程单元及占地面积(hm2)合计(hm2)路基工程桥涵工程交叉工程临时堆土取土场区施工营地施工道路雨山区耕地9.210.050.381.50.2111.35林草地4.030.030.137.0511.24住宅用地0.630.63交通运输用地4.810.110.115.03其他用地5.530.020.065.61小计24.210.640.210.517.051.50.3833.86当涂县耕地33.250.281.4610.51.2146.7林草地18.240.170.5127.1746.09住宅用地4.754.75交通运输用地19.50.640.6320.77其他用地8.96 0.11   0.349.41小计84.76.041.21.9727.1710.52.18127.72合计108.916.681.412.4834.22122.56161.58 7.4.3弃土、弃渣量本工程弃土为表土剥离量及排水沟开挖弃土以及工程拆迁产生弃渣等,其中拆迁弃渣按拆迁房屋面积估算。本工程计拆迁房屋面积53840m2,按每拆迁1m2产生弃渣0.5m3估算,将产生弃渣2.7万m3。本工程弃方24.09万m3,其中16.69万m3表土用于覆土绿化,最终废弃方中拆迁弃渣2.7万m3和不良地质挖除土方3.46万m3先运往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并采取拦挡措施,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弃)土(渣)场内;围堰拆除、临时排水及防护等土方1.24万m3就近弃于取土结束后的取(弃)土(渣)场内。7.4.4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1)预测方法水土流失预测方法较多,包括同类工程实测资料类比法、地方经验方程计算法、监测小区实测资料法、人工模拟降雨小区试验法、专家估判法、航空照片资料判别法等,各种方法均有一定的优缺点,亦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通常采用类比法预测较为普遍。本方案选择已验收的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2×300MW机组工程作为类比工程,按照类比工程的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并结合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正。本工程土壤流失量预测按①式计算,新增土壤流失量按②式计算。①②式中:W—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W—扰动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i—预测单元,1,2,3,……n;j—预测时段,1,2,3,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Fji—某时段某单元的预测面积,km2;Mji—某时段某单元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Mji—某时段某单元的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km2.a; Tji—某时段某单元的预测时间,a。2)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项目区现状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根据前述4.2.1章节,本工程各分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本底值取300t/km2·a。扰动后的侵蚀模数采用类比法分析,并与其他工程对比进行合理检查后综合确定,本项目类比工程选用已经通过水利部水土保持专项验收的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2×300MW机组工程。①类比工程选择及类比条件分析经现场查勘与有关资料调查分析,所选类比工程的自然条件及水土流失状况与本工程相似,且两工程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等情况相似。本工程与类比工程条件对照见表7.5。表7.5本工程水土流失预测类比工程基本情况对照表项目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地理位置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和当涂县境内,起点位于205国道与马鞍山市南环线交叉口大转盘,沿老路经当涂、新桥至塔桥马鞍山与芜湖市交界处。线路全长19.02km位于马鞍山市的北隅马鞍山慈湖经济开发区内。地形地貌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水文气象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77mm,10年一遇最大24h降雨量175mm。多年平均气温15.8℃,≥10℃积温5200℃,平均蒸发量1459mm,平均风速2.9m/s,历年最大风速24.3m/s,全年主导风向为ENE。最大冻土深度9cm。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历年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雨量1058mm,10年一遇最大24h暴雨量175mm,平均水面蒸发量1546mm,历年平均风速3.0m/s,历年最大风速24.0m/s,历年主导风向ENE,历年最大冻土深度9cm。土壤主要是黄棕壤、水稻土、潮土。主要是黄棕壤、水稻土、潮土。植被项目区植被在省内分布区划上属省中部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带植被区。区域内原生自然植被不复存在,而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人工种植的各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油菜、棉花、蔬菜等。河塘中水生植被主要有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孤尾藻、灯心草等,还有人工培育的菱、藕、慈菇、茭白等。主要树种有柳、杨、楝、刺槐、水杉、泡桐等。项目区现状林草覆盖率为29.07%项目区内主要乔木优势树种为油松、杨树、榆树、侧柏、旱柳、银杏、合欢、香樟等。草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野生植被主要有黑麦草、高羊茅、天堂草、结缕草、狗牙根等。植被覆盖率为16.5%。水土流失情况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土壤侵蚀模数允许值500t/km2·a。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为300t/km2·a左右。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容许土壤流失量500t/km2·a。现状土壤侵蚀模数为300t/km2·a左右。 ②预测参数的确定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2×300MW机组工程于2004年1月准备期开始,2004年3月28日开工,2006年11月16日第二台#4机组投产。2006年1月,建设单位委托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承担该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任务。监测单位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及批复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007年5月编写完成了本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监测单位根据监测委托的要求,在查阅主体工程施工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勘测和资料收集,对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土壤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等内容进行了水土保持监测。监测分区:结合主体工程布局、设计和施工特点,将项目分为厂区(含临时堆土场)、施工生产生活区(含临时堆土场)、输灰管线区(含施工临时占地)和贮灰场区4个监测分区。监测实际时段为2006年2月~2007年4月。监测单位通过资料收集、现场查勘、访问调查,对厂区、施工生产生活区、输灰管线区和贮灰场区等重点工程部位进行了多次土壤流失量监测和现场调查,共布设监测小区2处,监测点23处,并取得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监测单位编制完成了《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2×300MW机组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土壤侵蚀监测成果见表7.6。表7.6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土壤侵蚀强度量监测成果表监测分区施工期自然恢复期侵蚀模数(t/km2·a)侵蚀程度侵蚀模数(t/km2·a)侵蚀程度厂区1819.28轻度427.00微度施工区1464.29轻度467.00微度输灰管线区2941.18中度500.00微度贮灰场区2647.48中度临时堆土场(顶部)3500临时堆土场(边坡)5800 通过类比法考虑本工程所在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自然情况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上与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略有差别,因此,本工程项目区各区域扰动后侵蚀强度修正采用值见表7.7。表7.7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各单元扰动后平均侵蚀模数表预测单元类比工程相似单元类比工程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t/km2·a)修正系数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采用值(t/km2·a)防护措施地形地貌降雨侵蚀强度路基工程区路基输灰管线区2941.181.31.11.01.03235.3填方边坡临时堆土场边坡58001.31.11.01.08294.0桥涵工程区输灰管线区2941.181.31.11.01.03235.3交叉工程区顶面输灰管线区2941.181.31.11.01.03235.3边坡临时堆土场边坡58001.31.11.01.08294.0取(弃)土(渣)场区贮灰场区35001.01.11.01.03850.0施工营地施工区1464.291.01.11.01.01610.7施工临时道路输灰管线区2941.181.31.11.01.03235.3临时堆土场顶面临时堆土场顶部35001.01.11.01.03850.0边坡临时堆土场边坡58001.31.11.01.08294.0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按马鞍山第二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监测成果采用最大值,因为两工程施工结束后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其修正系数取1.0,即500t/km2·a。3)预测成果根据前述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预测方法、确定的预测参数以及各施工单元水土流失面积,对拟建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新增土壤流失量进行预测。经分项分析计算汇总,各时段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如下:①施工准备期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预测总量1418.6t,其中背景流失量140.6t,新增1278.0t。见表7.8、表7.9。 ②施工期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预测总量13129.4t,其中背景流失量1113.7t,新增12015.7t。见表7.8、表7.9。③自然恢复期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预测总量816.1t,其中背景流失量489.7t,新增326.4t。见表7.8、表7.9。表7.8工程可能造成土壤流失量预测成果表预测单元预测时段土壤侵蚀背景值(t/km2.a)扰动后侵蚀模数(t/km2.a)侵蚀面积(hm2)预测时间(a)背景流失量(t)预测流失量(t)新增流失量(t)路基工程区施工准备期3003235.342.460.563.7686.9623.2施工期顶面3003235.3132.162.0793.08551.57758.6边坡3008294.05.352.032.1887.5855.4自然恢复期300500.030.322.0181.9303.2121.3小计  1070.710429.19358.4桥涵工程区施工期3003235.36.681.020.0216.1196.1小计  20.0216.1196.1交叉工程区施工期顶面3003235.31.682.010.1108.798.6边坡3008294.00.032.00.25.04.8自然恢复期300500.00.032.02.00.30.1小计  10.4114.0103.5临时堆土场区施工准备期3003235.32.480.53.740.136.4施工期顶面3003850.01.622.09.7124.7115.0边坡3008294.00.862.05.2142.7137.5自然恢复期300500.02.482.02.024.89.9小计  33.5332.3298.8取(弃)土(渣)场区施工准备期3003235.334.220.551.3553.6502.2施工期3002912.234.222.0205.32634.92429.6自然恢复期300500.034.222.0205.3342.2136.9小计  462.03530.73068.7施工营地区施工准备期3001610.7120.518.096.678.6施工期3001610.73.82.022.8292.6269.8自然恢复期300500.0122.072.0120.048.0小计  112.8509.2396.4施工施工准备期3003235.32.560.53.841.437.6 临时道路区施工期3003235.32.562.015.4165.6150.3自然恢复期300500.02.562.015.425.610.2小计  34.6232.7198.1合计1744.015364.113620.1综上所述,由于本项目建设,共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量为15364.1t,其中原生土壤流失量1744.0t,新增土壤流失量13620.1t。表7.9各区域土壤流失量汇总表防治分区背景流失量(t)土壤流失总量(t)新增流失量(t)所占比例(%)路基工程区1070.710429.19358.467.88桥涵工程区20.0216.1196.11.41交叉工程区10.4114.0103.50.74临时堆土场区33.5332.3298.82.16取(弃)土(渣)场区462.03530.73068.722.98施工营地区112.8509.2396.43.31施工临时道路区34.6232.7198.11.51合计1744.015364.113620.1100.00施工准备期140.61418.61278.09.23施工期1113.713129.412015.785.46自然恢复期489.7816.1326.45.31合计1744.015364.113620.1100.007.4.5水土流失危害分析根据上面预测所得的结果,并结合公路路线方案图及沿线工程地质图和现场踏勘,分析预测公路工程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1)对河道、沟渠的影响 公路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地貌状态和自然侵蚀状态下的水文网络系统,植被也受到破坏,极易诱发水土流失;其开挖、回填、碾压等建设活动,对原有坡面排水沟渠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施工裸地面积增加,扰动了原土层,为溅蚀、面蚀、细沟侵蚀等土壤侵蚀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施工中临时堆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护治理,在降雨及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大量泥沙,泥沙随着水流进入下游河道、沟渠,在流速小的地方易造成淤积,甚至淤塞,使当地排灌系统遭到破坏。2)对项目区沿线水环境的影响填方或挖方过程中造成的弃土、裸露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若遇大雨冲刷,泥土随水流失,还会使沿线的河流、沟渠等水体的含沙量、悬浮物增加,污染水质,混浊时间延长,对饮用水源将有短期的不良影响。涵洞施工中围堰及清理围堰时,也将对下游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还直接影响到项目区周边生态环境。7.5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建设期各单元、各时段水土流失总量和新增流失量汇总见表7.9。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可能造成轻度的水土流失,建设期土壤侵蚀为轻度流失。从表7.9可以看出,建设期水土流失总量15364.1t,其中路基工程区10429.1t,占67.88%;桥涵工程区216.1t,占1.41%;交叉工程区114.0t,占0.74%;临时堆土场区332.3t,占2.16%;取(弃)土(渣)场区新3530.7t,占22.98%;施工营地区509.2t,占3.31%;施工临时道路区232.7t,占1.51%。因此,路基工程区及取(弃)土(渣)场区应作重点防治,为本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也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地段。本项目的水土流失总预测时段为建设期,包括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从预测结果看,施工准备期新增1418.6t,占9.23%;施工期13129.4t,占85.46%;自然恢复期816.1t,占5.31%。因此,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尤其是路基土石方施工期,是路基开挖及填筑形成裸露边坡、取(弃)土(渣)场取土时段,是产生土壤流失量及流失强度较大的时段,也是需要重点防治的时段。该时段水土流失的防治是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时段。通过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对本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及水土保持监测提出以下指导意见:1)路基工程区及取(弃)土(渣)场区为本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2)路基土石方施工期是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时段,路基开挖填筑前应建好两侧的排水措施和拦挡措施,应分段施工,路基土石方施工完成一段,应立即采取护坡措施,尽量缩短坡面裸露时间。3)雨季施工应采取临时排水、临时覆盖措施。 4)对于取(弃)土(渣)场的表土应集中堆存,采取临时拦挡、排水措施。5)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防护,要求水中桥墩施工必须设置围堰,陆地桥墩施工必须做好施工区周边的临时拦护和排水措施、设置泥浆沉淀池,雨季施工应对回填料堆放地采用防尘网覆盖。6)对于施工场地的防护,要求在工程实施期间做好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排水措施以及表土堆置区的防护措施,工程完工后,采取复耕或恢复植被等措施。7)施工临时道路修建前应建好排水、拦挡工程,对需要护坡的地段,在修建好以后应立即采取护坡措施。8)所有施工单元的排水设施其排水去向应与原有水系相接,出口应考虑防冲消能设施,避免造成出口段水流冲刷引起水土流失。9)因施工结束后需要大量的表土用于裸露地表的恢复,施工过程中应尽量保留施工开挖中剥离的表土,妥善集中堆置并做好临时防护工作。10)路基工程区、取(弃)土(渣)场区为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路基土建施工期为重点监测时段,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对雨季应增加监测频次。 8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8.1水土流失防治等级及目标8.1.1总体目标方案编制的总体目标是预防和治理因工程建设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使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生率,使损毁的林草植被在设计水平年得到较好的恢复,提高土地生产力,重建新的更好的生态环境。8.1.2防治标准项目区为安徽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本工程采用建设类二级防治标准,相应的六项防治目标值详见表8.1。表8.1水土流失防治二级标准时段分类施工期试运行期1扰动土地整治率(%)*95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53土壤流失控制比0.50.74拦渣率(%)90955林草植被恢复率(%)*956林草覆盖率(%)*20 备注:“*”表示指标值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进度,通过动态监测获得,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根据气象资料,项目区所在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77mm,高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中的基准值,属于800mm以上地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三项防治目标值需提高2以上。由于项目区现状土壤侵蚀主要为轻度侵蚀,土壤流失控制比应大于或等于1.0。结合本工程各施工单元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然后按各段扰动地表面积数量加权平均计算项目综合防治目标。本工程设计水平年水土流失防治综合目标见表8.2。表8.2设计水平年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一览表防治目标标准规定按降水量修正按土壤侵蚀强度修正按地形修正采用标准施工期标准扰动土地整治率(%)95///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5+3//88土壤流失控制比0.7/+0.3/1.00.5拦渣率(%)95///9590林草植被恢复率(%)95+2//97林草覆盖率(%)20+2//22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原则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工程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全面布局、科学配置。2)减少对原地表和植被的破坏,合理布设取(弃)土(渣)场,弃土集中堆放。3)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设置临时性防护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扰动及产生的弃土。4)注重吸收当地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5)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在临近城市区道路两侧的植物措施,可结合景观要求适当提高标准。 6)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合理配置、统筹兼顾,形成综合防护体系。7)工程措施要尽量选用当地材料,做到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8)植物措施要尽量选用适合当地的品种,并考虑绿化美化效果。9)防治措施布设要与主体工程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整体。8.3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和措施体系8.3.1总体布局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按照“三同时”制度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应以全面的观点来进行,做到先全局,后局部,先重点,后一般,不重不漏,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其总的指导思想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机结合,点、线、面上水土流失防治相辅,充分发挥工程措施控制性和时效性,保证在短时期内遏制或减少水土流失,再利用土地整治和林草措施涵水保土,实现水土流失彻底防治。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主要为项目建设区,其中公路主体工程建设区和取(弃)土(渣)场为重点防治区域。在分区布设防护措施时,既要注重各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治重点和要求,又要注重各防治分区的关联性、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为:1)对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等主要建设区域要做好预防保护措施及土石方平衡的合理调运利用,优化施工工艺,尽量减少弃渣量,做好公路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防护措施,注意植被绿化,改善和恢复生态景观;2)对临时堆土场区、取(弃)土(渣)场区主要采取临时拦挡、排水等措施,取土后全部恢复为林草地;3)对施工临时道路区、施工营地主要是采取临时排水、拦挡等措施,对迹地进行场地清理和平整,恢复耕作。8.3.2防治措施体系 在对主体工程设计的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已界定的水土保持工程,根据不同防治分区水土流失特点和各自地形地貌、地质、土质等特点提出需要补充、完善和细化的防治措施和内容。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划分为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等7个区,并将外购材料采购、拆迁安置纳入防治体系,提出水土流失防治要求。各分区主要防治措施如下:1)路基工程防治区①工程措施:对工程占地范围内宜进行表土剥离的区域采取表土剥离措施;中央分隔带纵向集水排水、路基排水涵管、沉沙池等排水措施。②植物措施:路缘、中央分隔带的绿化美化措施等。③临时措施:路基施工中填方边坡排水措施,边坡临时苫盖措施等。2)桥涵工程防治区①临时措施:涵洞工程施工围堰防护等。3)交叉工程防治区①工程措施:对工程占地范围内宜进行表土剥离的区域采取表土剥离措施;排水措施、沉沙池等。②植物措施:道路边坡、路缘、中央分隔带以及占地范围内的绿化美化措施等。③临时措施:占地范围内临时排水、沉沙措施,边坡临时苫盖措施等。4)临时堆土场区①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对现状为耕地的进行土地整治。②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对现状为林草地的采取植被恢复措施。③临时措施:临时堆土拦挡、排水措施。5)取(弃)土(渣)场防治区①工程措施:表土剥离措施;排水措施等。②植物措施:场地绿化(意杨和狗牙根草)。③临时措施:对取土区临时堆土区设置编织袋装土拦挡及排水沟;为保持取(弃)土(渣)场坡面稳定,取(弃)土(渣)场结束后对坡面夯实,以免造成塌方,取土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便将来恢复为林草地。 6)施工营地防治区①工程措施:对施工场地的地表熟土层进行剥离,集中堆放在场地一角,用于后期施工场地覆土;根据施工营地后期利用方向规划,对于现状用地为耕地的恢复为耕地。②临时措施:对路基工程区、交叉工程区和施工营地区剥离的表土进行暂存,四周采用编织袋装土拦挡,在其表面撒播草籽进行防护。本工程需临时占用的施工营地共8处,在施工过程中需在场地周边开挖临时简易排水沟,内壁夯实,并与现有沟渠顺接。排水沟不能直接与现有沟渠相连,应在其间设置沉沙池。7)施工临时道路防治区①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需对新修的施工临时道路迹地进行恢复,采取土地整治措施。②临时措施:为防止坡面径流对路面的冲刷,根据施工临时道路所处地形条件,设置简易排水沟。简易排水沟开挖土方可以用于道路平整,禁止随意弃渣。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详见图8.1,总体布局见图8.2。8.4分区防治措施及典型设计8.4.1设计原则与标准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坚持水土保持方案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可操作性原则。a)工程措施本工程排水沟设计标准为防御10年一遇24h最大暴雨量。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T50433-2008),设计洪峰流量按下式计算:QB=0.278kiF式中:QB——最大清水洪峰流量,m3/s;k——径流系数,k=0.8;i——10年一遇1h最大暴雨量;F——集水面积,km2。 排水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断面尺寸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b)植物措施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通过分析工程区造林土的立地条件,根据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选择造林树种。树种选择遵从如下原则:1)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树种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树种的抗逆性,确保造林工程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2)达到固土、绿化功能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3)造林树种选择过程中,既要突出主栽树种的整体气魄,又要体现防护工程的景观美化效能。4)充分考虑造林工程病虫害的生态防治问题,树种规划过程中,做到长、短寿命树种的搭配和乔、灌木树种的有机结合,确保生态防护工程能够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同时又达到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目的。草种选择的原则为:有较强的固土护坡功能,根系发达、草层紧密;耐践踏,扩展能力强;对土壤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病虫危害较轻,栽后容易管理;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的整体。8.4.2立地条件分析a)气象因子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77mm,10年一遇最大24h降雨量175mm。多年平均气温15.8℃,最高气温41.1℃,最低气温-13.7℃,平均蒸发量1458.7mm,平均风速2.9m/s,历年最大风速24.3m/s,全年主导风向为ENE。≥10℃积温5200℃,最大冻土深度9cm,年无霜期平均234d。b)土壤因子项目所在区域内地带性土壤有黄棕壤、棕红壤;垂直地带性土壤有棕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潮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灰色草甸土、石质土、粗骨土。耕地土壤以水稻土面积最大,次为潮土、棕红壤、黄棕壤。c)地形因子 本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冲积平原地形区,是长江与低丘之间狭长漫滩区,地形平坦,沿线现状主要为耕地、交通运输道路,地面高程为6~12.8m之间(黄海高程系,不含河道沟渠高程)。8.4.3适宜植物选择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绿化目的和保护目标的具体特点,选择确定植物措施的树种、草种,即要考虑到水土保持功能,又要兼顾绿化美化要求。因此,在植物措施布设时,树种、草种选择的原则是:①为提高绿化成功率,乡土的树种、草种或者在当地绿化中已推广使用的树种、草种为首选,选择那些抗污染能力强的树草种;要有较强的固土护坡功能,根系发达、草层紧密。耐践踏,扩展能力强。对土壤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病虫危害较轻,栽后容易管理。②遵循保护环境和美化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常绿树草种应占一定的比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引进新的优良树草种,以满足生物多样性和美化环境的要求。③树种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考虑树种的抗逆性,确保造林工程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达到固土、防护功能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树种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根系发达和根孽性强;选择树形美观、卫生的树种,同时注意层次上的协调搭配。从乔、灌比例来说,以乔木为主,辅以草本,形成复层绿化;从速生和慢长的比例来说,着眼于慢长树,积极采用速生树合理配置,争取早日取得绿化效果,又能得到稳定的绿化作用。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实地调查,本水土保持方案选择的树种主要为意杨(栽植在取(弃)土(渣)场)、侧柏、龙柏、黄杨、香樟、桂花、广玉兰等,草种有狗牙根、马尼拉草等。8.4.4路基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 对施工期路基填方边坡等单元提出有效的临时性防护措施,原有设计中的防护措施可能难于对施工过程中路基坡面水土流失进行全面地控制。为此对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水土保持临时措施予以补充,并对下阶段的设计和施工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建议。1)工程措施对工程占地范围内宜进行表土剥离的区域采取表土剥离措施,剥离面积29.97hm2,剥离量8.9万m3。2)植物措施主体工程已考虑了路基的绿化措施,本方案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结合公路运行的特点要求提出以下建议:①填方边坡和坡脚填方边坡在布设生物措施时,宜防护、绿化兼顾。填方边坡土壤为填充的弃土、弃渣、土质疏松,在布设生物措施前,需清理整治覆土,并施一定量的有机质;供水以降雨为主,不具蓄积雨水功能,在坡度较大地段,坡底坡面较缓。雨季水分充足,宜布设蓄水性能好的乔灌木,填方坡脚多为原生土或弃土,土质相对较好,地形平坦,以边坡为集水面,雨季水分充足,旱季可人工喷洒。填方边坡边坡整地后撒播狗牙根草籽。②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绿化起着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和改善景观的作用。由于中央分隔带土层薄、立地条件差。因此,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对废气排放有抵抗、容易修剪、生长慢、生长一致的常绿树种,且高度控制为1.6m,单行株距4.0m,蓬径为0.5m。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应从美化路容和改善小气候出发,宜选择地面植建草坪。草坪选择生长一致、生长期长、耐寒、耐旱的草种。③绿化分隔带一级公路绿化分隔带起着分离辅道和机动车道并改善景观的作用,应从美化路容和改善小气候出发,宜选择栽植常绿乔木树种,树下地面植建草坪。④其它建议主体工程设计考虑到沿线景观的协调一致性,布局以及绿化树草种选择比较单一,在下阶段设计中,建议主体设计单位根据道路沿线的区位等需要,分段设计绿化标准、布局措施,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也能使整条道路绿化景观错落有致。 3)临时措施①路基临时排水在填方路段,由于填方边坡坡面土壤松散,抗冲性差,当路面汇流沿填方坡面下泄时,易对坡面表层土壤造成严重的溅蚀、面蚀和沟蚀,甚至形成冲沟而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路基也造成破坏。为此,本方案提出如下临时排水措施。沿线路纵向每间隔50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一临时性边坡排水沟,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与工程设置的纵向排水沟相连,采用梯形断面,底宽为40cm,边坡1:0.75,深40cm。排水沟长约980m,开挖土方280m3。排水沟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经核算,断面能满足排水要求。纵向排水沟每隔400m设土质沉砂池,共42个,其尺寸为:1.5m×1m×1m,以沉降径流泥沙,降低径流流速,施工期沉砂池中的淤泥应定期清运。②填方路基边坡临时覆盖填方路基施工结束后,如不能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的施工,遇汛期可采用密目网对路基边坡进行苫盖,以防降雨、径流对路基边坡形成的溅蚀、面蚀和冲蚀。考虑重复利用,需密目网约2.2万m2。路基工程临时防护措施典型设计见图8.3。路基工程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见表8.3。表8.3路基工程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表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措施表土剥离m389000表土剥离8.9万m3植物措施狗牙根草籽hm25.29撒播狗牙根草籽5.29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m980临时排水沟980m,沉沙池42个,密目网苫盖2.2万m2土方开挖m3280沉沙池个42土方开挖m370密目网万m22.2 8.4.5桥涵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主体工程设计中对于穿越较小的沟渠采用涵洞,施工时限短,在枯水季节施工,将上下游拦截,设置围堰。围堰顶宽1m,高度3m,边坡1:2。围堰施工过程中,应作好围堰外坡的防护措施,保证围堰稳定,分别在上、下游围堰边坡采用袋装土防护,围堰填筑及拆除12400m3。桥涵工程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见表8.4。表8.4桥涵工程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表项目单位数量备注临时措施袋装土围堰m312400袋装土填筑及拆除1.24万m38.4.6交叉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交叉工程主要为填方工程,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在交叉工程与路基工程的连接线两侧设置了排水措施,但也应加强临时防护措施,主要包括:1)工程措施对工程占地范围内宜进行表土剥离的区域采取表土剥离措施,剥离面积0.33hm2,剥离量0.1万m3。2)临时措施①临时边坡排水沟及沉砂池沿线路纵向每间隔50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一临时性边坡排水沟,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与工程设置的纵向排水沟相连,采用梯形断面,底宽为40cm,边坡1:0.75,深40cm。排水沟长约100m,开挖土方30m3。排水沟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经核算,断面能满足排水要求。②填方路基边坡临时覆盖连接线 路基施工结束后,如不能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的施工,遇汛期可采用密目网对路基边坡进行苫盖,以防降雨、径流对路基边坡形成的溅蚀、面蚀和冲蚀。考虑重复利用,需密目网约0.1万m2。交叉工程排水设置与路基工程区一致,其典型设计见图8.3、8.4。交叉工程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见表8.5。表8.5交叉工程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表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措施表土剥离m30.1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m100土方开挖m330密目网万m20.1路基边坡苫盖8.4.7临时堆土场区防治措施设计1)工程措施工程沿线弃渣首先运往区段内临时堆土场集中堆放,待取土结束后填入取土坑内,需对临时堆土场占地范围内现状为耕地的采取土地整治措施,恢复为耕地,首先对场地进行深翻,整治面积1.84hm2。2)植物措施弃渣填埋后,对现状为林草地的采取植被恢复措施,面积为0.64hm2,撒播狗牙根草籽。2)临时措施弃渣临时堆放前需进行拦挡措施,采用袋装土防护,利用弃渣土方,袋装土堆高1.5m,共需袋装土1081m3。在袋装土外侧开挖临时排水沟,并与周边沟渠相连,排水沟末端设置沉沙池。排水沟为梯形断面,底宽50cm,深50cm,边坡1:1。排水沟长790m,沉沙池3个,开挖土方405m3。临时堆土场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8.6,典型设计见图8.4。表8.6临时堆土场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表 水保措施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措施土地整治hm21.84土地整治1.84hm2植物措施撒播狗牙根草籽hm20.64撒播狗牙根草籽0.64hm2临时措施排水沟、沉沙池开挖土方m3405排水沟790m,沉沙池3个,编织袋装土拦挡1081m3编织袋装土拦挡m310818.4.8取(弃)土(渣)场区防治措施设计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取(弃)土(渣)场现状为林草地,取土结束后恢复为林草地,拟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工程措施首先对取土场采取表土剥离措施,共能剥离表土8.55万m3,堆放在取土场一角,供后期绿化覆土。在取(弃)土(渣)场上部沿开挖边线开挖一条土质截水沟,将截水沟上部来水引入周边自然排水沟道,截水沟长2150m。截水沟底宽60cm、深60cm,边坡1:1。取(弃)土(渣)场边坡设计为1:1.5,边坡顶部与截水沟之间预留宽2.0m土质平台。取(弃)土(渣)场施工应严格按照取(弃)土(渣)场边坡设计坡率进行开挖,分层开挖取土。取土场取土、堆渣结束后,拟对其采取土地整治措施,整治面积21.68hm2。2)临时措施施工前先将场地的表土剥离,厚度30cm,堆放于场地一角,堆高不大于4m,边坡比为1:1.5,其周围设装土编织袋临时拦挡,梯形断面,上底宽50cm,下底宽150cm,高150cm。编织袋装土2373m3;3)植物措施为保持取(弃)土(渣)场取土后边坡稳定,在顶部平台撒播狗牙根草籽。取土结束后,取(弃)土(渣)场边坡撒播狗牙根草籽;对于将坡地取平的取(弃)土(渣)场,栽植意杨,意杨株距4.0m、行距4.0m,地面撒播狗牙根草籽。栽植意杨13550株,撒播狗牙根草籽32.51hm2。4)主要工程量 表土剥离8.55万m3,开挖排水沟2.15km土方1550m3;编织袋装土2373m3;栽植意杨20320株,撒播狗牙根草籽78.23hm2。取(弃)土(渣)场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8.7。取(弃)土(渣)场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见图8.5。表8.7取(弃)土(渣)场区防治措施工程量表水保措施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措施表土剥离万m38.55表土剥离8.55万m3,土地整治21.68hm2,开挖土质排水沟长2.15km土地整治hm221.68开挖土质排水沟m31550临时措施编织袋装土m32373编织袋装土拦挡2373m3植物措施栽植意杨株13550栽植意杨13550株,撒播狗牙根草籽32.51hm2撒播狗牙根草籽hm232.518.4.9施工营地区防治措施设计施工营地施工时将会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地表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护。1)工程措施①表土剥离首先对取土场采取表土剥离措施,共能剥离表土2.4万m3,堆放在施工营地一角,供后期绿化覆土。②土地整治施工完毕后清除施工场地硬化层10cm,并返还表土,进行土地整治后归还当地进行复耕。土地整治面积8.0hm2。2)临时措施①排水沟及沉沙池 在施工场地周围开挖排水沟,排水沟长3980m,采用50×50cm梯形断面土质排水沟,边坡1:1,内壁夯实。开挖土质沉沙池8个,沉沙池长1.5m,宽1.5m,深1.5m,内壁夯实。排水沟及沉沙池开挖土方2210m3。②临时拦挡施工前先将场地剥离的表土和路基工程区剥离的表土堆放于场地一角,堆高不大于4m,边坡比为1:1.5,其周围设装土编织袋临时拦挡,梯形断面,上底宽50cm,下底宽150cm,高150cm。装土编织袋临时拦挡3600m3。3)植物措施本工程实施时段近2年,因此需对临时堆土采取防护措施,对施工前场地堆放的表土表面撒播狗牙根草籽。撒播狗牙根草籽3.8hm2。4)主要工程量表土剥离2.4万m3,土地整治8.0hm2;开挖排水沟3.98km土方2210m3,编织袋装土拦挡3600m3,撒播狗牙根草籽3.8hm2;施工场地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8.8。施工场地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见图8.6。表8.8施工营地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水保措施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措施表土剥离万m32.4表土剥离2.4万m3,土地整治8.0hm2土地整治hm28.0植物措施狗牙根草籽hm23.8狗牙根草籽3.8hm2临时措施排水沟及沉沙池土方开挖m32210排水沟长3.98km,沉沙池8个,编织袋装土拦挡3600m3编织袋装土拦挡m336008.4.10施工临时道路区防治措施设计施工临时道路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不采取路面硬化措施,易于因降雨击溅或径流冲刷作用而造成路面土壤的侵蚀,是工程建设中对水土流失较为敏感的工程单元。根据主设,本工程施工便道均采用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8.0m,路面宽5.0m,泥结碎石路面厚20cm,总长3.2km。1)施工期防护及管理措施 对于开辟施工便道过程中新产生的废渣必须及时清除,运至附近取(弃)土(渣)场统一进行处置,与取(弃)土(渣)场表层土一起堆放,禁止随处乱弃。施工期间做好施工便道的防、排水措施,如临时土质边沟(必要时需铺砌石块以减少沟底和沟岸土壤的冲刷)等。除此以外,为防止施工期间施工车辆随意碾压,破坏原地表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行车通道,避免破坏施工便道沿线的植被和生态。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2)工程措施施工道路现状基本为耕地,待施工结束后需将道路表层硬化物清除,并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土地整治面积为1.41hm2。3)临时措施为防止坡面径流对路面的冲刷,拟设置简易排水沟6.4km。排水沟设计标准采用10年一遇防洪标准,断面采用梯形,尺寸为底宽50cm,深50cm,边坡1:1。土方开挖3200m3。施工临时道路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见表8.9。施工临时道路区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见图8.7。表8.9施工临时道路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水保措施项目单位数量备注工程措施土地整治hm21.41土地整治1.41hm2临时措施排水沟土方开挖m33200临时排水沟长6.4km8.4.11外购材料水土流失防治要求本工程所需的块石、砂石料采取外购方式,为防止开采单位或个人无节制地胡乱开采,本方案有必要提出以下防治措施:1)石料场①开采前将石料场的表层腐殖土剥离,临时堆放于附近或块石料场内的临时堆置区;对临时堆置区采取挡渣墙拦挡措施和截、排水措施,遇降雨时采用防尘网覆盖措施;②开采中要对石料场采取临时拦挡措施,如修建临时挡渣坎等; ③开采后应全面进行场地坑凹回填,利用开挖过程中的废弃土石料和表层腐殖土回填至迹地表面,进行平整、清理,覆土后复耕。2)砂石料场①开采前应征得当地河道管理、水土保持监督部门同意,并接受监督检查;②每年警戒水位以上的时间为禁采期,禁采期间砂石料场不能开采;③开挖的横向边坡不要小于1:3.0,防止横向边坡崩塌;④开采完工后,将开采面压紧,且维持河床纵坡为比较平整的顺坡。块石、砂卵石料的购买价中应包含水土流失防治及补偿费用并在采购合同中明确,开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由开采单位或个人自行治理,或由当地水土保持部门向开采单位个人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由当地水土保持部门进行防治。8.4.12拆迁安置区水土保持措施建议本项目需拆迁房屋53840m2,建房施工过程中将扰动地表,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建房施工时在场地周围布设临时排水沟和挡土坎,排出场地内积水,拦挡场地内土料和渣料,以防止随降雨而流失。2)房屋建成后,宅基地中除去房屋、硬化晒坪占地外,房屋四周空坪隙地应栽植水保林草,树草种选用当地适生品种,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绿化。3)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点多线长,每个施工点弃渣量不大,特别应注意不得随意弃渣,雨季应对临时堆土采用防尘网覆盖,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迹地采取复耕或播撒草籽绿化。8.5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本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量主要包括:1)路基工程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8.9万m3,纵向浆砌石排水沟16.8km,排水钢筋砼涵管37.6km,浆砌石沉沙池34个。植物措施:栽植乔木39940株,栽植灌木68000株,栽植草坪25.03hm2,撒播草籽5.29hm2。 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0.98km,沉沙池42个,密目网2.2m2。2)桥涵工程区临时措施:袋装土围堰填筑、拆除12400m3。3)交叉工程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0.1万m3,纵向浆砌石排水沟0.82km,排水钢筋砼涵管0.42km,浆砌石沉沙池5个。植物措施:栽植乔木20株,栽植灌木200株,栽植草坪0.03hm2等。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100m,密目网0.1万m2。4)临时堆土场区工程措施:土地整治1.84hm2。植物措施:撒播草籽0.64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0.79km,沉沙池3个,袋装土拦挡1081m3。5)取(弃)土(渣)场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8.55万m3,土地整治21.68hm2,开挖土质排水沟2.15km。植物措施:栽植乔木13550株,撒播草籽32.51hm2。临时措施:袋装土拦挡2373m3。6)施工营地区工程措施:表土剥离2.4万m3,土地整治8.0hm2。植物措施:撒播草籽3.8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3.98km,沉沙池8个,袋装土拦挡3600m3。7)施工临时道路区工程措施:土地整治1.41hm2。临时措施:开挖土质临时排水沟6.4km。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量汇总见表8.10。表8.10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量汇总表防治分区措施类型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土场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合计1、工程措施        1.1表土剥离(万m3)8.90.18.552.419.951.2土地整治(hm2)1.8421.688.01.4132.931.3坡脚纵向排水沟(km)16.80.8217.62开挖土方(万m3)2.430.122.55M7.5浆砌片石(万m3)1.220.061.28续表8.10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量汇总表防治分区措施类型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土场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合计1.4排水涵管(km)37.60.4238.02开挖土方(万m3)3.570.043.61∮1000C25钢筋砼涵管(km)37.60.4238.021.5沉沙池(个)34539开挖土方(m3)23835273M7.5浆砌片石(m3)8512.597.51.6土质排水沟(km)2.152.15开挖土方(万m3)0.1550.1552、植物措施2.1植乔木(株)39940201355053510侧柏(株)1275012750龙柏(株)1275012750香樟(株)361053615广玉兰(株)361053615桂花(株)361053615雪松(株)361053615意杨(株)13550135502.2植灌木(株)6800020068200小叶黄杨(株)3400010034100大花金菊(株)34000100341002.3植草皮(hm2)25.030.0325.06马尼拉草皮(hm2)25.030.0325.062.4撒草籽(hm2)5.290.6432.513.842.24撒播狗牙根草籽(hm2)5.290.6432.513.842.243、临时措施3.1临时排水沟(m)9801007903980640012250 开挖土方(m3)280304002180320060903.2沉沙池(个)423853开挖土方(m3)705301053.3密目网(m2)220001000230003.4涵洞施工围堰防护填筑/拆除土方(m3)12400124003.5袋装土拦挡(m3)10812373360070548.6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8.6.1施工组织形式水土保持措施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工程应纳入主体工程,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及项目监理制。因此,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一起招标,签订施工合同,按照设计施工合同完成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与主体工程相互配合、协调,在不影响主体工程施工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主体工程创造的水、电、交通等施工条件,减少施工辅助设施工程量。2)按照“三同时”的原则,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相适应,及时防治新增水土流失。3)施工进度安排坚持“保护优先、先挡后弃、及时跟进”的原则,取(弃)土(渣)场采取边开挖边防护的措施。临建设施完成任务后,临建工程布置区按原占地类型及时进行恢复,植物措施在土地整治的基础上尽快实施。8.6.2施工条件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处于同一区域施工,项目区内现有的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可以满足施工材料运输需要。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用水和用电量相对较小,施工用水用电可由主体工程供水供电系统统一供应。1)交通、水、电供应条件①交通条件 工程项目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施工交通应本着尽量利用主体工程施工便道以及施工区附近的县乡公路的原则。对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道路予以整修加以利用,对于没有可利用道路的工段新修筑临时施工便道,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避免产生新的破坏。②水源条件项目所经地区河渠密布,公路建设用水便利。但应考虑与农田灌溉相结合,避免破坏沿线自然水系。③用电条件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施工用电量较小,尽量利用主体工程提供的条件,没有条件的可自备柴油发电机。2)建筑材料供应条件为保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质量,采用与主体工程同样的建筑材料。8.6.3施工方法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工程措施主要为土石方工程的开挖与填筑、土地整治;植物措施包括植树和种草;临时措施包括临时拦挡、排水和覆盖措施等。主要施工方法如下:1)工程措施①表土剥离与回填本工程主体工程区、取(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区表土剥离,主要采用机械辅以人工开挖方式进行。剥离表土集中堆置于设计的临时堆置点,施工结束后用于复垦或恢复植被。取(弃)土(渣)场的表土剥离宜采用推土机结合液压反铲挖掘机开挖,局部机械难以施工部位辅以人工挖掘。先清理土壤层上部植被,对于根系较深的林木应清至新鲜土层下。然后根据土壤厚度分布情况及所需覆土量进行掘取,为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风化,堆置的表土应适当压实,并采取防护措施。②土地整治 本工程土地整治是指项目施工完成后,对本期建设扰动的施工迹地及时进行清理,清除地表垃圾,进行坑洼回填,主要采用74kw推土机平整土地表面,范围较窄的区域可采用人工平整。平整后的场地可布置植物措施,对于复耕区还需布置排水、道路等配套设施。2)植物措施①施工准备现场踏勘,了解施工部位或现场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水源、运输和天然肥源等,熟悉各施工场地施工状况,按部就班进入施工作业面。对工程中使用的各类苗木,应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苗木数量、质量和运输条件,做好挖掘、包装和运输的最佳方案。落实苗木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土基、绑扎材料以及劳动力、设备和材料的工作。种植前,对土壤肥力、pH值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指导土壤改良,确保植物生长。②整地整地前进行杂物清理,捡除石块、石砾和建筑垃圾,并进行粗平,填平坑洼,然后将剥离的表土进行覆土回填以改善立地条件、增强土地肥力,对取(弃)土(渣)场及施工临时道路绿化区进行土壤翻松、碎土,再进行细平,形成种植面。整平后,按设计要求人工用石灰标出单棵树的位置和片状分布的不同树草的区域分界线,对乔木和带土球的灌大,采用挖穴方式种植,根据树种的类型、根系的大小,确定挖穴的尺寸及间距,穴状采用圆形,乔木穴径一般0.4~0.5m,穴深50cm以上,灌木(如冠幅0.5m左右带土球的小叶黄杨等)穴径一般在0.3~0.4m,穴深25cm以上。③种苗选择乔木采用达到2级以上标准2年生壮苗;灌木采用2年生壮苗;草籽要求种子的纯净度达90%以上,发芽率达70%以上,草皮要求生长状态良好,无病虫害。④栽植方法乔木、灌木采用穴植方法,在栽植时应注意其栽植的技术要点,即“三填、两踩、一提苗”,栽植深度一般以超过原根系5~10cm为准。种植工序为:放线定位——挖坑——树坑消毒—回填种植土—栽植—回填—浇水—踩实;苗木定植时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深浅要适当;填土一半后需提苗踩实,最后覆上表土。 草本采用人工撒播或植草皮的方法。撒播方法即将草籽按设计的撒播密度均匀撒在整好的地上,然后用耙或耱等方法覆土埋压,覆土厚度一般为0.5~1.0cm,撒播后喷水湿润种植区。草皮运输过程中,遇晴天应直接向草皮洒水,避免根系脱水,草皮采用满膛或满坡铺设,边铺设边压实,确保草皮附着土壤,铺设完毕后浇水、踏实。⑤种植季节造林季节尽量选在春季或秋季以提高成活率,草籽撒播一般在雨季或墒情较好时进行,不能避免时应考虑高温遮阳。⑥抚育管理抚育采用人工进行,抚育内容包括:松土、培土、浇水、施肥、补植树苗及必要的修枝和病虫害防治等,抚育时间一般在杂草丛生、枝叶生长旺盛的6月份进行,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第二次抚育。抚育管理分2年进行,第一年抚育2次,第二年抚育1次。第一年定植后应及时浇水,保证苗木成活及正常生长,对缺苗、稀疏或成活率没有达到要求的地方,应在第二年春季及时进行补植或补播,成活率低于40%的需重新栽植,以后根据其生长情况应及时浇水、松土、除草、追肥、修枝、防治病虫害等。植物措施建植后,应落实好林草地的管理和抚育责任。3)临时措施本工程临时措施包括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编织袋装土拦挡、防尘网覆盖等。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施工与上述的永久排水设施施工方法基本相同。临时排水设施应尽可能结合永久排水进行布置,能通过加工改造成永久排水设施的不予拆除,减少二次扰动影响;不能利用的进行拆除或填埋。其余的临时措施在施工完毕后均应拆除,拆除的土石方应运至临时堆土场堆放。8.6.4施工质量要求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各项治理措施必须达到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并经规定的质量检测方法检测后,才能作为治理成果进行数量统计。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水保各项治理措施的基本要求是总体布局合理,各项措施位置符合规划要求,规格、尺寸、质量、使用材料、施工方法符合施工和设计标准经暴雨考验后基本完好。 在路基工程施工期间,为防止工程或附近农田、建筑物及其它设施受冲刷造成淤积,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保持施工场地处于良好的排水状态。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施工场地废水不得排入农田、耕地或污染自然水源,也不应引起淤积、阻塞和冲刷。施工时,不论挖方或填方,均应做到各施工层面不积水。因此,各施工场地应随时保持一定的泄水横坡或纵向排水通道。挖方基底或填方路基顶面水量过大时,承包人应采取开挖排水沟等措施降低其含水量。承包人采取的临时排水设施及排水方案应报监理工程师审批,批准后方可实施。任何因污染、淤积和冲刷遭受的损失,均应由承包人承担。承包人因未设有足够的排水设施,使土方工程遭受损坏而产生的水土流失,应由承包人负责修复与治理,其费用由承包人自行承担。在路基工程或路面工程中,需要外购砂、土、石料时,在购买合同时应当明确由此而产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或者明确在外购砂、土、石料的单价中已含有相关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等。承包人在有弃土的路段开工前至少28d,应提出开挖、调运施工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该方案应包括弃方的数量、调运方案、弃土位置及其堆放形式、坡脚加固处理、排水系统的布置以及有关的计划安排等。当弃土场的位置、堆放形式或施工方案等有变更时,必须在变更前不少于14d将变更后的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弃土(渣)堆应堆置整齐、稳定、排水畅通,避免对土(渣)堆周围的建筑物、排水及其它任何设计产生干扰或损坏,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否则,因此而引起的一切责任,应由承包人承担。桥下部结构施工时,基础的出渣不得向河道或附近水体排放,应选择临时堆土场堆放,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排水沟要求能有效地控制地表径流,排水去处有妥善处理。在经规定频率的暴雨考验后,排水沟及护坡等的完好率在95%以上。 水土保持种草的位置应符合各类草种所需的立地条件,种草密度达到设计要求,采用经济价值高、保土能力强的优良草种,当年出苗率与成活率在95%以上,3年后保存率在90%以上。8.7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安排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总进度原则上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同时开工,同时完成。进度安排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遵循“三同时”制度,按照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工期、工艺流程,坚持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尽快发挥效益的原则,以水土保持分区措施布设、施工的季节性、施工顺序、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分期实施,合理安排,保证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的组织性、计划性、有序性以及资金、材料和机械设备等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工程按期完成。2)分期实施应与主体工程相协调、相一致,根据工程量组织劳动力,使其相互协调,避免窝工浪费。3)应先工程措施再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应安排在非主汛期,大的土方工程宜避开汛期。植物措施应以春季、秋季为主。施工建设中,应按“先拦后弃”的原则,先期安排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结合四季自然特点和工程建设特点及水土流失类型,在适宜的季节进行相应得措施布设。主体工程设计安排工期为2011年1月至第2012年12月完成,水土保持措施的排水设施、拦挡设施也应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在主体工程接近尾声进入完建期时,逐步进行施工场地清理、绿化措施。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见图8.8。 年份项目2011年2012年一季二季三季四季一季二季三季四季路基工程区主体工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桥涵工程区主体工程临时措施交叉工程区主体工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临时堆土场区主体工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取(弃)土(渣)场区主体工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施工营地区主体工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施工主体工程 临时道路区工程措施临时措施备注:实施进度示意图8.8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进度双线横道图 9水土保持监测为了保障工程建设安全并及时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了解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防治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新增水土流失,对工程建设区应进行必要的水土保持监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的规定进行。承担单位须具备相应的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监测成果应能全面反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并把监测成果报送建设单位和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年度监测报告应能指导下年度施工,设计水平年的监测报告应满足水土保持专项验收要求。9.1监测时段对于公路建设类项目这种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项目建设期的项目,其时段标准划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植被恢复期。根据规范规定,本项目监测时段从施工准备期(2011年1月)开始,至设计水平年(2013年底)结束,监测期共计3年。9.2监测内容、方法和频次9.2.1监测内容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主要包括影响土壤侵蚀的降雨、地形、地貌、土壤、林草覆盖度等自然因子及工程建设对这些因子的影响,施工准备期前应对土壤侵蚀的背景值进行监测;工程建设引起的对土地扰动及面积、弃渣量、挖方、填方量及占地面积;工程建设引起的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种类与面积等。其中降雨情况的监测主要包括项目区最大24h降雨量、最大1h降雨量等。2)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期的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强度、流失量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对下游和周边地区造成的危害及其趋势等,特别是因项目施工造成的崩塌、滑坡等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的监测。 3)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监测主要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的监测;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的监测;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9.2.2监测方法承担委托的监测机构必须实行驻点监测,监测人员要取得水土保持监测人员上岗证书,扰动土地面积、弃土(渣)量、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等内容以实地量测为主。监测方法主要采用地面观测法和调查监测法。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如地形、地貌、水系、水利工程的变化、水土流失的危害、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等情况采用调查监测法;对重点监测区域和典型监测断面(点)降雨量、水土流失量、水土保持防护工程的防护效果等主要采用地面观测法,辅以调查监测法。此外,可利用GPS对建设区域地表扰动和面上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定位观测和面积量算。根据需要,对工程建设的相关部位可采取巡测的办法开展水土流失的监测工作。原地貌对照观测区在项目建设区相应监测点附近选取。1)调查监测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如地形、地貌、水系、水利工程的变化、水土流失的危害、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等情况采用调查监测法。根据主体工程设计资料,本方案采用实地调查方法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土方挖填量、弃渣量、各防治措施的效果及生态环境变化等。对效益效果如植物覆盖度及林草生长情况采用标准地样方法;对水土保持设施的保存情况采用巡测、观察、记录的方法,确定防护效果及稳定性。2)地面观测①雨量监测直接收集项目区临近区域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数据。 ②简易坡面量测法主要适用于临时堆土场坡面、施工临时道路填筑边坡、土或土石混合或粒径较小的石砾堆等坡面(如表土堆置区)的土壤流失量的测定。在选定的坡面,量测坡面形成初的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容重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次降雨。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例,计算土壤流失量(见图9.1)。当观测坡面能保存一年以上时,应量测至少一年的流失量。③简易径流小区法在选定的坡面,量测坡面的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容重等,并记录造成侵蚀沟的次降雨。在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量测侵蚀沟的体积,得出沟蚀量,并通过沟蚀占水蚀的比例(50~70%),计算水土流失量。当观测坡面能保存一年以上时,应量测至少一年的流失量。④沉沙池法径流小区为长方形,长20m,宽5m,水平面积100m2,长边顺坡垂直于等高线,短边与等高线平行。小区四周设截水沟,截水墙用火砖砌建,并用水泥抹面。小区上方及两侧设截流沟及排水沟,小区下端设梯形集水槽,集水槽用油毛毡覆盖。槽下设集流池,整个集流池均用高标号水泥抹面。集流池长1.5m,宽1m,深1.2m,容积1.8m3,池内设固定水尺,距池底1m处安装9个分流孔,采用9孔分流装置分流,并于距池底1.1m处设水表1个,另在池底部设一内径为4.5m的排水阀门。每次观测取土壤、泥沙样。每次观测至少需要分析土壤质地、有机质、泥沙机械组成、径流量、含沙量、降雨资料(雨量、雨强、历时)、地表覆盖、容重、含水量等10个数据。径流小区、沉沙池法典型设计见图9.2。 图9.2径流小区、沉沙池典型设计图3)利用相关机构监测成果对自然条件如降雨强度、降雨量的监测,以收集资料为主,为水土流失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原地貌对照观测区在项目建设区相应监测点附近选取。本工程水土流失主要调查、监测方法见表9.1。表9.1水土流失主要调查、监测方法序号监测项目主要监测方法1降雨强度、降雨量收集附近水文站和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主要包括降水量、降雨强度、降水量时程分配和暴雨情况;记录监测期间暴雨出现的季节、频次、雨量、强度占年雨量的比例。2水蚀量地面监测法。3植物覆盖度采用标准地样法,草本1m×1m,灌木5m×5m,乔木5m×5m。4林草生长情况林草生长情况采用随机调查法,记录林草植被的分布、面积、种类、群落、生长情况、成活率等。5堆土场采用地形测量法,定期测量坡度、堆高、体积等变化情况。6植物防护措施监测植物措施和管护情况监测:绿化林草的生长情况、成活率等采用标准地样法(样线法),植物措施管护情况采用工作记录检查法和调查访问方法。7工程防护措施监测巡视、观察法确定防护的数量、质量、效果及稳定性。拦渣工程效果:主要记录运行期间拦渣坝的工程质量、拦渣量、雨季后拦护效果以及保护和维修情况;排水工程效果:排水系统、防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及稳定性;土地整治工程:记录整地对象、面积、整治后的地面状况、覆土厚度、整治后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9.2.3监测频次本工程必须在整个建设期(含施工准备期)内开展不间断监测。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的取土、路基开挖及回填、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等至少每10天监测记录1次;扰动地表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至少每月监测记录1次;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至少每3个月监测记录1次。遇暴雨、大风等情况应及时加测,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完成监测。9.3监测区域、监测点9.3.1监测区域本项目监测范围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区中包括路基工程区、桥涵工程区、交叉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取(弃)土(渣)场区、施工营地区、施工临时道路区,监测重点区域为路基工程区施工过程中填方路段、取(弃)土(渣)场、等,以及施工过程中防治措施不能及时到位的施工区(段);直接影响区主要监测可能造成滑坡、崩塌的路段。9.3.2监测点位1)监测点场地选择原则①每个监测点应根据各施工区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大小来布设,同时都要有代表性,对所在水土流失类型区和监测重点要有代表意义,原地貌和扰动地貌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②各种试验场地应适当集中,不同监测项目应尽量结合;③尽量避免人为活动的干扰;④交通方便,便于监测管理;⑤简易径流小区应避免周边来水对观测场的影响。2)监测点布设 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布设根据上述原则及考虑建设项目工程特点、扰动地表面积和特征、涉及的水土流失不同类型、扰动开挖和堆积形态、植被状况、水土保持设施及其布局,以及交通、通信等条件综合确定。本项目为建设类项目,在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宜布设临时监测点,其定位监测点布置如下:①简易坡面量测法监测点2处;②沉砂池法监测点3个;③简易径流小区法监测点1处;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定点位布设见表9.1及图9.3。表9.1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布设一览表监测方法布置位置路段或桩号备注简易坡面量测法(2处)施工临时道路边坡K3+6801#取(弃)土(渣)场施工道路临时堆土场边坡K17+0503#临时堆土场沉砂池法(3处)分离立交K1+700马鞍山南互通填方路基K12+200路基工程施工营地K15+0507#施工营地简易径流小区法(1处)取(弃)土(渣)场区K8+2802#取(弃)土(渣)场坡面在上述定点监测的基础上,应制定和完善调查和巡查制度,扩大监测覆盖面,并作为上述监测点的补充,加大巡查频率。调查监测点布置:主要布设在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营地的拦渣工程、土地整治等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防治段,以上各监测区域均相应设置调查监测点。根据对工程的分析及现场的踏勘情况,计划对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各工程单元进行水土流失情况的监测(P24≥50mm加测一次),监测计划见表9.2。 表9.2水土流失监测计划一览表监测区域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监测时段监测次数(次/年)监测方法路基工程区填方段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防治措施效果等2011~2013每月监测1次暴雨、大风加测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交叉工程区填方段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防治措施效果等2011~2013每月监测1次暴雨、大风加测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桥涵工程区桥头防护防护工程建设情况、稳定性及运行情况2011~2013每月监测1次暴雨、大风加测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临时堆土场堆土边坡水土流失量、防护工程建设情况、稳定性及运行情况2011~2013每10天监测1次暴雨、大风加测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取(弃)土(渣)场区取土边坡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防治措施效果等2011~2013每月监测1次暴雨、大风加测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施工营地区堆土边坡水土流失量、防护工程建设情况、稳定性及运行情况2011~2013每10天监测1次暴雨、大风加测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施工道路区填方段水土流失面积、流失量及防治措施效果等2011~2013每月监测1次暴雨、大风加测地面观测法调查监测法9.4监测工作量9.4.1监测设施监测方法多样其监测设施种类也较多,监测的单位应根据监测工作中实际需要选择和优化监测设备,避免重复购置仪器,造成监测经费的浪费。各种监测方法需要的主要监测设施、设备详见表9.3。9.4.2监测经费水土保持监测费包括监测土建设施费、消耗性材料费、监测设备折旧费和监测人工费四部分。对监测设备只计折旧费,不计算监测设备购置费;建设期监测工作折合2人3年,共6人年。经计算本工程水保监测费为50.87万元(具体计算详见第10章内容)。 表9.3监测设施设备表序号设施和设备备注一监测土建设施1简易观测小区(场)包括截(排)水沟、沉砂池和集流槽2沉砂池、排水沟每处按1个沉砂池、150m排水沟计列二设施及设备1自动安平水准仪测多标桩间距2泥沙浊度仪泥沙快速测定3天平称重量4烘箱带鼓风5手持式GPS用于监测点、场地及现象点的定位和量测6数码照相机用于监测现象的图片记录7计算机用于文字、图表处理和计算三消耗性设施及其它1用品柜试剂、物品、资料贮存2皮尺、卷尺、卡尺、罗盘等用于观测侵蚀量及沉降变化,植被生长情况及其它测量3易耗品样品分析用品、玻璃器皿、化学试剂、打印纸等4辅材及配套设备用于各种设备安装补助材料、小五金构件及易损配件补充9.5监测制度9.5.1监测报告 1)项目开工(含施工准备期)前应向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工程建设期间,应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上季度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渣的照片等影像资料;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因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的,应于事件发生后一周内报告有关情况。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完成后,应于3个月内报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2)本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后,由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流域机构报送上述报告和报告表,同时抄送项目所涉及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报告和报告表要加盖生产建设单位公章,并由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的负责人签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并加盖单位公章。9.5.2监测成果公告接受监测数据的流域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定期公布(至少每年1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扰动土地面积、植被占压面积、取土(石)量、弃土(渣)量、拦渣率、阶段治理成果、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和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设情况等。9.5.3监测管理流域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强化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定期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和监测成果的核查,对瞒报、漏报、编造数据的生产建设单位和监测机构要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对问题较要重的监测机构和个人,可向水利部建议要求监测机构限期整改、注销监测人员上岗证书。9.6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要求1)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对本项目进行监测,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既可利用现有人员、设备的优势,又便于水土保持部门对水土流失防治的宏观管理及将水土流失监测站点纳入地、县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中,统一管理。2)由监测单位按监测要求编制监测计划并实施监测;明确委托方(建设单位)、承担方(监测单位)的职责和义务。确定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人员、责任以及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对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3)加强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采集和收集的数据要及时整理、建档和建立数据库;监测成果包括监测报告(含6项防治目标的计算表格)、监测数据、相关监测图件及影像资料;监测成果定期向业主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雨季提交季度监测报告、重大水土流失事件进行监测并提交报告。4)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内容应符合SL277—2002及水利部水保〔2009〕187号文相关要求。 10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0.1投资估算10.1.1编制依据1)文件依据①《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②《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交通部公告[2007]33号);③《关于印发安徽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皖交基[2008]17号);④关于修订并重新印发《安徽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土流失防治费收缴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皖价费[2006]第160号);⑤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⑥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计价格[2002]10号);⑦《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水利部保监[2005]22号);⑧《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采用定额①《公路工程概算定额》(交通部公告[2007]33号);②《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交通部公告[2007]33号);③不足部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总[2003]67号)。10.1.2编制原则 水土保持方案投资估算编制与该项目主体工程投资估算编制相对应,物价水平年、主要材料价格、机械台班费、主要工程单价及单价中的费率与主体工程保持一致(计算标准同主体工程)。10.1.3基础单价及材料价格人工单价与主体工程一致,为31.86元/工日。主要原材料预算单价和风、水、电单价直接采用主体工程预算价格,苗木单价采用2009年第四季度当地现行市场价。10.1.4编制方法1)水土保持投资估算费用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工程及独立费用四个部分进行计算。2)工程措施投资按各工程措施工程量×各措施单价进行编制;植物措施投资按植物措施工程量×单价进行编制;临时工程投资包括临时防护费用(按临时工程工程量×单价进行编制)和其它临时费用(取一至二部分之和的2%)。3)独立费用按建设管理费、勘测设计方案编制费、水土保持监理费、水土保持监测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及水土保持技术文件技术咨询服务费五项之和进行编制。其中:①建设管理费:取一至三部分之和的2%,并结合主体工程建设单位管理费合并使用。②工程监理费: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计算: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准价=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价×专业调整系数×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高程调整系数=76.9万元×0.9×0.85×1.0=58.8万元施工监理服务收费=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准价×(1士浮动幅度值)=12.6万元×(1士0)=58.8万元。③勘测设计费:初步设计、招标及施工图阶段勘测设计费按照《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的规定计列,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按合同金额30万元计列。④水土保持监测费: 按监测设施土建工程费、监测设备折旧费、消耗性材料费及监测人工费共四部分进行计算。其中,监测设施土建工程费为3.87万元;监测设备折旧费5.0万元;消耗性材料费为6.0万元;监测工程师为2名,按人均6.0万元/年计算,监测人工费为36.0万元。总费用为50.87万元。详见表10.1~10.4。表10.1土建设施费用表序号工程量单位数量单价(元)合价(万元)1挖土方m311011.520.132浆砌石m320347.000.693砼盖板m310600.000.604量水堰个41600.002.46 合计   3.87表10.2消耗性材料费用表序号消耗性材料单位数量单格(元)合价(万元)1钢卷尺个41280.052地形图张35820.29350m皮尺支42000.084玻璃器皿个42600.2552m抽式标杆支61500.096测钉个2322004.647观测桩个601000.60 合计   6.00表10.3设备折旧费用表序号监测设施单位数量单价(元)合价(元)年折旧率年折旧费(万元)1自计雨量计个3150004500010%0.452标准雨量筒个340080010%0.013风向风速仪个34000400010%0.044GPS定位仪台2348006960010%0.705全站仪台210000020000010%2.006地质罗盘台2105002100010%0.217土壤水分仪套2180003600010%0.368泥沙浊度仪套28500790012%0.209流速仪台23000600012%0.0710天平台24500900012%0.1111烘箱套1110001100012%0.1312计算机台270001400012%0.1713数码照相机台280001600012%0.1914对讲机部41200480012%0.0615制图软件套1250002500012%0.30  合计   479200 5.00表10.4监测费用汇总表序号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费(万元)1监测设备折旧费5.002消耗材料6.003监测土建设施投资3.874人工费36.00 合计50.87⑤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按保监[2005]22号的有关规定计取。根据本项目的土建投资(10.02亿元)并结合实际情况取25.0万元。10.1.5取费标准1)其它工程费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交通部公告[2007]33号),其他工程费以直接工程费为基数,费率见表10.5。表10.5其它工程费取费费率表项目其他工程费(%)冬季施工增加费(准一区)雨季施工增加费(Ⅱ-3)夜间施工增加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行车干扰施工增加费安全及文明施工措施费临时设施费施工辅助费工地转移费(50km)综合费率123456789 人工土方0.1500.5901.5700.8900.1503.350机械土方0.1500.5901.4200.4900.5003.150汽车运输0.1600.2100.9200.1600.3101.760人工石方0.1100.5901.6000.8500.1603.310机械石方0.1400.5901.9700.4600.3603.520其他路面0.1401.0201.8700.7400.5604.330 构造物Ⅰ0.0600.1100.7202.6501.3000.5605.4002)间接费①规费:按《关于印发安徽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皖交基[2008]17号),按人工费的38.1%计取。②企业管理费: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交通部公告[2007]33号),企业管理费以直接费为基数,费率见表10.6。3)利润按直接费和间接费之和的7%计算。4)税金按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三项之和的3.22%计取。5)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依据安徽省物价局、财政厅、水利厅2006年5月30日发布的皖价费[2006]160号“关于修订并重新印发《安徽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缴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按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331.13hm2的0.50元/m2计算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表10.6企业管理费取费费率表序号项目企业管理费(%)综合费率基本费用主副食运费补贴(5km)职工探亲路费职工取暖补贴财务费用1人工土方4.0002机械土方3.260.240.22 0.213.9303汽车运输1.440.250.14 0.212.0404人工石方3.450.240.1 0.224.0105机械石方3.280.220.22 0.23.9207其他路面3.280.150.16 0.33.8908构造物Ⅰ4.440.230.29 0.375.3306)基本预备费按一至四部分合计6%计算。7)价差预备费p﹦0%10.1.6工程投资本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3769.37万元(其中主体工程已列水土保持工程工程投资2665.0万元) ,其中工程措施2607.09万元,植物措施342.64万元,临时工程276.23万元,独立费用253.83万元,基本预备费208.79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80.79万元。其中水土保持监理费58.80万元,水土保持监测费50.87万元。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见表10.7,分部工程投资见表10.8,分年度投资见表10.9。表10.7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估算总表单位:万元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建安工程费植物措施费设备费独立费用合计栽(种)植费苗木、草、种子费12345678 第一部分工程措施2607.09    2607.09一路基工程区2413.41    2413.41二交叉工程区43.82    43.82三临时堆土场区2.59    2.59四取(弃)土(渣)场区111.46    111.46五施工营地区33.82    33.82六施工临时道路区1.99    1.99 第二部分植物措施 147.57195.07  342.64一路基工程区 141.29178.48  319.77二交叉工程区 0.170.28  0.45三临时堆土场区 0.060.24  0.30四取(弃)土(渣)场区 5.6514.62  20.27五施工营地区 0.401.45  1.85 第三部分施工临时工程276.23    276.23一路基工程区6.76    6.76二桥涵工程区115.00    115.00三交叉工程区0.31    0.31四临时堆土场区14.39     五取(弃)土(渣)场区31.25    31.25六施工营地区48.27    48.27七施工临时道路区1.26    1.26八其他临时工程58.99    58.99 第四部分独立费用    253.83253.83一建设管理费    64.5264.52二工程建设监理费    58.8058.80三科研勘测设计及水保方案编制费    54.6454.64四水土保持监测费    50.8750.87五水保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    25.0025.00 一~四部分合计2883.32147.57195.07 253.833479.79 基本预备费(6%)     208.79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61.58hm2,0.5元/m2) 80.79 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其中主体工程已列水土保持工程工程投资2665.0万元)3769.37表10.8水土保持分部工程投资估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123456 第一部分工程措施   2607.09一路基工程区   2413.411表土剥离及回覆m3890009.3983.572排水工程   2329.842.1坡脚纵向排水沟km16.80 432.70 土方开挖m3243003.959.60 浆砌石m312200346.80423.102.2路面排水涵管km37.6 1894.10 开挖土方m3357003.9514.10 ∮1000C25钢筋砼排水涵管购置与安装m37600500.001880.002.3沉砂池个34 3.04 土方开挖m32383.950.09 浆砌石m385346.802.95二交叉工程区   43.821表土剥离及回覆m310009.390.942排水工程   42.882.1坡脚纵向排水沟km0.82 21.28 土方开挖m312003.950.47 浆砌石m3600346.8020.812.2路面排水涵管km0.42 21.16 开挖土方m34003.950.16 ∮1000C25钢筋砼排水涵管购置与安装m420500.0021.002.3沉砂池个5 0.44 土方开挖m3353.950.01 浆砌石m312.5346.800.43三临时堆土场区   2.591土地整治1.84hm2m355204.702.59四取(弃)土(渣)场区   111.46 1表土剥离及回覆m3855009.3980.282土地整治21.68hm2m3650404.7030.57续表10.8水土保持分部工程投资估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1234563土质排水沟km2.2 0.613.1土方开挖m315503.950.61五施工营地区   33.821表土剥离及回覆m3240009.3922.542土地整治8hm2m3240004.7011.28六施工临时道路区   1.991土地整治1.41hm2m342304.701.99 第二部分植物措施   342.64一路基工程区   319.771整地hm230.32372.321.132植草   176.672.1铺马尼拉草皮hm225.03 174.29 马尼拉草皮m2926116.3658.90 栽植费m22503004.61115.392.2撒播狗牙根草籽hm25.29 2.38 狗牙根草籽费kg31763.632.02 栽植费hm25.29675.290.363植乔木   117.543.1侧柏   7.60 苗木株130054.245.51 栽植费株127501.642.093.2龙柏   7.60 苗木株130054.245.51 栽植费株127501.642.093.3香樟   18.21 苗木株361042.4215.31 栽植费株36825.542.04  树木支撑株36102.390.863.4广玉兰   20.52 苗木株361047.7217.23续表10.8水土保持分部工程投资估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123456 栽植费株36826.602.43 树木支撑株36102.390.863.5桂花   18.21 苗木株361042.4215.31 栽植费株36825.542.04 树木支撑株36102.390.863.6雪松   45.40 苗木株3610116.6642.11 栽植费株36826.602.43 树木支撑株36102.390.864植灌木   24.434.1小叶黄杨   12.90 苗木(高1.5~1.8m,土球30cm)株346803.1811.03 栽植费株340000.551.874.2大花金菊   11.53 苗木株346801.605.55 栽植费株340001.765.98二交叉工程区   0.451整地hm20.03372.320.002植草   0.212.1铺马尼拉草皮hm2  0.21 马尼拉草皮m21116.360.07 栽植费m23004.610.143植乔木   0.163.1香樟   0.03 苗木株642.420.03  栽植费株55.540.00 树木支撑株52.390.003.2广玉兰   0.03 苗木株647.720.03续表10.8水土保持分部工程投资估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123456 栽植费株56.600.00 树木支撑株52.390.003.3桂花   0.03 苗木株642.420.03 栽植费株55.540.00 树木支撑株52.390.003.4雪松   0.07 苗木株6116.660.07 栽植费株56.600.00 树木支撑株52.390.004植灌木   0.084.1小叶黄杨   0.04 苗木(高1.5~1.8m,土球30cm)株1023.180.03 栽植费株1000.550.014.2大花金菊   0.04 苗木株1021.600.02 栽植费株1001.760.02三临时堆土区   0.301整地hm20.64372.320.022植草   0.282.1撒播狗牙根草籽   0.28 狗牙根草籽费kg3863.630.24 栽植费hm20.64675.290.04四取(弃)土(渣)场区   20.271整地hm232.51372.321.21 2植草   14.612.1撒播狗牙根草籽  14.61 狗牙根草籽费kg1950.6063.6312.41 栽植费hm232.51675.292.203植乔木   4.45续表10.8水土保持分部工程投资估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1234563.1意杨   4.45 苗木株138211.602.21 栽植费株135501.652.24五施工营地区   1.851整地hm23.8372.320.142植草   1.712.1撒播狗牙根草籽   1.71 狗牙根草籽费kg22863.631.45 栽植费hm23.8675.290.26 第三部分施工临时工程   276.23一路基工程区   6.761开挖临时排水沟km0.98 0.11 土方开挖m32803.950.112沉沙池个43 0.03 土方开挖m370.003.950.033密目网覆盖m2220003.016.62二桥涵工程区   115.001涵洞施工围堰填筑/拆除m3640056.2536.002袋装土防护m36000131.6779.00三交叉工程区   0.311开挖临时排水沟km0.1 0.01 土方开挖m3303.950.01 2密目网覆盖m210003.010.30四临时堆土场区   14.391开挖临时排水沟km0.79 0.16 土方开挖m34003.950.162沉沙池个3 0.00续表10.8水土保持分部工程投资估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123456 土方开挖m353.950.003袋装土防护m31081131.6714.23五取(弃)土(渣)场区   31.251袋装土防护m32373131.6731.25六施工营地区   48.271开挖临时排水沟km3.98 0.86 土方开挖m321803.950.862沉沙池个8 0.01 土方开挖m330395.00%0.013袋装土防护m33600131.6747.40七施工临时道路区   1.261开挖临时排水沟km6.4 1.26 土方开挖m332003.951.26八其他临时工程万元2949.732.00%58.99 第四部分独立费用   253.83一建设管理费万元3225.962.00%64.52二工程建设监理费万元  58.80三科研勘测设计及可研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   54.641勘测费万元  11.502设计费万元  13.143可研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费万元  30.00 四水土保持监测费   50.871监测设施土建工程费万元  3.872监测设备折旧费万元  5.003消耗性材料费万元  6.004监测人工费万元  36.00五水保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项1250000.0025.00表10.9水土保持工程分年度投资估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投资(万元)分年度投资2011年2012年2013年123456 第一部分工程措施2607.091595.301011.79 一路基工程区2413.411448.05965.36 二交叉工程区43.8243.82  三临时堆土场区2.59 2.59 四取(弃)土(渣)场区111.4680.8930.57 五施工营地区33.8222.5411.28 六施工临时道路区1.99 1.99  第二部分植物措施342.641.85340.79 一路基工程区319.77 319.77 二交叉工程区0.45 0.45 三临时堆土场区0.30 0.30 四取(弃)土(渣)场区20.27 20.27 五施工营地区1.851.85   第三部分施工临时工程276.23247.8328.40 一路基工程区6.765.411.35 二桥涵工程区115.00115.00  三交叉工程区0.310.31  四临时堆土场区14.3914.39  五取(弃)土(渣)场区31.2531.25  六施工营地区48.2748.27  七施工临时道路区1.261.26  八其他临时工程58.9931.9427.05  第四部分独立费用253.83133.3078.6641.87一建设管理费64.5232.2632.26  二工程建设监理费58.8029.4029.40 三科研勘测设计及水保方案编制费54.6454.64  四水土保持监测费50.8717.0017.0016.87五水保设施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编制费25.00  25.00 一~四部分合计3479.791978.281459.6441.87 基本预备费(6%)208.79118.7090.09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80.7980.79   总投资3769.372177.771549.7341.8710.2效益分析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水土保持效益以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为主。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使工程建设区的水土流失和弃渣得到有效治理,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得到恢复和改善,原有的土壤侵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本方案实施后,各项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将有效地拦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土壤流失量、减轻地表径流的冲刷,使土壤侵蚀强度降低,项目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尽快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扰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持水能力不断增强,使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地控制。10.2.1防治效果预测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97.16hm2,其中路基工程区占用老路26.6hm2未扰动。扰动地表面积共计170.56hm2,其中:永久占地119.3hm2,临占征地51.26hm2工程建设将对所涉及的区域分别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本方案工程建设区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主要包括硬覆盖(除永久建筑物)、土地整治和绿化措施面积,建设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面积见表10.10。表10.10设计水平年各防治分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面积一览表序号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面积(hm2)水面(hm2)造成水土流失面积(hm2)建筑硬化面积(hm2)扰动地表面积(hm2)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合计1路基工程区3.8830.3234.235.2275.99111.212桥涵工程区4.462.226.683交叉工程区0.190.030.220.251.161.41 4临时堆土场区1.840.642.482.485取(弃)土(渣)场区32.5132.5134.22 34.226施工营地区8.0 3.811.812.0 12.07施工临时道路区2.56 2.562.56 2.56合计16.4767.383.774.4684.2579.37170.561)扰动土地治理率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工程建设将对所涉及的区域分别采取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本方案工程建设区具有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积主要包括硬覆盖(除永久建筑物)、土地整治和绿化措施面积,本工程扰动土地治理率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分析汇总情况详见表10.11。2)拦渣率施工期间由于采取了大量的拦挡、固化和排水等工程措施,将工程施工所产生的临时弃土基本上拦住或妥善处理,可防止弃土的再次流失。本工程拦渣率分析汇总情况详见表10.11。3)土壤流失控制比与水土流失控制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是验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方案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水土保持工程是否可行的主要指标。经治理后可将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500t/km2·a以下。本地区容许土壤侵蚀模数为50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有效地控制了因项目开发产生的水土流失。本工程各分区目标值及综合目标值分析汇总情况详见表10.7。本工程建设期无防治措施时水土流失总量为15364.1t,工程建设期采用防治措施后,水土流失预测量可控制在276.1t以内,减少土壤流失量15088t。因此本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8.2%。4)林草覆盖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林草面积占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的百分比。设计水平年综合林草植被覆盖率为34.1%,本工程林草覆盖率分析汇总情况详见表10.11。5)林草植被恢复率 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植被恢复面积占防治责任区范围内可恢复植被面积百分比。各分区及方案设计水平年综合值都能达到97%以上。本工程各分区目标值及综合目标值分析汇总情况详见表10.11。10.2.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工程实施后,可以减轻项目区的自然灾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2)减轻泥沙对沟道、河流、渠道的淤积和对水利设施的破坏,延长工程寿命;表10.11设计水平年六项指标分析汇总表评估指标目标值评估依据单位数量设计达到值评估结果扰动土地治理率(%)95水保措施面积(83.77)+建筑面积(79.37)+水面面积4.46)hm2167.698.2达标扰动地表面积hm2170.56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8水保措施防治面积hm283.7799.4达标造成水土流失面积hm284.25土壤流失控制比1.0侵蚀摸数达到值t/hm2·a5001.0达标侵蚀摸数容许值t/hm2·a500拦渣率(%)95设计拦渣量t1508898.2达标弃渣量t15364.1林草植被恢复率(%)97绿化总面积hm267.399.2达标可绿化面积hm267.78林草覆盖率(%)22绿化总面积hm267.334.1达标项目建设占地总面积hm2197.163)防止弃渣流失对下游的影响、防止滑坡、崩塌可能引发的灾害。 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从经济效益上分析,具有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一方面取(弃)土(渣)场的水土保持用材林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另外,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能减轻泥沙对沟道、河流、渠道的淤积及对水利设施的破坏,延长工程寿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减少对环境的大破坏,可获得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10.3水土保持损益分析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注重全过程预防和治理各区域各环节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将能实现项目区计周边地区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充分发挥各措施的水土保持功能,可以避免由于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及相关影响。因此,工程建设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有一定的景观、环境及生态效益。 11方案实施保障措施11.1组织领导和管理为保证水土保持措施的顺利实施,落实“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应该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法律要求,需采取组织管理和技术等措施,通过行政、法律手段确保工程的实施。项目业主应专门成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管理机构,配置专职人员负责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落实,并与地方水土保持部门取得联系,自觉接受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协调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的关系,统一领导,规范施工。制定方案实施的目标责任制,制定方案的实施、检查、验收方法和要求,成立方案实施的自查小组,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与标准组织施工。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将水土保持工程纳入招投标文本,明确承包商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建设单位责成承包商负责对外购土石料运输及堆放过程中水土流失防治,确保各项水土保持设施达到设计的标准与质量。11.2后续设计本水土保持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后,应将方案制定的防治措施内容和投资纳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并单独成章,有重大设计变更时报原审查机关审批,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时应邀请省水利厅派员参加,以便水土保持措施能按详细的设计要求顺利实施。11.3施工招投标 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将实行招投标制,承担主体工程施工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熟悉水土保持业务的技术人员,熟悉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技术要求;并加强施工队伍的水土保持培训,强化施工人员的水土保持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环境意识,把水土流失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在工程建设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工程方案施工,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公路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应视同主体工程一样,按照现行的交通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的要求执行。在工程的招标书中应针对不同的标段提出水土保持的要求,将其写入招标合同文本,明确承包商应承担的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不但要包括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防护措施、排水措施、绿化措施和综合措施,还应包括新增的水土保持措施。当工程必须外购土石料时,在与供料商签订的合同中,必须明确连带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11.4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监理是落实本方案提出的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措施,通过水土保持监理可为工程建设单位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确保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满足水土保持专项验收的要求。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经批准后,为确保方案如期实施和方案实施质量,将实行工程监理制,聘请具有乙级以上水土保持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水土保持监理,并接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水土保持监理工程师要对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验收,确保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数量和质量,监理单位定期向建设单位提交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报告,水土保持竣工验收时需提交水土保持专项监理报告及临时措施的影像资料。11.5水土保持监测在本方案服务期内,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项目建设期(包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的土壤流失量的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等进行监测,监督和指导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对需补充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相应的补充治理方案。建设单位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按方案规定的监测内容、方法和时段和监测成果要求等按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年度监测报告应能指导下年度施工。监测单位在设计水平年时,提交水土保持监测报告,报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对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分析,监测报告应满足水土保持专项验收要求。 11.6施工管理纳入本方案的水土保持工程由承担本工程施工的单位负责施工,在施工合同中明确施工责任。本项目所用砂卵砾石考虑以购买的形式采购,不得向无证开采的单位和个人购买。应严禁乱采乱挖及在河道中随意弃渣。砂卵砾石料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应由开采单位和个人自行治理,或由当地水土保持部门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进行治理,本方案不予考虑。砂卵砾石销售单位应按规定负责治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在生产过程中损毁水土保持设施的,应按规定向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当地水土保持监督部门应对其进行监督、检查。11.7监督保障根据《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工程扰动地表,损毁林草、取土等再生地表,监督建设单位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杜绝发生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各种严重破坏的不良事件。要加强工程建设的现场监督管理和稽查力度,确保水土保持现场管理工作能落到实处。现场检查以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法规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水土保持管理办法、规定为依据;检查业主在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水土保持的规定和要求组织施工;对发现违反水土保持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对情节严重已触及国家有关法律者交执法机构处理。11.8竣工验收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验收是确保其正常投入作用的有效措施之一,验收分单项措施验收和竣工专项验收两部分。单项工程验收主要对挡渣墙、排洪沟等单项工程进行验收,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组织监理单位和有关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参加,对其标准、质量等进行验收;竣工专项验收主要是对所有水土保持设施进行全面验收,为其主体工程验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能投入使用。至设计水平年时,建设单位将根据施工资料、水土保持监理报告、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和后续的水土保持设计文件,对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和水土保持设施技术报告,并委托具有水土保持咨询评估资质的单位编制完成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报告,及时申请水土保持专项验收。11.9资金来源及管理使用办法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治理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本工程的水土流失治理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并列入主体工程总投资估算。 12结论与建议12.1结论工程建设将对项目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范围和程度的不利影响。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较为科学地考虑了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为防治水土流失,尊重自然环境创造了条件,为本方案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主体工程设计对主体工程区路基填筑边坡及特殊路基地段采取了防护及加固等处理措施,考虑了路基路面的排水工程以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等措施,对临时堆土场、取(弃)土(渣)场施工结束后的恢复植被、施工临时道路的排水、防护等措施也提出了要求。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本工程符合《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的有关规定,工程建设不存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制约因素,工程设计方案基本满足水土保持要求。本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对项目建设区的拦挡、排水、防护、绿化等措施进行了典型设计,并已计算投资,这些措施在工程完工后能有效地减少影响区的水土流失。但是由于防治措施的滞后性,施工期由于雨水冲刷可能造成裸露坡面水土流失及施工中弃土、弃渣流失,工程建设中应结合主体工程建设先行修建排水沟或临时挡土堤,加强施工管理,使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边坡开挖后,应尽快布设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护坡工程和植物措施,防止“先破坏,后治理”现象的发生。从总体上分析,本工程从水土保持的角度上来说是可行的。12.2建议1)由于主体工程尚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许多设计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在下阶段初步设计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专章中,进一步细化占地区域内的工程措施内容,根据深入细化后的设计方案进行后续设计,及时调整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2 )在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做好水土流失的预防工作,避免雨季土方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另外,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机械的管理,临时工程、施工运输便道等工程尽量控制在征占地范围内,以减少对项目区周边土壤和地表植被的破坏。3)水土保持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植被情况,精心选择合适的树、草种,尽量做到与当地景观相协调。道路绿化美化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在当地园林部门的指导下进行。4)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落实做好水土保持工程专项监理制度,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和资金进行监控管理,保证工程质量。5)主体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根据工程现场的施工进度情况,适时布置相应的监测点位进行监测,以便能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工程施工建设期水土流失动态及其发展趋势,为水土流失防治、监督和管理决策提供主动的超前的服务。 (皖)水保资证乙字第015号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建设单位:马鞍山市公路管理局编制单位:XXX水利水电咨询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八月 批准孙玉明核定吴明项目负责人程毅乔水土保持岗培(乙)级证(皖)字第(017)号审查吴明编写程毅乔水土保持岗培(乙)级证(皖)字第(017)号燕少平水土保持岗培(乙)级证(皖)字第(089)号杨益水土保持岗培(乙)级证(皖)字第(090)号制图虞泊宁“未加盖XXX水利水电咨询有限公司单位公章者对外无效” 目次1综合说明11.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1.2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31.3防治责任范围及分区31.4水土流失预测结果3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41.6水土保持监测51.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51.8结论及建议62编制总则92.1方案编制的目的和意义92.2编制依据92.2.1法律法规92.2.2规章102.2.3规范性文件102.2.4技术规范和标准112.2.5技术文件及资料122.3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132.3.1指导思想132.3.2编制原则132.4设计深度、方案设计水平年及方案服务期142.4.1设计深度142.4.2设计水平年142.4.3方案服务期143项目概况153.1项目名称及工程性质153.2地理位置153.3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153.4建设规模19 3.4.1路基工程193.4.2路面工程213.4.3桥涵工程223.4.4交叉工程243.4.5安全设施253.4.6专项设施改(迁)建情况263.5临时堆土场263.6取(弃)土(渣)场263.7土石方平衡273.8工程占地及拆迁283.8.1工程占地283.8.2拆迁情况303.9施工组织设计303.9.1总体要求303.9.2施工交通条件313.9.3施工营地布置313.9.4筑路材料、施工用水、用电313.9.5施工工艺323.10工程跨河桥梁洪水影响情况说明363.11投资及进度安排363.11.1工程总投资363.11.2工期安排374项目区概况394.1自然概况394.1.1工程地质394.1.2地形地貌404.1.3土壤植被404.1.4水文气象414.1.5河流水系424.2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434.2.1水土流失现状43 4.2.2水土流失成因454.2.3水土流失治理情况464.3社会经济概况47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515.1水土保持制约因素分析与评价515.2工程总体布局及方案比选分析与评价525.2.1工程总体布局分析与评价525.2.2路线方案比选535.3推荐方案的合理性评价535.3.1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35.3.2工程占地分析与评价555.3.3土石方调配平衡分析与评价555.3.4专项设施改(迁)建分析与评价565.3.5取(弃)土(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565.4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功能分析与评价575.4.1水土保持工程界定575.4.2以主体设计功能为主,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575.4.3主体工程设计中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585.5工程建设与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615.5.1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615.5.2工程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625.6结论性意见、要求与建议625.6.1结论性意见625.6.2要求与建议63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656.1防治责任范围656.1.1项目建设区656.1.2直接影响区656.1.3防治责任范围面积666.2防治分区666.2.1分区原则、依据和方法66 6.2.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677水土流失预测697.1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697.2水土流失成因及类型697.2.1水土流失成因697.2.2水土流失类型及其分布707.3预测范围和预测时段707.3.1预测范围707.3.2预测时段717.4预测内容、方法727.4.1扰动地表面积727.4.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747.4.3弃土、弃渣量747.4.4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757.4.5水土流失危害分析807.5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818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838.1水土流失防治等级及目标838.1.1总体目标838.1.2防治标准83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原则848.3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和措施体系858.3.1总体布局858.3.2防治措施体系858.4分区防治措施及典型设计878.4.1设计原则与标准878.4.2立地条件分析888.4.3适宜植物选择898.4.4路基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898.4.5桥涵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918.4.6交叉工程区防治措施设计92 8.4.7临时堆土场区防治措施设计938.4.8取(弃)土(渣)场区防治措施设计948.4.9施工营地区防治措施设计958.4.10施工临时道路区防治措施设计968.4.11外购材料水土流失防治要求978.4.12拆迁安置区水土保持措施建议988.5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988.6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1018.6.1施工组织形式1018.6.2施工条件1018.6.3施工方法1028.6.4施工质量要求1048.7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安排1059水土保持监测1099.1监测时段1099.2监测内容、方法和频次1099.2.1监测内容1099.2.2监测方法1109.2.3监测频次1139.3监测区域、监测点1139.3.1监测区域1139.3.2监测点位1139.4监测工作量1159.4.1监测设施1159.4.2监测经费1159.5监测制度1169.5.1监测报告1169.5.2监测成果公告1179.5.3监测管理1179.6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要求11710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119 10.1投资估算11910.1.1编制依据11910.1.2编制原则11910.1.3基础单价及材料价格12010.1.4编制方法12010.1.5取费标准12210.1.6工程投资12310.2效益分析13210.2.1防治效果预测13210.2.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310.3水土保持损益分析13411方案实施保障措施13511.1组织领导和管理13511.2后续设计13511.3施工招投标13511.4水土保持监理13611.5水土保持监测13611.6施工管理13711.7监督保障13711.8竣工验收13711.9资金来源及管理使用办法13812结论与建议13912.1结论13912.2建议139附件A附件1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委托书;附件2关于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立项问题的复函;附件3关于205国道马鞍山段改建工程洪水影响评价批复;附件4投资估算附件。 附件B图纸目录序号图号图名张数文中页码备注1图3.1地理位置图1P17插图,彩色2附图1路线方案图1附图,彩色3附图2路基平纵面图6附图,黑白4图3.2路基标准横断面图1P19插图,黑白5图3.3桥头路基边坡防护设计图1P20插图,黑白6图3.4路面结构图2P22插图,黑白7图3.5土石方平衡及流向框图1P28~29插图,黑白8图3.6路基拼接示意图1P34插图,彩色9图3.7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图1P37插图,黑白10图4.1项目区原生地形地貌图(卫星图片)1P40~41插图,彩色11图4.2项目区原生地形地貌图(照片)3P40~41插图,彩色12图4.3项目区水系图1P42~43插图,彩色13图4.4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1P44~45插图,彩色14图4.5同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照片1P48~49插图,彩色15图5.1路基路面排水沉沙工程设计图2P60~61插图,黑白16图6.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示意图1附图,彩色17图8.1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图1P88~89插图,黑白18图8.2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图1附图,彩色19图8.3路基工程临时防护措施典型设计图1P90~91插图,黑白20图8.4临时堆土场区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图1P92~93插图,黑白21图8.5取(弃)土(渣)场水保措施典型设计图1P94~95插图,黑白22图8.6施工营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图1P96~97插图,黑白23图8.7施工道路水土保持措施典型设计图1P96~97插图,黑白24图8.8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进度双线横道图1P107插图,黑白25图9.1简易坡面量测法示意图1P111插图,黑白26图9.2径流小区典型设计图1P112插图,黑白27图9.3水土流失定点监测位置示意图1附图,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