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 MB
  • 71页

X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

  • 7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X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XX河小流域位于保康县马良镇境内,土地总面积94.81km2,涉及溪峪、张家岭、赵家山、宋家湾、老湾、苏家寨、柞溪、曾家垭、陈家湾、双坪、XX河、马良街、南垭13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12.74km2,占土地总面积13.44%;林草地76.95km2,占土地总面积81.16%。人均耕地面积0.095hm2。该小流域共计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占总面积51%,流失比较严重。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各项治理措施配置分别为:坡改果梯20hm2,坡耕地造生态林150hm2,坡耕地造经济林513hm2,坡耕地植植物篱260.1km(配合经果林共治理坡耕地面积513hm2),荒山造生态林1893hm2,生态修复面积2251hm2。新建蓄水池8口,沉沙池8口,谷坊74座,拦沙坝24座,配套沟渠4.43km,田间道路1.29km,河堤2.9km,整治塘堰65口。根据概算,工程总投资1959.03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866.19万元,林草措施投资778.72万元,封禁治理措施45.91万元,独立费用157.32万元,基本预备费110.89万元。单位防治面积投资40.75万元/km2。资金筹措方式为:中央投资1371.32万元(占总投资70%),地方配套587.71万元。按直接经济效益计算,计算方法根据各项措施新增实物效益,按市场价格折算成现金。各项措施全部见效后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35.68万元。各项措施全部发挥效益时年可增加蓄水量697.45 万m3,减少土壤流失35.11万t,增强小流域土地的蓄水保土能力。1.1基本情况1.1.1自然条件保康县XX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地处保康县南部的马良镇境内,位于东经111°12′42″—111°20′26″,北纬31°25′57″—31°36′46″之间。项目区内有11-34km2的小支流5条,总面积94.8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项目区属于扬子准地台,位于黄陵穹隆北缘,属该穹隆构造的边缘部分。区域地层出露主要为奥陶纪灰岩,志留纪页岩,及第四纪的冲洪积、坡残积粘土、砂砾土等。项目区属大巴山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最低处海拔295m,最高点海拔1234m,呈阶梯状,大致分四级:第一阶梯为沮河沿岸地带,海拔在300—350m之间;第二阶梯是从350—500m之间的低山区,在海拔500m左右是阶梯缓坡地带;第三阶梯为500—850m的山区,在800m左右的有一段阶梯缓地带;海拔850m以上属高山区,为第四级阶梯;项目区东部为页岩区,冲沟发育强烈,西部为石灰岩区,岩溶发育强烈,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石化严重。项目区内地面坡度组成:<5°的土地面积为1574.5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5°~15°土地面积为2460.2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15°~25°土地面积为2853.8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25°~35°土地面积为1771.3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35°土地面积为1180.9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地面坡度组成见附表2。 1.1.2土壤1)土壤分布项目区土壤共有6个土类、9个亚类、23个土属、105个土种,优势土类为棕黄土。项目区土层十分瘠薄,中度偏碱,有机质含量偏低,氮、钾含量低,磷含量高。大部分土地含砾石或存在泥石夹层,难以耕作,作物产量低。XX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主要土壤理化特征见表1—1。表1—1XX河小流域土壤理化特征注:数据引自保康县《农业区划报告》。2)土地资源评价本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和质量,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利用途径,然后按土地类型归类,并依照土地生产潜力和限制因素,对各类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XX河小流域项目土地资源分类特点、限制因素等指标,采用最低条件限制因素和评分法对流域土地评价类进行综合评分。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见表1-2。表1-2XX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等级 1.1.3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9481hm2,其中农耕地1274hm2,占总面积的13.4%;林业用地面积3889hm2,占总面积的41%;经果林面积1704hm2,占总面积的18%;其它草地2102hm2,占总面积的22.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2hm2,占总面积的1.6%;城镇及工矿用地92hm2,占总面积的1%;交通用地79hm2,占总面积的0.8%;其它用地189hm2,占总面积的2%。2)耕地坡度组成:XX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耕地面积1274hm2,其中<5°的面积820hm2,占耕地面积的64%;5°~15°的面积152hm2,占耕地面积的12%;15°~25°的面积162hm2,占耕地面积的13%;>25°的面积140hm2,占耕地面积的11%,详见表1-3。 (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项目区是该县商品粮的主产区,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1hm2,且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07hm2,与其他地区相比,人均占有量较高。林业用地面积比重虽然较高,但植被稀疏,覆盖率较低,呈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现状;其它草地占有比重也比较高,今后的开发潜力比较大,是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备资源。1.1.4植被项目区植被比较丰富,区内树种有102种,用材林有松、柏、杨、杉、椿、泡桐、栎等;经济树种有:桃类、油桐、漆树、核桃、柿子、柑桔、桑、猕猴桃、山葡萄、花椒、杜仲、银杏等;珍稀树种珙桐、楠木、稠李、红豆杉、三尖杉、鹅掌秋、玉兰、腊梅、野生牡丹等。主要林特产有香菇、木耳、茶叶、板栗、桐油等,其中燕耳、香菇、茶叶在国内外市场颇有声誉。1.1.5水文、气象该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降雨量集中,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据资料显示:年最大降水量为1509.6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21mm,降雨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4-10月,约占年总雨量的85%。最大月平均雨量167.7mm(7月),最小月平均降雨量10.4mm(1月)。暴雨集中在7、8、9月,占年降水的43%。10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为153.79mm,20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为187.5mm,实测最大三日降雨381.7mm。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5.1℃,最冷月平均气温2.8℃,最热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6.5℃;气候偏燥,蒸发量大,年蒸发量在1208.7mm- 1740.7mm之间,多年平均大风日20天,日照充足,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400-1800小时。主要灾害性气候有风、雹、洪水、干旱等,平均每年在一次以上,详见表1-4。表1-4保康县XX河项目区自然条件汇总表1.2社会经济状况1.2.1人口与劳动力项目区隶属马良镇,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3855人,其中农业人口11755人。总户数3079户,农业劳动力5473个。农业人口密度124人/km2,人均土地0.11hm2,13个行政村分属5个小支流,详见表1-5项目区流域行政区划统计表。表1-5项目区流域行政区划统计表 1.2.2农村产业现状1)农村产业结构:根据保康县2007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项目区内农业总产值438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36万元,林业产值182万元,牧业产值1372万元,其它产值79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348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2591元。2)农业生产: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总产量达651万kg,单位面积产量5115kg/hm2,人均产粮553kg。经济作物有烟叶,种植面积较广。3)林业生产:林业生产主要有茶叶、木耳、香菇、白果、核桃、板栗等。4)牧业生产:属家庭畜牧业,分散养殖,品种为当地的猪、牛、羊、鸡、鸭等,以农户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5)副业生产:以劳务输出为主。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⑴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市场农业、现代农业份额小,农业生产极不稳定,雨水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⑵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通,区域内生产结构低水平趋同,大多数农民是别人种啥自己种啥,市场上已饱和的农产品仍在大量生产,存在着盲目性。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低。⑷农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⑸ 农业产业化仍处于浅层低水平的发展阶段。1.2.3农村基础设施情况项目区有223省道通过,交通极为便利,村村通路。项目区通讯发达,电信、移动和联通信号覆盖全区,项目区的群众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了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水害兴水利取得了较大成绩。据调查,项目区内现有小(二)型水库1座,库容56万m3,年供水量120万m3,塘堰66座,年供水量20.5万m3,蓄水池150口,年供水量29.06万m3,现有输水管(渠)15.6km,年输水量11.7万m3,大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⑴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村人畜饮水主要靠水窖、水井解决,经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施工用水靠河沟径流。⑵项目区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村镇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散居农户用电仍然存在困难。⑶项目区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但各自然村之间交通条件仍存在很大差异,个别自然村的交通条件仍靠土路、石子路支持,道路崎岖,路况较差。1.3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1.3.1水土流失现状1)水土流失概况项目区地处保南中高山地区,因地质结构影响,东部为页岩地区,风化严重,风化层深厚,结构松散,切沟发育,水蚀严重;西部为石灰岩岩溶区,地表土层极薄,不利于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林地纯林多,植被稀疏,大部分林地存在严重水土流失。 根据湖北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6年《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数据》,比照2005年以前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资料,按比例推算,项目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7%,其中轻度流失10.58km2,占流失面积的22%;中度流失21.63km2,占流失面积的45%;强度流失9.13km2,占流失面积的19%;极强度流失6.73km2,占流失面积的14%。平均土壤侵蚀量20.4万t,土地平均侵蚀模数为4244t/km2·a。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见附图2。2)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及下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主要表现如下:(1)造成项目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造成了项目区大量的土地地表耕作层和植被生长层变薄乃至消失,造成了土地生产力的迅速衰减或丧失,从而造成了项目区粮食的产量下降。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农民增加化肥使用量,同时又将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大量携带入水库及下游的沮河,造成面源污染,影响了沮河两岸群众的人畜饮水安全。项目区的西部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呈现大片大片的光石板。(2)淤毁水利设施,增加防洪难度。自然及人为造成大量的泥砂直接流入水库、堰塘,减少了水库的有效库容,增加水库的运行成本。根据调查,项目区内有堰塘66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同时泥沙淤积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能力,威胁村镇安全。(3) 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特别是随着项目区内开发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人为破坏植被的情况较为普遍,造成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的降低,从而使得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4)造成项目区群众生活贫困加剧。水土流失限制了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环境的压力,成为农村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根源。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但恶劣的生态环境很容易使扶贫的成果丧失,一场旱灾就会使许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再次陷入困境,一次山洪就可以将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1.3.2水土保持现状XX河项目区内水土保持工作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当地群众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曾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治山、治水、治土运动,以“斗笠田、帽子丘、不图好看只图收”的方式,见缝插针,改水田、治坡地,挖堰塘、筑堤坝、修水库;挖鱼鳞坑,引进耐旱耐瘠林草品种,大搞植树种草,绿化荒山荒坡。特别是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持续时间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仍在坚持改田。项目区赵家山村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坚持改田,被评为全县的“基本农田建设先进村”。项目区现保存石坎梯田824.2hm2,蓄水池窖150口,排灌沟渠15.6km,谷坊10座,拦沙坝3座,小(二)型水库1座,堰塘66口;近几年退耕还生态林71hm2,退耕还经果林63hm2,荒山造生态林1155hm2,推广节能灶3079个,建沼气池10座,舍饲养畜棚7082间。保康县自1982年成立了“保康县水土保持站”,县水务局内设水土保持股,乡镇有水务服务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人员4人,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设目标、规模及工程总体布局2.1建设目标2.1.1治理目标通过小流域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到项目实施完成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100%,流失泥沙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泥沙拦截率达到70%以上。2.1.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通过连续3年的小流域治理,大力开展营造水保生态林,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使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使林草覆盖度提高到86%以上,林草措施保存率达到85%以上。2.1.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林果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项目区产业特色,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扩大林果及经济作物用地面积,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果林,人均经果林提高到0.15hm2,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2.1.4其他目标利用其它途径资金,示范性发展沼气池、以电代柴,引导群众搞好能源替代,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厕、改厨、改灶,有效地改善群众人居环境。 2.2治理措施布局项目区东部为中低山强度侵蚀区,其结构为页岩,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以工程措施为主,辅以林草措施,发展林果。西部为石灰岩岩溶区,以封育保护为主,同时开展退耕还林,种植经果林。2.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3.1调整原则根据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并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结构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考虑项目区是商品粮的主产区,在优先保证人均耕地达到0.1hm2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群众意愿,扩大经果林面积,大力发展“经果林+植物篱”模式,提高农业用地产出率使农民增加收入,使项目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2.3.2调整方向<5°耕地作为基本农田保留;5°~25°坡耕地退耕发展经果林业;>25°坡耕地营造生态林;荒山荒坡2102hm2,除坡度较缓的209hm2营造经果林外,其他营造生态林。2.3.3调整结果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确定项目区农、林、牧、渔各业用地规划面积见表2-1:保康县XX河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 2.4建设规模沟道防护工程:谷坊74座,拦沙坝24座;水土保持林草:坡耕地还生态林150hm2,坡耕地造经济林513hm2,等高植物篱260.1km,荒山造生态林1893hm2。疏溪固堤:整治河堤2.9km;治塘筑堰:整治塘堰65口;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面积2251hm2,稀林补植114.8万株;并按行政村设封禁治理管护员,共设管护人员23人,封禁标牌23个。 3.工程设计3.1坡面防护设计由于项目区西部是石灰岩岩溶区,为了减轻经果林的水土流失,本项目区的坡面整治工程主要是对规划为经果林用地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治理,同时对新增的坡改梯田地块进行相应的坡面配套水系建设,并布设作业道路,以便于生产和管理,如施肥、除草、采摘等。设计时尽量集中连片,规模治理,3.1.1坡改梯设计1)设计原则坡改水平梯田工程选在地面坡度在5°~15°坡耕地,土质较好,靠近水源,交通方便,便于经营管理的地方。梯田工程布设要因地制宜,考虑投资、生产等因素,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坡改梯在建设过程中,以排截水沟和道路为骨架,配套灌溉渠道、沉沙池、蓄水池等,与保水、保土统一设计,同步施工,达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求,使改造后的梯田区能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2)设计标准及参数(1)梯田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6h最大降雨设计,坡面径流量减少90%以上,水土流失量减少95%以上。降水量基本实现就地拦蓄或进入蓄排水系统。(2)坡改梯田工程主要是针对坡度较缓,集中连片,易于改造的坡耕地进行治理改造成果园。做到集中连片,山、水、林、田、路配套。 (3)梯田田坎沿等高线布置,田坎顺势,田面水平,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活土层不得小于0.4m。(4)梯田的田坎高度按坡度大小以及项目区土壤条件而定,根据项目区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坡改梯田坎高度取0.8m~2.2m,田坎高出梯田面0.15m左右。(5)梯田面毛宽根据地面坡度以及田坎高度确定,综合考虑方便果树栽植和节省工程量,即挖填接近平衡的情况下,田面宽度确定为6.0m~9.1m之间。(6)截水沟应按来水方向,在梯田上部设一条底宽0.3m,边坡1:1.0,深0.4m的截水沟,其纵坡以1%左右为宜。为防止暴雨,在梯田中,间隔12个田块左右设一条截水沟。(7)排水沟应按坡面地势布置,一般与等高线正交或斜交,在布设时一般与田间作业道平行,或采用路带沟的形式。其上端与截水沟相连,下端连接天然沟道,其纵坡应与自然坡度一致以减少工程量。(8)梯田的边坡应有足够的稳定性。根据项目区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坡改梯石坎侧坡坡度一般在70~80°,即坡比为1:0.2~1:0.3,该项目区设计石坎外侧坡比采用1:0.25(约76°)。3)石坎梯田设计现以图斑1号的石坎梯田进行典型设计,根据地形图量得,平均坡度为12°,面积为12.3hm2。根据项目区多年水土保持治理石坎设计原则,综合考虑,本阶段拟定为,M7.5浆砌石坎,田坎总高度在1.86m,石坎侧坡为1:0.25,顶宽在0.40m,底宽在0.865m,石坎顶部高出田面0.15m,墙脚嵌入地面以下0.4m。 坡改梯工程典型设计见附图3—1。本项目坡改果梯共2片,坡度为10°~15°其石坎水平梯田数据见表3-1。4)梯田工程量根据梯田石坎设计参数,计算得10°~15°田面规格的单位工程量表,见表3—1。表3—1不同坡度的石坎梯田单位工程量表5)施工要求及管护(1)梯田施工时,应按设计布置图实地放样后施工。施工时,严格按照放线、田坎清基、砌筑田坎、回填表土、整平田面的程序进行。(2)修筑梯田应遵循田平、坎牢、土厚、配套的原则。(3)应一次修成水平梯田,梯田田面、田坎应等高,不能修建成坡式梯田。(4)梯田在定线时,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处理。(5)对于田坎的基础,应将基础范围内厚约0.3m表土挖掉,清除杂物,整平,夯实,形成反坡。 (6)在修平田面时,应清除梯田内石块、石砾,将表土放置梯田表面,其耕作层厚度应大于0.3m,在沟槽部应高出水平面0.1m左右,以防沉陷。(7)田间管理:每年汛后和每次大暴雨后,如田坎坍塌、空洞等损毁现象,应及时进行补修。6)配套工程量本项目区设计将10°~15°的坡耕地12.3hm2改为经果林梯田,布置在张家岭村黄土坡和曾家垭苏家湾两处。梯田图斑、工程量及配套设施见表3—2。表3—2坡改梯图斑布置表3.1.2坡面水系设计坡面水系工程包括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沉砂池等。主要作为配套工程建设在梯田块地中。现以图斑1号的石坎梯田为例进行设计。3.1.2.1截水沟1)设计原则和标准截水沟一般修建在梯田的坡面上方,沿等高线布设,以截断径流,减少地面冲刷。 为防止暴雨,在梯田中,间隔12个田块左右设一条截水沟。小流域属降雨比较丰沛,雨季降雨量大而集中,设计截水沟断面时以通过10年一遇6h暴雨设计径流量为准。截水沟必须保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边坡一致,斜坡必须进行夯实,与排水沟接头0.5m采用片石护砌。根据1:10000地形图,量测坡改梯田周边汇水面积为2.5hm2。2)断面设计①设计洪峰流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采用以下公式:Q=0.278KIF式中:Q—设计频率产生的洪峰流量,m3/s;K—径流系数(0.6~0.9),取0.6;I—10年一遇平均6h降雨强度,mm/h;F—汇水面积,km2。经计算,1号图斑截水沟洪峰流量见表3--3。表3—31号图斑截水沟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表②截水沟断面根据计算出的洪峰流量,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式中:Q—流量,m3/s;A—截排水沟断面面积,m2; C—谢才系数;R—水力半径,m;i—截排水沟比降。由于洪峰量很小,计算所得截水沟断面也很小,参照当地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和施工难易程度,综合确定截水沟为梯形土沟,其底宽为30cm,高40cm,边坡1:1.0。截水沟规格和过流能力复核见表3—4。表3—4截水沟规格和过流能力复核表3)设计工程量本项目区坡改梯设计截水沟3.14km,各图斑号具体数量见表3—2,截水沟典型设计见附图3—2。3.1.2.2排水沟1)设计原则及标准①排水沟应按坡面地势布置,一般与等高线正交或斜交, 其上端与截水沟相连,下端连接天然沟道。②梯田的排水沟,在布设时与田间作业道大致平行,或采用路带沟的形式。③排水沟按10年一遇6h暴雨设计。2)断面设计设计洪峰流量及排水沟断面设计同截水沟。其洪峰流量计算成果、规格及过水能力复核分别见表3—5、表3—6。表3—51号图斑排水沟洪峰流量及计算成果表表3—6排水沟规格、过流能力复核及单位工程量表由于排水沟是布设在坡改梯工程的坡面上,地面坡度在5°~15°之间,所以排水沟的比降在8.7 %~26.8%,当排水沟坡降取0.176,排水沟底宽30cm,过水深20cm,设计流量为0.083m³/s,考虑到排水沟的安全超高(本设计按10cm计),并参照当地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和施工难易程度,综合确定排水沟为浆砌块石矩形断面,其宽为30cm,净高30cm,C20混凝土底板,厚10cm。3)排水沟施工要求排水沟的纵坡一般按自然坡降来确定,按明渠进行施工,必须保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在施工时应结合沉沙池一起施工,起到降缓水势、消力沉沙的作用。4)设计工程量本项目区坡改梯设计排水沟1.29km,各图斑号具体数量见表3—2,截水沟典型设计见附图3—2。3.1.2.3蓄水池1)布设原则①蓄水池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凹处,与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以容蓄坡面排水。②该项目区蓄水池按坡改梯面积10~15m3/hm2标准设计。③蓄水池全部布置在坡改梯工程中,蓄积雨水,灌溉果园。2)蓄水池设计池体设计:蓄水池采用开敞式圆形,按拦蓄地表径流设计,拦蓄面积3hm2,采用圆形蓄水池,蓄水池容积40m3,内直径5.6m,圆形池壁及底板采用浆砌石衬砌,根据稳定性分析试算,采用墙高2.23m(其中底板厚度0.3m,进出水口深度0.3m,渠顶与池顶平齐,最大水深1.63m),墙顶宽度为0.50m,墙底宽1.17m,底板厚度0.3m。为减少人畜落水并考虑蓄水池灌溉便利,拟在蓄水池顶部修建水泥砖护栏,护栏高 0.9m。3)侧墙稳定计算根据要求,侧墙需进行抗滑稳定计算,采用最不利因素工况进行计算,即池内无水池外全填土情况。抗滑稳定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稳定安全系数,取K允=1.05;G1,G2--侧墙浆砌石和填土重量,kN;f—摩擦系数,该项目区取0.4;Pn—土压力,kN,土压力式中:φ—土体内摩擦角,取22°;H—侧墙高度,m;γ—土容重,取18kN/m3;按浆砌石容重22kN/m3和以上各参数带入计算,得K=1.07>K允,固水池侧墙抗滑稳定满足要求。当蓄水池进水口不是直接与排水沟或截水沟相连时,按排水沟典型剖面修建,比降根据实际地形确定。为防止长时期阴雨和特大暴雨,蓄水池在地势较低(或离排水沟较近的)一侧修建溢流排水沟,沟顶与水池顶平齐,水池蓄满水后顺溢流排水沟泄流。4)设计工程量本项目区坡改梯设计蓄水池8口,各图斑号具体数量见表3—2,蓄水池典型设计见附图3—2。 3.1.2.4沉沙池设计1)设计原则及尺寸①沉沙池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附近,排水沟(或排水型截水沟)排出的水量,先进入沉沙池,泥沙沉淀后,再将清水引入池中。②沉沙池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地形和工程条件确定,且清淤的方便,可以紧靠蓄水池,也可以与蓄水池保持一定距离。尽是选择以开挖方为主,避开填方位置。③沉沙池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最好不要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其断面尺寸应相同。进水口与出水口的底部高程一致或出水口的高程略低于进水口。④沉沙池设计为长方形,平面尺寸为1.5m×1.0m,深度1.0m。池壁采用M7.5水泥沙浆片石,M10水泥砂浆抹面2cm,C10砼浇筑池底15cm,沉沙池设计尺寸见附图3-3。2)施工要求沉沙池的选址应以开挖方为主,施工尽量按设计尺寸施工。3)设计工程量单个沉砂池工程量:开挖8.6m3;回填6.5m3;浆砌6.32m3;抹面12.7m2。该项目区共设计沉沙池8个,图斑中沉沙池数量见表3—2。3.1.3田间作业道在本项目区综合治理工程中,为了便利连片生产经营、管理,修建田间作业道,田间道路主要布设在新增坡改梯经果林地块中。3.1.3.1设计标准 主要布设在新修建坡改梯田块中,作业道路与截、排水沟相互配合设计,以满足生产、管理需要为原则,一般宽1.0m左右。3.1.3.2设计原则1)田间道路要因地制宜布置,根据实用方便、经久耐用的原则,可台阶式或平缓式。2)作业道的配制必须与坡面水系、截排水沟相互配合,统一规划、设计,防止雨水冲刷,保证作业道的完整和畅通。3)布局合理,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地,有利于生产管理、运输,提高劳动生产率。4)尽是避开大的开挖、回填,减少交叉建筑物,降低工程投资。5)尽可能利用原有交通设施,便于与外界联通。3.1.3.3作业道设计田间作业道和坡在水系和截排水沟是连片坡改梯的骨架,主要布设在新增经果林地块中,尽量路沟结合,根据实用方便、经久耐用的原则,利用排水沟开挖弃料回填路基,若有多余的开挖土方可平铺在附近梯田中。本设计拟定宽度为1.0m,选择浆砌片石人行踏步和碎石铺垫坡道两种典型路面,一侧配套排水沟。3.1.3.4施工要求1)按照设计位置进行施工,开挖边坡适宜,弃料尽是作路回填之用。2)路基的回填夯实、浆砌踏步、碎石铺设按相关规范进行。3)应和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交付使用;施工工序包括定线、清基、铺料、整平压实、或砌筑等。3.1.3.5设计工程量根据1:10000地形图推算,铺筑作业道占88%,砌筑踏步式作业道 占12%。经计算:每公里田间道路需开挖土石方270m3;需回填土方180m3;碎石土铺垫185m3;浆砌石40m3,多余的开挖土方可平铺在附近梯田中。本项目区共修建作业道1.29km,图斑中道路数量见表3—2。3.2沟道防护经过现场勘察,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沟道为树状布置,在沟道侵蚀严重,对沟岸农田造成危害的沟道布设拦沙坝和谷坊,拦蓄泥沙,降低流速,减少沟道纵坡,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缓解山洪对堤岸冲刷、防止河床下切,稳定两岸边坡。根据工程建设规模,本项目区共布设拦沙坝24座,布设谷坊74座,图斑中位置见表3—7。3.2.1拦砂坝3.2.1.1设计标准及参数1)设计标准沟道治理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24h暴雨设计。2)设计原则①拦水坝修建在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的支毛沟内。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上下游统筹考虑,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小流域综合防护体系。②工程类型因地制宜,工程材料首选当地材料。③坝址选择避开较大弯道、迭水、断层、洞穴等不利因素,坝址选择要求“口小肚大”,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状况良好的位置。对村镇交通的影响较小处。 3)断面尺寸拟定项目区内主要有主沟布置浆砌拦石沙坝,根据当地材料,本设计采用浆砌石拦沙坝,基础埋深(以沟底)0.6m左右,该沟道地表土质为半干硬性粘土及风化岩石层,需要清基到基岩,其断面高为4.0~5.0m,上游坝坡1:0.00~1:0.25,下游坝坡1:0.70~1.0,坝顶宽度1.0~2.0m。各拦砂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河床比降、宽度和地质情况确定。4)稳定计算根据要求,需要对拦沙坝的抗滑稳定性进行计算。拦沙坝的抗滑稳定性验证采用最不利工况,即拦沙坝内淤满和设计洪水状况下的抗滑稳定性,此时拦沙坝的作用力主要有坝体自重、上下游水压力、上游泥沙压力、扬压力。现按图斑3号按承雨面积、设计洪水、河床纵横断面进行典型设计计算。①基本参数坝址上控制承雨面积450hm2,按地形图查得,设计洪水15.1m3/s,河道比降i=7.4%,宽8.4m。拟定断面高为4.5m,迎水面为直墙,下游坝坡1:0.85,坝顶宽度1.5m。下游坝脚厚为0.8m,宽1.8m的浆砌石护脚。取水容重γW=9.8kN/m3;浆砌容重γ砌=22kN/m3;淤泥容重γC=18kN/m3;基础接触面积系数α1=0.85;泥沙内摩擦角φ=24°;坝体与基础的摩擦力系数f=0.6;按剪摩公式,抗滑安全系数[K]=1.05;取地基允许承载力[σ]=100kPa。②各项荷载、受力计算按《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和《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相关规定进行取值计算。③稳定计算及地基应力复核成果见表3--8。 表3—7拦砂坝、谷坊图斑布置表 表3--8拦砂坝稳定及应力计算成果表经过计算,抗滑安全系数K=1.09>[K]=1.05,拟定尺寸的拦沙坝的抗滑稳定性满足要求。其地基应力<[σ]=100kPa,满足规范要求。每米拦沙坝需开挖4.3m3,浆砌石约16.57m3。典型设计见附图3--4。5)管护要点每年汛后和每次较大暴雨后及时检查,发现损毁及时修补。坝后淤满成地后,可及时种植喜湿、耐淹、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或其它经济作物。3.2.2谷坊谷坊设计及布设、选址基本同拦沙坝,因谷坊高度相对较矮,基础开挖至岩石的难度较大,按土基础进行进行设计计算,通过拟定尺寸,经稳定计算后确定其断面见附图3—4,图斑中位置、数量见表2—7。3.3塘堰整治3.3.1塘堰布局塘堰主要功能是积蓄上游 地面径流、小溪流、泉水,抬高水位,提供农田、果林、人畜饮水等需要的水源,减轻山洪灾害,保护耕地、林地、道路,防治水土流失。本次塘堰整治主要是对流域内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有病险情的塘堰进行整治。根据调查,对13个村的朱家湾、苏家湾、沙田冲、虢家大垭、烂泥湖大堰、槽堰等65口被淤积的塘堰清淤、围埂、衬砌加固,恢复其蓄水容积,使其正常发挥效益。3.3.2塘堰整治设计通过现场调查,确定对陈家湾等49个塘堰在冬季根据交通条件,以机械为主配合人工进行清淤。对苏家湾等12个塘堰据根据交通条件,以机械配合人工进行清淤和围埂,使其达到原有蓄水能力。对曾家垭村等4个损毁较严重的塘堰,先进行清淤整治,疏通出水管涵或新建溢流沟,将堰埂恢复加固,硬化溢流渠(剖面同排水沟),使其能安全运行,典型设计见3—4,图斑位置见表3—9。表3—9塘堰整治图斑位置表 3.4植物防护工程设计XX河项目区现有板栗、茶叶等品种,但大多是零星散种,本次设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主要布设在坡耕地或荒山荒坡上,在条件较好的退耕的坡耕地营造“经果林+植物篱”模式防护体系,本项目区形成一定数量,各品种与本县其它地方一起形成规模产业,使之成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途径。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地方向,本次选择的树种为板栗、茶叶、桑树、核桃较优良的品种。在坡度较陡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营造生态林,集中成片,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保水保土效果。3.4.1经果林经果林主要布设在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上,选择的树种为品种优良的核桃、板栗、茶叶、桑树。1)种植配置及密度设计退耕还经果林种植配置方式为“品”字形,考虑到核桃、板栗等经果林对肥料的需求以及当地的土壤肥力条件,造林密度不宜太密。核桃、板栗均按行距×株距=4m×4m栽植,单位栽植量625株/hm2左右;桑树按行距×株距=1.5m×1.5m栽植,单位栽植量4445株/hm2左右;茶树按行距1.2m密植,单位种植量80kg籽/hm2。2)整地工程设计按经果林的水土保持效果,整地方式采用大鱼鳞坑整地。鱼鳞坑规格为长径1.5m,短径1.0m,坑深0.6m。桑树采用小鱼鳞坑整地,其长径0.8m,短径0.8m,坑深0.5m。3)苗木质量及苗木保护核桃、板栗均采用两年生嫁接苗(一级苗),苗木在出土前2~3天 应浇水,起苗后应分级、包装、运送,整个过程需注意根部保湿,防止受冻和遭受风吹日晒。起苗后应尽快栽植。如因故不能及时栽植,应采取假植措施,做到疏排、深埋、踩实,适量浇水。栽植前应对树苗进行挑选,严格按苗木等级筛选树苗。造林的树苗必须发育良好,根系完整,基茎粗壮,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4)种植技术和时间在春季苗木萌芽前栽植,坑底挖松0.20m左右,施入基肥,与底土拌匀,上覆一层虚土;栽植时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舒展,再将取出的表土分层填入、踩实,并随时将树苗稍稍向上提动,使之根系与土壤密接,填土时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填土时要注意使嫁接口露出地面,浇足定根水。5)抚育管理幼林的抚育管理主要包括及时松土、除草、修枝,以及灌溉追肥等,根据不同树种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注意林木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其成活率85%以上,并及时补植,管护责任由产权所有人承担。6)工程量项目区共栽植经果林513hm2,其中有核桃308hm2,板栗51hm2,桑树26hm2,茶128hm2,典型设计图见附图3--5。退耕还经果林图斑位置见表3—10。表3—10退耕还经果林图斑布置表 3.4.2生态林水土保持生态林主要布设于大于25°的坡耕地上以及荒山荒坡上,水土保持生态林采用阔叶林混交模式,树种拟选择刺槐、意杨、马尾松、栓皮栎,针阔叶林混交模式栽植。1)造林方式及密度设计水土保持生态林采用植苗造林方式。造林密度设计为行距×株距=2m×2m栽植,单位栽植量2500株/hm2左右,“品”字形配置。2)整地方式和苗木要求采用穴状整地方式,标准为50cm×50cm×50cm。马尾松采用二年生实生苗(一级苗),栓皮栎、意杨、刺槐种采用一年生苗(一级苗)。 3)种植方式和时间穴植造林要掌握“三埋、两踩、一提苗”,即首先填土于坑底,把苗木放入穴中央扶正,再填一些湿润熟土于根底,用脚踏实一次,将苗木向上轻轻提一下,使苗根舒展与土壤密接,再将生土填入踏实,最后覆一层虚土保墒。4)抚育管理注意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幼林补植:成活率70%以上,分布均匀的不需补植;成活率40%~70%的要进行补植,成林后要及时进行间伐或平茬复壮。5)工程量项目区共营造生态林2043hm2,其中退耕还林生态林150hm2,荒山造生态林1893hm2,典型设计图见附图3-6,图斑位置见表3—10、11。表3—11退耕造生态林图斑布置表 表3—12荒山造生态林图斑位置表 3.4.3等高植物篱根据水保经验,在经果林初期,密度和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坡面水土流失依然比较严重,需要布设等高植物蓠来拦截坡面径流和泥沙下泄,逐渐自然形成一道土埂,达到防止和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功能。本项目在坡度5°~15°的地块,不宜坡改梯的区域采取种植蓠方式,进行水土流失防护。1)布设原则在退耕的经果林地块中,布设等高植物蓠,阻挡坡面泥沙下泄,逐步造成一道生物坎,有限减少坡面土壤流失。2)种植技术措施沿坡耕地等高线进行倒反坡整地,宽度100cm,进行双排穴植,间距20cm 。树种选择为株高较矮,不影响其它作物生长,萌蘖能力强的灌木,本阶段选择紫穗槐。蓠与蓠之间的间距,按经果林地所在地的自然坡度很设计:5%~10%的16m;10%~15%的12m。3)植物蓠管理栽植早期注意及时补植,栽植后期应定时平茬,加快其枝条萌蘖,平茬后的枝条可置于植物蓠上侧,尽早发挥拦水挡沙效果。3)设计工程量根据设计,经果林中共布设紫穗槐植物篱260.1km,防治面积513hm2,典型设计见附图3—5,图斑位置见表3—10。3.5生态修复措施设计3.5.1布设原则在对本项目区内的植状况,主要树种更新方式、能力、年限及成林时间,母树、幼树的数量、分布、立地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当地群众对木材、林副产品、薪材及放牧要求、习惯等进行调查,经综合分析,将项目区的疏林地全部进行封禁治理。3.5.2组织管理措施1)调查研究全面规划。深入地对本项目区进行对植被情况、树种、数量等调查,综合分析,编制封禁规划、提出封禁措施和封禁年限。2)建立封禁制度。按《保康县封山育林实施细则》进行管护,由县、乡镇两级政府在项目区内行文公告,禁止任何人擅自在封禁区内进行砍伐、采薪、割草、散养放牧等生产性活动。封禁制度的实施,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3) 建立组织,落实责任。在封禁区建立专职管护组织,指定专人,实施承包管护办法。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完成情况,对护林人员定期付给适当报酬,定期检查验收,兑现奖惩。4)封治结合。在树木稀疏或分布不均的部位采取人工补植方法,促进植被迅速恢复。3.5.2封禁方式由于项目持续时间不长,封禁治理采用全封的封禁措施,不准在封禁区采薪、放牧或从事多种经营等一切不利于植被恢复的人为活动。3.5.3封禁实物设计封禁标牌:封禁标牌采用砖结构。先砌筑基座,基座上砌一24墙碑牌,水泥浆抹面。碑高190cm,宽190cm。写字面120cm×130cm,碑面用油漆粉刷成白色,刻写红字,正面书写“封山育林”及责任单位,背面书写封禁制度、管护责任人等。封禁标志牌典型设计见附图3—13。3.5.4封禁管护设计本项目区经合理规划,疏、幼林地采取全封的方式进行封育管护,生态修复面积2251hm2,共13个村,根据管护标准,按管护面积,结合行政村的方便管理,共设管护人员23人,封禁标牌23个,其设置见表3—13。表3—13封禁管护统计表 3.5.4能源替代说明由于项目区所在县目前正进行“以电带燃料”试点和沼气的试点及推广,本设计暂不考虑能源替代。3.6疏溪固堤在项目区内,疏浚小河道,修建防洪堤,提高防洪标准,不仅可以显著减轻山洪灾害,保护小河道两侧农田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可以有效的促进山上的退耕,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疏溪固堤主要措施是疏浚河道,修复河堤。根据工程建设规模,经现场调查并结合各实际情况,项目区共新建河堤2.9km。其图斑中位置、数量见表5—11。现以图斑260号为例进行典型设计。表3—14疏溪固堤图斑布置及工程量表 3.6.1基本情况该疏溪固堤工程位于西沟小流域溪峪村的溪峪沟右岸,长约1.5km。其右岸为农村机耕道和农田,农田面积约21hm2,河道宽度为8~9m,其右岸为自然山体,有部分农田,主要是页岩及泥质岩类。疏溪固堤的目的是保护左岸的农田和道路。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工程等别为Ⅴ等,建筑物级别为5级。堤基础均为风化石。3.6.2设计洪水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标准,河堤整治按10年一遇24h洪水设计。河道设计断面汇水面积约为11.8km2。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Q=0.278kiF=39.4m3/s。3.6.3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堤线布置的原则:一是堤线与上下游山体(或自然高地)要平顺相接;二是在保证堤线平顺的前提下,过流断面尽可能一致;三是要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四是要同时考虑和旁边道路等建筑物结合起来问题。 堤型选择:主要考虑建筑材料及建筑物的布置。由于当地石料丰富,取材方便,本设计采用浆砌石墙。3.6.4断面设计1)河堤高度的确定由于河道较为较陡且河宽较窄,根据实测地形图,截取河道断面,查算得河道比降i=0.007,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流量计算,确定河道过水深度。明渠均匀流公式:式中:Q--断面流量,单位m3/s;A--过水断面,m2;χ--湿周,m;R—水力半径,R=A/χ,m;C—谢才系数,,;i--河道坡降为0.007;n--河道糙率,取0.035。根据设计洪峰流量经试算得相应设计水深,加上河堤基础和安全超高,得出断面堤防设计高度为2.30m。2)断面尺寸的拟定根据《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拟定采用的堤防断面为浆砌石结构,墙高230cm,顶宽60cm,迎水侧1:0.30,背水侧为直墙,基础埋深40cm,设宽80cm厚50cm的护脚。2)稳定及应力复核选取工况: 完建工况:已回填,无水。设计洪水位工况:设计水深1.60m。抗滑稳定和应力复核取水容重γW=9.8kN/m3;浆砌体容重γ砌=22kN/m3;填土容重γC=18kN/m3;泥沙内摩擦角φ=22°;坝体与基础的摩擦力系数f=0.35;按剪摩公式,抗滑安全系数[K]=1.05;各项荷载、受力计算按《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和《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相关规定进行取值计算。抗滑稳定按进行复核。基础应力按进行复核。经计算,其成果见表3—15。表3—15河堤稳定、应力复核成果表从计算结果分析,地基应力和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典型设计见附图3--5。 4施工组织设计及分年度实施计划4.1施工条件4.1.1交通条件对外交通:22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场内交通:项目区均有乡村公路,村村通水泥道路至村委会,施工所需的外购材料可直接运至工地。4.1.2气候条件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其它月份均可施工。4.1.3农事活动农业种植主要是简单的手工作业,对项目施工不会带来影响。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尤其是抓住冬春农闲时节组织工程建设施工。4.1.4施工时间除沟道治理工程外,作业面分布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荒山荒坡及植被较差的坡面上,作业面广,施工人员较少,均为分散作业,除植树种草在其适宜时期施工外,其它全年可施工。4.1.5水电供应条件 项目区内户户通电,有可靠的电力保障。沿沟水源比较丰富,能满足治理措施和施工、生活用水。工程施工受农事活动、气候、交通条件因素的影响,林草措施安排在春季施工,工程措施安排在冬春两季施工,因夏、秋两季易发洪水,影响工程质量,且与农事争劳力,夏、秋两季一般不做施工安排。4.1.6建筑材料建筑所用水泥、炸材、燃料等均从市场采购,砂从清溪河运至施工现场,石头从当地采集,林草措施种苗分别从林业、农牧部门购进,不单设苗圃。4.1.7劳动力和技术条件当地群众在前期治山治水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经验,部分劳力可以从事工程砌筑,少部分劳力懂林草措施施工。项目区除示范区建设外,其它各种措施均由当地农民进行实施。本项目区现有农村劳动力0.73万个,按项目区现有的发展水平,农民基本上有3个半月的农闲时间,且集中于冬春季节,对项目实施十分有利,近期大部分农民返乡,劳力充足。因此,采取专业队伍常年施工和农闲时集中施工相结合的办法,农村劳动力完全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4.2施工组织形式拦沙坝等骨干工程由专业施工队承包。林草措施根据现行农村联产责任制现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由水务部门做好规划,各乡镇负责进行治理,最后统一验收。 4.3物资采购本项目主要需要块石、砂、水泥等材料及苗木等。其中:块石:本项目区分布有丰富石灰岩,储蓄量大,能满足施工需要。砂:砂可以从沮河运至工地,能满足工程需要。水泥:水泥可在县城购买。苗木供应:种苗可在附近苗圃中心购买。4.4施工方法对于重点工程项目,采取人机结合、人工为主的施工方法,由专业施工队伍完成。一般工程措施由专业施工队施工或由具有一定水保工程建筑经验的当地农村劳力,在县水务局水保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施工。项目按单项工程分坡改梯工程、沟道防护工程、水土保持林草、疏溪固堤、塘堰整治、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措施等项,分类施工。县水务局负责技术指导、小流域所在镇政府负责组织劳动力,栽植水保林和经果林。根据本期项目的治理措施和农事规律、拟定单项工程施工方法:1)坡改梯工程。采用人力施工,充分利用大小农闲、集中劳力,突击作战,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保证一季农作物不耽误。2)林草措施。选择造林成活率高的按品种按季节进行,以人工整地挖窝为主,由农村劳动力出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发放苗木,县水务局配合村委会验收植树质量。 3)沟道防护、疏溪固堤、塘堰整治等工程,尽量安排在冬、春季水枯、沟道水流较小时开工,在暴雨季节来临必须完工。4.5 施工进度根据本项目区的特点及措施布置,本工程的实施进度安排原则如下:整个工期的治理任务可根据三年进行大致分配,2009~2011年分别按总投入的40%、32%、28%进行控制。计划2009~2011年3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其中:2009年治理面积为1923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为1023hm2,生态修复面积900hm2。2010年治理面积为1538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为818hm2,生态修复面积为720hm2。2011年治理面积为1346hm2,其中综合治理面积为715hm2,生态修复面积为631hm2,工程施工进度见表4--1。表4—1施工进度表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1编制依据和主要原则5.1.1文件依据执行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5.1.2定额依据执行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及《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5.1.3人工预算单价、主要材料、施工用电、水、风等基础单价。1)人工预算单价:本项目的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的人工预算单价按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分类,分别为1.9元/工时和1.5元/工时。2)材料预算价格:水泥、钢筋、板枋材、柴油、汽油及地材价格按襄樊市建安工程定额站发布的《襄樊市工程造价信息》(2009年第2期)信息价进行计算。材料分为建筑材料及苗木、种子两部分。建筑材料直接计入工程单价,参与取费;苗木、种子费作为三级项目计入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概(估)算表,不取费。材料预算价格由原价、包装费、运杂费、运输保险费和采购保管费组成。材料保管费率,工程措施按2.0%计算,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按1.0%计算。 材料预算价格=(材料市场价+包装价+运杂费)×(1+采购及保管费率),其中采购保管费率为3%;为避免由于砂石料、块石、料石价格偏高引起取费的不合理增加,采取限价计入工程单价的处理办法,购买超过70元/m3部分计取税金后列入相应部分之后。考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特点,为简化其计算,电、水、风单价直接给出,分别为0.91元/(kW·h)、1.0元/m3、0.12元/m3。设备的采购、保管、运杂费按设备费的6.74%计取。5.1.4费用计算标准及依据1)其它直接费:按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等部同工程类别选取费率,可分别按基本直接费的3.0%、1.5%和1.0%计取。2)间接费间接费按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等不同工程类别选取费率,可分别按直接费的5%、5%和4%计取。3)企业利润企业利润按工程类别实行差别利率,并按直接费和间接费之和的百分率计取。工程措施为3%、林草措施为2%、封育治理措施为2%。4)税金因治理区工程在县城镇以外,故按直接费、间接费和利润之和的3.22%计算。5.2费用构成⑴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为工程措施建设各部分费用。按各部分工程措施的工程单价与措施量的乘积计算而得。⑵第二部分 林草措施为林草措施建设各部分费用。按各部分林草措施的工程单价与措施量的乘积计算而得。考虑购置苗木的损耗,购置苗木的扩大系数取2%。⑶第三部分 封育治理措施为封育治理措施建设各部分费用。按各部分措施的工程单价与措施量的乘积计算而得。考虑购置苗木的损耗,购置苗木的扩大系数取2%。⑷独立费用1)建设管理费。建设管理费由项目经常费、技术支持培训费两项组成。分别按建安工作量的1.6%和0.8%计算。2)工程建设监理费。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2007年670号)计算。3)科研勘测设计费。科研勘测设计费由科学研究试验费、勘测费和设计费组成。其中,科学研究试验费按建安工程量的0.4%计算。勘测费和设计费按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工程勘测设计收费管理规定》、《水利水电工程勘测收费标准释义》、《水利电力工程设计收费标准释义》等规定计算。4)其它。其它由水土流失监测费、工程质量监督费组成。其中水土流失监测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6%计算。工程质量监督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21%计算。⑸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两部分。基本预备费按一至四部分投资合计的6%计取。 价差预备费:根据国家计委投资(1999)1340号文规定(从1999年9月起,年物价指数按零计算),确定本项工程价差预备费不计。⑹分年度投资分年度投资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编制。第一年投入783.61万元,第二年投入626.89万元,第三年投入548.53万元。5.3投资估算设计工期为三年。按2009年第一季度价格水平估算,工程总投资1959.03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866.14万元,林草措施投资778.59万元,封育措施治理投资46.09万元,独立费用157.32万元,基本预备费用110.89万元,单位防治面积投资40.75万元/km2。项目总投资1959.03万元,按照西部地区补助标准,中央投资70%,地方配套30%计算,中央投资1371.32万元,地方配套587.71万元。 6.经济效益6.1经济效益6.1.1计算方法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和保康县水土保持统计资料,效益分析只计算使用本项目投资而新增加的各项治理措施的效益,各项治理措施面积按设计面积计算。水土保持工程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类,只计算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计算水土保持林增加木材、枝条,经果林增产果品,工程措施堰塘、拦沙坝、谷坊增加农林产品产量的部分。6.1.2主要指标及参数确定各项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和增产生效时间,各项治理措施的增产定额,根据保康县水土保持站多年监测成果,并结合农、林、牧、统计等有关部门的资料确定。各种产品的单价按现行市场价。为计算方便,各种产品采用综合单价。6.1.3实物效益项目实施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养分和水分得以保持,减少农民的投资,随着农业投入以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将显著提高。木材、枝条产量的相应增加,为群众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减少群众能源费用,方便了群众生活。 6.1.4农民收益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是项目区的农民,通过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土地生产力将大大提高。种、养、加各业都将获得长足的发展,项目区的农民会得到更大实惠。农户经营的产业不同,其收入不同,经营林果业、畜牧业的农户相对于经营种植业的农户具有较高的收入。6.1.5效益计算为计算方便,本项目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每年增加果品153.9万kg、薪材304.32万t、木材蓄积量245.16万m3,项目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35.68万元。6.2生态效益6.2.1蓄水保土效益蓄水效益指各项治理措施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效益;保土效益主要指各项治理措施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未计算各项治理措施因固沟防蚀,减少滑坡、崩塌的减沙效益。各项治理措施的蓄水、保土定额,根据保康县水土保持站多年监测数据,并结合效益分析成果而确定。本项目各项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35.11万t,年增加蓄水697.45万m3,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蓄水保土效益详见表6—1、2。表6—1XX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效益指标表 6.2.2蓄水保土效益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流失危害减轻。项目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治理程度达到100%。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设,形成了立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蓄水、保土能力增强。2)减轻项目区及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每年可减少35.11万t的泥沙下泄,有效减轻洪涝、泥石流、干旱、滑坡、崩塌、风灾等自然灾害,保护当地农田、交通、工矿、城镇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使群众安居乐业的,维护社会安定。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实施塘堰、谷坊、沟道整治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项目区的灌溉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表6-2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生态效益指标表4)土壤肥力明显提高。通过对坡耕地退耕和荒山荒坡的重点治理,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壤结构,有效地保持水土,培肥土壤,提高地力,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通过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实施封禁治理,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也相应增加到62.56%,增加了21.56%,有效地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净化大气,人类以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趋于良性循环,人民安居乐业,农村各业协调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6.3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项目实施,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人口环境容量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项目实施后,林地、果园面积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以粮食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并趋于合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项目的建设将会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建筑材料以及其它商品的流通,拉动内需,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3)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就业机会。项目将大规模发展经果林、水土保持林。随着林果业的发展,果品贮运与加工、木材生产与加工等将为项目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用武之地,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4)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缓解林粮争地矛盾,实现人口、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人民群众的生活将得到明显的改善,并逐步走向富裕。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的食物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以粮食为主的食品结构将向肉、蛋、果、菜齐全的方向转化,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6.4经济效益6.4.1依据和方法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2006年7月;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3)国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4)保康水利水保部门及乡镇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5)项目规划设计及设计提供的工程规模。6.4.2主要指标1)价格和价格水平经济评价中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均采用2009年价格。2)社会折现率(is)和财务基准收益率(ic)本项目为兼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一定经济收入的准公益工程,在进行经济评价时,社会折现率采用8%。3)计算期和计算基准年计算期包括建设期、运行初期和正常运行期,共20年。根据项目工程实施进度安排,工程建设期为3年;根据本项目特征,项目产出以用材林和经果林为主,其经果林丰产期一般为5年以后,据此确定运行初期为第8—10年共3年,正常运行期按10年计算。计算基准年定在实施的当年,即2009年。 4)效益和费用计算范围按照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要求,遵循“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国民经济评价中的效益和费用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全部费用和效益;效益按有、无项目对比可获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计算。6.4.3运行费项目工程年运行费包括项目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所必须的人工、维护费和其它费用等。本项目简化计算,按工程总投资的5%计算。6.4.4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据以判别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考虑到本项目规模经济评价中费用和效益所涉及的物资种类和参数十分繁杂,在进行经济评价时采用适当简化的方法。1)工程效益本项目的效益主要为通过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对农民进行生计改善扶持等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效益计算坚持以下原则:效益估算在种植、养殖模型预算基础上进行;考虑项目社会公益含量比重大,所有效益指标均保守取值;效益分析只计算使用投资而新增加的各项措施的效益;计算效益的各项措施数量按规划数量计算;效益按典型年、代表年的标准进行推算。2)国民经济盈利指标计算与分析 按《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要求,根据项目工程的费用和效益,编制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据此求出项目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16.74%,大于8%;经济净现值2110.70万元,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1.86,大于1。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规定的基准值,说明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国民经济评价效益费用流量表见表6-3。3)敏感性分析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采用3种不利影响因素,即项目投资增加10%、效益减少20%、效益推迟2年等3种情况。项目经济评价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详见表6—4。表6—4敏感性分析成果表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各项敏感因素发生不利于工程的变化时,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均大于8%,经济净现值均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均大于1,说明项目工程具有较好的抗经济风险的能力。 表6—5敏感性分析成果表单位:万元计算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6.74%经济净现值2110.7经济效益费用比1.86 6.5结论保康县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选择在马良镇XX河流域。项目区的社会基本情况资料依据《保康县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水土流失现状数据依据《2006年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并结合保康逐年监测数据推算修正得出,数据真实可靠。项目区计划用3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治理程度达100%,拦蓄泥沙35.11万t,增加蓄水697.45万m3,森林覆盖率上升到62.56%。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增加林果品153.90万kg,薪柴304.32万t,木材245.16万m2,直接经济效益1335.68万元。经计算项目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16.74%,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效益净现值2110.70万元,大于零,效益费用比1.86,大于1。并采取项目投资增加10%、效益减少20%、效益推迟2年等多种不利情况计算,各项指标均大于规定要求,说明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抗经济风险能力。保康县近期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建议国家尽早批准实施。 7.组织管理7.1组织管理机构在项目实施期间,县里成立了“保康县XX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协调委员会”,由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任主任、副县长任副主任,水务局、发改局、农业局、能源办、林业局、马良镇人民政府领导及流域涉及村的主要负责人等任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水务局,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行政协调、人员调度,保证按质量进度完成建设任务。其中县水务局为本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实施的计划、技术、组织管理、检查验收、经费使用。并在流域上常年安排有技术人员蹲点包片,从施工放线、质量控制到竣工验收全方位监督。7.2组织管理措施7.2.1实施投劳承诺制小流域内现有劳动力5473个左右,能够满足工程治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土地整治、植树造林等劳动力分散的劳务,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项目所在村提交投劳承诺书,让农民投劳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7.2.2工程实行招投标管理制对坡改梯工程、河堤建设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技术较强的工程,实行公开招投标,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进度。7.2.3资金管理上实行“四制”1)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制。在县水务局设置项目资金专户,专款专用。 2)资金拨付实行审签制。由小流域综合治理协调委员会根据工程实施进度,填写资金拨付申请表,县水务局根据已完成的工程量据实开具资金拨付审批表,到县核算中心拨付资金。3)资金结算实行报账制。实施项目资金使用原始凭证,经县水务局审核到到县会计核算中心专户报账。4)资金使用实行审计制。工程竣工后,对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7.2.4工程实行公示制在项目工程施工前,将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工程地点、面积、投劳、投资、工程量、效益向群众公示;在工程结束后,将工程的实际投劳数量、工程量完成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向群众公示,让大家监督,增强透明性。7.2.5工程管护责任制项目区治理成果,经济林地、水保林地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属集体所有,由村、组、农户为单位,明晰产权和使用权,立党建卡,落实管护责任。对公益性的水土保持工程,则制定乡规民约,设立标志,标明界址,确定专人管护。但通过拍卖承包使用权,实行“谁投资、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7.3技术保障措施7.3.1技术服务对流域治理中的各类措施由县水务局委托相关单位进行工程设计、概算、施工、验收。7.3.2技术培训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由县水务局每年组织1-2次水保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对领导进行管理技术的培训,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群众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7.3.3监测评价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由县水务局水土保持站承担,并进行评价分析。7.4监督保证措施7.4.1加强工程质量、进度监测采用逐地块与逐单项工程的监测方法。基本农田逐地块监测其质量,实地丈量面积;林草、果园的质量实地监测,其面积在万分之一图上勾绘图斑,再在图上量算面积;堰塘、谷坊等其它单项工程通过实地观查、丈量、施工记录及现场取样等方式监测。7.4.2严格执行竣工验收制监测验收小组按照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对每项工程地块进行(阶段)检查验收,不符合标准的不验收,不签字,不兑现资金,不安排项目,不转施工点,并限期达标。7.4.3加强工程管理工程竣工后,交付乡、镇、村组或农户使用、管理时,同时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和办法。如制定乡规民约,在工程实施地块树立管护标志牌,明确区域范围、受益人、管护人、管护责任、管护时限和奖惩办法等,严禁人畜破坏,加强病虫防治,由乡镇村组定期检查工程使用情况,对管理效果,如增产增收、植被演替、林木生长等有关基本情况建立技术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