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11 KB
- 1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586—2010代替GB11898-89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Waterquality-Determinationoffreechlorineandtotalchlorine-SpectrophotonetricmethodusingN,N-diethyl-1,4-phenylenediamine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0-09-20发布2010-12-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前言......................................................................I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方法原理..................................................................25干扰和消除................................................................26试剂和材料................................................................37仪器和设备................................................................48样品......................................................................49分析步骤..................................................................410结果计算及表示...........................................................511精密度和准确度...........................................................612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713注意事项.................................................................7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现场测定法...8附录B(规范性附录)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化氮三种形式化合氯的分别测定.........10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中游离氯和总氯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地表水、工业废水、医疗废水、生活污水、中水和污水再生的景观用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的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和现场测定法。本标准是对《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GB11898-89)的修订。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9年,原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和安徽省芜湖环保监测中心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修订了方法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样品的保存方法,修改了缓冲溶液添加量;——调整了测定波长;——增加了低浓度校准曲线,降低了测定地表水游离氯和总氯的方法检出限;——增加了注意事项条款;——增加了游离氯和总氯的现场测定方法。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年12月25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GB11898-89)废止。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验证单位: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营口市环境监测中心、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和锦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0年9月20日批准。本标准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警告:汞盐属剧毒化学品,操作时应按规定要求佩带防护器具,避免接触皮肤和衣物。检测后的废液应做妥善的安全处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水中游离氯和总氯的分光光度法。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工业废水、医疗废水、生活污水、中水和污水再生的景观用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本标准不适用于测定较混浊或色度较高的水样。对于高浓度样品,采用10mm比色皿,本方法的检出限(以Cl2计)为0.03mg/L,测定范围(以Cl2计)为0.12mg/L~1.50mg/L。对于低浓度样品,采用50mm比色皿,本方法的检出限(以Cl2计)为0.004mg/L,测定范围(以Cl2计)为0.016mg/L~0.20mg/L。对于游离氯或总氯浓度高于方法测定上限的样品,可适当稀释后进行测定。现场测定水中游离氯和总氯按照附录A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5750.1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亚氯酸盐GB/T5750.11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二氧化氯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游离氯freechlorine指以次氯酸、次氯酸盐离子和溶解的单质氯形式存在的氯。3.2化合氯combinedchlorine指以氯胺和有机氯胺形式存在的氯。3.3总氯totalchlorine指以“游离氯”或“化合氯”,或两者共存形式存在的氯。3.4氯胺chloramines
指按本方法测定的氨的一、二或三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衍生物(如:一氯胺,二氯胺,三氯化氮)和有机氮化合物的氯化衍生物。游离氯和总氯的组成见表1。表1名词及其组成名词组成活性游离氯单质氯、次氯酸游离氯(游离余氯)潜在游离氯次氯酸盐总氯(总余氯)单质氯、次氯酸、次氯酸盐、氯胺4方法原理4.1游离氯测定在pH为6.2~6.5条件下,游离氯直接与N,N-二乙基-1,4-苯二胺(DPD)发生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在515nm波长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由于游离氯标准溶液不稳定且不易获得,本标准以碘分子或[I3]代替游离氯做校准曲--+线。以碘酸钾为基准,在酸性条件下与碘化钾发生如下反应:IO3+5I+6H=3I2+3H2O,---I2+I=[I3],生成的碘分子或[I3]与DPD发生显色反应,碘分子与氯分子的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为1:1。4.2总氯测定在pH为6.2~6.5条件下,存在过量碘化钾时,单质氯、次氯酸、次氯酸盐和氯胺与DPD反应生成红色化合物,在515nm波长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光度,测定总氯。5干扰和消除5.1其他氯化合物的干扰二氧化氯对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产生干扰,亚氯酸盐对总氯的测定产生干扰。二氧化氯和亚氯酸盐可通过测定其浓度加以校正,其测定方法参见GB/T5750.11和GB/T5750.10。高浓度的一氯胺对游离氯的测定产生干扰。可以通过加亚砷酸钠溶液(6.13)或硫代乙酰胺溶液(6.13)消除一氯胺的干扰,一氯胺的测定按照附录B执行。5.2氧化锰和六价铬的干扰氧化锰和六价铬会对测定产生干扰。通过测定氧化锰和六价铬的浓度可消除干扰,其测定方法见9.2。5.3其他氧化物的干扰本方法在以下氧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有干扰:溴、碘、溴胺、碘胺、臭氧、过氧化氢、铬2+3+2+酸盐、氧化锰、六价铬、亚硝酸根、铜离子(Cu)和铁离子(Fe)。其中Cu(<8mg/L)和3+Fe(<20mg/L)的干扰可通过缓冲溶液和DPD溶液中的Na2-EDTA掩蔽,其他氧化物干扰
加亚砷酸钠溶液(6.13)或硫代乙酰胺溶液(6.13)消除。铬酸盐的干扰可通过加入氯化钡消除。6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6.1实验用水为不含氯和还原性物质的去离子水或二次蒸馏水,实验用水需通过检验方能使用。检验方法:向第一个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待测水和1.0g碘化钾(6.3),混匀。1min后,加入5.0ml缓冲溶液(6.11)和5.0mlDPD试液(6.12);再向第二个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待测水和2滴次氯酸钠溶液(6.4)。2min后,加入5.0ml缓冲溶液(6.11)和5.0mlDPD试液(6.12)。第一个瓶中不显色,第二个瓶中应显粉红色。否则需将实验用水经活性炭柱处理使之脱氯,并按上述步骤检验其质量,直至合格后方能使用。6.2浓硫酸:ρ=1.84g/ml。6.3碘化钾(KI):晶体。6.4次氯酸钠溶液:ρ(Cl2)≈0.1g/L由次氯酸钠浓溶液(商品名,安替福民)稀释而成。6.5硫酸溶液:c(H2SO4)=1.0mol/L于800ml水(6.1)中,在不断搅拌下小心加入54.0ml浓硫酸(6.2),冷却后将溶液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6.1)至标线,混匀。6.6氢氧化钠溶液:c(NaOH)=2.0mol/L称取80.0g氢氧化钠,溶解于800ml水(6.1)中,待溶液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加水(6.1)至标线,混匀。6.7氢氧化钠溶液:c(NaOH)=1.0mol/L称取40.0g氢氧化钠,溶解于500ml水(6.1)中,待溶液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加水(6.1)至标线,混匀。6.8碘酸钾标准贮备液:ρ(KIO3)=1.006g/L称取优级纯碘酸钾(预先在120℃~140℃下烘干2h)1.006g,溶于水(6.1)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6.1)至标线,混匀。6.9碘酸钾标准使用液I:ρ(KIO3)=10.06mg/L吸取10.0ml碘酸钾标准贮备液(6.8)于1000ml棕色容量瓶中,加入约1g碘化钾(6.3),加水(6.1)至标线,混匀。临用现配。1.00ml标准使用液中含10.06μgKIO3,相当于0.141μmol(10.0μg)Cl2。6.10碘酸钾标准使用液II:ρ(KIO3)=1.006mg/L吸取10.0ml碘酸钾标准使用液I(6.9)于100ml棕色容量瓶中,加水(6.1)至标线,混匀。临用现配。1.00ml标准使用液中含1.006μgKIO3,相当于0.014μmol(1.0μg)Cl2。
6.11磷酸盐缓冲溶液:pH=6.5称取24.0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或60.5g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以及46.0g磷酸二氢钾(KH2PO4),依次溶于水中,加入100ml浓度为8.0g/L的二水合EDTA二钠(C10H14N2O8Na2·2H2O)溶液或0.8gEDTA二钠固体,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加水(6.1)至标线,混匀。必要时,可加入0.020g氯化汞以防止霉菌繁殖及试剂内痕量碘化物对游离氯检验的干扰。6.12N,N-二乙基-1,4-苯二胺硫酸盐溶液(DPD):ρ[NH2-C6H4-N(C2H5)2·H2SO4]=1.1g/L将2.0ml硫酸(6.2)和25ml浓度为8.0g/L的二水合EDTA二钠溶液或0.2gEDTA二钠固体,加入250ml水(6.1)中配制成混合溶液。将1.1g无水DPD硫酸盐或1.5g五水合物,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转移至1000ml棕色容量瓶中,加水(6.1)至标线,混匀。溶液装在棕色试剂瓶内,4℃保存。若溶液长时间放置后变色,应重新配制。注1:也可用1.1gDPD草酸盐或1.0gDPD盐酸盐代替DPD硫酸盐。6.13亚砷酸钠溶液或硫代乙酰胺溶液:ρ(NaAsO2)=2.0g/L,ρ(CH3CSNH2)=2.5g/L。7仪器和设备7.1可见分光光度计:并配有10mm和50mm比色皿。7.2天平:精度分别为0.1g和0.1mg。7.3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注2:实验中的玻璃器皿需在次氯酸钠溶液(6.4)中浸泡1h,然后用水(6.1)充分漂洗。8样品8.1样品采集游离氯和总氯不稳定,样品应尽量现场测定,现场测定方法见附录A。如样品不能现场测定,则需对样品加入固定剂保存。可预先加入采样体积1%的NaOH溶液(6.6)到棕色玻璃瓶中,采集水样使其充满采样瓶,立即加盖塞紧并密封,避免水样接触空气。若样品呈酸性,应加大NaOH溶液的加入量,确保水样pH大于12。8.2样品保存水样用冷藏箱运送,在实验室内4℃、避光条件下保存,5d内测定。9分析步骤9.1校准曲线的绘制9.1.1高浓度样品的校准曲线绘制分别吸取0.00、1.00、2.00、3.00、5.00、10.0和15.0ml碘酸钾标准使用液I(6.9)于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约50ml)水(6.1)。向各容量瓶中加入1.0ml硫酸溶液(6.5)。1min后,向各容量瓶中加入1mlNaOH溶液(6.7),用水(6.1)稀释至标线。各容量瓶中氯质量浓度ρ(Cl2)分别为0.00、0.10、0.20、0.30、0.50、1.00和1.50mg/L。在250ml锥形瓶中各加入15.0ml缓冲溶液(6.11)和5.0mlDPD(6.12),于1min内将上
述标准系列溶液加入锥形瓶中,混匀后,在波长515nm处,用10mm比色皿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于60min内完成比色分析。以空白校正后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以其对应的氯质量浓度ρ(Cl2)为横坐标,绘制校准曲线。9.1.2低浓度样品的校准曲线绘制分别吸取0.00、2.00、4.00、8.00、12.0、16.0和20.0ml碘酸钾标准使用液II(6.10)于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约50ml)水(6.1)。向各容量瓶中加入1.0ml硫酸溶液(6.5)。1min后,向各容量瓶中加入1mlNaOH溶液(6.7),用水(6.1)稀释至标线。各容量瓶中氯质量浓度ρ(Cl2)分别为0.00、0.02、0.04、0.08、0.12、0.16和0.20mg/L。在250ml锥形瓶中各加入15.0ml缓冲溶液(6.11)和1.0mlDPD(6.12),于1min内将上述标准系列溶液加入锥形瓶中,混匀后,在波长515nm处,用50mm比色皿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于60min内完成比色分析。以空白校正后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以其对应的氯质量浓度ρ(Cl2)为横坐标,绘制校准曲线。9.2游离氯测定于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15.0ml磷酸盐缓冲溶液(6.11)、5.0mlDPD溶液(6.12)和100ml水样(或稀释后的水样),在与绘制校准曲线相同条件下测定吸光度。用空白校正后的吸光度值计算质量浓度ρ1。对于含有氧化锰和六价铬的试样可通过测定两者含量消除其干扰。取100ml试样于250ml锥形瓶中,加1.0ml亚砷酸钠溶液(6.13)或硫代乙酰胺溶液(6.13),混匀。再加入15.0ml缓冲液(6.11)和5.0mlDPD溶液(6.12),测定吸光度,记录质量浓度ρ3,相当于氧化锰和六价铬的干扰。若水样需稀释,应测定稀释后样品的氧化锰和六价铬干扰。注3:进行低浓度样品游离氯测定时,应加入1.0mlDPD试剂(6.12)。9.3总氯测定在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15.0ml磷酸盐缓冲溶液(6.11)、5.0mlDPD溶液(6.12)、100ml水样(或稀释后的水样)和1.0g碘化钾(6.3),混匀。在与绘制校准曲线相同条件下测定吸光度。用空白校正后的吸光度值计算质量浓度ρ2。对于含有氧化锰和六价铬的试样可通过测定其含量消除干扰,其测定方法见9.2。注4:进行低浓度样品总氯测定时,应加入1.0mlDPD试剂(6.12)。9.4空白试验用实验用水(6.1)代替试样,按照9.2和9.3进行测定。空白试样应与样品同批测定。10结果计算及表示10.1游离氯的计算游离氯的质量浓度ρ(Cl2)按公式(1)进行计算。
ρ(Cl2)=(ρ1−ρ3)×f(1)式中:ρ(Cl2)——水样中游离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1——试样中游离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3——测定氧化锰和六价铬干扰时相当于氯的质量浓度,mg/L,若不存在氧化锰和六价铬,ρ3=0mg/L;f——水样稀释比。10.2总氯的计算总氯浓度ρ(Cl2)按公式(2)进行计算。ρ(Cl2)=(ρ−ρ3)×f(2)2式中:ρ(Cl2)——水样中总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2——试样中总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3——测定氧化锰和六价铬干扰时相当于氯的质量浓度,mg/L,若不存在氧化锰和六价铬,ρ3=0mg/L;f——水样稀释比。10.3结果表示当测定结果小于0.01mg/L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大于等于0.01mg/L且小于10mg/L时,保留到小数点后二位;大于等于10mg/L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1精密度和准确度11.1精密度5家实验室对含碘酸钾质量浓度为0.15、0.76和1.36mg/L的统一样品进行了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8.9%~11.6%,2.5%~3.9%,1.3%~2.2%;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8.7%,0.4%;重复性限分别为:0.05mg/L,0.07mg/L,0.07mg/L;再现性限分别为:0.05mg/L,0.07mg/L,0.06mg/L。11.2准确度5家实验室对分别来源于自来水、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的3个实际样品用次氯酸钠加标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7%~102%,99.4%~104%,98.3%~103%;加标回收率最终值分别为:99.2%±4.9%,103%±3.8%,102%±4.0%。同一实验室对含碘酸钾质量浓度为0.02、0.04、0.08和0.12mg/L的标准溶液平行六次测
定,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1%,6.6%,3.8%,2.0%;相对误差分别为10.0%,10.0%,5.0%,2.5%。12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2.1校准曲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999。12.2每批样品应带一个中间校核点,中间校核点测定值与校准曲线相应点浓度的相对误差应不超过15%。13注意事项13.1当样品在现场测定时,若样品过酸、过碱或盐浓度较高,应增加缓冲液的加入量,以确保试样的pH值在6.2至6.5之间,测定时,样品应避免强光、振摇和温热。13.2若样品需运回实验室分析,对于酸性很强的水样,应增加固定剂NaOH溶液的加入量,使样品pH>12;若样品NaOH溶液加入体积大于样品体积的1%,样品体积应进行校正;对于碱性很强的水样(pH>12),则不需加入固定剂,测定时应增加缓冲液的加入量,使试样的pH值在6.2至6.5之间;对于加入固定剂的高盐样品,测定时也需调整缓冲液的加入量,使试样的pH值在6.2至6.5之间。13.3测定游离氯和总氯的玻璃器皿应分开使用,以防止交叉污染。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现场测定法A.1适用范围本附录规定了水中的游离氯和总氯的现场测定法。本方法适用于工业废水、医疗废水、生活污水和中水中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4mg/L,测定下限为0.16mg/L。对于游离氯或总氯浓度高于仪器测定范围的样品,可适当稀释后进行测定。A.2术语和定义参见本标准3(术语和定义)。A.3方法原理参见本标准4(方法原理)。A.4干扰和消除参见本标准5(干扰和消除)。A.5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A.5.1实验用水(不含氯和还原性物质的水):参见6.1。A.5.2游离氯调零试剂:含有仪器推荐测定样品1/20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溶液(6.11)和1/20体积的N,N-二乙基-1,4-苯二胺硫酸盐溶液(6.12)的实验用水(6.1)。如调零试剂长时间使用,其中可加入小于测定样品体积1/20的丙酮;如临用现配可不加丙酮。也可使用商品化的调零试剂。A.5.3磷酸盐缓冲溶液:参见6.11,也可使用商品化的产品。A.5.4N,N-二乙基-1,4-苯二胺硫酸盐溶液:参见6.12,也可使用商品化的产品。A.5.5碘化钾溶液:ρ(KI)=150g/L称取碘化钾15g,溶于水(6.1)中,移入100ml容量瓶,加水(6.1)至标线,混匀。A.6仪器和设备A.6.1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具515nm±5nm波长,并配有样品杯(管)。A.6.2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A.7分析步骤A.7.1仪器调零仪器测定时,将加入调零试剂(A.5.2)的空白管插入仪器,进行调零。A.7.2校准曲线的绘制可使用仪器内置的校准曲线进行样品测定,也可自行配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的制备参
见本标准9.1.1。A.7.3游离氯测定在样品杯或管中加入推荐样品体积1/2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6.11)和1/20的DPD溶液(6.12),然后加入仪器推荐样品量体积的试样,混匀后比色测定。也可使用商品化的试剂管。对于含有氧化锰和六价铬的试样可通过测定其含量消除干扰,其测定方法见本标准9.2。A.7.4总氯测定在样品杯或管中加入推荐样品体积1/2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6.11)和1/20的DPD溶液(6.12),然后加入仪器推荐样品量体积的试样,加入推荐样品量1/10体积的碘化钾溶液(A.5.5),混匀后比色测定。也可使用商品化的试剂管。对于含有氧化锰和六价铬的试样可通过测定其含量消除干扰,其测定方法见本标准9.2。A.7.5空白试验用调零试剂(A.5.2)代替试样,进行比色测定。空白试样应与样品同批测定。A.8结果计算及表示可以根据仪器的示值或通过校准曲线得出样品浓度。当样品浓度超过测定范围需要进行稀释,或需进行消除氧化锰和六价铬的干扰操作时,结果计算参见本标准10。A.9精密度和准确度A.9.1精密度5家实验室对含碘酸钾质量浓度为0.50、2.52、4.53mg/L的统一样品进行了测定: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0%~8.6%,2.5%~3.5%,1.4%~2.5%;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0.9%,1.0%;重复性限分别为:0.10mg/L,0.21mg/L,0.30mg/L;再现性限分别为:0.10mg/L,0.21mg/L,0.31mg/L。A.9.2准确度5家实验室对分别来源于自来水、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的3个实际样品用次氯酸钠加标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2%~107%,92.5%~100%,93.1%~99.5%;加标回收率最终值分别为:100%±13.1%,96.5%±5.5%,96.4%±5.0%。A.10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A.10.1本方法规定自行制备校准曲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999。A.10.2若自行配制调零试剂和绘制校准曲线,每次试验前应先检验实验用水(6.1)的质量。A.10.3每批样品应带一个中间校核点,中间校核点测定值与校准曲线相应点浓度的相对误差应不超过15%。
附录B(规范性附录)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化氮三种形式化合氯的分别测定B.1适用范围本附录规定区分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化氮三种形式化合氯的方法。本方法适用范围与游离氯和总氯相同(参见本标准1)。B.2方法原理在测定游离氯和总氯后,测定另外两个试样:a)将其中一个试样,加入到盛有缓冲溶液和DPD溶液的锥形瓶,再加入少量碘化钾,反应局限于游离氯和化合氯中的一氯胺;b)在另一个试样中,先加入少量碘化钾,再加入缓冲液和DPD溶液。此时,游离氯、化合氯中的一氯胺及50%三氯化氮发生反应。化合氯中的二氯胺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反应。分别计算化合氯中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化氮的浓度。B.3试剂和材料参见本标准6中(试剂和材料)和以下试剂:B.3.1碘化钾溶液,ρ(KI)=5g/L。临用现配,装在棕色瓶中。B.4仪器和设备参见本标准7。B.5测定步骤B.5.1游离氯和化合氯中一氯胺的测定向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15.0ml磷酸盐缓冲溶液(6.11)、5.0mlDPD溶液(6.12)和100ml试样,并加入2滴(约0.1ml)碘化钾溶液(B.3.1)或很小一粒碘化钾晶体(约0.5mg),混匀,立即用与测定校准曲线相同的条件(9.1)测定溶液的吸光度,记录浓度ρ4。高浓度样品应稀释后测定。B.5.2游离氯、化合氯中一氯胺和50%三氯化氮的测定向250ml烧杯中,依次加入100ml试样,2滴(约0.1ml)碘化钾溶液(B.3.1)或很小一粒碘化钾晶体(约0.5mg),混匀。在加入15.0ml磷酸盐缓冲溶液(6.11)和5.0mlDPD(6.12)的
250ml锥形瓶中,于1min内加入上述混匀后的溶液,倒入比色皿,测定其吸光度,记录浓度ρ5。高浓度样品应稀释后测定。B.6结果计算及表示B.6.1一氯胺的计算化合氯中一氯胺质量浓度ρ(Cl2)按照公式(B.1)进行计算。ρ(Cl)=(24ρρ1-)f×(B.1)式中:ρ4——在测定(B.5.1)中所得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1——试样中游离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f——水样稀释比。B.6.2二氯胺的计算化合氯中二氯胺质量浓度ρ(Cl2)按照公式(B.2)进行计算。ρ(Cl)22=(ρρρ+−×452)f(B.2)式中:ρ2——试样中总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4——在测定(B.5.1)中所得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5——在测定(B.5.2)中所得氯质量浓度(以Cl2计),mg/L;f——水样稀释比。B.6.3三氯化氮的计算化合氯中三氯化氮浓度ρ(Cl2),按照公式(B.3)进行计算。ρ(Cl)25=2(ρρ−4)f×(B.3)式中:ρ4——在测定(B.5.1)中所得氯的质量浓度(以Cl2计),mg/L;ρ5——在测定(B.5.2)中所得氯质量浓度(以Cl2计),mg/L;f——水样稀释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HJ489-2009水质银的测定3,5-Br2-padap分光光度法.pdf
- HJ490-2009水质银的测定镉试剂2B分光光度法.pdf
- HJ4912009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 HJ503-2009水质挥发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pdf
- HJ504-2009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pdf
- HJ539-2015发布稿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发布稿.pdf
- HJ540-2016固定污染源废气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发布稿.pdf
- HJ546-2015发布稿环境空气五氧化二磷的测定钼蓝分光光度法发布稿.pdf
- HJ550-2015发布稿水质钴的测定5-氯-2-(吡啶偶氮)-13-二氨基苯分光光度法发布稿.pdf
- HJ590-2010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pdf
- HJ593-2010水质单质磷的测定磷钼蓝分光光度法.pdf
- HJ594-2010水质显影剂及其氧化物总量的测定碘-淀粉分光光度法.pdf
- HJ595-2010水质彩色显影剂总量的测定169成色剂分光光度法.pdf
- HJ597-2011水质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 HJ598-2011水质梯恩梯的测定亚硫酸钠分光光度法.pdf
- HJ599-2011水质梯恩梯的测定N-氯代十六烷基吡啶-亚硫酸钠分光光度法.pdf
- HJ601-2011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pdf
- HJ602-2011水质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