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 MB
  • 51页

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指导

  • 51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手册(试行)四川省水利厅二〇一三年十月1 目录1总则.................................................................................................12工程等级............................................................................................33技术标准............................................................................................43.1防洪标准...............................................43.2灌溉标准...............................................53.3排水标准...............................................63.4灌溉水质标准...........................................74规划布局............................................................................................84.1一般规定...............................................84.2基础资料收集...........................................84.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95小型水源工程...................................................................................115.1塘坝整治工程..........................................115.2引水堰闸..............................................135.3泵站工程..............................................156灌排渠道..........................................................................................176.1灌溉渠道系统..........................................176.2渠道防渗衬砌..........................................186.3排水系统..............................................207灌排建筑物......................................................................................227.1渡槽..................................................227.2倒虹吸................................................227.3涵洞..................................................237.4跌水与陡坡............................................237.5水闸..................................................247.6量水设施、人行桥、交通桥..............................251 8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68.1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268.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源..................................268.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278.4喷灌工程..............................................308.5微灌工程..............................................339蓄水池(水窖)工程........................................................................359.1布置基本要求..........................................359.2主要技术参数..........................................359.3基本设计要求..........................................3710施工一般规定.................................................................................3810.1土石方开挖...........................................3810.2砌体工程.............................................3810.3混凝土工程...........................................4010.4混凝土预制件.........................................4010.5钢筋工程.............................................4110.6金属结构工程.........................................4111建筑材料........................................................................................4311.1水泥.................................................4311.2水...................................................4311.3混凝土粗骨(集)料(碎石和卵石).....................4311.4混凝土细骨(集)料(砂).............................4411.5砌筑石材.............................................4611.6土料(回填土).......................................4611.7止水和排水孔.........................................4711.8其他建筑材料.........................................47附表..........................................................482 1总则1.0.1为规范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划、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工作,保证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实用、使用方便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根据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特制定本手册,供各地参考。1.0.2本手册适用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规定范围内的小型农田水利新建和整治工程(以下简称为小农水工程)。主要包括如下建设内容:331水源工程:包括塘坝(容积小于10万m)、引水堰闸(引水流量小于1m/s)、3小型灌溉泵站(装机小于1000KW)、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等;32灌溉渠系工程:包括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s)及配套建筑物、5万亩以下灌区的渠系工程及配套建筑物等;3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包括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4排水工程: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道及配套建筑物等;5配套工程:必要的机耕道路、生产道路(桥)等。1.0.3小农水工程建设除参照本技术手册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本技术手册与有关规范、标准冲突时,以相关规范、标准为准。主要包括:《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灌区规划规范》GB/T50509-2009《灌区改造技术规范》GB50599-201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482-201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T21303-2007《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SL537-2011《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1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282-2003《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范》GB/T50510-2009《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378-2007《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GB/T14173-20081.0.4小农水工程完工后,应逐处设置载有“四川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标志的标牌,标注统一的工程编号。标牌设置应统一、规范,并注明工程示意图、项目投资、工程建设、管护运营和监督举报方式等信息。2 2工程等级32.0.1塘坝(容积小于10万m)工程等别为Ⅴ等,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32.0.2引水堰闸(引水流量小于1m/s)工程等别为Ⅴ等,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2.0.3装机容量<100KW的泵站工程等别为Ⅴ等,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100KW≤装机容量<1000KW的泵站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32.0.4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s)、5万亩以下灌区的渠系工程及配套建筑物、田间输水管道等,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道等的工程等别为Ⅴ等,建筑物级别为5级。32.0.5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等别为Ⅴ等,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2.0.6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高填方、高边坡的小农水工程,经论证需提高工程级别的,可提高一级。2.0.7在防洪堤上修建的引水、提水工程及其他灌排建筑物,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堤的级别。2.0.8倒虹吸、涵洞等灌排建筑物与公路、铁路交叉布置时,其级别不得低于公路或铁路的级别。3 3技术标准3.1防洪标准3.1.1塘坝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按表3.1-1确定,其消能防冲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为重现期10年(P=10%)。当山区、丘陵区塘坝工程的挡水高度低于15m,且上下游最大水头差小于10m时,其洪水标准宜按平原区标准确定。当平原区塘坝工程的挡水高度高于15m,且上下游最大水头差大于10m时,其洪水标准宜按山区、丘陵区标准确定。表3.1-1塘坝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项目洪水标准[重现期(年)]设计30~20山区、丘陵区混凝土坝、浆砌石坝200~100校核土石坝、堆石坝300~200设计10平原区校核50~20注:串联型塘坝的最上级塘坝以及位于高暴雨区的塘坝,其洪水标准应按上限值取用。3.1.2引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按表3.1-2确定。表3.1-2引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项目防洪标准[重现期(年)]引水枢纽工程设计103(流量小于1m/s)校核30~203.1.3泵站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按表3.1-3确定。表3.1-3泵站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项目防洪标准[重现期(年)]设计10装机<100KW校核30泵站工程设计20100KW≤装机<1000KW校核50“装机”系指包括备用机组在内的全部机组。4 33.1.4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s)、5万亩以下灌区的渠系工程及配套建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为重现期10年。3.1.5项目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其设计防洪标准采用重现期5年~10年。3.2灌溉标准3.2.1灌溉设计保证率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表3.2-1确定。表3.2-1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干旱地区以旱作为主50~75或水资源紧缺地区以水稻为主70~80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以旱作为主70~80地面灌溉或水资源不稳定地区以水稻为主75~85湿润地区以旱作为主75~85或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水稻为主80~95喷灌、微灌各类地区各类作物85~95低压管道灌溉各类地区各类作物不低于75%注:(1)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较低的地区,可选用表中较小值。(2)提水灌区和地下水为主的灌区,保证率宜选用表中较大值。3(3)大型灌区和5万亩~30万亩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s)节水改造工程应与大中型灌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一致。3.2.2灌溉定额灌溉定额应根据当地灌溉试验资料确定,无灌溉试验资料时可参照《四川省用水定额(修订稿)》(川水发〔2010〕4号)选用。3.2.3灌溉指标按现行有关规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三年建设完成后,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要使县域内达到如下指标:5 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10~15%,或达到6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指区域内规划设计灌区灌溉面积中,灌溉工程及设施已建成配套,在一般年景能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2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15%,或达到50%以上,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提高5%,或达到23%。3五小水利工程重点县,其专项项目村还需满足耕地灌溉率:平原地区不低于95%,丘陵地区不低于85%,山区不低于80%。耕地灌溉率=(有效灌溉面积+浇灌面积)/耕地面积*100%。浇灌面积指区域内不具备通过建设灌区发展灌溉的耕地面积中,通过兴建集雨节灌工程,达到《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规定条件的非充分灌溉耕地面积。3.2.4渠系水利用系数1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的灌区(灌片)渠系水利用系数设计值应不低于0.75;2灌溉面积在1万亩~30万亩的灌区(灌片)渠系水利用系数设计值应不低于0.65;3灌溉面积大于30万亩的灌区(灌片)渠系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5。3.2.5灌溉水利用系数1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中型渠灌区斗口以下、小型灌区渠首以下):缺水地区平均不低于0.65,丰水地区平均不低于0.55。2喷灌和低压管灌灌溉水利用系数设计值应不低于0.80,微喷灌不低于0.85,滴灌不低于0.90。3.3排水标准3.3.1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采用5年~10年。3.3.2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旱作区采用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采用1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3d~5d排至耐淹深度。3.3.3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资料时可按表3.3-1确定。6 表3.3-1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农作物生育阶段耐淹水深/(cm)耐淹历时/(d)小麦拔节~成熟5~101~2抽穗8~121~1.5玉米灌浆8~121.5~2成熟10~152~3甘薯7~102~3大豆开花7~102~3返青3~51~2分蘖6~102~3水稻拔节15~254~6孕穗20~254~6成熟30~354~63.3.4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等,按《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有关规定确定。3.3.5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和水稻田日适宜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m~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m~0.6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m~0.6m,耐渍时间3d~4d。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mm/d~8m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3.4灌溉水质标准3.4.1灌溉水质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3.4.2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田灌溉水温宜为15℃~35℃。3.4.3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的方式防止土壤盐碱化。使用生活或工业污、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处理且达到灌溉水质标准。7 4规划布局4.1一般规定4.1.1项目区应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按行政村、流域、灌区(灌片)分片进行规划建设。划分片区时,应与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等申报主体的生产管理边界相协调。4.1.2项目区小农水工程建设规划应认真调查、分析、研究拟建项目区土地、水资源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在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农民群众参与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管理方便的原则,多方案比选论证,合理确定项目区范围与规划建设方案。4.1.3项目区规划布局应着力提高工程完好率和配套率,优先改造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应对项目区水源、灌排渠系工程、田间工程及其配套设施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各类工程的建设形式及建设规模。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和效益正常发挥,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4.1.4项目区规划应综合考虑自然条件、水资源条件、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特点、种植结构、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的灌排技术和设备等。4.1.5规划应遵循有利于农民自行管理维护的原则。各种工程应尽可能集中连片布置,避免因工程插花布置增加管理维护难度。工程设计、设备选型以及施工等均应充分考虑便于日后农民自行管理,且易于维修。4.1.6具备条件的项目区应采取地表水、地下水并用,大、中、小型工程并重,蓄、引、提相结合,渠、沟、井、塘、库联合运用以及其他合理方式,建成配套完善、水资源利用率高的农田水利工程。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项目区,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建设。4.1.7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调动受益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广大农民通过用水户协会等组织形式实行民主管理。4.2基础资料收集4.2.1项目规划前,应认真搜集、整理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条件、社8 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状况、各类水利规划、环保规划、农业规划、交通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水利工程现状以及项目区群众对规划的意见和要求等基础资料,并应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和勘测工作。4.2.2基础资料的收集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区测量资料,含地形图、已有水利工程布置图等;2项目区水文、气象资料,含水系图、降水、蒸发、湿度、气温、风力、风向、日照等气象资料以及项目区内天然河流、沟渠的流量;3项目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含项目区地下水的类型、水质、埋深、流向、含水层厚度及其变化规律、允许开采量等。重点工程应按有关要求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4项目区土壤资料,含项目区作物主要根系分布层土壤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水文特性;5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及规划,含农业生产结构、作物组成、耕种制度、复种指数、现状生产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需水规律及其对水质的要求;6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含人口、劳力、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业产值和生产成本、社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等;7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及规划,含防洪、灌溉、排涝等水利工程设施情况、管理利用状况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4.2.3有关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应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4.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3.1水资源评价应通过分析评价项目区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明确项目区水资源总量。4.3.2水资源评价应通过分析供水水源的水量、水位和水质,确定设计供水能力。由已建水源工程供水的项目区,供水能力应根据工程设计和运用情况确定;新建、重建、扩改建水源工程,应通过片区效益分析和片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论证建设的必要性,其供水能力应根据水源类型和勘测资料确定。4.3.3项目区以水量丰富的江、河、水库和湖泊为水源时,必要时应计算分析项目区供水量占水源可供水量或来水量的百分比、年内水位变化和对下游用水的影响。9 4.3.4项目区以小河、山溪和塘坝为水源时,应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地区水文手册或图集,分析计算设计水文年的径流量和年内分配。4.3.5项目区以井、泉为水源时,应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确定供水能力。无资料时,应进行抽水试验或调查,并应分析、计算确定供水能力。4.3.6项目区以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为水源时,应根据当地降水和径流资料、水池蓄水容积及复蓄状况等,分析确定供水能力。4.3.7项目区用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项目区用水量应根据作物种类及种植面积、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等确定;2作物需水量可采用灌区或相似地区的灌溉试验资料,也可以水面蒸发或产量为参数直接计算,或查阅经鉴定的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确定;如果仍不满足灌区规划要求,可采用彭曼法计算确定。4.3.8项目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对灌区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灌区的可供水量与需水量进行平衡分析,并应确定生活和生产与环境的需用水次序;2灌区内水土资源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宜分区进行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3规划水平年灌区规模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结合灌区现状合理确定。扩大或核减灌溉面积时应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10 5小型水源工程5.1塘坝整治工程5.1.1塘坝整治工程应符合《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等的规定。要求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建筑物布置合理,功能完善,安全警示标志齐全。5.1.2塘坝的正常蓄水位,应按灌溉设计保证率,以满足灌面需水量及供水过程的要求为基本目标,经水量平衡计算确定;当灌面需水量与水源来水量不平衡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适当改变灌溉面积或塘坝兴利库容。5.1.3塘坝的死水位,应以满足自流灌溉要求为基本条件,在保证当地人畜饮水及其他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5.1.4塘坝整治原则上不应加高大坝而改变原工程的规模,如防洪标准不足本手册要求的,应采取加大泄洪能力的工程措施。5.1.5大坝坝顶高程应不低于塘坝静水位与坝顶超高之和。1土石坝、堆石坝:按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和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二种情况计算,取最大值。2混凝土坝、砌石坝:按正常蓄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和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二种情况计算,取最大值。5.1.6当大坝顶部设有稳定、坚固和不透水的且与建筑物的防渗体紧密结合的防浪墙时,坝顶超高可改为对防浪墙顶的要求。同时满足下列要求:1土石坝、堆石坝:坝顶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m,且不低于校核洪水位;2混凝土坝、砌石坝:坝顶高程应不低于塘坝校核洪水位。5.1.7土石坝、堆石坝坝顶超高可按式5.1-1计算:Y=R5%+A(式5.1-1)式中:Y—坝顶超高,m;R5%—累计频率5%的波浪爬高,可按附表查算,也可采用当地经验数据,m;A—安全加高,m,按表5.1-1采用。5.1.8混凝土坝、砌石坝坝顶超高可按式5.1-2计算:Y=h5%+hz+A(式5.1-2)11 式中:Y—坝顶超高,m;h5%—累计频率5%的波浪波高,m;hz—波浪中心线至正常蓄水位或校核洪水位的高差,m;(hz+h5%)取值可按附表查算;也可采用当地经验数据。A—安全加高,m,按表5.1-1采用。表5.1-1塘坝挡水建筑物安全加高建筑物类型及运行工况安全加高(m)正常运用0.5土石坝、堆石坝非常运行0.3正常运用0.3混凝土坝、砌石坝非常运行0.25.1.9外观要求塘坝坝顶平整,排水良好;坝坡平整,无明显变形,坝面无高杆杂草、无杂树灌木;坝顶宽度不小于2.5m。5.1.10塘坝坝坡坡比应满足稳定要求,其取值宜不小于表5.1-2的要求。表5.1-2塘坝土石坝、堆石坝坝坡要求边坡类型坝高(m)上游坝坡下游坝坡≥151:2.251:2.00土质边坡5~151:2.001:1.75<51:1.751:1.50≥151:1.801:1.75堆石、砌石质边坡5~151:1.601:1.50<51:1.401:1.305.1.11塘坝坝坡出现滑坡、裂缝等病险,应针对病险部位,采取清除滑坡体、翻筑坝坡等措施;坝体出现渗漏的,坝基、坝肩应设截流槽,结合上游坝坡护坡,设土工膜防渗。5.1.12土坝上游坝坡应进行护坡,护坡形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采用块石护坡,厚度不低于30cm;采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护坡,混凝土不低于C15砼,厚度不低于10cm;砌石坝上游坝坡应采用M10水泥砂浆开槽勾缝,缝宽2cm。下游可采用草皮、碎石等护坡。12 5.1.13下游坝脚应设置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应具备相应的排水能力。土坝下游坝面与两边岸坡连接部位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应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砌筑,断面尺寸应不小于0.25m×0.25m。5.1.14塘坝整治时,应将塘内淤泥清除塘外,提高蓄水能力。淤泥堆积地点选择在少占良田、且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地块,并做到环境整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5.1.15土坝坝体加固填筑应压实,压实后的填筑料应密实均匀。粘性土料压3实度宜不小于93%;砂料的填筑干密度宜不小于1.6~1.7g/cm;砂砾料含3砾量在40%~70%时,填筑干密度宜不小于2.0g/cm;堆石料的压实标准可按孔隙率控制,孔隙率宜控制在25%~30%左右。5.1.16采用混凝土面板、混凝土防渗心墙挡水的砌石坝、堆石坝等建筑物,面板或心墙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一般不低于W4,底部厚度应不小于50cm,顶部厚度应不小于30cm,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0。5.1.17溢洪道泄洪能力应满足相应的防洪标准要求。边墙和底板衬砌材料可采用浆砌条石、块石和现浇混凝土,边墙尺寸必须满足稳定要求,底板厚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现浇混凝土厚度不低于15cm,浆砌块石厚度不低于40cm,浆砌条石不低于30cm。5.1.18溢洪道下游应出水通畅,泄洪时不冲刷坝脚,不危及大坝结构安全。消能设施的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尽可能选择阶梯式消能。对有行人通行要求的溢洪道顶应设置交通便桥。5.1.19塘坝放水设施引水流量应满足下游灌溉要求,放水设施可采用涵卧管式、竖井式、闸阀式等。采用涵卧管式时,涵管应布置于岸边坚实地基上,并做好与卧管的衔接,放水设施可与便民梯步结合布置。5.1.20闸门金属结构及启闭设施等,超过设计折旧年限经鉴定需报废,以及异型结构的启闭设施,按现行工作运行要求进行替换。5.1.21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设计,需美观大方,注重生态化、景观化,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5.2引水堰闸5.2.1渠首引水工程设计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无坝(闸)13 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5.2.2引水工程的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引水设计高程适宜,灌溉供水量充足,且管理运用灵活、方便;2引水口通畅、稳定,各建筑物布置相互协调;3多泥沙河流上的引取水口,采取有效的防沙措施,防止过量泥沙进入渠道;4严寒地区或有防漂要求的渠首,防止冰凌和其他漂浮物进入渠道。5.2.3无坝引水渠首引水口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河湖枯水期水位应能满足引水设计流量的要求;2应避免靠近支流汇流处;3位于河岸较坚实、河槽较稳定、断面较匀称的顺直河段或位于主流靠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较小的弯道段凹岸顶点下游处;4在弯道段河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可根据高中低水位时不同弯曲半径所形成的弯道形态采取必要的防洪护岸措施。5.2.4采用有坝(闸)引水方式时,坝体参照《砌石坝设计规范》(SL25-2006)设计建设,有闸门建设需求时,还需参照《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5.2.5采用有坝(闸)引水方式时,根据上游集雨面积、设计灌溉面积等,复核工程引蓄水量,合理确定坝体高度和闸门尺寸。坝体、溢洪道、引(取)水设施及交通设施等布置完善合理。5.2.6引水堰坝型宜根据当地建筑材料,合理选用浆砌石坝、混凝土坝、堆石坝等。浆砌石、混凝土坝宜优选采用宽顶堰(2.5h<堰顶宽度δ<10h)或实用堰(0.67h<堰顶宽度δ<2.5h),且宜采用开敞式溢流。5.2.7堰体应进行稳定计算和必要的结构计算,应在坝体下游设置下挖式消力池或斜坡护坦等消能设施,消能设施尺寸应通过计算确定,消力池底及护坦上应设置排水孔。防渗要求较高时,上游侧可增设防渗铺盖。5.2.8浆砌石、混凝土溢流坝上游两边河床应设置导水翼墙,长度不小于3m,下游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可设置重力式护坡或重力式挡土墙,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墙顶高程高于设计洪水位不少于0.3m。5.2.9在铺盖与堰体,堰体与下游消力池、护坦之间,均应设置沉降缝。14 5.3泵站工程5.3.1泵站工程新建、整治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泵站更新改造技术规范》(GB/T50510-2009)要求,泵站施工应满足《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的要求。5.3.2泵站建设前,应进行灌排标准、灌排流量、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的计算或复核,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水利总体规划相协调。泵站的更新改造尽可能利用改造泵站原有的工程设施和机电设备。5.3.3泵站宜选择在岩土坚实、水文地质条件有利的天然地基上,宜避开软土、松沙、膨胀土、杂填土等不良地基。5.3.4泵站取水水源位置应安全可靠(最低取水水位高程能满足取水需求)。由河流、渠道取水的灌溉泵站,取水口宜在主流稳定靠岸,有利于防洪、防沙等的位置。由水库取水的泵站,应选择在岸坡稳定、靠近灌区、取水方便,不受或少受泥沙淤积影响的地点。5.3.5泵站布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机电设备,包括主机组及附属设备、电气设备、金属结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等;2主体建筑物,包括泵房、管道、进出水建筑物、枢纽配套建筑物等;3工程管理设施。5.3.6应综合考虑泵站的性质、水源水位变幅、泵房的设计条件,确定水泵选型。根据泵站的特征扬程,从水泵综合型谱图上(或泵类产品样本中的性能表上)选择几种扬程符合要求而流量不同的泵型,分别配置管路及辅助设备等。对各方案的技术经济条件、供水可靠性、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的泵型和台数。5.3.7进出水管管型、管材及管道根数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进水管道的直径应根据管内允许流速确定:管径为300~500mm时,管内允许流速可取1.0~1.5m/s;管径为500~800mm时,可取1.5~2.0m/s;管径大于800mm时,可取2.0m/s。进水管道直径不得小于水泵的进水接管或水泵进口直径。5.3.8出水管明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明管转弯处、分岔处、不同管材接头处和明管直线段较长时应设置镇15 墩;A、在明管直线段上设置的镇墩,其间距不宜超过100m;B、两镇墩之间的管道可用支墩或管座支承,支墩宜等间距布置。镇墩、支墩或管座的地基应坚实稳定;C、两镇墩之间的管道应设伸缩节,伸缩节应布置在上端。2明管管间净距不应小于0.8m,钢管底部应高出管道槽地面0.6m,其他材料的管承插口应预留安装、检修高度。5.3.9出水管埋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埋管管顶最小埋深应在耕植线或最大冻土深度以下;2埋管宜采用连续垫座,垫座包角可取90°-135°。3埋管管间净距不应小于0.8m;4埋入地下的钢管应做防锈处理,当地下水或土壤对管材有侵蚀作用时,应采取防腐措施;5埋管应设检查孔,每条管道不宜少于2个;6埋管穿越河流、沟道时,埋深宜在最大冲刷深度以下0.5m,采取防护措施后可适当提高。5.3.10出水管道的出口处应设置断流设施,出口上缘应淹没在出水池最低运行水位以下0.1m~0.2m。出水管道应进行水力损失及水锤在内的水力计算。5.3.11泵站水力机械设备布置应满足设备运行、维护、安装和检修的要求,并做到整齐、美观。5.3.12泵站的供电系统设计应以泵站所在地区电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规划为依据,经济技术论证,合理确定接入电力系统方式。5.3.13进水处有污物、杂草等漂浮物的泵站,应设置拦污、清污设施,其位置宜设在引渠末端或前池入口处。进、出水池应设有防护和警示标志。5.3.14水泵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型水泵,其他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机电设备的安装应由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施工。16 6灌排渠道6.1灌溉渠道系统6.1.1渠道工程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600-2010)的要求,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还应符合《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23-2006)的要求。6.1.2渠道工程应布置在水源有保障、地质条件良好、交通方便的地区,应按照旱、涝、洪、渍、碱综合治理,山、水、田、园、路统一规划,以及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布局。山区、丘陵区渠道应遵循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则,宜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并宜利用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排水系统。平原区宜分开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灌排兼用时,应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工程规模。6.1.3灌溉渠道应依干渠、支渠、斗渠、农渠顺序设置固定渠道,小型灌区可减少渠道级数。灌溉渠道布置应符合灌区总体设计和灌溉标准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级渠道应选择在各自控制范围内地势较高地带。干渠、支渠宜沿等高线或分水岭布置,斗渠宜与等高线交叉布置;2渠线宜短且直,避免深挖、高填和穿越村庄;3原有弯曲渠道应进行截弯取直,直段要直,弯段要顺;4渠系布置应兼顾行政区划,乡镇、村社应有独立的配水口;5对渠道沿线山洪应予以截导,防止进入灌溉渠道。6.1.4“长藤结瓜”式灌溉渠道系统的布置,除满足6.1.3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渠道不得直接穿过库、塘、堰;2渠道布置应便于发挥库、塘、堰的调节与反调节作用;3库、塘、堰的布置宜满足自流灌溉的需要。6.1.5灌溉渠道首先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溉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或抗旱天数。根据灌溉制度、灌溉定额和灌溉面积等,合理确定渠道流量。6.1.6灌溉渠道中干渠、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渠、农渠应按轮灌方式设计,必要时支渠也可按轮灌方式设计。续灌渠道应按设计流量、加大流量17 和最小流量进行水力计算,轮灌渠道可只按设计流量进行水力计算。36.1.7流量小于1m/s的续灌渠道加大流量的加大百分数为30%。由泵站供水的续灌渠道加大流量应为包括备用机组在内的全部装机流量。6.1.8渠道的纵、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通畅;各级渠道之间和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平顺衔接;占地较少,工程量较小;正常工作条件下,其平均流速满足渠道不冲不淤的要求。6.1.9渠道岸顶超高可参照公式6.1-1计算确定。1Fbhb0.2(式6.1-1)4式中:F—渠道岸顶超高(m);bh—渠道通过加大流量时的水深(m)。b考虑到渠道的超高取值对渠道的断面尺寸、单位投资影响较大,建议流3333量Q≤0.1m/s时,岸顶超高取10cm;0.1m/s<Q≤0.3m/s时,取20cm;0.3m/s3<Q≤0.5m/s时,取30cm。6.1.10渠道上配水、灌水、量水、沉砂池和交通等建筑物,应配备齐全。6.2渠道防渗衬砌6.2.1渠道工程应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原则,在满足防渗、耐久、防淤抗冲、施工维修简易等要求的情况下,合理选用衬砌材料,砌筑砂浆标号≥M7.5,勾缝砂浆标号≥M10,砼标号≥C15,砖标号≥MU10。渠道的防渗衬砌结构可根据允许最大渗漏量、使用年限及适用条件等,按表6.2-1选用。表6.2-1渠道防渗衬砌结构适用条件允许最大使用防渗衬砌主要原渗漏量年限适用条件结构类别材料32〔m(/m.d)〕(a)干砌卵石抗冻、抗冲、耐磨和耐久性好,卵石、块0.2~0.4(挂淤)施工简便,但防渗效果一般不砌石、料石、浆砌块石25~40易保证。可用于石料来源丰石石板、沙、浆砌料石0.09~0.25富、有抗冻、抗冲、耐磨要求水泥等浆砌石板的各级渠道衬砌。18 续表6.2-1允许最大使用防渗衬砌主要原渗漏量年限适用条件结构类别材料32〔m(/m.d)〕(a)防渗效果好,重量轻,运输量埋膜料、土小,当采用土料保护层时,造铺土料保护层料、沙、价较低,但占地多,允许流速式0.04~0.0820~30刚性保护层石、水泥小。可用于4、5级渠道衬砌;膜等采用刚性保护层时,造价较高,料可用于各级渠道衬砌。混现场浇筑沙、石、0.04~0.1430~50防渗效果、抗冲性和耐久性好。凝水泥、速可用于各类地区和各种运用条预制铺砌0.06~0.1720~30土凝剂等件下的各级渠道衬砌。6.2.2渠道防渗设计应在满足防渗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断面型式,选定断面参数,进行水力计算和防渗结构、伸缩缝、砌筑缝及堤顶等设计。6.2.3渠道水力计算应根据不同的防渗衬砌材料、地质条件、施工质量和管理维修情况等,参照《水力计算手册》合理确定渠道糙率,糙率建议取值n=0.015~0.033。光滑的混凝土护面0.015,预制混凝土U型槽0.016~0.018,粗糙的混凝土护面0.017,浆砌料石、石板0.015~0.023,浆砌块石0.02~0.025,干砌块石0.025~0.033,浆砌卵石0.023~0.0275。6.2.4渠道衬砌结构的横断面应与渠道横断面协调一致,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5级及以下渠道,可采用梯形、矩形或U型断面。对整体式混凝土U型或矩形渠槽,槽长不宜大于1.0m。渠道的防渗衬砌结构厚度可按表6.2-2确定。表6.2-2渠道防渗衬砌结构的适宜厚度防渗衬砌结构类别适宜厚度(cm)干砌卵石(挂淤)10~35浆砌块石20~30砌石浆砌料石20~30浆砌石板>5埋铺式膜料塑料薄膜0.018~0.02219 续表6.2-2防渗衬砌结构类别适宜厚度(cm)膜料下垫层(粘土、沙、灰土)3~5(土料保护层)膜料上土料保护层(夯实)40~60现场浇筑(未配置钢筋)6~12混凝土现场浇筑(配置钢筋)6~9预制铺砌5~106.2.5U型衬砌渠道宜按流量不同采用UD30~UD80(上口宽度,cm)预制混凝土U型槽,以流量选择U型槽型号时,宜优先选用深窄式槽。由于U型槽壁厚较薄,为保证施工质量,应合理配筋。预制U型槽顶部应设置C15现浇混凝土水平封顶板,宽度15cm~30cm,厚度不小于10cm。6.2.6矩形渠道的边墙应进行稳定计算,厚度按计算结果采用,兼作耕作便道的渠顶宽度不宜小于40cm。6.2.7对边坡较陡的梯形渠道,可采用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衬砌,浆砌石厚度不宜小于30cm,混凝土预制块厚度不宜小于20cm,水泥砂浆抹面厚度为2cm。6.2.8现有渠道冲刷严重、断面增大的渠段,应考虑回填恢复至设计断面,如按设计断面回填工程量较大的,可对边坡修整后衬砌或护坡处理,但应设置渐变段,并进行水面线计算和渠道冲淤计算,以确保渠道水面线连接平顺与水流顺畅。6.2.9现场浇筑的混凝土防渗衬砌结构,应合理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宜小于1.5cm,缝内应采用能适应结构变形、粘结力强、防渗性能良好的填料灌实,必要时可埋设塑料止水带或橡胶止水带。6.2.10渠道工程应做到经济实用、形象美观、注重生态。规模较大渠道可在正常水位线以下采取衬砌硬化,正常水位线以上采取混凝土框格草皮、透水砖等植栽措施。6.3排水系统6.3.1排水系统工程布置要与灌溉系统统一规划,暗排与明排相结合。应按有关规范复核设计排水流量、排水面积、排水模数、产流与汇流历时以及对20 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等。6.3.2穿过村镇的灌排渠沟宜改造为暗渠。6.3.3明沟排水系统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水沟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2排水沟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受承泄区或下一级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涵闸相机抢排或设泵站提排;3水旱间作地区,水田与旱田之间宜布置截渗排水沟;4排洪沟(截流沟)应沿傍山渠道一侧及灌区边界布置,并就近汇入排水干沟或承泄区,交汇处应设防冲蚀护面。6.3.4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应根据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和自然经济条件,按排水标准设计并经综合分析确定。用于排渍和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宜通过田间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6.3-1确定。表6.3-1末级固定排水沟深度和间距(m)间距深度粘土、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沙壤土0.8~1.315~3030~5050~701.3~1.530~5050~7070~1001.5~1.850~7070~100100~1501.8~2.370~100100~150——6.3.5排水沟纵、横断面设计应保证设计排水能力,设计水位宜低于地面(或堤顶)不少于0.2m,下一级沟道的设计水位宜低于上一级沟道0.1~0.2m。6.3.6排水工程衬砌应充分利用原有排水沟,对原有排水沟应按设计排水流量进行断面复核,若满足不了排水要求,应按扩大过水断面处理;对原排水沟中跌水、陡坡及受冲刷严重而造成对农田破坏的沟段应进行衬砌。21 7灌排建筑物7.1渡槽7.1.1渡槽由支架、槽身及导引水流的进出口三部分组成;渡槽轴线应短且直,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7.1.2渡槽槽身横断面宜采用矩形或U型。梁式渡槽满槽时槽内水深与水面宽度的比值:矩形断面可取0.6~0.8,U型断面可取0.7~0.9。槽身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宜控制为1.0~2.0m/s。7.1.3矩形断面渡槽槽身顶部超高可取槽内水深的1/12加5cm,U型断面渡槽可取槽身直径的1/10。7.1.4现浇钢筋混凝土渡槽槽身应根据其纵向支撑型式分节。在渡槽槽身与上、下游渠道连接处,梁式渡槽各节之间均应设置伸缩缝。梁式渡槽槽身伸缩缝的间距宜取8~20m,伸缩缝内应设防渗止水。止水型式可选用埋入式、压板式、粘合式或套环式。7.1.5渡槽可根据地质条件、上部荷载、水流冲刷影响等,选用刚性基础、柔性基础、桩基础或沉井基础。对岩石地基,基础应置于强风化层以下或硬质岩层上;在有水流冲刷的情况下,渡槽基础底面应埋设在设计洪水冲刷线1m以下。7.2倒虹吸7.2.1倒虹吸宜设在地形较缓处,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宜为直线,并宜与河流、渠沟、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7.2.2倒虹吸进、出口应设渐变段,其长度可分别取上、下游渠道设计水深的3~5倍和4~6倍。7.2.3倒虹管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等,选用露天式、地埋式或桥式。地埋式倒虹吸应埋入地面以下0.5~0.8m;穿越河流时,应埋入设计洪水冲刷线0.5m以下;穿越渠沟、道路时,应埋入渠沟底面或道路路面以下1m;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应埋入冻土层以下0.5m。桥式倒虹吸的桥下净空和桥面,必须满足行洪和车辆通行的要求。7.2.4倒虹吸横断面宜采用圆形,流量大、水头低时,也可采用矩形。7.2.5倒虹吸通过设计流量时,断面平均流速应根据上、下游允许水头损失,22 水流含沙量及其颗粒组成,以及防止管内产生淤积等因素确定,且宜控制在1.5~2.5m/s。7.2.6倒虹吸进、出口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倒虹吸管身5m内禁止挖土、建设建筑物和施工,防止破坏。7.2.7倒虹吸进口段应设闸门和拦污、拦沙设施,拦污、拦沙设施应设在闸门前,闸门后应设通气孔。倒虹吸转折处和最低处,应分别设排气阀和排污孔;每隔200~300m应设检修孔,必要时出口应设沉沙、冲沙设施。7.3涵洞7.3.1涵洞轴线宜短且直,并宜与溪沟、道路中心线正交,进、出口应以圆锥形护坡、扭曲面护坡、八字墙、曲线形翼墙或走廊式翼墙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7.3.2涵洞可根据水头、建筑材料及施工条件等,选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涵,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涵、箱涵或混凝土、砌石拱涵。7.3.3涵洞横断面型式应根据其功能、工作特点、流态、流量、填土高度等综合比较选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小流量过水涵洞宜采用安装定型预制管的圆管涵。2无压涵洞当洞顶填土高度较小时宜选用盖板涵洞或箱涵,涵顶填土高度较大时宜采用城门洞型或管涵。3满足检修要求的涵洞最小断面应为:净高1.8m、净宽1.5m;管涵最小内径在山区宜为1.0m、平原区宜为0.6m,并优先选用成品预制管。7.3.4明流管涵、拱涵水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洞高的1/4,箱涵不应小于洞高的1/6。7.3.5涵洞顶部填土厚度不应小于1m,上部为衬砌渠道时不应小于0.5m。7.3.6软土地基上涵洞的分节应根据施工、温度等条件确定。各节之间以及首、末节与进、出口连接处应设伸缩沉降缝,缝距不宜大于10m,且不宜小于洞高的2倍,缝内应设防渗止水。7.3.74、5级管涵可直接置于弧形土基或碎石、三合土垫层上。7.4跌水与陡坡7.4.1渠道(排水沟)经过陡峻的地段时,可设置跌水或陡坡。23 7.4.2跌水或陡坡的型式应根据跌差和地形、地质条件等确定。跌差小于或等于5m时,可采用单级跌水或单级陡坡;跌差大于5m,采用单级跌水或单级陡坡不经济时,可采用多级跌水或多级陡坡。7.4.3陡槽槽底坡降可取1/2.5~1/5,但陡坡倾角必须小于或等于地基土壤的内摩擦角。陡槽横断面宜采用矩形,陡槽边墙较高时可采用梯形。梯形横断面边坡坡度应陡于1:1。7.4.4陡坡消力池可采用等底宽式或逐渐扩散的变底宽式,横断面可采用矩形、梯形或折线形。7.4.5陡槽应每隔5~20m设一道伸缩缝,伸缩缝处底板下应设齿墙,缝内应设防渗止水。7.4.6跌水消力池、陡坡陡槽和消力池的侧墙后以及底板下有较大的渗透压力时,在底板下和侧墙的后半部位均应设排水设施。7.4.7跌水与陡坡的消力池出口处均应设1:3~1:5的仰坡,并采用连接段和整流段与下游渠道(排水沟)连接。整流段断面应与下游渠道断面一致。7.5水闸7.5.1在灌溉渠道轮灌组分界处、渠道断面变化较大处、分水闸或泄水闸的渠道下游等,需雍高水位、调节或截断渠道水流时,应设节制闸。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需控制和调配斗渠或农渠的流量时应设分水闸。在傍山渠道有排泄坡水任务的地段,或渠道中需宣泄渠中超量或全部来水时,应设泄水闸。在位置重要的斗渠及斗渠以上各级渠道的末端应设退水闸。在骨干排水沟出口,或需防止外水倒灌处应设排水闸。7.5.2节制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闸室结构宜采用开敞式。2闸底槛槛顶宜与渠底齐平或稍高于渠底。3闸孔设计过水断面面积宜与渠道过水断面面积相适应。7.5.3分水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股分水闸的分水角宜取60°~90°,双股分水闸的分水角宜对称相等。2闸室结构可采用开敞式或封闭式,闸室进口不应凸入上级渠道。3闸底槛槛顶宜与上级渠底齐平或稍高于上级渠底。24 7.5.4泄水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闸的中心线与渠道中心线的夹角宜取60°~90°。2闸室结构可采用开敞式或封闭式。3附近设节制闸的,闸底槛槛顶宜与渠底齐平;多泥沙渠道上的,闸底槛槛顶和闸前一段渠底均可适当降低。4附近不设节制闸的,闸底槛槛顶宜底于渠底。7.5.5退(排)水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闸的中心线宜与渠道(排水沟)中心线重合。2闸室结构宜采用开敞式。3闸底槛槛顶宜与渠道(排水沟)底齐平或稍低于渠道(排水沟)底。7.5.6节制闸、分水闸、泄水闸、退(排)水闸均应设消能防冲设施。7.6量水设施、人行桥、交通桥7.6.1灌排渠道应根据管理需要合理设置一定数量量水设施,具体位置与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7.6.2量水设施与设备可参照现有技术规范和量水技术指南选择,可以选择量水槛、三角堰、量水槽等不同形式,具体可参考《灌溉试验规范》(SLl3-2004)、《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SL537-2011)、《灌区量水实用技术指南》等规范和资料。7.6.3量水设备可用固定式的量水设备,也可选择易操作和便携式的量水设备,量水设备应满足量测精度要求。7.6.4有人行要求的渠道适当位置应设置人行桥,人行桥可采用预制或现浇混凝土板,桥宽不大于1.2m。7.6.5有车辆通行要求时,渠道可渐变为暗涵、涵管形式,在暗涵、涵管周边覆土以满足交通要求,管壁厚度、覆土厚度等应根据荷载计算确定,并应按有关要求专门设计。25 8高效节水灌溉工程8.1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8.1.1进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收集当地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8.1.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利及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居民点的建设以及土地整理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8.1.3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区作物应为相对单一、稳定的粮食作物或者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工程设计应充分分析项目区的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项目区灌溉方式。8.1.4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包括水源工程、系统选型、首部枢纽和管网2设计,灌溉面积在333hm(含)以上的工程布置设计宜绘制在1/5000~1/100002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8.1.5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输水系统和配水系统宜分开布设。有条件修建高位水池的应采用高位水池方式输水,分区分压设置高位水池;对于兼起调蓄作用的水池,当水池为完全调节时,其容积应满足系统作物一次关键灌水的要求。8.1.6管道安装后应经水压试验合格后才能覆土回填,压实系数应达到设计要求。8.1.7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8.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水源8.2.1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对水源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分析计算,并确定设计供水能力。由已建水源工程供水的系统,供水能力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行情况确定;对新建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应根据水源类型和勘测资料计算确定。8.2.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明确年用水量及灌水高峰期用水量,用水量根据灌溉面积、灌溉定额、灌水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8.2.3高效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26 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8.2.4以集蓄雨水作为节水灌溉水源时,水源工程规模必须经过论证。集蓄工程的集流能力应与蓄水容量相一致,并应满足节水灌溉水量要求。8.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8.3.1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等应执行《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8.3.2低压管道输水系统水源、取水工程设施、输配水管网、田间灌水设施和保护设备等应配备齐全。8.3.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灌区,应做到田间工程配套齐全、灌水方法合理、灌水定额适当,其田间水利用系数设计值,旱作灌区应不低于0.9,水稻灌区应不低于0.95。管道系统水利用系数设计值不低于0.95。8.3.4灌溉需水量大于供水量时,应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灌溉面积、进一步采取节水措施或增辟其他水源。8.3.5灌水定额应根据当地灌溉试验资料确定,无资料地区可参考邻近地区试验资料确定,也可按式8.3-1计算。m1000h()(式8.3-1)s1232式中:m—灌水定额,m/hm;3—计划湿润层土壤干容重,kn/m;sh—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土壤适宜含水量上限,可取田间持水量的0.85~1.00;1—土壤适宜含水量下限,可取田间持水量的0.60~0.65。28.3.6灌溉系统的设计流量应由灌水率图确定,或按式8.3-2计算。eaimiAQ0()(式8.3-2)1Tit3式中:Q—灌溉系统设计流量,m/h;0a—灌水高峰期第i种作物的种植比例;i32m—灌水高峰期第i种作物的灌水定额,m/hm;iT—灌水高峰期第i种作物的一次灌水延续时间,d;i2A—设计灌溉面积,hm;t—系统日工作小时数,h/d;27 —灌溉水利用系数;e—灌水高峰期同时灌水的作物种类。8.3.7管网系统布置基本要求:1管网布置力求控制面积大,且管线平顺,减少折点和起伏。若管线布置有起伏,应避免管道内产生负压。2管线布置应与地形坡度相适应。如地形平坦,为充分利用地面坡降,干(支)管应尽量垂直于等高线布置;若在山丘区,地面坡度较陡,干(支)管布置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以防水头压力过大。田间末级管道,其走向应与作物种植方向一致,移动软管或田间垄沟应垂直于作物种植行。3管网级数,应根据系统灌溉面积(或流量)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3旱作物区,当系统流量小于30m/h时,可采用一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在33330m/h~60m/h时,可采用干管、支管两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大于60m/h时,可采用两级或多级固定管道,同时,宜增设地面移动管道。水田区,可采用两级或多级固定管道。4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分水口较多的输配水管道,每隔3~5个分水口应设置一个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设置排水阀。5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配水口的位置、给水栓的型式和规格尺寸,必须与相应的灌溉方法和移动管道连接方式一致。6给水栓应按灌溉面积均衡布设,并根据作物种类确定布置密度。单口22灌溉面积宜为0.25hm~0.6hm,单向灌水取较小值,双向灌水取较大值。田2间配套地面移动管道时,单口灌溉面积可扩大至1.0hm。7应根据水力特性,在相应位置设进、排气阀或水锤防护装置。8.3.8灌溉管道系统布置主要技术参数:1系统进口设计流量应根据全系统同时工作的各配水口所需设计流量之和确定,设计压力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如局部地区水压不足,提高全系统工作压力又不经济时,可另行增压;部分地区水压过高时,应设减压装置。2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可按公式8.3-3计算:mLQhffdb(式8.3-3)式中:hf—管道沿程水头损失,m;f—摩阻系数;28 L—管道长度,m;Q—管道设计流量,m3/h;m—流量指数;d—管道内径,mm;b—管径指数,各种器材的f、m及b值,可从表8.3-1查取。表8.3-1各种管材的f、m、b值管材fmbn=0.0131.312×10625.33混凝土管、钢筋n=0.0141.516×10625.33混凝土管n=0.0151.749×10625.33钢管、铸铁管6.25×1051.95.1硬塑料管0.948×1051.774.77铝管、铝合金管0.851×1051.744.74n为糙率3管道局部水头损失按公式8.4-2计算。2hVj2g(式8.4-2)h—管道局部水头损失,m;j—管道局部阻力系数;V—管道流速,m/s;g—重力加速度,m/s2。4管道设计流速应控制在经济流速0.9~1.5m/s,超出此范围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设计管径必须是已生产的管径规格。5管道的纵、横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验算输水管道产生水锤的可能性及水锤压力值。管道转角不应小于90°。6管道系统各管段的设计工作压力,可取正常运行情况下最大工作压力(不含冲击压力)的1.4倍;最大工作压力应根据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较确定。7管网任意处工作压力的最大值应不大于该处管材的公称压力。8正常运用情况下管道的工作压力(不含冲击压力)不应为负值。29 8.3.9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固定管道宜埋在地下,易损管材必须埋在地下。管道的开挖深度要满足地上负荷及过沟路基的要求,在非车行道下覆土深度(管顶离地面深度)不宜小于0.5m,在车行道下不宜小于0.7m,同时还要满足在当地的冻土层以下0.2m。8.3.10地埋式管材多采用UPVC、PE、PP等塑料管,不得使用水泥管、陶土管等强度较低、使用寿命较短的脆性、接头易脱开的管材。8.3.11农田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应设有安全保护装置和排水、泄空及防冻害装置。8.4喷灌工程8.4.1喷灌工程应符合《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的要求。8.4.2发展喷灌工程应优先考虑蔬菜、果树、花卉等高附加值的作物或经济作物,灌溉水源缺乏的地区、高扬程提水灌区、受土壤或地形限制难以实施地面灌溉的地区和有自压喷灌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作物种植区及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8.4.3喷灌系统由水源工程、水泵和动力机、管道系统、喷头及附属设备和附属工程组成,在有条件的地区,喷灌系统还可设自动控制设备。8.4.4喷灌工程分为管道式喷灌系统和机组式喷灌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1管道式喷灌系统包括:固定式喷灌系统、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和移动式喷灌系统。2机组式喷灌系统包括:小型喷灌机组、卷管绞盘式喷灌机组(喷头式、双悬臂式)、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组、滚移式喷灌机组、平移式喷灌机组等。8.4.5喷灌质量控制参数应满足以下要求:1喷灌强度:定喷式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不得大于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不同类别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可按表8.4-1确定,当地面坡度大于5%时,允许喷灌强度应按表8.4-2折减。行喷式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可略大于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30 表8.4-1各类土壤的允许喷灌强度(mm/h)土壤类别允许喷灌强度砂土20砂壤土15壤土12壤黏土10黏土8注:有良好覆盖时,表中数值可提高20%。表8.4-2坡地允许喷灌强度降低值(%)地面坡度(%)允许喷灌强度降低值5~8209~124013~2060>20752喷灌均匀系数:定喷式喷灌系统喷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75,行喷式喷灌系统不应低于0.85。3雾化指标:不同作物适宜的雾化指标应符合表8.4-3的规定。表8.4-3不同作物的适宜雾化指标h/d作物种类p蔬菜及花卉4000~5000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果树3000~4000饲草料作物、草坪2000~30008.4.6喷灌系统中喷头的工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计喷头工作压力均应在该喷头所规定的压力范围内。2任何喷头的实际工作压力不得低于设计喷头工作压力的90%。3同一条支管上任意两个喷头之间的工作压力差应在设计喷头工作压力的20%以内。8.4.7喷灌系统干支管等应进行水力计算,遇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水锤压力计算:31 1管道布设有易滞留空气和可能产生水柱分离的凸起部位。2阀门开闭时间小于压力波传播的一个往返周期。3对于设有单向阀的上坡干管,应验算事故停泵时的水锤压力;未设单向阀时,应验算事故停泵时水泵机组的最高反转转速。对于下坡干管应验算启闭阀门时的水锤压力。8.4.8管道式喷灌系统应根据喷灌控制面积的大小及地形复杂的程度进行分级,其平面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干管的布置应尽量满足流量分散的原则,干管或分干管的布置应尽量使多数的喷洒支管长度相同。2支管尽量平行等高线布置,与耕作方向平行,与作物种植的垄向保持一致,应避免逆坡布置,避免平行风向布置。支管无法沿等高线布置时,应将配水干管或分干管布置在高处,使支管由高处向低处铺设;如配水管不能布置在高处,只能使用上坡的支管,应使上坡的支管长度较短。必要时支管上各个喷头应按设计工作压力分别安装消能装置。3喷灌支管的流量、直径和长度,应由支管上任意两喷头工作压力差不大于设计工作压力的20%,以及地块形状和喷头组合要求等因素确定。8.4.9在各级管道的平面位置和立面位置确定后,管道式喷灌系统结构设计要点如下:1确定竖管高度时,应以植株不阻碍喷头的喷洒为限。常用的竖管高度为0.5~2m,当竖管高度超过1.5m或使用的喷头较大时,为使稳定,应增设竖管支架或在竖管处设镇墩。竖管的安装应铅直、稳定。2在支管入口处应安装控制阀门,其后宜装压力表,以控制喷头工作压力和流量的稳定。当干管固定、支管移动时,压力表应随支管移动。3当固定的输配水管道坡度较陡或管径较大时,为了稳定管道位置,不使管道发生任何方向上的位移,在管道的边坡、转弯处应设置镇墩。管线较长时应设支墩。4对温度和不均匀沉陷比较敏感的固定管道,应设置柔性接头。柔性接头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距离的长短视具体情况确定。5装置于地埋固定管道上的阀门及地埋固定管与地面管连接处的阀门,均应修建阀门井,阀门井应满足操作和检修的要求。32 8.4.10机组式喷灌系统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配水点位置和控制面积的安排,应有利于连接管和喷灌机的布置和运行。2配水点设计流量、设计压力应满足工作机组的需要。同一用户系统提供的机组工作压力应基本一致。3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所造成的未喷地角,应进行补喷或加以利用。4井灌地区可利用机井作为配水点,直接向机组供水。8.5微灌工程8.5.1微灌系统宜用于灌溉瓜果、蔬菜、茶叶、花卉等经济作物。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微灌系统应充分利用蓄水池、水窖设施,开发当地细小水源。微灌工程应符合《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的要求。8.5.2微灌系统由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四部分组成。其首部枢纽应根据水质情况设置,一般由控制阀(闸阀、球阀、蝶阀等)、止回阀、水表、压力表、施肥器、过滤器、压力表、安全阀、进排气阀等设备组成。如有恒压变频设备,过滤器后面的压力表可改为远传压力表。推荐使用全自动微灌系统首部枢纽(自动施肥、自动冲洗)。8.5.3微灌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微灌用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得含有泥沙、杂草种子、鱼卵、藻类及其他有可能堵塞管道和灌水器的物质。2支管布置应有利于毛管沿等高线、作物种植方向或果树行间设置。3微灌用户与喷灌用户共用同一输配水系统时,从输配水管路节点上引出的微灌用户系统,仍应由干管、支管、毛管组成,并应在干管首部设置水质净化装置。4由集中排列的多条毛管组成的微灌小区,应设阀门控制。微灌小区之间宜按轮灌进行设计。同一微灌小区内灌水器的平均流量应与各灌水器的设计流量基本一致,微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8。8.5.4微灌系统关键设备灌水器-微喷头、雾化喷头、滴头、滴灌管、渗灌管、喷水带、滴灌带、小管出流稳流器等,均应由正规厂家生产,有质量合格证书,性能良好。8.5.5灌水器要求抗堵塞性能强、制造偏差小,要求其偏差系数CV不小于33 0.07,流量小而稳定,坚固耐用,价格低廉,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安装和维护。8.5.6微灌系统的地下输水管道可采用UPVC、PE、PP或玻璃钢管道,工作压力根据系统压力确定;地面输配水管道采用微灌专用的LDPE黑塑料管时,其工作压力不低于0.4Mpa。均应由正规厂家生产,有质量合格证书,性能良好。8.5.7微灌工程技术参数应满足如下要求:1微灌设计土壤湿润比应根据自然条件、植物种类、种植方式及微灌的形式,并结合当地试验资料确定。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8.5-1选取。表8.5-1微灌设计土壤湿润比(%)作物滴灌、涌泉灌微喷灌果树、乔木25~4040~60葡萄、瓜类30~5040~70草、灌木——100蔬菜60~9070~100粮、棉、油等植物60~90——2设计耗水强度应由当地试验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通过计算或按表8.5-2选取。表8.5-2设计耗水强度(mm/d)作物滴管微喷灌作物滴管微喷灌葡萄、树、瓜类3~74~8蔬菜(露地)4~75~8粮、棉、油等植物4~7冷季型草5~8蔬菜(保护地)2~4暖季型草3~53微灌系统设计日工作小时数不应大于22h。4微灌系统灌水小区灌水器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应≤20%。8.5.8微灌系统采用移动或半固定型式时,要求移动设备坚固美观、拆卸方便、水力性能好,不跑水漏水。34 9蓄水池(水窖)工程9.1布置基本要求9.1.1蓄水池工程按照《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进行设计建设,健全引水、蓄水、放水三大硬件和取水梯步、进水口沉沙凼、安全护栏等附属设施,安全警示标志设置明显。9.1.2蓄水池应布置在有一定集雨面的位置,集流工程的集流能力应与蓄水池(或水窖)容积相对应,不得布置集流量不足或没有水源的蓄水工程。工程不宜布置在山顶和山脊上,尽量利用荒坡、隙地修建,少占用耕地。9.1.3建设蓄水池(水窖)工程应收集工程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资料和多年平均年蒸发量资料,并分析计算得出多年平均以及频率为50%、75%及90%的年降水量。无实测资料地区,可查本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及CV等值线图。9.1.4蓄水池(水窖)工程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设地点应避开填方或易滑坡地段,地下式蓄水池(或水窖)外壁与崖坎或根系较发育树木的距离不得小于5m。2蓄水池(或水窖)必须进行防渗处理。3蓄水池的进水口应设置堵水设施,并应设置泄水道。在蓄水池正常蓄水位处应设置溢流管(口)。进水管的出口宜设置缓流设施。4蓄水池进水口前应设置拦污栅。利用天然土坡、土路、场院集流时,应在进口前修建沉沙凼。沉沙凼位置离道路边距离不宜小于2m,尺寸应视集流面大小和来沙情况确定。5蓄水池的底部出水管应高于底板30cm。6寒冷地区的蓄水工程应采取防冻措施。9.2主要技术参数9.2.1蓄水池的主要结构形式为开敞式,根据池周土体高度又可分为半埋式和全埋式,一般采用全埋式,半埋式主要用在开挖困难的地方,出露地表部分小于1/3蓄水池高度。9.2.2蓄水池的数量及容积应根据本地区旱地农作物、蔬菜、果树和林草的蓄水特性和可能集蓄的雨水量合理计算确定。蓄水工程容积可按式9.2-1计算:35 KWV(式9.2-1)13式中:V—蓄水容积,m;3W—设计保证率条件下全年供水量,m;—蓄水工程蒸发、渗漏损失系数,取0.05~0.1;K—容积系数: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取值。9.2.3集流面面积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供水保证率按表9.2-1的规定取值。表9.2-1供水保证率供水项目生活供水集雨灌溉畜禽养殖保证率(%)9050~75752单用途蓄水池(水窖)的集流面面积按式9.2-2计算:n1000WSiki(式9.2-2)i1PP3式中:W—设计保证率条件下,单用途蓄水池(水窖)的年供水量,m;2S—第i种材料的集流面面积,m;iP—频率等于设计保证率的年降雨量,mm;Pk—第i种材料的年集流效率(小数);in—集流面材料种类数。多用途蓄水池(水窖)的集流面面积等于各单用途集流面面积之和。3年集流效率根据各种材料在不同降水特性下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取值。9.2.4蓄水池(水窖)超高应符合下列要求:1顶拱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水窖蓄水位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0.5m,并符合防冻要求;顶拱采用薄壁水泥砂浆或粘土防渗的水窖蓄水位应至少低于起拱线0.2m。2水池超高应按表9.2-2的规定取值:表9.2-2水池超高值3蓄水容积(m)<100100~200200~500超高(cm)30405036 9.3基本设计要求9.3.1集流工程宜由集流面、汇流沟和输水渠组成。当集流面较宽时,应修建截流沟拦截降雨径流并引入汇流沟。汇流沟的纵向坡度应根据地形确定,衬砌渠(沟)不宜小于1/100,土渠(沟)不宜小于1/300,断面尺寸应按汇流量计算确定。9.3.2蓄水池(水窖)宜采用标准设计,也可按5级建筑物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水池防渗衬砌可采用浆砌石、素混凝土块或钢筋混凝土,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于5℃的地区也可采用砌砖。浆砌石、素混凝土块或砌砖结构的表面应采用水泥砂浆抹面。9.3.3蓄水池采用浆砌石衬砌时,应采用强度不低于M10的水泥砂浆座浆砌筑,浆砌石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5cm;采用混凝土现浇结构时,素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15,底板厚度不小于10cm;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20,底板厚度不宜小于8cm。池壁厚度根据荷载条件按标准设计或相关规范确定。9.3.4蓄水池内应设置取用水梯步,封闭式水池应在顶盖上设置清淤检查孔(开口不小于600×600mm);开敞式水池应设置护栏,护栏应有足够强度防止倾覆倒塌,高度不应小于1.1m。9.3.5土质地基上修建的水窖应符合下列要求:1顶盖可采用素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砌砖半球拱结构,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混凝土或砖砌半球拱厚度不应小于10cm。2土质较好时,窖壁可采用水泥砂浆防渗,砂浆厚度不应小于3cm。土质较松散时,窖壁应采用混凝土圈支护结构,厚度不应小于10cm。3窖底浇筑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10cm,并应保证与窖壁的砂浆或混凝土圈良好连接。4水窖所用材料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10,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15。9.3.6水窖进人孔、蓄水池取水梯入口处应加盖(门)锁牢,并应随时检查其是否完好。37 10施工一般规定10.1土石方开挖10.1.1土石方开挖按照《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378-2007)和《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5389-2007)执行。10.1.2施工前,应根据工程规模和特性,地形、地质资料、施工条件、施工机械等,合理确定开挖方式。开挖顺序包括自上而下开挖、上下结合开挖、先岸坡后河槽开挖和分期分段开挖等,严禁自下而上或采取倒悬的开挖方法,施工时应做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10.1.3对于岩石基础,为保证基础岩体不受开挖区爆破的破坏,应留足保护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则应采取预裂防震,再进行开挖区的松动爆破。10.1.4土石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图和施工控制网点,做好测量定线。开挖过程中,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经常进行检查,以防止超挖或欠挖。10.2砌体工程10.2.1砌筑砂浆1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水泥强度等级的选择应为砂浆强度等级的4~5倍,水泥砂浆采用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宜大于42.5;水泥混凝土砂浆不宜采用强度等级大于52.5的水泥。2砂浆用砂的技术要求同11.4节,砖砌体用砂浆的砂最大粒径规定为2.5mm;砌石时可采用最大粒径5mm的砂;用于抹面及勾缝的砂宜用细砂,砂的含泥量不应超过5%。3用于砌体的砂浆稠度应满足《建筑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1998)的规定,砂浆的保水性应满足《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98-2000)的规定。10.2.2抹面砂浆1抹面砂浆的品种及强度等级应满足设计要求,抹面砂浆强度不宜超过基体材料两个强度等级。2配置低强度等级抹面砂浆,宜用32.5级通用硅酸盐水泥或砌筑水泥;38 配置高强度等级抹面砂浆,宜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10.2.3砖砌体工程1砖砌体工程中,每批次进入现场的砖应附有出厂质量检测报告,不得采用多孔砖。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2砖砌体应内外搭砌,上下错缝。清水墙、窗间墙无通缝;混水墙中不得有长度大于30cm的通缝。3砌体灰缝砂浆应密实饱满,砖墙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砖柱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饱满度不得低于90%。砖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水平灰缝厚度及竖向灰缝宽度宜为1cm,但不得小于0.8cm。10.2.4浆砌石工程1砌石工程包括条石、粗料石、块石、石板、卵石等砌体工程。2石砌体采用的石料应质地坚实,无裂纹和无明显风化剥落,石料饱和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砂浆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石料表面的泥垢、水锈等杂质,砌筑前应清除干净。3石料外形尺寸应满足以下要求。条石:棱角分明,六面基本平整,砌面凹入深度<1.5cm,截面尺寸≥0.85倍设计值。料石:外形规则,六面基本平整,砌面凹入深度<2.5cm,长>50cm,高≥25cm,长厚比≤3。块石:上下两面基本平行,无尖角薄边,块厚≥15cm。石板:厚度≥5cm,外形尺寸基本一致,表面平整。卵石:卵石长轴>20cm,大头直径>15cm,形状基本符合要求。4浆砌石工程建基面或砌石层面应座浆饱满,随铺浆随砌筑。层面上无松动石块,浮渣、杂物应清除并冲洗干净,无积水。5墩、墙砌筑形式应符合内外搭砌,上下错缝;丁砌石分布均匀,面积不少于墩、墙砌体总面积的1/5,毛块石分层安砌。6水泥砂浆勾缝前,缝槽应冲洗干净,缝中残留灰渣和积水,缝面湿润。7勾缝砂浆标号应高于砌体砂浆标号,一般可采用中细沙拌制,灰砂比1:2。凹缝砂浆应嵌入缝内约1.5cm,凸缝砂浆线条整齐均匀。39 10.3混凝土工程10.3.1混凝土工程施工应参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执行,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的有关规定。10.3.2混凝土质量必须满足如下基本要求:混凝土拌合物具有与施工条件相适应的和易性;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具有适应所处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在满足上述三项基本前提下的经济性。10.3.3为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要求和施工和易性需要,应先根据《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的规定进行配合比优选确定,合理确定水泥用量。10.3.4建筑物基础面无松动岩块、杂物、积水,基础面基本清洁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禁在仓内加水;混凝土和易性较差时,必须采取加强振捣等措施;仓内的泌水必须及时排除;应避免外来水进入仓内,严禁在模板上开孔赶水,带走灰浆;应随时清除粘附在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表面的砂浆。混凝土拆模后,应坚持其外观质量,有裂缝、蜂窝、麻面、错台和模板走样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检查和处理。10.3.5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表面湿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天。10.4混凝土预制件10.4.1混凝土预制件施工及性能要求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的要求。10.4.2预制构件应在明显部位标明生产单位、构件型号、生产日期和质量验收标志。构件上的预埋件、插筋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标准图或设计的要求。10.4.3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对已经出现的严重缺陷,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10.4.4预制构件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对超过尺寸允许偏差且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部位,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40 10.4.5预制构件码放和运输时的支撑位置和方法应符合标准图或设计的要求;其安装就位后,应采取保证构件稳定的临时固定措施,并校正位置。10.4.6预制构件的接头和拼缝,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渠道、渡槽等承受内力的接头和拼缝,应采用混凝土浇筑,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2用于接头和拼缝的混凝土,宜采取微膨胀措施和快硬措施,在浇筑过程中应振捣密实,并应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10.5钢筋工程10.5.1混凝土工程中的钢筋使用参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执行。10.5.2钢筋进场时,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应按《金属拉伸试验法》(GB/T228-2002)和《金属弯曲试验法》(GB/T232-1999)抽取钢筋作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检验,检验结果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10.5.3当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等现象时,应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或其他专项检验,不得再用于工程建设。10.5.4钢筋进货后,按不同等级、牌号、规格及生产厂家分批验收,分别堆存,堆置在仓库(棚)内,且立牌以资识别;露天堆置时,采取垫高并加遮盖措施。确保钢筋在贮存、运输过程中避免锈蚀和污染。10.5.5钢筋应在现场制作加工、应确保表面洁净无损伤,在加工前采用除锈机或风砂枪将其表面的油渍、漆污、锈皮、鳞锈等清除干净。用于加工的钢筋原材做到平直,无局部弯折。10.5.6钢筋加工的尺寸严格按施工图纸的要求制作,钢筋的弯钩弯折加工按规范的规定执行。加工后的成品钢筋按规范要求验收。在现场按施工图纸进行钢筋安装时,其绑扎和焊接均应符合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钢筋安装位置的偏差按有关规定验收。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按相关规范要求执行。10.6金属结构工程10.6.1钢闸门41 1水利工程中钢闸门的制造、安装及验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GB/T14173-2008)执行。2埋件到场后,应对所有构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埋件几何尺寸、外观质量、防腐、产品出厂合格证及相关技术资料,检查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3埋件安装前,门槽中的槽板等杂物及有油污的地方应清除干净。一、二期混凝土的结合面应凿毛,并冲洗干净。二期混凝土门槽的断面尺寸及预埋件的位置应复验。二期混凝土浇筑应饱满密实,严禁埋件出现变形。4闸门结构及各项尺寸应符合设计图纸,闸门表面防腐处理及金属喷镀质量符合要求。闸门安装后,升降无卡阻现象,闸门挡水至设计水位时,无喷射状漏水。10.6.2拦污栅1根据过栅流量和运行过栅流速,确定拦污栅的栅面尺寸,一般要求过栅流速不大于1.0m/s左右,拦污栅可以做成固定的或能够起吊的。2拦污栅规格、材质、结构及各项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表面光滑平整,色泽一致,无皱皮、脱皮、气泡现象。3应定时清除拦污栅前的污物,以防止堵塞。10.6.3螺杆式启闭机1手动式螺杆启闭机应安装牢固,操作灵活,在升降过程中无卡阻现象。2电动式螺杆启闭机的电气设备齐全,接线正确,固定牢固,运作正常。42 11建筑材料11.1水泥11.1.1水泥选用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要求。11.1.2水泥强度等级应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所选择的水泥强度等级也应越高。用于一般素混凝土(如垫层)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32.5,一般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32.5R,预应力混凝土、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大跨度重要结构的混凝土等的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42.5R。11.1.3C20以下强度等级混凝土所用水泥强度等级应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2倍;C20~C4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所用水泥强度等级应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5~2倍。11.1.4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进行检查,并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11.1.5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11.2水11.2.1混凝土用水应满足《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的要求。11.2.2在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的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硬化的有害杂质,如油脂、糖类等。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含硫酸盐(SO3计)超过水重1%的水及能对钢筋造成锈蚀的水等均不得使用。凡是可以饮用的自来水、清洁的天然水都可用来拌制和养护混凝土。11.3混凝土粗骨(集)料(碎石和卵石)11.3.1粒径大于4.75mm的集料称为粗集料,常用的粗集料有天然卵石和人工碎石两种。卵石、碎石应满足《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的要求。11.3.2卵石、碎石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43 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于小于C30的混凝土。11.3.3各类卵石、碎石的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孔隙率应符合下列规定:33表观密度>2500Kg/m;松散堆积密度>1350Kg/m;孔隙率<47%。11.3.4卵石和碎石的颗粒级配、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等应满足《建筑用卵石、碎石》中分类标准的要求。卵石、碎石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树枝、塑料、煤块和炉渣等杂物。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表11.3-1的规定。表11.3-1有害物质限量类别ⅠⅡⅢ有机物合格合格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0.51.01.011.3.5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卵石和碎石经5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应符合表11.3-2的规定。表11.3-2砂的坚固性指标类别ⅠⅡⅢ质量损失/%<5<5<1211.3.6在水饱和状态下,卵石和碎石的岩石抗压强度火成岩应不小于80MPa,变质岩应不小于60MPa,水成岩应不小于30MPa。同时,其压碎指标值应满足以下规定。表11.3-3压碎指标指标项目Ⅰ类Ⅱ类Ⅲ类碎石压碎指标/%,<102030卵石压碎指标/%,<12161611.3.7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卵石、碎石制备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的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11.4混凝土细骨(集)料(砂)11.4.1粒径在0.15~4.74mm之间的集料称为砂。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及其制44 品和普通砂浆用砂应满足《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规范要求。11.4.2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两类;各类砂的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3度、孔隙率应符合下列规定:表观密度≥2500Kg/m;松散堆积密度≥31400Kg/m;孔隙率≤44%。11.4.3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于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11.4.4砂的颗粒级配、含泥量、石粉含量、泥块含量应满足《建设用砂》有关规定的要求。11.4.5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等有害物质时,其限量应符合表11.4-1的规定。表11.4-1有害物质限量类别ⅠⅡⅢ云母(按质量计)/%≤1.0≤2.0轻物质(按质量计)/%≤1.0有机物合格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0.5氯化物(以氯离子质量计)/%≤0.01≤0.02≤0.0611.4.6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砂的质量损失应符合表11.4-2的规定,机制砂同时还需满足压碎指标11.4-3的规定。表11.4-2砂的坚固性指标类别ⅠⅡⅢ质量损失/%≤8≤10表11.4-3机制砂的压碎指标类别ⅠⅡⅢ单级最大压碎指标/%≤20≤25≤3011.4.7砂出厂时,供需双方在厂内验收产品,生产厂应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45 书,其内容包括:(1)砂的分离、规格、类别和生产厂信息;(2)批量编号及供货数量;(3)出厂检验结果、日期及执行标准编号;(4)合格证编号及发放日期;11.4.8砂应按分类、规格、类别分别堆放和运输,防止人为碾压、混合及污染产品。11.5砌筑石材11.5.1常用的砌筑石材有毛石和料石。石材的尺寸规格应满足以下要求:1毛石:为不规则形,但毛石的中间厚度不小于15cm,至少有一个方向的长度不小于30cm,平毛石应有两个大致平行的面。2料石:宽度和厚度均不宜小于20cm,长度不宜大于厚度的4倍,形状应大致呈六面体。311.5.2其物理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1)体积表观密度不小于1.8Kg/m;2)SO2含量不小于75%;3)抗冻系数不小于0.8;4)吸水率小于10%。11.5.3砌筑石材饱和抗压强度应大于30MPa,无风化石、泡砂石、盖山石和无软弱夹层。11.6土料(回填土)11.6.1渠道、蓄水池等的土方回填应参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执行,塘坝坝体回填应参照《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执行。11.6.2回填土宜优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优质土,土方回填前应清除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抽除坑穴积水、淤泥,验收基底标高。如在耕植土或松土上填方,应在基底压实后再进行。11.6.3填方施工过程中,应由设计方提供含水量、压实度等控制参数,并根据压实机具确定每层土填筑厚度、压实遍数等。11.6.4填方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度等是否满足要求。11.6.5塘坝坝体回填土料(砂砾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坝体填筑在碾压前应在现场进行碾压试验,确定出碾压遍数和铺料厚度等参数,当碾压参数确定46 后,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11.6.6坝体填筑时,每层内、外边坡线应留足余量,上下层铺土之间的结合面松土应清除干净,表面基本平整,无土块集中,并保持湿润。填筑至设计高程后采用削坡至设计要求断面。11.7止水和排水孔11.7.1止水带应参照《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DL/T5215-2005)执行。11.7.2止水带(片)应平直、边角整齐、表面洁净,应架设牢固、位置准确,施工中无变位及损坏。金属止水片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0mm,搭接必须采用双面氧焊,焊接应牢固、无砂眼、裂纹。橡胶、PVC止水带搭接长度不小于200mm。11.7.3在边墙高度大于0.5m的渠道中,应设置排水孔,要求排水孔倾斜度<4%,无损坏或堵塞现象。11.8其他建筑材料11.8.1在石方开挖或料场开采中,炸药、雷管等的运输、存储、使用,以及爆破作业等应满足《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等的要求。47 附表山塘风浪爬高、波高计算参考表风区混凝土坝、土石坝、堆石坝不同坡比(砌石护坡)下的波浪爬高R5%(m)设计风速吹程砌石坝(m/s)1:2.251:2.001:1.801:1.751:1.601:1.40(m)hZ+h5%(m)100.100.130.140.150.160.170.18150.150.200.220.240.240.260.2950200.200.270.300.330.340.360.39250.260.350.390.420.430.460.50300.320.430.470.510.520.560.61100.130.170.190.210.210.230.25150.200.270.300.330.330.360.39100200.280.370.410.450.460.490.54250.360.480.530.570.590.630.69300.440.590.640.700.720.760.84100.180.240.260.290.290.310.34150.280.370.410.450.460.490.53200200.380.510.560.610.630.670.73250.490.650.720.780.800.850.94300.600.800.880.950.981.041.14100.240.330.360.390.400.430.47150.380.510.560.610.620.660.73400200.520.700.770.830.850.911.00250.660.890.981.071.091.161.27300.811.091.201.301.331.421.56100.290.390.430.470.480.510.56150.450.610.670.730.740.800.87600200.620.840.921.001.021.091.20250.801.071.171.281.301.391.53300.971.301.431.561.591.701.86100.330.440.490.530.540.580.64150.520.690.760.830.850.900.99800200.710.951.051.141.161.241.36250.901.211.331.451.481.581.73301.101.481.631.771.811.932.11100.370.490.540.590.600.640.70150.570.760.840.910.931.001.091000200.781.051.151.251.281.371.50251.001.341.471.601.631.741.91301.221.631.791.951.992.132.33100.440.590.650.700.720.760.84150.680.911.011.091.121.191.311500200.931.251.381.501.531.631.79251.191.601.761.911.952.082.28301.451.942.142.322.372.542.78100.500.670.730.800.810.870.95150.771.041.141.241.271.351.482000201.061.421.561.701.731.852.03251.351.811.992.162.212.362.59301.642.202.422.632.692.873.15注:当采用混凝土预制板(块)护坡时,风浪爬高乘以1.125的系数。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