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00 KB
  • 20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

  • 20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ICSXX1>.XXX.XXXXX备案号:XXXX-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172-2010替代SL172-96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constructionofsmallhydropowerstation(征求意见稿)2010-XX-XX发布2010-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SL172-2010的通知水国科[2010]XX号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经审查,批准《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发布。标准编号为SL172–2010,代替原SL172-96。本标准自2010年月日起实施。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二○一○年月日 前言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的要求,对《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SL172—96)进行修订。本规范共8章22节251条和11个附录,主要内容有:——一般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规定;——水工建筑物施工施工技术规定;——金属结构和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定;——升压站施工技术规定;——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施工技术规定;——原型观测施工技术规定。对SL172—96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对规范结构进行调整;——对测量有关要求进行调整;——增加洞室开挖有关内容;——增加套井、化学灌浆等防渗处理有关内容;——增加混凝土灌砌石、干砌砼预制块有关内容;——增加电气设备安装有关内容;——增加自动化控制有关内容;——增加开关站安装有关内容;——增加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有关内容;——增加原型观测有关内容;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L192—96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荣庆樊新中吕燕陈昌杰夏伟才周剑雄张勇刘清文胡嵩秦钟建任苏明华强石世忠潘仁友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目次11总则22术语、符号和代号53一般规定53.1施工测量113.2施工导流143.3土石方开挖与填筑 203.4洞室开挖263.5地基处理363.6防渗处理413.7混凝土工程613.8砌石工程673.9混凝土构件的预制与吊装724水工建筑物施工724.1碾压式土石坝844.2砌石坝874.3混凝土坝934.4进水口、明渠与前池994.5隧洞1054.6渡槽1064.7调压井1094.8压力管道1124.9厂房等1175金属结构和水轮发电机组安装1175.1水工金属结构安装1375.2水轮发电机组安装1655.3电气设备安装1755.4水力机械辅助设备及系统管路安装1876升压站安装1887水情自动测报系统1908原型观测193附录A钢尺量距改正及长度和量距的精度计算 195附录B岩石基础开挖预裂爆破参数196附录C普通模板及支架的计算荷载198附录D水泥砂浆、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的参考时间199附录E混凝土平均强度mfcu、标准差Sfcu和强度保证率P计算方法200附录F几种石料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201附录G水利水电地下工程围岩工程地质分类表202附录H隧洞开挖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参数203附录I隧洞喷锚支护206附录J隧洞构架支撑207附录K水轮发电机组交接验收应提供的技术资料210标准用词说明211条文说明1总则1.0.1为加强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达到优质、安全、经济的目的,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装机容量50~0.5MW及坝高50m以下、库容1000万m3以下的4、5级水工建筑物的新建、扩建、续建、除险加固、技术改造等。装机容量小于0.5MW及4、5级临时水工建筑物可参照执行。1.0.3小型水电站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按现行国家标准执行;工程地质按《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的规定执行;施工安全按有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水工混凝土试验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352-2006)的规定执行;凡本规范未规定的部分,应按现行有关规范执行。1.0.4小型水电站施工前,应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中应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应积极采用经过试验和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1.0.5施工必须按批准的设计图纸进行,如需修改,应有批准的设计单位的修改补充图、修改通知书或设计签认的施工技术联络单。1.0.6工程质量评定与工程验收,应按本规范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小型水电站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168)、《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的规定执行。2术语、符号和代号2.0.1平面控制测量horizontalcontrolsurvey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各级平面控制网,确定控制点在投影面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的测量工作。 2.0.2水准测量leveling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点间高差的测量方法。2.0.3施工测量constructionsurvey各种工程在施工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2.0.4施工放样(定线)settingoutforconstructionsurvey根据设计坐标、高程或其他数据,将设计图上建筑物的轴线、细部轮廓点和填挖轮廓点标定于实地的测量工作。2.0.5变形观测deformationobservation测定建筑物在内外荷载和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构位移和总体形态的变化所进行的连续、定期测量工作。2.0.6施工导流constructiondiversion为工程创造施工条件,按照预定方案将河水通过导流泄水建筑物或束窄的河床导向下游的工程措施。2.0.7施工截流riverclosure截断河道水流,迫使水流导向预定通道的工程措施。2.0.8地基处理foundationtreatment 为提高地基的承载、抗渗能力,防止过量或不均匀沉陷,以及处理地基的缺陷而采取的加固、改进措施。2.0.9固结灌浆consolidationgrouting用灌浆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的地基以增强其整体性和承载能力的工程措施。2.0.10帷幕灌浆curtaingrouting用灌浆充填地基中的缝隙形成阻水帷幕,以降低作用在建筑物底部的渗透压力或减小渗流量的工程措施。2.0.11接触灌浆contactgrouting用灌浆加强建筑物间或建筑物与地基或围岩间的结合能力,以提高接触面上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工程措施。2.0.12回填灌浆fillinggrouting用灌浆填充混凝土衬砌与围岩间,或钢板衬砌与混凝土衬砌间的空隙,以改善传力条件与减少渗漏的工程措施。2.0.13化学灌浆chemicalgrouting用硅酸钠或高分子材料为主剂配制的浆液进行灌浆的工程措施。2.0.14施工组织设计constructionplanning 根据拟建工程的经济技术要求和施工条件,对该工程进行施工方案的研究选择和总体性的施工组织安排并据以编制概预算、制定计划及指导施工的技术经济文件。2.0.15施工措施计划constructionprocedure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详图,进一步编制的具体的施工方法和任务安排的文件。2.0.16施工总平面布置(施工总体布置)constructiongenerallayout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对施工生产和生活设施、场地、交通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关系进行规划布局的图纸文件。2.0.17施工进度计划constructionschedule协调安排工程项目之间的施工顺序、施工强度、劳动力、主要施工设备以及施工工期而编制的图表和文件。2.0.18施工方案constructionscheme根据拟建工程的施工条件,对该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财、物、施工方法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安排的文件。2.0.19施工质量constructionquality 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施工的成品达到技术标准要求、满足使用需要的性能的总和。2.0.20隐蔽工程concealedworks在施工过程中将被后续工序所掩盖的或施工后不便检查的工程项目。2.0.21网络图networkdiagram一种以节点和箭线按一定逻辑关系和组织关系将有关项目连接起来用以表达所列各项之间的顺序关系的图形。2.0.22网络技术networktechnique研究网络图的一般规律和计算方法,用以解决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工程进度以及资金优化等问题的技术。2.0.23关键线路法criticalpathmethod(CPM)按各工程项目中的控制性进度和关键环节安排各项目施工进度的逻辑关系,找出一系列“机动时间”等于零的单项程序表示所选用进度的方法。2.0.24试运行testrun建设项目在正式投入使用前所进行的试验性运行程序。2.0.25竣工completion按设计及合同要求完成建设项目的全部施工任务,并经验收合格。2.0.26阶段验收stageacceptance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如截流、蓄水、拦洪、发电、通航等)对有关项目所进行的合格认证活动。2.0.27竣工验收finalacceptance按设计要求完成建设项目的全部施工任务并具备了设计功能及投产运用条件后,按规定正式办理工程交付和接收手续的合格认证活动。3一般规定3.1施工测量3.1.1一般规定1小型水电工程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五等,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四等,1km以上的水工隧洞,其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应作专门技术设计。2在施工准备阶段及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下列测量工作:1)对设计所交付主要水工建筑物的轴线桩(坝、闸等)、中心线桩(机组中心线等)、三角网基点桩等及其测量资料进行检查、校对,发现不稳妥或测量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补测加固、加密或重新测量。 2)在施工过程中,测定不同施工阶段的水工建筑物的位置和标高,并经检查校验后,方可开挖、立模、填筑和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3.1.2平面控制测量1平面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2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二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1.2-1的规定(注:一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即为水电五等控制网)。表3.1.2-1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km)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mm)约束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差(mm) 一级≤1.0≤10≤20≤1/40000≤1/20000二级≤0.5≤10≤40≤1/20000≤1/100002)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1.2-1)式计算。(3.1.2-1)式中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平均边长(km)。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测量中误差按(3.1.2-2)式计算。(3.1.2-2) 式中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n——异步环的变数。4)卫星定位测量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要求,并符合(3.1.2-3)式的规定。m≤σ(3.1.2-3)3一、二级小三角测量,三角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2-2的规定(注:一级小三角即为水电五等控制网)。表3.1.2-2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基线丈量的相对中误差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一级小三角 1±51/1000001/400001/20000二级小三角0.3~0.8±101/400001/200001/100004一、二级小三角三边网的光电测距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2-3的规定。表3.1.2-3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测距中误差(ram)测距相对中误差 一级小三角0.5~1±161/60000二级小三角0.3~0.8±161/300005一、二、三级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2-4的规定。(注:一级导线即为水电五等控制网)表3.1.2-4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符合导线总长(km)平均边长(m)每边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3.6300±15±51/14000二级2.4200±15±81/10000三级1.5120±15±121/6000 6一、二、三级导线,普通钢带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2-5的规定。表3.1.2-5钢尺量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往返丈量较差相对误差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2.52501/20000±51/10000 二级1.81801/15000±81/7000三级1.21201/10000±121/50007测角中误差的计算,光电测距任一边精度的评定按下列公式计算:1)三角网测角中误差应按(3.1.2-4)式计算:(3.1.2-4)式中W——三角形闭合差;n——三角形个数。2)按左、右角观测的导线测角中误差应按(3.1.2-5)式计算:(3.1.2-5)式中△——左、右角之和与360°之差;n——△的个数。 3)按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应按(3.1.2-6)式计算:(3.1.2-6)式中fB——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fB时的测站数;N——fB的个数。4)光电测距单位权中误差应按(3.1.2-7)式计算:(3.1.2-7)式中d——往返测距离的差数;n——测距边边数;P——距离测量的先验权。令,mD可按测距仪标称精度计算。5)光电测距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应按(3.1.2-8)式计算:(3.1.2-8)8钢尺量距改正、长度和量距的精度计算见附录A。3.1.3高程控制测量1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2四、五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3-1的规定。表3.1.3-1四、五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偶然中误差M△(mm)全中误差Mw (mm)往返附合路线或环形闭合差(mm)四等±5±10±20五等±10±20±303四、五等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3-2的要求。表3.1.3-2四、五等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离差 (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红、黑面读数差(mm)红、黑面所测高差较差(mm)四等<803<10能读数35五等<100大致相等 ————注:四、五等测量闭合差计算分别采用和,L为往返测量平均距离,单位以km计。4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作业场地应选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标尺点须设立木桩。2)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越距离小于200m时,可采用单线过河;大于200m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3.1.3-1的规定。3)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3-3的规定。4)当跨越距离小于200m时,也可采用在测站上变换仪器高度的方法进行,两次观测高差较差不应超过7mm,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高差。表3.1.3-3跨河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跨越距离(m)观测次数单程测回数半测回远尺读数次数测回差(mm)四等五等<200往返各一次13——200~400往返各一次 231225注:1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到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2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距离宜相等,两岸岸上距离宜相等,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5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1.3-4的规定。表3.1.3-4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边长(km)观测方式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四等10≤1对向观测五等15≤1对向观测注:1、D为测距边的长度(km)。2、起讫点的精度等级,四等应起讫于不低于三等水准的高程点上,五等应起讫于不低于四等的高程点上。3、路线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路线的长度限值。 6GPS拟合高程测量,仅适用于平原或丘陵地区的五等及以下等级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GPS网应与四等或四等以上的水准点联测。联测的GPS点,宜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和中央。若测区为带状地形,则联测的GPS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2)联测点数,宜大于选用计算模型中未知参数个数的1.5倍,点间距宜小于10km。3)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4)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宜采取分区拟合的方法。3.1.4建筑安装施工测量1开挖阶段测量精度,应符合表3.1.4-1的规定。2立模、浇注、填筑阶段测量精度,应符合表3.1.4-2的规定。3高层建筑物混凝土浇筑及预制构件拼装的竖向测量偏差,应符合表3.1.4-3的规定。4建筑物的模板架设后,应利用测放轮廓点进行检查,其偏差应符合表3.7.5的规定。5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范5金属结构与水轮机发电机组安装的有关规定。表3.1.4-1开挖轮廓点点位中误差工程部位点位中误差 (mm)备注平面高程主体工程部位的基础轮廓点预裂爆破孔定位点±50~±100±100仅指有密集钢筋网的部位、点位误差值均相对于邻近控制点或测站点、±50mm的误差轴线点而言主体工程部位的坡顶点、中间点、非主体工程部位的基础轮廓点±100±100土、砂、石覆盖面开挖轮廓点±200±200 表3.1.4-2立模、填筑轮廓点点位中误差及分配建筑材料建筑物名称点位中误差(mm)平面位置误差分配(mm)平面高程轴线点(测站点)细部放样混凝土各种主要水工建筑物(坝、闸、厂房)船闸及泄水建筑物等坝内正、倒垂孔±20±20±17±10 各种导墙及井、洞衬砌、坝内其他孔洞±25±20±23±10其他(副坝、围堰、心墙、护坦、护坡、挡墙等)±30±30±25±17土石料碾压式坝(堤)上、下游边线、心墙面板、堆石坝及各种观测孔位等±40±30±30±25各种坝(堤)内设施定位填料分界线等±50±30 ±30±40表3.1.4-3竖向测量偏差限值工程项目相邻两层对接中心线的偏差(mm)相对基础中心线的偏差(mm)累计偏差(mm)备注厂房、开关站等各种构架、立柱±3H/2000±20H总高度闸墩、栈桥墩、船闸、厂房等侧墙 ±5H/1000±303.2施工导流3.2.1一般规定1导流工程施工应妥善解决从初期导流到后期导流施工全过程中挡、泄水问题,处理好洪水与施工的矛盾,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可靠。2导流工程应按已批准的设计文件选定导流标准。当按规定标准导流有困难时,经充分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降低标准,但应加强气象与水情预报,在汛期前,工程应达到安全度汛的要求。3整个施工过程中应按主管部门审批后的设计规定,妥善处理通航、过木、向下游供水与排泄冰凌等问题。4施工过程中应拟定天然来水流量超过导流设计洪水标准时的应急预案,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尽量减少失事损失。3.2.2围堰施工1围堰施工及拆除进度应满足工程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导流泄水建筑物施工时宜提前施工围堰部分堰体及防渗体,以利于均衡围堰施工强度。并应在汛前修筑到设计度汛高程。 2围堰施工宜充分利用永久建筑物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力,堰体填料要尽量使用永久建筑物基础开挖料。围堰宜尽可能与永久建筑物相结合。3应重视围堰基础防渗处理。围堰覆盖层防渗处理方式应安全可靠,并尽可能简单易行。4围堰拆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筑堰的块石、杂物等应拆除干净。拆除范围及拆除断面(宽度及高程)应满足永久建筑物的运行要求,对分期导流的一期围堰拆除还应满足二期导流及截流泄水要求。对前期导流的一期围堰拆除料宜尽量考虑用于二期围堰提前进占抛填的部位。3.2.3截流1在施工截流前应周密设计,做好水情预报,并做好人力、物力与技术上的准备。2截流时间的选择应综合分析水文、气象、河道综合利用要求、前期工程的实际进度、汛前围堰及基坑的施工强度后经论证确定。3截流方式宜采用立堵方式。4非岩基河床截流段,一般应事先在整个龙口部位或困难区段进行平抛护底。护底长度在戗堤轴线以上可取最大水深的2倍;在戗堤轴线以下,可取最大水深的3~4倍。龙口抛投时可用石串、块体串联或栓锚大块石抛投进占,以保证抛投料投到需要位置,防止流失。截流备料总量应根据截流料物堆存条件、运输条件,可能流失量及戗堤沉降量等因素综合分析,并适当增加备料量,其增量系数可为0.15~0.25。5合龙过程中,应随时测定龙口的水力特征值,适时改换抛投料种类、抛投强度,改进抛投技术,以改善截流条件。6 应做好闭气的备料工作,保证闭气的质量。用土石料闭气时,在戗堤迎水坡应按反滤层的铺料原则抛填闭气料,直到基本堵死为止。抛填各层填料时,应使各层填料铺得稳定、均匀。也可采用铺油布、帆布、土工合成材料再抛填土闭气。多砂性河流截流后的闭气,可采用人工造淤或放淤办法闭气。3.2.4安全度汛1受洪水影响的建筑物应在汛前达到设计要求的度汛高程和形象面貌。2土石坝型的围堰工程,除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外,上游围堰应尽可能与坝体相结合,以坝体拦挡第一个夏汛洪水。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当未浇筑混凝土面板之前,应对上游坝坡采取碾压砂浆或喷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固坡处理措施,使坝体提前拦洪度汛。若采用坝体过流,对坝面和下游坝坡宜分别采用大块石、钢筋石笼等加固。4混凝土坝及浆砌石坝无论采用断流围堰或分期围堰,均可利用坝体临时断面或预留底孔、缺口等或与其它导流泄水建筑物组合导流。5电站厂房可以用围堰或坝体临时断面形成小基坑度汛。当用厂房结构挡水时,应校核厂房围护结构的稳定和应力,并应作好进水口及尾水管出口处的封堵设施。6围堰拆除前,应对围堰保护区进行清理,并对挡水位以下的永久建筑物进行阶段(中间)工程验收。3.2.5导流建筑物封堵施工1导流建筑物封堵应在工程已具备可靠的度汛泄洪措施、可满足下游用水要求并经主管部门通过蓄水验收后方可进行。2下闸封孔宜在枯水期进行,设计流量采用重现期5~10年的当月或旬平均流量。3封孔方式可采用闸门封孔,也可用围堰封孔。采用何种方式,应按设计要求和工程条件具体选定。4 堵头施工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并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堵头应满足稳定、抗裂、与围岩或老混凝土结合紧密、抗渗等要求。堵头应分段施工,分段长度以10m~15m为宜。堵头内宜埋设灌浆管及冷却水管,必要时设置灌浆冷却廊道。也可采用低热微膨胀水泥或外掺氧化镁混凝土。混凝土层厚一般以1.5m为宜。当温度达到年平均温度后应进行接触灌浆。3.2.6基坑排水1初期排水应控制基坑水位下降速度,一般为0.5m/d~1.0m/d,以保证围堰及地基的稳定性。基坑排水设备容量可用试抽法确定。应充分利用地形布置排水泵站,避免施工干扰,并应与永久排水统一考虑。对过水围堰,泵站的布置与结构形式,应有利于度汛和从基坑撤退。2开挖施工前应进行周密的排水系统布置和合理选择排水设备。排水系统布置应兼顾基坑开挖与主体建筑物施工两个时期使用。3建筑物基础置于土壤及细砂等透水软基土层,基坑开挖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办法。3.3土石方开挖与填筑3.3.1软基开挖1软基开挖应优化施工方案,正确选定降、排水措施,做好挖、填平衡计算,并合理调配。2基坑边坡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和施工条件等情况,经稳定验算后确定,并应制定保护边坡稳定措施和确实有效的应急预案。 3开挖前应降低地下水位,使其低于开挖面0.5m。4基坑开挖须分层、分段和分区依次进行,逐层设置排水沟、层层下挖。5根据土质、气象和施工机具等情况,基坑底部应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一般为0.3m~0.5m,在底部工程施工前,分块依次挖除。6水力冲挖适用于粉砂、细砂、砂壤土、中轻质壤土、淤土和易崩解的粘性土。7在负温下,挖除保护层后应即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8当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合时,应会同有关单位及时研究处理。发现文物古迹、化石及测绘、地质、地震、通讯等部门设置的地下设施和永久性标志时,均应妥善保护,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处理。9弃土不得妨碍开挖基坑及其他工作,或影响坑壁稳定并应避免二次出渣。弃渣场地应结合当地条件合理布局。不得恶化水流条件或造成下游河道淤积;力求不占或少占耕地;在施工安排有条件时,弃渣应结合造田,以利农业耕作。弃土宜与其他建设相结合,并注意环境保护与恢复。10 软基开挖工程,应尽量在雨季或冬季前完成。雨季施工时,对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等,均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定。雨季前,应根据地形将施工场地的排水系统进行疏浚、加固或修建,以保证水流畅通,不形成积水,并须防止四周邻近地带的地面水流入场内。3.3.2岩石基础开挖1基础开挖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当岸坡和河床底部同时施工时,必须确保安全。否则,必须先进行岸坡开挖。未经安全技术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严禁采用自下而上的开挖方式。2岩石基础开挖应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1)设计边坡轮廓线开挖,应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方法。2)基础岩石开挖,应主要采用分层的浅孔梯段爆破方法。3)紧邻水平建基面,应采用预留岩体保护层并对其进行分层爆破的开挖方法。3基础面的开挖偏差,应符合下述规定。对节理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发育和坚硬、中等坚硬的岩体:1)水平建基面高程的开挖偏差,不应大于±200mm。2)设计边坡轮廓面的开挖偏差,在一次钻孔深度条件下开挖时,不应大于其开挖高度的± 2%;在分台阶开挖时,其最下部一个台阶坡脚位置的偏差,以及整个边坡的平均坡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对节理裂隙极发育和软弱的岩体、不良地质地段的岩体,以及在坑槽部位和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其开挖偏差均应符合设计要求。4出渣运输应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并符合3.3.1有关规定要求。5紧邻设计建筑基面、设计边坡、建筑物或防护目标,须采用中小孔径爆破方法。6钻孔质量应符合下述要求:1)钻孔孔位应根据爆破设计确定;其开孔位置的偏差,不能影响和改变爆破设计,实际孔位应有记录。2)钻孔角度和孔深,应符合爆破设计的规定。3)已造好的钻孔,孔内岩屑在装药前应予清除,孔口应做好防护。钻孔经检查合格方可装药。7预裂爆破和光面爆破。1)爆破效果,除其开挖偏差应符合本条款3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述要求:在开挖 轮廓面上,残留炮孔痕迹应均匀分布。残留炮孔痕迹保存率,对节理裂隙不发育的岩体,应达到80%以上;对节理裂隙较发育和发育的岩体,应达到80%~50%;对节理裂隙极发育的岩体,应达到50%~10%;相邻两炮孔间岩面的不平整度,不应大于200mm。炮孔壁不应有明显的爆破裂隙。2)对于倾斜、垂直建基面上的预裂爆破参数,可结合工程实际参照附录B的经验确定,并在生产性试验中验证与调整,以确保预裂效果。光面爆破的参数,亦需根据地质条件通过试验确定,或参照同类工程的经验数值。3)对主要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建基面进行预裂爆破时,预裂范围应超出梯段爆破区。当预裂孔与梯段爆破孔方向平行时,两者间的距离宜取梯段爆破孔排距的50%~70%。当预裂孔与梯段爆破孔方向不平行时,两孔距离最小处的孔底装药部位的距离应不小于(10~30)D(D为预裂孔孔径)。预裂缝深度宜等于梯段孔孔底垂直破坏深度,可按表3.3.2-1选取。预裂缝两端的超长宜为(100~200)d(d为 炮孔装药直径)。预裂缝缝宽度应符合以下规定:对坚硬岩石应为5mm;对中等坚硬岩石与松软岩石不宜小于10mm。并应根据爆破试验确定。4)预裂炮孔和梯段炮孔若在同一爆破网络中起爆,预裂炮孔先于同一梯段相邻炮孔起爆的时间,不得小于75ms~100ms。8梯段爆破。1)梯段爆破的效果,应符合下述要求:爆破石渣的块度和爆堆,应能适合挖掘机械作业。爆破石渣如需利用,其块度或级配还应符合有关要求;爆破对紧邻爆区岩体的破坏范围小,爆区底部炮根少;爆破地震效应和空气冲击波(或噪音)小,爆破飞石少。2)紧邻设计边坡的一排梯段炮孔,其孔距、排距和每孔装药量,应较其他梯段炮孔的小。3)若采用预留岩体保护层开挖方法,其上部的梯段、炮孔不得穿入保护层。4)梯段爆破的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得大于500kg,邻近设计建基面和设计边坡时, 不得大于300kg。在建筑物或防护目标附近,以及在坑、槽部位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水下开挖等进行爆破,最大一段起爆药量,须经爆破试验确定。9紧邻水平建基面的爆破。1)紧邻水平建基面的岩体保护层厚度,应由爆破试验确定,无条件进行试验,表3.3.2-1可供参考。表3.3.2-1保护层厚度岩体特性节理裂隙不发育和坚硬的岩性节理裂隙较发育、发育和中等坚硬的岩体节理裂隙极发育和软弱的岩体保护层厚度25d30d40d注:d为炮孔装药直径。 2)对岩体保护层应分层进行浅孔爆破。对节理裂隙不发育、较发育和坚硬、中等坚硬的岩体,炮孔不得穿过建基面;对节理裂隙极发育和软弱的岩体,炮孔不得穿入距水平建基面0.2m的范围,剩余0.2m厚的岩体应进行撬挖。10沟槽爆破。对廊道、截水墙、齿槽和渠槽等开挖通过爆破试验确定其爆破参数。一般应先在两侧设计坡面进行预裂,随后按留足底部保护层进行中部开挖。无条件采用预裂爆破时,则应按留足两侧保护层和底部保护层的方式,进行光面爆破。沟槽中部的爆破,应符合下列要求:1)留足保护层的剩余中部槽体尺寸决定爆破方式(梯段或拉槽)。2)采用梯段爆破时,最大一段起爆药量应不大于300kg。3)当只能用拉槽爆破时,可用小孔径钻孔、延长药包毫秒延期控制爆破,最大一段起爆药量应不大于200kg。4)当留足保护层后,其剩余中部槽体尺寸不能满足梯段或拉槽爆破时,应采用分层钻孔爆破的方式,其药卷直径不得大于32mm。11 高边坡开挖与处理。不良地质地段的高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应提出相应解决的办法,并注意以下问题。岩质边坡加固可采用挂网喷锚方式。强风化与土质边坡可采用混凝土或砌石网格架内镶砌石或填土,并在网格节点设深锚杆或锚索。还可按设计要求分别采取重力挡墙和坡脚压重、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或锚杆、沉井等处理方法。1)选择合理的开挖施工程序。2)选择合理的梯段开挖高度。3)必须采取预裂等防震措施。4)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严格控制一次起爆的装药量。5)对局部受构造影响、切割的严重岩体应研究采取适宜的开挖方法及加固处理措施。6)对已挖的坡面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及时加固。7)加强地面与地下排水,降低外水压力。12在建筑物及其新浇筑混凝土附近进行爆破时,必须遵守表3.3.2-2中的规定进行施工,减小爆破震动的影响。在邻近建筑物10m以内进行爆破时,必须严格控制浅孔起爆的最小装药量,并采取钻设防震孔或其他防震措施。如需在新灌浆区,新预应力锚固区、新喷锚(或喷浆)支护区等部位附近进行爆破,必须通过试验证明可行,并经主管部门批准。 表3.3.2-2距离与爆破方式及装药量关系项目混凝土龄期(d)允许的爆破方式与装药量小于77~1414~28(kg)允许的最小距离(m)1513100.5m孔深,火花起爆3025151.0m孔深,火花起爆 503525一般手风钻钻孔,火花起爆805035一般手风钻钻孔爆破,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20905540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251057045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50120 8050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801308555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1001509565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15016510570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200180110 75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25019012080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30021013090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400220140100延长药包,最大一段起爆药量不大于5003.3.3土石方填筑1 填方基底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开挖到设计基底后清除杂物,排除积水,在基础处理及隐蔽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才能填筑。2填筑土石料的种类、级配、含水量、土块大小、超径颗粒等均须符合设计规定。3粘性土料填筑应严格控制含水量。当土料天然含水量大于施工控制含水量的上限时,应做好料场四周的截流沟及料场内的纵横排水沟;应采取分层取土或用机械松土等措施翻晒土料;也可利用含水量低的土料掺入含水量高的土料进行调整。对于土料天然含水量小于施工控制含水量的下限时,宜采用料场加水或坝面洒水调整含水量。凡不符合要求的土料,不得运入填筑面。4各层填筑前,应对各料填筑部位的设计尺寸和外边坡测量放样,确保其断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5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压实机具,并确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进行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试验。无试验条件可参照表3.3.3选用。表3.3.3填方每层铺土厚度的压实遍数压实机具每层铺土厚度(cm)每层压实遍数(遍) 平碾(8~13t)20~306~8羊足辗(7.5~16t)25~3516~20蛙式打夯机280kg20~256~8人工打夯不大于2010~12震动凸块碾30~4012~16注:人工打夯时,土块粒径不应大于5cm。6 振动平碾适用于填料为开挖石渣、碎石、卵石类土。使用80~130kN重的振动平碾压实时,铺土厚度一般为0.6m~1.0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铺料层厚的2/3;并应根据料质、岩性适当洒水。碾压时,宜先静压,后振压,碾压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一般碾压4~6遍。7机械碾压应控制行驶速度。一般不宜超过下列规定:平碾、振动碾为2km/h;羊足碾为3km/h。8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压实参数。压实合格后始准铺筑上层新料。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做成斜坡形,碾迹重叠0.5m~1.0m。上下层分段位置应错开,错缝距离不小于1m。土料填筑层之间的结合应良好,除用羊角碾或凸块碾压实外,其他机具压实的层面都应进行刨毛和洒水润湿处理,才能铺筑新料。9土料的碾压,应平行填筑体轴线方向进行,不得垂直其轴线方向碾压。填筑面如出现“弹簧”、层间光面、松土层等现象时,应认真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始准铺筑新料。10填筑时,每层内外边坡必须按规定留足余量,填筑至设计高程后削坡到设计要求断面。各层预留压实超填宽度一般为30cm~50cm。11填方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陷量。如设计无规定时,可根据工程性质、填方高度、填料种类、压实系数和地基情况等与建设单位共同确定。12质量控制与检查必须贯穿整个填筑过程。检查填筑料、检测含水量变化、铺土厚度、碾压遍数、层间结合、压实后的干密度,以及边坡尺寸等,应达到设计的要求。 3.4洞室开挖3.4.1地下洞室施工测量应按照本规范3.1有关规定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执行。3.4.2施工组织设计1承包人应在洞室开挖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人批准,同意后才能开工。2洞室开挖施工组织设计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工程概况。2)施工总布置。3)施工方法。4)施工进度计划。5)施工资源配置。 6)安全及质量保证措施。7)施工安全监测及防护。8)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3.4.3开挖1一般规定1)地下洞室开挖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工程规模、支护方式、工期要求、施工资源配置及施工条件等选定。2)一般情况下地下洞室不应欠挖,其开挖半径的平均径向超挖值,平洞不应大于200mm,斜井、竖井不应大于250mm。3)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地质情况及施工特点,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2洞口开挖1)地下开挖工程施工前,应对地下洞室洞口岩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开挖方法、支护措施和洞口边坡加固方案等。2)洞口削坡应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严禁上下垂直作业。洞口边坡危石应清理干净,排水设施通畅。3)进洞前应组织参建各方对洞脸岩体进行鉴定,确认稳定后方可进洞。4)根据洞口断面大小、地质情况等确定进洞方式、是否进行支护。3平洞开挖1)在Ⅰ~Ⅲ类围岩中,当开挖洞径小于10m时,宜采用全断面开挖方法;当开挖洞径在10m及以上时,可采用台阶法开挖。2)在Ⅳ类围岩中,当开挖断面为中断面以上时,宜采用分部开挖,开挖后应立即进 行临时支护。3)在Ⅴ类围岩中开挖平洞时,应按本标准3.4.7的规定进行。4竖井与斜井开挖1)倾角小于30°的斜井,可采用自上而下全断面开挖;倾角为30°~45°的斜井,可采用自上而下全断面开挖或自下而上开挖,若采用自下而上开挖时,应有扒渣和溜渣措施;倾角大于45°的斜井和竖井,可采用自下而上先挖导井、再自上而下扩挖或自下而上全断面开挖。2)竖井与斜井采用自上而下全断面开挖时,必须锁好井口,确保井口稳定,并防止杂物坠落井内;当存在不利地质条件时应及时支护。3)当采用贯通导井后再自上而下进行扩大开挖时,除应遵守上面条款规定外,还应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导井堵塞和发生人员坠落事故。4)在Ⅰ、Ⅱ类围岩中开挖小断面竖井,可采取吊罐法、爬罐法或反井钻机法自下而上全断面开挖。5)在Ⅰ、Ⅱ类围岩中,开挖中断面以上的竖井时,可采用先挖导井再自上而下扩大开挖的施工方法,导井断面宜为4m2~5m2。5特殊部位开挖1)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岩台吊车梁、高压岔管、拱脚及相邻处的边墙、岩塞和在成型后的高墙上开挖洞口等,属特殊部位的开挖,应做专门设计。2)特殊部位开挖应合理分块,采用控制爆破技术开挖。开挖前应通过爆破试验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爆破参数。 3)岩壁吊车梁开挖应严格控制开挖岩面的起伏差,如开挖岩面的起伏差不符合设计要求,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善结合面受力条件。4)特殊部位开挖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2m。5)分层开挖时,岩壁吊车梁最低点距所在开挖层面的高度宜控制在2m以上。开挖采用光面爆破技术。6不良地质条件处理1)断层及破碎带、缓倾角节理密集带、岩溶发育、地下水丰富及膨胀岩体地段等不良地质条件洞室开挖,应根据地质预报,针对其性质和特殊的地质问题,制定专项保证安全措施的工程措施。2)不良地质条件洞室应采取短进尺和分部开挖方式施工。 3)当洞室围岩被不利组合的结构面切割成不稳定块体时,应采用边挖、边锚的施工方法。4)地下水丰富地段,应探明地下水活动规律、涌水量大小、地下水位及补给来源,可视实际情况采用排、堵、截、引等技术措施。5)发生塌方时,承包人应立即采取按工程预案采取加固抢险措施,迅速制作塌方,防止范围扩大,并组织参建各方分析原因,采取加固处理措施。7施工支洞1)施工支洞的设置,应根据地下建筑物的布置、工程量、总进度、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施工道路布置及施工机械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遵守下列规定:采用钻孔爆破法开挖时,支洞的间距宜在3km以内;竖井与斜井的施工支 洞,高差宜在200m以内;需自内向外开挖或衬砌洞口时,可在洞口附近设置施工支洞;地下厂房分层开挖,应利用永久隧洞作为施工支洞,或从永久隧洞内分岔设施工支洞,必要时另增设施工支洞。2)支洞布置应遵守下列规定:沿洞线的地质条件较好;洞线短;通向支洞口的交通运输线路工程量小;各支洞承担的工程量大体平衡;洞外有适宜的弃渣场地;洞口高程应满足相应的防洪标准等。3)支洞断面尺寸应满足运输、支护、各种管线布置及人行安全的要求。采用单车道时,每200m左右宜设一个错车道。4)支洞洞线一般应与主洞正交,交叉口应满足运输线路最小转弯半径的要求。有条件时,支洞应有向洞外3‰左右的下坡。 3.4.4钻孔爆破1地下洞室采用钻孔爆破开挖时,必须遵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有关规定。2地下洞室设计轮廓线的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技术。3开挖施工前,应进行爆破参数的试验。4承包人应根据设计图纸、地质情况、爆破材料性能及钻孔机械等条件,进行钻爆设计。5钻孔爆破作业,应按照批准的爆破设计图进行。6钻孔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钻孔孔位应根据测量定出的中线、腰线及孔位轮廓线确定;2)周边孔在断面轮廓线调整的范围和掏槽孔的孔位偏差不宜大于±50mm,其它炮孔的炮位偏差不得大于±100mm;3)炮孔的孔底应落在爆破图所规定的平面上; 4)炮孔方向应一致,钻孔过程中,应经常进行检查,对周边孔和预裂爆破孔应特别控制好钻孔角度;5)炮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装药爆破。7炮孔的装药、堵塞和引爆线路的联接,应由取得爆破员资格证的作业人员按爆破图进行。8光面爆破和预裂爆破的效果,用下列标准检验:1)残留炮孔痕迹应在开挖轮廓面上均匀分布,炮孔痕迹保存率:完整岩石等于或大于80%,较完整和完整性差的岩石不小于50%,较破碎和破碎岩石不小于20%;2)相邻两孔间的岩面平整,孔壁不应有明显的爆震裂隙;3)相邻两茬炮之间的台阶或预裂爆破的最大外斜值,应小于200mm;4)预裂爆破后必须形成贯穿连续性的裂缝。 3.4.5出渣与运输1按照确定的施工方法,选择出渣、运输方式及设备。2石渣的堆放和利用,应综合考虑。3中小型隧洞出渣,宜采用有轨运输方式。当使用机车牵引,宜优先采用电瓶机车。4采用装岩机装渣时,应使轨道紧跟开挖面,调车设施亦应及时向前移动。5洞内运输一般宜设双道。如用单车道时.应设错车道,其有效长度应满足列车车组的要求,间距应按行车密度确定。6在开挖断面、通风条件、运输距离允许时,可采用装载机或挖掘机配自卸汽车出渣方式。道路最大纵坡应根据运输车辆性能和出渣设备工作条件确定,一般为9%,最大纵坡限长150m,会车视距宜为40m。局部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4%。7斜井、竖井出渣运输时,提升设备的钢丝绳安全系数应符合:1)用于载人的升降机、吊篮绳,其安全系数不应低于14。2)用于绑扎起重物的绑扎绳,其安全系数应为6~10。 3)升降物料的升降机,其安全系数不应低于6.5。8斜井若采用卷扬机出渣运输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铺设大于15°的斜坡轨道时,应有防止轨道下滑措施;2)轨道斜坡段与平段应以竖曲线连接,在竖曲线与平直段相接处应设倒坡,并在适当位置上设置能够控制的挡车装置;3)牵引绳应与斜坡段轨道中心线一致,并设地滑轮承托;4)车辆运行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m/s;5)斜坡段应设置人行道与安全扶手,人行道边缘与车辆外缘的距离不得小于300mm;6)斜井内每隔100m左右宜设一个避车洞。9斜井采用泄槽溜渣时,应根据斜井倾角确定泄槽形式,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设施。10竖井采用吊罐出渣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井深大于40m时,应设吊罐导向装置。 2)吊罐装渣重量不应超过设计值。11斜井和竖井运输,应有可靠的通讯和信号联系,信号应声光兼备。12提升设备应有防止过卷、过速、过电流和失电压等保险装置及可靠的制动系统,并加强维护检查工作。3.4.6临时支护1开挖后需要支护的地段,应根据围岩条件、洞室断面型式、断面尺寸、开挖方法、围岩自稳时间等因素,确定以锚杆、喷射混凝土为主的临时支护方案。2锚喷支护类型应根据围岩特性、断面尺寸、施工方法,通过工程类比或现场监测结果确定。3构架支撑与锚喷支护应在Ⅳ、Ⅴ类围岩中使用,并应进行设计确定。3.4.7不良工程地质地段施工1在不良地质地段中开挖洞室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支护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2预应力锚杆(索)的设计与施工,应遵守《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SL212)和《水工预应力锚固施工规范》(SL46)的规定。 3在松散、破碎的岩体中,对岩体可采用预灌浆加固、先护后挖、边挖边护等方法施工。4在不良地质条件洞段的洞室开挖与支护后,应加密布置监测断面,增加观测频次,及时通报监测结果,遇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3.4.6根据工程地形、地貌、围岩条件、施工方法等实际情况确定洞室开挖的安全监测项目、数量和选择监测仪器,并做好安全监理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遇有变形异常,及时采取处理措施。3.4.7地下洞室施工应做好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工作,具体标准可参照《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规范》(SL378-2007)相关要求。3.5地基处理3.5.1基础面的清理及处理1地基开挖达到建基面,必须对基础面进行认真地清理及处理。2清理建筑物软土地基时,应将地面上的草皮、竹、木、树根、乱石、淤泥、腐植土、泥炭、坟墓及各种建筑物全部清除。对坡残积物、滑坡体等,应按设计要求清除。3对基础面欠挖的处理,应符合3.3.2相关规定。 4基础面沿流向倾斜时,只允许向上游方向缓倾,其坡度以不大于1:10为宜,岸坡基础如有反坡,应处理成为顺坡。尖角应处理成钝角。按此确实不易处理,则应采取结构措施,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填平补齐,以满足上述要求。5基础面上的松动岩块和破碎岩石以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岩体,必须清除或处理。6前期地质勘探和试验中遗留的钻孔、平硐、竖井、探槽等,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和处理。7开挖之后基础暴露出来的裂隙、断层破碎带、溶洞、岩穴、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问题,应按设计要求及时处理。当设计无规定时,可参照下列措施处理:1)对一般节理裂隙可喷砂浆或喷混凝土封闭。对于较宽的裂隙,应将裂隙充填物清除一定深度,再回填水泥砂浆或混凝土。2)对断层破碎带的处理,应视其具体情况,在清除一定深度后,宜先浇筑混凝土板、混凝土塞或用浆砌石封堵,再作固结灌浆处理。3)对溶洞、岩穴宜用混凝土塞堵塞洞穴,再进行充填灌浆或固结灌浆。4)软弱夹层埋深浅,应将软弱层挖除。软弱夹层倾角较陡,嵌入较深,应在清除一定深度后,回填混凝土封闭。 8基础面出现涌水或渗水,应妥善封堵和导排。不得因基础渗水而影响清基、回填或浇筑质量,更不得因渗水而进一步恶化基础条件。9对极易风化、软化和冻裂的软弱基础面,在上部结构暂不施工覆盖时,应及时用砂浆或混凝土封闭。或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10基础工程属隐蔽工程。基础处理结束后,必须及时进行基础检查验收。基础验收合格以后,勘测、施工单位应及时测绘基础竣工地质图。未经验收签证,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回填或浇筑等作业。3.5.2换土地基1适用条件。建筑物基础系塑性粘土层、粉细砂层、淤泥层或流砂层等不良地基时,宜采用换基方法处理。砂(垫层)基础、碎石基础、石渣基础、灰渣基础、砂砾石基础等换土地基宜用于埋深不大的浅层基础。2换基土料。1)换基土应为规划勘探料场质量相同的土料、砂砾料和石渣料。储量应能满足要求。2)换基土的颗粒粒径级配曲线应与设计的理论粒径级配曲线基本一致。 3)换基土的干密度、含水量、含泥量及有机物含量应符合设计规定。3换基施工应按清基开挖、回填压实两道工序进行。1)在开挖线范围进行清基开挖,清除被置换的地层。根据开挖的长度和面积,确定采取分段开挖或全面开挖。当开挖达到设计高程,被置换地层还未完全挖除,应征求设计意见,确定是否继续开挖。2)换基回填应符合3.3.3的规定。若清基面需设反滤层、过渡带时,应按设计要求铺填。4换基开挖和回填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3.3和4.1.12有关规定。5换基回填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在不能避开时,应符合4.1.10有关规定。3.5.3振冲地基1振冲法适用条件。振冲碎石桩法适用于砂土、砂砾石和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0.2MPa的粘性土、粉土、饱和黄土及人工填土(一种或几种)组成的建筑物地基的加固。振冲加密法应适用于含泥量小于10%的中、粗砂和砂砾石地基加固。 2振冲施工机械设备。1)振冲器的功率和频率、振幅、振动力应满足设计要求。2)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应根据振冲器、土质和孔深来选定,宜为50kN~200kN。3)水泵应与振冲器、土质和孔深配套。宜选用流量20m3/h~70m3/h、扬程40m~80m的水泵。4)根据工艺、单位填料耗量和运距选择填料机具。宜用铲斗载重8kN~30kN的单斗胎式或履带式装载机填料,也可用翻斗车、皮带运输机和手推车填料。5)控制质量的装置必须灵敏、准确,应定期进行校核。3振冲施工顺序。按设计桩孔布置图,宜采用由里向外或由一边向另一边的顺序施工。当加固区附近有建筑物时,应先从建筑物这边制桩;若加固土的抗剪强度很低时,宜采用“间隔跳打”法制桩。4施工要求。1)振冲碎石桩法应按成孔、清孔、填料和振密的工艺流程施工。振冲加密法应按成 孔、振密两道工序施工。2)成孔。成孔速度宜为1m/min~2m/min,密实电流不得超过振冲器电机的额定电流,在成孔过程中必须使振冲器自由悬垂,否则应适当降低成孔速度。成孔水压力宜为0.4MPa~0.6MPa,水量为200L/min~500L/min。振冲碎石桩法应重复造孔1~2次,振冲器的提升速度宜为5m/min~8m/min。易垮孔的软弱土层宜采用边造孔边固壁的方法成孔。孔位偏差应小于10cm,桩顶中心偏差应小于20cm。振冲碎石桩成孔深宜小于设计孔深0.3m~0.5m,振冲加密法在达到设计深度时,应关小水量,再振至设计孔深0.5m以下。3)振冲碎石桩法必须清孔1min~2min。4)填料。根据土质不同,粘性土宜用振冲器提出孔口的间断加料法;孔壁不稳定的其他土层,宜用振冲器不提出孔口的连续加料法。碎石、卵石、砂砾、矿渣、碎砖、粗砂等填料,粒径宜不大于5cm,含泥量应不大于10%。每次填料应均匀对称,填料量应控制在0.15m3/次~0.5m3/次或孔内厚度不大于1m。5)振密。填料、振密过程中,必须减少供水量,以维持孔口有一定的回水即可。振冲器每次提升高度不得超过振冲器锥头长度,宜为0.3m~0.5m。振冲加密法每提 升一次必须留振30s~60s。密实电流和留振时间必须符合设计要求。6)振冲加固完工后,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场地平整和表层处理。7)施工时,必须使水(压力、流量)、电(密实电流、留振时间)、填料(每次填料量、每米桩长填料量)符合设计要求。5质量检查要求。1)检查施工质量的三要素:填料量、密实电流和留振时间应符合规定;对于砂砾石或砂性地基应着重检查留振时间和填料量,对于软弱粘土地基应着重检查密实电流。2)加固效果检查。每300~500根桩抽样1根进行检查,不足300根时至少抽检1根。重要部位,应增加抽检数量。粘土、砂壤上和砂砾石地基分别在加固20d、15d、7d后,方可进行效果检查。6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施工记录应有专门的表格,采用等距孔深或等距间隔时间记录。资料整理的内容包括: 1)原始记录资料。2)效果检查资料。3)制桩成果统计图。4)桩体施工电流图。5)竣工报告。3.5.4钻孔灌注桩1适用范围。钻孔灌注桩适用于各种松散砂层、淤泥层、土层等软基加固;各类级别的岩石和砂砾石、卵石等地基加固。2施工准备。1)按照工程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施工设计。确定成孔机械、配套设备、合理选择工艺方法。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和施工顺序。2)根据场地条件,合理布置供水、排水、供电和混凝土拌制、钢筋笼制作等临时设施。 3造孔方法。钻孔灌注桩常用螺旋钻、冲击钻、冲抓锥、振动沉管、潜水电钻、正循环和反循环钻进等成孔方法。本规定仅侧重正循环钻进和泵吸反循环钻进成孔。其它钻进成孔方法可参照执行。4正循环钻进成孔法。1)钻机安置应平稳,不得产生位移或沉陷。2)根据岩土情况,合理选择钻头和调配泥浆性能。3)正常钻进时,合理调整和掌握钻进参数,应注意岩土变化情况并作记录。4)在同一桩孔中采用多种方法钻进时,应注意使孔内条件与换用的工艺方法相适应。5)加接钻杆时,应先将钻具提离孔底50mm~80mm,待冲洗液循环3min~5min后,再拆卸加接钻杆。5泵吸反循环钻进成孔法。1)钻机安置应平稳牢固,地面管路和孔内钻具不漏气、不堵塞。2)钻进时应合理掌握钻进速度和砂石泵的排水出渣情况。 3)钻进参数应根据不同的地层、桩孔直径、深度,并以砂石泵的排量和钻速进行选择和调整。4)加接钻杆时,应先将钻具提离孔底80mm~100mm,待循环液循环1min~2min后,以清洗孔底并将管道内的钻渣携出排净后,再停泵加接钻杆。6护筒埋设。1)在土层、砂砾层和卵石层等软基造孔,应埋设护筒。正、反循环钻进时,护筒内径宜大于钻头直径20cm;用冲击、冲抓钻机时,宜大于30cm。2)护筒中心线与桩位中心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5cm,护筒理设深度不宜小于1m~3m,护筒埋设应稳定,四周应分层回填粘性土,对称夯实。3)护筒顶端应高出地面30cm以上;当有承压水时,应高出承压水1.5m~2.0m。7泥浆护壁和排渣。 1)在粘土和壤土中造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排渣泥浆的比重应控制在1.1~1.2;容易坍孔的地段,排出泥浆的比重可增大至1.2~1.4。2)在砂土、夹砂土层、砂砾层、卵石层中成孔时,排渣泥浆的比重应控制在1.2~1.5。3)护壁泥浆宜选用塑性指数Ip≥18的粘土调制,泥浆控制指标:粘度18s~26s;含砂率不大于4%~8%;胶体率不小于90%。8清孔。1)孔壁岩土较好不易坍孔时,可用真空吸泥泵或潜水抽砂泵清孔。2)用原土造浆的孔,清孔后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左右。3)孔壁岩土较差易坍孔时,宜用泥浆循环清孔,清孔后的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5~1.25;泥浆含砂率控制在8%。4)清孔过程中,必须保持浆面稳定。5)清孔标准:摩擦桩的沉渣厚度应小于30cm,端承桩的沉渣厚度应小于10cm。 9钢筋笼制作及安装。1)钢筋笼的制作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分段制作的钢筋笼放入孔中适当位置后,应从钢筋笼两侧对称施焊,并保持其垂直度。2)钢筋笼下放到设计位置后,顶端必须固定,并保持其垂直和稳定,避免上浮。3)必须满足保护层厚度,可在钢筋笼的加强箍筋上设置定位钢筋环、混凝土垫块。10水下混凝土浇筑。水下混凝土浇筑除应符合3.7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管下口至孔底间距宜为30cm~50cm,初灌混凝土时,宜先灌少量水泥砂浆,导管和储料斗的混凝土储料量应使导管初次埋深不小于1.0m。2)灌注应连续进行,导管埋入深度应不小于2.0m,并不应大于6.0m,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下端时,导管宜深埋,并放慢灌注速度。3)随时测定坍落度,每根桩留取试块不得少于一组。 4)终灌时,混凝土的最小灌注高度应能使泥浆顺利排出。桩顶灌注高程应高于设计标高10cm~30cm。11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标准应符合表3.5.4的规定。表3.5.4钻孔灌注桩质量标准项次项目质量标准备注1孔位中心偏差不大于100mm2桩径偏差+100mm,-50mm3孔斜率 不大于1/1004孔深不小于设计深度5孔底沉渣厚度摩擦桩30cm,端承桩10cm6桩身混凝土强度满足mfcu=KSfcu>0.85fcu,k和fcu,min≥0.85fcu,k12常见事故的处理。1)当发现坍孔、钻孔偏斜、堵管、断桩等事故时,应查明情况,分析原因,制定事故处理方案,有条不紊地排除故障。 2)孔内事故重在预防。处理事故应谨慎从事,要防止事故套事故,增大处理难度。3.5.5挖孔桩1适用范围。在软基地段,建筑物的基础多设计为桩式基础。基础桩一般要求嵌入基岩,并扩大桩脚,以改善基础的传力条件。挖孔桩适用于:1)承载桩、抗滑桩。2)基础覆盖层较浅,深度不宜超过20m。3)基础地质情况比较简单,不存在厚度较大的淤泥质土层和流砂层。地下水位较低。4)开挖直径1m以上,便于人力施工。2施工方法。1)孔桩施工按“分段开挖,分段护壁,循环深入”的原则进行。在桩孔开挖到底后,一次浇筑桩身混凝土。2)桩孔开挖采用人力施工。在软基中,开挖分段宜为0.5m~1.0m。在基岩中开挖 桩孔同一般竖井施工。挖到设计高程后,再清基并用混凝土封闭。孔内废渣,利用井口提升架提升出孔外,再运至弃渣地点。出渣的提升设备可选用调度绞车或人力绞磨。3)桩孔可采用现浇混凝土井筒护壁或砖砌体护壁,护壁厚度宜为15cm~20cm。井筒尺寸必须保证孔桩断面要求。在基础比较软弱,地下水比较丰富,特别是存在淤泥、流沙的不良地质地段开挖桩孔时,护壁方式难以奏效,宜采用沉井施工方法建造桩孔。3施工排水。在富水地层开挖桩孔,必须认真做好排水工作,若地下水连通性较好,应设置专门集水井,集中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或将一个桩孔作为集水井,待其余桩孔施工完成后,最后再浇筑该桩孔。4桩身混凝土浇筑。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桩孔进行检查验收。孔桩混凝土应自桩底一次连续浇筑到桩顶,以保证孔桩质量。渗透水严重的桩孔,应按照3.7.30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艺浇筑桩身混凝土。5质量控制应符合:1)桩位纵横轴线偏差不得超过±5cm。2)桩孔深度应达到设计高程。嵌入基岩的孔桩,嵌入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桩顶标高误差不得超过±5cm。 3)桩孔开挖、护壁施工中,每段均应校正桩孔中心,检查桩孔垂直度。桩孔偏斜不得超过0.5%(桩长比)。桩孔偏移超过允许值时,应采取技术措施进行纠偏。4)桩身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设计指标。桩身混凝土浇筑应按设计规定取样。每桩取样不得少于1组。6施工安全应注意:1)防止井内坠物,井口应作围栏并锁定。2)防治孔内涌水涌沙,应加强排水,降低地下水位。3)防触电。井下应采用36V低压照明。灯具应有防护罩。4)防窒息。桩孔开挖较深时,应加强通风排烟。7挖孔桩施工应作好施工原始记录和井下地质素描。及时进行资料编录工作。3.5.6高压喷射灌浆 1适用范围。高压喷射灌浆适用于粘性土、壤土、砂土、砂砾石类土层或由几种土层组成复合地基的防渗和加固。并要求:1)卵(漂)石粒径不宜大于40cm,且不得集中。2)地下水应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较小。3)用于防渗工程,喷灌的深度超过40m、承受的压力水头超过30m时,必须经过试验研究论证。2高压喷射灌浆材料。1)高压喷射灌浆宜用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其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1~0.6:1,常用1:1。2)灌浆用水应符合3.7.14要求并经筛网过滤。3)根据需要可加入速凝剂、减水剂、防冻剂等外加剂和粘性土、粉煤灰等掺合料。所加外加剂和掺合料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的规定,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4)钻孔护壁的泥浆,其性能指标,必须根据地层特性、施工部位、造孔方法等,通 过试验加以选定。在砂卵石地层中造孔时,可参照表3.5.6的标准。表3.5.6砂卵石层护壁泥浆性能指标粘度(St)比重含砂量(%)胶体率(%)稳定性失水量(ml/30min)静切力(1/10Pa)(mgf/cm2)泥饼厚(mm)pH 1min10min18~251.1~1.2≤5≥96≤0.0320~3020~3050~1002~47~93高喷灌浆机具设备。高压喷射灌浆钻孔、灌浆设备除应满足规定外,其数量应与工程量和施工进度相适应,同时设备配套应尽可能优化。 1)高压泵、空气压缩机的压力和排量,应能满足高压喷射灌浆设计要求。2)拌浆机必须装筛网,且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应能连续均匀地拌合浆液,其拌合能力应大于最大设计灌浆量。3)灌浆机应优先选用多缸活塞式,并有足够的排浆量,其压力应不小于最大设计压力的1.5倍。4)喷塔必须牢固、平稳,制成高架,宜保证整个钻孔能连续喷灌结束。5)喷杆必须平直,接头处应有锁紧装置,并有足够的强度,其总长度应大于最大设计孔深0.5m以上,且应有长度、定向标记。6)水、气嘴的直径和加工、装配精度应符合规定。浆嘴必须设在水、气嘴的下方,并隔一定的距离。7)提升装置应有足够的提升能力,保证喷杆能匀速、平稳提升,并能在0~25cm/min间实现无级或多级调速。 8)孔口装置应有足够的输出扭距,保证喷杆在孔内能平稳旋转或摆动,并能在0~20r/min和0~25次/min实现无级或多级调速,摆动角也应在0~50°间无级或多级调控。9)高压水、气、浆系统分别应有压力、流量监测仪表,提升装置应有提升速度仪表或标记,孔口装置应有旋转速度、摆动频率、摆动角度的仪表或标记。10)提升装置与高压泵、空气压缩机、拌浆机、灌浆机、孔口装置间宜设联动装置。4喷灌方式。高压喷射灌浆按防渗和加固的不同要求分别采用旋喷、定喷和摆喷三种方式。防渗板墙的联接宜采用折线型,也可采用直线型。5施工程序。高压喷射灌浆施工分为四个程序:造孔、试喷和下喷杆、喷射灌浆和喷射结束静压灌浆。6造孔作业。1)钻孔宜分二序施工,先钻一序,后钻二序。2)钻孔方法和护壁方式的选择,应与地层条件和处理要求相适应。3)钻孔孔径必须大于喷杆直径,以能使喷杆顺利下至设计深度。 4)孔位偏差:防渗板墙应不大于5cm,旋喷桩应不大于10cm。孔斜率应不大于1%。5)钻孔过程中应对漂(块)石、腐木、洞穴、涌水、漏水等层段作好详细记录。7试喷和下喷杆。1)喷塔就位后,必须试喷1min~2min,待水嘴、气嘴、水、气、浆路及监测装置和其他机具均正常后,才能向孔内下喷杆。2)下喷杆时,应对水、气、浆嘴采用保护措施。3)喷杆必须下至设计深度。4)高压胶管及接头,其承受的极限压力应不小于工作压力的三倍。5)水、气、浆路必须畅通无阻,输送距离不宜大于50m。水、气必须同轴喷射。6)摆(定)喷的喷射方向角误差应不大于1°。8喷射灌浆。1)先向孔内送浆,待浆液冒出孔口,并达到规定的浓度或送入不少于1.0m3浆量后,才可依次送入高压水和压缩空气。 2)必须在水、气、浆压力和流量及旋转速度或摆动频率、摆动角度、喷射方向均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按要求提升喷杆。3)水泥浆必须搅拌均匀,随拌随用,超过4h的余浆不宜使用。4)不同地层的提升速度,应通过试验确定,宜取6cm/min~15cm/min。5)喷灌作业应连续进行,如喷杆分段提升,其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0cm。6)喷灌至设计高程后,应用水灰比为几0.5:1~0.8:1的浆液进行静压灌浆,直至终喷高程浆液不下降为止。7)喷灌结束后,应将所有设备、机具清洗干净。8)喷灌过程中,应有专人控制、观测和记录。对施工工艺参数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异常现象应作详细记载。9喷灌中断的处理。 1)尽可能缩短中断时间,及早恢复喷灌。2)中断时间较短,且中断时未变换浆液,恢复喷灌时,应搭接10cm以上。3)中断时间较长,但未超过24h,恢复喷射灌浆时,应搭接100cm以上。4)中断时间超过24h,应会同设计单位一起研究处理办法。10漏失孔段的处理。1)喷射灌浆前,应先作静压灌浆,待漏浆停止才进行正常喷射灌浆。2)喷射灌浆过程中发现漏失孔段,则应降低提升速度或停止提升,进行静灌或在漏浆地段重复喷射灌浆,直至恢复正常为止。3)若漏失严重,应加浓浆液或经设计同意加入速凝剂或河沙、粉煤灰、碳灰等掺合料。11墙(桩)缺陷的处理。 1)缺陷部位喷灌后时间未超过24h,可将喷杆下至该部位进行重复喷射灌浆,其上、下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00cm。2)缺陷部位喷灌后时间超过24h,应采取加孔的方法处理,加孔位置和数量与设计研究确定。12墙(桩)体质量检查。1)灌浆过程经常性质量检查内容包括:钻孔和喷灌过程中的各参数及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是否符合要求。2)高压喷射灌浆结束28d后,应对墙(桩)进行质量检查。检查项目有开挖检查(对桩、柱、板墙的形状、尺寸、整体性和均匀性观测和量测)、抗渗性检查(围井、钻孔压(抽)水试验)、物理力学性检查(取样或钻孔取芯的密度、比重、抗压和抗剪强度、声波和标准贯入法检测)。以上检查项目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重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一项或数项的检查。3)检查部位:帷幕中心线上;建筑荷载大的部位;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地质复杂的部位。 4)检查点数量应为喷灌孔数的5%~10%,但应不少于2个检查点。13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1)施工记录应有专门的表格。施工记录应如实、准确、完整。2)资料整理内容主要包括:原始资料成果;竣工总平面图及剖面图;质量检查验收资料;质量评定资料;竣工报告。3.5.7预应力锚固。预应力锚固主要用于建筑物地基锚固、挡土边墙锚固高边坡山体锚固以及地下洞室岩体锚固等,其施工要求按《水工预应力锚固施工规范》(SL46-94)的规定执行。3.6防渗处理3.6.1土坝防渗套井1料场复查1)承包单位应在套井开工前对土料场进场复查,复查主要包括土料质量、储藏量等。2)土料质量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包括土料的种类、土块大小、粘粒含量、 含水率、渗透系数、最大干容重等;3)储藏量应与地勘报告基本相同,一般不应小于设计回填量2.5倍以上。2套井开挖1)按施工图放样确定套井开挖轴线,套井中心线一般应在坝轴线偏上游原防渗体内,如遇不良地质情况可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搭接厚度。套井轴线延长两端需设立固定基桩,套井开挖前复核井中心点位置。2)套井开挖所用设备应满足设计孔径要求,并满足设计要求的垂直度。3)套井开挖深度或底部地质条件应达到设计要求。3套井回填套井回填前孔底应无杂物、无积水。开挖完成后应及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包括孔号、时间、底高程、孔斜率、搭接厚度、孔底地质描述、造孔过程异常情况等)。根据试验孔确定的施工参数进行套井回填施工。4坍孔的处理。1)如有少量渗水,采用回填粘土料夯实固壁,重新开挖;2)局部段坍塌,可下套筒支护井孔;3)在坍孔段上游先打副井加固补强、排除孔内积水,然后在套井轴线段开挖。4)因特殊地质原因需局部调整套井轴线时,应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修改通知进行明确。5套井回填土料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6回填施工前应做好夯实试验,根据试验成果确定铺土厚度、锤重、落锤高度、夯实次数等施工指标。 7套井施工完成后,应清除坝顶(套井顶部)20cm~30cm土层,再填筑砂壤土保护层。8质量控制1)回填土料质量。回填土料一般应作土样试验,内容包括颗粒分析、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量、渗透系数等。一般要求土料粘粒含量在15%~50%,塑性指数不大于20,渗透系数不大于1×10-5cm/s,填筑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附近,上下偏差不超过±2%~3%,2)套井开挖质量。套井开挖井中心定位偏差不大于±3cm,井孔孔斜率不大于0.4%。孔底高层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应达到强风化下限或坚隔土相对不透水层。3)套井回填质量。填筑压实度一般不小于96%,不合格压实度不小于设计值的98%,且不合格样不得集中,土料表观松散、不结块。4)质量检验。一般套井每孔须作干密度(压实度)试验一组(上、中、下3个土样),每10孔作为一个单元,做一组压实土渗透系数试验。9施工安全1)套井施工安全主要包括人员、设备及用电安全。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施工设备应可靠,钢缆无破损和瑕疵,转动部分应有防护。2)套井施工时,无关人员不得靠近;施工间隙休息时,套井口应覆盖并设立安全警 示牌。3)套井填土取样时应采用专用设备,以保护取样人员的安全。3.6.2帷幕灌浆按《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进行施工。3.6.3防渗墙按《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L174-1996)进行施工。3.6.4化学灌浆1化学灌浆材料及配制1)化学灌浆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其物理、化学性能指标应满足有关标准,不宜采用对人体有害、污染环境的化学灌浆材料。2)化学灌浆材料应按照生产厂家要求的比例进行配制,称量器具应经过检测率定合格。2关于化学灌浆设备1)搅拌机拌和能力应与所搅拌浆液的类型和灌浆泵的排浆量相适应。2)灌浆泵应耐化学腐蚀;排浆量应在较大幅度内无级调节,应能满足最大和最小注 入率的要求;额定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的1.5倍;双液灌浆泵应能按要求调节两液的比例。3)在保证排量和压力的前提下,宜采用小内径的灌浆管路;灌浆泵宜靠近孔口,灌浆管路长度宜短;灌浆管耐压能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的1.5倍。4)灌浆泵应安设压力表;基岩和覆盖层化学灌浆时,灌浆孔孔口也应安设压力表。工作压力宜在压力表最大标值的1/4~3/4;压力表与管路之间应设有隔浆装置。5)灌浆塞应与所采用的灌浆方法和灌浆压力相适应,应有良好的膨胀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压力下能可靠地封闭灌浆孔段,并便于安装和拆除。3基岩化学灌浆1)一般规定。在基岩化学灌浆施工开始前,宜进行现场灌浆试验以确定各项施工参数。2)钻孔。固结化学灌浆孔可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钻进,如采用冲击或冲击回转式钻机钻孔;帷幕化学灌浆孔宜采用回转式钻机和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灌浆孔位与设计孔位的偏差值不应大于10cm,孔深应符合设计规定;孔径宜采用小孔径。 3)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通过现场试验确定。4)灌浆。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规定对于浅孔(6m以下)可选用全孔一次灌浆法;裂隙发育、渗透性强及破碎的岩层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岩石比较完整、裂隙不甚发育、渗透性不很强的地层选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5)灌浆结束和封孔。化学灌浆的结束标准按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无明确要求时,按以下标准执行:对帷幕灌浆,灌浆段在最大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0.02L/min·m后,继续灌注30min以上;对固结灌浆,在该灌浆段最大设计压力下,当注入率不大于0.05L/(min·m)后,继续灌注30min以上。6)特殊情况处理。在基岩化学灌浆施工过程中,发现冒浆、漏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低压、限流、浓浆、间歇等方法进行处理。如效果不明显,应停止灌浆,待浆液凝固后重新扫孔复灌。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如串浆孔具备灌浆条件,宜一泵一孔进行并灌,但开灌孔不宜多于3个,并应控制灌浆压力,防止上部混凝土或岩体抬动。否则,应塞住被串孔,待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再对被串孔进行扫孔、冲洗,而后继续钻进或灌浆。灌浆应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应尽快恢复灌 浆。否则应进行冲孔或扫孔,再恢复灌浆。4覆盖层基础化学灌浆1)一般规定。覆盖层基础化学灌浆应通过灌前试验确定灌浆压力、流量等灌浆参数。盖重型式可结合上部结构确定,近年来混凝土盖重采用较多。化学灌浆应遵循分序加密原则。2)钻孔。宜采用适宜的钻机进行覆盖层钻孔,确保成空质量;尽量采用小的孔径;孔位偏差在任何方向不超过10cm。3)灌浆。在灌前进行钻孔冲洗和压水试验。采用循环钻灌法时,为减少堵管现象,射浆管采用花管,并规定射浆管距孔底距离不超过该灌浆段长的1/3,且任何情况下不超过50cm,防止底部漏灌。4)特殊情况处理。发生冒浆、漏浆时,可直接采取待凝复灌的措施处理。发生串浆时的处理措施,一是塞住被串孔,待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再施工被串孔;二是被串孔具备灌浆条件时,一泵一孔并联灌浆,但并联灌浆孔不应超过3个,并注意灌浆压力和灌注流量,防止发生抬动。5混凝土裂缝化学灌浆 1)一般规定。裂缝灌浆宜采用两种方法。即贴嘴灌浆法或斜孔加贴嘴灌浆法;当裂缝深度小于1.5m时,采用贴嘴灌浆法。对基本稳定不再发展的裂缝,应及时进行化学灌浆处理;无法判定裂缝是否继续发展和稳定时,宜在低温季节、裂缝张开度较大时进行化学灌浆处理。2)钻孔埋管与贴嘴封缝。裂缝化学灌浆采用斜孔加贴嘴灌浆法时,钻孔可采用各种适宜的钻机向裂缝断裂面不同的深度钻进,孔径不宜小于50mm。灌浆斜孔可布置在裂缝的一侧或两侧,钻孔穿过裂缝断裂面的超深量宜控制为50cm~150cm。钻孔终孔后立即进行埋管。埋管前应用洁净的压缩空气和(或)压力水将钻孔内粉末、碎屑冲(吹)洗干净,测其孔深并记录。裂缝化学灌浆采用贴嘴灌浆法时,贴嘴间距不宜大于50cm,裂缝交叉点、尖灭点应布置贴嘴。贴嘴和封缝前应先将缝面两侧5cm打磨平整并清理缝口,再用洁净的压缩空气和(或)压力水冲洗干净后及时贴嘴和封缝。3)灌浆。竖缝(包括斜缝)灌浆应自下而上、自深孔到浅孔进行;水平缝或接近水 平状裂缝灌浆应自里向外、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贴嘴灌浆法应由一端向另一端逐孔灌注,相邻孔出浆时可接管多点并联式灌浆;斜孔加贴嘴灌浆法应先灌斜孔后灌贴嘴孔,相邻多孔出浆可并联灌浆。灌浆压力宜符合设计要求。6关于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1)化灌浆材不同程度的存在微毒、有毒或强刺激性等问题,因此所有接触和从事化灌灌浆试验、施工人员,都必须进行劳动保护,都应在通风条件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施工。2)为防止有毒浆液溅到皮肤或眼睛等部位,施工人员应穿着防护工作服,配戴防护眼镜、口罩、橡胶手套和专用袖套。化学灌浆工作人员,应按国家相关保健规定,定期进行健康检查。3)灌浆作业全过程中必须做好防火工作,严禁现场使用明火。4)做好化学灌浆材料弃料、废料的收集,集中进行处理,防止污染环境。7质量检测与控制1)一般规定。施工过程中应对化学灌浆材料和各道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测和控制,详细做好钻孔、灌浆记录;灌浆施工结束后,应钻取检查孔并进行压水试验。 2)基岩化学灌浆质量检查。根据施工记录、灌浆成果分析确定检查孔布置部位;帷幕灌浆检查孔的数量宜为灌浆孔总数的10%左右,一个坝段或一个单元工程内,至少应布置一个检查孔;固结灌浆检查孔数量不宜少于灌浆孔总数的5%;帷幕灌浆检查孔压水试验应根据所灌材料的性能在该部位灌浆结束后适时进行,试验宜采用单点法,也可采用五点法;固结灌浆检查时间应根据所灌注材料的性能在灌浆结束后适时进行,试验采用单点法。3)覆盖层化学灌浆质量检查。根据施工记录、灌浆成果分析确定检查孔布置部位;检查孔的数量宜为灌浆孔总数的5%~10%,一个单元工程内,至少应布置一个检查孔;检查孔质量检测可采用注水试验或压水试验进行,注水试验可采用钻孔注水试验,结果以渗透系数表示;压水试验可采用单点法,结果以吕容值表示。4)混凝土裂缝化学灌浆质量检查。根据裂缝的性质和施工记录、灌浆成果分析确定检查孔布置部位;每条缝至少布置一个检查孔或每100m布置不少于3个检查孔; 检查孔宜在灌浆结束7~14天后进行压水试验,试验压力一般为0.1MPa、0.2MPa、0.3MPa,但最大压力不得大于灌浆压力,每个压力阶段稳压10min~20min,达灌浆压力稳压30min结束。3.7混凝土工程(Ⅰ)模板3.7.1模板型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模板的型式应与建筑物结构特点和施工方法相适应。2对结构比较简单的大体积混凝土(重力坝、重力拱坝等)宜采用大型组合钢模板,并宜优先选用悬臂式钢模板;对板、梁、柱结构,亦宜采用组合钢模板。3对曲线断面且要求表面光滑平整的结构(闸墩、薄拱坝、溢流坝面、井筒等)宜优先选用滑动钢模板。4对建筑物较长且断面不变(隧洞、厂房顶拱等)的,宜采用移动式模板(如隧洞钢模台车)。 5对非标准异形结构(进水口扭曲面、蜗壳、肘管等)无法采用组合钢模板时,方采用木模。6对闸墩过流面抗冲耐磨损部位、有美观要求部位和坝体内廊道的承重等部位,可选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模板。7在条件适宜处,可使用土胎修建拱圈或盖板。8组合钢模板、大模板、滑动模板等模板的设计、制作和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液压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GBJ113)和《水工建筑物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SL32)的相应规定。3.7.2模板及支架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2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结构物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符合图纸规定,各项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3模板表面光洁平整、接缝严密。4制作简单、装拆方便、经济耐用,尽量做到系列化、标准化。5 模板及支架的材料宜选用钢材、木材或其他新型材料制作。应尽量少用木材。钢材可使用3号钢。木材不宜低于Ⅲ等材,腐朽、严重扭曲或脆性木材不得使用。3.7.3模板及支架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重要结构物的模板,承重模板,移动式、滑动式及永久性模板,均需进行模板设计,并提出对材料、制作、安装、使用及拆除工艺的具体要求。2设计模板及支架时,应考虑下列荷载,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可参考附录C。1)模板及支架自重;2)钢筋、预埋件的重量;3)新浇混凝土的重量;4)人、浇筑设备、运输工具等荷载;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6)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7)新浇混凝土对模板的浮托力;8)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动力荷载;9)风荷载; 10)除上列九项荷载以外的其他荷载。3在计算模板及支架的强度和刚度时,应根据模板种类,按表3.7.3选择可能发生的最不利的荷载组合进行。表3.7.3常用模板的荷载组合项次模板种类荷载组合(按3.7.3的顺序)计算强度用计算刚度用1板和薄壳的底模板1)+2)+3)+4)1)+2)+3)+4)2厚板、梁和拱的底模板1)+2)+3)+4)+5)1)+2)+3)+4)+5) 3梁、拱、柱(边长≤300mm)、墙(厚≤400mm)的侧面垂直模板5)+6)6)4大体积结构、厚板、柱(边长>300mm)、墙(厚>400mm)的垂直侧面模板6)+8)6)+8)5悬臂模板1)+2)+3)+4)+5)+8)1)+2)+3)+4)+5)+86隧洞衬砌模板台车1)+2)+3)+4)+5)+6)+7)1)+2)+3)+4)+5)+7)注:当底模板承受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对模板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有较大影响时,应考虑荷载8。 4承重模板及支架的抗倾稳定性应该核算倾覆力矩、稳定力矩和抗倾稳定系数。应分别计算风荷载、实际可能发生的最大水平作用力和作用于承重模板边缘1.5kN/m的水平力产生的倾覆力矩,并采用其中的最大值。在计算稳定力矩时,模板及支架的自重应取0.8的折减系数,如同时安装钢筋时,应包括钢筋的重力。抗倾稳定系数应大于1.4。5验算模板及其支架的刚度时,其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数值:1)结构外露表面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400。2)结构隐蔽表面的模板,为模板构件跨度的1/250。3)支架的压缩变形或弹性挠度,为相应的结构计算跨度的1/1000。3.7.4模板制作的允许误差,应符合模板设计规定,不宜超过表3.7.4的规定。表3.7.4模板制作的允许误差单位:mm项次项目允许误差1木模1)模板的长度和宽度; 2)相邻两板面高差;3)平面刨光模板局部不平(用2m直尺检查)4)面板缝隙±31512钢模1)模板的长度和宽度;2)模板局部不平(用2m直尺检查);3)连接配件的孔眼位置±22±1 注:异形模板(蜗壳、尾水管等),滑动式、移动式模板,永久性模板等特种模板的允许偏差,按模板设计的文件执行。3.7.5模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板安装必须按设计图纸测量放样,重要结构应多设控制点,以利检查校正。2支架必须支承在坚实的地基或老混凝土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斜撑应防止滑动。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必须有防水措施;如系冻胀土时,尚必须有防冻融措施。3支架、脚手架各立柱之间,应有足够数量的杆件牢固连接。4模板的钢拉条不应弯曲,直径宜大于8mm,拉条与锚环的连接必须牢固。锚固件(螺栓、钢筋环等)在受荷载时,必须有足够的锚固强度。5多层支架的支柱应垂直,上下层支柱应在同一中心线上,支架的横垫木应平整,并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确保稳定。6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2/1000~3/1000。7模板接缝要严密不漏浆。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涂脱模剂,以利拆模。重复使用的模板,必须将模板上的泥浆、水泥浆、油污清除干净。 8浇筑时,应有专职值班人员随时检查模板,如有走样或漏浆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处理。9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表3.7.5的规定。3.7.6现浇混凝土拆除模板的期限,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或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伤时,方可拆除。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所需的时间参考附录D。2承重模板及支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表3.7.6的规定。3有温控防裂要求的部位,拆除期限应专门确定。表3.7.5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单位:mm项次项目外部表面隐蔽内面1模板平整度相邻两板面高低差25 表面平整(2m直尺检查)510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边线与设计边线1015水平截面内部尺寸±203非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轴线位置5截面内部尺寸 基础±10墩、墙、柱、梁±5竖向偏差高度≤5m6高度>5m84承重底模上表面高程±5 5预留孔、洞尺寸及位置10表3.7.6现浇结构拆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结构类型结构跨度(m)按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计(%)板≤250>2,≤875>8100梁、拱、壳≤8 75>8100悬臂构件≤275>2100注:表中“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系指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应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Ⅱ)钢筋3.7.7钢筋材料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的钢筋种类、钢号、直径等,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热轧钢筋的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2 钢筋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使用前,仍应按规定作拉力、延伸率、冷弯试验。需要焊接的钢筋,应作焊接工艺试验,钢号不明或使用中发现性能异常的钢筋,经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但不得在承重结构的重要部位上使用。3钢筋需要代换时,应符合现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3.7.8钢筋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钢筋表面应洁净,加工前应将表面的油渍、浮皮等清除干净;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加工后的钢筋表面伤痕不得使钢筋截面面积减少5%以上;钢筋弯曲角度、半径及形状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如设计未作规定,所有受拉光面圆钢筋的末端应作180°的半圆弯钩,其弯钩的内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2钢筋加工的允许误差,应符合表3.7.8的规定。表3.7.8加工后钢筋的允许误差单位:mm项次项目允许偏差1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净尺寸±102 钢筋弯起点位置±203箍筋各部分长度±53.7.9钢筋的接头应符合以下规定:1直径10mm以上的热轧钢筋,可采用焊接;在加工厂中,钢筋的接头应采用闪光对焊,无条件采用闪光对焊时,宜采用电弧焊(搭接焊、帮条焊、熔槽焊等);钢筋的交叉连接,宜采用电阻点焊;现场竖向和斜向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在条件许可时,宜采用电渣压力焊;现场焊接钢筋直径在28mm以上时,宜用熔槽焊或帮条焊接,气压焊应用于直径40mm以下I、Ⅱ级的钢筋纵向联接,其技术要求执行《钢筋气压焊》(GB12219)的规定。2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压构件和承受震动荷载的构件,钢筋接头均应焊接。3钢筋焊接的接头形式、焊接工艺和质量验收,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4电弧焊常采用搭接焊和帮条焊。当采用双面焊缝时,I级钢筋的焊缝长度应不小于4d(d为钢筋直径),Ⅱ、Ⅲ 级钢筋应不小于5d;采用单面焊时,焊缝长度加倍。一般宜采用双面焊。焊缝高度应不小于0.3d,焊缝宽度不小于0.7d。帮条焊时,两主筋端头之间,应留2~5mm的间隙。搭接焊时,钢筋宜预弯,以保证两钢筋的轴线在一直线上。电弧焊接头的外观检查,要求焊缝表面平整,不得有较大的凹陷、焊瘤、咬边和气孔,不得有裂缝,用小锤敲击接头时,应发出清脆声。5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焊工必须有上岗证。6直径在25mm以下的钢筋接头,可采用绑扎接头。绑扎接头,应遵守下列规定:1)搭接长度不得小于表3.7.9规定的数值。表3.7.9绑扎接头最小搭接长度钢筋级别受拉区受压区钢筋级别受拉区受压区I级钢筋30d20dⅢ级钢筋 40d30dII级钢筋35d25d———注:1、d为两搭接钢筋中较小的直径。位于受拉区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5cm,位于受压区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cm。受压钢筋为I级钢筋,末端又无弯钩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d。2、如在施工中分不清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搭接长度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办理。2)受拉区域内的光面圆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带肋钢筋的绑扎接头末端可不做弯钩。3)对梁、柱钢筋的绑扎接头,其搭接长度范围内应加密钢箍:当搭接钢筋为受拉钢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d为两搭接钢筋中较小的直径);当搭接钢筋为受压 钢筋时,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4)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位置应互相错开。在受力钢筋直径30倍区段范围内(不小于500mm),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面积的百分率,在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3.7.10钢筋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安装位置、间距、保护层及各分部钢筋的大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规定。其偏差不得超过表3.7.10的规定。表3.7.10钢筋安装的允许偏差项次偏差名称允许偏差1钢筋长度方向的偏差±1/2净保护层厚2同一排受力钢筋的局部偏差:1)柱及梁中; 2)板、墙中±0.5d(d为钢筋直径)±0.1间距3同一排中分布钢筋间距的偏差±0.1间距4双排钢筋,其排与排局部偏差±0.1排距5梁与柱中钢箍间距的偏差0.1钢箍间距6保护层厚度的局部偏差±1/4净保护层厚2 钢筋安装时,应严格控制保护层厚度。钢筋下面或钢筋与模板间,应设置数量足够、强度高于构件设计强度、质量合格的混凝土或砂浆垫块。侧面使用的垫块应埋设铁丝,并与钢筋扎紧;所有垫块互相错开,分散布置。3在双层或多层钢筋之间,应用短钢筋支撑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保持钢筋位置的准确。(Ⅲ)混凝土3.7.11水泥的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1水泥品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运至工地的水泥,应有制造厂的品质试验报告。试验室还应对水泥的安定性及强度进行复验,其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1)每200t同品种同标号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不足200t也作为一取样单位,可从20个不同部位水泥中等量取样,混合均匀后作为样品,其总量至少10kg。2)根据需要可采用水泥快速检验方法预测水泥28d强度,作为混凝土生产控制和进行配合比设计的依据。2水泥品种按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进行选择,其原则如下:1)水位变化区或有抗冻抗冲刷、抗磨损等要求的混凝土,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2)水下不受冲刷部位或厚大构件内部混凝土,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炭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3)水上部位的混凝土,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3水泥标号应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相适应,且不低于32.5MPa。水位变化区的混凝土和有抗冻、抗渗、抗冲刷、抗磨损等要求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42.5MPa。4水泥应按不同品种、标号及牌号按批分别存储在水泥库房内。运输、保管过程注意防雨、防潮,如因存储不当引起质量有明显降低或袋装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散装水泥超过六个月,应在使用前对其质量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的结果使用。5每一分部工程所用水泥品种不宜多于三种。未经试验论证,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3.7.12混凝土粗骨料可采用碎石或卵石,其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1碎石或卵石宜质地坚硬、粒形、级配良好,不得使用未经分级的混合石子。其质量标准应符合表3.7.12的规定。2 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尺寸的1/4及钢筋最小净距的3/4;素混凝土板厚的1/2。对少筋或无筋混凝土结构,应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3施工中宜将碎石或卵石按粒径分成下列几个粒径级:1)当最大粒释为40mm时,分成5mm~20mm和20mm~40mm两级。2)当最大粒径为80mm时,分成5mm~20mm、20mm~40mm和40mm~80mm三级。3)当最大粒径为150(或120)mm时,分成5mm~20mm、20mm~40mm、40mm~80mm和80mm~150(或120)mm四级。表3.7.12碎石或卵石的质量技术要求项次项目≥C20混凝土<C20混凝土备注1含泥量(%)<1<21)不应含有粘土团块; 2)有抗冻、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应超过1%;3)如含泥量基本上是非粘土质的石粉时,可分别提高到1.5%、3.0%;4)C10混凝土可放宽到2.5%2坚固性(%)(按硫酸钠溶液法五次循环后损失)<5<12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无抗冻要求的混凝土3硫酸盐及硫化物含量按重量折算成S03(%)<0.54有机质含量浅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应做混凝土强度对比试验,其强度降低不应大于15% 5比重(t/m3)2.556吸水率(%)<2.57针片状颗粒含量(%)15碎石经试验论证,可以放宽至25% 4应严格控制各级骨料的超逊径含量。以原孔筛检验,其控制标准为超径小于5%,逊径小于10%。5碎石或卵石含有活性骨料、黄锈等必须进行专门论证。3.7.13混凝土细骨料可采用天然砂或人工砂,其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砂料应质地坚硬、粒径洁净、级配良好,质量符合表3.7.13的规定。2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3~3.0范围内。为改善砂料级配,可将粗细不同的砂料分别堆放,配合使用。3对于用细度模数为0.7~1.5或平均粒径为0.15mm~0.25mm的特细砂配制C20及以下混凝土时,其细度模数不得小于0.7且通过0.15mm筛的量不得大于30%,或平均粒径小于0.15mm。配制C25或C30混凝土时,宜采用细度模数等于或大于0.9且通过0.15mm筛的量不大于15%,或平均粒径大于0.18mm。4砂中有活性骨料时,必须进行专门试验论证。3.7.14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凡适宜饮用的水均可使用,污水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得使用。2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氯离子含量不超过300mg/L,硫酸盐含量(以硫酸根离子计)不大于2700mg/L,pH值不小于4。表3.7.13砂料的质量技术要求项次项目≥C20 混凝土<C20混凝土备注1天然砂含泥量(%)<3<51)含泥量系指粒径小于0.08mm的细屑、淤泥和粘土的总量;2)不应含有粘土团粒;3)对有抗冻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含泥量不得超过3%;4)C10混凝土,可酌情放宽2人工砂的石粉含量(%) 8~171)石粉系指小于0.15mm的颗粒;2)对于等于及小于C15混凝土石粉含量可放宽至25%3坚固性(%)<10系指硫酸钠溶液法5次循环后的重量损失4云母含量(%)<25比重(t/m3)>2.56轻物质含量<1视比重小于2.0g/cm3 7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按重量计(折成SO3)(%)<18有机质含量浅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应配成砂浆,进行强度对比试验3.7.15混凝土掺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掺入混凝土内的掺合料,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2当掺用粉煤灰时,应符合《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的规定。3除常用的粉煤灰外,可因地制宜选择其他掺合料(如硅粉、凝灰岩、磷渣等)。3.7.16使用外加剂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掺用外加剂的品种,应按照建筑物所处环境条件、混凝土性能要求和施工需要合理选用。2 外加剂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及《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DLT5100-1999)的规定;对其选择及正确使用按《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执行。非正式产品,又无充分的试验论证,不得在工程中使用。3.7.17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验选定,除应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和施工和易性外,还应做到经济合理。2混凝土的水灰比应根据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且不宜超过表3.7.17-1的规定。表3.7.17-1水灰比最大允许值混凝土所在部位寒冷地区温和地区水位以上0.550.60水位变化区0.500.55最低水位以下(包括基础)0.550.60 内部0.650.65受水冲刷部位0.500.50注:1水灰比系指水与水泥(包括外掺合料如粉煤灰)用量的比值;2温和地区系指最冷月平均气温在-3℃以上;寒冷地区系指最冷月平均气温在-3~-10℃;-10℃以下属严寒地区;3严寒地区水灰比最大允许值按本表寒冷地区水灰比的各项相应减小0.05;4在环境有侵蚀性的情况下,外部水位变化区及水下混凝土最大允许水灰比应减小0.05;5在温和地区,不受环境侵蚀及冲刷的情况下,水灰比取决于强度及抗渗要求,水灰比由试验决定,但最大不宜超过0.8。3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钢筋含量、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方法和气候条件决定,尽可能采用小的坍落度。混凝土在浇筑地点的坍落度可参照表3.7.17-2的规定。表3.7.17-2混凝土在浇筑地点的坍落度混凝土类别 坍落度(cm)素混凝土或少筋混凝土1~4配筋率不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3~6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5~9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混凝土试验按《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223-2008)的规定进行,抗冻性能以快冻法试验确定。3.7.18混凝土拌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拌制混凝土时,必须按照经试验室签发并经审核的混凝土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2水泥、砂、石、混合材均应以重量计,水及外加剂溶液可按重量折成体积。称量的偏差:骨料不得超过3%;水泥、混合材、水及外加剂溶液不得超过2%。3混凝土拌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表3.7.18中所列最少拌和时间,可供参考。 表3.7.18混凝土最少拌和时间拌和机容量(m3)粗骨料最大粒径(mm)最少搅拌时间(s)自落式拌和机强制式拌和机0.8~1.08090601.0~3.015012075>3.0 150150903.7.19混凝土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1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的选定应与拌和、浇筑能力、仓面具体情况及钢筋、模板吊运的需要相适应。2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将拌成的混凝土送至浇筑仓内;如因故停歇过久,混凝土产生初凝时,应作废料处理。3运输道路力求平坦,避免发生离析、漏浆及坍落度损失过大的现象;如运至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应进行二次拌和。4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2m;超高时,应采用溜管、串筒或其他缓降措施。5采用不漏浆、不吸水的盛器。盛器用前要用水润湿,用后应洗刷干净。3.7.20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要求:1浇筑前应详细检查仓内清理、模板、钢筋、预埋件、永久缝及浇筑准备工作等,并做好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基岩面的浇筑仓和老混凝土上迎水面浇筑仓,在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前,必须铺一层2cm~3cm的水泥砂浆,其水灰比应较混凝土水灰比小0.03~0.05。2 混凝土浇筑应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浇筑面应大致水平。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不得使用振动器平仓;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将其均匀地分布于砂浆较多处,严禁用砂浆覆盖;在斜面上浇筑混凝土,应从低处开始,逐渐升高,保持水平分层。3混凝土浇筑厚度,应根据搅拌、运输和浇筑能力、振捣器性能及气温因素确定,不应超过表3.7.20-1的规定。表3.7.20-1混凝土浇筑层的允许最大厚度单位:mm捣实方法和振捣器类别允许最大厚度插入式软轴振捣器振捣器头长度的1.25倍表面式在无筋或少筋结构中250在钢筋密集或双层钢筋结构中1504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中断,且超过允许的间歇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若能重塑者,仍可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允许间歇时间(自加水搅拌时起,到覆盖上层混凝土时为止)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前并通过试验确定,或参照表3.7.20-2的规定执行。5施工缝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缝的位置和形式应在无害于结构的强度及外观的原则下设置。表3.7.20-2浇筑混凝土允许间歇时间浇筑仓面的气温(℃)允许间歇时间(min)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20~309012010~191501805~9180 210注:本表未考虑掺用外加剂及其他特殊措施的影响。2)应按混凝土的硬化程度,采用凿毛、冲毛或刷毛等方法,清除老混凝土表层的水泥浆薄膜和松弱层,并冲洗干净,排除积水。3)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方可进行浇筑上层混凝土的准备工作;临浇筑前,按本条第1款规定铺筑水泥砂浆。4)新老结合面的混凝土应细致捣实。6捣实混凝土应使用振捣器为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振捣器应按一定顺序振捣,防止漏振、重振;移动间距不应大于振动器有效半径的1.5倍;当使用表面振动器时,其振捣边缘应适当搭接。2)振捣器头宜垂直插入并深入下层混凝土中5cm左右,振捣至混凝土无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并不产生离析后徐徐提出,不留空洞。 3)振捣器头到模板的距离应约等于其有效半径的1/2,并不得触动钢筋、止水片及预埋件等。4)在无法使用振捣器或浇筑困难的部位,可采用或辅以人工捣固。7在混凝土中埋块石应符合下列要求:1)凡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和设计文件允许埋放块石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埋放块石,其施工方法与操作程序应能保证混凝土与块石之间紧密结合和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不允许单纯为了提高埋石率而降低混凝土的浇筑质量。2)块石尺寸一般以30cm~40cm为宜。最大尺寸不得大于混凝土浇筑块的最小尺寸的1/4,长条状或片状(长宽比大于2.5:1)不宜采用。凡质地脆弱、风化、有裂缝、夹砂泥层以及强度低于混凝土粗骨料的块石均不得采用。3)块石应均匀埋放在新浇筑的混凝土层上,不得抛扔。块石与模板及结构的边界的净距离不小于30cm,在距基础1m,距迎水面2m以内以及受拉区混凝土中不宜埋放 块石。块石与块石之间的距离(水平的和垂直的)应以不影响对混凝土进行充分振捣为原则。4)块石四周的混凝土应仔细振捣,施工时应视振捣设备的强度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法。8浇筑中应做好下列事项:1)应及时排除泌水,但不得带走灰浆。2)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架等稳固情况,如有漏浆、变形或沉陷,应立即处理。相应检查钢筋、止水片及预埋件的位置,如发现移动时,应及时校正。3)应及时清除粘附在模板、钢筋、止水片和预埋件表面的灰浆,浇筑到顶时,应即抹平,排除泌水,待定浆后再抹一遍,防止产生松顶和表面干缩裂缝。3.7.21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覆盖以防日晒,面层凝固后,应即洒水养护,使混凝土面和模板经常保持湿润状态。2混凝土连续湿润养护时间,在常温下,可按表3.7.21执行。重要部位的混凝土以及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应延长养护时间。表3.7.21混凝土养护时间单位:d水泥品种养护时间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10矿碴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153.7.22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与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制备时原材料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运到工地的砂石料必须检验,每批至少一次。2)水泥、外加剂和混合材等应有质量保证书,并应取样检验。袋装水泥储运时间超过3个月,使用前应重新检验。袋装水泥进库前抽样检查包重。3)混凝土拌和及养护用水如水源改变或对水质有怀疑时,应重新检验。2混凝土浇筑时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砂、小石子的含水量每班至少检验一次,气温变化较大或雨天应增加检验次数,根据实测含水量随时调整配料单。 2)混凝土各种原材料的配合量,每班至少检验2次,衡器随时抽查,定期校正。3)混凝土拌和时间,每班至少检验2次。4)现场混凝土坍落度,每班在机口至少检验2次,在仓面至少检验2次;在制取试件时,应同时测定坍落度。5)外加剂溶液的浓度,每班至少检验2次,引气剂还应检验含气量,其变化范围应控制在±0.8%以内。3固化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以在标准条件(即温度20°±3℃和相对湿度95%以上的潮湿环境或水中)下养护28d的试件抗压强度为主。必要时尚需作抗拉、抗冻、抗渗等试验,抗压试件的组数应按下列规定留置:1)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应分别制取试件。2)厚大结构物,28d龄期每200m3~500m3成型试件1组。3)非厚大结构物,28d龄期每50m3~100m3成型试件1组,每一分部工程至少成型试件1组。 4)每一工作班至少成型试件1组。5)混凝土试件应在机口随机取样、成型,不得任意挑选,并宜在浇筑地点取一定组数的试件。一组3个试件应取自同一盘混凝土中。4混凝土试件强度的评定,应符合《水利水电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的有关规定,其中mfcu、Sfcu和P的计算方法见附录E。5当混凝土的试块强度不符合SL176的规定时,可以从结构中钻取混凝土试样或采取非破损检验方法进行检查。如仍不符合要求,应对已完成的结构,按实际条件验算结构的安全度,或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6非大体积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7.22-1的规定。当有专门规定时,尚应符合相应的规定。表3.7.22-1非大体积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允许偏差单位:mm项目允许偏差轴线位置基础15 独立基础10墙、柱、梁8垂直度(H为结构全高)H≤5m8 H>5mH/1000,≤30标高±10截面尺寸+8,-5表面平整(2m长度上) 8预埋设施中心线位置预埋件10预埋螺栓5预埋管5 预埋洞中心线位置157混凝土缺陷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出现缺陷后应加强检查观测,分析成因、性质、危害程度,作为制定修补加固方案的依据。2)混凝土的微细表面裂缝、钢筋混凝土的浅层缝宽度小于表3.7.22-2中所列数值者可不予处理。缝宽大于允许值的裂缝及影响结构性能的蜂窝和缺陷等应按规定处理。表3.7.22-2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单位:mm水上区 水位变动区水下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0.200.150.250.303)修补混凝土缺陷所用材料的强度应高于原混凝土,其变形性能宜与混凝土接近。活动性裂缝应采用柔性材料修补。4)混凝土裂缝应在基本稳定后修补,并宜在开度较大的低温季节进行。5)混凝土缺陷处理完成后应做好缺陷备案记录。8混凝土施工期间,应及时做好以下记录:1)每一构件、块体的混凝土数量,原材料的质量,混凝土强度等级、配合比。 2)各构件、块体的浇筑顺序,浇筑起迄时间,发生的质量事故以及处理情况,养护及表面保护时间、方式等。3)浇筑地点的气温,原材料和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各部位模板拆除日期。4)混凝土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其分析。5)混凝土缺陷的部位、范围、发生的日期及发展情况。6)其他有关事项。3.7.23混凝土雨季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季施工应做好下列工作:1)掌握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雨、暴雨时浇筑混凝土。2)砂石料场的排水设施应畅通无阻。3)运输工具及道路宜采取防雨、防滑措施。4)浇筑仓面宜有防雨设施。5)加强骨料含水量的测定工作。2无防雨棚仓面,在小雨中浇筑,应采取下列措施:1)减少混凝土拌和的用水量。2)加强仓内的积水的排除工作,但不得带走灰浆。3)防止外水入仓。 4)做好新浇混凝土面的保护工作。3无防雨棚仓面,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如遇大雨或暴雨,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将仓内的混凝土振捣好,使仓面规整后遮盖。雨后须先排除仓内积水,清理表面软弱层,继续浇筑时应铺一层水泥砂浆。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应按施工缝处理。3.7.24混凝土低温季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室外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稳定在-3℃以下时,混凝土的施工应符合本条规定。当日最低气温至0℃时,即应采取防护措施。2必须有专门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可靠的措施。3未加抗冻剂的外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允许受冻的临界强度不低于10MPa,大体积内部混凝土不低于5MPa。4注意天气预报,混凝土浇筑宜安排在寒流前后气温较高的时间进行。5在岩基或者混凝土上浇筑混凝土,如有冰冻现象,必须加热处理,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6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7 低温季节浇筑的混凝土,宜使用引气型减水剂,含气量宜为4%~6%;有早强要求者,可使用早强剂,但在钢筋混凝土中不得用氯盐作早强剂。8低温季节混凝土的施工,在温和地区可以不采用暖棚法;寒冷地区在日平均气温为-5℃以下时,不应露天浇筑。9混凝土浇筑入仓温度不宜低于10℃。浇筑大面积的混凝土时,在覆盖上层混凝土以前,底层混凝土的温度不宜低于3℃。施工时,应综合考虑气候条件、材料温度、保温方法、运输过程的热量损失等因素,通过计算和试验,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出机温度。10为提高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应首先考虑用热水拌制。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考虑加热骨料。水泥不得直接加热。拌和用水的温度一般不宜超过±80℃;骨料加热不宜超过60℃。拌和混凝土时,应先将热水与骨料混合,然后再加水泥,并控制拌和物的温度不超过35℃。11当室外最低气温高于-15℃时,表面系数不大于5的结构宜首先采用蓄热法或蓄热和掺外加剂并用的方法,当蓄热法不能满足强度增长的要求时,可选用蒸气加热、电流加热或暖棚保温的方法。12采用蓄热保温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随浇筑、随捣固、随覆盖,减少热量失散。2)保温保湿材料应紧密覆盖模板或混凝土表面,迎风面宜增设挡风措施,形成不透风的围护层。 3)对细薄结构的棱角部分,应加强保温。4)结构上孔洞应暂时封堵。13避免在寒流袭击、气温陡降时拆模;当混凝土与外界气温相差20℃以上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加以覆盖。14冷天施工时,应做好下列各项温度的观测和记录:1)室外气温和暖棚内气温每个工作班测量2次。2)水温和骨料温度每个工作班测量4次。3)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每个工作班至少测量4次。4)在混凝土浇筑后3~5d内尤须加强观测其养护温度,并注意边角最易降温的部位。用蓄热法养护时,每昼夜测量4次;用蒸气或电流加热时,在升降温期间每小时测量1次,在恒温期每两小时测量1次。室外气温及周围环境温度每昼夜至少定时定点测量4次。3.7.25混凝土高温季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混凝土最高浇筑温度不得超过28℃。 2为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减少温度回升,宜采取下列措施:1)预冷原材料,骨料适当堆高(一般高于6m~8m),堆放时间适当延长,使用时由底部取料;采用地下水喷洒粗骨料;采用地下水或掺冰的低温水拌制混凝土。2)尽量安排在早晚或夜间浇筑。3)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加快混凝土入仓覆盖速度。4)混凝土运输工具设置必要的隔热遮阳措施。5)仓面采取遮阳措施,喷洒水雾降低周围温度。3为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可采用发热量小的水泥和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单位水泥用量。综合措施包括使用外加剂、加掺合料、加大骨料粒径、改善骨料级配,以及低流态或干硬性混凝土等。4混凝土浇筑完后宜及早覆盖养护,在高温季节,有条件时还可采用表面流水冷却的方法进行散热。3.7.26止水片(带)连接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铜止水片应平整,表面的浮皮、锈污、油渍均应清除干净。如有砂眼、钉孔、裂纹应予焊补。2铜止水片现场接长宜用搭接焊。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0mm,且应双面焊接(包括“鼻子”部分)。经试验能够保证质量亦可采用对接焊接,但均不得采用手工电弧焊。3焊接接头表面应光滑、无砂眼或裂纹,不渗水。在工厂加工的接头应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接头总数的20%。在现场焊接的接头,应逐个进行外观和渗透检查合格。4铜止水片安装应准确、牢固,其鼻子中心线与接缝中心线偏差±5㎜。定位后应在鼻子空腔内满填塑性材料。5不得使用变形、裂纹和撕裂的聚氯乙稀(PVC)或橡胶止水带。6橡胶止水带连接宜采用硫化热粘接;PVC止水带的连接,按厂家要求进行,可采用热粘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接头应逐个进行检查,不得有气泡、夹渣或假焊。7对止水片(带)接头必要时进行强度检查,抗拉强度不应低于母材强度的75%。8铜止水片与PVC止水带接头,宜采用螺栓栓接法(俗称塑料包紫铜),栓接长度不宜小于35㎝。 9止水带安装应由模板夹紧定位,支撑牢固。10水平止水片(带)上或下50㎝范围内不宜设置水平施工缝。如无法避免,应采取措施把止水片(带)埋入或留出。3.7.27油毡板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气温情况,选用30甲或10号的建筑石油沥青,防止高温流淌。2预制时,要求场地平整,一层毛毡一层沥青应涂刷均匀。3油毡板宜安设在先浇筑部位的模板上,使其与两次浇筑的混凝土都能紧密结合。4止水片的沉降槽和油毡片应在同一立面上。3.7.28预留沥青孔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孔桩混凝土预制件的外壁,必须凿毛,接头封堵密实。2预制件宜逐节安设,逐节灌注热沥青,如一次灌注沥青孔,应在孔内设置热元件。3.7.29埋入混凝土内的管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管道应按设计文件规定的规格、型式、数量和位置进行埋设。2埋设的管子应没有砂眼及堵塞现象。管子表面的浮锈、油渍、浮皮或油漆等要清除干净。3管子的联接可用丝扣、法兰、焊接等方法。联接接头必须牢固。焊接时爆渣不得堵塞管路或减小管路截面。4管道埋设好后应以压力水或压风检查管道是否畅通或有否漏水漏气现象,如有应即处理完好。5各种管道进出口应作好识辩标志,如油漆颜色、编号挂牌。特别对成组集中的管道应仔细核对避免发生错误。管道口应临时妥善封闭(木塞、焊封、丝扣盖等),防止杂物掉入管内堵塞。6管道弯曲部分的截面应不小于原截面。7管道埋设安装必须牢固,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受震或碰撞损坏。8混凝土浇筑时,当班有专人看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7.30水下混凝土一般均采用直升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为保证工程质量,应遵守下列规定:1 导管的数量与位置,应根据浇筑范围和导管作用半径确定。一般导管的作用半径不大于3m。2在浇筑过程中,导管只应上下升降,不得左右移动。3开始浇筑时,导管底部应接近地基面5cm~10cm,并应尽量安置在地基的低洼处。4混凝土的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内径的1/4或钢筋净间距的1/4,亦不宜超过6cm;坍落度以15cm~18cm为宜,开始时可较小,结束时酌量放大,以使混凝土表面能自动坍平。5浇筑过程中,导管内应经常充满混凝土,并保持导管插入已浇筑的混凝土内,使混凝土与水隔离。6如混凝土的供应因故中断,则应设法防止管内出空。如中断时间较长,则应得其浇筑的强度达到2.5MPa及清理混凝土表面软弱部分局,才允许继续浇筑。7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应高于设计标高约10cm,以便清除强度低的表层混凝土。8所有导管应在使用前进行密闭试验,密闭情况良好才可投入使用。9水下混凝土浇筑应有详尽的施工记录。 3.7.31预填骨料压浆混凝土(压浆混凝土)。1压浆混凝土的施工,应按设计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2待压浆的工程部位应清理干净,修补工程应将其松动部分凿除。3压浆混凝土使用的模板,除遵守本规范有关规定外,尚需有专门设计,保证不漏浆和在压浆时不发生过大变形。4压浆混凝土所用的骨料,其最小粒径不应小于20mm;应按设计级配填放密实,尽量减少空隙率。采用的细砂,其粒径超过2.5mm者,应予筛除。5压浆混凝土之砂浆,应掺入混合料和外加剂,使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在较低压力下,砂浆尚宜掺入适量膨胀剂(其掺量通过试验确定),使其在初凝前略有膨胀性。为防止杂质混入砂浆,砂浆在入泵前应通过5mm×5mm筛网。6压浆程序应由下而上,逐渐上升,不得间断。灌浆压力采用0.1MPa~0.5MPa,浆体上升速度以50cm/h~100cm/h为宜。在灌浆过程中,应加强对模板的观测。7压浆部位应埋设观测管、排气管,以检查压浆进行情况。压浆混凝土凝固后应按设计规定钻孔压水检验,并取样(或留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3.7.32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最大骨料粒径应不大于导管管径的1/4,并不得有超径骨料进入混凝土泵。砂率宜控制在40%~50%。2混凝土坍落差宜在8cm~18cm。3混凝土内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4最小胶材(包括水泥及掺合料)用量宜为300kg/m3。5安装导管前,应彻底清除管内污物及水泥砂浆并用压力水冲洗;安装后要注意检查,防止漏浆;在泵送混凝土前,应先在导管内通过水泥砂浆。6应保持泵送混凝土工作的连续性,受料台应有足够的混凝土,以防吸入空气产生阻塞。如因故中断时,则应经常使混凝土泵转动,以免导管堵塞。在正常温度下,如间歇时间超过45min时,应将留存在导管内的混凝土排出,并加以清洗。3.7.33碾压混凝土的施工与试验,按《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SL53)和《水工碾压混凝土试验规程》(SL48)的规定执行。3.8砌石工程 3.8.1砌体所用石料必须质地坚硬、新鲜、完整。砌体石料按其形状可分为毛石、块石、粗料石和卵石四种:1毛石:无一定规则形状,块重应大于25kg,中部厚不小于15cm。规格更小的也称片石,可用于塞缝,但其用量不得超过该砌体重量的10%。2块石:上下两面大致平整,无尖角,块厚宜大于20cm。3粗料石:包括条石及异形石,要求棱角分明,六面大致平整,同一面最大高差宜为石料长度的1%~3%。石料长度宜大于50cm,块高宜大于25cm,长厚比不宜大于3。4卵石:要求外形以椭圆形为宜,其长轴不小于20cm。3.8.2砌筑石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符合表3.8.2的规定。表3.8.2砌筑石料物理力学性质标准项目质量标准天然密度不小于2.4t/m3饱和极限抗压强度设计规定限值最大吸水率不大于10% 软化系数一般岩石不小于0.7或符合设计要求抗冻标号达到设计标号3.8.3石料使用前,应鉴定其标号,同时宜进行有关物理力学指标的测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参照附录F选用。3.8.4浆砌石的胶结材料主要有水泥砂浆和混凝土。此外用于不重要的砌石工程还有水泥混合砂浆和石灰砂浆。3.8.5水泥砂浆强度等级采用符号M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以MPa计)表示。浆砌石体常用的水泥砂浆强度等级有M5、M7.5、M10、M12.5四种。1砌石体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有C10、C15两种。2水泥混合砂浆有水泥石灰砂浆和水泥粘土砂浆两种,常用的强度等级有M2.5、M5、M7.5、M10四种。3石灰砂浆强度为0.1~1.0MPa。3.8.6 胶结材料使用的水泥、砂、石和水应遵守本规范3.7.11~3.7.14的规定(其中水对氯离子含量不作规定)。水泥混合砂浆和石灰砂浆中使用的石灰,生石灰必须加水熟化成灰,再用孔径6~8mm的筛子过筛。3.8.7胶结材料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重量比。当采用水泥混合砂浆和石灰砂浆时可由重量折算为体积。2对配制原则、配制强度和水灰比应符合3.7.17的规定。3凝土配合比中的含砂率应略高于试验的含砂率。4胶结材料的和易性,用沉入度(或坍落度)、泌水性、离析及可砌性综合评定。水泥砂浆沉入度宜为4cm~6cm,混凝土坍落度宜为5cm~8cm。3.8.8胶结材料的拌和及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料单、称量允许偏差应符合3.7.18的相关规定,其他材料允许偏差:土为5%,石灰为3%。2胶结材料的拌和时间:机械拌和不得少于2min,人工拌和应至少干拌三遍,再湿拌至色泽均匀方可使用。工程集中且量大的工程,应采用机械拌和,以保证胶结材料的均匀性。3胶结材料应随拌随用。其允许间歇时间(自出料时算起至砌筑完时为止),应符合表3.7.20-2的规定。3.8.9胶结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的检查除应符合3.7.11、3.7.22规定外,试验检查项目应有:水泥标号、凝固时间、标准调度及细度等。2砂、石、水的检验及砂浆与混凝土制备时质量检验除应符合3.7.22规定外,对砂浆沉入度每班至少抽查2次。3胶结材料试件留置为同一强度等级的28d龄期每100m3~200m3砌体成型试件1组;每一分部工程至少成型试件1组。4试件强度的合格标准应符合SL176-2007的有关规定。3.8.10砌体与基岩的联接及层面处理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无规定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1砌体基础按设计要求开挖后,应进行清理,敲除尖角,清除松动石块和杂物,并用水冲洗干净,积水排干。2浇筑基础垫层混凝土前,应先湿润基岩表面,铺设一层厚3cm~5cm大于M10的水泥砂浆,铺设面积应以混凝土浇筑强度相适应,再按设计规定浇筑垫层混凝土。3已浇好的垫层混凝土,或层面上的胶结材在抗压强度未达2.5MPa前不得进行上层砌石的准备工作。4砌体层面表面的浮渣必须冲洗干净,且无积水,对光滑的胶结材料表面应凿毛处理。3.8.11浆砌石施工一般规定: 1砌石结构物放样测量的精度应遵守3.1.1的有关规定。2浆砌石应采用座浆法砌筑。其基本要求是平整、稳定、密实和错缝。1)平整。应分层砌筑,同一层面要大致砌平,相邻砌石块高差宜小于2cm~3cm。2)稳定。石块安置必须自身稳定,要求大面朝下,适当摇动或敲击,使其平稳。3)密实。严禁石块直接接触,座浆及竖缝砂浆或混凝土填塞应饱满密实。混凝土砌石座浆(平缝)要防止缝间被大骨料架空,铺浆应均匀,竖缝填塞砂浆后应插捣;混凝土用机械振捣,相邻两振点间的距离不宜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当竖缝宽度在5cm以上时,可填浆后塞片石。4)错缝。同一砌筑层内,相邻石块应错缝砌筑,不得存在顺流向通缝。上下相邻砌筑的石块,也应错缝搭接,避免竖向通缝。可每隔一定距离,立置丁石。3一般墩、墙、坝及拱圈砌体的砌缝宽,应符合表3.8.9-1的规定。表3.8.9-1浆砌石缝宽度单位:cm类别 墩、墙、坝拱圈粗料石块石毛石粗料石砂浆砌石体平缝1.5~2.02.0~2.5—1.5~2竖缝2~32~4—1~2 4浆砌石体结构尺寸和位置的砌筑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8.9-2的规定。表3.8.9-2浆砌石体的尺寸和位置允许偏差单位:mm项目毛石、块石粗料石拱圈砌体砌石坝基础墙、墩挡土墙基础墙、墩挡土墙溢流坝非溢流坝轴线位移2015501510 30跨度L允许偏差;±L/1000矢高允许偏差:±L/30001010基础和顶面标高±25±15±20±15±15±15+0,-5堰顶面标高±10顶面标高±30砌体厚度+30+2-10不小于设计+15+10-5 不小于设计不小于设计值,超厚不大于设计值3%平面轮廓线±20分层平面轮廓线±40墙面垂直度或坡度—300.5%H—250.5%H拱圈和拱上砌体侧面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30,-010——表面平整度(2m长度上)—2030—1530 侧面镶面两邻接砌块表面彼此错位不大于520305砌体外露面宜在砌筑后12~18h之内及时养护,经常保持外路面的湿润。养护时间:水泥砂浆砌体,一般为14d,混凝土砌体,一般为21d。3.8.12浆砌石墩、墙的砌筑规定1浆砌石墩、墙的临时间断处高低差应不大于1.0m,并留有平缓阶台。2浆砌石墩、墙的砌筑顺序应先砌角石,再砌镶面石,最后砌筑填腹石;镶面石的厚度应不小于30cm。3浆砌石墩、墙的组砌形式应内外搭砌,上下错缝;丁砌石分布均匀,面积不少于墩墙砌体全部面积的1/5,且长度大于60cm;毛块石分层卧砌,不得采用外面侧立石块中间填心的砌法;每砌筑70cm~120cm高度找平一次,毛石挡土墙错缝间距应大于8cm。3.8.13当设计无规定时,浆砌石拱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拱圈石料均需用样板加工,按排按位编号。拱石厚度不应小于20cm,宽度不应小于30cm,长度不应小于50cm。2拱架应经过计算,按设计规定架立,经检查合格,才开始砌筑。 3拱石砌筑,必须两端对称进行。各排拱石互相交错,错缝距离不小于10cm。当拱跨在5m以下,一般可采用块石砌拱,用砌缝宽度调整拱度,要求下缝宽不得超过1cm,水泥砂浆强度不低于M7.5号。拱跨在10m以下,可按拱的全宽和全厚,自拱脚同时对称连续地向拱顶砌筑。拱跨在10m以上时,应作施工设计,明确拱圈加荷次序,并按此次序施工。4拱架的拆除,需待砂浆达到静荷强度,并在拱顶回填完毕后始能进行。拱架拆除时间应符合3.7.6的有关规定。3.8.14浆砌卵石应用干靠挤浆法,即先铺3~5cm厚砂浆,后将卵石挤浆嵌砌,互相靠紧。卵石长轴应与砌筑坡面垂直。勾缝时应使水泥砂浆低于卵石2cm~3cm。3.8.15混凝土灌砌石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铺浆法分层砌筑,同一层面要大致砌平,相邻砌石块高差宜小于2~3cm,石块安置必须自身稳定,要求大面朝下,适当摇动或敲击,使其平稳,石块之间的缝宽应满足表3.8.12的要求,严禁石块面接触;2座浆及竖缝混凝土铺设应均匀、饱满、密实,要防止缝间被大骨料架空,混凝土铺设后用机械振捣,相邻两振点间的距离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3同一砌筑层内,相邻石块应错缝砌筑,不得存在顺流向通缝,上下相邻砌筑的石块,也应错缝搭接,避免竖向通缝。可每隔一定距离,立置丁石。表3.8.12混凝土灌砌石缝宽度单位:cm类别墩、墙、坝 拱圈粗料石块石毛石粗料石混凝土砌石体平缝一级配4~64~64~64二级配8~108~108~108 竖缝一级配6~86~96~105二级配8~108~108~1073.8.16干砌石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具有框格的干砌石工程,宜先修筑框格,然后砌筑。2干砌石工程的砌筑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体缝口应砌紧,底部应垫稳填实,严禁架空。2)不得使用一边厚一边薄和石块边口很薄而未修整掉的石料。 3)宜采用立砌法,不得叠砌和浮塞;石料最小边厚度不宜小于15cm。3铺设大面积坡面的砂石垫层时,应自下而上,分层铺设,并随砌石面的增高分段上升。3.8.17浆砌料石水泥砂浆勾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渗用的勾缝砂浆必须单独拌制,不得与砌筑砂浆混用。超过初凝时间的砂浆严禁使用。2砂浆材料: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料宜用细砂;灰砂比可选用1:1.0~1:2.0。3清缝宜在料石砌筑24h以后进行,缝宽不小于砌缝宽度,缝深不小于缝宽的二倍(水平缝深度不小于4cm,竖缝深度不小于5cm)。勾缝前必须将槽缝冲洗干净,不得残留灰渣和积水,并保持缝面湿润。4将拌制好的砂浆向缝内分几次填充压实,直至与外表齐平,然后抹光。勾缝面应保持21d湿润。3.8.18混凝土预制块砌筑应符合下列要求:1预制块尺寸及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2砌筑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布排丁、顺砌块;砌缝应横平竖直,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应小于10cm,丁石的上下方不得有竖缝;3砌缝内应砂浆填充饱满,水平缝宽应不大于1.5cm;竖缝宽不得大于2cm。 3.8.19砌体冬、夏季和雨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最低气温在0~5℃时,砌筑作业应注意表面保护;最低气温在0℃以下时,应停止砌筑,在养护期内砌石体的外露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2对大体积的重要砌体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停止砌筑作业。夏季施工应加强砌体的养护,外露面在养护期必须保持湿润,宜加草袋等物遮盖,以防日晒。3雨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防雨棚的仓面,遇小雨砌石时,应适当减小水灰比,及时排除仓内积水,做好表面保护。2)无防雨棚的仓面,遇大雨、暴雨施工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妥善保护表面。雨后应先排除积水,并及时处理受雨水冲刷的部位,如表层砂浆或混凝土尚未初凝,应加辅水泥砂浆继续砌筑,否则应按工作缝处理。3)抗冲、抗磨或需要抹面等部位的砌体和混凝土,不得在雨天施工。3.8.20砌体的质量检验1胶结材料的质量检验应符合3.8.9的规定。 2砌体尺寸及位置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8.9-2的规定。3砌缝砂浆应密实,砌缝宽度符合表3.8.9-1的规定。3.9混凝土构件的预制与吊装3.9.1一般规定1本节适用于中小型重力装配式水闸。现浇混凝土水闸的上部构件、渠系建筑物的渡槽排架、薄壳槽身拱形结构的装配构件、小型桥涵及倒虹管、电站预制梁板、升压站发输配构架及混凝土模板等预制构件的施工。2混凝土执行本规范3.7的有关规定。3.9.2构件预制1预制和堆放构件场地应平整坚实,注意排水畅通,防止地基沉陷变形,如采用土模预制,应有压实指标要求;其表面应作专门处理;并防止水对土模浸湿沉陷,引起构架变形开裂。2构件预制场的位置,应按材料路线、作业顺序、堆放场地结合吊装和运输路线妥善安排,避免材料或构件的不合理运输和工序间的干扰,并尽可能设立集中预制场地生产,减少现场设施并提高质量。3重量较大的构件预制场地,应从运输和吊装方便出发,优先安排。转向困难的大型构件,场地位置应注意浇筑方向。大跨度拱肋以采用立式预制为宜。 4预制构件的吊环或扣环,一般用3号钢制造,不许采用冷拉钢筋,多个吊点应考虑吊环拉力的不均匀性。吊环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应不少于30d(d——吊环钢筋直径)。5预制构件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1)浇筑前,应检查预埋件的数量和位置。2)每件构件应一次浇筑完成,不得中断,并应采用机械捣实。3)构件外露的表面应平整、光滑、无蜂窝麻面。4)重叠法预制时,其下层构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5MPa,方可浇筑上层构件,层间应有隔离措施。5)构件浇筑完毕,应标注型号、混凝土强度、预制日期和上下面,无吊环的构件应标明吊点位置。6小型定型构件,可采用干硬性混凝土,脱模后应及时进行修整,构件不得有掉角、扭曲和开裂等缺陷。7预制构件的混凝土质量检查,除按本规范3.7有关规定执行外,对于重要构件,必要时应作荷载试验。8预制构件允许偏差,当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表3.9.2规定。表3.9.2预制构件允许误差表单位:mm项目截面尺寸侧向弯曲对角线 表面平整预留孔预留洞预埋件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中心线位移螺栓位置螺栓露出 长洞板+10-5±5±5+4-2L/1000≯20105515105+10-5钢架、桁架、排架 ±10±5±5L/1000≯20柱、块体+5-10±5±5L/750≯20 梁+10-5±5±5L/750≯20 U型、箱型、壳体±5±5±5+4-2L/1000≯201053.9.3构件移位和堆放1构件移位时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的70%。2 长构件移位时,一端撬起的高度一般限在2m以内,先松后撬,边撬边垫,防止构件开裂。3构件位移方法和吊点支承位置,应符合构件的受力情况,防止损伤。4构件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堆放场地应平整夯实,并有排水措施。2)构件应按吊装顺序以刚度较大的方向堆放。3)重叠堆放的构件,标志应向外,堆放高度应按构件强度、地面承载力、垫块强度和堆垛的稳定性确定,各层垫块的位置应一致,上下层垫块应相互对齐。4)构件的堆放应考虑吊装的先后次序。3.9.4混凝土预制构件吊装1吊装方法应根据工程规模、地形、设备条件、技术水平和经济合理综合考虑优选决定。2吊装前应根据吊装部位、构件长度、重量、运输道路和吊装设备制定吊装措施计划。3吊装前,应对吊装设备、工器具的承载能力作系统检查(负荷试吊试验);并对构件进行外形复查,标注纵横中心线;支承结构也应校测并标划中心线及高程。4水利水电无支架施工通常采用缆索吊装。缆索吊装应对地锚、塔架、主索、牵引索卷扬设备进行计算确定,其安全系数应符合表3.9.4-1的规定。表3.9.4-1安全系数表安全系数地锚主索牵引、起重索 抗拔力抗倾覆抗滑力K≥2≥1.5≥1.3≥3~4≥5~65构件吊装的支承结构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0%。6构件起吊应符合下列规定:1)构件应按标明的吊点位置或埋设的吊环起吊。2)起重绳索与构件水平夹角不宜小于45°。3)构件起吊要求平稳并能正确就位 7模壳或砌体预制构件吊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构件的层间接触面应凿毛并刷洗干净。2)构件层间缝隙宽度应为2cm~3cm,应用不低于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水泥砂浆填塞密实。3)构件安装砌筑1~3层时,应及时浇筑混凝土。4)各层混凝土接触面应按工作缝处理。8刚架构件吊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插构件的杯形基穴在平面上的位置和底部高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基础杯口上应标出纵横轴线,底板高程应低于设计高程2cm~5cm,以适应预制构件难以避免的长度误差留有调整余地。2)杯槽的四壁与构件柱脚四边之间应留出不少于3cm的间隙,以便校正位置和灌注二期水泥砂浆或混凝土。3)埋插构件的杯形基穴应凿毛并清洗干净。4)构件定位后应及时支撑牢固并锚固方可脱钩。9薄壳槽身吊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对支座顶面的高程进行测量校正,并划出纵横中心线。2)对槽底高程和平面位置的检测校正。3)槽身接头缝隙应满足设计阻水材料的安设要求,最小缝隙不低于20mm。10拱形预制构件吊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吊装前,应校核净跨径,起拱线位置、标高和拱座倾斜面,并应在拱座处标出起拱线及拱轴线位置。2)检查各拱形构件弦长及接头倾角,在拱块上应设置标尺。3)端段拱块吊至安装位置后应检查水平和轴线位置端头中轴位置左右偏移不大于30mm,高程比设计高程高20~30mm,后用墩扣或悬扣固定并用横向浪风固牢。4)拱肋接头采用粘接力强、稳定性高、收缩率小的高分子化学粘合剂如环氧树脂水泥砂浆充填。要正确掌握配方,严格控制配料温度(不高于30℃),构件接头处应干燥、无水、洁净。11构件与构件的外露主筋应焊接牢固,防止焊接高温对混凝土的损坏。12装配式构件的接头和接缝应用不低于构件设计强度的混凝土或砂浆填筑,并可掺用适量的快硬水泥或膨胀水泥。13构件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9.4-2的规定。表3.9.4-2构件安装允许偏差单位:mm项目允许偏差杯形基础中心线对轴线位置10 杯底安装标高0,-10柱(H为柱的全高)中心线对轴线的位置5垂直度≤5m5>5,<1010≥10H/1000,≤20 牛腿上表面和桩顶标高≤5m0,-5>5m0,-8梁或吊车梁中心线对轴线位置5梁上表面标高0,-5墙板中心线对轴线位置3垂直度≤5m3 >5m5相邻楼板构件表面的误差5拱肋中心线对轴线位置10接头点和拱顶标高30两对称接头点高差20渡槽槽身平面位置轴向偏差5 跨度偏差15两相邻槽身底板高程偏差1014认真做好构件安装的技术安全工作,安(吊)装前应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吊装方案经审查批准,技术交底已经完成。2)吊装各类人员已经落实,分工明确,起重工、信号工等特殊工种应持证上岗。3)起吊设备经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必要时应到当地安监部门备案。4)各项安全措施已经落实。5)吊装时做到统一指挥,服从命令,各负其责。4水工建筑物施工 4.1碾压式土石坝4.1.1基础处理1坝基处理应参照本规范3.5有关规定执行。2坝基和岸坡1)坝肩和岸坡的开挖和清理,应在填筑前完成,不宜边清理边填筑。2)与岩基结合的防渗体和坝体必须采用斜面联结,不得以台阶反坡联结。3)凡清理后不能立即填筑而又易于风化的坝基,应预留保护层或喷水泥砂浆保护。4)坝基防渗灌浆应在水库蓄水验收前完成。3铺盖1)利用天然土层做铺盖,应查明有否透水层存在,已确定为天然铺盖的区域,严禁取土或破坏。2)人工铺盖地基应按设计要求清理、平整和压实;砂砾地基必须做好反滤层,有贯通上下游的通道应截断。3)铺盖建成后,应及时进行表面保护。4大坝填筑前,坝基处理及隐蔽工程应验收合格。4.1.2填筑前应完成的前期工作1白蚁危害调查及防治1)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区,应注意预防白蚁孳生繁殖及其危害中小土石坝的安全运行。 2)在坝基岸坡开挖时,应组织专业人员观察,查找泥线、泥被、蚁路、菌圃等。3)制定防治白蚁措施,如设置毒土沟,喷洒药液和投放毒饵诱杀等。2坝料复查1)料场复查应有下列内容:——土料:天然含水量、颗粒组成、土层结构、储量、压实特性和物理力学指标。——砂砾石料:级配、含泥量、物理力学指标、料场分布及储量、开采条件。——石料:岩性、节理、强风化层、软弱夹层分布、物理力学指标、开采运输条件。2)经过复查的料场,应提出料场地形图、地质剖面图,试坑或钻孔平面图,试验分析成果,有效开采量和适用填筑范围的结论说明。3料场规划1)一般原则:少占耕地,利用库内淹没区料场;充分利用建筑物开挖料;枯季多利用河滩料;合理使用上下游料场,尽可能做到高料高用、低料低用;充分考虑机械作业条件,发挥机械最佳效能。2)土料场规划:优先选用土质均匀,含水量适宜的料场;含水量偏大料场,宜安排在干燥季节使用,含水量偏小料场,宜安排在潮湿季节使用。3)砂粒石料规划:填筑料、筛分料和反滤料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开采;水上、水 下分别开采或混合开采,应选择适用的开采设备和方法。4)石料开采规划:岩性单一,覆盖层较薄,开采运输条件较好,施工干扰较小的料场应优先开采。5)料场规划应考虑必要的加工和储备料场。4施工试验1)施工试验宜在坝外试验场进行。2)坝面试验,应在已选定压实机具和设计有关技术指标的前提下,调整施工方法和施工参数。3)通过施工试验,应确定铺料厚度、压实方法和遍数,施工控制含水量和最优干密度等施工参数。5坝料开采1)土料开采方式:丘陵或山坡取土,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采用立面开采;料场开阔平坦,土层较厚,宜采用平面开采;土层厚、土质变化大、含水量不匀,宜采用立面开采。2)砂砾石开采方式:水上开采可采用推土机平集料,装载机挖装;水下开采可采用反向铲立面开采;混合开采可采用反向铲或索铲开采。3)石料开采一般采用钻爆法和洞室爆破法。两种方法宜采用台阶开采,爆破参数通过试验确定。 4)料场开采结束后,应注意平整还耕和危岩处理,并做好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工作。6坝料运输1)运输方式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直接上坝,减少倒运环节;注意挖、装、运、卸四个环节的合理匹配,发挥机械最佳效能和提高机械利用率;应与坝料性质和上坝强度相适应;机型尽可能少,方便管理与维修。2)运输道理规划应考虑下列因素:各阶段运输道理布置,应与上坝填筑相协调;应充分考虑由坝坡上坝方案的合理性;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使重车下坡;施工道路尽可能与永久道路相结合;道路宽度、坡度、弯道和视距应符合行车要求,并尽量避免平面交叉;加强道路的保养维护工作。4.1.3土料防渗体施工1土料防渗体施工除应执行本规范3.3.3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用汽车运输上坝卸料时,必须采用“进占法”卸料。2)防渗体一般可不分区或分段填筑,宜全面平行上升,并应同时上下游反滤层、过渡带和部分坝壳料平起填筑,骑缝碾压。2防渗体与岩石地基、岸坡和混凝土结合时,必须按下列要求施工:1)清除表面的泥土、污物、粉尘、松动岩石等;2)接触面应洒水湿润,并边涂刷浓泥浆,边填筑,边夯实。 3)邻近坝基0.5m~1m的防渗体填筑,与岸坡结合处1.5m范围内或边角处和混凝土齿墙周围及其顶部0.5m范围内填土,都必须薄层填筑和使用轻型机具压实,齿墙两侧填土尚应平行上升。3风化料防渗体施工。1)风化料应按设计规定的料场开采,料质应符合设计要求。2)风化料与岩基(基础、岸坡)之间填筑一层0.5m的粘性料,其压实干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风化料应采用凸块振动碾压实。4)风化料的施工参数,可参照下列经验参数试验调整:最大粒径应小于15cm;含水量控制在8%~12%;铺层厚度30cm~40cm;碾压遍数一般为10~14遍。4土料防渗体雨季施工应注意下列事项:1)填筑表面的松土层,应用平碾压实,保持光面平整,并略向上游倾斜,防止雨水下渗利于排水。2)对狭窄填筑面,可采用塑膜或帆布遮盖。3)雨中和雨后禁止车辆通行和行人践踏。4)施工机械停置填筑面之外。4.1.4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体施工1钢筋1)钢筋制造安装的规格、位置、间距、保护层均应符合设计图纸和本规范3.7.7的规定。 2)应按设计要求设置趾板锚筋,趾板锚筋可用作面板钢筋网的架立筋。锚筋应用膨胀水泥砂浆或预缩砂浆紧密填塞,先注浆后插筋,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20。3)钢筋安装宜采用手工操作。为准确固定钢筋位置,须沿坡面有规则地增设插筋,使之形成架立筋,增强稳定,避免变形。4)现场绑扎好的钢筋网,应对全部钢筋交叉点扎牢,部分交叉点的连接在不损坏钢筋截面时,可采用细焊条手工电弧电焊代替绑扎,以增强其整体刚度。2模板1)面板混凝土浇筑应首先选用无轨滑模施工。滑模须经专门设计,滑模可分段组合,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条块浇筑要求。2)滑模制造偏差,一般不得超过表4.1.4的规定。表4.1.4面板坝滑模运行偏差序号偏差名称允许偏差(mm)1长度和宽度±102 板面局部不平(2m直尺检查)53整体刚度(L为滑模长度)L/5003)滑模设计应考虑:各种最不利施工荷载组合下保持整体刚度和稳定,面板坡度较陡时,应有配重;混凝土运输、入仓、操作、辅助作业等布置;组装、移动、拆除及安全措施;滑模宽度必须与提升速度及混凝土凝结脱模时间相适应。4)无规滑模的侧模宜由型钢或钢木加工制造,其设计应考虑:方便阻水设施的安装;面板的厚度变化;适应坡面人力搬运的单件重量;拆装灵便;侧向稳定。5)侧模宜加工一定数量,在混凝土浇筑滑升中边拆除边安装,以充分提高其周转次数。侧模的固定可在坝面浇筑或预制混凝土垫梁,在垫梁上立柱安轨或在坡面打钢钎固定。侧模安装,应坚固牢靠并不得破坏止水设施。其允许偏差:偏离设计线为3mm,不垂直度为3mm;20m范围内起伏为5mm。 6)滑模浇筑混凝土,应注意下列各点:在正式浇筑之前,应先对滑模系统进行空滑试验;拉动模板时不得振捣混凝土;模板滑升速度应与混凝土达到预定脱模强度的时间相适应,且滑升速度不能过大,以免拉裂混凝土表面;拉模的牵引力可采用慢速卷扬机,手动葫芦、液压千斤顶和爬轨器等;拉模边缘与老混凝土接触时,宜采用薄扁钢铺垫作滑道,防止卡模。3面板混凝土除参照本规范3.7有关规定外,尚应满足如下要求:1)面板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适当的凝结时间,并应在长距离坡面输送不分离,滑模不拉裂,出模不泌水、不下坍等特性。2)面板混凝土一般采用二级配,并须渗入适量掺和料和外加剂,坍落度宜控制在5cm~7cm,水灰比一般为0.55~0.60。3)面板混凝土一般采用坡面溜槽输送的方法。溜槽输送混凝土宜增设阻滑板,减缓混凝土在溜槽中的速度,防止混凝土分离。4)混凝土入仓应按一定厚度、方向、秩序薄层进行,每次铺料厚度以不超过滑模高度的1/3为宜,随铺随振。5)混凝土振捣宜选用小直径插入式振捣器,防止直接振捣钢筋和模板,振捣器插入 深度以不超过前一层混凝土内5cm~10cm为限。6)出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润湿,不变形,有外软里硬的手感。每次滑升高度以1/3滑模宽度和滑升速度以1m/h~2.5m/h为宜。7)脱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及时辅以人工抹平整修。8)面板混凝土以纵向分成若干条块,由下而上浇筑。9)面板混凝土宜选在降雨量小,气温不高于30℃时浇筑。10)面板混凝土浇筑后至水库蓄水浸没之前应当覆盖湿润全期养护。4止水和伸缩缝。1)止水设施的形式、位置、尺寸及材料的品种规格等,均应符合设计规定。2)紫铜止水的制作与安装除符合3.7.26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搭接长度不得少于20mm。金属止水片中心线与设计的最大偏移量不得超过5mm。止水片的平面应平行于面板,其翼缘端部的上下倾斜值应不大于10mm;不能弯曲撕裂、折断、扭压变形;对后浇块和预留外露的止水铜片和橡皮,应先进行清刷干净修补完整后再行浇筑,以保证止水的完好性;对外露的铜片或橡皮应进行保护。防止被填筑垫层时的石块滚落击破;安装好的止水片应加强保护。架立金属止水片时,不得在金属止水片上穿孔,应用焊接铅丝或其他方法加以固定。3)塑料和橡胶止水带除符合符合3.7.26的规定外,塑料止水片的连接按厂家技术资 料要求进行。橡胶止水带的接头宜采用硫化热粘合。橡胶塑料止水片应利用模板固定。其中线与设计线的最大偏差不得大于5mm。4)面板垂直缝的施工,应先铺设5cm~10cm砂浆垫层,人工抹平,其表面平整度宜用经纬仪控制,拉钢丝检查。待垫层砂浆凝固后,将胶带粘结在砂浆平面,再在胶带上涂刷3mm粘胶,将“W”型紫铜片压平,使其牢固粘贴在胶带上,不留空隙。5)周边伸缩缝止水的施工顺序,宜先清理洗净和吹干预留槽,涂刷冷底子油,嵌入具有适度塑性的填料,夯击密实并堆高成圆弧状,再覆盖平板橡皮,后用压条和螺栓固定。6)嵌缝填料:成品嵌缝填料,应抽样检验其主要技术指标。就地配制的应对原材料与加工成品抽样检验;同嵌缝填料接触的混凝土表面,必须平整、密实、洁净、干燥。充填填料之前,应在缝槽混凝土表面涂刷与嵌缝填料相同基料的稀释材料,干燥后方可进行热法或冷法嵌填;当采用热法施工时,应有加热、保温措施,并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注意操作安全;热浇填料时应由下向上逐段进行,并尽量减 少接头,浇筑过程随时驱赶气泡,使其充填密实;填缝表面,应及时加设密封塑胶盖片保护。7)浇筑止水缝部位的混凝土时,应注意下列事项:要有专人负责保护;混凝土不得冲撞和振捣器不得触及止水片,防止轧破、变形或错位;大径骨料不能靠近止水片,避免产生蜂窝、麻面或空洞。4.1.5土工合成材料防渗体施工1一般规定。1)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合成材料的选择。2)运至工地的合成材料对重要工程应复测其物理力学性能指标。3)进行粘接试验:施工现场按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室内外的试验。冬季施工为了加快粘固时间,还应进行粘结剂中加入固化剂的粘接试验。粘接的固化时间应满足施工强度的要求。当变换粘结剂时,应重新进行粘接试验。土工隔膜为热塑性材料时,可用热熔粘接,也可用脉冲热合焊接器进行热熔接。反滤层的土工织物采用缝接法连接。4)妥善运输保管,严禁露天堆放,防止土工膜日晒老化,并做好防潮工作。土工合成材料,富余量一般为铺设面积的25%~100%。 5)认真进行原材料的表面检查、观察。发现有破损,必须进行修补或更换,破损严重的不得使用。在施工中应避免人为的损坏。2土工隔膜和复合土工膜的铺设。1)施工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对土工隔膜、土工织物进行清理丈量、裁剪、卷叠,搭设粘合平台,按现场的实际需要进行加工制作,粘合时保证接头的宽度和接头平整。2)整平膜基:应按设计要求将铺膜基底整修成一定形状或坡度,并要求碾压平整,地基上应无积水,无杂草,无碎石,没有棱角的硬物。若基底需设保护层时,应先铺筑,防止刺穿土工隔膜。3)正确定位,宜自下而上进行铺设,留出必须的放松量和接缝重叠量。4)现场拼接粘接缝宽度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但不得少于8cm。粘接时将粘结剂拌匀刮平,粘缝中严禁混入砂石、土粒等杂物。接缝粘结后立即加压静置自然凉干。如因天气寒冷影响施工进度要求,粘结剂可适当加温,但不得超过60℃。5)心墙土工隔膜垂直铺设时,应按“之”字形折曲铺置。如设计上要求沿坝轴线设有纵向伸缩节时,为减少伸缩节被拉开时层面之间的摩擦,应尽可能采用复合土工隔膜。如采用单一土工隔膜,应在土工隔膜两侧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如加细颗 粒过渡层或加土工织物)。回填两侧填料在距土工膜50cm~100cm范围内不许用振动机械碾压,可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土工隔膜一侧为粘土时,可采用“挡板法”施工。土工隔膜轴线偏差不大于10cm。3坝坡及斜墙上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1)在坝坡上铺设时一般将卷材自上向下滚铺,并做好接缝处理。2)铺设土工隔膜时,工作人员应穿软底鞋。铺好后应及时覆盖,以免光照老化或风吹撕破。坝坡上的土工隔膜可用混凝土板护坡或块石护坡。库盘或池底的土工隔膜可用土砂砾石、碎石等覆盖,覆盖厚度至少30cm~40cm。在严寒地区,土工隔膜铺设后应迅速覆盖防冻。在坝坡和库盘的死水位以上范围,还要采用永久性的防冻覆盖措施。冬季水位变动区,需要较厚的保护层,其厚度宜等于地面冻层深度。覆盖材料宜选用粗颗粒骨料,如碎石、碎砾、卵砾石等。在坝坡或库盘较陡岸坡上,不宜用粘性土做保护层。4土工隔膜的周边连接施工。1)土工隔膜必须铺设在周边不透水层上。2)土工隔膜与下部防渗墙的连接,当设计上要求土工隔膜与下部混凝上防渗墙连接 时,应将土工隔膜直接埋入,埋入深度不小于10cm~30cm,并将土工隔膜呈“弓”字形状折皱,埋设土工隔膜部位的混凝土也可按二期混凝土施工。当土工隔膜直接与坝基岩石基础连接时,必须清除基岩上的风化层并深入到完整的不透水基岩内30cm~50cm,浇筑混凝土将土工隔膜埋设在内。当基础为粘土齿槽时,土工隔膜应呈“弓”字形折曲状埋设,人工分层夯实。3)土工隔膜与岸坡连接: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先浇混凝土刺墙埋设土工隔膜,或深入岩基不透水层埋设土工隔膜。5保护层的施工。当土工隔膜用于斜墙防渗时,应在铺设好的土工隔膜上铺设保护层。1)土保护层铺筑,应自下而上分层填筑。其辅土厚度、干密度按设计要求施工。2)硬质材料(如混凝土、石板、块石等)保护层的铺筑,应处理好硬质材料的基础,以控制基础变形,防止保护层滑动而拉裂膜料,并做好周围铺设和顶部压力的结合施工,以确保铺设工程的完整性。如采用喷混凝土护面,应保证混凝土厚度均匀一致。6施工质量检验 1)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应有专职人员对原材料、材料试验、粘结剂配制及使用、接缝、铺设面的平整度,周边连接等作经常性的检查和控制。2)随着土工隔膜两侧填料每升一层,均应进行外观检查,如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认真处理。坝高每上升2m~4m,应沿膜两侧抽样开挖探坑槽检查土工隔膜的平整度、褶皱、顶破、断线、漏缝、粘缝脱裂等情况,如发现情况严重,应研究补救措施。探孔深1m~1.5m,沿坝线不少于2~4个探孔。3)做好施工记录,质量检查施工资料、气温、各种原材料试验以及质量事故报告等。4)施工期间应对土工膜铺设、周边连接等分部工程进行中间验收。4.1.6坝壳料施工1当用汽车上坝时,砂砾石或堆石料应用“退铺法”或综合法(先退铺后进占)卸料。2坝壳料铺料后应充分洒水,洒水量砂砾料约为15%~25%,堆石料(含石渣)约为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