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0 KB
- 3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孙培青版习题答案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参与社会生活 的需要和人类 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 创造了文字。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 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大学 和
孙培青版习题答案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参与社会生活 的需要和人类 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 巫师 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仓颉 创造了文字。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成均” 和 “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 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 大学 和
小学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有教无类”。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B)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C)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B)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
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答:(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贵族统治力量衰落,无暇顾及教育,官学教育因此衰弱。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强烈和掌握文化的人沦落到社会下层,使私学的兴起成为可能。 (2)孔子是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办学的典范。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最后,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4)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7、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学记》。二、单项选择题(D)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D)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C)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A)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 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D)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C)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A)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三、判断题(√ ) 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五、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2、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3、虚壹而静: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4、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5、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6、教学相长:这是《学记》总结出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六、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1)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2)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3)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4)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1)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七、论述题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最早引起广泛讨论,并进行理论论证的是在战国时期。对“人性”的讨论,表明了人类开始自觉地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理性的思考自身的特殊本质。(1)、孟子的性善论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2)、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则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他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荀子首先试图分清天赋(“性”)和人为(“伪”)的区别。他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他所理解的“不可学,不可事”的人性,包括人的生理本能和人的感知认识能力。这种自然本能中不仅不存在礼义,而且顺着本能倾向发展,人类社会必然产生争夺、伤害和淫乱,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生存。这就证明了人本性是一种“恶端”,必须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使人接受礼义的约束。他还说,礼义教化的产生就是为同人的天赋罪恶倾向进行斗争。①“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性”和“伪”是素质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质就无从加工,不经加工素质也不能发展。但是,恶的素质如何能被加工为善的品质?荀子为解答这一矛盾,又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的观点,即认为仁义礼法有可以被人认识的“理”,任何人哪怕是下贱的“涂之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善,成为象大禹一样的圣人。这一点与孟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现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②“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在阐明教育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
③“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当然,“化性起为”是有条件的,“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荀子?大略》),即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实际上他们两个所说的人性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是各讲各的人性。孟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人”字,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具体说就是指产生各种道德规范的社会和个人基础,即同情心、正义感、恭敬态度和是非观念等,因此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天生就不可救药的坏蛋是没有的。但这种善心的萌芽常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被扼杀,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可见教育又是必要的。荀子所讲的人性,侧重于“性”字,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如喜欢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追求舒服、安逸等,实际上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而这些个人利欲的追求正是为恶的根源,所以必须靠教育来改造恶性,产生善行。可见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强调教育的必要性,而孟子的性善论则绕了一个弯子,先强调教育的可能性,再强调教育的必要性。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汉武帝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博士。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6、汉灵帝时设立的 鸿都门学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二、单项选择题(A)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B)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B)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B)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三、判断题(? )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四、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3、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4、文翁兴学: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
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5、“设科射策”: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五、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1)书同文(2)行同轮(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德教是立政之本。(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③“必仁且智”。六、论述题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未看)一、填空题1、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4.《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二、单项选择题(A
)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 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A )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三、判断题( ?)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四、名词解释题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五、简答题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六、论述题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也就是说,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这就使寒门子弟失去了读书的热情,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武则天
统治的时期开创的。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二、单项选择题(C)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C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C)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一)教育管理的加强:1.国子监的设立。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3.部门对口管理。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二)规范教学内容: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三)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2.设置形式多样化。(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1.中印文化教育交流。2.中日文化教育交流(五)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六)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1.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2.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 与 小学 两个阶段。二、单项选择题(B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B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B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D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B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C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三、判断题(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一。(√)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6、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四、名词解释题1、学田: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2、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3、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五、简答题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②
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我认为不够全面)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NO)(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六、论述题1、 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主要的调整措施有:(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2)实行殿试制度(首创于唐武则天时期)(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4)实行别头试(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意义和影响:(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一、填空题1.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4.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廪膳生、增广生三种。5.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6.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7、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 ,蒙学教师一般称为蒙师。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二、单项选择题( C )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D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三、判断题( √
) 1、“监生历事制度”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2、明代的国子监学生物质待遇优厚,管束也较宽松。四、名词解释题1、监生历事: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2、八股文取试: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五、简答题1.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2、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2)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3)容纳各种实学。(4)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六、论述题1、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于君亲之间,那君、亲死之后,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分野。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有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教育的力量,“学以去其昏蔽”。2.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填空题1.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_“至圣宣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对于朱熹及程朱理学,康熙帝除下诏朱熹配享孔庙外,还命人编辑《朱子全书》。2.顺治九年颁布《卧碑文》八条,命镌碑于各省地方官学明伦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对各省地方官学颁布《圣谕》十六条,雍正二年更将该十六条作进一步解释,推衍成约有万言文字,称为《圣谕广训》,作为各级学校纪律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3.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举办的两所著名书院,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4、明清科举常科只有进士 一科。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二、单项选择题(C)1、“诂经精舍”是谁创办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A
)2、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 A、国子学 B、觉罗学
C、八旗官学 D、俄罗斯馆三、判断题(√)1、清代实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批判传统宋明理学教育,而颜元则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2、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阮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四、简答题1、清代书院主要可分为哪些类型?(1)以讲求理学为主的;(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3)以讲授“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为主的;(即以学习“经世致用”这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学院,如颜无主持的漳南学院)(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如诂经精舍和学海堂)。2、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哲学思想)(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关于教育目标)(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关于教学内容)(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评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关于学校职能)3、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五、论述题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删书衙”,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3.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4、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二、单项选择题(B )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 A、林则徐 B、阮元 C、龚自珍 D、魏源三、简答题1、简述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1)“不拘一格降人才”。(2)复兴“经世致用”学风。(3)“师夷长技以制夷”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19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5、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改组为“中华教育会”。二、判断题( ? )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三、名词解释题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四、简答题1、洋务派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主要特点?(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其实质是什么?答:(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五、论述题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③
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2、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梁启超提出的“ 开民智 ”,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4、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6、清政府规定从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7、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12、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都是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创办的著名革命学校,在清末反清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单项选择题(B )1、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什么时期颁布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C)2、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时期终结的?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A)3、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B)4、“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 A、1912?1913年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三、判断题(?)1、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新设学堂均被顽固派废除。(?)2、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四、名词解释题1、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由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成为上海交通大学。2、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3、庚款兴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4、学部:是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正式设立。它是在清末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一部近代学制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设立的。学部与政府其他各部并列,长官称尚书,下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会计司。五、简答题1、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1)全面学习西学(2)改革科举制度(3)建立近代学制(4)倡导女子教育2、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答:梁启超特别重视确定教育目的,曾与《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其主要观点是:(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2)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这种国民须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克服中国人在专制社会中形成的品格缺陷。他认为只有造就出这样的新民,才能拯救国家的危亡,振兴中华民族。3、"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4、 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1)学制延续时间长。(2)传统的课程设置。(3)传统的办学体制。(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5、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4)倡导出国留学。六、论述题1、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答: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发展。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①儿童未出生,其母入人本院,接受胎教;②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③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④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⑤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作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是蔡元培。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也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3、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中学校年限为4年,不分级。4、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5、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6、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大学生。二、名词解释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2、简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旧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四、论述题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试述蔡元培
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改革的意义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2、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3.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颇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4、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5、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 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6、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7.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在中共领导下通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结以往工人教育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今后工人教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成为之后工人教育的指导。8、1926年5月在广东召开了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农民教育决议案》,规定了农民教育的方针、组织、经费等问题,后来事实上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行动纲领。9、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于湖南、上海、广州创办的各具特色的革命干部学校。二、单项选择题( A)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 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B)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A、湖南自修大学 B、鲁迅艺术学院 C、平民女学 D、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判断题(?)14、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四、名词解释题1、勤工俭学运动: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五、简答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1)掀起申讨封建礼教的浪潮。(2)开展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活动。(3)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机制。(4)建立各种教育团体。2、《壬戌学制》相对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明显特点是什么?(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2)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比较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3)"新学制"对中等教育阶段做了比较大的改革。①修业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②将中等教育分成初、高两级,并且规定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这样就增加了学制的灵活性。③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4)取消了大学预科。六、论述题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2、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3.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4、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ABC》和《
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5、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著名的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6、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7、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8、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 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西北联合大学 。二、单项选择题(A)1、《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B)2、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陈鹤琴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A)3、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D)4、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三、判断题(?)1、按时间先后,陶行知创办的主要学校有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等。四、名词解释题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级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学院制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2、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办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于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1932年9月筹办,位于上海与宝山之间。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抗战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4、大职业教育主义: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5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5、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五、简答题1、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对学校系统中等教育段的整理。(1)取消中等教育的分科制,改变了1922年的综合中学制。(2)在取消分科制的前提下,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职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3)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后的普通高级中学和1922年的分科制高中的普通科相比,基础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加强,职业准备的课程基本上被删去。2、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3、简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涵义。(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3)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这一思想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六、论述题1、试评述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2、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答:(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3、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观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一、填空题1.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在苏区培养高级干部的学校中,比较有影响的有1933年3月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直属苏区中央局,为苏维埃党校;1933年8月成立的苏维埃大学,是培养各类干部的综合性大学;1933年11成立的红军大学,是苏区最高军事学府。3.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它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4.
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大学,是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学校合并而成。二、名词解释题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民办公助:是革命根据地办学的一种形式,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3、两面小学两面学校是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三、简答题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答:(1)中学、师范都属于干部教育范畴,各中等学校普遍开设地方干部培训班; (2)学制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 (3)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形势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精简、集中、密切联系根据地的建设实际; (4)各中等学校学生的班级编制和生活管理大都实行军事化; (5)学生们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和从事群众工作。2、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3、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1)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2)创立新型的教育体制。(3)教育与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结合。(4)办学途径多样化。(5)改革教学制度和方式。 四、论述题1、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doc
- 大学马克思主义课后1-6章答案.doc
- 大学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doc
- 大连理工大学2015秋季《大学英语4》全套习题答案.doc
- 大道之行也课后习题.doc
- 天津大学毛概课后重点题修正答案.doc
- 天津市领导干部网上学法用法考试参考答案2016年7月.docx
- 太原理工11级计算机基础习题册第8章参考答案.doc
- 孔乙己练习题(含答案).doc
- 学生知识竞赛试题综合题库及答案.doc.deflate.doc
-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课后练习答案.doc
- 宏观经济学作业以及答案1823.pdf
- 宏观经济学黄亚钧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 宏观考试课后习题答案.doc
- 宏观课后习题答案.doc
- 审计1-7章习题与答案(人大第七版).doc
- 审计学 第九章习题与答案.doc
- 审计学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