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50 KB
- 2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它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决定及其变化的科学研究,来揭示和描述稀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2.凯恩斯学派(Keynesian)是最初由凯恩斯等人开创的、二战以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迅速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认可与推崇的宏观经济学学派。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获得最大发展。主要代表有凯恩斯、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等。3.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chool)是在19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与有关经济理论相一致的“理性预期”。4.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yschool)是1950-19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认为“货币最重要”;主张实施“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5.供给学派(supply-sideschool)是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变化。其政策主张有:崇尚“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应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反对过多社会福利,反对通货膨胀,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等。6.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1970年代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哈耶克等人提出回复古典自由主义,后被简称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是宣扬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7.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布坎南(JamesM.Buchanan)、戈登·塔洛克(GordenTullock)等人。公共选择学科主要适应如下三种方法: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原则与政治作为交换过程的特点。8.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Economics)是在1980年代相对成熟地产生的,其代表性经济学者有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等。针对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新凯恩斯主义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它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决定及其变化的科学研究,来揭示和描述稀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2.凯恩斯学派(Keynesian)是最初由凯恩斯等人开创的、二战以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迅速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认可与推崇的宏观经济学学派。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获得最大发展。主要代表有凯恩斯、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等。3.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chool)是在19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与有关经济理论相一致的“理性预期”。4.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yschool)是1950-19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认为“货币最重要”;主张实施“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5.供给学派(supply-sideschool)是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变化。其政策主张有:崇尚“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应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反对过多社会福利,反对通货膨胀,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等。6.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1970年代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哈耶克等人提出回复古典自由主义,后被简称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是宣扬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7.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布坎南(JamesM.Buchanan)、戈登·塔洛克(GordenTullock)等人。公共选择学科主要适应如下三种方法: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原则与政治作为交换过程的特点。8.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Economics)是在1980年代相对成熟地产生的,其代表性经济学者有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等。针对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新凯恩斯主义
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叫做总量经济学,它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决定及其变化的科学研究,来揭示和描述稀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2.凯恩斯学派(Keynesian)是最初由凯恩斯等人开创的、二战以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迅速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认可与推崇的宏观经济学学派。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获得最大发展。主要代表有凯恩斯、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等。3.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chool)是在19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并加以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与有关经济理论相一致的“理性预期”。4.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yschool)是1950-19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认为“货币最重要”;主张实施“单一规则”即固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货币政策。5.供给学派(supply-sideschool)是19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变化。其政策主张有:崇尚“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应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反对过多社会福利,反对通货膨胀,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等。6.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狭义新自由主义主要是指以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1970年代随着“福利国家”政策的破产,哈耶克等人提出回复古典自由主义,后被简称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是宣扬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7.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theory)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布坎南(JamesM.Buchanan)、戈登·塔洛克(GordenTullock)等人。公共选择学科主要适应如下三种方法: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原则与政治作为交换过程的特点。8.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Economics)是在1980年代相对成熟地产生的,其代表性经济学者有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等。针对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新凯恩斯主义
对其进行了批评继承和发展。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始终关心不完全市场、异质劳动和不对称信息等市场活动,并关注政府失灵等。直到今天,新凯恩斯主义仍在发展。二、思考题1.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不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在二战后呈现出什么新的特点?答:经济学原理与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或两大分支学科: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是整体与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都是实证分析。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就是说,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与微观经济学主要采取个量分析法不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总量分析法。二战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视角、研究重点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特点:(1)宏观经济思想与经济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经济学的发展是“问题导向型”,它是沿着“经济问题——经济理论——新的经济问题——新的经济理论……”这种轨迹而不断发展演进,而每个经济学流派主导理论的形成过程都有一个“三部曲”:经济问题——经济政策或政策思路——经济理论。(2)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20世纪前半期,英国是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库”和研究中心。在20世纪前半叶,英国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如希克斯(JohnRichardHicks)、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庇古(ArthurCecilPigou)、米德(James E.Meade)、哈罗德(Roy F.Harrod)等。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大多只是凯恩斯思想的学习者和追随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的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20世纪下半期,从著名经济学家群体规模、经济学流派数量、经济学说影响力等指标来看,美国都超过了英国。20
世纪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繁荣中心的转移。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心移到了美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就随之移到了美国。因为经济发展领先,经济问题的出现和研究手段也必然领先,由“问题导向”的经济学和研究方法也自然领先。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是经济学说发展的土壤,发达的经济学只能产生于发达的经济。(3)出现了理论融合化的趋势。经过20世纪下半期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以及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交锋,宏观经济学已经出现了融合或综合的倾向。2.如何认识不同宏观经济学流派的不同观点的碰撞?答:首先,宏观经济学流派的不同观点的碰撞是经济学内部充满了争论的结果与正常反映。比如整个新古典经济学从总体结构到许多局部的观点和政策建议,都面临着不停的争论,具有不确定性,甚至矛盾。经济学正是在这种矛盾和远非超脱出世的状况中在往前走。走到今天了,一位研究经济史和经济学史的英国经济学家还是不客气地说,就解决宏观经济稳定、就业、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等重大的实际问题而言,经济学还是“没有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从未作出过回答”。其次,即使在一个领域中,即使研究的问题基本相同,但对经济环境的界定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派,这就必然会产生观点的碰撞。像自然科学对自然不断地加深认识一样,经济理论的发展在许多时候也是如此,并基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地认识和重新刻画而不断改进,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再次,即使只对经济环境的刻画作出一些改进或变动,也可能产生出重大的经济理论或学派,这样观点的碰撞与分歧就难以避免。当今现代经济学中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主要就是对经济环境给出不同的界定而得到的。由于经济环境的不同或刻画的不同,所得出的理论结果往往会不同。最后,经济学观点的碰撞是由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决定的。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所以,如何清楚、精炼而又客观地刻画所要研究问题的经济现状或经济环境,并建立一个高度概括的理论经济模型,这不仅仅是科学,也是艺术。3.你是如何认识凯恩斯主义所坚持的国家干预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1)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自由主义一统天下。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经济自由主义占支配地位的时期。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表达了对自由放任的偏爱,他指出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会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的指导,使得经济当事人的活动能够转化成社会的最优状态,因此,政府只需要承担保护国家主权,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设施等公共职能。至20世纪30年代,经济自由主义观念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2)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干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到来,国家干预主义取代市场至上的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大萧条的出现意味着作为经济调节工具的价格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着致命缺陷,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达到的均衡可能以过高的非自愿失业为代价,总需求的严重不足是导致这次大萧条的原因。为了维持一个令人满意的总产量和就业水平,旨在调节总需求的积极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提高有效需求,克服市场经济整体的不稳定性。因此,凯恩斯主张在保证个人经济自由的基础上扩大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方面的积极作用。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捧,以其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走上国家干预的道路。(3)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卷土重来。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后,至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大幅减缓,经济波动频繁,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在供给和生产方面存在许多矛盾。此时,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陷入危机,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和攻击,众多反凯恩斯的学派以新自由主义面貌重新崛起。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理想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能够自动调节理性个体的自由行动以使经济达到均衡;经济频繁波动是过度的政府干预引起的,特别是赤字财政政策是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失业增加的罪魁祸首,因此他们主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政原则,而政府的职能应局限于维护法律和秩序、界定和保护产权,固定规则、促进竞争等方面。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这一时期,各国政府纷纷放松管制,对一系列经济部门不再进行干预。 (4)21世纪:国家干预主义东山再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纷争再起。莫衷一是之际,世界经济再次面临深刻危机。面对日益陷入困境的经济,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强力干预,特别是作为自由市场经济代表的美国,政府连续推出经济救援计划,国家干预主义东山再起。对此,反对与支持的声音一样强大,各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政府的干预措施是会导致经济的进一步恶化还是取得预想的结果,争论的核心实际上是政府干预是否会破坏市场机制。总体评价:
第一,凯恩斯主义式的国家干预,在本质上同自由主义没有不同。因为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国家干预主义并非要取代市场制度,干预的目的是要修改市场体系的运行规则,以保护并加强它。国家干预主义的领军人物凯恩斯就指出,政府不应该介入“那些私有经营者已经在进行的活动”,而是去实现“私有者不去实现的那些职能”,去做“政府不做出就无人会做出的那些决策”,他认为,建立在个人经济自由上的国家干预能减缓经济中的负面影响,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这点来看,凯恩斯实际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第二,尽管目前理论界对国家干预主义的批评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认为没有任何一项政策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种理论可以穷尽所有的经济现象。4.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研究对宏观经济学理论思想和政策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答: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指对于构成宏观经济模型基础的单个经济行为人(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规律的理论分析,或者说,是指宏观经济模型中对于单个经济行为人行为规律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假设。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研究的主要思路有古典主义的思路与新凯恩斯主义的思路。在有关微观基础的研究文献中,通常不再接受新古典综合派关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定义。斯蒂格利茨认为,研究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容的可能性的方式可以有两种:要么使宏观理论适应微观理论,即采用新古典方法;要么使微观理论适应宏观理论,即采用新凯恩斯主义方法。因此,对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思路,主要是新古典主义思路和新凯恩斯主义思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优势在于,它保持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致性和相容性,并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新凯恩斯主义吸取了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上遭到惨败的教训,试图在微观经济个体追求最大化行为并具有理性预期的前提下,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构造坚固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家们所设想的一种理想状态,不适于用来研究宏观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修正,现实的市场中存在许多不完全的地方,如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等。西方经济学的边际革命构筑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凯恩斯革命则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基础。凯恩斯将它的宏观理论建立在微观经济基础之上。正确理解凯恩斯宏观理论微观基础问题的困难和复杂性是关于其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特征问题。凯恩斯对市场经济本质的独特视角使他注重对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分析。凯恩斯在《通论》中将消费倾向、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运用到解释收入与就业水平的变化中。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之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力图把凯恩斯经济学移植到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并试图在均衡分析的模式里,将凯恩斯理论与以价格为中心的新古典微观理论加以协调综合,使价格分析成为投资、储蓄分析的微观基础。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经济总量关系入手,建立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等来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沿着瓦尔拉斯或非瓦尔拉斯方向构筑各自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为弥补新古典综合派的不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宏观预期引入微观经济选择理论的框架中,明确地把微观理论作为宏观分析的基础并将二者有机地加以结合。近些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凯恩斯经济学也试图克服新古典综合派对微观基础问题解释的不足而与严格的微观经济基础相一致。总之,凯恩斯在个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总体现象,但他并不认为个体作出的决策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也没有指出“合成谬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之所以被指责缺乏微观经济基础,原因在于其理论被误认为与19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学相同。正如后凯恩斯主义者强烈指出的,凯恩斯理论并不能被还原成新古典综合派。事实上,凯恩斯是将他的宏观经济理论建立在微观经济分析之上,而这种微观经济分析与个体行为的新古典分析具有本质的不同。凯恩斯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他强调不确定性及在经济中企业家而非普通的个体是重要的决策主体这一事实。5.如何认识原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异同?答:19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在西方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它既不同于沉缅于非真实世界抽象思辩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不同于“空中楼阁”式的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试图把宏观经济学建立于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并在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和理性预期的假设前提下,以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和相对价格刚性等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新老凯恩斯主义本属一脉相承,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更为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尤其是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关键,这就导致新老凯恩斯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1)财政政策的比较。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新老凯恩斯主义那里都占有重要地位。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老凯恩斯主义基本的财政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财政政策已经从单纯的扩大公共开支、克服经济危机发展到对经济进行深度和广度的调节,以维持长期发展。这在财政理论、政策主张等方面都有体现。新老凯恩斯主义基本财政思想的差异。新老凯恩斯主义都信奉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在财政政策方面就体现为希望借助财政收入、支出的变化调节总需求水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这是其内在逻辑的一致之处。但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研究方法和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他们的财政思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老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集中地体现在“需求管理”上,也就是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水平进而影响产出水平。大萧条使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通论》为治愈危机开出了一剂良方,那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为内容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改变因三大心理规律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汉森、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针对战后的经济情况,提出了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
调节。在经济衰退时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在繁荣时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用繁荣时的盈余来弥补萧条时的赤字,这样就可以熨平经济周期,维持经济长期发展。海勒等人提出的增长性财政政策更进一步主张,在经济增长时仍然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减税、赤字预算等方式刺激总需求,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无论是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还是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增长性的财政政策,都把总需求视为调节的主要目标。他们认为,只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随意“创造购买力”、调节社会总需求,就不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滞胀”无情地惊醒了萨缪尔森等人的美梦,菲利普斯曲线描绘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不复存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濒于瓦解,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与老凯恩斯主义不同,新凯恩斯主义更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解释经济波动的关键。他们认为,由于存在着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完全的自由放任会引导经济达到一种非效率的均衡”,也就是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新凯恩斯主义在财政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又一特点在于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新凯恩斯主义没有提出对“滞胀”的系统理论解释,但他们显然认同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对经济过度频繁的干预导致了滞胀”的观点。他们加入了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假设,比老凯恩斯更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对经济进行“粗调”。与老凯恩斯主义仅注重对经济进行“数量”上的调节,而且缺乏对微观经济运行的了解相比,新老凯恩斯主义则把财政政策的调节延深到经济运行的内部,并强调调节的“质量”。这不能不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大进步。(2)新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有效性观点的比较。在论证财政政策有效性的问题上,新老凯恩斯主义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老凯恩斯主义仅仅假设价格刚性,但却不能解释其原因,价格在此被作为外生变量。而新凯恩斯则更加深入。他们一方面从微观经济运行上说明价格刚性或粘性的原因;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财政政策对收入水平和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首先,老凯恩斯主义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论述建立在价格刚性的基础之上。他们根据IS-LM模型,推出了总需求曲线。由于假设价格刚性,老凯恩斯主义得出了财政政策是有效的结论。这受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猛烈抨击。新凯恩斯主义否认“古典的两分法”,认为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引起实际变量的变动,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但为什么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名义变量变动如何引起实际变量变动?他们的论述却不尽相同。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在在国家干预和调节的形式、手段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注重对经济进行内在结构调整、主张“适度”干预的思想应说是国家干预经济学说的深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调节“质量”的提高。
新凯恩斯主义在承认供给决定需求的同时,仍然阐明财政政策的作用,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的思想及其经济政策主张。然而,新凯恩斯主义有两点与凯恩斯主义不同:一是新凯恩斯主义否定有效需求对经济的长期影响,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加有效需求能够长期地稳定经济;二是新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被动地起作用,而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能显著地增加有效需求,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大,主动的财政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财政政策,尤其是政府任意地决定的财政政策,会干扰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在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开放的背景下,各类市场中的经济人,尤其是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上的经济人,能够对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做出充分信息的判断,获得较为完备的政策变化的信息。6.如何认识“两个剑桥之争”的理论假设的异同,其意义和作用何在?答:“剑桥资本争论”来自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这场论战的挑战者是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论战的应战者一方则是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同样,除了其主将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罗、詹姆斯·托宾、弗兰科·莫迪格里安尼之外,站在该派立场并且卷入论战的还有美国的勒纳、斯旺、里弗哈利、费格森,英国的米德、哈恩、布劳格等人。凯恩斯之后,现代凯恩斯主义主要分化成两个支派:一个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新古典综合派;一个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新剑桥学派。由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也叫剑桥,人们有时也将这两大支派的争论称之为“两个剑桥之争”。新剑桥学派坚持和发展凯恩斯的理论观点,批判传统的新古典派经济理论,力图建立与之相对立的新理论体系,因此,也被称为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两个剑桥之争”所囊括的理论内容和范围,是从资本理论开始,进而扩展到价值理论、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数理方法论、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预期理论、建模理论等等。“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新剑桥学派在理解凯恩斯理论的问题上与新古典综合派有着根本的分歧,而在方法论的论战中,该学派表现出理论分析的特点。(1)理论分析出发点上,新剑桥学派坚持“历史观”;新古典综合派坚持“均衡观”。新古典综合派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加以综合,在方法论上基本上接受了马歇尔的均衡观念,并糅合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观念,均衡观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分析方法。如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特别强调的是均衡及其稳定性,确认资本主义经济是“一般均衡的制度,是一种逐步接近均衡的价格和生产的制度。”他的微观经济分析,基本上就是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及其引申而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他的宏观经济分析,则强调储蓄曲线与投资曲线相交的均衡点。新剑桥学派严厉地指责新古典派背弃了凯恩斯的“历史观”,该学派的旗手琼·罗宾逊指出:“在理论方面,《通论》的主要论点是打破均衡的束缚,并考虑现实生活的特性——昨天和明天的区别”。“就这个世界和现在说来,过去是不能召回的,未来是不能确知的。”这后两句话,是新剑桥学派分析方法的基点,所谓“过去是不能召回的”,即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种事件均有着历史与制度的根源。所谓“未来是不能确知的”
,即要考虑因信息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为未来实质上是不能确定的,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从不均衡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动态分析。(2)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为理由,新剑桥学派坚持反对“综合”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采取的是返回凯恩斯以前经济学的均衡论传统去,用微观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市场分析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空白”。不仅总需求和总供给是从一个均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的均衡状态的,而且每一个个别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所以,这种分析的实质是,“综合”已经回到凯恩斯以前的市场均衡论的传统上去,这完全破坏了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新剑桥学派的认为凯恩斯经济学缺乏价值论和分配论,凯恩斯本人也不曾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探讨。因此,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那就应当研究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在价值理论方面,关键在于价值本身是否具有客观的、物质的基础,价格主要应该由生产条件来决定,而不能把价值视为主观的。(3)从政策主张讲,新剑桥学派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所奉行的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他们建议削减庞大的政府开支,特别是军费支出,实行严格的进口管制,扶持出口产业。新剑桥学派极力主张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第2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决定: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最终产品–(finalproducts)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s)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所用的产品。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简称NDP)在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本折旧。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指一国本期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称PI)在国民收入基础上减去企业需要缴纳的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税),再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之后加上政府支付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personalincome,简称DPI)衡量了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它是在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剩余的部分。
名义GDP–用现期价格(又称当年价格或者即期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价值。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简称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简称MPS),即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乘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的乘数指的是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政府税收和购买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此时达到预算平衡)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税收或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幸福—收入之谜”–幸福程度既取决于收入又不取决于收入,幸福与收入之间并不一定具有正相关关系。二、单项选择题C三、论述题(下列要点)1.如何看待GDP?答:(1)GDP满足了我们衡量一国的经济总量情况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的需要。(2)GDP是一个偏重物质总量的指标,因而在衡量一国未来发展潜力、国民的幸福程度等方面存在缺陷。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3)在确定一国政策导向标方面不能只依靠GDP,在此基础上应加入人均水平、收入分配差距、环境、健康、心理等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因素。2.怎样理解“幸福—收入之谜”?答:(1)“幸福—收入之谜”可以表述为:幸福程度既取决于收入又不取决于收入,幸福与收入之间并不一定具有正相关关系。(2)造成“幸福—收入之谜”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收入之外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效用水平,从而影响人们的幸福程度;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程度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是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负相关。(3)“幸福—收入之谜”提醒我们,在衡量一国国民幸福程度时,单靠GDP这样的偏重物质财富的总量指标还不够,需构建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第3章消费和投资的均衡决定理论: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消费倾向(见教材P85)
边际消费倾向(见教材P85)平均消费倾向(见教材P85)资本边际效率(见教材P96)IS曲线(见教材P107)LM曲线(见教材P110)流动性陷阱(见教材P102)凯恩斯区域(见教材P113)古典区域(见教材P112)交易动机(见教材P101)预防性动机(见教材P101)投机动机(见教材P102)二、选择题1.B2.C3.A4.A5.C三、简答题1.(见教材3.4.3)2.结合LM曲线,在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无效,在古典区域,货币政策最有效。四、计算题(1)本题应体现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特点。(r取百分数前数字。)r8%6%L(m)164144120(2)由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可得:M/P=L=0.2y–6r120/1=L=0.2y–6ry=600+30r或者:r=y–20
(3)rLMy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时,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用图形表示就是LM曲线。(4)当货币供给为200亿时,LM曲线的代数公式为:y=1000+30r或r=y–33。因此新画的LM曲线是把(3)曲线平行右移。(5)当货币供给量为200亿,利率为7%时,均衡收入为1210亿,因此y=900亿不是均衡收入。第5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失业:符合工作条件和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的状况。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率。摩擦性失业:正常的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失业。由于劳动市场信息不完全等原因,寻找工作者和工作机会并不总是可以顺利地匹配,从而使得人们找到工作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这部分人就属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因经济结构变动等原因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突出表现为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空缺职位的要求。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或萧条阶段时,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即是自然失业率;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可以为经济已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则实际GDP低于潜在GDP二个百分点,这一经验规律被称之为奥肯定律。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持续而显著的普遍上涨。消费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购买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这种指数是由各国政府根据对普通消费者最重要的若干种食品、衣服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费用的编制而计算出来的。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而显著的普遍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过度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原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而显著的普遍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或成本推进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出现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菲利普斯曲线: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二、简答题1.失业通常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哪种类型的失业可以通过反周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加以消除或减少?答: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失业可划分为非周期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两种类型。非周期性失业是指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关系不大的失业。这种类型的失业通常又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或萧条阶段时,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一般说来,周期性失业可以通过反周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加以消除或减少。2.通货膨胀通常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在经济分析中,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通货膨胀进行分类: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有潜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按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划分,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公开的通货膨胀和隐蔽的通货膨胀;按形成原因划分,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答:通货膨胀会给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可称之为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这些经济效应主要包括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效应,产出效应,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税收效应以及交易成本效应等。4.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答:虽然许多学者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的,但在现代经济中,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远非如此简单。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引发通货膨胀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每一次通货膨胀的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第二个方面为凯恩斯主义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导致通货膨胀中的作用;凯恩斯本人以及其他早期的一些凯恩斯主义者倾向于从总需求角度来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引起的;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现象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萨缪尔森和托宾等人炮制了所谓的“成本推进式”或者说供给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由于总供给方面(成本)原因引起的;还有一些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应从总需求过高和总供给不足及二者的相互影响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第三个方面为舒尔茨等西方学者提出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总需求或成本的变动都不足以充分解释长期通货膨胀问题,应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5.为什么反通货膨胀通常会引起实际产出和就业的下降?有无可能在保持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答:反通货膨胀通常会采取紧缩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紧缩的货币政策;而这会减少总需求,因而引起实际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关于通过紧缩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产出和就业方面的代价,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看法。凯恩斯主义认为,用紧缩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产出和就业下降的代价是很高的。货币主义则认为,代价不会像凯恩斯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巨大,也不会持续那么久。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在公众达到理性预期的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不会对产出和就业有影响,不会发生任何代价。如果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果真正确,那么就有可能以很低的产出和就业方面的代价治理通货膨胀,这需要政府特别是中央银行在公众中树立信誉,让公众相信其坚定的反通货膨胀立场和降低通货膨胀的目标,从而使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但从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实践来看,在保持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完全不变的情况下降通货膨胀似乎不太可能。6.试分别运用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答:根据简单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但在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通货膨胀率的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且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三、计算题1.假定表示某国失业和GDP关系的奥肯定律由下式给出:(Y–Yf)/Yf=–3(u–u*)式中,Y为实际GDP,Yf为潜在GDP或充分就业的GDP;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该国自然失业率为5%,某年的实际失业率为7%。(1)若该国潜在GDP以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要想使该国在两年内实现充分就业,该国经济每年应以多少速度增长?
(2)若该国实际GDP以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则要多少年才能实现充分就业?解:(1)该国的自然失业率为5%,实际失业率为7%,所以要想使该国在两年内实现充分就业,则每年的实际失业率应降低1%;而根据(Y–Yf)/Yf=–3(u–u*),这就要求每年实际GDP的增长率应高于潜在GDP的增长率3%;所以该国经济每年应以5%的速度增长。(2)若该国实际GDP以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则每年实际失业率降低的百分比为2/3;所以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使该国实现充分就业。2.假设某经济有如下菲利普斯曲线Л=Л–1–0.5(u–0.06)(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2)为使通货膨胀降低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解:(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为6%;(2)Л=Л–1–0.5(u–0.06),–0.05=–0.5(u–0.06),u=0.16;所以为使通货膨胀降低5个百分点,必须有16%的周期性失业。(注:原教材中的本题出现失误,应将Л=Л-1-0.5(u-u*)改为Л=Л-1-0.5(u-0.06),见谅。)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B4、C5、A6、B7、D8、A9、C10、C11、A12、C13、A14、D二、名词解释宏观调控: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其配合的结果能够比较迅速地激发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会有效地制止需求增长过猛和通货膨胀,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势头,但可能带来经济的滑坡,失业增加。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可以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这种政策的长期实行,会造成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对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不良影响。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搭配。这种配合能改善资源配置,并有助于资金积累。但如果松紧掌握不好,货币政策过松,难以制止通货膨胀。三、简答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3.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4.IS和LM曲线斜率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在LM曲线形状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即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运用特点的区别:财政政策是国家在财政收入、分配、支出作的规划,以确定国家对各方面的侧重点、扶持度,确定税收政策、债券发行、等等。货币政策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汇率、货币发行、利率、平衡等等的策略和实施规则。其次是采用的政策手段不同。财政政策主要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进行调节。货币政策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进行经济调节;前者带有很多行政色彩,后者具有市场色彩;前者适合进行结构调节,或者适合总量调节。经济危机发生时,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论述题1.答:财政赤字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第二,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2.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答:货币政策效应及其局限性: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效果不明显。其局限性: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4.答: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减税由于涉及到税法和税收制度的改变,所以不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段。财政支出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增加支出可以增加总需求。但增加财政支出需要考虑资金的来源问题,解决途径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其次是发国债。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与扩大,以此来缓解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主要政策有: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在贴现率,央行在证券市场上购入证券。五、计算题1.解: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为: Kg=1/[1—β(1-t)]=1/[1-0.8(1-0.25)]=2.5 当政府支出减少200亿美元时,收入和税收均会减少为△Y=Kg·△G=2.5×(-200)=-500爜;刅 △T=t·△Y=0.25×(-500)=-125齕漷+詖焇g于是预算盈余增量为:△BS=△T-△G=-125-(-200)=75亿美元,这说明当政府减少支出200亿美元时,政府预算将增加75亿美元,正好与当前预算赤字相抵消,这种支出的变化能最终消灭赤字。2.解:在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引致私人投资的挤出,此时在支出乘数的作用下,均衡收入增加量为:△Y=Kc*△C=1/(1-b)*△G=1/(1-0.5)*10=20随着收入的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为保持原来的利率水平不变,则需增加货币供给量,且货币供给增加量必须等于货币交易需求增加量,故应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为:△M=△△L=K*△Y=0.5*20=10.3.解:(1)由三部门的均衡产出y=C+I+GYD=y-T-Tr令由题意知:C=90+0.8YD(投资)I=140-500i(i为利率)T=50G=50Tr=0可知:y=90+0.8YD+140-500i+G=90+0.8(y-50)+140-500i+50从而导出IS方程:y=1200-2500i由M=LL=0.2YM=200可知:200=0.2Y所以可导出LM方程:y=1000联立IS方程和LM方程:1200-2500i=1000可得:均衡收入y=1000利率i=0.08把i=0.08带入投资函数I=140-500i可得:投资I=100所以均衡收入为1000,利率为0.08,投资为100(2)由政府支出增加20,可知G=70同(1)的推导方法可得y=1000,i=0.12,I=80
所以收入不变,利率变大,投资变少。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天津市领导干部网上学法用法考试参考答案2016年7月.docx
- 太原理工11级计算机基础习题册第8章参考答案.doc
- 孔乙己练习题(含答案).doc
- 孙培青版习题答案.doc
- 学生知识竞赛试题综合题库及答案.doc.deflate.doc
-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课后练习答案.doc
- 宏观经济学作业以及答案1823.pdf
- 宏观经济学黄亚钧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 宏观考试课后习题答案.doc
- 审计1-7章习题与答案(人大第七版).doc
- 审计学 第九章习题与答案.doc
- 审计学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doc
- 宪法学_课后习题答案.doc
- 宪法课后题答案.doc
- 宫廷风云会试题目及答案.doc
- 寒假作业答案.doc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31金融学参考书目历年真题答案.doc
-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