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26 KB
- 3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③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重要意义: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①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江泽民);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胡锦涛)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① 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③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③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主要有哪几个基本方面?①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②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4.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 党的建设理论除了上述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中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历史地位: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④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怎样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③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④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⑤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⑥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⑨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历史地位: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① 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实事求是,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② 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③ 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哲学基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到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严重的挫折。④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④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①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②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③ 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①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①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②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③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必要性: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②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③ 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意义: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②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为其他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受压迫的民族所做出的重大贡献。③ 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在于: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①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②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③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是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① 理论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② 实践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③ 国际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①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②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①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是什么?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⑤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道路。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①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2.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正真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3.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②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③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④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⑤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⑥ 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①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自信,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②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③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④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⑤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①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② 关于科学和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③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④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1.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①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①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从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项目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②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时间形成许多独创性的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1.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①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③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④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⑤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⑥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科学含义: ①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全面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新的概括 :① 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上: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 产业结构状况上: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 经济运行方式上: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 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 人民富裕程度上: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 地区发展状况上: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⑦ 体制改革上: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⑧ 精神文明建设上: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 国际比较上: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1.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①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②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③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政策。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①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既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又体现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集中展现。②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①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②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立足点。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①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全国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③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④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①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②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③ 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而忘记远大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致力于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1.怎样正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 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地位,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②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① 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化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把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廓清了不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②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引下,我国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2.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①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② 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变革同生产能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如何坚持科学发展?① 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② 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① 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① 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实质就是发展,这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② 它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首要本质,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③ 它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手段,又是目的。作为手段的发展,它是实现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的最基本的条件;作为目的的发展,它当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④ 它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落后就要挨打”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⑤ 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要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要靠发展。⑥ 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我们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甚至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抢抓机遇。
1.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解:①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范畴,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动态的。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赋予不同的时代特点,现代化的第三个发展台阶代表的是一定时期世界现代化的先进形态。因此,实现发达现代化,应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其标准也是相对的和动态的。②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现代化的内涵远比工业化宽泛。现代化的内涵具有的特征,虽然什么是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现代化,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所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涵义是:其一,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即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其二,这个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还是初步的,基本的,或中等发达的。从工业化开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历史进程。2.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①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②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③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④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⑤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3.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①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化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③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① 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②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依靠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前景,而且它有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① 从国内情况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从国际环境看,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②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③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大法宝。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 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①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②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③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①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②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③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④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取决于什么?① 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② 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都是不可能的;③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打开国门搞建设,把开拓国内市场、利用国内资源同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④ 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2.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是什么样的?P139① 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② 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③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④ 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3.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40①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②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①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②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是什么?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②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③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③ 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① 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1.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本内容。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一条,是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二条,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得到不断增强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既是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高度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条,是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155-156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163-16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③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④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2.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 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②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大力宣传、引导,更需要每个人努力践行。只有群众认识了它、接受了它、践行于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它实际的价值。③ 党员干部要增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主要任务。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和先锋队,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①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① 要着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② 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③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④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活动、推动学雷锋、学习宣传道德楷模常态化。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构建社会主义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久治安。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促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现实意义: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 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 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②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运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城乡均等的公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③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实效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机制。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①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1.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在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方面,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是并列关系,五位一体首位现代化总布局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和全面。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在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在经济领域: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在社会领域: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提高公众和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在文化领域:宣传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P179-181①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②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③ 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① 1
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实现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正常化,这就为和平统一祖国创造了内部和外部的必要条件。①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地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② 同年9月,邓小平在访美期间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从而初步表明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 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9条方针,这些方针政策虽然没有使用“一国两制”的提法,但实际已含有这个意思。这就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开始明晰化。 ④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提出在中国收回香港后,“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对香港问题的全面阐述,表明“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⑤ 从1982年邓小平又从各个方面对“一国两制”的构想进行了阐发,构成了完整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和政策。⑥ 1984年5月,“一国两制”构想写进了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基本内容:①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②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③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④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⑤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重要意义: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P192-193① 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② 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③ 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④ 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2.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① 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② 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③ 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④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3.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当今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但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不平衡,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带来各种全球与各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同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也会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经济秩序仍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因素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4.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②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③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意义:① 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②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③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①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②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③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④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①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③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218①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②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③ 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1.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遵守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又艰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所得出的科学结论。2.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3.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① 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族专政的坚强柱石② 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③ 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4.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① 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 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 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 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① 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
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① 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①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③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④ 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如何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① 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意涵,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坚定性;② 必须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党的建设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和阶段性任务的有机统一;③ 必须从解决当前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中扎实推进“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工作;④ 必须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建设“三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制度保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毛概习题训练(有答案)(1).doc
- 毛概书后思考题及答案2013修订版.docx
- 毛概参考答案.doc
- 毛概复习资料(各大习题及答案).doc
- 毛概样题答案 - 副本.doc
- 毛概答案(辽宁教育出版有改).doc
- 毛概练习题及答案(1).doc
- 毛概课后1到6章答案.doc
-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 毛概课后答案.docx
- 毛概课后题答案.doc
- 毛概课后题答案新修订201012.doc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2013修订版.docx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修订(1).docx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修订.docx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修订版().doc.docx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201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