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65 KB
  • 23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docx

  • 23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和照办外国经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解决中国问题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 果,有着共同的“根”,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仍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用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两大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 3、 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力量和前途,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系统的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半封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 (4)政策和策略理论 毛泽东精辟论证了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精辟论述了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课题。提出不仅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 除了上面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历史地位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 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同时指出,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包括追求中华名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深刻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4、 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要始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 (3)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4)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可开放式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全面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6)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按照“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9)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通起来,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实际,做出一系列心得理论概括。 (2)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国家兴盛与个人幸福紧密结合,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路论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先后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些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相机形成了邓论三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 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实践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利率年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与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主革命的学说。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的主要对象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等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一部分,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但它又与社会主义革命不同,它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决定了其领导中国革命的地位;中国无产阶级具有与先进生产方式、没有私人占有资料、富有组织纪律性、革命的坚决彻底性、分布的集中性、与农民结成亲密联盟等优点。2、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要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首先要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道路。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一,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存在不少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可能。第二,广大农村深受剥削压迫,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第三,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存在,为根据地建设巩固发展提供后盾。第四,党的领 导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根据地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主观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民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的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3、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成功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三者缺一不可,正是依靠这三件,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所决定的。而在矛盾冲突激烈的中国,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矛盾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即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抗议,中国必须通过武装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有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二是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三是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包括将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的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956年4、5月间,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理论观 点.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认为,应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的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6年国内罢工学生运动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 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该文后经毛泽东同志修改,于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主要精力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两类矛盾理论: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在区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应当运用专政和民主两种不同的方法。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在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在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在少数民族问题上,坚持民族团结  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综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解释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和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方针(轻重工业、中央 地方、沿海内陆、大小型企业)。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正确处理重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 关于科学和教育 (8)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9)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2、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在资本主义一定发展基础上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3、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义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就成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历史总是在继承和超越中前进。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一)科学含义 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1)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指明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定性问题。 (2)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一阶段出发,不能超越这一阶段。这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定位问题。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区别于联系。 2、 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许多新情况。 首先,经济实力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最后,改革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3、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并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七大十八大又对基本纲领的内容作恶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1、 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一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 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这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茶拟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邓小平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第二,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生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更好地推进中特建设。 2、 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第一,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要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务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 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 第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概念。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  1987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第三部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三个阶段性目标:首先,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最后,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步走”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4、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 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提出原因 (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 (2)“中国梦”更接地气 (3)“中国梦”为改革创新发展集聚正能量 (二)思想内涵 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特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更加发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力更加强劲,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2)民族振兴: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三者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中国道路:就是中特道路,中特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任务: (1)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五个方面改革: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定的新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拉大,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2、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认识。3、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原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抓住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措施:1、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强调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和党的建设方面深化改革具体目标。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什么方向,决定着革命性质和最终成败,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十分重要,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3、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继续显现,为此,必须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坚持进出口并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自由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2、要以开放促发展。中国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但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经济整体实力。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又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4、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对外开放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危险和利益同在,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树立开放安全观,努力实现对外开放和国家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的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2015秋季期末考试复习第八章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理论意义: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际国内大势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出来的;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重大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实意义:它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使得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成熟、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总体遵循。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答: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答: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答: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不矛盾,是可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如: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资金与技术;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可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协调。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理念和奠定思想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充实了文化文明建设的新内容。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法律与制度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政治建设和制度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建设的全面性,社会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与实质,“就是要建设一资源环境承受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九章1、如何理解实现中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答:第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分裂则常常伴随着战争和破坏,伴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和压迫,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国家统一思想对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强烈的国家统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精神力量。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进步任务。国家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和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或缺的紧密相联的完整过程。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统一,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分裂祖国,党领导人民同一切阻扰破坏中国统一的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动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答: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中国政府命令人民解放军从当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同年1月,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从而初步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1年9月底,叶剑英代表中央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总结为:和平统一、特别行政、高度自治。简称“叶九条”1982年邓小平指出:“九条发表虽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制度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破坏他那个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开始形成,意义重大……1984年2月会见外宾时更明确地指出,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也是这样。认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中国,这是合情合理的。这时“一国两制”构想已基本形成。1984年6月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时的讲话,则是把“一国两制”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85年3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将“一国两制”确定为祖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答: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条约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总关于对台工作的论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决心。2005、3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5年3月人大出台《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未付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和平发展的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第十章1.如何理解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答: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另一方面,局部战争、紧张、动荡。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答: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多级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世界多极化进程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级秩序观的较量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加剧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发达国家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加剧问题的挑战。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答: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第十一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答: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关键在于维护和加强全体职工的主人翁地位。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答: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总体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事业上,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成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就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答: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就是: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之奋斗。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性?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国防与军队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后盾。坚强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建设是和平发展的保障;是实现强国梦的保障;第十二章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答: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1)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2)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2、党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3、新的历史条件下,还需要党的领导(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答: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1、什么是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2、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式、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3、如何改善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答: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历届领导人对党建工程的推进2、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所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执政的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改革开放的考验精神懈怠的危险市场经济的考验脱离群众的危险外部环境的考验消极腐败的危险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党执政能力的内涵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2、执政成功的经验:P.248六个必须①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②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③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④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⑤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⑥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3、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1.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2.党的先进性建设主要内容(经验)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3.党的先进性建设措施(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3)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4)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通过推进党的个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P.249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答: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反映了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治传统,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政治责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政治品质,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1)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前提。(2)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要求。(3)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时代要求。(4)这3个方面的任务不是相互分割而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和改革创新能力;只有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明确学习和创新的实践途径、根本目的;只有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