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09 KB
- 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论】1.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和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吸收的人类的优秀成果。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这些各方面的条件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但它没有停留在像旧阶级一样的狭隘思想里,而是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进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于以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实现了阶级性(或者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3.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老祖宗不能丢”和“讲出新话”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9/9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为此,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但实践在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又要求人类善于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3.材料,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其财富经过一定程度量变的积累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能够为后继发展创造条件和机遇,所以说是黄金发展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又往往掩盖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均衡,这些不均衡可能诱发和激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使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所以说又是矛盾凸显期。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具有斗争性),又统一(具有同一性),它们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处理好各种矛盾,就能实现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4.党的十七大深刻的阐明了科学发展观,请用本章的相关原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要意义。9/9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既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其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以联系和发展为总特征,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范畴。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它既包含客观辩证法也包含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因而,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方法。二者关系: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反过来,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层次。这二者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它们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9/9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以来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结合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人类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其遥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源自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来自人类的实践。★2.结合本章的学习,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这些影响?(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为人们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崭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一把“双刃剑”。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人们如果在上网实践时经常接触互联网中的先进的文化与观念,就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反之,如果经常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4)因此,人们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不能无视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高尚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3.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主要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3)我们对新事物价值的追求与评价,必须坚持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4.为什么说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9/9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区别开来,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由于主观认识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因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即社会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通过看能不能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能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就可以判断自己的认识到底是真理性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虽然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即便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也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反之,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充分地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这是因为,实践中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预见性的评价认识,它的确立是以对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真理性认识为依据的,没有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也不会有成功的实践;同时,任何真理都必然具有价值,真理能为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目标,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而真理被验证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实现的状况;相互引导表现在,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而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相互促进表现在,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地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9/9
8.当代大学生面向为了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方面。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对我国古代现实的认识,及其我国伟大复兴的思考和认识。(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欧洲后,是以先进生产力的面貌出现的,它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欧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连串变革。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3)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中华民族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在历史上曾长时间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到了近代,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中华民族落后了,而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发资源等,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为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制度前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们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总之,我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把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对于我们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帮助?9/9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2)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或进步或落后的社会意识。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3)因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思想上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坚持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从而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具有巨大的意义。★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什么样的关系?(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杰出人物是来自人民群众的,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因而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看,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3)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具有非对抗性。但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加上历史现实的原因的作用,如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针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1)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要求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9/9
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子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可能受到损害。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也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些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相反,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淡忘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使一些社会问题越积累越严重,从而损害了党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3)二战后,西方列强被迫放弃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4)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5)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6)总之,西方发达国家的繁荣,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2.(1)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得兼。(2)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而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类劳动;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3)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四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社会性质则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之,则能够得到解决。9/9
3.(1)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2)由于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养懒惩勤的状况,不利于鼓励劳动者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就是说,不利于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因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此观点错误,原因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源泉。(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劳动力、土地、资本、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它们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应坚持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2)在当代,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它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即便如此,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5.资本家组织生产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它创造出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别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因而,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资本的特殊性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是为资本家谋取剩余价值服务的,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是劳资两极分化的根源。资本的一般性是指价值增值,这是资本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有的属性。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资本,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也要保值增值,但它不是用来剥削工人的,而是通过扩大生产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9/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马克思重要习题答案.doc
-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
- 马原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docx
-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2015版(全).docx
-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docx
- 马原课后题答案.doc
- 马哲 课后习题答案 2010修定版.doc
-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
- 马基习题及答案.docx
- 马基课后习题答案详解.doc
- 高一必修2语文天天练习题及答案.doc
- 高一必修一历史课后习题答案.doc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课后习题答案.doc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 高二政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练习题及答案.docx
- 高二语文《药》课后习题答案.doc.doc
- 高压电工考试《高压电器》练习题及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