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室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王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2、分封制核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利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核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了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阅读与思考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姬姓)王室.异姓功臣核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核权利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制。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核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
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和枢密院,宣政院。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利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及作用。1、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防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承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道顶峰。阅读与思考军机处最初名称:军机房设置地点:雍正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1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参看本课评价手册2,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涉及政治权利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政治权利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输出等;军事方面有驻军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实际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经济方面: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亿3千万白银,开长江全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白银的赔款。为了强化对清政府的控制,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岛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阅读与思考:他是一个职业军官,德军素以纪律严明著称,此次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多有违纪残害平民事件,瓦德西在日记中自省。(猜测)说明八国联军在侵华战争中罪行累累。第2课抗日战争1、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建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正确政策的结果,也与国民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发生转变分不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德配合作战,最终使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战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德作用”。2、日军侵华,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德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德南京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达三十多万。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德滔天罪行。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他们残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实验,因受实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日本遗弃在中国的生化武器仍然威胁着中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洪秀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发展: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西征和东征后,天平天国全盛。失败: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定都天京后出现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太平天国转入后期防御战。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德最早探索;对后世德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第2课辛亥革命1、①历史背景: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宪政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创立。
③中国同盟会创立,有了公认的领袖、纲领、组织。④武装起义的发动,积累了军事经验。⑤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三镇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⑥各省独立,南北和谈。⑦民国创立,《临时约法》颁布。⑧袁世凯强迫清帝退位,篡夺辛亥革命果实。2、①是一场伟大德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冲击了几千年德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⑤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觉醒。阅读与思考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由内阁掌握实权,如果实行就削弱限制了作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德权力。宋教仁幻想用政党政治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当时中国还不具备西方国家实行民主代议制德政治环境,军队是袁世凯手里的私人工具,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而并非选票最多者说了算。第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课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8月以后,各地共产党组织先后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知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中共成立以后,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捍卫民主共和制的斗争接连失败后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实现后,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展开,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并在革命阵营中寻找新的代理人;革命阵营内部发生危机,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失败。大革命的失败,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4、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在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认识到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决定放弃攻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较为薄弱的山区进军,于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展开土地革命,领导经济建设,进行武装斗争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并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扩大。毛泽东终于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指定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同意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看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懂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的探索。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当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逐步成熟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以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3、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展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的把对一个民族使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根据1954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共有约五千万人口,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其他地区还有范围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级少数民族人民代表参与政府的决策,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阅读与思考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作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2、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对形式作了错误的估计,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作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作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第3课祖国统一大业1、“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
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2、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这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实际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也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第五单元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本课测评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提示: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成就:(1)在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4)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答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学习延伸
2.提示:第一种说法“弱国无外交”,其潜台词是“落后就要挨打”。更多地强调了国家实力在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各国在维护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面前是平等的,忽视了外交官的主观努力,忽视了外交中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忽视了各种力量间的制衡、变换。第二种观点所强调的正是前一种观点所忽视的,它是针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强权政治而提出的,意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第2课打开外交新局面一、本课测评1.中国是怎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答案提示: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1971年,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提示: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二、学习延伸2.结合中苏、中美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看法。a.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从国家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利益,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b.从中美、中苏关系可以看出:双方都力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c.从地缘角度和经济角度看,中美、中苏关系的发展都应从现实出发,求同存异。促进两国经济交流,在互补中求发展。d.我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始终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发展友好交往的关系。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第3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一、本课测评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做了哪些调整?这些调整对新时期外交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答案提示:调整:a.正确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使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b.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c.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睦邻友好;继续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影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缩短了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2归纳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其作用。重要活动:(1)在联合国中a.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而努力。b.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c.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d.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2)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a.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东盟指东南亚国家联盟)c.加强与欧盟的合作d.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经济合作组织”作用:a.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二、学习延伸2.阅读与思考
提示:从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与俄罗斯的关系已从向苏联“一边倒”,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表明中国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与深化,执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及对外开放的原则,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第六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本课测评1.希腊城邦制度产生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答案提示:实行民主制是政体上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城邦的独立与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民主制中有不少内容源自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可以说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也是小国寡民制的产物。雅典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和亚非文明的影响等内容都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繁荣。1、归纳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答案提示:a.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b.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c.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d.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e.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二、学习延伸1.查资料,总结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代表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对希腊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古代希腊民主制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一大批文化巨匠。推动古代希腊文化发展成为近代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代希腊文化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本课测评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案提示:a.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b.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c.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2.简要分析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性。答案提示:a.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b.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第七单元第一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本课测评1什么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答案提示:亦称“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在现代英国,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权力象征。2.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案提示:(1)特点:a.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b.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2)作用: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消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能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c.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3.补充: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案提示:a.特点: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以两党制、常任文官制为主要特点。国王不仅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政府。b.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英王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
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一、探究活动1.列举五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日本、荷兰、西班牙、丹麦、瑞典、卢森堡、挪威等2、阅读课本p.109材料,思考:在清朝康乾时期,中国和英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本质不同?提示: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制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专制。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本课测评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宪法起什么作用?答案提示:(1)立法权归于国会a.国会实行两院制b.规定了参议院、众议院的选举规则c.规定了国会的职能:立法权(法律的实施须经总统批准)、宣战权、参议院对总统的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d.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2)行政权归于总统(3)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4)“分权与制衡”,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而达到平衡。美国1787年宪法的作用:a.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b.这部宪法将西欧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d.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e.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第3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一、本课测评1.归纳总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对议会的权力是如何规定的?答案提示:(1)议会拥有立法权(2)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3)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2.你怎样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和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意义?宪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但保留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资本主义工业飞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强国。二、学习延伸1历史学习能力训练(1)C(2)D2阅读与思考: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相对民主性;选举代表;议会多数原则;议员的立法知识、能力、素质、经验、政党政治。局限性: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政党斗争;毕竟仍然是一定的利益集团的代表。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思之窗】1.请说说《共产党宣言》发表有什么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2.公社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你认为有哪些经验和教训?答案提示:在政权建设方面:(1)废旧国家机器,代之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机器;(2)民选公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在社会经济方面:(1)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2)八小时工作日等。
失败的教训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但是它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它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将一再表现出来。【本课测评】1.简要概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答案提示:一是表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二是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三是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2.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什么?答案提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它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阅读与思考】(1)第一材料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资本主义制度。作者的愿望不能够实现。(2)第一材料中所说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认识材料中提到的观点?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以战斗的姿态向资本主义宣战。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学思之窗】1.阅读上面的资料,请思考十月革命的爆发是不是一个偶然事件?答案提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巩固政权:第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奠定了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解决了农民长期以来期望解决的土地问题,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广泛的同盟。第三,通过《和平法令》,坚决要求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反映出人民对战争的极端厌恶。这三条措施无一不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要求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愿望,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革命前人民的悲惨处境。沙皇专制制度的残酷统治,紧随其后的临时政府推行的违背人民意愿的战争政策,都使人民不堪忍受。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推翻反革命政权。故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本课测评1.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答案提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俄国无产阶级在有列宁领导下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下,争取到广大的贫苦农民为革命的同盟军。利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的革命时机,在列宁《四月提纲》要进行社会革命的指导下,发动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及时通过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措施来巩固政权。1.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人类社会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答案提示: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就社会制度的发展演进而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学思之窗】2.想一想宪法上述条文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答案提示:宪法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力及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明确规定了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这部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探究学习总结】1.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建立起来的?答案提示: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法律保证;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农业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逐步发展的道路;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基本实现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基本与农业相同。资本主义工商业走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的道路;中央提出加速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计划;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答案提示: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思之窗】你能从柏林墙的修建和拆除,认识“冷战”的影响吗?柏林墙的拆除,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提示:柏林墙的修筑以及德国的分裂都是冷战的产物。它人为地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城市分为相互隔绝的两部分,这是冷战背景下东西方关系的真实写照。然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冷战的结束以及柏林墙的拆除都是必然的。【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答案提示: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答案提示: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第2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学思之窗】1.美国为什么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①战后初期,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雄居世界第一位,于是它企图利用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进行全球扩张,使自己成为世界霸主。②战后苏联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壮大,从而在世界上形成了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并存的局面。③美国为了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政策,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加以遏制,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并力求控制广大的“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美国家。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并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给战胜国。1948年以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决定把日本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中为其效力,使日本成为亚太地区对抗社会主义的反共前沿和坚实堡垒,所以美国由战后初期的对日占领政策转变到帮助日本恢复发展经济的扶植政策。【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你认为西欧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①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的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邱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②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③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2.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怎样出现的?答案提示: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②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③以1955年亚非会议为标志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⑤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学习延伸】
2.你如何理解尼克松的这段话?答案提示:尼克松的这段话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美国和世界局势的变化。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垄断时期,这种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因为在越南战争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再加上60年代美国经济增势趋缓,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衰落了。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两个以前美国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另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不结盟运动关系紧密,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两极之一的苏联当然还是传统强国。尼克松是用发展的眼光,从经济角度分析世界局势的发展趋势,得出世界将向多极化发展的结论,这样为其任内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第3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学思之窗】1.欧盟在一些重要国际问题上,为什么会同美国不一致?答案提示:欧盟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力图恢复自己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摆脱依附于美国的关系。2.这个法案为什么会引起日本如此多党派团体的反对?日本武装力量的动向,将会给东亚地区造成什么影响?答案提示:这是日本在获得经济大国地位后进一步谋求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的表现。然而,鉴于二战中日本在亚洲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二战后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猖獗,日本国内的进步势力以及东亚各国有理由对日本政治地位地提高以及军事实力的加强感到担忧。【本课测试】1.你如何认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前后,社会主义运动还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答案提示: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你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哪些变化?冷战分别对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等不同地区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阅读与思考】东欧剧变的历史因素及现实因素?答案提示:历史原因:由于苏联控制,东欧各国没有取得独立发展地位;内部原因:东欧各国的改革,收效不大,经济发展缓慢。官僚主义滋生,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其“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因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基本战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docx
- 马原课后题答案.doc
- 马哲 课后习题答案 2010修定版.doc
-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doc
- 马哲课后思考题答案(前四章).docx
- 马基习题及答案.docx
- 马基课后习题答案详解.doc
- 高一必修2语文天天练习题及答案.doc
- 高一必修一历史课后习题答案.doc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 高二政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练习题及答案.docx
- 高二语文《药》课后习题答案.doc.doc
- 高压电工考试《高压电器》练习题及答案.docx
- 高教版《商业银行经营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及答案.doc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人力资源课后习题答案.doc
- 高等教育学习题及参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