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6页

工程水文学课程设计总结

  • 6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可编辑版第一部分一、设计任务推求江西良田站设计洪水过程线(P=0.1%),校核P=0.01%二、流域基本情况(如右图)良田站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仅44.5km2,年降雨1500-1600毫米,暴雨季节3-8月,历时2-3天,邻近有四个站(峡江,吉安,桑庄,寨头)有多年降雨资料。三、资料方案与计算方案拟定1、资料情况与方案良田站水文资料很短,无法采用实测洪水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因此,利用本地区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暴雨,而后再推求设计洪水。(表1)表1良田站及其邻近地区的实测暴雨系列、历史洪水、特大暴雨情况站名实测暴雨系列特大暴雨、历史洪水良田75——78Q=216m3/sN=80年峡江53——80吉安36——80桑庄57——80X1日=416mm;N=100-150(74.8.11)寨头57——80沙港X1日=396mm;N=100-150(69.6.30)Word完美格式 可编辑版一、点设计暴雨Xp(t)的推求点设计暴雨的计算方法有:(1)单站点暴雨频率计算。(2)点暴雨等直线图法。(3)分区综合法。本次采用分区综合法。大致步骤如下:1)以点代面2)求旧的X1日,P3)在转换成Xt,p(t=3h,6h...)4)选典型放大已经检验完成,四站为同一总体2、频率计算求最大一日暴雨X1日,P因为前面我们一直到四站来自同一总体,所以可以采用均质法进行点暴雨频率曲线的推求,其要点是将气候一致区内各站暴雨资料系列的经验分布点据,点绘在同一张几率格以上,经验分布点据呈带状分布在总体附近,因此可以通过点群中心拟合一条理论频率曲线,作为总体分布曲线。①采用经验频率公式P=m/n+1,及分开处理的方法计算各年点暴雨的经验频率。(见表二(Ⅰ-Ⅳ))②线型:对各种历时的暴雨量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③采用图解适线法估计参数X均,Cv,Cs。将各站经验频率点绘于几率格纸上。通过适线软件,得出一条较为吻合的频率曲线。X均=106.44Cv=0.5Cs=2.77。(见图一)3、差频率曲线求良田X0.01%,1日=812.44mm(二)、设计暴雨过程的计算用同频率缩放法求良田0.01%设计暴雨过程。1.选用74.8.11-12日新干暴雨过程为典型见下表时段雨量74.8.11--1217-2021.620-2343.623-260.02-512.15-89.18-1141.611-140.714-1716.42.各时段同频率设计雨量计算公式求出t=3,6,9,12,15,18,21,24小时雨量及其相邻雨量差,为每隔三小时雨量,再以典型暴雨进行排位,即得设计暴雨。(见表三)Word完美格式 可编辑版五、产汇流方案(蓄满产流)(一).产流方案及其参数在设计暴雨中由于稀遇暴雨的设计暴雨量很大,损失相对较小。因此,一般采用简化暴雨模型如右图。前段降雨尽量满足土壤蓄水量。即初损。而后假定μ(稳),酸的地面径流深R上和地下径流R下。在列表求出μ,如与假定相符,则假定μ为所求。(1)点绘良田站76年6月17日毛背站75年5月13日,76年7月9日,77年6月26日流量,雨量过程.(见图二-五)(2)计算次洪总量R及降雨总量。(见表四(Ⅰ-Ⅳ))(3)初损I=X-R。(4)由流量过程线以地面停止点为控制分割出R上,R下(5)用试错法求μ。假定μ列表计算R上,R下,如与分割的R上,R下相近则μ为所采用值。IX≥μ△t,R下=μ△t,R上=X-R下IIX<μ△t,R下=X,R上=0(二)汇流方案及参数1.地表汇流地表汇流的计算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如单位线,经验公式等推理公式法:如等流时线法,水科院推理公式法,汇流系数法(1)方案:采用推理公式,八省一院公式本流域tc<,因此采用后一公式(2)m值的初确定选用毛背站76.7,77.6,75.5,和良田站76.7,四次洪水用上述公式计算m值。良田F=44.5km2,L=15.4km,J=0.0086毛背F=39.3km2,L=12.3km,J=0.00214。求各站的径流峰值Qm及tc,R上,由公式反推求得M。(见表五)(3)m值的检验用m值推求洪水过程(只推求毛背站76.7)与实测值进行比较。计算步骤如下:用M初值,对该次降雨过程的每个△Word完美格式 可编辑版t=1小时,按上式推求Qi=,tc=1小时假定其过程线为三角形,底宽为Ti=(见表六)将各时段的三角形过程线叠加,与实测洪水过程线对比,如相差过大重新假定m值重复计算发现峰线时间与峰量不大,洪水总量也相差无几,所以认为m值合理。④m值的单站综合,点绘各次洪水,Q/F-m相关图,去上端区域稳定的mm值,为设计暴雨的m值,m=0.7。(见图六)五、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过程1.Xp(t)的产流计算由四中计算得各时段设计暴雨过程及五的产流方案所求μ进行地上,地下净雨分割。因为良田站的资料少,所以所取用的参数μ是四个相邻站的平均值。同上方计算地表径流过程,△t取3小时。(见表七,八)R>μR上=R-μR≤μR上=0μ=△t.μ=13.05R下=μR下=R2。地表Qs(t)计算同样,我们取良田四个站综合的m作为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的汇流系数。设计阶段,无法估计初损,则假定I=0。(1)用公式Qi=,tc=3小时(见表九,十)(2)假定其过程线为三角形,底宽为Ti=(3)将各时段相应的三角过程线叠加,即得地表径流过程,但由于Qs(t)还要与Qg叠加,所以Qs(t)并未绘出。3.地下汇流过程的推求水文预报课程中把稳渗过程μ-t,作为线性水库的入渗过程,用马氏法演算,得出出流过程,即为本次降雨的地下汇流过程,在设计暴雨中,地下水比重小,多采用简化三角形法。①假定R下=∑μ=104.4②出流过程为等腰三角形③地下水出流底宽Tg=2Ts=式中:Ts为地面径流出流底宽,由此得到地下出流洪峰流量。④绘图计算各时段地下出流流量Qg4.断面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在上将Qs(t)与Qg(t)叠加即可求设计洪水过程线,Q=Qs(t)+Qg(t),式中Qg(t)为地下径流量,Qs(t)为地表径流量,△Word完美格式 可编辑版t=3小时。(见图八,九)第二部分设计中的问题与分析1.本课程设计中,由于水文计算本身的局限,所以存在一系列的假设,如:进行同分布检验时,假设其降雨服从P-Ⅲ型分布,又假设对其取对数后,又服从正态分布;又如,在推求设计洪水中,由于无法估计初损,而假定初损为零。以及推求地表,地下径流时,又假定其为三角形,这些都会影响到设计结果的准确性。2.本课程还有很大的经验型因素,有许多细节问题需经过多次训练才能做好。比如,地表,地下径流的划分。这些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以确定他们的取值,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应该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使这些模糊的概念明确化,这样定能增加水文计算的精度。经验频率计算是一难点,要分清历时调查洪水与特大洪水的区别。历史调查洪水并未发生于几年中,而特大洪水由于比历时洪水大,自然可排于其前面,而增加其重现期,而它又是实际发生在几年中的,故几年中的排位又能少了它,由于其重现期已经增大,故后几年中只空位,不计算频率。4.设计过程的原则是,计算要偏于安全,即峰量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大一些好,当然是以不任意修改数字使其无限制的大为前提的,在由实测径流过程计算次洪总量R及地下总量R下时,采用的是矩形公式R=∑Q*3*3600*1000/10002F.我发现这一公式虽然简单但结果明显偏大,导致最后计算得出的μ偏大,而造成设计洪水峰量偏小。5.在划分R上与R下时,即计算μ值时,由于是用实测资料试算,故每一场降雨都有初损I,这时就应该注意当出现第一个净雨时段时,其下渗率不一定等于稳渗率而应用公式μ·=X净/X,μ稳来进行计算。Word完美格式 可编辑版Word完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