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81 KB
- 1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至第十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研究对象:地下水(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以及人活动相互作用的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2、研究内容:1)地下水的形成、埋藏、赋存、分布;2)地下水的运动;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4)物理化学性质、成份及形成原因;5)地下水的起源、循环、转化规律。3.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1、地下水水位变动破坏原有的岩土与地下水的力学平衡系统,以及产生的各种效应。最典型的是斜坡稳定问题。2.土壤盐渍化。3、矿坑涌水、充水问题。4、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导致的农业生产问题。5.沙漠化、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逐年增加。6、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问题河湖萎缩、干涸、水质遭受严重污染。7、地下水水资源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问题。4,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地下水是重要的液体矿产和矿水资源;3、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介质和能源;4、是有效的找矿标志,预报地震的手段;5、是地下矿坑和地下工程突水的重要因素;6、地下水是有些工程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解作用;润滑作用;侵蚀作用。7、地下水是破坏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8、地下水是某些地方性疾病的致病原因;9、地下水引起的公害: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第二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1地球上的水存在空间:浅部层圈水,深部层圈水。1.2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构成的系统中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水在循环过程中与地球表面圈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水资源、生态与环境、水旱灾害等都与水循环有关。)1地质循环图示与图解1—来自地幔岩的初生水;2—返回地幔的水;3—岩石重结晶脱出水(再生水);4—沉积成岩时排出的水
5—和沉积物一起形成的埋藏水;6—与热重力和化学对流有关的地内循环7—蒸发和降水(小循环);8—蒸发和降水(大循环);9—地下径流;10—地表径流。1、定义: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叫做地质循环。2、过程有二:a上地幔软流圈上升流区、下降流区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等过程水文循环图示与图解a—海洋蒸发;b—大气中水汽转移;c—降水;d—地表径流;e—入渗;f—地下径流;g—水面蒸发;h—土面蒸发;i—叶面蒸发(蒸腾)1、天然水循环1)循环原因:内因:固液气三相水可以相互转化;外因:太阳辐射使得水体蒸发,地球重力使水降落到地面。2)循环环节:蒸发-运移-降水-径流3)循环类型:a:大循环(洋陆之间)b:小循环c:内循环5)水循环的作用(对水):a:促进天然水的更新;
b:促进海洋和大气水的交换,也促进大陆内部不同流域内的水交换;c:促进各个圈层之间的交换(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研究水循环的意义:加强小循环,阻截大循环。2、人为因素影响下的水循环1)循环的过程:在蒸发和径流两环节之间加入了人为因素。2)人为活动影响的结局:2a:由于水量变化导致地下水量的变化;b:天然水受到污染,水质发生变化;c: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研究水文循环的意义:降雨是参与水循环运动的有效水量,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却有重大意义。(1.直接影响气候的变化;2.形成江、河、湖、沼等水体及各种地貌;3.造成巨大的水利资源。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思考: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的区别)1.3.1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1、气象因素:影响地下水形成与动态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要素(含: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湿度:1)绝对湿度:e或m2)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于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r=e/E=m/M3)饱和湿度: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最大含量,E或M。
饱和差:某温度下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含量与实际水汽含量之差。d=E-e。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高层降水,低层降水)降水描述指标:1):为一定时段内的降雨总量(一般用mm=1000×m3/m2表示);2降雨历时(Rainfallduration):一次降雨所经历的时间(day或h);3降雨强度(Rainfallintensity):为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mm/min或mm/h);降雨强度分级:暴雨、大雨、中雨、小雨。1.3.2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水文因素1、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和地下流动的水流。2、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一个地表径流系统,称为水系。3、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4、分水岭/线: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即为分水线,又称分水岭。5m3/s。流量Q等于过水断面面积F与通过该断面的平均流速V的乘积,即:Q=V·F。6(单位:m3)。可由下式求得:W=Q·T7L/s·km2为单位,计算式为:M=10Q/F8均水层厚度,单位为mm,计算式为:Y=W/F·103Y(mm)与降水量X(mm)的比值:ɑ=Y/X。Z(mm)与降水量X(mm)的比值:β=Z/X。
1.4我国水文循环概况一、循环系统(途径)[五大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产生干扰,水循环系统复杂。]1、太平洋水循环系统2、印度洋水循环系统3、南海水循环系统4、东北鄂霍次克水循环系统35、西北内陆水循环系统。二、我国水文循环的基本特点(时空不均匀)1、在降水时间上分布不平衡;2、在降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1.5全球的水均衡1.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大陆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3.大陆内陆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基本相等。Z-蒸发X-降水Y-径流Z洋=X洋+Y陆Z陆=X陆-Y陆Z洋+Z陆=X洋+X陆思考题:1、何谓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作用?研究意义?2、我国水循环特点?第三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2.1岩石中的空隙
岩石的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先决条件,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联通状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运动。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2.1.1孔隙1在松散堆积物中或胶结不好的沉积岩中以及部分喷出岩中,组成岩石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能存在的多孔状的空隙。23、n=Vn/V4、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1)分选程度;2)颗粒排列状况(排列方式相同但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岩石,其孔隙度完全相同);3)颗粒形状;4)胶结充填情况。§2.1.2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一般不存在或只是保留一部分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主要发育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裂隙。(fissure)--hardrock按照成因分类: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Kr=Vr/V野外研究裂隙时,还应注意测定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长度、充填情况。§2.1.31、溶穴:起因于水的溶蚀,在可溶岩(白云岩、岩盐、石膏、石灰岩等)中形成的空洞(溶隙)。2、岩溶率:Kk=Vk/V特点:岩溶率的变化范围很大,且在相邻很近地点处岩溶率完全不同,同一地点的不同深度处岩溶率也有很大变化。四、岩石中的空隙小结1、岩石中的空隙是研究地下水的基础,隙水;③岩溶水。
2、分布特点:孔隙主要分布于松散堆积物中,分布广泛,联通均匀;裂隙分布于坚硬岩石中,分布不均;溶穴分布可溶性岩石中,分布不均。3、孔隙度,运用范围广;裂隙率、岩溶率受到地区限制,运用不广,代表性不强。三者定义也各不相同。但裂隙率和岩溶率可以直接评价赋水性,孔隙度加孔隙大小才可评价。§2.2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有:①结合水;②重力水;③毛细水;④固态水和气态水及岩石骨架中的水(矿物结合水)。41、强结合水(吸着水):2、弱结合水(薄膜水):结合水区别于普通液态水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抗剪强度,即必须施加一定的力方能使其发生变形,施加的外力越大,发生流动的水层厚度也越大。二、重力水水文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三、毛细水1、支持毛细水
2、悬挂毛细水3、悬留孔角毛细水(触点毛细水)四、气态水、固态水以及矿物中的水气态水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与液态水相互转化,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五、岩石空隙中的水小结:1、重力水是水文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毛细水是消耗地下水水量的,结合水影响地下水的运动。2、在大孔隙中以重力水为主,细小孔隙中以结合水为主,裂隙、溶穴中几乎全部为重力水。§2.3与水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1、容水性:岩石的孔隙具有容纳地下水的性质。2、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Sc=Vw/V。一般说来,容水度在数值上于孔隙度(裂隙率、岩溶率)相当。3、含水量:某时刻岩石孔隙中的实际水量与岩石的比值。说明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份的状况。1)重量含水量:Wg=Gw/Gs(空隙含水重量/干燥岩土重量)2)体积含水量:Wv=Vw/V(孔隙含水体积/岩土总体积)3)当水的比重为1,岩石的干容重(单位体积干土的重量)为γα时,重量含水量与体积含水量的关系为:Wv=Wg*γα1、给水性:含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释放出水的性质。2
、给水度:在重力作用下岩石所能释放出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μ=Vw/V。野外识别:地下水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注意:野外地层的给水度为一变值,室内试验中给水度为定值。3、给水度的影响因素:1)岩性:主要是孔隙的大小与多少;2)初始地下水埋藏深度;3)地下水下降速率;4)地下水下降幅度。1、持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失水,依赖静电引力和毛细力依然能保持水的性质。2、持水度(Sr):地下水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53、给水度、持水度与孔隙度(容水度)的关系:μ+Sr=n1、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叫做透水性(定量指标:渗透系数)。五、小结:1、一般情况下,孔隙越小,持水度越大,给水度越小。2、一般不能用容水性来评价水资源,因为容水性同时包括有重力水、结合水和毛细水。真正能利用的只有重力水。2.4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土压密(见书23页)思考题:1、影响孔隙度的因素?(按主次叙述)影响孔隙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按主次)2、岩土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哪些?其各自的特点?
3、影响透水性的主要因素?第四章地下水的赋存§3.1包气带与饱水带一、包气带、饱水带定义(书25页)二、包气带与饱水带界面的划分标准:以初见地下水水位为依据。三、包气带形态、分带以及研究意义1、形态: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运动方向、速度都在变化,受到气象因素影响严重。2、分带:1)土壤水带;2)中间带;3)毛细水带3、研究意义:1)降水要经过包气带下渗,地下水蒸发排泄也必然经过包气带。2)包气带水盐的形成及其运动规律对饱水带水的形成有重要意义。4、包气带中水的几种形式:结合水、毛细水、气态水、过路重力水四、饱水带的特征1、饱水带中岩石的空隙完全被液态水充满。2、饱水带中水是连续分布的,可以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连续运动(打井要打到饱水带)。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3.2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一、定义1、按照渗透性可以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2
3层。4、二、含水层的构成条件(三个)1、岩土体必须具备饱含重力水的空隙——空间问题。2、具有有利于地下水聚集和储存的地质构造[1)含水层下要有隔水层,使得水不能向下渗漏;2)在地下水流动方向上要有阻水构造,使得水不能排空。]3、要有充足的补给来源。三、含水层和隔水层的相对性(意味着可以相互转化)1、隔水层的相对性:1)没有绝对隔水的岩层;2)粘土层也可以含水;3)石英岩在多数地区是富水的,但是在华北震旦系的石英岩又是隔水的;4)不同岩性组合时,隔水层是相对的。如细6砂层。2、含水层划分的相对性1)释出多少水就是含水层并无定量绝对指标,要根据供水意义和研究目的来区别;2)地表的亚粘土覆盖在砂砾石层上,两种情况。四、野外如何判断含水层1、仔细研究岩性,不同岩性的储水空间也不同。2、研究岩层的组合关系。3、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4、地貌条件分析。五、含水层概念的回顾1、孔隙含水层称为含水层比较符合实际。
2、裂隙称为含水带,因不同部位裂隙的成因不同,裂隙发育情况不同。3、岩溶称为含水系统较为合适。因其不均匀性比裂隙带更严重。§3.3地下水分类一、广义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体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