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 MB
  • 79页

某矿山水土保持方案

  • 79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综合说明1.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1.1项目概况**市**铁矿位于**市西北部,行政隶属**市**镇**村管辖,是一座小型硼铁矿山。矿山于2009年产权转移,新业主申请将原有矿区扩界,以增加储量和产能,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市**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扩界后的矿区面积为0.45km2,设计利用储量159.48万t,年生产铁矿石11万t,硼矿石4万t,矿山服务年限为11年。**市**铁矿基建工程工期为8个月,主要进行与矿床开拓相关的工程建设及购置、安装设备等。该项目基建剥离土石方量为2.222万m3,剥离表土放置于专门设置的临时堆土场,用于场地绿化或土地复垦,剥离石方小部分用于矿区道路路基填筑,其余部分全部回填露天采坑,运行期产生的弃渣也全部用于露天采坑回填。**市**铁矿扩界项目总投资535.62万元,其中基建工程234.42万元,设备购置215.7万元,其它费用10.5万元,不可预见费用50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市**铁矿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已经完成,项目建设单位于2010年5月初委托**青山水保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于同时开展资料收集和实地勘测工作,2010年5月末完成方案(送审稿)的编制工作。2010年6月8日**市水土保持监督办公室主持召开《**市**铁矿扩界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审查会,形成专家组审查意见,会后方案编制单位根据专家组审查意见对《报告书(送审稿)》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于6月中旬完成《**市**铁矿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的编制工作,并上报**市水利水产局审批。1.1.2项目区概况**市**铁矿位于**市**镇**村,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沈丹铁路通远堡站、沈丹高速公路通远堡出口25km左右,有乡村道路与省级公路——张庄线相连,交通比较方便。矿区位于辽东半岛丘陵区北部,长白山系千山山脉中段偏东部,属于中低山区,山脉走势近东西,山势陡峻,河沟曲折,峰谷变换明显。矿山气候属于北温带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性土,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灌丛林,林草覆盖率85%。区内经济以采矿、矿石加工和运输为主,农业次之。矿产开采的主要矿种有铁、硼、金等,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为轻度及轻度以下,项目区处于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省重点治理区内。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对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与适用范围的规定,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为二级。1.1.3方案设计深度、水平年和防治标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方案的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阶段,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11年,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为二级。1.2项目水土保持分析评价本项目为小型硼铁矿山,占地面积较小,主体工程选址附近无县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环境敏感点,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土洞、崩塌、滑坡、泥石流及采空区等不良地质条件;项目区附近内无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动态监测典型小流域、监测站点等限制性地段。从水土保持角度综合分析,项目选址符合水土保持约束性规定,无限制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项目建设及运行期间产生的水土流失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得到减免甚至消除,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评价,本项目是可行的。1.3防治责任范围根据**市**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实地测量,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3.85hm2,其中主体工程建设区面积为3.37hm2,临时占地0.08hm2,直接影响区面积为0.40hm2。1.4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市**铁矿扰动地表面积为3.45hm2,损坏水土保持面积3.45hm2,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860t,因扩界项目建设施工和矿山生产运行新增水土流失量为491t,新增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是露天采坑和矿区道路,重点时段为运行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为表土流失及项目区土地蓄渗功能下降。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1.5.1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按照防治责任范围明确、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方案实施后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的原则,依据本项目的组成、布局和项目区自然环境状况,将防治责任范围按不同地貌和不同水土流失形式进行分区,分为一号竖井场工业场地、二号竖井场工业场地、三号竖井场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露天采坑、临时堆土场七个防治区。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1.5.2水土流失总体布局本方案设计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在进行措施布设时,以全局的观点考虑,在分区布设防护措施时,既注重各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治重点的要求,又注重各防治分区的关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1.5.3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工程量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防治工程量为:①工程措施:人工覆土3850m3,人工挖截排水沟3400m,设置浆砌石挡土墙400m,削坡3000m3。②植物措施:穴状整地32300个,栽植刺槐31800株,栽植紫穗槐30800株,垂柳500株,播撒草籽11Kg。③临时措施:草袋装土防护工程量108m3,草袋3234个。1.6水土保持监测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为从项目准备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共2年。根据项目建设特点,确定监测方法采取调查监测法和地面观测法。依据项目特点和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等因素确定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共布设2个监测点位,分别位于矿区道路边坡和露天采坑坡面。水土保持监测频次根据主体工程进度具体安排确定。各项目分区背景值应在施工前进行一次调查,降雨因子应在每年汛期每月调查一次。施工准备期和施工期根据不同的监测内容确定监测频次。地面观测水蚀监测主要安排在施工期每年汛期前一次,汛期每月一次,汛期后测一次,单日降雨量≥50mm时可加测一次。1.7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效益分析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概算总投资64.0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35.46万元,植物措施投资5.69万元,临时工程投资2.10万元,独立费用5.02万元,预备费1.45万元,水土流失补偿费14.32万元。方案实施后,保水、保土效益显著,周边环境得以改善。到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87%,土壤流失控制比将达到1,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均可达到97%,林草覆盖率达到22%,六项指标均达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的要求。1.8结论和建议**市**铁矿扩界项目对开发当地矿产资源和推动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项目建设无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但在项目建设和矿山生产过程中会加剧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水土流失。在全面分析项目特点和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方案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方案实施后,可达到有效防治新增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的目标,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为避免项目建设和项目运营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改善当地水土保持现状,并落实本方案设计中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提出以下建议:a)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分析并进行典型设计,将主体工程设计与本水土保持方案紧密衔接,共同构筑完整、严密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制定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保证后续设计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后,将方案制定的防治措施内容和投资纳入主体工程设计投资概算中。b)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责任。同时,施工单位购买石砂等生产建设材料要选择符合规定的料场,明确防治责任。c)施工单位应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内容、施工进度、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落实水土保持责任。在施工期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所规划的范围施工,禁止乱采乱挖,对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及时采取各类防治措施。d)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尽量减少破坏水土保持设施。e)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应对水土保持建设进行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对水土保持设施提出质量评定意见,并指导施工。定期将监理报告向建设单位和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f)监测单位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状况结合水土保持六项防治目标进行动态监测,并指导施工。定期将监测报告向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g)在开发建设项目竣工阶段,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依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设计文件等对水土保持设施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在查验合格的基础上,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监测报告、水土保持监理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工作报告以及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技术报告,以书面形式向水土保持方案批准机关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市**铁矿水土保持方案主要内容见表1—1。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1—1**市**铁矿扩界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项目名称**市**铁矿扩界项目流域管理机构松辽水利委员会涉及省区**省涉及地市**市涉及县(县级市)**市项目规模小型硼铁矿山总投资(万元)535.62土建投资(万元)234.42动工时间2009年5月完工时间2009年12月设计水平年2011年项目组成分区面积(hm2)挖方(m3)填方(m3)废弃(m3)1号竖井工业场地0.233002号竖井工业场地0.285003号竖井工业场地0.2520220办公生活区0.32矿区道路0.7512001500露天采坑1.5420720临时堆土场0.08合计3.452222022220省级重点防治区类型省级重点治理区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地貌土壤类型棕壤、草甸土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型气候植被类型长白针阔叶混交林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2300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3.85土壤容许流失值(t/km2·a)200项目建设区3.45扰动地表面积3.45直接影响区0.40损坏水保设施面积3.45水土流失预测总量850新增水土流失量491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矿区道路、露天采坑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87土壤流失控制比1拦渣率(%)95植被恢复系数(%)97林草覆盖率(%)22防治措施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1号竖井工业场地5.890.170.102号竖井工业场地11.380.260.403号竖井工业场地5.940.26.0.0.10办公生活区0.23矿区道路0.990.320.02露天采坑8.264.430.20临时堆土场0.011.28水土保持监测设施3.00投资(万元)34.565.692.1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64.04独立费用(万元)5.02水土保持监理费(万元)0.7监测费(万元)补偿费(万元)14.32方案编制单位**青山水保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设计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市**铁矿项目负责人及电话李侠法定代表人及电话地址**华美大厦A-811地址**市**镇**村邮编118000邮编118106联系人及电话2388693联系人及电话传真2388693传真电子信箱Lzx2389650@163.com电子信箱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总则2.1方案编制的目的意义**市**铁矿在扩大矿区范围、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需进行山体开挖、修建道路、剥离表土、排弃废渣等活动。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将对项目区原有的地貌和植被产生扰动与损坏,若不加以治理,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及周边环境。根据矿山特性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对矿山建设和生产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对保证矿山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编制本方案的目的是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实施、工程验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矿山建设运行及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状的调查,结合矿山实际和开发利用规划,确定矿山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根据矿山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使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而且使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做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达到矿山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的。2.2编制依据2.2.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8号,1998年1月1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0号);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1998年11月18日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1998年1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9)《**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2004年6月30日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2.2.2部委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令第5号公布);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12号);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2002年10月14日水利部令第16号公布);4)《水利部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规定》(2005年7月8日水利部令第24号);5)《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2004年9月1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9号);6)《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2006年11月9日水利部部务会议通过,2007年2月1日施行,水利部令第28号);7)《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2006年11月9日水利部部务会议通过,2007年2月1日施行,水利部令第28号)。2.2.3规范性文件1)《全国生态建设规划》(国务院国发[1998]36号);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3)《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水利部水保[2004]332号);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水保[1994]513号);5)《水利部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保[2003]89号,2003年3月5日);6)《关于印发修订建设监理与咨询服务费收费标准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委办公厅、建设部办公厅发改办价[2005]632号);7)《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国发[1993]5号);8)《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保监[2001]15号);9)《**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辽政发[1998]48号);10)《**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和补偿费征收、管理、使用规定》(辽水利保字[1995]262号);11)《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2.4技术规范及标准1)《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5)《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2005)6)《防洪标准》(GB50201—94)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8337.3—2001)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GB60000—85)9)《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1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1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12)《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及《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3]67号)2.2.5有关技术资料1)《**市**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市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省**市小扁沟区地质勘查报告》(**有色**地质勘查院)3)《**市**镇昌晟铜铅矿矿山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省有色地质局勘查总院)4)《**市水土保持规划》(**市水土保持工作站,2004年12月)5)《**市志》(**市市志办公室,1997年)2.2.6委托文件《〈**市**铁矿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委托书》(**市**铁矿)2.3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2.3.1指导思想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制定,要以“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护,注重效益”为指导思想。通过对矿山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时段、数量、范围及危害的预测,明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在对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进行深入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有关规范、规定,科学地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并布设综合防护措施,建立一个与矿山开发生产相协调、水土保持功能显著、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矿山安全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3.2编制原则a)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针对项目建设特点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分析项目区原有的水土流失状况,预测矿山运营生产可能造成新增水土流失情况,合理确定矿山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防治目标,并据此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使矿山各项生产活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b)坚持“三同时”原则。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协调一致,合理安排水土保持措施的工期,及时进行治理。c)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措施布置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相结合,全面防治工程建设区域的水土流失,紧密结合项目特点,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结合,做到先拦后弃,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d)坚持与主体工程设计相衔接的原则。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数量和已列投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e)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通过水土流失预测,划分重点防治区。对重点部位,从防治效果及对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比选,优化设计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加强重点部位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对于重点时段和重点部位,要设置多种有效防治措施,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水土保持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能达到控制和防治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f)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矿山特点,水土保持方案必须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优先考虑林草措施和土地复垦措施,将控制水土流失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和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g)坚持经济可行的原则。采取的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既要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最大限度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又要结合项目实际,做到因地制宜,节约投资。2.4方案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服务期2.4.1方案设计深度根据**市**铁矿的实际情况,相对应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深度为初设深度。2.4.2设计水平年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安排及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原则,水土保持工程将在2011年完成,并初步发挥作用。因此确定本方案设计水平年为2011年。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4.3方案服务期本项目属生产建设类项目,项目分为建设期、自然恢复期、生产运行期。由于矿山的建设期扰动地表、生产运行期排放弃渣都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所以水土保持方案服务期除应包括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以外,还必须包括一定时间的生产运行期,据此确定为方案服务期为5年(建设期一年,自然恢复期一年,运行期三年)。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3项目概况3.1项目基本情况3.1.1项目名称**市**铁矿矿山扩界项目3.1.2建设单位**市**铁矿3.1.3地理位置**市**铁矿位于**市**镇**村马家西沟。矿区中心地理坐标分别为:东经123°47′40″北纬40°38′38″。矿区位于**市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km,有村级公路与省级公路张(家堡)—庄(河)线相连;距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通远堡站25km,,交通比较便利。(详见附图1:**市**铁矿地理位置和交通图)。3.1.4建设目的与性质3.1.4.1建设目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根据矿区的地质勘查成果,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增加矿产品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1.4.2项目性质**市**铁矿扩界项目为建设生产类项目。3.1.5项目任务、等级和规模3.1.5.1项目任务**市**铁矿扩界项目的任务是:开拓井巷工程、购置生产设备、建设地面设施等,形成年产铁矿石11万t、硼矿石4万吨的生产能力,将矿山服务期延长至11年。3.1.5.2项目等级**市**铁矿矿区面积为0.45km2,设计利用储量159.48万t,是一座小型硼铁共生矿山。3.1.5.3项目规模本项目设计铁矿石年开采量为11万t/年、硼矿石年开采量为4万t/年。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3.1.6总投资、土建投资和建设工期3.1.6.1总投资**市**铁矿扩界工程总投资为535.62万元,其中基建工程81.4234.42万元,设备购置215.7万元,其它费用10.5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不可预见费50万元。3.1.6.2建设工期本项目建设期为8个月,基建工程主要包括主斜坡道、竖井SJ3、平硐、主运巷道等,Ⅱ、Ⅱ—2、Ⅲ号矿体建设一个开拓系统。**市**铁矿扩界项目工程特性及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1。表3—1工程特性及主要技术指标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市**铁矿矿山扩界项目工程性质建设生产类项目建设地点**市**镇**村建设单位**市**铁矿建设规模本矿山是一座小型硼铁矿山,年开采铁矿石11万t,硼矿石4万t。项目投资总投资535.62万元,其中基建工程234.42万元,设备购置215.7万元,其它费用10.5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不可预见费50万元。项目建设期8个月项目运行期11年二、项目组成及占地项目组成单位数量占地性质占地类型一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3永久林地二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8永久林地三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5永久林地办公生活区hm20.32永久耕地矿区道路hm20.75永久荒地露天采坑hm21.54永久荒地临时堆土场hm20.08临时荒地合计3.45三、主体工程施工期土石方量(m3)项目组成开挖回填废弃一号竖井工业场地300二号竖井工业场地500三号竖井工业场地20220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12001500露天采坑20720合计2222022220四、主要技术指标指标名称单位指标采矿方法地下开采年产铁矿石/硼矿石t11/4回采率%85废石混入率%15年生产日数日330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3.2项目组成和布置3.2.1项目基本组成**市**铁矿主要由一号竖井、二号竖井、三号竖井、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及露天采坑、临时堆土场组成。3.2.2交通与通讯矿区位于**市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km,有村级公路与省级公路张(家堡)—庄(河)线相连;距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通远堡站25km,,交通比较便利。项目区附近有程控电话宽带网及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对外通讯很方便。3.3工程占地项目区占地面积为3.45hm2,其中永久占地3.37hm2,临时占地0.08hm2。表3—2工程占地情况表占地性质项目占地类型合计单位林地耕地荒地永久占地一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30.23二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80.28三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50.25办公生活区hm20.320.32矿区道路hm20.750.75露天采坑hm21.541.54临时占地临时堆土场hm20.080.08合计hm20.760.322.373.453.4土石方平衡**市**铁矿建设期和运行期土石方开挖总量为83720m3,土石方回填83520m3,调入量82320m3,调出量82520m3,表土剥离量为1500m3。矿山基建剥离的弃渣用于采坑回填和矿区道路路基填筑。各区域基建剥离表土设置专门临时堆土场存放,用于土了复垦或矿区绿化覆土等。各分区土石平衡情况见表3-3。表3-3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m3分区项目开挖回填调入调出废弃数量来源数量去向数量去向一号主竖井建设期开挖300300矿区道路生产弃渣2000020000露天采坑二号竖井建设期开挖500300露天采坑生产弃渣2000020000露天采坑三号竖井表土剥离15001500临时堆土场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建设期开挖2022020220露天采坑生产弃渣2000020000露天采坑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路基开挖路基填筑12001500300一号竖井露天采坑采坑回填8052080520临时堆土场存放表土15001500三号竖井合计83720835208232082520注:表土剥离不参与土石方平衡。各行均按开挖+调入+外借=回填+调出+废弃平衡。3.5施工组织3.5.1矿区范围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市**铁矿矿区面积为0.45km2。3.5.2项目总布置该项目在总体布置上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土地和空间为原则,使整体布局整洁美观。该项目由一号竖井、二号竖井、三号竖井、办公生活区及露天采坑等组成;各项目区之间由矿区道路相互连通。3.5.3矿床开采根据矿区矿体赋存条件,设计采用地下开采方式。3.5.3.1地表岩石错动界线崩落区的圈定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圈定的。矿体顶底板围岩均为页岩、粉砂岩、硅质岩。根据矿岩的物理机械性质、矿体厚度、倾角及选用的采矿方法等资料,结合类似矿山确定的错动角为:下盘:α=65°上盘:β=65°端部:γ=65°地表第四系覆盖层的错动角为β=α=γ=45°。最低开采深度:铁矿石:Ⅱ号矿体开采深度为-10标高;Ⅱ-2号矿体开采深度为-10标高;Ⅲ号矿体开采深度为-10标高;硼矿石:Ⅱ号矿体开采深度为-10标高;3.5.3.2开拓方式该矿为生产矿山,原矿区范围内井下开拓、提升运输、通风等系统均已形成,但原竖井SJ1、原竖井SJ2位于Ⅱ号矿体上盘,崩落范围内,设计将原竖井SJ1作为开采Ⅱ号矿体独立提升井,原竖井SJ2作为开采Ⅱ号矿体出风井,为保护井筒,留设井筒保护矿柱。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开拓系统包括现有原竖井SJ1、盲竖井1、原竖井SJ2、新建主斜坡道、新建盲竖井2、新建平硐PD1、新建平硐2及新建SJ3.开采Ⅲ号矿体采用斜坡道开拓,利用主斜坡道通过石门、主运与新建平硐PD1及新建平硐PD2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新建主斜坡道硐口布置在715线南侧矿体下盘岩石移动范围20m以外,开拓至Ⅲ号矿体235m水平。直线式斜坡道,斜长636米,斜坡道直线段坡度为10%,拐弯处为平曲线并加宽0.8m。斜坡道断面宽×高=4.5×4.0m,进入采场斜坡道内设置人行道,宽1.0m,并高出路面300mm。新建主斜坡道路面上部铺混凝土路面,深部铺碎石路面。斜坡道用做运输矿岩、材料设备和运送人员上下,并兼做入风井和第一个通向地表的安全出口。新建平硐PD1长62m,规格为2.1×2.0m,用来运输Ⅲ号矿体410m中段开采的矿石及运输废石等,同时兼做出风井。新建平硐PD2长160m,规格为2.1×2.0m,用来运输Ⅲ号矿体380m中段开采的矿石及运输废石等,同时兼做出风井。根据矿体赋存条件、设计巷道位置,中段高度确定为25-30m。Ⅲ号矿体设计中段为400m中段,370m中段、320m中段、295m中段、265m中段及235m中段。开采Ⅱ-2号矿体采用竖井开拓,利用主斜坡道通过石门、主运与新建竖井SJ3贯通形成开拓系统。通风采用新建主斜坡道入风,新建竖井SJ3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新建竖井SJ3为箕斗井,规格为直径3.5m圆形井。新建竖井SJ3用来提升Ⅱ-2号矿体采出的矿石,井口装有主扇风机兼作出风井和第二个通向地表安全出口。新建主斜坡道用来运输材料设备和运送人员上下,并兼做Ⅱ-2号矿体入风井。根据矿体赋存条件、设计巷道位置,中段高度确定为25-35m。Ⅱ-2号矿体设计中段为320m中段、265m中段、235m中段、205m中段、175m中段、145m中段、115m中段、85m中段、55m中段、25m中段、及-10m中段。开采Ⅱ号矿体采用竖井-盲竖井开拓,利用原竖井SJ1通过石门、主运与盲竖井1及原竖井SJ2贯通形成开拓系统。通风采用主斜坡道入风,原竖井SJ2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原竖井SJ1为箕斗井,规格为直径3.5m圆形井。原竖井SJ1担负Ⅱ号矿体矿岩运输、运送设备、人员、材料等和第三个通向地表的安全出口。盲竖井1净断面为2.0×2.0m2。盲竖井1用来提升Ⅱ号矿体采出的矿石及运输废石、材料等。原竖井SJ2为直径3.5m的圆形井,井口装有主扇风机,原竖井SJ2作为回风井。根据矿体赋存条件、现有巷道及设计巷道位置,中段高度确定为30-35m。Ⅱ号矿体利用现有295m中段,设计中段为265m中段、235m中段、205m中段、175m中段、145m中段、115m中段、85m中段、55m中段、25m中段、及-10m中段。3.5.3.3提升运输系统坑内运输采用无轨运输及人推矿车两种运输方式,矿车选用0.7m3翻转式矿车。Ⅲ号矿体阶段运输水平和斜坡道外运输均采用无轨运输,各中段采出的矿石通过漏斗下放装入1t汽车,经斜坡道运出至地表矿石堆场。新建竖井SJ3采用1600×1200-24型卷扬机,提升Ⅱ-2号矿体矿石。Ⅱ-2号矿体矿体各中段采出的矿石通过漏斗下入放装入0.7m3矿车,经人推矿车,由各中段运输巷道、石门运至新建竖井SJ3井底车场,由卷扬机提升到地表,经人推矿车,运出至地表矿石堆场。原竖井SJ1采用JT1600×1200-24型卷扬机,盲竖井1采用JT1600×1000型卷扬机,提升Ⅱ号矿体矿石及运输废石。Ⅱ号矿体各中段采出的矿石通过漏斗下放装入0.7m3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矿车,经人推矿车,由各中段运输巷道、石门运至盲竖井1井底车场,由盲竖井1提升到295m中段,经由295m中段运输巷道运至SJ1井底车场,再由SJ1提升到地表,经人推矿车,运至地表矿石堆场。掘进的废石提升工艺同矿石,由主斜坡道经1t汽车运至地表废石堆场。3.5.3.4通风系统设计Ⅲ号矿体采用主斜坡道入风,新建平硐PD1及新建平硐PD2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新鲜风流经由主斜坡道进入坑内,通过中段主运巷道经通风天井进入各工作面,冲洗工作面的污风经回风天井汇入上一中段主运巷道,分别经新建平硐PD1、新建平硐PD2由风机抽出地表。为防止风流混淆和出现漏风现象,必须在各中段适当位置设置风门,控制风流。Ⅱ-2号矿体采用主斜坡道入风,新建竖井SJ3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在主斜坡道340m处向Ⅱ-2号矿体320m中段打一斜坡道,新鲜风经由主斜坡道进入坑内,通过Ⅱ-2号矿体320m中段主运巷道经通风天井进入各工作面,冲洗工作面的污风经回风天井汇入上一中段主运巷道,经新建竖井SJ3由风机抽出地表。为防止风流混淆和出现漏风现象,必须在各中段适当位置设置风门,控制风流。Ⅱ号矿体采用主斜坡道入风,原竖井SJ2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新鲜风流经通风天井进入Ⅱ号矿体各工作面,冲洗工作面的污风经回风天井汇入上一中段主运巷道,经原竖井SJ2由风机抽出地表。防止风流混淆和出现漏风现象,必须在各中段适当位置设置风门,控制风流。独头掘进时或局部通风困难时,要用局扇进行辅助通风,选用JK58-1NO4型局扇6台,用以加强辅助通风。共选用4台BK54-4-NO12型风机,分别安装在原竖井SJ2井口、新建竖井SJ3井口、新建平硐PD1及新建平硐PD2硐口。3.5.3.4排水系统采用集中排水和倒段接力两种方式排水。Ⅱ号矿体、Ⅱ-2号矿体均采用倒段接力方式排水,分别在Ⅱ号矿体、Ⅱ-2号矿体235m中段、115m中段、-10m中段设永久水泵站,坑内涌水可通过排水沟、放水钻也已汇集至排水中段的水仓内,经水泵排至地表。由于坑内涌水量不大,Ⅱ号矿体、Ⅱ-2号矿体235m中段、115m中段、-10m中段水泵站内配备100D-16×9型水泵三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涌水量大时两台工作,一台备用。Ⅲ号矿体采用集中排水方式排水。在235m中段设置水仓、水泵站,坑内涌水可通过排水沟、入水钻孔汇集至水仓内,经水泵排至PD1地表。由于坑内涌水量不在,在水仓内配备100D-16×9型水泵三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涌水量大时两台工作,一台备用。为避免地表水涌入采坑,需要在地表陷落区外围设截洪沟,同时要对地表水进行疏干,及进排除安全隐患。3.5.3.5坑内供风坑内压气采用集中供风方式,在主斜坡道地表设地表空压机站,压风通过石门、运输巷道送到各工作面,供凿岩机用风。选用两台L5.5-40/8型空压机,能够满足生产时压气供风需要。3.5.4采矿方法3.5.4.1采矿方法的选择区内硼铁矿体均赋存于下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下部变粒岩段中,其空间分布严格受到地层和褶皱构造控制。硼铁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或扁豆状。矿体百度和倾角变化较大,总体走向近于南北,倾向西,倾角一般在50。-60。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之间,厚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矿体走向上具有明显的膨缩现象。区内有4个矿体,即Ⅱ号矿体、Ⅱ-1号矿体、Ⅱ-2号矿体和Ⅲ号矿体,设计开采Ⅱ号矿体、Ⅱ-2号矿体和Ⅲ号矿体。铁、硼矿体的直接围岩有:蛇纹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和金去透闪岩等,属于铁、硼矿蕴矿层。角闪透辉变粒岩、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粒岩等是铁、硼矿体的顶底岩层。根据矿体赋存条件、矿山生产实际情况、矿岩的物理力学特征、保护地表井口,设计继续采用浅孔留矿法为主要采矿方法。3.5.4.2回采顺序根据矿体赋存条件,设计先同时开采Ⅱ号矿体及Ⅲ号矿体,然后开采Ⅱ-2号矿体。就整个矿体而言,要先从上部向下部回采。同一水平面上应先采上盘,采用由上盘向下盘回采的回采顺序。同一矿块内由下向上进行回采。3.5.4.3矿块要素构成矿块沿矿体走向布置,矿块长35-54m,中段高25-35m,矿块宽为矿体厚度,间柱宽6-8m,顶柱高3-5m,底柱高5m,漏斗间距5m。两矿块间以采准天井相隔,天井供行人、通风。3.5.4.4采准工作天井布置在矿块两侧矿体内,天井规格为1.5×2.5m。天吉通过联络道与采矿工作面联系。联络道规格为2.0×2.0m。漏斗上部扩成喇叭口形状与切割巷道相通。切割巷道高2.0m。沿走向布置时切割巷道宽为矿体的水平厚度,长为矿块走向长。天井掘进采用YSP-45型凿岩机。3.5.4.5回采工作1、矿房回采采用7655型凿岩机在采场内沿走向分三个梯段打水平炮孔,炮孔直径38-42mm,最小抵抗线1.0m,每米炮孔崩矿量为1.75t,一次采幅高度1.8-2.2m。采用2号岩石炸药、导爆管、火雷管,一起明火起爆。爆破后一次放出崩落矿量的1/3左右,其余的矿石则留在采场内作为下次凿岩的工作台。每次放矿时要注意观察工作面的情况,防止采场产生空洞。爆破后要先进行通风,工人进入工作面时要先撬净工作面的浮石,对于一次爆破产生的大块要进行二次破碎以防卡斗。放矿后,采场工作面与暂留矿石之间要形成1.8-2.2m高的空间,以便下一循环作业。待矿块全部采完后,从矿房底部的漏斗将采下矿石全部放出。2、矿柱回采矿房回采结束后可转入顶柱、间柱回采,回采矿柱时采用YG-80凿岩机进行中深孔崩矿,在覆盖岩下放矿。矿房间柱待整个矿房采完后,采用中深孔一次爆破崩落。底柱待下个中段回采时,和下个中段的顶柱一起回采。下个中段无矿时,利用本中段运输巷道采用后退式崩落回采。3.5.4.6空区处理采用崩落法处理空区,中段回采放矿结束后,用深孔、中深孔崩落上下盘围岩,释放应力,改变应力集中部位,将承压带转移到采空区周围较远处的岩体中。但要注意的是:在空区底部需形成足够厚的废石垫层(到少10m),便于与作业截然隔开,以防岩石崩落时影响作业区的生产和安全。3.5.5材料、动力供应状况3.5.4.1材料供应本矿山正常生产运营所需的各种材料都可以就近解决。3.5.4.2动力供应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本项目的动力供应主要是电力,由当地电网提供。3.5.6施工交通项目区有乡村道路与省级公路张庄线相连,工程建设所需物资均通过张庄线及乡村道路,用汽车运输,完全可以满足矿山正常生产的需要。3.6移民(拆迁)安置本项目属于原有矿山扩界项目,主要基建和采矿生产都在原矿山范围内进行,不涉及移民或拆迁工作。3.7投资及进度安排3.7.1总投资**市**铁矿扩界项目总投资为535.62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34.42万元,设备购置215.7万元,其它费用10.5万元,流动资金25万元,不可预见费50万元。3.7.2工程进度安排本项目建设期(从场地平整到正式投产时间)约需8个月,具体安排如下:(1)施工当年三月至四月,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2)五月至十二月,完成基建工程;(3)十二月正式投产。具体安排见表3-4。3-4施工进度表序号工程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一前期准备二基建工程三正式投产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4项目区概况4.1自然环境4.1.1地质概况4.1.1.1矿区地质矿区属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Ⅱ)营口~宽甸台拱(Ⅲ)**台凸起(Ⅳ)西部。1、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变质杂岩和沟谷及坡地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冲积、洪积、残积、坡积松散堆积物。2、构造区内褶皱构造比较简单,区内地层为一个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矿区处于**沟断裂带中。该断裂带幅宽1.0km左右,由数条近于南北走向的断裂构成,这些断裂大部分向西倾斜,倾角60。以上,部分断裂被正长斑岩、闪长闪长玢岩等充填。另外矿区内还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这两组断裂与南北向断裂比较,相对发育较差。以上三组断裂均为成矿后构造,对含矿层和矿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不发育。见有长英质脉、正长斑岩脉、闪长岩脉、辉绿玢岩脉和粕斑岩脉等,其中正长斑岩最为发育。4.1.1.2水文地质矿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并且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矿体多在侵蚀基准面以下。但均为富水性微弱的非可溶性岩石,断裂构造充水性不强。区内地形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排泄,而不利于地表水的富集。矿区属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4.1.1.3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变化区内矿体围岩为蛇纹岩、蛇纹石大理岩和金云透闪岩。蛇纹岩和蛇纹石化大理岩,多分布于矿体边缘或在其中为夹层。岩石坚硬致密,稳固性好,节理不发育。岩石往往伴随热液交代,局部发生滑石化、绿泥石化,当侵蚀变强烈时,岩石松软,片理发育,易延蚀变带、片理及构造裂隙水滑动,影响稳固性。金云透闪岩、透闪岩分布于矿体边缘或为夹层。岩石除含云母类矿物较多外,一般比较完整,且坚硬致密。但金云母增多时,岩石片理发育,松软易碎,易于风化剥蚀。矿区处于**沟断裂带中,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未来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不免要迂到规模不等的断裂破碎带,会对采掘工作造成影响。综上所述,矿床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4.1.1.4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变化1、矿区环境地质现状区内近百年来没有发生过灾害性地震。1975年海城地区发生7.3级地震,本地区仅感晃动,未造成损失。项目区为地震Ⅵ度带,属基本稳定区。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4.1.2地形概况矿区所在的**镇位于**市西北部,自然构成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镇地形走向是北高南低,属辽东丘陵,最高山峰892.9米。4.1.3气候概况项目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6.6℃,大于10℃的积温2725℃,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及端最低气温为-32.6℃;7、8月平均最高气温25.1℃,1月平均最低气温-15℃。年平均无霜期156天,最大冻土深度1.38m。本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998mm,历年最大降雨量为1692mm,日最大降雨量为325mm,5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154mm,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197mm,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241mm。年平均蒸发量1242mm。大风日数26天,最大风速40m/秒,平均风速2.2m/秒。年最大平均相对湿度72%。4.1.4水文概况项目区所在的**镇境内主要河流是山羊峪河,自西向东流经扈家村、人民村、湾垅地村、**村、陈小岭村汇入刘家河镇,全长141公里。4.1.5土壤概况项目区及周边区域土壤属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森林土壤群系。项目区分布着棕壤、草甸土、水稻土3个土类。主要有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草甸土、淹育型水稻土5个亚类,11个土属,15个土种。棕壤分布在山坡、丘陵和台地上,由森林淋溶的残积、坡积母质形成。其中棕壤土分布在低山坡岗石质丘陵下部,潮棕壤土分布在坡脚平地和缓坡平地上,潮棕壤土为耕地主要土类。草甸土分布在河流两岸,由冲积、淤积母质形成。水稻土是人工耕作、长期淹育人为形成的土类。4.1.6植被概况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森林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现在的天然林全部是天然次生林。在阔叶树中以柞树为优势树种,针叶树多为人工营造的落叶松、红松。草场植被属于山地草场类型,是由森林破坏而形成的次生植被,多数草场为草本植物与小灌木混生,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野谷草、荻草、结缕草等,木本灌丛主要有胡枝子、绣线菊、榛柴等。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85%。4.2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概况4.2.1社会经济概况项目区位于**市**镇。**镇总面积为269.7km2,总人口1.65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万人。**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黄金、硼铁、铁、硅石、菱镁等多种矿藏。**镇经济以工业为主,其中以采矿和选矿业占比例最大。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大豆、烟草等,畜牧业所占比例不大,主要为家庭饲养牛、羊等(详见表4—1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表)。表4—1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统计表行政区划总面积(hm2)耕地面积(hm2)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GDP(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耕地(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市5513006215458.8641.4812227.62.255250**镇2697023351.651.425.170.732.4653204.2.2土地利用概况根据《**市志》,**镇总面积26970hm2,其中耕地2335hm2,园地127hm2,林地18973hm2,牧草地360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60hm2,交通用地140hm2,水域700hm2,未利用地673hm2(详见表4—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表4—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单位:hm2行政区划总面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镇23687205312718973360660140700673占总面积%1008.660.5385.000.120.200.492.522.484.3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4.3.1水土流失现状本项目位于**市**镇**村,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辽政发[1998]48号),该区域属于**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该区域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省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见附图3。根据2000年遥感调查资料,**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48.77km2,占总面积的39.83%。其中轻度侵蚀1403.7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2.28%,中度侵蚀701.0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1.63%,强度侵蚀75.1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96%,极强度侵蚀49.7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27%,剧烈侵蚀19.0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87%。项目区所在的**镇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7.31km2,占全镇总面积的32.12%。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侵蚀模数为2500t/km2·a。其中轻度侵蚀81.4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3.32%;中度侵蚀1.81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08%;强度侵蚀0.0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0.66%;剧烈侵蚀0.19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2%,(**市及**镇水土流失情况见表4—3)。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4—3**市及**镇水土流失现状表单位:km2地区总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水土流失总面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面积%面积%面积%面积%面积%凤城市5543.5639.832248.771403.7962.28701.0531.6375.112.9649.772.2719.050.87**镇269.732.1287.381.4793.321.812.080.090.660.061.720.192.234.3.2水土保持现状多年来,在当地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治山、治水、植树种草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项目区所在的**镇总面积269.7km2,治理面积41km2,治理面积占总面积的17.26%,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5.45%,其中水平梯田0.5km2,地埂植物带0.2km2,改垄3km2,水保林17km2,经果林6.6km2,生态修复工程12km2,种草0.9km2,蚕场改造1.8km2,沟头防护0.7km,小河道整治11km,谷坊35座,作业路5.8km。项目所在区域水土保持现状见下表4-4。表4-4项目所在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十一五”规划现状表单位:km2、km、座地区总面积治理面积占总面积%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改垄水保林经果林生态修复种草蚕场改造沟头防护小河道整治蓄水池谷坊塘坝作业路城区水保工程软覆盖硬覆盖全市5513959181256938714827422411726323803251330.360.74项目区269.74117.260.50.23176.6120.91.80.711355.84.3.3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市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治理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1、沟道治理:侵蚀沟道采取闸沟修谷坊、骨干坝措施,根据中、低山丘陵山地沟道的发展情况,以释放和造地相结合,进行层层拦蓄,经过多年淤积,可形成山间台地,抑制沟道的发展和水土流失。2、坡面拦蓄工程体系:为增加入渗,减少泥沙流失,坡耕地治理主要采取修复梯田,改垄耕作,地埂植物带等措施;其它坡面主要采取修建水平槽、果树台田、鱼鳞坑、穴状整地、截水沟等治理措施。3、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本地区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加强小河道的治理工作;以工程措施为主,做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扭转过去的把水土保持简单地等同于植树种草,突出工程措施,体现了水土保持工作与林业、农业部门的区别及自身特点。4、水保林、经济林:因地制宜营造水保林和经济林,对疏林地要补植改造或生态修复措施,沙化的蚕场要采取停蚕育柞措施,对柞树进行更新、补植、改良,待郁闭度达到70%以上再适当复蚕。大面积栽植速生林、薪炭林,土质较好的地带发展经济林。5、适宜植物品种:适宜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主要植物品种有:紫段、胡桃楸、桦、辽东栎、刺槐、柳树、板栗、枫杨、荆条、刺槐、红松、落叶松等。经济林代表树种以板栗为主,其次有山楂、梨、桃、李、杏、葡萄等。草种主要有跑高草、抓根草、三角菜、黄背草等。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5.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及制约因素分析5.1.1主体工程方案比选本项目提供了两种开拓方式比选方案。选择开拓方法的原则是:1、矿山基建工程量小,基建时间短,早投产,早达产。2、投资少、工艺简单、合理,管理方便,生产安全、可靠,使企业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并充分考虑矿山现有地表设施及井下工程布置的实际情况,Ⅱ号矿体、Ⅱ-2号矿体、Ⅲ号矿体开拓有如下两个方案可供选择:1、斜坡道/竖井/盲竖井联合开拓方案Ⅱ号矿体、Ⅱ-2号矿体、Ⅲ号矿体设计一个开拓系统。开拓系统包括现有原竖井SJ1、盲竖井1、原竖井SJ2、新建主斜坡道、新建平硐DP1、新建平硐PD2及新建竖井SJ3。开采Ⅲ号矿体采用斜坡道开拓,新建主斜坡道开拓至Ⅲ号矿体235m水平。该新建斜坡道用做运输矿岩、材料设备和运送人员上下,并兼做入风井和第一个通向地表的安全出口。通风采用新建主斜坡道入风,新建平硐PD1及新建平硐PD2邮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Ⅲ号矿体阶段运输水平和斜坡道外运输均采用无轨运输。开采Ⅱ-2号矿体采用竖井开拓,新建竖井SJ3担负Ⅱ-2号矿体矿岩运输,主斜坡道用来运送设备、人员、材料等。通风采用新建主斜坡道入风,新建竖井SJ3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Ⅱ-2号矿体坑内运输采用人推矿车。开采Ⅱ号矿体采用马里兰井-盲竖井联合开拓,将矿山现有盲竖井1延伸至-10m标高对Ⅱ号矿体进行开拓,原竖井SJ1做为开采Ⅱ号矿体独立提升井,原竖井SJ1担负Ⅱ号矿体矿岩运输、运送设备、人员、材料等。通风采用主斜坡道入风,原竖井SJ2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Ⅱ号矿体坑内运输采用人推矿车。2、竖井开拓、平硐开拓方案Ⅱ号矿体、Ⅱ-2号矿体、Ⅲ号矿体设计分别采用独立开拓系统。Ⅱ号矿体采用竖井开拓,将矿山现有盲竖井1延伸到-10m标高,原竖井SJ1作为开采Ⅱ号矿体提升井并担负Ⅱ号矿体矿岩运输、运送设备、人员、材料等。通风采用主斜坡道入风,原竖井SJ2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Ⅱ号矿体坑内运输采用人推矿车。Ⅱ-2号矿体采用竖井开拓,新建竖井SJ3作为开采Ⅱ-2号矿体提升井并担负Ⅱ-2号矿体矿岩运输、运送设备、人员、材料等。通风采用新建竖井SJ3入风,新建FJ1出风的对角式通风方式。Ⅱ-2号矿体坑内运输采用人推矿车。Ⅲ号矿体采用平硐开拓,新建盲竖井2担负Ⅲ号矿体采出矿石、废石的提升,新建PD1、PD2担负Ⅲ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号矿体矿岩运输、运送设备、人员、材料等。通风采用新建竖井PD1、PD2入风,新建FJ2出风的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Ⅲ号矿体坑运输采用人推矿车。技术、经济综合比较:2方案Ⅱ-2号矿体附近有农民开荒地,征地难度较大,费用较高;2方案较1方案,不但开拓系统数目较多,管理复杂,企业生产效率也低。所以《**市**铁矿矿产资源利用方案》推荐选用1方案,即“斜坡道/竖井/盲竖井联合开拓方案”。从水土保持角度看,也推荐采用1方案。因为2方案涉及到征地,征地的增加,意味着项目建设扰动地表范围的扩大,也就对原地貌的破坏范围的扩大,产生的水土流失就会增加,治理难度和投资也会相应增加,所以推荐采用1方案。5.1.2主体工程制约因素分析**市**铁矿是一座小型硼铁矿山,矿山资源量、可开采量、矿体赋存条件、矿石质量、品位及采矿场地形、地貌、开采现状等情况明确,且已多开采多年,不存在明显生产工艺或生态环境制约因素。本项目场址选在**市**镇**村,铁矿储量比较丰富,项目开发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符合**市的总体规划要求及**镇长远发展规划。项目所在区不存在生态脆弱区,无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矿区也处于规划的矿山用地范围内,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另外经实地调查和向有关部门咨询后确认,项目区内无文物古迹,无珍稀、保护动植物物种,工程建设不存在明显制约性因素。5.2工程占地分析与评价项目占地3.45hm2,占地原地貌主要为林地、坡耕地和荒地。从分区占地情况来看,一号、二号、三号竖井工业场地占地类型为原地貌为林地,办公生活区占地类型原地貌为坡耕地,矿区道路、露天采坑和临时堆土场占地类型为荒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占地面积较小,所占用林地已规划为工矿用地,其余部分为未利用地或利用率低的土地,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另外,铁矿扩界项目完工后,随着矿山生产能力提高,所占用土地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也有利于**镇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5.3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分析与评价5.3.1土石方平衡分析与评价根据项目土石方平衡表,**市**铁矿建设期和运行期土石方开挖总量为83720m3,土石方回填83520m3,调入量82320m3,调出量82520m3,表土剥离量为1500m3。矿山基建及生产过程中剥离的弃渣全部用于露天采坑回填、矿区道路路基填筑以及矿区平整,方案服务期内可不设置专门的弃渣场。基建剥离表土设置专门临时堆土场存放,用于土地复垦或矿区绿化覆土等。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在矿山开发利用方案中建议设置专门的临时弃土场放置矿山开拓剥离表土,规划将弃渣用于采坑回填和土地复垦,这不但避免了弃渣永久占地,也为矿山运行期结束后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创造了条件。5.3.2施工组织设计分析与评价项目在施工组织设计上,结合项目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土石方量平衡、地形及现有交通条件,本着最大限度减少占地面积的原则,采取集中布置与近距离分块布置相结合的方式,施工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互用或共用。这种合理布局既减少了扰动破坏土地面积,也减少了本方案治理水土流失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压缩了工程施工投资费用。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认为该项目施工组织安排合理,基本满足主体工程施工和水土保持要求,但施工临时场地在施工期间缺乏防护措施,矿山运行期内的防治措施也仅从保证正常生产及安全生产的角度设置,无法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本方案将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5.3.3施工方法与工艺分析与评价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当前矿山生产中的成熟工艺,客观上有利于水土保持;在开拓运输方式上尽量少征占土地;供电、通讯、供水等也都就近解决,还规划了弃渣、废气、废水、粉尘、噪声等处理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5.4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对主体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从水土保持角度进行评价。通过查阅本工程相关设计资料,结合工程水土流失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如下:5.4.1场地硬化在主体设计中规划了场地硬化措施,这不但有利于项目运营,也可能降低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5.4.2设置堆土场主体设计中在提及设置堆土场,集中存放剥离表土,有利于减少表土流失。5.4.3规划弃渣回填露天采坑主体设计中利用弃渣回填露天采坑,既避免了滥采乱放,也减少了弃渣占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5.4.4粉尘处理主体设计中设计采用湿式作业、洒水降尘等措施减少对人的危害,客观上也有利于水土保持。5.5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措施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本方案将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一号竖井场工业场地、二号竖井场工业场地、三号竖井场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露天采坑、临时堆土场七个防治区。5.5.1一号、二号、三竖井工业场地建设期内布置场地平整、坡面拦挡、场区绿化等措施。5.5.2办公生活区主要布置场区绿化措施。5.5.3矿区道路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栽植行道树,运行期结束后实施终期绿化。5.5.4露天采坑设计用基建及生产弃渣进行回填、削坡,覆土绿化,恢复植被。5.5.5临时堆土场堆土场周边设置草袋装土防护,堆土坡面播撒草籽,运行期结束后实施终期绿化。5.6工程建设与运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项目区水土流失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是在强烈的人为活动作用下产生的。项目建设生产活动如大量开挖土石方、弃渣排放等,破坏土体结构、损坏植被和水资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地貌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项工程措施都会扰动地表,破坏原地貌,形成再塑地貌,损坏地表植物,降低水土保持功能,再塑地貌的形成将改变地形因子,影响水流条件和水流动力,改变原地貌的水土流失形式,使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破坏植被项目的建设和生产损坏原地貌,将对地表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因土壤或土体的丧失使植物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将加剧区域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地面塌陷由于矿区采取地下开采方式,将在地下形成采空区域,从而改变附近地质条件,可能产生地面塌陷等灾害,引发安全事故。5.7结论性意见综合上述分析,本项目合理可行,但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措施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护体系,还需进一步细化、补充、增加,并将其一并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防护体系,达到预期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6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6.1防治责任范围6.1.1项目占地**市**铁矿位于**市**镇**村,根据《**市**铁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划定的范围,矿区面积为0.45km2。根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和实地测量确定项目占地3.45hm2,其中永久占地3.37hm2,临时占地0.08hm2。6.1.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界定的原则与依据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T50433-2008)中规定的“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结合本项目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水土流失影响分析等内容,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范围进行界定,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1)项目建设区主要指建设单位永久征地、临时占地和管辖使用土地的范围。2)直接影响区主要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直接危害的区域。本工程以主体工程征占地、工程布置及施工时序等为依据确定项目建设区面积;根据各单项工程建设特点及占地区域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确定直接影响区面积;根据工程设计内容,结合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范围,确定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6.1.3防治责任范围和防治责任者6.1.3.1防治责任范围经实地勘测并参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将项目永久占地、临时堆土场占地列入防治责任范围,并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直接影响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见表6-1。表6-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表单位:hm2水土流失区域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区小计永久占地临时占地一号竖井工业场地0.260.230.230.03二号竖井工业场地0.320.280.280.04三号竖井工业场地0.280.250.250.03办公生活区0.370.320.320.05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矿区道路0.830.750.750.08露天采坑1.71.541.540.16临时堆土场0.090.080.080.01合计3.853.453.370.080.46.1.3.2防治责任者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者为该项目建设单位,即**市**铁矿。建设单位主要依据批准后的水土保持方案,负责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并在水土保持工程竣工时,配合水土保持管理部门进行竣工验收。6.1.4防治责任范围与征占地的关系说明方案服务期内项目占地为3.45hm2,防治责任范围确定为3.85hm2,防治责任范围除包括工程项目总占地以外还考虑了一定范围的直接影响区。直接影响区仅提出水土保持要求,不采取具体的水土保持措施,但需纳入防治责任范围内。6.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辽政发[1998]48号),项目区属**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因此,要求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因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本方案主要解决因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的治理问题。按照防治责任范围明确、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方案实施后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明显的原则,在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项目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区域自然条件等,以及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土地整治后的发展利用方向、水土流失防治重点等因素,确定水土流失防治区。经分析,确定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一号竖井场工业场地、二号竖井场工业场地、三号竖井场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矿区道路、露天采坑、临时堆土场七个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见表6-2。表6-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表单位:hm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区小计永久占地临时占地一号竖井工业场地0.260.230.230.03二号竖井工业场地0.320.280.280.04三号竖井工业场地0.280.250.250.03办公生活区0.370.320.320.05矿区道路0.830.750.750.08露天采坑1.71.541.540.16临时堆土场0.090.080.080.01合计3.853.453.370.080.4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7水土流失预测7.1水土流失预测目的项目建设和生产必然扰动原地表,毁坏地表植被,形成临时堆垫和挖陷地貌,所有这些活动,都会增加裸露地面积和裸露时间,改变原地貌土体结构,从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加剧项目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对必须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类型、程度、分布及水土流失量进行预测,为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制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尽快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7.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因素分析工程建设造成新增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地貌植被受到扰动和破坏项目区大规模的开挖、运输、排弃,使得项目区内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区域地表植被被清除殆尽,残留植物也由于表土丧失或弃渣压盖而难以生长,使原地貌的水土保持功能基本丧失。土壤表层松散性加大土壤是侵蚀过程中被侵蚀的对象。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棕壤、草甸土,地势属辽东山地丘陵地貌。由于项目的建设和生产,大量的松散表土发生运移或重新堆积,植被破坏,土壤水分大量散失,土体的组成混杂不一,丧失了原地表土壤的抗蚀能力。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易形成较强的水土流失。再塑地形、地貌形成项目建设中如剥离土层、建(构)筑物基础开挖、路基堆垫、露天采掘、弃渣排放及临时堆放等形成表土疏松裸露、坡度大的人工推垫地貌和坡面的挖损,增加了不稳定性,使水蚀和风蚀更易发生。7.3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和时段划分7.3.1水土流失预测范围本项目水土流失主要体现在地表扰动、植被破坏、弃渣排放等。根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项目工程建设内容,对项目扰动区域进行预测,直接影响区不做预测。本方案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为4.35hm2,其中一号竖井场工业场地0.23hm2、二号竖井场工业场地0.28hm2、三号竖井场工业场地0.25hm2、办公生活区0.32hm2、矿区道路0.75hm2、露天采坑1.54hm2、临时堆土场0.08hm2。具体见下表。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7-1水土流失预测范围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单位面积占地性质占地类型一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3永久林地二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8永久林地三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5永久林地办公生活区hm20.32永久坡耕地矿区道路hm20.75永久荒地露天采坑hm21.54永久荒地临时堆土场hm20.08临时荒地合计hm23.457.3.2预测时段**市**铁矿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在建设期和运行期,水土流失预测时段确定为施工建设期(含自然恢复期)和运行期。7.3.2.1施工建设期本项目施工建设期为8个月,主要进行与矿山生产相关的工程建设,至11月、12月方能完工,这时已进入冬季,直到第二年5月以前,裸露地表都不可能通过自然方式恢复植被,侵蚀情况也不可能减轻,所以本方案确定施工建设期预测时间为1年。7.3.2.2自然恢复期项目区各施工区域在工程建设完工后,虽然小部分地表被建筑物、场地硬化所覆盖,但项目区大部分区域仍存在裸露地貌;这些区域在不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表土,不可能自然恢复。另外,采矿工业场地、矿区道路等仍然处于扰动状态,地表植被也不可能自然恢复,露天采坑由于坡度陡,无法附着有机质,也不能自然恢复,因此这些部分区域没有自然恢复期。只有办公生活区和堆土场可能自然恢复。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及土壤类型、结构,以扰动状态,确定自然恢复期预测范围为办公生活区和临时堆土场区,时间为1年。7.3.2.3生产运行期矿山等生产建设类项目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是生产运行期,因此水土流失预测必须包括一定时段的运行期,为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提供依据。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确定该项目运行期4年,办公生活区和临时堆土场由于预测了自然恢复期,运行期流失量不做预测。各分区具体预测时段划分下表7-2。表7-2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及时段预测单元建设期运行期施工期自然恢复期一号竖井工业场地14二号竖井工业场地14三号竖井工业场地4办公生活区11矿区道路11露天采坑14临时堆土场14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7.4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7.4.1水土流失预测内容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结合该工程项目的特点,水土流失分析预测的主要内容有扰动原地貌及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情况的预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预测;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预测。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见表7-3。表7-3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表预测项目预测内容预测方法扰动地表面积项目建设引起的扰动地表面积和数量通过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图纸和现场踏勘,确定项目建设扰动地表面积和数量。损坏水保设施数量项目区内原地貌、植被、土地和损坏水保设施的程度和数量通过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图纸和现场踏勘,确定项目建设扰动地表面积和数量。根据**省有关规定,原地貌即为水土保持设施。可能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量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永久弃渣和临时弃渣的数量根据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地形图,对土石方量进行复核计算,根据进度安排,进行土石方平衡及流向分析,定量给出各工程区弃渣堆放的数量和堆放形式。计算出预测期内产生的弃渣总量及处置方式。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对主体工程、土地利用、生态的潜在危害和影响。在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同类工程调查,结合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形式、数量、位置及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特点进行预测。7.4.2预测方法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占地区域地形地貌、开挖破坏程度等,采用类比法和公式法定量计算工程施工前后水土流失量。通过对新建工程侵蚀类型、侵蚀强度、自然条件及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确定将**省**翁泉沟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建设项目作为类比工程。根据地形条件和本工程建设特点,调查掌握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扰动情况,了解堆积物的组成,堆放位置和形式,对本工程建设中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采用类比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公式如下。式中:WS1—土壤流失总量,t;Fi—第i个预测单元的侵蚀面积,km2;Mi—第i个预测单元的侵蚀模数,t/km2·a;Ti—第i个预测单元的预测时间,a(年);n—预测单元个数1,2,3,……,n。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7.4.3类比工程分析本方案土壤侵蚀模数类比工程为**省**翁泉沟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建设项目。a)类比工程概况**省**翁泉沟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建设项目位于**省**市刘家河镇和**镇,工程主要由采矿场、工业场地、尾矿库、运输场地等组成,工程总工期24个月。项目区处于辽东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岭起伏,连绵不断,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格局。该地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湿热多雨。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5mm,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7.5%。项目区主要分布的代表性土类为棕壤和草甸土两个土类,下分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草甸土四个亚类,11个土属,16个土种。项目区主要树种为针中和阔叶两大类,针叶树种主要为红松、日本落叶松。阔叶树种主要有杨树、柳树、板栗、山楂、银杏、柞树及其它耐寒树木。b)类比条件分析通过类比条件对照,类比工程区的地形地貌与本项目相似、气象条件与本项目基本相同;地理位置相近;同属于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风速、雨强等气象指标相近;土壤主要类型相同,植被相同;项目组成相近,水土流失特点相近,因此,本方案认为类比工程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作为本项目预测的类比工程。类比工程对照表见表7-4。表7-4类比工程条件对照表项目本工程类比工程分析结果地理位置**省**市**省**市距离较近地形地貌项目区处于辽东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为低山区和山间谷地。矿区海拔高度在400m至892m之间,山坡坡度在20度至30度之间。项目区处于辽东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为低山区和山间谷地。矿区海拔高度在280m至613m之间,山坡坡度在25度至35度之间。采矿场地形为山地地形。相似气象条件项目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2℃,多年平均降水998mm,无霜期159天,多年平均风速2.4m,最大冻土深度138cm。项目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2℃,多年平均降水1005mm,年均无霜期156天,多年平均风速2.2m,最大冻土深度138cm。相近土壤及植被情况项目区内土壤主要为棕壤、草甸土2个土类;植被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当地适宜树种为柞树,人工营造林有落叶松林、红松林,林草覆盖率为85%。项目区内土壤主要为棕壤、草甸土、水稻土3个土类;植被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当地适宜树种为柞树,人工营造林有落叶松林、红松林、林草覆盖率为72%。相近水土流失概况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00t/km2·a—2500t/km2·a。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00t/km2·a—2500t/km2·a。相同相近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7.4.4侵蚀模数的确定a)原地貌侵蚀模数确定**省**翁泉沟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建设项目原生地貌侵蚀模数取值为2390t/km2·a。根据**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结合当地水土保持部门的基础数据确定土壤侵蚀模数,并根据同类比工程的比较,影响侵蚀模数的各因子中,本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与类比工程相差较大,其它因子基本相同或差异较小,所以本项目原地貌侵蚀模数比类比项目要小一些,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原生地貌侵蚀模数取值为2300t/km2·a。b)场地扰动地表侵蚀模数的确定类比工程**省**翁泉沟硼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建设项目确定的扰动地表侵蚀模数为2910t/km2·a,本项目与类比工程坡度、地形、土壤结构等相似,但地形坡度比类比工程大,扰动修正系数取1.3,修正取整后确定扰动地表侵蚀模数为3783t/km2·a。c)物料堆场侵蚀模数的确定类比工程堆土场侵蚀系数为6076t/km2·a,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修正系数取1.3,修正取整后侵蚀模数确定为7899t/km2·a。d)自然恢复期侵蚀模数的确定在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自然植被生长需要的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地貌土壤侵蚀状态。自然恢复内,由于项目区内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基本完成,可发挥保水保土功能,而植物措施发挥保水保土作用则具有后效性。因为植物栽植初期根系不发达,扎根较浅,还不具备较强的固土能力,地面也未形成较强的植被覆盖来抵御降雨、径流等外应力侵蚀作用,故在自然恢复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自然恢复期办公生活区土壤侵蚀模数取扰动前后的平均值,确定为3042t/km2·a,临时堆土场取物料堆场侵蚀模数和原地貌侵蚀模数的平均值,5010t/km2·a。7.5水土流失预测成果7.5.1工程扰动原地貌及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预测根据《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水保[1996]393号)文件的规定,工程扰动原地貌的面积即为工程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根据开发利用方案,结合实地查勘和地形图量算,对本项目各项工程占地及施工活动等造成的扰动原地貌、占压土地和破坏植被的面积按地类分别进行测算。经统计分析,本项目建设各区域扰动原地貌总面积为3.45hm2,原地貌为林地和河滩地。项目扰动原地貌情况见到表7-5。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7-5扰动原地貌面积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单位扰动原地貌面积原地貌类型一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3林地二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8林地三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5林地办公生活区hm20.32坡耕地矿区道路hm20.75荒地露天采坑hm21.54荒地临时堆土场hm20.08荒地合计hm23.457.5.2项目弃渣量预测根据土石方平衡表,矿山建设期和服务期内产生弃渣量83720m3,除少部分用于路基填筑外,其余全部用于回填露天采坑。7.5.3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预测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项目建设期各施工区域水土流失普遍存在,预测水土流失面积为3.45hm2;进入自然恢复期后,办公生活区和临时堆土场可自然恢复植被,预测面积为0.4hm2;其余区域的扰动还在继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这5个区域植被不会自动恢复,所以不列入自然恢复期预测范围,直接列入运行期预测范围,运行期预测面积为3.05m3。。水土流失预测面积见表7-6。表7-6水土流失预测面积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单位建设期运行期施工期自然恢复期一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30.23二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80.28三号竖井工业场地hm20.250.25办公生活区hm20.320.32矿区道路hm20.750.75露天采坑hm21.541.54临时堆土场hm20.080.08合计hm23.450.43.057.5.4水土流失量预测7.5.4.1原地貌水土流失量预测根据确定的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以及相对应的水土流失预测时段,预测原生水土流失量。经计算项目区原地貌水土流失量为369t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原生水土流失量计算见表7-7。表7-7原地貌水土流失预测表预测单元预测面积(hm2)原地地貌侵蚀模数(t/km2·a)预测时间(a)水土流失量(t)一号竖井工业场地0.232300526二号竖井工业场地0.282300532三号竖井工业场地0.252300529办公生活区0.322300215矿区道路0.752300586露天采坑1.5423005177临时堆土场0.08230024合计3.453697.5.4.2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预测根据确定的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预测施工期水土流失量。经计算,建设期扰动地表水土流失总量为131t,因项目建设施工扰动原地貌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2吨。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计算见表7-8。表7-8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表预测单元预测面积(hm2)扰动后侵蚀模数(t/km2·a)预测时间(a)水土流失总量(t)原地貌水土流失量(t)水土流失增量(t)一号竖井工业场地0.2337831953二号竖井工业场地0.28378311164三号竖井工业场地0.2537831964办公生活区0.32378311275矿区道路0.7537831281711露天采坑1.5437831583523临时堆土场0.0837831321合计3.4513179527.5.4.3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预测自然恢复期内地表植被尚不能完全恢复,依据确定的侵蚀模数和区域,预测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总量为14t,增量为5t。具体见表7-9。表7-9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表预测单元预测面积(hm2)侵蚀模数(t/km2·a)预测时间(a)水土流失量总(t)原地貌水土流失量(t)新增水土流失量(t)办公生活区0.32304211073临时堆土场0.0850101422合计0.414957.5.4.4运行期水土流失预测根据运行期预测范围和确定的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露天采坑因回填弃渣,使用物料堆场侵蚀模数,其它区域使用扰动地表侵蚀模数),计算出预测运行期水土流失总量为715t,水土流失增量为434t。具体见表7-13。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7-13运行期水土流失量表预测单元预测面积(hm2)运行期侵蚀模数(t/km2·a)预测时间(a)水土流失总量(t)原地貌水土流失量(t)新增水土流失量(t)一号竖井工业场地0.2337834352114二号竖井工业场地0.2837834422617三号竖井工业场地0.2537834382315矿区道路0.75378341136944露天采坑1.5478994487142345合计3.057152814347.5.4.4新增水土流失预测量通过以上计算,预测时段内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860t,其中原地貌水土流失量为369t,因工程建设及运行新增水土流失量491t。具体见表7-10。表7-10水土流失量汇总表预测期水土流失总量(t)原地貌水土流失量(t)新增水土流失量(t)建设期1317952自然恢复期1495运行期715281434合计8603694917.6水土流失危害预测和分析由于项目建设扰动地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导致地表原生地形地貌被破坏、扰动。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开挖、运输、回填等工程措施的大规模实施,使土体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松散的不稳定堆积体,极易发生水蚀,给周边环境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施工和运行将占用土地资源,使土地丧失原有的功能,造成局部生态用地量减少。2)矿山开采中开挖回填,会影响地下水位,改变附近小地形,影响植物正常生长。3)矿山运行过程中会在项目区内形成大面积裸露区,区域内植被被完全清除,导致原地貌的保土保水功能丧失,加剧水土流失。7.7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7.7.1预测结果通过对项目建设中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及土壤侵蚀强度和水土流失进行预测、统计、分析,得出预测结果如下:1)工程扰动地表、破坏面积为3.45hm2;2)损坏具有水土保持功能面积为3.45hm2;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3)通过预测公式计算,预测时段内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860t,其中原地貌水土流失量为369t,因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量为491t。本方案通过对各预测单元在不同时段的新增土壤流失量的定量分析,综合评定工程建设及运行对各单元水土流失的直接影响和潜在影响,进而确定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及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单元水土流失影响通过以上预测计算,得到各预测单元在不同时期的新增土壤流失量,各单元对新增流失评价见表7-11。表7-11工程建设及运行各单元水土流失影响评价表单位t、%预测单元施工建设期自然恢复期运行期新增水土流失总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比例新增水土流失量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比例新增水土流失量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比例新增水土流失量占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比例一号竖井工业场地30.61 142.85173.46二号竖井工业场地40.81 173.46214.28三号竖井工业场地40.81 153.05193.87办公生活区51.0230.61 81.63矿区道路112.24 448.965511.20露天采坑234.68 34570.2636874.95临时堆土场10.2020.41 30.61合计5210.5951.0243488.39491100.00按预测时段分析,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运行期,占预测期内全部水土流失增量的88.39%,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较小,原因是自然植被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按预测单元分析,水土流失增量主要集中在露天采坑和矿区道路,其它区域水土流失增量所占全部水土流失增量比例比较小。7.7.2指导性意见预测结果是在未采取防护措施时可能产生的流失结果。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较多,其中地面坡度、降雨强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采取综合性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将对水土流失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项目各分区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的布置应本着与施工进度同步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恢复原地貌植被。1)防治的重点时段与单元根据预测结果,运行期是水土流失发生的重点时段;露天采坑和矿区道路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单元。2)防治措施的指导性建议本方案采取工程措施、临时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根据本项目不同的区域、开采工艺、侵蚀特点,因害设防地制定防治方案,使本项目的防治措施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保障与生产运行顺利进行的同时,使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3)对生产进度安排的建议根据预测结果,运行期是新增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时期,建议在生产运营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加强水土流失监测,特别是雨季的监测,预防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在项目涉及的各区域,植物措施结合主体进度的安排,分期、分批实施。4)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指导性建议水土保持监测点位布设以水土流失易发区域为主,重点监测露天采坑坡面和矿区道路坡面。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8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8.1防治目标防治本项目建设各生产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不仅要防治新增的水土流失,使项目区内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还要减小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程度,使项目区内原有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最终使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水土资源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分级的有关规定,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为二级,据此制定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目标见表8-1。表8-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项目施工建设期设计水平年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一号竖井工业场地0.59095871.0959722二号竖井工业场地0.59095871.0959722三号竖井工业场地0.59095871.0959722办公生活区0.59095871.0959722矿区道路0.59095871.0959722露天采坑0.59095871.0959722临时堆土场0.59095871.0959722合计0.59095871.0959722说明:项目区所处区域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为主,确定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mm左右,确定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在二级标准的基础上各提高2。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结合项目实际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总体设计、全面布局、科学配置”的原则,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尽量减少对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坏,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扰动及产生的废弃物。并在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措施布设时,做到先全局,后局部,先重点,后一般,不重不漏,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在分区布设防护措施时,既要注重各自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治重点和要求,又要注重各防治分区的关联性、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8.2.1工程措施设计原则a)拦挡设施和坡面防护措施设计应确保设施自身稳定和满足水土保持功能。b)对截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设计洪水的要求。c)工程措施一般应安排在非主汛期,大的土方工程应尽可能避开汛期,大的土方工程尽可能避开汛期。8.2.2植物措施设计原则a)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因地制宜,依据各树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和草种,或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树种和草种为主,提高栽植成活率,以获得稳定的林分环境、改善立地质量为目标,恢复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所选草种应具有抗逆性强,保土性好,生长快的特点,在对立地条件的分析基础上,推荐多树种、多草种,供设计时进一步优化。b)造林密度的确定应以造林目的、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等为依据,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标准确定主要适生造林树种的初植密度。c)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兼顾防护和绿化美化的要求,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和土地生产力,以获得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提高工程建设取得生态环境效益。8.2.3临时措施布设原则a)临时防护措施布设及时,防护措施可行,符合环保要求,并尽可能节约投资。b)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安排,认真分析建设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环节,做到临时措施全面到位。8.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总体布局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相结合。修建截(排)水沟、挡土墙等工程措施,充分发挥工程措施控制性和时效性,保证在短时间内遏制或减少水土流失;利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蓄水保土,保护新生地表,临时堆土区域采取临时拦挡措施,使建设项目施工及运行期间中的水土流失得到全过程防治。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形成立体的综合防治体系,达到保护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治体系见框图8-1。防治措施总体布局见图8-1。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图8-1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图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8.4分区防治措施典型设计8.4.11号竖井工业场地防治措施设计1号井工业场地位于矿区中东部,包括坑口房、仓库、变电所等设施,面积0.23hm2。设计在工业场地坡面下缘修浆砌石挡土墙,周边人工挖截(排)水沟、场区四周植树绿化措施。1、浆砌石挡土墙设计在工业场地坡面下缘修浆砌石挡土墙100延长米,与原有的干砌石护坡相接,形成完整的坡面防护体系。挡土墙基础开挖工程量198m3,浆砌石工程量313m3。具体设计如下:挡土墙采用浆砌石结构,挡土墙地上部分高2.0m,顶宽0.5m,坡比1:0.4,基底宽1.4m,基础埋深1.3m。挡土墙设排水管采用直径为10cm的PVC排水管。挡土墙砌筑选用粒径均匀、适中、质地较硬的石块。稳定性分析:①抗滑稳定分析:抗滑稳定应满足下式的要求:式中:——最小抗滑安全系数,要求≥1.3;W——墙体自重,kN;——主动土压力的垂直分力,,kN;——基底摩擦系数;——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力,;——主动土压力,,kN;——土体与墙背之间的摩擦角;——墙背倾斜角度;——主动土压力系数;——土体容重,;z——土层厚度,m;c——土的内聚力。②抗倾覆稳定分析:挡土墙在满足抗滑稳定的同时,还须满足抗倾覆稳定性要求,采用下式计算: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式中:——最小抗倾覆安全系数,≥1.5;——对前趾点的力臂,m;——对前趾点的力臂,m;——对前趾点的力臂,m;其他符号同前。③地基承载力验算基底应力应小于地基承载力,地基允许承载力R参考有关设计手册确定。基底应力采用偏心受压公式计算:式中:、——水平截面上的正应力,kN/m2,、R;——作用在计算截面以上的全部荷载的铅直分力之和,kN;——作用在计算截面以上的全部荷载对截面形心的力矩之和,kN·m;B——计算截面的长度,m。软质墙基最大应力与最小应力之比,对于松软地基应小于1.5~2,对于中等坚硬、紧密的地基则应小于2~3。挡土墙的容重取23kN/m3,基底摩擦系数=0.35,土体的容重为18kN/m3,粘土、中砂的允许承载力R=140~150kPa。经计算,抗滑稳定系数=1.33>1.3抗倾覆稳定系数=2.94>1.5,基底最大正应力=102.04kN/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