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86 KB
- 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T43-1999Stationarysourceemission-Determinationofnitrogenoxide-N(1-naphtyl)-ethylenediaminedihydrochloridespectrophotometricmethod1适用范围1.1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的氮氧化物测定。1.2当采样体积为1L时,本方法的定性检出浓度为0.7mg/m",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2.4^208mg/m"。更高浓度的样品,可以用稀释的方法进行测定。1.3在臭氧浓度大于氮氧化物浓度5倍,二氧化硫浓度大于氮氧化物浓度100倍条件下,对氮氧化物测定有干扰。2方法原理氮氧化物(NO.)包括一氧化氮(NO)及二氧化氮(N02)等。在采样时,气体中的一氧化氮等低价氧化物首先被三氧化铬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吸收液吸收后,生成亚硝酸和硝酸,其中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禁乙二胺偶合,呈玫瑰红色,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2NO}+120-HNO2+HNO,HO,SF}NHz+HN02+CH,COOH-+[HO,S_4_飞-N+=N]CH,COO-+21120H|[HO,S一/丫-N+=N]CH,COO-N-CH,-CHINHz。2HC1吕H~HO,Se/、N一N一C-N-CH,-CH2NHz·2HC1(玫瑰红色)3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4试荆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分析中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不含亚硝酸根的去离子水。4.1对氨基苯磺酸。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08一18批准2000一01一01实施
a.>I/"r43-19994.2冰乙酸4.3盐酸蔡乙二胺4.4三氧化铬4.5海砂(或河砂)。4.6盐酸:p=1.19g/ml4.7亚硝酸钠。4.8吸收贮备液称取5.0g对氨基苯磺酸(4.1),通过玻璃小漏斗直接加人1000m1容量瓶中,加人50ml冰乙酸(4.2)和900ml水,盖塞振摇使溶解,待对氨基苯磺酸完全溶解后,加人。.050g盐酸萦乙二胺(4.3)[N-(1-naphthyl)-ethylenediaminedihydrochloride]溶解后,用水稀释至标线此为吸收贮备液,贮于棕色瓶内,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保存时,可用聚四氟乙烯生胶带密封瓶口,以防止空气与贮备液接触4.9吸收使用液按4份贮备液(4.8)和1份水的比例混合。该吸收使用液的吸光度应不超过0.05.4门0氧化铬一海砂(或河砂)氧化管筛取2040目海砂(或河砂)(4.5),用12环盐酸(3.6)溶液浸泡一夜,用水洗至中性,烘干。把三氧化铬(4.4)及海砂(或河砂)按1:20(W/W)混合,加少量水调匀,放在红外灯下或烘箱内于105-C烘干,烘干过程中应搅拌几次。制备好的三氧化铬一砂子,应是松散的,若是粘在一起,说明三氧化铬比例太大,可适当增加一些砂子,重新制备。称取约8g制备好的三氧化铬一砂子装人双球玻璃管(5.5),两端用少量脱脂棉塞好。用乳胶管或用塑料管制的小帽将氧化管两端密封。使用时氧化管与吸收瓶之间用一小段乳胶管连接,采集的气体尽可能少与乳胶管接触,以防氮氧化物被吸附。4.11亚硝酸钠标准贮备液:c(NOi)=100pg/ml,称取。.1500g粒状亚硝酸钠(4.7)(NaNO,:预先在干燥器内放置24h以上),溶解于水,移人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贮于棕色瓶保存在冰箱中,可稳定3个月。4.12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c(NO:)=10.0lg/mlodm41an.w取10.0mllGM"钠标准贮备液(4.11),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至标线,摇匀。5仪器5.1分光光度计:具1cm比色皿。5.2多孔玻板吸收瓶:125ml,5.3具塞比色管。5.4冰袋5.5双球玻璃管(见图)双球玻璃管(单位,mm)368
HJ/"r43-19995.6采样仪器参考GB/T16157-1996中9.3配置采样仪器5.6.1采样管材质为不锈钢、硬质玻璃或聚四氟乙烯,直径为6^8mm的管料,并具有可加热至140-C以上的保温夹套。5.6.2样品吸收装置125ml多孔玻板吸收瓶(5.2).5,6,3流量计量装置见GB/T16157--1996中9.3.605.6.4抽气泵见GB/T16157-1996中9.3.7.5.6.5连接管聚四氟乙烯软管(必要时用于热端的连接)和乳胶管。6样品采集与保存6飞采样位置和采样点按GB/T16157-1996中9.1.1和9.1.2设置采样位置和采样点。6.2采样时间和频次按GB16297-1996中8.2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6.3采样装置的连接参考GB/T16157-1996中9.3图28,按采样管、样品吸收装置、流量计量装置和抽气泵的顺序连接好采样系统,并检查其密封性和可靠性,连接管用聚四氟乙烯软管或内衬聚四氟乙烯薄膜的乳胶管,尽可能短6.4样品采集按顺序串联一个空的多孔玻板吸收瓶,一支氧化管(4.10)和两个各装75ml吸收液(4.9)的多孔玻板吸收瓶(5.2)作为样品吸收装置,将其接人采样系统,并放置于冰浴中,以。.05-0.2L/min的流量;采气至第二个吸收瓶呈微红色,停止采样。记录采样流量、时间、温度、气压,密封吸收瓶进、出口,避光运回实验室。6.5样品保存采集好的样品应置于冰箱内3-5"C保存,并于24h内测定完毕。了分析步骤7.1绘制校准曲线按下表在25ml比色管中制备标准色列。亚硝酸钠标准色列管号012345671.SO标准溶液,ml00.200.400.600.801.001.20吸收原液,m120.o20.020.020.020.020.020.020.0水,ml5.004.804.604.404.204.003.803.50亚硝酸根含量"Ng02.004.006.008.0010.0012.015.00.400.480.6000.0800.160.240.32亚硝酸根浓度,lag/ml369
H]/T43-1999以L各管混匀后,避开直射阳光,放置15min,在波长540nm处,用1cm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液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对亚硝酸根浓度(pg/ml),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校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7.2样品测定采样后,分别取两个吸收瓶中的吸收液,于1cm比色皿按绘制校准曲线相同条件测定吸光度,并同时测定空自吸收液的吸光度若样品溶液的吸光度超过测定上限,则取适量样品溶液,用空白吸收液作适当稀释后测定吸光度8计算和结果表示8.1样品中的氮氧化物浓度计算采集样品中氮氧化物的浓度按式(1)计算。c"·v:「氮氧化物(NO,,mg/m")]XF。。·⋯(1)0.72XV}A式中气体样品中氮氧化物浓度,mg/m";样品溶液中亚硝酸根离子浓度,Kg/ml,可从校准曲线中查得,或用回归方程斜率计算V,一样品溶液定容体积,m卜0.72—NO(气)转换为N02-(液)的系数;V}一换算成标准状态下干采气体积,L;F-一样品溶液浓度高时的稀释倍数。按GBiT16157-1996中10.1或10.2计算V=au8.2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计算按GB/T16157-1996中11.1.2或11.1.4计算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8.3氮氧化物的“排放速率”计算按GB/T16157-1996中11.4计算氮氧化物的“排放速率”。9精密度和准确度9.1精密度五个实验室分析浓度为。.210mg/L的统一样品,重复性标准偏差。.0015mg/L,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0.7%,重复性。.0042mg/1_,再现性标准偏差。.007mg/L,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3.3%,再现性0.020mg/Lo五个实验室共同采集某固定源排气实际样品,分别于实验室测定,各实验室的测定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分布于5.80x^"15.9%之间。9.2准确度五个实验室分别测定浓度为。.210mg/l的统一样品,测定总均值的相对误差为0.95%,各实验室测定均值的相对误差分布于。-4.5%之间。测定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实验室均值分布于88.4%一101%之间。10说明10.1吸收液应避光及不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以防光照使吸收液显色或吸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而使空白值增高。10.2氧化管适于在相对湿度为30%-70%时使用,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70/,应勤换氧化管;小于30%时,则在使用前,用经过水面的潮湿空气通过氧化管,平衡1h。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注意氧化管是否吸湿引起板结或变成绿色。若板结会使采样系统阻力增大,影响流量;若变成绿色表示氧化管已失效。各支氧化管的阻力差别应不大于1.33kPa.
HJ/T43-199910.3亚硝酸钠(固体)应妥善保存。可分装成小瓶使用,试剂瓶及小瓶的瓶口要密封,防止空气及湿气浸人。10.4吸收液若受三氧化铬污染,溶液呈黄棕色,该样品应报废。10.5一般情况下,本方法校准曲线的剩余标准偏差为0.002-0.007,对应的相关系数r为0.9999-0.999,0.003GIa1<0.008,10.6绘制校准曲线,向各管中加亚硝酸钠标准使用液时,都以均匀、缓慢的速度加人,曲线的线性较好。10.7当管道排烟温度为常温时,可不必将采样瓶放置于冰浴内采样。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由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怡、支克正、肖兵。本标准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贵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HJT59-2000-水质铍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 HJT6 4.2-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 HJT65-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锡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df
- HJT63.3-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镍的测定丁二酮肪一正丁醇萃取分光光度法.pdf
- HJT58-2000-水质、铍的测定铬菁R分光光度法.pdf
- HJ615-2011-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pdf
- HJ666-2013-水质氨氮的测定流动注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pdf
- HJT344-2007-水质锰的测定甲醛肟分光光度法(试行).pdf
- HJT42-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pdf
- HJ594-2010-水质显影剂及其氧化物总量的测定碘-淀粉分光光度法.pdf
- HJT31-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pdf
- J BT6237.3-2008-电触头材料用银粉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量.pdf
- J BT7774.2-2008-银氧化锌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测定铝量.pdf
- J BT7774.3-2008-银氧化锌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硫脲分光光度法测定铋量.pdf
- J BT7777.3-2008-银氧化锡氧化铟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pdf
- J BT7778.2-2008-银碳化钨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pdf
- J BT7776 4-2008-银氧化镉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第4部分:苯芴酮分光光度法测定锡量.pdf
- J BT7776.5-2008-银氧化镉电触头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第5部分:硫脲分光光度法测定铋量.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