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45 KB
- 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新农村建设·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沟渠污染治理效果及对策——以湖北省沆市镇为例唐守寅,孙敏,段文慧,宋宁宁(德州学院地理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针对当前农村沟渠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现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湖北省流市镇进行研究,对目前该镇治理沟渠污染3种主要的方式进行了效益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工艺较为成熟的人工曝气法;通过投资、效益分析对比,反映了现行方式的弊端和人工曝气技术法的优势,为今后农村沟渠污染科学治理提供了依据。关键词:沟渠污染;清淤;效果;人工曝气文章编号:1005—4944(2012)06—0036—04治理被污染的河流、沟渠以恢复干净健康的水体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方面。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13趋严重,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到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湖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11。近3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湖北省各地已经加大了农村沟渠的整治力度,采取了清淤、换水、硬化河道等措施。虽然投入了巨资,但这些措施并未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措施进行效果分析,并提出科学对策。1浣市镇污染状况及污染源1.1研究地污染状况流市镇位于湖北省松滋市东北部,地处长江南岸,平原地貌,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农业以粮棉油生产为主,工业以无纺布系列产品、造纸、机械加工和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开发为主。全镇境内有灌溉干渠2条(与长江相连)、支渠34条,干渠均宽25m,支渠均宽10m,支渠总长度约为51km。多年来形成了依水而居、房屋依水而建的村庄分布格局,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基本上都取自附近渠道之中。近年来,由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还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及人们的环保意识未及时跟上,导致全境36农业环境与发展2【)l2年第6期34条支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恶化,相当部分的河段已经丧失了使用功能。鱼虾大量死亡,现已经基本绝迹;水的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生植物疯长堵塞河道,灌溉效益减弱;水质逐渐变黑发臭,农民生活改取地下水。1.2污染源分析流市镇水污染来源,总结起来,分为生活污水、农业种植、养殖、乡镇工业4个方面(见表1)。农村生活污水包括厕所冲洗水(改厕后)、厨房洗涤水、洗衣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流市镇还没有建立起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水均直接或者间接地排入到附近沟渠之中,是农村沟渠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上,主要是指面源污染,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农作物秸秆堆积。由表1可知,农业对NH,一N的贡献较大,主要由于随着规模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推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成上升趋势,农业化肥的表l浣市镇沟渠主要污染贡献率m/%
新农村建设·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30%和农药的24%都进入了环境水体。农作物秸秆处置也是高效农业带来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浣市镇现在每年的秸秆产生量为45900t,其中仅有30%得以利用,还有很大一部分被扔在沟渠中,长此以往,秸秆在水的作用下腐败分解,释放大量的N、P化合物。从表l可以看到,除了氨氮以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所含主要污染物质对全镇水污染的贡献率均达到了50%以上。因此,养殖业是浣市镇沟渠污染的最大来源之一。工业上,主要是点源污染,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液、废渣、废料和泄漏物。目前,沆市镇的工业还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耗能的基础之上的,产生的废水中SS、COD含量较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油开采中存在的漏油一旦进入环境水体,治理起来将相当困难。2沆市镇普遍采用的沟渠污染治理方法分析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沟渠污染问题,流市镇各个村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总结起来分为清淤模式、清淤一冲洗模式及清淤一冲洗一硬化模式。2.1清淤模式2.1.1清淤模式过程及效果清淤模式是沆市镇在治理沟渠污染中使用的一种最为简单和保守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淤泥过多污染不太严重的河流,用大型挖掘机械将已被污染的沟渠中的污泥、垃圾、树枝杂物等从沟渠中清理出来,清出物堆放在河流旁边的空地上。从成效上来看,实行这种模式后,沟渠中的水在一段时间内会逐渐恢复清澈,异味减轻并且曾经一度放弃该水源为饮用水来源的村民又重新喝上了变得较为清澈的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历了秋冬季枯水期以后,到来年的时候沟渠中的水又变得浑浊起来,而且还伴有臭味,水花生再次疯长,能覆盖50%-60%的水面,渠边的村民不得不又一次放弃使用渠中的水。大概一年半以后,整个渠道的污染从表面上看又恢复到治理前的情况。如红花村1号支渠2009年4月进行清淤治理,水质一度改善,但2010年9月下旬即开始出现黑臭现象。2.1.2对清淤模式的分析沟渠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当其接纳污物后,在自然沉降、有机物生物降解、稀释作用、复氧作用(溶解氧浓度的恢复)、日照等诸多作用的联合影响下使水中的BOD、DO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由上面对污染源的分析可知,流市镇境内的沟渠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故水体自净以生物降解为主。沟渠底泥以硝化污泥为主,成分主要为挥发性固体、油脂、蛋白质,纤维素及氮(以N计)、磷(以P20,计)、钾(以K:O计),同时还有病原体和各种微生物体。清淤只是改变了淤泥的位置而已,并没有改变其物质组成。虽然暂时减轻了水体的自净压力,但这些淤泥是不稳定的,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而且其环境适合微生物生存。将这种污泥投放到自然界,其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继续腐化分解【3】,时间一长,分解产生的各种污物会伴随雨水重新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清淤模式主要是依靠挖掘机来操作的,若是将流市镇境内所有的51km支渠清淤一次大概需要的工作量为510台(班),以目前市场价格3000元·台。1(班)计算,约需要投入的资金为153万元。2.2清淤一冲洗模式2.2.1清淤一冲洗模式过程及效果流市镇的清淤一冲洗模式的第一步工作与清淤模式一样,都是使用挖掘机将沟渠中的淤泥清理出来,而且淤泥并没有运走,依然放在沟渠岸边,只是在清淤完成后把渠道中原有的污水全部抽出,或浇灌农田,或排人干渠中稀释,或直接排到空地上让其下渗,然后从干渠中抽取相对干净的水送到渠道中。由于渠道的水头损失大,而冲洗过程需要较大的推流速度,所以这一过程需要用高压力、大流量抽水机操作。如此反复几次,使渠道中污物减少,进入清澈的新水。从成效上来看,清淤冲洗模式能使渠道在治理工程完工后立即恢复洁净,并且保持较长时间,但是污泥腐化分解并遭到雨水冲刷的二次污染问题并没有解决。如大兴垸村1号支渠2010年4月进行清淤一冲洗治理,2011年秋季水量减少时黑臭现象严重。除此以外,冲洗工程中排出的水,处理不好,又会给其他地方带来污染。2.2.2对清淤一冲洗模式的分析清淤一冲洗模式出现第一个问题的原因与清淤模
新农村建设·NEWCOUNTRYSlDECONSTRUCTION式相l司。由于清淤一冲洗模式在清淤后,有一个对渠道的冲洗过程,在快速水流的作用下,渠道中的遗留杂物得到了相比于清淤模式更好地清理,而且以干净水取代污染水,减轻了处理后沟渠的自净压力,使其快速恢复了干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冲洗过程中,抽出来的原水和冲洗水并没有得到处理,仅是将其移位,其受到污染的性质没有改变。排入干渠中,若干渠容纳能力太小,会严重降低干渠水质。但因为工业污染贡献小,该地污水中鲜含重金属离子,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微生物,故进行农田浇灌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若是有大片空地,利用土地渗滤法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清淤模式的基础上,加上每条沟渠约0.2万元元冲洗的费用,对流市镇总共34条支渠实行清淤一冲洗模式需投入153+0.2x34=159.8万元。2.3清淤一冲洗一硬化模式2.3.1清淤一冲洗一硬化模式过程及效果清淤一冲洗一硬化模式是在清淤一冲洗的基础上对沟渠两岸边坡进行水泥硬化,沟底保持不变,形成标准的梯形断面。从成效上来看,这种模式实施后使渠水立即恢复了清澈,同时也让沟渠看起来更加整齐,但是笔者发现,时间一长,沟渠中仍然会像前2种模式一样出现漂浮物增加、水的色度变大、发臭的现象。很快沿岸村民便放弃了使用渠中水作为饮用水来源。如同兴村2号渠2010年5月进行清淤一冲洗一硬化治理,2010年9月该渠便严重水质恶化。2.3.2对清淤一冲洗一硬化模式的分析一方面,该模式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使封闭、固化渠边坡上的杂物保持稳定,短时间内不会释放到水体中,而且在保持渠道通畅方面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河岸严重硬化之后,原始河岸表面被封闭,土壤与水体的关系割裂开来,隔绝了河道中的生物、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自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河流的天然自净能力因此下降[41。若流市镇所有河流全部采用这种模式,计算成本:取河流净深3ITI,支渠护岸倾角75。,则全镇所有38农业环境与发展20I2年第6期沟渠硬化总面积为3/sin75。x51000=1.581x105in2,当地水泥硬化价格为100元·m--2得总硬化成本为1581万元,加上清淤一冲洗模式花费,整个工程将耗费159.5+1581=1740.5万元。3对策——人工曝气技术由上述对3种模式的分析可知,流市镇沟渠污染治理所采取的3种模式普遍存在污染反复、费用高的问题。而国内外在河流污染上已有一些宝贵经验——运用人工曝气技术,如美国为了改善进入Chesapeake海湾的Hamewood运河的水质1989年在河口安装了曝气设备,使底层水温和溶解氧得以增加,并使河道内的生物量开始增加;国内于1990年亚运会期间,在北京清河一个长约4km的河段中放置了8台11.025kW的曝气设备进行人工充氧,在34d内基本消除了曝气复氧段的臭味,BOD去除率约60%,曝气区的DO从O上升到5~7mg·L一,曝气区邻近区域的DO上升到4~5mg·L~[51。为此笔者根据国内外实例,结合流市镇实际情况提出用河道人工曝气技术治理沟渠的方案。3.1河道人工曝气的理论基础河道有机污染物的超标或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含量较多造成藻类异常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溶解氧不足,厌氧分解产生H2S、NH,、FeS等致黑致臭物质造成水体发黑发臭。向水中曝气充氧,使其由缺氧转变为富氧水体,在溶解氧的作用下,河水中的有机物往往被好氧菌所分解,H2S、FeS、NH,等物质被氧化成Fe(HO),和NO,一=等物质。而Fe(OH),沉淀在水底沉积物表面形成一个较密实的保护层,该保护层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上层底泥的再悬浮,并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上的扩散释放,从而达到消除河水黑臭的目的,河水中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到3mg·L-1以上,就有可能恢复水体自净能力。3.2人工曝气技术治理浣市镇沟渠的可行性分析流市镇渠道水主要受养殖排放和农业排放的影响,绝大部分是有机污染,且N、P、K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水生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体发黑发臭。所以要净化渠道中的污水最重要是要给渠道水补充足量的溶解氧,不但可以氧化H2S、FeS、NH,
新农村建设·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等物质,还能激发好养菌活性,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从技术上讲,作为将污水处理中曝气池与氧化沟结合的工艺,河道人工曝气技术可以很好运用到沆市镇污水渠道水治理中。结合松滋市环保局对流市镇同兴村2号灌溉支渠治理前所做的水质监测(表2),其余沟渠污染情况与此基本类似,根据国内以往利用人工曝气技术处理污染河流实例,可知仅需要10台11.025kW曝气设备按批次对34条沟渠进行曝气复氧,一共5个批次,每批次曝气1个月,曝气设备每日运行15h。每批次结束后,将曝气设备转移到另外几条沟渠中曝气。如此计算下来,只需半年的时间可对全镇34条河流分别曝气复氧1个月。表2同兴村2号支渠主要水质指标方案所用曝气设备在目前市场上的价格约为2万元·台~,一共10台设备,加上安装费、电费及其他步骤所需人工费,34条河流全部治理总耗费为lOx20000+5x5000+11×15xO.5x10x150+17000=365750元。从经济上讲,将人工曝气技术运用到沈市镇沟渠治理中是完全合理的。4结论(1)目前流市镇治理沟渠的3种模式不仅花费巨大,如清淤一冲洗一硬化模式耗资千万以上,而且效果不佳,污染易反复。因为清除底泥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土著微生物,从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有可能产生其他的生态风险。(2)河道人工曝气技术投资相对节省许多,甚至不到3种模式中最省的1/4;其治理效果却要好许多,因为它使沟渠中有机污染物得以充分氧化分解。(3)在当前农村河流及沟渠污染治理中,应谨慎采取以清淤为基础的处理方式,而是更多地考虑采用已经比较成熟的河流人工曝气技术。(4)无论是以清淤为基础的治理方式还是人工曝气技术,都只能让沟渠的当前污染得到治理,要想长期保持农村沟渠的整洁干净还需要健全农村垃圾收储体制,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参考文献:【1】胡久生,邢晓燕,康群,等.湖北省农村环境污染典型调查——洪湖市万泉镇南昌村实证研究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1):24—30.[2】胡久生,李兆华,邢晓燕,等.湖北省农村水体污染成因及治理办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64—71.【3】高延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81.[4】朱利,娅宋威.浅谈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叨.科协论坛,2011(10):127—128.【5】陈伟,叶舜涛,张明旭.苏州河曝气复氧探讨叨.给水排水,2001(4):7—9.作者简介:唐守寅(1990一),男,湖北荆州人,在读本科生,专业方向为环境工程。收稿日期:2012—08—28通信作者:宋宁宁,E—mail:snnwww@163.to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 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治理方案.doc
- 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气及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doc
- 大亚湾滨海公园水污染治理服务项目 环评报告表.pdf
- 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或有助于猪场污染治理.pdf
- 王海芹、李佐军:近期我国电力行业污染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与对策.pdf
- 城市水污染治理如何提高实效性.pdf
- 人工湿地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pdf
- 扬尘污染治理整改回复单.docx
- 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pdf
- 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知识.ppt
- 太湖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解析及对策研究.pdf
- 人造板生产废水与废气污染治理解决方案.pdf
-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pdf
-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doc
- 吸附固定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pdf
- 国外环境治理措施的阶段性演变工业污染治理——以美、英、日三国为例.pdf
- 小流域污染治理综合规划方法探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