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 MB
- 2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吸附固定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高菲汪志罗孙华(武汉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本文综述了吸附法固定化技术利用现状,从载体的三种类型进行叙述,并对吸附法固定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载体选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固定化;吸附;环境污染0引言固定化中吸附法可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物理吸附是使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物质,如活性炭、陶粒等吸附剂,将微生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由生物化工中的固定物吸附在表面固定化。离子吸附是利用微生物在解离状态下离化酶技术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开始子健合作用而固定于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交换剂上,常见的离应用于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如今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已经成为子交换剂有DEAE-纤维素、CM-纤维素等。环境保护及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吸附法固定化微生物机理主要为目标菌种表面与载体表面的:①静电作用;②氢键,疏水作用和π电子亲和力等作用;固定化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或物理手段将游离的微生物或③分子间作用力。在吸附固定化过程中,几种机理可能同时发酶,在保持一定活性的条件下,限制于一定空间区域并可反复生,但以某一种吸附机理为主。使用的一种基本技术。与游离微生物相比,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提高微生物密度,降低微生物的流失率;提高污泥停留时间,2吸附固定化技术研究现状提高降解速率;便于目标菌种的定向培养,维持降解产物的稳载体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其固定化颗粒的活性。理想的载定性,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因此,固定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生物体材料应具备良好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耐生科学、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物降解性及对酶的高度亲和性、并能保持较高的活性等。常用1吸附法优势的吸附固定化载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吸附力较弱;②结构不易调控;③易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寻求经济环保、性能优良目前,固定化微生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包的固定化载体材料势在必行。目前常用的载体大致可分为有机埋法、交联法和吸附法。包埋法中高分子载体制备工艺复杂,无载体、无机载体和复合载体三种。法再生,成本较高,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代谢由于传质阻力大而受到影响。交联法中微生物活性损失较大,交联剂昂贵,2.1有机载体制备成本高,降解效率低。吸附法利用微生物静电力或分子间在吸附法固定化中,天然生物质材料经济、无毒,可提供微作用力等,将微生物吸附在附加剂的表面;微生物与载体的生物生长所需碳源等养分;比表面积大,孔比容积大,结构较结合力较弱,稳定性差,微生物菌体易脱落;制备容易,反应稳定;易化学改性,修饰表面,大幅改善载体的生物相容性,提温和,载体可再生,因此吸附法成为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固定高对酶和微生物的亲和力,提供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及其表面酶化方法。促反应微环境,从而得到理想固定化材料。因此,近来有机载体表1常用固定化技术特征比较主要是生物质材料在废水处理中得到较多的研究和应用。性能交联法吸附法包埋法直接以天然生物质材料作为载体,吸附能力较弱,载体和结合力强弱适中细胞易脱落。周珊等人以竹炭为载体,用吸附法将硝化菌-反微生物/酶活性低高适中硝化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竹炭上,系统中可发生同时硝化-反适用性小适中大硝化作用,氨氮去除率可达70%以上。谢冬瑾以稻草粉末、棉方稳定性高低高法花秆粉末、木屑、麦秆粉末、花生壳粉末等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原理交联反应静电作用直接包裹固定白腐真菌降解焦化废水,3天COD去除率可达84.89%,酚操作较复杂简单适中类的去除率达70.38%。卢永以玉米芯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制备经济性较高低适中固定化菌剂进行除油研究,玉米芯固定化微生物的除油率为制备复杂易复杂47.6%~50.7%,高于相应生物炭的除油率43.5%。对天然生物再生性不能能不能载质材料进行表面修饰,结合力增强,稳定性增高,但细胞易降低体空间位阻较大小大活性。张秀霞等人采用酸性氧化改性的生物秸秆(XMG)为载生物质材料,陶高分子载体,常用类别粒等无机载体海藻酸钠等体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微生物的吸附2016年06月|103
理论·实践量(OD600)从0.209增至0.297,35d石油污染土壤的石油降解3结语率从40.3%提高到了42.9%。吸附固定化技术以其经济、简单的特点在环境污染治理2.2无机载体领域中引起普遍关注,但目前技术还不成熟,主要是:①载体无机载体材料大多成本低、寿命长、机械强度高,无毒且稳结合力较弱,表面改性增大结合力时易引起细胞失活;②天然定性好,因而更实用,一般是借助吸附方法来制备固定化颗粒,载体经济,取材方便,但固定化效果不好,复合载体制备较为复或经小分子化学改性以共价键合方式制备固定化颗粒。但缺点杂,经济性较差;③吸附固定化技术载体易脱落,为防止二次是无机载体的结构不易调控,影响传质且键合酶的能力差,但可与传统有机聚合物载体材料形成互补体系。污染,应加大发展生物再生技术。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Su等以蛭石为载体,吸附固定毛霉及芽孢杆菌,用于降解吸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必将取长补短,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获土壤中的苯并[a]芘。4d内,苯并[a]芘的降解率高达95.3%,而得广泛的应用。游离菌组的降解率仅为79.6%。Balfanz等用粘土吸附固定的参考文献:产碱杆菌,提高了土壤中对氯苯酚的降解速率。刘幽燕等利用[1]司友斌,彭军.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污染土本碱杆菌降氰,以沸石为载体进行吸附法固定化,降解率能达到90%。周林成用普通陶粒吸附固定化微生物单级去除工业污壤修复中的应用.土壤,2007,39(5):673-676.SIYou-水中CODCr,CODCr去除率达91.1%。乌日娜用聚乙烯亚胺涂覆bin,PENGJun.AdvancesinImmobilizedMicroorganism改性浆料纤维为载体,利用离子吸附法固定化果胶酶处理造纸andItsApplicationinContaminatedSoilRemediation.废水。比游离酶有更宽的pH和温度适用范围,具有更好的稳定Soils.2007,39(5):673-676.性和更高的催化分解速率。[2]王广金,褚良银,杨平,陈文梅,周先桃.固定2.3复合载体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重庆环境科学,复合载体是有机载体和无机载体的结合,组成和结构可调2003,25(12):171-174.WangGuangjing,ChuLiangyin,控,它兼顾了有机载体和无机载体各自的优点,形成互补体系。YangPing,ChenWenmei,ZhouXiantao.Immobilized因此,复合载体用于固定化研究,非常具有前景。如聂芊在固定MicroorganismandItsApplicationinwastewater.化活性污泥去除水中COD时,以海藻酸钠、壳聚糖等为高分子2003,25(12):171-174.载体材料,与活性炭、硅藻土无机多空材料结合作为复合固定化载体材料进行研究。[3]申婷婷,李小明,岳秀,柳娴,郑伟,曹建兵.微但复合载体选材较为精细,制备成本较高,操作要求高;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广州化工,2011,39(20):吸附法细胞与载体结合力度不强,载体再生较为频繁。因此复3-7.SHENTing-ting1,LIXiao-ming,YUEXiu,合载体在交联法、包埋法或复合方法中使用较多。李婧以多环LIUXian,ZHENGWei,CAOJian-bing.Investigation芳烃“芘”为生物降解对象,通过“玉米秸秆吸附-包埋-交联”andApplicationofMicroorganismsImmobilization相结合的复合固定化方法对混合菌进行了固定化对比去除率Technology.GuangzhouChemicalIndustry.2011,39(20):达到97.3%。目前采用复合载体,单独吸附法进行固定化的研3-7.究还未见报道。[4]王娜,闵小波,王云燕,柴立元.固定化微生物表2常用吸附固定化载体性能比较废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污染防治技术,2008,21(1):62-性能有机载体无机载体复合载体65.WangNa,MinXiaobo,WangYunyan,ChaiLiyuan.结构稳定性适中高适中机械强度低高适中ImmobilizedMicroorganismandItsDevelopment.寿命短长适中PollutionControlTechnology.2008,21(1):62-65.化学改性易难中等[5]周珊,周汇,单胜道.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水样中经济性较高适中低氨氮的研究,林业科学,2009.45(6):133-138.ZhouShan,制备简单简单复杂zhouhui,ShanShengdao.BamboocharcoalImmobilized耐分解性低高适中microorganismremovalofammonianitrogeninWater.操作简单简单适中ScientiaSilvaeSinicae.2009,45(6):133-138.104|2016年06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工湿地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pdf
- 扬尘污染治理整改回复单.docx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沟渠污染治理效果及对策——以湖北省涴市镇为例.pdf
- 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pdf
- 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知识.ppt
- 太湖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解析及对策研究.pdf
- 人造板生产废水与废气污染治理解决方案.pdf
-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研究进展.pdf
- 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doc
- 国外环境治理措施的阶段性演变工业污染治理——以美、英、日三国为例.pdf
- 小流域污染治理综合规划方法探讨.pdf
- 我国中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探讨.pdf
- 我国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效率研究.pdf
- 水污染治理中的水生植物应用分析.pdf
- 纳米零价铁的强化改性及其对水污染治理最新研究进展.pdf
- 绿色化学视角下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pdf
- 大连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doc
- 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与评价.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