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15页

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doc

  • 15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岳麓版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解答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阅读与思考小农经济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是国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解析与探究农具的进步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制等金属农具;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这种进步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保证。自我测评4、“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铁盐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第2课中国古代的地地制度阅读与思考材料反映了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这种减弱的程度已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我测评2、第一,春秋时期,随着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第二,随着私有土地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如齐国的“相发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第三,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的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最终使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3、原始社会时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时期是以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如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有多种来源:如战时期,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也有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的。第三种来源是货币持有者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以后,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15 5、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到国家的赋税收,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并使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危及中央集权。统治者为了使封建王朝长治久安,常常采取“均田制”、“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阅读与思考古代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躲避战乱,人们自发的迁移到相对稳定的地方去;今天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为加强经济建设开发西部和边疆地区,有组织的引导东部人口流动;二是农村人口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需求,满足自己致富的愿望,自发的移向城市。自我测评:1、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畜牧业或者是半农半牧区。2、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阅读与思考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之分。官营、私营手工业都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原因是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官府强制规定手工业家族,并以法令形式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相传,不得更改;通过干涉手工业者的婚姻,维持手工业技术的延续。私营手工业市场狭小,规模不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严守技艺秘密,减少竞争,秘方祖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促进了古代手工业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它减少了技术的交流,市场狭小,最终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我测评2、官营手工业。发展演变历程:西周时,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手工业一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的主导地位;明代中叶开始,官营手工业日趋萎缩。经营特点: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接受工官监督,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工匠职业世袭;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官营作坊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弊端丛生。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私营手工业。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勃然兴起,此后生产规模、范围日益扩大;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15 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加深。到明代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中的主导地位。经营特点: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至明代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阅读与思考材料反映了司马迁对商业活动的态度。司马迁热情地为30位大商人立传,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营的经验和原则。他高度评价商品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农、工、商并重,强烈反对政府与民夺利。司马迁从社会实际出发,否定“重农抑商”政策,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解析与探究1、贾谊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工商业皆末,主张重农抑商。理由是:经商的人多了,则“物力必屈”,农业发展了,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贾谊的观点,在农耕时代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理由是:“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是“世儒不察”所造成的,工商业都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明确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的经经济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2、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这一政策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它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愈来愈严重,成为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解析与探究据材料可以看到:明代后期苏州丝织业发达,“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大户张机为生“工匠”趋织为活,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可以断定晚明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从资料中可知,苏州已形成劳动力市场,机户靠手中的资本、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以增值财富;而工匠已完全脱离土地,失去任何生产资料,他们有人身自由,靠受雇出卖劳动力为生。主雇之间主要是“计日受值”的货币关系,这样一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纯粹雇佣关系的出现,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自我测评1、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资本异常活跃,专门工商业市镇的兴起,赋役制度的变革,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臻于鼎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2、参看教材相关内容。15 3、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对工业文明缺乏认识,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阅读与思考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土著居民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从而大大便利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活动。解析与探究他们的远航没有找到直接通达亚洲的新航路,也没有为支持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更不是在商品经济推动下的殖民活动。自我测评解答1、解析:仔细审题,你会发现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2(1)海上探险代表人物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2)影响:请参照教材相关内容解答。3、学习活动提示结果: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航事业蒸蒸日上。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阅读与思考这段话反映了英国先后同荷兰、法国争夺殖民霸权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情况。解析与探究因为棉织品销量巨大,导致产品供不应求,对生产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社会需求引起社会生产,于是工业革命应运而生。自我测评1、英国主要的殖民方式是海盗式的掠夺。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为了争取贸易优势和抢夺更多的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黑奴贸易的影响:课本64页第四自然段:“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2、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开始了殖民扩张活动。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在非洲和亚洲,扩张方式主要是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和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15 西班牙采取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的方式,在中美洲、南美洲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屠杀印第安人,掠夺当地的金银,建立农业大庄园。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主要凭借其强大的商船队,垄断海上贸易和建立商业垄断公司,发展银行信贷业等形式进行殖民扩张活动。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阅读与思考1、托克维尔的这段话指出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第一,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第二,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第三,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在廉价商品和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亚、非、拉美地区进一步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自诩为“文明人”的殖民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野蛮。2、汽车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首先,流水线生产方式的采用,降低了产品成本,销售价格随之下降,使汽车等新兴工业产品能够进入大众生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流水线生产方式的采用,使得成本下,产量和销量的提高,使企业主的利润不降反升,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三,随着流水线生产方式的采用和扩大,工人进一步成为机器的附属品,只需进行重复的简单操作,但工人的组织性进一步提高。解析与探究1、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进位: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其他国家提供工业制成品,消耗它们的原料,在全世界占有工业垄断地位。2、英国的这种国际地位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英国于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其次,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再次,英国于18世纪中期率先进行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3、随着工业化在欧美的扩展,国际分工格局所发生的变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继英国之后,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实力迅速增强,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自我测评1、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意义深远:首先,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回忆,工业城市兴起。第三,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汽轮问世,加强了洲际之间的联系。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特点在于: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进行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下的工人,既受到严格纪律的约束,也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也是经营管理者;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阶段。15 第二次工业革命体制改革,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大企业。其特点在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政府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趋于密切;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3、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8世纪中期至于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阅读与思考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对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的抵制,同时又刺激列强加大对中国侵略,将其融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1、中国长期处在封闭了自然经济中,农业与手工业高度结合,成本低下,不需要外来商品。2、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民严重贫穷,购买力低下。3、猖獗的鸦片贸易,更加严重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4、列强早期倾销了部分商品不符合中国的需要,没有市场。5、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和东南沿海地区。自我测评: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第一问依据课本知识回答;第二问应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危害。(1)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2)危害:①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②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导致中国更加贫穷和落后。2、解析:本题需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解答时注意课本的黑字标题,因为这些标题就是对课本知识的高度概括。(1)变化:①大量洋货开始涌入中国;②中国的海关税收被洋人控制;③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解体。(2)影响:①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②东南沿海大批农民、手工业者破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城乡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阅读与思考:解析:上述材料用实例说明了我国早期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解题时注意把上述材料与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参考答案:中国早期工业处境艰难:既要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又要受封建政府的重税盘剥,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导致其发展缓慢。解析与探究:15 (1)变化:中国的生丝出口量由增加发展到迅速减少;日本则由明治维新前的迅速下降到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增长。(2)变化原因:中国出口货物需交纳重额税金,而日本政府却大力扶植,如引进技术、进口设备、聘请技师等。自我测评:见课本。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阅读与思考“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及其对战争物资的需要,中国的面粉业和纺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战争结束以后,欧洲列强随着经济的复苏,很快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快结束,面粉业很快遇到了萧条的厄运。这说明帝国主义是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如果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减少,民族工业发展就快,反之则慢,甚至出现萧条。解析与探究1、1938——1939年中国战场出现了怎样的态势?1938年6月,徐州会战结束,日军占领徐州。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但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斗争,日军无力进行大规模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日本帝国主义针对日益严峻的军事、经济局势,采取了怎样的侵略伎俩?日本帝国主义针对严峻的军事、经济局势,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政策,扶植伪政权,在经济方面,企图把占领区变成其军事和工业基地。1940年月日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原则,意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的体系之中,主要措施有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控制和垄断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施行物资管制制度以及掠夺沦陷区的劳动力。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解析与探究材料一说明深受清朝统治者压迫的下层人民对于剪辫还是非常支持的。材料二、三说明有很多原来的官绅小吏对于剪辫还持观望态度,对于已经被推翻的大清王朝还心怀眷恋。自我测评1、简述近代服饰风格演变的特点:其特点是西方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并行不悖,西方服饰并未取代传统的服饰,而是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服饰。2、联系课文内容,总结近代饮食变迁的原因:西风东渐,西方饮食文化作为西方的一部分,也传入了中国,从而不可避免的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产生影响。并且,随着中国的国门在近代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大量商品进入中国,食品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近代饮食变迁的另一重要原因,15 3、影响洋房和里弄住宅建筑发展的因素:西风东渐,西方建筑艺术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传入中国,促进了洋房和里弄住宅建筑的发展;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出现了大量的租界地区,列强在租界中兴建起大量的洋房。洋房和里弄住宅在设计上科学合理,因此能为当地居民和富商接受。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阅读与思考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想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并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义和团的目的是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则是无法接受新生的事物。以上三则故事表明,在中国近代,人们对新生事物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解析与探究由于缺乏先进的通讯方式,清军的前线指挥者、后方决策者以及友军之间无法及时联系,丧失了战机。由于缺乏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军队无法按时赶到战场,贻误了战机。因此清军丧失了本土作战优势。自我测评1、1911年9600多里(4800多千米),1924年12000千米,2003年73000千米。1911年铁路的长度约为现在铁路长度的6.6%,1924年铁路和长度约为现在铁路长度的16%。从政治上来说,中国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收回了铁路修筑权。从经济上来说,随着国家的富强,修筑铁路的资金可以自己解决。从思想观念来讲,铁路已不再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2、如果就间接作用来说,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就直接的作用来说,对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于贸易的往来,对于邮政业务的发展,对于旅游事业的发展作用相对来说要更大些。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阅读与思考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主要指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后来苏联模式的僵化指斯大林体制的模式化和固定化。斯大林体制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析与探究15 布哈林的罪名不能成立。因为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农业化都出现了失误,并且这些失误如果按照布哈林的方法是能够避免的。如果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的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使国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和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的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的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各种流通渠道。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经济缺乏经验,工作这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生产量进一步下降;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应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些都违背了布哈林的意愿。自我测评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根本不同,这可以从农业、工业、流通和分配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的出结论。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①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16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阅读与思考凯恩斯倡导消费爱国,是为了发展生产,摆脱危机。罗斯福新政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高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是为了缓解危机。解析与探究1、胡佛认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罗斯福认为政府必须给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且作为一种社会义务。2、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保持经济制度的平衡;消除童工;保证工人工资工时。自我测评1、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使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销售矛盾扩大。第二,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矛盾日益尖锐。第三,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这种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到总爆发。这三个原因,层层递进,紧密相连。上述三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外造成这次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各国的国内政策失误,即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的产物,导火线是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的暴跌。2、危害:①15 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了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上万家银行倒闭,几百万小农破产,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了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多。②空前严重的危机旷日持久,似的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到处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焦虑不安与灰心绝望情绪弥漫着整个西方社会,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机会:①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②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动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度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的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③国家干预和掉界经济。3、罗斯福在新政中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法案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包括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限制、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并选举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这一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的。但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它不具有社会主义的色彩。第17课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解析与探究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股票分散化的趋势,造成了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这种现象被许多人看作是“人民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股票制的发展只是资本控制方式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也没有发生资本权利的真正转移。股票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调整,并不会导致垄断资本家对经济绝对控制权的丧失,因而也就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性质。自我测评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企业经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解析与探究赫鲁晓夫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力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自我测评15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因而改革时受到苏联的影响较少。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解析与探究动因:土地改革完成后,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难以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评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行,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程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自我测评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家实行的政策是②。2、我国从1951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3、经验教训: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不可照搬别国模式;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阅读与思考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城乡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区别。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解析与探究1、材料一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二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美国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解决经济危机,即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二战后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而苏联则采用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并取得成功。因而,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15 自我测评1、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活动建议①作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②确保企业离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③作好下岗职工思想观念工作、树立自强自立、勇于创业意识;④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下岗职工提供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知识链接世贸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非歧视待遇,充分体现了世贸组织缔约方之间平等的原则精神。它主要体现在“外外无别”和“内外无别”两个方面。分别体现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精神。由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同发达国家缔约方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别,世贸组织还专门拟定一些条款处理“欠发达缔约方”的发展和贸易问题,这是非歧视待遇的一种特例。阅读与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解析与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实行有利于中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以鼓励和肯定。但同时还应该注意,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中国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应勇于面对挑战,迎接挑战。自我测评1、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③。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体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同时,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进全球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第22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阅读与思考15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城市化的前奏,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的前提。一方面,能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意味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另外,暂缓了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步伐,减轻了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压力,同时还把素质较高的群体保留在农村,保证了现代农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解析与探究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里,中国青少年不应一味地崇尚西方的一切事物,而应当认清西方先进的方面,也应当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应辨证地分析。自我测评1、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更明显,年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其原因有: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2、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互联网的快捷性对于习惯于规律性和节奏感的人类带来巨大的心理挑战;另外,互联网在缩短世界距离,增强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引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人们的独立意识、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4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阅读与思考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在此危急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从而使韩元升值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趋向稳定,在此基础上韩国经济迅速恢复。解析与探究(1)1929年经济危机程度的加深,使世界经济秩序更加混乱,并由此促使德、日、意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挑起二战。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2)罗斯福没有出说美国的全部目的。美国的目的还有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从而为美国世界霸权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础。自我测评:1、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过了如下步骤:(1)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竟毛关系的两大支柱。(2)]1947年,美、中等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又一大支柱。(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15 1、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阅读与思考欧元图案的设计特点在于:每种面值的纸币正面都有窗户和走廊的图案,象征着欧盟成员国开放、团结与协作的精神;每种面值的反面则是欧洲不同发展时代的建筑造型,这反映出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灿烂辉煌,激励欧洲人为创造更好的未来而努力。解析与探究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是:1951—1967年,欧洲共同体出现;1968—1993年,欧共体实现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使欧盟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自我测评1、欧洲一体化的饿主要内容是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由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即欧盟成立。2、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来看,其合作内容虽然达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趁度,是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程度最高的。但是其成绩主要是表现在经济领域方面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内容已设计到政治领域,但是政治一体化需要欧盟各国转让国家主权,这种权利让渡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可能一帆风顺,由此影响到欧洲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可见,欧洲经济一体化不可能直线发展。第26课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阅读与思考指导这些数据说明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日趋明显,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其速度大大加快。解析与探究摘要从亚太经合组织的组成来看,其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在经济结构上互补性很强,经贸关系十分密切;从其组织原则来看,提倡互相尊重和平等、开放的地区主义、协商一致和自愿,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等原则;从合作方式来看,是基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从结果看,是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以上几方面体现出亚太经合组织七个关键词的精神。15 自我评测解答根据本课和上课所学的内容填表名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时间1993年1994年1967年1989年参与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大都有发达国家组成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组成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合作领域经济、政治、军事经济经济、政治、军事经济有无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有无无无第27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阅读与思考全球化使不同种类、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家之间距离拉近,因而全球意识加强。但由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国情迥异,因而我们在推进全球化上午同时必须做到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解析与探究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中叶的世界贸易状况,材料二、三则反映了现代世界贸易的状况。综合比较三则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世界贸易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剥削,即建立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之上;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加强是靠发达国家倾销商品来实现的。而现代世界贸易的特点在于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加深;世界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世界贸易把各国的经济有机的联系起来。自我评测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迅速发展的原因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的结束为起发展消除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大型跨国公司迅猛增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