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9页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29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概述1.1一般规定1.1.1工程地质勘察宜按设计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按不同设计阶段要求,查清滑坡的成因、类型、规模、范围、稳定状态、滑动面(带)特征、主滑方向及危害性,提出防治方案建议,供设计参考。1.1.2地质勘察宜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勘察、施工图设计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对于规模较小的或现有资料表明滑体及其周边地质条件较简单的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勘察合并为一个勘察阶段。1.1.3滑坡地质勘察应充分搜集分析现有资料,并进行实地踏勘,重视地质测绘、工程勘探、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测试、资料综合分析和报告、图件编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保证地质资料准确可靠。1.1.4应根据勘察阶段、区域及滑坡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滑坡类型、勘察手段的适宜性,经济、合理地开展综合勘察工作。1.2工程地质测绘1.2.1地质测绘前,应充分收集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图像、气象、水文、地震、降雨资料,前人滑坡调查和监测资料,以及当地防治滑坡的经验。1.2.2图上宽度大于2mm29 的地质现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对评价滑坡形成过程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如裂缝、鼓丘、滑坡平台、滑动面(带)、前缘剪出口等,在图上宽度不足2mm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示实际数据,地质界线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2mm。1.2.3必须采用全面勘查的方法,地质点间距以保证地质界线在图上的精度为原则,一般控制在图上距离2~5cm内。结合滑坡防治工程的重要性可适当加密或减稀。1.2.4在地质界线被覆盖或不明显地段,必须保证足够数量的人工露头,尤其是滑坡边界、剪出口附近应配合必要的坑(槽)探。1.2.5当地形底图比例尺为1:5000时,地质点应采用经纬仪测定;当比例尺小于1:5000时,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点应采用经纬仪测定外,其余可根据地形地貌测定地质点。1.2.6地形地貌和滑坡活动迹象的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岸坡受河道冲刷、淤积变化情况及历史变迁;(2)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台阶位置、数量、宽度、阶坎高度,反坡、洼地、植被、醉汉林和马刀树的分布;(3)滑坡边界形状,后缘主断壁走向、坡角、高度、有无擦痕及擦痕的产状,前缘形态、临空面特征,滑动带出露位置(剪出口),地面裂缝性质、分布位置、形状特征、延伸长度、充填情况,裂缝产生的时间及变化情况;(4)滑坡发生、发展的历史及相关因素,地貌演变、地表水渗漏、弃渣堆放情况,坡面、房屋、水渠、道路、古墓等的变形、位移、裂缝位置、状态,井、泉、水塘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现象。1.2.7滑坡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条件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1)滑坡体物质组成及类型、颗粒成分、结构特征、密实程度、软弱夹层及滑体物质来源;(2)滑体周边的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状态、岸坡结构、软硬岩层的组合与分布,软弱破碎带的展布及特征,以及层间错动带的分布,含水情况;(3)区内褶皱、断层、节理的性质、产状、组合延伸状态、发育程度;(4)可能形成滑动面(带)的层位、位置及主滑方向。1.2.8滑坡水文地质条件测绘应包括下列内容:29 (1)滑坡及周边沟系发育特征,径流条件,地表水,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2)井、泉、水塘、湿地位置,井、泉的类型、流量及季节性变化情况;(3)含水层的位置、性质、厚度,岩土体的透水性,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及其变化,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及排泄条件。1.2.9滑坡灾害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人员伤亡情况;(2)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3)地质环境破坏情况;(4)社会影响。1.3勘探与测试1.3.1在充分分析现有地质资料及地质测绘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综合勘探工作。其主要目的是:(1)查明滑体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特别是滑动面埋深、空间分布,滑动面(带)厚度、性质;(2)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透水性、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3)结合勘探进行水文地质测试,在钻孔中采取岩土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布置长期监测点,必要时可利用钻孔进行有关物探测量。1.3.2勘探方法以工程地质钻探为主,硐探、竖井勘探及地球物理勘探为辅,配合地面测绘开展必要的坑(槽)探。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线的布置视勘查阶段和滑体规模大小而定,沿滑动方向布置一定数量的纵向勘探线,其中主轴线方向为控制性纵向勘探线,在主轴线两侧至少各布置1条辅助纵向勘探线,其线间距不宜大于200m,一般为50~100m;垂直滑动方向,以纵勘探线上的勘探孔(竖井)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横勘探线,在滑坡体转折处和可能采取防治措施的地段也应布置横勘探线。(2)控制性纵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点间距控制在30~50m,一般不超过40m。其余勘探线上勘探点的数量、点间距应根据勘查阶段及实际情况而定,但点间距不应超过80m。纵横勘探线端点均应超过滑坡周界30~50m;29 (3)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动面(带),进入稳定岩土层,控制性勘探孔必须深入滑动面(带)以下5~10m,其它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滑动面(带)以下5m。勘探孔穿过滑动面(带)的深度,若遇重大地质缺陷,应适当加深勘探孔的深度。(4)滑坡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地下水位以上土层应采用干法钻进;②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可采用冲洗法钻进;③滑带及其上下5m宜采用双管单动钻进;④水文地质试验孔或长观孔应采用跟管钻进;⑤严重缩孔或塌孔时应采取跟管或泥浆护壁。⑥在钻探过程中,应做好岩芯编录、摄像和钻进记录工作,发现地下水时,视情况做好分层止水,测定初见和稳定水位;在滑带及其上下5m,回次钻进不得大于0.3m,并应及时检查岩芯,确定滑动面(带)位置。(5)坑槽探与平硐或竖井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大型及特大型滑坡,平硐或竖井的数量不得少于2个;中型滑坡,平硐或竖井数量不得少于1个;小型滑坡可以不布置平硐或竖井。平硐或竖井断面面积以4m2为宜,平硐或竖井应穿过所需探明的滑动面(带)3~5m;②做好坑(槽)及平硐或竖井展示图和工程地质编录,特别注意软弱夹层、破裂结构面、岩土结构面和滑动面(带)的位置和特征的编录,并进行数字摄影摄像。③坑(槽)及平硐或竖井,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采取岩、土、水样。(6)地球物理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①以电阻率法为主,配合地震与面波勘探;②地球物理勘探线原则上应与主要勘探线重合;③沿滑坡主滑方向平行布置至少三条纵向剖面;④根据实际情况布置2~3条横向剖面;⑤各剖面测深应达到滑动面以下20m。⑥根据所测剖面视电阻率及地震波速的差异,做出详细物探剖面。应特别注意低电阻率及低速带的埋深、产状及分布特征;29 ⑦结合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成果,确定钻孔、平硐、坑(槽)探的位置、规模及大致孔深,并以此作为钻孔设计的依据;⑧在已取得钻探、平硐、坑(槽)探资料的条件下,编制物探-地质剖面。1.3(7)滑坡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满足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设计需要为目的;②应取代表性的岩、土、水样,进行物理力学特性试验及水化学分析;③中型以上的滑坡,按要求进行原位抗剪强度试验和现场水文地质测试;④基本物理指标:滑带土的天然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天然重度、土粒密度、孔隙比;滑带土的塑限、液限;滑带土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滑坡体或潜在滑移体各类工程地质岩土的土石比、土体密度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天然重度和饱和重度;中等以上的滑坡应进行滑坡体各岩土层的大重度试验。小型滑坡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必要时应进行滑带土绝对年龄测定;⑤滑动带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当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做重塑样试验;滑带土的C、φ值测试采用与滑坡受力条件相似的室内快剪、饱和快剪或固结快剪、饱和固结快剪,获得峰值及残余值抗剪强度,有条件时进行滑动面重合剪试验;⑥进行滑坡堆积体或潜滑移体各类工程地质岩土的室内原状样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直剪试验与压缩试验,确定土的C、φ值,压缩模量及其它强度与变形指标;⑦各岩土层单项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不得少于6组;中型以上滑坡对其滑动面(带)必须进行2~4组原位大型抗剪强度试验。基岩不同岩组常规物理力学试验,各3组;⑧进行地下水及地表水化学简分析及混凝土侵蚀试验,3~5组;⑨中型以上的滑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注(抽)水试验不少于2组,以获得堆积体含水层的渗透系数;⑩原状样应符合《原状样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的要求;⑾岩土试验应符合《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4)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的要求。29 2滑坡可行性研究勘察2.1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目的是:论证滑坡的存在,圈定滑坡评估滑坡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滑坡防治意见。2.2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勘察,应搜集当地社会与经济环境、区域水文地质、地貌、气象、地震、遥感图像、前人勘察研究成果及当地滑坡治理经验等资料。2.3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的选用:大型、特大型滑坡l:5000;中、小型滑坡1:2000。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滑坡堆积体或潜在滑移体区域、后缘、危害区及滑坡堆积体或潜在滑移体汇水区。2.4调查与测绘区内地层、构造、岩性、岸坡结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滑坡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初步确定研究的地质体是否为滑坡,并圈定滑坡边界。2.5进行必要的勘探及测试工作,了解滑坡体厚度、滑带埋深、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要求如下:2.5.1沿主滑动方向布置1条纵勘探线,垂直滑动方向布置1条横勘探线。纵勘探线上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且其中1个应为控制性钻孔。并充分利用钻孔进行取样及原位测试工作。2.5.2在滑坡体及周边主要的岩土层中取样.每一层取3组以上,进行室内测试。2.6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2.6.1地质勘察报告简要阐明当地社会与经济环境、区域地理地质环境、滑坡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基本特征、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要素,初步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对滑坡的危害性、防治的可性行进行评估,并提出防治或避让搬迁、监测预警的处置意见及下一步工作建议。2.6.2附图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l:5000~1:10000。滑坡纵、横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0~1:5000,比例视情况和需要可作调整。29 3滑坡初步设计勘察3.l初步设计阶段勘察目的是:论述滑坡防治工程类型、场地布设,为优化治理工程方案提供工程地质和岩土力学依据。3.2在充分分析、利用可行性研究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初步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工作。3.3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的选用:大型、特大型滑坡1:2000;中、小型滑坡1:1000。初步设计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必须包括滑坡堆积体或潜在滑移体区域、后缘与危害区,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范围。3.4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内容应符合1.2.6~1.2.9条的要求。3.5初步设计阶段滑坡勘探工程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3.5.1查明滑体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特别是滑动面埋深、空间分布,滑动带厚度、性质;查明含水层类型、埋深、厚度、透水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勘探进行钻孔原位测试,采取原状岩土样,按需要布置长期监测点。3.5.2视滑坡规模大小,沿主滑动方向布置纵向勘探线,纵向勘探线距应小于80m,单个滑坡纵向勘探线不得少于3条,横向勘探线垂直滑动方向布置,横向勘探线不得少于3条。每条纵勘探线上勘探点不得少于3个,且控制性钻孔不得少于钻孔总数的1/3。3.5.3采取岩土试样应结合地貌单元、滑坡体物质结构和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1/4~1/2。3.5.4岩、土、水室内试验及原位试验应符合1.3(7)条的要求。3.5.5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层数,含水层的组成和厚度,各层地下水的初见和稳定水位、流量等,并取样作水质分析。3.6进行滑坡动态监测。3.7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3.7.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阐明区域地理地质环境、滑坡产生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滑坡29 体空间形态特征、物质组成与结构;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危害,滑坡区地表水系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滑坡形成机制。提供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所必须的滑体、滑带土及滑床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计算并综合评价滑坡稳定性,分析滑坡的变形、破坏演化发展趋势,提出滑坡防治对策、方案及下一步工作建议。3.7.2附图(1)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1000~1:2000。(2)滑坡纵、横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500~1:2000,比例视情况和需要可作调整。(3)滑床基岩顶板等高线图:比例尺1:1000~1:2000。(4)滑坡体地下水流场图:比例尺1:1000~1:2000。(5)滑坡体变形及稳定分区图:比例尺1:1000~1:2000。(6)有代表性的钻孔柱状图和坑槽探展示图:比例尺1:100~1:200。4滑坡施工图设计勘察4.1施工图设计勘察目的,应在充分分析、利用初步设计勘察成果的基础上,对滑坡治理工程场地和轴线地基展开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工作,为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数。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型式、埋置深度及工程施工等提出地质建议。4.2详细勘察阶段原则上不再进行大面积平面测绘工作。根据设计要求,可进行施工区范围比例尺为1:500的地质测绘。4.3详细勘察阶段滑坡勘探工程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4.3.1根据治理工程类型、工程布置,沿抗滑工程轴线布置勘探线;对于已存在勘探线的,加密勘探点。勘探线上钻孔间距和深度应满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需要,一般保证20m一个钻孔,且控制性钻孔不得少于勘探线上钻孔总数的1/2。4.3.2详细查明施工区滑体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性、空间分布特征,特别是滑动面埋深,空间分布,滑动带厚度、性质;查明含水层类型、埋深、厚度、透水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勘探进行钻孔原位测试,采取原状岩土样,按需要布置长期监测点。4.3.3根据设计要求,补充必要的岩土试样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4.4详细勘察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资料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29 4.4.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阐明滑体物质组成与结构,滑坡变形破坏特征、诱发因素及其危害,进一步确定滑体及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验算滑坡稳定性与滑坡推力,对治理工程措施、结构型式、埋置深度、布置及工程施工等提出地质建议。4.4.2附图滑坡防治区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尺1:500。滑坡纵、横地质剖面图(含抗滑工程轴线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1:500,比例视情况和需要可作调整。有代表性的钻孔柱状图或坑槽探展示图:比例尺1:50~1:100。29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以三峡水库滑坡为例)0前言0.1任务由来0.2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危及人口、单位、建筑物、设施等)0.3勘察目的、任务0.4勘察工作评述(勘察依据、勘察时间、勘察范围、勘察工作量、勘察质量等)1勘察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1.1自然条件(包括勘察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坐标、交通状况、气象与水文、区域经济状况等)。1.2地质环境1.2.1区域地质条件概述(1)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和地震(2)地层岩性(3)水文地质条件1.2.2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2)气象与水(3)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4)地质构造(5)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地表水系和水质状况,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及补给途径,岩层地下水分布及渗透特性,地下水渗透条件)。(6)三峡工程库水位的运行调度29 (7)人类工程活动(8)其他2地质灾害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2.1滑坡(包括不稳定斜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2.1.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调查分析滑坡体的类型、边界范围及分布高程、面积、体积及其平面、空间形态,论述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并分析其变形破坏特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2.1.2滑体特征(分析滑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及结构、形态参数、岩土力学特性和指标、厚度及分区,地下水活动状态及岩土渗透特性。)2.1.3滑床特征(滑床基岩岩性及结构,岩石力学和渗透性指标、地质构造、基岩等高线、风化程度及分区情况。)2.1.4滑动带特征(滑动带的物理组成、力学特性与结构、微结构特征,分布形态,埋深、厚度及分段。)2.1.5滑坡变形破坏发育史2.1.6滑坡影响因素(调查分析非地质致灾因素如:降雨、地震、冲蚀、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2.1.7试验成果分析(论述室外、室内进行试验的条件、相关参数和方法,对试验成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与反演分析的结果对比验证。)2.1.8滑坡推力计算及稳定性评价(论述推力计算的典型剖面选定原则、边界条件、计算参数、计算工况、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计算结果的评述和稳定性评价。)2.2崩塌(危岩)特征及稳定性评价2.2.1范围及规模29 2.2.2破坏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2.2.3稳定性评价2.3塌岸特征及预测2.3.1库岸现状(河床、河岸地形地貌等)2.3.2塌岸区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物质成分,水理性、抗震性)2.3.3影响库岸稳定因素2.3.4塌岸破坏方式预测(预测方法不少于两种)2.3.5预测塌岸影响范围及规模3地质灾害体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3.1发展变化趋势3.2危害性预测4地质灾害体防治方案建议4.1防治目标原则4.2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4.3防治工程方案建议5环境影响评价6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经济、社会、环境、减灾效益分析与评价)7结论与建议7.1结论7.2建议(存在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附图及附件(1)工程地质平面图册(1:500~1:2000)(2)工程地质剖面图册(1:200~1:500)(3)钻孔柱状图册(1:200)29 (4)井、槽、硐探成果及崩塌危岩体素描(1:50)图册(5)试验成果报告册(岩、土、水室内试验成果和野外试验成果)(6)计算剖面册(7)专门数值分析报告(必须附计算程序)(8)物探成果报告(9)照片集册(10)成果报告数字化软盘(或光盘)29 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以三峡水库滑坡为例)0概述0.1任务由来(含工作范围)0.2主要的目的与任务0.3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及编制情况l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1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1.1.1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含地质灾害体的坐标:采用北京坐标系,高程应标注是何种高程)1.1.2主要危及对象(居民、建筑、设施、交通、航道、资源、土地等必须量化)1.1.3地质灾害体破坏后造成损失估算1.2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2地理地质环境2.1地理环境2.1.1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2.1.2气象与水文2.1.3区域经济状况2.2地质环境2.2.1简述区域地质环境(包括地貌、地层岩性、构造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等)2.2.2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及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含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29 (3)地质构造(4)水文地质条件(含岩土层的渗透系数,地下水位及变化,地水类型及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5)地震(提供地震基本烈度及对应的地面加速度等)3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3.1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3.1.1分布特征(边界、前缘、后缘、分布高程)3.1.2地质灾害体规模(长、宽、厚、面积、体积)3.1.3与三峡水库蓄水水位的关系3.1.4主要变形特征(建筑物的变形、破坏、地面变形等)3.1.5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3.2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3.2.1滑动带及滑床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评价3.2.2计算剖面的确定3.2.3计算参数的选取3.2.4稳定性计算(计算方法不少于两种,复杂情况应做专门的数值分析)3.2.5敏感性分析3.2.6主要结论4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4.1当地防治地质灾害体的概况4.2防治本灾害体与有关的工程的关系(如与塌岸、防护堤等的关系)4.3防治目标与原则4.4设计工况、参数和标准的确定(工程安全运行年限按不低于50年标准设计)4.5防治技术方案的设计(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方案且两种方案的设计应具有不同思路,并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生物整治的建议方案)4.6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29 5工程监测设计方案(含防治效果监测方案)5.1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5.2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5.3监测工作现状5.4监测工作方案5.4.1监测工作布置5.4.2监测工作实施步骤建议(人员、设备、监测年限等)6项目实施大纲6.1项目管理形式6.1.1政府监督6.1.2项目法人(组建方案、资质及营业执照等及填报)6.1.3项目管理形式(项目法人制、项目招标制、建设监理制等)6.2招标方案6.2.1招标范围、招标方式、资质要求、标段划分6.2.2业主组建方案:含政府批准的组建批复文件,若有工商执照应附上;项目法人情况;项目法人资本金等及填报。7项目施工组织设计7.1施工条件(道路、供水、供电、占地、搬迁等)7.2天然建筑材料(含工程材料分布、质量及运输条件等)7.3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7.4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7.5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7.6施工管理与监理8投资估算8.1编制依据及原则8.2基础资料编制29 8.3分部估算编制8.4预备费8.5前期工作费(含勘察费、设计费)9方案比选9.1技术方案的比选9.2施工技术比选(含施工难易程序、工期等)9.3投资估算比选9.4确定推荐方案10工程实施效果评价10.1环境影响评价10.2经济、社会、减灾效益评价11下步工作建议11.1存在的主要问题11.2建议附件(1)承担单位的资质等级证书、营业执照、主要业绩介绍(2)委托书(3)《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质勘察报告》的专家审查意见及相关批复(4)《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另册,份数视情况确定)附图及附表(1)总平面布置图(1:500~1:1000)(2)剖面图(1:500~1:1000)(3)分项工程平面布置图(1:100~1:500)(4)分项工程典型剖面图(1:100~1:200)(5)新工艺、新方法实施说明及示意图(6)基础资料统计表(含主要材料、单项工程量等)(7)投资估算的所有表格29 (8)提交数字化成果(光盘或软盘)(9)项目法人登记表(10)项目主要参数表(11)项目特征表(12)招标方案29 滑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以三峡水库滑坡为例)0前言0.1任务由来0.2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0.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及批复意见0.4设汁依据l概述1.1地质灾害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2工程的任务与规模1.3工程布置及主要防治工程1.4施工组织设计1.5环保设计1.6工程管理1.7工程概算1.8经济评价2工程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特征2.1地理环境2.1.1地理位置2.1.2气象水文2.1.3三峡水库库水调度2.1.4社会经济状况及交通条件2.2地质环境2.2.1地形地貌2.2.2地层岩性29 2.2.3地质构造2.2.4水文地质2.2.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地震基本烈度与地面加速度)2.3地质灾害基本特点2.3.1地质灾害类型、位置、分布范围、前后缘高程、面积、体积等2.3.2地质灾害空间形态(平面、剖面形态及微地貌特征)2.3.3地质灾害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如滑体的物质组成与组构,滑带特征等)2.3.4各类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2.3.5水文地质(含水层类型,岩土体的渗透性及地卜水位等)2.3.6变形破坏及危害特征3地质灾害体稳定性评价和预测3.1计算剖面的确定(规模较小而简单者计算主滑面,规模较大且复杂者应视情况计算数个剖面)3.2计算参数的确定3.2.1地勘报告推荐(室内及原位试验分析)3.2.2反演分析3.2.3参数选取(根据试验和反演按权重综合确定)3.3稳定性计算(计算方法不少于两种,复杂情况应做专门数值分析)及计算结果3.4敏感性分析3.5稳定性综合评价4滑坡推力计算4.1工程等级、工况及安全系数的确定4.2设计依据、标准与安全系数4.3工程布置5治理工程设计5.1设计指标(如滑坡推力,排水沟的设计排洪量等)29 5.2分项工程的综合作用分析5.3分项工程设计5.4工程量6工程监测设计6.1监测工程的目的与任务6.2设计原则与依据6.3监测工程布置6.4监测工程设计(方法、手段等)6.5监测工程量7施工组织设计7.1施工条件(三通一平、地形地貌、水文)7.2料场选择与开采7.3施工方法及施施工工序7.4施工交通运输7.5施工总体布置7.6施工总进度8环保规划设计8.1设计依据8.2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8.3环境保护设计8.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9工程管理9.1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9.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9.3工程管理设施29 10工程概算10.1编制依据及标准10.2工程量统计表10.3经济概算11经济、社会效益评价11.1经济效益评价11.2社会效益评价12主要结论与建议12.1主要结论12.2建议初步设计图册应含:(1)地质平面图(1:500~1:2000)。(2)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1:1000)。(3)防治工程总平面布置图(1:500~1:1000)。(4)总剖面图(1:500~1:1000)。(5)分项工程平面布置图(1:100~1:500)。(6)分项工程剖面图(1:100~1:200)。(7)工程监测布置图。(8)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布置图。(9)重点项目、部位细部大样图(1:50~1:100)。(10)新工艺、新方法实施说明及大样图。附件(1)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质勘察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审查意见及批复(其中,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质勘察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另册)。(2)业主委托书。(3)承担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设计人员执业证明等。(4)设计计算书(含结构力学及计算参数)。29 (5)基础资料统计表(含单项工程材料等表格)。(6)工程概算所有相关表。(7)治理工程试验报告。(8)治理项目特征表。(9)数字化成果软盘或光盘。29 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编写内容及格式(以三峡水库滑坡为例)0前言0.1任务由来0.2项目地理位置、行政区别、坐标0.3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结论及批复意见0.4设计依据1概述1.1工程的任务与规模1.2工程布置及主要治理工程2治理工程设计2.1设计指标2.2分项工程设计2.3工程量3工程监测设计3.1监测工程的目的与任务3.2设计原则与依据3.3监测工程布置3.4监测工程设计(方法、手段等)3.5监测工程量4施工组织设计4.1施工条件(三通一平、地形地貌、水文)29 4.2料场选择与开采4.3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4.4施工交通运输4.5施工总体布置4.6施工总进度5环保规划设计5.1设计依据5.2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5.3环境保护设计5.4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6工程管理6.1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6.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6.3工程管理设施7工程预算7.1编制依据及标准7.2工程量统计表7.3经济预算施工图设计图册应含:(1)地质平面图(1:500~1:2000);(2)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1:1000);(3)防治工程总平面布置图(1:500~1:1000);(4)总剖面图(1:500~1:1000);(5)分项工程平面布置图(1:100~1:500);(6)分项工程剖面图(1:100~1:200);(7)工程监测布置图;(8)施工组织设计平面图;29 (9)重点项目、部位细部大样图(1:50~1:100);(10)新工艺、新方法实施说明及大样图。附件(1)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质勘察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专家审查意见及批复(其中,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质勘察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另册)。(2)业主委托书。(3)承担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设计人员执业证明等。(4)设计计算书(含结构力学及计算参数)。(5)基础资料统计表(含单项工程材料等表格)。(6)工程预算所有相关表(7)防治工程试验报告(8)防治项目特征表(9)数字化成果软盘或光盘29 泥石流工程地质勘察1泥石流勘察应在可行性方案设计阶段进行,补充勘察可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应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并对工程场地做出适宜性评价,提出防治方案及设计参数。2泥石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范围应包括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测绘比例尺:全流域宜采用1:10000~1:50000.中下游可采用1:2000~1:10000:沟床纵断面图,横向1:500~1:5000,竖向1:100~1:500;沟床横断面1:200或1:500。3泥石流调查测绘的主要内容(1)在形成区着重调查地层、岩性、构造及风化破碎情况,查明断层、崩塌、滑坡、岩锥等不良地质的范围,发育程度,及可能供给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大致储量,植被情况等。(2)在流通区着重调查沟谷地貌特征、沟床变迁和曲直情况,沟床纵坡、跌水、急弯、冲淤和旁蚀情况,泥石流痕迹的高度和堵塞的历史情况等。(3)在堆积区着重调查泥石流扇的形态、范围、坡度、植被、沟道变迁、冲淤情况;各次泥石流淤积物的叠置情况,沉积物的厚度、成灾情况,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和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等。(4)调查访问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历史和周期,了解泥石流的流动特征、淹没范围、持续时间,灾害情况,以及最大一次泥石流的冲出数量。(5)搜集当地的气象、水文、地震、航片、卫片等资料,并注意搜集泥石流爆发时的降雨强度资料,如日最大降雨量、时降雨量、30分钟或10分钟降雨量等。(6)调查泥石流流域内的湖泊、水库、弃渣等情况及对泥石流的影响。(7)调查当地防治泥石流的规划措施和防治的经验教训。(8)对特别严重的泥石流,宜设置观测站,对其进行监测。4当需要对泥石流采取防治措施时,应进行适当的勘探测试,进一步查明泥石流的性质、结构、厚度、流速、流量、最大粒径、冲出量和淤积量,以及拟建工程部位的地基岩土体情况等。5泥石流分类29 (1)按成因,分为自然泥石流和人为泥石流;(2)按发生的地貌条件,分为河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4)按固体物质提供方式,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侵蚀泥石流;(5)按动力学特征,分为土力类泥石流和水力类泥石流;(6)按诱发因素,分为暴雨泥石流、融冰泥石流;(7)按发育阶段,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和停歇期泥石流;(8)按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泥石流。(9)按暴发频率,分为高频泥石流和低频泥石流(附表)。6泥石流勘察报告,应对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危害性、场地的适宜性和防治工程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对防治的可行性进行评估。6.2.2泥石流的频率分类(1)泥石流的频率分类,如附录\所示。(2)泥石流的频率分类,应结合泥石流的易发程度的数量化综合评判及等级标准进行(参见附录B)。29 附表泥石流的频率分类和特征类别泥石流特征流域特征亚类严重程度流域面积(krn2)固体物质一次冲出量(×104m3)流量(m3/s)堆积区面积(km2)I高频率泥石流沟谷基本上每年均有泥石流发生。固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沟谷的滑坡、崩塌。爆发雨强小于2-4mm/10min。除岩性因素外,滑坡、崩塌严重的沟谷多发生水石流或泥流,规模小多位于强烈抬升区,岩层破碎,风化强烈,山体稳定性差。泥石流堆积新鲜,无植被或仅有稀疏草丛。泥石流沟中下游沟床坡度大于4%Ⅰl严重>5>5>100>lⅠ2中等1~5l~530~10010>5>100>1Ⅱ2中等1~10l~530~100<1Ⅱ3轻微<1<1<30注1:表中流量对高频率泥石流指百年一遇流量;对低频率泥石流沟指历史最大流量。注2: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宜采用野外特征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满足其中一项即可。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