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47 KB
  • 17页

XX 县XX 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pdf

  • 17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目目目目录录录录1绪言..................................................................................................................................11.1工程概况...................................................................................................................11.2勘察目的及任务.......................................................................................................11.3勘察技术依据...........................................................................................................21.4勘察工作布置原则...................................................................................................21.5勘察工作完成情况...................................................................................................32区域地质概况.................................................................................................................32.1地形地貌...................................................................................................................32.2地层岩性...................................................................................................................42.3地质构造...................................................................................................................42.4水文地质条件...........................................................................................................52.5岩溶...........................................................................................................................62.5.1岩溶形态............................................................................................................62.5.2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62.5.3岩溶水文地质区划............................................................................................72.6物理地质现象...........................................................................................................72.7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72.7.1历史地震及对工程场地的影响........................................................................72.7.2构造稳定性评价................................................................................................83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93.1基本工程地质条件...................................................................................................93.1.1地形地貌............................................................................................................93.1.2地层岩性............................................................................................................93.1.3地质构造与地震..............................................................................................103.1.4水文地质条件..................................................................................................103.1.5岩溶..................................................................................................................103.1.6物理地质现象...................................................................................................113.1.7岩土物理力学特征...........................................................................................113.1.8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123.2地下水水量评价.....................................................................................................123.3输水管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123.4输水泵站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133.5提水管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143.6水厂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143.7配水管网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154结论与建议...........................................................................................................................................15附件:1.工程地质平面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第1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111绪言1.1工程概况2011年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建于XX县XX镇境内,目的是将XX镇四合村龙洞子地下暗河之地下水经输水管道、泵站、提水管道、净水厂和配水管网送至乡镇农户家中。该供水工程计划解决解决XX镇9个村,2511户,共计9990人33的饮水困难。工程设计日工作时间14小时,引水规模为800m/d,水厂处理能力60m/h,3最高日供水规模758.68m/d。工程区位于XX县XX镇,沿管道及相关建筑物附近均有简易碎石公路或XX镇至XX县的水泥公路相通,交通运输条件较为方便,见下图。图3-1工程区交通位置图工程区位置1.2勘察目的及任务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拟新建提水泵站一个、水厂一处,配套建设输水管、配水管及入户管,管网沿XX县XX镇内呈树枝状延伸。本次勘察阶段为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是查明新建线路及各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进行分段评价,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查明供水管道沿线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的透水性,特别是强透水层、喀斯特化第1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岩层、易风化崩解岩层、山麓堆积体、膨胀土、红土、湿陷性黄土、软土等不良工程地质岩土体的分布情况。2.查明供水管道沿线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的分布情部、产状、性质及各结构面的组合关系。3.查明供水管道傍山渠段、深挖方渠段、高填方渠段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条件,以及边坡不稳定岩土体的分布、规模,分析其对线路的影响。4.查明待建建筑物地基岩土组成、性质和分布情况,分析地基的强度、变形、渗透特征和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条件。5.对供水管道及待建建筑物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提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1.3勘察技术依据本次工程勘察主要依据的规程规范如下:《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138-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水利水电工程坑(槽)探技术规程》SL166-96《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4勘察工作布置原则3根据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整体规划布置,其供水规模为758.7m/d,工程类型为Ⅳ型。其建设年限为2011年,设计年限为15年。结合工程规模和建设范第2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围,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区大量已在建项目的地质资料,本次勘察主要采取搜集和利用已有地质资料并结合工程地质测绘与钻探、槽(坑)探的工作方法。最终确定的勘察方案如下:1.勘察方式:本工程主要采用工程地质测绘结合钻探、槽(坑)探。其中工程地质测绘覆盖所有供水管道地区,勘察手段为槽(坑)探,钻孔布置于待建建筑物位置。2.勘探深度:对钻孔,勘探孔深度按进入基岩内2.0~3.0m考虑;对槽(坑),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结合现场揭示的地层情况而定。1.5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根据勘察任务及建设方的有关要求,结合工程区的实际情况。我院组织勘察队伍于2011年2月11日进场,于2011年2月25日完成野外工作。在野外通过对管道及相关建筑物的踏勘、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钻探、坑槽探等工作,充分消化分析了其它已在建工程的地质资料,基本查明了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在野外工作的同时,伴随开展了室内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的工作。最终于2011年2月26日提交了初设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相关图件。具体工作量详见地勘工作量统计表(表3-1)。表3-1地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单位比例工作量2平面km1:1000030工程地质测绘剖面m1:200102.99岩土结构工程地质专项调查点-120勘探钻探m/个-32.60/43槽(坑)探m/个-110/32砂岩组—6试验成果借用粉质粘土组—12222区域地质概况2.1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所处地貌分区属属盆地内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区之构造剥蚀盆中方山丘陵亚区。区内地形中部突起为山地、四周低缓为丘陵。中部山地主要由三叠系地层组成,山顶高程一般在600~720m,最高高程位于越溪和东兴场间,为865.8m,本工程即位于山地南西侧。山地外围为侏罗系地层组成的广阔红色丘陵区,第3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海拔小于500m,切割深度小于100m,沟谷纵横、山丘密布。工程区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控制明显,山区及河谷以侵蚀作用为主,丘陵区以构造剥蚀作用为主。2.2地层岩性据1997年《四川岩石地层》的划分方案,工程区归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之上扬子地层分区重庆小区。小区内出露地层仅有中、新生界,其中三叠系下、中统及上统普遍遭受不同程度剥蚀或沉积缺失,上侏罗统上部广泛被剥蚀,下白垩统部分有缺失;上第三系和下更新统全部沉积缺失。余皆发育齐全,总厚达8262m。侏罗系分布范围最广,于工程区内均内有分布,主要为河湖相红色砂、泥岩沉积,厚1400~2000m,与上覆、下伏层均为假整合接触,下部夹较多的湖相介壳灰岩及灰岩。白垩系见于工程区外围,为河、湖相红色砂、泥岩沉积,上下统间为假整合接触,下统仅在小区西部残存,厚度小于70m;上统亦以西部保存较全,最厚达932m。下第三系仅残存于宜宾柳嘉一带。第四系沉积物,主要为残坡积、冲洪积,多沿沱江、岷江水系沿岸或丘陵坡地分布。2.3地质构造工程区大地构造单元归属于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之川中台拱威远—龙女寺台穹。构造体系上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之四川沉降褶带西南部,区域内地质构造体系错综交织,相互干扰、迁就,彼此构成反接、归并、包容等复合关系。综合而言,区域基本格架以新华夏系之川中褶带为主体,包容威远辐射旋扭构造体系而成。川中褶带为本区内的主要构造,以穹隆状、鼻状、短轴状形迹微弱的褶皱为主,呈雁行排列,并伴有压性、压扭性断裂构造。由于受先期构造、周边条件的制约和后期旋扭构造的改造,使得各构造形态、规模大小不等,展布方向多为NE、NNE向并具顺扭特征,挽近期该褶带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上升。威远辐射状构造以威远背斜核部——“威远隆起”为砥柱作内旋反扭、外旋顺扭的辐射状构造。由压扭性断裂,穹隆状、短轴状及鼻状褶皱组成。工程区位于威远—龙女寺台穹东南端,XX县—威远隐伏断裂从工程区附近经过,该断层也系川中台拱构造之次级构造单元威远—龙女寺台穹与自贡台凹的分界线。断裂西起犍为罗城,向东经XX县、威远,东至内江银山镇,为推测隐伏大断裂。因工程区所处两次级构造单元的交界部位,构造发育。近场区构造除上述断裂外,另有回龙场断层、王家沟断层、长山断裂、XX镇坟背斜、威远背斜、铁山背斜等。下面仅第4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列举与工程区最近,且与工程最为相关的构造简述如下:1.回龙场断层北起威远回龙场,中经XX镇场,南抵基漕湾附近,长21km。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20~45°,最大断距180m。主要断于三叠系须家河组内部,断层破碎带宽1~3m,两侧分布有牵引褶曲、岩层陡急带、断层泥、断层角砾等挤压现象。在西侧有一条走向北东的次级断层与主断层构成入字型构造,示断层西盘向北北东方向斜冲,总体属压扭性逆断层,属非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层毗邻于工程水厂东侧,平距约200m。2.王家沟断层位于XX镇坟背斜西翼。北起XX县大车堰,南至燕子崖,长12公里。直向近南北,与回龙场断层基本平行,倾向西,倾角60~70°,断于须家河组内部,东盘岩层陡立,为压性逆断层。该断层位于工程水厂西侧,平距约1.3km。3.XX镇坟背斜位于XX县XX镇场以西,南起罗烧湾,北抵郑家庙。轴线长13km,轴向近南北。核部和两翼均由三叠系须家河组构成,两翼不对称,东翼倾角15~45°,西翼倾角60°,局部直立或倒转。场址区位于该背斜东翼,受其影响控制,工程区岩层呈单斜状,总体可视为倾向南东,具体根据各构筑物位置的不同而各有变化。2.4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所属区域气候温湿,降雨充沛,水文网发育,地表水渲泄畅通,与其密切相关的浅层地下水反映出埋藏普遍,循环交替强烈,低矿化,补给来源丰富而季节分布不均,动态受降雨和季节控制等鲜明特点。工程区第四系覆盖层分布广泛,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和中统雷口坡组灰岩、下统嘉陵江组灰岩。根据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特征,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覆盖层中的孔隙水、砂泥岩孔隙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三种。1.第四系松散层中孔隙水多赋存于坡积体和沟谷地带冲积层内,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次为地表溪流的补给,就地补给,就近排泄,泄水面受地形起伏限制,支离破碎,无区域性联系,水位埋深与地形切割关系密切。2.须家河组砂岩厚层状,强度高,结构较致密,孔隙率小,地下水储集形式以裂隙占重要地位,总体而言富水性差,水量较小。3.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分布于背斜核部低山槽谷区,以裂隙溶洞水为主,水量第5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较大。2.5岩溶区域内碳酸盐可溶岩地层沿威远背斜核部分布,在长期溶蚀侵蚀作用下,区内发育了形态各异的岩溶地貌形态。区内岩溶地层主要有三叠系雷口坡组、嘉陵江组等,主要岩性为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含钙质页岩和岩溶角砾岩(地下为石膏),出露总厚度417.5m。受构造影响,岩体裂隙发育,为地下水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裂隙与岩溶交织,遂构成裂隙、溶隙与溶道兼具,而以裂隙溶隙储集为主要形式的含水结构,个别较大者发育为暗河。据物探资料,工程区碳酸盐类岩体裂隙率一般5%~8%,大者如雷口坡组岩溶裂隙率可达17%。2.5.1岩溶形态地表岩溶形态:主要表现溶沟(槽)、溶洞,次为溶穴、溶隙、溶蚀洼地。地下岩溶形态:主要表现为落水洞、溶洞、暗河。据统计,区域内嘉陵江组溶洞发育规模一223般10个/km,雷口坡组溶洞发育规模一般2个/km。体积一般100m以下,分布高程360~560m,由河谷向分水岭递次减少,无明显成层性。其中高出河水位0~20m者常构成地下水排泄通道。2.5.2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工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降雨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据XX县气象局多年实测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39.0℃,极端最低气温-2.7℃。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绝对湿度17.0毫巴。多年平均风速1.6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5m/s。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11.3h。多年平均蒸发量1154.3mm。多年平均降雨量1091.1mm。6~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2.5%,7~8月占46.0%,冬季占3.3%,春节占24.2%。丰收年最大降雨量1543.7mm,最小680.1mm,相差2.2.7倍。工程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于威远背斜核部,分布标高400~750m间,级成较低的山地和斜坡,四周为须家河组的砂页岩组成高耸的脊状山和单面山环绕。岩溶潜水除受大气降水灌入式补给外,还可以得到地表溪沟水、须家河组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径流一般经过隙流、隙脉流、脉管流、管流等过程,其中以隙流、隙脉流为主,次为脉管、管流。大气降水经地表岩溶洼地、漏斗及溶蚀裂隙汇集,通过落水第6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洞、溶蚀裂隙下渗,形成本区的岩溶水地下径流。岩溶水一般沿构造线(主要为层面)方向从分水岭向各横向河谷作内向运动,至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附近以泉和暗河的形式排泄。岩溶地下水排泄的主要形式为暗河、泉水。2.5.3岩溶水文地质区划归纳工程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点及岩溶发育强度、泉水分布、流量和渗漏形式等特征,本工程岩溶发育状况可划为中等~弱岩溶区。2.6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区物理地质作用主要受岩性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卸荷和崩塌。风化:工程区岩石风化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强度、深度和分布规律明显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制约。现场调查表明,沟谷岸坡、山脊岩体较易风化。场地内分布之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以较硬岩为主,钙质胶结,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但所夹泥页岩、煤线间夹粉砂岩抗风化能力则明显较弱。工程区风化表现为差异风化和夹层式风化,坡斜地带风化作用多使砂岩突出于下伏泥页岩、煤线之外形成倒悬坡。卸荷:工程区附近山体突兀,多由巨厚层~块状砂岩夹少量同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构成,崖坡陡立,边坡以松驰张裂变形为主,常有卸荷裂隙分布,现场调查发现卸荷裂隙张开度0.5~2cm不等,多有粘土充填并伴生有杂草。卸荷带水平宽度一般3~4m,最厚可达8~10m。崩塌:工程区所属构造侵蚀地貌,沟谷地段受切割较深,多形成陡崖陡坡,且局部地段软硬相间的基岩受风化作用形成倒悬坡。卸荷裂隙及其它节构面共同组合,对坡体切割、分离,为崩塌、倾倒的形成提供了边界条件。最终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散落型崩塌和倾倒,但方量均不大。2.7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2.7.1历史地震及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据地震史料记载,2008年5月12日以前,区域范围内历史上曾发生过61次Ms≥4.7级的中、强地震,其中4.7~5.9级53次;6.0~6.9级6次;≥7.0级2次,最大为1974年云南大关北7.1级地震。从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来看,6.0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场地西侧的马边——雷波——大关一带,4.7~5.9级的中强地震也主要沿该带展第7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布,但在场地东侧的XX县——富顺——宜宾一线及自贡地区也时有发生。统计分析认为,绝大多数历史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烈度为≤Ⅴ度,参见区域构造格架及地震(Ms≥4.0)震中分布图(图2)。图2场地区域构造格架及地震(Ms≥4.0)震中分布图工程区位置2.7.2构造稳定性评价工程区位于四川盆地丘陵区,从地貌特征来看,第四纪以来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缓慢抬升,抬升幅度约200~300m,未见明显的差异运动。区内褶皱以短轴穹隆和鼻状构造为特征,断裂不发育,为一整体抬升区,其抬升速率与四川盆地全新世以来的地壳抬升速率大体一致。切割不深的河谷形态以及起伏平缓的丘陵地貌,显示出缓慢抬升的新构造运动特征,是一个新构造运动较微弱的地区。研究区范围内,6级以上强震主要产生在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上。“5.12”地震以前的历史地震表明,外围地区及场地附近历史地震对工程区的最大影响烈度为V度,5.12”地震中,根据《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和各烈度区面积、范围的说明,本工程场地区属该特大地震波及影响区,地震时场地烈度为Ⅵ度。第8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综上,工程场地新构造不发育,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根据工程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判定,工程区属构造基本稳定区。333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1基本工程地质条件3.1.1地形地貌工程区建于岷江水系一级支流越溪河左岸支流朱家河中上游,地貌分区属浅切割低山区,地形与构造上的威远穹窿背斜吻合,表现为东南翼陡,西北翼平缓,主要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类型,其次为构造剥蚀和其它类型。工程区取水口至水厂一线河曲较发育,总体呈东西流向。其中取水口至尸骨咀一带河谷较窄深,呈“V”型,河床高程一般465~480m左右,微地貌上表现为单面低山,标高680~720m,切割深度一般200m左右,山间“V”形沟谷及陡崖发育,崖底多见有小规模崩塌现象。尸骨咀至水厂一带,河谷较开阔,呈“U”型,河床高程一般452~465m左右,两岸高漫滩及阶地发育,多已被人工改造为台阶状水田。滩地后沿为单面低山。3.1.2地层岩性工程区地层露头良好,易于观察,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侏罗系、三叠系砂泥岩构成,地层较简单,分述如下:S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主要为民宅基础、护坡砌石等,分布于工程区村落住宅附近,厚薄不均。al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主要为粉质粘土:褐紫色~暗紫色,粉粒含量不均,局部地段夹团状、条带状粉细砂,呈透镜体分布,湿~饱和,软塑~软可塑状。分布于冲沟、河床中,层厚一般2~3m。col+dl3.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为孤块碎石土:由砂岩孤石、块碎石夹粉质粘土组成,均为老堆积体,厚5~10m不等,孤石粒径最大可达4m以上,具明显架空结构,结构松散为主,局部稍密状。主要见分布在取水口附近沟谷两岸由砂岩组成的陡崖坡脚地段。el+dl4.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粉质粘土,褐紫色~暗紫色,稍湿,硬塑状,广泛分布于建设场地内丘体顶部及斜坡上,局部含碎砾石,层厚不大,一般仅0.5~1m。第9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5.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为一套长期遭受剥蚀的古地理基础上沉积的一套河湖、沼泽相含煤岩系。灰色、灰白色、黄灰色厚层块状砂岩与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页岩夹煤等互层组成,顶部为一层块状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按其岩性特征从老至新可分为6段16(T3xj~T3xj),其中1、3、5段为含煤段,以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页岩夹煤层等软岩为主;2、4、6段以砂岩等硬岩为主。于建设场地内均见有分布。6.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为一套海相沉积岩系,以灰、黄灰等色薄~中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及石膏层(或“盐溶角砾岩”),底部为杂色(黄绿、紫红)泥页岩、泥质白云岩,灰岩富集于中部。主要见分布于工程取水口至顺河煤矿一带。3.1.3地质构造与地震建设场地中水厂、泵站紧邻回龙场断层,地处断层上盘,取水口位于回龙场断层下盘,平距约4.6km。建设场地均位于XX镇坟背斜以东,但受回龙场断层构造影响较大,其产状倾向W或NW,倾角4~7°不等。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一般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动参数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地震烈度Ⅵ度,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场地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三组。本供水工程属Ⅳ型,主要建(构)筑物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建设场地中泵房位置有粘质砂土层分布,其粘粒含量不均,微具塑性。场地属Ⅵ度区,可不考虑地震液化问题。3.1.4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受干湿交替环境影响较强烈,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G判别,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地下水矿化度普遍微弱,多数0.5g/L以下,其水平变化主要与地下水径流条件有关,即由径流活动的山区至径流活动较弱的丘陵区,呈现由低向高变化的总趋势,并且这种变化还受含水层岩性的影响。综合而言,场地水质类型较简单,属浅层低矿化度淡水,其---化学类型一般为HCO—Ca水和HCO—SOCa水。3343.1.5岩溶本工程岩溶发育状况为中等~弱岩溶区。项目所取水源即是位于XX镇四合村龙第10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洞子的地下暗河,该暗河发育于T2l灰岩的顶部。3.1.6物理地质现象如前所述,场址区物理地质现象以岩体风化为主,砂岩强风化层厚一般1~2m。卸荷、风化主要分布于建设场地外围附近的陡峻山体地带。3.1.7岩土物理力学特征r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成份混杂,结构不均,以承载力低,压缩性高为主要工程特征。alel+dl2.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主要由细粒土构成,包括粉质粘土、砂质粉土等,一般含母岩碎屑或碎粒,前者湿~很湿,软塑~软可塑状,后者一般稍湿~湿,硬塑~可塑状。根据试验成果,其物性指标变异性较小,3力学指标变异性较大,天然密度一般1.77~1.86g/cm,含水量18~24%,塑限12~17,液限23~35,孔隙率43~46%,粘粒含量均值36.03%,压缩模量Es0.1~0.2=2.4~3.5MPa,-4-6渗透系数一般介于1×10~1×10cm/s间,弱~微透水为主。总体以承载力低,压缩性高为主要工程特征。col+dl3.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为粗粒土,主要由孤碎块石土、块碎石土构成,孤块碎石主要为砂岩,斜坡坡麓地段一般为碎块石土,碎石含量一般60~70%,块石含量较少,一般5~10%,磨圆度差,分选性差,结构松散,具架空结构。陡崖沟谷地段粒径普遍偏大,块碎石含量约占80~90%,可见>4m的巨孤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结构松散,具架空结构。其充填物均为粘土或粉质粘土,混砂岩角砾,可塑状。3据相关资料,其天然密度1.9~2.0g/cm,含水率8%~12%,孔隙率35~40%,渗透系数-2一般>10cm/s,强透水,以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显著不均匀为主要工程特征。4.T3xj砂岩,厚层状,以中粒砂状结构为主,局部为粗粒或中粗砂状结构,一般弱风化岩体为黄色,新鲜黄色夹灰色。据各类砂岩的试验成果,中粗砂岩的弱风化岩3块天然密度均值2.35g/cm,孔隙率均值12.4%,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24.5MPa,3软化系数0.44。中细砂岩的弱风化岩块天然密度均值2.48g/cm,孔隙率均值8.2%,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均值48.7MPa,软化系数0.61。总体可达较硬岩标准,局部粗粒或中粗砂状可达偏硬的较软岩标准,岩体质量等级以Ⅲ级为主,少量Ⅳ级,破碎岩体属Ⅴ级。5.T3xj泥岩,层状,泥质结构,黄色、黄灰色。耐崩解性能较差,弱风化岩块天3然密度2.45~2.50g/cm,孔隙率7.8~12.2%,单轴饱和抗压强度4.1~12.8MPa,平均值第11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9.14MPa,标准值8.04MPa,变异系数0.15,变异性较低。软化系数0.37~0.62,平均值0.49。总体属较易软化的较软岩,岩体完整性较差,岩体质量等级以Ⅳ~Ⅴ级为主。3.1.8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根据本次勘察的勘察成果,结合我院对工程区大量已建项目的勘察设计资料,按各层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类别我院在本地区同层位同岩性的工程经验,最终确定本工程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如下表所示。天然允许抗剪强度开挖边坡密度(ρ)承载力层位岩土名称状态ρfC[R]临时永久3g/cm—MPaMPa内摩擦角12~15°el+dlQ4粉质粘土可塑1.8~1.9内聚力12~18kPa120~1501:11:1.3-1:1.5压缩模量2~5MPa内摩擦角10~13°al+plQ4粉质粘土可塑1.9~2.0内聚力10~14kPa110~1401:1.251:1.5-1:1.75压缩模量2~3MPa内摩擦角25~30°col+dlQ4碎石土稍密1.9~2.0内聚力5~8kPa200~2501:11:1.25-1:1.5压缩模量15~20MPa强风化2.3~2.350.40~0.4501.0~1.31:0.51:0.7-1:0.8砂岩弱风化2.4~2.450.52~0.5502.5~3.01:0.251:0.4-1:0.5T3xj强风化2.20~2.250.35~0.3700.5~0.81:0.51:0.75~1:1泥岩弱风化2.45~2.50.38~0.4000.7~1.01:0.41:0.6~1:0.75注1:高度较大的边坡应分级开挖放坡,分级放坡时应验算边坡整体的和各级的稳定性。岩土开挖时如遇地表水、地下水活动较强烈时,边坡值应放缓并加强支护。3.2地下水水量评价本工程取水口位于位于XX镇四合村龙洞子的地下暗河,实地调查发现,该地下暗河出口位于XX镇至东兴公路路基底部,地形上为大面积之崩坡积体,最大实测崩积孤石可达4m,已完全覆盖溶洞出口,无法深入对暗河溶洞做进一步的地质调查。通过收集历史相关实测资料,该暗河编号为青峰场102号暗河,最小枯期流量11.8L/s,雨季可达500L/s以上,本次工程勘察时其枯期实测流量25.7L/s(2011年2月12日)。3按历史最小枯期流量计算,暗河地下水规模为1019.52m/d,远大于本工程项目3758.68m/d的供水需求,地下水量有保障。3.3输水管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输水管线起于四合村龙洞子地下暗河出口之已建引水池(高程490.00m),采用第12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DN180PE管引止于XX镇以东约500m的大屋沱(高程452.00m)。输水管线总长约10km,分段评价如下:1.取水口至四合厂段(0+000~0+750):取水口位于朱家河河左岸,管线沿左岸高漫滩台地布置,至四合厂位置管线斜穿河床至右岸。沿线覆盖层主要为冲洪积块碎石,厚度较大,推测深度>5m。沿线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场地稳定性较好。管道天然地基主要为稍密状块碎石,承载力及变形指标能够满足该管道的设计要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砂石结构。2.四合厂至尸骨咀段(0+750~7+910):为避免河水冲刷影响,本段管道沿河右岸XX镇至东兴简易公路内侧布置,地形上属山体斜坡前沿。沿线公路大部分系开挖山体而成,故管道所处公路内侧基岩多浅埋或裸露,仅在山间V形冲沟处有可塑状冲洪积粉质粘土分布,临公路亦间或分布有民房等建筑。沿线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场地稳定性较好。管道天然地基主要为强风化基岩、可塑状粉质粘土,承载力及变形指标能够满足该管道的设计要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砂石结构。对沿线分布之人工堆积层段,其工程性质较差,若填土层不厚,可全部挖除,将基础落深或加厚垫层处理,当填土层较厚时,可考虑换土或采用片石表面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措施。需注意的是,公路内侧已建有东兴至成都的大型天燃气管道,施工时应注意减少管道开挖对已建公路和天燃气管道的影响。同时,管道在四方碑处跨越一小河沟,施工时应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不影响已建公路桥的安全。3.尸骨咀至大屋沱段(7+910~9+985):管线沿朱家河右岸冲积台地前沿的公路内侧布置,台地现已被整平为台阶状水田,地形宽缓,覆盖层以可塑~软塑状的冲洪积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夹砂土透镜体,底部硬塑状,多含母岩碎砾,厚度一般4~8m不等。沿线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场地稳定性较好。管道天然地基主要为可塑状粉质粘土,承载力及变形指标能够满足该管道的设计要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砂石结构。3.4输水泵站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输水泵站位于朱家河右岸大屋沱,地形上为一冲积台地,台地现已被整平为台阶状水田,地面高程452.5~454.7m,河面高程450m左右,地形较平坦,相对高差约1~2m。场地覆盖层为可塑~软塑状的冲洪积粉质粘土为主,夹砂土透镜体,底部硬塑状,多含母岩碎砾,根据钻孔揭示及邻近地质调查,其厚度4~5m不等。场地基岩为T3xj砂岩,厚层状,受邻近断层挤压影响,其完整性较差,岩体质量等级可划为Ⅳ级,强风第13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化厚度约1~1.5m。场地及附近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稳定性较好。1.泵站:泵站为单层砖混结构,设机泵房一间,配电室一间,建议均采用条形基础或独立柱基,可考虑选择可塑状的冲洪积粉质粘土做基础持力层,必要时对下伏的覆盖层进行换土处理。2.水池:水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其埋置深度和场地基岩埋深,建议采用桩基础,将水池放置于桩基顶部承台上,选择弱风化砂岩做桩基础持力层,基底应嵌入弱风化砂岩内大于1倍桩径。水池毗邻河边,地下水埋藏较浅,设计时应进行相应的抗浮稳定计算,抗浮水位建议以水池地面高程为宜。场地覆盖层较厚,且有砂土层分布,施工时应注意加强基坑支护及抽排水工作,以保证安全。3.5提水管线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提水管线自泵站水池内取水至水厂,管道采用D外=110mm的PE100级聚乙烯管,PN=1.0MPa,长约240m。管线沿大屋沱泵站后坡的灶额山斜坡布置,坡底地面高程455,厂区地面高程508~510m。斜坡多呈台阶段,坡度25~30°,临厂区位置公路外侧有约2m高的60~70°陡崖分布。坡面现多为茶园或旱地,覆盖层普遍较浅,以可塑状残坡积粉质粘土为主,基岩裸露或浅埋,为Txj砂岩,产状270°∠5°,较完整。沿线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斜坡自然边坡稳定。管道天然地基主要为强风化砂岩,承载力及变形指标能够满足该管道的设计要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砂石结构。3.6水厂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水厂布置于XX镇至五桐村乡村简易公路左侧,地处灶额山近斜坡顶部,厂区占地面积约2亩:长度35m,厂区宽度38m。厂区管理房有两处,一处为工作间(含加药间、加氯间),单层砖混结构;二为综合办公楼,两层砖混结构。厂内水池有3个,分别为沉淀池、滤池、清水池。水厂厂区地形上属山体斜坡中上部,地面高程508~510m,坡面现为水田,呈台阶状,覆盖层普遍较薄,厚1~2m,以可塑~软塑状残坡积粉质粘土为主,下伏基岩为T3xj泥岩,厚层状,产状270°∠5°,强风化层厚约1~1.2m,完整连续,岩体质量等级为Ⅳ级。厂区后为山体斜坡近顶部,基岩浅埋或裸露,当前为茶园或旱地。厂区及附近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自然边坡稳定,利于厂址建设,现分别评价如下:第14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1.管理房:工作间为单层砖混结构,综合办公楼,两层砖混结构。建议均采用条形基础或独立柱基,选择强风化泥岩做基础持力层。基底应嵌入强风化泥岩内>0.5m。2.沉淀池、滤池、清水池: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其埋置深度,水池整体嵌入基岩中,为整体基础,基础持力层为弱风化泥岩,不存在承载力及变形稳定问题。水池地处斜坡,地下水埋藏较深,设计时可不进行相应的抗浮稳定计算。3.7配水管网网网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网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评价工程配水管网起于水厂,供水范围分布于XX镇XX镇9个村,共服务2511户,9990人。配水管线所处地貌总体为单面低山,仅朱家河两岸有河岸滩地分布。一般而言,管线所经山间沟谷或河谷地段,覆盖层多以可塑~软塑状冲洪积粉质粘土,其厚度普遍较大,管线所经山体斜坡地段,则覆盖层多以可塑状残坡积粉质粘土为主,基岩裸露或浅埋,多为T3xj的厚层砂岩或层状泥岩,基岩总体完整连续。沿线少见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分布,仅有的崩塌滑坡体仅局部分布于山前陡崖段,与配水管网均有较远距离,对工程建设无影响。配水管网管径较小,对工程地质的要求不高,工程地质对于修建本项目配水管网是适宜的,管道天然地基主要为强风化砂岩或可塑状粉质粘土,其承载力及变形指标能够满足该管道的设计要求,基础形式建议采用砂石结构。444结论与建议1.经勘察工作查明,本供水工程所处区域属构造剥蚀地貌。场址区附近有断层分布,但规模不大,属非全新活动断裂,对本工程影响不大。工程区山体陡崖个别地段有滑坡及崩塌分布,但距线路和构筑物均有较远距离,对建设场地无影响。工程区对修建该项目是适宜的,可行的。2.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一般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动参数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地震烈度Ⅵ度,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场地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三组。本供水工程属Ⅳ型,主要建(构)筑物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3.本工程岩溶发育状况为中等~弱岩溶区。项目所取水源位于XX镇四合村龙洞3子的地下暗河,按历史最小枯期流量计算,暗河地下水规模为1019.52m/d,远大于本3工程项目758.68m/d的供水需求,地下水量有保障。4.管线基础大部分可置于可塑状粉质粘土及强~中等风化基岩内,基础形式可采用砂石基础,基础构造上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当管线位于稻田中时,建议先将稻田水放干至土体达到可塑状态后再进行开槽施工,并采用分段开挖及时埋管回填的方第15页 XX县XX镇中心水厂集中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报告式。当管道位于填土层中时,若填土层不厚,可全部挖除,将基础落深或加厚垫层处理,当填土层较厚时,可考虑换土或采用片石表面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措施。5.管线地基为基岩、土层两类,应注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同时对于管道急转弯状,应注意水压力的不平衡问题。6.管线临河位置较近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管道基础和地基的防冲问题。7.管线通过建(构)筑物(公路、桥梁、民房、管线、堡坎等)段,施工时应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不影响已建建筑物的安全。8.各建(构)筑物位置下伏基岩埋藏普遍较浅,建议选择强~弱风化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泵站水池毗邻河边,建议进行抗浮稳定计算,施工时应注意加强基坑支护及抽排水工作,以保证安全。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