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50 KB
  • 14页

重庆某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oc

  • 1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01/121前言1.1工程概况为了加快北部城区建设,重庆xx实业有限公司根据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进度的要求,拟在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区修建xx大道道路工程,委托我公司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阶段定为一次性勘察。拟建xx大道为北部新城区北部园区南北向城市一级主干道。xx大道起点(里程桩号为K0+000)为青杠堡,设计路面高程H=396.20m,经李子林于李家院子交于经开大道(李家院子互通式立交,里程桩号为K0+840至K1+360,路面高程H=395.03~381.70m),向东南沿老xx大道经方田湾、金钱堡、岩洞湾于尖山交于210国道(尖山立交,里程桩号为K3+240至K3+680,路面高程H=306.88~298.38m)。在邓家湾从渝长高速公路上跨通过(渝长高速公路跨线桥,里程桩号为K4+400至K4+520,桥面高程H=285.42~283.26m)。xx大道在童家嘴与渝怀铁路相交(渝怀铁路跨线桥,里程桩号为K4+920至K5+000,桥面高程H=267.66~263.82m),后与寸滩港区公路相连。终点里程桩号为K5+106.712,设计路面高程H=258.70m。全长5106.712m。该工程由重庆达士工程事务所设计。设计道路宽度为70米,双向8车道,行车速度为60Km/h,道路纵坡0.5~5%。其中李家院子和尖山两座互通式立交均为:设计荷载:汽车(城一A级),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采用落地支架现浇施工。渝长高速路和渝怀铁路两座跨线桥均为:设计荷载:汽车(城一A级),预应力砼筒支T形梁桥,采用预制吊装施工。该道路工程共布设人行地道7条。道路路基设计方案为:填方边坡上部8m坡率采用1:1.5,8m以下坡率采用1:1.75,预留2.0m宽马道,并进行斜坡绿化;挖方边坡为土质边坡时坡率采用为1:1,为岩质边坡时坡率采用为1:0.5。1.2目的、任务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及“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拟建道路段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及设计参数。具体任务如下:1.2.1查明桥位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1.2.2探明桥梁墩台地基覆盖层及基岩风化层厚度,岩体风化与构造破碎程度,软弱夹层及地下水情况;1.2.3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地基基本承载力及天然、饱和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1.2.4现场鉴定岩土地基特性,并提出处理措施建议;1.2.5工程地质勘察以钻探为主结合工程地质调查;1.2.6钻孔深度按桩基础考虑,孔深在中风化基岩下5m;1.2.7对桥墩、台基础类型、埋置深度提出经济合理建议。1.3勘察依据1.3.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1.3.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3.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规范》(JTJ024-85);1.3.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1.3.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1.3.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1.3.7《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重庆市地方标准);1.3.8《建设工程勘察合同》(附件1);1.3.9《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1.3.10《xx大道工程地质勘察纲要》(附件3);1.3.11《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xx大道道路工程方案设计图》(附件4);1.3.121:500现状地形图1.4工作布置及完成情况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和《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的要求,参照上述勘察依据,经现场踏勘,结合该道路路段区以Ⅱ类场地为主,局部为Ⅲ类场地的工程地质特征,我公司编制了以机械岩芯钻探为主,配合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测量、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击实试验、现场大重度试验、抽(提)水试验、室内岩、土、水试验等工作内容的《工程地质勘察纲要》。该道路路段区内共布置钻孔116个。孔深在桥位区要求进入设计路面以下中等风化基岩内5.0m,在路基段要求进入设计路面以下中等风化基岩1~2m。采样孔54个,采集中等风化岩芯样40组,土样30组,提水试验孔3个,标准贯入、试验孔6个计6m,动力触探试验2个计17.50m。形成纵向勘探线1条、横向勘探线58条,横向勘探线间距一般小于150m,在桥位区、高边坡、高填方路堤区、高挖方路堑区适当加密勘探线,以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野外工作始于2001年11月7日,投入北京—100型钻机三台,至11月27日结束,转入内业分析、整理。共计完成钻探进尺944.75m。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4-1。表1.4-1实物工作量统计项目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工程测量原位测试水文观测室内试验钻孔进尺剖面钻孔标准贯入动力触探大重度试验水位观测抽(提)水试验岩样土样水样击实试验单位Km2个m条Km个孔m孔m点孔孔组组件件2116944.75642011666217.50311684030431.5质量评述1.5.1钻孔定位、剖面测量采用苏光J2经纬仪、索佳RED-ZL光电仪施测。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座标采用重庆市独立座标系。精度满足要求。1.5.2钻探:严格按钻探规程及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回尺进尺控制在2m以内。精度在0.01m以内。第四系全新统土层采用无水或小水量跟管钻进。土层采取率≥65%,基岩强风化层采取率≥65%,中等风化层采取率≥80%,均符合规范要求。钻探质量优良。1.5.3现场地质人员跟班编录,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及时指导施工。地质资料按要求收集准确、及时、齐全、可靠。各项资料在野外均进行了自检和互检工作。进行了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终孔24小时后孔内水位测量,资料整理符合要求。1.5.4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地质人员现场指导并监督全过程,数据采集合理、齐全。1.5.5样品采集数量及试验项目均符合规范要求。样品采集认真负责,按规程及时蜡封送检。岩石试验、土工试验、水质分析由重庆冶金地质测试所和水利部长江科学院重庆岩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素填土的击实试验由重庆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完成。综上所述,本次勘察质量优良,达到一次性勘察精度。经内业分析、整理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后提交的成果报告,可供施工图设计使用。2路段区地质环境条件2.1场地位置及交通拟建道路路段区位于重庆主城北部经济新区,隶属鸳鸯镇行政辖区。地理座标X=76000~79700m,Y=61900~63100m。道路路段区与210国道、渝长高速公路、旧xx大道相连,交通极为方便。2.2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暖,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8.4℃,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勘察区内无常年性流水,只在拟建李家院子立交西侧约100~150m有一季节性小溪沟。勘察期属旱季,已基本断流。2.3地形、地貌道路路段区地处丘陵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区内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总体由西(起点)向东南(终点)逐渐降低,地面标高在240~460m之间。其地形坡度角多为5°~40°,局部地带基岩因人工开挖形成陡崖、陡坎。2.4地质构造勘察区区域地质构造属龙王洞背斜,龙王洞背斜核部位于K3+720~K3+760段。据地表调查,K0+00至K3+720段为龙王洞背斜的北西翼,岩层产状为300°~310°∠8°~11°;K3+720至K3+760段为龙王洞背斜的核部,岩层产状水平;K3+760至K5+106.712为龙王洞背斜的南东翼,岩层产状为110°~120°∠18°~20°。道路区段测得裂隙主要有以下二组:Ⅰ组:220°∠74~88°,裂隙宽2~4m,间距1~2m,延伸大于4m,泥质充填,胶结一般。Ⅱ组:100~120°∠45~62°,微张,间距0.5~4m,延伸2~4m,无充填,裂面有锈斑。岩体属块状结构,裂隙不发育。2.5地层岩性经本次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道路路段内分布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el+dl)和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基岩(砂岩和泥岩)。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Q4ml)2.5.1素填土(Q4ml):褐色,主要成份为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硬质物块径在20~300mm之间,土石比为4:6~5:5。松散,稍湿状。据调查其填龄多小于2年,属新填土。主要分布于拟建李家院子立交、旧xx大道和尖山立交范围(其中尖山立交范围勘察期正在回填)。钻孔揭露厚度为0.40(ZK28)~9.10m(ZK59)不等。2.5.2粉质粘土(Qel+dl):褐黄色或土黄色,成份较均匀,顶部多含植物根系,底部含少量风化岩屑,呈可塑~硬塑状,在农田、鱼塘范围呈软塑状。该层在路段区分布较广泛,为主要土层。钻探揭露厚度为0.40(ZK40)~8.70m(ZK115)不等。~~~~~~~~~~~~~~~~不整合~~~~~~~~~~~~~~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伏于填土层或粉质粘土层之下,不整合接触,下伏基岩由泥岩和砂岩互层组成。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2.5.3泥岩(J2s):暗紫色或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砂质含量较高,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在路段区分布较广泛,为主要岩层。绝大多数钻孔均有揭露,揭露厚度为1.90(ZK60)~22.10m(ZK76)。2.5.4砂岩(J2s):灰色~灰黄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次为云母等。中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在路段区分布范围相对较窄,为次要岩层,多夹于泥岩层中。钻探揭露厚度3.60(ZK49)~13.60m(ZK24)。2.6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根据钻探揭露,路段区内基岩顶面埋深0(ZK45)~13.70m(ZK59)。基岩顶面随地形起伏而起伏。其中K4+920~K5+106段基岩顶面坡角较陡,多在20°~30°之间,局部可达45°,其余路段区多小于10°。根据钻探获取岩芯的实际情况,将路段区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芯多呈碎块状,质软,裂隙发育,厚度为0.00(ZK20)~3.40m(ZK40)不等,底界高程为245.73~415.87m。中等风化带岩芯多呈完整长短柱状,质硬,裂隙不发育。2.7水文地质条件2.7.1地下水拟建道路路区段地表绝大部份被粉质粘土层覆盖,少数地段(李家院子立交、尖山立交、旧xx大道)被人工填土层覆盖,填土层结构松散,孔隙发育,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属隔水层。下伏基岩以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岩或砂岩透镜体,泥岩属粘土岩,透(含)水性差,属相对隔水层,砂岩因分布范围小,裂隙不发育,且多呈闭合状,裂隙连通性差,产状平缓,故含水性较差,但属相对含水层。拟建道路区因地势相对较高,处于丘坡上部,地形坡度较大,当大气降水后,多形成地表径流,向地势低洼处排泄。整个道路区未发现地下水的露头(泉、井)出露,故从含水层分布情况及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分析,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拟建道路区地下水贫乏。但素填土层较厚且地势低洼处在雨季有形成局部滞水条件。钻探施工完毕后,提干钻孔内循环水观测地下水位,发现拟建道路区段绝大多数钻孔地下水位不恢复,只在尖山立交素填土层较厚处钻孔地下水位有少量恢复,说明整个道路段区无统一地下水位,地下水贫乏。在地势低洼的素填土层有少量积水。取ZK115钻孔地下水作水质分析成果如下表:水样PHSO42-游离CO2HCO3-Cl-侵蚀CO2Ca2+Mg2+地下水7.063515.65188.4011.880.00111.9828.72根据水质分析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第十三章的有关标准判定,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筋砼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无腐蚀性。2.7.2地表水据地表工程地质调绘,路段区内绝大地段无地表水体存在,冲沟只有在雨季才汇集大气降水。在拟建李家院子立交的西侧现有一小溪沟,据调访常年洪水位为384.50m,百年一遇最高洪水位为390.40m(1981年7月)。取该溪沟水作水质分析成果如下表: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水样PHSO42-游离CO2HCO3-Cl-侵蚀CO2Ca2+Mg2+地表水6.9540.0013.90193.7414.680.00121.1726.81根据水质分析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第十三章的有关标准判定,地表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筋砼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2.8不良地质现象和地震据地表调查,路段区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软弱夹层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版)划分,路段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据有关资料及地区经验,对应地震烈度Ⅵ度的地面最大水平加速度为5~10cm/s2,中等风化砂岩的剪切波速为1.0~1.5Km/s,中等风化泥岩的剪切波速为0.6~0.8Km/s,砂、泥岩的卓越周期为0.1~0.15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划分:路段区属抗震的有利地段;地基土类型为:填土属软弱(场地)土,粉质粘土属中软~中硬(场地)土,基岩为坚硬(场地)土,覆盖层厚0.00~13.70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划分为Ⅱ~Ⅲ类场地。3室内岩土试验及原位测试成果的统计分析3.1室内岩土试验成果的统计分析本次勘察共采取中等风化泥岩样32组,砂岩8组,土样30组。进行室内岩石的物性、饱和及天然抗压、抗拉、三轴抗剪强度试验和室内土样常规试验和剪切试验。试验成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GBJ7-89)的有关规定进行数理统计,统计计算结果见附表2-1~2-2。由附表2-1、2-2可知,泥岩变异系数0.1≤δ<0.2,变异性低;砂岩变异系数≤0.1,变异性很低,数理统计成果符合地区建筑经验,可信度较高。3.2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的统计分析为了确定素填土的承载力、密实度,采用重型动力触探(N63.5)对素填土进行了现场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共布置试验孔2个,并进行了现场大重度试验3点次。采原状土样3件进行室内标准击实试验,以确定填土参数。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P229表3-2-19),确定路段区素填土承载力标准值。试验成果的统计整理见附表4和动力触探试验曲线。为了确定粉质粘土的承载力,以校核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的可信度,对粉质粘土进行了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共布置试验孔6个,6米。试验成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的附录五、附录六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成果见附表5。3.3地基承载力的确定3.3.1岩质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条形浅基础与独立浅基础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第3.2.5条规定由下式确定:f=frk·ψ式中:f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ψ——折减系数,本工程取ψ=0.20,其余力学指标相应折减,其中内摩擦角φ按0.80折减。岩石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值见表3.3-1。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表3.3-1岩石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值指标名称天然重度kN/m3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备注泥岩强风化23.00*//300*#//“*”代表经验值,“#”代表标准值中风化25.244.922.8857525°45′204砂岩强风化23.50*//400*#//中风化24.0021.7216.51330042°22′1590嵌岩灌注桩基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的5.2.11条公式计算。其中frc对中等风化泥岩取4.92MPa,对中等风化砂岩取16.51MPa。对新近回填的欠固结土产生的负摩阻力按本规范5.2.16条公式计算,其它参数可按规范的有关规定选用。3.3.2素填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标准值据表对素填土现场作大重度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室内击实试验成果如下表:表3.3.2-1素填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表试验项目大重度试验(kN/m3)击试试验重型触探试验试验次数T1T2T3①②③锤击数范围值1~11试验钻孔2个试验成果20.1019.3919.01最大干密度(g/cm3)1.962.032.02锤击数标准差1.92变异系数0.608最大含水量9.5%10.6%9.4%平均值19.50最大干密度(g/cm3)2.00锤击数平均值3.24锤击数标准值3最大含水量9.8%标准值///承载力标准值128kPa据表3.3.2-1确定素填土承载力标准值为128kPa,但其变异系数达0.608,该填土均匀性差,根据地区建筑经验,建议承载力标准值取60kPa。3.3.3粉质粘土承载力标准值及性状采用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综合确定粉质粘土承载力标准值。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确定其承载力标准值为215.39kPa,根据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其承载力标准值为167.50kPa,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确定粉质粘土承载力标准值为140kPa。粉质粘土的压缩系数a1-2为0.223MPa-1,根据地基压缩性判别标准,路段区粉质粘土具中等压缩性,其压缩模量Es为0.25MPa,粉质粘土液性指数为IL为0.41,根据粘性土的状态判别标准,该粉质粘土为可塑~硬塑状。4桥位区及路段区工程地质评价4.1桥位区、路段区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拟建路段区地形起伏较大,勘察期拟建李家院子立交范围绝大多数已经整平,地形平坦,拟建尖山立交正在整平,其余地段现为农田、耕地、斜坡、道路。现有边坡据调查无变形、开裂迹象,现状稳定。据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成果,路段区及附近区域无滑坡、崩塌、泥石流、软弱夹层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岩土种类较简单,土层厚度一般较薄,基岩为泥岩、砂岩,裂隙不发育,岩体为块状结构,强风化基岩厚薄不均,最大厚度为3.40m(ZK40),中等风化基岩岩体完整,力学性能较好。地下水贫乏。综上所述,路段区整体稳定,适宜修建拟定的xx大道道路工程。4.2桥位区工程地质评价4.2.1李家院子互通式立交4.2.1.1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李家院子互通式立交起点里程桩号为K0+840,止点里程桩号为K1+360,长度为520.0m,设计路面标高为395.03~381.70m。该立交分三层,经开大道为地面层,设计路面标高为399.0~402.0m。6#、7#匝道为中间层,设计路面标高为397.25~396.00m,最下层为xx大道(xx大道下穿式)。共7个匝道相互贯通。为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xx大道纵坡为-5%。1#匝道纵坡1.37%,设计路面标高为395.13~399.50m;2#匝道纵坡3.29%,设计路面标高为383.70~399.50m;3#匝道纵坡4.39%,设计路面标高为383.70~399.50m;4#匝道纵坡1.37%,设计路面标高为395.13~399.50m。桥位区四周匝道边坡均为挖方边坡,对土质边坡设计拟采用坡率为1:1,岩质边坡设计拟采用坡率为1:0.5。该桥位区在勘察前期绝大多数地段已经整平,故提供地形图与现状地形绝大多数不符,其中2#、3#匝道未整平,现状地形与提供地形图基本一致。现状地形平缓,地势较开阔,2#、3#匝道现为山丘,地势最高,山顶标高为413.00m左右,桥位区(坡底)地面标高为400.0~403.0m,相对高差(坡高)为13.0m左右。因该桥位区绝大部份已经整平,故绝大部份中风化泥岩裸露,只在桥位区中部原农田范围现被第四系人工填土层覆盖,钻探揭露该范围土层厚度为4.20m(ZK37)。通过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成果表明,桥位区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滑坡、软弱夹层、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现有边坡也未发现崩塌、滑移、掉块现象,故整个桥位区及拟建各墩(台)是稳定的,适宜建桥。4.2.1.2桥位区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该桥位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1#、2#、3#、4#匝道及经开大道跨xx大道桥台人工开挖岩土边坡的稳定及支护问题,现分述如下。4.2.1.2.1经开大道桥台4.2.1.2.1.1经开大道北桥台及7#匝道跨xx大道北桥台经开大道北桥台里程桩号为K0+470,设计路面标高为402.0m,金开大道设计路面标高为394.0~392.0m(详见14-14′剖面),经开大道及7#匝道跨xx大道北桥台坡高为7.00m左右,长度为100.0m左右,该边坡主要由中等风化砂泥岩互层组成。据调查该边坡发育两组裂隙,Ⅰ组产状为220°∠45°,裂面平直,微张,充填粘性土,胶结一般,每3m/条;Ⅱ组产状为101°∠62°,裂面闭合,无充填物,每3~5m/条,岩层产状为310°∠11°。岩体属块状~层状结构。根据裂隙及边坡产状要素作赤平投影图如下:从赤平投影图可知:Ⅱ组裂隙及岩层层面与边坡正交,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小,Ⅰ组裂隙与边坡同向。属欠稳定型边坡。该边坡的稳定性受Ⅰ组裂隙面强度控制,破坏模式为沿Ⅰ组裂隙面的拉裂滑移。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或岩层锚杆挡墙支挡。岩石锚杆挡墙的破裂角取45°,破裂面的内聚力C取10kPa(经验值),内摩擦角取18°(经验值)。重力式挡墙的基底摩擦系数中风化基岩取0.40(经验值)。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4.2.1.2.1.2经开大道南桥台及6#匝道跨xx大道南桥台经开大道南桥台里程桩号K0+410,设计路面标高为402.0m,金开大道设计路面标高为394.0~392.0(详见13-13′剖面)。桥台坡高约7.00m,长度共计约100.0m。经开大道南桥台由素填土及粉质粘土组成,局部为砂岩层。6#匝道跨xx大道南桥台由中等风化砂岩组成。经开大道南桥台主要由土层组成,稳定性较差,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选下伏中等风化基岩作持力层。而6#匝道跨xx大道南桥台由中等风化砂岩组成。岩层产状及Ⅱ组裂隙与坡向正交,Ⅰ组裂隙倾向与坡向相交,故均对边坡稳定性无影响。故建议采用防风化挡墙处理。4.2.1.2.1.3经开大道跨越6#、7#匝道桥台经开大道在里程桩号K0+310及K0+520段分别跨越6#、7匝道将形成高度为7.00m的岩质边坡(详见19-19′,20-20′剖面)。6#匝道边坡由中等风化砂岩组成,7#匝道边坡由中等风化泥岩组成。该6#、7#匝道边坡受岩层产状,两组构造裂隙影响,其北侧边坡受Ⅰ组裂隙(220°∠45°)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属欠稳定型边坡,建议采用岩石锚杆挡墙或重力式挡墙支挡。对其南侧边坡属稳定性边坡。建议采用防风化挡墙处理。4.2.1.2.21#匝道(21-21′剖面)1#匝道全长400m,设计路面标高为395.13~399.50m,纵坡为1.37%。挡按设计路面开挖后,将在路线右侧形成高度为5.0~10.0m的岩土质边坡,其中K0+245~K0+295段由素填土组成,高度为4.00左右,其余均为泥岩夹薄层砂岩组成,最高坡段分布于K0+120~K0+170(详见21-21′剖面)。对土体边坡设计拟采用的坡率为1:1放坡是合理的。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受岩层产状及构造裂隙的控制。岩层产状与坡向相反,Ⅰ组裂隙(220°∠45°)与坡向正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Ⅰ组裂隙(101°∠62°)影响,属欠稳定型边坡。建议按Ⅱ组裂隙面(破裂面)削坡处理,即设计拟按1:0.5(高宽比)坡率放坡处理是可行的。但应进行坡面防风化措施。4.2.1.2.32#匝道(22-22′剖面)2#匝道全长500m,设计路面标高为383.70~399.50m,纵坡为3.29%。当兴建该匝道时将在路线右侧形成高度为2.0~22.0m的岩质边坡。其中K0+135~K0+250段坡高为10.0~22.0m。由砂泥岩互层组成。该匝道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Ⅰ组裂隙面控制,而岩层层面与Ⅱ组裂隙对边坡稳定性无影响。为了防止边坡失稳,建议对坡高小于8.0m段采用1:0.5坡率放坡处理,对坡高大于8.0m的地段采用1:0.5坡率按10.0m分台阶放坡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3.00m,并搞好坡面防风化措施。4.2.1.2.43#匝道(24-24′剖面)3#匝道全长500m,设计路面标高为383.70~399.50m,纵坡为4.39%。按设计路面开挖时将在匝道右侧形成高度为6.0~29.0m的岩质边坡。该边坡由巨厚层状泥岩组成。据调查该边坡发育Ⅰ、Ⅱ组构造,层间裂隙不发育,根据边坡及裂隙产状要素作赤平投影图如下: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根据赤平投影图可知,两组构造裂隙与坡向正交,对其稳定性无影响,岩层产状与坡向基本一致,属顺向边坡。因层间裂隙不发育,且产状平缓,故属基本稳定型边坡。但因坡高较大,建议对坡高大于10.0m段采用分台阶(10m一台阶)按设计坡率(1:0.5)放坡开挖是合理的,台阶宽度不小于3.00m;对坡高小于10.0m段采用1:0.5坡率放坡是合理的。并搞好坡面防风化处理措施。4.2.1.2.54#匝道(23-23′剖面)4#匝道全长400m,设计路面标高为395.13~399.50m,纵坡为1.37%,当按设计路面开挖后将于匝道右侧形成高度为7.0~12.0m的岩土体边坡,其中K0+190~K0+260段为土体边坡,坡高为6.0~7.0m,建议按1:1坡率放坡处理。对匝道其余地段的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受Ⅱ组裂隙控制(101°∠62°),稳定性较差。为了防止边坡失稳,设计拟采用的1:0.5坡率放坡是合理的,并搞好防风化处理措施。4.2.1.3地基持力层的选择及基础型式建议本桥位区建议选用中等风化基岩作桥墩(台)及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采用人工开挖浅基础型式。4.2.2尖山互通式立交4.2.2.1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尖山立交起点里程桩号为K3+200,止点里程桩号为K3+840,全长640m。路面设计标高为309.0~397.0m。在K3+400~K3+480段跨越210国道。为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桥位区3#匝道右侧北段边坡为挖方岩质边坡。设计岩质边坡坡率为1:0.5。尖山立交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极为简单,勘察前已按设计匝道标高开挖整平和回填。故桥位区地形平坦,地势开阔。桥位区绝大部份中风化基岩裸露。只在2#、3#、4#匝道局部地段为新近回填的素填土。桥位区现状地面标高为297.0~302.0m,相对高差为5.0m。3#匝道右侧K0+00~K0+60段现为山坡,坡顶标高为332~337.0m,坡高为30.0~35.0m。通过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成果表明,该桥位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现有边坡也未发现掉块、崩塌现象。故整个桥位区及拟建各墩(台)是稳定的,适宜建桥。4.2.2.2桥位区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该桥位区匝道由于勘察前期已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故桥位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拟建xx大道跨越210国道桥台边坡的稳定性及支护问题,另在3#匝道北段(K0+00~K0+60)的人工挖方边坡稳定性问题。桥位区其余地段无边坡环境问题。现分述如下。4.2.2.2.1xx大道跨210国道北桥台(K3+400)(45-45′剖面)该桥台桥面标高为303.33m,210国道路面标高为296.0m左右,坡高为7.33m。由中等风化泥岩组成。现有边坡坡顶标高为305.98~301.68m,坡高为6.0~10.0m。现有边坡稳定。据调查,坡面岩体裂隙不发育。属稳定型边坡。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代桥台处理。4.2.2.2.2xx大道跨210国道南桥台(K3+460)(47-47′剖面)该桥台桥面标高为302.07m,210国道道路面标高为296.00m,坡高为6.07m。现状边坡稳定。该桥台边坡由中等风化砂泥岩互层组成。据调查砂岩体中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Ⅰ组:220°∠88°,裂隙面平直,未充填,每3m/条;Ⅱ组:110°∠58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闭合,每5~7m/条,岩层产状为:310°∠9°。根据岩层产状、裂隙产状及边坡要素作赤平投影图如下:根据赤平投影图可知,该边坡的稳定性不受Ⅰ、Ⅱ组裂隙影响,受层面控制,因产状平缓,故属较稳定型边坡。为了防止边坡风化失稳,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代桥台护坡。4.2.2.2.33#匝道北段(K0+00~K0+60)(42-42′、43-43′剖面)3#匝道K0+00~K0+60段设计路面标高为308.03~309.90m,坡顶标高为332~337.0m。当按设计路面标高开挖时将形成坡高在23.0~26.0m的泥岩质边坡。该边坡重庆市地方标准《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划分为ⅡA类岩质边坡。据裂隙统计裂隙不发育,岩层产状平缓,属稳定性边坡。故设计拟采用的1:0.5坡率放坡开挖是合理的。建议按10.00m为一台阶放坡开挖,台阶宽度不小于3.00m,并对坡面进行防风化处理。4.2.2.3地基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本桥位区建议选用中等风化基岩作桥墩(台)基础持力层,采用人工开挖浅基础型式。4.2.3渝长高速公路跨线桥4.2.3.1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渝长高速公路跨线桥里程桩号为K4+400~K4+520,全长120m。桥面标高为285.40~283.26m。设计为6个墩、两个桥台,两条匝道与渝长高速公路相连。该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渝长公路两侧山体由泥岩组成,现状稳定。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建桥。4.2.3.2桥位区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因渝长高速公路已对现状边坡进行了护面(防风化)处理,正常使用多年,未见异常现象。桥位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拟建匝道的兴建产生的人工边坡稳定问题。当匝道修建时,将开挖现有边坡,新边坡由泥岩、砂岩互层组成,因匝道标高未定,故坡高未定。渝长公路路面标高为274.00~275.00m,最高坡高约10.0m。为了确保桥台边坡稳定,建议对桥台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挡。对其余边坡采用1:0.5坡率放坡后,防风化护面处理即可。4.2.3.3桥墩(台)基础持力层及型式建议本桥位区建议选用中等风化基岩作桥墩(台)基础持力层采用人工开挖浅基础型式。4.2.4渝怀铁路跨线桥4.2.4.1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该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现为山坡和农田,地形起伏小,坡缓。据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成果表明,未发现断层、滑坡、软弱夹层、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整体稳定,适宜建桥。该桥位区桥台由回填土组成,建议采用重力式“U”型挡墙代桥台处理,桥位区无其他工程地质问题。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4.2.4.2桥位区墩(台)基础持力层及基础型式选择本桥位区各墩(台)是稳定的,建议选中等风化基岩作各墩(台)基础持力层,采用人工开挖浅基础型式。4.3路段区工程地质评价(1-1′剖面)4.3.1K0+00~K0+535段K0+00~K0+535段长为535m,为填方区。该段地形为一宽缓沟谷,地形起伏较小。沟底现为农田,为粉质粘土层覆盖,厚度为0.60~5.00m,呈软塑~可塑状,沟两侧为基岩裸露,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透镜体。该段为丘坡填方路堤,最大填筑高度为15.86m。详见(2-2′、3-3′、4-4′、5-5′、6-6′剖面),由于基底平缓,无滑移临空面,故路基稳定。但在粉质粘土层上部有大量有机质,且位于农田中的粉质粘土多呈软塑状,力学性能差,故在回填前建议先清除表层软塑状土体再回填。对人工回填土体边坡,对高于8.00m的边坡分台阶放坡,即坡高8.00m以上,采用坡率为1:1.5,8.00m以下采用坡率为1:1.75,中间预留2.0m宽的马道;对小于8.0m边坡按1:1.5坡率放坡处理。4.3.2K0+535~K1+670段K0+535~K1+670段长为1135m。为挖方区。其中K0+700~K0+860m为拟建涵洞位置,需回填,厚度为10.0m左右。K0+960~K1+160m段为李家院子互通式立交。该路段以挖方为主,最高可达19.0~28.0m(位于K0+660~K0+690及李家院子立交3#匝道右侧边坡)。路段右侧边坡坡高较大,多大于10.0m。边坡由泥岩、砂岩互层组成。砂岩体内发育两组构造裂隙影响,砂岩体属块状结构,泥岩体属层状构造。岩层倾角平缓。按《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判定属Ⅱ类边类。按1-1′剖面上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Ⅰ组、Ⅱ组裂隙均与坡向斜交,且反倾,岩层层面与坡向大角度相交,但层面平缓,因结构面胶结一般,故岩体不易滑动,属稳定型边坡,设计拟采用1:0.5坡率放坡处理是合理的。路段左侧边坡坡高较小,局部为自然斜坡。边坡多由岩土体组成。从1-1′剖面上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Ⅱ组裂隙及岩层产状与坡向相反或斜交,对边坡稳定无影响,该类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Ⅰ组裂隙控制,稳定性较差。破坏模式为沿Ⅰ组裂隙拉裂滑移,建议按该裂面放坡处理(坡率为1:0.5)。并作好防风化处理,对土体边坡采用1:1坡率放坡处理。4.3.3K1+670~K2+430段K1+670~K2+430段长760m,为填方区,该地段原始地形沟邻相间,后因修建已建xx大道回填整平,现拟建xx大道设计路面标高363.70m~334.478m,纵坡坡后-5%~3.46%,需在已建xx大道基础上拓宽、加高,回填高度0.00~18.00m,素填土:由砂、泥岩块石及粘性土组成,土石比3:7,结构稍密,稍湿,厚度2.00~9.10m,粉质粘土:可塑状,顶部含少量有机质,下伏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基底较平缓,无临空面存在,路基稳定,现状斜坡土体稳定,路基回填时应先清除原xx大道路基两侧粉质粘土地表耕植土。建议该段回填土体边坡采用放坡处理,对高于8.00m边坡分台阶状放坡,坡高8.00m以上采用坡率为1:1.5,8.00m以下采用坡率为1:1.75,中间预留2.00m宽的马道,对于小于8.00m的边坡按1:1.5坡率放坡处理。4.3.4K2+430~K3+910段K2+430~K3+910段长1480m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为挖方区,K3+360~K3+600为尖山立交。大部份已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无人工边坡存在。K2+670~K3+440为已建xx大道;拟建xx大道为原xx大道拓宽,拟建xx大道设计路面高程334.476~294.058m,纵坡坡率3.46%~1.8%,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道路两侧将形成高4.00~20.00m岩质边坡。道路右侧K3+120~K3+30.55m段已开挖形成边坡,坡高达20m左右(见42-42′、43-43′),坡面有风化剥落掉块现象,主要由砂泥岩组成,岩体内发育两组构造裂隙,按《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判定,岩体属块状结构,岩层倾角平缓,边坡属Ⅱ类边坡,按1-1′剖面上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Ⅰ、Ⅱ组构造裂隙与坡向斜交,且反倾向,岩层倾向与坡向大角度相交,层面平缓,为层状结构,故不宜产生滑移,岩石破坏受岩体强度控制,属较稳定性边坡,建议按1:0.5(高宽比)坡率放坡处理;道路左侧边坡坡高4.00~12.00m,主要由泥岩组成,局部覆盖0.50~2.00m残坡积粉质粘土,根据岩体内发育裂隙岩层产状,边坡坡向作极射赤平投影图可知Ⅰ、Ⅱ组裂隙倾向,岩层层面倾向与坡向斜交,两组裂隙将岩体切割成楔形块体,楔形块体倾向与坡向相反,故属较稳定性坡,故设计按1:0.5(高宽比)坡率放坡是合理的。4.3.5K3+910~K4+670段该段为路基区,全长760m,K4+375~K4+425段为渝长高速公路跨线桥,路基区地形沟邻相间,地形起较小,自然坡度角5°~20°,局部达30°,斜坡岩体稳定,主要由上覆残坡积粉质粘土和下砂、泥岩互层组成,局部有素填土回填,设计路面高程294.058~279.058,纵坡坡度-1.8%,按设计路面标高整平后无高大边坡和其它不良现象,回填时应清除沟谷底部粉质粘土表层耕植土1.0m以上。4.3.6K4+670~K5+106.72段K4+670~K5+106.72段,全长436.72m,为填方区,其中K4+900~K4+960为渝怀铁路跨线桥,该段地形为丘陵沟谷地形起伏较大,纵坡最大高差达240m,沟谷谷底由粉质粘土覆盖,厚度1.80~8.20m,沟谷两侧基岩土露,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状砂岩透镜体。该段路面设计标高279.58~258.698,路面纵坡坡度-4.8%,最在填方高度达38m(见剖面64-64′,61-61′),K4+800~K5+106段线路多沿丘陵沟谷中间通过,基底较平缓,无临空面存在,建议分台阶状放坡,对边坡上部8m按1:1.5坡率放坡,8m以下按1:1.75m坡率放坡,中间预留2.0m宽的马道。K4+670~K4+800线路沿山背通过,两侧为土体自然斜坡,自然坡度较陡,局部达45°,按路面标高整平后,建议选分台阶状放坡,后缘用条石反压支护。4.4人行通道工程地质评价xx大道共设计人行地道7个,各地道工程地质评价如下:编号位置里程(m)设计高程(路面/地道)两侧边坡物质组成两侧边坡稳定性分析整治措施建议①喊天堡K0+373m393.782/387.782中风化泥岩组成岩石完整,边坡高度3m无不利结构面防风化挡墙支挡②下河坝K0+803.5m394.83/388.83素填土组成结构松散,易失稳重力式挡墙支挡③李家院子QKK0+280m400.00/394.00中风化砂岩组成岩体完整和无不利结构面防风化挡墙支挡④李家院子QKK0+610m401.00/395.00中风化泥岩组成岩石完整,边坡高度2m防风化挡墙支挡⑤田家湾K1+603m369.70/363.70粉质粘土和强风化泥岩土体松散,强风化裂隙发育,易失稳重力式挡墙支挡⑥尖山K3+282m306.47/300.47泥岩岩体完整,无不利结构防风化挡墙支挡⑦尖山K3+617m299.45/293.45泥岩岩体完整,无不利结构防风化挡墙支挡4.5路涵工程地质评价xx大道在拟建K0+750段有一季节性小溪沟,勘察期基本断流。据调查常年洪水位为384.50m,暴雨时河水猛涨,持续时间短,8~10小时,断面流量约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6000m3/h,百年一遇最高洪水位为390.40m(1981年7月)。设计拟建路涵泄洪,据钻探揭露土层厚度为1.40~2.70m,下伏基岩为泥岩。建议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作路涵基础持力层,采用人工开挖浅基础型式。按设计路面标高本路涵将回填土体厚度可达10.0m左右,且现有地形纵坡较陡,设计应注意回填土不稳定引起路涵变形的可能性。并建议在旱季施工。4.6持力层选择及基础型式建议拟建xx大道工程上覆土层力学性能差,分布不均,不应选作各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厚薄不均,也不宜选作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基岩岩体完整,力学性能好,埋深浅,是本道路工程各建(构)筑物基础理想的持力层,建议采用人工开挖浅基础型式,基础嵌入持力层深度不宜小于0.5m。桥位区各墩(台)基础埋深及标高详见桥位区纵横剖面图。4.7相邻建筑基础的影响拟建道路沿线建筑物较小,多为低矮建筑,不存在对相邻建筑基础的影响问题。5结论与建议5.1工程地质勘察结论5.1.1拟建路段区地形起伏较大,现有陡坎及边坡多为天然状态、无变形迹象,现状稳定,适宜修建xx大道道路工程。5.1.2路段区地层岩性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和砂岩。5.1.3路段区地质构造为龙王洞背斜两翼,岩层产状:东翼为120°∠17°~20°,西翼为310°∠8°~11°,岩体属块状结构,裂隙不发育,无断层存在。5.1.4路段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5.1.5路段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较贫乏,雨季时在素填土较厚处存在少量滞水。地表水、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筋砼中钢筋无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无腐蚀性。5.1.6路段区无滑坡、崩塌、软弱夹层、地下采空区、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整体稳定。5.2工程设计与施工建议5.2.1桥位区、路涵、地下人行通道的人工岩土体边坡属基本稳定型~欠稳定型边坡。建议对欠稳定型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岩石锚杆挡墙,对稳定型边坡采用防风化挡墙支挡。各墩(台)及构筑物基础选中等风化基础作持力层。采用人工开挖浅基础型式。5.2.2素填土未经处理不应选作路基持力层,当选作路基持力层时建议对其上部分层碾压夯实,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压实度。5.2.3可塑~硬塑状的粉质粘土可选作路基持力层,软塑状并合有机质的粉质粘土在回填前应清除,厚度为1.00m左右。5.2.4填方路堤段填方路堤设计拟采用不同坡高不同坡率的放坡处理措施是可行的(坡高8.0m以上坡率为1:1.50,8.0m以下坡率为1:1.75)。为了防止填土因自重固结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开裂建议严格分层碾压夯实。5.2.5挖方路堑段路段区挖方路堑多属Ⅱ类岩质边坡,稳定性较好,设计拟采用的1:0.5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 2001/12的坡率放坡是可行的,对坡高较大的地段可采用分台放坡处理,并作好护面防风化处理,边坡施工按由上至下分台阶的逆作法进行。控制爆破,避免因人工开挖不当造成灾害地质问题的发生。5.2.6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素填土:天然重度:19.5kN/m3,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取60kPa(经验值)。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40.0kPa,基底摩擦系数0.30。中风化泥岩:天然重度:25.24kN/m3,天然抗压强度4.92MPa,饱和抗压强度2.88MPa,地基承载力设计值57.5kPa。基底摩擦系数0.40。中风化砂岩:天然重度:24.00kN/m3,天然抗压强度21.72MPa,饱和抗压强度16.51MPa,地基承载力设计值3300kPa,基底摩擦系数0.5。5.2.7路堤填料应按有关规范要求选用,并逐级分层碾压,达到设计规范要求的压实度。5.2.8因部份地段设计意图未定,建议施工期加强地质工作。对不明地段或异常现象,应补作施工勘察工作。5.2.9泥岩有失水裂解特点,基坑开挖后,应及时封闭回填,防止长时间裸露降低承载力。5.2.10加强施工验槽工作,若发现异常地质现象,请及时通知我公司以派员及时解决。重庆六〇七勘察实业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