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我国水资源分析现状: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国冃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屮,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孑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來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
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导致的原因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分两方面自然原因:1•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2.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6.5%.36%和54.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亩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2.3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面积为全国的18.7%(相当于南方的一半),水资源总量却只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占全国的45.2%,人口占全国的38.4%,水资源总量更少,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1・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2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3.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1)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就我国而言,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不具备节能降耗的意识与动力。在价值最大化经营管理
目的的驱使之下,企业所开展的技术改造工程往往是以再生产的扩大为直接目的的,由此导致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指标在工业生产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呈现出了显著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江海湖泊,污水处理厂与污水处理管道流于形式,导致水体污染严重。(1)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为提高农作物的产出效率,农民往往超标使用具有高毒性与高扩散性的化吧及农药。这部分农药在附着于农作物表而的过程当中会直接被农作物植株所吸收,一部分挥发,而另一部分则被吸收与土壤与水分当中,由此经地表径流与雨水冲刷直接排放进自然水体当中。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氮肥的施作在无形中加重了温室效益的蔓延,从而形成了一种由口然水体污染到空气污染的蔓延式污染,危害极大。(2)国家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的偏差性问题。我国政府在核算国民经济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当屮主要依赖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产品产量等直接性指标,对于资源消耗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相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关注不多。政策导向存在的偏差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增无减。一方面,不合理的产业布局使得部分高污染企业直接设厂在水体流域上流位置,加重流域覆盖区域内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使得与日俱增的废水排放量无法得到及时且有效的处理,从而加重水资源污染。(3)社会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存在一定问题。受到宣传力度不到位与国家政策导向偏差性问题的影响,社会大众对于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力度不够。生活垃圾随意的倾倒使得城市水体在雨水冲刷下更为严重,进而导致城市水资源污染源多样,最终使得水资源污染防治难度加大。产生的后果1.水体跨流域污染问题,占有行洪滩地阻寒河道问题,河段分区管理不协调问题等。2.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造成城市下游江段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3.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农业方面,灌溉面积减少,灌溉保证率低,无法满足干旱年份的灌溉要求。工业及城市用水方面,,严重缺水城市将越来越多,我国著名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五大淡水湖,面积将越来越小,直至消失,水资源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1.超量开采地下水且补给不足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种自然储备形式,开采不适当或超量开采,造成水源补给不足和水位大幅下降,下水降落漏斗,引起地而沉降或塌陷。华北地区中河北平原、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较为严重,西北地区地下水位亦在下降,上海、天津等城市,人为超采地下水引起的沉降速度或幅度,比自然背景要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2.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覆盖率与江河流域的旱涝密切相关。旱灾、水灾将逐年增加。防洪排涝与蓄水抗旱战略脱节解决的方法(1)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问题。企业,特别是高污染企业应当以工业废水处理及再利用循坏系统的技术改造为途径合理控制废水排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将地方财政资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管线以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项目当中。整个地方污水一定要做到集中排放,集中处理。(2)加大生态产业推进力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发展结构应当有所调整,明确节水型、清洁型产业的中心地位。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工业的扶持力度,尽可能的清除存在于工业污水屮的二氧化碳以及生化需氧量,以此种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应当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在不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毒性低且残留期短的化肥与农药,制造业产业应当推行生态化的营销方式,控制商品包装过度,并加大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力度。(3)重视绿色GDP核算纳入政绩考核的工作力度。就我国而言,现阶段所推行的
GDP核算方式并没有针对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加以考量,七所反映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水平并不全面与真实。要想防治水资源污染问题,就应当推行绿色的GDP核算方式,将水质污染因素、环境恶化因素以及财富报废损失项冃从原GDP核算结果当中予以剔除,以此获取政府相关部门对水资源污染问题的重视力度。与之相对应的是:政绩考核中绿色GDP核算的中心地位。政府应当构建相应的负责制度与问责制度,从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入手,极大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力度。(4)增强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媒体在宣传水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中的重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大众作为水资源保护的直接践行者与受益人,应当具备水资源保护的行为意识。地方政府可授权媒体以口报、周报、月报以及年报的方式将地区水质变化状态公布在各种信息媒介之上,并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水资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当中,实现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动员。(5)更新观念,提高对水资源认识,明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管理目标,人们必须把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行为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的任何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水是一种商品,必须以合适的价格来保持供给。水资源同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应当综合考虑。(6)加强水资源保护,走废水资源化道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大力提倡走废水资源化之路,既节约水资源,又消除了污染,具有双重经济效益。处理和回收工业废水,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增加水源,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冃前,我国由于在同一城市中各行业的差别很大,大部分城市对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很低,约20%,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近年来,随着环保产业的兴起,废水处理技术已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如南京轿子山垃圾场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250t,且COD、BOD、SS、大肠杆菌等污染因子去除率达90%以上,处理的水质尚好,有些还能灌塘养鱼,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易于推广。(7)加强水资源全而规划和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应从我国经济建设和
整体利益出发,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全面规划,计划用水。根据水资源能力和供水状况,按照生产部门对水质的不同要求有计划地分配使用,统筹安排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