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 MB
  • 50页

最新核电厂热工水力学6课件PPT.ppt

  • 5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核电厂热工水力学6 1流动沸腾传热流动沸腾是指液体有宏观运动的系统内的沸腾,加热面上汽泡生长受到液体流动方向上的附加作用,使壁面的泡化过程特性发生变化。液体运动可以是由外力强制作用引起的强迫流动,也可以是由流体密度差造成的自然对流。流动沸腾常伴随着各种汽—液两相运动,所以它比池内沸腾复杂。 1.1流动沸腾的传热工况和流型考察一根全长均匀加热的垂直圆管,该管承受较低的热流密度q,管底部以这样的速度供给欠热液体,使得液体在管全长上能蒸发完。 1.3常用的泡核沸腾(包括欠热和饱和泡核沸腾)传热关系式 1.4泡核沸腾起始点(ONB)的确定,汽泡开始脱离壁面点(FDB)的确定,热平衡态饱和沸腾起始点的确定在热流密度沿管均匀分布加热情况下,A、B、C三区的传热工况、流体平均温度和壁面温度沿流动方向的变化。由于流体压力沿管长稍减小,所以饱和温度亦沿管长稍下降 1.4.1泡核沸腾起始点(ONB)的确定 1.4.2汽泡开始脱离壁面点(FDB)的确定在该点之前,由于主流液体的温度很低(即高欠热度),当汽泡顶端一进入欠热液体便立即凝结。因此,汽泡只能在很薄的过热边界层内黏附在壁面上。随着主流液体温度和壁面温度的升高,汽化核心数目增多,汽泡长大并开始脱离壁面,泡核沸腾传热增强(占主导地位),所以,汽泡开始脱离壁面点也可以看作充分发展的欠热泡核沸腾开始点(FDB)。由于汽泡脱离开壁面,使蒸汽含量表现出一种容积效应,所以,该点也叫净蒸汽产生开始点。在该点之后,可以认为是汽—液两相流动。 1.4.3热平衡态饱和沸腾起始点的确定 1.5两相强制对流蒸发传热(E+F)关系式 1.6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CHF)临界热流密度工况是指传热机理正好发生变化而使传热系数突然下降(即传热恶化)的状态,临界热流密度(CHF)则指在该工况下的热流密度的数值。有两种CHF工况:偏离泡核沸腾(DNB型)在高热流密度下,沸腾可以由欠热泡核沸腾或低含汽率的饱和泡核沸腾直接进入膜态沸腾(欠热或饱和膜态沸腾),这种由泡核沸腾直接向膜态沸腾的转变叫偏离泡核沸腾(DeparturefromNucleateBoiling)。它可以分欠热的DNB和饱和的DNB。DNB机理的特点是在壁面上形成蒸汽膜覆盖壁面,使液体不能接触壁面,从而使传热恶化,造成壁温急剧升高。一般说来,DNB发生时壁温跃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可能使壁面立刻烧毁。 干涸或蒸干(Dryout)在低热流密度和高含汽率的环状流动区,附壁液膜会因蒸干或撕破等原因而消失,从而导致壁面干涸。干涸发生时,由于蒸汽流速较高,其传热能力并不太低,因而壁温上升不很剧烈,一般不会使壁面立刻烧毁。 1.6.1棒束通道的临界热流密度(CHF)关系式 A单通道CHF关系式推广用于棒束 B由棒束临界热流密度实验数据整理的CHF关系式 1.6.2影响临界热流密度的主要参量和因素 1.7蒸干后的传热(PostDryout)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要内容掌握TIA定义,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TIA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供血区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症状持续10~15min,最长不超过24小时。无责任病灶,反复发作。 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塞脑血管狭窄或痉挛其他 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健康史(三)心理-社会状况(四)辅助检查(二)身体状况(五)治疗要点 询问病人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及严重贫血等;发病前有无血压明显升高、急性血压过低、急剧的头部转动和颈部伸屈、严重失水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健康史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为病变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是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优势半球缺血时可有失语。可出现对侧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身体状况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有眩晕及平衡障碍,少数伴耳鸣。特征性症状为跌倒发作(病人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发作性短时间记忆丧失,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和双眼视力障碍。身体状况 解剖图 病人因突然发病或反复发作,常使病人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也有病人因缺乏相关知识而麻痹大意。心理-社会状况 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血粘度增高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辅助检查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诱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药物治疗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盐酸噻氯匹定和双嘧达莫)、抗凝药物(肝素和华法林等)、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血管扩张药和扩容药(麦全冬定及低分子右旋糖苷)等。治疗要点 护理诊断P1:有受伤的危险与短暂脑缺血发作时一过性眩晕、失明等有关。P2:潜在并发症:脑血栓形成。 合理休息与运动,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跌倒和受伤。发作时卧床休息,枕头不宜太高(以15°~20°为宜);仰头或头部转动时应缓慢、动作轻柔,转动幅度不宜过大。频繁发作的病人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必要时入厕、沐浴及外出活动时应有家人陪伴。一般护理 阿司匹林宜饭后服用,以防胃肠道刺激,并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征象。盐酸噻氯匹定可出现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应定期监测血象。抗凝药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用药护理 频繁发作的病人应注意观察和记录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和伴随症状。观察病人肢体无力或麻木是否减轻或加重,有无头痛、头晕或其它脑功能受损的表现,警惕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病情观察 疾病知识指导:说明积极治疗病因,避免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介绍吸烟、酗酒、肥胖及饮食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对频繁发作的病人应尽量减少独处时间,避免发生意外。饮食指导:选择低盐、低糖、低脂、丰富维生素及少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保持理想体重。用药指导:坚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定期复查。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