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10页

紫外分光光度法.doc

  • 10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基本概念  透光率(T):透过样品的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T=It/I0  吸光度(A):透光率的负对数。A=-lgT=lg(I0/It)  吸光系数(E):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根据浓度单位的不同,常有摩尔吸光系数ε和百分吸光系数之分。  电子跃迁类型:  (1)σ-σ*跃迁:处于σ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σ*反键轨道。饱和烃中电子跃迁均为此种类型,吸收波长小于150nm。  (2)π-π*跃迁:处于π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π*反键轨道上,所需的能量小于σ-σ*跃迁所需的能量。孤立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一般在200nm左右,共轭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200nm,强度大。  (3)n-π*跃迁: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其非键轨道中的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跃迁,这种吸收一般在近紫外区(200-400nm),强度小。  (4)n-σ*跃迁:含孤对电子的取代基,其杂原子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反键轨道跃迁,吸收波长约在200nm。  以上四种类型跃迁所需能量σ-σ*>n-σ*≥π-π*> n-π*  (5)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生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与生色团或饱和烃连接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或短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  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小。  强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104的吸收峰。  弱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小于102的吸收峰。  吸收带及其特点:跃迁类型波长(nm)其他特征 吸收带符号吸收强度(εmax)Rn→π*~250-500<100溶剂极性↑,λmax↓K共轭π→π*~210-250>104共轭双键↑,λmax↑,强度↑B芳芳香族C=C骨架振动及环内π→π*~230-270~200蒸气状态出现精细结构E苯环内π→π*共轭~180(E1)~200(E2)~104~103助色团取代λmax↑,生色团取代,与K带合并  计算分光光度法:运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在传统分光光度法基础上,通过量测试验设计与数据的变换、解析和预测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2.基本原理   (1)Lamber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样品时,样品对光的吸收度与样品的浓度及厚度成正比。A=ECl  (2)吸光度的加和原理:溶液中存在多种无相互作用的吸光物质时,体系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物种吸光度之和。A总=Aa+Ab+Ac+……  (3)计算分光光度法:  ①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和系数倍率法均利用使ΔA干扰=0,ΔA信号=ΔA被测原理消去干扰组分的吸光度值。  ②导数光谱法:利用导数光谱的输出信号更多、更明显(可显示出结构相似的不同化合物的微小差别)及易于辨认等特点定性;利用导数光谱法能消除背景干扰及分离重叠谱带等优势定量。  ③褶合光谱法: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即通过褶合变换,显示原始光谱在构成上的局部细节特征,对结构相似的物质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减少了混合物中共存组分之间的数学相关性,因而可以测定共存组分的含量。3.基本计算  (1)Lambert-Beer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T=ECl或T=10-A=10-ECl   (2)摩尔吸光系数与百分吸光系数的关系:    (3)单组分定量:  ①吸光系数法:C=A/El  ②对照法:    ③校正曲线法  (4)多组分定量(a+b的混合物):  ①解线性方程组:    ②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  ③系数倍率法:ΔA=1.基本概念  透光率(T):透过样品的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T=It/I0  吸光度(A):透光率的负对数。A=-lgT=lg(I0/It)  吸光系数(E):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厚度时的吸光度。根据浓度单位的不同,常有摩尔吸光系数ε和百分吸光系数之分。  电子跃迁类型:  (1)σ-σ*跃迁:处于σ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σ* 反键轨道。饱和烃中电子跃迁均为此种类型,吸收波长小于150nm。  (2)π-π*跃迁:处于π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π*反键轨道上,所需的能量小于σ-σ*跃迁所需的能量。孤立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一般在200nm左右,共轭的π-π*跃迁吸收波长>200nm,强度大。  (3)n-π*跃迁: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其非键轨道中的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π*反键轨道跃迁,这种吸收一般在近紫外区(200-400nm),强度小。  (4)n-σ*跃迁:含孤对电子的取代基,其杂原子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反键轨道跃迁,吸收波长约在200nm。  以上四种类型跃迁所需能量σ-σ*>n-σ*≥π-π*>n-π*  (5)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生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助色团: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与生色团或饱和烃连接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紫移或短移) :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  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减小。  强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大于104的吸收峰。  弱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摩尔吸光系数值小于102的吸收峰。  吸收带及其特点:吸收带符号跃迁类型波长(nm)吸收强度(εmax)其他特征Rn→π*~250-500<100溶剂极性↑,λmax↓K共轭π→π*~210-250>104共轭双键↑,λmax↑,强度↑B~200 芳芳香族C=C骨架振动及环内π→π*~230-270蒸气状态出现精细结构E苯环内π→π*共轭~180(E1)~200(E2)~104~103助色团取代λmax↑,生色团取代,与K带合并  计算分光光度法:运用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在传统分光光度法基础上,通过量测试验设计与数据的变换、解析和预测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方法。2.基本原理  (1)Lambert-Beer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样品时,样品对光的吸收度与样品的浓度及厚度成正比。A=ECl  (2)吸光度的加和原理:溶液中存在多种无相互作用的吸光物质时,体系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物种吸光度之和。A总=Aa+Ab+Ac+……  (3)计算分光光度法:  ①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和系数倍率法均利用使ΔA干扰=0,ΔA信号 =ΔA被测原理消去干扰组分的吸光度值。  ②导数光谱法:利用导数光谱的输出信号更多、更明显(可显示出结构相似的不同化合物的微小差别)及易于辨认等特点定性;利用导数光谱法能消除背景干扰及分离重叠谱带等优势定量。  ③褶合光谱法: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即通过褶合变换,显示原始光谱在构成上的局部细节特征,对结构相似的物质进行定性鉴别;同时减少了混合物中共存组分之间的数学相关性,因而可以测定共存组分的含量。3.基本计算  (1)Lambert-Beer定律数学表达式:  A=-lgT=ECl或T=10-A=10-ECl  (2)摩尔吸光系数与百分吸光系数的关系:    (3)单组分定量:  ①吸光系数法:C=A/El  ②对照法:    ③校正曲线法  (4)多组分定量(a+b的混合物):  ①解线性方程组:     ②等吸收双波长消去法:  ③系数倍率法:Δ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