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 KB
- 1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施工测量2.1一般规定2.1.1施工单位应建立专业组织或指定专人负责施工测量工作,外及时、准确地提供各施工阶段所需的测量资料。2.1.2施工测量前,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交施工图,闸址中心线标志和附近平面,高程控制等资料。2.1.3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与设计阶段的坐标系统相一致,也可根据施工需要建立与设计阶段的坐标系统有换算关系的独立坐标系统。施工高程控制系统必须与设计阶段的高程系统相一致,施工时,应经复核。2.1.4施工测量主要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1.4的规定。2.1.5各主要测量标志统一编号,并绘于施工总平面图上,注明各有关标志相互间的距离、高程及角度等,以免发生差错。施工期内,对测量标志必须妥善保护并定期检测。2.1.6本章中未专门规定的事项,应按《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SDJS9—85)执行。2.2施工测量2.2.1施工中,应进行以下测量工作:(1)外工前,应对原设控制点、中心线复测,布设施工控制刚,并定期检测;(2)建筑物及附属工程的点位放样;(3)建筑物的外部变形观测点的埋设和定期观测;(4)竣工测量。2.2.2平面控制网的布置,以轴线网为宜,如采用三角网时,水闸轴线宜作为三角网的一边。2.2.3根据现场闸址中心线标志测设轴线控制的标点(简称轴线点),其相邻标点位置的中误差不应大于15mm。平面控制测量等级按一、二级小三角及一、二级导线测量有关技术要求进行。如表2.2.3—1和表2.2.3—2。2.2.4施工水准网的布设应按照由高到低逐等控制的原则进行。根据国家水准点时,必须两点以上,检测高差符合要求后,才能正式布网。2.2.5工地水久水准基点宜设地面明标和地下暗标各一座.大型水闸应设置明标、暗标各两座.基点的位置应在不受施工影响.地基坚实、便于保存的地点,埋设深度应在冰冻层以下0.5m,并浇灌混凝土基础.2.2.6高程控制测量等级要求应按照表2.2.6-1执行.高程测量的各项技术要求应按表2.2.6-2执行.2.2.7放样前,对已有数据、资料和施工图中的几何尺寸,必须检核。严禁凭口头通知或无签字的草图放样。2.2.8发现控制点有位移迹象时。应进行检测,其梢度应不低于测设时的精度2.2.9闸室底板上部立模的点位放样,直接以轴线控制点测放出底板中心线(垂直水流方向)和闸孔中心线(顺水流方向),其中误差要求为士2mm;而后用钢带尺直接丈量弹出闸墩、门槽、门轴、岸墙、胸墙、工作桥、公路桥等平面立模线和检查控制线,据以进行上部施工2.2.10闸门、金属结构预埋件的安装放样点测量精度,应符合表2.2.10的要求2.2.11立模、砌(填)筑高程点放样,应遵守下列规定:(1)供混凝土立模使用的高程点、混凝土抹面层、金属结构预埋及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时,均应采用有闭合条件的几何水准法测设;(2)对软土地基的高程测量是否要考虑沉陷因素,应与设计单位联系确定
对闸门预埋件,安装高程和闸身上部结构高程的测量,应在闸底板上建立初始观测墓点,采用相对高差进行测量。2.2.12竣工测量内容及归档资料应包括下列项目:(1)施工控制网(平面、高程)的计算成果;(2)建筑物基础底面和引河的平面、断面图;(3)建筑物过流部位测量的图表和说明;(4)外部变形观测设施的竣工图表及观测成果资料;(5)有特殊要求部位的测量资料。3施工导流3.0.1施工导流、截流及渡汛应制定专项施工措施设计,重要的或技术难度较大的需报上级审批。3.0.2导流建筑物的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应按《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SD216)有关规定执行。3.0.3当按规定标准导流有困难时,经充分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降低标准;但汛期前,工程应达到安全渡汛的要求。在感潮河口和滨海地区建闸时,其导流挡潮标准不应降低。3.0.4在引水河、渠上的导流工程应满足下游用水的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的要求。3.0.5在原河床上用分期围堰导流时,不宜过分束窄河面宽度,通航河道尚需满足航运的流速要求。3.0.6截流方法、龙口位置及宽度应根据水位、流量、河床冲刷性能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3.0.7截流时间应根据施工进度,尽可能选择在枯水,低潮和非冰凌期。3.0.8对土质河床的截流段,应在足够范围内抛筑排列严密的曲冲护底工程,并随龙口缩小及流速增大及时投料加固。3.0.9合龙过程中,应随时测定龙口的水力特征值,适时改换投料种类、抛投强度和改进抛投技术。截流后,应即加筑前后饿,然后才能有计划地降低堰内水位,并完善导渗、防浪等措施。3.0.10在导流期内,必须对导流工程定期进行观测、检查,并及时维护。3.0.11拆除围堰前,应根据上下游水位、土质等情况确定充水、闸门开度等放水程序。3.0.12围堰拆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筑堰的块石、杂物等应拆除干净。4土方开挖和填筑4.1一般规定4.1.1土方开挖和填筑,应优化施工方案,正确选定降。排水措施,并进行挖填平衡计算,合理调配。4.1.2弃土或取土宜与其他建设相结合,并注意环境保护与恢复。4.1.3当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合时,应会同有关单位及时研究处理。发现文物古迹、化石以及测绘,地质,地震、通讯等部门设置的地下设施和永久性标志时,均应妥善保护,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处理。4.2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4.2.1
场区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置应根据地形、施工期的径流量和基坑渗水量等情况确定,并应与场区外的排水系统相适应。4.2.2基坑的排水设施,应根据坑内的积水量、地下渗流量、闸堆渗流量、降雨量等计算确定。抽水时,应适当限制水位下降速率。4.2.3基坑的外围应设置截水沟与围埂,防止地表水流人。4.2.4降低地下水位(简称降水,下同)可根据工程地质和水寓,地质情况,选用集水坑或井点降水。必要时,可配合采用截掺措施。集水坑降水适用于无承压水的土层。井点降水适用于砂壤土、粉细砂或有承压水的土层。4.2.5集水坑降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抽水汲备能力宜为基坑渗透流量和施工期最大日降雨径流量总和的1.5~2.0倍;(2)基坑底,排水沟底、集水坑底应保持一定深差:(3)集水坑和排水沟应设置在建筑物底部轮廓线以外一定距离;(4)挖深较大时,应分级设置平台和排水设施:(5)流砂,管涌部位应采取反滤导渗措施。4.2.6井点降水措施设计应包括:(1)井点降水计算(必要时,可做现场抽水试验,确定计算参数);(2)井点平面布置、井深、井的结构、井点管路与施工道路交叉处的保护措施;(3)抽水设备的型号和数量(包括备用量);(4)水位观测孑L的位置和数量;(5)降水范围内已有建筑物的安全措施。4.2.7管井井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成孔宜采用清水固壁,采用泥浆护壁时,泥浆应符合有关规定;(2)井管应经常清洗,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各段井管的连接应牢固;(3)滤布,滤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滤布应紧固;井底滤料应分层铺填,井侧滤料应均匀连续填人,不得猛倒;(4)成井后,应即采用分段自上而下和抽停相间的程序抽水洗井;(5)试抽时,应检查地下水位下降情况,调整水泵使抽水量与渗水量相适应,并达到预定降水高程。4.2.8轻型井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顺序宜为敷设集水总管,沉放井点管,灌填滤料,连接管路,安装抽水机组;(2)各部件均应安装严密,不漏气,集水总管与井点管宜用软管连接:(3)冲孔孔径不应小于30cm,孔底应比管底深0.5m以上,管距宜为0.8—1.6m;(4)每根井点管沉放后,应检查渗水性能;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砂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或向管内灌水时,能很快下渗,方为合格;(5)整个系统安装完毕后,应及时试抽,合格后,将孔口下0.5m深度范围用粘性土填塞。4.2.9井点抽水时,应监视出水情况,如发现水质浑浊,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4.2.10降水期间,应按时观测、记录水位和流量,对轻型井点并应观测真空度。4.2.11井点管拔除后,应按设计要求填塞。4.3基坑开挖4.3.1基坑边坡应根据工程地质、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和施工条件等情况,经稳定验算后确定。4.3.2开挖前,应降低地下水位,使其低于开挖面0.5m。
4.3.3采用机械施工时,对进场道路和桥涵应进行调查和必要的加宽、加固。合理布置施工现场道路和作业场地,并加强维护。必要时,加铺路面。4.3.4基坑开挖宜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逐层设置排水沟,层层下挖。4.3.5根据土质、气候和施工机具等情况,基坑底部应留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层,在底部工程施工前,分块依次挖除。4.3.6水力冲挖适用于粉砂、细砂,砂壤土、中轻粉质壤土、淤土和易崩解的粘性土。4.3.7在负温下,挖除保护层后,应即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4.4土方填筑4.4.1填筑前,必须清除基坑底部的积水,杂物筹。4.4.2填筑土料,应符合设计要求.控制土料含水量;铺土厚度宜为25~30cm,并应使密实至规定值。4.4.3岸、翼墙后的填土,应符合下列要求。(1)墙背及伸缩缝经清理整修合格后,方可回填,填土应均衡上升;(2)靠近岸墙,翼墙、岸坡的回填土宜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夯压密实,铺土厚度宜适当减薄;(3)分段处应留有坡度,错缝搭接,并注意密实。4.4.4墙后填土和筑堤应考虑预加沉降量。4.4.5墙后排渗设施的施工程序,应先回填再开挖槽坑,然后依次铺设滤料等。6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6.1一般规定6.1.1水闸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宜掌握以闸室为中心,按照“先深后浅,先重后轻、先高后矮、先主后次”的原则进行。6.1.2水闸混凝土必须根据其所在部位的工作条件,分别满足强度、抗冻,抗渗,抗侵蚀、抗冲刷、抗磨损等性能及施工和易性的要求。6.1.3水闸混凝土的施工,应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温度控制、施工安排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产生裂缝和钢筋锈蚀。6.2模板6.2.1模板及支架应符合下列要求:(1)模板的型式应与结构特点和施工方法相适应;(2)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3)保证浇筑后结构物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符合图纸规定,各项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4)模板表面光洁平整、接缝严密;(5)制作简单,装拆方便、经济耐用,尽量做到系列化、标准化。6.2.2模板,支架及脚手架应进行设计并提出对选材、制作、安装,使用及拆除工艺等要求。6.2.3模板和支架宜选用钢材、木材或其他新型材料制作。并尽量少用木材。钢材可使用3号钢。木材不宜低于Ⅲ等材,腐朽,严重扭曲或脆性木材不得使用。6.2.4设计模板及支架时,应考虑下列荷载:(1)模板及支架的自重;(2)钢筋的重力;
(3)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4)人、浇筑设备,运输工具等荷载;(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6)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竖向动力荷载;(7)冷天施工时保温层的重力及雪荷载;(8)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9)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水平动力荷载;(10)其它荷载。荷载标准值的计算,可参照附录C。6.2.5计算模板及支架时,应按照表6.2.5选择可能发生的最不利的荷载组合。6.2.6模板及支架安装,应与钢筋架设、预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密切配合,做到互不干扰。6.2.7支架或支撑宜支承在基础面或坚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与可靠的防滑措施。如文承在湿陷性黄土、冻胀土或其它软弱土层上,还应采取有效的排水,防冻融或其它加固措施。6.2.8支架、脚手架的各立柱之间,应由足够数量的杆件牢固连接。脚手架不宜与模板及支架相连接;如必须连接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模板及支架的稳定,防止模板变形。6.2.9墩、墙模板采用对拉杆件固定时,拆模后,应将拉杆两端伸进保护层厚度内的部分截除,并用与结构同质量的水泥砂浆填实抹光。6.2.10多层支架的支柱应垂直,上,下层支柱应在同一中心线上,支架的横垫木应平整,并应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确保稳定。6.2.11制作和安装模板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11的规定。6.2.12拆除模板及支架的期限,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伤时,方可拆除;在墩、墙、柱部位,不宜低于3.5MPa;(2)承重模板及支架,应在混凝土达到下列强度后(按设计强度的百分率计算)始准拆除。1)悬臂梁、悬臂板跨度≤2m70%跨度>2m100%2)其它梁、板、拱跨度≤2m50%2m<跨度≤8m70%跨度>8m1003)桥梁、胸墙等重要部位的承重支架,除混凝土强度应达到以上规定外,龄期不得少于7d。(3)有温控防裂要求的部位,拆除期限应专门确定。6.3钢筋6.3.1钢筋混凝土结构所用的钢筋种类、钢号,直径等,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钢筋的机械性能应符合GB1499《钢筋混凝上用热轧带肋钢筋》的要求。6.3.2钢筋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使用前,仍应按规定作拉力、延伸率、冷弯试验。需要焊接的钢筋,应作焊接工艺试验。
钢号不明或使用中发现性能异常的钢筋,经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但不得在承重结构的重要部位上使用。6.3.3钢筋需要代换时,应符合现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6.3.4加工钢筋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S.4的规定。6.3.5钢筋的接头应采用闪光对焊。无条件采用闪光对焊时,方可采用电弧焊。钢筋的交叉连接,宜采用接触点焊。现场焊接竖向和斜向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宜采用电渣压力焊.采用气压焊接时,应按GBl2219《钢筋气压焊》有关规定执行。6.3.6轴心受拉构件,小偏心受拉构件或其它混凝土构件中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接头,均应焊接。6.3.7钢筋焊接的接头形式、焊接工艺和质量验收应按《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1G118)的规定执行。6.3.8钢筋的根数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并应绑扎牢固,其位置偏差应符合表6.3.8的规定。6.3.9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表6.3.9的规定采用。6.3.10钢筋安装时,应严格控制保护层厚度。钢筋下面或钢筋与模板间,应设置数量足够、强度高于构件设计强度、质量合格的混凝土或砂浆垫块;侧面使用的垫块应埋设铁丝,并与钢筋扎紧;所有垫块互相错开,分散布置。在双层或多层钢筋之间,应用短钢筋支撑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保证钢筋位置的准确。6.3.11绑扎钢筋的铁丝和垫块上的铁丝均应按倒,不得伸人混凝土保护层内。6.4混凝土6.4.1混凝土所用水泥品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应按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其原则如下:(1)水位变化区或有抗冻、抗冲刷,抗磨损等要求的混凝土,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盐水泥;(2)水下不受冲刷部位或厚大构件内部混凝土,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3)水上部位的混凝土,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4)受海水,盐雾作用的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受硫酸盐侵蚀的混凝土,宜选用抗硫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5)受侵蚀性介质影响或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按有关规定或通过试验选用。6.4.2水泥标号应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相适应,且不应低于325号。水位变化区的混凝土和有抗冻、抗渗、抗冲后g、抗磨损等要求的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425号。6.4.3每一分部工程所用水泥品种不宜太多。未经试验论证,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6.4.4粗骨料宜用质地坚硬,粒形,级配良好的碎石、卵石。不得使用未经分级的混合石子。其质量标准除应符合表6.4.4的规定外,并按《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检验方法》(JGJ53)的规定执行。6.4,5粗骨料最大粒径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大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2)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对双层或多层钢筋结构,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1/2;(3)不宜大于80mm;
(4)经常受海水、盐雾作用或其它侵蚀性介质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面层,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6.4.6纲骨料宜采用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级配良好的天然砂。其质量标准除应符合表6.4.6的规定外,并应按《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执行。使川海砂,应经过试验论证,并应符合有关专门规定。6.4.7砂的细度模数宜在2.3”3.0范围内,为改善砂料级配,可将粗、细不同的砂料分别堆放,配合使用。6.4.8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水应符合下列规定。(1)凡适宜饮用的水均可使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得使用;(2)水中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与硬化的有害杂质,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00rug/L,硫酸盐含量(以硫酸根离子计)不大于2200rug/L,pH值不小于4。6.4.9在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厚大构件内部混凝土中,宜掺入适量粉煤灰。粉煤灰的品质应符合GBl590《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的规定,其掺量和掺加方法应符合《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SGJ28》及《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暂行规定》有关规定,并应经过试验确定。6.4.10在配制混凝土时,宜掺用外加剂.其品种应按照建筑物所处环境条件、混凝土性能要求和施工需要合理选用。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必须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含气量宜为4%~6%。6.4.11外加剂的技术标准应符合《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标准》(SDI08)的规定,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掺用,防止产生沉淀、分层等不均匀现象。对未经正式鉴定的产品,在无充分的试验论证时,不得在工程中使用。6.4.12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验选定,除应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及施工要求外,还应做到经济,合理。6.4.13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两式计算,取较大值。6.4.14混凝土的水灰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表6.4.14的规定。遇有下列情况,表列水灰比允许值应分别减小0.03—0.05。(1)严寒地区(指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10℃的地区)水。位变化区的混凝土:(2)受海水、盐雾或其他侵蚀性介质作用的外部混凝土;(3)厚度小于60cm的胸墙、薄壁墙等。6.4.15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处于水位变化区的薄壁墙混凝土,不宜低于300kg/m3(2)桥梁混凝土不宜低于300kS/m3,(3)厚大构件(厚度大于1.5m)的内部混凝土,不宜低于200kg/m3;(4)受海水、盐雾或其它侵蚀性介质作用的面层混凝土,其单位水泥用量应适当增加。6.4.16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根据结构特点和部位按照表6.4.16选用。配制大坍落度混凝土时(超过8cm)应掺外加剂,热天施工和结构钢筋特密时,坍落度宜适当加大。6.4.17拌制混凝土时,应严格按照工地试验室签发的配料单配料,不得擅自更改。6.4.18水泥、砂、石于,混合材均以重量计,水及外加剂溶液可按重量折算成体积。各种衡器应定期校验,称量偏差不得超过表6.4.18的规定。计量设备较好的混凝土中心搅拌站,水,外加剂溶液的称量允许偏差不宜超过±1%,6.4.19混凝土应搅拌至组成材料混合均匀,颜色一致。
加料程序和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表6.4.19所列自落式搅拌机的连续搅拌最短时间,可参照使用。当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时,表列时间可适当缩短。掺加混合材、外加剂或冰屑时,宜适当延长搅拌时间。6.4.20运输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1)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的选定,应与结构特点、仓面布置、拌和及浇筑能力相适应;(2)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将拌成的混凝土送至浇筑仓内;在常温下运输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如混疑土产生初凝,应专作处理;(3)运输道路力求平坦,避免发生离析、漏浆及坍落度损失过大的现象;运至浇筑地点后,如有离析现象,应进行二次拌和;(4)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2m,超过时,应采用溜管、串筒或其他缓降措施;(5)采用不漏浆、不吸水的盛。盛器在使用前应用水润湿,但不得留有积水,使用后应刷洗干净。6.4.21浇筑前,应详细检查仓内清理、模板、钢筋、预埋件、永久缝及浇筑准备工作等,并做好记录,经验收后方可浇筑。6.4.22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浇筑面应大致水平。上下相邻两层同时浇筑时,前后距离不宜小于1.5m。在斜面上浇筑混凝土,应从低处开始,逐层升高,并保持水平分层,并采取措施不使混凝土向低处流动。6.4.23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不得使用振捣器平仓。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将其均匀地分布于砂浆较多处,严禁用砂浆覆盖。6.4.24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搅拌、运输和浇筑能力、振捣器性能及气温因素确定,不应超过表6.4.24的规定。6.4.25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中断,且超过允许的间歇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若能重塑者,仍可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允许间歇时间(自加水搅拌时起,到覆盖上层混凝土时为止)应通过试验确定,或参照表6.4.25的规定执行。6.4,26施工缝的位置和形式应在无害于结构的强度及外观的原则下设置。6.4.27施工缝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混凝土的硬化程度,采用凿毛、冲毛或刷毛等方法,清除老混凝土表层的水泥浆薄膜和松弱层,并冲洗干净,排除积水;(2)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后,方可进行浇筑上层混凝土的准备工作;临浇筑前,水平缝应铺一层厚1~2cm的水泥砂浆,垂直缝应刷一层净水泥浆,其水灰比,应较混凝土减少0.03—0.05;(3)新老结合面的混凝土应细致捣实。6.4.28捣固混凝土应以使用振捣器为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振捣器应按一定顺序振捣,防止漏振、重振;移动间距应不大于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5倍;当使用表面振捣器时,其振捣边缘应适当搭接;(2)振捣器机头宜垂直插入并深入下层混凝土中5cm左右,振捣至混凝土无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泛浆并不产生离析后徐徐提出,不留空洞;(3)振捣器头至模板的距离应约等于其有效半径的1/2,并不得触动钢筋、止水片及预埋件等;(4)在无法使用振捣器或浇筑困难的部位,可采用或辅以人工捣固。6.4.29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表面泌水过多,应设法减少。仓内泌水应及时排除,但不得带走灰浆。
6.4.30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架等稳固情况,如有漏浆、变形或沉陷,应立即处理。相应检查钢筋、止水片及预埋件的位置,如发现移动时,应及时校正。6.4.31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除粘附在模板、钢筋,止水片和预埋件表面的灰浆。浇筑到顶时,应即抹平,排除泌水,待定浆后再抹一遍,防止产生松顶和表面干缩裂缝。6.4.32在土基上浇筑底部混凝土时,应做好排水,尽量避免扰动地基土。必要时,在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后,可增浇同标号的混凝土封底。在老混凝土或岩基上浇筑混凝土时,基面应避免有过大的起伏。6.4.33厚大的底板、消力池混凝土宜分层浇筑,中间层宜采用较大粒径的粗骨料,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6.4.34使用混凝土撑柱,应符合下列要求:(1)撑柱尺寸、间距应根据构件厚度、脚手架布置和钢筋架立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2)撑柱的混凝土标号应与浇筑部位相同,在达到设计强度后使用;断裂、残缺者不得使用;(3)撑柱表面应凿毛并刷洗干净;(4)撑柱应支承稳实;若支承面积不足时,可加垫混凝土垫板;撑柱所用临时撑拉杆,应随着浇筑面上升依次拆除干净;(5)浇筑时应特别注意撑柱周边混凝土的振捣;结束后,应即拔除柱顶部的连接撑杆,并捣实杆孔。6.4.35浇筑反拱底板,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并应注意下列事项:(1)底板的浇筑可适当推迟,使墩、墙有更长的预沉时间;(2)边端的一孔或两孔的底板预留缝,宜在墙后填土基本完成后封填;(3)墩,墙与底板接合处,应按施工缝规定处理。6.4.36在同一块底板上浇筑数个闸墩时,各墩的混凝土浇筑面应均衡上升。6.4.37浇筑细薄结构混凝土时,可在两侧模板的适当位置均匀布置一些扁平窗口,以利浇捣。随着浇筑面上升,窗口应及时封堵,并注意表面平整。6.4.38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覆盖,面层凝结后,应即洒水养护,使混凝土面和模板经常保持湿润状态。6.4.39混凝土连续湿润养护时间,在常温下,按表6.4.39的规定执行。有温控防裂要求的部位,养护时间宜适当延长。6.4.40养护剂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涂刷时间应按产品说明并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表面刁;得使用有色养护剂。6.4.41砂石料宜先在料场取样,通过试验选择。到工地的砂石料必须检验,每批至少一次。6.4.42水泥、外加剂和混合材等应有质保书,并应取样检验。袋装水泥储运时间超过3个月,散装水泥超过6个月时,使用前应重新检验。袋装水泥进库前应抽样检查包重。6.4.43混凝土拌和及养护用水应经检验。如水源改变或对水质有怀疑时,应重新检验。6.4.44混凝土浇筑时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砂,小石子的含水量每班至少检验1次,气温变化较大或雨天应增加检验次数,根据实测含水量随时调整配料单;(2)混凝土各种原材料的配合量,每班至少检验3次,衡器随时抽查,定期校正;(3)混凝土拌和时间每班至少检验2次;(4)现场混凝土坍落度,每班在机口至少检验4次,在仓面至少检验2次;在制取试件时,应同时测定坍落度;
(5)外加剂溶液的浓度,每班至少检验2次,引气剂还应检验含气量,其变化范围应控制在±0.8%以内。6.4.45固化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以在标准条件下养护的试件的抗压强度为主。必要时,尚需作抗拉、抗冻、抗渗等试验。抗压试件的组数应按下列规定制取:(1)不同标号、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应分别制取试件;(2)厚大结构物,28d龄期每100~200m成型试件1组;(3)非厚大结构物,28d龄期每50~100m成型试件1组,每一分部工程至少成型试件1组;(4)每一工作班至少成型试件1组。6.4.46为掌握结构物或构件的拆模、吊运时的强度情况,应成型一定数量试件,与结构物或构件同条件进行养护。6.4.47混凝土试件应在机口随机取样、成型,不得任意挑选。并宜在浇筑地点取一定组数的试件。一组3个试件应取自同一盘混凝土中。6.4.48混凝土强度评定的原始资料,应按下列规定统计:(1)现场混凝土试件28d抗压强度按标号以配合比相同的一批混凝土作为一个统计单位,工程验收时,可按部位以同标号的混凝土作为一个统计单位;(2)除非查明原因,确系操作失误,不得任意抛弃一个数据;(3)每组3个试件的平均值为一个统计数据。6.4.49混凝土试件强度同时满足下列两式时,该统计单位的混凝土强度应判为合格。6.4.50若已建的混凝土构筑物有质量问题,应采取无损检测、钻孔取样、压水试验等方法查明情况及原因。6.4.51重混凝土施工期间,应及时做好以下记录。(1)每一构件、块体的混凝土数量,原材料的质量,混凝土标号、配合比;(2)各构件、块体的浇筑顺序,挠筑起迄时间,发生的质量事故以及处理情况,养护及表面保护时间、方式等;(3)浇筑地点的气韫,原材料和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各部位模板拆除日期;(4)混凝土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其分析;(5)混凝土缺陷的部位、范围、发生的日期及发展情况;(6)其它有关事项。6.4.52混凝土出现缺陷后应加强橙查观测,分析成因、性质、危害程度,作为制定修补加固方案的依据。6.4.53混凝土的微细表面裂缝、钢筋混凝土的浅层缝宽度小于表6.4.53中所列数值者可不予处理。缝宽大于允许值的裂缝及影响结构性能的蜂窝和缺陷等应按规定处理。6.4.54修补混凝土缺陷所用材料的强度应高于原混凝土,其变形性能宜与混凝土接近。活动性裂缝应采用柔性材料修补。6.4.55混凝土裂缝应在基本稳定后修补,并宜在开度较大的低温季节进行。6.5雨天热天施工6.5.1雨天施工应做好下列工作:(1)掌握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雨,暴雨或台风过境时浇筑混凝土;(2)砂石堆料场应排水i8畅并防止泥污;(3)运输工具及运输道路宜采取防雨,防滑措施;(4)水泥仓库要加强检查,做好防漏,防潮工作;(5)墩、墙、桥梁混凝土的浇筑仓面上,宜设临时防雨棚;
(6)采取必要的防台风和防雷击措施;(7)加强‘旨料含水量的检验工作。6.5.2无防雨棚仓面,在小雨中浇筑,应采取下列措施:(1)通过试验,调减混凝土的用水量;(2)防止外水人仓,仓内及时排水,但不得带走灰浆;(3)及时做好新混凝上面的保护及顶面的抹面工作。6.5.3无防雨棚仓面,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如遇大雨或暴雨,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将仓内的混凝土振捣好,使仓面规整后遮盖。雨后须先排除仓内积水,清理表面软弱层。继续浇筑时,应先铺一层水泥砂浆。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应按施工缝处理。6.5.4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0℃以上时,混凝土的施工尚应符合小节规定。6.5.5热天施工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混凝土在出机口的温度应符合温控设计要求,并不得超过30℃。6.5.6为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减少温度回升,宜采取下列措施:(1)预冷原材料,骨料适当堆高,堆放时间适当延长,使用时由底部取料;采用地下水喷洒粗骨料;采用地下水或掺冰的低温水拌制混凝土;(2)尽量安排在早晚或夜间浇筑;(3)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加快混凝土入仓覆盖速度;(4)混凝土运输工具设置必要的隔热遮阳措施;(5)仓面采取遮阳措施,喷洒水雾降低周围温度。6.5.7适当加大砂率,坍落度,并掺用缓凝减水剂。6.5.8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早覆盖养护。6.6冷天施工6.6.1当室外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混凝土的施工,尚应符合本节规定。当日最低气温降至0℃时,即应采取防护措施。6.6.2施工前,应制定专门的措施计划,备足加热、保温和防冻材料。骨料宜在进入冬期前筛洗完毕。6.6.3冷天施工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防止遭受寒流、风雪和霜冻袭击。混凝土浇筑宜安排在寒流前后气温较高的时间进行。小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部位宜安排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浇筑。6.6.4在基底保护层土方挖除后,应即采取保温措施,并尽早浇筑混凝土。6.6.5在老混凝土或岩基上浇筑混凝土,如有冰冻现象,必须加热处理,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6.6.6配制冷天施工的混凝土,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6.6.7冷天浇筑的混凝土,宜使用引气型减水剂,含气量宜为4%一6%;有早强要求者,可使用早强剂,但在钢筋混凝土中不得用氯盐作早强剂。6.6.8未掺抗冻剂的混凝土,其允许受冻强度不得低于IQMPa。6.6.9当室外日最低气温低于一10℃时,闸底板,消力池等重要开敞部位的混凝土,不宜露天浇筑。6.6.10混凝土的浇筑入仓温度不宜低于10℃。浇筑大面积的混凝土时,在覆盖上层混凝土以前,底层混凝土的温度不宜低于3℃。施工时,应综合考虑气候条件、材料温度、保温方法、运输过程的热量损失等因素,通过计算和试验,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出机温度。6.6.11为提高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应首先考虑用热水拌制.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考虑加热骨料。水泥不得直接加热。水及骨料的加热温度应根据热工计算确定,不宜超过表6.6.11的规定。
拌制混凝土时,应先将热水与骨料混合,然后再加水泥,并控制拌和物的温度不超过35℃。6.6.12浇筑前,应清除模板、钢筋和预埋件上的冰雪和污垢。运输和浇筑混凝土用的容器应有保温措施。6.6.13当室外最低气温高于—15℃时,表面系数不大于5的结构宜首先采用蓄热法或蓄热和掺外加剂并用的方法。当蓄热法不能满足强度增长的要求时,可选用蒸气加热、电流加热或暖棚保温的方法。6.6.14采用蓄热法养护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随浇筑、随捣固、随覆盖,减少热量失散;(2)保温、保湿材料必须紧密覆盖模板或混凝土表面,迎风面宜增设挡风措施,形成不透风的围护层;(3)对细薄结构的棱角部分,应加强保温;(4)结构上的孔洞应暂时封堵。6.6.15避免在寒流袭击、气温陡降时拆模,当混凝土与外界气温相差200c以上时,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加以覆盖。6.6.16冷天施工时,必须做好下列各项温度的观测和记录:(1)室外气温和暖棚内气温每个工作班测量2次;(2)水温和骨料温度每个工作班测量4次;(3)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每个工作班至少测量4次;(4)在混凝土浇筑后3—5d内尤须加强观测其养护温度,并注意边角最易降温的部位.用蓄热法养护时,每昼夜测量4次;用蒸气或电流加热时,在升、降温期间每小时测量1次,在恒温期间每两小时测量1次。室外气温及周围环境温度每昼夜至少定时定点测量4次。(1)砌筑应分层,各砌层均应坐浆,随铺浆随砌筑;8砌石8.1一般规定8.1.1砌石工程应在基础验收及结合面处理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8.1.2砌筑前,应放样立标,拉线砌筑。8.1.3砌石的基本要求是平整、稳定、密实和错缝。8.2材料8.2.1砌石所用石料有粗料石和块石两种,石料质地应坚硬、无裂纹,风化石不得使用。8.2.2混凝土灌砌块石所用的石子粒径不宜大于2cm。8.2.3水泥标号不宜低于275号,在水位变化区、受水流冲刷的部位以及有抗冻要求的砌体,其水泥标号不宜低于325号。8.2.4使用混合材和外加剂,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合材宜优先取用粉煤灰,其品质指标参照有关规定。8.2.5砌筑用的水泥砂浆和小石子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制砂浆和混凝土,应按设计标号提高15%;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2)应具有适宜的和易性;水泥砂浆的稠度用标准圆锥沉入度表示,以4~7cm为宜;小石子混凝土的坍落度以7-9cm为宜。8.3浆砌石8.3.1
砌筑前,应将石料刷洗干净,并保持湿润。砌体的石决间应有胶结材料粘结、填实。8.3.2浆砌石墩,墙应符合下列要求:(1)砌筑应分层,各砌筑均应做浆,随铺浆砌筑;(2)每层应依次砌角石、面石,然后砌腹石;(3)块石砌筑,应选择较早整的大块石经修整后用作面,上下两层石块应骑缝,内外石块应交错搭接;(4)料石砌筑,按一顺一丁或两顺一丁排列,砌缝应横平驳直,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小于10cm,丁石的上下方不得有驳缝,粗料石砌体的缝宽可为2~3cm。(5)砌体宜均衡上升,相邻段的砌筑高差和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8.3.3采用混凝土底板的浆砌石工程,在底板混凝土浇筑至面层时,宜在距砌石边线40cm的内部埋设露面块石,以增加混凝土底板与砌体间的结合强度。8.3.4混凝土底板面应凿毛处理后方可砌筑,砌体间的接合面应刷洗干净,在湿润状态下砌筑。砌体层间缝如间隔时间较长,可附毛处理。8.3.5永久缝的缝面应平整垂直。8.3.6混凝土灌砌块石,块石净距应大于石子粒径,不得采取先嵌填小石块再灌缝的作法;灌入的混凝土应插捣密实。8.3.7砌筑过程中,应及时养护。8.3.8砌体勾缝应符合下列规定:(1)砌体的外露面和挡土墙的临土面均应勾缝,并以平缝为宜。(2)勾缝砂浆标号应高于砌体砂浆标号,宜用中细砂料拌制,灰砂比宜为1:2;(3)砌体勾缝前,应清理缝槽,并用水冲洗湿润,砂浆应嵌人缝内约2cm。10钢闸门安装10.1一般规定10.1.1钢闸门应在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厂家制作。10.1.2钢闸门制作与安装标准应符合《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LJ201,DLJ201)以下简称(SLJ201)的有关规定。10.1.3闸门安装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和仪器,必须经计量部门校验,误差应符合有关规定。10.2钢闸门和埋件安装10.2.1闸门出厂前,应任抽一孔闸门进行整体组装检查,其检查应在自由状态下进行。组合处的错位应小于2mm。10.2.2分节制作的埋件,应按要求点焊组装,相邻两件加工面的错位不应大于o.5mm。经检验合格,接合处应打上标记后拆开。10.2.3闸门出厂时,厂方应提供下列技术资料:(1)竣工图纸;(2)设计修改通知书;(3)主要材料质量保证书;(4)检测记录;(5)焊缝探伤记录;(6)重大缺陷处理记录,(7)构件发运清单。10.2.4埋件进场后,应进行清点,妥善堆放。若有变形,应予矫正。10.2.5
固定埋件的锚栓或锚筋,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露出长度直使埋件有足够的调整余地。弧形闸门支座螺栓的预埋,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门措施,确保位置准确,埋设牢固,防止走动。10.2.6埋件安装调整后,位置偏差应符合(SLJ201)的要求,并用加固钢筋与预埋锚筋焊接。10.2.7升(下)卧式闸门埋件的安装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轨的转弯半径安装偏差不应大于转弯半径的1/1000,且不大于2mm,圆弧中心位置允许偏差2mm;(2)主轨垂直平面度误差应符合图纸规定,无规定时,应小于2mm;(3)止水滑道宜凸出混凝土表面3~5mm,其平面度允许误差为2mm。10.2.8弧形闸门铰座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0.2.8的规定。10.2.9埋件安装检查合格后,宜即浇筑二期混凝土。如间隔时间过长或遇有碰撞,应予复测,合格后方可浇筑。浇筑时,应防止撞击。10.2.10闸门在吊运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严防构件变形和加工面损伤。10.2.11闸门现场组装时,应按定位板和结构尺寸拼接搭焊,并按焊接的技术要求进行施焊与检查。10.2.12分节闸门,采用螺栓连接时,螺栓应均匀拧紧,节间橡皮压缩量应符合图纸要求:采用焊接时,应编制焊接工艺规程,并监视变形。10.2.13闸门安装前,门槽,门坎应进行清理,止水座板及轨道面不得有水泥渣、油污、焊疤,凹坑等。焊缝接头处需修磨平整。10.2.14闸门整体吊装应根据门重和吊人高度、建筑现场情况,选择起吊设备,制定吊装方案。10.2.15止水橡皮接头可采用生胶热压等方法胶合。胶合接头处不得有错位、凹凸不平和疏松现象。10.2.16止水橡皮的螺孔应按门叶或止水压板上的螺孔位置定出,然后冲孔或钻孔,孔径应比螺栓直径小1mm,严禁烫孔.10.2.17闸门止水间隙,压缩量应按设计要求调整。10.3闸门及埋件的防腐蚀10.3.1钢闸门及埋件表面的除锈和刷漆工作,应在质量检验合格后进行。10.3.2采用喷锌或喷铝防腐层时,应用喷砂抛丸清除铁件表面油污、灰尘、铁锈、氧化皮,焊渣等。钢材表面应露出金属色泽,并具有适当的粗糙度,然后喷锌或喷铝。镀层应力求均匀,镀层厚度宜为0.15~0.25mm,最后应用涂料封闭。10.3.3采用涂料防腐蚀时,应在除锈质量符合要求后涂刷,涂层应达到均匀一致,无漏涂、针孔、流挂、起皱、起泡和脱落现,象。设计无要求时,漆膜总厚度不应小于0.2mm。10.3.4涂料涂装的工作环境温度应为5~38℃,当构件表面潮湿或遇尘土飞扬、烈日暴晒等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应停止作业,涂后4h内严防雨淋。10.3.5安装焊缝的两侧各留出100~150mm范围,待安装焊接后涂装。11启闭机安装11.1固定式和门式启闭机安装11.1.1固定式启闭机安装,应以闸门起吊中心为基准,纵、横向小心偏差应小于3mm;水平偏差应小于0.5/1000;高程偏差直小于55mm。11.1.2螺杆式启闭机的螺杆与闸门连接的垂直偏差应不大于0.8/1000。
11.1.3启闭机安装时应全面检查。开式齿轮、轴衬等转动处的轴污,铁屑、灰尘应清洗干净,并加注新油;减速箱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加油至规定油位。11.1.4启闭机定位后,机架底脚螺栓应即浇灌混凝土,机座与瞩凝上,之间应用水泥砂浆填实。11.1.5门机安装时,应全面清点和检查,构件安装的偏差应符合图纸规定。无规定时,可参照表11.1.5执行。11.1.6门机轨道安装和门机组装偏差应符合图纸和厂家说明书的规定。如无规定时,参照(SLJ201)有关规定执行。11.1.7门机的夹轨器安装和限位开关装置,均应动作灵活可靠,11.1.8双卷筒启闭机的安装应保持同心,联轴节两轴的同心度和端面间隙、轴瓦与轴颈顶间隙、开式齿轮啮合要求及测量方法对应参照(SLJ201)执行。11.1.9启闭机制动器闸瓦退距和电磁铁行程,安装时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予以调整。11.1.10双吊点的钢丝绳长度偏差应调整到最小范围,使闸门有程无点点滴滴阻,止水橡皮无严重摩擦。11.1.11自动抓梁应作平衡试验,抓放过程中动作应准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