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00 KB
- 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关于《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的研究关于《农田水利学》课程教学的研究灌溉与排水(irrigationandDrainage)是世界上对本课程的一般命名,我国习惯称为农田水利学,《农田水利学》是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亦是其他农林专业的专业课或选修课,西藏地区目前已有多届毕业生,本课程作为本专业主要专业必修课,其内容实用操作性强,是农业水利工程应该掌握与必备的一门重要课程。 随着西藏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定点对口援藏工作开展,西藏地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以成为重中之重,规划基本农业水利建设,是西藏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员提出更高更高专业化要求,,如何使西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理论和时间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1、农田水利学课程现状分析 1.1课程特点 \n农田水利学是一门以水文学、土壤学、农作学、水力学、工程力学、水资源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与农田水利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转化运移过程和溶质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灌溉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调节区域水情分布,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高效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我国农田水利的学科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它继承了与灌溉和排水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吸收了苏联水利土壤改良中紧密结合农业、土壤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加灌排工程规划和地区治理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学科理论体系。目前,农田水利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与农业灌溉、农田排水和农业水环境有关的水分、养分和盐分在土壤、作物和相邻环境之间的转化、迁移机理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侧重于农田水分转化迁移过程和基本理论;二是研究增产、高效的灌溉排水规划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措施,侧重于农田水利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方法;三是研究提高水分的农业高效利用和减少涝渍灾害影响的管理措施和调控对策,侧重于农田水利的管理措施。 1.2农田水利学教学现状 本课程选用教材是武汉大学郭元裕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农田水利学》教科书,课程具体情况如下: \n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调节农田状况、改变地区水情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从事地区水利规划、灌区灌排系统规划设计、喷滴灌工程、管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1)了解农田水分变化规律,掌握控制农田土壤水分以及进行合理灌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灌溉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灌区田间工程的规划方法;了解灌区水利规划的方法步骤以及掌握有关基本知识。 (2)能根据水源条件选择合理的取水方式,进行引水工程的水利计算;能进行灌区灌排系统的规划布置和灌排系统的流量计算和纵横断面设计。 (3)能独立担当中小型灌区的规划设计及灌排管理工作。 (4)能独立担当节水灌溉工程(喷灌、微灌、低压管灌和防渗渠道等)的规划设计工作教学手段目前,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板书教学。目前本课程采用板书教学,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的呈现在黑板上,对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板书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更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这有利于课程教学。\n 讨论式教学。在部分有疑问的环节实行讨论教学,让疑问在讨论中明辨。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实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存在问题 2.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农田水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学生本文由.L.收集整理积极性。在此背景下,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实际工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面的拓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参加工作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 2.2传统板书教学存在的缺点。传统板书教学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针对本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缺点,首先,实际农业框架不易展示,影响教学效果,浪费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其次,学生进行小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传统板书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大大降低交流效果,最后传统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尤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 2.3教学考核比较单一。目前平时考核成绩采用随堂作业和考勤的考核方式,旦总体来说本课程仍采用平时考核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单一考核方式。\n 2.4实验实践开展存在困难。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存在实验器材短缺,实验无法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我院本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正在紧密的建设中,相信在不久可以有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为以后本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对本课程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反映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经验和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同时尽可能地加强基本理论的阐述。针对农田水利学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3.1提高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讲授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要尽量减少单纯的灌输式的讲授,应当着力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与科学方法的分析,力求用启发式,引而不发,举一反三,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透,专门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适度讨论、实地学习等都是可采用的方法。避免出现满堂灌现象,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了解课程的基础上,产生兴趣,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 3.2创新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n教学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不断更新思想,紧随社会发展的前沿。近几年来,我国农田水利的重点不是单纯扩大灌溉面积,而是配套田间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着眼于提高水分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支持种植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讲授农田水利学原理的同时,要引入当前农田水利学中最活跃的前沿领域的信息,让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学进步的脉搏。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参与 农田水利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形成了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教学实践证明,学以致用,就要在准确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农田水利学这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只有了解我国的水利地形情况,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明确小型农田水利体制改革目标是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能满足小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4优化教学,使课堂教学多样化 \n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层次的多样,教学方式的灵活和教学管理的高效,是多媒体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多媒体的使用,网络的推广,给农田水利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5根据我国农田水利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对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强化自主创新 加强精细的田间试验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农田水利学科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模式等,努力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围绕国家需求研究开发实用技术 农田水利研究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操作方便、经济实用为目标。开发适合于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 第三,注重学术队伍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 \n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学术梯队,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造就和形成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甚至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4、结论 《农田水利学》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程中进一步完善,使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系统化、具体化。课程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紧贴工程实践,并进行及时的课程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得到很好的结合,从而为我区的工程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