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8页

水土保持论文20103108莫昌年

  • 8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水土保持》论文《水土保持概论》论文浅析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水土流失姓名:莫昌年学号:20103108专业:地理教育年级:2010级学校: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8页第8页\n《水土保持》论文目录【摘要】:3【关键词】3一、互助县的地理概况:3二、水土流失的分布及特点:41、分布面积广,面积大52、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去比例高53、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54、时空分布集中,主要发生在六七月份。55、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5三、水土流失的原因:51、地势落差大,巨大的落差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可能52、交界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53、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54、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55、不良的恶性循环之中5四、互助县水土流失的危害51、恶化生态环境52、严重危害农业生产63、引发旱涝灾害64、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6五.水土流失的治理:61、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62、进一步完善对已经还林还草地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保护工作63、对还未进行陡耕地治理的要实现治理74、实现沟、坡、梁的有效治理7【参考文献】7共8页第8页\n《水土保持》论文【摘要】: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非常多,流失面积之广阔态势之严重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而对水土流失的相对研究也是相当多,尤其是对黄土高原等特定区域的水土流失的研究更是纷繁复杂,但是对于像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这样的几大区域相交的特殊地带的水土流失的研究则少之甚少,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是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交界过渡地带,不论是地形地貌以及地貌景观或是气候气象都有很大的特殊性,这就造就了该地区不同与其他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而特殊的水土流失又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的影响。因此解决当地的水土流失是迫在眉睫,而解决问题必须得先要了解问题才能更好地处理好问题,下面我就从互助县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危害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四方面简要的谈谈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水土流失问题。【关键词】互助县水土流失原因危害特点治理一、互助县的地理概况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县境北依祁连山支脉达板山,与海北州门源县相接;东北部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河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介北纬36°30′~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县城威远镇距西宁市40公里,县境南北宽约64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县境内无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大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人们一般习惯地称巴扎和加定藏族乡为北山或后山;把青石岭西南部分统称为前山。县境南端是海拔2100共8页第8页\n《水土保持》论文多米的湟水河谷盆地,向北是海拔2400—3500米的丘陵、中高山,中北部是海拔4242—4374米高矗的龙王山、仙米达坂山和东砚山,高差达2274米。全县的地形地貌分为:(1)北中部高山区,其海拔为3300米,面积为217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2)脑山滩地区,属海拔为3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及山间盆地,面积为25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3)浅山丘陵区(中山及高丘陵),其海拔多在2200—2700米左右,面积约7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7%;(4)川水河谷地,属县境南部川地,面积约243.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本县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季风和寒流影响,夏季受东南沿海季风影响。2002年平均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6.9℃;年日照时数为2581.7小时,无霜期114天,年降水量477.4毫米,年蒸发量1198.3毫米,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雷暴日数39天。全县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合5135万亩。在总面积中,农业用地371.9万亩,占总面积的72.4%。其中林业用地158.4万亩,占总面积的30.8%;牧业用地(草场)103万亩,占总面积的20.1%。特别用地11.6万亩,占总面积的2.3%;暂不用地130万亩,占总面积的25.3%。全县有耕地97.82万亩,人均耕地2.82亩。耕地中水浇地12.35万亩。浅山地57.24万亩,脑山地28.23万亩。其中坡度在15°以下,适宜机耕面积约41.3万亩,占总耕地的41%。县境内土壤资源丰富,土类、土种繁多,共有11个土类,3个亚类,35个土属,73个土种。11个土类即: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山地灰褐土、黑钙土、粟钙土、灰钙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耕地中绝大部分为壤土,占全县土壤的67.2%,粘土比例较小,在河流两岸也分布有极少量的砂土。全县绝大部分土壤为石质性土壤,占88.9%,以轻石质、中石质为主。正是由于以上的特殊性才导致了互助县地区特殊的水土流失。共8页第8页\n《水土保持》论文二、水土流失的分布及特点水土流失是指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损害。而水土流失由于地域的不同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在不同的地域分布的范围也不同。在互助县地区水土流失体现出了以下的几大特点:1、分布面积广,面积大。不管是浅山地区还是半脑半浅山地区或是脑山地区均有大面积的分布。2、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去比例高。尤其是在半脑半浅地带特别明显。3、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在三大地带显示出不同的区域差异,在浅山地区水土流失主要以水流作用为主,且下切比较显著。在半脑半浅地带以沟蚀、测蚀面蚀均有分布。而脑山地区主要沟蚀为主!4、时空分布集中,主要发生在六七月份。5、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半脑山丘陵沟壑区和脑山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沟谷面积虽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三、水土流失的原因1、位于第一阶梯而且处于第一二阶梯的过度地带,地势落差大。高差达到2274米,巨大的落差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可能。2、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内差异明显,水土保持效能低。3、互助县共8页第8页\n《水土保持》论文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2、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和各项工程建设中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又加剧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导致不良的恶性循环之中。四、互助县水土流失的危害1、恶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互助县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环境极为脆弱,由此引发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该区能源、化工、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日趋加大,开发建设中忽视环境保护,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共8页第8页\n《水土保持》论文2、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互助县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3、引发旱涝灾害互助县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的的泥沙被冲刷,致使河道淤高,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4、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助县地区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短缺,迫使广大农民上山开荒。虽然解决了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却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贫穷落后以及黄河下游干流的泥沙淤积,从而使互助县地区长期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使黄河下游的防洪处于被动局面。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五.水土流失的治理1、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加快对撂荒地的整治工作。在还林还草时一定要注意林草木有机的集合,要实现有区别的差异化治理。2、进一步完善对已经还林还草地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共8页第8页\n《水土保持》论文水土保持的保护工作。对已经还林还草的进行有效地治理。3、对还未进行陡耕地治理的要实现治理,将陡耕地改造成梯田,将水留在田地里不在让其流失。4、实现沟、坡、梁的有效治理。真正实现对整个山体的绿化工作,将水和土豆保持在山坡上。【参考文献】1、《关于互助县水利发展的几点思路》,赵刚,何世玉;2、《互助县县志》——互助县的基本地理情况;3、《青海省互助县利用民间资本,助推水土保持工作》——郑国强文;4、《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百度共8页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