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 KB
- 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与建议,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摘要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全面评价该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着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局部地段(如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此,从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地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n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草)。 1前言。 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中北部,其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河南7个省(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67%.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生态问题集中体现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 \n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影响着黄河的生态安全,长期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民国时期,李仪祉、张含英等人先后主持的黄委会就十分重视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学者们也开展了水土保持研究。建国以后,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愈发重视,将其纳入了国民经济建设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国八大片治理(黄土高原有无定河、皇甫川、三川河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1].后来开展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干扰也在逐渐减轻。这些都导致了地区生态和环境的明显变化[2-4],如植被覆盖度增加、黄河输沙量减少、居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为全面掌握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2014年开始,中科院组织开展了黄土高原生态工程生态成效综合评估工作。本项评估工作以黄土高原地区相关野外站的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以遥感解译成果数据(表1)、社会经济年鉴、水文气象观测数据等为基础,以一组指标测度体系(包括治理措施、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径流泥沙、粮食和收入等)为对象,利用多种模型(如土壤侵蚀模型RUSLE/CSLE、植物生长模型DSSAT、土壤水分模型模拟和植被承载力模型S2,其中梯田面积为349万hm2、人工林面积为747万hm2、人工草地面积为258万hm2、坝地18万hm2、封禁治理面积为102万hm2. 200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梯田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2000-2006年增加较快,2007年以后逐年增幅趋于稳定;林地面积自2000年以来逐年增加,至2010年增至最大值748.79万hm2,之后林地面积趋于相对稳定;2000年以来,草地面积逐年增加,其中2000-2007\n年增长缓慢,之后快速增长至2011年,随后增幅放缓;坝地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于2007年增至最大值21.44万hm2,后坝地面积逐年减小至2011年,后趋于相对稳定;封禁治理面积自2000年起增长较快,于2005年达到最大值104.07万hm2,后趋于相对稳定。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