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5页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成效

  • 5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成效  1基本情况  三峡库区地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结合部,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大巴山、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起带3大构造带之间,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坝等,以中低山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150mm,降水集中在610月,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401.8亿m3;库区主要分布有黄棕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等土壤;在植物区系上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库区森林覆盖率为2l%[1]。库区土地面积约6.86万km2,人口2394.8万人。  2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据1985年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88万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995t/(km2a)[2]。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侵蚀下泄的泥沙淤塞河道,破坏水利设施,影响水质,已成为影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库区水土保持工作:1983年就将葛洲坝库区(含三峡库区)列为全国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88年4月,国务院在国函[1988]66号《国务院关于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批复》文件中,将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四大片之一;从1989年开始库区各县先后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下简称长治工程)。20a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万km2,其中坡改梯137375.49hm2,水保林525141.83hm2,经果林195506.88hm2,种草64117.82hm2,封禁治理576869.31hm2,保土耕作370339.55hm2,植物蓠2327.12hm2,排灌水渠46042.47km,塘堰7365座,沉沙池2885040口,谷坊8153个,挡沙坝761座,沼气池6189口,省柴灶3858口,道路4266.78km,移动土石方71834.8万m3,投入劳力53438.57万个[3]。  3长治工程建设成效  3.1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长治工程20a的连续综合治理,库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万\nkm2。通过坡改梯工程,将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改造为水系配套的保土、保水、保肥的水平梯坪田,通过在荒山及陡坡耕地上退耕还林还草,三峡库区植被覆盖率较1985年提高18.35%,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4251万t。根据2007年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与1985年、1999年遥感调查数据相比较分析,库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了较大的减少,水土流失强度等级也有明显的下降。  1985年水土流失面积38823.04km2,1999年水土流失面积29559.09km2,到2007年水土流失面积28042.09km2110780.95km2,减幅高达28%,减少的面积占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的18.75%。1985年年均土壤侵蚀量3995t/km2;2007年年均土壤侵蚀量2904t/km2,相对1985年,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27%。各水土流失强度等级面积都有较大的减少,其中减少面积最大的为中度侵蚀面积,由1985年的17172.92km2减少到2007年的10070.61km2,减少了7102.30km2,减幅高达41.36%,其次是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分别减少了3203.14km2和2333.86km2,减幅分别达到了28.51%和43.45%。  3.2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库区各县大力发展经果林,促进了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夷陵区官庄小流域长岭岗柑橘示范场于1995年建场,结合长治3期和5期工程治理荒山133.3hm2,栽上柑橘。现进入盛果期,开始受益的有200hm2,2005年产柑橘2500万t,产值400多万元,扣除支出、纯利润300多万元。该场采取集中管理分户承包方式经营,由145户农民承包。只有4口人2个劳力的赵保成,承包柑橘园0.33hm2,2013年柑橘纯收入3万多元,加上其他收入1万多元,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秭归县长治七期宝塔河流域陈家坝村,在水土保持治理的10a时间里累计投入资金350多万元,完成梯田50hm2(其中石坎梯田40hm2,土坎坡改梯10hm2),排洪沟整治380m,修建公路1.5km,修建抗旱蓄水池6口(总容水量3500m3),维修堰塘1口,修建截、排水渠4条2000m,种植柑橘、布朗李苗木50多万株,生产条件以及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善,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云阳县毛坝小流域,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施坡改梯+经济果林的综合治理,使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减少了荒山荒坡,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经济果林面积增加。完成基农田建设195hm2,造林457hm2,经济林果272hm2,种草547hm2,修建蓄水池口水渠道3.2km,作业便道7.8km,形成以枇杷、柑橘为主的经济果林,果品产量达350000kg,年人均果品收入近400元。\n  3.3培育绿色产业增长点  长治工程通过规模经营,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夷陵区自长治5期工程实施后,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0hm2,产量达220000t,茶叶年产量达2500t,柑橘和茶叶年产值近3亿元,同时还形成了以干果、水果、茶叶、药材、桑蚕、奶牛等6大水土保持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形成,每年可增加夷陵区财政收入3800万元,增加年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官庄小流域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街,该流域已建成高标准经果林基地439.33hm2,并配备了完善的水系。形成了层层梯田绕山转,移栽苗木都成线,路沟渠池配备齐,青山绿水新颜换的高标准经果林。目前该流域人均拥有经果林0.25hm2,柑橘已成为该流域的支柱性产业;夷陵区乐天溪小流域是5期小流域,在治理中通过引进企业和承包大户经营来实现土地产出的效益最大化。2007年,在瓦窑坪村引进湖北邓村绿茶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高效旅游观光茶园和茶叶精制加工基地、茶叶初制加工基地,种植优良茶叶品种宜红早和福云六号13.33hm2,农户还可以进企业打工,该企业全年用工约11个月时间,每天约有40多人参加打工,月人均工资水平达1200元以上。通过13.33hm2茶叶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辐射带动166.67hm2三高早市茶示范茶园,形成库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茶叶产业园,使其成为库区移民特色农业支柱产业,通过兴办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发展林果业,逐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减少泥沙进入江河湖库  水土流失是库区泥沙的主要,控制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是减少泥沙入库、保护水质安全的主要途径。随着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缩减和水土流失程度的降低,拦蓄径流、泥沙的能力提高,下泄的径流、泥沙减少也较为明显[4]。如秭归县土壤侵蚀量较治理前减少了61.47%,经水土保持治理过的流域,保土蓄水效益显着,治理后地表径流普遍延长5~8h左右,减沙效益也十分明显。秭归夫子头小流域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820t/(km2a),下降到809t/(km2a),年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82374t减少到23656t,减蚀率为71.28%。云阳县毛坝小流域治理后年土壤侵蚀总量由4800万t减少到950万t,年减少了泥沙11万t,减沙率达到86%。  据相关研究的估算,从1989年至1996年实施长治工程的8a中,三峡库区小流域治理措施就地减蚀9929万t,其中工程措施减蚀占年均总量的37%、生物措施占58%、保土耕作措施占5%\n。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的减沙明显,典型小流域达到43%~72%,典型中等流域为8%~18%,三峡库区河流平均每年减沙390万~480万t。  3.5改善了卫生条件、减少面源污染、保障饮水安全  夷陵区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替代能源建设,兴建太阳能、沼气池、煤代柴、省柴灶,并对达标农户颁发水土保持生态家园示范户牌,给予奖励。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千家万户参加替代能源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夷陵区沼气池用户已达55000户,普及率达43.4%,每年节约薪柴68000万t;秭归县界垭小流域在大力推进植物篱加经济林综合治理的同时,基本实现了耕地梯田化,水系X络化,荒山全绿化,建灶省柴节能化,支柱经济产业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着。该流域建设沼气池509口,省柴灶127口,将能源建设与农村农民居住环境结合起来,不仅减少烧柴量,还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普遍形成了漫山橘园飘香,绿树掩映,洋楼幢幢的现代化新农村;云阳县巴阳镇双峰村曾是有名的特困村,全村1207人,过去村里粪便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在水土保持治理中,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猪沼果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模式,实施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同时,库区坡耕地的改造减少了土壤中N,P,K随水土流失进入江河,据云阳县调查,改梯后,梯田的N,P,K分别比坡耕地增加0.17%,0.013%,0.027%,减少了营养元素的损失,保护了水库水质。  3.6库区环境容量提高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淹没耕地约2.67万hm2,农村移民除外迁安置外,约有35万农村移民需就近后靠安置,给库区人口承载力造成很大压力,人地矛盾突出。通过长治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加了后靠区域粮食产量和群众经济收入,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承载力,缓解了库区人地矛盾,据统计治理后每平方公里增加人口环境容量约30人。  三峡工程淹没了秭归县长治三期治理重点流域郭家镇桐树湾村6个组的土地,淹没房屋33950m2、水田21.1hm2、橘园51hm2,涉及382户、1084人。  自1995年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来,该村按照线上一条路,沿路一排房,房后一片园和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规划原则,走开发性生态农业移民之路,修梯田73hm2,改造中低产田63hm2,发展水土保持经济林60\nhm2,有效地安置了本村移民。同时,下大力气狠抓移民安置生活区的庭院生态经济,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构筑猪沼果庭院生态模式,全村共建沼气池308个,改变了农村能源结构。2008年,该村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多元,成为三峡移民中比较有名的富裕村和服务大三峡,率先奔小康的先进典型。万县市己实施的32条小流域都承担了移民安置任务,如高峰镇雷家村思娘溪流域水保治理中,种植经果林、疏菜、发展养殖业,安置移民65人。  4结语  三峡库区自1989年全面开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以来,经过20a的连续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社会和经济3大效益。20a来长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8万km2,保护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减蚀和拦截沙量共计9929万t,减少了入库泥沙,库区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水土保持经果林得到快速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其成效是非常显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