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9.80 KB
- 4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送审件)项目名称: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单位(盖章):攀枝花市仁和区土地储备中心编制日期:2017年8月环境保护部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土地储备中心法人代表段建华联系人蒋刘通讯地址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新村商业街6号联系电话15808129740传真邮政编码617000建设地点仁和镇大河(宝灵寺至鑫岛游乐场段)立项审批攀枝花市仁和区发展备案号攀仁发改[2016]117号部门和改革局河湖治理及防洪设建设性质技术改造(补办环评)行业类别及代码施工程建筑E4822占地面积(平方米)94714绿化面积(平方米)0总投资其中:环保环保投资占总投2291.82251.09%(万元)投资(万元)资比例评价经费(万元)建设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近年来,通过一定的防洪治理与建设,城区部分河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防洪能力可以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左右,其余河段防洪能力依然低下。随着仁和城区融入攀枝花市中心城区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仁和城区的防洪标准将要求达到相应的国家防洪规定,按50年一遇洪水设防。目前仁和城区段堤防建设欠账较多,沿河两岸居民房屋财产(约5.0亿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不仅使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成果暴露在洪水的威胁之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开发建设进程。为此,攀枝花市仁和区土地储备中心投资2291.82万元在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实施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该项目已建设完成,因此,本次评价为补办环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本)》,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1
为此,攀枝花市仁和区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四川省国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在完成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等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完成《攀枝花市仁和区土地储备中心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现上报审批。二、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二、水利”第1条“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2016年7月18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发展和改革局下发了《关于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的立项批复》(攀仁发改[2016]117号,见附件1)。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三、外环境关系及规划选址符合性分析1、外环境关系本河道治理工程位于大河河段,上起宝灵寺上游大桥处,下至鑫岛游乐城。(1)水系分布本项目对应段大河水流由南向北,流经5.76km,从右岸汇入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项目终点西北面3.95km处。(2)外环境关系项目河道综合治理长度为2.877km,其中新建堤防3.016km(左岸长1.627km,右岸长1.389km),河道疏浚2.877km。本次以治理河段为一个整体来介绍外环境关系。本项目外环境关系见表1-1及附图5。2
表1-1项目外环境关系情况表中心距离相对项目区高序号方位名称数量备注桩号(m)差(+、-)(m)1K0+000东北面80~540春天花园小区1个+2~+5约2000人2北面85宝灵寺1个+12~+20/K0+1703南面52沙沟汽修厂1个+7/4K0+260南面40棉沙湾加油站1个+10/铁龙轿车维修5K0+940南面401个+4/中心K1+560~K26东面70~550阳光家园小区1个+3~+25约5000人+480K1+640~K17东面30~120农户约15户+2~+7约60人+880浩越汽车装饰8K1+645西面351个+9/会所9K2+516西北面57瑞明汽贸1个+10/K2+580~K210西面67二菱驾校1个+15/+616K2+586~K211西面2~60仁和污水处理厂1个+5/+816K2+616~K2中驰汽车销售12西面1151个+25/+693公司K2+620~K213西面18~220农户约10户+2~+30约40人+87714西北面90汽修中心1个+11~+40/K2+87715东北面150~600鑫岛游乐场1个+3~+8/2、规划及选址符合性分析2013年仁和区编制了《攀枝花市大河防共治理实施规划》。该规划对大河流域沿岸主要涉及的仁和城区及平地、大田、啊喇、总发、仁和、前进6个乡镇,进行了相应防洪治理规划。大河治理应优先对人口相对密集,耕地连片集中的防洪重点河段进行治理,采取新建堤防护岸、清淤疏浚、规整河岸等工程措施,结合洪水预警预报、河道清障等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避灾能力。综上,本项目符合《攀枝花市大河防共治理实施规划》。根据《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45号)及《攀枝花市生态红线分布图》(见附图3),本项目不在攀枝花市生态红线范围内。本项目为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属于非污染型工程,项目区内不涉及野生动物及特殊3
景观保护区,不涉及拆迁安置。建成后,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正效应。项目区内不涉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无名木古树等重要环境敏感点,不占用林地和基本农田,无重大环境制约要素。综上,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项目规划和选址合理。四、建设项目概况1、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河道综合治理长度为2.877km,位于仁和大河段,上起宝灵寺上游大桥,下至鑫岛游乐场;其中新建堤防3.016km(左岸长1.627km,右岸长1.389km),河道清淤2.877km。堤防工程:总长3.016km,左岸河堤1.627km,右岸河堤1.389km,下部砼硬质河堤左岸采用排污箱涵作为河堤,右岸采用仰斜式挡墙河堤,砼结构。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的有关规定,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参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T50286-98)确定该防洪堤工程的级别为Ⅲ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3河流疏浚工程:长2.877km,疏浚方量12.79万m,疏浚淤泥脱水后送至南山园区大箐沟弃土场堆存。本次整治后河段K0+000~K0+820段河道宽46.0m;K0+820~K0+840段为渐变段,宽度由46.0m变为40.0m;K0+840~K1+616.83段河道宽40.0m。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3。4
1-3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单数量备注位一河流特性1干流长度Km65.0822流域面积Km6973平均比降‰12.434多年平均流量m/s3.6725工程处集雨面积Km5626域内河长Km65.0837设计洪水(p=2.0%)m/s754.0二工程等级级Ⅲ三防洪标准P(%)2四主要建筑物1综合治理河段Km2.8772下部河堤50年一遇洪水设计水位以下3总长km3.0164堤型仰斜式5材料C15混凝土26断面面积m9.66/6.16K1+000下游/上游7河道疏浚km2.8772、堤线布置本次拟建堤防河段河势稳定,堤线布置没有大的方案比较,两岸已建成城区,堤线沿现有岸线布置,与已建河堤连接平顺,弯道根据情况考虑部分裁弯取直,针对沿河两岸建筑群密集的特点,根据尽量少搬迁、少占地的原则布置,堤线布置顺原河道布置。3、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运营期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1-5。5
表1-5营运期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境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问题1、堤防工程:总长3.016km,左岸河堤与排污箱涵布置相结合作为河堤,右岸修建仰斜式挡墙,河堤堤身设排水孔。①左岸河堤:左岸河堤长1.627km,左岸河堤与排污箱涵布置结合,利用排污箱涵作为下部河堤。排污箱涵沿左岸坡脚顺疏浚后河道布置,箱涵断面为矩形,箱涵净空尺寸为1.0m×1.6m,C20钢筋砼浇筑。检查井:排污箱涵每150m设置1个检查井,检查井布置于箱涵内侧,距离排污箱涵0.5m,检查井断面为矩形,长宽均为1.4m,采用C20钢筋砼衬砌。主体环境②右岸河堤:右岸河堤长1.389km,采用仰斜式挡墙,挡墙顶宽0.5m,工程风险堤顶宽3.0m,迎水面墙面坡比为1:0.5,墙高3.5m,墙趾厚0.6m。背水面坡度为1:0.15;基底宽1.725m。③生态河堤:左右两岸河堤护脚以上回填部分采用砂卵石回填压实,坡比为1:1.50,开挖部分坡比为1:0.25,其上采用10cm厚C20生态混凝土护坡,成为生态河堤。32、河道疏浚工程:总长度为2.877km,疏浚方量12.79万m,对疏浚料中的砂卵石料用于堤身填筑使用,与新建堤防同步进行。疏浚后河道为梯形断面,底宽36.0m,左右开挖边坡1:0.75。(1)供电系统:接当地电网;公用工程(2)供水系统:接当地自来水管网;/(3)排水系统:见环保工程。由于本次河堤修建完工后,堤顶仍然低于周围地坪,不会形成内涝,所以不需要排涝设施。涵洞:工程河段桩号0+720~0+740间左岸有夹马槽沟,需修建过洪涵环保洞接迤沙拉大道公路涵洞。涵洞总长67.55m,坡降11.4‰,断面为城/工程门洞型,涵洞净宽4.8m,直墙高3.0m,采用C20砼砌筑。排水管:工程河段两岸共有8处小支沟,在支沟排水口处预埋Ф1000mm混凝土预制管排水,管道总长352m。建设完成后委托攀枝花市仁和区城市管理局管理,设2人管护,管护办公及生活污水人员依托攀枝花市仁和区城市管理局现有职工。办公及生活设施依托生活设施生活垃圾攀枝花市仁和区城市管理局原有办公及生活设施。4、工程投资及经济效益本项目工程投资2291.822万元。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项目建成后,使仁和大河的防洪体系更加完善,使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5、劳动定员建设完成后设2人管护,管护人员依托攀枝花市仁和区城市管理局现有职工。6
6、主要原辅材料及动能消耗项目施工期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见表1-6。表1-6施工期主要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表类别名称耗量来源主要化学成分3硅酸钙、石膏、砂、石、商品砼2200mH2O等3SiO2、Al2O3、CaO、CaCO3、预拌砂浆干混料450mMgO等主3卵石36760m攀枝花石英、长石、云母等(辅)料块石54600m3石英、长石、云母等钢筋150tFe、C、Si、Mn、S、P等3木材180m/钢材120tFe、C等混凝土预制管352m硅酸钙、石膏、砂、石等电650kW·h当地电网/能源柴油10.0t攀枝花烷烃、烯烃、环烷烃、S等3当地自来水水耗自来水500mH2O管网7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一、原有项目概况目前已建堤防4306.5m,其中左岸1985.8m,右岸2320.7m。已建河堤起止位置为宝灵寺—仁和街桥,保护对象为攀钢生活基地、市政设施、学校、医院、商业活动中心区域、机关单位。宝灵寺—鑫岛游乐场段河道长约2.877km,无任何防洪措施,河道底部泥砂雨季较厚,稍遇洪水即易漫滩成灾,造成城区洪灾损失,威胁城区社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原有项目产排污情况原有项目河道清淤全部作为当地生态种植土。三、原有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治河段不满足防洪的要求。本项目已于2017年4月建设完成,属于补办环评,不存在施工期遗留环境问题。8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1、地理位置仁和区位于四川省西南角,地处北纬26°06′~26°47′,东经101°24′~101°56′之间。东临会理县,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云南省华坪县,北连盐边县,全区幅员面积21727.07km。仁和区属于攀枝花市管辖的县级区,区有23种民族杂散居住,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区政府驻地仁和镇,距离市政府13km,北至成都788km,南距昆明335km。项目位于仁和镇大河(宝灵寺至鑫岛游乐场段),大河综合整治河段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42"52.35"~101°43"34.71",北纬26°31"22.12"~26°30"17.70"。项目位置见附图1。2、地形、地貌仁和区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崎岖破碎,山地走向近于南北,与金沙江支流谷地走向平行排列,山谷相间,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属低中山河谷盆地地貌。境内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m。海拔最高点为务本乡大黑山花协巴峰,海拔2926m;最低点为南端平地镇师庄金沙江出口处,海拔937m;最大垂直相对高差达1989m。项目影响区域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攀枝花市仁和区内,地处川滇交界攀西裂谷中南段,属于侵蚀、剥蚀中山区地貌,场区地势由北向西南方向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形高程介于1008~1255m之间,相对高差约247m。建筑场地在地貌单元上属低中山区构造剥蚀地貌单元,为山间河谷地貌形态,本次勘察的大河宝灵寺至阳光家园桥段的河道整治工程就建在大河河段Ⅰ级阶地及河漫滩上的冲积层之中。3、地质根据工程地质测绘调查结合钻探揭露,建筑场地内,地层岩性较简单,共由3种岩alal土层组成。各岩土层至上而下依次是:①细砂土(Q4);②卵石土(Q4);③强至中风化辉长岩(V)。现就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简述如下:al细砂土(Q4):为第四纪全新世河漫滩冲积形成,灰黄色,主要由细砂粒组成,含有少量粘粒。呈松散至稍密状态,性质较松软,此土层分布于河漫滩之上,厚度一般在4m以内,局部较厚处可达5.5m。al卵石土(Q4):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形成,灰色至灰黄色,主要由中至微风化的玄武9
岩、辉长岩、砂岩等硬质岩石的卵石组成,亚圆形、部分为亚棱角状,卵石含量约为60%~70%,平均粒径约为50mm,最大粒径可达100mm以上。卵石之间有砂粒充填,呈稍密至中密状态。强至中风化辉长岩(V):为岩浆活动形成,主要由辉石和基性斜长石构成,含有橄榄石、黑云母等次要矿物,全晶质细晶粒结构,块状构造。强至中风化状态(人工所挖的探坑深度范围内辉长岩为强风化状态),岩芯较破碎,但可拼成圆柱状。岩石质量指标RQD为20%至50%。根据《攀枝花市大河治理—仁和区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拟建工程场地内未见有断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的细砂土有地震液化土可能,但细砂土层在河堤基础以上且零星局部分布,对工程建设无影响。因此,场地及地基土的稳定性较好,适宜大河宝灵寺至阳光家园桥段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4、气候、气象本地区主要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了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四季不分明,日照充足,阳光辐射强,湿度小,蒸发量大;又因地形以山地为主,相对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差异和地区差异显著,气温日变化量大;干、雨季明显,空气暖热干燥。主要气象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21.9℃相对湿度:48%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801.6mm年平均蒸发量:2736mm年平均日照数:2798.6h年平均风速:1.3~1.6m/s主导风向:SE静风频率:33~59%本地区河谷地带易形成辐射逆温,近地层逆温显著。年逆温天数215天,逆温层平均高度为318m。冬季逆温天数最多,春秋两季逆温较弱,夏季逆温最弱。5、水文10
攀枝花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西区境内主要为金沙江。金沙江水系:金沙江自云南华坪县流入攀枝花市,横穿市区,在三堆子附近与雅砻江汇合后,从平地师庄出境,流经攀枝花市江段长约130.5km,占金沙江总长的4%。落差高达78m,3江面宽约200m。金沙江径流量随旱季和雨季的变化而变化。枯水期平均流量约500m/s33左右,平水期平均流量多在600~1500m/s,丰水期平均流量多在2000~5000m/s。河3宽100~300m,平均比降6‰,平均含沙量0.77kg/m,流速1~6m/s。仁和沟水系仁和沟是金沙江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乡海拔2378m的方山南麓。自南向北经平地、大田,于岔河处纳入第一大支流大竹河,再经总发、仁和,于仁和桥处纳入小河,过前进,于渡口桥处汇入金沙江。仁和沟全长65.08km,流域面积23697km,多年平均流量为8.32m/s。河谷开阔,两岸一级阶地发育,河道断面多呈“U”形,河宽一般在20~40m,两岸阶地距枯期水面一般在2~3m,洪水涨幅一般在3~4m,大部分河段地势相对较低,易受洪水威胁。参阅相关资料可知,项目治理河段内不涉及国家、四川省保护鱼类、鱼类的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珍稀水生生物分布。6、资源(1)矿藏资源著名的攀西钒钛磁铁矿是我国三大共生矿基地之一,储量丰富。攀枝花的煤炭资源也较丰富,现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宝鼎矿区和红坭矿区。已查明的煤炭资源为6.5亿吨,其中工业储量4.2亿吨,远景储量2.3亿吨。另外矿区深部还有预测储量约9.3亿吨,可作为后备资源。(2)生物资源仁和区野生植物有167科,179属,1219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2种,单子叶植物19科164种,双子叶植物136科1028种;药用植物91科236种。攀枝花苏铁为区内最珍贵的野生植物,其成片生长,达23万多株,年年开花,雌雄竞放,被称为“植物活化石”,与恐龙、熊猫并称“巴蜀三宝”。野生动物有140种,其中属于国家保护11
的珍稀动物有124种。江河中的鱼类有61种,占长江鱼类资源总数的三分之一。药用动植物有295种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项目所在地开发时间较早,受人类活动影响,在该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内,无重大文物古迹,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和濒危动物。7、土壤仁和区土壤分为八个土类、十七个亚类、三十四个土属,七十个土种。林业用地土类共四类,二十七个土种,以燥红土、红壤、黄棕壤、黄红壤为主。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1100m以下的金沙江河谷为燥红壤,1100~1400m的低山河谷地区为褐红壤,1400~1800m的中山下部为红壤,1800~2200m的中山中部为黄红壤,2200m以上的中山上部为黄棕壤、荒山壤。随海拔上升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也逐步增加。根据《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45号)及《攀枝花市生态红线分布图》,本项目不在攀枝花市生态红线范围内。12
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一、环境空气质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要求,结合项目区周边人群分布情况及环境保护目标、源分布特征和气象条件等,本次环评引用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于2015年3月9日~15日,对“中国重汽集团攀枝花矿用车有限公司攀枝花工程机械组装线建设项目”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资料(监测报告见附件3),作为本次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本次所引用监测点位在2.5km以内,项目区附近三年来无重大大气污染源建成,所引用监测资料基本能够表征项目区附近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标准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1、监测点位置该监测资料中共设置有2个监测点位,本次环评仅引用其中1#点位(攀枝花工程机械组装线建设项目东侧居民处),监测点位情况见表3-1。表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位置表与本项目相对位置编号监测点名称方位距离攀枝花工程机械组装线建设项目1#K2+400东面100m东侧居民处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PM2.5、PM10、TSP、SO2、NO2。3、监测时间及频率监测时间:2015年3月9日~15日。监测频次:①TSP、PM2.5、PM10:监测日平均浓度,连续监测7天,每天监测一次。②SO2、NO2:监测小时平均浓度,连续监测7天,每天监测4次,采样时间为02:00~03:00、8:00~09:00、14:00~15:00和20:00~21:00。13
4、分析方法分析方法见表3-2。表3-2环境空气质量分析方法检出限项目分析方法标准来源使用仪器及编号3(mg/m)PM2.5重量法HJ618-20110.01FA2004NPM10重量法HJ618-20110.01电子天平TSP重量法GB/T15432-19950.01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UV-6100SO2HJ482-20090.007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NO2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479-2009度计0.0075、监测结果PM2.5、PM10、TSP监测结果见表3-3。3表3-3PM2.5、PM10、TSP监测结果表单位:mg/Nm监测监测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点位项目PM2.50.0610.0640.0700.0660.0620.0620.0601#PM100.0880.0940.0960.1020.1040.0870.093TSP0.2040.1820.1680.1800.1910.2210.206(GB3095-2012)TSP日均浓度:0.3;PM10日均浓度:0.15;PM2.5日均浓度:0.075。二级标准SO2、NO2监测结果见表3-4。3表3-4SO2、NO2监测结果表单位:mg/Nm监测监测监测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点位项目时间02:00~03:000.0400.0520.0440.0310.0290.0180.02208:00~09:000.0260.0190.0140.0240.0270.0350.030SO214:00~15:000.0180.0260.0200.0350.0390.0400.02720:00~21:000.0220.0310.0460.0480.0500.0330.0531#02:00~03:000.0160.0400.0580.0550.0290.0340.03708:00~09:000.0260.0240.0200.0400.0580.0600.023NO214:00~15:000.0300.0200.0190.0360.0300.0440.05020:00~21:000.0410.0220.0250.0290.0180.0260.020(GB3095-2012)二级标准SO2小时平均浓度:0.5;NO2小时平均浓度:0.26、环境空气现状评价(1)评价标准1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具体限值见表3-5。3表3-5PM10、PM2.5、TSP、SO2和NO2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单位:mg/Nm污染物PM10PM2.5TSPSO2NO2日均值日均值日均值小时均值小时均值二级标准0.150.0750.300.50.2(2)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评价拟建工程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标准指数Ii计算式如下:CiIiC0i式中:Ii——i种污染物的单项指数;3Ci——污染因子i的现状监测值,mg/m;3C0i——污染因子i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值,mg/m。(3)评价结果分析本项目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如下:表3-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单项指标污染指数Ii监测点PM10PM2.5TSPSO2NO21#0.58~0.690.80~0.930.56~0.740.028~0.1060.08~0.30由上表可知,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监测点位中各项监测指标的Ii值均小于1,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要求,结合项目区生产性质以及周边实际情况。本次环评收集攀枝花市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12月1日~3日,对“大河沟(东区段)沿湖道路及周边路网工程项目”以及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于2015年7月13日~2015年7月15日对渡仁西线复线(棉纱湾至高铁南路段)道路工程-那招段项目的地表水监测数据(监测报告见附件4),作为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项目监测资料在最近3年以内,监测河段无重大水污染源项目建成,满足地表水导15
则中收集现状监测资料的要求,所引用监测资料基本能够表征项目区附近的地表水质量现状。1、断面设置本项目共引用2个水质监测断面,具体情况见表3-7。表3-7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监测点位监测河流点位名称断面Ⅰ大河宝灵寺断面仁和沟断面Ⅱ仁和污水处理厂排水口下游200m断面2、监测项目及频次监测项目:pH、CODCr、BOD5、NH3-N、SS、石油类。监测频次:连续监测3天,每天采样一次。3、监测方法及方法来源本次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检出限见下表。表3-8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检出限监测项目分析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编号检出限pH玻璃电极法GB6920-86ORION3STAR0.1SS重量法GB11901-89电子天平572794mg/L2100分光光度计NH3-N纳氏试剂比色法HJ535-20090.025mg/LA0509071CODCr重铬酸盐法GB11914-89/5mg/LBOD5稀释与接种法HJ505-2009/0.5mg/L石油类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红外分光测油仪0.01mg/L4、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3-9。表3-9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单位:mg/L,pH无量纲监测断面监测时间pHSSCODCrBOD5NH3-N石油类2015.7.137.72618.83.80.9010.03断面I2015.7.147.682817.43.40.8710.032015.7.157.702817.03.50.8630.032014.12.17.903055.616.03.5未检出断面II2014.12.27.912255.815.73.58未检出2014.12.37.892743.216.33.52未检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6~9/≤20≤4≤1.0≤0.05(GB3838-2002)Ⅲ类标准16
5、评价结果分析采用单项水质指数评价法,其数学模式如下:Cij一般污染物:SijCsi式中:Sij——单项水质参数i在j点的标准指数;Cij——污染物i在监测点j点的浓度(mg/l);Csi——水质参数i的地面水水质标准(mg/l)。7.0pHj具有上、下限标准的pH项目:SpHj≤7.0pH,j7.0pHsdpH7.0jSpHj>7.0pH,jpH7.0su式中:pHj——监测点j的pH值;pHsd——水质标准pH的下限值;pHsu——水质标准pH的上限值。采用上述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河流各水质参数标准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10。表3-10单项水质参数标准指数一览表断面pHCODCrBOD5NH3-NSS石油类断面Ⅰ0.340~0.3700.850~0.9400.850~0.9500.863~0.901/0.600~0.600断面Ⅱ0.460~0.4752.160~2.7903.925~4.0153.50~3.52//由表3-9可知,仁和沟监测断面Ⅰ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限值。仁和沟监测断面Ⅱ各项监测指标除CODCr、BOD5、NH3-N外,各项监测指标的Ii值均小于1,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限值。仁和沟水质属于劣Ⅴ类水质。仁和沟水质(CODCr、BOD5、NH3-N)超标原因主要为上游未经处理的生活面源及农业面源汇入所致。综合评价,仁和沟水环境质量现状一般。随着花城新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仁和沟沿河整治系列项目的推进,仁和沟水质将逐步得到改善。17
三、声环境质量该项目委托四川盛安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17日对该项目评价区域内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监测报告见附件5)。1、监测方案监测布点:根据项目附近环境状况,布置2个噪声现状监测点(分别位于项目治理区北面边界和南面边界)。监测项目:Leq(A)。监测时间:2017年8月17日。监测频率:监测一天(两次),昼、夜间各一次。监测方法:根据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划的通知》(攀办发[2010]82号)(见附件5)可知,项目所在区域位于河门口—格里坪地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3类标准。2、监测结果表3-11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单位:dB(A)监测结果编号监测点位2017.8.17执行标准昼间夜间巴关河治理段起点(K0+000)西(GB3096-2008)1#53.345.4北面50m处农户0类标准巴关河治理段K1+525西面22m处昼间:60dB(A)2#52.344.8居民楼夜间:50dB(A)由表3-10可知,项目北面和南面边界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即昼间LeqA≤60dB(A),夜间LeqA≤50dB(A)。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四、生态环境质量1、生态系统类型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城市生态系统。18
大河疏浚流域2、植物资源现状根据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植物主要为红心果、芒果树、构树等,项目所在区域2植被盖度约10~30%,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约5~10kg/m。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内无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名木古树,无特殊风景和需保护的名胜、古迹,工程建设不涉及生态敏感区。3、动物资源现状项目评价范围内野生动物主要以爬行动物和鸟类为主。爬行动物有壁虎、蛇,均分布在沿线灌草丛附近;鸟类有家燕、八哥、麻雀等;兽类主要为小型啮齿目鼠类,包括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等,道路沿线均有分布。项目所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区域内野生动物数量较少,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地方特有动物物种,无鸟类集中栖息地与鸟类迁徙通道分布。4、小结综上所述,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内主要占地类型为其它土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住宅用地。评价范围内无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名木古树,无特殊风景和需保护的名胜、古迹,工程建设不涉及生态敏感区;项目评价范围无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
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具体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12。表3-12环境保护目标表相对位置序号目标名称性质数量保护级别方位距离(m)春天花园1居民约2000人K0+000东北面80~540小区空气:GB3095-20122宝灵寺寺庙1个K0+170北面85二级阳光家园3居民约5000人K1+560~K2+48070~550噪声:GB3096-2008小区东面2类4农户居民约60人K1+640~K1+88030~1205农户居民约40人K2+620~K2+877西面18~22020
评价适用标准1、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项目pHSSCODCrBOD5NH3-N石油类备注环标准值6~9/≤20≤4≤1.0≤0.05/境2、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质取值时段单位SO2NO2PM2.5PM10TSP量3日平均mg/Nm//0.0750.150.3标3小时平均mg/Nm0.50.2///准3、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类别等效声级昼间夜间备注2类dB(A)6050/1、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单位:mg/L项目名称pH(无量纲)NH3-NSSCODCrBOD5污标准值6~9157010020染2、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3物项目粉尘(mg/m)备注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排无组织排放/1.0放3、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标类别单位昼间夜间备注准/dB(A)7055GB22337-20084、工业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的标准。总量本项目不涉及国家规定现行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控制21
建设项目工艺分析一、工艺流程简述本项目对环境影响时段包括施工期和营运期两部分。(一)施工期工艺流程简述:1、堤防工程(1)施工导流本项目堤防工程的级别为Ⅳ级,根据《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有关规定,选定导流标准为5年一遇洪水标准(P=20%),本项目选择在枯水期施工。根据水文资料,将大河年内洪水划分为四个期,即11~4月为枯水期,5月为汛前过渡期,6~9月为主汛期,10月为汛后过渡期。结合枯水期导流时段及枯期内需要完成的工程量综合考虑,项目施工期为6个月,11月至次年4月。选择导流时段为11月3中旬~4月下旬,施工导流流量为4.05m/s。根据实际地形,本工程施工导流采用围堰导流,结合疏浚开挖增加过流断面,采取分期施工、分期导流的方式,减少导流围堰工程量。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堤防大部分处于河漫滩上,地面工程高于枯水期洪水位。当堤防局部远离主河道时,5年一遇枯水期洪水流量能够从主河道过流,不会漫滩到达堤防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考虑施工导流问题。当堤防位于主河道或主河道边缘时,需在主河道修建围堰导流,以保护主体工程施工。围堰沿左右堤线布置,总长1500m,高1.0m,顶宽1.0m,边坡1:1.5,采用河堤开挖的砂卵石料填筑。基坑排水主要包括基坑积水、渗滤水、降水及施工废水,均采用废水收集地沟(共36条,20m/条,矩形断面30cm×30cm,土质断面)排至集水坑(共计6个,容积20m/个,夯实土质结构),再由水泵抽至坑外导流渠排出,选用100-WQ-110-10-5.5污水泵。(2)堤基清理采用推土机将堤线范围内地面杂草、废渣、土方等推至河滩地,集中堆放,用于项目其他工程场地回填。(3)基础开挖清理后的堤基,首先进行剥离表土,再采用液压挖掘机进行基础开挖。剥离表土堆22
放于表土临时堆场,用于项目后期迹地恢复覆土。开挖产生的土石方暂时堆存于天然砂卵砾石料堆场,部分用于堤身和齿槽回填,多余部分送用于周边生态修复项目绿化覆土。(4)砂卵石料填筑根据工程项目区供料情况,堤脚大块卵石可直接在附近河床采集筛分,坝体填筑料可就近利用开挖料与河道疏浚砂卵石料。堤防填筑采用进占法施工,砂石料由自卸车运至工作面,采用推土机摊平,震动碾压。铺层厚度为30cm,粒径≤15cm,碾压6~8遍,振动碾行车速度1.5~2km/h,并配备2~3名工人负责填料中杂物的清理。振动碾碾压不到位的部位,采用蛙式打夯及夯实。填筑顺序自下而上分层铺填,不得顺坡填筑;因横断面上的地面坡度陡于1:5,故将地面分台阶,有利于新老筑体的结合。分段填筑时,各段应设立标示,以防出现漏压、欠压和过压;上下层的分段接缝位置应错开,且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应均衡上升,段与段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差时,应注意接头的连接质量。碾压时,开行方式为进退错距法,其行走方向平行于堤防轴线,碾迹的搭接宽度大于0.3m。分段、分开碾压时,相邻两个工作面碾迹连接宽度平行于堤线方向不小于0.5m,垂直于防护堤线方向应为3~5m。碾压时,对机械碾压不到的死角辅以蛙式打夯机进行夯实。同时碾压过程中用洒水车洒水,压实标准达到砂砾石填筑标准,相对密实度采用30.75,干密度应大于2.1t/m。(5)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工程根据工程部位不同,分为护坡砼、齿墙和隔墙,均为现浇混凝土。骨料须选用石质均匀、无裂缝、不夹泥、质地坚硬的新鲜岩石,使用前应将其表面冲刷干净,砌筑时再用水洒湿,以免吸收砂浆中的水分影响砂浆强度。砌筑前,还应将堤基清理干净,并洒水湿润,然后开始砌筑,砌筑采用铺浆法进行,在砌筑中要做到“平、稳、紧、满”。项目采用商品混凝土及预拌砂浆(即拌即用),不在现场搅拌砂浆。地面以下混凝土浇筑,采用溜槽接力垂直运输直接入仓;地面以上的混凝土由于用量较少,用胶轮车运至现场灌入仓内,插入式振导器机械振导密实,钢模成型,人工洒水定期养护。2、河道疏浚工程项目河道疏浚工程于新建堤防工程同步施工。23
河道疏浚的基本原则:“挖河心、固河岸、引水归槽、消除倒滩水、稳定河势。尽量使分汊水流归并,形成单一主流;尽量利用现状主河槽,通过适当疏浚开挖措施,使单一主流形成良好的易于控制的河势,以维持河道稳定。”项目采用液压挖掘机,按照主体工程设计高程对河道进行疏挖。疏浚河道以开挖梯形槽为主,使主流归槽,疏挖河道底宽36m,两侧开挖边坡为1:0.75。局部边坡较陡地段,采取顺坡处理,清淤后沿线河底总纵坡基本与现有河道纵坡保持一致。疏浚河槽与河岸坡保持稳定,满足边坡稳定安全要求。疏浚产生的淤泥,堆放于沿河道布设的河道清淤临时堆场内,经短暂自然沥水后,由自卸汽车转运至周边生态修复项目绿化覆土。3、清理场地工程竣工后,应立即清除施工废渣,尽快撤除一切临时建筑物,恢复原来地貌,并确保河道畅通。项目施工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见图5-1。废气、噪声、固废固废、噪声固废、噪声堤防工程施工导流堤基清理基础开挖废水、噪声、固废废水、噪声、固废场地清理混凝土浇筑砂卵石料填筑河道疏浚工程河道疏浚开挖废水、噪声、固废图5-1项目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图(二)运营期工艺流程简述:项目属非污染型生态类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是防治洪水。24
二、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一)施工期产污及治理回顾性分析1、大气污染治理(1)施工扬尘本项目采用即挖即运的方式,施工场地不设置弃土临时堆场。施工扬尘包括土石方开挖扬尘、土石方回填扬尘、表土临时堆场扬尘、裸露地表风蚀扬尘等。本次采用的起尘公式如下:堆场起尘公式(采用清华大学在霍州电厂现场试验的模式):2.450.3450.5wQU11.7Se(公式①)式中:Q——堆场起尘强度,mg/s;U——地面平均风速,m/s;2S——堆场表面积,m;W——物料含水,%。攀枝花市地面全年风速等级频率见表5-1。表5-1攀枝花市地面全年风速等级频率表风速(m/s)<0.50.5≤u<22≤u<33≤u<4≥4频率(%)1864.315.61.01.1项目施工扬尘产生、治理及排放情况见表5-2。25
表5-2项目施工扬尘产生、治理及排放情况表产生量排放量序号产生源治理措施(t)(t)3.21.3土石方开(按0.02kg/t开挖1(控尘效率挖扬尘量计,开挖量①施工现场设2条移动式喷水软管,管口设60%)15.9万t)雾化喷咀,在安全的前提下,对土石方开挖、0.7装卸及填筑过程喷水控尘。0.3土石方回(按0.02kg/t开挖②在大风天气禁止施工。2(控尘效率填扬尘量计,回填量3.560%)万t)0.1剥离表土在临时堆场压实后堆放,并及时对2表土临时(采用公式①计临时堆场表面覆盖彩条布(共200m,聚乙302堆场扬尘算:S=200m;烯材质),即表土在堆放期间排放的粉尘量W=5%)很少,可忽略不计。0.60.1建筑材料(采用公式①计各堆场采用篷布遮挡,四周修建2m高的砖墙(W=6.5%,42堆场扬尘算:S=600m;围挡。U=1.2m/s,其W=5%)它参数不变)合计4.6--1.73注:项目土石方堆密度按1.5t/m计。(2)交通运输扬尘运输过程中洒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及时清扫;固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采用密闭车斗,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防止泄漏造成沿途地面的污染。(3)施工机械排放的燃油尾气。施工期间,使用机动车运送原材料、设备和建筑机械设备的运转,均会排放一定量的CO、NOx以及未完全燃烧的HC等,其特点是排放量小,且属间断性无组织排放。由于其这一特点,加之施工场地开阔,扩散条件良好,通过自然稀释后场界的贡献值可控制在较低水平。项目施工期选用达到环保要求的设备,在施工期内加强了施工设备的维护,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行,防止了因设备运转不正常而降低原料利用率,从而增加废气排放量。(4)河道清淤以及淤泥临时堆存产生的恶臭大河河道为当地农灌河流,项目评价河段两岸主要为居民区和农户,污染类型为生活面源污染及农业面源。河道含有有机物腐殖的底泥,在清淤、堆存期间,会产生恶臭,主要污染物为氨、硫化氢。26
淤泥经自然脱水后,应及时清运至南山园区大箐沟弃土场堆存。本项目采用湿法清淤,作业周期较短。河道清淤、淤泥临时堆存过程中产生的恶臭,经大气稀释扩散、湍流输送后,可控制在降低水平。2、水污染治理(1)施工废水项目采用商品混凝土及预拌砂浆,不设置拌合站。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包括混凝土养护废水和车辆冲洗废水。本项目施工废水产生、治理及排放情况见表5-3。表5-3施工废水产生、治理及排放情况表排放量序号类别处理方式3(m)①项目在低矮处设置废水沉淀池(夯实土质结构)。废水混凝土养护经收集沉淀处理后,用于控尘洒水,废水不外排。10废水②混凝土养护和砖料润湿过程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减少废水产生量。车辆车辆冲洗废水经洗车废水收集地沟收集,引流至洗车废水20冲洗废水沉淀池沉淀后,重复利用。合计--0(2)施工围堰导流基坑的废水本堤防工程安排在枯水期施工,施工导流主要采用顺河流方向理顺导流渠。在河道边缘设置围堰(总长1500m,高1.0m,顶宽1.0m,边坡1:1.5,采用河堤开挖的砂卵石料填筑)导流排水,以保护堤防工程施工。基坑排水主要包括基坑积水、渗滤水、降水,均采用废水收集地沟(共6条,20m/3条,矩形断面30cm×30cm,夯实土沟)排至集水坑(共计6个,容积20m/个,夯实土质结构)沉淀后,用于施工和控尘洒水。(3)河道疏浚淤泥沥水场渗滤水项目河道疏浚淤泥沥水场内淤泥产生的渗滤水,经排水沟(共4条,20m/条,矩形3断面15cm×15cm,夯实土沟)引流至废水沉淀池(共计4个,容积2m/个,夯实土质结构)沉淀后,直接排入大河。27
(4)生活污水由于项目施工人员均为当地居民,且施工点分散,本项目不设集中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生活用水按照50L/人计算,施工人员约10人,产污系数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330.4m/d(72m)。施工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周边农户化粪池收集处理后,用于周边荒地灌溉。3、噪声污染治理施工期噪声包括各种建筑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项目合理安排了施工计划和施工机械设备组合以及施工时间,在昼间(除了12:00-14:00段外)施工,运输作业(建筑垃圾出场、建材进场等)在昼间进行。项目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并对高噪声设备采取了隔声措施。施工单位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加强了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其能在正常状态下运转,防止了由于机械设备的“带病”工作而提高噪声声级。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要求执行。4、固废污染治理(1)弃土及河道清淤过程产生的淤泥大河水体功能为行洪、纳污,沿线主要分布为农业及居民,沿河污染主要是农业面源和生活面源。大河底泥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属于一般固废。3本项目河道整治过程产生的弃土及清淤量约12.79万m(含水率95%),淤泥全部送至淤泥沥水场,经自然脱水后,与弃土一起全部送至南山橄榄坪园区大箐沟弃土场堆存(协议见附件2)。渗滤水经沉淀后,随地势高差流入大河。3大箐沟弃土场库容180万m,已于2015年6月建成投运。弃土场建设有完善的截排洪沟、挡渣坝等排洪挡护设施,与本项目的运输距离约3.5km。(2)建筑垃圾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包括混凝土废料、废木材、废钢筋等,共计约20t。建筑垃圾首先能回收利用的,经分类回收,交废物收购站处理;不能回收的,由施工方统一运送至市政指定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处置。(3)沉淀池污泥沉淀池污泥产生量约0.5t,经人工打捞脱水后和河道清理淤泥一起处置。28
(3)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本项目施工人员10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3kg/d·人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0kg/d,共计0.5t。生活垃圾经专用垃圾袋收集后堆放在指定地点,再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至附近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项目已经建设完成,根据现场踏勘,建设场地及周围无淤泥、弃土、建筑垃圾等残留。5、生态影响项目堤防工程采取了分段施工的施工作业方式,缩短了临时占地时间,施工完毕,即对临时占地进行覆土,恢复迹地。项目已经建设完场,经现场踏勘,临时占地植被恢复良好。(二)营运期污染治理及排放措施项目建成后,运营期无废水、废气和噪声产生,仅堤防工程维护会产生有少量建筑垃圾。类比相关资料,本工程堤防工程维修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1t/a,全部统一收集后,送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场处置。三、清洁生产简述本次评价根据行业和国内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清洁生产水平进行评价: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项目施工期采用国内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技术成熟可靠。本项目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满足清洁生产基本要求。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本项目为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治理段巴关河的防洪功能,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该项目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符合清洁生产基本要求。3、污染物产生指标①大气污染物产生指标:该项目运营期无大气污染物产生。②废水产生指标:运营期无生产废水产生。③固体废物产生指标:堤防工程维修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约1t/a。综上,项目污染物产生指标符合清洁生产基本要求。4、废物回收利用指标29
项目建筑垃圾能回收利用的全部回收利用,废物回收指标满足清洁生产基本要求。5、环境管理要求按照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管网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在落实环保措施的情况下环境管理要求可达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清洁生产小结本项目采用该行业实施成功的一些污染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在落实环保措施后可实现达标排放。贯彻了“节能、降耗、减污”的清洁生产原则。四、项目区总平面布置合理性本项目是在原有基础河道上修建防洪河堤,不改变原有河道走向。项目新建堤防堤线的布置充分考虑了河势稳定,不束窄原河道。堤线布置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统筹兼顾。堤线布置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各段衔接平顺,符合《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堤线布置原则。左、右岸堤线均沿一级阶地前缘和河漫滩后缘布置,局部裁弯取直。堤防两端都是与地势较高的岸坡和已建堤防相连接,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综上所述,从环境保护角度,项目的平面布置是合理的。五、项目环保措施及投资清单项目环保措施及投资清单见表5-6。表5-6环保投资清单一览表30
投资项目内容备注(万元)围堰:总长1500m,高1.0m,顶宽1.0m,边坡1:1.5,采用河堤开挖的砂卵石料填筑。3集水坑:6个,容积20m/个,夯实土质结构,铺设防渗土工膜。废水收集地沟:共6条,20m/条,断面均为30cm×30cm,施工期7/砖混结构。2车辆冲洗区:20m,混凝土硬化地面,并设置5%坡度,配套设置车辆冲洗点废水收集地沟(长15m,矩形断面废水30cm×30cm,砖混结构,水泥抹面)、洗车废水沉淀池(13治理个,10m,砖混结构)等设施。由于本次河堤修建完工后,堤顶仍然低于周围地坪,不会形成内涝,所以不需要排涝设施。涵洞:工程河段桩号0+720~0+740间左岸有夹马槽沟,需修建过洪涵洞接迤沙拉大道公路涵洞。涵洞总长营运期10/67.55m,坡降11.4‰,断面为城门洞型,涵洞净宽4.8m,直墙高3.0m,采用C20砼砌筑。排水管:工程河段两岸共有8处小支沟,在支沟排水口处预埋Ф1000mm混凝土预制管排水,管道总长352m。废气施工期施工期修筑采取湿法作业等。2/治理运营期/0/噪声施工期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润滑保养等。1/治理营运期///2表土临时堆场:2个,占地面积均为100m,均为土质地坪,表面使用彩条布遮盖。河道疏浚淤泥沥水场:沿河道疏浚区域分点布设,共4固体2个,50m/个,露天,雨天采用彩条布遮盖,主要堆放施工期5/废弃河道疏浚过程产生的淤泥,经短暂自然沥水后,立即外运。每个沥水场配套设置1条排水沟(长10m,矩形断物3面15cm×15cm,土质结构)及1个废水沉淀池(2m,处置土质结构)。渗滤水经沉淀池沉淀后,直接排入大河。营运期/0/合计/25/31
工程“三废”排放量统计表处理后排处理效率种产污污染物处理前产生处置方式放及排放类源点名称量及浓度量及浓度去向大气污//--/--大气环境染物水污//--/--/染物固经收集后,送城市建筑城市建筑体堤防维护建筑垃圾1t/a垃圾处理场处理。0t/a垃圾处理废场物噪//--/--/声32
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一、施工期影响分析回顾本项目为补办环评项目,施工期已结束,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本次评价对施工期的的环境影响进行简要回顾性分析。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扬尘施工期扬尘经喷水控尘、设置围挡等措施加以控制。对临时占地及时进行覆土,迹地恢复。(2)交通运输扬尘项目运输过程中洒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及时清扫;固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采用密闭车斗运输等措施可将交通运输扬尘控制在较低水平。(3)施工机械燃油废气施工机械(包括汽车)燃油废气,通过选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设备,并合理规划运行线路,对作业进行统筹,尽量减少燃油设备运行时间等措施控制后,可控制在较低水平。综上,在落实以上措施后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影响轻微。(4)河道清淤以及淤泥临时堆存产生的恶臭河道清淤淤泥经自然脱水后,及时清运,作为周边生态恢复绿化用土。项目采用湿法清淤,作业周期较短。河道清淤、淤泥临时堆存过程中产生的恶臭,经大气稀释扩散、湍流输送后,可控制在降低水平。综上所述,项目施工期将会对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会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因此,项目施工期废气不会对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恶化。2、施工期废水影响分析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用于施工洒水控尘。施工导流基坑废水经集水坑沉淀后,用于施工和控尘洒水。项目河道疏浚弃土沥水场内淤泥产生的渗滤水,经沉淀池沉淀后,直接排入大河。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周边农户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周边耕地灌溉。33
在落实以上措施后,工程施工对水环境影响轻微。3、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主要噪声源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这些设备的运作是间歇性的,因此噪声也是间歇性的和短暂的。根据向建设单位询问得知,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合理的安排了施工机械使用时间,减少了噪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本次评价,据现场调查,并向相关部门核实,未发生施工期噪声扰民纠纷问题。4、施工固废的影响分析河道整治清淤量全部送至清淤沥水场,经自然脱水后,与弃土一起全部送至南山橄榄坪园区大箐沟弃土场堆存。建筑垃圾能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送指定建筑垃圾处理场。沉淀池污泥经人工打捞脱水后和河道清理淤泥一起处置。生活垃圾经专用垃圾袋收集后堆放在指定地点,再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至附近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综上,项目施工期固废均得以合理处理,对周围环境影响轻微。5、对大河水质的影响本项目安排在枯水期施工,堤防工程浇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泥浆,经沉淀后,用于控尘洒水;河道疏浚工程采用液压挖掘机进行疏挖,该施工过程会使整治河段SS增加。项目施工期较短,施工结束后,水质即可恢复。目前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据现场踏勘,该河段已恢复如初。因此本项目施工对该河段水质影响轻微。6、对陆生生态的影响分析(1)对植被破坏的影响施工期人为活动,如:施工机械的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等,将使施工作业区周围的灌草丛植被遭受直接的破坏作用,从而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本项目已建成,根据现场勘查,项目临时占地已恢复迹地,故项目建设占地不会对项目区植被覆盖率造成大的影响。(2)对沿线动物的影响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4
项目施工会破坏某些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生活受到干扰,如蛇、鼠及其它一些爬行动物等,部分会向其它地方迁徙。但项目施工期短,施工结束影响结束。(3)对生态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施工期人为活动,如:施工机械的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等,将使施工作业区周围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遭受直接的破坏作用,从而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受工程影响的植物均属一般常见种,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损失的面积相对于项目沿线地区是少量的,施工结束后的覆土恢复植被将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此施工活动不会影响项目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7、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分析大河评价河段不涉及国家、四川省保护鱼类和鱼类的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项目河道整治对大河水生生物影响主要集中在疏浚施工阶段。疏浚工程采用液压挖掘机进行疏挖,该施工过程会使整治河段SS增加,并对该河段和水生植物造成破坏。整治河段的水生生物会游到远处,待到疏浚工程施工完成后,这些水生生物(如鱼类等)将会返回。目前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据现场踏勘,大河下游河段地表水的水质明显有所变好,有利阻止或减缓生态环境的恶化。总体而言,项目河道整治工程将使大河的水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会有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加,生态系统结构更完整;也有利于金沙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二、营运期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运营期无废水、废气和噪声产生,仅堤防工程维护会产生有少量建筑垃圾。本工程堤防工程维修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全部统一收集后,送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场处置。1、生态影响分析(1)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1)对陆生生态环境影响35
评价区陆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分布于工程河段两侧的田间及草丛中。本项目建成后,不会切断河流水体与河滩地和河流两岸阶地的地下水力联系,对工程河段两岸陆生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工程永久性占地均为水土建筑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对水生生态影响工程河段施工过程中,基础开挖施工段河床被扰动,影响底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工程施工结束后,随着河床冲淤平衡与底床的稳定,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会逐步得到到恢复。(3)对生态完整性影响工程实施后,评价区自然系统的生产能力仍维持在现有水平上,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影响不大。综上,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生态影响轻微。2、对大河行洪、水文情势的影响分析根据《攀枝花市大河治理—仁和区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可知:(1)通过对设计洪水计算成果分析可知,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的设计洪水,防洪标准3为50年一遇,即工程整治河段50年一遇设计洪水为899m/s。该成果与上游提防设计洪水成果相互协调,符合地区变化规律,设计成果合理,可供本阶段设计使用。(2)河段河道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河势稳定性分析根据地质、水文条件,参照已成堤防结构,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河段稳定河宽为21.8m-24.9m,与本河段现有河道主槽宽度基本一致,满足稳定河宽的要求。根据《攀枝花市大河防洪治理实施规划》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堤距为炳仁线桥~宝灵寺河段46m,炳仁线桥~五十一阳光家园桥河段40m。本次设计对规划堤线及堤距进3行了相应分析复核,本次设计河段堤防,50年一遇洪水流量为899m/s。根据五十一阳光家园桥~宝灵寺段河道宽度、河道形态,由于炳仁线桥~宝灵寺河段河道坡降与宝灵寺以上已实施堤防的坡降基本一致,本阶段堤距采取与已实施段堤防顺接,项目在满足稳定河宽的前提下推荐40m堤距方案。本项目右岸河堤采用仰斜式挡墙,堤防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堤防修建后,工程河段河宽与上、下游控制性河段平顺衔接,水流流速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不会再形成明显的回水淤积区。对于工程段由于建堤后洪水归槽,河道整治后流速略大于天然河道流速,对减少河道淤积是有利的,但同时必然形成一定的冲刷,残留在堤36
防迎水面堤脚的淤积泥沙将被洪水带走,随着冲刷的发展。该段河道将在新的边界条件和新的水流条件下,达到一种新的冲淤平衡状态。项目整治河段堤防工程大部分处于河漫滩上,该河段内水位变化较小;堤防工程处于主河道边缘处的局部河段流速有所变化,但大河主流动力轴线位置和走向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且河道疏浚工程实施后,可有效提高大河的行洪能力。项目防洪堤坝设计坝顶标高高于大河丰水期最高洪水位,不会对巴关河河道稳定造成影响。综上,项目河段整治工程对大河行洪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不会对大河的行洪安全、水文情势及河道稳定构成威胁。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为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工程建成后,完善了大河的防洪体系,解决了防洪问题,保护了两岸的耕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洪水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免灾后疾病流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为西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安全的环境。本项目的实施也将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使该地区经济全方位发展。综上,本项目社会效益明显。4、环境效益分析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巴关河下游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消除洪水对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而且也是巴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防止城区污水、垃圾直接进入河道,有利于改善城区河段环境卫生条件。同时将有效改善西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可减少洪水漫滩淹没周围农田、建筑设施,将地面更多的有机物带入到水体中。堤防工程建设与逐步完善城市雨、污分流、污水处理排放体系相配套,将有效地治理和保护西区老百姓。综上,本项目可改善巴关河流域生态环境,环境正效应明显。37
环境风险分析一、风险识别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所造成的人身安全和环境影响的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从而使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运营期环境风险主要为防洪堤塌陷等工程风险。二、风险防范措施为从根本上解决堤防工程运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应从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1、地质因素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根据项目设计,工程实施区无较大范围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段,工程实施范围亦无区域性断裂构造,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工程由于地质因素造成防洪堤塌方的可能性较小。2、地震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由于工程堤坝不高,因此地震对堤坝的风险较小。3、洪水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本次防洪治理工程防洪等级为3级,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洪堤堤线设置满足河道行洪宽度要求,同时将原部分弯曲的河段进行裁弯取直,局部拓展了河宽,使堤岸更平顺、弯道更圆滑、水流更顺畅。降低了洪水造成防洪堤坍塌的环境风险。4、河水浸蚀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本防洪治理工程采用C20钢筋砼结构,强度较好,不易受到河水浸蚀引起防洪堤掏空甚至坍塌事故的发生,不会造成堤体整体结构的损坏。工程设计中,对防洪堤齿脚进行基础挖深,可以有效减少河水浸蚀坡脚造成防洪堤坍塌的风险。三、风险管理为进一步降低项目运营期的环境风险,环评建议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如下:1、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和有关技术规定认真做好堤防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38
2、随时关注降雨情况,以保证遇到险情及时报告、及时排除。3、发现堤防工程外坡出现局部隆起、坍塌、流沙(土)、管涌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分析研究原因,制定处理措施并及时实施处理方案,同时加密观测次数并报告有关部门。4、当接到震情预报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防震计划和安排。5、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四、风险评价结论本环评报告表认为通过采取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可将风险隐患降至最低,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在采取完善的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科学完整的应急计划,落实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后,本项目的环境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39
建设项目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经收集后,送城市建筑垃堤防维护建筑垃圾合理处置废圾处理场处理物噪////声其他应设置环保管理人员,加强与环保主管部门的联系。生态本项目位于仁和镇大河(宝灵寺至鑫岛游乐场段),周围无特殊敏感点,项目保护建设后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措施40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项目概况项目河道综合治理长度为2.877km,位于仁和大河段,上起宝灵寺上游大桥,下至鑫岛游乐场;其中新建堤防3.016km(左岸长1.627km,右岸长1.389km),河道清淤2.877km。堤防工程:总长3.016km,左岸河堤1.627km,右岸河堤1.389km,下部砼硬质河堤左岸采用排污箱涵作为河堤,右岸采用仰斜式挡墙河堤,砼结构。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的有关规定,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参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T50286-98)确定该防洪堤工程的级别为Ⅲ级,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3河流疏浚工程:长2.877km,疏浚方量12.79万m,疏浚淤泥脱水后送至南山园区大箐沟弃土场堆存。本次整治后河段K0+000~K0+820段河道宽46.0m;K0+820~K0+840段为渐变段,宽度由46.0m变为40.0m;K0+840~K1+616.83段河道宽40.0m。2、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鼓励类“二、水利”第1条“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2016年7月18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发展和改革局下发了《关于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的立项批复》(攀仁发改[2016]117号)。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3、选址规划符合性分析2013年仁和区编制了《攀枝花市大河防共治理实施规划》。该规划对大河流域沿岸主要涉及的仁和城区及平地、大田、啊喇、总发、仁和、前进6个乡镇,进行了相应防洪治理规划。大河治理应优先对人口相对密集,耕地连片集中的防洪重点河段进行治理,采取新建堤防护岸、清淤疏浚、规整河岸等工程措施,结合洪水预警预报、河道清障等非工程措施,提高防灾避灾能力。综上,本项目符合《攀枝花市大河防共治理实施规划》。根据《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45号)及《攀枝花市生态红线41
分布图》,本项目不在攀枝花市生态红线范围内。本项目为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属于非污染型工程,项目区内不涉及野生动物及特殊景观保护区,不涉及拆迁安置。建成后,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正效应。项目区内不涉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无名木古树等重要环境敏感点,不占用林地和基本农田,无重大环境制约要素。综上,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项目规划和选址合理。4、环境质量现状(1)大气环境:本项目所在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地表水环境:仁和沟监测断面Ⅰ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限值。仁和沟监测断面Ⅱ各项监测指标除CODCr、BOD5、NH3-N外,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限值。仁和沟水质(CODCr、BOD5、NH3-N)超标原因主要为上游未经处理的生活面源及农业面源汇入所致。仁和沟水环境质量现状一般。随着花城新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仁和沟沿河整治系列项目的推进,仁和沟水质将逐步得到改善。(3)声环境:项目评价区域内昼间和夜间环境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相关标准限制要求。评价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5、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成后,运营期无废水、废气和噪声产生,仅堤防工程维护会产生有少量建筑垃圾。本工程堤防工程维修产生的建筑垃圾量,全部统一收集后,送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场处置。6、清洁生产通过工程分析中的清洁生产分析可知,本建设项目基本符合“清洁生产”原则。7、达标排放项目运营期无大气、废水和噪声污染物排放。8、项目平面布置合理性项目总图布置结合了项目区实际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的布设。项目平面布置较为合42
理。9、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结论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建设具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污染治理措施技术经济可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可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对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明显,环境风险水平可接受。只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报告表和工程设计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则从环保角度,本项目在仁和镇大河(宝灵寺至鑫岛游乐场段)建设从环保角度讲是可行的。43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信息表填表单位(盖章):填表人(签字):项目经办人(签字):项目名称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地点仁和镇大河防洪治理工程1项目代码攀仁发改[2016]117号建设内容、规模建设内容:_大河河道整治_规模:2.877_计量单位:km_计划开工时间2016年11月项目建设周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预计投产时间2017年4月2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类别防洪治涝工程国民经济行业类型河湖治理及防洪设施工程建筑E4822建设性质技术改造(补办环评)建设现有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项目申请类别新报项目项目(改、扩建项目)规划环评开展情况不需要规划环评文件名规划环评审查机关规划环评审查意见文号3建设地点中心坐标(非线经度纬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别编制报告表性工程)建设地点坐标(线性工程)起点经度101°42"52.35"起点纬度26°31"22.12"终点经度104351"34.71"终点纬度26°30"17.70"工程长度2.877km总投资(万元)2291.82环保投资(万元)25所占比例(%)1.09单位名称攀枝花市仁和区土地储备中心法人代表段建华单位名称四川省国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证书编号国环评证乙字第3239号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新村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锦华路三段88号汇融国际建设通讯地址技术负责人蒋刘评价通讯地址联系电话028-83395555商业街6号1号楼E座17层单位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5103035727585035联系电话15808129740环评文件项目负责人(组织机构代码)现有工程本工程总体工程(已建+在建)(拟建或调整变更)(已建+在建+拟建或调整变更)污染物⑤区域平衡替代排放方式①实际排放②许可排放量③预测排放量④“以新带老”削减⑥预测排放总量⑦排放增减量4本工程削减量量(吨/年)(吨/年)(吨/年)量(吨/年)(吨/年)(吨/年)(吨/年)污废水量染不排放COD物废□间接排放:□市政管网氨氮排水□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总磷放□直接排放:受纳水体___________总氮量废气量/二氧化硫/废氮氧化物/气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注:1、同级经济部门审批核发的唯一项目代码2、分类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3、对多点项目仅提供主体工程的中心座标4、指该项目所在区域通过“区域平衡”专为本工程替代削减的量5、⑦=③-④-⑤,⑥=②-④+③44
影响及主要措施2名称级别主要保护对象(目标)工程影响情况是否占用占用面积(hm)生态防护措施生态保护目标项目涉及保护区与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否避让减缓补偿重建(多选)区的情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表)/否避让减缓补偿重建(多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否避让减缓补偿重建(多选)风景名胜区/否避让减缓补偿重建(多选)
附录一、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附图3攀枝花市生态红线分布图附图4项目外环境关系及大气、水质监测布点图附图5项目近距离外环境关系及噪声监测布点图附图6项目所在区域水系分布图二、附件附件1项目立项批复附件2弃土协议附件3大气监测报告附件4水质监测报告附件5项目噪声监测报告附件6环评委托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沮漳河防洪治理工程节能降耗指标体系建立和运用
- 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槐林段).doc
- 表1-1 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汇总表.doc
- 新田县双胜河防洪治理工程项目
- 白水河防洪治理工程实施规划报告
- 黄河干流兰州城区段防洪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 灌溉排涝、河道整治、防洪治理工程项目招标初步方案
- 长坪沟防洪治理工程项目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告
- 景泰青崖子沙河土豆槽子防洪治理工程
- 山洪灾害防治房山区马鞍沟防洪治理工程环评报告.pdf
- 庆市石柱县龙洞沟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环评报告.pdf
- 延庆县蔡家河马庄村妫水河防洪治理工程环评公众参与环评报告.pdf
- 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江河防洪治理工程污染防治措施
- 德阳市旌阳区八角镇石亭江防洪治理工程二标段含水粉质土
- 御临河重庆段长寿区防洪治理工程一标段
- 山洪沟泗堵河防洪治理工程验收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
- 祖厉河干流苏家湾至黑城子段防洪治理工程研究
- 分宜观光河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中标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