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0 KB
- 1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14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改良性)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1、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求把一场伟大的革命简单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唯心史观。革命的发生除去革命阶级的主观的条件外,必须具有革命形势,革命的社会需要。没有革命的条件,革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的“情感激流”也制造不出革命来。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2、中国革命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3、关于革命与改良的大论战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经历了一段从改良到革命的过程。章太炎、秦力山等人也是在立军“勤王”失败后放弃了改良主张,转向了革命。14
4、革命和改良哪种方式好→取决于国情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变革中,是采取革命的方式还是改良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就近代中国而言,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还是立宪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曾不同程度地起过积极推动作用。但无论是维新派还是立宪派,他们试图以改良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问题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5、革命与“杀人流血”宣扬“告别革命”的人攻击革命的一个论点是所谓“杀人流血”。列宁明确指出:“只要社会还分成阶级,只要人剥削人的现象还存在,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剥削者、统治者和压迫者阶级挑起的。”6、革命与破坏和建设否定革命的另一个论点是,“革命是个破坏性的力量”。这也不合历史实际,没有根据。革命无疑是要破坏,但破坏不是革命的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不破坏腐朽的旧政权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事物,就不可能建立新政权,推动社会发展。对于革命而言,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割裂、对立。孙中山曾指出:“革命之有破坏,与革命之有建设,固相因而至、相辅而行者也”;“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显然,革命并不只是破坏,建设也是革命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任何真正的革命都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政治框架,而且还提出并建立新的政治框架。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4
(1)失败原因: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2)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课件:一、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1、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已经不能成为中国人团结御侮的有效的精神武器——向西方学习中国封建统治者向外国侵略者的屈服,表明儒家思想已经不能成为中国人团结御侮的有效的精神武器。“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毛泽东选集,第4卷)2、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走向胜利——向西方学习碰壁“辛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光明,当时人们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啊!但是,转瞬之间,袁世凯窃去国柄,把中国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人们的痛苦和失望,真是达到了极点,因此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吴玉章3、当时有的先进分子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己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14
(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2)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又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3)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4、思想解放运动拉开帷幕——新文化运动具体来说,它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分子为了摆脱国家落后和危亡状态,介绍现代文明,传播人的自由权利及其制度保障(自由、法治、民主、宪政等),促进思维方法变革,推动中国文化更新和社会变革的运动。二、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作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理论。一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进一步成长壮大起来,已初步具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则直接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本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1、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新文化运动,新思想传播,思想解放——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形成十月革命的推动2.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产生对社会主义的朦胧向往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观点,在报刊上纷然杂陈。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一批先进分子先后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答案:(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课件:一、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十月革命及其影响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环境);在中国成立一个新政党领导革命是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产生的过程);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14
②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④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2、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过程1921年7月23日(7月1日是纪念日),一大建党大会确定:(1)党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的名称)(2)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奋斗目标)(3)党的首要政策:组织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群众,宣传共产主义,社会革命。(任务)(4)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总书记,张国焘和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①成立于十月革命后,接受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思想基础是好的②在半半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党的阶级基础是好的③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也有特殊的困难条件。——党需要加强自身建设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1)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革命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2)中国革命展现了崭新的面貌第一,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不久以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就成了广大人民共同的呼声。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领导、组织、推动中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中国掀起了1925至1927年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党的二大,第一个工运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的意义,大革命的意义)答案:14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一、中国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说明了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极端重要性(为什么必须中国化);(一)前14年,中国革命曾经两起两落1、大革命胜利发展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国共合作,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广东战争——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后迁武汉)北伐战争2、大革命失败3、土地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4、土地革命严重受挫(二)后14年,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国化的艰难探索);14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二)中国革命新道路在实践上的艰难探索(三)中国革命新道路在理论上的艰难探索三、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怎样中国化)。1、端正思想路线2、总结历史经验,加强理论建设3、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4、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5、党内整风,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课件: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一、战后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一)三种阶级力量,三种建国方案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老路)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让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旧民主主义道路)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其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民主主义道路)(二)三种建国方案的选择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1)1945年5月中共召开七大时,对蒋采取“洗脸”政策不是“杀头”政策。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指出,抗战结束和平建设阶段开始。考虑到广大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2)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共产党也提高警惕,注意“阵地的取得和保持”,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练兵、减租与生产)2、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1)坚持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在美国政府扶下,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发动内战。(2)迫于形势,同意和平谈判:①人民反对内战()掩盖内战图谋)②国民党需要时间调集军队(缓兵之计)③美苏希望中国和平建国(外来压力)。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今非昔比。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220万人,解放区扩大到1亿人口。企图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重庆谈判,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政协会议)14
3、中间人士与中间路线中间人士和民主党派领导人鼓吹“中间路线”。主张: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经济上实现改良的资本主义,实质上就是主张战后的中国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即旧民主主义的道路。由于力量过于软弱,当时的环境也不许可,所以,中国并不具备走这条道路的实际可能性。(三)两种命运,两个前途两种选择:或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或是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抗战后“建什么国的斗争”: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脱离中国实际,行不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广大人民所唾弃。人民共和国的方案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二、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并迅速走向崩溃;(一)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和战略措施;1、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战前,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全面内战爆发时,面临严峻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2、在政治上,和群众亲密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打退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3、在财政经济上,提出必须做持久的打算。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4、通过谈判斗争,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的真正面目(二)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贪污腐败;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1)政治:国民党专制独裁,政府腐败无能,官员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对人民横征暴敛,失去民心。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在大后方已丧失人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员把接收变“劫收”,侵吞、隐匿、变卖巨额敌伪资产,沦陷区人民对它极端失望。五子登科:等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2)经济: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无限制的发行纸币。人民在饥饿和死亡线上。2、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意愿,坚持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1)违背人民意愿(失去民心)连年战火,民不聊生,人民渴望休养生息。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有着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国民党当局挑起内战,“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放在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2)坚持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和独裁政策国民党统治集团公然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扼杀了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它也就把自己放在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解放区军民奋起保卫民主政权和革命成果;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民主运动广泛兴起,形成配合人民革命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反动政府终于陷入了全民的包围之中,再也找不出逃脱的办法。3、国民党拒绝实施社会改革,为坚持独裁统治投靠美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反民族性质。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阶级基础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14
为了取得美国支持,为美国势力深入敞开大门。官僚资本与美国跨国垄断资本勾结,把国统区经济拉入绝境。国民党政权的最终垮台是不可避免的。三、中间路线幻想的破灭及其原因;(一)民主党派及其中间路线1、民主党派:泛指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产生的、介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成员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也有进步分子,存在不同的政治倾向。2、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不是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带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3、中国民主党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4、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领导人鼓吹“中间路线”。主张:政治上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经济上实现改良的资本主义;提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和平改良的道路,实质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他们代表中产阶级的想法,企图在国共对立的纲领之外,寻找出第三条道路。(二)中间路线幻想的破灭1、中间路线的幻想与中间派别的努力2、国民党的暴力镇压3、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积极争取和团结的政策4、民主党派放弃幻想5、民主党派主张的第三路线失败的原因分析(中间路线幻想破灭的原因)(1)主观原因:中国民主党派所依靠的社会基础及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异常软弱,并不具备实现第三条路线的能力和勇气。(2)根本原因:国民党和共产党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力量,不会允许中间派政治路线的存在。(3)社会原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赖以实现群众根基。(4)直接原因: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让民主党派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促使中间势力转向新新民主主义立场。(5)外部原因:美苏作为国际上两大对立阵营,基于各自的对华战略,不支持中国民主党派执政。四、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党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1、和平建国的愿望战后,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企图通过和平途径对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经过1年的努力,尽管未能实现和平建国的愿望,但却赢得了人心。2、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当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以后,党领导解放区军民经过8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它的全面进攻,经过4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它的重点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3、土地革命和农民的广泛发动过程:全国土地会议后,党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各解放区农村,迅速形成土地改革的热潮。1948年秋,1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意义:(1)巩固工农联盟——胜利的政治基础。(2)发展农村生产力——胜利的物质基础。(3)提高农民革命积极性——胜利的重要保障。4、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运动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14
国民党政权陷入全面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危机(全面崩溃)。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一个历史转折点。5、在工农联盟得到加强的基础上,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也向共产党靠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空前地巩固和扩大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具备了广大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悍然发动内战,尽失民心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反革命战争;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决定了人心的向背。2、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共歼灭敌人173个师,达154万人,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3、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提出议和。——西柏坡毛泽东新华社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2)北平和谈: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8项条件的基础上,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4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和谈。(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朱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指挥的第一、第二野战军在中原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政权崩溃;随后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进军,分别以武力方式或和平方式解放国土,国民党集团的残余势力遁居台湾。(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1、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2、为新中国绘制蓝图3、人民政协会议召开与《共同纲领》(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和中国全面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从而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工、农、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毛泽东思想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旧政权建立新中国。五、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答案:和平、民主、团结、和平建国——民心所向;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土地改革、农民的发动——胜利的保障;人民民主运动——第二条战线——重要力量;工农联盟、民主统一战线——群众基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政治基础。”14
所以说,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这就为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一)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二)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条件——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三)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1、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体来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努力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同时也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总体上说是正确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我们自己的独创(为什么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道路是正确的)体现在:(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上:实现了赎买,实行了公私合营;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肯定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组成部分,公有制既有全民的,也有集体的;强调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3)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毛泽东四个探索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4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课件: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突破"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邓小平率先批判"两个凡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2)空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共中央举行了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4、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2)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左倾错误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3)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全会审查和解决了“文革”及其以前的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纪,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重新确定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5、意义:这次全会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6、为全面打开新局面创造条件。其中包括:彻底平反冤假错案,为实现改革开放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调整国民经济,调整对外政策,为开创新局面奠定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14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答案: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
- 中国特色课后思考题答案整理.docx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答案.docx
- 中国现当代文学每课一练习题与答案.doc
-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2016课后习题以及答案正确率在99.9%以上).docx
-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1-7章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2010完整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23.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3.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1].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最新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 完整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课后题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