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64 KB
- 3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22.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33.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意义?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国际影响?55.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56.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67.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指导意义?7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解读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客体解读8从过程论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关系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109.试述创新驱动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1110.新形势、新阶段,如何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211.如何切实落实和全面贯彻依法治国1312.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区别和联系?13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41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1414.你如何看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615.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1616.你如何看待道德模范在重塑社会诚信中的作用?1717.论述“我与社会诚信建设”1818.结合我国经济现状谈谈你对于“经济新常态”的理解?1819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以创新为纽带的全面深化改革1920.谈谈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以德治党”与“以规治党”的辩证关系?2021.探析三严三实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2131
22.谈谈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以德治党与以规治党的辩证关系2123.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2226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免除外债行为,是不是穷大方2227.如何构建新型的中美大国关系?2328.如何看待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维护国际秩序的行为?2429.全球化条件下的风险社会中国如何应对?2530.如何理解“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631.简述邪教与宗教之间区别,并据此剖析邪教的本质。273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2733.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28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中国梦与中华文化联系?2935.谈谈社会信任与中国梦之间关系。3031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解放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带领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新生活。其一,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我们现在的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概念为核心的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这些概念是“五四”运动以前所没有的。其二,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进来之后,我们才知道了许多现代哲学知识,例如知道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突破了历史循环论,知道了社会历史的结构,社会发展的趋势、道路,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等等。其三,它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现在我们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很多具体学科,包括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其四,它促进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今天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今天的电脑网络等。其五,它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概念都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如少先队员、党员、干部、群众、同志、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等等。中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这其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首先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在这其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首先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31
历史虚无主义是最近几年国内马克思主义者为反驳一部分人对其执政合法性的的质疑而创造出的一个新名词。国内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从根本上搞乱社会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动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和发展的思想根基。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端倾向,其要害就在于颠覆历史观,否定已有的历史结论,歪曲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掩盖历史真相。历史结论应该是根据历史事实作出的,不能随意否定。近年来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到处蔓延,成为当前对我国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之一,它偶“理性思考”、“重新评价”为名,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直接质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解构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成就,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特别是对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学生有着很强的侵蚀作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混乱,甚至会滋生出种种非理性的政治行为,成为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潜在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肯定革命先烈为我们抛洒热血,肯定我们现有的美好生活,用理性的态度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不偏激,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3.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意义?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变革原因的必要线索之一,也是构成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同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功,对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促进也是巨大的。这就使得中国在与全球化接轨、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本国国情;二是独立自主探索本国发展道路;三是勇于创新。3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中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展现了社会主义无限光明的前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也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提供了一条崭新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国际影响?、(一)对亚太区的影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中国正在利用经济实力来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外交环境,利用市场和经贸关系的巨大辐射力使国际社会日益靠向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亚太地区国家首当其冲。(二)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但个别国家的一些经济领域受到损失,这些领域的损失将在其他领域得到补偿。发达国家从廉价的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中受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再加工、再出口产品。那些与中国要素禀赋相似,与之在世界市场竞争激烈的国家将需要承担相当大的调整成本。(三)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过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美国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所占比重将上升。经济格局之变推动着全球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仅影响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了不可取代的影响。5.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31
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于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壮大。共产主义不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直指阶级社会的根源——私有制,也就超越了一切社会主义。作为私有制的对立运动的产物,早在奴隶制——私有制的第一个形式出现时,就出现了最早的社会主义——原始基督教,而此时社会主义却浸淫这小生产者的宗教狂热和平均主义,不是改造世俗世界,而是期盼天国美景。伴随资本主义的曙光,所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已经到达空前的高度,但他们热衷于营建头脑中的城市,还不足以消灭私有制。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在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当私有制最终发展到其最完备、最高级的时期,发展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关于私有制的对立运动走向最终阶段时,共产主义才能获得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任务,只有在这时,共产主义才不是表现为对一种理论的实践,而是关于历史实践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开端产生了科学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以下特点: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群众性和创造性。(可一一展开说)6.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31
等。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一、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三、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四、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7.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应该处理的矛盾,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主要内容是:①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依据这一方针,党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辉煌成就。今天,党继续贯彻这一方针,建立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从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揭示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十种关系。十种关系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其现实意义在于:①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根据这一学说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这就要通过社会主义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②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31
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方针、政策,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客体解读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为此就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时代化包括内容时代化、形式时代化、话语体系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是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有机结合。革命导师列31
宁早就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灵。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从过程论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采取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刻的道理,让受众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坚定群众的信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变成强大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是及时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系统的理论,使党的理论切实反映民声,合乎群众需求。从过程论的视角来审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从根本上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并自觉地加以运用的过程。31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关系:首先,中国化是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无限强大的活力,就在于它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品质;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接受其它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吸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其次,时代化是关键.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最后,大众化是要求.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在被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认知、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积极投身于本职岗位工作的内在动力时,才能真正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物质力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目标任务已设定,时代号角已吹响,关键在于一以贯之、竭力而为、持续推进,在科学总结正确经验和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它山之石,实现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的新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科学性在于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价值性在于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三化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人民大众谋福利,争取实现共同富裕。答:马克思主义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以规律为对象,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因而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有价值型,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处境,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所蕴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诉求,价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本质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集中体现在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首先,它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31
方法论,为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思想观点,还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明确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其次,它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正是拥有了唯物辩证法这一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才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揭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的价值观。作为科学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是非,分清事物的曲直明辨事物的善恶提供了几本价值尺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容丰富而庞大,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辩证统一。必须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没有科学性就谈不上正确的价值型。同样,没有正确的价值性也就失去了任何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主张社会发展和进步又主张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进步。总之,从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时代高度,用科学的理论出尽人民群众理论素养的提升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科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型相结合。9.试述创新驱动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无论从国家层面来讲,还是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首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从科技组织层面来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让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迎接竞争挑战。31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技发展大势所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生态下,技术创新呈指数函数增长,创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发展向极限化逼近,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物质、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初现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前沿及交叉领域方向布局,积极适应初现端倪的新科技革命成为大势所趋。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应对国外科研机构改革形势明确方向。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科研机构对国家期望的积极响应。10.新形势、新阶段,如何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4)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答:一、执政党自身的改革。启动党内民主,在党内全面推行差额选举,从此突破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二、政府自身改革。通过简政放权、削减政府权力,减少政府对市场、社会的过多干预,推进增幅结构的优化,从源头上遏制部门利益。三、推进人大代表结构、生产方式、人大运转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增强人大的权利和权威。四、。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具体途径,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五、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六、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七、政府“定好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防越位”: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二是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三是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补缺位”:把该管而没管好的事坚决管好。八、按照十八大的部署进行改革。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司法被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这道防线,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31
11.如何切实落实和全面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国家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都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实现良法之治的基础;必须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公正司法。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建设法治中国,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一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三是加强执法监督,确保行政权力正确行使。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12.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区别和联系?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哲学上的界定“本”应该是根源、决定的意思,也就是第一性的东西。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经济的发展中,人与物相比较人是第一位的,人是起决定性的方面,在考虑取舍和制定政策上都要把人放到突出的首要的位置。提出以自然为本是说自然界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人类发展生产就要遵守自然规律,违背了它就要受到逞罚,自然界就会以同等的程度报复人类,所以还自然之本色,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规律办事,是人类要取得成功的秘决,是做事的一个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自然为本”理念的深化,它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它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兼顾人的利益的发展观,它是使自然和人处在和谐相处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在“以自然为本”前提下作好人的工作,“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自然为本”的一部分。所以“以31
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是和谐的统一,它是“以自然为本”为基础的以人为本”,决不能把它理解成离开“以自然为本”而独立存在的“以人为本”。其次,在强调“以人为本”时,也是首先看人与自然是否是处在和谐之中,如果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时就不能强调“以人为本”,如果人与自然处在和谐之中,这时才能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没有限制的。再者,只有作到了“以自然为本”才能作到“以人为本”,作好了“以人为本”就为“以自然为本”增了砖添了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关注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关注的是这些现实、具体的人如何实现全面发展,因而它进一步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之间的协调。“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们在讨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一种文化观念,被它们在不同意义上置于中心地位的都毫无例外地是与宇宙或自然相对待的、作为类概念的人即人类。以人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又有不同之处。首先,二者的视域不同。以人为本主要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的,要求在社会关系中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的,要求在人—自然的系统中,以人为尺度,把人作为价值中心和利益中心。其次,二者解决的问题不同。以人为本解决的是人本身的问题,要求把一度失落的人的价值还给人本身。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一方面强调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度迷失的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价值,另一方面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由于“物化”现象和异化问题造成的人的畸形和片面发展的现实,提出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简言之,“以人为本”是针对“以物为本”或“物本位”提出来的,前者是对后者的超越,也是人性的复归。1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31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它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改造自然,征服宇宙,推动人类社会本身的进步创造了优越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因此,物质文明在四个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所引起的国家管理形式、结构形式的进化发展,即政体或国体、政体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成果。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二是思想道德方面,。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四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四个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其中生态文明是基础和根本,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也是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将“四个文明”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前进的航标。31
14.你如何看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原因和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把大门打开了,国外一些好的东西进来了,但也会带进来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影响以至毒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实行“两手抓”,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各种丑恶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实行“两手抓”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这是我们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政治保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改革和建设都搞不成。改革和发展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建设,以改革和建设来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围绕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引入精神生活领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对于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规律,有利于增强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潜能知识、观念、经验和方法,必须给予大力宣传和普及;对于那些既违反社会主义基本规范,又对发展生产力具有破坏性的各种错误思潮和不健康倾向,必须予以坚决的打击和批评。这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内涵与外延。15.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1)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得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国人长期以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恪守承诺、相互信任的良好品德。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主体之间的活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种失信行为频繁曝光,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1
(2)社会诚信不论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兴旺的不竭动力。诚信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应该加强以下几点的建设:①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②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深刻理解社会诚信的重要性,探寻重塑和保持社会诚信的途径。③鼓励诚实守信、宽人律己的优良品德。④倡导开诚布公、友好和睦的社会风气。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仅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⑤营造克己奉公、恪守承诺的文化氛围。⑥强化违法必究、惩罚必严的约束机制。(3)诚实守信依旧是社会的主旋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以别人的过错来为自己的不诚信买单,只有人人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正能量”。16.你如何看待道德模范在重塑社会诚信中的作用?为了发挥先进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宣传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经过中央领导批准,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在今年9月20日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评选表彰道德模范。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道德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极端主义、奢侈浪费等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产生着不良的影响。我们在“公民道德宣传日”这样一个时刻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就是要把群众的意愿汇集起来,树立一批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模范,用这些平民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感召群众,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播到千家万户,在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道德模范在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31
道德模范在诚信建设中的引领导向作用:一是思想引领作用,二是价值导向作用;道德模范在诚信建设中的群体效仿效应:一是思想示范作用,二是行为示范作用;道德模范在诚信建设中的内化自律效应:道德模范的诚信品德体现了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的主体性要求,在社会诚信体系构建中具有内化自律效应。道德模范对诚信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容小视,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提倡和坚持先进典型的榜样教育,而且要将这一活动制度化、长效化,以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具备的平等竞争、互助合作的文明环境以及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新风尚。17.论述“我与社会诚信建设”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道德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极端主义、奢侈浪费等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产生着不良的影响。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努力。作为在校大学生,我有责任维护社会诚信。作为个人,首先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遵守法纪法规,遵守校纪校规,积极弘扬诚信的美德。其次,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坚持诚信做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道德观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一些极端主义、奢侈浪费等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也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面对诚信匮乏的今天,重建社会诚信已经不单是国家的重任,也不是某个人、某个企业的责任,而是65亿世界公民、千千万万家企业共同的使命。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努力。我相信,只要人人都为社会诚信添砖加瓦,我们的社会将更和谐,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18.结合我国经济现状谈谈你对于“经济新常态”的理解?31
从现实表征来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断呈现出一些看似矛盾、但似乎又合乎逻辑的新现象。主要表现是:虽然经济增速在回落,但物价水平却相对稳定,就业状况不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在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制造业因全面产能过剩而处于萧条的情况下,服务业依然保持了相对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整体经济景气下滑的过程中,“刘易斯拐点”逼近导致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势头不仅没有回落,反而在“民工荒”不断蔓延中保持了较高的涨幅。我们可以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义作一个简单的概括: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支撑发展的各方面条件都在改变,潜在增长率也趋于下降,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必须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在新的环境中、新的平台上实现新的均衡,以适宜的速度、适当的方式、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质量,继续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状态,是谓新常态。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只是放缓,并不意味着低迷;平常心也不等于平庸心,更不等于被动适应,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新常态”是新尝试、新探索,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要求更加严格,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宏观调控思路要创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增强等一系列的难题,都需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珍贵的战略机遇能否变成现实的发展成果,也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结构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背水一战的气概,把改革进行到底。19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以创新为纽带的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关键时期,增长、转型、改革深度融合的特点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重要的是把握发展大势、突出创新驱动、狠抓改革攻坚,使经济新常态建立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坚实基础上,以创新为纽带全面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结构性的,不是单纯推进哪一项改革就能奏效的,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这样的改革发展,不仅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有决定性影响。31
推动服务业市场开放。在服务消费占比越来越高的社会消费发展趋势下,应确立服务业市场开放新思路,尽快实现一些重要服务业领域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应把破除行政性垄断作为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逐步放开服务业领域的价格管制,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格局。从多方面深化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面临诸多体制性弊端和结构性矛盾。这就需要以破解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为导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推进政策调整。新常态下的改革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复杂性,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不仅涉及增量,还涉及存量的利益关系调整。这就需要跳出短期看中长期、跳出速度看结构、跳出政策看改革,以创新为纽带,来全面深化改革。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财政资源有效配置。2.积极稳妥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3.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4.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20.谈谈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以德治党”与“以规治党”的辩证关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德法相依、德治礼序,管党治党同样要激发精神信仰的力量。我们党从创立起,就高度重视以德治党,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激励党员、团结队伍,凝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今天,面对党长期执政的风险挑战,如果精神缺钙、道德软骨、心灵空虚,8700多万党员如何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我们党如何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反复叮嘱,“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对执政党而言,纪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纪律。道德使人向善,是纪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纪律用来惩恶,是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纵览近年来的腐败案例,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重要原因,但正是信念滑坡、理想动摇产生了最初的腐败动机。纪律不可能覆盖所有领域、一切方面,只有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才能强化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腐朽思想的滋生。就此而言,既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又31
严明党的纪律规矩,才能让从严治党兼具道德感召力和纪律约束力,让制度运行在思想认同的轨道上。21.探析三严三实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三严三实的科学内涵:第一,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第二,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第三,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第四,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出点子、定方案、制政策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第五,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第六,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三严”与“三实”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三严”是根本、是出发点,要守住严、防止松;“三实”是目标、是落脚点,要突出实、防止虚。我们要从“严”上要求,向“实”处着力,真正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清风正气一点点积聚起来,使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昂扬起来,以“三严三实”的过硬作风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战略意义:其一,“三严三实”是领导干部从政的根本准则。其二,“三严三实”是好干部的具体标准。其三,“三严三实”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其四,“三严三实”切中作风建设的要害。22.谈谈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以德治党与以规治党的辩证关系31
如今,我党正在落实从严治党,把握好以德治党与以规治党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有道德规范,才能激发内在的自律;有党纪约束,才能明确行为的边界。既明确崇德向善的高标准,又划出不可触碰的底线;既赓续“思想建党”的传统,又确立“制度治党”的规矩,他律与自律互补、守底线与高标准兼顾、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结合,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树立起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标准,就是要唤醒党员干部高尚的思想道德追求。坚持在“道德”和“纪律”两个层面双管齐下、相辅相成,让道德自觉为纪律约束减少阻力,让执纪监督为道德涵养提供保障,二者各司其职而又辩证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谆谆告诫,“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做到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两手抓、两手硬,我们一定能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永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3.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社会诚信不论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兴旺的不竭动力。诚信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应该加强以下几点的建设:①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②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深刻理解社会诚信的重要性,探寻重塑和保持社会诚信的途径。③鼓励诚实守信、宽人律己的优良品德。④倡导开诚布公、友好和睦的社会风气。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仅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诚实守信依旧是社会的主旋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以别人的过错来为自己的不诚信买单,只有人人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正能量”。26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免除外债行为,是不是穷大方中国的免除外债行为不是穷大方,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看出来:31
一:免债是大国经常做的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该缺位。免除一些国家的债务或者说对外援助,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许多国家都会进行对外援助,我国在抗日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也接受过他国的援助。作为世界大国,我们承担着切切实实的国际责任。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承担起更多责任,免债、援助是一个重要方面。历史已经证明,在国际社会上,任何符合道义、维护公平的付出都会收到回报。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最好的证明。“三:中国对外援助并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能切实改善当地人生活。从援助对象上看,中国的对外援助集中于最不发达国家。只有当这些国家有了安定的国内环境后,才能安心发展经济,也有利于中国与受援国进行经贸合作。27.如何构建新型的中美大国关系?1、创新思维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是目前解决中美大国关系的重要思路。应该看到,要让中美两国实现长期的良性互动,中美两国就需要打破传统大国争霸思维,创新两国的相处之道。中美关系的本质不是任何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种更为持久的长远利益。中美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结构,要求中美两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思维,不断开拓创新。当今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因时而变。走出一条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符合本国国情和中美关系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2、相互信任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条依靠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的正确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3、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平等互谅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对存在的分歧,应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以免影响中美关系大局。31
4、积极行动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中国有句古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5、厚植友谊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中美关系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28.如何看待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维护国际秩序的行为? 一、国际责任既是全球化时代对主权国家和中国的期待和要求,也是中国新的发展阶段的自身需求。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每位成员无论大小强弱都负有一定的责任。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其国家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重要性增强。但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要获得大国认同,仅仅有权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承担与国家权力相称的国际责任,这样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才更有合法性,才更容易获得大国认同。所以,我们在讨论中国和平崛起时,不仅仅要关注权力,而且也要关注责任,权力与责任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双翼。权力和责任是大国认同的前提和条件,大国认同是由大国权力和大国责任两个因素所决定的。中国基于自身实力的上升而逐步扩展国际责任的战略取向,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认同,也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二、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家身份来确定国际责任中国是一个亚洲国家,而且是最大的亚洲国家。中国的国际责任,更多地体现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和促进地区共同发展上。因此对亚洲的事情,中国更为关注。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又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两点又决定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时需要格外谨慎。正在崛起的大国在承担国际责任时,很容易被其他大国作负面的解读,“责任论”与“威胁论”往往相伴而生。社会主义大国的身份更容易遭到西方大国的敌视。在“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越来越失去影响力的时候,“责任论”已成为他们用来对付中国的主要武器。三、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协调与平衡好国际责任的重心和方式31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国际责任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如何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处理好权力与责任、利益与责任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其他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由于共同利益可以将国家利益、他国利益和国际责任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塑造和发展共同利益可以成为思考中国国际责任观的有益视角。在承担国际责任过程中要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协调与平衡好责任与身份、利益、权力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承担合理的国际责任,使其符合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国家身份;处理好不同国家身份之间,国际责任与国内责任,国际责任与国家能力,国际责任与公共产品,双边方式与多边方式等之间的关系。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心在于国内责任和地区责任,承担责任的最优方式是地区多边主义。29.全球化条件下的风险社会中国如何应对?答:在全球化的新时空中,各种全球性风险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传统社会的理论已不足以对当下社会进行解释。当现代性的各种后果日益呈现,更将使“风险社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风险社会”时代,我们应该将各种灾害的出现视为一种常态,并用制度化的思维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协调的行动去应对“风险社会”呈现出的种种后果。1、全球化加速了全球风险社会的形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风险意识。2、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反思意识。3、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责任意识。4、风险的治理要建构合作意识。5、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树立前瞻意识。个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社会进入高风险时代,只有每一个公民都成为公共安全的责任主体,学习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学会在一个个性越来越张扬的时代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和生命,学会自我保护,才能维护一个开始碎片化的社会。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风险社会还需要一个能够覆盖所有社会阶层的现代保障制度来弥合。此外,各级政府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应该包括风险预测、风险规划、风险处理、风险缓和以及风险恢复等各个环节。最后,要减少“风险社会”对人类社会的破坏,首先需要我们提高对“风险社会”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制度性的应对。尤其当人类已进入“风险社会”时代,社会各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行动是非常关键的。31
30.如何理解“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答:它包含了四层含义:一、宗教是幻想的反映。二、宗教信仰的对象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三、宗教反映采取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显现了其神圣性。四、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从前半部分来看,这一定义侧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宗教的内涵,即宗教实质上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点也指出了宗教意识来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幻想的反应”,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如果牛有宗教的话,那么它的上帝的形象就是头牛”。当然这种“幻想”不是荒诞离奇、凭空出现的,乃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映。这里我们必须注意“支配”一词,用“支配”来限定“日常生活”就说明了并非日常生活的所有对象都能成为宗教的来源和宗教发生的基础。只有那些对人类生存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才能导致宗教发生的契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经中得到确证———人们在建立宗教的背后确实遭受了许多艰辛,甚至是杀戮。宗教定义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后半部分:“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这里的关键词是“超”,即“超越”。“人间力量”大体可分为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一“超越”即是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超越。生活中的人身受自然力量、社会力量有形、无形的统治和压迫,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甚至为了生存都需要一种具有至上威严的神圣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神圣力量超然于自然、社会和人之上,宗教中的上帝和神灵就是它的化身,二者在实际操作中“既变成统治人类的异己力量,又成为拯救人类的终极力量。”在人类发展初期,自然力量占统治地位,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水平有限,对大自然的过分依赖使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是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主体,只能乞求超自然力量的神明来改善这种关系。“但是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随着社会进步,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和中世纪,社会力量又成了统治人们的主导形式。此时,宗教成为了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君主是神明的化身,“君权神授”,被统治者听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实践神灵的意志。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寻求新的生路,便抓住了宗教这一救命稻草,虔诚地进行洗礼、赎罪,祈求被拯救而进入天国31
31.简述邪教与宗教之间区别,并据此剖析邪教的本质。答: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宗教和邪教的具体区别如下:宗教:崇拜超人间的"神",宗教的神职人员只是神的仆人;邪教:教主是现世的人,却自称是至高无上的"神",要求信徒绝对崇拜、绝对服从;宗教:为人们提供善意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支持;邪教:对信徒灌输歪理邪说,不择手段地实行精神控制;宗教:宣扬虚幻的"末世论",将世界末日置于遥远的未来;邪教:渲染即将来临的"末世论",并以此蒙骗和恐吓信徒;宗教:信仰活动相对宽容、自由,宣传的道德多为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邪教的本质:(1)、神化其“教主”,“创造”一人活在人世间的至上神。所有邪教有一位以“救世主”面目出现的头目,通常都自封为先知、教主、使者、首领、大师等,自称具有特异功能、神灵感应等超自然能力,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2)、组织严密,活动诡秘,拥有一套极权主义结构。“结社”是邪教建立“秘密王国”、扩大邪恶势力的主要手段。(3)、盘剥信徒钱财,非法牟取暴利。“教主”们往往借口考验信徒们的虔诚,诿惑他们购买其邪教活动用品等,使他们认购认捐,自己从中盘剥牟利。(4)、打着宗教的幌子破坏宗教秩序和信仰自由。大凡邪教,通常都打着宗教的幌子,借用宗教的术语名词,通过贬损宗教的声誉、扰乱宗教秩序来宣扬自己的歪理邪说。(5)、实施精神控制。邪教“教主”们常常通过神功异能、精神诱惑、暴力威胁、心理暗示等手段,诱导、胁迫和控制信徒的心理和意识,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主”的为所欲为,任其摆布。而这正是一切邪教的用心险恶之所在,也是邪教危害酷烈之所在。3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建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3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外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33.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答:(1)总体来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故从而可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需摆在首要位置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好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才是有意义的。(3)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五者缺一不可,都是把我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在地球上,自然是根本,可以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的基础,五者却又相辅相成、密不31
可分,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中国梦与中华文化联系?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这其中,价值观又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建设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31
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5.谈谈社会信任与中国梦之间关系。答:中国梦具有深厚的价值内蕴,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中国梦价值内蕴的具体体现。“诚信”作为“三个倡导”的核心内容之一尤为重要。社会信任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文化文明展示的不仅是现代公民在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等方面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也蕴含着诚信的充分彰显。更加真诚的文化,使人们更能坦诚相待;使人们活得更有尊严;使创新者得到鼓励、创造者得到褒奖、奋进者得到赞扬、劳作者得到认同;使多元的社会更加和谐、多样的生活更加多彩。社会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诚信起着重要的作用。缺少了诚信这种宝贵的资源,人们的能力、智慧、正直、善良之心就难以维护,这个社会,这个人也就缺少了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空间。社会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梦的重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就是要重建我们生活的道德和价值底线。如果没有社会信任,无论是市场经济体系还是法治社会,一切都将难以建立,更难以完善。另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是同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追求和创造活动便形成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国梦同时意味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整个文明的提高。就此而言,诚信并非是中国梦的外在要求,而是其应有之义,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素质要求。社会信任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社会信任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经济文明展示的不仅是产能的强大和物质财富的丰裕,而且是经济制度的伦理提升和价值完善。在经济领域,“以义生利”31
诚信经营的善治伦理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规则,社会就会更加公平、公正。假如没有这样的规则约束,人们之间的任何交易和交往都无坚实的信任基础,社会诚信体系也无法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就会迅速消失。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就会充满尔虞我诈、坑蒙拐骗、投机取巧,不仅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造成极大损害,破坏正常社会秩序,而且也干扰了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导致中国梦无法实现。加强社会信任建设,促进中国梦早日实现。当前社会治理主要是治理社会秩序,治理世道人心。必须坚持把推进政务诚信、商业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作为重中之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增强信息透明和社会公开化程度等。只有公民的诚信自律意识加强了,能力提升了,诚信才会有可靠的保障,使每一行为主体做到面对市场而不媚俗,面对功利而不为物欲所累,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才能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3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东财1103考试批次《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doc
- 东财财务分析在线练习及答案(够齐全).doc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试题及答案.doc
- 中南大学《电子政务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中国历史第一册答案.doc
- 中国文化概论一考通答案电子版.doc
- 中国旅游文化复习题答案版.doc
- 中国注册税务师后续教育2012练习题及答案.do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考题答案汇总.docx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答案.docx
- 中国现当代文学每课一练习题与答案.doc
-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2016课后习题以及答案正确率在99.9%以上).docx
-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1-7章课后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习题答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2010完整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2010年修订版).doc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