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9 MB
  • 123页

附录A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提纲

  • 123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P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Standardforhydrogeologicalinvestigationofwater-supply征求意见稿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共同修订完成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本规定;4水文地质测绘;5水文地质物探;6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7抽水试验;8地下水动态观测;9水文地质参数计算;10地下水资源评价;11环境评价与地下水资源保护。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调整了勘察阶段的划分;2.完善了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3.补充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相关要求;4.增加了5个附录。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标准管理办公室(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17号,邮政编码:430080;联系电话:027-86850178;电子邮箱:wsgri1955bz@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勘冶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湖北建科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丁洪元肖长来黄静张家发刘大才解西成袁立江张继文王举平李彦斌曹小宇吴庆华谢昭宇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1总则12术语与符号22.1术语22.2符号43基本规定64水文地质测绘84.1一般规定84.2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104.3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125水文地质物探146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156.1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156.2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166.3抽水孔过滤器166.4勘探孔施工187抽水试验207.1一般规定207.2稳定流抽水试验217.3非稳定流抽水试验227.4试验资料整理238地下水动态观测248.1一般规定248.2水位观测248.3水量观测258.4水质观测258.5水温(含气温)观测269水文地质参数计算279.1一般规定279.2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279.3给水度和释水系数319.4降水入渗系数319.5潜水蒸发系数329.6影响半径3310地下水资源评价34 10.1一般规定3410.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3510.3地下水质量评价4311环境评价与地下水资源保护4511.1一般规定4511.2环境现状评价4511.3环境预测评价4511.4地下水资源保护46附录A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提纲47附录B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49附录C土的分类51附录D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52附录E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73本标准用词说明81引用标准名录82附:条文说明83修订说明113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43.Basicrequirements64.Hydrogeologicalmapping84.1Generalrequirement84.2Contentsandrequirementsofhydrogeologicalmapping104.3Specialrequirementsofhydrogeologicalmappinginvariousregions125.Geophysicalexplorationforhydrogeologicalinvestigation146.Hydrogeologicaldrillingandpore-forming156.1Arrangementofhydrogeologicalexplorationholes156.2Structureofhydrogeologicalexplorationholes166.3Pumpingholefilter166.4Constructionofexplorationholes187.Pumpingtest207.1Generalrequirement207.2Steady-flowpumpingtest217.3Unsteady-flowpumpingtest227.4Sortingoftestdata238.Groundwaterregimeobservation248.1Generalrequirement248.2Waterlevelobservation248.3Waterquantityobservation258.4Waterqualityobservation258.5Watertemperature(includeairtemperature)observation269.Hydrogeologicalparameterscalculation279.1Generalrequirement279.2Hydraulicconductivityandtransmissivity319.3Specificyieldandstoragecoefficient319.4Infiltrationcoefficientofprecipitation329.5Phreaticwaterevaporationcoefficient329.6Radiusofinfluence3310.Groundwaterresourceevaluation3410.1Generalrequirement3410.2Evaluationofgroundwaterquantity3510.3Evaluationofgoundwaterquality4311.Evironmentevaluationandprotectionofwaterresources4511.1Generalrequirement45 1.1Evaluationofambientenvironment451.2Evaluationofenvironmentforecast451.3Protectionofgroundwaterresources45AppendixA:CompileOutlineofwatersupplyhydrogeology47AppendixB:Normalgeophysicalexplorationmethodsofhydrogeology49AppendixC:ClasificationofSoil51AppendixD:Parametercalculationofhydrogeology52AppendixE:Normalpredictionmodleofgroundwaterevaluation73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81Listofquotedstandards82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83Explanationofthecoderevision113 1总则1.0.1为了做好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正确地反映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评价、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察。1.0.3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除应执行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3 1术语与符号1.1术语1.1.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hydrogeologicalinvestigationforwater-supply为供水目的而进行的对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布、埋藏、形成条件、水质、水量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等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1.1.2水文地质条件hydrogeologicalcondition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1.1.3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alunit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1.1.4水文地质参数hydrogeologicalparameters表征地层水文地质特征的数量指标,包括渗透系数、导水系数、释水系数、给水度、越流参数等。1.1.5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regime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温及化学成分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1.1.6水文地质勘探孔hydrogeologicalexplorationborehole为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按水文地质钻探要求施工的钻孔。1.1.7抽水孔pumpingwell水文地质勘探中用作抽水试验的钻孔。1.1.8稳定流抽水试验steady-flowpumpingtest在抽水过程中要求出水量和动水位同时相对稳定,并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抽水试验。1.1.9非稳定流抽水试验unsteady-flowpumpingtest在抽水过程中保持抽水量稳定而观测地下水位变化,或保持水位降深稳定,而观测抽水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位变化的抽水试验。1.1.10单孔抽水试验singlewellpumpingtest只在一个抽水孔中进行抽水试验。1.1.11多孔抽水试验singlewellpumpingtestwithobservationwells在一个抽水孔中抽水并配置观测孔的抽水试验。1.1.12群孔抽水试验pumpingtestofwellgroup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抽水孔中同时抽水并配置孔测孔,各孔的水位和水量有明显相互影响的抽水试验。63 1.1.1开采性抽水试验trail-exploitationpumpingtest按开采条件或接近开采条件要求进行的抽水试验。1.1.2分层抽水试验separate-intervalpumpingtest将抽水目的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隔离,分别进行抽水和观测的试验。1.1.3给水度specificyield饱和岩石在重力等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对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为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所释放出的水的体积。1.1.4释水系数(贮水系数)storativity水位(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释放(或贮存)的水量。1.1.5渗透系数hydraulicconductivity水力坡度为1时地下水的渗流速度。1.1.6导水系数Transmisivity水力坡度为1时通过整个含水层厚度上的单宽流量,数值上等于含水层厚度与渗透系数的乘积。1.1.7地下水资源评价Groundwaterresourceevaluation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开采条件下,论证水位不超过允许范围、水量不发生减少、水质不恶化、水温符合标准的最大开采量,同时还对水位、水质、水温的变化情况作出预测。1.1.8地下水量评价evaluationofgroundwaterquantity对地下水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以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1.1.9地下水补给量groundwater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各种形式进入含水层的水量。1.1.10地下水储存量groundwaterstorage赋存于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1.1.11地下水排泄量qroundwaterdischarqe在开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以各种形式从含水层中排出的水量。1.1.12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量)allowableyieldofgroundwater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方案,在整个开采期内动水位不低于设计值,出水量、水质和水温变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得的水量。1.1.13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conceptualhydrogeologicalmodel63 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类型、内部结构、渗透性质、水力特征和补给、排泄等条件概化为便于进行数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1.1.1地下水数值模型numericalmodelofgroundwater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所建立的,能逼近实际地下水系统结构、水流运动特征和各种渗透要素的一组数学关系式。1.1.2数值模型识别calibrationofnumerical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边界条件,对地下水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以达到选择正确参数(即参数识别),校正已建数值模型和边界条件的计算过程。1.1.3数值模型检验verificationofnumerical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边界条件,选用不同计算时段的资料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所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检验数值模型的正确性。1.1.4地下水预报groundwaterforecast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给定模型的初始、边界条件,预报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1.1.5同位素示踪测井radioactivetracerlogging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131I、82Br等标记天然流场或人工流场中钻孔内的地下水流,采用示踪或稀释原理测定含水层某些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1.2符号—计算断面的宽度、越流参数;—地下水的蒸发量;—含水层的面积、降水入渗面积;—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承压水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潜水含水层在降水前观测孔中的水位高度、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平均值;—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的厚度H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h的平方差;—地下水的水力坡度;—渗透系数;—过滤器的长度;—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曲线拐点处的斜率;—同位素初始计数率;—放射性本底计数率;—同位素t时计数率;63 —出水量(流量)、地下水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影响半径;—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探头的半径;—承压含水层的释水系数;—水位下降值、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时间;—潜水含水层的体积、水流速度;—测点的渗透速度;—井函数;—地下水的储存量、弹性储存量;—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降水量;—降水入渗系数、流场畸变校正系数;—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63 1基本规定3.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工作:1查明勘察区含水层的特征、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2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其水质;3确定水源地的取水地段,建议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和布局;4研究和掌握地下水的动态规律,预测水源地开采后地下水可能发生的变化。3.0.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开始前,必须明确勘察任务和要求,搜集分析现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提出勘察纲要。勘察过程中,应严格按勘察纲要设计的内容和工作量实施;勘察工作结束后,应编写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3.0.3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需水量的大小,不同勘察阶段、勘察区已进行工作的程度和拟选用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3.0.4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按表3.0.4进行划分。表3.0.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类型复杂程度水文地质特征孔隙水简单河谷平原宽广;浅埋的单、双含水层,厚度比较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水质类型较单一中等有多级阶地且显示不清;含水层埋藏深浅不一,双层或多层,岩性、厚度不很稳定;补给和边界条件不易查清;水质类型较复杂复杂地貌形态多且难鉴别;埋藏较深的多层含水层,岩性、厚度变化较大;补给和边界难以判定;水质复杂或咸水、淡水相间岩溶水简单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溶发育较均匀,补给边界简单中等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性较复杂,岩溶发育不均匀,补给边界较复杂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复杂,岩溶发育极不均匀,补给边界复杂裂隙水简单多为低山丘陵;基岩岩层水平或倾角很缓,构造简单,含水层稳定均一;补给条件及水质较好;多为层间水(潜水或承压水)或强烈风化带潜水中等地貌形态多样;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明显;含水层不稳定;补给条件及水质比较复杂;多为深埋的断续分布的多层层间承压水或断裂带脉状水复杂地貌形态多且难判别;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复杂,岩相变化大;含水层分布极不均匀,多为构造裂隙水或断裂带脉状水3.0.5拟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规模,可根据需水量按表3.0.5确定:表3.0.5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规模水源地分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特小型需水量(万m3/d)≥1515~55~11~0.2≤0.263 3.0.6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宜划分为初勘、详勘和开采三个阶段,勘察阶段具体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大型(含)以上水源地,应按初勘、详勘和开采三个阶段进行勘察;2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有资料较多或中、小型水源地,勘察阶段可简化与合并。简化与合并后提出的允许开采量,应满足其中高阶段精度的要求;3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现有资料较多,水源地已经基本确定,少数管井能满足需水要求时,可直接布置勘探生产井。4对有使用价值的勘探孔,如不影响统一开采布局,也可结合成井。生产井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规定。3.0.7各勘察阶段的勘察范围、内容、方法、成果及精度应满足相应供水设计阶段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初勘阶段:应在几个可能的富水地段基本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控制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C级精度的要求,为水源地初步设计提供依据;2详勘阶段:应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评价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探明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B级精度的要求,为水源地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3开采阶段:应查明水源地扩大开采的可能性,或研究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和不良环境工程地质现象等发生的原因。在开采动态或专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验证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满足A级精度的要求,为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为水源地的改、扩建设计提供依据。3.0.8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图例、图式和符合应符合《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63 1水文地质测绘1.1一般规定1.1.1水文地质测绘,宜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图基础上进行。当只有地形图而无地质图或地质图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有针对性的补充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1.1.2水文地质测绘基本方法应采用水文地质实地测绘法,或结合水文地质遥感信息测绘法进行。1.1.3水文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初勘阶段宜为1∶50000~1∶25000;详勘阶段宜为1∶25000~1∶10000;开采阶段比例尺应大于等于详勘阶段。Ⅰ水文地质实地测绘法1.1.4水文地质实地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1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2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3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4沿含水层(带)走向。1.1.5水文地质实地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1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2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3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等;4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处,及其它重要显示处。1.1.6实地测绘精度应与测绘比例尺相适应,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观测路线长度和密度,可按表4.1.6确定。有利地段测绘路线宜根据需要适当加密。63 表4.1.6水文地质实地测绘的观测点数和观测路线长度测绘比例尺地质观测点数(个/km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个/km2)观测路线长度(km/km2)观测路线间距(km)松散层地区基岩地区1∶1000000.10~0.300.25~0.750.10~0.250.50~1.002.00~3.001∶500000.30~0.600.75~2.000.20~0.601.00~2.000.80~2.001∶250000.60~1.801.50~3.001.00~2.502.50~4.000.50~0.801∶100001.80~3.603.00~8.002.50~7.504.00~6.000.30~0.501∶50003.60~7.206.00~16.005.00~15.006.00~12.000.15~0.30注:1同时进行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时,表中地质观测点数应乘以2.5;复核性水文地质测绘时,观测点数为规定数的40~50%;2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小值,复杂时采用大值,条件中等时采用中间值。3具有水量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应占机、民井的20~30%。4水位统测点占水文地质观测点比例应不小于20%,长观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小于20%。5水点原则上应均匀分布。1.1.1剖面测绘的地质界线应与平面图吻合,并应反映与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的重要地质现象。采用变态比例尺时,垂直与水平比例尺之比不宜大于5∶1。1.1.2野外记录要求:1内容真实、全面、重点突出。凡在图上表示的水文地质现象应有记录可查;2重要水文地质点或地质现象应进行素描或摄像、录像;3水文地质点应统一编号、现场标识。记录宜使用专用卡片、表格,字迹应清晰。Ⅱ水文地质遥感信息测绘法1.1.3遥感影像资料的选用要求:1航片的比例尺宜大于等于填图的比例尺;2卫星遥感数据时相上宜选择与工作时间相近的遥感数据,且宜选择两个以上时相数据。3卫星遥感数据应选择空间分辨率大于10米的卫星遥感数据;光谱范围上应涵盖可见光~近红光~中远(热)红外通道。4卫星遥感数据至少应选择一幅假彩色图像。1.1.4遥感图像水文地质判译应符合下列要求:1遥感图像判译应以目视解译为主,计算机自动分类为辅;2地质体判译应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要素到多要素综合判译;3遥感影像的直接判译标志包括:色调、形状和大小、阴影、纹形图案及组合、微地貌形态、水系等。应根据现场查勘、已有地质资料和直接判译标志建立对地质体的综合判译标志;4判译结果应标绘在地形图或影像图上。1.1.5遥感影像水文地质填图应进行野外验证,并包括下列内容:63 1检验判释标志;2检验判释结果;3检验外推结果;4补充室内判释难以获得的信息,如岩性特征、断层带宽度、泉流量等。1.1.1遥感影像水文地质填图的野外验证工作量,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1地质观测点数宜为水文地质测绘地质观测点数的30%~50%;2水文地质观测点数宜为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数的50%~70%;3观测路线长度宜为水文地质测绘观测路线长度的40%~60%。1.1.2经野外验证后遥感成果应编制成水文地质图。编制、清绘、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调整综合判译标志,修正误判、漏判;2计算机自动分类可进行多源数据综合处理,宜采用监督分类;3将遥感地质图与其他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物化探资料相互整合,提取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要素,叠加套绘成水文地质图。1.2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1.2.1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地层调查、地质构造调查、地下水露头和地表水体调查、水质调查、指示植物调查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等。1.2.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地貌的形态、成因类型、不同地貌单元的接触关系,分析含水层和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2第四纪沉(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沉(堆)积环境、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分析含水层和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3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强度及其对地貌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1.2.3地层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地层的成因类型、时代、层序及接触关系。2地层的岩性、岩相、结构与构造特征。3地层的产状、厚度及分布范围。4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1.2.4地质构造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褶皱的类型,轴的位置、长度及延伸和倾伏方向;两翼和核部地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特征及富水地段的位置;263 断层的位置、类型、规模、产状、断距、力学性质和活动性;断层上、下盘的节理发育程度;断层带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情况;断层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的位置;3不同岩层层位和构造部位中节理的力学性质、发育特征、充填情况、延伸和交接关系及其富水性;4测区所属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等级(包括对构造变动历史、新构造的发育特点及其与老构造的关系的了解)和测区所在的构造部位及其富水性。1.1.1泉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2泉的流量、涌势(及其高度)、水质、水温、气体成份和沉淀物;3泉的动态变化、利用情况;若有供水意义时,应设观测站进行动态观测;4对矿泉和温泉,还应调查其含有的特殊成分及其与周围地下水的关系。1.1.2水井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记录井(孔)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其附近的卫生防护情况;2井的类型、深度、井壁结构、井周地层剖面、出水量、水位、水质及其动态变化;3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和开采后出现的问题;4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1.1.3地表水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地表水的流量、水位、水质、水温、含砂量及动态变化;地表水(包括农田灌溉和污水排放等)与地下水(包括暗河和泉)的补排关系;2利用现状及其作为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3河床或湖底的岩性和淤塞情况,以及岸边的稳定性;1.1.4水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水质简易分析取样水点数不应少于本标准表4.1.6中水文地质观测点总数的40%。水质简易分析项目宜包括:颜色、透明度、嗅和味、沉淀、、、、、、、、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量、总硬度等。2水质专门分析项目应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确定。取样水点数不应少于简易分析点数的20%。分析项目:生活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矿泉水应符合国家现行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8537);3划分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了解地下水水化学成份的变化规律;4查明地下水污染的来源、途径、范围,预测评价对水源地的供水影响,提出防治措施。5查明地下水污染现状,包括污染层位、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其空间分布。1.1.5水文地质指示植物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地植物分布区的地理、地质环境条件;2地植物种属分布和群落生态特征,分析其与地下水的关系。1.1.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63 1环境地质问题的性质、类型、分布特征及现状;2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区域地下水的埋藏、分布特征。1.1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1.1.1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其工作精度。1.1.2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不同河流堆积物、湖积物的分布及特点、含水介质的富水性、水化学成份及其分布规律。2古河道的变迁、古河床的分布和多种成因沉积物的叠置情况及其特点;3阶地的形态、分布范围、地质结构、成因和叠置关系。4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划分咸、淡水界面。1.1.3冲洪积扇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范围,前后缘标高及地面坡度变化,扇间洼地的分布特征。2冲洪积扇不同部位垂向及纵横向岩性厚度、埋深、富水性和水质变化特征。3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出泉流量及总溢出量。4埋藏型冲积扇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分布规律及水文地质特征。5扇间洼地的分布特征及水文地质特征。1.1.4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岛屿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海水的入侵范围、咸水(包括现代海水和古代残留海水)与淡水的分界面及其变化规律;2淡水层(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厚度和水位,及其动态变化;3咸水区中淡水泉的成因、补给来源、出露条件、水质和水量;4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5海岸的变化特征、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及其与地下水形成的关系。1.1.5黄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黄土层中所夹粉土、姜结石和砂卵石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埋藏条件和富水性;2黄土柱状节理、孔隙、溶蚀孔洞的发育特征和含水性;3黄土塬上洼地的分布、成因和含水性;4黄土底部岩层的含水性或隔水性;5黄土地区水土流失及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1.1.6沙漠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古河道、潜蚀洼地和微地貌(砂丘、草滩、湖岸、天然堤等)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淡水层(透镜体)的关系;2喜水植物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埋深和化学成份的关系;3砂丘覆盖和近代河道两侧的淡水层的分布及其埋藏条件。63 1.1.1冻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多年冻土和岛屿状冻土的分布范围;2冻土地貌(醉林、冰锥、冰丘和冰水岩盘等)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3多年冻土层的上下限、厚度、分布规律和赋存的地下水类型(冻结层的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4融区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和水文地质特征。1.1.2碎屑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层状裂隙(或孔隙)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分布、富水性及其与岩性构造的关系;2承压(自流)水盆地、承压(自流)斜地等蓄水构造分布、岩性和富水因素;3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分布规律及其对含水层富水地段的控制作用;4可溶盐的分布和溶蚀程度,咸水与淡水的分界面。1.1.3可溶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碳酸盐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地层时代、岩性、结构、构造及岩溶层组组合特征,各岩溶层岩溶发育规律。2微地貌(岩溶漏斗、竖井和洼地等)和岩溶泉与地下水分布的关系;3构造、岩性、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水文网等因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4暗河(地下湖)的位置、规模、水位和流量,及其补给条件和开发条件;5大型洞穴的形状、规模和充填物。1.1.4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含水性;2岩体、岩脉的岩性、产状、规模、穿插特征,及其与围岩接触带的破碎程度和含水性;3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和孔洞的发育特征及其含水性。1.1.5红层丘陵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红层丘陵区风化壳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发育深度及其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2红层风化带含水层的补给、径流及汇集区域、富水地段、咸淡水界面的埋藏深度、空间分布规律。63 1水文地质物探5.0.1水文地质物探(简称物探)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探测目的,结合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被探物体的物理特征及其适用条件等综合确定。物探方法的选择则宜符合附录B的要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中等以上地区宜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5.0.2采用物探方法时,被探测体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与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2有一定的规模;3所引起的异常值,在干扰情况下尚有足够的显示。5.0.3采用物探方法,可探测下列内容:1覆盖层的厚度、隐伏的古河床和掩埋的冲洪积扇的位置;2断层、裂隙带、岩脉等的产状和位置,含水层的宽度和厚度;3地质剖面;4地下水的水位、流向和渗透速度;5地下水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咸水、淡水的分布范围;6暗河的位置和隐伏岩溶的分布;7多年冻土层下限的埋藏深度等。5.0.4物探工作的布置、参数的确定、检查点的数量和重复测量的误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0.5对勘探孔宜进行水文测井工作,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5.0.6对物探的实测资料,应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有相应水文地质解释的物探成果。63 1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1.1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1.1.1勘探孔的布置,宜在水文地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行。1.1.2勘探孔的布置,应能查明勘察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取得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所需的资料。注: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勘探孔的布置应满足查明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的要求。1.1.3松散层地区勘探线的布置,宜按表6.1.3确定。表6.1.3松散层地区勘探线的布置类型勘探线的布置宽度小于5km的山间河谷、冲积阶地地区垂直地下水流向或地貌单元布置。在傍河或在河床下取渗透水时,应结合拟建取水构筑物类型布置垂直和平行河床的勘探线冲洪积平原地区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冲洪积扇地区沿扇轴布置勘探线,选择富水地段,再在富水地段布置垂直扇轴(或垂直地下水流向)的勘探线滨海沉积地区垂直海岸线布置,查明咸水与淡水的分界面,再在分界面上游选择一定距离(按咸水不能入侵到拟建水源地考虑),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勘探线黄土地区垂直和沿河谷、黄土洼地布置,平行或垂直黄土塬的长轴布置沙漠地区垂直和沿河流、古河道(包括河流消失带)和潜蚀洼地布置,或垂直沙丘覆盖的冲积、湖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向布置多年冻土地区垂直河流布置,查明融区类型;并结合地貌横切耐寒或喜水植物生长地段布置,查明冻土与融区分布界限1.1.4松散层主要类型地区勘探线、孔距离,宜符合表6.1.4的规定。表6.1.4松散层主要类型地区勘探线、孔距离(km)类型初勘阶段详勘阶段线距孔距线距孔距冲洪积平原地区3.0~6.01.0~3.01.0~3.00.5~1.5宽度为1~5km的山间河谷冲积阶地地区1.0~4.00.3~1.50.5~2.00.2~1.0宽度小于1km的山间河谷冲积阶地地区0.5~2.00.2~0.40.3~1.00.1~0.3冲洪积扇地区1.0~4.00.3~1.50.5~2.00.2~1.01.1.5基岩地区勘探孔的布置,宜按表6.1.5确定。63 表6.1.5基岩地区勘探孔的布置类型勘探孔的布置碎屑岩地区布置在下列富水地段:⑴厚层砂岩、砾岩分布区的断裂破碎带(张性断裂破碎带、压性断裂主动盘一侧破碎带);⑵褶皱轴迹方向剧变的外侧;⑶岩层倾角由陡变缓的偏缓地段;⑷背斜轴部及倾没端等构造变动显著的地段;⑸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的裂隙密集带和共轭裂隙的密集部位;⑹碎屑岩与火成岩岩脉或侵入体的接触带附近;⑺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可溶岩地区按碎屑岩地区规定布置外,尚可布置在可溶岩与其它岩层(包括非可溶岩和弱可溶岩)的接触带,裂隙岩溶发育带和岩溶微地貌(如溶蚀洼地、串珠状漏斗等)发育处,强径流带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布置在断裂破碎带、岩脉发育带、不同岩体接触带、弱风化裂隙发育带以及原生柱状节理和原生空洞发育层1.1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1.1.1勘探孔的深度,宜钻穿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带)或含水构造带。1.1.2勘探孔的孔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开孔直径;2孔身各段直径及变径的位置;3终孔直径。1.1.3勘探孔抽水试验段的直径应根据可能的出水量大小、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过滤器的类型及外径确定。1.1.4当需查明各含水层(带)的水位、水质、水温、透水性或隔离水质不好的含水层时,应进行止水工作,并检查止水效果。注:长期观测孔亦应在观测层(带)及非观测层(带)之间进行止水。1.1.5抽水孔过滤器的下端,应设置管底封闭的沉淀管,其长度宜为2~4m。1.1.6勘探孔结构的设计,应根据勘察区的地层特性、测试要求及钻探工艺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宜尽量简化。1.2抽水孔过滤器1.2.1抽水孔过滤器的类型,根据不同含水层的性质,可按表6.3.1采用。抽水试验的观测孔,宜采用包网过滤器。表6.3.1抽水孔过滤器的类型选择含水层抽水孔过滤器类型具有裂隙、溶洞(其中有大量充填物)的基岩骨架过滤器、缠丝过滤器或填砾过滤器卵(碎)石、圆(角)砾缠丝过滤器或填砾过滤器粗砂、中砂缠丝过滤器或填砾过滤器细砂、粉砂填砾过滤器或包网过滤器注:基岩含水层,当裂隙、溶洞(其中很少充填物)稳定时,可不设置过滤器。63 1.1.1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管的内径,在松散层中,宜大于200mm;在基岩中,宜大于100mm。抽水试验观测孔过滤器骨架管的外径,不宜小于75mm。1.1.2抽水孔过滤器的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1含水层厚度小于30m时,可与含水层厚度一致;2含水层厚度大于30m时,可采用20~30m;当含水层的渗透性差时,其长度可适当增加。抽水试验观测孔过滤器的长度可采用2~3m。1.1.3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管孔隙率,不宜小于15%。1.1.4非填砾过滤器的包网网眼、缠丝缝隙尺寸,应根据含水层的颗粒组成和均匀性并按表6.3.5确定。表6.3.5非填砾过滤器进水缝隙尺寸含水层过滤器类型网眼、缝隙尺寸(mm)含水层不均匀系数含水层不均匀系数砂土类缠丝过滤器(1.25~1.5)(1.5~2.0)包网过滤器(1.5~2.0)(2.0~2.5)碎石土类缠丝过滤器(1.25~2.0)注:①细砂取较小值,粗砂取较大值;②、为含水层筛分颗粒组成中,过筛质量累计为20%、5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1.1.5填砾过滤器的滤料规格和缠丝间隙,可按下列规定确定:1砂土类含水层:当小于10时,填砾过滤器的滤料规格,宜采用下式计算:(6.3.6-1)当含水层的大于3且填砾厚度大于200mm~500mm时,宜采用下式计算:(6.3.6-2)2碎石土类含水层:当碎石土类含水层的不小于2mm时,应充填粒径10~20mm的滤料;当含水层的小于2mm时,填砾过滤器的滤料规格,宜采用下式计算:(6.3.6-3)3填砾过滤器滤料的值应小于或等于2。4填砾过滤器的缠丝间隙和非缠丝过滤器的孔隙尺寸,可采用。注:①为砂土类含水层的不均匀系数,即;为填砾过滤器滤料的不均匀系数,即;②、、为含水层土试样筛分中能通过网眼的颗粒,其累计质量占试样总质量分别为10%、20%、6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③、、为滤料试样筛分中能通过网眼的颗粒,其累计质量占试样总质量分别为10%、50%、60%时的最大颗粒直径。63 1.1.1填砾过滤器的滤料厚度,粗砂以上含水层宜为75mm,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宜为100mm。1.2勘探孔施工1.2.1水文地质勘探孔的钻进和成孔工艺,宜符合下列要求:1钻进基岩等致密、稳定地层时,宜选用清水或无粘性土相冲洗液;2松散层钻进时,根据含水层特性和勘探要求,以水压或泥浆钻进为主,必要时采用跟管钻进;3在钻进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时,严禁向孔内投放粘土块代替泥浆护壁;4冲洗介质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有关要求;5勘探孔终孔后,应进行探孔、测井;6泥浆钻进时,在下过滤器和填滤料前,应降低孔内的冲洗介质浓度;7抽水孔及试验观测孔应及时洗孔,并洗至水位变化反映灵敏。1.2.2水文地质勘探孔的成孔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孔身各段直径达到设计要求;2孔身在100米深度内其孔斜度不宜大于1.5°,孔身顶角和方位角不得有突变,泵室段每100m孔斜不得大于1°;3孔深误差不宜大于2‰;4洗孔结束前的出水含砂量不宜大于1/20000(体积比)。1.2.3岩(土)样采取应符合下列规定:1取出的岩(土)样,应准确反映原有地层的岩性、结构及颗粒组成;2采取鉴别地层的岩、土样,非含水层宜每3~5m取一个,含水层宜每2~3m取一个,变层时应加取一个;3采取试验用的土样,厚度大于4m的含水层,宜每4~6m取一个,含水层厚度小于4m时应取一个;4试验用土样的取样质量,宜大于下列数值;砂1kg圆砾(角砾)3kg卵石(碎石)5kg5勘探孔岩芯的采取率:粘性土、完整基岩平均不低于70%,风化带、破碎基岩平均不低于30%,对于取芯困难的溶洞充填物和破碎带,应查明顶底板界线,并取出有代表性的岩性;6当有测井和井下电视配合时,鉴别地层的岩(土)样的数量可适当减少;供水工程可根据掌握的水文地质资料情况,取样数量可适当减少。1.2.4松散层土的分类,应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执行。1.2.5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应符合表6.4.5的规定。63 表6.4.5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内容类别描述内容碎石土类名称、岩性成份、磨圆度、分选性、粒度、胶结情况和充填物(砂、粘性土的含量)砂土类名称、颜色、矿物成份、粒度、分选性、胶结情况和包含物(粘性土、动植物残骸、卵砾石等含量)粘性土类名称、颜色、湿度、有机物含量、可塑性和包含物岩石类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化石、岩脉、包裹物、风化程度、裂隙性质、裂隙和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充填情况1.1.1在钻探过程中,应对水位、水温、冲洗液消耗量、漏水位置、自流水的水头和自流量、孔壁坍塌、涌砂和气体逸出的情况、岩层变层深度、含水构造和溶洞的起止深度等进行观测和记录。1.1.2钻探结束时,应对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准确分层,并根据含水层的水头、水质情况分别进行回填或隔离封孔。1.1.3勘探开采井的钻探工作除应遵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要求。63 1抽水试验1.1一般规定1.1.1勘探孔抽水试验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试验目的,可选用单孔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群孔抽水试验和开采性抽水试验,也可选用稳定流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1.1.2抽水孔的布置,应根据勘察阶段,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等因素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初勘阶段,在可能富水的地段均宜布置抽水孔;2详勘阶段,在含水层(带)富水性较好和拟建取水构筑物的地段均宜布置抽水孔。1.1.3抽水孔占勘探孔(不包括观测孔)总数的百分比(%),宜不少于表7.1.3的规定。表7.1.3抽水孔占勘探孔总数的百分比地区初勘阶段详勘阶段基岩地区8090岩性变化较大的松散层地区7080岩性变化不大的松散层地区6070注:抽水试验的工作量中,宜包括带观测孔的抽水试验;1.1.4在松散含水层中,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或示踪法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实际流速和渗透速度等,了解地下水的运动状态。1.1.5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公式的要求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要求:1以抽水孔为原点,宜布置1~2条观测线;2一条观测线时,宜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两条观测线时,其中一条宜平行地下水流向布置;3每条观测线上的观测孔宜为3个;4距抽水孔近的第一个观测孔,应避开三维流的影响,其距离不宜小于含水层的厚度;最远的观测孔距第一个观测孔的距离不宜太远,并应保证各观测孔内有一定水位下降值;5各观测孔的过滤器长度宜相等,并安置在同一含水层和同一深度。1.1.6对富水性强的大厚度含水层,需要划分几个试验段进行抽水时,试验段的长度可采用20~30m。1.1.7对多层含水层,需分层研究时,应进行分层(段)抽水试验。1.1.8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或详勘阶段时,宜进行一次大流量、大降深的群孔抽水试验,并应以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为主。63 1.1.1试验过程中,应对附近可能受到影响的孔、洞和泉、地表水体等进行水位或流量观测。1.1.2在抽水试验各次降深中,抽水吸水管口均应放在同一深度,不同降深的试验宜连续进行。1.1.3抽水试验前和抽水试验时,必须同步测量抽水孔和观测孔、点(包括附近的水井、泉和其它水点)的自然水位和动水位。如自然水位的日动态变化很大时,应掌握其变化规律。抽水试验停止后,必须按本标准第7.3.3条的要求测量抽水孔和观测孔的恢复水位。抽水试验结束后,应检查孔内沉淀情况。必要时,应进行处理。1.1.4抽水试验时,应防止抽出的水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回渗到含水层中。1.1.5水质分析和细菌检验的水样,宜在抽水试验结束前采取。其件数和数量应根据用水目的和分析要求确定。1.1.6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抽水试验前应测定静水位;2同一试验中采用同一测量方法和工具,抽水孔和观测孔应同步观测;3抽水孔中水位测量应读数到厘米,观测孔中水位测量应读数到毫米;4恢复水位观测应在抽水停止后1min、2min、3min、4min、6min、8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40min、50min、60min、80min、100min、120min各观测一次,以后每隔30min观测一次。5静止水位或恢复水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停止观测。1)连续3h水位不变化;2)水位呈单向变化时,连续4h内每小时水位变化不超过1cm;3)水位升降与自然水位变化一致;4)水位历时曲线呈锯齿状变化时,连续4h内升降之最大差值不超过5cm;5)采用压力表观测时,连续8h指针不动;6)达不到上述条件时,观测时间已超过72h。1.1.7出水量测量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堰箱或孔板流量计时,水位测量应读到毫米;2采用容积法时,量桶充满水所需的时间不宜少于15s,应读数到0.1s;3采用水表时,应用秒表测定流出10m3水所需的时间,应读数到0.1s。1.2稳定流抽水试验1.2.1抽水试验时,水位下降的次数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宜进行3次。其中最大下降值可接近孔内的设计动水位,其余两次下降值宜分别为最大下降值的1/3和2/3。设计动水位还宜符合以下规定:63 1承压完整井抽水试验时,主孔设计动水位不宜超过承压含水层顶板;2潜水完整井抽水试验时,主孔设计水位下降值不宜超过潜水含水层厚度的三分之一。注:当抽水孔出水量很小,试验时的出水量已达到抽水孔极限出水能力时,水位下降次数可减少。1.1.1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抽水稳定延续时间内,抽水孔出水量和动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且没有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波动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实测出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平均出水量的5%;2)实测水位下降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平均值的2%。注:当有观测孔时,应以最远观测孔的动水位判定;在判定动水位有无上升或下降趋势时,应考虑自然水位的影响。2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宜符合下列要求:1)卵石、圆砾和粗砂含水层为8h;2)中砂、细砂和粉砂含水层为16h;3)基岩含水层(带)为24h。注:根据含水层的类型,补给条件、水质变化和试验的目的等因素,稳定延续时间可适当调整。1.1.2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各测一次,以后每隔30min或60min测一次。水温、气温观测的时间,宜每隔2~4h同步测量一次。1.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1.2.1抽水孔的出水量应保持常量。其稳定标准应符合本标准第7.2.2条的要求。1.2.2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按水位下降与时间关系曲线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关系曲线有拐点时,则延续时间宜至拐点后的线段趋于水平;2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则延续时间宜根据试验目的确定。注:①在承压含水层中抽水时,采用关系曲线;在潜水含水层中抽水时,采用关系曲线;②拐点是指曲线上斜率的导数等于零的点;③当有观测孔时,应采用最远观测孔的关系曲线。1.2.3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开始后第1min、2min、3min、4min、6min、8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40min、50min、60min、80min、100min、120min各观测一次,以后可每隔30min观测一次。1.2.4抽水结束或因故中断抽水时,应观测恢复水位,观测频率应与抽水时一致,水位应恢复到接近抽水前的静水位。1.2.5群孔抽水试验,除按本标准第7.3.1~7.3.4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63 1当一个抽水孔抽水时,对另一个最近的抽水孔产生的水位下降值,不宜小于20cm;2抽水孔的水位下降次数应根据试验目的而定;3各抽水孔过滤器的规格和安装深度应相同;4各抽水孔抽水的起、止时间应一致;5当抽水孔附近有地表水或地下水露头时,应同步观测其水位、水质和水温。1.1.1开采性抽水试验,除按本标准第7.3.5条要求进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在枯水期进行;2总出水量宜等于或接近需水量(宜大于需水量的80%);3下降漏斗的水位能稳定时,则稳定延续期不宜少于一个月;4下降漏斗的水位不能稳定时,则抽水时间宜延续至下一个补给期。1.2试验资料整理1.2.1试验期间,应对原始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编制抽水试验综合图、抽水孔和观测孔的平面布置图、钻孔结构图和抽水孔结构图等;2稳定流抽水试验应编制、、、曲线图;3非稳定抽水试验应编制、观测孔水位与主孔径向距离的对数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1.2.2抽水试验成果计算和相关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应在基本查明试验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算公式和绘制相关的平面图、剖面图进行。1.2.3抽水试验报告宜包括文字说明和成果图表两部分,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1文字说明应包括工程概况、试验目的、试验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试验成果、成果质量评价及建议等;2成果图除应包括本标准第7.4.1条要求外,还应包括地下水天然状态和抽水相对稳定时段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等;3基本数据和计算成果表。63 1地下水动态观测1.1一般规定1.1.1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在分析和基本掌握勘察区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以开采含水层为重点的观测工作。1.1.2宜按观测线和构成观测网方式布置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勘探孔、水井、泉和其他地下水露头。1.1.3地下水动态观测孔过滤器的结构和类型,应符合本标准6.3.1~6.3.5的要求。1.1.4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的过滤器宜与抽水井的过滤器安装深度一致,或安装在目标含水层稳定动水位5m以下,其管口应高出地面0.5~1m。孔口应设置保护装置,在孔口地面应采取防渗措施。分层观测的观测孔应分层止水。观测孔的洗井应符合本标准6.4.1的要求。1.1.5地下水动态观测点的控制密度应符合本标准4.1.6的规定,宜定时和同时观测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含气温)。1.1.6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在勘察前期开展;为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地下水动态观测,尚应符合本标准10.2.30的规定。1.1.7测量器具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校核。1.1.8在地下水动态观测期间,应系统掌握有关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并应收集利用勘察区和周边的已有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1.1.9观测资料宜及时整理分析,编制水位、水量、水温与气象和水文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过程曲线,等水温线图,枯、丰季等水位线图,和水质评价及其他有关图表。1.2水位观测1.2.1地下水位观测线、点的布设宜符合下列要求:1查明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应分层布设观测点。2查明边界地下水动态时,应在边界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观测点。3查明计算地下水径流量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应垂直和平行计算断面布设观测线和观测点。4查明降水入渗系数和潜水蒸发系数的水位动态资料时,应在地形平坦、水力坡度小、不受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影响、水位埋藏深度适宜和含水层与包气带岩性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观测点。5查明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应垂直63 地表水体的岸边线布置观测线和观测点,并同时布设地表水观测点。6查明水源地在开采过程中降落漏斗的发展情况时,应在通过漏斗中心主径流带方向和与之垂直方向上布置观测线和观测点,观测线长度应超过漏斗范围。7查明两个水源地的相互影响或其他抽、排水点对水源地的影响时,应在连接两个漏斗中心的方向上布设观测线和观测点。8查明数值法计算要求的参数时,应在计算区的代表性水文地质参数分区上布设观测点。9查明地下水流场时,应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设观测线和观测点;在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和水文地质边界的两侧应布设观测点。10查明滨海水源地地下水潮汐效应时,应在可能有潮汐效应范围内垂直与平行海岸线布设观测线和观测点。11查明水源地在开采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和岩溶塌陷,或因受地下水位下降影响有关的湿地,和景观名泉、名湖与名河等保护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时,应在采漏斗中心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区连线上布设观测线和观测点。1.1.1地下水水位观测频率,宜每隔5~10d观测一次,在水位变化剧烈时段应增加观测次数,或采用自动水位记录仪自动监测;计算降水入渗系数和潜水蒸发系数所需的水位观测时间,应根据计算的具体要求确定。1.1.2在每年低水位期、和高水位期应加密观测点各进行一次水位统测。1.1.3水位观测测量,应测两次或两次以上,且两次测量误差应不大于1cm/l0m。1.1.4观测水位的同时,应记录观测点或附近抽排水和其他影响水位变化有关情况。1.2水量观测1.2.1勘察区的重要泉水,暗河、地下水抽排水点,和对地下水有补给或排泄作用的河、渠、井宜布设观测点。1.2.2水量观测频率,宜每隔10d观测一次,重要泉水、地下河和地下水抽排水点,在水量变化剧烈时段应增加观测次数,或采用自动水表监测。1.2.3井涌水量观测仪器可选用水表或孔口流量计;河、渠和泉流量的观测仪器可根据流量大小,选择容器、堰板、流速仪。1.2.4观测水量的同时,应记录观测影响水量变化有关情况。1.3水质观测1.3.1勘察区的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主要水质分区,污染源及其下游,咸水与淡水过渡带及其两侧宜布设观测点。63 1.1.1水质观测频率至少在观测期的每年丰、枯水期各测一次,水质变化较大时应增加观测次数;盐(咸)水入侵区的水质观测频率宜为每季(或月)一次。1.1.2观测水样前宜进行抽(掏)水洗井(孔)。1.1.3水质观测可根据测定项目及各项目的稳定性选择采样室内测定,采样野外水质监测仪现场测定,或安装自动水质记录仪自动测定。1.1.4水质观测项目,以供水目标的有关水质标准或污染源(或污染物)特征项目确定;盐(咸)水入侵区的水质观测项目可以水质简分析、或氯离子、矿化度等专项指标为主。1.2水温(含气温)观测1.2.1在水位、水量、水质观测点观测时,宜同步观测水温(含气温)。1.2.2测观测孔内水温时,水温计的探头宜置于含水层过滤器部位;测泉水水温时,水温计的探头宜置于泉眼处;测抽水井孔水温时,可在抽水井孔的水口处测水温。1.2.3水温计的结构和精确度,应满足在井孔内和泉水中的测温要求。63 1水文地质参数计算1.1一般规定1.1.1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应在分析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地选用公式。1.1.2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应包括渗透系数、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释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等。1.1.3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1利用抽水试验资料计算含水层参数时,宜采用抽水孔和观测孔水位资料;2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时,应根据勘察区含水层类型、抽水试验类别、曲线类型,选择相应求参方法;3具有较长系列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时,可利用动态资料反求水文地质参数;4有关潜水孔的计算公式,当采用观测孔资料进行求参时,其使用范围应限制在抽水孔水位下降漏斗坡度小于1/4处。1.1.4各勘察阶段主要水文地质参数求取方法可按表9.1.4选用。表9.1.4各勘察阶段主要水文地质参数求取方法勘察阶段渗透系数(m/d)导水系数(m2/d)潜水含水层给水度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降水入渗系数潜水蒸发系数C初勘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试验实验室测试指示剂法、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实验室测试、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采用均衡试验场测定值、经验公式计算采用均衡试验场测定值、经验公式计算详勘及开采多孔抽水试验、群孔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试验、同位素示踪测井法、数值法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群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量均衡法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群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数值法采用均衡试验场测定值、水量均衡法采用均衡试验场测定值、水量均衡法1.2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Ⅰ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1.2.1利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选用本标准表D.1.1中的公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直接选用表D.1.1中的公式计算:2当关系曲线呈曲线时,可采用插值法得出代数多项式,即……(9.2.1)式中:、……、—待定系数。63 注:宜按均差表求得后,可将相应采用公式中的或项以代换,分别进行计算渗透系数。3当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出后,按本条第二款代换,并计算渗透系数。1.1.1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值在关系曲线上能连成直线时,宜选用本标准表D.1.2中的公式;或直接采用直线图解法确定影响半径R及渗透系数K。1.1.2非完整井宜采用相应的公示进行参数计算。Ⅱ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1.1.3单孔或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没有越流补给的条件下,利用抽水孔或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可采用下列方法计算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1配线法可按本标准附录D.2进行,实测曲线与标准曲线的重叠段不应小于一个对数周期。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参数:1)承压水完整孔:(9.2.3-1)(9.2.3-2)2)潜水完整孔:(9.2.3-3)(9.2.3-4)式中:—导水系数(m3/d);—出水量(m3/d);—井函数;—渗透系数(m/d);—压力传导系数(m2/d);—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抽水时间(min);—天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厚度(m);—水位降深(m);—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2直线图解法利用抽水孔资料时,应满足;利用观测孔资料时,应满足63 。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1)承压水完整孔:(9.2.3-5)(或)(9.2.3-6)2)潜水完整孔:(9.2.3-7)(或)(9.2.3-8)式中:—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按本标准附录D.3的规定确定);—曲线上直线段延长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min);—曲线上直线段延长线与纵轴的交点坐标(m);其他符号同前。3利用简化泰斯或泰斯公式,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进行求参计算。1.1.1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有越流补给(不考虑弱透水层水释放的弹性储量)的条件下,可采用下列方法确定承压含水层导水系数和压力传导系数。1配线法实测曲线与标准曲线的重叠段不应小于一个对数周期。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9.2.4-1)(同9.2.3-2)式中:—观测孔至抽水孔中心的距离();—越流参数(按本标准附录D确定);其他符号同前。2拐点法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9.2.4-2)(9.2.4-3)—查本标准附录D。式中符号意义同前。3当实测的63 曲线看不出拐点时,可以用切线法确定参数,用外推法确定最大降深。Ⅲ利用水位恢复和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1.1.1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水位恢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1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已稳定,可采用直线图解法确定参数;(同9.2.3-5)2停止抽水前,若动水位没有稳定,仍呈直线下降时,可采用下列公式确定参数K:1)对承压水完整孔可采用下列公式确定参数K:(9.2.5-1)2)对潜水完整孔可采用下列公式确定参数K:(9.2.5-2)式中:—停泵后的动水位值(m);—抽水开始到停止的时间();—抽水停止时算起的恢复时间();—水位恢复时的剩余下降值();—水位恢复时的潜水含水层厚度()。—直线的斜率。注:①当利用观测孔资料时,应符合(或的要求。②如恢复水位曲线直线段的延长线不通过原点时,应分析其原因,必要时应进行修正。1.1.2利用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9.2.6-1)(9.2.6-2)式中:—测点的渗透速度(m/d);—测试孔附近的地下水水力坡度;—测试孔滤水管内半径(m);—探头半径(m);—示踪剂浓度从变化到所需的时间(d);—同位素在孔中的初始计数率;63 —同位素t时的计数率;—放射性本底计数率;—流场畸变校正系数。1.1给水度和释水系数1.1.1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和承压含水层的释水系数,可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的水位降深资料确定,或用室内试验及稳定流抽水试验、指示剂法等野外试验确定。1.1.2潜水含水层给水度利用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时,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1当利用稳定流完整孔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9.3.2-1)2当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9.3.2-2)(9.3.2-3)式中:—潜水含水层给水度;—稳定出水量(m3/d);—指示剂从观测孔投入到抽水孔出现经过的时间(d);—抽水孔半径(m);—观测孔至抽水孔的距离(m);—水位稳定时,抽水孔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厚度(m);—水位稳定时,观测孔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厚度(m);—潜水含水层厚度(m);—渗透系数(m/d);—导压系数(m2/d),为导水系数与给水度(或贮水系数)之比。1.1.3承压水含水层释水系数利用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时,可采用下列公式。1当利用稳定流完整孔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9.3.3-1)2当利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9.3.3-2)式中:—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承压含水层厚度(m)。1.2降水入渗系数63 1.1.1勘察区或附近设有地下水均衡场时,降水入渗系数可直接采用均衡场的降水入渗系数的观测计算值或采用比拟法确定。1.1.2在平原地区,利用降水过程前后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潜水含水层的一次降水入渗系数时,可采用下式近似计算:(9.4.2)式中:—一次降水入渗系数;—降水后观测孔中的最大水柱高度();—降水前观测孔中的水柱高度();—临近降水前,地下水水位的天然平均降(升)速();—从h变到的时间(d);—t日内降水总量(m)。1.1.3利用全年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总量与降水量的比值计算降水入渗系数时,可采用下式计算:(9.4.3)式中:—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年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量(m3);—汇水区面积(km2);—年降水量(mm)。1.1.4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也可选取其它合适的公式或方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系数。1.2潜水蒸发系数1.2.1勘察区或附近设有地下水均衡场时,潜水蒸发系数可直接采用均衡场潜水蒸发系数的观测计算值或采用比拟法确定。1.2.2在平原地区,利用潜水蒸发期间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潜水蒸发系数时,可采用阿维里扬诺夫公式计算:(9.5.1)(9.5.2)式中:—潜水蒸发系数;63 —潜水蒸发量(m);—水面蒸发量(m);—潜水含水层或水位变动带的给水度。—计算时段地下水位下降值();—计算时段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地下水位蒸发极限埋深();n—与植被、土壤有关的蒸发指数,取值1-3。1.1.1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也可选取其它合适的公式或方法计算潜水蒸发系数。1.2影响半径1.2.1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影响半径时,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1承压水完整孔:(9.6.1-1)2潜水完整孔:(9.6.1-2)1.2.2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降深资料,绘制降深-距离半对数关系曲线,采用直线图解法计算影响半径。1.2.3缺少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时,影响半径可根据经验数据取值,或采用相关经验公式计算。63 1地下水资源评价1.1一般规定1.1.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必须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其预测,预测模型可按附录E选用。1.1.2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具备下列资料:1勘察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参数;2勘察区的水文、气象长期观测资料;3地下水动态的长期观测资料;4勘察区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5勘察区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现状及规划;6勘察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1.1.3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分级应按《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的有关规定执行。1.1.4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可参照表10.1.4,根据需水量、水质、勘察阶段和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宜选用多种适合勘察区特点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表10.1.4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分类表评价方法分类主要方法名称所需要资料数据适用条件以水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方法水均衡法,单项补给量计算法,综合补给量计算法,开采模数法需测定均衡区内各项水量均衡要素最好为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补给项或消耗项单一,水均衡要素易于确定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的方法解析法(平均布井法、干扰井群法、开采强度法)渗流运动参数和给定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含水层均质程度较高,边界条件简单,可概化为已有计算公式数值法(有限元、有限差分、边界元等),电模拟法一个水文年以上的水位、水量动态观测资料或一段时间抽水流场含水层非均质,但内部结构清楚,边界条件复杂,但能查清,对评价精度要求较高,面积较大以观测资料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方法系统理论方法(黑箱法),相关外推法(简相关、复相关),Q-S曲线外推法,开采试验法(开采抽水法、补偿疏干法),频率分析法)需抽水试验或开采过程中的动态观测资料不受含水层结构及复杂边界条件的限制,适于旧水源地或泉水扩大开采评价地下水水文学方法(地下径流模数法,频率分析法)河水及泉水动态资料;较大范围地下水资源评价岩溶管道截流总和法、泉水流量衰减法泉水动态资料泉域水资源评价以相似比理论为基础的方法直接比拟法(水量比拟法),间接比拟法(水文地质参数比拟法、模数比拟法)需类似水源地的勘探或开采统计资料已有水源地和勘探水源地地质条件和水资源形成条件相似1.1.563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域,应以覆盖较为完整的或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或不小于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区域;并对拟开采含水层和对有补给关系的其他含水层及地表水体一并进行水量和水质的综合评价。1.1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1.1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应具备下列资料:1勘察区含水层的岩性、结构、厚度、分布规律、水力性质、富水性以及有关参数;2含水层的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3水文、气象资料和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4初步拟定的取水构筑物类型和布置方案;5地下水的开采现状和今后的开采规划。1.1.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宜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方法和评价精度应根据勘察阶段、勘察资料和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1.1.3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原地区应分别计算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及其变化量和可开采量;2山丘区可只计算排泄量;3水源地应分别计算补给量、排泄量和可开采量,必要时计算储存量;4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合勘察区特点的方法进行比较计算。1.1.4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1地下水、地表水、大气降水之间的相互转化;2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可能变化;3地下水储存量的调节作用和调节能力。1.1.5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宜按下列步骤进行:1根据初步估算的地下水水量和拟定的开采方案,计算取水构筑物的开采能力和区域动水位;2确定开采条件下能够取得的补给量,包括补给量的增量、蒸发与溢出的减量;3根据需水量和水源地类型(常年的、季节性或非稳定型的),论证在整个开采期内的开采和补给的平衡;4确定可开采量。1.1.6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时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补给量充足,水文地质单元具有多年调蓄能力时,可采用勘察年份前5~10年的多年平均值或典型组合的平均值作为计算时段;条件具备时可采用20-30年以上的多年平均值;2补给量不充足,水文地质单元所对应的区段调蓄能力不大时,可采用需水保证率年份作为计算时段;3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可采用连续枯水年组或设计枯水年组作为计算时段。Ⅰ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与确定63 1.1.1地下水的补给量应计算由地下水径流的流入、降水入渗、地表水渗入、越流补给和其他渗入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并应按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计算。1.1.2地下径流补给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侧向补给量可按下式计算:(10.2.8)式中:—地下水径流量()—自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力坡度;—计算断面的宽度(m);—计算断面含水层厚度(m)。2岩溶区或大型泉域可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确定地下径流补给量。1.1.3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按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10.2.9-1)式中:—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的面积();—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年降水量()。2在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以垂直补给为主的潜水分布区,可采用下式计算:(10.2.9-2)式中:—一年内每次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之和();—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3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的潜水分布区,可用数值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1.1.4地表水渗入补给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河(渠)渗入补给量的计算方法1)河(渠)双侧渗入补给量可根据河(渠)上、下游断面的流量资料采用水文分析法按下式计算:(10.2.10-1)式中:—河(渠)渗入补给量(m3);、—河(渠)上、下游水文断面实测流量(m3);—河(渠)上、下游水文断面间汇入该河(渠)段的流量(m3);—河(渠)上、下游水文断面间引出该河(渠)段的流量(m3);63 —修正系数,一般取0.2~0.4;—计算河(渠)段的长度(m);—河(渠)上、下游水文断面间河(渠)段的长度(m)。2)河(渠)单侧渗入补给量可采达西公式或地下水动力学公式计算。2湖(塘)渗入补给量可采用水量平衡法按下式计算:(10.2.10-2)式中:—湖(塘)渗入补给量(m3);—湖(塘)汇入流量(m3);—湖(塘)水面降水量(m3);—湖(塘)水面蒸发量(m3);—湖(塘)引出流量(m3);—湖(塘)周边浸润带蒸发量(m3);—湖(塘)蓄变量,即年初、年末蓄水量之差,年初蓄水量较大时取“+”值,年末蓄水量较大量取“-”值。3灌溉水的渗入补给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利用灌溉定额资料计算:(10.2.10-3)式中:—灌溉水渗入补给量(m3/d);—灌溉水入渗率;—灌溉定额(m3/亩);—灌溉面积(亩)。2)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计算:(10.2.10-4)式中:—一年内灌溉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升幅之和(m);其他符号同前。1.1.1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量可按下列方法计算:1能够确定相邻弱透水层的有关参数时,越流补给量应按下式计算:(10.2.11)式中:—越流补给量(m3/d);、—计算含水层上、下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计算含水层上、下弱透水层厚度(m);、—计算含水层上、下弱透水层越流面积(m2);、—计算含水层上、下补给层的地下水水位(m);—计算含水层或开采漏斗的平均水位(m)。63 2具有分层动态观测资料时,可采用数值法确定。1.1.1利用开采区内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储存量之差计算补给量时,可按下式计算:(10.2.12)式中:—日平均地下水补给量();—日平均地下水蒸发量();—日平均地下水溢出量();—流向开采区外的日平均地下水径流量();—日平均地下水开采量();—连续两年内相同一天的地下水储存量之差(年储存量小于上年者取负值)()。1.1.2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确定总补给量时,应对各单项补给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对本区起主导作用的项目,不得重复计算。1.1.3地下水总补给量,可根据水源地上游地下水最小径流量与水源地影响范围内潜水最低、最高水位之间的储存量()之和确定。1.1.4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分别确定各项补给量有困难时,可根据勘察区地下水排泄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储存量的增量,确定总补给量。1.1.5全排型泉水,可根据泉水流量的长期观测资料,进行频率计算,以不同频率的排泄量作为补给量。1.1.6地下水主要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排泄时,可利用计算区下游水文观测资料,采用基流分割法确定补给量,但应考虑计算断面处地下水径流排泄的情况及上游地表水开发利用情况。Ⅱ地下水储存量及其变化量的计算1.1.7潜水含水层的储存量及其变化量,可按下式计算:(10.2.18-1)(10.2.18-2)式中:—地下水的储存量();—潜水储存量的变化量(/d);—潜水含层的给水度;—潜水含水层的体积()。—潜水位变化幅度(m/d);F—含水层的面积()。1.1.8承压水含水层的弹性储存量及其变化量,可按下式计算:63 (10.2.19-1)(10.2.19-2)式中:—承压水的弹性储存量();—承压水弹性储存量的变化量(/d);—含水层的面积();—弹性释水系数;—承压水含水层自顶板算起的压力水头高度();—承压水位变化幅度(m/d)。Ⅲ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与确定1.1.1地下水排泄量应计算潜水蒸发蒸腾、地下水径流排泄、地表水排泄、越流排泄、人工开采等途径从含水层(带)排泄的水量。计算地下水排泄量时,应按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1.1.2潜水蒸发量可采用地中蒸渗仪实测数据或采用下列方法计算:1利用经验公式(阿维里扬诺夫公式)计算:(10.2.21-1)式中:—潜水蒸发量(104mm);—潜水近地面的蒸发强度(mm);—潜水水位埋深(m);—潜水蒸发极限埋深(m);—经验指数,一般取=1~3。2利用潜水蒸发系数计算:(10.2.21-2)式中:—潜水蒸发系数;其他符号同前。1.1.3地下径流排泄量、地表水排泄量、越流排泄量可按地下水径流补给量、地表水渗入补给量和越流补给量的方法反运算确定。1.1.4全排型泉,可根据泉水流量的长期观测资料,计算不同频率的排泄量。1.1.5河川基流量可采用水文分割法确定。1.1.6地下水开采量可采用实际调查法、水表计算法和用水定额法等确定。1.1.7利用各单项排泄量之和确定总排泄量时,应对各单项排泄量进行具体分析,不得重复计算。Ⅳ地下水均衡计算与分析1.1.863 地下水均衡计算宜按照均衡区和均衡期进行,均衡区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分区或相对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均衡期可以选取有观测资料系列的多年,可以选择代表性的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也可以是现状水平年。1.1.1地下水水量均衡方程是指在某一均衡期内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排泄量之差等于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计算公式为:(10.2.28)式中:—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1.1.2地下水均衡分析,可按下式计算:(10.2.29-1)(10.2.29-2)式中:—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排泄量();—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绝对均衡差();—相对均衡差。当=0(亦即=0)时,可近似判断、、三项计算成果基本合理;||值或||值较小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小;||值或||值较大时,可近似判断计算成果的计算误差较大,亦即计算精确程度较低。V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与确定1.1.3不同条件下的可许开采量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能够确定勘察区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的各项均衡要素时,宜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和确定可开采量;2水文地质条件清楚,且具有现状条件下地下水总补给量、水位动态以及长系列实际开采资料的评价区,可采用开采系数法确定多年平均允许开采量;3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边界条件清楚,可概化为适用的计算公式要求模式,直接利用解析法计算允许开采量,并论证保证程度;4在地下水的补给以地下水径流为主,含水层的厚度不大、储存量很少且下游又允许疏干的情况下,可采用地下水断面径流量法确定允许开采量,其值不宜大于最小的地下水径流量;5地表水的径流量主要是地下水排泄量或泉水溢出量或地下水主要受河流地表水的渗入补给时,可采用水文分析法计算和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63 6在暗河分布地区,某个地段的允许开采量可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概略评价,也可选择合适的断面,通过天然落水洞、竖井或抽水孔进行抽水,计算过水断面上的总径流量进行评价;7勘察区与某一开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似,且开采区已具有多年的实际开采资料时,根据两地区的典型比拟指标,可采用比拟法评价勘察区的允许开采量;8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补给条件难以查明时,可采用开采性抽水试验的实测资料直接(或适当推算)确定允许开采量;9布置群井开采地下水时,允许开采量可根据群孔抽水试验的总出水能力和开采条件下的相应补给量,并结合设计要求的动水位,反复试算和调整后确定;10含水层埋藏较浅,开采期间地表水能充分补给时,可根据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布局,采用有关岸边渗入公式确定允许开采量;11需水量不大,且地下水有充足补给时,可只计算取水构筑物的总出水量作为允许开采量;12当地下水属周期性补给,且在足够的储存量,采用枯水期疏干储存量的方法计算允许开采量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能够取得的部分储存量,应满足枯水期的连续开采,且抽水孔中动水位的下降不超过设计要求;2)应保证被疏干的部分储存量能在补给期间得到补偿。13水源地具有长期开采的动态资料,证明地下水有充足的补给,且能形成较稳定的水位下降漏斗时,可根据总出水量与区域漏斗中心处的水位下降的相关关系,计算单位下降系数,并应结合相应的补给量确定扩大开采时的允许开采量;14利用泉作为水源,根据泉的动态观测资料,结合地区的水文、气象资料,评价泉的允许开采量时,宜分别符合下列规定:1)需水量显著小于泉的枯水流量时,可根据泉的调查和枯水期的实测资料直接进行评价;2)需水量接近泉的枯水流量时,可根据泉流量的动态曲线和流量频率曲线进行评价,也可建立泉流量的消耗方程式进行评价;3)需水量大于泉的枯水流量时,如有条件,宜在枯水期进行降低水位的试验,确定有无扩大泉水流量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15岩溶泉域允许开采量评价宜采用下列方法:1)全排型的岩溶泉域,根据流量长期观测资料,可采用多年平均流量评价允许开采量,并采用水均衡法、水文分析法、流量衰减法、系统理论法论证补给保证程度;2)非全排型岩溶泉域,可采用泉水流量与岩溶潜流排泄量之和评价允许开采量,并采用水均衡法、水文分析法或水动力学法等论证补给保证程度。1.1.1对大型以上水源地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水源地宜采用数值法计算和确定允许开采量。采用数值法宜先进行水文地质概化和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文地质条件概化63 1)宜以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作为计算区;2)含水层分区可概化为潜水或承压水,均质或非均质,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单层、双层或多层;3)地下水流状态,可概化为稳定流或非稳定流,一维流、二维平面流或剖面流,准三维流或三维流;4)计算区边界可概化为给定地下水水位(水头)的一类边界,或给定侧向径流量的二类边界;或给定地下水侧向流量与水位关系的三类边界;5)计算区内有断层时,应根据断层的导水性质和水位落差作专门处理;6)降水、河(渠)、灌溉水渗入补给量,蒸发、泉水溢出等排泄量,其输入、计算和输出的步长以不大于1个月为宜。2数值模型的建立与识别1)计算区网格剖分的疏密,应与相应勘察阶段的资料相适合,布局合理;2)按含水层特征分区,给出水文地质参数的初始估算值。如需在模型识别过程中调整分区,应与其水文地质特征相符合;3)宜采用拟合—校正方法反求水文地质参数,识别和检验数值模型;数值模型的识别和检验,必须利用相互独立的不同时段的资料分别进行。资料系列长度不宜少于一个水文年;4)利用非稳定流试验资料识别模型,应使地下水位的实际观测值与模拟计算值的变化曲线趋势一致,并采用使得水位拟合均方差等目标函数达到最小,作为判断标准;5)利用稳定流试验资料识别模型,模拟的流场应与实测流场的形态一致,且地下水流向应相同。3地下水预报1)对计算区的大气降水和河川径流进行水文分析,评价平、枯、丰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和径流量,作为地下水预报的基础;2)根据预测分时段给出预报的外部条件,包括预报期间的边界的流量、水位、垂向交换的水量等。必要时,可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或计算区外围的区域大模型进行计算;3)对给定的方案或各种可行的开采方案进行预报,应论证其是否满足给定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约束条件;4)预报成果的精度,可采用地下水预报模型进行地下水均衡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定。1.1.1在确定允许开采量的过程中,如需计算各抽水孔内或邻近孔内的水位下降值时,应考虑由于三维流、紊流、孔损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水位附加下降值。1.1.2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精度应按以下规定分级:1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精度按初勘、详勘、开采三个勘察阶段可分为C、B、A三级;2各级精度宜按下表进行评价表10.2.33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精度要求63 勘察阶段精度分级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允许开采量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动态观测边界条件水文地质参数初勘C初步查明地下水源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分析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圈定富水地段观测资料不少于1个水文年;泉流量观测资料不少于3个水文年初步查明水文地质单元的边界条件根据抽水试验和地下水观测资料计算求参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允许误差±35%详勘B查明地下水源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状况;查明拟开采含水层的分布特征,圈定宜井区观测资料不少于2个水文年;泉源水源地流量观测资料不少于5个水文年查明并量化水文地质单元或计算区的边界条件;建立相应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根据多孔抽水试验或开采性抽水试验及地下水观测资料计算求参评价地下水资源,论证并确定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泉源水源地应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采量。允许误差±20%开采A查明开采运行条件下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分析、论证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具有为解决水源地具体课题所进行的专门研究和试验成果3年以上开采动态资料;泉源水源地流量、水质观测资料不少于10年验证、修正水文地质单元或计算区的边界条件,验证、完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根据水源地开采动态资料,验证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和评价。允许误差±10%;提出改造、扩建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建议措施1.1地下水质量评价1.1.1地下水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地下水的水质测试资料进行评价;2对勘察区可开采含水层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和地表水体进行综合评价;3进行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和水质适用性评价;4进行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和变化趋势预测评价。1.1.2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宜采用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指标评价。根据地下水质分析资料应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规定的地下水质量指标(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及限值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并划分为五类;2综合评价。按单指标评价结果的最高类别确定,并说明最高类别的指标。1.1.3地下水质适用性评价应根据水质分析资料按有关标准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活饮用水应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规定进行检验,并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进行水质评价。在有地方病的地区,应根据当地环境保护和卫生部门等有关单位提出的水质特殊要求进行;2工业用水应根据工业用途的水质要求,按生产或设计提出的水质要求或国家有关部门(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评价;3农业灌溉用水应按《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或当地有关标准评价;4其它用途水应按相应标准评价。1.1.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根据水质变化特征分区、分层评价地下水质量。63 1.1.1在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在查明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对与污染源有关的有害成份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水质和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建议和措施。1.1.2地下水水质预测方法可采用数理统计法、解析法。中型规模以上水源地,宜建立地下水水质数学模型,进行水质变化预测。63 1环境评价与地下水资源保护1.1一般规定1.1.1水源地环境评价应包括现状和预测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地下水污染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1.2地下水资源保护应做到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与问题监控,避免地下水环境恶化。1.1.3应提出保护修复地下水污染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措施。1.2环境现状评价1.2.1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应根据污染源的分布,结合地下水流场或水化学场特征,分析水质现状分布的原因,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1.2.2应根据地下水水位监测成果,绘制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图,评述地下水降落漏斗的现状特征和形成、发展过程。1.2.3对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应评述地面沉降面积、沉降漏斗的沉降量及其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开采(包括回灌)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并结合松散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和地下水位变动等因素,评价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危害程度。1.2.4对岩溶地面塌陷问题,应评述塌陷分布、规模、形态、及发生的时间及其与地下水开采或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并结合岩溶发育、覆盖土体和地下水位变动等因素,评价岩溶塌陷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1.2.5对土壤盐渍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和其他问题,应评述这些问题发生相关的地下水位、土壤蒸发量、土壤盐分及其与地下水开采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地下水位变化、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等因素,评价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1.3环境预测评价1.3.1对地下水降落漏斗问题,应根据地下水开采井的布置、开采量规划,预测评价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发生区、发展过程、发展程度及危害程度。1.3.2对地下水污染问题,应根据污染源的分布和源强,地下水流场、水化学场,预测地下水污染的范围、污染物浓度和对水源地的危害程度。1.3.363 对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应据地面沉降现状,并结合松散土层工程地质特征和预测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及动态等因素,预测评价地面沉降的发生区、发展过程、发展程度及危害程度。1.1.1对岩溶地面塌陷问题,应据塌陷现状,并结合预测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及水位动态,地下水位变动区的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土体等因素,预测评价岩溶塌陷发生区、发展过程、发展程度及危害程度。1.1.2对土壤盐渍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和其他问题,应据这些问题现状,并结合预测地下水位及变化情况,地下水位变化区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等因素,预测评价这些问题的发生区、发展过程、发展程度及危害程度。1.2地下水资源保护1.2.1地下水源地应合理开发、采补平衡,防止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控制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出现地下水质污染和水质恶化,引发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2.2现有水源地存在下列情况时,不宜扩建或在其周边新建水源地:1现有水源地的开采量和补给量已趋于平衡,且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补给量已不能增加。2水质明显恶化,不能满足水质需要。3现有水源地的开采已产生严重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2.3在已有水源地影响范围内设立新水源地或扩大已有水源地开采量勘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掌握已有水源地的开采动态和开发计划。2协调新建水源地和已有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水位。3合理利用多层含水层。1.2.4在有污染源(包括咸水)的地区,水源地应选择在污染源上游,和控制开采量和开采水位,防止劣质水的入侵;对开采井和观测孔采取止水措施,防止垂直方向上劣质含水层中水串通补给开采含水层。1.2.5应依据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和有关标准规定,设置水源地保护区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1.2.6应在主要污染源、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区与影响区设置监测点和控制措施,进行长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主管部门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63 附录A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提纲序言说明任务的来源及要求。简要评述勘察区以往水文地质工作的程度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规划。概述勘察工作的进程以及完成的工作量。1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概述勘察区的地形和地貌条件。简述气象和水文特征。叙述地层和主要地质构造的分布及特征。本部分应侧重叙述与地下水的形成、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内容。2水文地质条件叙述含水层(带)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阐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叙述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规律。说明拟采含水层(带)与相邻含水介质及其他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状况。3勘察工作结合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需要,论述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布置,提出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并评述其质量和精度。4地下水资源评价论述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依据,正确计算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论述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水量计算:计算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及其变化量,以及开采条件下的补给增量,并进行地下水均衡计算与分析。根据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的原则,提出相应勘察阶段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并预测其可能的变化趋势。水质评价:根据任务要求,说明水质的可用性,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质有无遭受污染的可能性,提出保护和改善地下水水质的措施。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预测地下水开采可能引起的坏境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提出地下水监测方案。6结论和建议提出拟建水源地的地段和主要水文地质数据和参数。评价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水质及其精度。建议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布局。63 指出水源地在施工中和投产后应注意的事项。建议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点的设置及要求。建议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和卫生防护带的设置及要求。指出本次工作的不足和存在问题。主要附件1.勘察工程平面布置图2.水文地质图及其剖面图3.地下水水化学图及水质分区图4.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等值线图5.勘探孔柱状图及抽水试验综合图6.水文、气象资料图表7.井(泉)调查表8.水质分析成果统计表9.颗粒分析成果统计表10.地下水动态观测图表注:编写报告时,应根据需水量大小、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勘察阶段,对本提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论述应突出资源评价,言简意赅。文字与图表应相互呼应。63 附录B水文地质常用物探方法表B常用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方法名称应用范围适用条件直流电法勘探电阻率法剖面法1.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和大小;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岩体风化层厚度,确定含水层。被测地质体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电性差异显著,电性界面倾角大于30°;覆盖层薄,地形平缓测深法1.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2.探测覆盖层厚度,划分第四纪含水层;3.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宽度,确定含水层4.探测咸淡水分界面被测岩层有足够厚度,岩层倾角小于20°;相邻层电性差异显著,水平方向电性稳定;地形平缓高密度法被测地质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显著,其上方没有极高阻或极低阻的屏蔽层;地形平缓,覆盖层薄充电法1.探测地下暗河、充水裂隙;2.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和大小;3.探测隐伏断裂破碎带的位置、宽度;4.探测地下水流速、流向含水层埋深小于50m,地下水流速大于1m/d;水的电阻率大于15,周边介质电阻率大于水的电阻率的3倍自然电场法1.调查潜水的流向,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2.确定单孔抽水时的影响半径;3.在有利条件下,可划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岩溶发育带及了解上升泉的分布和裂隙溶洞的连通性等地下水埋藏较浅,流速足够大,并有一定的矿化度,不同岩性间有较大的接触电位差激发极化法寻找地下水,与电阻率法配合可圈定含水层的古河道,古洪积扇、岩溶洞穴、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范围和确定含水层的埋深在测区内没有游散电流的干扰,存在激电效应差异电磁法勘探频率测深法探测断层、裂隙、地下洞穴及不同岩层界面被测地质体与围岩电性差异显著;覆盖层的电阻率不能太低瞬变电磁法1.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2.探测覆盖层厚度,划分第四纪含水层;3.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宽度,确定含水层4.探测咸淡水分界面被测地质体相对规模较大,且相对围岩呈低阻;其上方没有极低阻屏蔽层;没有外来电磁干扰,探测深度可达300m~400m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被测地质体有足够的厚度及显著的电性差异;电磁噪声比较平静;地形开阔、起伏平缓探地雷达被测地质体上方没有极低阻的屏蔽层和地下水的干扰;没有较强的电磁场源干扰。地震勘探折射波法1.确定覆盖层、风化层厚度,了解岩石面的起伏;2.划分含水层,研究岩石性质,确定地下水(潜水)水位;3.追索古河道、断裂带、岩层接触带,了解构造破坏程度及岩溶发育程度被探测体与周边介质之间有明显的波速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厚度。被追踪目的体的波速应大于各上覆层的波速,各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速差异。沿线被追踪的地层视倾角与折射临界角之和小于90°反射波法被探测体与相邻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厚度大于有效波长的1/4。地层界面平坦,入射波能在界面上产生较规则的反射波63 层析成像探测溶洞、地下暗河、断裂破碎带;直接探查地下水,特别是淡水被探测体与围岩有明显的物性差异;电磁波CT要求外界电磁波噪声干扰小;探测深度为100m~150m综合测井电测井划分地层,区分岩性,确定软弱夹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和厚度;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划分咸、淡水分界面;测定地层电阻率无套管,有井液的孔段进行,目的层有一定的厚度声波测井区分岩性,确定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和厚度;测定地层的孔隙度;研究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放射性测井划分地层;区分岩性,鉴别软弱夹层、裂隙破碎带;确定岩层密度、孔隙度;探查地下的流向、流速和含水层的弥散率无论钻孔有无套管及井液均可进行,目的层与上下层之间存在天然放射性差异电视测井确定钻孔中岩层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的位置及结构面的产状;了解岩溶洞穴的情况无套管、清水或干钻孔中进行63 附录C土的分类表C土的分类类别名称说明碎石土类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块石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碎石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角砾棱角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砂土类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占总质量的50%~85%粘性土类粉土塑性指数:≤10,且为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少于总质量的50%粉质粘土塑性指数:10<≤17粘土塑性指数:>17注:①土的名称应根据粒径分组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②野外临时确定土的名称时,可采用一般常用的经验方法。63 附录D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公式D.1稳定流抽水渗透系数计算公式D.1.1单孔抽水渗透系数可按表D.1.1中的公式计算表D.1.1单孔抽水渗透系数计算公式63 续表D.1.163 续表D.1.163 续表D.1.163 D.1.2多孔抽水渗透系数可按表D.1.2中的公式计算表D.1.2多孔抽水渗透系数计算公式63 续表D.1.263 续表D.1.263 D.2用配线法计算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水文地质参数D.2.1用配线法计算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水文地质参数,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D.2.1-1)(D.2.1-2)或(D.2.1-3)D.2.2利用表D.2.2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1/的标准曲线图D.2.2。图D.2.2标准曲线63 表D.2.2数值N×10-15N×10-14N×10-13N×10-12N×10-11N×10-10N×10-9N×10-8N×10-7N×10-6N×10-5N×10-4N×10-3N×10-2N×10-1N1.033.961631.659029.356427.053824.751222.448620.146017.843515.540913.238310.93578.63326.33154.03791.82290.21941.133.866231.563729.261126.958524.655922.353320.050717.748215.445613.143010.84048.53796.23633.94361.73710.18601.233.779231.476729.174126.871524.568922.266319.963717.661115.358613.056010.75348.45096.14943.85761.65950.15841.333.699231.396629.094026.791424.488922.186319.883717.581115.278512.975910.67348.37096.06953.77851.58890.13551.433.625131.322529.019926.717324.414722.112219.809617.507015.204412.901810.59938.29685.99553.70541.52410.11621.533.556131.253528.950926.648324.345822.043219.740617.438015.135412.832810.53038.22785.92663.63741.46450.10001.633.491631.189028.886426.583824.281221.978619.676017.373515.070912.768310.46578.16345.86213.57391.40920.086311.733.430931.128328.825826.523224.220621.918019.615417.312815.010312.707710.40518.10275.80163.51431.35780.074651.833.373831.071228.768626.466024.163421.860819.558317.255714.953112.650510.34798.04555.74463.45811.30890.064711.933.319731.017128.714526.411924.109421.806819.504217.201614.899012.596410.29297.99155.69063.40501.26490.056202.033.268430.965828.663226.360724.058121.755519.452917.150314.847712.545110.24267.94025.63943.35471.22270.048902.133.219630.917028.614526.311924.009321.706719.404117.101514.798912.496410.19387.89145.59073.30691.18290.042612.233.173130.870528.567926.265323.962821.660219.357617.055014.752412.449810.14737.84495.54433.26141.14540.037192.333.128630.826128.523526.220923.918321.615719.313117.010614.708012.405410.10287.80045.49993.21791.10990.032502.433.086130.783528.480926.178323.875821.573219.270616.968014.665412.362810.06037.75795.45753.17631.07620.028442.533.045330.742728.440126.137523.834921.532319.229816.927214.624612.322010.01947.71725.41673.13651.04430.024912.633.006030.703528.400926.098323.795721.493119.190516.888014.585412.28289.98027.67795.37763.09831.01390.021852.732.963330.665728.363126.060623.758021.455419.152316.850214.547612.24509.94257.64015.34003.06150.98490.019182.832.931930.629428.326826.024223.721621.419019.116416.813814.511312.20879.90617.60385.30373.02610.95730.016862.932.896830.594328.291725.989123.686521.383919.081316.778814.476212.17369.87107.56875.26872.99200.93090.014823.032.862930.560428.257825.955223.652621.350019.047416.744914.442312.13979.83717.53485.23492.95910.90570.013053.132.830230.527628.225025.922423.619821.317219.014616.712114.409512.10699.80437.50205.20222.92730.88150.011493.232.798430.495828.193225.890723.588021.285518.982916.680314.377712.07519.77267.47035.17062.89650.85830.0101363 续表D.2.2N×10-15N×10-14N×10-13N×10-12N×10-11N×10-10N×10-9N×10-8N×10-7N×10-6N×10-5N×10-4N×10-3N×10-2N×10-1N3.332.767630.465128.162525.859923.557321.254718.952116.649514.347012.04449.74187.43955.13992.86680.83610.0089393.432.737830.435228.132625.830023.527421.224918.922316.619714.317312.01459.71207.40975.11022.83790.81470.0078913.532.708830.406228.103625.801923.498521.195918.893316.590714.288111.98559.68307.38075.08132.80990.79420.0069703.632.680630.378028.075525.772923.470321.167718.865116.562514.259911.95749.65487.35265.05322.78270.77450.0061603.732.653230.350628.048125.745523.442921.140318.837716.535114.232511.93009.62747.32525.02592.75630.75540.0054483.832.626630.324028.021425.718823.416221.113618.811016.508514.205911.90339.60077.29854.99932.73060.73710.0048203.932.600630.298027.995425.692823.390221.087718.785116.482514.179911.87739.57487.27254.97352.70560.71940.0042674.032.575330.272727.970125.667523.364921.062318.759816.457214.154611.85209.54957.24724.94822.68130.70240.0037794.132.550630.248027.945425.642823.340221.037618.735116.432514.129911.82739.52487.22254.92362.65760.68590.0033494.232.526530.223927.921325.618723.316121.013618.711016.408414.105811.80329.50077.19854.89972.63440.67000.0029694.332.502930.200427.897825.595223.292620.990018.687416.388414.082311.77979.47717.17494.87622.61190.65460.0026334.432.480030.177427.874825.572223.269620.967018.664416.361914.059311.75679.45417.15204.85332.58990.63970.0023364.532.457530.154927.852325.549723.247120.944618.642016.339414.036811.73429.43177.12954.83102.56840.62530.0020734.632.435530.132927.830325.527723.225220.922618.620016.317414.014811.71229.40977.10754.80912.54740.61140.0018414.732.414030.111427.808825.506223.203720.901118.598516.295913.993311.69079.38827.08604.78772.52680.59790.0016354.832.392930.090427.787825.485223.182620.880018.577416.274813.972311.66979.36717.06504.76672.50680.58480.0014534.932.372330.069727.767225.464623.162020.859418.556816.254213.951611.64919.34657.04444.74622.48710.57210.0012915.032.352130.049527.747025.444423.141820.839218.536616.234013.931411.62899.32637.02424.72612.46790.55980.0011485.132.332330.029727.727125.424623.122020.819418.516816.214213.911611.60919.30657.00444.70642.44910.54780.0010215.232.312930.010327.700725.405123.102620.800018.497416.194813.892211.58969.28716.98504.63712.43060.53620.00090865.332.293929.991327.688725.386123.083520.780918.478316.175813.873211.57069.26876.96594.66812.41260.52500.00080865.432.275229.972627.670025.367423.064820.762218.459616.157113.854511.55199.24946.94734.64952.39480.51400.00071985.532.256829.951227.651625.349123.046520.743918.441316.138713.836111.53369.23106.92894.63132.37750.50340.000640963 续表D.2.2N×10-15N×10-14N×10-13N×10-12N×10-11N×10-10N×10-9N×10-8N×10-7N×10-6N×10-5N×10-4N×10-3N×10-2N×10-1N5.632.238829.936227.633625.331023.028520.725918.422316.120713.818111.51559.21306.91094.61342.36040.49300.00057085.732.221129.918527.615925.313323.010820.708218.405616.103013.800411.49789.19536.89324.59582.34370.48300.00050855.832.203729.901127.598525.295922.993420.690818.388216.085613.783011.48049.17796.87574.57852.32720.47320.00045325.932.186629.884027.581425.278922.976320.673718.371116.068513.765911.46339.16066.85884.56152.31110.46370.00040396.032.169829.867227.564625.262022.959520.656918.354316.051713.749111.44659.14406.84204.54482.29530.45440.00036016.132.153329.850727.548125.245522.942920.640318.337816.035213.732611.43009.12756.82544.52832.27970.44540.00032116.232.137029.834127.531825.229322.926720.624118.321516.018913.716311.41389.11126.80924.51222.26450.43660.00028646.332.121029.818427.515825.213322.910720.608118.305516.002913.700311.39789.09526.79324.49632.24940.42800.00025556.432.105329.802727.500125.197522.894920.592318.289815.987213.684611.38209.07956.77754.49062.23460.41970.00022796.532.089829.787227.484625.182022.879420.576818.274215.971713.669111.36659.06406.76204.46522.22010.41150.00020346.632.074529.771927.469325.166722.864120.561618.259015.956413.653811.35129.04876.74674.45012.20580.40360.00018166.732.059529.756927.454325.151722.849120.546518.243915.941413.638811.33629.03376.73174.43512.19170.39590.00016216.832.044629.742127.439525.136922.834320.531718.229115.926513.624011.32149.01896.71694.42042.17790.38830.00014486.932.030029.727527.424925.122322.819720.517118.214515.911913.609411.30689.00436.70234.40592.16430.38100.00012937.032.015629.713127.410525.107922.805320.502718.200115.897613.595011.29248.98996.68794.39162.15080.37380.00011557.132.001529.698927.396325.093722.791120.488518.186015.883413.580811.27828.97576.67374.37752.13760.36680.00010327.231.987529.684927.382325.079722.777120.474618.172015.869413.566811.26428.96176.65984.36362.12460.35990.000092197.331.973729.671127.368525.065922.763320.460818.158215.855613.553011.25048.94796.64604.35002.11180.35320.000082397.431.960129.657527.354925.052322.749720.447218.144615.842013.539411.23688.93436.63244.33642.09910.34670.000073647.531.946729.644127.341525.038922.736320.433718.131115.828613.526011.22348.92096.61904.32312.08670.34030.000065387.631.933429.630827.328225.025722.723120.420518.117915.815313.512711.21028.90766.60574.31002.07440.33410.000058867.731.920329.617827.315225.012622.710020.407418.104815.802213.499711.19718.89466.59274.29702.06230.32800.0000526363 续表D.2.2N×10-15N×10-14N×10-13N×10-12N×10-11N×10-10N×10-9N×10-8N×10-7N×10-6N×10-5N×10-4N×10-3N×10-2N×10-1N7.831.907429.604827.302324.999722.697120.394518.091915.789313.486811.18428.88176.57984.28422.05030.32210.000047077.931.894729.592127.289524.986922.684420.381819.079215.776613.474011.17148.86896.56714.27162.03860.31630.000042108.031.882129.579527.276924.974422.671820.369218.066615.764013.461411.15898.85636.55454.25912.02690.31060.000037678.131.869729.567127.264524.961922.659420.356818.054215.751613.449011.14648.84396.54214.24682.01550.30500.000033708.231.857429.554827.252324.949722.647120.344518.041915.739313.436711.13428.83176.52984.23462.00420.29960.000030158.331.845329.542727.240124.937522.635020.332418.029815.727213.424611.12208.81956.51774.22261.99300.29430.000026698.431.833329.530727.228224.925622.623020.320418.017815.715213.412611.11018.80766.50574.21071.98200.28910.000024158.531.821529.518927.216324.913722.611220.308618.006015.703413.400811.09828.79576.49394.19901.97110.28400.000021628.631.809829.507227.204624.902022.599520.296917.994315.691713.389111.08658.78406.48224.18741.96040.27900.000019368.731.798229.495727.193124.890522.587920.285317.982715.680113.377611.07508.77256.47074.17591.947980.27420.000017338.831.786829.484227.181624.879022.576520.273917.971315.668713.366111.06358.76106.45924.16461.93930.26940.000015528.931.775529.472927.170324.867822.565220.262617.960015.657413.354811.05238.74976.44804.15341.92900.26470.000013909.031.764329.461827.159224.856622.554020.251417.948815.646213.343711.04118.73866.43684.14231.91870.26020.000012459.131.753329.450727.148124.845522.542920.240417.937815.635313.332611.03008.72756.42584.13131.90870.25570.000011159.231.742429.439827.137224.834622.532020.229417.926815.624313.321711.01918.71666.41484.12051.89870.25130.0000099889.331.731529.429027.126424.823822.521220.218617.916015.613513.310911.00828.70586.40404.10981.88880.24700.0000089489.431.720829.413327.115724.813122.510520.207917.905315.602813.300210.99768.69516.39344.09921.87910.24290.0000080189.531.710329.407727.105124.802522.499920.197317.897815.592213.289610.98708.68456.38284.08871.86950.23870.0000071859.631.699829.397227.094624.792022.489520.186917.884315.581713.279110.97658.67406.37234.07841.85990.23470.0000064399.731.689429.386827.084324.781722.479120.176517.873915.571313.268810.96628.66376.36204.06811.85050.23080.0000057719.831.679229.376627.074024.771422.468820.166317.863715.561113.258510.95598.65346.35174.05791.84120.22690.0000051739.931.669029.366427.063924.761322.458720.156117.853515.550913.248310.94588.64336.34164.04791.83200.22310.00000463763 D.2.3应在另一张模数相同的透明双对数纸上绘制实测的-曲线D.2.3。图D.2.3实测数据曲线D.2.4应将实测曲线置于标准曲线上,在保持对应坐标轴彼此平行的条件下相对平移,直到两曲线重合为止,图D.2.4。图D.2.4标准曲线与实测数据配线图D.2.5可任取一匹配点(在曲线上或曲线外均可),记录匹配点的对应坐标值:,1/,,代入式(9.2.3-1)~(9.2.3-4)中分别计算有关参数。D.3用拐点法求有越流补给的水文地质参数D.3.1有越流补给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的曲线的斜率变化应82 为由小到大,又由大变小。理论上存在拐点时,可进行有关参数计算。D.3.2在单对数坐标纸上绘制曲线(图D.3.2),可用外推法确定最大降深,拐点处降深可按下式计算。(D.3.2)式中:—曲线上拐点处的水位下降值(m);—最大降深(稳定下降值m)。图D.3.2曲线D.3.3根据确定的拐点位置,可从图D.3.2上读出拐点出现的时间。D.3.4做拐点处曲线的切线,可从图D.3.2上确定拐点处切线的斜率。D.3.5水文地质参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D.3.5-1)(D.3.5-2)(D.3.5-3)(D.3.5-4)式中:—虚变元零阶贝塞尔函数,查表D.3.5确定和值,表中;—越流参数;—曲线上拐点处的降深(m);—曲线上拐点处的切线斜率;—计算点距抽水孔的距离(m);82 —出水量(m3/d);—拐点出现的时间;—导水系数(m2/d);—越补层储水系数。表D.3.5,,,和的数值0.0101.01014.72124.76874.03794.07870.0111.01114.62604.67713.94363.98740.0121.01214.53904.59383.85763.90440.0131.01314.45904.51733.77853.82820.0141.01414.38494.34673.70543.75780.0151.01514.31594.38123.63743.69250.0161.01614.25144.32003.57393.63150.0171.01714.19084.26273.51433.57460.0181.01824.13374.20883.45813.52090.0191.01924.07974.15803.40503.47050.0201.02024.02854.10983.35473.42250.0211.02123.97974.06423.30693.37710.0221.02223.93324.02073.26143.33400.0231.02333.88883.97933.21793.29270.0241.02433.84639.93983.17633.25350.0251.02533.80563.90193.13653.21590.0261.02633.76643.86563.09833.17990.0271.02743.72873.83073.06153.14520.0281.02843.69243.79723.02613.11190.0291.02943.65743.76502.99203.08000.0301.03053.62353.73392.95913.04940.0311.03153.59083.70392.92733.01960.0321.03253.55913.67492.89652.99080.0331.03363.52843.64682.86682.96310.0341.03463.49863.61962.83792.93620.0351.03563.46973.59332.80992.91010.0361.03673.44163.56782.78272.88480.0371.03773.41433.54302.75632.86030.0381.03873.38773.51892.73062.83640.0391.03983.36183.49552.70562.81330.0401.04083.33653.47272.68132.790782 续表D.3.50.0411.04193.31193.45052.65762.76880.0421.04293.28793.42892.63442.74740.0431.04393.26453.40792.61192.72670.0441.04503.24153.35742.58992.70640.0451.04603.21923.36732.56842.68660.0461.04713.19733.34782.54772.66720.0471.04813.17583.32872.52682.64830.0481.04923.15493.31002.50682.63000.0491.05023.13423.29182.48712.61200.0501.05133.11423.27332.46792.59450.0511.05233.09453.25642.44912.57730.0521.05343.07523.23932.43062.56040.0531.05443.05623.22262.41262.54400.0541.05553.03763.20622.39482.52780.0551.05653.01943.19012.37752.51200.0561.05763.00153.17442.36042.49640.0571.05872.98393.15892.34372.48110.0581.05972.96663.14372.32732.46630.0591.06082.94963.12882.31112.45160.0601.06182.93293.11422.29532.43710.0611.06292.91653.09992.27972.42300.0621.06402.90033.08582.26452.40920.0631.06502.88443.07192.24942.39560.0641.06612.86883.05842.23462.38220.0651.06722.85343.04502.22012.36910.0661.06822.83823.03192.20582.35620.0671.06932.82333.01892.19172.34340.0681.07042.80863.00522.17792.33100.0691.07142.79412.99372.16432.31880.0701.07252.77982.98142.15082.30670.0711.07362.76572.96932.13762.29490.0721.07472.75192.95732.12462.28320.0731.07572.73822.94552.11182.27170.0741.07682.72472.93402.09912.260382 续表D.3.50.0751.07792.71142.92262.08672.24920.0761.07902.69832.91132.07442.23810.0771.08002.68532.90022.06232.22730.0781.08112.67262.88942.05032.21650.0791.08222.65992.87862.03862.20620.0801.08332.64752.86802.02692.19570.0811.08442.63522.85752.01552.18560.0821.08552.62312.84722.00422.17540.0831.08652.61112.83701.99302.16550.0841.08762.59922.82701.98202.15570.0851.08872.58752.81711.97112.14600.0861.08982.57592.80731.96042.13640.0871.09092.56452.79761.94982.12700.0881.09202.55322.78811.93932.11760.0891.09312.54212.77871.92902.10860.0901.09422.53102.76941.91872.09940.0911.09532.52012.76021.90872.09060.0921.09642.50932.75111.89872.08180.0931.09752.49862.74211.88882.07290.0941.09862.48812.73331.87912.06430.0951.09972.47792.72461.86952.05580.0961.10082.46732.71591.85992.04730.0971.10192.45712.70741.85052.03900.0981.10302.44702.69891.84122.03070.0991.10412.43702.69061.83202.02270.1001.10522.42712.68231.82292.01470.111.11632.33332.60461.73711.93910.121.12752.24792.53451.65951.87710.131.13882.16952.47071.58891.80940.141.15032.09722.41231.52411.75320.151.16182.03002.35851.46451.70150.161.17351.96742.30881.40921.65370.171.18531.90882.26251.35781.60940.181.19721.85372.21931.30981.598182 续表D.3.50.191.20931.80182.17881.26491.52950.201.22141.75272.14081.22271.49340.211.23371.70262.10491.18291.45930.221.24611.66202.07101.14541.42730.231.25861.61992.03891.10991.39690.241.27131.57982.00841.07621.36810.251.28401.54151.97931.04431.34090.261.29691.50481.95171.01391.31490.271.31001.46971.92530.98491.29020.281.32311.43601.90000.95731.26660.291.33641.40361.87580.93091.24410.301.34991.37201.85260.90571.22260.311.36341.34251.83040.83151.20180.321.37711.31361.80890.85831.18200.331.39101.28571.78830.83611.16300.341.40501.25871.76850.81471.14460.351.41911.23271.74930.79421.12700.361.43331.20751.73080.77451.11010.371.44771.18321.71290.75541.09360.381.46231.15961.69560.73711.07790.391.47701.13671.67890.71491.06260.401.49181.11451.66270.70241.04780.411.50681.09301.64700.68591.03350.421.52201.07211.63170.67001.01970.431.53731.05181.61690.65461.00630.441.55271.03211.60250.63970.99330.451.56831.01291.58860.62530.98070.461.58410.99431.57500.61140.96850.471.60000.97611.56170.59790.95660.481.61610.95841.54890.58480.94510.491.63230.94121.53630.57210.93380.501.64370.92441.52410.55980.92290.511.66530.90811.51220.54780.91230.521.68200.89211.50060.53620.901982 续表D.3.50.531.69890.87661.48920.52500.89190.541.71600.86141.47810.51400.88200.551.73300.84661.46730.50340.87250.561.75070.83211.45670.49300.86310.571.76830.81801.44640.48300.85410.581.78600.80421.43630.47320.84510.591.80400.79071.42620.46370.83650.601.82210.77751.41670.45440.82800.611.84040.76461.40730.44540.81970.621.85890.75201.39800.43660.81160.631.87760.73971.38890.42800.80360.641.89650.72771.38000.41970.79600.651.91550.71591.37130.41150.78820.661.93480.70431.36270.40360.78090.671.95420.69301.35430.39590.77370.681.97390.68201.34610.38830.76650.691.99370.67111.33800.38100.76560.702.01380.66051.33010.37380.75280.712.03400.65011.32230.36680.74610.722.05440.63991.31470.35990.73940.732.07510.63001.30720.35320.73290.742.09590.62021.29980.34670.72660.752.11700.61061.29260.34030.72040.762.13830.60121.28550.33410.71440.772.15980.59201.27850.32800.70840.782.18150.58291.27160.32210.70270.792.20340.57401.26490.31630.69690.802.22550.56531.25820.31060.69120.812.24790.55681.25170.30500.68560.822.27050.54841.24520.29960.68020.832.29330.54021.23890.29430.67490.842.32640.53211.23260.28910.66970.852.33970.52421.22650.28400.66440.862.36320.51651.22050.27900.659382 续表D.3.50.872.38690.50881.21450.27420.65450.882.41090.50131.20860.26940.64950.892.43510.49401.20290.26470.64450.902.45960.48671.19720.26020.64000.912.48430.47961.19160.25570.63520.922.50930.47271.18600.25130.63060.932.53450.46581.18060.24700.62600.942.56000.45911.17520.24290.62180.952.78570.45241.16990.23870.61720.962.61170.44591.16470.23470.61300.972.63790.43961.15950.23080.60880.982.66450.43331.15440.22690.60460.992.69120.42711.14940.22310.60041.002.71830.42101.14450.21940.59641.13.00420.36561.09830.18600.55881.23.32010.31851.05750.15840.52591.33.66930.27821.02100.13550.49721.44.05520.24370.98810.11620.47121.54.48170.21380.95820.10000.44821.64.65300.18800.93090.08630.42751.75.47390.16550.90590.07470.40861.86.04960.14590.88280.06470.39151.96.68590.12880.86140.05620.37582.07.38910.11390.84160.04890.36132.18.16620.10080.82300.04260.34802.29.02500.08930.80570.03720.33562.39.97420.07910.78940.03250.32422.411.02320.07020.77400.02840.31352.512.18250.06230.75960.02490.30352.613.46370.05540.74590.02190.29422.714.87970.04930.73290.01920.28542.816.44460.04380.72060.01690.27732.918.17420.03900.70890.01480.26933.020.08550.03470.69780.01310.262182 续表D.3.53.122.19800.03100.68710.01150.25513.224.53250.02760.67700.01010.24853.327.11260.02460.66730.00890.24243.429.96410.02200.65800.00790.23653.533.11550.01960.64900.00700.23083.636.59820.01750.64050.00620.22543.740.44730.01560.63220.00550.22043.844.70120.01400.62430.00480.21553.949.40250.01250.61660.00430.21084.054.59820.01120.60930.00380.20634.160.34030.01000.60220.00330.20214.266.68630.00890.59530.00300.19804.373.69980.00800.58870.00260.19414.481.45090.00710.58230.00220.19034.590.01710.00640.57610.00210.18664.699.48430.00570.57010.00180.18324.7109.94720.00510.56430.00160.17984.8121.51040.00460.55860.00140.17664.9134.28980.00410.55310.00130.17345.0148.41320.00370.54780.00110.170482 附录E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E.1地下水量均衡法E.1.1水量均衡法适宜进行区域或流域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对于选定的均衡域,在均衡计算期内水量均衡应采用下式。(E.1.1)式中:—地下水开采总量(m3/d);—地下水各种补给量之和(m3/d);—地下水各种排泄量之和(m3/d);—均衡域内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E.1.2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按下列公式计算:对于承压含水层:(E.1.2-1)对于潜水含水层:(E.1.2-2)其中:F—均衡域面积(m2);—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给水度;—均衡期内,均衡域地下水水位变幅,m。E.1.3均衡期可选择5年、10年或20年。各均衡要素选取应根据评价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各均衡要素的计算,参见《供水水文地质手册》中的计算方法。E.2地下水流解析法E.2.1应用条件地下水流解析法可给出在各种参数值的情况下渗流区中任何一点上的水位(水头)值。此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含水层几何形状规则、方程式简单、边界条件单一的情况。E.2.2预测模型1稳定流1)潜水含水层无限边界群井开采情况(E.2.2-1)式中:—潜水含水层初始厚度(m);—预测点稳定含水层厚度(m);—含水层渗透系数(m/d);—开采井编号,从1到n;—第开采井开采量(m3/d);82 —预测点到抽水井的距离(m);—第开采井的影响半径(m)。2)承压含水层无限边界群井开采情况(E.2.2-2)式中:—预测点水位降深(m);—第开采井开采量(m3/d);—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m2/d);—第开采井的影响半径(m);—预测点到抽水井的距离(m);—开采井编号,从1到n。2非稳定流1)潜水(E.2.2-3)(E.2.2-4)式中:—潜水含水层初始厚度(m);—预测点稳定含水层厚度(m);—含水层渗透系数(m/d);—第开采井开采量(m3/d);—井函数,可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取井函数的值(《地下水动力学》);—给水度;—开采井编号,从1到n;—预测点到抽水井的距离(m);—含水层平均厚度(m);—为自抽水开始到计算时刻的时间。2)承压水(E.2.2-5)(E.2.2-6)(E.2.2-7)式中:—预测点水位降深(m);—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m2/d);—第开采井开采量(m3/d);—井函数,可通过查表的方式获取井函数的值(《地下水动力学》);82 —预测点到抽水井的距离(m);—开采井编号,从1到n;—含水层的释水系数。3直线边界附近的井群1)直线补给边界①承压含水层的井群(E.2.2-8)式中:—n个开采井在计算点处产生的总降深(m);—导水系数(m2/d);—第开采井的抽水量(m3/d);—计算点至第个实井的距离(m);—计算点至第个虚井的距离(m);—开采井的总数。②潜水含水层中的井群(E.2.2-9)式中:—预测点处稳定含水层的厚度(m);—潜水含水层的初始厚度(m);—渗透系数(m/d);—第个开采井的抽水量(m3/d);—计算点至第个实井的距离(m);—计算点至第个虚井的距离(m);—开采井的总数。计算出后,再由得到降深值。2)直线隔水边界①承压含水层中的井群(E.2.2-10)式中:—n个开采井在计算点处产生的总降深(m);—导水系数(m2/d);—第开采井的抽水量(m3/d);—计算点至第个实井的距离(m);—计算点至第个虚井的距离(m);—含水层的释水系数;—开采井的总数。82 ②潜水含水层中的井群(E.2.2-11)式中:—预测点水位降深(m);—潜水含水层的初始厚度(m);—,为渗透系数,为潜水含水层的平均厚度;—给水度;—第个开采井的抽水量(m3/d);—计算点至第个实井的距离(m);—计算点至第个虚井的距离(m);—开采井的总数。E.3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E.3.1应用条件求解复杂的水动力弥散方程定解问题非常困难,实际问题中多靠数值方法求解。但可以用解析解对数值解法进行检验和比较,并用解析解去拟合观测资料以求得水动力弥散系数。E.3.2预测模型1一维稳定流动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1)一维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示踪剂瞬时注入(E.3.2-1)式中:—距注入点的距离(m);—时间(d);—时刻处的示踪剂浓度(mg/L);—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横截面面积(m2);—水流速度(m/d);—有效孔隙度;—纵向弥散系数(m2/d);—圆周率。222222222)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E.3.2-2)式中:—距注入点的距离(m);—时间(d);82 —时刻处的示踪剂浓度(mg/L);—注入的示踪剂浓度(mg/L);—水流速度(m/d);—纵向弥散系数(m2/d);—余误差函数(可查《水文地质手册》获得)。222222222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1)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E.3.2-3)式中:,—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时间(d);—时刻点,处的示踪剂浓度(mg/L);—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水流速度(m/d);—有效孔隙度;—纵向弥散系数(m2/d);—横向方向的弥散系数(m2/d);—圆周率。222222222)连续注入示踪剂—平面连续点源(E.3.2-4)(E.3.2-5)式中:,—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时间(d);—时刻点,处的示踪剂浓度(mg/L);—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单位时间注入示踪剂的质量(kg/d);—水流速度(m/d);—有效孔隙度;—纵向弥散系数(m2/d);—横向方向的弥散系数(m2/d);—圆周率;—第二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可查《地下水动力学》获得);82 —第一类越流系统井函数(可查《地下水动力学》获得)。22222222E.4地下水数值模型E.4.1应用条件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问题,并可以预测各种开采方案条件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即预报各种条件下的地下水状态。但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等)的模拟评价。E.4.2预测模型1地下水水流模型对于非均质、各向异性、空间三维结构、非稳定地下水流系统;1)控制方程(E.4.2-1)式中:—贮水率(1/m);—水位(m);,,—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渗透系数(m/d);—时间(d);—源汇项(1/d);2)初始条件(E.4.2-2)式中:—已知水位分布;—模型模拟区。3)边界条件①第一类边界(E.4.2-3)式中:—一类边界;—一类边界上的已知水位函数。②第二类边界(E.4.2-4)式中:—二类边界;—三维空间上的渗透系数张量;—边界的外法线方向;—二类边界上已知流量函数。③第三类边界82 (E.4.2-5)式中:—已知函数;—三类边界;—三维空间上的渗透系数张量;—边界的外法线方向;—三类边界上已知流量函数。2地下水水质模型水是溶质运移的载体,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应在地下水流场模拟基础上进行。因此,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包括水流模型(见E.4.2.1)和溶质运移模型两部分。1)控制方程(E.4.2-6)式中:—迟滞系数,;(E.4.2-7)—介质密度[mg/(dm)3];—介质孔隙度;—组分的浓度(mg/L);—介质骨架吸附的溶质浓度(mg/L);—时间(d);,,—空间位置坐标(m);—水动力弥散系数张量(m2/d);—地下水渗流速度张量(m/d);—水流的源和汇(l/d);—源或汇水流中组分的浓度(mg/l);—溶解相一级反应速率(l/d);—吸附相反应速率,L/(mg·d);。2)初始条件(E.4.2-8)式中:—已知浓度分布;—模型模拟区。3)定解条件①第一类边界—给定浓度边界(E.4.2-9)式中:—表示定浓度边界;—一定浓度边界上的浓度分布。82 ②第二类边界—给定弥散通量边界(E.4.2-10)式中:—通量边界;—边界上已知的弥散通量函数。③第三类边界—给定溶质通量边界(E.4.2-11)式中:—混合边界;—上已知的对流—弥散总的通量函数。82 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应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82 引用标准名录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3、《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4、《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5、《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7、《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1×(条文说明) 修订说明  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GB50027-201X),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X年X月X日以第XXXX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是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总院,参编单位是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冶金勘察研究总院、国家电力总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主要起草人员是彭易华、龙建中、陈树林、张锡范、韩再生、韩国良、李天成。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调整了勘察阶段的划分;2.完善了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3.补充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相关要求;4.增加了5个附录。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工程建设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实践经验。为便于广大施工、监理、设计、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1 目次1总则843基本规定854水文地质测绘874.1一般规定874.2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884.3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885水文地质物探896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906.1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906.2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906.3抽水孔过滤器916.4勘探孔施工927抽水试验937.1一般规定937.2稳定流抽水试验957.3非稳定流抽水试验967.4试验资料整理968地下水动态观测978.2水位观测978.3水量观测979水文地质参数计算989.1一般规定989.2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989.3给水度和释水系数1039.4降水入渗系数1039.5影响半径10410地下水资源评价10510.1一般规定10510.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0510.3地下水质量评价10911环境评价和地下水资源保护11111.2环境现状评价11111.3环境预测评价11111.4地下水资源保护11183 1总则1.0.1多年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各地相继出现了诸如水量减少、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一系列与生态环境失衡所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了把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了强调。1.0.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农村集镇和乡镇企业迅速兴起,同时也增加了对用水的需求。由于地下水具有许多地表水不可比拟的优点,所以集镇和乡镇企业都越来越多地利用地下水。事实上,不少单位已承担过这方面的任务,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向委托单位提交了勘察资料。鉴于上述,故本标准的适应范围相应地扩大到城乡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察。114 3基本规定1.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以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地下水动力学为基础,通过水文地质测绘、污染源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项工作和手段,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赋存条件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提出地下水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集水构筑物型式和布局的建议,为供水设计提供依据。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特点是:属工程建设系列,是工程勘察的一个专业;勘察工作分阶段性;水文地质试验以野外抽水试验为主,且侧重稳定流;核心是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关键是补给量的论证。1.0.2勘察纲要是根据搜集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结果编制的,是指导勘察工作、编制各项具体计划以及检查所完成工作的主要依据。考虑到勘察纲要用语在许多部门和系统已习用多年,同时又为避免与设计部门的有关设计书相混淆,所以本标准仍沿用“勘察纲要”的称谓。由于勘察纲要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且有些内容如施工进度、人员设备、经济预算等,又多属经营管理和劳动定额方面的范围,加之大小工程的勘察内容和工作量悬殊很大,故本标准未编勘察纲要内容提纲,仅在条文中提出编制的基本要求。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需要来编制,并且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充分搜集已有资料,避免与前人工作重复;二是现场踏勘必须认真,避免遗漏重要的地质、水文地质现象。1.0.3本条强调的勘察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是根据一系列因素,结合勘察区具体情况及拟选用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合考虑确定的。条文所述诸因素中的“拟选用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其含义是不同的资源评价方法对勘察工作量的大小及其布置的要求是不同的。譬如,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与传统的稳定流解析法有所不同。数值法要求勘探孔应在勘察区有控制性的布置,以查明边界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主,而且抽水试验应采用非稳定流方法等。强调资源评价方法与勘察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综合考虑,旨在获得的勘察资料有的放矢,实用可靠。1.0.4标准第3.0.3条,对影响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内容和深度应综合考虑的诸多因素作了规定,其中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列在首位。为了正确指导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合理确定勘察工作的规模,以达到技术和经济效果的统一,本条将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三类,详见表3.0.4。该表所列特征内容,主要以构造、岩性、地貌为构架,并辅以含水介质及地下水的基本特征作补充而选择的。这与传统的水文地质理论,即构造、岩性和地貌是影响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制约一个地区地下水形成和赋存机制的主导因素是相吻合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实际工作中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3.0.4中所列的各种特征,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因此在工作初期,当把握不准时,可把复杂程度提高一个档次处理。其次,规定本条文后,在使用表4.1.6时可按表中注②的规定执行;当使用表6.1.4时,在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大数值;反之,则相反;条件中等时,则采用中间值。114 1.0.1需水量是用户根据用水需要提出的,是供水勘察委托任务书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勘察单位和业主签定勘察施工合同内容的重要依据。不言而喻,勘察单位按合同协议布置勘察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即组织一定的勘察规模,为用户找到的水源地,其允许开采量应满足需水量,用户方可验收。条文中按需水量大小将拟建水源地规模划分为五级,是参照各部门有关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制订的。1.0.2上世纪80年代修订规范(TJ27-78)时,国家计委标准定额局明确指出,水文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应按储发[1987]27号文的规定修改。所以,规范(GBJ27-88)将水文地质勘察划分为地下水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五个阶段,以适应各部门和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不同要求。但是,经过十余年的施行,上述划分不适合供水勘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规范(GB50027-2001)将供水勘察阶段调整为普查、详查、勘探和开采四个阶段。值得指出的是,水文地质勘察虽然划分为四个阶段,但核心的阶段应是初勘和详勘,普查和开采则可认为是核心阶段的前后延伸。规范(GB50027-2001)版本在2013年复审时,建议修改为初勘、详勘和开采三个阶段。针对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设部城建司于1993年颁发了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规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设计前期、设计阶段、设计后期三个阶段。设计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后期工作包括配合施工,参加工程试运行,设计回访,工程设计总结等。无疑,供水设计的全过程也应基本如此。由于全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已于1994年全部完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已基本查清,而且《中国水功能区划》已颁布试行。因此,既有水文地质资料已满足供水设计前期的要求。本次针对供水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设计后期确定了三个勘察阶段。对于具体的勘察工程,不必循序逐一进行,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对勘察阶段进行简化与合并。这样对节省勘察费用,缩短水源地建设周期都是有利的。所以,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勘察阶段均可简化与合并:一、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需水量容易得到满足的工程;二、只有一个水源地方案;三、初勘过程中,设计部门根据所获初步资料能确定水源地;四、勘察阶段难以划分的基岩地区找水。1.0.3本条文按三款分别对不同勘察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深度作了明确规定。条文中强调各阶段提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相应满足A、B、C各级精度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应达到的标准。本标准第10.2.33条对此已有明确规定。114 1水文地质测绘1.1一般规定4.1.1、4.1.2地下水水源地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一般是在已有水文地质测绘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4.1.2条可理解为应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搜集相应精度的水文地质测绘图件。水文地质测绘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有其独立性。鉴于这种情况,也是为了对被利用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测绘资料进行研究和校核,本标准规定了测绘的一般要求。显然,独立完成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本标准的规定是不够的,还需遵循相应的技术标准的要求。4.1.3同时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时,除考虑地层单元的划分外,还应考虑地质测绘地层单元划分的规定。重要地质现象如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应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单独划分,必要时可扩大比例尺表示。4.1.6观测点数量和观测路线长度是表征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精度的主要指标。表4.1.6中数据没有按不同地区分别要求,在执行本条文时可理解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采用小数值;反之,采用大数值。当采用遥感影像判释进行水文地质填图时,观测点和观测路线长度可减少。4.1.7水文地质剖面是研究、分析测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分布特征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的重要图件。宜在测区纵横方向及主要水文地质现象部位测制水文地质剖面图。4.1.9水文地质遥感是利用既有遥感影像资料进行水文地质判释与填图,可减少水文地质测绘的野外工作量和提高图件的精度。遥感影像资料一般包括航空像片、陆地卫星影像和热红外图像等。应用遥感影像判释与填图,一般分为室内初步判释、野外检验和室内复制三个步骤。室内初步判释的成果图可用于勘察纲要的编制;野外检验的成果图,可用于圈定富水地段和确定孔位;复判后的成果图,可成为水文地质图。遥感影像比例尺的选用,应以保证图像质量获得最佳判释效果为原则。从使用情况来看,遥感像资料的不同,所选用的比例尺也不一样。近年来,遥感图像的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而且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雷达遥感技术不断成熟,不少学者可利用光、热红外和微波等多种遥感探测工具,定量反演地表相关因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建立与地下水相关的理论和统计模型。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一般不用卫星影像,而是利用遥感数据。4.1.10本条规定了遥感影像水文地质判译的基本原则,有关遥感影像的判译原则、方法等可参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遥感技术规范》CECS34∶91的规定执行。4.1.11114 遥感影像水文地质填图的野外验证工作必不可少。采用地质遥感法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有些资料如地层、地质构造的产状、性质,井、泉所属含水层类型、水位、水质、水量等,在遥感影像上难以获见;有些资料在室内很难得出正确的判译成果。因此,必须到野外实地验证、补充。4.1.12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与水文地质测绘相同,观测路线采用穿越法,有意义的地段采用追索法,或者两者相结合。利用遥感影像资料填图的目的:一是提高成图的精度;二是减少野外工作量。两者比较,前者是主要的。条文中有关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的数量要求,是根据我国14个应用航片填图的有关技术数据统计得出的。执行本条款时,应根据图像可判程度,地区的研究程度以及影像上难以获见资料的多少等综合确定。1.1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4.2.1~4.2.10水文地质测绘的内容和要求等规定,都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执行时应结合勘察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勘察阶段、勘察任务的要求有所侧重。水文地质测绘要重点调查研究与水文地质及水文地质环境有关的地貌、地质现象。如河谷、冲沟、阶地、岩溶及山前冲、洪积扇等地貌的调查;砂、砂砾石层等松散堆积层及碎屑岩、可溶岩和风化岩等可能含水地层和含水岩石的调查;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具有储水空间的地质构造的调查等。1.2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4.3.1~4.3.10本节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区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条件,规定了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其调查内容、调查范围和工作精度,应根据接受任务的技术要求和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114 1水文地质物探5.0.1水文地质物探方法很多。由于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同,各种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因此,宜结合勘察区的场地条件、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探测目的,选用合适的方法。由于物探方法的局限性和成果的多解性,在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以上复杂地区宜进行两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以相互验证,求得共解。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实施“贫水区先进找水技术和设备引进”项目,从法国IRIS公司引进了核磁共振找水系统(NUMIS),在饮水困难区的地下水勘察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于2004年开始实施“深层地下水先进找水技术和设备”项目,从美国Geomtrics公司引进了Stratagem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在构造裂隙水与深部隐伏含水层(组)的勘察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翁纳尔(Wenner)法探查海岸带含水层的咸淡水界面的深度是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的探查方法,作为监测海水入侵的手段是十分适宜的。可用锶同位素示踪剂法探查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5.0.2水文地质物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被探测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性(如电法、磁性等),通过测定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空隙和地下水的物性显示,判断含水层(带)和地下水的存在、分布。因此,只有当被探测体基本满足探测方法的使用条件时,才能得出较好的效果。本条文规定了采用物探时,被探测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考虑到各种物探方法的适用条件不尽一致,因此只能对被探测体的共性要求作出一般规定。5.0.5水文测井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成功,为提高钻探取样的精度,做到一孔多用,在勘探孔中配合进行物探水文测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譬如采用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等方法测井,可为确定含水层深度、厚度和结构提供依据;在抽水试验过程中进行流量测井,抽水后进行扩散法测井,均可提高含水层渗透性和涌水量确定的精度。114 1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1.1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1.1.1钻探是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合理地布置勘探孔,直接关系到整个勘察工程的质量。在程序上,勘探孔的布置应在水文地质测绘和物探工作之后,即在获取水文地质测绘资料和物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布置,以避免勘探孔布置的盲目性。1.1.2布置勘探孔的目的,一是查明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二是取得计算参数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所需的资料。本条为强调勘探孔的布置应满足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需求,特加注规定。当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时,需侧重对水资源计算区边界的勘察,并满足计算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区的要求,以避免以往采用传统的解析方法评价资源时,勘探孔的布置侧重在拟建布井的范围内,而对外围(或补给区)地段考虑较少。6.1.3~6.1.51勘探钻孔的布置方式1)松散层地区:从大量工程实例来看,基本上都是采取垂直地下水流向或地表水体布置(当拟在岸边取渗透水时,勘探线以平行地表水体岸边线布置为主)。因此,本标准依据这些资料,对比较常见的各类地区的钻孔布置方式按类型作了规定。2)基岩地区:通过多年来大量的基岩地区勘探找水工作,已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如运用构造、地质力学和新构造等方法寻找储水构造,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然而,应如何合理在这些储水构造布置勘探方案,从目前了解到的资料来看,仍然缺乏研究和总结。本标准所规定的勘探孔位的选择,都是以往工作经验的总结,且这些地段或部位往往较多成为取水地段。因此,基岩地区的勘探孔布置方案,仍有待今后继续调研并加以补充。2松散层地区勘探线、孔的间距本标准对松散层地区勘探线、孔的间距,还是保留了常用的剖面线距和孔距形式。从收集的工程实例来看,凡采用这种布孔方式的工程,其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一般均采用解析方法。当采用其他方法(如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可不受这种传统布孔方案的限制,应以满足数值模型对评价勘察区水资源的需要来布置勘探孔。1.2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1.2.1勘探孔深度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和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确定的,不能规定一个具体的数值。为此,本条文只作了原则的规定,即应钻穿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带)或含水构造带。这样规定,是基于正确取得水文地质数据和参数及评价地下水资源的需要。但是本条文不能理解为在勘探工程中所有的勘探孔都要求钻穿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譬如,当勘察区地下水丰富,远远大于需水量要求时,勘探孔深度也可根据具体任务要求来定。条文中的“有供水意义”,应理解为是针对任务的“需水量”而言的。114 6.2.4本条文对止水的规定与要求,主要是针对勘探孔而言的。同样,作为长期观测孔,为保证观测资料的正确,也应分层止水。本标准以注的形式对此作了规定。6.2.6旨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搜集、研究和利用已有资料,合理设计钻孔结构,达到节省勘察费用,提高效益的目的。1.1抽水孔过滤器1.1.1过滤器种类繁多,结构各有不同。本条对过滤器的类型作了推荐性和允许性规定,勘察时应根据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性特征,合理选用。包网过滤器对观测精度影响较小,因此,观测孔宜采用。关于过滤器类型的选择,对粗砂、中砂含水层而言,不使用包网过滤器,而对细砂、粉砂含水层则使用包网过滤器。这样,不仅能节省勘察成本,降低施工难度,而且由于抽水孔抽水是为求取参数,抽水时间不长,包网过滤器对试验资料精度影响不大。1.1.2松散层中的一些专门试验报告和有关的生产实践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抽水试验过滤器的直径增加,其出水量随之相应增加。当直径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出水量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少。譬如,过滤器直径大于200mm时,出水量增加的幅度一般就很小。据此,当采用φ200mm过滤器抽水孔的出水量去推算大口径生产井的出水量,可以理解为,其误差相对的会小一些。另外,从施工条件来看,为在松散层地区设置φ200mm过滤器,一般需钻凿φ300~500mm的钻孔,这在勘察时容易满足。所以,本条文规定,“抽水孔过滤器直径,在松散层中宜大于200mm”。至于基岩勘探孔中的过滤器直径(或勘探孔直径),考虑到基岩勘探孔孔径过大时钻进困难,而过小又不能安装抽水设备,为至少能满足空气压缩机抽水的要求,并保证获得比较正确的抽水试验资料,所以本条文规定“在基岩层中,宜大于100mm”。1.1.3一些试验研究资料揭示了过滤器长度与出水量的关系,在相同条件下,抽水孔出水量随过滤器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过滤器长度达到某一数值后,出水量增加的幅度却很小,甚至毫无实际意义。由此,从实用的角度可以引出一个过滤器“有效长度”的概念,即指抽水孔的出水量增加强度<0.5,或进水量占整个抽水孔出水量90%~95%时的过滤器长度。据统计、计算分析在通常的出水量和水位下降值的情况下,过滤器“有效长度”大致为20~30m。条文对厚含水层中过滤器的长度可采用20~30m,在执行中可以理解为:当水位下降值较小或渗透性能较好的情况下,可采用20~30m;当水位下降值较大或渗透性能较弱的情况下,可采用30m或更长一些。另外,当确有把握采用某些计算公式换算不同过滤器长度的出水量时,也可采用其他数值。1.1.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管孔隙率宜大于15%,系参照《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的要求作的规定。1.1.5114 非填砾的包网过滤器的网眼尺寸及缠丝过滤器的缠丝间隙尺寸,都是引用原苏联国家规范关于均匀含水层非填砾过滤器尺寸的规定,沿用至今符合我国勘察抽水孔的实际情况。本条根据《管井技术规范》GB50297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碎石土类含水层的内容,使规定趋于完善。1.1.1填砾过滤器具有有效孔隙率大、水头损失小、进水渗透流速小、出水量大,并能防止涌砂堵塞,耐腐蚀的特点,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过滤器。填砾粒径大小对抽水孔的出水量具有重要影响,粒径过小、井壁进水面积减小,水跃值过大,影响出水量;粒径过大,含水层中的细颗粒就会进入抽水孔内,导致孔内淤积,严重者勘察孔报废。本条文中规定系数(6-8)是通过国内工程经验,并参考国外资料确定的。1.1.2关于填砾过滤器的滤料厚度的规定,多年来的工程实践证明是合适的,既有利于水量增加,又有利于钻探施工。1.2勘探孔施工6.4.1基岩钻孔由于孔壁稳定,应采用清水钻进。在松散层地区,当孔壁不易坍塌,钻进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为避免复杂的洗井工作,可采用水压钻进;反之,则应采用泥浆钻进。当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时,为了避免滤料层的淤塞,造成洗孔困难,应在下管前和充填滤料前换浆,将孔内的稠泥浆逐步换为稀泥浆。实践证明,充填滤料前换浆比下管前换浆更为重要。气化冲洗液包括水雾、泡沫、雾化泥浆和充气泥浆等。关于洗孔的质量标准,各行业标准中都有规定,有的是定性规定,有的是定量指标。本条文沿用定性标准。在机械洗孔方法的同时,也采用化学洗孔的方法,或者说既有机械功能又有化学功能的洗孔法,如焦磷酸钠和压风机联合洗孔法,液态二氧化碳洗孔法,二氧化碳喷压酸洗孔法,且洗孔效果均较好。据此,本条文强调选用洗孔方法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6.4.2勘探孔的成孔质量直接关系到勘察成果的质量。规定孔斜的要求,不仅能保证抽水试验正常进行,而且也能保证正确判定地层或孔隙岩溶的深度和位置。本条文规定孔斜不宜大于1.5°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我国常用的井斜仪的精度,其误差一般为±0.5°。本条文中规定,孔深误差不宜超过2‰,是综合分析了各行业所编标准的有关规定,为保证钻探精度而得出的。该数据包括了测量工具本身的误差和相应的观测误差。关于洗孔出水含砂量,其数值计算有质量比和体积比两种形式,且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我国的习惯做法是,在现场直接按体积比测定水中含砂量,无需再烘干称重换算成质量比,这样简便易行。故本条规定的含砂量数值为体积比。井水的含砂量大小直接关系到井的正常运行、使用寿命和地面变形。6.4.3钻探中的取样,直接影响鉴定地层的准确程度。为了保证地层鉴定和地质现象识别以及试验需要,本条文对钻探取样作了规定。如试验有特殊需要,应满足试验要求。在取样数量方面,各部级标准的要求出入不大,而且实际做法也基本相同。因此在综合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规定。对于试验用土样的鉴别,应强调在现场进行,尤其是砂土类和碎石土类。114 1抽水试验1.1一般规定1.1.1抽水试验方法因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与精度要求不同而异。为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抽水试验,应在单一含水层中进行,并采取措施,避免其他含水层的干扰。试验地点和层位应有代表性,地质条件应与计算分析方法一致。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成孔时宜在抽水孔过滤管外设置水位观测管,不设置观测管时,应估算过滤器阻力的影响。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主孔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可以求得较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群孔抽水试验。在影响半径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勘探孔中同时进行抽水试验,确定水位下降与总涌水量的关系,从而预测一定降深下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量下的水位下降值,同时为确定合理的布井方案提供依据。为数值法提供模拟原型的群孔抽水试验,应对计算域的流场作整体揭露。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一般在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不充沛或补给量不易查清,或勘察工作量有限而又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水源地,为充分暴露水文地质问题,宜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并用勘探孔实际出水量作为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依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初步查明分水层的渗透性及分布规律时,宜选择单孔抽水试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为查明含水层的渗透性和渗透各向异性时,宜在区内典型地段布置多孔抽水试验。7.1.4应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是确定地下水运动状态要素行之有效的测试手段。国外对稀释法和示踪法久已广为应用,且有成熟的经验。该法在国内水文地质勘察方面的推广应用也取得较佳效果。采用人工发射性同位素可测定松散含水层中渗透流速、实际流速、流向、有效孔隙度和弥散率等参数,进而可确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和弥散系数。7.1.5本条文说明如下:1关于观测孔布置的方向当地下水存在着坡度(尤其是水力坡度较大)时,在不同方向上的水头损失是不相等的。因此,需要根据试验的目的来考虑观测线的布置方向。譬如,为计算水文地质参数,观测线常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以减少水力坡度对计算参数的影响;若测量含水层不同方向的非均匀性和实测抽水的影响范围,可根据具体目的布置观测线;若需要查明边界条件时,应在边界有代表性的地段布置观测孔。2关于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为计算参数用的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应取决于从观测孔中测得的水位下降值是否符合计算公式中的要求。譬如常用的计算公式:114 (1)是假设地下水为层流和二维流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而没有考虑在产生紊流和三维流时所造成的水头损失。因此从观测孔中测得的水位下降值应满足推导上述公式的条件。观测孔距抽水孔的距离,一般当r>M时,紊流、三维流的影响就很小,对计算精度不会有大的影响。所以本标准规定,距抽水孔的第一个观测孔的距离宜大于含水层厚度。三维流的影响与抽水孔的出水量及过滤器直径的大小有关,如抽水孔出水量很小,过滤器直径比较大时,则第一个观测孔可以靠抽水孔更近一些。关于远观测孔的距离,一般要求从孔中测得的水位尽量不受含水层边界的影响且易于达到稳定,以便于资料的分析和采用多种方法计算水文地质参数。为此,原则规定“距第一个观测孔的距离不宜太远”。这样,也可保证孔中有较大的水位降,减少测量时的观测误差。上述规定,主要是为了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值求水文地质参数而制定的。若是为了实测影响范围或其他用途,则可不受其限制。3关于观测孔的数量观测孔的数量与所采用的计算公式的要求有关。为了能使用同一资料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相互比较,因此规定同一观测线上的观测孔数宜为3个。5关于观测孔过滤器的设置对观测孔过滤器的设置,要求置于同一含水层、同一深度,过滤器长度相同,以增强可比性,给分析、利用资料提供方便。7.1.8实践表明,采用数值法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时,有时需要反求参数,或识别和检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模拟域的水量、水位和边界条件方面的资料。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唯通过大流量、大降深的群孔抽水试验才能达到目的。所以本条文明确规定,在详勘阶段或采用数值法计算时,宜进行大流量、大降深的群孔抽水试验。此处用词为宜,表示允许选择。例如,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通过常规勘察手段能够查明补给和边界条件,利用地下水自然动态资料能满足数值法计算要求,就不必进行群孔抽水试验;反之,当计算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其补给和边界条件难以查明时,则必须进行开采性的群孔抽水试验。至于强调应以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为主,因为建立数值模型所需的含水层导水系数()、释水系数()、越流参数()及给水度()等水文地质参数,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是无法获得的。7.1.11本条强调观测孔和抽水孔在抽水前和抽水中,其中的静水位和动水位、动水位和出水量均应同步观测,目的是能完整地获得抽水孔出水量与抽水孔及各观测孔动水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水位是抽水试验的基础资料,必需正确测定和获得。若抽水前后自然水位发生变化,应分析原因(如降雨、气压、钻进生产用水等),予以校正。考虑到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恢复水位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需要,本条文规定,恢复水位的测量应按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观测时间间隔进行。114 7.1.14恢复水位观测的时间间隔,在最初的10min内,本条规定是间隔1min的测4次,间隔2min的测3次,这是根据目前地下水测试工具的现状做出的最低标准要求。今后随着测试工具的改进与普及,可将最初的时间间隔缩短至10s~30s,以使其更能反映出恢复水位在最初时间里的真实变化情况。7.1.15抽水试验时,出水量的量测方法很多,当流量为(1~300)l/s时,宜采用量水堰法,堰的设置应与流量大小相匹配,可根据表1选择。表1薄壁堰的适用条件及计算公式堰的类型形状特性适用条件(l/s)流量计算公式三角堰90°角1≤Q<70Q=0.014梯形堰边坡1∶0.2510≤Q<300Q=0.0186矩形堰Q>50Q=0.018注:表中公式符号:Q—流量(l/s);—堰中水头(cm);—堰口底宽(cm)。1.1稳定流抽水试验7.2.1稳定流抽水试验不宜少于3次下降,其理由是:1可以获得孔的抽水试验特性曲线,以便正确选择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公式;2有可能推算孔的出水量;3有可能验证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是否准确,例如采用3次不同下降值计算所得的渗透系数应基本一致。对可不作3次下降的抽水试验,在本条注中作了说明。迄今,潜水井的理论和实践一般是以水位下降值为1/2含水层厚度时的管井出水量作为管井最大出水量,即地下水资源计算参数——允许水位下降值宜为潜水含水层厚度的一半。当承压水完整井抽水动水位低于含水层顶板时,井附近的地下水流由承压变为无压状态,计算渗透系数应采用相应的公式。7.2.2稳定标准主要是看有无持续增大或变小的趋势,同时本条还给出了允许波动的范围值。本条文没有采用通常的“在多长时间的间隔内不超过某一数值”的规定。因为抽水试验中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水位变化不超过规定的数值,但是从相邻的时间间隔内水位变化的对比来看,水位实际上并没有稳定,而呈现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因此,动水位的稳定与否,单看水位的波动范围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考虑有无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的趋势。所谓“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指不同的抽水设备,可能出现的水位上下波动值。规定稳定延续时间,主要是为了检查抽水试验地段,由孔中抽出的水量与地下水对孔的补给量是否已经达到平衡。达到两者平衡的时间,对各种补给条件和不同颗粒组成的含水层是不一样的。实际上,一旦出水量与补给量能达到平衡时,稳定延续时间就没有必要太长,因为在整个稳定延续时间内,水位的波动已在允许范围内。据此,本条文对稳定延续时间规定的较短。但在补给条件较差的地区,应特别注意是否达到了稳定,必要时,应延长稳定延续时间。114 1.1非稳定流抽水试验7.3.1抽水孔出水量保持常量的规定是必要的,变量的方法(阶梯流量)也行。但通常总是以流量不变作为整理抽水试验资料方法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常流量的试验方法操作简便,而且还因为该方法应用广泛,资料丰富,研究的人员较多,研究时间较长,成熟度也高,将有利于保证成果质量。7.3.2在承压含水层中抽水时,采用关系曲线;在潜水含水层中抽水时,采用曲线。拐点是曲线上斜率的导数等于零的点。当有观测孔时,采用最远观测孔的(或)关系曲线。[(或)]关系曲线无拐点时,延续时间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宜使其水平投影在轴上的数值不少于两个对数周期。7.3.3本条文规定的观测时间,是根据尽量能满非稳定流公式“瞬时现象”的要求,又考虑到目前测试技术水平实现时空高分辨的可能性程度而综合确定的。本条文规定抽水开始后1min进行观测,以便观测数据在曲线上达到均匀分布。7.3.5群孔抽水试验,一般为定流量、一次降深抽水。但有时在有补给保证的前提下,可根据总出水量与水位降深关系推断允许开采量(在适当范围内)。7.3.6开采性抽水试验,一般是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补给条件不清的地区进行。由于这类地区评价地下水资源比较困难,用一般的解析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或可靠性不大时,需要借助开采性抽水试验来验证地下水补给量或确定允许开采量。由于这种抽水试验方法的工期长、消耗大,除特殊情况需在勘探阶段进行外,一般应利用开采井结合试生产进行。1.2试验资料整理1.2.1通过水位、流量历时曲线图,可以发现试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同时还可根据曲线变化趋势,判断稳定时间的起点和稳定时间的长短。绘制Q-S关系曲线是为了确定抽水孔的出水能力,推算抽水孔的最大可能出水能力和单位出水量,以及判别含水层的水力性质,检查抽水试验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1.2.2由于自然界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且目前对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经验总结和有关科研工作还不够深入,而抽水的情况和抽水试验的方法又多种多样,宜根据具体条件和公式的基本原理与适用条件合理选用。114 1地下水动态观测8.2水位观测1.1.1一般来说,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的布置,应能控制勘察区或水源地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动态。随着观测的目的,亦即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观测孔的具体布置也就各不相同。本标准考虑了采用数值法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应在有代表性的边界地段布置动态观测孔,并应保证对计算区各分区参数的控制,故本条文对此作了强调。8.2.3~8.2.3按时进行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并取得有关资料,对于正确认识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检验勘察成果的质量等,都是很重要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时间间隔,因条件和观测目的不同而异,如自然条件变化大时和变化小时不一样,目的不同时也不一样,等等。因此本条文规定的5~10d观测一次,只是代表一般情况下需要这样做。具体执行时,观测的时间间隔可因时、因地增长或缩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8.3水量观测8.3.1地下水水量观测应包括泉水涌水量、地下暗河径流量、人工开采量、疏干量和回灌渗入量的观测等内容。8.3.3水表是常用的量水设备,使用条件是水流不含沙石等杂物。水表的示值误差按国家标准规定。按过水断面开关,可将堰槽分为三角堰、矩形堰和梯形堰三种类型。其中,三角堰的灵敏度较高,适用于不大于100L/S的流量测验;矩形堰适用于高水头、有集(或贮)水池设施的流量测验;梯形堰适用于较大流量的测验。流速流量仪法是监测河流流量的一种常规方法,适用于泉流量监测。114 1水文地质参数计算1.1一般规定1.1.1水文地质参数是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必不可少的数据。为了准确地求得参数,不仅应对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作出规定,保证原始数据的精度,而且对参数计算的技术要求也应作出具体规定。鉴于目前对参数计算的经验总结和科研作得还不够,加之自然界的条件、抽水孔的情况和抽水试验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所以标准的规定很难满足各种情况下的计算需要。因此本标准只规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和列举少数最基本的计算公式,而譬如承压—潜水孔,非均质含水层中的孔的计算公式,以及非稳定流的越流公式,均没有列出。基岩裂隙含水层和岩溶含水层的参数计算方法也未能很好解决。故在选择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时,可不受本标准公式的限制,应根据勘察区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公式的适用范围,合理地选用公式,避免盲目地套用。具体选择何种参数计算公式,可在载有“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有关手册、指南和文选”中选用。9.1.3本标准所列的潜水井计算公式,除应符合含水层均质、等厚和产状水平等一般条件外,还应符合下降漏斗的坡度应小于1/4的条件。只有这样,实际情况与推导公式的假定条件(流线倾角的正弦用正切代替)才比较相符,计算结果的误差才可能在允许范围之内。1.2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9.2.1采用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的方法。对于单孔抽水试验,往往出现计算出的渗透系数不是常数且比实际数值偏小的问题。这除了由于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实际水文地质条件不符合外,还和抽水试验时井壁及其周围含水层中产生的三维流、紊流、井损的影响有关。若用单孔抽水试验的水位下降资料,则需尽可能消除这三种情况对水位造成的影响后,再进行计算。1当抽水试验关系曲线~s(或△h2)呈直线时,说明该抽水试验资料井损的影响小,可直接选用表D.1.1中的公式计算K值。2当抽水试验关系曲线~s(或△h2)呈曲线时,说明该抽水试验井损较大,在计算K值时,应消除这部分的影响值,以提高单孔计算K值的精度。本条文推荐采用截距法和插值法。理论推导可知,任何~s关系曲线均可采用一个高次方多项式表示:……(2)式中,……为待定系数而一次项系数可用下式表达:(3)114 由此可知,当求得值后,即可求得K值。1)插值法~s代数多项式。以四组~s抽水试验资料为例,则式可简化为:s=(4)采用均差表(见表2)求~s多项式及其待定参数a1。表2均差表nQ(m3/d)S(m)一阶均差二阶均差三阶均差四阶均差012340Q1Q2Q3Q40s1s2s3s4a11a12a13a14a22a23a24a33a34a44表中:a11=a12=a13=a14=a22=a23=a24=a33=a34=a44=则:(5)对式(5)展开得:(6)求得待定系数a1后,即可按本条款的规定,以1/a1取代相应公式中的/s[或/(H2-h2)]分别计算K值。在作均差表时,要求抽水段落在~s曲线上均匀分布,否则,需要在~s图上取等距点作均差表。对于~s多项式,其待定系数还可采用联立方程式或最小二乘法等其它方法求解。2)作图截距法。当s/~(或△h2/~)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待定系数a1(如图1所示)。作图截距法的应用条件是抽水试验资料的曲线关系应为抛物线型(即s=a1+a22)。当~s不是抛物线型时,即s/()不呈直线而呈曲线,则该资料包括的高次方项,且曲线的“截距”存在随意性,此时应使用插值法来描述抽水资料的一般表达式。114 图1s/Q(或△h2/Q)~Q关系曲线示意图为求得a1应做一次小下降的抽水,以使s/()关系曲线上能有一个实测点靠近纵轴,从而提高截距的精度。3表D.1.1中序号5、6两个非完整井公式由我国学者导出。与常用的国外公式(如马斯盖特公式、吉林斯基公式、巴布什金公式、纳斯列尔格公式等)进行对比验证的结果表明,标准列举的非完整井公式的计算精度是比较高的。9.2.2利用多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计算K值的方法,能较容易地消除单孔抽水试验时产生的三种情况的影响。表D.1.2中序号1、2两公式是常用的裘布依—蒂姆公式,但使用该式时常遇到两个问题:1)采用靠近抽水孔的观测孔资料时,算得的K值有偏小现象;2)采用远离抽水孔的观测孔资料时,算得的K值又往往偏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抽水没有达到稳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于没有考虑公式的适用条件,即抽水试验关系曲线s~lgr应成直线关系:s=(7)图2s(或△h2)~关系曲线示意图只有利用~114 曲线的直线段上的资料(也就是利用直线的斜率)才能得到准确的K值。因为靠近抽水孔的观测孔由于受孔周阻力的影响,容易偏离直线段;远离抽水孔的观测孔则受边界的形状和性质的影响,也将偏离直线段。因此在采用表D.1.2中公式时,要求观测孔内的s(或△h2)值在s(或△h2)~lgr关系曲线上能连成直线(如图2所示)。当然,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多种多样,抽水试验获得的s~关系曲线可能不出现理想的直线段,这时选择的计算数据具有一定的近似值。9.2.3配线法是利用曲线与曲线拟合,确定最佳拟合点,并用拟合点对应的、、s、t坐标值代入公式计算参数。实测曲线与标准曲线的重叠段不应小于一个对数周期。配线法最大优点是尽可能多地利用抽水试验的观测资料,避免个别资料的偶然误差,计算精度较高。直线法是用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m计算参数,并应满足相应的条件。直接解析法解算中,往往由于观测值的误差,绘制实测点的和关系时,因人为误差常导致直线斜率和截距的不准,使计算出的有关参数也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为此可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推求直线议程的斜率和截距,再用直线解析法求解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法进行求参计算可根据《供水水文地质手册》中“直线方程中斜率、截距的确定及水文地质参数推算公式”选择公式。9.2.4利用观测孔实测数据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确定最佳拟合点,并用拟合点对应的坐标值、、s、t代入公式(9.2.4-1)、公式(9.2.4-2)计算参数。当抽水试验时间足够长,使得观测孔实测数据曲线可以用外推确定最大降深,利用曲线上拐点处()切线的斜率m、降深S和时间t计算参数。当含水层导水系数T很大,越流参数B相当小,观测孔至抽水孔距离较小,实测的曲线看不出拐点时,可以用切线法确定参数,用外推法确定最大降深。9.2.5采用恢复水位资料计算K值,由于水位没有波动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故取得的原始数据精度比抽水试验时的高。在选用公式时,应注意试验结束前动水位的变化状态。根据动水位已稳定(如图3的实线曲线所示)或没有稳定(如图3虚直线所示),选用不同公式,并考虑满足公式的适用条件。114 图3s(或△h2)~lg(1+)关系曲线示意图9.2.6本条所列含水层渗透系数计算公式,是国内外有关单位对单孔同位素测试技术历时四十多年潜心试验研究而得出的。实践证明,该公式理论推导严格,方法可行,完全可以求得渗透系数。此项研究与试验成果详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同位素示踪测井》一书,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技术。故将其纳入本标准。求可采用下列公式:当为填砾过滤器时,(8)当为未填砾过滤器时,即,时,上述公式可简化为下式:(9)当为基岩裸孔不下入滤水管时,一般均直接采用。式中:、、——分别为滤水管内半径、滤水管外半径、勘探孔半径(m);、、——分别为滤水管(网)、滤料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的求取分述如下:(10)(注:此式仅适用于塑料管材,其他材质情况下的值则应另选算式)式中:—滤水管(网)孔隙率。(11)式中:——受滤料颗粒形状、样品选取和滤层厚度影响的值,一般可取=0.45;——筛余滤料占总质量50%的最大颗粒(或网眼)直径(cm)。(12)式中:——受含水层颗粒形状、取舍度,地层密度影响的系数;——标准的颗粒粒径。114 根据Hazen的经验,如时,则相同的砂,;不同的砂,;的任意砂,。此外,也可根据实际经验值直接估算或用迭代法试算求得。1.1给水度和释水系数9.3.1目前给水度的确定方法仍是采用实验室法、经验系数法、野外测定法和抽水试验法等;而释水系数的确定一般均采用抽水试验法。但从使用情况来看,这些方法都有不完善之处。实验室法需要的原状土样难于采取;由于自然界含水层结构复杂多样,经验系数法采用系数时必然带有随意性;野外测定法施工比较麻烦,而且受指示剂性质的影响很大,测定的结果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抽水试验法则受推导公式时假设条件的限制(如泰斯公式没有考虑补给和水的延迟释放等)。根据有些实例的计算,当抽水时间短时,得出偏小很多的结果;若抽水时间很长时,倘能确证没有补给参入,则结果尚较理想,而一旦有补给参入进来,则得出偏大很多的结果。总之,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只能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使用,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因此本节对给水度和释水系数只是定性地加以规定,在执行时应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9.3.2、9.3.3潜水含水层给水度和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计算公式(9.3.2-1)和(9.3.3-1)引自原苏联N·A斯克巴兰诺维奇著《水文地质计算》,1960年莫斯科版;式(9.3.2-2)和(9.3.3-2)引自《供水水文地质手册》第二册。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当无单孔抽水试验资料以及野外或室内试验资料时,可利用下述经验公式求得。(13)式中:K—渗透系数(m/d)。实践表明,潜水含水层给水度值与含水层渗透系K值具有相关关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水文地质专家H·HбинАЕМАН(宾杰曼)根据实践资料,就已得出潜水含水层给水度与渗透系数的上式关系。1.2降水入渗系数1.2.1国内陆续建立了一些地下水均衡场,这是研究有关地下水运动的野外实验室,应充分利用均衡场取得的数据和成果。地下水均衡场可以直接观测降水入渗量,并计算入渗系数,其观测数据比较精确可靠,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如果勘察区没有,而邻近地区有地下水均衡场,可根据水文地质比拟法间接采用这些观测值和计算值。1.2.2本条款列举的计算公式是根据降水入渗系数α的定义,结合平原区地下水运动的特点得出的,故只适用于平原区。此外,还应注意下列几点:1公式中应用了一个近似关系,即把降雨期的地下水位平均降(升)幅(Δh)看作是和降雨前相等的;114 2对有毛细现象,但在降雨前后毛细高度不变的含水层,可不考虑毛细水对μ值的影响;反之,则应考虑其影响;3当含水层分布较广,入渗条件因地段而异时,应分区分段计算,或取得有代表性的多点的α值,然后取加权(以降雨量为权)平均值;4公式只考虑由于降水直接入渗而引起的水位降(升),没有考虑降水期间由于其他因素可能造成的水位降(升);5公式求得的是一次降水过程的入渗系数;6基岩地区,由于μ值较难获得和含水层的非均匀性,一般不宜采用本公式。1.1影响半径9.5.1、9.5.2影响半径采用裘布依公式求得。但由于裘布依公式推导时的条件与实际不符,因此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值。此外,在没有观测孔的情况下,影响半径的确定,目前只能依赖于经验数据或经验公式。值得指出的是,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所求得的影响半径,在数值法计算中是不需要的。可以断言,随着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和数值法在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中的推广和应用,影响半径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会逐步淡化。114 1地下水资源评价1.1一般规定1.1.1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在认真分析、研究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计算参数、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水质类型、变化趋势、环境水文地质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的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和开发利用条件的综合计算、评价。因此,应充分具备条文规定的资料。1.1.2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质量及预测二者在开采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和趋势所进行的全面论证和计算。地下水资源评价资料是地下水水源地设计、开采和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1.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10.2.2地下水资源量尤其是允许开采量的计算、评价方法很多,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因此,应根据勘察阶段精度要求和勘察资料的获得情况,结合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计算、评价方法。10.2.3本条根据《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的要求,按地下水类型区对平原区、山丘区和水源地的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计算作了规定。山丘地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10.2.4本条文对地下水资源分类未作改动,仍采用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的分类方法。此分类方法突出了补给量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最终是提出允许开采量值,并论证其补给保证程度。因为在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开采可认为是人为排泄)运动过程中,补给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径流是补给的运动形式,排泄来源于补给。无补给的排泄,地下水终究会枯竭或滞流,其径流也就不复存在。勘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是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一般应根据需水量、勘察阶段、开采方案等要求和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地下水补给量的补给和储存量的调节,最终确定出允许开采量。所以,对于储存量不一定每个工程都要计算,只有在补给量不足时,才应计算储存量,并论证其动用后的可恢复性,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虽然储存量愈大,调节能力也愈强,但究竟能动用多少,仍是由补给量的补偿能力决定的。汲取超过年补给量补偿能力的开采量,则按此量建设的水源地不能成为稳定的开采水源。另外,应突出预计开采条件下的补给增量和排泄减量。10.2.6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诸多方法,均涉及到计算时段间的选择。例如,采用水均衡法时,涉及到均衡期;采用数值模拟进行地下水预报时,涉及到预报期;又如当利用泉或暗河作为供水水源时,标准第10.2.30条的第10、14、15款规定采用泉衰减方程法、泉流量频率曲线法、暗河流量频率曲线法、地下径流模数法、暗河断面截流法等水文分析方法时,也涉及到计算时段114 的选择。毋庸置疑,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时,其精度与计算时段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分三款对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计算时段作了规定,现具体说明于下:1采用“多年平均”作为计算时段。目前实际工作中大致有如下三种方法:一是采用平水年(P=50%)的丰、平、枯水季作为计算时段;二是采用勘察年份的前几年(如取前5年或7年);三是采用典型年组合,如取丰(P=25%)、平(P=50%)、枯(P=75%)水三年做为计算时段(如农田供水)。实际工作中常应用后两种。2采用需水保证率年份作为计算时段。这是在不考虑储存量或储存量小,其调节能力有限时而常用的方法。如以岩溶泉作供水水源时,以其流量频率曲线为依据,按需水保证率(P=95%或97%)要求直接进行评价;又如仅具有当年调节能力的孔隙潜水水源地,采用需水保证率年份的丰、平、枯水季做为计算时段。3采用连续枯水年组或设计枯水年组作计算时段。这是目前电力系统在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此类水源地地下水补给主要有大气降水、上游的地表径流及开采条件下的河水补给量。由于水源地面积小,前两项补给量有限,因此河水补给量往往占允许开采量的70%~80%,所以合理确定河水补给量是正确评价可采资源的依据。为此,须在地表径流丰水年组与枯水年组多年交替出现的变化规律中,选取对供水最不利的连续枯水年组做为计算时段。具体方法是,设已知河流年径流量的递减系列、、……,其总项数为,每项在序列中的序号为,用数学期望公式计算各项的经验频率。然后以各年河流年径流量的经验频率为纵座标,以年序为横座标,绘制该经验频率过程线,在P=50%以下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最大者为最不利的枯水时段。至于设计枯水年组,则是由连续枯水年频率组合起来的,即是由实测资料系列分析出来的,而不是人为拟定的。10.2.7条文中列举了地下水补给的5种途径。含水层之间的越层补给量的计算比较复杂,可根据抽水试验资料计算。其他途径的入渗补给指人工回灌、人工漫灌、雨洪坡面流、凝结水入渗补给量等。10.2.8计算公式即达西断面流量公式。如计算断面很长,含水层渗透系数、厚度及水力坡度变化较大时,可分段计算,然后迭加计量。地下径流模数的数值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因此,利用地下径流模数计算时,要充分考虑补给条件的变化和影响。10.2.101计算方法适用于河(渠)附近地区无地下水位动态观测资料,但具有完整的计量河(渠)流量的地区。式中,即上、下两个水文断面间河(渠)()与()的比率,可根据有关测试资料分析确定。据有关成果分析其取值范围一般为0.2~0.4,衬砌良好且常年过水的砂性土质河(渠)可取小值,未衬砌且间歇过水的黏性土质河(渠)可取大值。2计算方法实际为湖(塘)出入水量平衡法。计算时,式中的参数应取多年平均值。10.2.15本条规定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含水层以地下水径流补给为主的地区。114 10.2.16、10.2.17条文对全排型泉水和地下水主要以地表径流形式排泄时,采用水文分析法确定排泄量,以排泄量反求补给量作了规定。10.2.18、10.2.19条文分别规定了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储存量的计算方法。由于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的不平衡,地下水位常随时间而变化,因而地下水的储存量也随时而异。因此,可根据计算目的采用不同时段的储存量。含水层特征在空间上变化较大时,可分层分区计算。10.2.21式(10.2.21-1)系应用较广泛的柯夫达—阿维里扬诺夫公式。式中,根据经验,黏土一般为5m,粉质黏土4m,粉土3m,粉细砂2m。潜水蒸发系数C系潜水蒸发量与潜水蒸发强度之比,即(%),表示其相对的强度。10.2.22对同一地下水均衡单元或含水层而言,补给量和排泄量大致相等,只是运动形式不同,前者是流入(补给),后者是流出(排泄),因此,两者可利用同一方法正反运算求得。10.2.24河川基流量是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可通过分割河川径流量过程线的方法计算。10.2.30本条规定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开采量计算和确定的基本方法,有的主要用于区域性允许开采量的计算、评价,有的主要用于集中开采地段允许开采量的计算、评价。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评价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动态特征以及勘察资料,结合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选用。1水均衡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地下水埋藏较浅,补给和排泄条件较单一的地区,如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岩溶区。应用时应注意均衡区(范围、边界条件等)的确定、均衡要素(补给、排泄量等)的选择及均衡期的划分等。1)均衡区:原则上应为整个水文地质单元,但当勘察区或取水地段面积不大,仅为整个单元的一部分时,应分两种情况确定:一是以水源地或取水地段作为均衡区;二是将整个水文地质单元作为均衡区。但是不论何种情况,其计算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应分别满足相应勘察阶段精度的要求。2)均衡要素:包括各项补给量和消耗量,计算时应选择主要项目,避免重复。同时应注意均衡要素在开采前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并以计算和确定开采条件下的均衡要素为主。3)均衡计算时段:选择均衡计算时段时,应注意均衡要素在一年或多年内的变化,以及评价区的需水要求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具体选择可参考本标准第9.1.5条的规定。2可开采系数法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较高,并具有现状条件下地下水总补给量、水位动态、实际开采量长系列资料的地区。此法计算方便,关键在于正确选定可开采系数的值。可开采系数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14 1)由于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中,有一部分要消耗于水平排泄和潜水蒸发,故可开采系数不应大于1。2)开采条件良好[单井涌水量大于10m3/(h·m)]的地区,可开采系数宜选用较大值,一般为0.8~0.9。3)开采条件一般[单井涌水量为(2.5~10)m3/(h·m)]的地区,可开采系数宜选用中等值,一般为0.6~0.8。4)开采条件较差[单井涌水量小于2.5m3/(h·m)]的地区,可开采系数宜选用小值,一般不大于0.6。4地下水径流量法是以补给量反求允许开采量的方法。此法较简单,应用时应注意合理确定地下水径流量,同时要保证地下水的补给以地下水径流为主,不产生其他途径的补给量。5水文分析法主要依据水文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其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采用水文分析法确定允许开采量需有地表水径流量实测值与长系列的降水、径流量观测资料,并建立相关关系。回归分析中,回归线的误差范围宜用均方差判断,精度由剩余标准离差(S)来衡量。频率分析法中,经验频率曲线法应按月平均流量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成表,进行编号,计算频率,并绘制频率曲线;理论频率曲线法应计算流量均值()、离差系数()及偏差系数(),并绘制曲线。7比拟法适用于各种地下水资源类型区,主要在初勘阶段应用,有降深比拟法、下降系数比拟法、泉群最小流量比拟法等。应用比拟法确定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取决于两者水文、水文地质条件的相似程度。9、10运用地下水动力学的解析法计算、确定允许开采量。解析法的计算公式很多,选用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或地下水开采动态类型,分析、判定是采用稳定流公式还是非稳定流公式;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介质和边界条件,选择承压水井还是潜水井的公式。同时,还要考虑拟定的开采方案对计算的要求。解析法适用于含水层的均质性和各向同性程度较高、边界条件较简单,可概化为选定计算公式要求模式的评价区。实际上,除少数情况下可以直接运用解析公式计算允许开采量外,常是用解析公式计算允许开采量,再用水均衡法计算补给量,以论证其保证程度。其中,第10款规定的岸边渗入公式多为映射原理推导的公式。实际计算中,应考虑长期开采条件下淤塞对渗入补给的影响,以及附加降深对孔内水位的影响。12补偿疏干法,适合于具有周期性补给和含水层有调蓄能力的傍河、冲洪积扇、山间河谷等水源地。应注意的是,枯水期无补给或补给量不足时,其开采量与动水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丰水期所得到的补给量,除满足补给期设计开采要求外,还应具备全部补偿枯水期所动用储存量的能力。13运用下降漏斗法进行相关分析确定扩大允许开采量,适用于具有长年开采动态系列的稳定型水源地扩建允许开采量评价。15“全排型”和“非全排型”是一种相对的定性概念,所谓“全排型”是指绝大部分泉水溢出地表排泄。114 10.2.31数值法是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出现而发展的一种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目前应用十分广泛,效果较好。主要用于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常用的数值法有有限单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实际应用中,要重视数值模型的识别工作。识别数学模型的一般顺序为:先检验修正所选用的参数,再识别边界条件和数学方程。通过对数值模型的识别,使拟合误差降到最小,对水文地质条件的理解和数值模型的概化更符合实际。10.2.33本条文参照《地下水资源分级分类标准》GB15218-94的规定,结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实际,根据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现状,对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按三个阶段、三级精度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水文地质条件等研究程度作了相应规定。1.1地下水质量评价1.1.1勘察时地下水的质量评价需掌握评价区地下水及与开采含水层有水力联系的其他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针对用水目的评价拟建水源地的水质现状和已建水源地开采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水质变化。水源地水质评价是将水源地水质指标的监测结果与水质标准进行比较,判定水源地水质状况,是掌握水源地质量状况和安全供水的重要保障,是水源地水环境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1.1.2本条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有关规定,对地下水质量分类评价作出规定。1单项组分评价的地下水质量分类是依据我国地下水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基准值,参照生活、工业、农业等用水水质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低,原则上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原则上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农业用水和主要工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以及人体健风险为依据,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作生活饮用水,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CJ3020-1993对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指标、水质分级、标准限值等做出了相关规定,适用于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现阶段我国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主要根本《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限值。1.1.3本条对地下水质适用性评价作了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系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全文强制性标准),因此,生活饮用水应按此标准进行评价。工业用水,由于不同工业生产对水质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工业用途的水质要求,按生产或设计提出的水制裁要求或国家有关部门(行业)的现行相关标准进行评价。114 农业灌溉用水由于地区不同、土壤性质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对水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除应按《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可按当地的有关标准进行评价。1.1.1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质变化较大的地区,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水质特点进行分区,按区进行水质监测,根据水质与不同季节、与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相关关系曲线图,找出其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质评价。1.1.2在地下水已受到污染的地区,要注重污染指标的有关元素、离子及其含量的分析和研究,按地下水污染的类型、途径、程度和范围进行调查和评价,并提出防止水质继续污染的建议和处理受污染水质的措施。114 1环境评价和地下水资源保护11.2环境现状评价11.2.1~11.2.5本条文对环境现状评价的内容作了规定。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增加调查内容。主要是通过勘察期间的环境调查,全面掌握地下水开采前的初始环境状况,为准确进行环评提供依据。社会环境包括建筑物类型、密度和现状;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旅游区、文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指污染起始值,便于以后比照。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产生的土地次生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以及灌溉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土壤盐渍化、次生沼泽化等。11.3环境预测评价11.3.1~11.3.5通过搜集资料和现场对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区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拟建水源地水质的污染影响程度和潜在危害,并按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环境(水量、水质)变化、不良水文地质环境的灾害进行预测,并提出初步防治方案。1.1地下水资源保护11.4.1水源的勘察和水源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水源的保护实质上是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范畴。所以,从勘察地下水源开始,就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尽量避免或解决这些问题。由于过去仅从局部考虑,出现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不少地区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污染等。因此,对地下水的勘察、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强调“全面规划,合理开采,开源节流,化害为利”的原则。保护地下水源,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应在收集相关水文地质勘察、长期动态观测、水源地开采现状、规划及周边污染源等资料的基础上,用综合方法确定。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主要是:控制过量开采,防止地下水资枯竭;控制污染,防止水质恶化;控制水位降深,防止地面沉降与塌陷等不良水文地质现象发生。并组织地下水的长期观测工作。11.4.2114 在水源地勘察时,避免在开采量与补给量已经达到平衡,或水质已明显恶化,或已出现不良水文地质现象的同一地区继续增加开采量的勘察,除非该地区已采取了专门措施(如人工补给地下水)。否则,不仅增加开采量无保证,且使原水源地雪上加霜,甚至破坏生态环境。11.4.3在已采水源地的邻近地段勘察新水源或扩大已有水源时,只有在寻找到新的补给量(或原有补给量还有剩余)时才能建立新水源或扩大已有水源,避免形成袭夺同一补给量的格局。11.4.4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形势已十分严峻,截止2012年,我国东部的大型冲洪积平原浅层地下水遭到人为污染的面积已达50%甚至更多。国土资源部数据称,2009年全国城市地下水水质四类和五类的已占73.8%,2011年全国城市55%的地下水是较差至极差的水质;水利部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对857眼地下水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分类评价,结果显示适合生活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仅占21.2%。由于一些地区深部地下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并没有稳定绝对的隔水层,因此它们之间的越流一直在进行着,并随着深部地下水的开采,降落漏斗的加深和扩展,使浅层污染的地下水向深层地下水越流补给越来越强烈。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本条规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区和拟建水源地的选择宜避开污染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应远离污染源,并防止污染,这直接关系到饮水安全,水源污染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必须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勘探工作是对天然地层的一种“破坏”,俗称开了许多“天窗”,而使得水质优劣不同的地下水发生联系,甚至成为人为污染地下水的“捷径”。据此,本标准强调应认真做好井、孔的止水或回填等工作。114 修订说明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组成的修订组,修订完成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址勘察标准》。本标准是在原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址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基础上,结合近十多年来的勘察实践和新技术的开拓应用修订而成。现就修订工作情况简要说明如下:一、标准修订的主要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标准的技术要求以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可靠的可靠的技术成果为依据。对已经实践证明的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研究成果,纳入本标准。2.先进性原则。一方面积极收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另一方面所规定的标准处在社会平均的先进水平,通过尽力后定能达到。3.实用性原则,本标准的规定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方便应用执行。4.协调性原则。本标准兼顾了之神自身前后规定的统一和延续性,同时也考虑到与国家现行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统一。二、修订工作概况1.准备阶段:根据要求成立了标准修订组,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GB50021-2001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编制工作大纲。于2014年5月29日召开了首次会议,成立了修订组和制定修订大纲。2.征求意见阶段:修订组成员分工编写,并于2015年8月形成征求意见汇总稿,于2015年12月在武汉召开了修订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形成了征求意见初稿;2018年8月又对征求意见初稿进行了相关专家传阅修改完善,于2018年10月形成了正式的征求意见稿,拟于2018年11月将征求意见稿寄送30家单位征求意见。三、重要问题的说明1.为了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搜集的意见要求和市场实际使用情况调查,在标准附录中设置了5个附录,丰富了具体物探采用的手段、计算模型的选取参考等具体技术手段,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应用时能及时采用,增强了标准的实用性和现场技术指导性,故增设附录很有必要。2.关于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目前现行国家国家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为四个阶段,与现有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实际情况有一些不相符合,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完成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实际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以初勘、详勘、开采阶段为主,故本次修编时将勘察阶段调整为三个阶段。114 3.本规范纳入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如物探方法的增加,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地下水均衡法等方法。本标准共分11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与符号,基本规定,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地下水资源评价,环境评价与地下水资源保护。4.根据国家相关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要求,增加了地下水环境评价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等内容。四、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1.基岩地区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如何合理布置勘察方案及其地下水参数计算公式的选取等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2.地下水污染评价中的地下水修复方法建议等技术措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为便于广大设计、勘察、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标准》修订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等同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时参考。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