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50 KB
  • 34页

水工建筑物观测规程.doc

  • 34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水工建筑物观测规程 前   言  ——本标准由公司安全生产部归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审核人:   ——本标准批准:1 范围1.1 本规程包括对水电站大坝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岸坡和其他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的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1.2 本规程适用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土石坝安全技术监测资料整编规程》(SL169-96)《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DL/T5209-2005)各等级的水准测量技术规范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三角测量规程、规范3 总则3.1 大坝安全监测的意义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改善运行方式,以保正工程安全运行。3.1.1 监理运行期间大坝的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现象。3.1.2 掌握施工期大坝状况,满足施工需要。3.1.3 对水工建筑物观测资料及时研究分析,掌握其变形规律,以验证设计理论的正确性,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3.1.4 为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3.1.5监测部位:大坝、溢洪道边坡,厂房边坡、泄洪洞及导流洞堵头、发电引水隧洞、压力钢岔管。3.1.6测量内容:大坝表面变形、内部变形、面板应力、周边缝、面板与填涂料之间的脱空、面板垂直缝、坝基渗流渗压、坝基坝身渗漏、闸门开启适时库水位;溢流道边坡锚感应力、表面变形、深部位移、地下水位;导流及泄洪洞堵头混凝土温度及应力、混凝土与围岩缝隙、孔隙水压力;引水隧洞混凝土与围岩缝隙、钢管与混凝土缝隙、混凝土应力、钢管应力、钢筋应力、钢管外水压力、厂房后边坡地下水位监测、外部变形等监测项目。3.1.7观测人员必须做好自身的安全保护措施和测读仪表的安全使用措施。3.1.8测读仪表的率定检验:差阻式、振弦式读数仪等观测仪应每年自行检验一次,若发现偏差较大应寄回厂家进行校正。全站仪、水准仪等观测设备应每年送有资质的质量检定单位检验和校正一次,其结果应作好正式记录,存档备查。 3.2 安全监测的原则3.2.1 全面研究,总体布置,分期分批实施,建立总体和局部的可靠联系,确保观测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3.2.2 监测仪器设备应精确可靠,稳定耐久,操作易于掌握。3.2.3 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测次、时间,进行系统、连续的观测。现场观测要求做到“四无”(无缺测、无漏测、无不符精度、无违时),“五随”(随观测、随记录、随计算、随校核、随分析),“四固定”(人员,仪器,测次,时间)。3.2.4 严格遵守规程、规范,保证观测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3 对观测人员的要求3.3.1 严格遵守规程、规范,认真负责。3.3.2 掌握水工建筑物及其特点,掌握测量的一般知识。3.3.3 掌握各类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快速、准确地使用仪器。3.3.4 了解观测设施的设计、布置及一般的变形规律。3.3.5 了解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能够判断异常现象。3.4 变形监测工作的应遵守的规定3.4.1 建筑物上各类测点应和建筑物牢固结合,能代表建筑物变形。建筑物外各类测点应埋设在新鲜或微风化基岩上,保证测点稳固可靠,能代表该处岩体变形。基准点应建在稳定区域。3.4.2 观测设备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观测站及人行通道应有人身安全保护设施。3.4.3 变形观测所用的仪器、设备的精度应相适应,并保持长期稳定可靠。3.4.4 有联系的各观测项目,应尽量同时观测。3.5 变形量的正负号规定3.5.1 水平位移:向下游和左岸移动为正,反之为负;3.5.2 垂直位移:下沉为正,上升为负;3.5.3 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3.5.4高边坡位移:向下滑为正,反之为负;3.5.5水位:上升为正,反之为负。3.6 测量工作的原则和要求3.6.1 必须对水工建筑物进行全面的必要的测量,测量资料必须反映建筑物的变化规律和运行状态,因此在确定测量项目时,必须考虑相互联系的现象,考虑外界荷载因素。3.6.2 必须对水工建筑物进行不间断的测量,全部的测量,工作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而测量时间的确定,应考虑到建筑物的荷载情况,互相联系的测量项目,建筑物的状态的变化速率以及外界的干扰(如避免折光影响,其他作业干扰等)。3.6.3 测量结果要保证一定精度,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测量设备,测量资料要保证完整统一,测量方法在施测过程中不能随意变更。3.6.4 测量内业分析工作要及时计算分析整理,以便掌握水工建筑物的运行规律及状态。发现问题及早处理,每隔一个阶段(如汛前,汛期高水位阶段)应进行一次综合性分析,摸清建筑物运行状态,找出问题,确定运行措施。每年应对测量资料作一次系统整编,每隔五年还应对大坝作一次全面的分析鉴定,总结水工建筑物的运行情况。4监测项目及仪器设备4.1大坝双河口水电站水库大坝设置了表面变形、内部变形、结构缝开合度、面板脱空;坝基、坝体渗漏量,坝基渗流压力;混凝土面板应力、绕坝渗漏等观测项目。监测系统仪器设备见下表。 3.7.1 水平位移精密平面网的校测                     每年1-2次TB8、TB7的变形观测(含弦长观测)    每月1次进水口的变形测量                     每月1次寸腰岩、溢洪道高边坡的变形测量       每月1次正、倒垂线                           每三天1次    引张线                               每三天1次  静力水准                             每三天1次  3.7.2 垂直位移大坝的沉陷测量                       每月1次廊道的沉陷测量                 每月1次常规网的校测                         每月1次精密水准网的校测                     每年1次内观仪器                             每月2-3次厂房仪器                             每月2-4次测斜孔                               每月1次坝基渗流                             每月2-4次绕坝渗流(量水堰.压力表)              每月2-4次中孔测缝计                           每月2-4次溢洪道高边坡多点位移计               每月2-4次寸腰岩高边坡(溢洪道高边坡多点位移计) 每月2-4次两坝肩(多点位移计.渗压计)            每月2-4次水库淤积测量                         每年1次下流河库的冲刷                       每年1次3.8 水工建筑物测量期间的一般观察3.8.1 主要裂缝3.8.2 砼的渗水情况3.8.3 砼的裂缝情况3.8.4 岸坡的裂缝情况3.9 现场测量记录3.9.1 现场测量记录是计算水工建筑物变形量的原始数据,因此必须做到记录真实,注记明确,整洁美观,格式统一,并要妥善保管,不得遗失。3.9.2 为保证测量成果质量,现场测量记录必须遵守以下规定:3.9.2.1 现场记录手薄要用统一格式,并装订成册,每册页数应予以编号,已编号的各页不得撕去,记录中间不得无故留下空页。3.9.2.2 一切现场测量读数和记录项目,必须在现场用铅笔、碳素笔直接记录于手薄中,记录文字和数字必须清晰、端正。3.9.2.3 观测读数与记录的小数位:应读到及记录到测量仪器的最小分辩读数。 3.9.2.4 现场测量记录手薄中,任何原始记录(包括文字及数字)不得擦去和涂改,若原始记录有错误,应用斜线整齐划去,并在现场测量时校正,重作记录,划去的错误记录应在备考栏内注明原因。所有原始观测数据必须在现场记录,严禁事后转抄。3.9.2.5 一切测量记录手薄及测量成果计算必须经过班组认真的全面检查,然后交专业技术负责人员和部门进行处理检查验收,经上述检查无误后,才能作为正式成果汇报。3.10 观测资料检查校核主要内容3.10.1 原始记录是否准确无误,有无遗漏3.10.2 测量读数是否符合要求3.10.3 观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3.10.4 各项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差错3.10.5 发现观测资料有错误时,应进行复测3.10.6 发现观测资料有1/3超限时,应通知重测,低于1/3时补测3.11 测量资料分析整理的主要内容3.11.1 对测量资料的精度进行评价,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及可能含有的误差成份。3.11.2 由测量数据推算各项变形量,并分析其变化幅度、变化量的一般趋势和规律。3.11.3 对各项变形观测项目进行数理统计和初步分析,找出各项变形观测项目的变形量与其它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3.11.4 分析变形异常的情况,找出原因。3.11.5 在原始记录及成果计算,检查校核无误后,可填写出各项统计报表3.11.6 绘制各变形观测项目变形量的时间-变化过程曲线,并进行初步分析。3.11.7 根据实测资料及过程线,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状态及边坡的稳定情况进行简分析,并根据设计要求判断和鉴定水工建筑物及边坡的安全状态,发现异常应及时上报,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处理措施。3.11.8 根据初步分析,提出观测工作的改进意见。3.12 观测成果的上报制度3.12.1 每月将观测成果以报表形式上报主管部门。3.12.2 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变形异常情况或变形速率增大,超过安全控制设计参数或理论计算值时,并经复测校对无误后,就立即报部门及厂部。3.12.3 每年年终将当年的观测资料整编,并写出分析报告,上交主管部门。3.13 技术管理,观测工作应编制和保存以下技术资料:3.13.1 水工建筑物观测规程3.13.2 国家测绘产品规范3.13.3 各等级的水准测量规范3.13.4 砼大坝安全监测规范3.13.5 三角测量规程、规范3.13.6 观测设备档案3.13.7 观测资料的整理成果3.13.8 保存所有的观测资料、实验资料、技术资料、仪器的说明书、鉴定报告、检验记录及设计、施工的有关图籍文件、技术要求等。3.13.9 观测记事薄记录观测设备的增减、观测设备的改进、观测仪器的鉴定和大修、观测工作中的重大事件、各水工建筑物的巨大缺陷以及有关部门所安排的工作情况、测量结果等。3.14 观测工作责任制 3.14.1 观测人员必须进行专责分工,并在一定的时期内固定不变,测量人员应熟悉本规程中属于自己职责内的各项规定,并定期进行考试。新参加观测人员,应按计划进行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参加测量工作。3.14.2 观测人员不得擅自改变观测仪器、观测方法,不得擅自停止任何测量项目。3.14.3 观测人员必须爱护观测仪器,遵守仪器使用与维护规定和安全规程,随时注意人身及仪器安全,对主要观测仪器应按专责分工进行使用、保养维护,观测器具和设备应经常维护,保持完整。观测资料应加强管理,保持完整。4 测量仪器的操作4.1 N3水准仪技术指标4.1.1 望远镜呈像                     正物镜有效孔径              52mm放大倍率                  40倍视角场(或直径)          100分之1.8最短视距                  0.4m精度                      ±0.2”4.1.2 水准器安平水准器的格(/2mm)    10”园水准器格值              2”4.1.3 重量仪器                      51kg仪器箱                    3.7kg三脚架                    6.0kg4.2 精密因钢水准尺的分划面4.2.1 米尺最小分划格式值            0.5mm读数放大                  2倍基铺分划的差常数          30155mm分划线宽度                1.6mm4.2.2 米尺       最小分划值                0.5mm基铺分划的差常数          30155mm分划线宽度                1.6mm4.3 N3仪器的检查4.3.1 检查水准仪及标尺的无损伤或生霉等不良现象。4.3.2 检查各操作螺丝转动是否灵活,极限位置是否正确。4.3.3 检查物镜,目镜及读数显微镜的视域是否清晰成像是否稳定。4.3.4 水准气泡的移动是否灵敏。4.3.5 仪器的专用工具及附件是否完好齐全。4.4 水准仪器的整平4.4.1 根据水准气泡的指示,旋转脚螺旋,使水准气泡居中。4.4.2 将仪器旋转180°角,检查气泡是否偏离中心位置,如有偏离,则用脚螺旋进行主调整,使其居中。4.4.3 重复以上操作,仔细整平仪器,直至无论仪器转到什么位置,水准气泡居中为止。 4.4.4 整平仪器时,水准气泡总是洞右手食指的转动方向一致。4.5 水准仪的安装4.5.1 将三脚架安置于前后尺中间地面(称测站上),用脚把三个脚尖踩稳,踩紧安置脚架时,拧紧中心连接螺丝旋固定仪器。4.5.2 从仪器箱内取出仪器,放于三脚架架上,拧紧中心连接螺丝,旋紧仪器。4.5.3 水准仪器的整平。4.5.4 根据水准气泡的指示,旋转脚螺旋,使水准气泡居中。4.5.5 将仪器旋转180°角,检查气泡是否偏离中心位置,如有偏离,则用脚螺旋进行主调整,使其居中。4.5.6 重复以上操作,仔细整平仪器,直至无论仪器转到什么位置,水准气泡居中为止。4.5.7 整平仪器时,水准气泡总是和左手母指的转动方向一致。4.6 水准仪器的调焦4.6.1 目镜调焦:将望远镜朝向光亮处,或者在其前方悬挂一白色目标,在正镜中观看十字丝图像,旋转正镜调焦环,直至清晰地看到十字丝的图像为止,在调焦时,目镜的调焦环由”十”向”一”旋转不宜太远,以防眼睛疲劳。4.6.2 望远镜调焦:将望远镜对准标尺,旋转调焦螺旋,直至标尺呈像清晰为止。将望远镜对向水准标尺,用瞄准器瞄准标尺,瞄准时可轻轻旋转物镜螺旋,使目镜中能看到标尺的影像。4.6.3 在目镜中看到水准标尺的影像后,即拧紧水平固定螺丝,旋转水平微动螺丝,使标尺分划线与十字重合进行精确瞄准。4.7 水准仪器的观测读数4.7.1 视距读数:转动测微螺丝,使止镜中、上下丝平分标尺划线,在标尺上读取米,分米和厘米值,然后在测微器中,由固定指标线读取毫米数,按下式计算视距。S=K*(上丝一下丝读数)*100+b式中”:S为视距K为乘常数视距读数一般均在基本划面上读数。4.7.2 中丝读数:先调节复合水准气泡,使仪器精平,转动测微螺旋,使中丝的契形丝夹标尺分划线,在标尺上读取米、分米、厘米数,然后在测微器中按固定指标线读取毫米和0.1毫米。4.7.3 观测过程中,用中丝基本分划面读一次数,再在铺助分划面上读一次数。4.7.4 测微螺丝最后的操作一律为旋进。4.8 SQ-5数字式电桥的操作规程4.8.1 SQ-5工作电压为9V,当电池电量不足9V应及时更换电池。4.8.2 测量时将被测传感器的接线头的红、黄、蓝、绿、白,分别接入SQ-5的红、黄、蓝、绿、白接线柱。4.8.3 根据五芯、四芯或三芯测法,选择测量类型。4.8.4 根据需要可测量仪器的电阻、正测电阻比、反测电阻比、仪器内阻。4.9 变形监测的技术要求4.9.1 精密水准测量4.9.1.1 起测基点的校测施测前,首先应校核水准基点是否有变动,然后将水准基点与起测基点组成的水准环线(或水准网)进行联测。观测精度按一等或二等精度水准控制,故应采用精度水准仪和钢尺施测。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基本相同。 4.9.1.2 每站观测程序A、往测奇数站为:①照准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②照准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③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④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①照准前视标尺的基本分划; ②照准后视标尺的基本分划;③照准后视标尺的辅助分划; ④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前—后—后—前。B、返测每测站观测顺序现往测相反。即奇数站采用:前—后—后—前;偶数站采用:后—前—前—后的顺序。4.9.1.3 每站操作步骤A、整置仪器水平(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管气泡两端影像不得超过1cm)。B、按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为例,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使符合气泡两端的影像近于重合(两端影像分离不得大于2mm),随即用上、下丝在标尺的基本分划上进行视距读数,中丝读数用(基本划分单位cm、测微轮0.01cm)测微轮直接使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标尺的基本分划,并读出标尺基本分划和测微轮的读数。C、旋转望远镜对准前视标尺,令符合水准气泡严格符合,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基本分划,并读出标尺基础分划与测微轮读数。然后用上、下丝在基本分划上进行视距读数。D、用微行螺旋使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的辅助分划,并使符合水准气泡严格符合,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辅助分划,读出标尺辅助分划与测微轮的读数。4.9.1.4 记录与计算每一测站的观测结果必须立即记在手簿中,并随即进行测站计算。记录格式如下表所示,表中括弧内的数字表示观测与计算顺序。计算项目如下:高差部分⒁=⑶+k-⑻或⒁=⑶-⑻⒀=⑷+k-⑺或⒀=⑷-⑺⒂=⒁-⒀           ⒃=⑶-⑷              ⒄=⑻-⑺视距部分  前视距=2-1*100     后视距=6-5*100  一、二等水准测量记录手簿表往测自          至        返测    时    分至   时   分成像   温度   云量        风向风速    天气    土质   太阳方向      测站编号 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 基+k-辅或基一辅 高 差中 数备 注 上丝 上丝基本分划辅助分划后距前距视距差dεd      ⑴⑸后38(14)(18) ⑵⑹前47(13)⑼⑽后-前(16)(17)(15)⑾⑿n   注:表中k为基铺分划的差常数,4.9.2 技术规定与精度要求各项规定归纳如下表项       目一 等二等三等视线长(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计差(m)基辅(黑红)读数差(mm)基辅(黑红)高差之差(mm)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环线或附合线路高差闭人合差(mm)往返测高差中数每公里中误差(mm)≤35≤0.5≤1.5<0.3<0.5±2 ≤0.5≤50≤1.0≤3.0<0.5<0.7  ≤0.0≤75≤2.0≤5.0<2.0<3.0  ≤3.0在垂直位移观测中,由于路线固定,而起测基点的校测一般是每年进行1~2次,因此可以把测站点和转点的位置固定下来,每年固定某月观测,使得每次观测条件基本相同,可以减少外界条件变动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提高观测精度,同时可以提高工效。4.9.3 观测成果的计算4.9.3.1 将每段往测和返测的高差施以标尺尺长改正,改正后往测和返测的高差之差的允许值为:d允=±2(К)1/2  mm式中k为测段路线长度,以公里计。如在允许范围内则取其中数作为该测段的高差。4.9.3.2 由各测段的高差中数计算环线闭合差,环线闭合差的允许值为:h允=±1(L)1/2  mm,式中L为路线长度,以公里计。如在允许范围则进行下步计算。4.9.3.3 将环线闭合差按各测段路线长度成正比分配,最后求得各测段平差后的高差。4.9.3.4 由水准基点的高程和各测段后的高差推算各起测基点的高程。要一次算得的高程与首次观测的高程相比较,即可求得各起测基点的高程的变化情况。4.9.3.5 为了评定水准测量的精度,按下式计算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中误差μkm=±([рdd]/4n)1/2Pi=1/ki    i=(1,2,3……n)式中dI—各测段往返高差之较差,它们的权分别为Pi,mm;kI—各测段的路线长度,km; n—水准环线的测段数。4.9.4 垂直位移标点的观测方法垂直位移标点的观测,一般是从起测基点开始测定相应的垂直位移后附合至另一起测基点构成附合水准路线。对于混凝土坝的垂直位移标点观测,其最弱点位移值观测中误差一般要求不大于± 1mm,故应采用精密水准仪和因瓦水准尺按二等水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但它具有测点密、坡度陡(有时要把高程传至廊道)、视线短、测站多而路线固定多次重复观测等特点,因此为了使每次观测条件基本相同,减少一些外界条件的影响,提高观测精度和速度,一般采用固定仪器和标尺,固定测站和立尺点,甚至固定观测人员进行观测。返测时亦相同。此外,因为视线短,量距方便,为了保证观测精度,对测站上的技术要求可以适当从严,如规定前后视距差不大小0.3m,前后视距差小于1m,基辅读数基不大于0.3mm等。当观测进出廊道时,应使仪器及标尺凉置0.5h后,才能开始观测。4.9.5 垂直位移标点的观测成果的计算4.9.5.1 对观测值以标尺尺长改正。4.9.5.2 计算附合水准路线的闭合差,如在允许范围内,根据测站多,每站视线长度不一等特点,将闭合差按测段站数成正比分配,求得各段平差后的高差。4.9.5.3 根据起测基点的高程推算各垂直位移标点的高程,本次测得的高程与首次观测的高程相比较,即求得各标点相对首次观测的位移量(若起测基点有微小位移,计算时一律以首次观测的起测基点的高程为起算高程,起测基点的位移量在分析资料时再作考虑)。4.9.5.4 下式计算附合水准路线上一测站高差中数的中误差μkm=±([рdd]/4n)1/2Pi=1/Ni    i=(1,2,3……n)式中di—各测段往返高差之较差,它们的权分别为Pi, mm;Ni—各测段的测站数;   n—附合水准路线的测段数。4.9.5.5 按下式计算最弱点相对于起测基点的高程中误点:m弱=±μ站*(R)1/2式中R1、R2分别为由两个起测基点测至最弱点的测站数。垂直位移量是两次测得高程之差,所以垂直位移量的中误差m=±21/2M弱    按规定m应小于±1mm。4.9.6 误差来源及处理4.9.6.1 水准仪的交叉误差水准管轴与视准轴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若不平行,就会造成观测误差,称为交叉误差。交叉误差与交叉角及仪器竖轴倾斜角成正比。为了消除或减小交叉误差,一方面要认真检校交叉角和水准器,严格整平仪器;另一方面,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并使测站数为偶数(这样做也有助于消除标尺零点差的影响)。4.9.6.2 水准仪ⅰ角误差水准管轴与视准轴在垂直面上的投影的夹角(ⅰ角)所造成的观测误差,称为角误差。此误差与ⅰ角大小和测站前后视距差成正比。为了消除或减小ⅰ角误差,应严格检校ⅰ角,尽量使前的视距相等,并要满足规定。4.9.6.3 观测误差观测误差包括气泡置中误差和照准误差。使用N3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观测中误差         m观=±3.6×10-6S(S为视距),如一等水准测量时S=30m,则m观=±0.101mm。4.9.6.4 气温变化对仪器的影响当气温变化时,仪器也会热胀冷缩,引起ⅰ角的变化。试验表明,气温逐渐升高时,在尺上的读数逐渐减小,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上午的气温是逐渐升高的,故尺上的读数逐渐减小,而下午则相反。因此,为了消除温度变化对ⅰ角的影响,规范要求往测与返测应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规范又规定,必须把仪器在外界放置30分钟以上,使仪器与周围温度一致后才能观测;观测时要用伞遮住仪器;搬站时有和白布罩住仪器,以减小温度的影响。另外,用奇偶站的观测顺序也有助于消除ⅰ角变化的影响。4.9.6.5 三脚架升沉的影响 当把三角架踩入地面后,由于自重会使脚架下沉,而由于土壤的反作用又会使脚架上升。这种影响采用一、二等水准测量的顺序就可基本消除。4.9.6.6 尺子升沉的影响与脚架升沉相似,由于尺台和尺子的重量,尺子会下沉而由于土壤的反作用力又会使尺子上升。这种影响在往返测的平均值中可得到基本消除。4.9.6.7 大气折光影响由于大气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使光经玫发生折射,视线变成一条曲线。如在晴天观测,靠近地面的温度较高,视线离地面愈近,折射也就愈大。因此,规范规定,一、二等水准测量的视线高度应分别大于0.8和0.5m。为了减小折光影响,应选择有利时间进行观测,如阴天或日出后30分钟内至日落前30分钟内进行观测。4.9.7 观测精度要求4.9.7.1 基辅读数差的限差(允许误差)水准测量的观测差主要取决于照准误差和置中误差,它们又取决于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和水准管分划值。规范规定:对一等,m观=±0.12mm;对二等,m观=±0.18mm;对三等,m观=±0.78mm。由于基辅差δ=δ基—δ辅,按误差传播定律,其中误差m=±(m基2+m辅2)1/2=21/2m观;其限差为:△=2m=2*21/2m观4.9.7.2 基辅高差之差的限差因△h=(a基—b基)—(a基—b基)m2△h=4m2观,故△限=2m△h=4m观。                    对二等,△限=±4×0.18=±0.72mm,规范采用±0.70mm。4.9.7.3 两固定测点间往返高差之差的限差因△h=h往+h返=1/2*(h往基+h返基)+1/2*(h往基+h返基)m△h=1/4*4((2*m观)1/2)故△限=2m△h=2(2*m观)1/2。对一、二、三等,△限分别为±0.3、±0.5、±2.2mm。4.9.7.4 规范规定,按下式计算水准测量精度M△=±(1/4n([△△/R])1/2MW=±(1/N[WW/F])1/2式中M△—往返测高差中数的每公里偶然中误差;Mw—往返测高差中数的每公里全中误差;n—测段数;N—水准环线数;F—水准环线周长,km;W—水准环线闭合差,mm。在水工建筑物的沉陷观测中,由于水准线路一般不长,故可不计系统误差的影响。一般只考虑偶然误差的影响。4.9.7.5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合值的限差利用高差不符值函数式与误差传播定律,可导出往返高差不符值的限差公式为△限=±4M△(R)1/24.9.7.6 环线闭合差的限差在环线中,系统误差不能忽视,应按全中误差公式计算。设环线周长为F,则mF=MW,其限差为:△限=2mF—2MW*(F)1/2     4.9.7.7 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限差因附合路线与已测路线构成闭合环线,故计算闭合差的限差公式为限=2*(m已2+m测2)1/2L1/2式中m已—已知点间每公里高差中数的中误差,按全中误差计算;m测—观测路线每公里高差中数的中误差,按全中误差计算;L—所测水准路线长度,km。4.9.8 水准观测中的注意事项4.9.8.1 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凉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移时,应罩以仪器罩。对气泡式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零点位置;对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须严格置平。4.9.8.2 在连续多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右侧。4.9.8.3 除路线转弯处,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标尺的三个位置,应尽量接近一条直线,禁止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垫(桩)安置在低凹处。4.9.8.4 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4.9.8.5 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4.9.8.6 在高差甚大的地区,应选用长度稳定,偏差较小的水准标尺作业。4.9.8.7 测站观测误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后立即重测,若迁站后才检查发现,则应从水准基点或间隙点(须经检测符合限差)起始,重新观测。4.9.9 间歇与检测4.9.9.1 观测间歇时,最好在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在最后一站选择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于放置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如无固定点可选择,则间歇前应对两测站的转点尺垫桩(用尺垫作转点时,可(用三个带钉的木桩)做妥善安置,作为间歇点。4.9.9.2 间歇点应对间歇点进行检测,比较任意两尺录点间歇前后测高差,若不大于0.7mm,即可由此起测;若超限,可变动仪器高度再检测一次,如仍超限,则以前一水准点起测。4.9.9.3 检测成果应保留,但计算高差时不采用。4.9.10 钢管长度变化按下式计算&=k*(h-h。)式中:k=(a钢-a铝)———双标计算系数。                          a:钢―钢标线膨胀系数a:铝―铝标线膨胀系数h:钢、铝标点间高差本次观测值(mm)。&:―钢管标长度变化(mm)。                              4.9.11 跨河水准测量 4.9.11.1 跨河水准测量前后,应将下游标点LSI4-1接测至平硐标点。4.9.11.2 跨河水准测量采用测距三角高挂法。测量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规定范>>GB12897-91中的有关技术规定。4.9.11.3 一等水准环线测应使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为宜,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观测。 a.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b.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小时内(可根据当时季节、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歇时间)。c.气温突变及风力过大而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4.9.12 主要观测路线有LS7-LS8符合线路。Ls2-3至Ls14-6符合线路;L6-1至Ls6-1闭合环线。LD12-6至LD35-1附合闭合环线。附合线路测点应尽可能按面水准观测,或组成较短的附合线路,闭合环及单支线。4.9.13 大坝垂直位移监测4.9.13.1 垂直位移测点布置4.9.13.2 东风大坝垂直位移测点分为普通大坝标点,金属标点和基岩观测标点三种。4.9.13.3 垂直位移观测应尽量组成最短附合路线成闭合环线,以提高干线水准的观测精度。水准环线,符合线路测站不超过100站,单支线测站数不得超过50站。4.9.14 垂直位移观测要求4.9.14.1 垂直位移观测应按一等水准观测要求进行。4.9.14.2 垂直位移观测使用N3水准仪及5mm分划的铟瓦水准尺。4.9.14.3 观测使用的水准标尺除每年送国家计量检查一次,每月按期检测一次仪器i角。4.9.14.4 干线水准起测、收测时均应观测工作基点的钢、铝标高差,垂直位移观测不进行视距读数,其余各项操作要求与一等水准环线观测相同。4.9.14.5 垂直位移观测限差要求 a同一标心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读数差不大于0.2mm。b由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标出的高差之差不大于0.25mm。 c线路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小0.3mm。      d环线闭合差、附合线附合差小于0.3mm/N(N—环线附合线路站数)。仪器到标尺的距离不应超过30m,每站前后视距差不宜大于0.5m,前后视距累积差不大于1m。4.9.15 垂直位移观测注意事项4.9.15.1 设置固定的架镜点和立尺点,使每次重复往返能在同一支线上进行。4.9.15.2 每次观测中,进出隧洞(或廊道)前后,仪器和小水准标尺均应凉置半小时,以使其与作业环境气候条件相适应,然后再进行观测。4.9.15.3 廊道内观测须有足够的照明4.9.15.4 采用手工记录,则记录和注记均须清晰整洁、完整、准确、并符合规范要求。4.10 三角观测4.10.1 观测仪器及方法观测仪器采用TCA2003全站仪。观测方法:坝体及各工作基点采用大地四边形网,高边坡及进水口及945马道采用前方交会。4.10.2 TCA2003全站仪功能4.10.2.1 标准应用程序:①定向与高程传递②后方交会③联测距离④放样⑤自动监测 4.10.2.2 可选择的应用程序①基准线测量②遥测高程③隐蔽点测量④面积测量⑤多测回方向观测⑥导线测量⑦局部后方交会4.10.3 TCA2003全站仪的操作4.10.3.1 平面网测量TCA-2003全站仪操作步骤A、整平仪器B、开机C、进入机载程序(Automationsurvey2.0)①水平角测量设置(h_angiesurvey…)②垂直角测量设置(V_angiesurvey…)③距离测量设置(Distancesurvey)D、进入①(1)设置(setjob…)(2)测量(Beginsurveying…)E、进入(1)选择基准点文件(XYHFileName)测量等级(SurveyRank)测回数(SurveyNumber)站点号(StationName)仪器高(InstrumentH)后视点号(BackpointName)棱镜高(BackpointH)储存文件名(DataFileName)F、设置测点测点号(targetpo)测点号棱镜高(Inputprismheight)重复设置测点至全部测点设置结束G、测量4.10.3.2 注意事项:Ⅰ.仪器工作过程中禁止阻挡仪器旋转Ⅱ.禁止遮挡棱镜Ⅲ.仪器工作未结束禁止退出程序4.10.4 距离观测4.10.4.1 最佳观测时间:距离观测应在最佳观测时间内进行:晴天为日出后0.5--1.5小时和日没前2.5--0.5小时;阴天为日出后0.5--3.0小时和日没前3.5--0.5小时最佳时段。4.10.4.2 距离不必作时间观测,但须在两个不同的光段内进行观测,每一光段各观测两个测回,并同时进行气温气压的观测。4.10.4.3 一个测回由正、反相各二次读数构成,取均值该测回观测值。计算至0.01mm,每一测回前后均应读记干温球温度和气压,温度读到0.1摄氏度,气压读到0.1mmhg. 4.10.4.4 一个光段内各测回读数经改正后,其误差不应超过0*10-0.000001*D(D为边长,小于0.3KM,则按0.3KM计)。两光段观测值之差不应超时2+0.000003*D合格时,取均值作为实测边长(标至0.01mm)。4.10.4.5 每次设站均须测记仪器高与反射镜高读至0.01mm。垂直角测回差不大于5.0”。边长投影面为950.0m高程。4.10.5 测距注意事项4.10.5.1 观测使用的仪器、仪表应经国家计量部门检验合格方可使用。4.10.5.2 开机前必须检查电源正负极接线是否正确。4.10.5.3 在检定仪器常数及测距时,首先应做到晾仪器及预热仪器,预热时间不够,不得测距。晾仪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预热仪器不少于30分钟。4.10.5.4 观测时,要保证仪器周围大气流通良好,仪器在观测和迁站,均不能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4.10.5.5 测距时,应暂停使用对讲机,以免频率串扰。4.10.5.6 雷雨前后,不可测距。仪器箱内部必须充分保持干燥,要经常注意检查仪器箱干燥剂是否已近饱和,并及时予以更换。  4.10.6 水平角及垂直角一个测站上的观测工作顺序4.10.6.1 整置经纬仪(对中、整平);4.10.6.2 利用技术设计图或选点略图寻找并识别各观测方向;4.10.6.3 观测按规范的规定限差进行;4.10.6.4 量取仪器及觇标高度;4.10.6.5 觇标有歪斜等现象,致使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与测站至被观测点的距离之比大于规范规定时,则应测定归心元素。4.10.7 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定义:4.10.7.1 前半测回,如果OA作为零方向,则首先照准A点读数,然后顺时针方向依次照准B、C、D点读数,最后回到零方向A读数。4.10.7.2 后半测回,纵转望远镜仍照准零方向A点并读数,然后逆时针方向依次照准D、C、B并回归到A方向读数。前后两个“半测回”,合称一个测回。4.10.8 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4.10.8.1 水平角观测前,必须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检定,检验和检定应按国测规范规定进行。4.10.8.2 水平角观测应遵守下列规定:A、 观测应待仪器温度与外界气温一致情况下开始,严禁阳光直接照射仪器。B、观测过程中,汽泡中心偏离值,不宜超过一格,当汽泡位置接近上限时,应测回之间重新整置仪器。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边长适中的方向作为零方向。C、观测应在呈象清晰、稳定的情况下进行。4.10.8.3 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测站上方向数不超过三个时可不归零,超过七个方向时,可分组进行观测。但必须采用同一零方向。4.10.8.4 可按同一观测时段内的各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不应超过5″,三角形闭合差不应超过2.5″。4.10.8.5 一测站水平角观测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进行重测,并遵守下列规定:A、 上半测回归零差零方向2c较差超限,该测回就及时重测;B、2c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时,则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全部重测; C、重测必须在全部要求测回数测完后进行:当重测测回数超过该站总测回的1/3时,该站应全部重测;4.10.8.6 水平角记录手薄,必须备份。4.10.8.7 水平角观测结束后,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A、三角网测角中误差:Mß=±([ωω]/3n)1/2ω:三角形的闭合差n:三角形的个数B、导线(网)测角中误差:Mß=±([fßfß]/n/N)1/2fß:三角心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fß时的测站数;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条数。4.10.9 水平角及垂直角观测注意事项4.10.9.1 应选择目标清晰、通视良好、背景明亮、边长比较适中的点作为起始观测方向。4.10.9.2 观测时应精确照准目标。在观测过程中要防止碰动仪器。4.10.9.3 每个测站凡有条件的应有适当数量的多余观测方向,以便计算时改变图形。4.10.9.4 观测完后,应立即计算各项观测误差是否在限差内,如有超限应立即返工或者重测。4.10.10 水平角及垂直角三角高程测量4.10.10.1 三角高程测(代替四等水准)可分电磁波测距高程、解析三角高程。4.10.10.2 三角高程测量,一般应起闭于二、三等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上,其单一路线长度不宜超过两公里。4.10.10.3 垂直角观测和电磁波测距,必须选择有利时间进行对向观测。4.10.11 距离、方向测量的技术要求4.10.11.1 测线应高出地面及偏离建筑物1.3米以上;4.10.11.2 尽量避开有电磁干扰的地方:离开高压线2~5米,测距时步话机暂停使用;4.10.11.3 测线避免通过吸散热体,反射器(镜)背面避免有散射光的干扰;4.10.11.4 测距宜有阴天微风,晴天日出,日落前后呈象清晰稳定情况进行,大气透明较差时不宜测距;4.10.11.5 取用气象数据,必须具有测线较好的代表性;4.10.11.6 晴天仪器应打伞遮阳、反射器无遮阳罩进也应打伞;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4.10.11.7 作业中应注意反射镜表面的清洁,防止灰尘。4.10.12 前方交会观测的技术要求4.10.12.1 观测宜在天气良好、呈象清晰的时间进行。4.10.12.2 观测做到四同:同测站、同仪器、同度盘,同后视。4.10.12.3 测点到测站的距离不要太悬殊,交会边长不宜超过基线长度。4.10.12.4 测点数观测角中误差应遵守下表的规定。建筑物仪器测回数测角中误差(移)测站限差砼 坝TCA200361.0 土 坝TCA200361.8(5)交会角和基线长应遵守下表的规定(砼土坝)。交会角(度)60~7070~9090~120120~140140~150基线长(米)(不大于)1502002502001504.10.13 溢洪道高边坡及进水口水平位移监测。 4.10.13.1 测边角控制网布置采用TCA2003全站仪观测,其观测顺序为TB4→TB6→TB8。其中①TB4站看Y2.Y3.Y5.Y10.Y15.945左.945右。②TB6站看Y2.Y3.Y5.Y10.Y15.945左.冠中。③TB8站看Y2.Y3.Y5.Y10.Y15。4.10.13.2 采用三角高程法:采用测边、测角的三角高程进行溢洪道高边坡及进水口垂直位移监,不仅速度快,精度满足要求,而且可弥补水准测量的某些缺陷。4.10.14 寸腰岩高边坡及进水口垂直位移观测4.10.14.1 测边角控制网布置采用TCA2003全站仪观测,其观测顺序为TB8→TB9→TB10→TB11。其中①TB8站看C21.C22.C23.寸1.寸2。②TB9站看C21.C22.C23.寸1.寸2。③TB10站看C21.C22.C23.。④TB11站看寸1.寸2。4.10.14.2 采用三角高程法:采用测边、测角的三角高程进行溢洪道高边坡及进水口垂直位移监,不仅速度快,精度满足要求,而且可弥补水准测量的某些缺陷。4.10.15 坝体常规网的位移观测4.10.15.1 测边角控制网布置:采用TCA2003全站仪观测,其观测顺序为TB4→TB6→TB8→TB9→TB7→TB5→TB10→TB11。其中①TB4站看TB6.TB5.TB7。②TB6站看TB8.TB5.TB7。③TB8站看TB6.TB5.TB7.TB9.TB10.TB11。④TB9站看TB8.TB7.TB10.TB11。⑤TB7站看TB5.TB6.TB8.TB11。⑥TB5站看TB6.TB8.TB7。⑦TB10站看TB8.TB9.TB11。⑧TB11站看TB8.TB7.TB11.TB9。4.10.15.2 采用三角高程法:采用测边、测角的三角高程进行溢洪道高边坡及进水口垂直位移监,不仅速度快,精度满足要求,而且可弥补水准测量的某些缺陷。4.10.16 计算4.10.16.1 改正A、仪器加常数乘常数改正。B、大气折射方面的改正。C、规标方面的改正。4.10.16.2 将a1化为测边垂直角a2c=Is-Ir-(Vs-Vr)a2=a1-arcsin[sinˉ¹(90º+a1*c/v)式中:Is、Vs分别为测距仪镜高。Iv、Vr分别为测角时仪镜高。4.10.16.3 将测边化成标石的斜距S0。S0=s²+(Vs-Is)²-2s(Vs-Is)*cos(90+a2)-s*Is/r式中:s—测边长度读数;r—地球半径(637800M)若is大于vs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4.10.16.4 高差计算H(往返)=S*D3*sina2+Is-Vs式中:D3—综合改正系数。H(往返)—往返高差平均值,其余符号含义同前。若无往返测值,则应进行地球曲率和大地折光改正,上式变为:H(往返=S(往返)*D3*sina2+is-vs+s*(D3cosa2)²*0.42/63780m式中Do含义同上。4.10.16.5 水平距离计算Do=So²-No²D2=(Do往+Do返)/2式中:Do为标点投影到平面上的距离。4.10.16.6 计算根据三角关系,计算出测点的三位坐标,以测第I次坐标减首次坐标,即得该测点在该方向的位移值。5 垂线人工观测                                                                                        5.1 垂线观测布置挠度的观测方法主要是利用铅垂线进行的,将垂线的一端固定在坝顶附近或基岩深处,另一端则悬挂重锤或安装浮子,以保持垂线始终处于铅垂位置,沿铅垂线不同高程的坝体上设置测点,然后借助于垂线仪测量出各测占与铅垂线之间的位移,即坝体的挠度。当垂线的顶端固定在坝顶附近进称为正垂线,而当垂线的底端固定在基岩深处时则称倒垂线。挠度的观测方式有两种:5.1.1 正垂线铅垂线自坝顶附近固定位置挂下,在各测点上安置仪器进行观测,所得观测值为各测点与悬挂之间的相对位移,假设某点N的位移分别为SO、S等,则任一点N的挠度SN可按下式计算: SN=SO—S式中:SO—垂线最低点与悬挂点之间的相对位移。S—任一测点N与悬挂点之间的相对位移。5.1.2 挠度计算是根据规定的方向,垂线仪横尺上刻度的方向以及观测员的面向这三个不同因素决定的。一般规定向下游及左岸位移为正,上下游方向为纵轴X,左右方向为横轴Y。垂线仪其纵、横读数尺的刻划分别为由远而近及由左向右递减的,因此挠度计算公式应按下表的规定进行。 垂线观测点挠度计算公式观测员面向挠  度(△x)挠  度(△y)尺子计算公式尺子计算公式下游纵尺首次-本次横尺本次-首次上游纵尺本次-首次横尺首次-本次右岸横尺首次-本次纵尺首次-本次左岸横尺本次-首次纵尺本次-首次注:倒重线观测点挠度计算公式与上表相反。 5.2 CG-2A垂线仪观测精度及要求 5.2.1 CG-2A型垂线仪测量范围纵、横向均为50mm,最小读数为0.01mm。5.2.2 每次对测前后应对仪器的零点进行检查,以首次观测前后仪器检查的平均值,减去本次观测前后仪器检查的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值的改正值加入测值。5.2.3 一测回中两次读数差不应大于0.1mm,测回差不应大于0.15mm,否则应重测,才能计算测次值及测次中误差。5.3 CG-2A垂线仪使用方法5.3.1 仪器检查:即检查水准器及仪器的零位。5.3.2 安置仪器:对中、调平,并插上照明系统,接通电源。5.3.3 调整成像:先旋转横向导轨手轮,看到竖线像,转动手轮精确照准,再旋转纵向导轨手轮,精确照准横线像。5.3.4 观测读数:重复瞄准测量2—3次,求得其平均值作为观测成果。必须注意的是每次瞄准时,旋转纵、横向导轨手轮应是同一方向,即同时旋进或同时旋出方向。5.4 正倒垂线观测点挠度计算5.4.1 当正垂线观测与倒垂线观测相联系时,除计算正垂线测点挠度外,还应加上倒垂线测点的挠度,从而求得挠度的绝对值。5.4.2 直读精度为0.01mm,估读精度为0.005mm,综合精度为0.01mm。5.5 CG-2A垂线仪观测正、倒垂操作规程5.5.1 测量前:打开照明灯,读数前应先检查垂线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打开保护罩检查瞄准针的完好性。5.5.2 瞄准:先移动右游标尺,与垂线建立瞄准线,测读右标尺并记录,再移动左标尺与垂线建立瞄准线,测读数左标刻度并记录。5.5.3 左、右标尺的读数都应在标尺从左向右移动后进行。5.5.4 瞄准垂线建立瞄准线的正确性与否,应以瞄准针被垂线分为两个相等大小的三角形为准。5.5.5 读数:在左右尺上读毫米数,在游标尺上读出1/10毫米数,读数时,应瞄准两次,读取两个数取平均值,两次读数差应小0.5mm。5.5.6 读完数后工作:①将保护罩套在瞄准器上。②应经常检查垂线的线体在人为移动后是否回到原来的位置。油桶及倒摆浮筒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记录并排除,保持线体良好状态。5.6 CG-2A垂线仪观测资料整理:5.6.1 读出L左、L右后,应及时按下列式计算垂线的坐标XA、YA,并精确至小数后两位。XA=δ[1-2×(tga右×tga左)/(tga右+tga左)]YA=δ[1-2×(tga右×tga左)/(tga右+tga左)]式中:tga右=tg[(390-L右)/6]tga左=tg[(L左-20)/6]系数δ=305.6.2 计算径、切向位移间隔值及累计值:径向δX=前次坐标值XA-本次坐标值XA切向δY=前次坐标值YA-本次坐标值YA径向ΣX=前次坐标值XA-本次坐标值XA切向ΣY=前次坐标值YA-本次坐标值YA式中: “+”号表示大坝向下游及左岸运动,“-”号表示大坝向上游及右岸运动。6 测斜孔观测6.1 检查测斜读数数仪电压是否满足6.00伏以上,不足时应进行充电,直到满足上述要求。6.2 测斜仪传感器上、下轮分别对准斜管主槽和次主槽方向(对孔口可能被堵的孔,应先用模拟探头对测管进行测探,以判断测孔是否被堵)。注意电缆上的标签,当标签深度与测孔管有效孔深度接近时,应缓慢滑入,直至有效孔深。6.3 传感器应在孔内放置10-30分钟,使传感器温度与孔内温度一致。6.4 测量时将电缆缓缓提起,到达预定位置后,固定好电缆,防止电缆滑动。6.5 读数:当电缆稳定不变,显示屛数字显示稳定“*”号时才能进行保存读数。6.6 测量完后必须检验数据是否合格,不合格须重测。7 绕坝渗流7.1 绕坝渗流7.1.1 渗流压力观测渗流压力可用测响锤、电测水位器、压气U型管、示数水位器、遥测水位仪和压力表等多种方法和观测器具施测。顺渗流压力的观测原理及方法简单,不作一一介绍。7.1.2 渗流测压孔的维修为保证渗流压力观测工作的正常进行,测压管管口必须装置专门的保护设备,防止雨水、地表水流生产方式测压管内或沿测压管外壁渗入孔内,避免石块或杂物落入管中,堵塞测压管,同时保护测压管免受护坡的滑动而被破坏。管口保护设备的结构形式,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盒,加钢板盖与暗锁保护。当测压管被泥沙淤积时,可用掏淤器消除或用压力水冲洗。当测压管被碎石、混凝土或其他固体材料堵塞影响观测精度时,可用特制的管内捞石器将堵塞物除去。7.2 渗流流量观测7.2.1 当渗流量小于1L/S时范围内时,用量杯和秒表联合进行观测,根据q=v/t计算渗流量。7.2.2 量水堰一般有直角三角堰和梯形堰两种,有时也用矩形堰。7.2.3 直角三角堰适用于流量小于70L/S情况,堰上水深一般不超过0.35m直角,直角三角堰自由出流的流量公式为Q=1.4H5/2          (m3/s)  式中H—堰上水头,L/s;7.2.4 梯形堰适用于流量在1-300L/s的情况,其过水断面为一梯形,过坡常用1:0.25,堰口应严格保持水平,底宽b不宜大于3倍堰上水头,最大过水深一般不超过0.3m。其标准尺寸可见有关规范。堰口坡度为1:0.25。梯形堰流量计算公式为:      Q=1.86H3/2*b     (m3/s) 式中:H—堰上水头,m;b—堰底宽度,m。7.2.5 矩形堰,矩形堰分为有侧收缩和无侧收缩两种。用于渗流量大于50L/s的情况。有侧收缩矩形堰,要求堰前每侧收缩T至少应等于两倍最大堰上水头,即T≥2Hmax,堰后每侧收缩E至少等于最大堰上水头,即E≥Hmax。有侧收缩矩形堰流量计算公式如下:Q=A1*A2*b*(2g)1/2H3/2     (m3/s)其中:A1=0.405+00.0027/H-0.030*(B-b)/B    A2=1+0.55*(b/B)2*((H/(H+P)2式中H—堰上水头,m 7.2.6 无侧收缩矩形堰,堰后水舌两侧边墙应设置通气孔。无侧收缩矩形堰流量计算公式       Q=mb(2g)1/2h3/2式中: m=0.402+0.054H/PH—堰上水头,m。p—堰高,mb—堰口宽度,m。7.2.7 当渗流量较大,且能将渗水汇集到比较规则平直的排水沟时,也可采用流速仪或浮标法观测流速,并测出排水沟水深和宽度,求得过水断面,然后计算渗流量。7.3 扬压力的观测方法扬压力观测的方法可分为测压管观测和渗压计观测两类。测压管观测时按所测点扬压力的大小可分别采用压力表法、U型管法和测深法。当采用渗压计观测扬压力时,所得结果即为仪器所在部位该点的扬压力。7.3.1 扬压力成果计算7.3.1.1 测压力水管计算采用测绳法测时有h=H管-L1      式中h—测压管管内水位高程,m;H管—测压管管口高程,m;L1——孔内水位至管口距离,m。7.3.1.2 采用U型管观测时h=H0+rHg*△h+L2-1/2△h                    式中h---测压管管内水位高程,m;H0---U型管零点高程,m;△h---U型管内水银柱压差值,m;L2---U型管开口端水银柱液面以上覆盖水深,mrHg---水银柱与水柱的换算系数。7.3.1.3 采用压力表观测时  h=H管+p/r+L3式中P—压力表读数,Pa;L3—压力表中心距管口距离,m;r—水的容重,N/m3。其他符号意义同前。7.3.1.4 扬压系数计算  a=(h-H岩)/(H上-H岩)式中α—扬压系数;h—测压管水位,m;H岩—测压孔基岩高程,m;H上—上游水位,m。8 泥沙测量8.1 安全措施: 东风水库两岸多数为悬崖陡壁,在测量过程中除配备必要的救生设备时外,必须配戴安全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测量仪器必须有人保管,外业作业完备后,立即进行整理,核实,有问题立即进行补测或重测;测深仪在每天测量前都进行比测校核,浅水比测主要采用塔尺与测深仪进行比较,校正测深仪的误差,深水区主要选择已知高程处进行比测,确认无误方可进行测量作业。8.2 测量仪器8.2.1 SDH-13A超声波测深仪原理及功能8.2.1.1 原理SDH-13H超声波测深仪是无锡宁波机械厂制造,是一种高频超声波测深仪,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单面发射能力强的特点,测定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根椐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求得水深,计算公式:H=Ho+C/2×ΔT式中H:水深Ho:换能器入水深度C: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ΔT:超声波的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8.2.1.2 功能a:测量的量程大 最大测深120米b:测深精度高   可达1-3cmc:利用热敏打印输出,并能定标,注记量程及度标尺8.2.2 DTM-A全站仪的原理及功能特点8.2.2.1 原理:DTM-A全站仪系脉冲测距系列,通过测量激光脉冲在测距仪在测距仪与被测目标之间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T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L,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则有L=CT/2(C=3×108m/s)8.2.2.2 功能特点a:精度高b:智能化c:有多种测量模式d:能独立的实现目标定位三种测量模式的精度测量模式MRSAccuTRKFasTRK最小有效值1mm1mm1mm测距时间3.0S0.8S0.5S精度±2+2ppmm±5+3ppmm 8.3 断面测量系统8.3.1 系统测量过程:将全站仪架于断面的某一测墩上,利用垂球对中测墩中心,瞄准另一测墩的中心,根据断面建设情况或将仪器水平固定,或将仪器倒镜后固定,或将仪器旋转90°后水平固定,将此时目镜中十字丝竖直方向作测量的基准面。利用报话机通知船上人员将棱镜置于另一测墩中心或另一水边。以精确模式测量墩子或水边的平距HD、高差VD,以求取断面距离及端点高程。各断面端点的高程见附表2-2。然后开始水上定位测量及水深测量:将测深仪探头置于水面下30cm打开电源,作好记录准备,将测深仪置于自动记录状态,并指挥测船调整好方向,利用报话机通知测船开始测量(测船以最慢的速向前行驶,以调整航向),岸上的人员将全站仪置于FasTRK测量模式,当棱镜组进入物镜并以十字丝竖丝相交时,则全站仪显示所需数据—测点平距,并立即示意船上人员测距完成,船上的人员立即注标记和记录水深,实现同步测量,测量误差纵向为±20CM(上下游方向),横向为±50CM,完全满足测量要求。                             8.3.2 作用及设点水下测量要能准确反映断面变化的形状,断面变化的突点要测量准。测点的密度,一般5~10米一点,在水深无变化的断面可适当减少测点。8.3.3 断面测量注意事项:8.3.3.1 测船航行5~10m停下测点,以利用减少误差,实现同步。8.3.3.2 听到全站仪”嘟—嘟”声后立即读记或标记水深。8.3.3.3 探头防止空载,恒定在水面下20~30m。8.3.3.4 数据、注记、记录必须准确无误,不可错记,漏记。每个断面测毕,岸上、水上测量人员必须立即校对记录,进一步的核实数据是否可靠。9 观测注意事项及技术处理9.1 测斜注意事项9.1.1 对于观测时间间隔较长或孔口保护遭到破坏的深管,在将测斜仪传感器放入测管前,须用模拟探头探深。9.1.2 每次观测的测点位置应相同,点位差应不大于正负5cm。9.1.3 读数时,显示屛读数应稳定,读数漂移不大于两位数字。9.1.4 每一测次应进行二个方向(A、B)的测读,以便进行校核。9.2 仪器埋设后的检测和处理9.2.1 仪器埋设前应检测仪器是否工作正常。9.2.2 仪器埋设后应立即用电桥和绝缘表检测仪器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在混凝土终凝之前,再检测一次,发现不正常,争取补埋。9.2.3 将仪器电缆引到临时观测站,按一定的周期进行观测。临时观测站需要先在安全、干燥、施工干扰较少之处。9.2.4 观测周期选择可参考如下规定:9.2.4.1 仪器埋设并浇注混凝土后,从第1天至第5天,每天观测2-3次;9.2.4.2 混凝土浇注之后第6天直至达到最高温度为止,每天测1次;9.2.4.3 以后每隔1天测1次,共持续15天;9.2.4.4 再以后每周测1次;9.2.4.5 竣工后按实际情况决定测次和周期。9.2.5 对于轻型或薄型结构,观测周期缩短,测次加密,这些规定适宜于埋设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仪器。9.2.6 观测时应使用相应读数仪,必须更换用读数仪时应做好记录,观测记录必须由第二人校核并签字负责。记录中应记录埋设点混凝土浇筑上升情况。9.3 竣工图和埋设仪器的施工记录仪器埋设后立即将仪器实际埋设位置,电缆牵引铺设位置画到竣工图上,并写好埋设仪器施工记录,包括如下内容:1)浇筑块的厚度;2)浇筑起迄时间;3)埋设时混凝土入仓温度;4)混凝土材料特性;5)水泥的品种和标号;6)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水灰比;7)浇筑块的施工方法;8)气候条件;9)浇筑块周围环境条件。将上述内容以表格形式附在竣工图后备查。9.4 弦式仪器原理,数据采集及处理在仪器中有一块电磁铁,向电磁铁输入直流脉冲电流时,电磁铁成为激振器使钢弦振动。钢弦自振频率取决于弦内应力和钢弦材料,有关系如下式:f=1/2*L*(σ/ρ)1/2式中f—钢弦自振频率,Hz; σ—钢弦内应力,Pa;ρ—钢弦材料密度,kg/m3;L—钢弦长度,m。可以求得仪器标距内的应变为△ε=K((f2)2-(f1)2))=k(M2-M1)=k△MK称仪器常数,和钢弦材料、仪器标距、钢弦长度有关。M=f2*10-3称频率模数,k为常数。可见仪器所测变和频率模数成线性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利用接收仪表,测量钢弦的自振频率即可计算所测应变。9.5 差动电阻式仪器的原理,数据采集及处理。差动电阻式仪器是利用钢丝变形以后,其导线电阻相应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一般金属导线电阻与其截面积、长度具在下述关系:R=ρ*L/A式中R—导线电阻,Ω;ρ—电阻率(Ω·mm2/m);L—导线长度(m);A—导线面积(mm2)。当钢丝受到外力拉长以后,变形和电阻变化有如下关系:            △R/R=λ*(△L/L)式中R—导线电阻(Ω);R—电阻变化量(Ω);L—导线长度(m);△L—长度变化量(m);λ—导线的电阻应变灵敏系数。可见仪器受到温度影响后,钢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也是一种线性关系。Rt=R0*(1+a*t)式中 Rt—温度为t的导线电阻(Ω);R0—温度为0。C时导线电阻(Ω);a—电阻温度系数,一定范围内是常数。当测出电阻变化时,就可以根据这一关系求得仪器所在测点的温度。差动电阻式仪器基于这两个原理设计而成,在仪器内部采取两根特殊固定方式的钢丝,钢丝都经过预拉,张紧在支杆上。当仪器受到外界的拉压而变形时,一根钢丝受拉,其电阻增加。另一根钢丝则受压,其电阻减少,测量两根钢丝电阻的比值,就可以求得仪器的变形量,即建筑物变形量。温度引起两根钢丝的电阻变化是同方向的,测量两根钢丝的串联电阻,就可以求得仪器感受的外界温度。这样的结构设计,两根钢丝的电阻在承受变形时差动的变化,目的是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并且使变形引起的电阻变化不影响温度的测量。9.6 卡尔逊仪器数据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9.6.1 检查测值的稳定性使用电桥进行电阻比Z和电阻R的测量,测值应该是稳定不变的,如果发现测值漂移。这时检测仪器芯线和坝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往往很低甚至为零。如果钢丝因仪器漏油而暴露在空气中,测电阻时也顺钢丝发热而漂移。测值漂移的仪器无法修复。 如果电缆头晃动,同一仪器的电阻比测值跳动很大,多半是电缆头芯线部分铜丝断开造成的。切去电缆头重新搪锡,测值即恢复正常。9.6.2 检查电缆电阻每支仪器测三个数即电阻比Z,总电阻Rs,温度电阻Rt。用电桥测量。四芯测法:Rt=R1+R2三芯测法:Rs=R1+R2+r1+r2≈R1+R2+2r2r就是从仪器到电桥黑色芯线电阻和白色芯线电阻之和称电缆芯线电阻。电缆沿线温度变化不大时应为常数。上次测量的2r和本次测量的2r比较,如果相差很大,或多次测量的2r不断连续增加,就表明本支仪器电缆芯线可能是顺接头氧化或受拉伸断丝;如果电缆电阻连续减小,可能是绝缘下降所致。2r的突然增加或减少也在可能是电缆加长或切短造成。发现这类情况时要同时检查同一地点埋设仪器的电缆电阻是否发生同一趋势大变化,如果都有变化,可能是集线箱或电桥的问题。由于氧化或接头断丝等原因造成的电缆电阻变化,可能在一根芯线上或两根芯线电阻不均匀变化,形成“偏增”现象,这样将引起电阻比跳动,这是最不利情况。9.6.3 检查正反测电阻比正反测电阻比是这样测得的:按仪器电缆芯线的颜色红、绿、白依次和电桥的相应接线座连接,测得电阻比称正测电阻比Z,将仪器的黑白芯线调换位置连接电桥的接线柱,测量电阻比称反测电阻比z。正反测电阻比之间有一定关系,根据电桥测量原理可建立下面两个等式:Z/M=R1/R2Z′/M=R2/R1将两式相乘,即得M2=Z*Z′由此即得到一个结论:当电桥测量中不存在误差时,正反测电阻比之积应等于固定电阻值的平方,即M2=10000。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利用正反测电阻比来检验测值的可靠性。利用正反测电阻比之积检查。设正反测电阻比有误差,正反测电阻比的名义值(测值)为ZH,ZH′,则可能有如下情况:①电桥有误差时,ZHZH′≈M2-(δ′+δ″)(Z+Z′)/2②固定电阻有误差时,ZHZH′=M2+2△(Z+Z′)/2③仪器或电缆电阻有变差时ZHZH′=M2±(δ′+δ″)2/(0.5Rt)可以归纳成ZHZH′=M2±e*(0.01%)由此可见将正反测电阻比测值Z及代入上式,如果则电阻比测值误差可以忽略。二者不等则实有误差存在。9.6.4 利用正反测电阻比之和检查。Z+Z′≈2M+A2%上式可知正反测电阻比之和也应为一已知的固定值,符合这一规律的测值就是正常的,反之则为异常。下表可供现场采集观测资料时进行质量控制使用。质量控制表(×10-2)Z或Z’Z+Z实测值中 值上下值960097002M+422M+3220016±220009±2 9800990010000101001020010300104002M+222M+122M+022M+122M+222M+322M+4220004±220001±220000±220001±220004±220009±220016±2QJ/DFD05.36-019.6.5 检查仪器钢丝电阻和各芯电阻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检查发现仪器测值异常,而又证实电阻比电桥的观测精度符合要求时,为了查明仪器测值异常的原因,我们应进一步测量仪器的5个电阻值,即R12、R13、R23、R24、R34,连上述四个参数Z、Z′、R、R5在内共测9个参数。利用下列关系式可以进一步计算分析:Z=(R1+r1)/(R2+r2)Z′=(R2+r1)/(R1+r4)          RS=R1+R2+r1+r2                R=R1+R2+r1-r2                  R12=R2+r1+r2                    R23=R1+r2+r3                    R24=R1+r2+r3                   R13=R1+R2+r+3                  R34=r3+r4            由以上关系式可算得钢丝电阻和芯线电阻,以检查仪器是否正常,仪器电缆的黑芯线电阻无法算得,只能加以估计。上述测量电阻的精度不高,这是因为,一是温度附加误差影响,二是因为测量电阻时电桥电流使钢丝电阻升高,特别是分电阻本身阻值不高,测值误差的影响更大。因此这样的测量只在迫不得已时对个别仪器进行,一般只需测量正反电阻比、总电阻、温度就够了。9.6.6 对标观测的方法及数据处理单向测缝位移标点是在接缝两侧混凝土块体内务埋设一段角钢,角钢与缝平行,一翼上,一翼用螺栓固定在混凝土上,向上的翼板上各焊有一半圆形的标点(如图4-1-30所示),观测时用外径游标卡尺(读至0.05~0.1mm)或(读至0.01mm)测量两标头之间距离得至一个X值,然后用X值减去初始测值X0,即得伸缩缝的开合度。即为△X=X-X09.6.7 为了保证观测资料质量,对现场观测工作有如下要求:9.6.7.1 观测用的电桥要固定,不能乱用,必须使用其他电桥观测时要在观测记录上注明。9.6.7.2 观测必需两个人进行,一个人测,一个人记,互相校对,防止差错。9.6.7.3 每个月对电桥全面率定1次,每次观测前对电桥的电阻和电阻比进行1次率定。9.6.7.4 对观测值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立即要明原因,加以解决。9.6.7.5 每年汛前对观测系统进行检查,对仪器电缆头、集线箱、电桥三者进行维护,保证观测精度。9.7 弦式仪器的操作与维护9.7.1 传感器安装9.7.1.1 初步测试 收到该设备后,即应用测量仪表对传感器作适当的检查。滑动杆出厂时通常以被拉出大约50%的位置就位,原因是传感器在保持一定张力的情况下,在运输图中起保护作用。把传感器连接到读书仪上,读数应该是稳定的,其频率模数大约在4000~5000字范围内。当去掉尼龙扣后,滑动杆会弹回外筒内,此时读数应该是2000~3000之间。注意,通常在定位销落入定位槽时,往往不能获取读数,此时只要将滑动杆拉出5-10mm后即可得到正确读数。当为了检查传感器是否正常而将传感器的滑动杆拉出时,不得将滑动杆拉出量程的范围。当然也可用欧姆表来检查仪器的连续性,线圈间的电阻大约是180±10Ω,检查时应该考虑电缆的电阻,GK2-250V6电缆的电阻大约是48.5Ω/ΚΜ。导线与屏蔽间的绝缘电阻应该超过20ΜΩ。9.7.1.2 位移传感器的安装A、             先将传感器滑动杆上的尼龙扣去掉,使定位销落入定位槽中,以避免安装过程中内部振弦的扭转。B、             将传感器小心插入要安装的基座中与测杆接头对正后,用大号平口螺丝刀顶住后端的安装螺丝槽口,将传感器拧入测杆连接头直到紧固。C、             将黑红导线接至读数仪上,读数仪置“B”档。D、             缓慢地向外拉动传感器管体,使管体上的定位槽脱离滑动杆上的定位销,注意保持传感器不能转动。E、             继续拉动传感器,直到在读数仪上获得所需读数(调节量参见表1,实际应用以现场要求确定)。F、             紧固传基座上的传感器固定锚,同时注意传感器不能转动。9.7.2 电缆的连接在电缆的连接中,要预留足够的长度保证电缆不被拉断或影响测量。同时,电缆的防水也很重要,建议采用环氧基接线套件。9.7.3 电气干扰当布置电缆时应仔细,要尽可能远离干扰源,如交流电源线、发电机、机动车、电焊机等等。观测电缆不要埋设或者通过电力电缆,这样才可获得稳定的读数。9.7.4 初始读数初始读数的获得必须根据安装时的温度详细记录,这些读数对其后的变形计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9.7.5 雷击防护我们所用的传感器是GK-4450型,必须有防雷装置。9.7.6 GK-401读数仪的操作GK-401是所有振弦位移传感器的一种基本的读数仪。可以采用读数仪接线夹或在终端盒采用连接器的方式连接来读取数据。黑红线夹用于连接振弦信号,蓝线用于连接电缆的屏蔽线。A、 打开读数仪,把显示选择器置“B”档,此时读数仪以“字”为单位表示。B、 打开电源,读数显示在显示屏上。在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可能要变化一、两个字,记录显示的数据。如果显示为多个零或读数不稳定,参见后面故障排除的建议。C、 读数仪在大约4分钟后自动关闭,以节省电源。9.7.7 GK-403读数仪的操作GK-403读数仪能够直接显示传感器的温度,并且能够储存传感器的读数,同时还可以利用仪器的率定系数将读数转化为工程单位,详细信息可参照GK-403的使用手册。下面将阐明如何利用“B”档读取传感器的数据。A、 将显示选择开关设在“B”档。 B、 将黑、红线夹分别与传感器电缆的对应颜色的芯线相连接,蓝色接屏蔽线。C、 接通电源后,显示窗将显示读数(频率模数与温度),读数值最后一位变化在1-2个数字以内。D、 显示为零时,可能错接或可能仪器坏了。或电缆故障,也可能是由于强电干扰所致。若是后一种情况,连接好地线或者屏蔽线。如果仍然没有信号,就要检查故障产生的其它原因。E、 读数仪在大约4分钟后自动关闭,以节省电源。9.7.8 温度测量每支(组)振弦式位移传感器都装有一支热敏电阻以测量温度。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通常绿、白导线连接在热敏电阻上。在没有可以直接测量传感器的温度的情况下(如GK-401),采用如下方式测量。A、             将一台欧姆计与热敏电阻的两根导线相连接(由于随着温度的变化,电阻的变化量也很大,则电缆的电阻影响通常微不足道),测量温度电阻值。B、             从表B-1(附录B)中查到所测电阻值的对应温度,如3400欧姆相当于22℃。如果电缆很长,则电缆电阻应该考虑。9.7.9 数据转换A、 位移的计算基康用于测量和转换振弦式位移计的基本单位是“Digits(字)”,数字的计算以下列公式为基础:Digits=〔1/period〕2*10-3或者Digits=〔HZ2/1000〕         公式1-数字计算 用下列公式将Digits(字)换算为位移;D末修正=(R1-R0)*C*F       公式2-位移计算式中:R1   当前读数     R0   初始读数,通常在安装中获得     C    仪器的率定系数,单位是mm/每字     F    任意工程单位转换系数,参见表1表1—工程单位转换表FromToInches英寸Feet英尺mmcmmInches英寸1120.039370.393739.37Feet英尺0.083310.0032810.032813.281mm25.4304.81101000cm2.5430.480.11100m0.02540.30480.0010.011B、 温度的修正GK-4450型振弦式位移传感器具有以下的温度膨胀系数,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用修正。然而要求较高的精度或者温度变化较大时则需要温度修正。考虑温度修正的表达式为:D修正=((R1-R0)*C)+((T1-T0)*K)-------公式3-温度修正的计算式中:R1   当前读数     R0   初始读数,通常在安装中获得     C    仪器的率定系数,单位是mm/每字      T1   当前温度     T0   初始温度     K    温度修正系数试验确定温度系数K的变化是随传感器滑动杆的位置变化而产生,因此,温度修正过程的第一步是在下列公式的基础上来确定的,但一般较小。K=((R1*M)+B)*C      公式4-温度系数计算式中:R1   当前读数     M    表4中的倍数     B    表4中的常数     C    厂家提供的仪器系数温度系数的计算常数型号4450-12mm4450-0.5"4450-12mm4450-1"4450-12mm4450-2"4450-12mm4450-4"4450-12mm4450-6"倍数0.0002950.0003010.0003300.0001920.000216常数1.7240.9110.4150.6690.4919.7.10 故障排除9.7.10.1 传感器读数不稳定A、 读数仪档位设置是否正确?如果使用数据记录仪自动记录读数,扫描频率激励设置是否正确?B、 传感器读数仪超出是否额定范围(压缩或张拉),传感器可能太松或者太紧,检查数据可以发现这一可能。C、 附近是否有电气干扰源,大多数可能的电噪声源为马达、发动机和天线。将设备移开安装现场或者安装电路滤波器。不管是使用便携式读数仪还是数据记录仪,应确保屏蔽线接地。D、 读数仪是否在读取另一支传感器,如果没有,读书仪有可能电池不足或者失效,需要充电或者更换电池。E、 线圈装置与另一支传感器是否相连使用,如果没有,线圈装置可能出现故障。9.7.10.2 传感器不能读数A、 检查电缆是否被压破或者切断。对于振弦式位移传感器黑线和红线之间的电阻为180Ω±10Ω。B、 读数仪或者数据记录仪与另外一传感器是否相连了,如果没有,线圈装置可能已经出现故障。10 观测仪器的维护与保养10.1 测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10.1.1 仪器应存放于通风良好,干燥的仪器架上,并做好防潮措施,在仪器箱内放一袋硅胶干燥剂,硅胶干燥剂干燥时为蓝色,受潮后则变成粉红色,需更换干燥剂或处理干燥剂,处理过程为将其倒入锅内,加热到25~100℃,传真变为兰色,再装进袋子,放入仪器箱内,以吸收箱内的水份。10.1.2 存放仪器的地方要保持恒定的温度,严禁放在高温热的地方。 10.1.3 要保持仪器的清洁,经常用干净无油脂的软绸专用镜头纸,转刷及鹿皮擦拭物镜,目镜及仪器上的灰尘,严禁用手指摸专用镜头纸,擦物镜及目镜,也不能用任何液体来清洗光学镜头。10.1.4 定期给仪器的转动部份加润滑油,所使用的润滑油,应为高纯度的针表仪器油,严禁使用含有其它杂质的润滑油。10.1.5 在野外测量时,应打测伞,遮避阳光以及暴晒或雨淋。10.2 仪器的迁站当仪器从一个测过移动另一测站时,如距离较近,且道路好走,可认将三脚架及仪器一起搬走,在搬运过程中应保持仪器正立,如迁移路程较远又不好走,应将仪器从三脚架上卸下,装箱搬运。10.3 遮日罩的安置在野外测量时,如日照较强,可装上遮日罩,以保护望远镜,装遮日罩时,可轻轻扩张遮日罩,放于镜头座环上即可。10.4 仪器的装箱测量完毕后,旋紧脚螺旋,从三脚架上取下仪器,平衡地放入箱内,有固定的须固定,关好仪器箱,即可搬运,在装腔作势箱及搬运过程中,严禁碰撞仪器。10.5 仪器使用后的保养  10.5.1 野外测量时应打测伞、遮避阳光曝晒或雨淋。10.5.2 从寒冷的地方把仪器带回室内,为防止水汽凝聚于仪器上,应将仪器存放于箱内慢慢适应室温,然后取出使用及存放。10.6 仪器的使用10.6.1 对所使用的仪器,应事先进行检视,如各部件是否完好,附件是否齐全,提手、背带、搭扣是否完好等。使用完毕后,应再检视一次,以免丢失和防止意外。10.6.2 从箱内取出仪器前,应先在测站上架好三脚架,然后将仪器放在三脚架上,并立即旋上中心连结螺旋,再整平对中,最后扭紧中心连结螺旋。10.6.3 转动望远镜照准部或度盘之前,应先检查是否已扭开相应的制动螺旋。操作时应缓慢、平稳、轻松地旋转仪器各部位,严禁快速、强行转动仪器。当转动遇到故障时,应立即停止转动,找出其原因,加以排除。10.6.4 使用望远镜照准部及度盘的制动螺旋,应旋紧至螺旋头与底板恰好接触即可,不得过度用力,以致损伤仪器。10.6.5 使用仪微动螺旋,应经常保持螺旋处于螺杆的中间部位,以使弹簧发挥正常的效用。10.6.6 发现仪器某部位有故障时,不应勉强继续使用,要及时加以检修,否则将加剧仪器损坏的程度。10.6.7 野外作业时,必须保护仪器受暴晒或雨淋。作业时要用测伞或特制的蓬帐遮住阳光对仪器各部位的直接照射。当有尘土、灰沙或工作间歇时,仪器尖用特制的绸罩套起来,罩下要留空隙,使罩内空气和外面空气保持畅流。不要用油布罩或塑料罩,否则罩内会有水气,使仪器受潮。10.6.8 仪器安置在三脚架上后,必须有作业员在场看守,不得擅自离开岗位。10.6.9 不许用手指触及透镜、度盘、轴框、轴承及仪器未涂漆的外表部位,因为手指上的油腻较尘埃更易沾污透镜和各部位表面。10.6.10 透镜部分不宜多擦。透镜外表的微尘并不妨碍观测,在灰尘积聚较多时,可用驼毛软刷轻轻拂拭。灰尘的斑痕,可用洁净的软布或擦镜软纸,先在透镜上面呵气后轻轻擦拭。不宜使用麂皮或普通的纸,布等物揩擦,更不宜用酒精擦洗。 10.6.11 当脚螺旋或微动螺旋很脏时,可用特制刷子或新的牙刷擦洗,此时刷子沿螺纹线移动,并注上汽油。刷洗之后,将螺旋涂些仪器油。螺旋的旋进和旋出应极其小心,因为螺旋的开始几圈通常是最容易损坏,所以旋出或旋进,都应特别缓慢。当螺旋确沿螺纹旋转时,转动就不应费用。10.6.12 在街市、道路、村镇或施工现场作业时,必须定专人在外围守护仪器。10.7 在外业施测中,仪器短距离迁站,应遵循的要求:10.7.1 水准仪或轻便仪器可连同三脚架一起搬移。在搬移时先把各部分制劝螺旋适度旋紧,如系经纬仪应将望远镜直立,使物镜头对向度盘中心。把三脚架收拢,稍为倾斜地搁在肩上,使其重心落在肩的前面。10.7.2 精密或较重的仪器搬移时,应把三脚架撑开,用肩托住三脚架内部顶板,使仪器保持直立。10.7.3 搬移工作必须谨慎小心,在路程较远或较难走时,则必须将仪器装入箱内进行搬移。10.7.4 搬运仪器通过小河、小渠等障碍物时,必须由一人将仪器小心地传递给另一人,不得直接携带仪器跳越。10.7.5 携带仪器乘坐橡皮舟、小船渡河时,必须将仪器和在平衡的地方,与船体联结扣搭好,不许随人携带。10.8 每日测量工作结束后,应做好仪器的下列保养工作:10.8.1 用软毛刷刷掉仪器表面的灰尘。10.8.2 将仪器的轴承和旋转部位,用洁净的软布擦拭,必要时可涂少量的仪器油。10.8.3 将所有的微动螺旋和基座螺旋拧至螺纹的中间部分。10.8.4 盖好望远镜的物镜套,关闭好反光镜,用特制绸套将仪器磁罩好。10.8.5 擦去三脚架及标尺底部的污泥。10.8.6 在热天工作完毕,仪器拿回室内后,应将仪器箱打开散热。10.9 望远镜部分的故障发生因及排除方法10.9.1 目镜故障了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下表)故障 现 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1.目镜调焦螺旋紧涩目镜调焦螺旋中沾染了灰尘油污卸下目镜调焦螺旋,清洗加油2.目镜调焦螺旋晃动目镜调焦螺旋与目镜套空隙过大或缺油、用油不当等重新清洗,换粘度大的目镜脂或加省许黄油3.视度环零位不对(即调节目镜不能使十字丝清晰)视度环与目镜座之间的位置未调好或视度环上的三颗螺未装好重新调装 10.9.2 分划板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下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1.十字丝呈像不清晰或看不见①目镜片或十字丝分划板上有灰尘、油污、水汽或长霉起雾;②十字丝刻划线脱色;③十字线分划板压环松动而使分划板变位;④目镜的胶合透镜脱胶;⑤目镜透镜组或十字丝分划板装反;⑥分划板破裂;①判断目镜片或十字丝分划板不清洁面,然后进行擦洗;②重新着色;③重新装好压坏;④重新胶合;⑤注意正反面及排列次序,重新安装;⑥重换十字丝分划板; ⑦视度环范围不恰当。⑦调整视度环范围。2.十字丝编离现场中心①十字丝校正螺旋松动;②光阑位置不正。①调整并校正并拧紧校正螺旋;②重新安置光阑。3.十字丝横丝不水平(或竖丝不垂直)①十字丝校正螺丝松动;②分划板压环松动。③十字丝筒松动①进行校正并拧紧校正螺旋;②旋紧压环,固定分划板。③旋紧十字丝筒固定螺丝 10.9.3 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下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1.望远镜成像不清①物镜组各镜片光心不共轴②物镜组镜片间的垫片位置不正确③物镜组未落到物镜座的台阶上④物镜组之间、目镜组之间镜片的相互位置或正反位置装错⑤物镜、调焦镜、分划板或目镜上有油污、起雾、长霉或脱胶⑥调焦镜片或调焦镜筒装反①旋转镜片间的相对位置,对准出厂时的标记线②拆卸时注意垫片的位置,并按原位装复③重装物镜线④重装物镜组或目镜组⑤判断不洁处,进行清洗或重新胶合⑥重装调焦镜片或调焦镜筒2、望无镜中亮度不均匀,视场边缘有黑影。①分划板座未落在十字丝框架台阶上②光栏下在正中位置①重装分划板②调正光栏位置 10.10 轴系部分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10.10.1 竖轴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下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1.竖轴转动不灵或转不动①竖轴轴底螺丝过紧;②竖轴和轴套不表洁或缺油;③制动环不清洁;④竖轴变形;⑤制动把手位置不当。①微松轴底螺丝;②卸开轴系,清洗加油;③卸下制动环,清洗加油;④卸下竖轴,适当研磨;⑤调整制动把手位置。2.竖轴晃动,仪器整不平竖轴与轴套之间空隙过大对柱形轴可镀铬后稍加研磨。对锥形轴可以落轴处理 10.10.2 横轴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见下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1.横轴转动不灵或转不动①固定轴承的个别螺丝未拧紧,致使轴承不正或变形;②轴间隙内进入灰砂,未上油或用油不当;③轴与轴套过紧;④竖盘制动架脏或制动把手位置不当。①适当拧紧轴承螺丝; ②清洗加油;③适当研磨;④清洗加油或调整制动把手位置。 2.当十字丝横丝已校水平,转动望远镜微动螺旋,照准点有跳动性偏离竖丝现象①横轴与轴承间空隙过大;②望远镜微动螺旋装置的两个对尖不共轴。①适当旋紧固定横轴的螺线;②修正顶尖位置,使之共轴。 10.11 制动和微动机构10.11.1 制动螺旋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制动螺旋失效①制动螺旋顶杆不够长或制动块缺损;②制动把手未时配好;③制动弹片的弹力不够。①重换顶顶或配换制动块;②松开制动把手夹紧螺丝,旋紧制动杆再旋紧制动把手的夹紧螺丝;③将弹片稍加弯曲,增大弹力。 10.11.2 微动和微倾螺旋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下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1.微动和微倾螺旋松紧不适当①松紧校正套过紧或过松;②弹簧过硬或过软;③螺杆和螺母之间不清洁或缺油。①用校正针调节松紧校正套,使之适宜;②调换合适的弹簧;③清洗加油。 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2.微动和微倾螺旋失效①螺旋内的枣形螺母未固定好,它随螺杆一起转动;②弹簧失效;③顶针磨损;④螺旋的手轮与螺杆未固连好;⑤顶针未顶住或丢失。①固定枣形螺母;②调换弹簧;③调换顶针;④旋紧其固边螺丝;⑤重新安装或配上顶针。3.微倾螺旋调到尽头,水准气泡不能居中①圆水准器未校正好;②长水准管未装好;③长水准管未较好;④微倾顶针过长或磨损。①重新校正圆水准器;②安装水准管时,应注意当微倾螺旋在适中位置时,四个校正螺丝应对称适中,方头或球头螺丝应放正,水准管用石膏粉封好,无松动;③校正长水准管;④升降顶针座,改变顶针高低或配换合适的顶针。 10.12 整平机构部分脚螺旋基座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下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 1.脚螺旋转动有沙沙声灰尘进入或缺油 清洗加油脂 2.脚螺旋松紧不适当或晃动   ①松紧校正套松紧不适当;②基座弹性压板与基座连接三颗螺丝未调整好;③脚螺旋内不清洁或缺油;④脚螺旋枣形螺母损坏;⑤脚螺杆变形。①用校正针拨动松紧校正套,使之适当;②调整压板连接螺丝;③清洗加油脂;④配换枣形螺母;⑤机械纠正,适当研磨焊接凸块或。3.脚螺旋不能起升降作用固定枣形螺母的凸块折断或螺丝丢失重配螺丝,设法固定枣形螺母 10.10 水准管、符合棱镜组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方法水准管、符合棱锡组故障发生原因及排除(见下表)故障现象发 生 原 因排 除 方 法1.气泡移动产生停滞、跳动或不稳定①水准管内溶液变质②水准许管曲率不均匀③水准管校正螺丝松动或滑丝④固定水准管的石膏松脱①调换同精度的水准管②调换同精度的水准管③修配校正螺丝或螺母,并校正④取下水准管,重新灌石膏2.符合气泡成像不清晰①观察孔的聚光镜脏②棱镜组脏③棱镜水银面氧化①清洗聚光镜②清洗棱镜组③清除水银面重新镀银 10.14 引张线的维护与保养10.14.1 应随时检查引张线保护管是否有弯曲锈蚀等现象。严禁在引张线保护管上堆放或悬挂重物。10.14.2 引张线保护管,测点保护管至少每处进行一次除锈刷漆工作。10.14.3 引张线端点的线锤连接装置,固线卡每次观测时应适量滴注机油,以防锈死。10.14.4 每次观测完毕时,应在观测点读数尺尺面涂挂少量黄油或凡士林。10.15 正、倒垂线观测设施维护与保养。10.15.1 经常注意检查倒垂浮桶、正垂油桶油面是否正常,倒垂桶浮力不足时应随时加油。至少每两年应对倒垂浮桶、正垂油桶进行一次换油工作。10.15.2 每次观测完毕,应用黄油或凡士林涂抹正、倒垂线现场观测底盘。10.15.3 正垂线悬线点固线卡及挠度正垂线活动夹装置,应抹黄油或滴注机油。10.16 其它观测设施的维护保养10.16.1 接缝观测点每次观测后应涂油防锈。10.16.2 基点及坝顶角点每年汛前检查一次,其仪器底盘应涂油保护。10.16.3 坝体沉降点,静力水准测点每次观测后涂油保养。10.16.4 各观测室铁质门窗每两年进行一次锈刷漆。10.17 垂直位移观测设施的维护与保管10.17.1 坝下一等水准环线远离厂区,尤其是清毕公路上的标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所在地机关、单位或个人保管。10.17.2 每年汛前应对所有环线标点巡视检查一次,予以必要的维护。10.17.3 大坝垂直位移标点应加保护盖。 10.18 注意事项10.18.1 定期(一周)去观测室一次,检查仪器记录系统工作情况是否正常,记录线是否满足要求,并在记录纸上注上日期。10.18.2 根据使用需要,确定间隔时间,定期进行目视观测,读数记入观测记录手本中.10.18.3 定期标定仪器格值,以保证仪器的长期工作精度。10.18.4 建立值班工作日志,填写仪器状况,所发生的故障及其它外介干扰情况等便于日后分析研究。10.19 人工比测装置的维护如果使用环境潮湿,集线箱内部易于受潮,引起绝缘电阻的降低。集线出厂时间过长,转换开关中的润滑油已干,转动后易于磨损使接触电阻变差增大,因此使用时需加强检查,以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受潮的集线箱,可将面板固定螺丝松开,用电吹风就地吹干,恢复绝缘电阻。接触电阻变差增大的集线箱使同一仪器的电阻比的两次测值不同,如发现这种情况也应进行处理,利用汽油清洗转换开关加润滑油,如接触电阻变差仍很大,则应更换新集线箱,以免影响观测资料质量。此法对于正垂线和倒垂线均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