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 MB
  • 26页

水文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 26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水文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水文学部分名词水体,水文学,水文现象水循环,水分更新周期,水量平衡,河流,河流纵/横断面,河流的补给,水系,河网密度,河流弯曲系数,分水岭,分水线,流域,水位,流速,流量,河流泥沙,产流,汇流,年径流量,湖泊,水库死水位:水库在调蓄过程中有一个设计的最低水位,根据发电最小水头和灌溉最低水位而确定,同时也考虑泥沙淤积情况。死库容:死水位以下的库容不能用以调节水量。兴利(有效)库容:为了满足灌溉,发电等需要而设计的库容,称为兴利库容。防洪库容:为调蓄上游入库洪水,削减洪峰,减轻下游洪水威胁,以达到防洪目的的库容。湖泊增减水:由于强风或气压骤变引起的漂流,使湖泊迎风岸水量聚积,水往上涨,背风岸水往下降,前者称为增水,后者称为减水,两岸形成水位差,湖面变成倾斜状态,这种状态反过来阻碍漂流作用,并在水下形成补偿流。沼泽,冰川,成冰作用,冰川的累积,冰川的消融,地下水,含水介质的空隙性,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含水层,隔水层,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洋:时间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体部分,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不受大陆影响,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和独立的潮汐系统,以及强大洋流系统的水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靠近大陆,深度浅,面积小,兼受洋陆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理化性质,潮汐现象明显,并有独特海洋系统水域。地中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分为陆间海,内陆海。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的水域,一部分以大陆为界,另一部分以岛屿,半岛,群岛与大洋分 开。波浪:每个水质点作周期性运动,所有水质点相继振动,便引起水面呈周期性起伏。,洋,海,海湾,海峡,海冰,风浪:在风的直接作用下,水面出现的波动。涌浪:风浪离开海区传至远处或风区里,风停息后所留下的波浪。驻波:波形不向前传播,只是波峰和波谷在固定点不断升降交替的波浪。海岸的绕射:海浪可以绕过障碍进入被岛屿,海岬或防波堤等遮蔽的水域。波浪的折射:当波浪传入浅水或近岸区域时,某波峰线与底部的地形等深浅成一偏角,由于水深不断变浅,波速减慢,从而波向线将逐渐偏转,转到接近于与等深线垂直,最后垂直于岸线。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涨退现象。半日潮:在一个太阳日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而且两相邻高潮或低潮的潮高几乎相等,涨落潮时也几乎相等的潮汐。洋流:即海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水团:形成同一源地(海区),理化特性和运动状况基本相同的海水。厄尔尼诺现象:一弱表层暖流,沿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岸向南伸展到大约南纬6度,在异常年份,发生灾难性移位,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沿岸上升流消失,导致秘鲁渔场减产,南美洲西部连降大雨。水文区划填空水体的分类(按照地球上分布的部位):大气水体,地表水体,地下水体水文学以自然界的水文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文学的研究方向:水文学的分支学科,按研究水体可以分为()()(),按研究目的和方法分为()()(),按研究内容分为()()()。水文学的研究方法()()()从科学发展特征的角度考虑,可以将水文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循环有着其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按照水循环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请写出水量平衡方程式的最基本形式:请写出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请写出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请写出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请写出多年平均的全球水量平衡方程:通常,河流共分五段()()()()()。河口根据地貌形态可分为()()两类,长江/黄河/珠江属于(),钱塘江属于()。河流纵断面可分为四种类型()()()()。河流横断面是决定()()()()的重要因素。按照进入河槽的途径,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可以分为()()两大类。水系类型主要有()()()()()()()七个类型流域特征包括()()两种。为了对比不同河流的水位,目前我国规定统一采用()作为绝对基面。河流的特征水位有()()()()()五种。请写出谢才公式()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与()()()()()等因素有关。河流泥沙的计量单位有()()()()()。河流的冰情包括()()()。湖泊的类型:①按湖盆成因分类: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②按湖水的补排情况分类:吞吐湖、闭口湖。③按湖水的矿化度分类: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盐水湖。④按湖水营养物质分类: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湖。湖水的运动形式有()()()()()五种。水库一般由()()()组成。沼泽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水体沼泽化可分为()()(),陆地沼泽化可分为()()。 沼泽的类型,按发育阶段划分()()(),按有无泥炭累积划分()()。粒雪化过程可分为()()两类。冰川物质平衡是指()()的数理关系。冰川的消融有()()()三种方式。岩石的空隙分为()()()三类。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很多,起决定作用的事()()。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包括()()()()。常见的含水层有()()()()等,常见的隔水层有()()等。适宜形成承压水的构造是()()。地下水渗流可分为()()。线性渗透定律又称为(),非线性渗透定律又称为()写出达西定律的表达式写出谢才非线性渗透定律的表达式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有()()()()()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根据海洋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和水文特征不同,可将世界大洋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是(),附属部分是()()()潮汐的类型:半日潮、全日潮、不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全日潮。潮汐的成因:海洋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以月球为例,就地球而言,作用其上有两个力: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和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作平运动时受到的惯性离心力。这两个历史引起潮汐的原动力。潮汐的日变:半日周期潮。日周期潮。潮汐的月变:半月周期潮。月周期超。波浪要素:波峰,波谷,波顶,波高,波长,波陡,周期,波速。海洋的能量效应:①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②热能:温度差能。③化学能:盐度差能。④生物能:光合作用能水文区划的对象是() 水文区划的原则()()()()水文区划的方法()()()简答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当前水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简述水循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简述水文循环的大/小循环的基本特点。简述研究水量平衡的意义。水循环的研究发展趋势。请简述河流上/中/下游的特征。流量过程线的主要作用。流域产流方式特点及分布:①超渗产流方式:遵循超渗地面径流产流机制。a.特点: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而径流量与产流面积并不是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径流量与产流面积主要与降水强度与下渗强度有关。b.分布:超渗产流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大,土壤透水性差,植被也较差的丘陵区或干旱地区。②饱和气流方式:其一为包括饱和地面径流,土壤径流及地下径流三种产流机制的类型;其二为包含饱和地面径流与壤中径流两种产流机制的类型;其三为包含饱和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两种产流机制的类型。a.特点:土壤比较湿润,且接近地下水面有毛管水带,土壤层缺水量较小,一次性降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b.分布:多发生在包气带较薄,植被较好,土壤透水性强,下渗强度大的地区。③超渗与饱和产流交替型方式。超渗产流与饱和产流的区别:前者决定于降雨强度,而与降雨量大小关系不大,后者决定于降雨量的大小,与降水强度无关;一般来说潮湿地区以饱和产流为主,干旱地区以超渗产流为主。流域汇流的影响因素:①降水特性的影响:对相同降水量来说,雨强越大,降雨损失量越小,产流越快,洪峰流量越大,流量过程线越尖瘦。②流域地形坡度的影响:地形坡度越陡,汇流速度越快,汇流时间越短,地面径流的损失量就越小,流量过程线越尖瘦。③流域的形状的影响:狭长的流域汇流时间较长,径流过程平缓;扁形流域因汇流集中洪水涨落急剧,峰形尖瘦。④水力条件的影响:在畅流条件下,水位越高,流速越快,汇流历时越短,峰量越大,因而峰形越尖瘦。洪水:大量降水或积雪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特大的径流,称为洪水。洪水的影响因素:①天气因素:暴雨形成以后,进而形成洪水。②流域的下垫面因素:地形起伏影响气流运动,湿热气团在运动过程中如遇到起伏的高山峻岭,就沿山坡爬升, 形成地形雨。③流域面积的大小,形状,土壤性质及植被。洪水波的展开与扭曲变形:在洪水向下游推移的过程中,波速变小,波长增加,波高减小的变形称为水波的展开。波前长度逐渐减小,比降不断增大,波峰不断超前,而波后长度不断拉开,比降逐渐平缓,这种现象称为洪水波的扭曲变形。枯水:河流断面上较小流量的总称。影响枯水径流的因素:①流域蓄水量的影响因素:前期降水量大,渗入地下的水量多,地下蓄水量就多;反之,地下蓄水量多,补给枯水径流减少。。②河流的大小及发育程度因素:大河流域面积大,地面地下水蓄水量也较大,同时大河水量越丰富,水流的能量就越大,河床下切的深度也就越大,河流切割的含水层越多,得到层间水的层次和水量也越多,因而获得地下水补给的范围就越广,故大河的枯水径流比小河丰沛而稳定。简述沼泽的基本特征:简述影响沼泽形成的基本因素。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构成含水层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构成含水岩组的基本条件,构成蓄水构造的三个基本要素潜水的特征,承压水的特征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地下水的动态特征/类型海水中所含的物质可分为哪三类?三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特点海水温度的垂向分布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特点83、洋流的分类:①风洋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②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当摩擦力忽略不计时,密度流又称地转流或梯度流。③补偿流: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④按运动方式课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按冷热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按地理位置可分为赤道流,大洋流,极低流和沿岸流。作用于洋流的力:①风的应力:指风对海面的摩擦力和风绝佳在海浪迎风面上的压力。②压强梯度力:由压强梯度引起的力。③摩擦力:海水作相对运动时,流速不同的海水之间就会 发生动量交换,表现为内切应力的摩擦力。④地转偏向力:物体在地球上做相对运动受到的力的作用。风海流: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的特征:①大洋表层环流模式: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候型大洋环流,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无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代替,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②世界大洋表层反气旋大洋环流:分布在南北维50度之间,并在赤道两侧非对称出现。③世界大洋表层气旋型大洋环流:分布在北纬45—70度之间,在大洋东侧,为从西风漂流分出来的暖流。④北印度洋季风漂流: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漂流。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风东北季风,形成东北季风漂流;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形成西南季风漂流。⑤南极绕极环流:世界大洋中唯一环绕地球一周的表层大洋环流。地貌学部分名词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变化使岩石盐类的重结晶以及岩石中的一些矿物发生溶解,都可使岩石崩裂破碎,称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是水溶液以及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化学风化通过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一系列化学变化来进行。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叫生物风化作用。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崩塌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和崩塌方式又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锥形体,称倒石堆 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面状水流是由许多细小股流组成的,它们无固定流路,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可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流水侵蚀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称为土屑蠕动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填空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学中的两大分支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岩石破裂或已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各种坡地地貌形成崩塌的条件(简述)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滑坡有许多形态特征,如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等滑坡体上的树木,因滑坡体旋转滑动而歪斜,这种歪斜的树木称为醉汉树 在一些古滑坡体上,常见到一些树干弯曲的树木,这是由于滑坡后滑坡体上的树木发生倾斜,树木继续生长,上部树干则是直立的,称这种弯曲的树木为马刀树1.滑坡的类型。滑坡类型的划分可根据不同的原则。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根据滑坡的物质可划分为黄土滑坡、粘土滑坡、碎屑滑坡和基岩滑坡。(2)根据滑坡和岩层产状、岩性和构造等,可划分为顺层滑坡、构造面滑坡和不整合面滑坡等。(3)根据滑坡体的厚度可划分为浅层滑坡(数米)、中层滑坡(数米至20米)和深层滑坡(数10米以上)。(4)根据滑坡的触发原因可划分为人工切坡滑坡、冲刷滑坡、超载滑坡、饱水滑坡、潜水滑坡和地震滑坡等。(5)按滑坡形成年代可划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和古滑坡。(6)按滑坡运动形式可划分为牵引滑坡和推动滑坡。坡面流水侵蚀只出现在降雨或融雪时期,故雨滴冲击作用和坡面径流侵蚀作用是坡面流水侵蚀的两种主要作用。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沉积物,叫坡积物。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叫坡积裙。坡地发育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谷坡受剥蚀并保持与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后退,称为坡地平行后退。另一种坡地发育模式是假定一些较陡直的坡地形成后,坡地上部与分水高地之间有一明显的坡折,此坡折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或片流作用下而变成浑圆状,坡面的坡度逐渐变缓,形成凸形坡;坡地的下坡段将发育一个凹形剖面水作用总是以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方式进行,并形成相应的河流地貌。水流破坏地表有三种方式,即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总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三种:()()()流水挟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河床坡度减小,水流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都可引起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是经常发生变化和更替的。对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如果海面下降,下游地段亦可转化为侵蚀作用为主;当河流水量减少,泥沙增多,在河流上游的某一地段也可能出现堆积作用为主。另外,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只有作用强度和方式的差别, 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剖面的发展。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流搬运泥沙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如果出露的地面坡度较大,则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河流的下游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扩展,即向(溯)源侵蚀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文情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和岩性的差异,以及长期的气候变化等河床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河床中形成各种地貌,如河床中的浅滩与深槽、沙波,山地基岩河床中的壶穴和岩槛等。浅滩与深槽的成因有以下几种:弯曲的河床称曲流,分汊的河床称辫流。1.曲流曲流的形成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曲流;(2)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转,形成曲流;(3)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曲流。有些河流的河床分成许多汊,宽窄相间,形似发辫,称为辫流。辫流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河漫滩的形成需具有河床侧方移动及洪枯水位变化两个条件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影响河漫滩的发育取决于许多条件,如水文、植被、气候、地质和地形等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它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暴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扇。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等。 根据泥石流的不同特征,可划分以下几种不同类型泥石流沟流域,上游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泥石流堆积物对主河河谷的发育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河流在出山口处堆积的扇形堆积体,称洪(冲)积扇,洪积扇的结构冲积平原是在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河口区可划分为近河口段、河口段和前河口段(口外海滨段)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根据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水上三角洲平原和水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坡和三角洲外缘海底三个单元。三角洲的结构按地貌特征也可相应地划分出三个沉积单元,即顶组沉积、前组沉积和底组沉积(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为了描述阶地,按地形单元划分为: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前缘和阶地后缘河流阶地的成因根据不同原则,河流阶地可分为不同类型。水系的排列分布形式多样,它们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地貌条件有密切关系,通常按水系的排列形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水岭的迁移有些分水岭的两侧坡度和坡长相等,呈对称形,有些是不对称的。分水岭两坡的不对称,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河流袭夺(我们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时,还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地壳上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与地壳上升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2)地壳运动的方向和强度是经常变化的;(3)河流地貌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4)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统一性;(5)地貌发育的长期发展趋势和短期发展的变异等。所以含有CO2的水对碳酸盐的作用可用下列化学反应式表示:CO2+H2O+CaCO3Ca2++2(HCO3)–影响岩溶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石林是一种非常高大的石芽,它是在热带多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溶蚀漏斗按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三种如果地面上有成连续分布的成串漏斗,这往往是地下暗河存在的标志。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山峰及其间的低地集合体地表岩溶地貌有哪些类型洞穴又称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洞穴堆积物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化学堆积物、机械堆积物和生物堆积物,化学堆积在洞穴中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和泉华等,机械堆积有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崩塌沉积三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洞穴中常有鸟粪和蝙蝠粪的堆积。另外,洞穴中常保存着许多哺乳动物化石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广西岩溶区的地下河,按其发育阶段和形态特征分成三类: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决定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粒雪,再由粒雪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根据不同原则可将冰川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型冰川和大陆型冰川两种。现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把冰川划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冰川运动是由冰川的厚度、冰川下伏地形坡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的,因而在冰川的不同部位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运动冰川的侵蚀方式分两种,即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根据冰碛物在冰川体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在冰内的叫内碛,位于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分布在冰川边缘的叫侧碛,两条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构成中碛,随着冰川向前推进在冰川末端围绕冰舌的前端的冰碛物,叫终碛(尾碛)冰川消融以后,以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如基碛(包括冰川搬运时的底碛、表碛、内碛和中碛)、侧碛和终碛等。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冰碛地貌有哪些类型根据冰水堆积地貌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和物质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山地冰川地貌组合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在雪线以上是以角峰、刃脊和冰斗为主的冰蚀地貌带,雪线以下直到终碛堤为止是以槽谷、侧碛堤和冰碛丘陵为主的冰蚀-冰碛地貌带,冰川末端是以终碛堤为代表的冰碛地貌带,终碛堤外缘则是冰水扇和外冲平原的冰水堆积地貌带。大陆冰川地貌组合表现为水平分带规律。以终碛堤为界,堤内以冰碛地貌为主,发育冰碛丘陵和冰退终碛堤等;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发育外冲平原、冰水三角洲和锅穴等对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地表土层,称为冻土。冻土随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融冻,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季节冻土。如多年处于冻结状态,或仅在夏季冻土表层融化,下部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多年冻土。多年冻土分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活动层;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叫永冻层。多年冻土的厚度虽然受纬度和高度的控制,但在同一纬度、同一高度处的冻土厚度还有差别,这和其他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冻土地貌的类型有哪些冻土地貌发育的时间差异与多年冻土的形成和演变有密切关系。现在地表的多年冻土大部分是第四纪冰期时形成的,另一部分是冰后期大陆冰盖退却后发育的冰后期大陆冰盖退却后,在高纬地带可能出现新的冻土。但是,随着冰后期的气温升高,全球多年冻土处于退化趋势,这对冻土地貌发育有很大影响:全世界荒漠区一是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副热带高压引起的干旱荒漠;另一是在北纬35°~45°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由于荒漠区有上述许多自然地理特征,因而那里风的作用很强。风的作用表现为气流沿地表流动时对地面物质的吹蚀、磨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地表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作用表现为风沙流,当近地面风速大于4m/s时,0.10~0.25mm 粒径的沙粒就能形成风沙流。各种大小不同的沙粒,在风的作用下可产生悬移、跃移和蠕移(推移)等不同形式的运动经风搬运再堆积的物质叫风积物。风积物的特点是:(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积物的粒度均一,分选好,它比湖沙、河流沙和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是沙粒在运动过程中互相撞击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较大沙粒,小于0.1mm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有些石英沙有溶蚀痕迹和SiO2沉积物;(5)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颗粒被吹扬到更远的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主要风蚀地貌有以下几种:风积地貌的形成与含沙气流结构、运动方向以及含沙量的多少有关。根据含沙气流结构等特征,可划分以下四种风积地貌类型强大的风力是形成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各种条件的差异,例如地面特征、气流特征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不同,对风成地貌形成也有不同影响。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黄土是一种黄色、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它具有疏松多孔隙、富含CaCO3、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易沉陷等物理化学性质从全球来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黄土地貌可分为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黄土喀斯特)等几种类型。形成上述各种黄土地貌的原因,除了黄土本身的特点外,还受黄土堆积前的古地形和黄土区的各种外营力作用(流水作用、重力作用、地下水作用和风的作用)的影响。海岸动力作用有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等,其中以波浪作用为主,潮汐作用只在有潮汐的海岸,对地貌起塑造作用,海流对海岸的地貌作用同波浪和潮汐作用相比很不显著,河流作用只局限在河口地带。波浪侵蚀和堆积过程中对海岸进行塑造,形成海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四种类型。第四纪海面升降变化可以由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引起海洋水体的增减而导致海面升降变化。冰期时,海洋水体减少,海面下降;间冰期时,海洋水体增多,海面上升 大地构造地貌组成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两级地貌单元。第一级地貌单元是大陆和海洋,第二级地貌单元是陆地上的各种山系、平原、高原和盆地,海洋中的大洋盆地、洋脊、海沟和岛弧等。这些地貌的形成、发展和大地构造作用有关,所以称为大地构造地貌。世界上高大的构造山系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主要有北美洲至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沿岸及边缘海外围的岛屿上的山脉;另一带为略成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这一地带自东向西的著名山脉有亚洲南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非洲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构造山系经历不同构造期的作用,它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板块俯冲和碰撞激发出的热能和机械能是导致山脉形成的动力,许多构造山系分布在现代板块的边缘,也有些构造山系分布在早期板块的边缘。大陆裂谷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地貌特征:裂谷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直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边缘止,这个区域称为大陆架,又称陆棚。大陆架外缘的陡坡,称为大陆坡。大陆架上有曾在陆地上发育的各种地形。沉溺的河谷和冰川谷,多级海底平台,陆架边缘堤根据大陆架基底和盖层的结构特征,可分成以下五种类型:关于大陆架的成因和构造作用或气候变化有关大陆坡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岛弧、海沟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成因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的最大地貌单元之一,面积约占整个海洋的一半。它的一侧与大洋中脊的平缓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岛弧和海沟相邻。大洋中脊常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并相互连接(图10-17),全长约八万多公里。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的最大地貌单元之一,面积约占整个海洋的一半。它的一侧与大洋中脊的平缓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岛弧和海沟相邻。大洋盆地的盆底有一层深海沉积盖层,厚约3000m。大洋盆地中有许多呈线状延伸的水下山脉,称为海岭。它的延伸长度达数千公里,宽约100~200km,高出两侧洋盆1000~3000m。从纵向上看,海岭高低起伏,隆起的岭脊被低矮的鞍部隔开。海岭在世界大洋中都有分布,太平洋最为多见, 如夏威夷-天皇海岭、莱恩-土阿莫土海岭、马绍尔-土布艾海岭等,这些海岭往往有一隆起的基座,在基座上发育火山,高出水面的成为岛屿。大洋中脊是热地幔物质上涌的地方,当地幔物质上涌时,大洋中脊顶部受拉张而裂开,形成纵向裂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底不断在中脊顶部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距大洋中脊两侧越远,洋底年龄越老。岩层受力发生弯曲,便形成褶曲。褶曲的拱起和凹陷,形成地形高低,称为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外力剥蚀后,还露出各种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地形,称为次生褶曲构造地貌。这些统称为褶曲构造地貌。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山地,新生代构造褶皱带隆起的高山多属于这一类活动褶曲构造山地的岩层发生强烈的褶曲变形,在山地内部或山地边缘发育逆断层或逆冲断层,断层面向山地方向倾斜,这些断层常伴有水平运动,使断层间的块体发生侧向移动活动褶曲构造山地的岩层发生强烈的褶曲变形,在山地内部或山地边缘发育逆断层或逆冲断层,断层面向山地方向倾斜,这些断层常伴有水平运动,使断层间的块体发生侧向移动挤压盆地纵向上可划分为山前拱断隆起台地、盆地中央拗陷平原、盆地内背斜隆起低山丘陵和盆地边缘倾斜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横向隆起的形成比较复杂,主要有两种:岩层发生褶曲在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它们的地貌形态与构造一致成为顺地貌。如果褶曲构造受外力作用在张节理较发育的背斜轴部,侵蚀作用较强,发育成谷地,即背斜为谷,而向斜处形成山地,即向斜为山,这种地貌称为逆地貌。背斜构造或向斜构造经长期侵蚀作用或构造作用而遭到破坏,其一翼就成为单斜构造。如果单斜构造由于软硬岩层相间,就形成单面山和猪背脊。单面山是沿岩层走向延伸的,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一坡长而缓(猪背脊是指倾斜角度较大岩层的单斜构造地貌穹隆是一个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它的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比小于3∶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当地壳下部的岩盐成塑性状态侵入到沉积岩中,或者岩浆侵入到上部地层中,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上拱,形成穹隆构造。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中形成的穹隆,又叫盐丘。 盐丘是由岩盐成塑性状态侵入其周围的沉积岩中形成的。岩盐来自下面的早期沉积的某一岩层。岩盐成流体上升可能有两种原因:(1)由于塑性岩盐的密度比周围沉积岩的密度要小,若原生盐层的顶部有一个小的背斜构造,岩盐就由此上升;(2)由于造山作用的横向压力的挤压,使岩盐挤入背斜顶部的沉积岩中,形成底劈褶曲。岩石受力发生断裂并有相对位移叫断层。断层能直接形成地貌,如断层崖,也能使原先的地面发生翘起和断陷,错断各种地貌体。断层活动还能使断层两侧块体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产生挤压或拉张,形成隆起高地或断陷洼地。断层崖形成后,由于外力的剥蚀作用,也可使断层崖演变为断层三角面等。凡由断层直接形成的地貌和间接形成的地貌,统称断层构造地貌。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断块山地或是地垒图12-1断块山(根据Davis)式的山地,或是一侧沿断层翘起,一侧缓缓倾斜的掀斜式山地(图12-1)。前者山坡两侧较对称;后者翘起的一坡短而陡,倾斜的一坡长而缓,山体的主脊偏于翘起的一侧。断陷盆地是由地块拉张陷落形成的,拉张区域和地质构造、构造应力状态、介质条件以及深部构造等都有密切关系。断陷盆地的沉积结构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沉积物成因类型结构;一是不同年代沉积物的分布结构。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叫断层崖。断层崖的不同排列形式和断层的力学性质有关。在地表出现平直而延伸较长的断层崖,多属于拉张剪切断层形成的断层崖。间断分布或呈之字形分布的常是拉张断层形成的断层崖。如果是多条首尾相接的斜列分布的断层崖,则是属于剪切带中的拉张断层形成的,而挤压断层常常形成舒缓波状走向的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断层崖后,受横穿断层崖的河流侵蚀,完整的断层崖被分割出许多三角形的断层崖,称断层三角面(断层水平运动可形成许多构造地貌现象,归纳起来,可分成两大类:一是断层形成的各种错断地貌;另一是断层活动时,由于边界条件和介质条件的不同,改变应力状态,在断层带附近出现的派生构造地貌。简答 全球海陆水循环过程概化图 流量过程线及历时曲线增减水示意图 入海河口的三个区段 潮汐要素示意图深槽与浅滩迂回扇示意图图3-23洪积扇结构图 1.洪积扇中心粗砾石沉积;2.洪积扇过渡区的砂砾沉积;3.洪积扇边缘细砂粘土沉积;4.河漫滩细砂沉积或冲积平原砂粘土沉积;5.河流及河床沉积图3-39河流阶地的类型(永定河沿河城附近)T1:上叠阶地;T2:内叠阶地;T3:基座阶地;T4,T5:覆盖基座阶地;1.黄土;2.红色土;3.冲积砂砾石;4.坡积碎屑;5.静水堆积粘土层;6.基岩斜坡上的石芽分布图4-7几种主要的岩溶漏斗(根据J.N.詹宁斯(Jennings)简化)(a)溶蚀漏斗;(b)沉陷漏斗;(c)塌陷漏斗;(d)深层岩溶塌陷漏斗 冰斗、刃脊和角峰的发育石环 图6-15冻土地貌组合(根据С.Г.博奇)a.冻蚀台地;b.石河源;c.石河;d.石圈;e.土溜阶坎;f.石带;g.多边形土;h.冰核丘;i.冰楔;j.石环;k.网状土 海岸带的划分达尔文的岸礁、堡礁和环礁的成因系列图 地壳剖面图(根据孙广忠等)图12-18断层崖的演化(根据Davis)1.断层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2.断块山地被剥蚀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断层一段距离;4.断块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