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3.76 KB
  • 25页

工程水文学选择题

  • 25页
  • 关注公众号即可免费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由网友投稿或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1.水文现象的发生[D]。a.完全是偶然性的b.完全是必然性的c.完全是随机性的d.既有必然性也有随机性2.水文分析与计算,是预计水文变量在[C]的概率分布情况。a.任一时期内b.预见期内c.未来很长很长的时期内d.某一时刻3.水文预报,是预计某一水文变量在[B]的大小和时程变化。a.任一时期内b.预见期内c.以前很长的时期内d.某一时刻4.水资源是一种[B]。a.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b.再生资源c.非再生资源d.无限的资源5.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都具有偶然性,因此,它的发生和变化[B]。a杂乱无章.b.具有统计规律c.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规律、d.没有任何规律6.水文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是有成因的,因此,其变化[C]。a.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规律b.具有完全的统计规律c.具有成因规律d.没有任何规律7.使水资源具有再生性的原因是自然界的[B]。a、径流b、水文循环c、蒸发d、降水8.自然界中,海陆间的水文循环称为[C]。a、内陆水循环b、小循环c、大循环d、海洋水循环9.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使水资源具有[A]。a、再生性b、非再生性c、随机性d、地区性10.流域面积是指河流某断面以上[D]。a、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包围的面积之和b、地下分水线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c、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d、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11.某河段上、下断面的河底高程分别为725m和425m,河段长120km,则该河段的河道纵比降[D]。a、0.25b、2.5c、2.5%d、2.5‰12.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一般比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D]。a、相当b、小c、平缓d、大13.甲乙两流域,除流域坡度甲的大于乙的外,其它的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都一样,则甲流域出口断面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C]。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d、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14.甲流域为羽状水系,乙流域为扇状水系,其它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均相同,对相同的短历时暴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B]。a、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d、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15.某流域有两次暴雨,除暴雨中心前者在上游,后者在下游外,其它情况都一样,则前者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洪峰流量比后者的[D]。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d、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16.甲、乙两流域除流域植被率甲大于乙外,其它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均相同,对相同降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C]。 a、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大b、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大c、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小d、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小17.甲乙两流域除河网密度甲大于乙的外,其它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均相同,对相同降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D]。a、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小b、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小c、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大d、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大18.某流域两次暴雨,除降雨强度前者小于后者外,其它情况均相同,则前者形成的洪峰流量比后者的[C]。a、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大b、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小c、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小d、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大19.日降水量50~100mm的降水称为[D]。a.小雨b.中雨c.大雨d.暴雨20.大气水平运动的主要原因为各地[B]。a、温度不同b、气压不同c、湿度不同d、云量不同21.暴雨形成的条件是[C]。a、该地区水汽来源充足,且温度高b、该地区水汽来源充足,且温度低c、该地区水汽来源充足,且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d、该地区水汽来源充足,且没有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22.因地表局部受热,气温向上递减率增大,大气稳定性降低,因而使地表的湿热空气膨胀,强烈上升而降雨,称这种降雨为[C]。a、地形雨b、锋面雨c、对流雨d、气旋雨23.对流雨的降雨特性是[C]。a、降雨强度大,雨区范围大,降雨历时长b、降雨强度小,雨区范围小,降雨历时短c、降雨强度大,雨区范围小,降雨历时短d、降雨强度小,雨区范围大,降雨历时长24.影响大气降水和蒸发的四类基本气象要素是[C]。a、温度、水汽压、露点、湿度b、气压、露点、绝对湿度、温度c、气温、气压、湿度、风d、气压、气温、露点、比湿25.即将降雨时,该处近地面的[B]。a、气压高、湿度大b、气压低、湿度大c、气温低、湿度大d、气温高、湿度小26.某流域有甲、乙两个雨量站,它们的权重分别为0.4,0.6,已测到某次降水量,甲为80.0mm,乙为50.0mm,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该流域平均降雨量为[C]。a、58.0mmb、66.0mmc、62.0mmd、54.0mm27.流域的总蒸发包括[D]。a、水面蒸发、陆面蒸发、植物蒸散发b、水面蒸发、土壤蒸发、陆面蒸散发c、陆面蒸发、植物蒸散发、土壤蒸发d、水面蒸发、植物蒸散发、土壤蒸发28.对于比较干燥的土壤,充分供水条件下,下渗的物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依次为[C]。a、渗透阶段--渗润阶段—渗漏阶段b、渗漏阶段--渗润阶段—渗透阶段c、渗润阶段—渗漏阶段--渗透阶段d、渗润阶段—渗透阶段—渗漏阶段99.土壤稳定下渗阶段,降水补给地下径流的水分主要是[B]。a、毛管水b、重力水c、薄膜水d、吸着水 30.下渗容量(能力)曲线,是指[B]。a、降雨期间的土壤下渗过程线b、干燥的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过程线c、充分湿润后的土壤在降雨期间的下渗过程线d、土壤的下渗累积过程线31.决定土壤稳定入渗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D]。a、降雨强度b、降雨初期的土壤含水量c、降雨历时d、土壤特性32.降雨期间,包气带(也称通气层)土壤蓄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后,其下渗能力为[C]。a、降雨强度b、后损期的平均下渗率c、稳定下渗率d、初损期的下渗率33.河川径流组成一般可划分为[B]。a、地面径流、坡面径流、地下径流b、地面径流、表层流、地下径流c、地面径流、表层流、深层地下径流d、地面径流、浅层地下径流潜水、深层地下径流34.一次降雨形成径流的损失量包括[B]。a、植物截留,填洼和蒸发b、植物截留,填洼、补充土壤缺水和蒸发c、植物截留、填洼、补充土壤吸着水和蒸发d、植物截留、填洼、补充土壤毛管水和蒸发35.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B]。a、雨强等于下渗能力b、雨强大于下渗能力c、雨强小于下渗能力d、雨强小于、等于下渗能力36.流域汇流过程主要包括[C]。a、坡面漫流和坡地汇流b、河网汇流和河槽集流c、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d、坡面漫流和坡面汇流37.一次流域降雨的净雨深形成的洪水,在数量上应该[A]。a、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b、大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c、小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d、大于、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38.不同径流成份的汇流,其主要区别发生在[C]。a、河网汇流过程中b、坡面漫流过程中c、坡地汇流过程中d、河槽集流过程中39.河网汇流速度与坡面汇流速度相比,一般[B]。a、前者较小b、前者较大c、二者相等d、无法肯定40.产生壤中流(表层流)的条件是通气层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并且它上面土层的下渗率与该层的相比,要[A]。a、前者较大b、二者相等c、前者较小d、前者小于、等于后者41.自然界中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是[B]。a、截留、填洼、下渗、蒸发b、蒸发、降水、下渗、径流c、截留、下渗、径流、蒸发d、蒸发、散发、降水、下渗42.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其情况是[B]。a、前者小于后者b、前者大于后者c、前者小于等于后者d、二者相等1.根据测站的性质,水文测站可分为(C)A.水位站、雨量站B.基本站、雨量站C.基本站、专用站D.水位站、流量站43.对于测验河段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原则是(A)A.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测站的水位与流量之间呈单一关系B.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在距离城市近的地方C.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应更能提高测量精度D.在满足设站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任何河段都行 44.基线的长度一般(D)A.愈长愈好B.愈短愈好C.长短对测量没有影响D.视河宽B而定,一般应为0.6B45.目前全国水位统一采用的基准面是(D)A.大沽基面B.吴淞基面C.珠江基面D.黄海基面46.水位观测的精度一般准确到(C)A.1mB.0.1mC.0.01mD.0.001m47.当一日内水位变化不大时,计算日平均水位应采用(C)A.加权平均B.几何平均法C.算术平均法D.面积包围法48.当一日内水位较大时,由水位查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以推求日平均流量,其水位是用(C)A.算术平均法计算的日平均水位B.12时的水位C.面积包围法计算的日平均水位D.日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的平均值49.我国计算日平均水位的日分界是从(A)时至()时。A.0~24B.08~08C.12~12D.20~2050.我国计算日降水量的日分界是从(B)时至()时。A.0~24B.08~08C.12~12D.20~2051.水道断面面积包括(C)A.过水断面面积B.死水面积C.过水断面面积和死水面积D.大断面52.水文测验中断面流量的确定,关键是(D)A.施测过水断面B.测流期间水位的观测C.计算垂线平均流速D.测点流速的施测12.用流速仪施测点流速时,每次要求施测的时间(C)A.越短越好B.越长越好C.大约100sD.不受限制13.一条垂线上测三点流速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时,应从河底开始分别施测(A)处的流速。A.0.2h、0.6h、0.8hB.0.2h、0.4h、0.8hC.0.4h、0.6h、0.8hD.0.2h、0.4h、0.6h14.用流速仪施测某点的流速,实际上是测出流速仪在该点的(A)。A.转速B.水力螺距C.摩阻常数D.测速历时15.我国计算日平均流量的日分界是从(A)时至()时。A.0~24B.08~08C.12~12D.20~2020.历史洪水的洪峰流量是由(B)得到的。A.在调查断面进行测量B.由调查的历史洪水的洪峰水位查水位流量关系曲线C.查当地洪峰流量的频率曲线、D.向群众调查21.进行水文调查的目的(B)。A.使水文系列延长一年B.提高水文资料系列的代表性C.提高水文资料系列的一致性D.提高水文资料系列的可靠性22.如下图所示,A线为稳定情况下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则涨洪情况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一般为(C)。A.A线B.B线C.C线D.A线和B线 图1-3-1某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23.受冲淤影响,河流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如图所示,A线为稳定时的水位流量关系,则冲刷后河流断面的水面流量关系为(B)。A.A线B.B线C.C线D.A线和C线图1-3-2某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24.某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当受洪水涨落影响时,则(D)A.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上抬B.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下降C.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呈顺时绳套状D.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呈逆时绳套状25.当受回水顶托影响时,水位流量关系的点据,是在原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B)A.以下B.以上C.上下摆动D.不变26.某站水位流量关系为单一线,当断面淤积时,则(A)A.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上抬B.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下降C.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呈绳套状D.水位流量关系无变化27.某河流断面,在同一水位情况下,一次洪水中涨洪段相应的流量比落洪段的流量(C)A.小B.相等C.大D.不能肯定28.天然河道中的洪水受到水生植物影响时,在水生植物生长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B)。A.上抬B.下降C.呈顺时绳套状D.呈逆时绳套状29.天然河道中的洪水受到结冰影响时,水位流量关系点据的分布,总的趋势是偏在畅流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A)。A.以下B.以上C.上下摆动D.不变30.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低水延长方法中的断流水位为(C)A.水位为零B.河床最低点C.流量等于零的水位D.断面中死水区的水位1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a]。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c、前者小于等于后者d、二者相等2.一次暴雨的降雨强度过程线下的面积表示该次暴雨的[b]。a、平均降雨强度b、降雨总量c、净雨总量d、径流总量3.一次洪水地面径流过程线下的面积表示[c]。a、平均地面径流流量b、地面径流深c、地面径流总量d、地面径流模数4.某流域一次暴雨洪水的地面净雨与地面径流深的关系是[c]。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小于后者c、前者等于后者d、二者可能相等或不等 5.下渗容量(能力)曲线,是指[b]。a、降雨期间的土壤下渗过程线b、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土壤下渗过程线c、充分湿润后的土壤下渗过程线d、下渗累积过程线6.在湿润地区,当流域蓄满后,若雨强大于稳渗率,则此时下渗率为[c]。a、>b、=c、=d、<7.在湿润地区用蓄满产流法计算的降雨径流相关图的上部表现为一组[b]。a、间距相等的平行曲线b、间距相等的平行直线c、非平行曲线d、非平行直线8.决定土壤稳定入渗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d]。a、降雨强度b、降雨初期的土壤含水量c、降雨历时d、土壤特性9.以前期影响雨量()为参数的降雨()径流()相关图,当相同时,应该越大,[b]。a、损失愈大,愈大b、损失愈小,愈大c、损失愈小,愈小d、损失愈大,愈小10.以前期影响雨量()为参数的降雨()径流()相关图,当相同时,应该越大,[c]。a、损失相对于愈大,愈大b、损失相对于愈大,愈小c、损失相对于愈小,愈大d、损失相对于愈小,愈小11.对于湿润地区的蓄满产流模型,当流域蓄满后,若雨强小于稳渗率,则此时的下渗率应为[a]。a、=b、=c、>d、<12.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某一地点蓄满后,该点雨强小于稳渗率,则该点此时降雨产生的径流为[c]。a、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b、地面径流c、地下径流d、零13.对于超渗产流,一次降雨所产生的径流量取决于[d]。a、降雨强度b、降雨量和前期土壤含水量c、降雨量d、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前期土壤含水量14.当降雨满足初损后,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b]。a、雨强大于枝叶截留b、雨强大于下渗能力c、雨强大于填洼量d、雨强大于蒸发量15.在等流时线法中,当净雨历时小于流域汇流时间时,洪峰流量是由[d]。a、全部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b、全部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c、部分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d、部分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16.在等流时线法中,当净雨历时大于流域汇流时间时,洪峰流量是由[b]。a、部分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b、全部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c、部分流域面积上的部分净雨所形成d、全部流域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所形成17.某流域由某一次暴雨洪水分析出不同时段的10mm净雨单位线,它们的洪峰将随所取时段的增长而[c]。 a、增高b、不变c、减低d、增高或不变20.某流域根据三场雨强相同,但暴雨中心分别在上、中、下游的洪水分析的三条单位线,它们的洪峰流量分别为,,,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应该[b]。a、>>b、<>b、==c、<0c、<0d、与没有关系7.利用相应水位法作预报方案,加入下游站同时水位作参数的目的主要是[c]。a、考虑洪水到来前的底水作用b、考虑上游降雨的影响c、考虑水面比降和底水的作用d、考虑河道坡降的作用8.由上断面洪峰水位预报下断面洪峰水位的相应水位法,其预见期为两断面间的[b]。a、洪水上涨历时b、洪水传播时间c、整个洪水历时d、洪水退落历时14.河段涨洪时,同时刻上游站洪峰流量与下游站洪峰流量(假设无区间入流)的关系是[a]。a、>b、=c、b、=c、40个其次(频率计算)对各历时的i系列作频率计算,统计等量超量值的累积频数m,计算出的频率为次频率p’=m/s(%)再次(绘图)以历时t为参数,根据整理出的i-t-p’数据,在同一张概率纸上,以i为纵坐标、p’为横坐标,绘制各历时的i-p’曲线最后(整理关系表)在横坐标上选定若干次频率p’,将其转换为年重现期T,要求取T=0.25a,0.33a,0.5a,1a,2a,3a,5a,10a等年对应的不同历时i值,制成i-t-T关系表3.暴雨强度公式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以T为参数,取t为横坐标,i为纵坐标1)若i-t呈直线,则式中i——任一时段t内的最大平均降雨强度(mm/min);t——暴雨历时(min);n——暴雨衰减指数;A——一次暴雨过程中最大1h暴雨的平均强度,也称为雨力(mm/min或mm/h)2)若i-t呈曲线,则 其中:b、n、A为地方性暴雨参数,b为时间参数,n为暴雨衰减指数,A为雨力3)A为一次暴雨过程中最大1h暴雨的平均强度,亦称为雨力,此值随地区和重现期而变。雨力A与重现期T的关系式中,、C为地方性参数4.等流时线:指将流域上汇流时间相等点连成的线,即每条线上的各水质点在一定时间τ同时到达出流断面。流域汇流时间(τ):指净雨从流域最远点至其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流域最大汇流时间。等流时面积:相邻两条等流时线之间的面积5.不同净雨历时对流量过程和洪峰的影响(P135)为讨论问题方便,设流域此次降雨为均匀降雨,且h1=h2=h3,这样:(1)净雨历时小于流域汇流时间(tc<τ)时,流域出口端面的洪峰流量是由部分面积上的全部净雨形成的,有即洪峰流量出现在第四时段末,由流域最大共时径流面积()上的全部净雨汇集而成的,这种情况称为部分汇流造峰。(2)净雨历时等于流域汇流时间(tc=τ)时,洪峰流量是由全部流域面积(F)上的全部净雨构成的,即称为全面汇流造峰,表示为(3)净雨历时大于流域汇流时间(tc>τ)时,洪峰流量是由全部流域面积(F)上的部分净雨构成的,Qm值与tc=τ时求得的洪峰流量相同,但是多延续了tc-τ的时段。(4)对上面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地面径流总历时都等于与τ之和。总:就暴雨洪水而言,从工程最不利角度考虑,依据等流时线原理以全面汇流造峰的情形考虑,即有流域出口端面最大洪峰流量的公式形式为净雨强度(i)与流域面积(F)之乘积,即(全面汇流造峰时洪峰流量最大)第6、7章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地下水的起源、分布和赋存状态,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在时空上的变化与运动规律等研究对象:地下水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这一规律有效地利用和调控地下水。2.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质量、密度、压力、重力、磁性、弹性、塑性、内部温度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外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4.绝大部分矿物都是晶体。晶体:指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按一定规则呈周期重复排列的固体5.矿物的化学组成:单质矿物、化合物6.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6.变质作用:当岩石所处环境相对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则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也会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该变化即为变质作用7.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分类: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由地球外能引起)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由地球外能引起)关系:内、外地质作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使地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8.地质构造:指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变形与变位,产生各种各样的构造形态构造变形:指地壳中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力发生永久性变形构造运动:由内动力引起的地壳乃至岩石变形、变位作用的运动第8章1.空隙种类:孔隙、裂隙、溶隙①孔隙:颗粒和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体积多少由孔隙度表示孔隙度n:指孔隙体积与包括孔隙体积在内的岩石体积V之比值影响孔隙度因素:颗粒的排列方式、分选程度、颗粒形状、胶结程度②裂隙:坚硬岩石在各种地质应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产生的裂隙,用裂隙率表示裂隙率: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③溶隙:可溶沉积岩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产生的空隙,溶隙体积大小用岩溶率表示岩溶率:等于溶隙体积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1.岩石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气态水①结合水:强结合水(吸着水)、弱结合水(薄膜水)②重力水:受自身重力影响而运动的水,重力水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③气态水:在未饱和水的空隙中存在④固态水:岩石温度低于0℃时,空隙中的液态水转化为固态水2.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①容水性:指岩石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衡量指标为容水度容水度:指岩石所能容纳水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V之间的比值②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岩石能保持住一定水量的性能,衡量指标为持水度持水度: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仍保持在岩石中水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 ③给水性: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衡量指标给水度给水度:单位面积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出水的体积给水性=容水度—持水度④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衡量指标为渗透系数K影响透水性好坏的因素为空隙大小,空隙直径大,重力水占有比例大,透水性好1.包气带、饱水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的岩石空隙被重力水充满,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1)包气带位于饱水带之上,直接与大气圈、生物圈、地表水系统联系,属于岩石、空气和水组成的三相系统。(2)包气带水:气态水、毛细水、结合水、重力水5.饱水带中的岩层根据其透水性和给水性可分为:含水层、透水层和隔水层含水层:指能透过并给出水量的岩层透水层:指只透水不储存水的岩层隔水层:指不透水也不给出水量的岩层6.含水层形成的3个条件:①岩层具有储存重力水的空间;②岩层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既要有透水层,也要有隔水层③具有充足补给水源(这是形成含水层的重要条件)7.地下水分类(1)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2)按含水介质类型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8.包气带水主要有:土壤水、上层滞水P205图(1)土壤水:位于地表附近土壤层的水,包括结合水和毛细水(2)上层滞水:指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9.潜水:指埋藏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且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潜水面:潜水的水面,为自由水面含水层厚度H:指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潜水埋藏深度T:指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潜水位h:指潜水面上任意一点距基准面的绝对高程,也称潜水位标高(1)潜水的基本特征:(1)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潜水动态变化受气候影响显著;潜水受污染风险大;潜水面起伏与地形大体一致(2)承压水:指充满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P207图隔水顶板: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隔水底板:承压水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指隔水顶板与隔水底板之间的距离(3)地下水排泄方式:点状排泄、线状排泄、面状排泄(又称:泉排泄、泄流排泄、蒸发排泄) (4)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地质地貌因素、人为因素(5)地下水动态类型:蒸发型、径流型、蒸发-径流型、水文型、开采型第9章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相对密度、导电性、放射性(1)地下水一般无气味,其气味取决于水中所含气体成分和有机物质的含量(2)地下水温度取决于水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和气体成分(3)地下水相对密度取决于水中溶解盐类的数量(4)地下水导电性取决于水中溶解的电解质数量和性质(5)地下水放射性取决于水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2.地下水的主要气体成分:、、、、地下水的主要离子成分:阴离子——、、阳离子——、、、的含量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高,是高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是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是中矿化度水中含量最多的离子矿泉水的主要微量元素:I、Sr、Se3.地下水的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还原电位、总矿化度、硬度、水的侵蚀性(1)总矿化度总矿化度:指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包括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成分,但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成分,矿化度高表明水中含盐量高,地下水总矿化度又称溶解性总固体(TDS)低矿化度水:以、、为主;中矿化度水:以、、为主高矿化度水:以、为主。(2)硬度水的硬度:指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多少,可分为总硬度、暂时硬度和长久硬度总硬度:指水中、总量;暂时硬度:指水加热沸腾后由于脱碳酸作用而从水中析出的那部分、总量;永久硬度:指水加热沸腾后仍留在水中的、总量三者关系: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3)水的侵蚀性对混凝土的侵蚀作用:含有CO2的地下水会对混凝土产生侵蚀作用对金属的腐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中的铁置换了氢离子所致4.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包括: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1)溶滤作用:指在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下,岩石中一部分可溶物质转入地下水中的作用溶滤作用作用取决于岩石溶解度、空隙发育情况、水的溶解能力、水的交替强度(关键因素)溶滤作用使水中溶解盐类增多(2)浓缩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埋深浅的干旱、半干旱平原地区、或盆地低洼处地下水排泄区 (3)脱碳酸作用:水中CO2的溶解度受周围环境的温度和压力控制,表现为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水中部分CO2便从水中逸出,使水中、、形成碳酸盐沉淀(4)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岩石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吸附养离子的作用(5)脱硫酸作用:指微生物中脱硫酸细菌将水中还原为,使水中减少或消失的过程寻找油田的标志:出现而含量较低(6)混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不同矿化度的地下水混合后,形成一种与原有两种水化学成分或矿化度全然不同的地下水的过程第10章1.渗流具有的性质:它通过任意断面的流量等于真实水流通过同一断面的流量它在任意断面的压力或水头等于真实水流在同一断面的压力或水头它通过岩石所受到的阻力等于真实水流所受阻力2.过水断面:含水层中与渗流流向垂直的断面渗流流向:指渗流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的方向渗流速度:流量与过水断面面积之比平均速度:3.水力坡度:沿渗透途径的水头降低值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之比值4.等水头面:在渗流场中把水头值相等的各个点连接起来在空间上就构成一个面流线:在渗流场中作一条理想空间几何线,该线上各个水质点在某一瞬间的运动速度矢量都和这条线相切,该线即为流线流网:由许多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正交网格特点:(1)流线与等水头线处处正交;(2)相邻等势线之间的水头损失相等;(3)各个流槽的渗流量相等5.层流:渗流的水质点有秩序地呈相互平行而不混杂的运动,绝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运动为层流湍流:在运动中水质点运动无秩序,且相互混杂,其流线杂乱无章稳定流:渗流场内各运动要素不随时间变化的地下水运动非稳定流:地下水运动要素随时间发生变化6.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达西定律(线性渗透定律)由于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在直角坐标中,v与i为直线关系,因此达西定律也称线性(直线)渗透定律只有当雷诺数小于1—10时,地下水运动才符合达西定律,即地下水的雷诺数不超过1,因此绝大多数天然地下水运动服从达西定律非哲才公式——线性渗透定律在湍流运动条件下,地下水的渗透服从哲才公式:当地下水处于介于层流和湍流形式,即混合时,有:,m=1~2 当m=1时,为达西定律;当m=2时,为哲才公式第11章1.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可将地下水分为三大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2.阶地的三种类型: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3.裂隙水按介质中空隙成因可分为: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4.断层构造地区的地下水特点:含水带呈脉状或带状;断层破碎带透水性和富水性极不均匀;断层含水带的分布较局促5.岩溶作用: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石膏等)进行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的溶蚀作用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岩溶发育两个重要条件:具有溶蚀岩石能力并能在岩石空隙中不断循环的水,它是岩溶形成的动力条件;具有裂隙发育且能够透水的可溶岩,它是岩溶形成的物质基础6.岩溶水的特征:(1)富水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带性;(2)岩溶水赋存的极不均一性;7.(3)水动力特征表现为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4)岩溶水径流和排泄的复杂性第12章1.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任务:(1)查明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水源地;(2)根据不同用水要求,全面评价地下水的量与质;(3)提出取水构筑物选择与布置的技术经济方案;(4)研究地下水的开采动态,以便确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量及开采制度;(5)提出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水文地质依据2.水文地质测绘内容(1)地貌地质调查;(2)水文气象调查;(3)泉井调查3.水文地质物探方法有:电阻率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测井法、重力法、磁法、地震折射法4.水文地质钻孔布置原则(1)以线为主,点线结合;(2)以疏为主,疏密结合;(3)以浅为主,深浅结合;(4)以探为主,探采结合;(5)设计与施工相结合5.抽水试验的任务:(1)确定含水层的钻孔涌水量与水位下降之间的关系;(2)计算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3)确定降落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扩展情况;(4)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5)判断含水层的边界条件及隔水层参数等。6.抽水试验设备包括:抽水设备、过滤器、测量水位和流量的器具安装过滤器的目的:防止涌砂、孔壁坍塌,形成天人过滤层7.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书:(1)序言;(2)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3)水文地质条件;(4)勘察工作;8.(5)地下水资源评价;(6)结论和建议7.地下水污染特性:隐蔽性、难以逆转性8.地下水污染途径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地进入到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地下水的污染途径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分为四种:(1)通过包气带渗入;(2)由集中通道直接注入;(3)由地表侧向渗入;(4)含水层之间垂直越流'